中学化学教学反思

2024-07-10

中学化学教学反思(精选8篇)

1.中学化学教学反思 篇一

xx年2月1日和2月2日两天我参加了xxxx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培训,通过学习对新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感觉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尤其对以下几位老师的论述印象深刻,感觉受益匪浅。

xxxx教研室的周详老师从使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带来的变化和基本评估、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对化学(2)教学的几点建议、练习和作业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解。提出在下学期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好深广度,不要任意加深和拓展,要瞻前顾后,了解初中《科学》和选修模块,忌一步到位。2.注意学生的学习方式 。3. 关于实验教学,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应进行分组实验,边讲边实验效果更加理想。

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研究好本册书,还要深入研究初中和选修模块的教材,同时化学(2)包含29个实验,要想做好分组实验,实验室及实验器材的不足成为最大的问题。

桐乡市高级中学的张锦松老师对化学(2)第二专题进行了分析解读。用实例详细地讲解了各个单元中应该掌握的知识以及不宜拓展的内容。不宜拓展a.比较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 ;b.化学平衡状态特征和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c.燃烧热、中和热; d. 盖斯定律;e.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这么精细到位的讲解就能使我们教师在第二专题的授课中少走很多弯路。

xxxx四中的夏宾老师演示了几个多媒体课件及有机教学中比较实用的3D软件,他提倡教师在以下情况多使用多媒体:1. 给学生提供一些我们无法去的现场的场景,比如炼钢、溶洞的形成 ;2. 已做过的实验的再次演示,比如钠、铝、镁已做过演示实验,化学(2)中再次出现时使用多媒体演示既清晰省时又可以反复演示。培训资料69页提供了软件下载地址,各位化学教师不妨一试。

新课程、新思路、新方法,新课程培训给了我们方向。

2.中学化学教学反思 篇二

一、“问题教学”策略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

1. 学习习惯方面

(1)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 自己擅长什么?缺乏什么?哪些因素制约自己的学习? (2) 化学学习计划是否合理?哪些需要改进和调整? (3) 化学思维方式、学习策略是否有效? (4) 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 (5) 通过什么方式克服了困难?是否还有更好的途径? (6) 学习过程中能否调整自己的学习情绪? (7) 学习结果是否令自己满意? (8) 对以后的学习有什么设想?

2. 知识方面

要多留心平时学习中的难点、疑点。例如 (1) 为什么碘单质遇淀粉溶液有时变紫, 而不是变蓝? (2) 为什么构成原电池比没有原电池反应快? (3) 为什么把水滴入浓硫酸中会飞溅, 而浓硫酸滴入水中则不会飞溅? (4) 为什么硫在燃烧时会产生火焰, 而铁在燃烧时不会产生火焰? (5) 为什么酯化反应中要加碎瓷片防爆沸? (6) 链状高分子物质两头的两个半键怎么办? (7) 二氧化硫为什么不能漂白石蕊和酚酞?

3. 能力方面

(1) 这个题目的命题意图是什么?该问题提供了哪些已知条件、怎样用这些已知条件、还缺什么? (2) 这个题目与我以前见过的哪个题相似或相近, 有没有原型? (3) 解决问题的根据是什么? (4) 解题过程中走了哪些弯路?思维中有哪些错误?出错或失误的根源是什么?做过之后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灵感?得到什么启示?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对错都应加以鼓励, 教师可以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我以前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你提的问题有一定道理”等语言肯定学生, 决不可以训斥或嘲笑, 一定要妥善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逐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加强问题的深度;面对学生的问题, 教师不能一笑了之, 要不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发现“破绽”, 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二、运用反思日志策略

写反思日志是目前最广泛的一种反思方法。反思活动具有一定的内隐性, 需要个人真心诚意、积极主动地思考, 仅靠外力压迫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学生必须认识到写反思日志的意义和作用才会有效。反思日志的内容具体如下:

1. 经验总结

教师要舍得让学生在反思上花时间, 每节课下课前留出5分钟的专用反思时间。把学生的作业本改为反思日志本, 鼓励学生在反思日志本上每天“解剖一只麻雀”, 教师率先垂范, 把教案本改为教师的反思日志本, 经常在课堂上念一些自己的反思, 引领学生反思。

