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洁公司跨国策略研究

2024-08-26

宝洁公司跨国策略研究(共8篇)

1.宝洁公司跨国策略研究 篇一

《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国公司营销策略》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与各国之间经贸交流和技术合作的进一步加深 ,在 2 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这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障碍和矛盾冲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 ,了解国际合作伙伴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 ,综合双方的文化差异 ,已经成为跨国贸易公司之间经贸合作与交流的必经之路.同时从事国际经贸活动应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体系的特点 ,特别是预测跨国经营中目标市场里的消费者行为的特点 ,使不同文化在跨国经营中能够与交际对象和谐融洽共处 ,取得互利、双赢 ,以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 跨国文化营销策略世贸组织文化差异互惠合作

目录

1.„„„„„„„„„„„„„„„„„„„„„企业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中国名牌论的思想奠基

3.„„„„„„„„„„„„„„„„„„„„„企业文化理论的原理和发展需求

4.„„„„„„„„„„„„„„„„„„„„„威廉。大内Z理论

5.„„„„„„„„„„„„„„„„„„„„„企业文化的热点领域

6.„„„„„„„„„„„„„„„„„„„„„跨国公司文化的发展方向

企业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科学理论是八十年代初由美国学者提出来的,八十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受到我国企业界和理论界的重视,并且在我国沿海开放地区迅速传播开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商品经济要求生产主体独立化、个性化,这不仅意味着企业经营的独立自主,而且意味着文化内涵思维方式的各具特色。企业文化理论恰好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这一需要得以迅速传播。在于此之上也使企业在品牌战略中与文化紧密相结合,通过品牌文化各要素的培育,建设品牌文化,从而提升品牌资产、增强企业竞争力。在中国内地,品牌(名牌)研究与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研究重点 集中在品牌竞争分析、品牌定位、品牌资产研究等理论探索与实践方面。2005年是中国品牌发展史上具有标杆意义的一年。10月8日至11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秀企业”。可见,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实施品牌战略,充分重视自主品牌的培育和保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中国名牌论的思想奠基

《中国名牌论》王成荣主编,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这是国家社会科学规划1996基金项目,是由国家社会科学规划立项的第一个名牌研究课题,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是项目的主管单位。王成荣作为课题负责人和本书主编制定了研究大纲,主持了课题研究,并对全书进行了总纂和修改。《中国名牌论》精要之处在于对名牌基础理论(名牌价值论、名牌文化论、名牌管理论)和名牌生成机制、发展规律的创新研究,使其在理论上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许多理论观点具有开创性和创新意义。这部著作注重跨学科、多学科的交叉运用,包括经济学、文化学、市场学、管理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运用,从不同角度研究名牌问题,尤其是突出了名牌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这就确保了研究的深度。它的出版为创建新的边缘学科——名牌学,做出了必要的重要的理论准备,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导言为名牌—中国走向世界的金钥匙,内容共十五章,分为:名牌与名牌论、名牌的文化含量—名牌文化论、名牌的“级差地租”—名牌价值论、名牌是由人创造的—名牌管理论、名牌与科技进步、名牌与经济发展环境、名牌与政治和文化发展环境、中国名牌事业已经奠基、中国名牌事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我国名牌的发展战略(上、下)、企业名牌的开发与养成、企业名牌文化建设、社会的名牌保护与评价、让中国名牌走向世界。振兴中华民族工业、让中国名牌走向世界的责任感和对名牌问题浓厚的研究兴趣,会激励和促使我们把这一重大课题继续研究下去。

企业文化理论的原理和发展需求

企业文化理论包含三个基本范畴:企业文化本体和企业文化过程、企业文化现象和企业文化本质、企业文化载体和企业文化灵魂。第四章至第八章分别对构成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形象、企业家风范和职工行为规范进行了论述,是企业文化的静态论述。作者认为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精神是职工和公众认同的群体意识,企业道德与企业的生存紧密相联,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构成的综合反映。第九章至第十三章论述了如何建设企业文化,属于企业文化的动态论述。第十四章论述了企业文

化的行业特征,提出了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型文化、商业企业的流通经营型文化、金融企业的资金经营型文化、交通运输和邮电企业的服务型文化等概念。第十五、十六两章分别论述了合资企业和乡镇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目标、内容、特征和方法。第十七章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序和步骤,包括企业文化的诊断与分析、企业文化目标模式的建设和切入点的选择、企业文化战略的制定和企业文化变革。

日趋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品牌已由简单意义上的产品标识演化为综合企业形象,产品质量和文化内涵的鲜明标志,成为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主力。在激烈的品牌竞争中,品牌中的文化内蕴成为其标志和灵魂,发挥着重要的市场营销的作用,左右着品牌在市场中的地位。这种无形的“文化力”影响可遍及现代社会经济运营的各个方面,深刻的改变着消费者的意识和行为,为企业打造强势品牌,增强品牌竞争力提供有利的支撑。

威廉。大内Z理论

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大内把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他认为当时研究的大部分美国机构都是A型组织。A型组织的特点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1.短期雇用;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2.迅速的评价和升级,即绩效考核期短,员工得到回报快;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3专业化的经历道路,造成员工过分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但对整个企业并不了解很多;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4.明确的控制;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5.个人决策过程,不利于诱发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6.个人负责,任何事情都有明确的负责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7局部关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相反,他认为日本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1.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使员工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2.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3.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人才;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4.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5.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6.对-件工作集体负责;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7.人们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他把这种组织称为J型组织。

企业文化的热点领域

从国外企业文化现象的发现到企业文化研究二十年的迅猛发展来看,他们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八十年代中期,在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进行探讨之后,便马上转入对企业文化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企业文化-6-与企业领导、组织气氛、人力资源、企业环境、企业策略等企业管理过程的关系的研究,进而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量化的追踪研究。定量化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于企业文化测量、诊断和评估的模型,进而开发出一系列量表,对企业文化进行可操作化的、定量化的深入研究。

二十一世纪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应该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一,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中国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二,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关于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评估和咨询的实证研究;三,加强企业文化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它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化而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才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对企业文化进行追踪研究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郜明 老师指导

在中国企业文化多于企业管理这一课题相结合,品牌战略这一研究则多是游离于企业文化之外的,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需要去企业品牌紧密联合在一起。除了企业内部自身文化的构建,也关注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为适应全球这个市场竞争环境作准备。

最新热点

1. 2010年上海世博会品牌

“中国2010年世博会品牌定义与推广国际研讨会”召开。奥美集团、株式会社博报堂和上海广告有限公司这三家知名企业已被选出,组建成世博品牌研究的联合团队。郜明 老师指导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选择品牌运作,是时代的必然,也是其目标———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的必然要求!

品牌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世博品牌凝聚了世博会的知名度、信任度、国际化能力、创新力和稳定性。由于信息的全面沟通,使得世界各地的主题公园、庆典、嘉年华、体育赛事、商业活动等都在通过大力宣传来换取人们的参与,这无形中缩小了世博会的差异性。只有拥有鲜明的品牌,才有可能在人们已经拥塞的心智空间中争取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选择品牌运作,是时代的必然。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以品牌为核心,立足市场,在国家法律、政策的支持下,全面开展各项工作:营造市场化环境,建立专业队伍,多方收集资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2010年世博会品牌建设工作的步骤:首先将力求营造一个市场化的环境,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品牌的成长建立扎根的土壤。其次是建立一支对品牌理论与实践拥有丰富经验的专业队伍,负责系统地进行这一方面的工作。同时,所有有关品牌的工作,我们都将积极征询各方面专家的意见,收集各个领域的专业资讯。最后就是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世博会培训、积蓄一个懂得品牌理论、擅长品牌执行的人才队伍。

目前,从理论的建设,到队伍的建设,各项工作都已开始有序进行。据悉,世博品牌研究联合团队提出了把世博品牌定义为“梦想”的建议案,希望用“人类的城市梦想”来引起全世界的共鸣,激发更多的人来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

2.中国传统品牌建设

中国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引导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养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是品牌策划的一大趋势。任何事物都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淡忘,而文化却能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品牌在文化的包容下,将产生持久的生命力,对市场消费产生巨大影响力。蕴含了传统文化的品牌,就有了生生不息的精神。企业生产的是有物理属性的产品,而消费者购买的是有情感和精神寄托的品牌。物理性的产品会很快被竞争者超越或者淘汰,而精神性的品牌却可以根植于人们心中,并且可以通过产品的“传宗接代”而生生不息。所以,传统文化在品牌建设中至关重要,在品牌定位时更为重要。我们应该抓住消费者的自然本性和民族心,弘扬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特征加以变化,使其融入品牌。

