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健康体检应对措施

2024-08-20

小学生健康体检应对措施(精选12篇)

1.小学生健康体检应对措施 篇一

2010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分析报告

港狮学校

根据海滨教育中心得要求,我校对本一至九年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参加测试学生1048人,其中初中男生191人,女生196人。测试项目为身高、体重、肺活量、实心球、800(女)1000(男)、跳绳六个项目。从测试结果来看,参加测试的中学生总体优秀率为9.02%,良好率为32.21%,及格率为87.63%,不及格率为12.11%。从身体形态方面来看,中学生总体肥胖率达到了21.05%、体重偏轻率达到了32.69%,这都是需要加强体育锻炼的群体。另外小学男生314人,女生347人。测试项目为身高、体重、肺活量、投沙包、仰卧起坐、台阶实验、50米、跳绳七个项目。从测试结果来看,参加测试的小学生总体优秀率为8.77%,良好率为41.75%,及格率为88.20%,不及格率为9.61%。从身体形态方面来看,学生总体肥胖率达到了26.30%、体重偏轻率达到了21.70%。

本《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到了预期目的,使我们掌握了学生整体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从而对我校今后的体育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利用各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2011年体质健康标准分析报告

港狮学校

根据海滨教育中心的统一要求,我们港狮学校对本一到九年级学生进行了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测试对象:港狮学校一——九年级在校学生,总人数997人,其中小学635人,中学362人。

测试项目: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根据我校测试场地和器材的实际情况,测试项目为:身高、体重、肺活量、实心球、800(女)、1000(男)跳绳六个项目。

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法、分类统计法 测试结果分析:

从测试数据可以看出,学生体质健康的小学的优秀率为8.82%,良好率为42.52%,及格率为39.84%,不及格率为9.61%。中学的优秀率9.12%,良好率为30.11%,及格率为49.72%,不及格率为9.94%。整体情况小学情况优于中学情况,其中男生优秀率和良好率都略高于女生。

从身体形态方面,学生中的“胖墩现象”和体重偏轻率仍然居高不下,是需要加强体育锻炼的群体。虽然,从整体看,数据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但整体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本,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我们掌握了学生的整体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对我校今后的体育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2.小学生健康体检应对措施 篇二

亚健康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医学指标来诊断,因此易被人们所忽视。一般来说,如果你没有什么明显的病症,但又长时间处于以下的一种或几种状态中,就要注意亚健康已向你发出了警报:失眠、乏力、无食欲、易疲劳、心悸、抵抗力差、易激怒、经常性感冒或口腔溃疡、便秘等。处在高度紧张工作、学习状态的人应当特别注意这些症状。

根据调查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年龄多在18至45岁之间,尤其是女性占多数。这个年龄段的人因为面临高考升学、商务应酬、企业经营、人际交往、职位竞争等社会活动,长期处于紧张的环境压力中,如果不能科学地自我调适和自我保护,就容易进入亚健康状态。

大学生面临各种压力,也是亚健康状况高发人员之一。根据一项对我国22个省市青少年健康状况的调查,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学业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心理环境等。亚健康状态明显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学习质量,多数亚健康状态与生物钟紊乱构成因果关系,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加重身心疲劳,严重亚健康可明显影响健康、寿命。

一、大学生出现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大学生出现亚健康状态已相当普遍,亚健康的存在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为了解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亚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寻求并制定综合预防技术对其进行干预,以求创造和谐氛围,改善学生亚健康状态,为健康教育和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以及他们对亚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行了调查,并为解决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寻求有效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亚健康的状态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一些影响健康的因素,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大要素:

1. 过度紧张和压力。

这是大学生亚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主要原因。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来自社会、家庭、学业、就业等各种压力过早地困扰着他们。长期的紧张和压力使他们的健康过早地遭到威胁:胃肠系统功能紊乱,血压升高,脑应激疲劳和认知功能下降;生物钟被破坏,睡眠质量差;免疫功能下降,感染机会增加。

2.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个别大学生有吸烟、饮酒、长时间上网娱乐等不良习惯,而大多数大学生饮食不规律,作息时间不规律,经常过饥或过饱、过度熬夜、减肥节食等,而且很少参加体育锻炼。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们日常的生活存在很多不科学的习惯,由此导致了亚健康状态。

3. 环境污染的不良影响。

大气、水、噪声等环境污染对校园的周边环境和大学生的健康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4. 不良精神、心理因素的刺激。

大学生正处于性格的多变期,焦虑、冷漠、妒忌、抑郁的偏激个性经常出现,心理健康的调节也成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点。

二、帮助大学生保持健康状态的措施

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不容忽视,已知引起亚健康的不良因素,那么大学生又该如何预防亚健康或者摆脱已有亚健康的困扰,高校又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笔者经过研究总结了一些建议:

1.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营养。

调查发现,超过60%的受访大学生不重视早餐质量,超过70%的受访大学生表示睡前要吃宵夜才能安睡,这都是不良的饮食习惯。专家建议,大学生们应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保证良好的饮食质量。

均衡营养,保证食物多样化,避免偏食、暴饮暴食、大量进食营养价值低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谷类食物;选择低脂肪 (特别是饱和脂肪酸低) 的和低胆固醇的饮食,少吃盐、糖;每天至少喝8杯清水;尽量避免饮酒、吸烟……

2.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规律的休息和适量的体育锻炼。

学生沉重的学习、生活压力是隐藏在调查结果之后的深刻原因。应试教育使不少学生从中学开始过关斩将,考研、雅思、择业,许多人面对着强大的社会竞争,没能处理好自身的协调与选择,不能处理好作息安排,更不会关注饮食问题,导致身体每天超负荷运转,身心俱疲。

大学生要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每天的休息时间应包括6至8小时的夜间睡眠和日间的精神放松;及时调整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适度劳逸是健康之母,人体生物钟正常运转是健康保证,而生物钟“错点”便是亚健康的开始。同时要增强锻炼,增加户外体育锻炼活动,每天保证一定运动量。现代大学生热衷于电脑游戏等,身体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加强自我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3. 保持乐观的心态,增强活力,减缓压力。

要预防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首先,应使他们做到“平心”、“减压”、“顺钟”、“增免”、“改良”,也就是让每个大学生都有良好的心理、心态和情绪,尽量调节来自各方的压力,提高处理各种问题和困难的能力,增强其主动性,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规律,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增加抵抗力,改变自己的缺点和不良习惯。

调整心理状态并保持积极、乐观,兴趣爱好广泛,会使人受益无穷,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而且能够辅助治疗一些心理疾病。大学生应把压力看作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会适度减压,以保证健康、良好的心境。

4.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亚健康与人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因此,在还没有导致疾病时要注意养成良好习惯,以下这些习惯对大学生及整天对着电脑的上班族都尤其有效,可以让他们离亚健康远一些:

