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价值 实现目标

2024-07-12

端正价值 实现目标(共8篇)

1.端正价值 实现目标 篇一

“明确目标 端正态度”主题班会

一、班会主题:明确目标 端正态度

二、活动背景

第二次月考结束,从学生整个成绩来看,很不理想,最高总分318分,最低183分,和美术班学生相比较,第一名总分整整相差,三百分以上在同学只有5名,29名学生为二百分,还有两名同学不到两百分,与第一次月考成绩相比较。分析其原因除了学生入校文化课基础差之外,最主要在于不重视文化的学习。态度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它左右着我们的思想,控制我们的情感与行动。积极乐观的生活的态度会造就成功的人生,消极的态度会使生活陷入困难与不幸之中。你的态度决定你要过怎样的生活。人生路途漫漫,态度决定了今后的人生走向,决定了一切。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决定召开本次主题班会。

三、活动目的

1、列举日常学习中学生的表现,让其意识到他们的一些表现究其根源都是他们的态度出了问题;

2、在意识到自己态度出现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做出改正,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

3、开展这次活动,使高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端正态度,树立目标,坚持理想,不虚度,不消沉,均衡地对待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

四、活动准备

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与认可教师教师的交流,记录总结学生平时一些态度不端正的行为;结合在乐都学习情况与模拟考试情况就学习情况作出分析。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基本情况

1、时间:2015年12月7日班会课

2、地点:高一年级六班教室

3、参与者:陈老师 高一六班全体学生

(二)活动程序

1、班主任引言,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2、月考成绩分析

3、班主任列举学习生活中学生的不良行为,通过讲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有的不良行为究其根源都是他们的学习态度出了问题。

4、陈老师结合乐都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情况,让学生建立自信心,端正态度,努力奋进。

5、请同学发言,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感想。例如,自己之前有哪些不足,要怎么改正,树立什么样的目标,为实现目标打算怎样做等等。

6、漫漫人生路,唯有奋斗拼搏才会造就成功的人生!是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的一切,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如果也保持一种乐观和认真的态度,站在一个高度上看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我们会找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就会加倍努力。态度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态度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愿我们每个人从此刻起端正态度,自信乐观,勤奋刻苦,力争上游,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拼搏。

六、活动效果

1、讲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错误行为,引发学生思考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2、通过乐都学习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明确学习目标。

3、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

七、活动反思

2.端正价值 实现目标 篇二

会计中公允价值的使用实际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将市价计量(或以市价为基础进行账面价值调整)算作公允价值计量,那么公允价值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持续近30年的通货紧缩时期(任世驰等,2010)。公允价值的正式出现是在1953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APB)第43号研究报告中(郑慧,2010),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会计准则中开始运用公允价值(谢诗芬等,2010)。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制定活动正式展开的标志则是1990年9月时任SEC主席的理查德·布雷登在美国议会上发表的一段讲话,他提出历史成本已不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使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代替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恰当的(任世驰等,2010)。自此,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制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FASB分别于2004年6月、2005年10月、2006年3月发布了三次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征求意见稿。在此基础上,FASB于2006年9月15日正式发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FAS157)。该公告定义了公允价值,为在公认会计原则(GAAP)中计量公允价值提供了一个框架,并且扩展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范围(谢诗芬等,2010)。

IASB也于1990年由IASC金融工具项目筹委会批准发布了“原则公告草案”,自此拉开了IASB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讨论和准则的制定序幕,并于2006年11月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从1998年起涉及公允价值,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并在17项具体会计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

二、相关问题的提出

就在公允价值逐渐被广泛应用时,美国的次贷危机却不期而至,并展现出超强的破坏力。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随即它又于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2007年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只基金倒闭,自此危机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展;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只基金;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的损失为6亿日元。同年12月,美、欧、英、加、瑞士央行宣布,将联手向短期拆借市场注资,以缓解全球性信贷紧缩问题。

随着危机影响程度和范围的不断升级和扩大,其最终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全球性金融灾难呢?欧美政界和金融界纷纷将矛头指向了会计准则的制定,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于公允价值的使用,认为公允价值的使用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放大了此次次贷危机的破坏力,并进而演变成了横扫全球的金融危机。

美国国会更是借助2008年10月3日通过的《紧急经济稳定法》授权SEC对公允价值所生成的会计信息质量展开调查,并要求在必要时停止相关会计准则的执行。当然,国际会计界也不甘被横加指责,其针锋相对地指出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质疑完全是“欲加之罪”,是企图通过转移公众视线,给自己激进的放贷政策和失败的风险管理开脱罪责(谢诗芬等,2010)。2008年底,SEC完成了国会所要求的报告,报告的中心思想是维护FAS157的权威性和FASB制定GAAP的独立性(葛家澍,2009)。与此同时,在伦敦发布的《G20峰会公告》和在华盛顿达成的《G20峰会宣言》均指出危机的关键不在于会计,更不在于公允价值。这无疑给会计界注射了一支强心剂,相关会计人士更加坚定地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未来会计发展的方向。

