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十三五发展规划

2024-09-01

云南省十三五发展规划(共7篇)

1.云南省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一

湖南省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

(征求意见稿)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 2014年12月

目 录

一、发展现状…………………………………………………1

二、发展要求…………………………………………………5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三)发展目标…………………………………………10

四、主要任务………………………………………………13

(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3

(二)切实提高公路养护管理水平………………………14

(三)着力提升公共客运服务水平………………………1 5

(四)积极促进现代物流发展……………………………17

(五)强化交通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发展…………………1 8

(六)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发展…………………1 8

(七)增强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19

(八)全面深化交通运输领域各项改革…………………20

五、政策措施…………………………………………………22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22

(二)坚持科技引领,实现可持续发展…………………22

(三)拓展投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保障能力……………23

(四)加强互联互通,提升湖南区位优势………………24

(五)强化人才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24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认真贯彻《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力实施《湖南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四化两型’’宏伟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着力统筹区域布局,调整交通结构,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提升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绿色、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为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总战略,实现“两个加快、两个率先”宏伟目标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一是公路交通建设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到“十二五”末,全省公路总里程预计将达到24万公里,全省以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路网布局更趋优化,路网结构更趋合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预计达到5781公里,“五纵六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构成覆盖全省、连接周边的高速公路网络,长株潭城市群形成半小时高速通勤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形成1个半小时高速经济圈,全省形成以长沙为中心的4小时高速交通圈,与周边的湖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重庆实现高速公路连通。高速公路服务区面貌焕然一新,ETC全面推广,联网收费工程基本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全面加快推进,新改建里程1万公里以上,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14000公里,占普通国省道总里程35%,其中,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x x公里,占普通国道总里程x x%,基本形成与高速公路、农村公路网络相衔接,便捷联接港站枢纽,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国省干线公路网络。农村公路建设里程3.8万公里,实现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沥青)路。枢纽站场及现代物流业发展和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站场建设加快推进,建成了一批集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中转换乘功能于一体、具有示范效果的综合客运枢纽,建成一批二级及以上汽车客、货运站、农村客运站和农村客运招呼站。

二是水运建设成效明显,内河运输能力逐步提高。到“十二五”末,航道总里程11968公里,其中1000吨级及以上航道达到700公里,1000吨级及以上港口泊位达到107个,基本形成以洞庭湖为龙头,长江、湘江、沅水干流为依托,岳阳港、长沙港等主要港口为节点的内河水运体系。

三是运输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客货运输量持续增长。“十二五”末,全省民用车辆拥有量将达到1100万辆,其中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551万辆,分别比“十一五”增加6 2%、125%,公路营运大型客车、专用货车比例显著增加,成为推动公路运输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公路客运量、货运量分别达到21.7亿人和23.7亿吨,与“十一五”末相比,分别提升了46.6%、85.2%。内河高等级航道通航水域船型标准化率达到50%,机动运输船将达到8600船、驳船60艘,水路客运量、货运量分别达到1818万人、24746万吨,与“十一五”末相比,分别提升了97.8%、56.5%。

四是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十二五”期,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一大批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交通工程建设。“两型”交通建设成效明显,长湘高速公路成为交通运输部首个以“两型”为主要内容的科技示范工程。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重大工程和试点示范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省建成省、市道路运输信息中心15个,建成了数字会议室、智慧交通指挥中心、办公电脑桌面、京港澳高速公路通道(湖南临长段)恶劣气象条件下安全运行保障技术示范工程、湖南省渡口客船港区泊位视频监控系统。

五是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绿色交通建设成果显著。按照交通运输部《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我省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全面推进节能评价报告制度。与2010年相比,公路营运车辆和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CO2排放将分别下降6.0%、6.2%和8.0%、9.0%。环

保监管能力显著提升,启动建设交通运输厅行业环境监测中心站。

六是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快速推进,综合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二级及以上客运站配备和使用行包安全检查设备,运输车辆实现客运车辆GPS监控,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运车辆、旅游客运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的GPS安装率达100%;道路运输车辆安全检测体系基本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得到全面落实,道路运输业安全生产能力大力提升,交通安全事故率和重特大事故次数显著下降,营运车辆万车事故率年均下降3%,维修救援平均响应时间不大于1.5小时;构建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省级道路运输市场监管中心,建立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信息系统和企业经营信息系统,市州级以上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成率达100%。

我省交通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角度来看,交通“发展不够,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进一步完善网络结构、提高服务水平仍然是今后一段时期交通发展的主旋律。

一是高速公路路网结构仍需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我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虽然有了大幅提高,但路网结构仍需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部分高速公路没有全线拉通,车辆通行效率低;东部地区特别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地区交通需

求迅速增长,部分高速公路路段交通量日趋饱和,服务水平下降,交通拥挤时有发生;随着外向型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和日益增长的过境交通需求,高速公路出省通道需求增加。

二是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偏低,制约了交通整体效益的发挥。到“十二五”末,我省二级及以上公路预计将达到2万公里左右,约占总里程的8.3%,落后14.4%的全国平均水平,干线公路与高速公路网衔接不够紧密,难以充分发挥公路网络整体效益。二级以上公路中一级公路占比过低,与城镇道路网络的衔接不顺畅,不能满足我省城镇化地区城镇建设和产业布局要求。

三是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存在差距。农村公路安保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安全通行的要求,通村公路大部分路面宽3.5m,技术标准低,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农村车辆通行要求。

四是航道港口技术等级低,碍航闸坝众多,水运资源优势难以发挥。我省航道里程总量不小,但航道技术等级偏低,等级航道比例只有35.2%,四级及以上航道仅占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6%,等外航道比重高达64.8%,与周边及水运较发达省份相比尚处于靠后位置。全省1000吨级及以上泊位只有107个,仅占泊位总数的6.8%,且仅分布在长江、湘江干流下游的少数港口。同时,全省内河航道枢纽构筑物525处,其中具有通航功能的仅117处,且只有76处

能正常使用,严重制约了内河水运作用的发挥。

二、发展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湖南篇章的关键时期,是我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加快交通资源整合、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由分散发展向一体化发展转变、全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时期,我省将在“一带一部”新定位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充分发挥长株潭“两型社会’’率先发展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四化”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新形势新变化对交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交通运输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充分发挥基础支撑和先行引领作用。

一是加强综合运输通道建设,提升区位优势。总书记视察湖南时提出“一带一部”的战略定位,要求湖南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我省要抢抓国家建设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对外经济走廊的重要机遇,进一步疏通对外交通要道,形成通畅便捷的立体开放空间。优化高速公路路网,提升高速公路运力,加快干线公路网建设,促进公路配套成网、有效衔接,加强“一湖四水“航道疏浚,提升水运能力和效益,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打造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加强互联互通与区域合作,充分发挥我省“一带一部”

区位优势,力争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取得先机,为实现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提高高等级路网覆盖率和服务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公路总量不足,技术水平低,严重制约了我省小康社会建设。在设施总量规模上,要继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着重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优化网络布局,加强设施衔接,大力提升通达水平。在技术结构方面,要不断提升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等级和建设标准,提高交通运输设施服务能力。

三是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先行引导作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人口聚集和机动化的发展,城际交通运输需求高速增长,对城市交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按照《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湖南省城镇化发展特点、交通发展阶段,从建设重点上,加强城市群、城市节点运输通道建设,重视城市交通持续健康发展。从发展模式上,要体现交通对城镇化地区、特别是城市空间布局的引导作用,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交通运输要不断加强我省与国家主要城市群之间的联系,提升我省以长株潭为核心的各城市群之间及城市群内部的服务能力,完善有效衔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多层次快速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城镇布局、人口和产业集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和引导作用;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服

务网络,有效支撑国家和省域重大区域战略的实施;大力加强与周边省市区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产业转移、各生产要素的流动提供基础保障。