总结经验时有三种境界:一是回顾过去, 发现问题;二是主动探索, 解决问题;三是面向未来, 合理预测。例如:“写酯化反应方程式时学生经常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1) 回顾过去, 发现问题:不是不会写, 而在把生成物中的“水”写丢了, 特别是生成环状酯或高分子酯时酯的结构简式不好写, 费了很大力气写对了, 却在不该错的简单地方“翻了船”。练习很多次, 都根治不了这个毛病, 老师在教学中反反复复强调, 下次做时“涛声依旧”, 而且学生还不以为然, 归结为“粗心大意”。 (2) 主动探索, 解决问题:由于注意力过分集中在酯上了, 产生了注意上的盲点, 应把一部分注意资源分配到“水”上, 或将注意的重点转移到容易被忽视的“水”上。在对策上强化易错点的办法, 把生成物“H2O”写大些, 占半个黑板也可以。 (3) 面向未来, 合理预测:酯化反应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见到写酯化反应方程式的题就要想到易错点, 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重蹈覆辙。

2. 错题记录

解析错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错误是什么?错误根源是什么?正确做法是什么?得到启示是什么?例如:“在晶体中只要有阴离子就有阳离子, 只要有阳离子就有阴离子这句话是否正确?”反思如下:

(1) 错误是什么?

前半句明显是离子晶体的特征, 后半句也想到了金属晶体, 但错在把电子当成了阴离子。

(2) 错误根源是什么?

根源在于没有认清阴离子与电子的本质区别, 阴离子有原子核, 电子无原子核。形成一个糊涂的概念:认为带负电的微粒就是阴离子。教材中并没有明确地给离子下一个定义, 所以离子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比较模糊, 学生只注意到了离子带电, 而不在意离子的其它特征。

(3) 正确做法是什么?

正确的应是金属晶体是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 自由电子不是阴离子, 离子是原子或原子团失去或得到电子的产物。

(4) 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平时思考问题不深入、不细致、不求甚解、似懂非懂、缺少反思、只求快的做法必须改变, 必须开动脑筋, 勤于反思。

三、书写小论文的策略

1. 确定选题

小论文的题目可以是与平时学习、日常生活、生产、健康、环保、高新科技和自然生态密切相关、学生兴趣大、便于讨论的问题, 也可以是课本上的研究课题。刚开始时, 教师可以拿出一些供同学选择的题目, 例如:我是怎样学习化学的, 如何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成绩提不高的原因, 学习化学的心得体会, 化学方程式的常见错误, 学习化学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化学学习中的困惑, 如果让我教化学, 给化学老师的建议, 对某某问题的看法, 对某一单元常见错误的归纳, 对某某问题的反思, 一道习题的多解与多变, 对一个实验的改进, 实验习题的研究与探索, 学生成绩是否应成为个人隐私, 我认为最好的几道化学题及分析, 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 (自己当一回命题人) 等等。

2. 收集资料

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室、阅览室、网络上查找相关的资料, 必要时进行摘抄和复印, 有条件时也鼓励学生走到实验室做实验。这能极大的拓宽写小论文时的视野和思路, 充分吸收前人的精华, 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

3. 深入思考

经过查资料、做实验, 掌握了资料和数据后, 还要深入思考。这是书写小论文的核心工作, 文章应分几部分,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论点论据分别是什么, 怎样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还有什么疑难问题等等, 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论文的题目列出提纲, 分出大小标题, 逐步分析, 写出草稿, 不断修改, 最终形成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小论文。

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尝试, 未来高中化学反思性教学还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今后笔者还需要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 继续对高中化学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实践方法进行探索和改进, 将新课改的工作落到实处。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包括:“问题教学”策略、运用反思日志策略和书写小论文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反思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2]曹洪昌.化学教学最优化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4) 127-132