传统文化无疑是中国家具企业快速制胜的法宝。如白酒行业:金六福是“福”文化,小糊涂仙是“糊涂”文化,孔府家是“家”文化,剑南春是“唐”文化,其中被誉为“中国白酒第一坊”的水井坊与中国文化结合最为紧密。再如珍珠行业也出现了以传统文化进行品牌定位的现象,比较成功的是被誉为“中国第一珠”的雪孩子珍珠,它与国内著名品牌咨询公司远卓品牌机构合作,从“道法自然”和中国珍珠文化入手进行品牌定位,讲求“魅力天成”,把珍珠定为东方的、民族的、传统的,它是东方文化底蕴的灵性载体。其首先抓住了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在心术上取胜。同时,雪孩子根据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崇敬、对民族强盛的责任感又制造了“雪孩子开光”、“珠钻之争”等事件,以宗教文化和东西文化之争来吸引国人,大大赢得了中国消费者对雪孩子珍珠的好感。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对于品牌来说,传统文化能赋予其灵魂,使品牌精神绵延流传、横亘时空。

跨国公司文化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的通讯手段不断地出现,因此世界各地的人们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也正是因为“地球村”的逐渐形成和各国国内市场逐渐趋于饱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试图在国际市场上寻找新的机会。然而,世界各国因为历史和地域的不同各自都有着自己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传统。而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无疑会对各国之间的各种交往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对于一个跨国企业来说,营销策略的制定可以说是决定其能否成功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一步。而根据一些学者(如窦卫霖教授)的研究可知文化又是影响营销策略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本文将试图通过对十四个精选国际营销案例对文化因素对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从而为国际营销人员提供一些启示。虽然在此之前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是他们都主要强调了文化因素对国际营销的影响的重要性并从其它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这种影响。所以,跨国公司要想谋求在国外的发展就得结合当地的文化、平与之结合起来!

运用“求同存异”的原理,争取最大限度的赢得当地民众的信赖,以谋求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美]威廉•大内,胡隆昶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郝秀丽,.品牌文化与企业竞争力[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5,(04).3.蒋璟萍.企业品牌战略中的文化因素及作用机制[J].管理世界 , 2006,(07)

2.宝洁公司跨国策略研究 篇二

关键词:本地化营销策略,产品,品牌,价格,渠道

1跨国公司本地化市场营销策略的概念及其产生背景

随着国际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网络科技的全球化运用,跨国企业也相应发展,我们可以感受到“经济的国界”越来越模糊,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企业之间竞争越演越烈,双边、多边和区域层次的国际协调进一步加强。许多跨国企业为了能在东道国立稳脚跟,纷纷推进本地化进程,推行本地化往往是这些跨国企业不可逾越的操作步骤。在此进程中,营销本地化是其中尤为重要的因素。

跨国公司本地化的营销策略更侧重于力图让企业融入目标市场,努力成为目标市场的一员所采取的一种营销策略。它要求企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不把自己看作一个外来市场的入侵者,而是当作目标市场中固有的一员努力融入当地文化;放弃以往的市场占有率而以企业在目标市场中的地位作为营销中介目标;企业将致力于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在此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最终达到与当地政府“双赢”的目标,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营销策略。

本地化营销是在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将关注的焦点移往亚洲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亚洲国家高速稳定的经济增长率、日益改善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都强烈地吸引着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但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跨国公司发现亚洲市场不同于以往开发的西方市场,它有着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独特的文化背景。所以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许多困难,这些因素使跨国公司在运用以产品策略为中心的传统营销策略组合时碰到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如遇到东西方文化差异、公众对外国企业不友好的态度、当地政府的歧视政策、不健全的市场机制带来的特殊问题等。因此许多跨国公司的领导人在开拓亚洲市场时都开始运用或已经意识到应该运用不同于以往的营销策略,以确保使企业真正融入市场,达到长期获利的目的。

本地化营销曾经是指东道国政府为了控制跨国公司的经营行为而强行设定的当地经营比例要求。当如今,本地化营销已经成为跨国公司主动选择的经营战略。因为他们知道,要真正成为本地市场的局内人,仅仅依靠他们固有的先进技术、雄厚的资金、西式的管理手段是不够的。同样重要的是把全球的管理资源融合到本地市场中,采取适合本地国情的经营和管理手段,使原有的优势在本地发挥作用。[1]

2跨国公司本地化营销策略研究

目前,进入中国的世界品牌企业几乎无一不是从“本地化”入手逐步占领中国市场的,从市场调研、产品生产、销售网络、人才准备、宣传推广、乃至原料、管理方式等等,这些公司都依据中国国情与中国的消费需要进行了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国公司产品本地化策略。

产品不仅仅是指市场上出售的供人们消费的满足特定需要的有形实体,还包括产品的包装、式样、形象、定位以及安装和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无形的特性。从本地化的角度来看,跨国公司在研究和熟悉异地文化消费心理的基础上,还要在本地化生产、产品线定位等方面来迎合本地市场的需求,把握产品的差异度,保持新异,使表面上看来,一些不具备文化差异的产品,或多或少的打上“出产国“或产地的烙印。[2]

可口可乐公司的新总裁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人每天所喝的肯定不可能是全球化的可乐”。换个角度即是说:你每天喝到的可口可乐,肯定已经是完全本地化的产品。事实上,可口可乐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就一直执行的是“本地化”策略;可口可乐的公司在中国的大部分工厂都是与中国方面合资的,而且有的合资厂都是由中国方面控股的;材料上,可口可乐现在已经达到了98%的本地化率,瓶中只有几毫克的香料是进口的。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可口可乐的本地化率超过了一些中国本地生产的饮料。

日产汽车(NISSAN)的CEO说过,产品是企业的核心。为了加强在中国汽车市场份额的争夺,日产在2006年全面扩张产品线,推进新一轮的攻势,扩张产品线在中国本地市场几乎是百试百灵的成功秘笈,日产汽车还将把主攻美国市场的高端车型引入中国越来越成熟的汽车市场,并建立单独的销售网络,树立单独的豪华车品牌。除此以外,日产还将上市欧洲市场的同一款微型小车,杀入中国正热销的小型车市场。

在注重应用产品本地化和产品线的全面化等方式来迎合本地消费心理时,跨国公司的产品设计还应注意:认知、理解、接受和尊敬他人的文化和各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跨文化产品策略的基础,试图将一个文化的概念强加到另一个文化的概念的上是不妥的。例如,美国人要在阿拉伯国家大肆推销汉堡包必然会遭到穆斯林的报复。发挥文化的疫情作用常常能出奇制胜,因为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并不期望买到的是“解渴的可乐和解馋的薯片”。他们还希望买到一种感觉,一种心情或是一种文化。

(2)跨国公司品牌本地化策略。

品牌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好消费者的大脑”,定位好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并把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通过产品、服务、广告、公关、人员沟通等途径有效的传递给消费者,成为消费者大脑中深刻而且由衷认同的品牌联想。

许多在中国经营的跨国企业都很注意企业在本地的品牌维护。在2005年度“中国最受尊敬的25家企业”中入围的跨国企业占有将近50%之多。在历时三个月的问卷调查中,在回答“对一个企业表示尊敬要从那些方面考虑?”的问题时,排在前六位的因素依次是:社会责任感、公司形象、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企业伦理和商业道德以及战略能力。因此可以看出,这些入围的跨国企业在自身的品牌维护上是被当地社会所认可的。以微软公司为例,微软公司一直致力于与中国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共同成长—通过与本地信息技术产业合作,提供卓越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满足市场的需求,并使消费者从中获益。为此,微软公司与地方政府和合作伙伴联手建立了十多个微软创新中心,促进本地软件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微软还与政府、非营利组织以及社区合作,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建设,以缩小处于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水平,不同生活水平的人们之间的数字鸿沟,通过携手助学计划和社区学习中心计划,至今已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近100间计算机教室和十几个社区学习中心。

品牌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它代表着卖者对交付给买者的产品特征、利益和服务的一贯性承诺。因此,品牌是一个复杂的符号。品牌化的挑战在于制定一整套品牌含义。品牌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语言中不应有任何不利的含义。针对不同文化的目标市场要采用不同的品牌战略,品牌内外都积淀和凝结着文化,从产品到品牌,一要靠科技、管理、营销的技巧和艺术,二要靠更广泛的吸收各种文化营养,实现民族的、地方的与国际的相结合,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走向世界。

(3)跨国公司价格本地化策略。

定价是受诸如成本差异、需求条件、文化风俗和国家法律等因素的影响。每种文化对定价策略以及方法的应用都有其偏好。不同的收入水平、文化习惯使得消费者对于一种产品有着不同的需求水平与成本差异。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在我国,人们对价格的变化相对较为敏感,特别是西部落后地区;而沿海发达地区对价格不太敏感。