在此我们暂且不论公允价值是否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但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真的就像我们会计界所一致认同的那样,会计无错,公允价值无责吗?对这个问题本文觉得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真正弄清公允价值是否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幕后推手。公允价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到底充当了怎样的角色呢?是否就像会计界部分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公允价值会计是此次风波的受害者呢?那么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对以下问题作深入的探讨。

会计报告是否是会计信息传递的通道?会计目标的实现需要会计报告主体提供怎样的会计信息?而生成这种会计信息又需要怎样的会计计量方式?这种理想的计量方式是否为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是否就恰当地反映了其报告主体的价值?公允价值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公允价值的基础是否还满足哲学中所提出的“价值”概念,即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它究竟满足我们在经济学中所探讨的哪种“价值”概念?一旦弄清以上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把对公允价值的讨论从表象阐述引入到本质揭示,进而有助于我们认清当前公允价值计量争论的乱象。在以下探讨中,笔者发现公允价值计量是存在缺陷的,公允价值计量主要是体现了一种计量思想,它是一种次优的会计计量手段,是一种亟待改进的计量方式。

三、会计报告:会计信息传递的通道

IASB在2005年6月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就认为,财务报表应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方面的信息,并要求这种信息对于广大使用者制定经济决策是有用的,还应反映管理当局托付给它的资源的受托责任或经济责任的实施结果。FASB同样提出财务报表的基本目标是向外部使用者提供“据以进行经济决策的信息”(汤云为等,1997)。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一条提出:“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会计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在第四条中又规定:“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而在IASB与FASB联合概念框架中,两个理事会已经达成以下共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现实和潜在权益投资人(entity investors)、贷款人(lenders)和其他信用提供者(other creditors)提供报告主体(the reporting entity)的有用的财务信息,使之有能力作为资本提供者做出决策。决策有用性在企业财务报告中虽不是唯一但也是最主要的目标,这是贯穿于IASB与FASB联合概念框架中的主要精神(葛家澍,2009)。

通过对上述准则制定机构对财务会计目标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会计就是会计主体通过对有关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进而生成财务会计报告的过程。也就是说,会计通过一些程序化的处理,最终生成一种产品———会计报告,而这种报告是会计主体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一种满足其需要的高度相关的信息,是一种需求信号的传递。

四、市场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偏离

在前面的描述中,我们认为会计需要通过会计报告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方面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那么,怎样的会计信息才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呢?这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又是如何生成的呢?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来看,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应该是既能反映受托责任又有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经济决策的信息。而高质量或完美信息的生成又依赖于对企业资产、负债等的正确计量和反映,这种计量和反映就是要恰当地对企业相关资产和负债等的真实价值进行描述。而要生成反映企业相关资产和负债真实价值的高质量会计信息,就无法避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当然也无法避开对会计确认与计量的规定,但本文中只谈会计的计量手段。假如市场是一个十分完美、完全的市场,即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市场是可以无限分割和完全竞争的,也不存在任何交易费用等,那么最理想的计量手段是否就是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此时的市场价格是否等于或无限接近于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这就需要对价值、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进行一番剖析,进而探求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主体活动最终引发了主体欲望,进而产生主体目的,而客体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有利或有害于满足主体需要,因而引起主体指向它的活动,以趋其利而避其害。客体中存在的满足主体需要、欲望、达成主体目的且具有效用的属性,便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这种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属性便是所谓的价值(王海平,2001)。王海平(2001)进而认为:“价值是客体固有属性与主体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属性,因而完全存在于客体固有属性之中”。这也是很多学者所认为的哲学意义上的价值。马克思的劳动经济学和当代西方经济学所探讨的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都是符合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的,只不过马克思的劳动经济学和当代西方经济学从不同的视角对“价值”(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详细的阐述。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本质反映的是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边际效用论和均衡价值论,边际效用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边际效用;均衡价值论在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同边际效用理论拥有等同的地位,因为均衡价值论实质描述的是商品价格如何确定的问题,是建立在边际效用论基础上的价格决定论,该理论认为商品的价格决定于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的交点。通过对边际效用理论和均衡价格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均衡价格理论的价格均衡点就体现了边际效用理论中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在理想状态下,商品的价值就等于市场中所表现的商品价格,从边际效用理论的本质来讲其是在探讨人与物之间的直接关系。

显然,马克思的劳动经济学的价格决定理论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要想在现实经济社会中使用存在很大的障碍(主要是价格的确定问题),而建立在边际效用论基础上的均衡价格论却是一种相对具体的理论。会计作为对经济现象的一种描述手段,边际效用理论成为了其不二的选择。也就是说,会计中的计量手段必须满足边际效用理论。如果要恰当地反映边际效用,就必须确保市场机制的完全性和完美性,确保人的充分理性、确保经济人假设的成立,否则根据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的均衡价格理论所确定的价值必然是偏离其真实的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的。而在完全和完美市场、理性经济人这些假设下,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就是市场的均衡价格,这个价格是建立在市场参与者对未来预期的基础上,当然这种预期是确定的。这种预期确定的价格从本质上来讲是市场参与者对客体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完全反映。这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就是客体价值的完全体现,市场中所反映的价格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市场价值,它也符合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会计计量的最优手段应该是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以这种计量手段所编制的会计报告是在最优计量手段下所生成的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从会计计量的视阈来讲是符合高质量信息要求的。

