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研究与思考

2024-09-23

职业道德研究与思考(共8篇)

1.职业道德研究与思考 篇一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认知与思考

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多元化利益驱动的背景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现象屡有发生,鉴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要大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文章分析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成因,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对策.

作 者:连慧 刘福力 作者单位:连慧(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十中学)

刘福力(哈尔滨铁路辅业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刊 名:中国集体经济英文刊名:CHINA COLLECTIVE ECONOMY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会计人员 职业道德 建设

2.职业道德研究与思考 篇二

黄炎培“敬业乐群”思想的内涵

“敬业乐群”思想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黄炎培人才观的核心内容, 并被立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

早在近百年前, 黄炎培针对当时严重的教育弊端, 尖锐地指出:“今之学子, 往往受学校教育之岁月愈深, 其厌苦家庭、鄙薄社会之思想愈烈”, 毕业的学生心气过高, 或“以职业为苦”, 或“以职业为贱”, 缺乏吃苦耐劳和敬业乐业的精神, “求事者纷纷而合格者绝少”, 使职业界备感人才之缺乏, 致使“青年毕业于学校, 失业于社会者比比皆是”, “满地皆高等游民”, 更谈不上服务他人、社会和国家了。通过对美国、菲律宾等国职业教育的实地考察, 研究一战后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为“使学校培养之材无不可用, 社会从业者无不得到良好训练, 国无不教之民, 民无不乐之生, 乃至野无旷土, 市无游氓”, 黄炎培明确提出“语义抽象的实用教育, 不若语义具体的职业教育之惊心动目”。他想“用教育的方法, 使人人以其个性, 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 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 最终“使无业者有业, 有业者乐业”。

黄炎培认为, 学生“来学时既无就业之诚, 学完之后安有乐业之日?”职业教育应“一方授与学生以谋生的知能, 一方注意社会服务的道德。”“主张职业教育者, 同时必注重职业道德”。“求群”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因此他号召青年应“对于职业抱最高之信仰”, “以其所学能应用社会, 造福人群为贵”, 强调“职业教育训练, 第一要义即为群服务”。因此, 黄炎培提出了“利居众后, 责在人先”的“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观。

所谓“敬业”是指对“所学之学业具嗜好心, 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即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感情、职业兴趣,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心, 使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 忠于职守, 有为从事职业和为社会做贡献的追求;“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 即要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合作互助的精神, 黄炎培认为“有生必有群”, “求群”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求群乃爱群, 爱群就要有“利居众后, 责在人先”的高尚情操, 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和义利观。他让中华职业教育社制定和完善训育标准, 将“敬业乐群”具体化:认识职业之真义在服务社会, 养成责任心, 养成勤劳习惯, 养成互助合作精神, 养成理性的服从美德, 具有稳健改进之精神, 养成对所从事职业之乐趣, 养成经济观念, 养成科学态度等。

从上述黄炎培的思想中可以看出,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培养个体“为己谋生”的技能, 在满足个体“求生”基本需求的基础上, “了解我与群的关系”, 要“给人以互助行为的素养”, 塑造个体“为群服务”的精神, 满足其“求群”的需求, 进而实现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他把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做人, 学会做人, 敬业乐群, 使学生最终能做到谋生与做人并重。黄炎培还认为, 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 也要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 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以道德为保障, 只有“敬业”才能“乐群”, 只有理解、热爱自己的职业, 才有可能忠于职守, 发扬合作互助的精神。从培养学生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入手, 树立学生和谐的人际观、高尚的人格与乐群的道德观, 是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必备素质之一。只有“敬业乐群”, 才能“使有业者乐业”, 使他们为个人谋生, 为社会服务, 增长社会经济, 稳定社会秩序。他的这些思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虽然过于理想化, 但他一直将其贯穿于自己的职业教育实践中, 集中体现为“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规范, 这在当今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炎培“敬业乐群”思想的实施方法

黄炎培高举“敬业乐群”这面理想的思想旗帜, 主观意图是以资产阶级的道德观、职业观和价值观打破“读书做官”、“劳心者治人”等无形的“职业教育之礁”。为此, 他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

一是要求学生具有“铁的纪律, 金的人格”。而“欲全人格, 行动必须非常严谨, 操守必须非常竣洁”, 因为“人格一经毁坏, 其人见弃于群众, 哪有功名事业可言?”

