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申请博客》教学反思(精选8篇)
1.《认识和申请博客》教学反思 篇一
《认识锐角和钝角》教学随笔
刘
立
霞
在本学期教学大奖赛中我讲的是《认识锐角和钝角》,本节课学生在二年上学期“角的初步认识”中,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角的认识,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能够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所以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能做出直角、锐角和钝角。
二年学生好动、好奇心强,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我尽量做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具体情景中学习数学,学生通过在“找角——做角——画角——创造角——设计美丽的图案”等多层次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创新和想象的能力。以下是我的简单教学思路:
一、锐角和钝角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在第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就结合生活实际出示情境图,情境图里藏着很多角,让学生把它找出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我们生活。
二、学生在找到角以后,进行观察分类,引导学生去独立探究,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然后学生在分一分、说一说的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锐角和钝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亲身体验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让学生通过找角、折角、比角、,感受角的大小,整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整节课让学生“找角”,“把角分类” “找物体表面上的锐角和钝角”、“找教室中的锐角和钝角”、“用巧巧手折角和摆角”、“创造角”和“画一个锐角和钝角”等活泼有趣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让学生观看生活中角的应用图片,既加深了对角的认识,又还原于生活。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一处,如: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教师要求不够明确,说的不细。学生在汇报结果时没有做到全员参与,没有给同学们以直观形象演示,没有落实扎实。在以后教学活动中予以改正。
做创造的教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经典案例随笔 55个经典案例》,看到了许多的经典教学案例,知道的数学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想达到教学目的,要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读了本书,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以下一个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一位外国专家听了中国一位特级教师的一堂无可挑剔的、非常顺利的数学课说:“我有一个疑问:既然学生都懂了,我们还教什么?”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现在的课堂尤其是公开课堂重表现的实质。文中还例举了其他的一些存在问题:小组合作重形式、轻实质;探究重执行、缺思维;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书中提到一旦发现学生的解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而我们平常的可能因为时间较紧而忽略。又如: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常常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能切实给人以享受和启迪。实际教学中,我们可能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浅白地追求小组学习的形式。甚至有时将小组合作等同与小组讨论,有的合作学习内容没有价值,有的合作学习缺乏深入自主和个体体验,有的合作时间不足、没有反馈交流等,不一而足。
书中提到的三不要四要让我印象深刻:不要什么培训都感觉很好,也不要观摩什么感觉都好,更不要教学完教师感觉很好;要的是回到课堂还是会操作,要的是学生的感觉很好,要的是学生学有所获,要的是不走样的体现学生主体理念与行为的有效融合。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需要不断关注学生,将学生作
为自己教学的出发点;需要不断学习,需要不断反思,将反思作为自己的必修课,需要不断关注细节,将细节作为一个成功教师的基本视角。
最后用一位名人话来结束读了本书的体会:一个教师应该:“一点上知道一切,一切上知道一点”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或更靠近学科专业上的行家。
2.《认识和申请博客》教学反思 篇二
一、让学生在情境中构建联系
【片段】
(一) 让学生感知1米的长度
教师出示一段西游记的动画片。
师:孙悟空有件神奇的宝贝是什么呀? (出示1米长的金箍棒, 让学生猜一猜有多长, 并用米尺比一比。)
师:米是我们学过的一个长度单位, 你能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
师:金箍棒变呀变, 变短了 (出示一根短的金箍棒) 。如果要测量这根金箍棒的长度, 应该用什么用单位呢?
学生在下面比划出1厘米有多长。
(二) 让学生初步感知1分米的长度
师:这根金箍棒有多长呢?你会量一量吗? (学生动手量并交流。)
师指出:这根金箍棒长10厘米, 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
……
(三) 在问题情境中产生“毫米”需求
师:金箍棒继续变短, 变成了一个1厘米的小金箍棒, 请大家量一量。如果金箍棒再变短一些, 那说明比1厘米怎么了?