1)常常洗手。我们生活的周围布满了各种细菌,就连键盘的缝隙里都有很多脏东西,这些东西在随时危害你的健康,所以一定要记得常常洗手。

2)每三天换一次鞋。经常更换鞋子可以让自己的脚少受委屈。最好每三天换一次,既利于脚的保健,又可避免鞋子变形。

3)补充维生素A。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的人会出现精神不振、视力模糊等电脑综合症,这是因为身体维生素A消耗比较多,造成了营养失衡。因此,最好每天服用一粒维生素A。

4)多喝茶。喝茶可以减少电脑辐射。泡茶最好不要选用保温杯,用保温杯把茶叶长时间浸泡在高温的水中,就如同用温水煎煮一样,会使茶叶中的维生素全遭破坏。

5)多吃水果。香蕉能帮助大脑制造一种化学成分———血清素,这种物质能刺激神经系统,对促进大脑的功能大有好处。早餐中一个水果可以补充大量的维生素,还可促进消化系统的消化。但是吃水果也有讲究,饭前饭后最不应吃的水果是———西瓜。

还有很多生活习惯值得注意,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大学生应在平常生活的点滴中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改善健康状况。

5. 高校要重视学生的亚健康情况,采取措施改善其健康状况。

不少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却没有采取措施改善,部分人甚至对此浑然不觉。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亚健康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不高,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健康教育、健康讲座等经常性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的重视程度。

高校要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和措施,辅导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了解,适度介入和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作息、生活习惯,保证生活、学习的质量。同时高校应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多渠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讲座和活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好就业、适应社会及挑战未来提供保障。

3.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措施 篇三

关键词:心理问题 健康 措施

中国分类号:G451

中学阶段是人生中极其特殊的阶段,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天真无邪的小学生过度到人格定型的大学生,其间学生会表现出各种的不可思议,比如厌学、打架、早恋、叛逆等,让家长头痛,让老师无奈。因此,以我从事初中班主任工作二十余载的所历所感认为,对中学生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是当前中学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举隅

经过长期观察,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一而足。但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1、情绪问题

现在的初中生情绪极不稳定,就像六月的天气,刚才还是晴天转眼就是阴云密布,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做事说话极易冲动,欠考虑后果。

2、意志问题

意志其实就是自我的控制、调养。如今的学生有恒心和毅力做好一件事情的较少,有的学生甚至连控制好一节课的能力都没有,更不用说在许多有诱惑的东西面前,学生的意志力就会更加欠缺,如做任何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经不起半点挫折,半途而废等等。

3、人格问题

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没有与人分享的精神;另外大多学生为独生子女,在家里享受的是小皇帝待遇,在学校他也希望别人同家人一样对待他,如果都是这样的心理,其结果可想而知。当然也有一些特殊家庭造就了一批怯懦、自卑、自闭、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的学生。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1、学习压力影响情绪

对于学业太重的中学生来说,学校的压力只是其中一部分,真正的压力来自家长和社会。如今的中国教育观和教育体制决定了孩子们会成为这个时代的悲剧。举一例可见一斑,每次家长会时,老师们都会把学生的情况给家长作一个汇报,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们的父母们便会喜形于色,而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们的父母们呢?开始自卑了。于是他们就会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强行逼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我想再喜欢学习的孩子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另外现行的教育体制也是完全为了应试,因此学习压力使学生陷入无尽的痛苦,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学海成了真正的苦海。那么针对学习带来的压力,可以通过哪些具体方法来缓解呢?首先可以通过宣泄调解,例如:运动能起到宣泄的作用,每天给这样的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打打球,跑跑步等;另外倾诉也是一种调解方式,以谈心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换意见,解开疙瘩,消除误会,可以缓解不良情绪;再就是通过环境调解。比如在学校呆久了,就会觉得很郁闷,那么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例如春天来了可以去踏青,秋天来了去登高等等。

2、意志薄弱影响情绪

现在的孩子都是温室里的花朵,很少进行相应的挫折训练,抗压能力差。首先表现在厌学方面,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有许多不适应,课程增加,学习负担加重,休息玩耍的时间突然被剥夺,当然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极易让人生厌的,因此一部分学生便开始退缩;另外小学时,每天回家都有家人照顾一切日常生活,有的家长甚至过分溺爱孩子,这样会使孩子变得懒惰、软弱、娇气、任性没有自主性。一旦进入初中寄宿于学校,没有了家人的关照,缺乏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小学养成的习惯自然而然会使他们做事变得没有恒心和毅力,对学习就会慢慢就产生了厌倦。其次表现在许多学生没有学习目标,当然就没有学习动力,前进路上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打退堂鼓,经不起生活的考验;那么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学习目标,使他们有前进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其次老师家长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比如学生容易受网络的诱惑,或者一些不良书刊的影响,那么此时老师和家长的民主监督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可以进行挫折训练法,通过以苦锻志,达到培养学生意志的目的。

3.成长环境影响情绪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在飞速发展,然而精神文明却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因此社会许多不良风气在青少年中蔓延,导致他们无心向学,不务正业,甚至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等等。因此社会环境污染以及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不力等方面的原因,部分中学生身上产生不容忽视的人格缺陷。首先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成绩,不关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在家里是皇帝,在学校是孩子王,目中无人,不懂什么叫尊重别人。另外,学校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也起着任何人无可取代的作用,然而当今的整个教育体系都存在许多的缺陷,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主要表现在应试教育。在某些人看来,升学率就是学校的唯一出路,因此没有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完全体现,那么他们就只会走上歧路,从而偏离社会。另外,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没有经历艰难的岁月,他们以为什么都会无劳而获。在学校看见别人吃好的,穿好的,自己稍差一点,便心里不平衡了,怎么办?当然首先向父母索取,在父母不能满足的情况下,问题就出现了,有的学生开始敲竹杠,有的开始偷,更有甚者开始抢,最终成为社会的渣滓。针对以上问题首先要引起全社会对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关注,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其次家长应当有合理的子女教育方式和正确的人才观,良好的家教对青少年学生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另外学校的引导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师应当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加强联系,共同致力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少年强则国强,当代中学生作为新一代少年,担负着祖国的未来,而他们产生的心理问题,让我们担忧,让我们困惑。怎样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成长为社会有用的接班人,就得靠我们这些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台湾东华书局,1996

2、陈家麟,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初探。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

4.小学生健康体检应对措施 篇四

【 摘 要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年龄段不同,存在的问题也有一定差异。造成这些的因素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而学校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家庭针对这些问题,应做的是加强家长的自身修养和增强作为父母的义务感。当然,学校更应该与社会、家长组成一个统一战线,为培养健康的“未来”而努力。

【 关键词 】心理健康;学校;家庭教育;应对策略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然而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又是长期被忽视的。因此,充分认识心理素质培养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时期,要让他们健康地成长,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健康,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美好状态或安全安宁。”我们知道心理上的健康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正处在发育黄金期的小学生。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调节,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偏差和问题。我国的家庭中有较多数的儿童和青少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威胁着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我国心理学卫生专家早就呼吁:为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必须从防治儿童的心理障碍做起,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