二是落实“敬业乐群”的基本规范, 不仅仅是制定标准, 严格管理, 更为重要的是道德陶冶。校训、校歌、校园环境、文体活动等都起着潜移默化作用, 教育与教养并重, 教员身教重于言教, 应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重视启发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 激发学生的事业心、创造力和工作积极性, 倡导个体发展与社会群体效益增进“利居众后, 责在人先”的“乐群”宗旨。

三是强调“办理职业教育者, 必须注意个性之发展”。“因职业的各个不同, 与人之天性、天才、兴趣、环境的各不相同, 其他分别种类, 谁则宜某种, 谁则不宜某种”, “一个人职业和才能相当不相当, 相差很大。就个人论起来:相当, 不晓得有多少快乐;不相当, 不晓得有多少怨苦”。如果“一个社会人人有职业, 有与其个性相适合之职业, 则人人得事, 事事得人, 社会无有不发达者”, 那么从业者就会敬业乐业, “利居众后, 责在人先”的乐群精神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是提出“劳工神圣”, 主张“作工自养, 是人们最高尚最光明的生活”, 号召青年应“对于职业抱最高之信仰”。他认为“职业平等, 无高下, 无贵贱, 苟有益于人群, 皆是无上上品。”“人生必须服务, 求学非以自娱, 无论受教育至若何高度, 总以其所学能应用社会, 造福人群为贵。”“人不可无业矣, 更当知任何职业, 必须积小为大, 先轻后重。吾敢断言, 今之当大任者, 即昔日服微末之务而不以为小者也。吾更敢断言, 今之不屑服微末之务者, 即他日并微末之务而不得者也。”黄炎培职业道德思想中的理念, 既注重低层次的“谋生”, 又注重高层次的“敬业”, 实现了“谋生”与“敬业”的统一, 这些论断不但在当时的社会政治与经济背景下具有深刻的意义, 而且对于我国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 对于帮助那些轻视职业教育、眼高手低、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的青年人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黄炎培“敬业乐群”思想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现代市场经济不仅需要一技之长, 还需要爱岗敬业、胸怀社会、服务他人的职业素质。有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缺乏全局观念、服从意识, 敷衍了事, 滥竽充数, 最后只能失业, 成为游走于大千世界的三等游民。个人价值观是建立在人的常性上的, 人的常性之一就是“自私”。人对爱情、亲情、友情的追求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对金钱、物质、名誉、地位的追求更是明显地以自我为中心。但人的这一常性是可以加以引导的, 如果受到错误的引导, 私欲恶性膨胀;如果得到正确的引导, 则能舍小我而为大家, 存小私而为大公, 因此, 对学生进行“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尤为重要。

职业院校应重视和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 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杨叔子院士曾经讲过:“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 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而事实上占整个教育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受当今社会存在的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冲击, 人文教育严重匮乏, 有很多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都在围绕市场转动。重应用轻基础、重技能轻素质、重技术训练轻文化熏陶, 教育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将高职学生向“工具人”方向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选择上功利化倾向严重, 重视专业课学习和技能训练, 轻视人文课程, 业余时间忙着“考级”、“考证”, 没有时间选修人文课程, 使人文教育面临十分尴尬的处境, 导致高职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人文素质极度欠缺, 重金钱、轻知识, 以至于自私自利的学生越来越多, 学生相互之间的人文关怀渐弱, 他们对国家和集体缺少起码的情感, 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淡薄, 个体责任意识淡漠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的价值观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 很可能被扭曲。因此, 高职院校应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 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职业院校要重新定位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重视学生思想品格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当前, 就业形势严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宗旨和基础条件。在黄炎培看来, 学生就业质量的低下, 主要在于技能不纯熟及职业道德缺失。为此, 他提出了“敬业乐群”的主张。黄炎培强调学生除了必须掌握纯熟的技能外, 还要具备纯洁的人格与高尚的情操, 要重视学生思想品格与职业道德的培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在“德”与“能”的平衡上, 职业教育一直更突出实用技能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谋生”功能被夸大了, 职业道德教育被弱化了。一方面, 会导致学生人格内涵的缺陷, 另一方面, 也会直接导致学生职业道德的缺失, 是“会做事不会做人”的重要原因。事实上, 不管有多高的专业知识水平, 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也是不能干好本职工作的。有人对六百余家企业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 绝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对青年就业人员的重要需求就是职业道德。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 尤其需要从业者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基于此, 职业院校要重新认识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除了要加强硬实力构建, 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外, 还应重视软实力建设, 加强对学生思想品格与职业道德的培养。

