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精选5篇)
1.论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篇一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也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多样化发展。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公安机关作为打击违法犯罪的职能部门,如何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做些有针对性的工作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日前,我们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了解和掌握了近年来我县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也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作了一点初步的思考。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今年以来,我县共抓获18周岁以下违法犯罪人员149名,占抓获刑事作案成员总数的37.6%。(这还不包括今年以来被我局裁决行政处罚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未成年人60人。)详细情况见附表(略)未成年人占刑事作案成员的比例逐年上升,近两年上升幅度较大,应该说,这一现状是触目惊心的。从调查情况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盲目性。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不顾一切,不计后果,仅凭一时冲动陷入了故意伤害、强奸等暴力型犯罪的泥坑。5月3日晚10时许,因为发生口角,年仅15岁的龚某伙同陈某等人携带钢管、砍刀,找谢某和华某等人斗殴,其激烈场面丝毫不亚于港台武打片。不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后,还不知道自己已经犯了法。待到如梦初醒时,后悔晚矣!
2、模仿性。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偏低,可塑性、模仿性都较强,他们不仅模仿电影、小说、网络等具体情节,而且向社会上的成人模仿。突出地表现在,与以往相比,未成年人犯罪涉足的类型越来越广,除盗窃、抢劫、伤害等传统型犯罪外,吸食毒品、卖淫嫖娼等案件也有所涉足。9月15日,我局接市局网监处电话,称一网名叫“BY海洋”的XX用户在互联网扬州热线上发布“愿意提供炸弹炸了新华中学”的恐怖信息,经过工作,很快就将违法嫌疑人高某抓获,据他自己讲是出于好奇,模仿网络上的帖子作了回复。
3、结伙性。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团伙性比较突出。未成年人易受伙伴们的影响,有时候就是自己不愿意,但是害怕被孤立,屈服于从众心理的影响,稀里糊涂地就参与到违法犯罪中去。3月30日,我局在射阳湖镇查破一在校生盗窃团伙,七名学生中最大的仅16岁,最小的仅14岁,先后结伙盗窃18次,其中有二、三个人自己本不想参加,可是看到平时在一起玩的同学都参加了,自己不参加觉得没面子,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家庭的因素,更主要的是自身的因素。近期,我们对近几年来发生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进行了一次认真的分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个体上来讲,心理不成熟,自我素质不高是走上违法犯罪之路的主要原因。一是好奇心理。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是未成年人的天性。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差,辨别良莠的能力弱,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容易随心所欲,误入歧途。今年,我局先后查处未成年人卖淫9人,嫖娼1人,强奸3人,他们中有的年仅14岁,多数都是出于好奇引起的。二是逆反心理。未成年人正处于逆反心理强烈时期,对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的一些不当做法不能忍受,易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在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学校的双差生,他们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在家庭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训斥,他们就与学校、家庭对着干,逃课出去玩,直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三是盲从心理。这在一些共同犯罪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一部分未成年人完全是在主犯的教唆、诱导、胁迫下,盲目地跟从,在不知不觉中涉足犯罪。还有一部分未成年人则盲目效仿武侠小说、武打影片中帮派活动的形式,结伙进行犯罪活动。今年来,仅西安丰派出所就先后查处2个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涉案成员20余名。四是攀比心理。近年来,受社会上笑贫不笑娼、人生在世当及时行乐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未成年人贪慕虚荣,讲究排场,好逸恶劳。为了与人攀比、追求享乐,他们往往就选择了盗窃、抢劫、敲诈勒索等侵财犯罪,以满足他们的玩乐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未成
2.论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篇二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是特殊的社会现象,又是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文明进步,影响社会大局的稳定。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成因分析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其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又有客观环境的影响。
(一)受自身因素影响。未成年人心理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对事物判断能力较差,模仿性、好奇心和虚荣心都很强,容易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和攻击性行为,辨别是非以及自制的能力较弱,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或不法分子教唆而误入歧途,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受家庭因素影响。一些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过度溺爱,纵容庇护其不良行为,养成孩子好逸恶劳、自私任性、娇纵霸道等性格;一些家长忙于生计而无暇管教孩子,对孩子的不良习性难以及时发现和制止,使孩子从小就养成小偷小摸的恶习;一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通常以训斥、打骂代替说服教育,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冷漠的性格和逆反心理;一些家庭父母感情不和或离异,家庭结构残缺,造成未成年人缺乏父母关爱,身心健康受损,逐渐产生性格扭曲等等;一些自身行为不端,涉及黄、赌、毒、偷盗等恶习,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三)受学校教育因素影响。在当前教育体制下,许多学校只管教书,不管育人,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德育、法制和心理的教育,造成一些学生思想道德“滑波”,理想信念意识模糊,法制意识淡薄,合法与非法,罪与非罪的界限模糊。一些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校内教育管理,缺少与学生家长的日常联系沟通,对学生的校外活动情况不了解,不掌握,造成校内外教育管理脱节,对学生在校外的违法犯罪苗头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消除,无法引导学生回归到健康成长的道路上来。不少教师忽视对后进生的辅导和管理,动辄批评处罚,使后进生易产生自卑和厌学情绪,有的甚至产生扭曲心理,流失于社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四)受社会风气影响。一是社会不良风气尤其是“金钱万能论”、“读书无用论”低俗观念的影响下,使部分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发生偏差;二是一些违法犯罪团伙千方百计诱骗、教唆和威胁未成年人犯罪,把一些缺乏分辨力的未成年人“拖下水”;三是带暴力、凶杀、色情等内容的书刊及音像制充斥文化市场,腐蚀和毒害未成年人,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四是色情网站、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使不少未成年人通宵达旦沉迷其中,玩物丧志,并且受网上不健康内容的毒害,逐渐走上犯罪道路。