以下的这份调查数据表明了我们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情绪的基本情况良好,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封锁。

㈠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现状

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段有41%,高段有29%的小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动机扭曲,因此相当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体现在课堂回答问题上,高段60%会主动回答,积极思考,但相当部分的同学处于被动状态,中段有76%会主动回答,积极性相对要高。对于老师布置作业能认真完成的高段有69%,中段85%,高段学生的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有显著差异,高段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重视。

㈡不良情绪

调查发现,学生在校情绪不良,特别是高段,感到有点烦和不愉快的高达41%,低年级也有10%的学生每天上学心情烦闷,不愉快。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们探究其原因,以便改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不愉快,保持旺盛的精力来进行愉快地学习生活。

㈢孤僻、交往情感封锁

根据统计,30%-4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甚至有2%的中段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有少数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障碍,是不利于小学生健康的形成,应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调查还发现,部分学生存在交往障碍,40%左右的学生和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17%的中段学生,36%的高段学生心中的秘密选择谁也不说,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封锁性,特别是高段。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师生、亲子之间),使人不容易亲近,也没有真正的友谊,情感比较冷漠。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小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研究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㈠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⒈家长的教养方式

家长教养方式主要是指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他们的教育将影响儿童长大后的成长。有些家长对孩子采取压力为主,有时甚至侮骂、打人等不良教养方式也会出现,这样家庭中出来的孩子心理问题比一般正常家庭要多。

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四种:专断型、放任型、权威型、民主型。这四种教养方式对学生个性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不同作用。专断型的方式常使子女产生不良情绪,并且具有畏缩,不信任人的个性缺陷;放任型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子女具有放任的色彩,生活没有乐趣、悲观失望、低触,个性不成熟,达不到同龄人的正常发展水平;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使子女获得足够的自我安全感,自立自信,有探索精神并心满意足,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使子女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个性意识、善于与人交往和取悦他人。

⒉父母期望

父母的要求和期望 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是造成现代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由于现代经济发展很快,知识更新更是日新月异,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历史淘汰,被社会遗弃,所以拼命给予施加压力,使得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过重的负担,以致心理健康出现危机。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这种危机到达一定程度便会爆发出来,会出现如逃学、自杀、自闭症等等。

⒊父母关系

在众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间的不和谐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首先他的需要就无法满足,如果伴随父母的大吵大闹,会让小孩子长期处于恐惧中,同时他们还会受到同学的攻击、欺负,使其心中创伤比较大。

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还会导致他们对生活、学习失去兴趣,常会有不良情绪出现,也容易出现抵触心理。有时会对父母产生怨恨,严重的会离家出走。

⒋ 父母的榜样作用

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家长自身的不良行为举止、思想品质对孩子具有严重危害。小孩子的一个特点就是爱模仿,由于小孩子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而且小孩子对父母是信任的,也便会接受父母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导致孩子从小就养成坏习惯,也就更容易在长大后走上不良的道路。

㈡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

⒈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或学校管理不当,也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

有些老师缺乏对学生的爱心、耐心。在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已造成成绩不良的情况下,教师不去给予关爱、体贴,反而拿话讽刺、挖苦学生,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恐惧、厌烦。

也有一部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也不合格。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学生的关键在教师,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常言说得好:“有怎样得校长就有怎样得学校;有怎样得教师就有怎样的学生。”

⒉ 学校环境

现调查表明,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学生心理障碍的最主要的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人际关系较好的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有利于保持平静、愉快的心态。而人际关系紧张的同学则无法愉快地在集体中学习、生活,在困难的时候也比较无助,往往会对生活失去信心,比较自卑,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学校人际关系除了生生关系还有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生活也是很有影响的。

学校的环境一个是指学校的卫生情况,学校所处的位置以及学校的设施条件,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虽然不大,但也不容忽视,更重要的环境乃是班级里的心理环境,一个没有相互理解,同学都是自私自利,没有友好、愉快、和谐、尊重、信任的心理环境是不会有好的健康的同学的。

㈢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⒈社会环境:这里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的习惯行为准则。对小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有形无形的信息传播,有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如报刊、电视、广告等。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影响力很大。

⒉社会风气

对于小学生而言,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影响会比较大。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心智还没成熟、判断能力比较差,对于好坏的选择比较弱,所以要社会工作有一个好风气,以避免学生有学坏的机会。当然好的社会风气对小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

三、基于现状,学校、家庭采取的对策

基于现状,学校采取的对策是

⒈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指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教育。”心理健康,从狭义上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措施和方法,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心理健康素质。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接下来就是我们怎么去落实的问题。首先得有个目标,这个目标是什么?就是让每个学生不仅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即使不能学业有成,全能全才,但是,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对自己有个正确的定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也就是说,这个目标要达到让每个人在自身原有的水平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成为一个健康的对社会有利的人。

有了这个目标,还需要内容才能去实现。根据以上调查,现代小学生少数有厌学心理、焦虑、人际关系紧张、学习不主动等,学校也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确定开设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最好是以团体教育即班级授课为主,而且要配备相应的教材。同时也辅以个别教学,因为有个别同学也许有很多特殊的实际问题,那就可以通过谈心、行为指导、强化等手段达到培养目的。

⒉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 要办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比较关键的条件,一是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重度,还有一个就是教师的业务水平。

所以,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而作为辅导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老师尤其自身要有健康的心理。不光是这些心理辅导老师,其余的任课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与学生接触比较多的其实是他们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这样也就迁移涉到一个问题,就是要求学校里的每个教师都应有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境,原因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要做好才不致学生学环。有这么一个好环境,也能促进学生向更健康方向成长。

但是不容忽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教师的压力是空前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适当的心理辅导,使他们释放内心的苦闷,避免躯体压迫症、焦虑症、神经衰弱、高血压、严重心理疲劳。

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小学生更重要。有了健康的老师,才更有能力去培养健康的学生,这是不容忽视的。

当今社会,小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大爆炸,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生的幼小心灵不受到保护,在这些重压下极易出现,也是现在普遍出现的如厌学心理、自卑自闭心理、依赖心理等等。我们学校更应该极早地动工起来,同时与社会、家长组成一个统一的战线,为培养出健康的“未来”而努力。

基于现状,家庭应做的是

⒈加强家长的自身修养

家长自身的素质,本是就是一种教育因素。对子女影响极大。它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素质高,就会对子女产生积极影响;而素质低,则产生消极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话说:“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这是说,家长身上的小毛病,可以影儿子陷入大的罪恶。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此事非同小可。因此,有人说:“课子课孙先课已”“打铁先得自身硬。”这都是告诫做父母的要特别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