四是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交通运输要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指向,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交通运输均等化水平,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交通而掉队;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同时,随着社会公众对交通运输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保障诉求的提高,切实完善道路安保工程,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体系建设,更好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出行。

五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两型”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发展目标。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大力调整运输结构,积极发展铁路、水路等资源节约型的运输方式,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型交通工具,加强运输组织优化提高运输效率,努力增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两型”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十三五”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以概括为:是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时期;是行业转型发展、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时期;是服务和保障民生、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攻坚时期。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四化两型”宏伟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着力调整交通运输结构,着力提高运输服务品质,着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努力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发展,加快完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稳中求进,适度超前。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努力实现基础设施能力适度超前配置,大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区域发展新格局和产业布局调整与转移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交通运输保障,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和先行引导作用。

——服务为本,提质增效。把建设人民群众满意交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交通运输行业的服务属性,着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努力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把提质增效升级作为发展的衡量标准,切实处理好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努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统筹兼顾,协调融合。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在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过程中,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统筹建、养护、运输、管理,促进交通运输全面发展;统筹区域、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的民生普惠。

——绿色环保,安全发展。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出发,把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落实到交通运输各环节,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把安全保障作为前提,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坚守红线定位和底线思维,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全面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交通运输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努力破解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交通运输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础设施衔接顺畅、运输服务便捷高效、科技信息先进适用、资源环境低碳绿色、安全应急可靠高效、行业管理规范有序,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综合交通的整体效益,适应湖南经济社会基本现代化要求。

1.基础设施

——建成便捷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多层次、高标准、广覆盖、便捷化的公路网络,公路总里程达到2 4.5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3万公里左右,占总里程的12.2%。推动高速公路交通拥挤路段扩容提质,拉通断头路,出省通道达到28个,通车总里程达到7000公里以上,基本建成“六纵七横”高速公路网;加快干线公路建设,新改建里程10000公里,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23000公里,占

普通国省道总里程57%,其中,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x x公里,占普通国道总里程90%;推动农村公路提质改造,改造里程x x公里。

——建成通江达海的水运系统。推进航电枢纽和航道建设,重点建设湘江、沅水2条国家高等级航道,湘江衡阳至城陵矶439公里达到规划的2000吨级,沅水浦市至桃源248公里和桃源至鲇鱼口238公里分别达到规划的500吨级和1000吨级。加快岳阳港和长株潭港口群建设,基本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化枢纽港口。

——进一步加强养护管理力度。公路的技术状况和网络结构明显改善,路网的整体服务水平和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高速公路优良路率达到xx%,普通国道、普通省道优良路率分别达到xx%、xx%。

2.运输服务

——公路中高级客车占营运客车比例达到xx%,营运货车平均吨位提高至xx吨;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班车,公路营运货车里程利用率达到xx%。

——内河运输船型标准化率达到x x%,内河货运船舶平均吨位达到x x净载重吨。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提升服务水平。长沙城市轨道交通初步成网。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其他设区

市达到80%。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1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不低于4 0%,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不低于20%,中小城市争取超过10%。

——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基本形成贯通设区市、县(市)及广大农村的公交服务网络。中心城市周边20公里范围内公交化运营率达到50%,县城20公里范围内公交化运营率达到30%。

3.科技与信息化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x x%。

——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推动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联网售票服务,高速公路ETC覆盖率达100%,城市公交“一卡通”覆盖比例达到x x%。

4.绿色交通

——与2015年相比,公路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x x%,C02排放下降x x%;水路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x x%,CO2排放下降x x%;城市客运单位人次C02排放下降x x%。

——交通运输废旧材料再生和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内河港口单位长度码头岸线通过能力较2015年提高x x%。

5.安全应急

——国省道监测覆盖率达到x x%;公路交通应急救援体

系基本建立,实现一般灾害情况下应急救援x x小时内到达、应急抢通x x小时内完成;公路营运车辆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比2015年下降x x%。

——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覆盖我省全部水域,内河干线重要航段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x x分钟;百万吨港口吞吐量死亡人数比2015年下降x x%。

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主要指标详见附表。

四、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要立足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特征,集中力量加快打造“四个交通”、服务“四化两型”,综合交通是核心,智慧交通是关键,绿色交通是引领,平安交通是基础,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有机体系。

(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湖南省产业布局和城镇体系发展趋势,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不断优化综合交通网结构,着力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加快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基本建成主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

加快完善公路交通网络。一是完善高速公路网,拉通断头路,启动向速公路拥挤路段扩容,加强与邻省高速公路规划相衔接,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集中连片扶贫攻坚、中部

崛起、泛珠三角协作等区域经济协作发展战略,实现与周边六省(市、区)高速公路多通道高效衔接。二是加强干线公路提质改造,建设的重点是新调增的普通国道尚未达到二级公路标准的路段,国省干线公路中的出省通道、断头路、重要景区连接通道,连接水路、铁路和航空枢纽及高速公路互通的集散通道,国省道中属于长株潭城市群城际快速干线公路的项目,集中连片地区扶贫规划项目。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公路提质改造,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和桥梁建设。

稳步推进内河水运建设。一是依托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发展战略,重点推进湘江、沅水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使湘江全线达到规划标准,有序推进资水、澧水、松虎一澧资航道等地区重要航道建设,使其在区域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加快岳阳港和长株潭港口群建设,基本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化枢纽港口,推进湘、资、沅、澧四水干流及洞庭湖区港口建设,使其成为沿江产业集聚的重要依托。三是稳步推进洞庭湖岳阳综合枢纽工程前期工作。

着力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一是合理布局分层推进一体化的交通枢纽,鼓励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同期运营,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换乘。基本建成长株潭、岳阳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区域辐射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一批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对周边及附近省份的辐射和服务能力大

幅提升。二是有序推进枢纽港口建设。优化港口功能,加强分工合作,积极推进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建设,将港口总体规划中的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应的城市建设规划,加快临港产业、物流园区配套规划,力争将岳阳港和长株潭港口群基本建成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的现代化枢纽港口;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与重要港区连接线的建设。

(二)切实提高公路养护管理水平

公路交通行业必须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两条主线,坚持畅通主导、坚持服务需求、坚持安全至上、坚持创新引领,切实提高公路养护管理水平。

规范养护管理工作,保障养护工程质量。严格执行公路大修及改扩建办法、小修保养及中修工程管理制度、技术状况评定制度等各项规单制度,全面加强养护管理工作,强化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执行作业规程,督促施工企业做好施工安全防护措施,保障工作质量。

加大养护管理投入,提升路况整体水平。在保证公路日常养护的基础上,加大养护工程资金投入,及时组织实施公路大中修工程。根据路网结构、技术状况、交通条件,充分论证、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养护项目,提升路况整体水平,确保交通舒适通畅。

(三)着力提升公共客运服务水平

积极引导客运装备优化升级,加快调整公共客运结构,以满足多层次客运需求为导向,加强运输市场监管,切实全面提升公共客运服务水平。

积极引导客运装备水平提升。一是鼓励发展中、高级公路营运客车,鼓励发展适合农村客运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和客货兼用型运营车辆。二是在城市公交和出租车领域推广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清洁能源客车。

提供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城际和城乡公共客运服务。一是积极鼓励发展旅客联程联运,建立运输方式间常态化的协调管理机制,推进铁路、公路、水路与民航客运售票系统联网,鼓励“一票制”客运联程联网第三方服务平台建设。二是推动城市各交通方式信息共享,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服务平台建设。三是积极推动城市公交优先向城际公交发展,引导毗邻地区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和安全水平,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

加强客运市场管理。一是加强客运市场环境建设,完善市场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客运市场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向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与服务转变,促进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客运市场。二是加快完善客运行业职业资格制度,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从业行为规范。三是推进全省服务监督电话,加快推进