职教工作者应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 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教育并重黄炎培说:“施教者对于教育, 应有极端的联络”, “教员宜慎选”。职业教育者同时必注重职业道德。可我们当今的职教工作者却有急功近利的心态, 他们认为学生所掌握的实际操作技能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短期内即可展示教学效果, 而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果体现是缓慢的,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就片面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误区而言, 这种忽视学生的个体性格、兴趣爱好, 轻视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使职业教育“谋生”与“乐业”相分离, 流于“制器”, 而非“育人”。有学者曾指出, 把人当作工具的教育理论是最致命、最危险、最错误的理论之一, 因为真正的人不一定完美, 但一定要有思想、有灵性, 职业教育必须遵循“育人”而非“制器”的原则。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高尚的乐群乐业情操黄炎培认为, 职业教育除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之外, 更重要的是为群服务, 任何职业都不能离开为群服务, 这种为群的社会性必然包含一定的职业道德, 任何从业人员都要树立为群服务的思想。黄炎培说:“受教育者对于职业, 应有极端的信仰”。可当今的学生毕业后, “志气日高, 欲望日增。不适于指挥而反艰于待遇”。他们跳来跳去频频换岗的行为, 显示出职业道德的缺失。福州软件园某一企业老板被频繁地“招工———走人———再招工”搞得几乎失去了信心, 他感叹道:毕业生的敬业精神甚至比专业技能还重要!对用人单位而言, 强化“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是提高岗位稳定率的关键;对学生而言, 在将来日渐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 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在这种竞争中生存下来。因此, 教师要在学生中普遍开展职业观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 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乐群乐业情操, 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平等, 无高下、无贵贱”的观念很有现实意义。

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养成“敬业乐群”的职业品格黄炎培说:“办职业教育必须深入某种职业环境。如农必于农村, 工必于工厂”。职业学校应重视职业道德的陶冶, 重视谋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力戒“娇养之风、游情之习、浮夸之气”。职业教育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在教育实践中, 既要引导学生学习担任一定岗位的技术工作, 造就过硬的技能水平, 又要引导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进行职业体验, 激发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和自豪感,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纪律, 在把自己所学知识加以运用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职业满足感, 并在实践学习中学会协调融洽人际关系, 学会尊重并欣赏他人, 增强与人合作的能力, 培养互助精神和团队意识, 将了解到的社会对职业的要求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素质, 养成“敬业乐群”的职业品格。

总之, 黄炎培的“敬业乐群”教育思想是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形成的, 在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 “敬业乐群”思想无疑是一面明净的镜子。如果只从经济发展的角度, 从社会特定时期对职业人才表层的规格需求考虑, 忽视人文教育, 淡化“敬业乐群”思想, 只会驱使人们去追求更多更大的利益, 纵使实现利益最大化也很难使从业者敬业乐业的。因此, 借鉴黄炎培“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规范, 高举“利居众后, 责在人先”的旗帜, 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远大的职业理想, 严肃的职业责任心, 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和严格的职业纪律,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伟华, 洪震.对高职生人文素质的调查[J].职教论坛, 2010, (27) :81-83.

[2]田正平, 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3]王鹏, 杨金卫.人文教育与职业院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关系之探讨[J].职教论坛, 2010, (25) :71.

[4]王湘, 刘平清, 杨叔子.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文化身份证[N].广州日报, 2004-10-17.

[5]胡明星.高等职业教育德育目标的新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 2003, (34) :52.

[6]王薇.黄炎培“乐业”思想对提升高职就业质量的启示[J].职教通讯, 2005, (11) :92.

3.职业道德研究与思考 篇三

关键词: 高校教师 职业素质 师德 教学能力 科研能力

1.引言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因此,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及教学与科研能力直接决定高校的发展,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和政治态度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1]。当前青年教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意识不强、教学能力差、科研水平低等[2,3]。因此,培养青年教师职业素养、提高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对于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立高水平创新型高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师德建设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即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4]。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指出,加强对培养人的培养比直接培养人更重要,教育者能力的提高是以培养人的素质为前提的,这种培养必须从青年教师开始。师德是青年教师成长的灵魂工程,是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必备的道德素质。青年教师的工作、生活状态及其成长、发展,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现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未来,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教育为本之大计。

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素质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政治理论水平低,思想认识不足;拜金主义严重,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弄虚作假,不重视自身道德修养。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培育优良学风,引导高校青年教师自觉抵制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倾向,使其能够静下心来倾心育人、专心治学。因此,要强化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把青年教师的思想认识提高到党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上,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首先,青年教师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政治理论、教育理论、政策纲领等的学习。学校定期组织青年教师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邀请高水平专家把理论问题讲深讲透。其次,院系领导定期以座谈会的形式了解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听取他们的诉求和意见,以便准确把握青年教师思想动态。对于普遍性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如发现个别青年教师存在拜金主义严重、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弄虚作假等不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的情况,应予以针对性的一对一的思想教育,达到从思想上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的目的。

3.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的主要方面,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高校青年教师基本都具有博士以上的学历,他们入校就要承担起大量教学和科研工作,但这些青年教师大多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缺乏教学经验,没有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首先,青年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在授课实践当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学校应请名师、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工作上的指导。青年教师在实际授课当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适当调整讲授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在课下,青年教师应该多做教学总结,摸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其次,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多媒体授课的培训。自多媒体教学在各高校推广以来,很多青年教师出现了对多媒体教学过于依赖的现象,一些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能力仍然存在不足,多媒体教学手段仅仅成为黑板的代替品。针对此种现象,学校应加大高校青年教师多媒体授课的培训力度,使青年教师能够熟练地制作多媒体课件,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相结合,利用黑板板书、课件等方式充分发挥才能,将自己的知识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4.科研能力的提高

