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中国文化(精选12篇)
1.你眼中的中国文化 篇一
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代代延续,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传统文化有四大特点:一是新旧交融性。传统文化是过去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东西,是过去与现在交融的结果,渗入了每一个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并非古人的独创。二是相对稳定性。不可否认,传统文化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吸取新内容而形成的,但它是植根于自己民族土壤中稳态的东西,有相对不变的一面,能够超越时代而长久延续。凡不具有这种稳定性的文化现象,必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历史所淘汰,不成其为传统。三是伦理性。尽管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伦理观念标准、表现形式不一,但这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力量和原因,是以强制的法律范畴之外的社会道德观念认可而淬的。四是广泛的社会性。传统文化既不是贤哲的观点,也不是少数人的思想倾向,它反映和代表着一个民族、社会的整体意识和总倾向。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悠扬悦耳的戏剧,韵味十足的书画,独特的建筑,优美的诗词,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中国各个时期的科技文化,既保持与发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成就,又借鉴、吸纳了异域文化的成果,包容了本国各族的文化,同时又为世界文化和后世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的中国依然身处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中。今天的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在新时代的转换。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跟随历史的潮流,传统文化才能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
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立足于现代,让独特的中国文化鹤立于世界之林呢?不仅是继承,而且要批判地继承;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创新地发展。只有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才具有世界性;只有具有包容性与发散性的民族文化,才能够创新。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保存本民族珍贵的传统,将其中的精华奉献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张
思乔
2.你眼中的中国文化 篇二
在卫校化学课教学中, 笔者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你眼中的化学课”问卷调查, 以了解目前学生对化学课的态度及化学学习行为、想学习的化学内容等, 为化学校本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1 调查结果与分析
1.1 问卷一:学生对化学课的态度及化学学习行为 (见表1)
由表1可看出, 只有33.0%的学生认为化学课非常重要, 7.0%的学生认为化学课不重要。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一是学生初中学习的化学内容较少且学习时间短;二是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化学知识的要求降低。仅有6.0%的学生能经常预习, 42.0%的学生课后从不复习, 这说明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不当, 学习主动性不强。在学习过程中, 80.0%的学生自己学习、不和其他学生讨论相关问题, 这提示教师应在课堂营造讨论氛围, 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提高。对化学课喜欢程度一般的学生占59.0%, 对于这部分学生, 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引导, 可以使其提高学习兴趣,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遇到听不懂的内容时选择放弃的学生占48.0%, 这是由于卫校学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的低分段学生, 其化学基础普遍较差, 不懂和不知道的内容较多, 以致学生不知从哪问起, 也不好意思问。因此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 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73.5%的学生想做化学实验。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知识,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且能使其透彻理解、深刻记忆所学知识,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做实验。
1.2 问卷二:学生想学习的化学内容 (见表2)
由表2看出, 想学习安全小常识的学生占73.2%, 想学习食品中的化学知识的学生占65.3%, 想学习与医学有关的化学知识的学生占80.1%。从以上3项结果可以看出, 学生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与生活和医学有关的知识上。因此化学教学与教材编写应与学生兴趣相结合, 增加或延伸学习内容。
想学习化学新动态的学生占50.1%, 想了解化学家的故事的学生占53.2%。这2项说明学生比较关注最新的科技发展趋势、喜欢听故事, 教师可通过讲解化学家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等,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生最不想学的化学内容中, 化学方程式占89.8%, 物质的量占51.2%, 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占80.1%, 化学平衡占56.3%, 化学元素占67.9%, 元素周期律占73.5%, 溶液占54.9%。这说明对于较为复杂的理论及计算, 学生存有畏难情绪, 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化学基础较差, 对这些抽象内容难以理解。
1.3 问卷三:你最希望删去的内容是什么
1.4 问卷四:你最希望增加的内容是什么
90%以上的学生要求减少过于复杂的理论和计算, 89.0%的学生要求增加与医学和生活有关的化学知识, 这表达了学生希望在专业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化学的愿望。
2 讨论
2.1 课程定位
当今世界各国的化学教育, 尤其是基础化学教育都十分关注公民每天接触到的营养和食物、环境保护、水资源和能源、材料和资源等诸多所谓的“公民问题”[1]。因此, 针对卫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要把化学课教学从单纯为医学专业课服务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 让他们在熟悉的情景中学习化学, 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2], 把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应用于社会生活和医学专业教学中, 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2.2 教材内容
编写教材内容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生活的需要, 如食品安全教育、人身安全教育等;注重社会生产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需要, 如有害、有毒物质介绍等。 (2) 注重医学专业的需要, 如抽象的化学理论与医学知识的联系等。 (3) 注重化学实验的趣味性, 可用学生感兴趣的合适材料来替换学生不感兴趣的实验材料, 如用荧光棒替代硫代硫酸钠和硫酸完成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 (4) 注重人文教育。 (5) 注重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复习。
2.3 课程内容
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紧跟时代步伐, 将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及时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如以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为背景, 适时介绍三聚氰胺, 扩大学生知识面, 使学生能把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更好地联系起来,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2.4 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过于重视结果, 而应关注教学过程。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引进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过程, 使化学的教与学处于生动、形象的环境中。 (2) 要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激励学生, 如经常使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 好吗?”之类的语言。 (3) 要注重师生互动, 把单向的知识传授变为多向互动。师生之间有质疑、辩论和解释, 允许保留不同意见, 不贬斥, 重诱导[3],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重在教给学生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 要注重创设提问环境。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由重视启发学生回答, 转变成重视启发学生提问。教学中除巧问善诱外, 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 并给予不同水平学生表现的机会。 (5) 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美国著名教育家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喜欢的是对其态度友善的教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 教师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 教师的爱要洒向全体学生, 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希望他们成才, 以获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爱戴;其次, 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 教师如果时常面带笑容, 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 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6)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可分为2个方面:第一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第二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 (7) 要以情感教学。德国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我们认为,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 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教师要精心设计情感教学, 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提高教学艺术, 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形成最佳的教学状态,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王祖浩.关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若干问题[J].化学教育, 2002, 23 (7) :15~19.