那怎样做一个有修养的家长呢?有两点,首先是有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儿童青少年生理学知识、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各种文化科学知识、社会科索沃知识。早在一百年以前,英国思想家、教育家斯宾塞就说过,父母缺乏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和能力,“在儿童自体、道德和智慧的训练上,都是毛病百出。”他把人们学习、掌握教育子女的知识和能力,看作“是每个男女所受教育中的最后课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甚至主张:“应当在上中学时代就给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以教育学的知识。”没有研究过教育学基本知识的青年公民不当有成立家庭的权利。”鲁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就主张开办“父范学堂”,向家长传授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对子女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作为家长,必须要掌握,但是,知识并不等于能力。要解决好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要把子女培养教育长大成人,还必须具备教育子女的能力。

教育子女的能力包括三点:①有了解子女的能力。要真正全面地了解孩子,必须做到: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洞察孩子的思想情绪;家长要主动和孩子亲近;要创造一种宽松的家庭生活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家长对孩子要严格,但严格不等于严厉、粗暴。宽松的家庭生活气氛,还包括不要事事都管束得特别苛刻,不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权利;要全面看待孩子,不要持偏见,不要抱成见;要正确对待,认真听取别人反映的情况。②要有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家长首先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情况;其次,要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从实际生活,克服主观主义。③要有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先天就具备的,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家长应在教育子女的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使自己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⒉增强的义务感

父母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既是政治法律上的义务,又是伦理道德上的义务,具有双重意义。

有的家长说,我们工作忙,任务重,没有时间教育子女;但是,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教育子女的机会总是有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教育子女的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况且,能不能把子女教育好,并不在于时间多少,主要是能不能科学地教育子女,能不能有较高的效率。

有的家长,子女能不能成才,随他们的便。年老退休我们有退休金,又不打算依靠他们,学成什么样算什么样,只要不把犯法就行。这种思想要不得,我们必须明白,这种义务不是以获得某种利益为前提,而是以或多或少地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前提。

不管将来能不能得到子女的好处,也不管是否打算依靠子女,都必须无条件地担负起培养教育子女的义务。

有的做父母的,夫妻关系不好,闹离婚,不顾子女的生活和教育。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

5.小学生健康体检应对措施 篇五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缺少生活经验,无法很好地应对学习、人际、经济、就业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以甘肃省高校31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心理测量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

作 者:黎晓娜 马琪山 何兆东 作者单位: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745000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年,卷(期):27(7)分类号:G444关键词:大学生 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

6.小学生健康体检应对措施 篇六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模式应对

作者:张瀚文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5期

摘 要:近几年的高校扩招,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更为严峻,心理问题更为突出。这就要求民办高校探索适合中国民办高校现状,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244-01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较低等情况下,民办高校集社会力量办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虽然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但各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学硬件不足,教师成分多样化,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不够,学生整体素质低于公立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足,特色不够,并有过分功利化的倾向。所以,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更为严峻。由此,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时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问题严重者,将极大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与生活。民办高校的管理者,特别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应给予足够重视。1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期待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每月工资期望在1000~3000元之间,结合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资情况来看,这样的工资期望是比较现实的。大部分的民办高校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模式,这也是符合现在的社会实际。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会受到社会固有观念的影响而偏重追求一次性就业的稳定性高的工作。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大部分的民办高校毕业生青睐沿海开放城市,中部城市、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和农村少人问津。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以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来看,毕业当年的实际就业率为50%,远远低于公办大学的实际就业率75%。很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渴望在大城市、大公司就业,但那也是就业竞争最为激

烈残酷的地方,相对于公办高校毕业生的有力竞争,这也是民办高校大学生产生就业压力的原因之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因就业难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3.1 社会偏见的影响致使自卑感强烈

民办高等教育虽然是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由于其录取分数、管理模式与普通高校的差别较大,再加上国人受“普通高等教育才是正规的大学教育”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所以其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认可和肯定[1]。所以,很多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毕业后求职时,自信心明显不足,感觉遭受了社会的歧视,导致很多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求职时不愿意说自己是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慌报毕业学校。当文凭作假被企业发现后,这类民办高校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3.2 个人抗压能力不强

面临毕业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普通公立大学生优越,从小受的挫折不多,心理抗压能力不强,面对整个社会的竞争,就业的困难等很容易产生恐惧、焦虑、自卑、抑郁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大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对个人前途感到渺茫,在临近毕业的前夕出现过头痛、胸闷、失眠、心烦意乱、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求职能力。甚至有些民办高校大学生逃避就业,回避一切就业信息,暂缓就业,每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在毕业后不愿离开大学校园,选择在校外租房,继续过理想的校园生活。在就业压力日增的形势下,缓一段时间再参加就业竞争可能会使就业的竞争压力加大,再次增加就业难度。有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依赖心理严重,渴望靠学校、靠家长的社会关系来达成就业目标。一些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择业中受挫后,彻底失去就业信心,外在表现为放弃一切就业机会,听天由命,逐渐减少人际交往,听天由命,有些严重的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探索适合中国民办高校现状,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4.1 把职业生涯规划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目前,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在体系设置上缺乏系统性,没有贯穿整个大学四年,而是选择在学生即将离校的大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在课程设置上,很多民办高校只注重开设的形式,而忽略了课程开设的实质意义,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缺乏社会现实状况,缺少就业实践情景模拟训练。就业教育课程很少涉及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法律素养、就业心理调试以及从业综合能力培养等内容[2]。而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应该是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3]。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建立和培养的。

(1)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民办高校因从大学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开始,一直到大四,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有效结合,在课程中进行自信心建立训练、就业实践情景模拟训练、求职角色扮演等心理游戏,增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增强职场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2)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临近毕业前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心理类报纸、杂志、橱窗等途径介绍就业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农村去进行发展,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轻眼前利益,重长远发展。

(3)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咨询中,心理老师多加运用鼓励的心理调试、认知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情景想象练习,缓解学生因就业问题而产生的焦虑心理。心理咨询中面对就业难的现实,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不足,客观评价自我,调整就业期望值。心理咨询中心为就业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回访,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7.小学生健康体检应对措施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共纳入高热惊厥患儿70例, 均为该院收治入院的患儿。患儿根据入院后干预方法不同, 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35例。对对照组患儿家长吉祥鸟传统健康宣教, 对研究组患儿家长进行系统健康教育。研究组:男19例, 女16例, 年龄0.2~6岁, 平均年龄 (3.1±1.2) 岁;对照组:男20例, 女15例, 年龄0.3~6岁, 平均年龄 (3.3±1.5) 岁。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对患儿家长进行常规健康宣教, 在入院后对每位家长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讲解。讲解采用说教式的集体教育, 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措施等。此外, 患儿家长住院期间如有问题可随时联系管床护士。研究组:在入院后对每位家长进行系统性健康教育: (1) 患儿护理:保证病房环境舒适, 注意不必要的刺激, 防止患儿出现惊厥。夜间加强病房的巡视,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入院后, 定时对患儿口腔进行检查, 及时清除患儿口腔及呼吸道的分泌物, 防止分泌物进入起到引发窒息。注意对患儿口腔的清洁, 防止感染发生。 (2) 家长心里护理:入院后即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辅导, 一对一进行疾病知识的讲解, 同时安慰患儿家属, 帮助建立疾病治疗的信心。在充分得到患儿家属支持的基础上, 有利于本病的临床治疗。 (3) 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主要对出院后小儿高热惊厥的各类注意事项进行讲解。日常饮食中, 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 加强患儿营养。家庭中需要注意空气的流通, 定期进行环境清理, 防止致病微生物的滋生。对于刚出院的患儿, 注意每日体温的测量。住院期间, 知道患儿家长正确使用温度计。同时, 告知家长高热发生前患儿可能伴有的症状、体征等。高热期间, 指导患儿家长正确进行合理降温。物理降温时, 选择患儿额头进行温水擦拭, 水温亦32~35℃为宜。若擦拭后30 min, 患儿体温仍未见有明显减低, 应该迅速送医。