科研是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偏低,青年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的课题少,发表的高质量文章较少。导致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为:(1)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尤其对于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无法协调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2)某些高校科研条件差,导致部分青年教师无用武之地。针对此种现象,学校应多增加实验设备、改善科研环境、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参加专业研讨会等。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使教学与科研互动,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水平。

5.结语

高校青年教师是新时期推动高校发展的主力军。社会的进步与高速发展形成了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使青年教师不断地面临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全新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主要得到如下结论:

(1)对于普遍性师德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对于个别青年教师思想问题予以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思想教育,达到从思想上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的目的。

(2)青年教师应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相结合,利用黑板板书、课件等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将知识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3)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使教学与科研互动,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水平。

高度重视高校青年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如何不断提高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素养是我们持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冯学花,曹殿洁,陶阿丽,等.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之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10):250-251.

[2]丁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透视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95-97.

[3]杨晓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教育和培养初探[J].运城学院学报,2008,26(4):91-93.

4.导游职业的现状与思考 篇四

2013级旅游英语2班胡月2013110387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地位的提高,旅游业的兴起,导游这个职业也一直是近几年来人们比较关注的职业,而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例如导游宰客行为以及导游的素质问题,还有更加严重的导游诈骗行为等都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因此,加强导游人员的道德建设是引导中国旅游业和导游行业健康积极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字:导游人员,道德问题,对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这一行业也逐步的成为一个国家的热门产业,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旅游业有关的各种职业也成为炙手可热热的岗位,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导游这一职业,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高中毕业生选择旅游专业,也有成千上万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成为导游,也有许多人通过自考等拿到导游资格证书带团,正是因为这样,教育水平和道德水平的不同造成了现在许多关于导游职业道德的问题,现如今,导游宰客,强迫购物,私收回扣等事件屡有发生,使人们不得不重视导游这一职业的许多问题。

一、导游职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导游从业人员大部分都能遵循要求和道德要求正规有序的带领游客,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但是由于导游从业人员的教育水平和道德素质良莠不齐,导致了我国的导游行业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个问题。导游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由于旅游业是近几年才逐步兴起的行业,导游人员急需且需求量大,所以导致了导游人员的教育水平并不高,道德素质不高,以至于导游行业发展畸形,导游宰客、强迫购物、私自压缩旅游行程、自私收费以及诈骗行为严重的影响着导游行业的素质以及导游行业的名誉。大部分的导游所持有的导游资格证仅仅是初级导游资格证,而且真正经过高等院校和专业学院培训过的导游较少,部分的导游都是通过自考等方式取得的导游资格认证,因此,高级导游人才稀少,初级导游较多。而且大部分的导游都是中文导游,外导稀少,尤其是小语种导游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导游行业现状比较混乱,更主要的我国关于导游行业的法律刚刚出台,法律体系和导游行业法律机制都不健全使得导游行业的现状比较散乱,没有规则。

导游人员缺少诚信观念。诚信是一个行业的经营之本,任何一个行业缺少了诚信都不会长久,诚信问题也是目前导游行业勉励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对于一个导游人员来说,诚信对待游客是一个导游必备的道德素质,也是一个导游的基本准则,但是现在,导游私自更改游客行程,与景区商家串通一气强迫游客高价购物,私自降低游客的吃住标准等问题屡见不鲜,每天都有无数的游客投诉导游人员的种种不法行为,但是却没有明确的法律来制裁这些行为,使得导游行业的这些问题更加的严重,并且使得导游行业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导游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导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行业宗旨就是给游客提供最好的服务,使游客满意,但现在的导游服务意识浅薄,服务态度不礼貌。服务不到位,大大降低职业素质,游客对于导游行业的评价不高并降低导游行业的大众好感度,更有的导游因为游客在景点不肯花高价购买商品而出口大骂游客,将游客赶下车,态度极其恶劣。

二、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对于导游行业现在存在的这些问题,其实归根结底归为以下几点:一是旅游市场秩序混乱。因为我国的旅游业起步晚但是发展快,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