3.对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三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例如,雕刻家面对一块石头,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细细地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质地怎样,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在教学前,也要对他们细细地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就像一位军事家战前观察作战地形一样,应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才能知道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分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反思学生,使一切都了然于胸,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对教师而言,这是课前反思的重点,我们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仅凭熟悉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领悟不同,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不同。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所有问题?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可以毫无准备地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学生强,这样是不会引起学生共鸣的。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钻牛角尖,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产生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4.中学化学教学反思 篇四

本次月考是对近期教学的一次检验,现将试卷及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反思如下:

一、试卷分析

首先,就题型、分值而言与中考基本一致,第Ⅰ卷选择题10题20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填空与简答17分,实验与探究17分,计算题6分。

第二,从内容看,选择题部分兼顾了知识点全面性的考核和联系,难易程度由浅入深,第10题考核了物质间的转化,综合性较强,是选择题部分的一道难题,与近几年的淮安中考题设置相一致,选择题6、8、10设置为难题。填空题与简答题关注了化学用语,常见物质的用途,社会热点问题及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与中考题的设置基本一致。实验与探究题从气体的制备,书本中实验操作及定量分析,实际问题的实验探究和运用。关注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及科学探究的综合能力的考核。计算题与中考分值一致。

第三,难易度来看:难度系数约为7:2:1,这种难度系数有利于学生新课学习中对基本知识的巩固及学习兴趣的培养,一方面对特优生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另一方面有利于中等生的进一步提高,对后期的提优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选择题部分学生的答题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A班得分率均在90%以上,B班的得分率也在80%左右,学生在第8、10题的错误率较高,第8题考核了学生对化学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而第10题考核了学生生活经验及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其它个别错误主要是学生的审题不清,个别知识点模糊不清所致。

填空与简答题,主要错误仍然是学生的审题及答题不规范。

实验探究题,学生基本上能把握探究的一般思路,但在本次考试中对16题的实验的定量探究结论的分析错误率较高,而本题结论的得出来自于物质间的反应分析,及转化关系的把握。

通过对试卷分析,我认为本次试卷所透露的中考信息是:元素化合物是中考命题的重点,而物质间的转化及变化规律可能成为今年中考命题中的难点,定量研究和认识化学反应仍是今年中考中的控分点。

而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物质间的转化规律是考试中的主要失分点。针对以上情况,在期末考试前的一个月中,我们化学组将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研究,对学生的学情再认识,力求时间运用更有效,知识方面把握更准确。

第二、强化专题训练。针对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及中考热点问题,学生易错点,进行强化训练,力求做到有的放矢,事倍功半。

第三、帮助学生分析审题时的思维“死角 ”,规范学生的答题书写,指导学生的解题技巧,力求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应试能力。

5.中学化学教学反思 篇五

《离子反应》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有些人认为概念是个知识点,在教学中重点是把这个知识点打开,挖定义、挖定义里面的细节,不过我觉得在新课标下我们更应该思考为什么要教这个概念、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概念。概念原理内容是一种概括性熟悉、是一种揭示本质的熟悉,它是科学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而核心的内容,建立这个概念的学科价值是什么?学生学习这个概念的价值是什么?总之,我觉得概念的教学真的需要反复的去论证和思考概念的价值、概念学习的价值、概念教学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第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熟悉什么是离子反应,为什么要学习离子反应。所以我以学生原有的化学反应的基础为出发点,将课本后面探究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三个实验提到最前面,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形象感知后,再从微观离子角度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变化以及变化原因,即反应的本质,从而得出电解质溶液反应的共同特征——电离出的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对离子反应便会有一个初步的熟悉,同时形成离子反应揭示反应本质的印象。反应的本质用汉字表示看起来比较麻烦,怎样表示看起来更形象呢?这样就引出了第二个重点——离子方程式。对于反应物在水中易溶易电离的,我希望学生用“分析溶液中的微粒存在状态及微粒间的定量关系——寻找能够反应的离子——写出离子方程式——查原子守恒、电荷守恒”这种书写方法,所以以三个探究实验为例,让学生对照表格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的本质,即书写离子方程式。并且这种方法也便于学生理解离子共存的问题。但是对于反应物中有难溶难电离物的反应,用前面那种方法就不太好分析,所以我以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为例,介绍了“写—拆—删—查”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于离子方程式正误判定这种题型就比较好应用。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选择。下面就通过一组酸碱中和反应,既是练习书写离子方程式,同时也是对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或者说为什么要学习离子方程式的归纳总结。最后通过三道高考常见习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正误判定、离子共存问题对学生进行一个达标检测。课后思考题就是联系实际,关于离子反应在污水检测、医疗环保方面的应用。