面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在定价时,厂商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成本差异,还要分析市场的供需、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心理以及许多价值倾向的因素,必须考虑多文化背景下非价格因素对消费者价值期望的影响。

2006年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美国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首次在中国露面,这家航空客运和货运公司拥有近1 000架飞机,接近中国航空公司所拥有的飞机数量总和。为了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准备了五年。早在几年前,他们就与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签订了代码共享协议,为开通中国航线做好准备。据悉,美国航空公司已经开始着手在上海、北京、广州专门针对中国消费者的调查,推出2 999元人民币的上海芝加哥和3 999元人民币的上海经停芝加哥到任意城市的超低价机票,创下这条航线价格的新低。美国航空公司将采用波音777飞机执行首条中国航线,经济舱座是特制的,有6个方向可调节的枕头和坐垫,而头等舱的客人则可以享受美联航独有的“旗舰套房”有特制的旋转座位。由此可见,美航在充分分析中国本地市场供需、消费者收入、中国消费者心理的前提下,采取了相应的价格策略。[3]

在本地化营销中,对定价的考虑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价值,对价值判断的标准是成功的本地化定价的前提;第二,在定价决策时应尽可能避免自我参照标准的影响,避免自我心理类推的干扰;第三,深入了解各目标市场对数字的价值判断,采取针对性地定价技术,如尾数定价法、计数定价法、整数定价法等。[4]

(4)跨国公司营销渠道本地化策略。

营销渠道指的是产品由生产者向消费者或用户转移的路径以及在转移过程中发挥必要功能的组织或个人及其活动。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很少有人去留心在本地化营销渠道中的文化因素。研究营销文化的学者们过多地投入到企业形象、产品文化和广告文化研究中,认为这才是本地营销策略的重地,其实当地文化对营销渠道的影响同样不容轻视。

皮尔·卡丹服饰公司的成功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作为世界最著名的服饰公司之一,皮尔·卡丹公司不仅仅服饰设计出色,它在分销渠道的建设中也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渠道文化之路—专卖文化。公司创始人皮尔·卡丹认为:服装不仅仅是人们身上穿着的衣物,更应该是一种美的象征,是一种文化符号,传递着文化信息。为了贯彻这种理念,皮尔.卡丹不仅在设计时发掘服装的文化品味,而且在分销中也给人独有的文化消费观,其做法是在本地目标市场上建立具有皮尔·卡丹文化特色的专卖店。这样人们在购买商品时也能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文化风景,这极大的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营销渠道的认识和理解。[5]

“在中国打造第二个三星”是三星大中华区总裁朴跟熙说过的话。2005年三星大中华区销售额为171亿美元,从中国内地出口的金额达98亿美元,占当年公司销售总额的57%,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三星全球事业战略重心,三星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已占海外业务的四分之一。三星在中国高速增长的业绩自然与它在营销上的上百亿投入密不可分,使它成为高质量消费电子产品生产的代表。同时,三星公司也十分重视本地文化对其营销策略的影响。在中国,三星赞助了迎奥运2006北京国际公路接力赛,该活动将陆续在天津、成都、沈阳、深圳、苏州等地展开。时间是持续到2007年初。这一系列城市的活动赞助,有利于提高三星在中国各个地方城市分销网络的品牌知名度,带来了更多商机。业内人士认为,三星的奥运营销并非只是简单的资金和物质层面的渠道支持,而是基于深入认知奥林匹克运动规律和本地营销策略的文化背景。

尽管跨文化营销对本地营销渠道的运行效率有很大影响,但就实际研究成果而言,一方面数量少,另一方面质量也不高,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都沿用对国内营销渠道行为研究的范畴、内容和方法。大多数跨文化研究的内容还没有涉及到,这也是营销渠道本地化研究的努力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志乐主编:《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2]邱忠斌:《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研究》[R];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网络出版)2002。

[3]常怡:《美航空业竞争移师中国》[N];《经济观察报》2006.03.10。

[4]古松、彭俊:《本地化-诺基亚成功的底牌》[J];《通信世界》2000(2)。

3.宝洁公司跨国策略研究 篇三

[关键词] 全球本土化 跨国公司 产品标准化 产品差异化

为了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势,多数跨国公司在国际营销标准化和本土化的选择问题上,开始采取标准化与本土化灵活结合的方式,即全球本土化(glocal)战略。那么,在全球本土化营销战略背景下,跨国公司如何选取恰当的产品营销策略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

一、全球本土化营销战略的涵义

全球本地化营销战略是指跨国公司不仅从全球整体上思考和制定营销战略,而且根据当地环境和消费者的需求,修改产品和营销组合以满足当地的特定差异化需求。这是标准化与本土化营销战略的真正融合。

全球本土化不是简单意义上标准化与本土化的折衷,而是基于权变观点,以“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Think Globally,But Act Locally)为指导思想,以顾客为导向来适应当地文化,为全球市场创造产品和服务,兼具了全球标准化营销的规模经济性和当地适应化营销的灵活性优点,真正实现了标准化和本土化的平衡发展。从全球的角度来思考“地方”问题,把“地方”问题纳入到全球营销的整体或网络中加以解决,特别是在诸如产品定位、品牌培育、形象塑造等的战略性要素上,它注重和强调国际性、全球性的思考和宏观整体上的谋划;行动上的本土化要求跨国公司不是把自己当成外来的市场入侵者,而是当作目标市场中固有的一员努力融入当地文化,必须采用“适应性”的方式,适应当地的文化环境和市场特点,又在某些方面可以改变环境以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跨国公司的产品标准化策略与产品差异化策略

21世纪,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的微观组织和载体,在国际市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开展国际营销活动的跨国公司在制定产品策略时,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产品的标准化与差异化问题,即跨国公司是在世界范围内生产和销售标准化的产品,还是为适应每一个特殊市场的需要而设计不同的产品。

1.产品标准化策略

产品标准化策略的推行对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的迅速扩张发挥了极其关键性的作用,如举世闻名的微软公司,其操作系统和配套软件在世界各地的电脑上一直唱主角,除语言上的调整之外,核心技术和基本功能几乎无异;可口可乐公司的大旗飘扬在世界五大洲上,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畅饮着这种具有同样包装、标志和相近口味的饮料。跨国公司实施产品标准化策略是基于以下原因考虑:

(1)全球性顾客。“全球顾客”最基本的含义是跨国企业在寻求目标市场过程中完全突破国界的限定,在全球通用的年龄、收入、职业、教育背景和由此决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选择具有高度一致性的顾客群。通过全球扫描的顾客定位,使得跨国公司的跨国界目标顾客群体在产品的重要需求特征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同质性,这样,实行产品标准化策略会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

(2)规模经济性。产品标准化可以实现批量生产取得规模经济,大幅降低原材料、机械设备及其他生产成本,大量生产还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开发研究费用,而成本降低可以提高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统一品牌效应。当今,国际市场已经进入全球品牌营销时代,跨国公司一般都会采取产品标准化策略以形成统一的全球性品牌:保持品牌形象的一致性,有利于增加销售;引发有益的品牌联想,提高营销执行的效率,统一的全球性品牌一般会使用标准化的全球营销计划,这样可以简化协调工作,从而更有效地控制在各个国家的品牌营销工作。

2.产品差异化策略

产品差异化是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市场,根据其需求差异,而提供经过改制的略有不同的产品。在标准化与差异化的争论中,像钢铁、大宗化学品和半导体芯片等行业,施行产品标准化策略有一定道理,但就大多数消费品市场和许多工业品市场而言,全球化似乎是个例外现象,即使麦当劳也根据各国消费者的偏好调整在各国的产品。跨国公司实行产品差异化策略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

(1)产品差异化策略有利于使跨国公司的产品融入当地文化,更好的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虽然“全球顾客”意味着在世界市场上消费者的选择性越来越趋同,但以国别进行市场细分的跨国公司应当注意到不同国家存在着经济上、文化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会使各国消费者显示出对产品的差异需求。

(2)产品差异化策略有利于形成强有力的行业进入障碍。如果行业新的加入者参与竞争,它必须扭转顾客对品牌的信赖,以及克服原产品独特性的影响,这就增加了新进入者进入该行业的难度。

(3)跨国公司通过产品差异化策略,使得购买商缺乏与之可比较的产品选择,降低购买商对价格的敏感度。另一方面,通过产品差异化使购买商具有较高的转换成本,使其依赖于原有企业。这些都可以削弱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三、跨国公司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策略的选择