公路、水路等服务监督方式的整合,实现多种交通运输服务监督、业务投诉、意见受理等服务的“一号通”,加大对服务市场的监督力度。四是完善重大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保障措施,完善收费公路运营服务监管制度。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客运。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以“公交都市”建设为重要抓手,着力建设集智能调度、数据采集、行业监管、公众服务等功能的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服务系统,全面实现城市公共交通数据资源共享化、行业管理规范化、运行监管自动化、决策支持科学化、指挥调度合理化、出行信息服务一体化。二是根据不同城市规模、特点和客运需求,选取适合的公共交通形式,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积极发展快速公共汽车、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三是推进出租汽车服务多样化。规范出租汽车运营服务,创新运营服务方式,完善汽车租赁业管理制度,规范出租车健康、有序、合理发展。四是推进自行车、步行等交通系统建没,倡导绿色出行。(四)积极促进现代物流发展

加快推进货物运输装备标准化,着力优化货运结构,提升内河水运在全社会货运量中的比重,以多式联运为突破口,着力提升运输效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加强物流园区建设。一是在有效整合资源、强化集约发展的基础上,以机场、港口、公铁站场等物资集散中心为依托,拓展货运枢纽的现代物流功能,推进公路货运枢纽向物流园区转型,合理布局承担对外运输任务的大型物流基地、特色物流园区。二是高标准建设全国性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园区。三是城市群各县(市、区)重点建成1-2个物流中心,强化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节能减排、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促进我省现代物流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

优化货运组织方式。一是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铁水联运。公铁联运、陆空联运、江海联运发展,重点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完善干支直运、江海联运服务网络。二是优化物流通道,发挥综合运输的优势,降低物流成本。三是加快发展甩挂运输,重点推进长江、湘江沿线等区域的滚装甩挂运输、公铁联运甩挂运输以及跨区域网络化甩挂运输和甩挂运输联盟。四是加快完善多式联运政策法规、运输规则、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

推进城乡物流发展。一是建立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积极引导物流园区、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分拨中心)及末端配送网点三级配送节点建设,协同公安等部门完善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控措施,推广共同配送等先进组织模式。二是加快完善县级物流中心、乡镇农村配送站、农村货运网点三级农

村物流服务体系。三是统筹交通、邮政、商务、供销等农村物流站点资源,鼓励“多站合一”的站场运营模式,积极推广农村货运班线、农村客运班车利用货舱承接小件快运等服务模式。

(五)强化交通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发展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项目、人才、基地平台的有机结合,促进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建设的紧密衔接,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依靠信息化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实现智慧交通建设取得全方位突破。

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一是以基础性、战略性和前沿性技术为主,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提高行业发展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二是着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采取引导、支持、鼓励性措施,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升级。

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一是积极推动建设“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智慧交通运输体系,在公路水路建养管运和安全的区域协同监管以及现代物流、城市客运和农村客运等公共信息服务深化信息化应用。二是重点建设完善交通运输感知监测体系、信息传输网络和交通数据资源体系。三是建设公众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交通运输安全应急处理系统。

(六)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发展

着力推进结构性、管理性、技术性节能减排,加强行业环保监管,集约节约高效利用资源,促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

强化交通节能减排。一是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约束,提升行业节能减排治理能力。二是组织开展绿色交通示范专项行动,形成包括绿色交通示范区、绿色交通示范企业、绿色交通示范工程(绿色公路、绿色港口)和绿色交通示范技术的典型示范体系。三是启动交通运输企业节能减排能力提升计划,充分发挥企业的节能减排主体作用。四是完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统计监测体系,建立能源利用在线监测平台。

推进资源集约利用。一是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运输枢纽资源、跨江通道线位资源。二是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行适应节约土地要求的交通运输工程技术,提高公路建设用地和港口岸线的利用效率,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综合开发。三是积极探索交通运输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推广使用交通废弃物(废水)循环利用的新工艺和新设备。(七)增强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

安全是交通运输发展永恒的主题,面对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诉求以及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要完善新型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切实增强交通运输应对自

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管理。一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继续深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风险管理,强化交通运输运营安全管理。二是严把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资质准入关,加强安全管理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体系。三是着力提升企业安全生产违法成本,建立安全生产诚信管理体系,将企业安全行为与市场管理形成联动。四是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和政府安全监管信息主动公开制度。五是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六是开展社会公众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安全意识。

加强交通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监管机制。二是完善水运通信监控系统布局,加强监管救助装备建设。三是完善公路运输日常监控系统及危险品运输车辆、长途客运车辆监控网络,特大型桥梁、隧道实现100%定期健康监测。

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一是积极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行业应急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构建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指挥体系、应急监测预警系统。二是基本建立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应急防控体系,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联防、联控、联动能力。三是加强公路交通应急物资储备和

救援中心体系建设,完善高速公路应急救助网络,制定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城市公共交通应急预案。四是强化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寄递渠道的反恐和安全防范工作。五是积极推动交通运输应急征用财政补偿机制的建立。(八)全面深化交通运输领域各项改革

推动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根本还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突出问题导向,努力推动交通运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交通运输领域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二是稳步推进有利于综合交通运输建设的各项改革,形成高效运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新格局。三是继续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完善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社会信用体系。

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改革。一是按照各层级公路属性特点和功能作用,合理划分公路管理事权,理顺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构建公路养护资金保障体系,推动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二是推进航道管理体制改革,理顺航道建设、维护、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建立航道养护市场化运行机制。

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是健全交通运输领域的投融资法律规范,进一步放宽社会资本的准入限制,公平对待各类投资主体,提出切实可行的社会资本进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研究提出经营性收费公路“合理回报’’的政策设计,促进收费公路的有序发展。二是继续推进普通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构建支撑普通公路建管养的投融资体制机制。

全面推进法治政府部门建设。一是严格行政执法,整合执法职责,推进综合执法、统一执法、联合执法、路警共建等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模式改革。二是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考核评价机制,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和一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

各市州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明确规划的指导思想,精心组织,加强协调,切实编制好本地区的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并与本规划衔接。规划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协调落实好各项建设条件。加强交通、国土、水利、环保、建设、规划等行业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落实工作责任,简化环节,切实加快项目土地、环评、防洪、选址等审批工作,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各种问题。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努力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加快管理队伍的基础管理和正规化建设进程。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及时掌握交通运输发展的动态,对于新出现的情况和问题,适时调整规划和相关政策,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交通发展、参与规划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二)坚持科技引领,实现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国家公路网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高与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中转和衔接能力,推进运输方式之间的联程联运,逐步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提高运输服务水平,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公路发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强化公路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培养,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把建设信息化交通运输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作为切入点和推动力,加强和改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发展,根据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实现航空服务的“点”、铁路服务的“线”和公路服务的“面”有机结合,通过交通运输枢纽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提高各种方式整体的服务效率和效能,从而达到减少土地占用、节能减排的目的。积极探索、科学创新,着力建设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制度体系。

(三)拓展投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保障能力

继续坚持“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交通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大交通建设领域的开放合作力度,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格局。首先,必须紧跟国家发展战略,争取将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积极向国家争取资金。其次,保持现有交通专项资金和财政性资金政策的稳定,保证车购税专项资金用于交通建设,继续加大财政性资金对交通运输公益性事业的支持力度,建立省级定额补助和地方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普通公路建设的联动机制和差异化投资政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强资金监管,严格防范债务风险。第三,进一步完善投资模式、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加强市、县交通投融资平台建设,努力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金融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充分利用交通建设项目周边有升值潜力的土地资源,以及相应的加油站、加气站、广告位等资源,进行资本运作,弥补交通建设资金不足。

(四)加强互联互通,提升湖南区位优势

紧紧抓住国家建设大力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和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发展契机,构建湖南来往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北部湾等国内主要经济圈间的复合式快速大容量交通走廊,提升湖南区位优势和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加强与相邻6个省市区的对接,在规划、建设、运营等