6.《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教学反思 篇六

第二,授课过程要简练。这里的简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师语言要简练,切忌多次重复;二是例题不在多而在精,切忌使用题海战术。我在带领学生复习可逆反应时,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将可逆反应的两个特点重复了四五遍。虽然重复了很多次,却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通过跟学生的沟通我了解到,很多学生掌握了这个知识点时老师还不断重复,学生容易走思出神从而影响到后续的听课。所以,在复习课中教师最好采用放慢语速、加重语气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切忌不断重复。其次,例题挑选要有针对性。虽然大量的习题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但是盲目的大量练习则是弊大于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会在“题海战术”中消磨。适当的习题是必要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例题时要有代表性,力求精简。

第三,在整个的复习过程中要牢牢以学生为主体。一是在课堂中让学生回忆知识点、让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在其中起指导作用,切不可越俎代庖替学生回答问题;二是充分了解学情,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进行有针对的复习。在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计算时,我请一名学生来给出答案。学生本来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做题思路,但是这时候我为了节约时间直接告诉其他学生这个题使用排除法。虽然节约了时间,但是我的做法一是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感到失落,二是没有给同学们留下思考的时间。很多学生因为我给出了答案自己也就不在深入思考了,从而阻碍了学生思维深度的发展。所以,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进行授课。

最后,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整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回顾整节课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学生在听老师的讲解时往往十分明白,但是一到自己总结、做题时就开始犯迷糊。这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是不透彻的,所以教师在课上给学生留下五分钟左右的回顾时间一是让学生弄清疑惑,二是有助于学生自己梳理知识,有效地构建知识框架。

7.高一化学教学探究与反思 篇七

关键词:高一化学教学,现状,解决对策,创造性思维,学习兴趣

高一化学既是对中学化学的深化和升级, 更是高二、高三化学知识的学习基础, 在学生的整个化学教育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那么, 高一化学教师又当如何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 使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 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呢? 我对此进行了钻研和探索。

一、高一化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一般都是在初三才开始接触化学这门学科, 但是迫于中考的升学压力和教学条件的限制, 很多教师选择放弃学科素养培养教育转而追求教学进度 (特别是农村初中) , 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将学生当做储存知识的“容器”, 简单、粗暴地将教材知识点、考试热点强加于学生, 让学生机械记忆, 机械重复, 大量的题海战术强化考点, 根本就不理会学生是否已经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了足够认识和了解,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了。 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没有打牢学好化学的基础和地基, 再者我省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与高中化学间存在明显距离, 导致高一新生对化学学习存在很大困难, 并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感到不适应, 作为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有效桥梁的高一化学教育应该履行起其教学职责, 为学生日后更好地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针对高一化学教学活动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提高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 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面对中学生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尴尬局面, 化学教师该何去何从呢? “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 经验告诉我们, 第一堂课尤为重要, 除了外在形象得体, 更要注重化学学科魅力。 把第一堂课上得生动、有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要想上好第一堂化学课, 首先要精心设计。 在教案设计过程中, 要把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 例如在高一新学期里我的第一节课不是学习课本内容, 而是从展示化学家阿佛伽德罗和数学家高斯的一场辩论开始的。 争论的焦点是化学到底是不是一门自然科学? 高斯认为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之母, 而化学只是一门使用技术, 算不上真正的科学, 而阿佛伽德罗却认为化学也是一门自然科学, 他举出一个例子, 在数学上“2+1=3”, 但在化学上这样的结论不一定是对的, 如2mol的氢气和1mol的氧气完全作用只生成2mol的水蒸气, 接着做了几个变化神奇的化学实验, 例如滴水生烟、钠与水的反应、酸碱盐间反应的沉淀变化和指示剂颜色的变化等, 于是学生在感受化学神奇魅力的同时, 油然而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当然第一节课的好印象不可能维持整个学习过程, 化学教师一定要利用化学学科的优势特点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贯穿于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