正如斯科特(2007)所认为的那样:假如存在以完美和完全的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状态,即存在“最优状态”或“理想状态”,会使资产、负债的计价建立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基础上,套利行为则保证了现行价值和市场价值是相等的。而在这种情况下,财务报表同时具有完全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投资者和管理人员在会计政策选择问题上就不会存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也就没有必要制定准则。但是市场并不总是完美的、完全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也并不总是成立的,这时市场中所反映的客体的价值也就偏离了客体所能带来的真实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同时在这种并不完全、不完美的市场机制中和非理性经济人存在的条件下,客体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表现为市场价格)就会偏离其真实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至于偏离的程度应视市场偏离完全、完美假设的程度和非理性经济人的非理性程度等情况而定,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非理想状态下客体的市场价格就不会与市场价值等同了,市场价格会经常偏离市场价值。

那么,企业如何反映自身的经营情况、如何体现自身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既然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市场价格会偏离市场价值,那么在当前的价值理论基础下想要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真实市场价值似乎是不可能的。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的偏离是现实存在的,企业向外提供的有关资产和负债的信息由于企业信息加工主体的自利性倾向、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偏差、不确定性经济环境所造成的系统性偏差、非理性经济人的选择所放大的系统性偏差会使市场价格偏离其真实的“价值”。但由于企业是一个非完备性契约的集合体,信息不对称又是一种常态,所以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就仍然会要求企业这个主体向外传递一种无限接近于客体市场价值的信息,以便减少由于契约非完备性和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相关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虽然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通常是偏离的,但市场价格仍然是反映市场价值的主要手段,它是一种次优选择。

五、公允价值计量:会计目标实现的一种次优选择

1.公允价值的定义和实现方式。

首先来看公允价值的定义,IASC (1995)在第32条中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IASB于2009年5月28日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和FASB于2006年9月15日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的定义相同,即“在计量日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退出价格)”,这应该是当今会计界对公允价值所赋予的最权威的定义。其次,我们来看公允价值计量实现的方式,FASB和IASB都提出对公允价值计量要根据具体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实行三级计量方式。2009年4月9日FASB发布的FSP FAS157将FAS157的原则修改为:用于计量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将最大程度地使用相关的可观察输入值(即不需要重大调整的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信息),并最小程度地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谢诗芬等,2005)。

2.公允价值体现了一种计量思想。

市场完美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不完美却是现实存在的,那么如何解决市场不完美所造成的会计计量问题呢?公允价值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下面笔者对公允价值进行一番剖析。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是均衡价格的体现,而均衡价格是以符合哲学意义上价值观的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的,即符合哲学和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观。如在理想状态下公允价值就应该是反映市场价值的市场价格,此时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是等同的。但由于市场机制的非完全性、非完美性和非理性经济人的存在,市场价格并不等同于市场价值,那么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也就偏离了市场价值。我们在前面讨论中认为,市场价格虽然偏离了市场价值,但市场价格仍然是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一般市场表现。也就是说,在非理想状态下公允价值应该包含了市场对未来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就体现了市场对未来的预期,此时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偏离真实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但正如前面所谈到的,由于相关利益者对信息的需求,需要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予以计量和反映,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表现(市场价格)成为了唯一的、现实的选择。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市场价格,所以公允价值成为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价值”的最优选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市场机制存在缺陷,计量客体具有复杂性,使得某些客体缺少或没有市场价格,而这使得公允价值等于市场价格的这种论断(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的手段)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为了解决这种两难问题,会计就衍生出了实现公允价值计量的三层级方式。

三层级方式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在非理想状态下,会计试图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三层级计量方式所透视出来的是脱手价格———市场价格,为什么这样讲呢?首先来看第一层级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选择,这毫无疑问是脱手价格的表述;再来看第二层级公允价值的确定,它参照的是同类交易客体的脱手价格,应用时需进行必要的风险调整,如调整合理,仍可视为公允价值,这无疑是脱手价格的间接表现———修正的“脱手价格”;最后我们来考察第三层级公允价值的确定,它强调利用估值技术来确定客体的公允价值,比如通过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来估计价格———又一修正的“脱手价格”。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主体是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尽管会计准则要求报告主体从市场的角度以最大程度地使用相关的可观察输入值,并最小程度地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但这种估值计量是个体的一种估计,与我们前面所谈到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不同的。前面所谈到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市场对客体的一般估计,是群体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不同的主体体现了不同的概念,从本质上来讲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个体与群体、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存在明显差异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是层级递进的过程。

通过上述对“价值”本质的论述,以及对市场价值、市场价格、公允价值本质和内涵的剖析,我们就会发现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并试图无限逼近市场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是市场价值的价格表现,是会计透过会计报告试图表明的一种思想。所以,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生成的会计报告所提供的并不仅仅是一系列数字,而更应该是数字后面隐藏的事实以及数字所蕴涵的思想。