备方面进行对接,优化路网结构、提高运输效率。(五)强化人才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以高层次人才及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与培养。加强执法业务骨干队伍和执法管理队伍建设,努力实现执法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规划化、标准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业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推进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教育培训工作效能。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发挥整体效益。

培育践行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在交通运输建设、管理、运营、服务等重点领域实施,以实现核心价值落地生根、树立行业良好社会形象为目标。结合交通运输行业重大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有序实施,灵活运用各级各类媒体,深化交通运输行业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新闻宣传的导向性、实效性和影响力。

2.云南省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二

一、形势分析

1.云南省新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公路的养护与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未来云南将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的陆域经贸通道, 面向东南亚、 南亚最大的物流中心,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结点和前沿平台。 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 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 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 是云南省对外开放的新的发展方向。 在省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 国民经济仍将保持持续较快增长态势, 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人员和物资流动不断加快, 必然使公路交通需求保持旺盛增长势头。 但是, 随着各种约束条件的进一步增强, 日益增长的公路交通需求与公路基础设施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 已不能仅仅依靠新建工程和总量扩张来缓解, 还必须按照“三个转变”的总体思路, 通过加强公路养护与管理, 充分挖掘现有路网通行潜力, 改善路网技术状况, 提高通行能力和效率, 才能适应发展需求。 因此, 必须充分认识到公路养护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遵循“建设是发展, 养护与管理也是发展”的理念, 加大养护投入力度、提高养护与管理水平, 最大限度地发挥公路路网的使用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为公众提供便捷路、通畅路、高效路和安全路。

2.云南省公路基础设施薄弱, 自然灾害频发, 养护投入欠账多, 养护任务十分艰巨。 云南省国省道技术标准普遍不高, 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水泥和沥青路面铺装率等反映公路网技术水平的主要指标, 都远远低于全国、甚至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公路技术水平低, 导致公路抗病害能力较弱, 易产生水毁、路面破损、车辙等病害。 云南省属典型的西部山区省份, 陡坡地分布面积广大, 活动断裂密集, 破坏性地震频繁, 受气候类型和地貌多样性影响, 雨季局地暴雨发生频繁, 滑坡、泥石流等自然和地质灾害频发, 较高的人口密度加重了环境负荷, 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和危害。 在今后较长时期内, 云南省滑坡、 泥石流的活动水平仍将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云南省公路基础设施也将不得不承受不断加剧的自然灾害的影响, 并且由自然灾害引发的公路损坏, 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等特点, 对公路维修养护的时效性和技术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 由于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等方面投入的不足, 导致在过去较长时期内, 公路网得不到及时、良好的养护, 养护投入历史欠账多, 进一步加剧了道路病害程度, 缩短了道路使用寿命, 未来公路养护任务异常繁重。

3.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要求进一步提升公路养护与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公路交通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畅通、高效、舒适的多元化出行服务需求, 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应凸显“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的理念, 不断强化服务职能、完善服务体系。 围绕提高服务水平的目标, 加强养护与管理、安全管理和保畅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做到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范围更加广泛、服务形式更加多样、服务质量更加优质。 对交通安全设施等基础设施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和实施;养护施工充分考虑对行车和交通安全的影响, 施工作业更加讲求时效和质量;各种服务设施的布置和建设更加人性化, 注重体现服务对象的需求特点;信息系统服务的覆盖面更广、服务内容更全面, 满足公众出行对信息服务的需求。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公路养护提出新的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也是发展现代化交通业的重要内容。 公路交通行业必须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贯穿于公路交通发展的全过程, 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管理各环节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养护与管理是建设节约型交通的重要内容, 加强养护与管理可以发挥公路存量的最佳效能, 促进内涵式发展。 因此, 必须强化公路养护与管理的战略地位, 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 全面推行全寿命周期养护和预防性养护, 不断提高养护与管理的标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落在实处, 推动公路交通向节约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5.公路养护资金供需矛盾突出, 养护管理资金供给机遇与挑战并存。 公路养护管理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公路养护管理水平提高的最主要的因素。 从公路资金需求与来源看, 公路养护管理形势依然严峻。 二级公路收费站撤销之后, 针对债务问题, 中央负责返还60%, 其余仍需地方解决。另外, 二级公路收费站撤销之后将有相当一部分的货运车辆从高速公路向普通公路转移, 将给普通公路养护带来巨大挑战, 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更为重要的是, 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取消收费后, 公路部门依托普通公路收费开展的融资平台丧失, 银行贷款额会大大减少。 同时, 取消二级路收费后, 将有相当一部分的货运车辆从高速公路向普通公路转移, 这也将给本来就资金不足的普通公路养护带来巨大挑战。 因此, 燃油税改革和取消二级路收费使普通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压力进一步增大, 公路养护管理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更加突出。 在资金紧张的前提下, 需要合理使用养护资金, 解决好“养人”与“养路”之间的矛盾, 切实提高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需求特征

1.云南省公路养护规模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全省的普通国省道将增加里程12746 公里, 增长48.87%, 其中里程增加最多的是普洱市, 将由原来的2313 公里增长到3860 公里, 增加1547 公里, 增长66.86%;增长比例最大的是怒江州, 增加里程593 公里, 增长77.39%;总里程规模最大的仍是红河州, 里程由原来的2757 公里增为4103 公里, 增加里程1345 公里, 增长48.80%, 规模仍排全省第一。

本次规划完成后, 国省道覆盖全省16 个州 (市) 和129个县市区, 连接全省所有 (210 个) 特色小镇、23 个边境口岸、所有 (89 个) 3A以上风景名胜区和535 个人口超过2 万人的乡镇, 与云南所有 (15 个) 机场、铁路和港口运输全面衔接, 与周边国家和省区全面贯通, 全面提升云南公路网效率, 更好地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目标。

本次规划完成后, 普通国省道里程规模将达38825 公里, 扩大48.87%, 省级养护管理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2.随着公路网质量的提升, 亟须科学化的养护管理。 公路网通行质量的提升需要良好的公路技术状况作基础, 养护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公路的技术状况。 国家对公路技术状况的要求日趋严格, 对公路技术状况的检查也趋于常态化。除了要求定期对各条公路技术状况进行检测评定, 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五年一次的全国干线公路养护与管理检查工作。根据2015 年国检工作的要求, 将对全国干线路网的技术状况水平和养护管理标准化等部分进行检查评定。 因此, 推进科学化的养护与管理工作, 提升养护质量将是重中之重。 我们必须继续加强日常养护工作, 提高养护规范化、标准化, 改进管理方式, 完善规章制度, 提高养护质量。 对公路路况、技术水平进行自动化检测和科学评价, 以客观、准确的检测数据为养护与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事实依据。 适时安排公路大中修工程, 全面提高路况水平。 切实加强桥隧养护和安全监管, 加大危桥改造力度。 努力营造“畅、洁、绿、美”的公路交通环境, 提升路网通行的质量。

3.为了实现新形势下的养护管理目标, 亟须养护专业化、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云南省公路养护工作起步较晚, 通过近几年的养护实践, 虽然公路技术状况总体优良, 但与公路养护及时、高效、快捷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养护专业化、机械化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各条线路使用年限的增长, 部分路段使用性能状况显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路面病害逐年增加。 养护专业化水平、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加大对生产一线技术人员配置, 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加大科技与生产结合力度, 加大对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研究和应用;加大养护科技的投入力度, 开展典型病害养护维修方法研究, 采取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养护措施;加大对养护设备的投入, 做到关键设备先进、普通设备齐全, 及时对道路病害进行维修。

4.公路养护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亟须提高。 从公路交通发展的总体来看, 信息化是国际、国内公路行业建设、管理的发展趋势, 是推动绿色公路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 在新的形势下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带动实现公路交通现代化。 从公路养护管理来看, 加快公路养护管理信息化发展, 是提高公路行业管理决策水平、提高公路安全监管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 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交通部门, 实现“三个服务”的必然需求。