3.你眼中的中国文化 篇三
十年前,一部中国题材的好莱坞动画大片《花木兰》在全球推出,取得了当年票房排行第13的成绩。这部影片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引发了国人的热议。十年后,《功夫熊猫》使这一局面再次上演。“熊猫”来了,许多人不禁惊呼:“谁的熊猫,谁的文化?”梦工厂对中国文化的发掘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
文化研究有四个基本模式:“研究文化产品生产(者)的模式,研究文化产品接受(者)的模式,研究文化产品‘文本自身特征的模式,以及研究文化产品生产的环境之状况的模式。”本文试图从这四个角度出发,以《花木兰》、《功夫熊猫》为例,简单分析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会被好莱坞利用,他们是如何利用中国文化的,中国受众的态度以及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文化现象等几个问题。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从北朝民歌《木兰辞》开始,木兰这一艺术形象便一直活跃在戏曲、说书等各种艺术形式中。迪斯尼电影公司拍摄的《花木兰》则将木兰带到了大洋彼岸,让她在动画形式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影片《花木兰》直接取材于中国故事,《功夫熊猫》更进一步,利用熊猫、功夫这些在外国人眼中早已被贴上了中国标签的东西,用好莱坞式的方式和眼光自编自导了又一部富含中国元素的动画大片。
然而好莱坞为什么要将目光投向中国呢?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功夫熊猫》的导演斯蒂文森说:“十多年前我们就有这个计划了,为了它,我们准备了十五年之久。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过支持弱者和战胜恶魔的情节,而我又是一个中国功夫和中国文化的爱好者,所以《功夫熊猫》的主意就是这样出来的。可以说,这部动画片是一封写给中国的情书。”斯蒂文森的话里透露出拍片是表达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敬意。这可看作是理由之一,但并非真正目的。
“好莱坞电影师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自己就曾坦率的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题材创新成了好莱坞目前最大的难题。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1996年就来华创建了艺玛电影公司的好莱坞知名独立制片人……彼得·罗异也说过:‘上百年来好莱坞电影人几乎已经穷尽了所有的本土题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把目光投向世界市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说:‘中国丰富的题材、众多电影人才和低廉的制作成本,将吸引国际电影资本流向中国。”大众文化要不断地迎合大众的口味,就需要不断创新。题材的穷尽无疑限制了这一点。因此好莱坞不得不从全球范围内寻求可利用的文化资源,重新编码,推出经过文化转换的新产品,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如《埃及王子》就取材于《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的故事,《美女与野兽》则是由法国民间传说改编的。
要想让自己的文化传出去,就需要先图解自己,与别人的文化进行协商,好莱坞动画片加入中国元素,正是这样一个举措。《功夫熊猫》不仅在情节上取材于中国文化,在动画制作过程中,中国的动画设计师也参与了其中。这部影片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前期制作是由深圳一家动画公司完成的。中国影星成龙也受邀对这部影片提了意见及配音。事实证明,这一举措获得了成功。美联社对《功夫熊猫》评价道:“夏季大片耗资越来越多,却经常令观众感觉越来越无趣。简单而风格轻松的《功夫熊猫》是个例外。”把中国有丰富的电影题材以及在电影制作方面具有优势条件这些理由归结起来,我们可以得出好莱坞生产中国题材动画大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开中国市场,进入中国市场,继而满足自己的利益所需,这些需要包括商业的以及娱乐的追求。
既然《花木兰》、《功夫熊猫》取材中国文化,那么在生产过程中就会涉及到中国文化与美国大众文化相冲突的问题。毕竟,两种文化间有着太多的不同。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好莱坞也下足了功夫。
首先,在态度上表明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敬意。好莱坞对中国元素的运用既没有生搬硬套,也没有肆意改动。有人拿《怪物史莱克》和《功夫熊猫》进行了对比,认为这部取材于欧洲古老故事的影片在被好莱坞改编时,运用了恶搞无极限的方法,但在对于中国题材的动画片进行制作时,却显得小心翼翼,充分考虑到了受众的接受限度。因为他们认为中国观众在这方面十分敏感,随意恶搞的结果必然会遭到排斥,所以在制作时只是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地方进行改动,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令人一笑而过,尽量做到不触动中国观众的情绪。而《功夫熊猫》的首映式一度计划在大熊猫的故乡四川卧龙举行,后来因地震取消了这个计划,并于2008年6月18日在上海举行了一场特别放映暨首映活动,把当天的票房全部捐给四川地震灾区。这一切都是在某种意义上向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主动示好。