完善,而且在高利润的诱惑下,许多旅行社和导游都不顾法律的用低价诱惑招揽游客,有的甚至零团费等,正是这种行为严重的影响了旅游业市场的秩序,也使得游客们的利益受到严重的伤害,而正是因为团费低,所以导游和旅行社会想方设法的在旅游的途中榨取游客钱财,就出现了许多现在人们熟知的导游宰客现象。二是不合理的薪酬制度,由于旅行社的零团费影响了旅行社的收入,而收入减少的这部分只能从导游人员的工资中扣除,导游人员的收入减少,也就造成了导游与景区商家联合逼迫游客购物,导游人员私自收取景区回扣等。三是因为职业道德缺失,我国的导游大概可分为专业导游和非专业导游,专业导游就是指受过专业的导游知识教育,接受过正规的导游职业培训并取得一定的毕业文凭和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而另一类非专业导游就是那些仅仅通过自学书籍而通过初级导游资格认证考试并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培训的非专业人员。而且即使是经受过正规导游教育的专业人员,在面对金钱和利益的驱使下也会丧失职业道德,所以也就造成了现在导游行业的混乱,另一方面,导游是一个高强度劳动的行业,而又因为旅行社缩减导游工资,也就导致了导游服务态度不积极,对待游客态度差等一系列的现象。所以对于这些现象,我国应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强化导游人员的道德素质。通过一定的、定期的,甚至强制性的一些道德培训来让导游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纠正不道德行为和违法行为,培养行业素质,使导游人员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守行业标准,更好的服务于游客,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工作让导游人员感受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改革导游人员的薪酬体系。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薪酬是否平等都严重影响着从业者的工作效率,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等,导游行业也不例外,但正是因为导游行业人员没有稳定的基本工资,也没有一定的奖励机制,甚至有时旅行社的压榨而收入更少,所以如果想改善导游行业的混乱现象,应该要求旅行社首先从根本上保证导游的基本收入,同时也要根据导游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游客评价等因素建立奖金制度,这样既能够提高导游人员的积极性,也能够促建导游行业和旅游业的长久健康发展。

加强对导游行业的监管力度。因为我国导游人员人数众多,而且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所以这也为导游人员的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如果想要对导游人员进行管理,就应该先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纠正旅游市场的不良风气。然后应该建立旅游投诉,鼓励游客积极投诉不法行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建立到导游人员奖励机制。奖励员工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使员工得到尊重,看到自身的价值,才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在旅游业中,正是缺少这样的奖励机制,才使导游人员工作缺乏动力,常为了个人私利而违反行业道德规范,损害游客权益,对导游人员的激励可以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物质激励主要包括奖金、保险、节日发放福利、为导游人员解决生活问题(如宿舍,食堂等)等,精神激励包括公开表扬,授予模范称号、评选“优秀导游”、提供进修机会等。只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才能激发导游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旅游业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

总结:职业道德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旅行社的效益和旅游业的声誉,是旅游业中最重要的一环,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急需优秀人才,只有全面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专业过硬、素质优良的导游队伍,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5.对教师职业的思考与感悟 篇五

西城外国语学校

张雅君

2011年6月开始,我正式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出色的教师一直以来都是我的理想,我也一直在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选择教师作职业,不只是选择了一份工作,更是肩负了一份责任。也许不该说是一份责任,因为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孩子及家长负责,更是对国家乃至全人类负责。

孩子代表着希望,希望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孩子代表着未来,未来带给人无限种可能。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过程,就是让美梦成真的过程。教师在陪伴孩子成长学习的过程中,是陪伴孩子时间最多的人。教师对孩子的谆谆教诲,或是无心之作对孩子的影响,都会成为孩子在成长中吸收的养分。“南国为桔,北国为枳”;成长环境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结果,也会影响人。

对于教师这个角色,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作为一名新教师,下面我简单谈一下我对于这个职业的看法以及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尽快提高自己。

一、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

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职责。我一直以来都坚持“要学做学问,先学做人”这一原则,所以在我看来,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品质也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要想达到这种教育目的,首先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正确的人生理念和优秀的品质,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在不断努力的方向:像是多读些各种类型的书籍,尽最大可能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作为教师,传授知识一直以来就是我们的主要工作内容。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夯实基本功。

有人认为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种观点在社会发展速度缓慢的年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观点则是片面的、有害的。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不断涌现,这要求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知识,吸收新信息。当今世界,一桶水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的是绵绵不绝的长流水,滚滚不尽的江河水。一名教师的知识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他的知识就会变得陈旧、无用。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常教常新。

三、教师是班级的舵手

班风班貌的形成对一个集体以及其中的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是十分关键的。教师作为长者在集体的形成过程中,应该起到引导作用。在平时,师生应积极交流,创造和谐环境。交流是师生双方互动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也可以从侧面了解其他学科的教学反馈信息。学生通过交流也可反映他们的需求,促进师生的感情。积极的交流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师生在交流中也会逐渐增强信任的程度,他们会向老师反映内心的想法。当这种有效的方式建立起来以后,对于教学和班级管理都是非常有益处的。

当良好的沟通桥梁搭建起来以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在班级建设、学生个人发展上有的放矢,做到最大效率的提升班级凝聚力、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理念。

6.职业道德研究与思考 篇六

(一)教师要有意认地挖掘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可能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专门有一册讲道德,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现在很少有道德教育内容,即使今后教材修改后增加了这方面内容。它也不可能把道德的内容独立成册,而是在现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渗透道德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去挖掘道德教育内容,把原来的潜在的知识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其成为现实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由原来的大目标高起点转为大目标低起点。一提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们教师立即会很习惯地反映出要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等。当然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我们还必须看到,集体主义教育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这种基本原则和核心我们可以把它看成道德教行的目标,但目标与具体道德教育过程应该讲还是有区别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