1.3 观察指标

(1) 并发症情况:住院期间, 观察两组患儿窒息、舌咬伤以及外伤等事件的发生次数, 并进行统计; (2) 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程度:包括对高热惊厥诱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家庭急救物品及药品的准备、惊厥急救措施、急救知识、预防原则等, 在患儿出院前1 d, 对所有家长发放包含上述问题的调查问卷, 由家长当场填写; (3) 护理工作满意度共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类, 患者家长根据实际情况对患儿此次入院期间的护理工作进行评分; (4) 记录患儿住院时间以及惊厥复发的次数。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 (%)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 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分析

住院期间, 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 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7.14%;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 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82.86%,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n (%) ]

2.2 两组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患儿住院时间以及惊厥复发次数分析

研究显示, 研究组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住院时间上, 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儿惊厥复发次数上, 研究组亦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 目前, 传统医学模式开始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在进行日常医疗的同时, 人们发现, 医疗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挽救患者的生命, 其意义更在于治疗疾病的同时, 注意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3]。因此, 在进行医疗工作时, 除了药物治疗外, 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或心理治疗。系统健康教育则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其重视护理人员与患者间的联系。通过护理人员实施, 强化患者的系统管理与健康教育, 最大程度上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4]。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的常见疾病, 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已有的研究认为, 该病的发生可能与小儿脑、神经细胞结构与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5]。目前, 临床上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首要原则是迅速降低问题及控制惊厥。若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该病的预后大多良好。但是, 临床研究发现, 仍有2%~5%的患儿会出现癫痫等症状。特别是对此发生高热惊厥的患儿, 癫痫的发生率更高[6]。因此, 对患儿家长进行小儿高热惊厥的相关知识传授, 对于控制本病的发生率与复发率均有着较大的临床意义。目前, 关于该病的健康教育, 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指南。而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多为固定、模式化处理, 对于病情变化迅速的小儿高热惊厥并不适用。系统健康教育则可以保证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连续性灌输, 通过护理人员与家长的共同合作, 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7,8]。

该研究就小儿高热惊厥的应对措施及健康教育进行了分组观察。首先, 该研究发现经过健康教育干预后。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及家长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说明系统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护理工作的有效性, 在家长的配合下, 共同保证患儿住院期间治疗的疗效。另外, 经过健康教育, 研究组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住院时间及惊厥复发次数均少于对照组 (P<0.05) 。说明系统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家长对该病的认识, 加强对患儿出院后的照顾。系统健康教育规范了临床健康教育程序, 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常规的健康教育多以口头为主, 不规范。主要围绕入院环境介绍、治疗措施、各项检查注意事项等, 受护士掌握的专业知识、语言能力及沟通技巧等因素的影响。系统健康教育有严格的时间和计划表, 使责任护士不在机械等待医嘱, 而是有计划地进行系统、动态、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综上所述, 对高热惊厥患者家长进行健康教育, 做好相关应对措施, 能够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惊厥发生率, 提高家长对护理满意度及知识掌握程度,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应对措施与健康教育。方法 临床纳入70例高热惊厥患儿, 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35例。对照组患儿入院后对家长进行传统健康宣教, 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系统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小儿高热惊厥知识掌握程度、并发症、护理满意度、住院期间惊厥发生次数、住院时间等。结果 研究组并发症14.29%, 护理满意度97.14%, 对照组并发症20.00%, 护理满意度82.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家长对小儿高热惊厥知识掌握得分高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及惊厥发生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高热惊厥患者家长进行健康教育, 做好相关应对措施, 能够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惊厥发生率, 提高家长对护理满意度及知识掌握程度, 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应对措施,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Wo SB, Lee JH, Lee YJ, et al.Risk for developing epilepsy and epileptiform discharges on EEG in patients with febrile seizures[J].Brain&Development, 2013, 35 (4) :307-311.

[2]钟友娣, 吴枸娇, 何妙贞, 等.系统健康教育在高热惊厥患儿家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1) :129-131.

[3]柳素茹, 范共好.门诊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z2) :239.

[4]伊美娜.护理干预在高热惊厥中的实施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5) :969-970.

[5]钟小燕, 赵春兰.小儿高热惊厥综合护理方法的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4 (1) :222-224.

[6]张凤伟, 郭秋菊, 陈小萌, 等.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10) :29-30.

[7]孙文环, 边瑞军, 王淑娟, 等.健康教育对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7) :129-130.

8.小学生健康体检应对措施 篇八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X大学学生1000人,其中男生500人,女生500人,以高校实施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作为重要参考数据。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高校图书馆与访问互联网,收集了2012年以来国内外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分析与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借鉴。

测量法:组织X大学1000名大学生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测试,测试项目包括必测与选测项目。本次研究结合X大学学生的实际状态选择了身高、体重与BMI指数等三项指标进行测试。

二、 研究结果

身高是体现人体骨骼生长发育与纵向高度的重要指标,500名测试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71.23cm,500名测试女生的平均身高为160.34cm。相对于国家2015年男生与女生平均身高171.54cm与162.03cm分别少了0.31cm与1.69cm。可以看出,X大学学生在身高方面平均值均略低于国家颁布的标准。

体重是直接体现人体生长厚度、宽度与重量的指标,其不但可以反映人体的成长情况,同时还可以反映人体的营养状态。若体重过重,则可能出现各种类型的肥胖疾病;而体重过轻,则有可能出现营养不良或抵抗力低下。因此,合适的体重对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着重大的意义。500名测试男生的平均体重为63.98kg,500名测试女生的平均体重为52.76kg。相对于国家2015年男生与女生平均体重60.81kg与51.56kg分别高出3.17kg与1.2kg。可以看出,X大学学生在体重方面平均值均略高于国家颁布标准。

BMI指数,即为身高标准体重指数,是评价大学生形态发育、身体匀称与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BMI指数<18.5为轻体重,18.5≦BMI<24为健康,24