正如前文所述,产品标准化策略和产品差异化策略各有其实施的必要与优点,跨国公司在两者之间如何选择是当前必须面对的难题。将该问题放在全球本土化的背景之下考虑,跨国公司在全球战略上将全球化和本土化进行融合,因而在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的选择上也应该综合考虑多方因素:

1.市场需求的特点

如果跨国公司目标市场的需求显现出同质化的特点,则选择产品标准化策略既能够满足顾客需求,又能因产品的标准化而节约生产、销售、管理成本。反之,则跨国公司就应该采用产品差异化策略满足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顾客不同的需求。

2.行业特征与产品特性

高科技产业属于典型的“全球行业”,IT 等新兴产业,以及钢铁、大宗化学品和半导体芯片等行业中的跨国公司,往往通过产品标准化进入全球主要市场,以规模经济效益来削减成本和获取丰富的收益;而在快餐、娱乐和休闲等传统服务产业中,跨国企业则需要运用产品差异化策略细分全球市场,根据各国消费者的不同偏好调整在各国的产品。

在产品特性方面,工业产品比消费品更具有标准化的潜力,如表所示:

表 产品特性和标准化倾向

3.文化差异

在产品设计上要重视文化心理特征,以适应不同文化的东道国消费群体的偏爱。例如,汽车的样式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德国人的品味在本质上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奔驰汽车的设计变化慢;日本人的汽车习惯放在一幅墙的面前展示,因为日本的街道狭小,所以大多数日本人是习惯于从特写的、部分的角度观察汽车。

4.跨国公司国际营销推进阶段

跨国公司在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时,一般首先采用产品标准化营销策略开拓国际市场,并在适应东道国环境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差异化营销。首先采用标准化营销策略能够有效降低国际市场的进入壁垒,以较低的产品成本及时进入国际市场和扩大市场份额;否则,率先实行差异化营销策略将会使产品成本及进入成本过高,很难启动国际市场。

5.企业能力

在这里,企业能力是指跨国公司实施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营销策略的能力,它直接决定了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活动范围和营销能力。另外,企业能力同消除文化差异的障碍也有一定的关系。当跨国公司具有能够有效破除跨文化差异的能力时,便有了足够的能力来满足当地消费者对产品的差异化需求,因此能够提高差异化的程度。

6.跨国公司所实施的竞争战略

一般而言,以成本领先战略作为竞争战略的企业应该以产品标准化策略进入国际市场,以差异化战略作为竞争战略的企业应实施产品差异化策略。否则,将会出现战略的转换成本,增大国际营销的风险。

四、结论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在全球本土化的战略背景下实施产品策略,应综合考虑影响产品标准化与产品差异化策略选择的诸多因素,有效采取下面几种方式:产品核心标准化,产品外观(或附属特征)差异化;产品标准化,促销差异化;产品差异化,促销标准化;品牌形象标准化,产品差异化等。

参考文献:

[1]Whitelock,Jeryl.M:“Global Marketing and the Case for International Product Standardiz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87,Vol. 21 Issue 9,pp 32~45

[2]李明武:《国际营销:标准化与差异化的融合》,市场营销,2003(1)

[3]吴晓云 邓竹箐:《跨国公司关于全球定位的标准化营销策略》,中国高等院校市场研究会2004年会论文

[4]晏国祥:《中国民营企业国际营销组合本土化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6(4)

4.跨国公司绩效考评研究 篇四

在评价员工工作业绩时,为了确保评价结果公正、透明,以避免评价结果可能带有的主观性,用来评价业绩好坏的成本数据应多数来自其他相关部门。在评价外籍员工时更应该注意考评的公平、透明,为避免理解上的误差,必要时还应该配备翻译。对外籍员工的管理,绩效考评公正透明不仅可以鼓励努力工作的员工,还能让员工知道自己付出的努力应该得到多少回报,尽可能地挽留公司需要的人才。

公司对员工绩效考评重视责任结果导向,个人绩效承诺完成情况和行为能力是绩效考评的依据。在制定个人绩效承诺的绩效目标之前,员工与管理者应该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共同制定个人绩效承诺。

随着公司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社招员工、甚至是欧美籍员工会不断填充到公司大集体中,员工自身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个人的生活空间、发展空间都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欧美等国家的员工,他们一般不会牺牲个人时间来专研业务,更不会为了多挣钱或升职把个人业绩承诺定得很高。公司在与员工制定个人绩效承诺的绩效目标之前与员工协商,可以避免把绩效目标定得太高,员工因为压力过大而离职,给公司造成损失。

跨国公司员工的工作性质多数是跨部门项目团队的合作,他们经常要加入多个项目组,有时项目组甚至由几个国家的员工组成。不同部门、不同国籍的员工协同合作,共同完成同一个项目。在项目结束后,各地区负责人会把员工的考评结果上报总公司作为参加此项目人员的考评依据。因此,在对员工考评上不仅要有内部评价,还要结合外部评价,通过内部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客观真实地评价每一位员工。根据员工参与项目的多少、质量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以保证考评结果的公正。

新员工入职后,公司需要指派一名导师对新员工进行业务培训,主管随时解决新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新员工熟悉自己的职责权限,同时也会对自己的业绩目标有所了解。在进行季度考核时,主管要对新员工进行评估,考核结果良好的员工要进行奖励,对没有达到绩效目标的新员工要指出需改进的地方,并对员工的职位内容、职责权限做出适当调整,促使新员工尽快适应工作,提高绩效。

员工在了解考评方式后,需要与公司签订协议,员工在公司的网络平台可以查到考评结果。如果员工对考评结果质疑时,可以向上级主管反映、说明、申诉,还可以越级申诉。这样,通过上下级之间的沟通,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员工的实际工作状况和更深层次的原因,员工也可以了解上级对自己工作的看法、评价及要求,及时采取纠正措施,让考绩达到使员工心服口服,诚心接受。

公司在管理过程中应鼓励员工部门间岗位定期轮换,既加深了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对各部门的了解,同时还提高了员工的工作能力。对工作实在不能胜任或者主观上不进取的员工实行末位淘汰制,每年对绩效考评排名靠后的员工有5%的淘汰率。这也对员工起到了督促作用。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有几点值得注意:在制定绩效考评时,一定要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结合起来,目标定得过高,员工在进行具体工作时就会觉得压力过大,工作难以胜任。中国移动就曾被披露,在中国移动运营商内部,以成本换业绩的现象非常普遍。员工为了完成KPI考核,同代理商勾结,开通一些假身份证注册的手机卡,或者私自为其开通资费业务,再由代理商帮忙销货,以完成业绩考核。作为公司内部这种普遍存在的暗箱操作现象,原因在于许多员工KPI考核明显就达不到,在利益和重压下只能做假。考核的目的本身是为了统一全体员工思想,朝着公司既定的战略目标共同努力。为了达标而做假,不仅不能给公司带来任何效益,反而给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员工的身体和精神上都承受巨大压力。员工在长期负重下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辞职,要么身体垮掉,公司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失,绩效考评就像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反而事倍功半。

有时选择什么技术方法并不重要,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更重要。人生而不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员工工作在一起,文化冲突也是难免的。相互理解,尊重所在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是管理者更应该关注的问题。单独选择一种绩效考评方法不利于公司发展。对于一个跨国公司来说,由于自身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员工工作性质不同、岗位分工已经非常明确细微,不论选择哪一种考评方法都会有一些缺陷,企业选择一种考评方法已经不适合企业的发展,同时引用两种以上的考评方法,相互互补是最好的策略。

5.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研究论文 篇五

(一)转移定价的含义

国际范围内还未形成被普遍接受的对转移定价的定义。在我国,姚梅镇教授认为,转移定价是指在进行内部交易的关联企业之间,根据逃避税收的需要来确定交易价格的做法。著名的国际税法专家高尔森指出,转移定价是指各个关联企业在内部交易中按照不同于一般市场价格定价的行为,而将关联企业的全部纳税额降到最低是该行为的主要目标。结合二者的说法,笔者认为,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实质上是以整体税收最小化为目标,利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税率以及免税条件的差异,将利润转移到税率相对较低甚至可以免税的关联企业,最终实现更好的盈利。

(二)转移定价的特点

1.交易价格违背市场价值规律。转移价格是建立在跨国公司内部交易的定价基础之上的,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势必违背价值规律,与市场正常价格相差较大。

2.体现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跨国公司通过转移定价这一形式可以进行更加合适的内部资源配置,以提高其在某特定区域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导致不正常的跨国收入分配。转移定价的行为将会使跨国公司各关联企业的账面收入与依据东道国法律计算的计税所得差距甚远,这也将导致东道国的利益受到损害。