3.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目标实现。

公允价值是伴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计量手段,是为恰当地计量或反映衍生金融工具而被广泛运用的计量手段。但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又把公允价值计量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金融界和有关政界人士诘难的对象。为什么金融危机前后人们对公允价值的态度会出现如此之大的反差呢?关键在于市场被严重扭曲、政府管制缺失,以及公允价值自身的缺陷———公允价值会透过资本监管传导机制、风险管理传导机制、心理反应传导机制等通道传递经济学上的顺周期效应。此时会计主体使用公允价值这种严重偏离客体市场价值的计量手段所生成的会计报告,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严重失真的,与我们所追求的会计目标是背离的。这是否就告诉我们,公允价值计量应该被完全遗弃了?对此,首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公允价值并不是导致此次危机的元凶,其只不过是放大了危机的破坏力。其次,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一种更优于公允价值的计量手段。所以,公允价值仍然是实现会计目标的不二选择,但鉴于公允价值固有的缺陷,以其为基础所提供的会计报告只能是实现会计目标的一种次优选择。

六、启示

公允价值能否成为会计报告生成的主要计量手段或唯一计量手段,主要取决于市场价格对市场价值的反映程度,也就是市场符合理想状态的程度。如果市场被严重扭曲,且这种扭曲是严重的和持续的,那么公允价值遭受普遍质疑也就不足为奇了。但由此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被市场所遗弃,人们不得不重新寻找替代计量方法。那么如何解决或缓解公允价值所处的这种尴尬境况,如何使会计报告所传递的信息质量更高,如何使我们所倡导的会计目标得以实现呢?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3.端正就业心态 明确就业目标 篇三

我院是一所高职院校,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辛辛苦苦劳作一年的全部收入投资到子女身上来读书,指望着孩子能够毕业后分到一个好工作,从此一家人脱离苦海。来自家庭长时间的影响和压力,导致学生的就业观念畸形发展,正常的就业途径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存在眼高手低的矛盾点,出现令人担忧的“就业”问题。

案例描述:

我班有名同学叫罗XX,家庭经济贫困,全家人指望着罗XX上完大学后有份“日进斗金”的工作来使家人脱离苦海。

到了大三后,招聘单位来了很多,可是罗XX却一家单位也没应聘。通过观察,我发现他变得急躁,并有轻生的想法。知道此事后,避免刺激他,我给他发了短信询问原因,罗XX终于给我袒露了心扉,他给我的短信这样写道:“老师,我去应聘了,全是生产线的流水工,难道大学三年下来我就只配做个工人?工资收入就更别谈,我怎么有脸见家人?这两天我想到了自杀,可是我放心不下我的家人,我来到这里,他们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我一个人身上,三年大学过去了,指望着我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可是……我想去死。”看到这些,再回想班级中,也有部分学生出现了萎靡不振的现象,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案例分析与措施:

近年各大高职院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生数量剧增;另外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不景气带来的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使得社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减少,这样的供需矛盾,势必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因此,对罗XX进行社会现状的分析,使其先从思想上得到正确的认识转化。

其次,一些大学毕业生不愿放下身段来主动适应社会分工对不同岗位职位的需要。对罗XX先以经常沟通的方式,给他讲解社会上从基层干起的大学生成功案例,鼓励他放下身段,从最基层踏实做起。并及时与家长取得了联系,一方面,使其家长了解社会就业的现状,另一方面,与家长共商解决对策,要求家长多鼓励罗XX,减轻就业给他带来的压力。而这一切都是在罗XX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罗XX进入了一家单位,刚开始工作中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我就多给予关心,经常询问他的工作近况,使其尽快完成从学生到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转化,要求他踏实工作。

案例启示和工作建议:

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就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更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学生的特点,高度关注就业工作,不断探索就业工作的规律和科学方法。

一、关注社会现状的变化,端正思想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防止眼高手低是顺利就业的保障。

三、能够得到来自家庭的帮助,是思想成功转化的重要基础。

四、积极引导,多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提供多的信息来源是转化成功的重要环节。

五、跟踪了解是成功转化的关键所在。

4.端正价值 实现目标 篇四

绕法院的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和执行等工作,指出了“和谐司法”的实现途径与方式。笔者期望通过本文能使广大司法工作者对“和谐司法”增进认识和了解,并共同为之付诸努力。

一、“和谐司法”的提出与内涵

2007年1月召开的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指出:“民事诉讼应当是和谐的,有利于纠纷及时了结的诉讼,不应当是相互顶牛的,没完没了的诉讼。……在我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战略目标下,民事诉讼朝着和谐的诉讼模式迈进,大力倡导和谐司法,无疑将成为新时期民事审判的重要特征。”这是“和谐司法”的第一次提出。随后召开的全国刑事审判和行政审判工作会议,又分别提出了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以协调方式化解行政争议的审判指导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谐司法的内涵。