其次,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中国文化,寻找两种文化之间的可接合点。在中国人心目中,木兰身上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思想。而在影片《花木兰》中这些都得到了肯定,但在这个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些内容,如木兰是为正义、家庭荣誉、保卫国家而去从军,显然这与忠孝观念并不相违背。影片中木兰是一个女英雄,通过她表现出“一个勇士有时就可以决定一切”的观点。木兰在剧中说:“也许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是为了我自己。”这又表现出女性的独立意识。这些思想,中国观众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样,在这部影片里,木兰身上既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忠孝观念,又反映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女权主义思想。对好莱坞来说,通过不同文化间的协商,它实现了将外来文化本土化继而全球化的目的。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一点通过简单分析《功夫熊猫》的文本就可以看出来。这里表现了儒家思想:和平谷里和平安宁,居住的都是善良的居民(兔子、猪、鸭子)。所有的居民都遵从上天的安排,相信上天会选出龙斗士来为他们维护和平。徒弟们尊敬浣熊师傅,浣熊师傅对乌龟大师景仰。他们有着“善最终会战胜恶”的观念,有着积极乐天的人生态度。这里蕴含着道家思想:龙之典的秘诀是“无”。最厉害的武功招数“无极拈花指”,以无招胜有招。龟仙人貌似颤颤巍巍,实则高深莫测。阿宝貌似无用实有大用。这里有禅宗的思想:龙之典的秘诀是靠阿宝顿悟而得,只有阿宝能心领神会。而一心想得到龙之典的豹子,用尽所有招数,终是强求。
如果没有这些作支撑,那么《功夫熊猫》就只剩一副干架子:一个平庸的无名小辈,某一天突然成为上天选定的“救世主”,在各种极其巧合的情况下获得了秘笈与功夫,最终拯救了苍生,成为大侠,这是许多武侠片里惯用的情节。这样的故事如果不赋予它深层文化内涵,换以新的面貌出现,估计不会大受欢迎。相比之下,国产武侠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在文化内涵上的发掘似乎就显得欠缺了。以至于我们打开这部动画片,不看画面,就只听得一片打打杀杀之声。所以很多人感慨,为什么迪斯尼一拍就是全世界,而我们拍了这么多功夫的片子,却似乎没有很好地做到让人了解功夫背后的文化层面的东西。
在洪美恩的经典受众研究《看达拉斯》中,分析了
受众对《达拉斯》这部当时风行欧美的美国电视剧的不同态度。《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后,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三种不同的态度来。
第一种是完全肯定的态度。这类受众的主要理由如下:搞笑的情节、丰富的中国元素、精湛的动画制作技术、良好的视觉效果。大众文化是一种快感文化,具有娱乐价值。《功夫熊猫》每隔几分钟就会有一个笑料抖出,令观众笑个不停。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将日常积累起来的压抑感释放掉了。大众快感主要以两种方式运作:一是躲避的快感,一是生产的快感。大众文化要躲避正统的、主流的、官方的东西。在传统的动画片中,尤其是在中国动画片里,好人好到极点,坏人坏到极点,脱离了生活,且多为说教,看多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令人不想再看到这种动画片,反而会去认同那些有着丰富性格特征,甚至有种种缺点的形象。《功夫熊猫》正是迎合了人们的这种躲避心理,影片没有严肃的说教,风格是活泼轻松的,阿宝一改传统荧屏中独行江湖、高人一等的大侠形象。侠与现实的距离拉近,变得非常富有人情味,贴近了观众。阿宝他很胖,他性格温和,容易相处,他和普通人一样爱幻想、贪吃……完全没有了往日大侠的风范。阿宝既是英雄,也是普通人。许多人豁然发现原来大侠也有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的一面,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从中生产出了意义,得到了快感。
当然,一片赞扬之声中也不乏明显过了头的。如网络上流传的“一部《功夫熊猫》就胜过《论语》”以及“别人的一切都好,我们的一无是处”之类的论调。这不是面对差距的正确态度,倒反映了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自信感。
第二种态度是抵制。这部分受众的主要理由如下:《功夫熊猫》是一种文化侵略,是纯商业性的、无价值的,是对中国文化的不敬。抵制《功夫熊猫》最出名的人莫过于所谓的“熊猫”艺术家赵半狄。他将抵制的横幅拉到了放映现场。又拉到了广电总局门口,还在博客上、视频里到处发表抵制言论。赵半狄认为,《功夫熊猫》伤害了国人的感情,灾后的中国处于悲痛中,好莱坞来到中国放映徒具中国元素外衣的美式俗套无聊的电影以捞钱,这是不能容忍的。赵半狄在忧虑什么,忧虑我们的钱被骗走了?可是其他好莱坞大片来中国上映时,他为什么没有出来抵制。忧虑我们受到精神伤害?可事实上或许只有他自己觉得受到了伤害。恐怕他真正忧虑的是中国的熊猫会变成美国的熊猫,即中国文化的丧失。
好莱坞电影是一种文化侵略,这是许多人都持有的一种观点。“当全球化处在以强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为主导力量的后殖民背景中时,好莱坞电影便成为了文化帝国主义大军的一支生力之师,它用《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前传》等重磅炸弹轰炸全球,几乎将全世界变成了美国电影的超级市场,它不仅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吞噬着其他国家的本上电影工业,而且还因为其对美国式的时尚、风格、意识形态价值、文化理念的传播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民族想象和文化认同,因而,以经济、政治、文化力量为驱动的全球化过程往往不可避免地呈现一种‘单向性,一种单向的‘同质化和‘同步化。这一点。也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中。”在这种观点指导下,抵制者认为《功夫熊猫》反映出好莱坞正在拿走我们的文化,经过加工,再转手推到世界观众的面前。表面上看是被中国文化吸引了,实际上是以这个外表来推行自己的文化。
但是在对待《功夫熊猫》时人们似乎并不是这样认为的,许多主流文化代表者和大众都持第三种态度——要进行反思。他们既承认《功夫熊猫》拍得好,又不盲目赞同,也不将其上升到文侵略的高度。当赵半狄出来抵制时,盲从他的人并不多,人们认为与其抵制,不如反思一下自己的不足,想想如何应对。他们呼吁中国电影业能够快点发展进步,迎头赶上。
2008年6月27日,第四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在此期间,召开了“2008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年会”,会上,专家发出慨叹,为什么我们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自己却利用得不好,国产原创动漫和时才能突围?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也讨论了这个话题。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我们应当如何利用文化资源拍出优秀的影片来。在承认《功夫熊猫》拍得好的前提下,人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却拍不出《功夫熊猫》这样的片子。在对待抵制事件上,广电总局也保持了客观理智的态度,进行了妥善处理。