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途径及对策
(一)家庭预防。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第一步,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优化家庭环境,强化家庭教育功能,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
1、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提醒全社会重视家庭教育,使每个家长认识到家长的职责不只在养,更重要的是“教”,自觉地把教育子女放在家庭生活的重要位置。
2、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氛围应该是民主和谐的。父母和子女应该平等、坦诚、相互尊重;了解子女,与子女沟通,走进子女的内心世界;理解子女,使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长严格要求子女,培养其健康的人格,为子女做表率,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子女提供和睦美满的生活环境,不要动辄大骂,吵闹甚至离异。
3、配合学校教育,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家长活动。认真学习有关部门的家教知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方法。让子女朝着健康、愉悦的环境中成长。
(二)学校预防。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未成年人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未成年人的人格形成,气质变化,品德培养及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
1、加强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青春期教育,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性伦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及法制教育,请派出所民警上法制课,担任法制辅导员,组织未成年人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使他们懂法,守法,提高明辨是非、明辨真伪、区分罪与非罪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用法律和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学习兴趣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选择与倾向,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艺术、体育、科技和游戏等,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开展卓有成效的德育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给学生开展理想前途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关、价值观。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落实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控制并减少学生的流失。关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感情上多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他们排忧解难,并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用真情实意去感化他们。
(三)社会预防。首先要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工具的作用和优势,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前途以及爱国情操,科学的世界观及遵纪守法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教育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其次,公安、工商、卫生等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清除污染社会环境、特别是毒害未成年人的精神垃圾。有关部门必须对学校周边从事文化娱乐业的,要进行认真清理、整顿,对从事色情,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宣扬暴力,迷信等不良书刊报张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严厉查处。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应加强沟通、合作,全面防范未成年人犯罪。凡发现未成年人犯罪的蛛丝马迹的,应及时制止,并进行说服教育,特别是在初犯阶段,这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面防范的同时,要重点防范那些流动中的未成年人,如从学校流向社会的辍学青少年,他们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忽视而在人们的视线之外,最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应对他们进行重点防范。学校必须严格控制学生辍学流入社会。家庭、学校、社会要经常联系,沟通,密切注视青少年的行踪,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止、教育,把犯罪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从而堵塞未成年人犯罪的源头。
3.论警察的心理压力成因及对策措施 篇三
一、警察心理问题概述:
所谓心理压力,又称心理紧张或心理应激,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作用中因各项要求与身体应付能力的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状态。①据心理学研究表明,30%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有心理压力,在所有应急性职业中,警察由于职业的关系,是一种高风险、高强度、高负荷的特殊职业,警察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也高居首位。过去,我们对警察的心理压力问题关心太少,往往偏重于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教育,忽略对警察心理素质和抗压、自控能力的培养,使得很多问题没有及时发现与科学解决,近年来,警察因为心理压力问题而导致的工作失误、调离公安队伍、辞职、甚至犯罪的情况日益增多。
不同水平的警察心理问题基本特征都集中地反映为情绪性障碍,即焦虑与恐惧,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程度上的差异,表现为两类情况:普通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失衡范畴,可以心理咨询或自我心理平衡途径得到适应性解决;严重的心理问题,即精神异常(心理障碍),需要以心理治疗途径来解决。潜在或现有的心理反映是外在行为与进一步心理反映的内在基础,如果警察的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其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必然会表现在执法活动中,较容易出现“冷硬横”等简单的工作态度、酒后驾车、肇事逃逸、冲动时开枪伤人、刑讯逼供等等,甚至会产生政治上的不坚定,对理想与事业的冷漠,或进一步导致人格发展的偏离、人格障碍,以及心理问题与职业效能的恶性循环或者警察心理严重恶化(自我封闭、自杀倾向与极端的攻击性倾向)。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由于新形势的发展以及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对民警的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正确疏导、缓解,队伍很容易出问题。因此,重视民警心理健康,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民警心理压力,培养民警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公安机关在新时期完成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警察心理压力的缓解与心理问题的管理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急待解决的课题。
二、引起警察心理压力的因素