(三)转移定价的形式

1.按照交易客体划分

(1)实物转移定价。实物交易是转移定价中最常见的形式,主要包括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固定资产等交易物。跨国公司一般可以通过确定该类交易物的价格(如“高进低出”或“低进高出”),控制各关联企业的成本与利润。

(2)劳务转移定价。具体指表现为提供管理、广告、齐询这类劳务服务形式的转移定价。这类定价现象在实践中普遍存在于有提供劳务和租赁这一类服务的关联企业中。通过对劳务费用的内部确定来摊销管理成本,以此转移利润。

(3)资金转移定价。现今资金拆借越来越成为重要的避税手段。主要指通过控制贷款利息的高低来重新分配利润。例如,2002年,宝洁(中国)公司以本公司名义向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贷款,金额高达20亿元。之后再通过无息借贷的方式借给公司的关联企业。由20亿贷款带来的高额的利息支出,使得宝洁公司的税前利润出现了相对减少,于是应交所得税额也减少,达到少缴所得税的目的。与此同时其关联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笔巨额无息贷款改善运营情况,达到集团重新分配利润的目的。

(4)无形资产转移定价。主要指转让商标、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过程中的转移定价。

2.按照路径上划分

(1)利用不同国家的不同所得税率进行避税。这一类型做法基本表现为“高进低出”,即当处于高税率国家的A子公司与处于低税率国家的B子公司进行的内部交易为出售产品或服务时,采用低价;当A公司与B公司进行的内部交易为进口产品或服务时,采用高价。这样的做法可以使A公司的纳税基数减少,从而所纳税收也将减少,而此时虽然B公司的应纳税所得额增加,但由于B公司所处国家所得税税率较低,因此在整体上降低了A与B所在的跨国公司的税收负担。

(2)利用避税港进行避税。避税港指的是税率很低、甚至是完全免征税款的国家或地区。大致可分为三类,包括无税避税港(如百慕大、巴哈马等)、低税避税港(如维尔京群岛、中国香港等)、特惠避税港(如爱尔兰的香农、新加坡的廊裕等)。在此类避税手法中常见的形式如,通过在避税港设立一个国际贸易公司C,首先以低价将商品销售给C公司,再通过C公司以正常价格销售给海外客户,而C公司在获得大量利润的同时因其所处避税港的地理优势达到跨国公司的整体避税目的。

二、转移定价的动机

(一)税务动机

1.对于所得税的规避。如前所述,跨国公司利用关联企业之间的内部定价转移利润,将巨额利润转移至相对低税率国家甚至避税港,就可以达到整体上减少或避免所得税的目的。

2.对于关税的规避。当某一进口国实行从价关税制时,进口货物的低价可以使内部交易中的关联企业一方少缴关税。某些情况下,规避关税和规避所得税的做法有可能产生冲突。

3.对于增值税的规避。出口企业可以通过与关联企业内部交易中的转移低价,使本公司减少增值税应缴额。当国家实行出口退税制度时,出口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关联企业内部交易之间的转移高价,使本公司多赚取出口退税。

4.对于反倾销税的规避。通常情况下,当出口企业向进口方以极低价格销售商品时,己经形成了倾销,进口企业将可能被征收反倾销税。但当关联企业之间发生此类倾销时,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其他隐蔽的交易获得各种补偿,从而提高其销售价格,使其无法达到倾销价格的标准。这样,事实上的倾销就可以有效避免反倾销税的征收。

(二)非税务动机

1.迅速打开与占领销售市场。境内跨国公司在与境外关联企业进行交易时可以通过采用低价的方式,帮助该关联企业减少产品成本,再利用此优势以比竞争对手低的价格出售产品,抢占市场。

z.合理配置内部资源,调节子公司利润。为了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母公司可以选择通过低价提供原材料或劳务、高价回购产品来增加子公司盈利,帮助子公司维持运营;也可以选择通过增加子公司的生产成本和降低回购价格来减少子公司利润,转移投资方向。

3.多从合资企业中分享利益。在母公司以合资形式与东道国投资者共同建立子公司的情况下,必然涉及到东道国政府与当地投资者的利益。而跨国公司与他们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同的利润目标,也因此会产生冲突。基于当地合作者仅能分享子公司利润无法分享母公司利润这一特性,通过转移定价转移利润至母公司可以使跨国公司多获得利益,同时也避免产生更多的冲突。

三、转移定价的法律规制

(一)美国国内法

1.美国规制转移定价的法律架构及主要内容

在国际范围内,目前美国有关转移定价的法律制度是比较完善、全面、有效的。1994年美国《国内收入法典》最终法案第482条用了接近100页之长的篇幅,对关联企业内部交易业务的税收处理的方法和程序作了规定,至此美国法律对转移定价的限制有了明确的法律基础0 482条款的主要内容为:跨国公司集团内部交易按照市场价格为正常交易价格,出于对避税的防范和基于正确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的需要,税务当局有权对关联企业的应缴税所得额进行调整。该条款的目的在于确保企业切实地反映由关联交易而产生的收入,防止与跨国公司内部交易有关的避税行为。

对于转移定价的法律规制,美国法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举证规定较为严格。要求外国分公司或代理处同母公司一样进行举证。第二,要求纳税人应提交的账目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强调纳税人的责任意识。第三,关于恶意的转移定价行为有较严厉的惩罚性规定。对于交易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偏离正常价格的转移定价行为,美国法规定了最高可按应补缴税额的百分之四十处罚款。

2.美国规制转移定价的基本原则

(1)正常交易原则。正常交易原则以企业理性为出发点,强调企业的独立性,就算是关联企业也应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交易原则进行商事活动。该原则的基本涵义是指在处理关联企业的内部交易问题时,关联企业之间发生的国际收支也理应按照独立企业之间进行交易时所体现的独立竞争的精神进行分配,换句话说,应当以在正常情况下所用的价格取代内部交易中出现的不合理的转移价格。

(2)最优法原则。1994年的转移定价法规曾经指出:“一项受控交易正常结果的确定,在实践中不存在绝对优先的方法,也没有一种优于其他方法的方法,必须依照能够对结果进行最可靠衡量的方法来确定正常交易结果。”这条法规规定了最优法原则。正常交易结果可能在仅仅只适用了一种方法后就可以得出,但是如果之后出现另一个方法,并且被证明可以更真实地反映正常交易结果,那么这个之后出现的方法就必须被使用。该原则的实质其实是要求使用能够对独立企业之间的正常交易结果进行最真实衡量的一种方法,以最大限度地使关联企业的内部交易符合正常交易。

(3)可比性原则。当试图确定某一项转移价格是否符合正常交易价格时,一般应在可比的情况下将关联交易与正常交易作比较,如有差异则应另外寻找合适的可比交易。因此,如果以独立企业间的某次交易作为参照物,首先要求其具有可比性。可比性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对关联企业内部交易的结果进行准确判断。

(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有关规定

作为一个成员国囊括了全球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的国际组织,经合组织在转移定价的税制研究方面为世界经济都做出了很大贡献。早在1963年,DECD就制定并公布了《关于对所得和财产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并于1977年对范本的修订中首先提出了转移定价的原则。其第9条第1款规定,关联企业之间的内部交易应当视同独立企业间的交易,须符合正常交易原则,而税务部门被授权对不符合的交易进行调整,即第一次调整。其第2款在前一款的基础之上确定了成员国第二次调整的义务,即当东道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调整之后,如果这一调整合法且合理,母国政府就应及时对在该交易中的关联企业位于本国的税收进行调整。这一条规定通过对跨国交易东道国和公司母国调整义务的明确,得到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普遍认可。1995年DECD发布了《关于跨国公司和税收管理转移定价指南》,并且从此每年以附件的形式发布各项补充指南,持续完善对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行为的规制。

(三)预约定价制度

6.宝洁公司跨国策略研究 篇六

Xxx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影响要素,也成为企业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重要核心竞争力之一。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和扩大市场占有率,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市场,采取各种手段,以取得垄断优势。通过简单介绍跨国公司,结合中国目前的市场情况,在肯定跨国公司的引入对我国市场的积极作用的同时着重分析了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上的垄断现状以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最后,提出在跨国公司技术垄断下我国企业发展的对策,以提高我国自主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改变在某些行业完全由跨国公司垄断的危险局面。[关键词] 世界市场;跨国公司;垄断;自主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背景下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建立地区总部和设立运营中心而逐步实现集团化,在我国的竞争实力明显增强。跨国公司的大举进驻和对我国的大规模投资,缓解了我国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使我国工业技术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促进了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将我国经济纳入了国际轨道,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跨国公司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某些跨国公司依赖优势地位实施限制竞争行为,遏制我国企业的发展,并在某些行业形成了垄断格局,对我国某些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已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必须对跨国公司的限制竞争行为和垄断进行有效的防范和监控,形成良好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以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跨国公司的现状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