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以广泛性要求来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先进性要求,使教育体现它的层次性。教师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的具体小事做起,要求持之以恒,从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中见精神,这样的道德教育就比较容易操作。由于目标明确,起点较低,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学生的道德水准提高速度也就比较快。从我们社会上树立的像雷锋、徐虎、公举东、段德彰等先进榜样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一件件很平凡很具体的小事中反映出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三)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时还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首先要处理好道德知识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关系。对高中学生来讲光有道德知识的灌输不可能使其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教师只有在思想政治课上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才能使他们把道德知识不断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其次要处理好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关系。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道德责任教育是实现由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正因为如此,政治教师要依靠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主任等,努力为学生搭建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舞台,通过道德责任教育使原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外化为道德行为习惯。

第三,教学的评估和考核要如实反映学生的道德状况,要有利于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增强。目前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估和考核工作主要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准的考分高谁就好,实际上我们教师心里很清楚,一个学生政治成绩的高低与其道德水准并不能划等号。道德品质好的不等于政治考分高,反之亦然。

为了使政治课教学评估工作和考核方法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建议采用结构评定等第制方法。这种方法要遵循三个原则:(一)知识能力评估与觉悟评估相结合的原则。这里所讲的觉悟不能理解为只停留在时道德知识的认同上,而应该反映在对已认同的道德知识、通过道德责任使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落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知与行的统一。

(二)课内评估与课外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它首先是一门思想教育课,它是一门具有很明显的德育功能的课程。正因为如此,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考核不能只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内考核,而应该与学校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级的各项主题教育结合,这种课外的各项主题教育为道德的知与行的统一提供了活动的舞台。

(三)终结性评估与过程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道德责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本身需要有一个过程,只有在这个道德习惯养成过程中通过过程性评估,对学生所作出的道德行为给予必要的评价,促使其不断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样才能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7.职业道德研究与思考 篇七

关键词:加拿大,职业教育,特点,改革

2010年6月,我参加了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院校商贸教师赴加拿大为期近一个月的职业教育培训与考察。培训期间我们还参观考察了安大略省乔治亚学院纽克大学商学院、拿破仑壁炉制造公司等企业。培训期间学院的教授们开设了多次讲座,使我们对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特点有了进一步了解,对中西方职业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体验。

一、加拿大职业教育概况

加拿大国土面积98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3 300多万,是一个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是世界上经济社会最发达的西方七国集团成员国之一。加拿大是个福利国家,其教育投资主体是政府,政府投资办的学校约占80%,其他为私立学校。高中以下为义务教育,都是政府办学,大学由政府办的偏多,职业学院私立的偏少。加拿大的政府职能不重叠,没有教育管理职能部门,教育的管理都是由省一级政府负责,中央政府设有专门机构对教育进行宏观规划和控制,主要是制定教育的相关法律制度,对学校设立资质、层次的认证、审批。加拿大的教育制度是沿袭欧美的模式,基础教育实行12年义务教育,其中,小学教育实行8年制,中学教育实行4年制。加拿大的中学实际上相当于我国的普通高中。中学学生毕业后有三个去向,一部分人进入偏重理论学习的University(普通综合大学),全国有80多所;另一部分人进入College(社区学院),相当于我们的专科层次、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内容侧重于应用,服务方向主要是学院所在社区,全国有250多所;还有一部分人,则到私立职业学校进行短期、有针对性的、为直接就业做准备的某种技能学习。职业学校采取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全日制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理论教育和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形式,灵活多样,形成了多元化、多规格的办学体制。多数University与College实行完全学分制,并且部分课程的学分是互通、互认的。College只发证书或文凭,不颁发学士学位,但可以选择一些以后可转读University深造的课程,学习时间1-2年,程度相当University的一、二年级,学完后转入University的二、三年级,继续攻读学士课程。由于College的毕业生在就业上比University的毕业生有优势,因此,不少University的毕业生反过来再回到College学应用课程,拿职业资格证书。从总体上来讲,加拿大的教育体系非常完善,高等教育University与College并重,职业教育以专科层次的College为主体,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布局合理、相通相容,层次比较高,整个教育体系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有效、讲究实惠的教育体系。

二、加拿大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

灵活度性与互通性强,为各类学生建立学习的桥梁。在加拿大,学生高中毕业后,可根据他们的志愿直接进入大学学习本科课程的学习,也可进入职业学院,先修职业资格证书,修完职业资格证书后可边工作边学习,然后再修大专和本科课程。加拿大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一般采用学分制,即,学生需要攒够相应的学分,才能拿到毕业证或相应的证书毕业。学生通过一定的考核,到他们毕业时,有可能领到四种证书,教育部门颁发的学历证书、行业或协会颁发的资格证书、实习单位颁发的实习证书以及意识方面的证书(如安全意识、心理素质、公民道德等)。