从和谐司法提出的背景和精神,可以认为和谐司法是通过司法活动而让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从产生它的环境中彻底消除,并让社会关系恢复到或者达到一种真正的和谐状态,是一种恢复性司法。其内涵应包括如下九项内容:以人为本,和谐诉讼;诉审协调,和而不同;诚信尽责,协同推进;扶弱济困,实质平等;繁简得当,方便有效;调判相宜,胜败皆明;公正权威,案结事了;纵横规范,多元衔接;社会正义,回归和谐。

二、和谐司法的价值目标

和谐司法的价值目标应当是通过法律手段,促进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即“两个最大限度”。其具体要求是:

一是要最大限度地使社会矛盾和争议得到实质性解决。人民法院通过司法审判,使法律得到一体遵守和正确适用,并以和谐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纠纷带来的摩擦与内耗,使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彻底平息,从根本上实现息诉止争。

二是要最低限度地使用国家强制力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和谐司法要求司法机关不能过度地使用国家强制力,要科学地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坚持教育与惩罚并举,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最低限度地适用刑罚,最大限度地减少犯罪和社会对立面。

三是要最大可能地伸张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通过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审判,及时处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恢复被侵犯的权利义务关系,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并通过司法活动,促进和保障社会诚信机制的建立,引导人们信守约定,讲求信用,维护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倡导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和谐相处的家庭美德和人际关系;弘扬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互谅互让、扶贫济困的社会公德。

四是要最大可能地保护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权和正当利益。要通过司法审判保障公民的权利得到实现,使正当的个人财产和个人利益不受侵害,使被侵害的合法权益得到恢复,矛盾冲突得以缓和平息。

三、“和谐司法”的实现方式

和谐司法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按照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基本要求,紧紧把握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征,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积极稳妥地不断向前推进。

一是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维护社会关系和谐。在刑事审判中,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一方面,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坚决依法打击故意杀人、伤害、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黑社会性质犯罪,依法惩处盗窃、抢夺等多发性侵财犯罪,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依法加大对毒品犯罪、赌博犯罪以及网络犯罪的惩处力度,净化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坚持区别对待,重视依法适用非监禁刑罚,对轻微犯罪、主观恶性和人身危害性不大,被告人认罪悔罪并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依法从轻、减轻处罚,对具备条件的依法适用缓刑、管制等非监禁刑罚,并配合做好社会矫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分化瓦解犯罪分子,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刑事司法实践表明,为数不少的刑事案件被害人因被告人无赔偿能力而给其生活造成实际困难。这种情况极有可能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司法救助制度。司法救助是社会主义救助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人民法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方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较好历史时期,财力增强,为建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提供了可能,而且国家通过刑事追诉,没收犯罪所得和判处罚金,强制罪犯劳动改造

获得财产,这些财产来源于罪犯,自然也应用于弥补因犯罪而造成的损害。

二是坚持调判结合的民事司法原则,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民事审判牵涉千家万户,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为实现定纷止争,和谐稳定的目标,民事审判应贯彻落实 “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民事司法原则,依法加大调解力度,防止矛盾激化,防止民事案件转化为刑事案件,防止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之所以强调以调解方式化解矛盾,是因为司法调解制度植根于我国长期的司法实践,与我国特有的“和为贵”的传统文化背景相吻合,具有裁判无法替代的作用。为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可以采取建立人民调解指导机制、完善人民调解协议确认制度、拓宽诉讼调解的适用范围等措施,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对于非判不可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坚持释明制度,强化释明职责。不仅要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有关事实主张和诉讼证据等案件事实进行适当释明,以使当事人的陈述完整,澄明案件事实明了,而且还要对案件所适用的法律进行充分释明,以使当事人对案件法律问题充分地表明意见,进行辩论,从而有助于吸收和消减当事人对裁判的不满情绪,实现以平和的方式解决纠纷的目的。

三是以协调方式化解行政争议,推进官民关系和谐。在影响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诸多因素中,政府与人民群众,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为此,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积极探索建立促进行政案件当事人和解的工作机制,是妥善化解行政争议,减少社会对抗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就是在行政诉讼中,依据行政诉讼法关于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允许原告撤诉的规定,在充分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基础上,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建议由行政机关完善行政行为,补偿行政相对人的损失,由行政相对人自愿撤诉。

四是加大执行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实现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关系和谐。执行工作历来是困扰法院工作的一大难题,并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2006年以来,全国清理执行积案活动的成功实践,为解决“执行难”开辟了新的思路,即必须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建立解决执行难问题的领导协调机制、联动制约机制和非法干预执行工作典型事例通报制度,将执行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范围,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参与、政协支持、各界配合、法院主办的执行工作新格局。

五是制定和落实司法为民措施,保障当事人的各项诉讼权益,谋求法院与当事人间关系的和谐。制定和落实司法为民措施是人民法院践行“公正司法、一心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司法工作能被群众认同和接受,实现诉讼关系和谐的重要举措。对此,人民法院应有所为而且大有可为,如健全巡回审判制度、落实当事人诉讼权利告知制度,切实方便群众诉讼;建立案件办理情况查询机制和裁判文书公开查阅制度,适用实现案件繁简阅;依法扩大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范围,进一步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彰显司法人文关怀等等。