研究发现,大学生轻体重与超重、肥胖体重的比例较高。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自身因素。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十分不健康,膳食搭配不合理,挑食、偏食、爱吃零食、盲目减肥的情况十分普遍。没有树立正确的运动健康意识,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缺乏应有的体育锻炼。第二,高校因素。高校体育教学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没有可靠、科学的依据,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教学质量低下,教学管理不规范。同时,由于受到高校运动场地的限制,很多大学生很少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并且缺乏正确的体育锻炼理念。

三、 应对策略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与体育锻炼意识

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是提高高校学生体质的重要方式。高校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要注重开展宣传与引导工作,树立“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理念,让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另外,大学生需要从自身出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建立健康的审美观,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二)定期监测学生体质

高校要坚决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定期开展大学生体质监测工作,建立完善而详细的学生体质监测报告制度,加强学生体质档案管理,对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定期跟踪。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体质健康监测网络,统计学生体质健康状态,并且针对结果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以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态。

(三)加强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

高校要充分意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方面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来进行合理的选择,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与审核制度,让高校体育教师能够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另外,高校可以针对体育课程的实际课时来进行调整,逐步实施体育科学教学、兴趣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体育锻炼。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运动场地设备设施,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定期组织运动会或各项体育运动竞赛,例如篮球赛、排球赛、羽毛球赛等,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本文系2014年河北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河北工业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201404022)的阶段性成果】

9.三项措施应对屡犯错误的学生 篇九

一、‘我以为,、,我错了,一从语言习惯开始修正行为方式

对于犯错误的学生,首先要从规范学生语言开始。这里讲的语言规范不仅仅是指文明用语的问题,那是最基本的要求。我的要求是连一些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用语都必须规范。学生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一问到原因,都喜欢用’我以为’三个字开头,后面的话可想而知就是一些掩耳盗铃的借口而已。所以,我在全班宜布禁止用’我以为’,而改用’我错了’作为被问及犯错原因时的开头用语。我也在随后的班级管理中不断督促他们加强这方面的意识。现在,学生们一旦犯了错,都会先说’我错了’,再陈述犯错的原因。看起来是用三个字替换了另外的三个字,但在学生的心理上却是一种敢于面对自己错误的心理定势替换了

想方设法找借口的心理弊病。这必定会对学生正确面对错误、挫折、失败有着积极的影响。那是不是说当学生对我说,我错了’我就能原谅他们的过失或者错误呢?这就涉及到处理学生犯错误策略的第二条。

二、’不知道,、’不小心,与,故意的’一给修正行为方式一个过程

学生不说,我以为’而改说‘我错了’只是一个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并正确面对自己犯错,从而杜绝挖空心思去找借口的开始,要在行为习惯上真正地改变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学生本来就是来学习如何成材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受很多历练,其中也就不乏会在诸多诱惑中迷失方向而犯错。如果一点都不给机会,那就太不尽人情了;如果给得多了,就成了孔老爷子说的’乡愿‘啦。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我在处理学生问题之前就明确我的态度:’对于同一个学生犯的同一个错误,只有两次犯错机会。第一次我可以当你,不知道,有这个事I清 f所以犯错;第二次我也可以当你’不小心,所以又犯了错;但第三次我就

认为你是,故意的’,那我就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尸比如,对于迟到问题,第一次迟到,我会帮学生找个理由:’因为不知道学校的考勤时间甚至不晓得上学是不能迟到的,所以迟到啦!’然后我就会给学生单独面对面地讲清楚上学是有时间规定的,并进一步明确时间,然后告诉他在规定的时间后到学校就叫迟到,这是不对的!如果这个学生又一次迟到了,我就当他是‘不小心“就迟到了,还会苦口婆心地对他说任何人都会不小心犯错误,然后和他一起分析再次迟到的原因,提出我的建议。但如果在前面两次的基础上,他还是迟到了,我就会假装生气地对他说:’这样你都还迟到,你肯定是,故意的’。’从实际的效果来

看,这种管理方式非常有效。究其原因,有这么两点:第一,帮学生找好了理由,就更进一步杜绝了学生再去找理由的错误做法,有利于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第二,两次犯错机会是一种宽容的要求,对其第三次的做法是一种威慑,是一种’攻心为上,的策略。第三,也是最关键的,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共同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案,并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所以,这种管理且松且严,刚柔有度,学生都没有什么意见,反而觉得老师很开明。当然,的确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错误还得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毕竟,教育管理的前提是,为了教育才实施管理,教育的核心地位不能被取代,这不同于公司企业的规章制度。但如果遭遇了,钉子户’,偏偏就不信这个‘邪,怎么办呢?

三、,紧盯’与’回报,一让正确的行为方式成为习惯

班主任处理方式的多次运作就会成为习惯,习惯的巩固就成为一种标准惯例。当班级管理成为一种标准惯例的时候,任何对班级有认同感的学生都会按着这样的标准去执行、去衡量自己的行为,其实也就发展成了一种班级文化。也就是说,只有量化为标准,并内化成为学生能自我判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才能形成真正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一旦形成也就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无为而治的境界,当然也就不会存在‘钉子户’的问题啦。怎么才能达到呢?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方法就是‘紧盯,与,回报‘。

紧盯,也就是把要解决的问题做成一个专项来抓,要,单项考核。回报,就是要让学生在V个解决的过程中都要向班主任就进度作汇报,也就是不断地反I,直到问题解决并得到巩固为止。比如,有一个学生老是迟到,我就把,如何让他不迟到’做成一个专项来‘盯‘,而且要从一开始就,紧盯’。先是分析迟到的原因,甚至是原因的原因,因为有时候表面的原因绝不是真正的原因。什么闹钟没有闹醒,本来醒了又眯过头等等都是表面的原因。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对学习缺乏主动,对时间缺乏管理能力,再深究才找到真正的原因一原来是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晚上一玩就是两三个小时。这样的生活习惯怎么能不迟到呢?而迟到以后带来的系列问题也就很可能成为恶性循环。所以,找到真正原因才能找到’紧盯,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要越小越好,最好就在一个点上,因为越小越好抓,越小才越好盯,也盯得越紧。接下来,我与这个学生深入沟通以后,让他在心理上先建立起我能帮助他一起克服网络游戏的诱惑的信任感,并不断加强他克服诱惑以后可以获得多么美好前景的一系列联想。在行为习惯上,通过家长的帮助完成,并要求他每隔几日主动找我汇报这几天的成果以及带来的好处。最后,这个学生就再也没有迟到过,成绩还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迟到问题可以这样处理,其它的问题这样的方式也同样有效。

(摘自《班主任之友》作者;梁岗)

小学教师黄宗跃

陕西省西乡县城北小学

10.小学生健康体检应对措施 篇十

秀水小学 四(2)班 班主任:金炳祥

对于少部分“问题学生”,时常让我很头疼。称其为“问题学生”并不是贬意。而是指代我们班内少数常迟到,不交作业,态度不端正等学生。起初,我是以教育批评为主,请这些学生到办公室进行长谈。结果,他们坚持不了多久,又会犯同样的错。我就转为严厉的批评。可想而之,常常是闹得双方心里不舒服。但他们仍然坚持不了几天,一切又照旧。不交作业,迟到,懒散等。这部分学生也渐渐对我产生了敌对情绪。