(二)十分重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加拿大,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上岗就业。因此,各个学院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性,上岗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才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学院的课程设置百分之七十是实践课,而理论知识只占30%。学院开设的实践课的讲授方法也很直接,教室就是实验室或工作间,学生可直接动手去做,或是到企业去锻炼。教师主要依靠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教学内容由企业的专家委员会帮助制定,学校也配有专人研究企业的工作内容和标准而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从而保持教学内容的领先性和实用性。在加拿大,部分学院和大学有一种课程叫Co-op,是Co-operative Education的简称,也称为“带薪实习教育”,即就读该专业的本国学生及国际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由学院安排到与该学院鉴定合作协议的国内外公司工作,学生不仅能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及学分,还可以保证每小时﹩15左右工资的收入。

(三)依靠企业办学,与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

职业学院的最大特色是依靠企业办学,与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加拿大,学院根据企业需求开设专业课程,直接为其服务。这样办学的优势,能为企业造就胜任的毕业生,提供促进职业生涯技能,并与企业合作提高经营水平,同时还能得到企业的赞助,解决办学经费和设备不足问题。此外,学院的每个专业都设有顾问委员会,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主要是本专业领域的企业界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直接参与教育培训议程,帮助设计课程,课程大纲,确定新课程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态度和能力,并就现有专业和课程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学院以此加以落实。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企业岗位的要求,为学生就业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很受企业的欢迎,其毕业生比其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高。

(四)与成人教育的紧密结合

加拿大职业学院都有一个重要方面,既在职成人教育。由于其的教育制度所致,许多人是边工作边学习,另有许多获得学位的人想继续掌握新的技能,也是不断地进入职业学院学习,因此职业学院的学生成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承办此次教学任务的乔治亚学院39 500多名学生中,全日制学生只有9 500人,而余下来的30 000多名学生都是非全日制学生,占全校总学生人数近3/4,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

三、加拿大的职业教育使我们反思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新确定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参观我们发现,加拿大的职业学院由于十分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再就业方面要比大学更容易。纵观我国的高等教育现状,与此恰恰相反。因此,我们要进行更加广泛的宣传,要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大讨论,宣传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区别,将职业教育“能力为本”、面向生产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的思想宣传贯彻到广大群众中去。

(二)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本地区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及时发现潜在的人才需求,适时开办相应的新专业,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优势专业。教学内容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技能为中心,充分合理地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按照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的原则,课程以够用、适用为度,积极强化专业技能、实行弹性学制。教材改革应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倾斜,充分体现实验与实训。基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组织专业专家委员会的专家构建新的课程目标、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

1.学院要关切对现有教师的培养,支持教师进行各种途径的学习并给予时间或资金上的保证;2.要制定相关政策与监控机制,保证教师要在不影响校内正常教学的条件下真正地到公司、企业兼职,积累实际经验,熟练操作技能,把行业最新发展技术应用于教学;3.积极鼓励教师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合作,为其开展一些科研开发、技术改造项目创造必要的条件,使他们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4.重点培养骨干教师,使之成为本专业的“带头人”;5.要有计划地拨出足够的资金,坚持聘请本专业领域的专家及行业企业内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以达到教学、生产、科技的密切结合。

(四)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一方面要加强实用技能的训练,建立先进的校内实验或实训基地,把校内的技能训练与企业的生产技术、特殊学校和普通小学或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协调起来,了解并掌握企业或学校的基本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重视并花大力气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以通过与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合作,依靠他们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

参考文献

[1]肖凤翔.教育个性化观念之管见[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8.职业道德研究与思考 篇八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职业资格认证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们提出要实现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建立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的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引导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方向。职业资格认证是指通过一定的管理体系、管理机构、管理法规、管理方式对获取专业学位者,认证其是否具备相应的领域的高层次任职资格。西方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将相应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等通过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根据实践需求和经验进行总结凝练(教育体系外部),融合到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等学校内部的课程体系设置及相关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情况和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要实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效衔接所存在现实困境,也是需要我们正视的。

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彰 ,行业界缺乏衔接动力

专业学位能否真正实现与任职资格的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学位本身的质量与社会认可度。我国各高校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许多高校沿用了学术型学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方式,专业学位的授予标准目前仍然以1981年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为依据,致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既不具备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性”,也没有凸显自身“职业性”培养目标。一些高校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时候,只讲经济效益,片面追求规模,忽视社会效益,降低了质量。

缺少与行业界交流,高校不能准确了解行业领域发展的趋势及其人才需求的具体规格和标准,实践领域则缺乏表达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渠道,主管职业资格认证的部门就没有衔接的动力,这可能会影响职业资格准入的筛选功能,影响行业应用人才的水平。职业资格培训是职业资格认证获取利益的有效途径,将它融入高校教育体制之中,对他们来讲是利益的流失,也会影响两者的衔接。