5.公共安全责任重大, 公路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亟须提升。 加快完善公路安全与应急保障体系是实现公路交通更安全、更畅通、更和谐、更高效发展的基础。 云南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 随着极端气候的影响, 由此引发的山体滑坡、水毁、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 公路应急抢通保通的任务极为艰巨。 同时,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 公共突发事件不断增多, 给覆盖率越来越高的公路基础设施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造成公路、桥梁、隧道阻断等事故时有发生, 不但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出行, 而且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 云南省公路局需要根据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以及时间、空间分布, 有针对性地开展公路养护管理工作, 加强地质脆弱地区公路养护, 并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效集中、协调有力的公路安全监测与应急保障体系, 加强覆盖全路网重要路段、桥梁、隧道、省级交界处的重点实时监控, 建立全路网联动的快速应急反应系统, 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 提升遇险救援水平,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公路交通的安全通畅。

三、总结

本文对云南省公路“十二五”发展现状进行客观的评价, 展现“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公路建设和管理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 结合云南“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云南公路交通的需求和云南公路建设管理面临形势进行分析, 研究云南公路建设管理发展趋势, 为云南省“十三五”公路养护管理发展规划工作提出总体思路, 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摘要:“十二五”以来, 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也对公路交通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三五”是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随着云南公路总里程数量的迅速增长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公共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公路养护与管理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 探索出公路养护管理事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并作为“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奋斗的目标。

关键词:公路养护管理发展,“十三五”,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发展规划条例[Z].

[2]交通运输部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国家路网规划 (2013年—2030年) 的通知[Z].

[3]云南省道网规划 (2014—2030年) [Z].

3.云南省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三

摘 要:商务活动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商务平稳发展决定着经济的平稳发展。“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商务发展呈现出内贸相对弱、外贸外资增长势头好、对外投资布局优化等特点。展望“十三五”,湖南省在内贸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消费潜力巨大;外贸外资保持良好势头,量质齐升;对外投资及劳务输出步伐加快。预计“十三五”期间,湖南省商务发展将进入一个多方位转型升级的新时期。

关键词:商务发展;总量指标;结构变化;发展趋势

一、引言

宏观上的商务活动主要包括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利用外资以及对外投资四个方面,这是经济活动中最直接面向市场、最具有活力的部分,对于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对内对外贸易,直接体现了经济的活跃度,而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是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方式,关乎到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转移当前普遍存在的过剩产能。

“十二五”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转型升级阶段,商务活动的发展随之发生着很大的转变。“十三五”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期,把握商务发展趋势对于政府、企业和居民的经济决策意义重大。湖南省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湖湘文化对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湖南的商务发展一定意义而言,是带动中国中西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中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又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是国家经济转型战略的重中之重。本文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的数据为基础,重点考察“十二五”以来湖南省商务发展结构变化,并且对“十三五”期间湖南商务发展未来趋势进行展望。本文希望能够为国际国内、省外省内有意在湖南开展商务活动的政府、组织和个人提供可资参考的可靠信息。

本文的安排如下:第二节从消费、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四个方面分析湖南省商务发展趋势,第三节论述湖南省商务发展指标的结构变化;第四节展望未来湖南省商务发展趋势,第五节总结讨论。

二、湖南省商务发展趋势分析

(一)消费市场平稳运行,消费提升潜力巨大。20世纪70年代以来,湖南省最终消费快速增长,进入21世纪后虽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平稳增长。本世纪初,湖南省的最终消费率连续高于全国最终消费率,消费对拉动湖南省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但2009年开始,湖南省消费疲软逐渐显现,最终消费率低于全国并持续下滑,“十二五”期间,在经济增长速度趋于放缓的“新常态”下,湖南省最终消费率保持在46%左右(见图1),与全国最终消费率有相当大的差距。湖南省还需大力挖掘消费潜力,推动教育娱乐、交通通信等发展型消费,培育绿色消费、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热点。

(二)进出口总额逐年攀升,进出口年增速放缓,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外贸规模逐年扩大,2009年受全球经济、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综合影响,湖南省进出口增速从20%以上回落到负增长(见图2)。“十二五”期间,在外需乏力、汇率波动和企业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下,湖南省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外贸增长的措施,创新进出口平台建设,全力实施外贸“破零倍增”,积极架桥拓市,完善外贸支持政策体系等,进出口呈现出明显向好的势头,增速高于全国进出口增速,其中2013年增幅稳居中部首位、全国第六位。加上

2014年湖南省省委省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推进“一带一部”新定位的经济发展,长沙海关等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措施,2014年全省进出口总额1906.9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出口1230.4亿元,增长33.9%;进口676.5亿元,增长5.4%,湖南省外贸稳定增长,需加大气力巩固这一良好势头。

(三)实际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占全国之比逐年提升。从

1983年湖南引进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以来,湖南的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来湘投资,尤其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湖南引进外资的数量更是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02

-2007年在全球经济增长背景下,湖南省实际利用外资进入快速增长期,2010年湖南省合同利用外资居中部第一,“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实际利用外资额保持增长,同比增速高于全国增速约

15个百分点,占比也逐年增加,2014年占比达9%(见图3)。

(四)对外直接投资回暖,同比增速波动上升。受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1年欧债危机的影响,全球直接投资增速放缓,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湖南省对外投资发展呈现不稳定趋势,全省非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额受环境影响,“十二五”初下降明显,2014年在省政府进一步精准对接“一带一路”,不断拓展新兴市场,明确企业“走出去”的方向等政策实施下,湖南省投资呈现回暖趋势,全省对外直接投资实际额9.49亿美元,同比上升36.5%,增速高于全国增速。与此同时,湖南省在对外投资上更加关注于投资地区、领域、方式的多元化,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对外投资与合作有望实现突破。

三、湖南省商务发展结构变化研究

(一)农村消费增势明显,发展型消费需求加快,信息消费成为新亮点。近年来湖南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省消费结构正在经历一场升级“革命”。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农村消费需求加快,从2010年起湖南省农村人均消费增速已经超过城镇人均消费增速,2013年湖南省农村人均消费增速达到33.4%,超过城镇人均消费支出18个百分点(见图5),全省农村与城镇消费增速约与全国平行。从消费结构上来看,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全省食品、服装等基本消费品消费减少,居住、文教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消费增势明显(见图6),2013年全省居民人均发展型消费支出(居住、文教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同比增长48%,较上年同期上升约38个百分点;湖南省是国内移动通信发展较早的省份,加上“村村通”、“智慧城市”、“数据湖南”工程的实施,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信息消费、智能制造等成为湖南省消费热点,湖南省网络消费有望驶入快车道。尽管2014年以来上述消费增速有所下降(文化娱乐用品消费除外),总体而言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上。

(二)机电产品出口保持竞争优势,湘南三市成为新增长

极。近年来,机电制造业作为湖南省支柱性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以机械、电子和汽车零件为中心的制造业产业群,机电产品出口发展迅速。2010年湖南省金属制品、工程机械、汽车及其零部件、轨道交通等四大机电产品总计出口14.76亿美元,占全省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26%,成为机电产品出口的重要增长转折点。“十二五”期间,湖南对外贸易在机遇和挑战并存中继续实现稳中有进,期间机电产品出口金额持续增长,2014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到全省出口金额的42%(见图7)。从对外贸易区域结构上来看,长株潭板块依然占据湖南省外贸主体地位,占比超过半数以上,湘南三市(衡阳、郴州、永州)占比逐年增加,

2014年湘南三市进口额占全省比重超过27%(见图8),其中永州市、衡阳市市进出口增速最快,同比增长分别为108%、62%,居各地州市增幅前列,同时,随着承接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湘南三市已成为湖南外贸新的增长极,湖南省以长株潭为核心板块、泛湘南区域板块转型升级、环洞庭湖区域板块特色鲜明、大湘西区域板块奋力追赶的外贸发展格局日趋鲜明。全省对外贸易不仅质量高,而且发展均衡,保持继续稳定发展的可能性很大。