于是,我认真分析这类学生的特点,再去找突破口。

1、自尊、自傲、自卑交织在一起。有部分学生在家是块宝,在学校也想时刻被宠着。因而特别反感老师的批评,存在着严重的自傲;另一部分是懒散成性,不思进取,甘居下游的情绪,但出于自尊的需要,他们有时又表现得十分傲慢。

2、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能力较低。由于精力不在学习上,他们怕苦畏艰,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较差。

3、自制力不强。他们有时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时也迸发出进步的火花,但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有时又身不由己,这也是他们出现反复的原因。

分析总结后,我采取了情感策略攻势。

1、爱学生,使其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班级的温暖。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后进生时说过:“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的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的花朵。”因此我更应该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热爰他们,才能走进他们封闭的心灵天地,做好转化他们的工作。由于问题学生身上的毛病、缺点多,很少得到理解同情,普遍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自卑、自傲,对老师持对立的情绪,对同学有不满的态度,他们疏远了集体,表现出孤傲。因此对他们,我应多关心、爱护,培养他们的情感,使他们能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

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首先需要具有浓厚的爱生情感。教育心理学中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实际上讲的就是教师的爱和教师的期望值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高尚、无私、纯洁的师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教师情感投入的基础和源泉。教师有了爱生的情感,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最好的老师并不是传授知识多的老师,而是热爱自己学生的老师。”

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位学生,脑子灵活,但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对他的学习监管不够,慢慢地,他变得很懒散,上课走神、睡觉成了经常的事,脾气也很不好。我在家访中了解到他很优秀的。但现在,由于习惯没养成好,成绩一直在班上是偏下。于是,我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帮助他,关心他,鼓励他;一发现他的点滴进步表扬他,并及时告知其父母。无论课上、课下话动,都注意从各方面对他表现出重视,让他感受到我无时无刻不在用大哥哥般的爱关心他。俗话说:“日久生情”,这种大哥哥姐姐爱式的教育,使他渐渐缓和了对我的敌对情绪,并在成绩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要乐于倾听,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

西方有一句俗话:“上帝给我们造了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们对他人都存在戒备心理,不愿向他人倾诉。作为班主任,就更应该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正如研究人际关系的权威戴尔·卡内基所说:“注意地听别人说话,这不仅是一种值得人敬仰的最简易方法,而且还是一种引起别人说话的有效妙策。”认真地听学生讲话,尤其是问题学生,他们会感到老师尊重他,对他所说的话有兴趣,他就会向你敞开心扉。

3、保护学生的自尊,但该批评时绝不妥协,要有原则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就要对学生忌讽刺,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教师都应当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促使他们乐观向上、自信自强,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智力潜能。

亲其师信其道,这种心理动力会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甚至会使学生由尊重、喜欢你转移到爱你所教的学科。这自然会使这门学科的成绩稳步提高,相反即使教师业务水平再高,学生疏而远之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另外,我不忘批评之后的一句鼓励。我相信,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学生心服口服的,既认识到错误,又找回到信心。所以有分寸有原则地尊重学生,才会架起沟通学生情感交流的桥梁,才会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加热情,更加投入,更加用功。

11.小学生健康体检应对措施 篇十一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措施

正如诗中所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相信我们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者在谈到学生心理状况的“千姿百态”时,一定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两句诗。的确,我们一方面看到大学生朝气蓬勃、青春激昂的一面,同时也看到我们的学生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这些因素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些影响,从而受到困扰。他们急切地希望得到社会支持。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生工作者来说,不仅需要有基本的业务素质,更应该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以及相关法律知识、生活常识和危机干预知识。以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社会干预。

一、我们要明白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动因

我们认为,交际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过分沉溺于网络产生强烈的依赖性,角色转换与适应的障碍,学习生活的压力,情感困惑和危机、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考研及就业压力,独生子女受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等等因素,都将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一定影响,甚至造成大学生处于心理的“亚健康”状态。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特质

1.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

当代大学生主要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是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八九岁至二十二岁,心理发展已基本接近成熟,但如果更全面地仔细分析其心理发展,则可发现他们心理发展在某些方面远未成熟。从心理发展来说,大学生也只是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真正成熟的阶段。

2.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两面性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具有两面性,即积极面和消极面。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未完全成熟特点,决定了其心理发展的消极特点。

3.大学生的内心矛盾

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面性,而且其各方面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往往易引起各种的冲突与矛盾。这些矛盾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正常的矛盾,但怎样化阻力为动力,正确解决内心矛盾,使心理发展更加趋于成熟,也给我们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合笔者的工作实际,谈谈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1.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学生对于心理是否健康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不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要做好这方面工作,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应参加专门的培训与资格测试。另外,学生可能不希望向认识的心理老师来进行咨询,咨询的主要目的是得到一种倾诉和释放。所以在人员安排上最好能够因人而异。

2.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我们在具体做工作时,要真心实意地关注特殊群体、特困生、性格内向而自卑心理严重和过于外向的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尽可能地给予实际帮助和心理疏导。

3.我们还要重视团体辅导,重视拓展训练,及早入手而且不能光靠咨询疏导,严重的要与医院联系进行药物治疗

4.当今各高校心理健康咨询室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专门人员少,咨询覆盖层面有限等,因此我们要“多条腿走路”,在“全员育人”的大氛围下,还要进一步发挥各岗位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从而在各方面各层面对学生进行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章明明.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09.

[2]李启松.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12.小学生健康体检应对措施 篇十二

一、体育课制订心理健康目标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随意从课程目标中挑选几个作为体育课的心理健康目标

制订心理健康目标时较随意, 如不改一字地把水平五的目标—“自觉通过活动改善心理状态”“搬到”自己的体育课目标中。但问题是不同的项目对心理有着不同的要求, 如集体项目侧重于要求学生之间的协同、配合等, 而体操中的技巧项目则侧重于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力量、协调性、胆量等身体或心理素质, 因此, 针对不同的项目应制订不同的目标;其次, 一节体育课要达到“改善学生心理状态”的目标是不现实的, 这是几个单元、学期、学年甚至是学段的教学目标, 而不应该是一节课的目标。

(二) 与某运动项目简单画等号

在实践中往往简单地把长跑与“培养学生毅力”联系起来;把游戏与“培养学生竞争合作精神”联系在一起;把体操等存在一定危险性的项目与“培养学生勇敢精神”联系起来等等。当然, 这些项目与提到的心理要素有一定的联系, 也是一些侧重点, 但不能简单划等号:不同的教师上同样内容的课, 由于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情景、教学手段不同, 体育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一样, 如在长跑教学中, 有的教师运用了“循环练习法”, 其中对运动强度有一定的要求, 但不达到极限, 此课的教学目标就不一定是发展学生的“毅力”, 这说明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理论还是比较薄弱的。