5.端正价值 实现目标 篇五

论我国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

摘要:市场竞争是将市场结构与行为联系起来的动态过程.完全的自由竞争,其结果必然会导致特定的市场被越来越少或者越来越大的企业所支配.在少数企业实现自身效率最大化的同时,必然破坏自由、民主、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客观上要求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对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进行规制.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在一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可以不完全相同,但在任何时期,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都不应该是单一的.在现阶段,我国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应该是在确保市场主体自由、民主、公平竞争的同时,维护整个市场的经济效率和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以及最终实现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为此,必须将反垄断法的各个价值目标始终贯穿于市场竞争的基本过程,并使之在动态的`发展变化和交互作用中得以实现. 作者: 高宏贵  董小红 Author: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期 刊: 社会主义研究   PKUCSSCI Journal: SOCIALISM STUDIES 年,卷(期): , (4) 分类号: A81 关键词: 反垄断法    价值目标    自由    公平   效率    机标分类号: F04 F83 机标关键词: 反垄断法    市场竞争秩序    价值目标    市场结构    效率和公平    市场主体自由    效率最大化    自由竞争    市场行为    市场效率    时期    社会公平    企业    民主    交互作用    动态过程    公平竞争    支配    有机    维护 基金项目: 论我国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期刊论文]  社会主义研究 --2008, (4)高宏贵  董小红市场竞争是将市场结构与行为联系起来的动态过程.完全的自由竞争,其结果必然会导致特定的市场被越来越少或者越来越大的企业所支配.在少数企业实现自身效率最大化的同时,必然破坏自由、民主、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客观上要...

 

6.端正价值 实现目标 篇六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政治新课程的到来,对于一线的教学人员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政治新课程在带给政治课教师们全新的期盼的同时,也给教师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我们怎样落实新课程?要落实新课程,教师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但其中最为关键的工作就是要在课堂上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研究并把握好其目标实现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政治 新课程 目标

毫无疑问,是否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衡量尺度就是要看我们所进行的新课程是否实现了新课程的目标。但是,在落实新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不同的学科中,其在保持总体有序落实的前提下会各有侧重,比如英语学科可能更侧重“知识与技能”这一维,物理学科可能更侧重“过程与方法”…。笔者认为,作为一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课程,作为德育主渠道的高中政治学科,其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极为关键的检验标准就是要看其是否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一、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落实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有着必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决定政治课新课程标准能否得到有效落实、政治课堂教学能否真正具有意义。

(一)会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果着眼于目前,则会让学生情通理顺的自觉地进入学习、探究的专注状态,学生会觉得学习不仅是乐事,而且会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会把通过学习、探索当成实现其价值的手段。因此,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会使学生欣欣然进入乐学之境;如果着眼于长远,在政治课堂上培养的健康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人生态度以及明确的价值观,会成为学生日后人生道路上的动力器、方向盘,会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会使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幸福

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幸福与其价值实现是直接相连的[1],教师的价值实现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当学生在政治课堂上收获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时,正是其进入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收获学习的快乐与成功之时,而这种状况会带给教师极大的满足感。而且,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会使教育教学过程由师生间的智力交往过程转化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情感都是在至诚至纯的状态下的自然渗透、影响。这种特有的情感只有在新课程目标得到实现时中才能体验到,这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体验。

(三)会使新课程焕发出其迷人的魅力

如前所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标的灵魂,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实现了这个目标,就会使学生收获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幸福。政治新课程更会因此而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迷人的魅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策略

既然政治新课程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为了有效落实新课程,就要进一步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策略。

(一)开放、生成,让教学精彩起来

所谓开放主要是指师生心态的自由开放[2];所谓生成,是指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更关注课堂上所蕴含的教学资源。通过“敏锐的捕捉、发现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3]”来促成教学的动态生成。开放是生成的必要前提,只有开放,师生才能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课堂才会处处有思维的火花、精彩的表现。为达此目标,教师就要以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处理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只有生成,才会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完全开放的情况下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得以提升。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有益资源、善于根据有利时机灵活的生成课堂教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进一步升华、积极的情感得到强化、价值观得到导引。例如,在讲“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就可以首先设计一个能让学生“开放”的问题:分析日本肆意歪曲事实、篡改教科书的事实。这个问题很容易使学生充分的袒露其情感与态度,接着教师就可适时的创造“生成”的条件,问题:日本为什么不能像德国那样放下历史包袱,正视历史事实?请同学们自己查找资料,分组分析、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思维的火花、创造性的想法,经过教师的巧妙点拨、恰当引导,就会“生成”很多精彩的解答。

(二)合作、互动,让教学生动起来

合作是互动的前提,只有师生、生生的教与学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才会进行有质量的互动。互动的核心是整合教学过程的各要素,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共鸣[4]。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生动起来。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消费观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天价酒席现身饭店”与“一个亿万富翁的简朴家庭生活”这