(三)进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型产品受进口价格影响下降明显。2012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后,湖南省进口产品结构不断调整,特别是2014年以来,湖南省对重大技术装备、计量检测分析自控仪器、电子元器件等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出现惊人增长,2015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同比达到81%,占全省进口额之比超过24%(见图9)。湖南省是铁矿石、铅矿石等大宗商品进口的大省,在2011年左右,这些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均达到历史峰值,随后受全球经济疲软以及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主要商品进口价格下滑,湖南省进口产品价格也随之下降,2014年以来,铁矿砂、铅矿砂、原油、煤等大宗散货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加上内需不振,湖南省资源型产品进口持续拉低。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有助于湖南省产业升级和提升,而资源品进口价格的走低,也有助于缓解企业在经济下行期间的成本压力。

(四)实际使用外资区域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实际使用外资比重上升。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疲弱复苏成为常态,加上湖南省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化阶段,转型升级伴随着阵痛,内外双重调整格局成为影响湖南省利用外资的原因。“十二五”期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增速放缓,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逐年增加,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比重持续提升,由2010年的10%上升到了2014年的30%(见图10),第三产业引资规模不断扩大;从区域结构上来看,长株潭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占据全省的半壁江山,但近年来占比逐渐下降,省内其他城市引资速度加快,除长株潭外省内其他城市实际利用外资占比逐年提升,2014年占比超过45%(见图11),同时,随着“一带一路”进一步定位对接,国家扩大内陆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实施,湖南省湘南地区、武陵山片区等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将会不断增加。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比重的上升,有助于湖南省经济结构转型不仅是对量的促进,也是对质的提高。

(五)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结构优化,对外劳务合作进一步规范。自2000年湖南省企业开始走出去,湖南省对外直接投资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尽管近两年受国际国内局势影响,湖南省对外直接投资增速放缓,但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民营企业比重不断上升,日益成为境外直接投资的新兴主体,2015年上半年民营企业占境外投资企业比重达91%,而国有企业占比仅为9%,民营企业逐步成长为“走出去”中坚力量;全省对外劳务合作逐步规范,截止2014年,湖南省已建立了48家对外劳务服务平台,覆盖全省14个市州,平台数量排名全国第二,同时,信息平台建设更加完善,2014年全省新签对外劳务人员合同工资总额15.05亿美元,同比增长42.9%,对外经济合作不断拓展。对外直接投资中民营企业占比的上升及对外劳务的蓬勃发展,有助于湖南省在经济下滑的大环境下转移过剩产能,减缓劳动就业压力。

四、湖南省商务发展趋势展望

(一)消费总额将平稳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对于全省消费而言,通过“一区三中心”,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接长江经济带,打造长江经济带新增长极,这些投资贸易往来,将刺激湖南省农村消费的发展,使得农村消费增速继续领先于城镇;安全消费、低碳消费、服务性消费等新型消费趋势显现,居民对于文化娱乐、医疗服务、通信网络等需求增加,发展型消费将进一步占据居民日常消费;新型服务消费需求增加,中生代(80后、90后)成为最重要的消费主体,注重生活质量与效率,使得休闲旅游、文化娱乐服务越来越受到青睐,再加上湖南长沙“星城”的打造,旅游娱乐消费潜力巨大,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进出口增速回落,进出口产品结构将不断优化。“十二五”时期,湖南省外贸进出口没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湖南省对外贸易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未来的五年恰好处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再加上湖南省开放通道不畅,平台效益不高,制约着湖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湖南省进出口规模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低速增长。但随着湖南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抢抓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机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交流合作,省内工程机械、钢铁等相对富裕产能将能够得到有效的消化;外贸“优进优出”等政策的推出,将促进省外贸从能源、资源、成本、数量扩张型向品牌、技术、服务、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竞争中湖南省将有望实现追赶式跨越发展。

(三)实际利用外资量质齐升,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优化。 “十二五”时期,虽然湖南省实际利用外资增速有所放缓,但投资拉动仍是湖南省发展的主要动力,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湖南省的外资经济主要目标将转向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和协调区域发展等方面,招商引资上坚持质量齐升,利用外资投资领域从一般制造业,逐步扩展到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带动湖南省第三产业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推进湖南省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推进,未来将会有大批企业和项目落户湘南,使得湘南逐步发展成为湖南开放合作的新高地,长久以来长株潭地区外资集中地的区域结构将得以改变,有利于湖南省形成良好的区域发展格局。

(四)对外直接投资将快速增长,布局不断优化。湖南省在对外投资、承包工程等“走出去”这一块有基础、有特色、有优势,随着“大规模走出去和高水平引进来 ”对外开放新常态的展开,对外投资额将在一段时期内保持较为快速的增长。同时,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在利用地理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把握良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能向外转移,加大比较优势的产业和骨干企业对外投资力度,加快钢铁等优势产业"走出去"步伐,在此背景下湖南省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布局不平衡现状将得以改善,特别是在中亚、西亚等地区大量基础设施项目即将开建的背景下,湖南省的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区域布局也逐步优化,境外投资将进入新时期。

五、总结

本文首先从消费、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四个方面对湖南省的总体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接下来,结合历史数据分析了湖南省过去多年来商务发展指标的结构变化,在总体与结构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展望未来湖南省商务发展趋势。未来一段时间,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湖南省商务发展结构将不断优化。内外贸方面,湖南省消费总体将保持平稳运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新兴消费引领消费热潮。湖南省进出口贸易进入低增长区间,机电产品出口继续保持优势,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加。在内外资方面,湖南省利用外资坚持量质齐升,高技术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吸收外将保持增长。与此同时,湖南省对外投资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与区域布局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 邵燕敏等.中国商务发展结构变化及“十三五”趋势.科学促进发展

[2] 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3)

[3] 马明龙.2012年江苏商务发展结构稳中趋优.中国经贸.2013(5)

[4] 中商情报网.2014年1-12月湖南省商务情况运行现状分析.2015年2月7日http://www.askci.com/news/finance/2015/02

4.“十三五”护理工作发展规划 篇四

(2016-2020年)

未来五年是我院加快学科发展、提升综合实力、建设“一城四中心”的关键时期。为了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精神,促进我院护理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依据我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我院护理工作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新时期医疗卫生改革方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落实三级甲等医院各项指标。坚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强化护士岗位管理,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便捷、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实现在建院80周年时建成三级甲等强院,建院100周年时建成专科特色突出的三级甲等知名品牌医院而奋斗。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6:1,培养或引进护理研究生3-5名,本科学历护理人员达到50%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护理人员达到90%以上,院内护理专业小组达到15个,护理离职率≤5%。完善新入职护士岗位培训制度,有计划的培养一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骨干人才。

到2020年,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建立完善的护士岗位

管理模式,建立体现“能级应对”的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制度,科学设置护理岗位,根据岗位需求,对护士的人力配置、绩效考核、职称普升、岗位培训等实施科学管理,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到2020年,形成管理科学规范、专业特色突出、服务品质优良的护理管理和护理服务模式,同时按照医院十三五规划,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和居家护理,强力推动“五所八院十中心”建设。

三、具体工作目标及保障措施

(一)优化护士队伍结构,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目标:按照国家卫计委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临床护理工作需要,合理设置护理岗位,在2017年我院床护比达到卫计委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要求。

保障措施:

1、着力解决护士编制不足问题,合理配置护士,争取2017年床护比达到基本配备标准,即临床科室床护比达到1:0.4、手术室1:

3、产科1:0.6、产房1:

3、新生儿科1:0.6、ICU1:2.5-3。全院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占总护士数95%以上,护理离职率≤5%。2020年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大于等于0.6:1以上。