声称反恩的人中间还有一种论调惊人地一致,就是在承认《功夫熊猫》拍得好,要进行反思之后,使用了“耻辱”、“羞愧”、“扇耳光”之类格外刺眼的词。正视现实,进行反思,是我们应有的态度,但问题是这些人为什么会感到是耻辱呢?这是因为这些人觉得我们在弘扬自己文化方面做得太差了。我们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没有做好,所以导致了今天的结果,我们觉得自己的文化正在被他人利用。我们白白浪费了自己优秀而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害怕自己的文化被他者侵害,我们感到不能容忍。这折射出一种民族文化自恋的心态。我们迷恋于自己的文化,坚定的认为我们的文化非常好,并且认为我们的文化只能由我们自己阐释,别人不可以改动。当他者的文化与我们的文化相交性,对我们的文化进行阐释时,我们把这视做对自己文化的破坏。因此这些人虽然在表面上承认《功夫熊猫》好,说自己要反思。但内心实际上是排斥《功夫熊猫》的。
通过分析,还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就是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好莱坞利用的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这里面诚然有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产生陌生化效果,实现创新的原因。但是,吸引好莱坞目光的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呢?在他们眼中,中国文化是不是就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属性标志。别人对我们文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电影输出方面。我们对外展示的也多是传统文化。进军好莱坞的中国电影《英雄》、《十面埋伏》、《功夫》、《无极》等无不说明此。因此全面展示中国文化是很有必要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对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完美的阐释,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好莱坞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电影题材,也表明了全球化的趋势。罗兰,罗伯森说:“从特定的意义上说。全球化是指不同的生活形式之间常有争议的结合。”这意味着全球化是文化之间有争议的结合,是文化的过程。霍尔也说:“全球化绝不能视为一个文化同质化的简单过程;它总是地方的、特殊的和全球的东西的一种结合。”所以《花木兰》、《功夫熊猫》可以被看作是全球化的产物。我们在这些影片中看到了中西文化相交融,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之间也有消弭了界限的趋势。但是这些并不是天衣无缝的存在于影片中的,这样的影片是混合体而不是统一体。我们依然可以很轻易地从中分离出不同的文化来,并且很有可能读出隐藏于其中的真正意义和目的来。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历经十年,人们已逐渐接受了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改编。在这种语境下,更多人有了思考空间,更愿意站在理性思考的高度看问题。“熊猫”来了,如何应对?或许还是引用《功夫熊猫》中的一句话比较合适:战胜你自己,才能战胜别人。
4.我眼中的中国文化作文900字 篇四
追求与爱与自由,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社会,以开放广博的胸怀思考社会,在平凡或跌宕的生活中寻悟自身价值,这便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旋律。以文学为例,穆斯林的`葬礼则是一部反映中国动荡时期的典型当代作品。以虔诚的信仰为基调,玉和明月为线索,描绘了中国六十年的兴衰,清婉地勾勒出三代人命运的浮沉,无论何种伤痛,都无法掩盖我们对于爱和明净灵魂的渴求,秉执着善的烛火行走在润物凋零的土地上,映着纯白的韶蕴,且远且长。
在雪山之中,还有一位衷情于玉的行——海岩。无暇的纯白存活在杂乱的世间,最后的覆灭只为证明曾经无尽的鲜活。繁华与喧嚣充斥着城市,黎明是新的起点,黄昏藏匿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或痛苦,或悲伤,不知安放何处的情感寄托在夜里,清醒真切。海岩为这些漂泊的心灵酿一杯青稞,逸出清澈的最初。安心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静谧的文字滑过双眼,留在心底的是当代文化所给予我们最本真的感动。
与霍达的凄清和海岩的纯白相比,莫言的作品则更像平展在北方黑土地上的一席蒲草,遗存了历史的印迹和令中国难以忘怀的气息。莫言作品作为当代文化必不可少的支柱之一,以其写实,醒世来践行当代文学的使命。魔幻夹带风朴用残忍揭示真理,百花之中,绽放出他最独特的新奇。当代文化,从来都不是拘泥的,也从来都不是忘本的,坚守着中国文化的精魂,在行走中前进。活在当代文化的气息中,他曾给予我一颗懂得思悟世界的心灵。一代人铸就了当代文化,当代文化又会铸就另一代人,莫把当代文化至于黯淡的角落。
5.你眼中的中国文化 篇五
母亲这个称谓自动拥有慈祥、无私、伟大,甚至是厨艺精湛的标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又会把这些标签一个一个地撕下来……
一岁前
你眼中的她:一个会移动的大奶瓶。
她眼中的你:一个除了吃和睡,就是哭,有时很烦,但一个微笑世界就变天堂的小动物。
会说话了
你眼中的她:人类的`世界很陌生,幸好派给我一个靠谱的守护人。
她眼中的你:堕入凡间的天使,为了她,情愿与全世界对抗。
小学
你眼中的她:会变魔法的人,乖的时侯,她是童话里仁慈的皇后,一不小心就变巫婆。
她眼中的你:不停找麻烦的精灵,乖的时侯是善良又可爱的,一不留神就变恶魔。
初中
你眼中的她:为什么总对我说,你可以,你能够,你必须做得比现在更好……
她眼中的你:总要不停对她说,你怎么就不能做得比现在更好?