生:短了。
师:如果用厘米作单位来量还合适吗?若不合适, 那就需要有一个比1厘米更 (短) 的单位。
通过这样的问题创设, 让学生产生了“毫米”需求。
(四) 想象延伸
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一想假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又一直变, 变得通天长 (教师结合课件显示“金箍棒”的不断变长) , 是不是可以找到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呢?假如一直变短 (教师结合课件显示“金箍棒”不断变短) , 是不是也可以找到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呢?只要你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相信一定可以找得到。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 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且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教师在课前播放了学生喜爱看的动画片《西游记》, 引出了孙悟空的金箍棒, 整节课以金箍棒的长度变化贯穿始终。课始, 教师凭借一根金箍棒, 让学生通过观察、估计、测量, 回顾了“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 及时地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与学习经验。接着, 又通过测量10厘米长的金箍棒适时地引出了“分米”这个新的长度单位。金箍棒继续变短, 当变得比1厘米更短的时候, 学生就有了寻找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求。在全课的教学过程中, 我借助不断变化的“金箍棒”这一充满童趣的教具、学具, 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测量中理解和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厘米”“分米”和“毫米”, 并建构起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课末, 我结合金箍棒的不断变化, 激发学生继续去找寻比米更大的单位、比毫米更小的单位, 对全课进行了延伸, 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整堂课, 学生在情境中学得生动、主动、活泼, 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精彩。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
【片段】
(一) 让学生找1分米, 建立分米的表象, 体会1分米=10厘米
师提问:你能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吗?你找出的1分米是从哪到哪?
师创设情境:班里有个小马虎, 他把尺子弄断了, 他的尺子上没有0-10这一段, 那该怎么找呢? (出示课件:一把断尺)
学生讨论1分米是从哪到哪, 得出结论:只要找出10厘米, 就是1分米。
(二) 让学生画1分米, 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师:大家想不想把在尺子上找到的1分米画下来, 请大家在纸上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生交流:我是从0刻度开始画了一条10厘米的线段, 10厘米就是1分米。 (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
师:请你帮同桌量一量, 看看他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同桌合作)
(三) 让学生比划1分米
师:同学们想不想把这个1分米的长度牢牢地记在我们的脑子里呢?大家可利用1分米长的吸管;或用大拇指和食指来比划出1分米;也可以闭上眼想像1分米的长度, 再睁开眼比划出1分米, 然后用尺子调整。 (学生体验)
师:这时我们眼中就有了一把1分米的尺子, 我们可别小看了身上这把小尺子, 它的用处可大呢。
(四) 找一找
让学生用身上这把尺子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也大约是1分米。
(五) 量一量
师:这把小尺子不仅可以帮我们找到接近1分米长的物体, 还能帮助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让学生用这把小尺子去估测一下课桌面短边的长, 交流它接近几分米。
师指出:生活中如果一下子找不到直尺, 又不需要量得太精确, 就可以用这个身上的尺子来帮忙。
(六) 组织学生做游戏考眼力
1. 教师拉彩带, 拉到大约1分米长时学生喊“停”, 并用手比划一下。
2. 拉3分米的彩带做拉花, 拉到3分米长学生喊“停”, 并用手比对一下。
3. 教师拉出1米的彩带, 让学生估一估是多少分米, 并用米尺量一量。
【反思】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 单凭讲解是不够的, 一个长度单位概念的建立, 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1分米和1毫米的清晰表象, 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 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 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进行感受, 逐步地将知识内化。在认识分米这个环节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丰富的活动, 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知了“1分米”:先量一量金箍棒的长度, 让学生明确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通过在尺子上找一找“1分米”、画一画“1分米”的活动, 不仅让学生感知了“1分米”的长度, 还强化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 是建立相关长度概念的重要方式。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1分米”提取出来, 用手势进行比划, 这样的动作既能拉动学生的思维, 又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概念。具体是先提供1分米长的金箍棒, 让学生具体地感知“1分米”的长度, 接着经历“比划—记忆—再比划—用小棒验证—修正比划……”的过程, 使学生头脑中的“1分米”概念逐渐清晰。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长度单位这一方法后, 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子, 随时可进行估测。因为估测能力既是一种生活能力, 也是建立长度概念的重要手段。接下来, 我让学生用头脑中的“1分米”尺去找一找生活中接近于1分米的物体, 我提示了大量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 并让他们四人一小组进行估测, 这样借助熟悉的事物就可以有效巩固学生的记忆。最后再利用“考考谁的眼力准”这一环节, 让学生目测出1分米、3分米、10分米长的彩带, 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地估测出1分米、3分米甚至是10分米的长度。因为不知不觉间, “1分米”已经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三、让学生在创造中留下意识
【片段】
(一) 引导学生建立分米和米的联系
教师拉出1米的彩带, 让学生估一估是多少分米, 并用米尺量一量, 从中指出米和分米之间也是有联系的。
师:我们来大胆地猜测一下, 1米里面有几分米?并说说理由。
师生一起观察米尺进行验证 (课件演示) , 发现:1米=10分米。
(二) 让学生创造1毫米
教师出示1厘米的尺子。
师:你能亲自动手把这1厘米分一分, 分出一个更短、更小的单位吗?