跨国公司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态,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中期。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在1977年起草、经次数修改并于1986年最终定稿的《跨国公司行为守则草案》中对跨国公司的定义是:“本守则中使用的‘跨国公司’一词是只有在两个或多个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不论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以便通过一个或更多决策中心制定协调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该企业中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其中一个或更多的实体能够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有效的影响,特别是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

(二)跨国公司的主要特征

1、战略目标全球化。跨国公司一般都具有“全球战略”目标,这是与国内企业相区别的明显特征之一,具有全球化的目标市场是当代跨国公司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跨国公司的目标是全球市场,它以整个世界作为其经济活动的平台,以世界经济发展作为其发展的基础,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利润作为追求,以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所占全球市场份额作为自己的成就。在全球范围内 有效配置生产力,充分利用世界各地的比较优势,以实现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

2、生产经营国际化。跨国公司实现全球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生产经营国际化。生产经营国际化是指跨国公司的产品在一个国家设计,产品和零部件在其他一些国家生产,然后再运到另一个国家组装。这时的产品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产品,它是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设计,利用最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由最熟练的工人生产的最好的产品。

3、要素转让内部化。跨国公司的经营不仅要设计国内经营中必须面临的环境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必须面临东道国环境因素的差异和国际环境因素的变化。为了避免由于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公司经营成本的提高和生产效率的降低,跨国公司往往建立内部化的市场已取代外部市场,主要表现在商品贸易、资本转移、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让等方面的内部化。

4、内部管理一体化。跨国公司的内部管理一体化主要有生产一体化、营销一体化、技术一体化、采购一体化。把投资、科研、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经营活动进行一体化部署,以达到管理成本更低、管理效率更高的目的。一体化的管理,保证了生产企业的合理分布,避免了重复生产和销售,保障了跨国公司的整体利益。

(三)跨国公司垄断在我国的实现

1、依赖资金实力通过并购削弱我国市场竞争,谋求垄断地位。跨国公司的融资实力是其在中国进行并购形成市场优势地位,进而采取限制竞争行为的最便利迅捷的武器。因为跨国公司利用资本运营方式并购我国企业后,可快速谋取在我国的优势地位。虽然企业并购并不当然地削弱市场上的竞争,但很多情况下企业并购的确会给市场竞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为垄断的产生提供最佳的充分条件。因此,企业并购往往成为各国反垄断法关注的重点。其中尤以横向并购对市场竞争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也最直接。“横向并购”会直接导致特定市场上竞争企业数量减少,市场集中度提高,甚至出现少数大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

2、通过品牌控制取得行业及市场优势地位。品牌控制是跨国公司在我国迅速取得优势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国内一些企业的品牌在跨国公司进入之前,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并在消费者中享有一定声誉,但由于许多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忽视品牌战略,在合资时或者使用外方品牌,或者将知名品牌低价转让给外方后被弃之不用,以致越来越多的国内品牌在市场上消失。据估计,我国现有的三资企业中有90%以上的企业使用外方品牌。跨国公司通过对品牌的控制,在许多行业已经成功地构筑起又一道阻止国内其他新进入企业的行业壁垒。

3、凭借技术实力及技术控制推进限制竞争行为。目前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上70%的技术转让和80%的新技术、新工艺。几乎所有跨国公司取得市场优势地位的行业,跨国公司都控制该行业的先进技术,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跨国公司凭着对先进技术的控制,在我国获取了巨额的垄断利润。为了不断强化其技术控制,跨国公司越来越注重利用我国的技术资源,通过 大量招聘国内科技人才,并购国内科研机构,在东道国开展研究开发,推出适合中国市场的新产品,以图保持其在中国市场的技术优势,构筑技术壁垒,谋求维持其市场优势地位。

跨国公司为了维持技术优势经常拒绝交易和进行独家交易,依赖技术优势,构筑起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限制竞争对手的进入,从而长期地把价格提高到完全竞争水平以上,以达到获取巨额垄断利润的目的。

二、跨国公司垄断在我国产生的原因

跨国公司在我国限制竞争行为和垄断问题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跨国公司本身的原因,也有我国的特定历史条件及政治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于国际环境的原因。

(一)跨国公司对市场和利润的追逐是内因 跨国公司运转的最终目的是市场的占领和获取利益最大化,而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是达到此目的成本较低的途径,于是,跨国公司总是寻找机会可以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实施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跨国公司于是积聚可以使其采取最佳手段的实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跨国公司会采取贿赂等腐败手段来获得优势地位,这在像我国这样处于经济政治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并不稀有。

相对于国内企业而言,跨国公司在一些行业中拥有绝对的资金、技术、品牌及管理优势,当跨国公司进入一个在这些方面都处于明显劣势的国家时,这些优势往往就会直接成为市场力量。跨国公司凭借这种绝对的市场力量可以轻而易举地击垮处于明显劣势国家的企业,从而在一些市场上取得控制地位。而跨国公司在取得控制地位之后,就不可能不去采取垄断或限制竞争行为,以谋取尽可能高的利润。

(二)我国的政治经济及法制环境是主要外因

作为竞争秩序维护者的我国政府反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的能力较弱是导致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进行限制竞争和垄断的重要原因。

一是法律法规和监控措施的不完善,对限制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的管理还不成体系,缺乏准确的适用条件和执法保证。因此在这方面的监管,我国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对策,尤其缺少市场信息预警机制、事中监督控制和事后稽核机制。这样一来便导致一些明显的限制竞争行为因无法律规定的约束而合法地存在,同时对于来自跨国公司及国外的影响公平竞争的行为也无法预防和整治,从而也无法保证国内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

二是实施反垄断法的主管机构不健全。反垄断法与其他的法律制度不同,它的任务是要同大企业或者大企业集团的限制竞争行为作斗争。这就要求反垄断法的主管机构要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足够的权威性,以免在执法过程中陷于政府的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冲突之中。目前,我国对监督管理部门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还不到位,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相对独立的和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市场执法机构。

(三)发达国家对垄断的规制政策由严格转为普遍放松是促进因素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垄断和并购的规制政策和立法逐渐放松,放松规制的浪潮直接改变了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政策的取向,对垄断的规制由垄断结构转向了垄断行为,导致相当数量的跨国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从而助长了其对市场垄断的“肆无忌惮”和经营战略的“赢者通吃”思维的强化。对我国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具备条件可以在我国推进他们的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的跨国公司,必然会越来越多。

三、跨国公司垄断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垄断,跨国公司垄断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跨国公司的引入虽然对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商业的角度看,这些公司投资中国都只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甚至是为了转移发达国家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对于我国的环境造成了巨大污染。从垄断的角度看,它给中国经济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特别是由于跨国公司利用其独有的规模优势,对中国相关行业的垄断日益严重。这种垄断的形成,轻则损害消费者利益,危害市场完全有序的竞争秩序;重则危害国家经济主权完整,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一)民族工业发展受到沉重打击。跨国公司凭借雄厚的实力、技术管理优势和我国的优惠政策,采取“先占领市场,再寻求最大利润”的战略,并通过低价销售,先送后卖,强有力的广告宣传等方式促销,抢占市场,达到垄断的目的。如此,整个行业或产业的主导权就会面临受外商控制的危险,定价权将被外资控制,危害消费者利益。另外,跨国公司的进入还会造成我国自主品牌的丧失。

(二)外资的进入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由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在东南沿海较多,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较多,以及投资在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和投资在一个地区不同行业的差异,这些都导致地区间、城乡间、不同行业群体间贫富差距扩大,而且容易造成我国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将被弱化。首先,跨国公司在华技术锁定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跨国公司在完成跨国并购后,均在我国建立了研发机构,而且80%以上都是独资设立。这样,跨国公司就能够通过技术控制和技术保密,减少技术的溢出效应,从而实现其对我国整个产业的技术锁定战略,使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长期处于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其次,跨国企业通过对知识产权、核心人才的集中式掠夺,扼杀我国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跨国公司的母国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这决定了跨国公司的活动在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同时,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带来不利影响。跨国公司基于其全球战略,总是力图摆脱东道国的监督和管理。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利用转移定价和内部交易转移利润,逃避东道国的税收管辖和外汇管制措施。跨国公司在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直接影响主权国家的货币财政政策,跨国公司拥有和控制的巨额长期资本和短期借贷资本已构成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随时根据其全球利益的需要,对资本进行统一调配。而不考虑东道国金融市场可能发生的危机,引起东道国金融市场不稳定,并影 响我国的经济安全。