综合当前警察工作和生活现状,民警心理压力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的危险性、复杂性,导致警察心理失衡。警察作为国家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要同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作斗争,始终是处在维护社会安定、与各种刑事犯罪作斗争的第一线,在和平年代所有职业中,警察工作的危险性无可争议的高居首位。警察在追捕堵截罪犯时,可能会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之下,随时会付出血的代价;执行巡逻盘查任务时,无法预料的情况时有发生,可以说是随时面临着血与火的考验,面临遭受犯罪分子的报复和威胁,危险性很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科技水平的发展,犯罪手段花样翻新,犯罪分子的暴力倾向加剧,犯罪手段更加残忍,动辄与民警进行暴力对抗,民警因公受伤得人数不断增多,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警察队伍共有8000多人牺牲,负伤14万多人。由于工作的高度危险性,生命安全更容易受到威胁性,导致民警常常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而且,民警在侦破案件时,有时会涉及到有关部门的人和事,也会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当涉及到有“保护网”的案件时,一方面,侦破工作更为复杂,证据难取,案件久攻不破;另一方面,民警及其家庭成员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干扰,这都对民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工作的任务重,警力不足,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心理失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现阶段进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进入矛盾的凸显期,社会各种矛盾突发,犯罪率上升,恶性案件增加,社会治安问题压力较大,公安机关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警察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的主要力量,除了巡逻、侦破案件以外,既要同酗酒、吸毒等违法行为作斗争,又要为居民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警察要处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尤其是“110”报警电话任务繁重,而“110”接获的非警务电话又占很大一部分,每次接警都必须派两名民警前去处理,而且按照承诺,民警一般几分钟内必须要到达现场。由于警力有限,现有的警力与繁重的公安任务的矛盾日益突出,增加的警力与公安机关所面临的艰巨任务相比,悬殊较大,各地都存在严重警力不足,为保公共平安,公安民警只能在强大的责任感与社会精神的支持下,靠自己持续不断的努力去拼搏。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工作时间太长,作息不正常,全天候的待命,长期超负荷大能量的努力往往会造成公安民警身心疲惫、厌倦、失眠、心神不宁等,以致不断累积,导致不同程度的身体障碍与心理问题。
(三)缺乏良好的执法环境,社会关爱不足,导致心理失衡。《人民警察法》规定,公安机关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
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则产,保护公共则产,预防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但是,现在民警的执法环境很不成熟,有些群众对警察缺乏基本的信任,把一切社会治安问题都归咎于警察的无能,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警察的工作,警察的工作得不到群众得认同,警民关系不是很和谐。事实上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的管理,只能对治安起着一定的控制缓解作用,只治标,不治本,单凭公安机关无法化解社会根本矛盾,也无法平息矛盾激化带来的社会治安恶化。而且民警在正当执法时常遭无理取闹,被谩骂、殴打、围攻、恶意投诉甚至致伤致残,并呈日渐上升之势。但是我国的法律、法规却又不是很健全,对于要不要建立一个袭警罪,专家学者们都在争论不休。而现行的《人民警察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却只对严重损害公安民警人身安全的行为作出了处罚规定。对无理取闹、辱骂、侮辱民警、揪打民警、撕坏民警衣服、警衔标志及诬告、诬陷民警的案件和事件却没有做专门规定,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对不法分子进行处罚,许多袭警案件都不了了之。民警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时候,有时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有的警察就提出:“我们保护人民,谁来保护我们”?“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也成为警察心理压力的一个来源。
(四)人际冲突和工作竞争性因素,导致心理失衡。公安工作是一种有组织的工作,公安机关目前基本上是一种军事化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要从正反两方面看,一方面,军令如山,队伍纪律严明,上下等级森严,令行禁止,保证了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军事化管理不允许下属有任何的悖逆,对任何事情都不要问为什么,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有意见可以保留,讲究的就是绝对无条件的执行。但是,在和平年代,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安机关,在履行管理社会治安的职责时,其工作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关系,特别是现在公安机关的职能正在逐步转变为社会服务职能时,分工与合作关系更加明显。然而,有时由于个人的学识、成长背景、个性等各不相同,难免产生人际冲突和矛盾,民警在面临人际矛盾时往往会感到沮丧、悲观、不愉快等,进而发展成为心理压力。同时,随着社会竞争日渐激烈,公安管理趋于规范化和科学化,“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局面逐步形成,而且前几年,有的地方定下了硬性的指标,规定离岗培训和辞退的民警分别必须达到多少比例。指标层层下放,各单位按总民警数的比例计算不达标民警的指标。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做法在一些部门引起了很大的混乱,有的单位出钱给不达标民警“精神补偿”,有的让民警相互投票决定让谁下岗,工作的竞争性加剧,造成民警之间相互处心积虑,民警感到工作的不稳定性增强,国家公务员的“金饭碗”变成了“泥饭碗”,一方面,队伍凝聚力和民警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民警的心理负担加重,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最终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五)家庭因素,导致心理失衡。由于警察工作职业特殊性,其执勤时间、上下班是不确定,加班值班,节假日得不到休息更是经常便饭,而且,按照现行《人民警察法》的要求,警察下班了,还是警察,就算不佩枪,不着警服,不带警察证,如果遇上案件,同样应该负起警察职责,否则就是渎职。相比之下,一个教师下班了,没有责任要教邻居的小孩读书;一个税官下班了,没有责任对街头偷税的小店收税;一个工商局的干部下班了,也没有责任查封一间无牌发廊,但是由于警察职业性质的不同,他们必须全天候的待命,工作时间长,经常不在家,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妻子儿女和父母,无暇教育子女,民警、民警的妻儿子女也是人,他们也需要家庭的温暖、需要丈夫、父亲的关爱和陪伴,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民警有时所无法提供的,这样自然就更容易导致警察的家庭及婚姻生活出现危机,爆发家庭矛盾。同时,经济快速发展,各项体制的大幅度改革对民警的冲击也比较大,民警家属下岗、子女教育和就业等现实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民警也是社会的一员,自然也会感受到社会的压力,改革大潮带来的冲击,事业与家庭的矛盾,使民警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
二、管理警察心理压力的措施: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存在矛盾和危机日益突出:贫富分化、地区差距、失业、下岗、农民贫困、邪教组织等问题特别突出,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公安机关的任务日趋繁重,民警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和负担也越来越大。没有压力,就没有紧迫感,工作也就没有动力;压力过大,就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只有压力适度,才能使人充实和上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产生最大的绩效。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知道如何采取缓解压力措施,有效管理减轻民警心理压力,及时疏导,进而调动广大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公安工作的后劲和活力。