从职业资格认证部门考虑,职业资格培训作为利益获取的有效途径,将它融入高校教育体制之中,对这些部门来讲,无疑是利益的流失,这也会影响两者的衔接。

2 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处于探索阶段,高校缺乏衔接保障

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与专业学位教育衔接缺乏保障。我国职业认证制度脱胎于劳动资格制度,现有认证标准很多偏离行业的实践要求, 没有建立以企业需要为导向的职业资格标准,因此认证培训没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就业方式的变化,不能满足企业对综合素质高的技术人才的需求。这也加剧了职业资格认证社会认可度低的问题。

我国行业协会(学会)发展水平不高,行业协会定位不明确,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不尽相同,权威性低。而且整个认证体系不够完善和规范,行业资格认证的运行机制不尽合理,认证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职业资格认证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关联性不大,难以形成互动。在美国获得一级学位是进行职业资格考试的先决条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尽管与职业资格认证关系不如与一级学位联系紧密,但很多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互认,不需要学位获得者再次进行职业资格认证的考试。例如图书馆管理、音乐、社会工作等。而另外需要资格证书或执业证书的行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享有优惠条件。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标准与职业资格认证并无直接关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由各高校分管,而职业资格认证由我国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管理。分属不同管理体系,执行不同标准,内在联系更不易建立起来。

行业协会存在标准不一,管理不统一的问题。作为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责任的高校,不管执行哪一个职业资格认证标准,都存在风险。高校承担者培养人才的风险,所以即使明确自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着与行业需求脱轨的情况,也不愿迅速对行业界需求做出反应,因为职业资格认证尚处于探索阶段,高校任何的改变不能得到行业界有力的保证。

3 政府与行业协会(学会)关系尚未理顺,衔接方式不明确

政府与行业协会关系尚未理顺,主要是权利分配的不明确,①西方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一般都由行业协会控制,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脱胎于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致使发证权利一直由相关行业部门掌握,而行业协会一直被定位成“桥梁”,但在在政府主导的情况下,行业协会没有明确的权力范围。

行业协会(学会)难以进行专业学位认证。在美国,一所专业学院取得行业协会的承认,必须按照其颁布的标准和条件来设置,并按严格的手续进行审批。如果已获得认可的专业学院,在定期的评估中不符合规定标准和要求,将給予警告并限期整改甚至取消对其资格的承认。②这样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紧密连在一起,职业资格认证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施和评价。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由教委会来评价。行业协会难以对专业学位教育产生影响,那么就失去衔接的意义了,行业协会即使制定出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而人才培养单位也可以不遵循,因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会受到这些行业协会的影响

总之,两者的有效的衔接,绝不是政策的衔接,而是实质上能够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行业共同发展的衔接,实现两者的有利衔接是我国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就以上存在的现实问题,能够得到一些对策思考。

(1)明确政府宏观调控地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我国的职业资格认证也在探索阶段不断完善。在社会专业分工日益精细的当今,专业学位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在我国发展需要更为宽阔自主的发展空间。我国长期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发展过程中,政府承担了太多社会职责,在加大政府工作负担和运作难度同时,也不利于高校及行业界发挥主动性,所以在树立政府的权威性的同时,应该明确政府宏观引导的地位。政府应下放运行权限,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调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理清利益、与权力分配的问题,创造良好的交流合作环境与法律环境。在我们看来,政府适当下放权力,让高校和社会认证单位拥有更多自主权,会赋予专业学位教育更多的活力,实现行业与教育的良性互动。

(2)构建以高校为主体一体化培养体系。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即以承担专业学位教育的高校为主体,将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融入其中。西方发达国家多借助于大学的各种“ 学院”实施专业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包括师资、教学设备、图书馆等,而认证机构可从发证的层面上来提取一定的经济收益。这值得我们借鉴。

(3)创建以行业协会等行业界为主体专业认证体系。创建专业认证体系,更有利于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因为专业认证会直接促进专业学位质量的提高,而质量的有保证,将是衔接最大动力。专业认证不仅可以督促学校按照行业的要求培养出有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合格人才,而且还可确保通过认证学校所颁发的专业学位能够为社会和行业承认。首先,可以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成立主管专业学位认证机构,积极推进专业学位质量认证工作;其次,要制定合理,顺应行业需要的认证标准;第三,要建立专业认证的相关制度,③确保专业认证的权威性,也要注重专业认证要与国际接轨的,实现我国专业学位的国际互认。

注释

① 李娟,孙雪,王守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外部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59.

② 邓光平.美国第一级专业学位与行业任职资格衔接的策略探析.中国高教研究,2008(11):43.

上一篇:论邓小平法治思想论文下一篇: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2004年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