高中
你眼中的她:我要与这个世界对抗,她必须是第一个目标。
她眼中的你:突然间变成比陌生人更陌生的人。
独立
你眼中的她:如果可以,尽可能离得远一些的那个人。
她眼中的你:如果可以,希望能离得近一些的那个人。
有了另一个家
你眼中的她:终于是两个完全独立存在的人,也许可以开始坦诚相对。
她眼中的你:终于不可避免变成两个完全独立的存在,也许可以开始坦诚相对……
当你成为妈妈
你眼中的她:我开始能够理解你所经历的一切,愿意和你一起坐下来聊聊过去。
她眼中的你:我终于可以接受你所经历的一切,希望你有耐心坐下来听我聊聊我的过去。
你也变老了
你眼中的她:开始担心失去,或者突然已经失去的那个叫作妈妈的人。
她眼中的你:害怕就此永远离开的孩子,直到有一天她最后一次叫我妈妈。
6.你眼中的风景作文 篇六
我们眺望远方,寻觅最美风景,我们怀抱理想,探求真相,我们尽情绽放,穿上最绮丽的衣裳,可是到达终点,才恍然大悟,曾经眼中的风景,因为过分憧憬,过分想象,它并不是真相。
我们都十分清楚万物具有局限性,被无形的框架束缚着,我们也知道每一个人都有缺点。这些与真善美理念背道相驰却能和谐统一的事物,存在且被人接受,自有他的道理,不要让它成为你看风景时蒙在眼前的灰尘。
那位太太,透过玻璃窗观察邻居的衣物,她眼中的风景是洁白的衣服上的斑点,一味地嫌弃她人,却看不到离自己更近的早已沉积灰尘的玻璃。我们无需过多地讨论她的对错,因为我们也可能会犯这种糊涂。
眼前的景物突然模糊旋转起来,聚成一个点,随即展现出一个场景,模糊地像水中的倒影,我仿佛看到有人站在摩天大楼落地窗前暗自忧伤,眼中的画面全是自己受到的不公,领导的势力,同事的讥讽,她憧憬有一位白马王子带她逃离这格子间,她想放弃一切冲动。光洁的玻璃反射出她稚气的面庞,也映出了她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便利贴上满满的待办事项。她忽然想起自己上中学时,在一个嘈杂的.课间,书上的一句话飘进了眼里“她那时候还年轻,不知命运相送的东西,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茨威格”。她哑然失笑,收回目光,走向办公隔间,她的背影散发着微小但坚定的斗志。
时间的洪流将我往前推,我看到了那个坐在课桌前翻书的女孩,她在嬉笑打骂中分外孤独,成绩单被捏乱,塞在课桌里,我看见了她内心的景象:抱怨同桌太吵影响自己学习,抱怨母亲早上准备的早餐不合口味,抱怨出题老师居心叵测,故意难倒学生,我仿佛看到黑色无声无息地将她一点点吞没,她还在抱怨……同学跟她讲了几句话,她慢吞吞地起身,朝着老师办公室走去,我知道老师会帮助她看清真实的自己。
转念间,人群的掌声将我包裹,舞台上,一束强光打在一架白色三角钢琴前,惊扰了空气中的灰尘。女孩梳着高扬的马尾,坐在钢琴前,优雅地将手腕抬起,轻放在黑白琴键上,一段流畅的乐音便倾泻而出,可我却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台下,熟悉的面庞,只是更加青涩,我不免又一次窥探她的内心世界,在她心中,台上的表演者是竞争对手,同样学过钢琴的她为什么不能上台演出,心里还因妈妈没有为自己争取机会而暗生闷气。掌声突兀地响起打断了我的探寻,也让我惊醒,回到现实中。
须臾片刻,我做了一位时间旅行者,在蒙太奇的人生中,经历一个普通女孩的成长瞬间,我忽然就理解了这位普通的太太。
即使有万千“可是”,百般“纵使”,在生活中,我们还是逃不掉。逃不掉地窃以为,逃不掉地主观臆断事出他因,逃不掉地只读取眼睛捕捉到的风景,却不去思辨眼前的真伪。自动屏蔽障碍,自然获取信息,自以为是定下判词。
7.中国体育教师眼中的国外体育教授 篇七
一、在实践中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
7月26号上午的开幕式上,轮到美国专家Kim Graber和Amelia Woods讲座的时候,面对久坐的聆听者,她建议大家站起来活动一下筋骨。笔者顿时感受到美国教授的过人之处:想到大家心坎上了!因为大家一直端坐着一个动作聆听领导的讲话和专家的讲座,身体已经有些麻木和僵硬—了。教授的这一举动,顺应了大家的心理需求,立刻激活了大家的情绪,会场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令笔者有些遗憾的是,她没有带大家一起做一些欢快的动作,或许她意识到会议的隆重。
细节之中见真情,诠释着教授们不仅懂得心理学原理,而且能实时地运用,从而取得讲座效益的最大化。联想到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时,也应该处处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感受,以争取教学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优化教学方法。
二、在教学中勇于激活参与者的创新细胞