2、根据科室工作强度、风险系数、收治患者护理难度,配备各层级护理人员,每名护士平均负责患者不超过8个,做到科学合理、人尽其用。

3、各科室护理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分布基本合理。科学

排班,老中青合理搭配,尽可能保证病人需要和安全。

4、完善护理部直属管理的机动护士库。机动护士库由新进轮转护士和各科高年资护士组成,以应对各科室因病员增加、人员休假等情况下护理人员的动态补充。新进护士平时在重病人多、管理规范的科室轮转学习,高年资护士在所在科室工作。

5、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严格依法执业,维护护理人员合法权益,提高护士福利待遇。防控和减少护理职业健康危险因素,对护理人员每年体检一次,保障护士身心健康。

(二)继续探索护士岗位管理,完善护士分层管理制度 目标:根据国家卫计委及陕西省优质护理工程有关要求,完善我院护士岗位管理实施方案、护士分层级管理办法等,逐步实施护理垂直管理。

保障措施:

1、完善体现“能级对应”的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2016年修订完成各层级护理岗位说明书,根据护士临床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合理划分不同层级,建立护士职业生涯发展阶梯,充分发挥不同层级护士的作用。

2、实行临床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根据护士不同工作年限、技术职称及工作能力,把临床护理岗护士分成N0、N1、N2、N3、N4共五个层级,制定各层级准入及晋级标准。科室严格审核晋级护理人员资质,护理部组织进行晋级考核、审批。

3、进一步完善护士岗位管理下的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根据护

理岗位职责、风险要素、工作数量和质量、患者满意度等,对护理人员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护士的收入分配、奖励评优、职称晋升等相结合,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三)继续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提升护理服务内涵质量 目标:改革护理模式,提供满意服务,继续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程。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拓展护理服务内涵质量,提升患者、社会满意度,树立医院品牌形象。

保障措施:

1、进一步强化“以病人为中心”、“技术精益求精、服务至善至美”的理念,严格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全面履行护士职责,为患者提供安全、专业、优质、连续、高效、满意的服务。同时,注重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2、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团队,加强团队合作和患者沟通交流,共同围绕患者病情,完成治疗计划、康复促进、健康指导等服务,为患者提供规范、专业、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提升优质护理内涵质量。

3、发展以健康需求为导向的护理服务业,积极探索医后护理延伸服务新模式、新方法。以电话回访为主,通过微信、QQ、家访等形式,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结合我院“一城四中心”的发展建设理念,形成多层次、多专业、多领域的大众化服务的新格局:从医院到社区诊所、从医疗到预防、从急救到康复的护理全产业链,不断适应社会老龄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4、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实行目标管理。护士长根据专业特点制定本科室优质护理服务具体目标,按照目标要求做好各项工作。护理部、科室定期对优质护理工作计划、方案落实情况进行追踪分析,确保有效落实。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持续改进。

5、定期进行优质护理患者满意度调查、护理人员职业满意度调查。同时,与监察室沟通协作聘请院外第三方调查等,多渠道听取病人及医务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6、加强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成立后勤保障中心、维修中心、静配中心,为临床提供下收下送及下临床进行设备维修等支持保障服务。药房每天配送药物至病房,食堂每天下临床订餐等服务。

(四)培养护理管理人才,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目标:加强护士长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培养护理管理人才,引进先进的护理管理模式,建设高效管理团队,提高管理水平。

保障措施:

1、通过竞聘上岗、民主推荐等方式选拔护士长,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现护士长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

2、按照我院护士长实际管理水平,采取集中讲授、交流对话、实际工作指导、外出参观进修等形式,加快对护士长管理水平培训教育。邀请省内外护理知名专家来院讲授管理新理念、新方法。

3、建立护士长工作质量考核标准,每年对护士长进行管理质量评价、管理知识考核,成绩记入个人档案。

(六)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推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目标:完善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体系,突出各级质控组织的管理职能,建立“查找问题—制定措施—及时培训—落实改进—检查验证”的路径,运用PDCA循环方法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确保各项护理指标达到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

保障措施:

1、以持续改善护理服务为重点,建立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机制。完善护理三级质控组织结构,制定护理质量控制方案、修订护理质量标准,定期对质控小组人员进行检查方法培训,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修订护理规章制度、护理质量标准、应急预案、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等护理指导用书,为护士工作提供标准化依据,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订、补充。

3、加大对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的监控力度。落实护士长夜查房、节假日查房制度。建立护理重点环节及护理质量关键指标的定期监测、反馈制度,指导改进临床护理实践。

4、每季度依据护理质量标准进行全院护理质量检查,检查结果通过院内网向全院护士反馈,进行质量分析评价。定期召开护理质量及安全会议,分析反馈护理不良事件,以达到对全院护士进行安全警示教育。

5、鼓励一线护士积极参与质量持续改进,在全院范围内开展PDCA循环、品管圈、RCA等质量管理工具的运用,促使护理管理人员及护

理人员学会用科学的管理工具对护理质量分析、反馈、整改,追踪评价,切实达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6、完善危重、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坚持护理部、科室定期护理查房、护理会诊及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健全患者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对急危重症病人的管理。

(七)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促进护理事业快速发展

目标: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本着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患者医疗安全的原则,大力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简化工作流程,节约护士人力,减轻工作负荷,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保障措施:

1、分步骤实行护理移动信息系统,加快护理信息化的推广和应用,推进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引进住院病人“腕带”系统和设备、器材的条码系统,进一步扩大医院条形码的使用范围,加强患者身份识别管理,确保患者安全。

3、进一步加强医院办公自动化的建设,实现办公无纸化、网络化。进一步加强医院“两微一网”的建设,向全社会提供系统信息化服务。

四、组织领导

(一)成立医院优质护理服务领导小组、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方案,由院领导牵头,职责

明确,任务到人,各司其职,做好相关工作。

(二)充分发挥护理管理职能,强化岗位职责,提高管理效率。护理部、大科护士长加强督导,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三)各科护士长依据我院“十三五”护理工作发展规划,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定本科室未来五年护理工作规划。实施过程中,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创新方法,注重实效,同时定期对规划追踪评价。

护理部

5.十三五机场规划 篇五

论坛上,中国民用机场协会理事长夏兴华说道,按照“十三五”规划,中国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要达到9.1亿人次,货物运输量要达到1409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0.4%和8%;运输机场新增68个、改扩建138个;进一步提升北京、上海、广州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巩固和培育成都、深圳、昆明、武汉、郑州、沈阳、乌鲁木齐、杭州等区域枢纽,推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部地区机场群的布局建设,进一步完善通用机场网络,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机场网络体系;航空服务范围将覆盖我国93.2%的地级市、89%的县、92%的人口规模;中国机场通往国际和地区的国际航线将大幅增长,航空运输规模持续扩大。

夏兴华表示,为了认真落实“十三五”中国民用机场发展规划,本届机场大会以“面向未来,引领机场发展新常态”为主题,深入探讨民用机场在新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形势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重点分析机场建设如何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重点展望未来10年机场发展趋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本届论坛特意邀请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副司长任虹并从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阐述了对我国未来机场发展的思考。

任虹表示要在推进双向开放的大环境以及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个大框架下看待和思考机场的发展。下一步,相关部门要重点思考如何优化机场的结构,考虑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发展,以及一市两场、一市多场、一区多场的发展,做好机场迁移的工作,加强现有机场的保护,机场扩容优先选择改扩建方案。

本届为期三天,邀请来自国内外近200家机场公司、航空公司、机场建设及设计单位、机场设施设备制造商与服务商等企业参会,规模超500人。大会采用“主论坛-分论坛-主论坛”的组织模式,邀请业界代表就国内外机场产业政策解读和趋势展望做主旨发言。

6.“十三五”云南电力供需形势研究 篇六

“十一五”期间, 受火电建设滞后、负荷发展迅速和水电来水偏枯等因素影响, 云南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电力电量不足, 2006~2010年云南电网累计限电量超过200亿千瓦时。“十二五”期间, 随着金沙江干流电站集中投产, 云南电力产能过剩局面不加剧, 出现了约168亿千瓦时弃水电量。预计2015年随着金沙江中游电站后续机组陆续投产, 云南电网电力产能过剩的矛盾将进一步恶化。