(一)要注重进行心理自我调控。作为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为对象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技术对人类的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起到指导功能,它对高风险特征的警察工作的作用更是明显。民警个人在增进心理健康方面并不是无能为力的,面对心理压力,民警自身的调控作用很重要,掌握处理不当情绪的一些方法,掌握一些自我放松和自我暗示的技术。放松训练是一种自我调整的方法,是通过机体主动放松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反复练习,使人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生理心理活动,降低机体唤醒水平,增强适应能力,调整因过度紧张,而造成的生理心理功能失调,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面对挫折和困难、愤怒时,要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可以在把握时机的情况下,对事不对人,用陈述句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可以自我安慰,回(来源:好范文 http:///)忆审视自己,多角度看世界,多给自己一些时间,缓解焦躁的情绪;可以与心态积极的朋友多交谈;必要时也可以跑到空旷的大自然中去谛听,去发泄,方法很多,(二)加强民警的执法权益保障,优化民警的执法环境。各级公安机关领导要把维护民警正当执法权益作为重要职责,充分依靠组织的力量,发挥政策的作用,对打击报复、诬告陷害、殴打辱骂民警的非法行为,坚决严肃查处,为民警正当执法撑腰壮胆。同时,近年来暴力袭击民警甚至造成民警伤亡的违法犯罪案件呈不断增多的趋势,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些民警由于害怕对防卫程度把握不当,一时冲动,使用枪支带来不利自己的后果,宁愿选择赤手空拳面对违法犯罪分子,在抓捕罪犯和出警时不愿意携带枪支,更不用说使用枪支进行合理防卫,以致被罪犯所伤害的例子比比皆是。当然,民警慎用枪是好事,但是在面对自己的生命危险受到威胁,却不敢使用武器进行防卫,这诚如不久前广州市委副书记张桂芳说:“干警在执勤中面对严重威胁群众和干警安全时,干警要敢于开枪,否则,那是“民警的悲哀”,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大立法研究和宣传力度,在法律或法规上应该更准确、更具体地规定警察实施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范围、运作方式、防卫限度等内容,以便警察在犯罪分子危及个人或他人的生命安全时,敢于和善于运用正当防卫的法律武器;同时要更准确地界定什么是袭警行为,加大对袭警的处罚,最好建立袭警罪,不要总是以我国刑法中已设立妨碍公务罪为由,反对设立袭警罪,妨碍公务罪和袭警罪毕竟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无法应对现今民警执法频频受袭击的现状。
(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防范、打击犯罪的主力军,警察不仅要具备普通人的人格魅力,还要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具有与警察职业紧密相关的人格品质。为此,广大民警必须牢固树立起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群众意识、法治意识;坚持理想信念,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端正执法思想,规范执法行为;树立起正确的执法观、苦乐观、荣辱观、义利观、生死观;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和气、办事公道等等。同时,警察在塑造高尚的人格魅力时还应做到:坚定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豪放而不粗鲁,好强而不逞强,活泼而不轻浮,机敏而不多疑,果断而不冒失,稳定而不寡断,谨慎而不胆怯,忠厚而不愚蠢,老练而不世故,忍让而不自骄。这样才有助于民警优化心灵、凝聚人心、升华境界、振奋精神,进而促进公安工作,保持心理健康。同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良好途径。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协调友好状况是纽带,情感融通是桥梁,友善关怀,理解赏识,将会成为个体心理积极健康,愉快向上的动力。警察的许多工作是讲究团队合作,若与其他人无法愉快相处,会导致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情绪会受到影响,心理压力也会随之而来。
(四)建立并完善警察心理健康支援体系。警察和普通人一样,会出现挫折感、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警察成为与各种阴暗面打交道最多的群体。社会的阴暗面催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垃圾,缺乏一个良好的防御机制或疏通渠道,警察就难以处理心理垃圾,各种心理问题就容易随之而生。如果警察的心理有缺陷,在执行公务时就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有的警察甚至会因工作任务艰巨,担心自己不能按时完成而产生自杀的念头;有的警察因不能及时缓解自己的心理危机而采取过激行为,并进而导致“激情犯罪”。“香港警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引入心理专家。即使在美国这个枪支泛滥、“枪祸”不断的社会,警察因公死亡的人数相对较低,但警察自杀的人一直居高不下”,②因此,应当建立并完善一个警察心理健康支援体系。
(五)在组织制度、程序上帮助民警减轻压力,加强过程管理。在新警招录中要把心理素质测试纳入全市统一招录民警考试的内容。新招收的民警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而且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要选拔与公安工作要求、个性要求、能力要求等各方面相符合的人力资源,避免上岗后因无法胜任工作而产生巨大心理压力。民警心理素质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都存在个性差异,不同的民警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我们要根据心理特征的差异,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工作岗位和教育、使用民警,比如有抑郁倾向的民警,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善交际,可以安排做内勤、档案、统计等工作;对性格外向、善交际、反应灵活的民警,安排从事外勤窗口工作;对一些感到工作压力大的民警,及时调整到压力相对较小的工作岗位上。尽量使民警的心理特征与其所从事的工作相符,充分发挥出民警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民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论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篇四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态势,随之带来的影响社会稳定、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等种种负面效应也日渐凸现。这是社会治安在新时期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趋势,掌握青少年违法犯罪规律,寻求青少年违法犯罪对策,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我对新昌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进行了一些调查,并就如何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趋势
1、违法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据统计:2006年,新昌县看守所共收押634人,其中青少年就有 420人(未成年人33人),占66% ;2007年1至11月份共收押641人,其中青少年563 人(未成年人75人),占88%,青少年犯罪己成逐年上升之势。
2、涉案类型呈现增多趋势。据统计:2006收押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员中,涉嫌寻衅滋事、盗窃、抢劫抢夺、强奸、非法拘禁、绑架、伪造变造公文证件印章等7种罪名。2007年收押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中,涉嫌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抢劫抢夺、交通肇事、故意伤害、盗窃、非法拘禁、非法侵入住宅等8种罪名。
3、暴力型犯罪呈现攀升趋势。据统计:2006收押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员中,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盗窃、抢劫、寻衅滋事,而2007年收押的未成年人犯罪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以聚众斗殴为主的青少年暴力型犯罪现象日渐严重。