尽管笔者在美国肯尼休斯大学学习,又去过美国中小学观摩家常课,对美国的体育教学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五场国外教授执教的教学活动还是深深吸引着笔者。美国Bryan McCulick教授的随机应变,爱尔兰Fiona C.Chambers教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等都激活了参与者的创新细胞,尤其是7月25号下午第一场加拿大Jeanne Adele Kentel教授的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创设条件让参与者创新、实践和展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进行反馈并给出建议,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慢跑时,让学生听音乐自行做动作,音乐停,摆出各种姿势。她积极跑动,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来,尤其在摆pose时,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现场很多人也跟着做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动作。在主教材环节,先是建议参与者自取器材进行探索性练习,接着四人一组利用器材进行创编活动,最后进行展示活动,整个过程包含了探索、创新、发现、分析和教学五个环节,通过这五个环节,激活了教师的创新细胞,极大地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挖掘了参与者的创新潜能,“用绳子在空中移动排球”、“与呼啦圈配合的传接球”等一个个新颖的游戏出现,让笔者不得不佩服国外教授教法的巧妙。
三、在活动中乐于承受高负荷的工作强度
本次科报会,曾振豪等四位美籍华人教授不是自己进行讲座就是充当翻译,其敬业精神令我们佩服,尤其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陈蔚云教授给笔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陈教授的翻译很到位,提升了讲座的质量;她赤脚和参与者共同展示了两节体育课,让参会者亲身体验了美国的体育教学;她在美国上教法课时,更多的时候是直接去中小学,先自己上一遍课,然后让学生模仿自己上一遍,将先进的教育理论转变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她不管是在圆桌会议交流时,还是在去运动会开幕式的路上,都耐心地解答与会者的所有疑问,使我们对美国的体育教育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陈教授在执教一场实践课的同时还开设了一场讲座、主持了二场会议、参与了三次国际研讨会圆桌交流、负责了四次翻译工作,高负荷的工作强度使陈教授发烧感冒,但她还是认真参与每次活动。陈教授说她真切地感受到国内体育教师的巨大变化,想尽其所能做得更好。
8.老师眼中的“你、我、他” 篇八
一晃,教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已六年了,当年叽叽喳喳地像一群小鸟的他们,一天天长大了。和他们在一起,有过欣喜若狂的欢笑,有过不言而喻的泪水,师生们共同的成长,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和感动!
那个叫许小强的学生,刚进校门的时候,长得瘦瘦弱弱的,像个小“豆芽菜”,说话总是低着头,轻声细语,很胆小的样子。可才几年,就长成了“小帅哥”,高高的个子,英俊的脸庞,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在班上不仅是文艺委员,而且还很有号召组织能力。
记得五年级的时候,有几天我生病,请假没去上课,那几天我最担心课堂纪律。许小强却勇敢地站了出来:“只要大家认真听临时代课老师的课,放学后,我将举办几场个人专场演唱会答谢大家。”
同学们听了,都兴奋地欢呼起来,几个女同学还自告奋勇的要给他伴舞。
那几天,课堂纪律特别好,让代课的老师深受感动:“这些学生真懂事,你真会管理班级。”
其实,她哪里知道,如果没有许小强,情况也许会大相径庭。
事后,学生们将录制的许小强演唱会放给我看。整台节目就是一个“接地气”的团结、友爱、和谐的集体大表演。看着看着,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为这些聪明、懂事的学生而感到骄傲……
那个叫黄一腾的学生,是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这孩子从小就很懂事,他知道爸爸、妈妈进城打工十分辛苦,平时从不乱花一分钱,节约每一张纸、每一支铅笔。
有一次,我带学生们去春游。每位学生发了一瓶矿泉水、三根火腿肠和2块面包。在歇息时,别的同学有吃有喝有玩,可他却迟迟没有从书包里拿出矿泉水、火腿肠和面包,取而代之的却拿出了自己带来的白开水和馒头。
我好奇地问他:“你不喜欢吃火腿肠和面包吗?”
他羞涩地低下了头,轻轻地说道:“不是,我想将矿泉水带给爸爸喝,他在工地上干活,从来舍不得买一瓶矿泉水喝;面包给妈妈吃,她平时只吃馒头;火腿肠留给妹妹吃。有一次,她缠着妈妈想买一根火腿肠吃,妈妈说过几天再买,可到现在也没买。妹妹悄悄地对我说,哥,我以后不让妈妈买火腿肠了,妈妈一定很为难。今天,如果妹妹吃了我带回家的火腿肠,一定会快乐的不得了。”
我扭过头去,用力抹了一把夺眶而出的泪水,然后把自己的那份送给了他。我告诉他,我吃过了!