样两则材料,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或家庭消费的实际展开讨论,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小组合作时,教师可适时地呈现如下问题以引起互动:为什么会产生挥霍浪费的现象?浪费现象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扩大内需和家庭消费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举措?这样的问题会有效的引领学生的合作互动方向。当学生由于认知失衡,出现片面理解时,教师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预期消费与超前消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与过苦日子、奢侈挥霍的关系”的辩论,以此构建适度消费、科学消费、艰苦奋斗的意义。同时推出扩展性问题:饭店推出“打包”措施有什么意义?学校为什么对学生的穿着打扮作出一些规定?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合作互动向更深层次迈进。(三)激趣、启思,让教学深刻起来

7.端正价值 实现目标 篇七

一、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必要的

1.从课程标准来看是必要的

新课标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指挥棒, 它引领着语文教学的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 按知识与计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也就是所谓的“ 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维目标被置于最后, 并非其重要性低于前两者, 也并非虚不可及, 恰恰说明它意义独特, 是“ 三维”中的终极目标。 这一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也说得很清楚:“ 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这里的“ 语文素养”“ 审美能力”“ 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个性发展”都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息息相关。语文教学没了这一目标, 也就失去了方向, 失去了活力, 失去了根本。

2.从语文学科来看也是必要的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翻开语文课本, 最令人心动的是, 扣人心弦的生活、栩栩如生的人物、强烈曲折的情感、震撼人心的精神。至于散文的写景、科技文的说明也无一不闪现着炽烈的情感、深邃的思想、人类的理性, 这些都是语文的“ 人文性”, 也都需要通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以实现。 正如教育家魏书生所言:“ 学校各科教育都有育人的任务, 和育人联系最紧密的学科是语文。 ”可谓一语中的。 既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语文之树的根系, 我们又有何理由在向往语文之树枝繁叶茂同时断弃根本呢?

3.从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看是必要的

在学生德、智、体、美、劳五项发展中, “ 德”是居于首位的, 这也是教育领域始终强调的治学先须立身之道。问题是, 学生在成长中听惯了政治教育、道德说教, 以致闻“ 德”而厌、闻“ 德”而避。如何在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同时, 又要兼顾学生的接受影响?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其实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讲思想教育, 往往使人误解为政治说教。 就语文教学而言, 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应当是通过感染使学生接受。 感染, 更富有艺术性, 富有人情味, 符合心理学的规律” ( 魏书生语) 。 我想, 让学生读读《 月光启蒙》 感受母爱, 自然要比单纯说“ 母爱伟大”效果要好得多。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无论对于语文的教学, 还是对于学生的教育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懂得了这一层, 如果我们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 只是在一篇课文即将上完之时才想到来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恐怕目标终究会被束之高阁, 可望而不可即。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可行的

1.导入动其情

许多语文教师都知道, 一节课的导语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 好的导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这是毫无疑义的。 不过, 在关注“ 引”的同时, 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实践既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呢? 是不是能做到导入的同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已经拉开了序幕?在这一方面, 不少语文名师已经做了示范。 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在讲《 草原》 这篇写景散文时, 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 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 美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当然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 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 也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美。 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 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 真是美得令人陶醉。 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感受那儿的风景美和人情美。

其中审美的价值观、热爱自然的态度、为祖国民族团结而自豪的感情, 都被织在这精美的语言中, 未读其文已先感其情, 这难道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吗?

2.对话碰其心

对话, 在语文教学中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 教学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来完成, 正如克林伯格所说:“ 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 具有对话的性格。 ”“ 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也鲜明指出:“ 教师应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继续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 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 ”而对话最易激起心灵的碰撞, 也最有效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它不是灌输, 而是平等的交流;它不是说教, 而是真心的倾诉;它也不仅仅是解惑, 更可能是情感的共鸣。 对话如和风, 似细雨, 滋润着对话者的心田, 达到“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自然境界。 如此一来, 在对话中编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那是再恰当不过。 一位教师在教学《 爱之链》 中与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同学们好! 其实大家已经明确了, 这首诗是一篇赞美爱心的文章。 假如说, 现在你是某公司老板, 你会给乔伊怎样的帮助呢?

生一:提供有利条件。

师:哪些条件?

生:高薪, 高职位。

师:也就是说待遇。

生:好的工作环境。

师:还有?

生:尊重。

师:还有没有?

生:让他把爱心继续传递下去。

师:对, 这样可以达到更大的目的, 实现他的愿望。

读过之后, 我们都能想到, 这段对话在学生心浪上掀起的涟漪:生活的态度、人生的追求可能都会令学生震撼。 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才会让学生喜欢, 而这正是通过对话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结果。