四、我国面对跨国公司垄断的对策

面对跨国公司的垄断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应尽快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2008年8月1日起施行的《反垄断法》为我国反垄断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应继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促进公平竞争。在实际的操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建立有效的竞争秩序,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打破跨国公司垄断的最佳方式就是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釜底抽薪,消灭其赖以存在的土壤。要形成有效的公平的竞争秩序,可以从促进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和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两方面入手。从国家宏观政策角度看,通过恰当的产业政策与吸引外资政策,引进新的竞争者,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有效防止跨国公司形成垄断。通过全方位地引进外商投资,更容易促进跨国公司向中国转让先进技术,从而减小国内企业同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距,这也有利于降低行业的进入壁垒,促进国内竞争者的产生,促进市场竞争。从微观主体层面看,国内企业应实行战略联盟,联合进行研究开发,以不断打破跨国公司所造成利益联盟的技术壁垒。

(二)建立健全有关法律,对跨国公司垄断进行监控和制裁。有法可依是治理规范跨国公司垄断的前提。法治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往来的普遍要求。构建一个相对稳定完善的规范跨国公司竞争行为的制度体系,既要有效地防范和监控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又要保护好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的合法利益。

首先是尽快完善《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遏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垄断行为,保护民族工业和国家经济安全,促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结构的完善,对我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建立完善的并购法律体系,在相关的法律中规范并购行为,从根源上防范遏制跨国公司的垄断。其中重点要防范跨国公司对国有企业的并购和控制。

(三)加强行业竞争状况的监控,积极查处跨国公司限制竞争的案件。

1、建立跨国公司定期报告制度,应用“同一经济实体规则”。建立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定期报告制度,规定其应按一定的时间将其在该阶段内生产经营状况和有关财务报表向有关部门报告,并规定其应当就有关质询的问题向负责审查的部门做出合法的回答与合理性的解释。

2、建立重要行业市场集中度评估制度。市场处于不断的变化态势之中,各种经济力量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为此,有必要定期对重要行业进行评估,这是有效实施反垄断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对市场情况和行业结构的准确了解,在执行有关政策上就会失之偏颇。

3、与其他国家建立国际合作机制查处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由于跨国公司在招商引资的时候受到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和保护,查办跨国公司实施限制竞争行为的案件难度较大,目前工商部门查办此类案件不多,办案经验还不丰富,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经验,学习发达国家以及和我们一样的发展中国家处理跨国公司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的成功方法,而且一些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可能涉及的不仅仅只是在中国,这也要求我们要加强在国际上的合作。

(四)多方引进外资, 形成外资并购母国多元化格局。国内企业如能在引资过程中注重引进竞争机制,让外资之间展开竞争,则可处于主动地位,获得较好的效果。

(五)加强无形资产保护。通过完善知识产权的有关立法,与外商投资的相关法律要协调一致,对通过合资、合营、购并方式进人中国的外国企业要求其依照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得擅自停用原有企业的品牌,不得损害原有企业的版权、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我们在与外国企业合作时,也要慎重对待无形资产,不可轻易作价出售。

(六)结成战略联盟。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市场后,往往与当地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进行合作。虽然这种战略联盟有利于跨国公司以较小的付出扩大业务范围、进人新市场,加强技术力量但是,东道国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也可以借助大企业的科技、品牌、管理、销售网络等优势,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国内企业应该积极地抓住机遇, 迅速发展壮大, 成为下一代的大跨国公司。

(七)发展我国自己的跨国公司。这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我国现代化大生产在国际层面上扩展的必然,也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扩大和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关系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企业无论在规模,还是营业额特别是利润上差距还是很大。而且我国的跨国公司掌握的核心技术还不够,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还很低。应该鼓励这些企业尽快的走出去,积极的参与国际竞争,成为真正的跨国企业。

参考文献:

7.跨国公司推进在华本土化策略 篇七

近一段时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突出,而跨国公司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方面的动向。在此次博览会上,各大跨国公司纷纷打出“食品安全”牌,以此推进其本土化营销策略。

家乐福中国区副总裁吕仲立在博览会上说:“家乐福最近会同农业部、商务部开展农超对接的服务,重点就是指导农户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我们认为这会解决食品安全的源头问题。去年,我们与农业部合作举办了一期针对辽宁省的培训,共有200家农业合作社参加,这种培训我们会在全国范围持续地举办。”吕仲立还坦言:“农超对接在中国还存在一些挑战,比如说叶菜的保存时间和水果的保存时间不一样问题等,而目前中国的道路状况还不是那么理想。”

关注食品质量安全和农超对接项目的还有麦德龙集团。2007年底,麦德龙集团成立了麦咨达农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Global GAP、IFS、ISO22000等国际标准基础上,对中国本地农户及农业企业给予生产、加工、包装、物流等各个环节的培训咨询,并为农业生产商独立设计整改方案。麦德龙中国客户管理副总裁安德瑞说,麦德龙与麦咨达自主研发了可追溯系统,用以全程记录食品“从田地到餐桌”的一路历程,包括培育食材的农户姓名、加工工厂的精确地址,乃至沿途采用的运输方式,实现了从源头控制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科技含量已达世界同类技术的最高水平。

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中国总代表原谦治表示,去年9月,住友商事和吉林粮食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日本精米加工的先进技术也将引入吉林省。住友商事将构筑包含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的供应链,生产安全、安心、美味的食品。”

世界最大的农业机械制造商约翰迪尔公司则认为,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光有技术转移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实现技术本土化。约翰迪尔中国总裁卢克·盖斯塔特表示:“约翰迪尔在华发展的过程中,所做的不仅是将国外先进技术引入国内,更是将之与具体国情很好地结合起来以适应本土市场。”约翰迪尔公司去年与吉林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在长春合作进行了一个实验,得到的结果是,使用约翰迪尔播种机进行作业的玉米田,其单产可以实现6.7%的提高。为此,今年约翰迪尔公司又与吉林省长春市农科院启动了更大规模的玉米高产合作项目。项目耕作选用优良的种子,通过在农耕各个环节合理使用农机设备改进农艺流程。卢克·盖斯塔特说:“我们希望这种实践不仅能够解放农村劳动力、改进管理、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切实提高粮食产量,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据了解,上世纪70年代末,黑龙江垦区进行现代化农业试验,首次引进了约翰迪尔公司62台农机设备。此后,约翰迪尔成为第一家向中国农机行业转让农机制造技术的外国农机制造商,并向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系列培训。现在,约翰迪尔公司的农机已经在中国占有25%以上的市场份额。

从本届东北亚博览会各大跨国公司的动向来看,其本土化的营销策略趋势已十分明显。不过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跨国公司本土化将对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如抢占国内市场份额、争夺人力资源等。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规避其负面影响,使之能为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良性运行服务。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史自力认为,经济全球化使得跨国公司中国化已成为一种大趋势。在此背景下,首先应当处理好国有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于经营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政策上应鼓励跨国公司并购;同时,要制定政策对我国优秀企业的品牌进行保护,对于在行业中居主导地位且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政策上应给予重点扶植和保护,鼓励它们走国际化经营道路。其次,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到中西部地区投资。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基础设施较好的我国东部一直是其首选地,而中国则要保持地区间的均衡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把二者协调起来。第三,根据世界经济结构发展趋势调整产业结构。目前,中国企业的产业结构水平与跨国公司的产业结构水平仍然存在相当差距。中国企业必须吸纳跨国公司成熟的产品和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产业结构演进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内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实现与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对接。

8.宝洁公司跨国策略研究 篇八

关键词:跨国公司 投资变局 服务策略

1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六大变局

据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显示,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呈现出以下六大变局:

1.1 从“投石问路”到“大举进军”

从劳动密集型的小项目到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大项目,从一般加工业到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实现了从“点进入”到“面进入”的飞跃。2003年,中国吸引外资突破50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外资流入国。汽车、集成电路、电信、金融、旅游、咨询、物流、批发和零售、公用事业等日益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此外,跨国公司还实施多元化战略,对产业的上、中、下游或生产、流通、售后服务各环节进行系统化投资。

1.2 从合资合作走向独资或控股,从传统的投资建厂到并购业内龙头企业或上市公司

由于对中国市场由陌生到熟悉、政策环境由紧到松,跨国公司不再需要中方企业这根“拐杖”,而倾向于建立独资企业,或者通过增资扩股在合资企业中取得控股权和“话语权”。并购业内龙头企业或上市公司,则有利于跨国公司高起点、短周期抢占市场制高点,正在成为跨国公司的又一重要投资手段。