那个叫高萍萍的小女生,一条腿有残疾,每一步,都需要弯下腰,用手支撑下那有残疾的腿。由于长期用这种姿势走路,身体有些扭曲。也许觉得自己与其他同学有不一样的身体,高萍萍有些自卑,时常看到她一个人静静地望着窗外。每当看到这样一幕,我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击打了一下,在隐隐地作痛。
高萍萍喜欢画画,很有绘画天赋。可是,我发现她画的画,总带着一种灰暗的色调,与那种天真活泼的年龄很不协调。每次看到她画的画,我心里都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一次,我专门为她画了一幅画:画上有许多花朵开出鲜艳的花瓣,有一株扭曲的花枝上,开出的花朵格外艳丽。我在画的旁边写了这样一行字:可以扭曲,可以婆娑,但同样绽放美丽!
高萍萍看了这幅画,似乎触到了她内心的柔软。她在给我画的一幅画中,也写了一行字:老师,我懂了,每一种生命都是一种绽放。绽放就是一种飞翔,绽放就是一种燃烧。
我惊喜地发现,高萍萍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变得热情、开朗,她有了许多好朋友,大家都喜欢和她在一起。同学们亲切地称她为“小画家”!
……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童话般的故事,那一个个故事里,闪烁着一道道金色的光芒。读着那一个个故事,我也与他们一起幸福地成长着。从孩子们身上,我感受到了做一名老师的责任和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孩子教会了我许多东西,我真正地理解了“教学相长”的含义。
9.初中作文你眼中的我 篇九
也许在你眼里,我就是一个很活泼很调皮,没心没肺什么都不懂,什么心计都没有,那么的快乐,无论你对我做了什么,无论你做错了什么,又或者和我最讨厌的人聊天搭讪,我都能一笑而过的人对吧?所以说,我在你的眼里也是十分廉价的对吧??挥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人吧?可是,你错了,我把我的悲伤藏在我的内心深处,把我的对你的埋怨怨恨和伤痛,全都掩藏在我的笑颜如花之中,也许,你以为我是一个很坚强的人,怎么都打不倒对吧?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那一个周末,我因为身体很难受,还发了烧,可是还是想去和你约好的顾村公园,可是爸妈不允许。我只好去了医院,我想给你发个短信,打个电话,但是你手机却关机了。我问了一下同学。你竟然和我最讨厌的一个女生去了一个地方玩,然后据说了玩了半天才想起来和我约好的事情,这就算了,我也习惯你这样了。可你才到我们约好的地方三分钟,你就等不及了,直接走人了,我同学却还依旧等着我,后来才知道我是生病了。
10.我眼中的你作文 篇十
“抠门”的你:
还记得吗?我我上小学时,有一天拿了你10元钱买玩具。钱虽不多,但你让我跪了一下午的搓衣板,还不许我哭。那天,我得腿都跪麻了、跪肿了,可你就是不让我起来。也不许我吃东西。那时,我特怨你,愿你“抠门”,为了10元钱,犯得着这样吗?
爸,哪时的你是50分!
严肃的你:
记忆中的你,总是一脸严肃,似乎从来没有笑过。爸,你板着脸的样子好可怕!似乎没有情感。看着你的脸,我就怀疑:你是否爱我?我朋友从不敢到我家来,她们都说怕你。你不会笑,也不让我哭。每次我哭,你的脸就会写满“愤怒”两字,并且大声的吼我……
爸,这时的你是60分!
大方的你:
从小,不管我要什么,你总是会满足我,无论是吃的、用的、穿的、还是玩的。从小我就比其他小孩儿幸福,他们要什么东西,总得求半天儿,我只要一句话,就能得到满足。你总是对我说:“苦了谁,也不会苦了你!”因为有你,我成了一个总是让人羡慕的公主。
爸,那时的你是89分!