(三) 课程标准中有关各个水平心理健康目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首先, 由于学生的年龄不同, 其心理变化具有鲜明的特征, 但在课程标准中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变化侧重点表现得不够明显;其次, 对于心理健康目标的表述比较含糊, 缺乏具体的操作性, 如水平三中的“体验身体健康状况变化时的心理感受”是否能作为体育课程中所要达到的目标?似乎值得商榷;最后, 各个水平的心理健康目标缺乏一定的衔接性, 没有鲜明的递进关系。因此, 总体而言, 各个水平学生的心理特征, 尤其是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变化与发展的规律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 制订的教学目标与该次课的内容脱节, 差距比较大

如制订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目标, 这个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没有具体内容与教法的支撑, 且这是某项目的单元教学目标, 并不是一节课的目标。又如制订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并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目标, 而在具体的内容上却没有设置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教学方式。

(五) 体育课制订的目标空洞、抽象

如制订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的目标, 但在学情分析中并没有详细分析学生是否缺乏自信心, 且“自信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从大的方面来说, 它与学生的生活态度、世界观等相关, 从小的方面来说又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体育基础、人际关系等密不可分。因此, 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学生是否缺乏自信心, 同时还要知道哪些学生缺乏自信心, 缺乏哪方面自信心等等;其次, 还要将自信心与运动项目联系起来, 因为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只有这样, 才能有的放矢, 而不是随随便便制订一个心理目标。

(六) 制订的目标没有评价方法, 无法实施评价

在许多体育教师的教案中往往存在一些目标制订后无法实施评价的现象, 运动技能目标的可操作性强, 目标会具体细致一些, 但在制订心理健康目标时缺乏可实施性, 导致制订出来的目标缺乏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法, 如制订了“体验运动中的快乐”目标, 但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却没有具体的方法与措施。

二、高中体育课中制订心理健康目标的案例与分析

(一) 某高中体育课教案案例之一

1. 教学对象

高中二年级女生。

2. 教学内容

健美操、篮球传球与投篮。

3. 教学目标之一

心理健康目标——通过引导,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 并在运动中获得成功和快乐的心理体验。

4. 教学分析

首先, 该目标主要从课程标准的目标引用而来, 差别不大;其次, 这两个项目的困难不大 (相对于一些困难比较大的项目而言, 如跳高、跳马、耐久跑等) , 要培养学生的“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可能性不大, 缺乏必要的困难情境很难达成此目标;第三, 在一节体育课中练习健美操、篮球传球及投篮与学生的自信心之间的关系及学生是否缺乏自信并不明确。

(二) 某高中体育课教案案例之二

1. 教学对象

高中一年级男生。

2. 教学内容

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鱼跃前滚翻 (复习) 。

3. 心理健康目标

提高学生观察模仿、自我评价的能力和认真学习的态度及个性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使学生在运动中体验通过自己和集体的努力达到目标的成功心理。

4. 教学分析

首先, 就“提高学生观察模仿、自我评价的能力”这个目标而言, 制订得不具体, 没有一定的针对性, 没有结合本次课的具体内容;其次, 该目标缺乏可操作的评价方法, 即没有分成几个观察模仿的等级, 如很认真、一般、不认真等来评价学生;另外, 目标中提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但在教案中却没有教学评价的要求与措施, 这说明课的目标与教案是脱节的。还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标缺乏实际的教学内容, 因为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必然要有一定的教学手段作为保证, 但在“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鱼跃前滚翻”教学内容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非易事, 最多能激发学生在前滚翻中的创编意识。

(三) 某高中体育课教案案例之三

1. 教学对象

高中一年级女生。

2. 教学内容

正面双手垫球 (新授) 、合作跑。

3. 心理健康目标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4. 教学分析

首先, 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方法很多,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但它需要一个过程, 即通过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作用。在一节课中要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作用可能性较小, 因此, 通过垫球 (新授) 、合作跑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并不是很现实的事, 这个目标制订得太抽象, 不够具体。其次, 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目标也缺乏一定的依据, 因为正面双手垫球 (新授) 、合作跑并不是具有高难度的运动项目, 并不需要学生很高的心理承受能力, 因此, 在本节课中制订这样的目标并不合适。

三、在高中体育课教学中如何正确制订心理健康目标

(一) 具体教学设计策略

1. 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对应

了解运动项目的特征 (个人项目、集体项目、有无危险性项目, 有无挑战性项目, 有无趣味性项目, 有无对抗性项目, 有无合作性项目等) 。

2. 与领域目标与水平目标相对应

兼顾课程标准目标。

3. 与单元教学中的某一次课相对应

与具体运动技术要求相对应。

4. 应有一个比较明确而能达成的目标

可以操作、可以评价。

5. 找出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与心理的结合点

如通过速度感、空中运动感的体验, 陶冶学生的心灵;通过激烈对抗的体育活动, 调节情绪状态;通过特别运动项目“高峰体验”, 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锻炼;激发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状态, 如活跃的思维、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兴趣与心境等。

(二) 制订体育课心理目标举例

1. 教学内容

排球模块教学中的“双手上手传球技术” (第3节课, 共3节课) 。

2. 教学对象

高中一年级男生。

3. 分析排球运动项目的特征

属于集体性项目;危险系数低、趣味性比较强, 并有一定对抗性、挑战性的项目。

4. 兼顾该运动项目的水平目标

水平四的心理健康目标——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的心理感受 (此目标与体育课基本无关, 暂不需考虑) ;正确对待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强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 (此目标与体育课相关不大, 暂不需考虑) ;知道通过体育活动等方式调节情绪 (可作参考) ;敢于进行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 (可作参考) 。

5. 具体分析教学内容“排球双手上手传球技术”所含的心理要求与能达到的心理健康目标

(1) 明确排球项目是一个集体性项目, 但制订心理目标还是应侧重于个人心理为主, 集体心理目标可放在社会适应中。

(2) 根据该项目技术特性来分析个人心理变化特点

(1) 心理过程分析

时空感觉:学会观察来球的方向、位置, 判断准确的接球时机;积极思考, 运用正确的技术给同伴传送到位的球。

(2) 心理特征分析

一节课不可能对心理特征产生比较大的变化, 因此只能描述一个过程:如通过传球技术的学习, 体验传球成功的快感, 敢于挑战一些难度较大的传球技术:如左右、前后移动传球等。

6. 明确教学设计过程中内含的评价内容与方法

(1) 可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方式评价“学会观察来球的方向、位置, 判断准确的接球时机”目标。

(2) 可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即时评价的方式评价“积极思考, 运用正确的技术给同伴传送到位的球”。

(3) 可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方式评价“体验传球成功的快感”目标。

参考文献

[1]邵伟德主编.体育教学心理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10.

[2]毛振明.好的体育课必须有好的教学目标[J].体育教学, 2007, 2.

[3]沈斌.体育课时教学目标的制订[J].中国学校体育, 2003, 1.

上一篇:我家的大花园课件下一篇:白鹭飞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