4、犯罪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据统计:2006收押的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员中,91年出生2人、90年出生10人、89年出生21人;而2007收押的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员中,91年出生的3人、90年出生的29人、89年出生的43人。
5、文化程度呈现走低趋势。据统计:2006收押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员中,75%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其中未成年人犯罪中小学文化程度(含肄业)4人、初中文化程度(含肄业)28人、高中1人;而2007年收押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员中,92%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其中未成年人犯罪中小学文化程度5人、初中文化程度(含肄业)68人。
6、犯罪对象中多为农民、且以无业者为多。从实际情况分析,农民身份的几乎均为无业状况,且其家庭经济状况都属于一般情况、甚至一般以下。因此,在未成年人中的无业者是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另外还呈现与成年人交织作案,当地与外地联合作案的特点等等。
7、违法犯罪前后心理变化明显。青少年违法犯罪前大都具有天真幼稚、偏执任性、相互攀比、爱慕虚荣、好奇冲动、自我控制力差、模仿性强、不计后果等心理特点,这是青少年心灵脆弱的突出一面和致命弱点。青少年违法犯罪之后大都思想转变较快,认罪态度较好,悔罪心理明显,容易接受教育,且大部分有检举揭发、立功赎罪表现,愿意积极主动改造好自己,早日出去重新做人的心情极为迫切,可塑性强,改造成功率较大。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
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道路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外在因素的影响;二是自身因素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等缺乏关心,教育的缺位,最终导致部分青少年处于脱管状态,走向犯罪道路,这是外因。而青少年本身年龄较小、文化程度较低,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较差,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等等,这些方面是部分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的内因。但是,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外因作用大于内因。
1、外在原因
(1)家庭因素。调查发现,很多家庭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存在不会管、不去管、无力管、管不了等无为行为,致使这些人处于失管或者脱管状态。未成年人一旦失管或者脱管,其极易受不健康思想影响,加上辨别是非能力差、自控能力弱等,久而久之就不可避免的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特别是部分离异家庭的青少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从小养成孤僻自弃的心理,生长在缺乏爱心和温暖的环境里,最终使孩子厌倦生活、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流浪社会、鬼混度日、滑向犯罪。
(2)学校因素。一些学校重“教书”,轻“育人”,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差生的管理,使部分学习不好、升学无望的学生,辍学离开学校,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平时表现较差、易犯错的学生,往往被一些学校用劝退和开除出校,离开学校后,脱离教育和管理的,他们很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社会因素。文化市场、网络中色情暴力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社会市场经济大潮中的负面影响、人们过分追求金钱享受的不良人生观的片面影响等,都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2、自身原因
(1)法制意识缺乏、守法意识淡薄。由于未成年人法律知识的缺乏和教育的缺位,既不懂得什么是违法行为,又不知道怎样遵纪守法,致使很多未成年人犯罪行为都是从不知不觉中开始的。
(2)交友不慎、讲究哥们义气。一些青少年辍学、退学后,受合群及从众心理使然,加之是非辨别能力又差,很容易结交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而交友的不慎,也就为日后参与犯罪埋下了祸根。
(3)被人唆使、受人诱骗。经不住唆使、诱惑是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一大弱点,而这往往被人所利用,导致犯罪。
(4)追求刺激、满足欲望。从调查中看,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由于心灵空虚、无所寄托、追求刺激,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一时冲动、自制力差。由于青少年还在成长期,性格相对不稳定,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就容易激动,引发矛盾,发生口角,最终发展为殴斗,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的教育与管理有利于预防青少年犯罪,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立足两个方面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与管理,形成对青少年的教育监管网络,从而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1、对已经涉嫌犯罪或有违法犯罪苗头的青少年的矫正对策
(1)对已经涉嫌犯罪或有违法犯罪苗头的未成年人,应当坚持教育、挽救为主,打击处罚为辅的原则,予以从轻或减轻处罚。但对其中罪大恶极的首要分子应当予以严惩,“以儆效尤”,以防未成年人仗着国家法律保护的优势“兴风作浪”。
(2)加强对在看守所羁押的未决未成年在押人员、已决留看守所执行以及送往少管所执行少年犯的直接帮教。由于少年犯具有可塑性强、转化几率高等特点,监管场所应将教育、转化少年犯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点抓好。加强对少年犯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增强其遵纪守法观念,提高其文化知识水平,使他们重树生活信心,走上新生之路,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3)加强对刑释、假释、监外执行、判处单处罚金、管制、缓刑或免于刑事处罚、未作处理教育回家以及对有违法犯罪苗头青少年的跟踪帮教。应当建立由驻地社区村居、公安派出所、检察院、司法局、关工委、工会、共青团、妇联、青联、学联、少先队以及其他有关的社会团体组成的联合帮教小组,建立管理档案和考察记录,认真开展对上述未成年人的跟踪帮教工作,牢牢控制其动态,发现问题和苗头,及时矫正其心理和行为恶习。
2、对普通青少年的预防犯罪对策
(1)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积极预防犯罪的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法制教育也应当从娃娃抓起、从小学抓起。应当从孩子进入小学开始,就让法制教育走进课堂,从小接受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使法制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通过电影、科教片、板书、图片展等载体,让预防犯罪知识作为一项必备的教育内容走进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区村居,使所有的适龄孩子都能接受广泛的法制教育,从小培养树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至高中阶段。小学、中学阶段,孩子正处在动力定型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具有极不稳定性,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改变内心想法。在性格不定型的情况下,如果让孩子过早地离校走向社会,一旦外因起作用,内心肯定起变化;只有在动力定型后,内因才具有一定的自控力,才能抑制住外因。所以应当将义务教育年限至高中阶段,这样一来,在高中教育结束后而步入社会的几乎都已成为成年人,大大减少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概率。
(3)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对的确不想再上学的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应当实行分类教育,可以成立专业技术学校,采取义务教育制。在教学模式和管理工作上,必须和普通中学一样对待,加强监管与考核,坚决杜绝发生失控失管或放任自流的现象发生。同时对下学的未成年人要建立管理档案、跟踪活动记录和健全联合监管制度,以及由户口所在地、居住地以及