本文根据云南“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骨干电源前期筹备建设情况, 对云南“十三五”不同的负荷发展情景、电源建设情景进行了电力供需形势分析, 为“十三五”云南电力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1“十三五”云南负荷发展水平

1.1 云南经济发展情况

云南省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从1978年到2012年, 全省生产总值由69亿元增加到10 310亿元, 年均增长10.1%;全省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比例由43:40:17调整为16:43:41。

2012年云南加入万亿元GDP俱乐部以后, 开始进入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绿色发展的新阶段。新一届云南政府提出到2017年经济总量比2012年翻一番, 跨上2万亿元台阶。省委九届四次全体 (扩大) 会议提出, 云南省从2010年到2020年“翻两番、增三倍、促跨越、奔小康”的总体部署, 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云南省经济发展预测指标表如表1所示, 至2020年云南省生产总值达到29 000亿元, 2013~2020年全省经济平均增长率为10.8% (不变价) 。

1.2 云南负荷发展预测

根据云南省经济发展目标, 采用弹性系数法、人均电量法、部门分析法等方法对云南“十三五”负荷进行预测, 预测结果[1]分为高、中、低三个方案, 三个负荷方案的全社会用电量递增率分别为:12%、9%和8%。

1.3 云南电源规划建设情况

根据云南省电源发展规划[1], 到2020年云南省电源总装机达到11 460万千瓦。火电项目受市场因素, 投产时间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故将上述规划电源作为电源建设敏感电源。

1.4 云南西电东送规划情况

“十三五”期间规划在2015年云电送粤1850万千瓦基础上, 新增云电送广西600万千瓦, 新增云电送广东500万千瓦。到2020年云南西电东送送电规模达到2 950万千瓦, 年送电量1 300亿千瓦时[2]。

2“十三五”云南电网供需形势

2.1 负荷高方案

负荷高方案下, 即使考虑云南规划电源全部建成投产, 2018~2020年枯水年云南依然有130~260亿千瓦时电量缺额, 2020年云南最大电力缺额达420万千瓦。平水年能够满足负荷高方案发展需要, 其中2016~2017年平水年云南火电利用小时均低于4 000小时, 丰水期约有140亿千瓦时弃水电量, 2018~2020年火电利用小时均接近5 000小时, 丰期有40~50亿千瓦时季节性水电盈余。

2.2 负荷中方案

负荷中方案下, 考虑云南规划电源全部建成的情况下, “十三五”逐年枯水年均能满足负荷发展的需要, 其中2016~2017年火电利用小时低于5 000小时, 有部分电力电量盈余。“十三五”逐年平水年火电利用小时均低于4 000小时, 利用小时偏低, 其中2016~2017年丰期有接近170亿千瓦时弃水电量。

2.3 负荷低方案

负荷低方案下, 考虑云南规划电源全部建成的情况下, “十三五”逐年枯水年均有200万千瓦以上电力盈余, 平水年逐年均有400万千瓦以上的电力盈余, 火电利用小时均低于3 500小时, 且有100~190亿千瓦时弃水电量。

负荷低方案下, 考虑规划建设的小龙潭四期、威信电厂二期、宣威煤矸石、华坪煤矸石等火电受市场因素不能建成投产, 2018~2019年枯水年云南将有少量电量缺额, 其余各年均能满足负荷发展需求;考虑乌东德电站不能纳入云南电力平衡, 2016~2019年枯水年均能满足负荷发展的需要, 2020年将有少量的电力电量缺额。

2.4 小结

从云南“十三五”供需形势来看, 即使考虑负荷高方案, 2016~2017年平水年云南依然有140亿千瓦时以上的盈余水电, 为减少丰期弃水, 应积极拓展水电消纳市场, 尽量消纳丰期水电。如果规划火电全部推迟投产, 即使负荷低方案, “十三五”过渡年来水偏枯时, 依然有部分电量不足, 为满足云南负荷发展的需要, 应积极推进保障部分规划火电按时投产;乌东德电站是否纳入云南平衡, 对云南“十三五”电力供需形势影响较大, 建议积极争取乌东德电站留存云南消纳。

3 结束语

本文对“十三五”期间云南不同负荷发展方案和不同电源建设情景下的供需形势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不同供需形势下保障云南供电、减少丰期弃水的合理建议, 为“十三五”云南电力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摘要:根据云南“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骨干电源前期筹备建设情况, 对云南“十三五”不同的负荷发展情景、电源建设情景进行了电力供需形势分析, 为云南“十三五”电力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供需形势,电力系统规划,弃水电量,负荷预测,电源规划

参考文献

[1]云南电力工业发展“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R].2014, 11.

7.云南省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七

通过最近在河北、陕西、福建三省的考察,我感到,在“十三五”规划中应当着重关注的是下述五个重要问题。

第一,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在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在国内消费者对产品款式的新款和产品科技含量要求不断上升的环境中,只有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制造业和服务业才能站稳脚跟。开拓市场,“让产品更加个性化,让服务更加人性化”,以及“把品牌打到国外,把顾客留在国内”,这才是企业的前途。而为了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的实现,有必要支持创业和创新活动,给创业和创新者以税收方面的优惠,给他们以信贷的便利,同时要加强引导他们避免网络不安全和资本市场的风险。

第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低收入家庭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为此,城镇化应当继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切实解决迁入城镇的农民就业、住房、医疗保障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为了提高进城务工农民收入水平,必须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务工者的技术能力。务工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愿意自己开店开作坊的,要给予支持。蓝领工人、白领工人这样的划分,已经逐渐界限不清了。当大家都在电脑旁边工作时,你能分得清谁是白领,谁是蓝领?

第三,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是可以并重的。最近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在陕西汉中市的几个县进行考察,发现既要保证汉江水质良好,不得新建污染空气和水质的工厂,在农业中不得使用化肥和农药,同时又要让农民们早日脱贫致富,还要使地方财政有逐渐增加的收入,以应付地方治理和发展的需要。在陕西汉中市几个县的调研,感到这是可以做到的。一是发展茶业,茶业施用的是有机肥,采茶和茶叶加工都就近招收农民从事,这样就缓解了就业压力。二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出来的稻米和五谷杂粮品质好,远销北京等城市。三是发展旅游业,同时修建公路、铁路,让外地旅游者来汉中,如洋县的朱鹮保护区、留坝县的古栈道遗址和张良庙、勉县的诸葛亮祠、诸葛亮墓以及西乡县的樱桃沟等等,都是旅游景点,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地方收入和就业人数。

第四,让民营企业有更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增加民间投资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信心。当前,民营企业正在转型,包括体制的转型和技术的更新。从体制上说,民营企业正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转为股份制企业。从技术上说,它们力求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在福建泉州考察,那里的民营企业,三分之一情况很好,赚钱,三分之一稳定,略有微利,另外三分之一比较困难,正设法资产重组,更换经营或生产方向,需要帮它们一把。

民营企业应当守住“不违法经营”底线,这比规定“民营企业要合法经营”更明确。这是因为,“合法经营”要企业自己举证,举不胜举,而“不违法经营”则由对方举证,民营企业可以答辩。这样,它们就更安心了。

第五,宏观经济调控重在微调、预调和结构性调控,切忌大升大降,大松大紧。要知道,宏观经济调控是不可少的,但大松则不利于结构调整,要给企业一定压力,促使它们加快转型。大紧,给经济会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对经济增长不利。无论大松还是大紧,都会打破企业和投资人的预期。预期一乱,经济受的损失就大了。

一定不要形成“宏观调控依赖症”。如果经济运行总是在宏观经济调控下波动,那还谈什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呢?

上一篇:中秋节小学作文700字下一篇:我的同学作文400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