2.做好初高中衔接

在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实验性实施后, 由于新旧课程的差异、考试改革的冲击等原因, 初、高中衔接复习显得非常必要。理由如下:

(1) 初中科学强调定性分析, 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 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这就需要一开始就给学生作一个对比, 明确高中除了记住“是什么”外, 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 “是什么”及 “是多少”。

(2) 初中科学以形象思维为主, 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 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 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 这需要给学生一个学前提醒。

(3) 初中阶段很大程度上记忆的知识多, 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靠死记硬背, 学习依赖老师,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不会归纳, 总结学过的知识点, 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 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 理解后再记忆, 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 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深刻理解化学原理。 如果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高中化学, 则会事倍功半。 故利用复习时间灌输高中化学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应是最佳时机。

(4) 新生除了要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外, 还要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与初中的教法不同, 高中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为课堂教学的特点。 高中老师的要求也与初中相异, 注重方法的点拨而稍轻视不断反复多次。

在衔接过程中,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认为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学习思想的衔接, 帮助实现学习心理的转变。 大部分学生都把高一当成新起点, (认为初中不曾认真学习, 养成许多坏习惯。 ) 有一种“一切从头开始”的愿望, 但是他们又不知道怎样开始, 感到很迷茫, 再者是在这种心理过渡性的关键时期, 意志与毅力不强, 很容易会使这种心理自然转变的征象消失。 因此, 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 加强鼓励和表扬, 介绍周围环境中许多成功的例子, 帮助他们描绘未来蓝图等, 以强化学生“一切从头开始”的愿望, 同时指导学生“怎样开始”, 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通过各种途径 (如兴趣活动, 教师的幽默语言, 化学实验, 让学生有初步的成功体验及社会实践等)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让他们感到化学老师是“很好的老师” (强化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 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学习方法的衔接, 帮助学习方法的转变。 调查表明, 大部分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是非常简单和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的, 通常是“你讲我听”, “你写我抄”, “考前背、考后丢”。 到高一以后, 若仍沿用这老方法, 则必然会使他们成为所谓的“差生”, 兴趣和学习习惯的保持也只能成为“纸上谈兵”。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的 “学是为了会学”。 因此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 在注重兴趣和习惯培养的同时, 要并进地指导和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 将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3.注重有效课堂教学, 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 这是教师长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在构思教学活动时有“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指导”的思想, 以少时间、少精力和少物力, 让学生获得更多收效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效果不是只看考试成绩, 关键看每位学生的个性进步和发展,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全体学生, 让每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活动的主人, 使教学变成师生自身的需要, 教也乐, 学也乐, 师生都沉浸在快乐的学习和创造之中, 体验知识美、学习美、课堂美。

有效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讲氯气这一节时, 我们要讲到Cu丝在氯气中的燃烧, 我们首先做Cu丝在氧气的燃烧, 使学生回顾初中时对燃烧的学习, 那么Cu丝在Cl2中会燃烧吗?学生产生疑问,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初中时对燃烧的现象产生了定向思维, 我们应在此时加以引导, 通过实验, 拓展燃烧的概念。 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原有局限, 并运用已学知识, 重新给燃烧下定义。

有效课堂教学加强探究能力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选好探究内容, 在新课程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活动探究”栏目, 它的设计一般都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作稍微提高, 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 例如, 设计原电池的实验探究, 学生设计出多种方案, 选出比较好的几种。

①铁钉插入稀硫酸中, 观察现象;

②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观察现象;

③铁片和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连接在音乐盒中的陶片上;

④铁片和铜片插入用浓食盐水和的面团中, 串联上灵敏电流计;

⑤铁片和铜片插入纯碱溶液中;

⑥铁丝和铜丝插入橘子瓣中, 串联上电流计;