学习工作地派出所相互联系的通报制度,实现对未成年人立体化、全方位的监管教育控制体系。
(4)加强社区、村居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尚。生活在一个法制健全、政通人和、稳定和谐的环境中的人,肯定是健康向上的人。因此,应积极引导社区、村居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以“创五好家庭、树文明新风”、“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为未成年人营造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健康成长、建设国家的氛围。
(5)净化社会环境和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管理娱乐场所。不良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市场对未成年人犯罪起到了一定的诱导作用。所以,主管部门必须从源头上加大治理力度,抓长远规划,抓机制建设,避免使未成年人接受网络、网吧、录像厅、歌舞厅、迪吧中不健康内容的“熏陶”和误导。同时应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工作,做到依法治理,严格管理。
(6)加大对学校周边治安秩序的整治力度,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一般情况下,在上学或放学时间学校周围都会聚集一些社会上具有劣迹的青年(其中包括一部分未成年人),他们与在校的学习较差、不求上进的学生纠合在一起,敲诈、抢劫学生钱物,严重扰乱了学校周围的治安环境,破坏了学校内部正常的学习秩序,极易污染学校环境,诱导在校学生违法犯罪。因而,应将整治学校周边治安环境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不能时松时紧。
(7)在学校和社区村居建立四项未成年人教育制度,确保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在上学期间由学校负责进行,在假期由社区、村居负责进行,并且学校与社区、村居、家庭应建立情况通报制度。一是建立警示教育制度。将看守所、治安拘留所、戒毒所、收教所、监狱等建为中小学生开展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警示教育基地,参加旁听法庭庭审,从小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品行。要组织进行实地参观、现身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参加,而且邀请家长参加、老师参加,共同体验。组织失足青少年“现身说法”,对青少年进行直接教育。违法犯罪青少年都有着其特殊的经历,让一些认罪服法、悔过自新的留所服刑青少年,从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各个方面、角度,深层次地剖析自己违法犯罪的成因、教训和认识,使青少年认识失足后给自己、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在心里上强化对违法犯罪的直观认识,提高青少年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抵御各种不良诱惑。二是建立理想教育制度。通过参观国家建设成果展,大力宣扬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展望美好未来,憧憬美好生活,激发奋发向上的热情。三是建立爱国教育制度。通过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等,回顾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前后、直至进入二十一世纪,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让其感受和珍惜来之不易的富裕生活和安定环境。四是建立劳动教育制度。通过组织参加公益活动,培育爱心;参加社会活动,感受劳动的艰辛,体验劳动的快乐,领略价值的真谛。同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不能轻易给孩子过多的物质享受,使其不付出就能轻易得到满足。通过设置一定的奖项,让孩子经过艰辛努力才能得到,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有人生追求的目标以及通过劳动努力得到回报的快乐。
(8)专门成立未成年人管理工作委员会,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的范畴。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和社区、村居、学校专门成立未成年人管理工作委员会,并与关工委、工会、共青团、妇联、青联、学联、少先队以及其他有关的社会团体联合开展对未成年人的管理教育工作,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当地社会治安综合考评中,层层签定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9)加强对用工单位、租赁房屋以及旅馆业等方面的管理,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建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有关条文进行修改,增加严禁使用未成年人工人、严禁将房屋出租给未成年人居住、严禁安排未成年人私自住宿等方面的规定,着力切断未成年人外出工作、流浪的去处,彻底解决未成年人脱管失控的问题。
(10)加强执法监督。各地应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执行情况的监督,及时帮助研究解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制约保障机制,从而依法确保这两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能够顺利得到贯彻实施、发挥效应。
5.论我国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 篇五
发布日期:2010-11-09文章来源:互联网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所以会如此关注,除了犯罪造成的危害性之外,青少年作为下一代的国家建设主力军,他们的身 心健康深远的影响着国家明天的发展。设想一下,如不对当今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加以关注和采取措施,明天的他们还能承担起使国家长存,民族长兴的重担 吗?我想一定不会的,他们反而会成为阻碍国家发展,束缚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另外青少年违法犯罪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青少年违法犯 罪是一个信号,它在告诉我们社会内部的的某些方面出现紊乱,它只是内部出现病症的一些外部表现。首先,我们需要对青少年的范围进行确定。我国刑法将刑事责 任按人的年龄分为三个阶段:即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岁不满16周岁)和完全负刑责任年龄阶段(已 满16周岁)。① 另外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也指出:未成年人是指不满18周岁的公民。那么本文中所指的青少年既包括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也包括已 满18周岁但超出不多的青年人,这些人在刑法中有的已属完全负刑事责任阶段,有的属于相对负刑事责任阶段,有的却属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阶段。虽然在法律严 格届定上会有这些不同,但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其身心却有着一些相同的特点。
一、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后却突增到70%以上,从最高人民法 院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 人数在平均以14.18%的速度逐年上升。② 这些数据无不证明,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正在日益加重,另外出现频率最多的犯罪案件依次为抢劫、盗窃、故 意伤害、强奸、寻衅滋事、聚众斗欧、故意杀人等等。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变化,青少年犯罪的行为在逐渐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向:
(一):违 法犯罪形式的团伙化。即青少年违法犯罪多数是以有组织的团伙形式出现的,这是因为青少年自身的条件决定的。由于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条件尚处在较薄弱时 期,如果以个人的力量来达到犯罪目的,势必会加重其心理和身体上的承受压力,使其产生胆怯的念头。但要是一些人集合在一起,并进行必要的分工,则分摊在每 个人身上的压力将会大大的减少,从而逐渐形成一些较为稳定的组织。基于共同故意来实施犯罪的案件,往往会有人把风,有人作案,有人负责销脏,最后共同分 脏。
(二):违法犯罪年龄的低龄化。即不满14岁的青少年犯罪人数在逐年增多,甚至有些少年从小学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犯罪者大都是缀学的青少年,还有的青少年片面地认为18岁以前犯罪不用负任何责任,所以才放心大胆的实施各种犯罪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三): 违法犯罪手段的暴力化。即实施犯罪的手段残忍,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主要表现在抢劫、故意伤害、强奸等恶性案件上,大多数青少年在犯罪前往往没有充分的 考虑