温柔的你:
记得有一次,我们吃完夜宵回来,你喝醉了,没看清路,我们撞在了一棵大树上,连人带车倒在地上。你猛然清醒,抱着我,连问我没有事。那天,我哭了。你问我是不是吓坏了,我点头。不!其实不是的!而是从你的紧张中,我看到了你对我的爱以及你温柔的一面。那天,我哭后,你唯一一次也是第一次没有吼我。而且从那以后,你再也不喝酒了。
爸,那时的你是98分。
现在,如果你再问我同样的问题,我仍然不知道如何回答,但答案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知道你爱我!而且是一种超越的语言、动作的爱,不需要表达,也能彼此体会。
11.你眼中的中国文化 篇十一
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
2 中国剪纸
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3 昆曲
入选时间:2001年。
当选原因: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众多地方剧种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4中医针灸
入选时间:2010年。
当选理由: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中医针灸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体现,其历代延续的完整知识体系和稳定的实践效果获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可,为保障相关群体的生命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其持有人的重要的文化认同符号。
5皮影戏
入选时间:2011年。
当选理由: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唱腔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偶,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创造出动态的形象。皮影艺人有许多绝技,诸如即兴演唱、假声扮演,一个人同时操纵数个影偶,以及能够演奏多种不同的乐器。相关皮影技艺经由家庭、戏班或师徒传承。
6 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桑蚕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
7粤剧
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
8京剧
入选时间:2010年。
当选理由:京剧以程式化、象征性的虚拟表演为特色,注重手、眼、身、法、步的综合运用,表达了传统中国社会的戏剧美学理想,保留了被广泛认可的本国文化遗产要素。
9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10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自唐代以来,它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
11珠算
入选时间:2013年。
当选理由: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珠算的计算功能逐渐被削弱,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
12 藏戏
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藏戏原来流传于民间,由艺人口传心授在广场或寺院中演出,后来建立了专业剧团,出现了舞台演出形式。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3西安鼓乐
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至今使用着唐、宋时期俗字谱的记写方式。
14热贡艺术
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发端于13世纪的热贡艺术,其内容以佛教本生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为主。它承载着热贡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5古琴艺术
入选时间:2003年。
12.你眼中的中国文化 篇十二
一个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代表, 一个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者之间的矛盾无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 还是从历史文化乃至社会形态的角度都根深蒂固, 这样的现实使得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甚有偏颇, 经常背离事实, 也就在所难免。
首先, 由美国政府作为新闻源向美媒体公布的有关中国方面的信息, 其真实性就有待考察。如何证实是美国媒体引导了美国受众对中国的看法呢?笔者查阅资料, 发现以下一些结果:1980年邓小平成为《时代》周刊的风云人物时, 只有18%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一个严重威胁;1989年, 美国4大广播公司播出了881分钟的中国报道 (1988年只有64分钟的中国报道) , 58%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严重威胁;1999年, 美国所有大报的头版最显著位置刊登了美国驻华大使尚幕杰被中国学生围困在使馆的照片, 同时, 大肆炒作李文和事件, 结果, 60%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一个严重威胁。进入1990年代以来, 随着中美关系的重新恶化, 以及国内学者对中国国家形象这一问题的重视,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些关于媒体与中国形象方面的研究, 无独有偶, 国外不少学者的研究也证明了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报道的负面和简单化倾向:古德曼在1999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 在《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对中国的报道中, 24%是有关严重危机的, 70%和冲突有关, 32%和暴力有关。詹姆士·曼恩的研究表明, 美国的新闻媒体总是把中国简单化处理, 而这种做法会导致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负面效果。
美媒体对华报道的特点:内容上, 负面报道为主:由于宗教, 文化, 民族, 等方面的差异, 人们在接受新闻的时候, 往往根据个人的经验, 价值观, 文化, 信仰, 观点, 态度等等去理解和想象文字和符号的所指。加之美国政府一贯宣传的中国形象, 使得美媒体在涉华报道上, 往往采用“共产党中国”“中国占领下的西藏”“自由的主权国家台湾”等等词语。这也必然使得美国公众对华人是出现偏颇。标准上, 欠公正性和双重标准。如:“中国领导人煽动对美国的愤怒”“中国的头号敌人”“北约不可向中国磕头”“美国人民讨厌中国人的怒吼”等等。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偏向性, 严重背离新闻事实。方式随意:如在1999年炸馆事件的报道中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美国媒体称中国抗议学生为“暴徒”“被民族主义情绪控制”“狂怒的声嘶力竭的示威者”和“无情野蛮的群体”。这样的报道语言和报道方式着实不像是一个大报所为。这样不负责任近似谩骂的用词确实难以让中国人民接受。
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根源认识上的二元对立:
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美国媒体对华报道之所以出现定势问题, 决定性的因素是美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文化观念。媒体、政府、公众是三位一体关系, 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不可能相互背离。
国家利益的驱使:如前所述, 国家利益, 通过政府机构的把控, 始终在影响着媒体的发展方向。面对中国的崛起, 美国国内反华势力充满了对无法把握和影响中国未来走向的焦虑。中国是不是妖魔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美国需要让中国成为妖魔。美国媒体站在非此即彼、非因即果的单因论基础上看待观念和利益的关系, 将它们等同于并列, 看成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两个概念, 即美国的舆论和民意就是美国的国家利益, 美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美国的舆论和民意。中美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以及美国媒体所刻意制造的独裁、落后、没有民主、扩充军备并威胁地区及美国安全的负面中国形象使美国民众对中国存有普遍的疑惧。错误观念带来的后果是, 美国普通公众更习惯看对中国的负面报道, 固守旧的自以为正确的错误观念, 不肯接受新的很可能是正确的信息。一些反华分子的鼓噪, 有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美国媒体对“中国威胁论”的渲染又使更多美国人受到了影响, 并逐渐培育出一种民意和舆论, 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威胁论”的泛滥。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威胁论的渲染和对炸馆事件和撞机事件的不公正报道说明, 当国际关系紧张尤其是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时, 美国政府、媒体和公众之间表现出一种共识, 媒体通常会依赖和接受本国政府的政治观念和判断, 国家利益以一种既可预知又令人惊讶的方式影响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和主题的选择, 美国新闻界“监督”政府的传统消失在了国家利益对抗的边界上。
综上, 美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塑造, 基于中美的政治关系, 两国的文化价值观念, 特别是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 可谓复杂多变。为应对美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方式解决处理。
参考文献
[1]何英.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M].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5.
【你眼中的中国文化】推荐阅读:
《我的中国故事》我眼中的中国新一代07-11
我眼中的孔子08-03
我眼中的屈原10-01
作文《我眼中的大海》07-20
我眼中的泰山作文07-24
我眼中的美国作文08-04
演讲:我眼中的明星08-10
我眼中的和谐家庭08-23
作文:我眼中的灵山10-22
我眼中的世界高中征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