1.3 “四肢”进来之后,“头脑”随之跟进,经营层级不断提升

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和经营重心的转移,跨国公司纷纷在华建立地区总部,就近管理和协调在华业务,整合内部资源、提高运营效率。美国《财富》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2%的跨国公司计划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首选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据预测,10年内,上海有望超过香港和新加坡,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首选之地。

1.4 从本土化经营到全球化运作,从本土化生产到本土化研发

以前,跨国公司多在国内建立生产基地、采购中心,却少有设立研发中心的。但发展到今天,跨国公司在华地区性研发中心达已400多家,不但满足本地需求,而且面向全球市场。譬如:阿尔卡特在上海建立的全球第三大研发中心,就拥有1500名技术人员,是其全球技术库的共享者和贡献者。

1.5 从有形资产的较量到无形资产的博弈,竞争模式正发生改变

首先,从以往的输出产品、技术到如今的输出品牌、标准输出;其次是加快在华专利布局,针对国内企业的“专利大战”初露端倪。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以来,在我国产业领域申请的专利中,90%由外国公司抢注。专利保护、收取知识产权许可费成为跨国公司角逐中国市场的新武器,家电、IT、制药、汽车等领域将首当其冲。

1.6 从竞争走向“竞合”,竞争策略正发生改变

为强化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跨国公司之间从竞争正走向“竞合”,在某些领域和项目开展合作,建立联盟。譬如,为争夺中国手机市场,爱立信和索尼2002年建立了战略联盟。

2 跨国公司金融服务策略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已经走过了“追求一般资源(如廉价劳动力)-追求市场份额-追求效率和利润-追求战略资源(如专利、品牌、高级人才、稀缺能源)”四个阶段,市场地位日益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可小觑。对于跨国公司进军领域的企业而言,称之为“狼来了”一点也不为过,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却无疑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真正把蛋糕做大做好,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针对跨国公司的金融服务需求及其风险特点,制定科学的经营策略,并根据跨国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适时调整。

2.1 跨国公司金融需求分析

相对于国内集团客户而言,跨国公司的金融需求较为全面复杂,在综合贡献度方面也更具潜力,概括说来,其金融服务需求大体分为四类:即融资需求、国际结算需求、现金管理需求、投资顾问需求。源于强烈惟利的意识,跨国公司对银行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出以下特点:①对银行创新能力和高端差别化服务的需求较高;②对金融服务效率的敏感性较强;③对金融产品和服务定价较为关注;④对金融一体化服务的需求强烈,一旦选定一家值得信赖的银行,倾向于建立全面的长期合作关作。

2.2 跨国公司金融风险分析

鉴于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經营特性和自身结构的复杂性,相较于国内企业集团而言,银企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严重,不但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容易波及信贷资金安全,下列风险亦尤为突出:

一是关联交易风险。由于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价格不随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内部母子公司在销售产品时的价格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跨国公司凭借其丰富的避税经验,可大量转移其在华投资企业赚取的高额利润。再者,客观来说,跨国公司在国际层面上关联关系的相对隐蔽性,也为其内部成员间转移资产、逃废债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是汇率风险。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特指由于汇率的不利变动引发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跨国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大量外汇,国际资金市场瞬息万变,汇率的波动必将导致某种货币的升值和贬值,对公司的不利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减少外币资产的账面价值;增加外币负债的偿债成本;降低公司现金头寸,减少账面利润;破坏公司在国内和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等。

2.3 跨国公司金融服务定位

2.3.1 设立跨国公司信息数据库,提高决策科学性

“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财富”、“不要涉足一无所知的领域”,已是经济博弈中众所公认的至理名言。显然,拥有的信息越多,就越能占据交易中的主动地位。只有首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商业银行的投资决策才会拥有坚实基础,风险管理技术会才有用武之地。为了解掌握跨国公司经营和投资新动向、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明确跨国公司争办方向和重点,商业银行应当成立专门的跨国公司业务机构或课题组,充分利用海外分支机构以及代理行的合作优势,全面搜集跨国公司基本信息及标准普尔、穆迪等国外权威机构对跨国公司评级的有关资料,逐步建立跨国公司母公司信息档案库;同时,要与外资委、外经贸委、工商管理局、财税等有关政府部门密切联系,跟踪收集本市跨国公司投资意向和重大项目,以及与跨国公司有关的海关、税收及外管政策,从而为跨国企业营销争办、客户筛选、项目评估和监控提供及时的支持。除了上述的结构化、客观性信息外,银行还需广泛收集国内外财经报道中对于跨国公司的经营评论尤其是负面评论,以便及时做出风险预警。

2.3.2 搭建现金管理平台,打造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如前所述,基于成本效益及效率观念,跨国公司对金融一体化的服务需求较为强烈。尤其是跨国公司总部或区域性总部纷纷进驻国内市场后,作为全球性或区域性生产基地、销售和分拨中心或加工中心,必然更加注重银行网络资源方面的比较竞争优势,他们往往倾向于在整个中国地区选择一家有实力的银行作为关系银行,由银行总部与跨国公司总部或区域性总部建立业务往来关系,利用银行自身的国内外分支机构为总部本身及各地的分支企业提供异地甚至跨国的金融服务。

正如同“金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就是金银”一样,对于打造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来说,除了全行联动、提高营销层次以外,现金管理服务无疑是最好的切入点。所谓现金管理,系指商业银行以资金结算网络为依托,以电子银行为主渠道,面向高端对公客户提供的综合性、个性化资金管理服务,是银行以结算类中间业务为核心的多种服务和产品的整合,涉及账户管理、会计结算、资金归集、法人账户透支、信息咨询等各个方面,概括说来,大致具有四个功能层次:一是账户信息查询功能;二是资金快速收付功能;三是流动性管理及集团成员间的资金控制功能;四是资金升值功能,主要包括结构性存款、委托贷款、代客交易等。对于客户而言,无异于借助银行的资金结算网络,搭建自身的“内部银行”,以便轻而易举实现对企业集团全方位的现金流出、流入及留存控制与管理。客观来说,现金流量决定一家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在国际企业界素有“现金为王”的说法,相应的,现金流量管理便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鉴于此,企业更倾向于使用数目尽可能少的银行平台来进行现金流量管理,并倾向于继续集中使用合作银行的其他服务。如此一来,不但企业的分

支机构,就连其经销商甚至下游企业,也往往会被合作银行收入囊

中。

2.3.3 进行科学评级授信,加速金融产品创新

在融资业务方面,跨国公司偏好灵活方便的综合额度授信方式。在对跨国公司的评级授信中,应掌握两项原则,一是必须充分利用前述方方面面的信息;二是必须通盘考虑整个跨国公司企业集团的风险承受能力,尤其要加强对跨国公司联结机制、关联关系的分析与监测。与此同时,我们也应针对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进一步细化量化评级标准,前面谈及现金管理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强调的是,现金管理对于银行的贡献度,不仅仅在于稳定客户群体、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搭载营销其他产品等,还在于可以籍此掌握跨国公司的第一手现金流量信息。基于对现金流量的分析,银行能够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更为准确、及时的评估与监测,从而更有利于建立信贷质量长效管理机制。

再者,金融创新在跨国公司的营销中同样具有不替代的地位。2001年,轰动一时的“爱立信倒戈”事件,其导火索就是相关的中资商业银行难以提供其需要的金融服务产品——无追索权保理业务。而事隔一年,建设银行能在有9家中外知名银行角逐的通用电气(中国)公司现金管理服务项目中一举中标,固然是该行的综合竞争实力所致,但关键之一也在于该行打赢了金融创新这张牌。当时,通用电气明确提出“法人账户透支”的业务需求,但所有的中资银行均尚未开办此项业务,于是,该行当机立断,向监管部门递交开办申请并获批准,成功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在融资业务方面,跨国公司的产品需求十分廣泛,如:本币融资、票据贴现、应收账款融资或买断、出口融资、保理、福费廷、购并融资等,并希望能够采取多种担保形式。国内商业银行应该在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技术与手段的前提下,努力在上述领域有所创新与突破。再次需要强调的是,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甚至与产品与服务设计上,都应充分考虑借助现金管理平台的积极作用。

2.3.4 做好投资顾问服务,实现传统“融资”向多方“融智”的转变

在QFII条例正式实施后,跨国公司企业还将进一步涉足内地资本市场,为此,他们将需要有关投资银行方面的咨询服务。除此之外,跨国公司在项目投资过程中,还需要银行提供一系列的理财顾问服务,如外汇、金融政策咨询和融资方案、项目审价咨询、结构性融资、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债务管理、财务管理、企业诊断等若干方面的中间业务需求,银行可利用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市场地位,在上述领域为其提供所需要的权威服务。

上一篇:小学生2021春节手抄报字少又漂亮下一篇:读书笔记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