⑦用铁钉和铝条插入西红柿中, 串联上电流计。

通过探究活动, 加强探究能力培养,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 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8.中学化学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生;反思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2-075-010

“学而不思则罔”,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自古就被教育者们倡导和重视,反思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己有的认识,提高自身素质。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有哪些容易发生的错误,原因何在,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等。没有反思就没有知识和概念的自主建构,没有反思就没有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

因此反思性学习是个体认识事物的高效有益的学习方式。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很少要求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也不会给学生以反思技能的指导和训练,学生自己也很少自觉地进行反思。我想这正是造成学生学习质量低下、化学思维发展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便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是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粗陋的体会。

一、利用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提供直观素材,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绝好途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一种问题解决的实验教学模式,变“照方抓药”式实验为学生自主探究式实验,使他们在实施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遇到障碍时更能够积极地独立思考,调整思路,保证实验问题的顺利解决,从而提高反省认知能力。例如,讲授盐类水解这一课时,引导学生根据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这一已有知识推测盐溶液应该显什么性呢?学生大都会答中性,此时教师提供氯化铵、醋酸钠、氯化钠三种盐溶液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这一实验设置了对照组,控制了实验中的单一变量,为学生的反思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尤其是当学生发现实验现象与预想的不一样时,便会立即产生疑问,反思自己最初的推测,进而激起探求真相的欲望,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借助对实验结果的反思,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一方面能使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策略,促进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利用化学史教学,促进学生反思

我们学习的化学知识是化学家们几千年艰辛探索的文明成果,直接简单地告诉学生结果,很难提升他们的化学素养。反之,如果能讓学生从当年化学家的角度去探索、反思、进而“发现”这些知识,既可以完善学生的化学思维,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才能使其成为学生的再发现呢?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化学史教育,创设当时的问题情境,坚持学生为主体,注重发现的过程。例如,在介绍苯分子结构的教学中,苯分子的结构到底是怎么确定的?其中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就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沿着化学家的道路,去再发现,促进学生的反思性体验。

三、利用习题教学,促进学生反思

大多数学生在做化学习题时思维活动在解出题目的答案后就停止了,订正错题时也仅限于重新求得正确答案,他们大都缺乏对已完成作业进行反思的意识,这显然不利于知识的牢固掌握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以习题评讲作为切入点,采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积极反思,促进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在KClO3+6HCl(浓)==KCl+3Cl2↑+3H2O的反应中,被氧化的氯与被还原的氯的原子个数比为A.1:6B.6:1C.1:5D.5:1大部分学生都错选了B.评讲时教师可以设置一连串的问题:“盐酸在该反应中体现的性质有哪些?”、“6mol盐酸都被氧化吗?”、“HCl前面的系数6应该拆成几加几?”、“产物中6mol零价的氯来自于哪些反应物?”“你分析这道题目时忽略了那个关键点?”“类似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应该注意这一关键点,比如我们学过的哪些反应?”这一组问题层层递进,逐步深化,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在反思中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找到解决一类题目的方法。

四、撰写反思日记,形成反思习惯

中国有句古训:习惯成自然。教师如果要求学生把每一阶段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可使学生将反思的习惯落在实处。学生的反思日记是学习过程的一种经常性的总结,是学生用自己的词汇对学习体验和感悟的系统地整理。这些日记具有很强的揭示性,通过它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这段时间里学会了什么,会是因为突破了思维的哪个关键点。还有那些是不太会的,问题的症结卡在哪儿了。通过反思归纳总结迁移质疑从而更好地组织自己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学生的反思日记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有那些优点和不足,从而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学生每单元一次整理他们的学习记录,每次将反思报告上交给教师,教师在学生日记上或作一些适当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点评;或写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或为他们日记上留下的疑难问题指点迷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持之以恒地撰写反思日记,化学反思性学习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反思品质就会逐渐形成,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竟争意识、主动参与的意识就会明显增强,他们就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思化学问题,以达到求新、求异、优化解题思路、提炼化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上一篇:以高度为话题的议论文下一篇:动漫11-1文明班级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