和策化,只是在产生犯意或受到刺激后一时冲动,不计后果的突然犯罪,因而这样往往会造成恶性犯罪的出现。
(四):青少年违法犯罪中仍存在其它一些趋势
A: 女性犯罪的数量和范围逐渐增加:其中情感问题占主要部分;B:毒品犯罪问题日益严重:据国家禁毒委有关数据显示,至2004年年底,我国现有吸毒人员已达 79.1万名,比2003年上升6.8%。在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人占到了70%。③ 由于青少年的好奇心,为了追求感官上的新鲜刺激而吸食毒品,成 瘾后不能自拔又会引发贩毒,卖淫等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C:电脑犯罪数量的迅速增加,在科技进步和信息自由化的不断推动下,时代要求青少年须具备基本的计 算机专业操作技能,近几年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的深入普及,使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沟通、交流等生活方式出现巨大的改变,而对这些新鲜事物,最受渲染 的莫属这些青少年们了,网恋、网婚及网上传播淫秽信息、网上诈骗等新形式的网络犯罪层出不穷,屡尽不止。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人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总是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其行为习惯的养成与环境因素更是密切,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习惯,所以对于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要从青少年所处的环境中寻找答案。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 庭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场所,对青少年来说,家庭对孩子所带来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学习社会规范、了解社会文化与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大都是在家长的教育 和熏陶下逐步建立的,家庭也是青少年性格、人格培养的场所,家庭结构残缺,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及家长自身言行的污染都可能会导致家庭教育的缺陷,而家庭教 育的缺陷又是造成子女不健全个性的主要原因,从而增加了青少年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危险性。
A: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许多家长在子女教育上 往往爱走极端,有的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过于宠爱,娇生惯养,处处袒护,不让孩子接受真实的生活,尤如在真空中生存一样,极易造成他们性格脆弱,好逸恶 劳,不能受到挫折,或者是任性自私,能动性差,缺乏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反而会在欲望不能满足或受到挫折的时候实施犯罪;但对孩子过于放松,漠不关心,放 任自流,则会使孩子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有效的情感沟通,子女在成长中的迷惘和未知领域得不到及时的明示,内心的疑问和欲望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久而久之,心理上会造成抑郁,敏感多疑,性格会渐渐变的冷漠、孤僻、缺乏同 情心,更重要的是以上这些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会进而导致他的行为离正确的社会准则越来越远,在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下,也会极容易实施犯罪;再者就是父母 对子女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从心理上解决孩子的问题。轻则大吵大骂,重则皮肉相向,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的恐慌和不安也会教他们学会用暴力 解决问题,出现矛盾时便有极端之举,也会使孩子因厌倦家庭选择离家出走,社会上投靠一些不法之徒,最终堕落成为罪犯。
B:家庭残缺不 完整。即单亲家庭或父母离婚、分居、离婚、再婚、在押等情况,这样的孩子往往得不到充分的抚养、教育与监督。离婚问题已成为当今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据
统 计,近些年来,我离婚率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离婚后的家庭不能对孩子及时照看,相比其它有幸福家庭的孩子,那些不幸的孩子会逐渐痛恨自己的家庭及身边 的一切,埋怨对自己的不公,进而会影响其走向歧路。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是提高青少年文化修养,道德修养的场 所,青少年的身心是否能健康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有无良好的教育环境,优良的教育环境必将对孩子心灵健康成长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但反之则可能 会使学生染上不良行为习惯,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教育环境仍存在诸多弊端,从“云南马加爵事件”中便可见一斑。
A:学校教学思路有偏差,虽 然素质教育已被提倡许多年,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都全面发展,但迫于升学的压力,学校偏重应试教育的状况仍没有明显改善,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不顾 忌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特点,随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只懂得读书而对其它事物一窍不通的机器,最终也将白废,还 有就是把学生分为尖子班和普通班,甚至有的把学习差的学生分在一起,使学生遭受歧视,导致厌学,不求上进,逃课,最终到社会上参与一些违法活动,也是造成 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低龄化现状的主要原因。
B:学校心理教育和青春期性教育的滞后,虽然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但实际上许多学 校和老师并没有足够重视开设课程的重要性。把其放在边缘的位置,讲课时要么半遮半掩,要么就一代而过,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并没有真正解开,强烈的好奇心理也 会促使学生做出一些危险的行为,酿成苦果后悔莫及。
C:教育方式不得当,一些老师在日常教育中缺乏耐心,恨铁不成 钢,对学生使用不适当的方法。比如,吵骂学生,讽刺挖苦,罚写作业,请家长; 更有甚者对学生进行体罚,而不去对学生耐心的说服教育,造成孩子对学校产生 畏惧,厌恶之心。一面是对学习的厌恶,一面是家长的期许,孩子承受不了这双重的压力,而选择离家出走,流入社会。也会构成社会不安定因素。
D: 学校管理不善和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学校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便很难营造出一个良好学校风气,对各方面事务的管理制度如不健全,便不能及时约束个别学生 的不良行为,此类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与控制,邪恶势力也会迅速在校园里肆意漫延,甚至会出现有组织的校园黑社会,则校园犯罪也会接踵而来,校园犯罪波 及面的深度和广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利用家长对孩子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而忘记教师为人师表的宗旨,做出向家长索要财物,违规收费或向学生 推销商品赚取提成等有损职业道德的行为。逐渐会腐蚀孩子的心灵,也会使部分没有满足其目的的学生遭到歧视与冷落,而无法正常进行学习。
(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相 比家庭和学校环境,社会上的事物更是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真善美、假恶丑掺杂在一起难以分辩,随时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并改变人们的行为,我国在改革开放 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社会的软环境也无可避免的出现着变化,不正规的文化场所对青少年的影响
尤其深刻,如周边的电子游戏室、网吧,卡拉OK等场所,使学 生整日陷入在暴力、恐怖、凶杀、色情、梦幻之中不能自拔,无心学业,日渐堕落,极容易在黑社会群体的影响下,参与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违法犯罪活动。
[NextPage]
(四):个体因素