3.表达增其志

新课标对于“ 表达”首要的要求是:“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从中不难发现, 表达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着天然的联系, 在表达中增其志:培养良好的情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是完全可行的。 教师应该把表达作为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个重要的园地去努力地经营。 因为这个园地到处洋溢着真实、诚挚、善良、乐观、追求的气息。 如, 有这样一些“ 表达”:《 果汁生活》《 去读书吧, 朋友》《 今天, 你幸福了吗? 》《 至少, 我还有微笑》《 打开窗户, 迎接阳光》 , 如果把它们化成雨露洒向众人, 结果会如何呢? 又比如, 当着学生读读这样一段话:“ 幸福其实很简单:身边的一缕清风, 窗外的一弯明月, 路旁的一曲轻歌, 亲友的一声问候, 工作的一点进展。 其实,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 它不在远方, 就在此时此刻。收拾心境, 幸福无处不在;热爱生活, 幸福正在敲门。”学生会无动于衷吗? 诚然, 小学生的内心还不太丰富, 而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通过表达渠道来倾诉, 教师对于这些不应不闻不问, 放之任之, 而应积极有为, 因势利导, 在表达这块园地里百花齐放。 长此以往, 学生会在表达中增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在无声无息地实现着。

8.端正价值 实现目标 篇八

[关键词]遵守审计准则;道德规范;帮助组织完善治理;实现目标

一、保持客观性、独立性,遵守内部审计职业道德

内部审计总则规定,组织应当设置与其目标、性质、规模、治理结构等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执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并通过后续教育加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履行保密义务。认真履行职责,不做损害国家利益、组织利益的事,保持正直、诚信精神,客观公正的做出职业判断,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不屈从外部压力,不做违反原则的事,维护审计职业声誉。

二、规范审计程序、学习审计方法、审计技术

为了保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审计业务,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内部审计机构需要编制审计计划。审计计划一般包括年度审计计划和项目审计计划。内部审计组织应当根据组织的风险状况、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配置,编制年度审计方案计划,并根据年度审计计划编制项目审计方案。为了规范审计通知书的编制与送达,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或审计人员送达审计通知书。特殊审计业务的审计通知书可以在实施审计时送达。为了规范审计证据的获取及处理,保证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充分性,准则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判断审计事项的重要性、考虑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成本与效益的合理程度及适当的抽样方法。可以采用:审核、观察监盘、访谈、调查、函证、计算、分析程序等方法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获取审计证据。准则规定审计工作底稿应当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地反映审计项目的所有重要事项。结果沟通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组织适当管理层就审计概况、审计依据、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进行的讨论和交流。沟通的目的是提高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并取得被审计单位、组织恰当管理层的理解和认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与组织恰当管理层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进行沟通,并注意沟通技巧。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就被审计事项作出审计结论、提出意见和审计建议的书面文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实施结束后,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形成审计结论、意见和建议、出具审计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改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后续审计指内部审计机构为跟踪检查被审计单位针对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改进效果,而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及时、合理、有效,目的是提高审计效果。审计抽样,是内部审计人员在从被审查和评价的总体中抽取一定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并做出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方法,确定抽样总体、选择抽样方法时应当以审计目标为依据,并考虑被审计单位及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抽样总体的确定应当遵循相关性、充分性和经济性原则。抽样分为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这两种方法可交替使用,可以降低抽样风险。分析程序是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之间的关系或者计算相关的比率以确定合理性,并发现差异和漏洞的一种审计方法。具体方法有比较分析、比率分析、结构分析、趋势分析、回归分析及其他分析法。

三、搞好内部控制、绩效、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审计、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促进组织改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内部审计的責任是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促进组织改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审计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组织单个或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确定审计的抽样和比较分析范围和重点,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关注串通舞弊、滥用职权、环境变化和成本控制的局限性。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各项应用指南中有关规定为依据,针对组织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进行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针对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全面预算、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等,对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审计和评价,对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成因、表现形式和影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和全面复核,提出认定意见,并以适当的形式向组织适当管理层报告。

绩效审计是对本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选择绩效审计方法时除运用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数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专题讨论法、标杆法、调查法、成本效益(效果)分析法、目标成果法、公众评价法。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应当具有可靠性、客观性和可比性。

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在检查和报告舞弊行为时应当保持职业谨慎,具有识别、检查舞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实施审计项目时警惕相关方面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根据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复杂性以及审计成本效益,合理关注和检查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运用恰当的审计职业判断,确定审计程序,以检查、发现和报告舞弊行为。发现舞弊迹象时,应当及时向适当管理层报告,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审计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舞弊行为的性质、涉及人员、舞弊手段及原因、检查结论、处理意见、提出的建议及纠正措施。

信息技术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组织的信息系统极其相关的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和流程所进行的审查与评价活动。必要时可以外聘专家参与。

四、做好内部审计机构管理,处理好与最高管理层的关系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接受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和监督。负责管理审计计划、人力资源、财务预算、组织协调、审计质量、其他事项,保持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良好关系。实现董事会、最高管理层在组织治理中的协同作用。

内部审计应当做好与外部审计的协调,配合外部审计工作,减少重复审计,提高审计效果,减低审计成本。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利用外部审计结果。

总之,我们内部审计人员应学习、遵守新的内部审计准则、职业道德规范,通过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运用系统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恰当性和有效性,写好审计报告,指出管理中的缺陷,给组织提出改进建议,帮助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实现目标。

上一篇:加油站安全措施下一篇:吉林大学考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