青 少年犯罪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犯罪动机为指导的,犯罪动机的形成要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中找原因,青少年的好奇心较重,对新事物接受快,冲动,爱冒险、思想很敏 感。但往往会产生许多疑问与迷惑。当这时不能得到正确及时的引导,这些特点就会促成他们产生不良念头并演变为犯罪动机。另一方面,青少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道德意识薄弱,尚未把握正确的社会准则,是非观念模糊,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很难形成正确的认识,处理事情时就很感性,容易冲动,往往会知不觉造成了违法犯 罪。再者青少年抗腐蚀能力较差,如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很容易被异化,走向社会的反面。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建议
寻 找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对策,应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入手,即努力改善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营造合偕的氛围促使青少年能保持 健康向上的心态来茁壮成长,使之成为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益的人,这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环境系统改造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及每位公民的共同关注与支持,包括学校、老师、家长及青少年本人在这一问题上做出检讨与总结,剔除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共同创造一个全新环境,并辅以完善的法制体系,构建多条社会 防线。
(一):改善家庭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孩子从一出生开始便接受着家长的抚养与教育,家庭的环境在无时无刻的 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家庭的生活水平、家长的素质、教育方式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在培养青少年情操、品德、性格方面起着关健的作用,有专家认为家庭的思想 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孩子今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人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安定则社会安定,家庭和睦则社会和睦,因此我认为 家长做为家庭的主要成员,首先,要做到保持家庭的稳定与和睦,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幸福的家庭中快活健康的成长,但试想如果在一个家庭里婚姻失 败,家人失和,家庭成员的关系经常处在紧张状态,让孩子整天面对无休止的争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势必会造成很大障碍,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子女因享受不到家长 的完整呵护,甚至放弃对孩子的抚养责任,就会造成性格变异,心理畸形的孩子,这些心理不健全不健康的孩子不仅不能对社会做出有益之事,反而会因危害社会而走在社会反面。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好孩子 的榜样。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子女,要做一个合格的教育责任人,在教育孩子之前,应先自我反省,改掉自身缺点和不良惯,从自身 做起,做好人,做好事,这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相反家长的不良言行更会使模仿能力极强的孩子走向歧路,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再次父母应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切勿忽视,经常沟通与交流,把握孩子的内心动向,并掌握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知识与方法。无论是从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还是在 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中,我们都应当感受到孩子健全人格的确立离不开父母须臾的呵
护与关爱,一个合格的父母应当既有事业心,同时也有对孩子的责任感,不能因工 作理由而疏忽对孩子的教育与关心,孩子最怕就是对他不理睬,如果父母与孩子能常沟通,常交流,孩子就会有爱心,有同情心,有责任感。。其实孩子对父母 的要求并不高,当他们需要时,给他们一个亲密的拥抱,一个幸福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倾心的交谈,甚至是一次适时的批评,都会让他们感觉到父母在关 注他,爱他,这样的孩子又何以不能积极向上? 而有些父母的关注总是围绕在孩子表面并未深入至孩子内心,以为给孩子吃好,穿好,要什么买什么,处处袒护 着,包庇着,才是爱孩子,这样的教育只会让孩子养成贪图享受,好逸恶劳,不求进取,自暴自弃的坏习惯。
(二):改善学校教育环境,打造健康的教育生态
学 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但它又有自己一些特点,他是培养学生社会化素质的基地,是学生社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当学生踏入校门之后,这里便不仅是学习各类科 学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的园地,更是他们培养正确的行为规范,待人接物,巩固道德观念,是非观念,塑造自我的场所。“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教师无小 节,事事做模范。”从这个角度来讲,学校的职能与责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德育环境对未成年人今后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则意义深远。因此,相关教育机构应对目前 的教育环境多做一些深思与改进,诸如以下建议:
A:学校的教育思路应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让素质教育真正的走进课 堂。倡导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培养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变强行灌输式的教学为循序渐进,培养兴趣,学生才能真正用心接受,效率才能真正有所提高,素质才能真正的得到全面发展,最终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B: 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应增设有实质性内容的心理辅导课程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对未知领域的强烈求知欲往往让孩子出现困惑,青春期的困惑是不可避免的,学校应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由富有经验的心理咨询教师接受孩子的咨询,解答青少年的问题,解除他们的心理困 惑,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
C:对学校物质环境的改造和校风学风的建设,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学校的基 础设施既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校园环境优美,教室宽敞明亮,宿舍整洁,图书馆资料丰富,实验设备先进,则会使置身其中 的学生不自觉受到渲染,激发起积极向上的学习劲头,形成自觉的学习动力。但做好硬环境的建设同时,学校更应致力于营造和保持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良好的校 风学风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坚定信念,忌恶扬善。包括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教师个人修养,使教师忠于教育事业,以身作则,为人师 表,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做到以上这些学校必须建立起严密的管理制度并严格的加以实行。
(三):改善社会环境,创造合偕健康社会
【论警察违法犯罪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推荐阅读:
论青少年远离违法犯罪09-28
毕业论文--论我国警察腐败的成因及其防治10-10
监狱和劳动教养机关人民警察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学习心得体会07-25
中小学生交通违法行为的特点及预防对策07-20
食品安全违法犯罪06-29
涉军违法犯罪方案07-23
违法犯罪行为处置记录07-27
了解违法和犯罪教案09-12
预防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