学生动手分, 并交流是怎样分的。
师:你们虽然分的份数不一样, 但是教师看到了一样的东西, 那就是都想要通过分一分, 找到一个比1厘米更小的单位。告诉大家, 数学家就是像你们刚才那样, 通过把一厘米分成一些相同的小份, 才找到了一个更小的单位, 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引出毫米的概念。)
【反思】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阐述过这样的观点:“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 毕业后没什么机会可用, 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 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 铭记在心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等, 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使他们受益终身。”他的这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也一直在思考, 我的课堂应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
在教学“1米=10分米”时, 我让学生通过感知“1分米”, 来大胆猜想1米等于多少分米, 并要通过说理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我试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经历“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数学学习的基本研究过程。在认识毫米时, 通过测量中的冲突, 让学生产生发现新的长度单位的需求, 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创造新的长度单位。经历了新单位创造形成的过程, 学生会感觉到数学知识的形成并不神秘, 同时也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课末, 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有效地将本节课所学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拓展到了更长和更短的长度单位的学习期待中, 从而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界。
摘要: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保障,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也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在分米和毫米这一课的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清晰而准确的长度, 笔者创设了有效的情境, 为学生创造了操作体验的机会。
3.《圆的认识》教学实录和反思 篇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56—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享受数学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究圆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圆形物体、圆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爱上体育课吗?(生: 爱)
师:体育课上我们可以作很多很多的游戏。请看!同学们正高高兴兴的围在一起作投篮球的游戏,围成了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三种图形(课件展示并闪动抽象出的三种图形),篮筐都放在了每种图形的中心位置。你认为围成哪种图形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并说说理由。
(生:略)
师:通过直接观察,同学们认为:围成一个圆形投篮,每个同学到篮筐的距离是一样的,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儿呢?现在还只是我们的猜测。(出示课件)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同走进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共同去验证我们的猜测。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投篮游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接着,通过教师的提问“你认为站成哪种图形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并说说理由”,将学生的视角由生活现象引入到数学思考中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感知圆的特点----圆是曲线图形
师:要想认识圆,研究圆,我们得有一个圆。我们已经在课前利用身边的物体画了圆,也剪了圆。
(生拿出剪好的圆)
师:现在谁能说一说你是用什么物体画圆的?
(生:利用有圆面的物体画圆)
师:除了可以利用圆形物体画圆,还有其它画圆的方法?
(生:我是用圆规画圆的;用两支笔、一根绳子和一支笔等)
师:想一想、看一看,圆和我们以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呢?
(生:圆没有角,其他图形有角)
师:为什么圆没有角呢?
(生:因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画圆剪圆的活动,一则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体验到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初步感知圆的特点——曲线图形;同时,也为后面认识圆、探究圆准备好了材料。】
(二)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圆心,半径,直径
师:在课前,同学们已经去预习了相关内容,请同学们拿出预习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预习的收获,解决遇到的问题,再上台来汇报你们预习的成果。
(组内交流---全班汇报---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明确”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提炼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你能准确的判断他们吗?(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先学后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而要实现”先学后教”必须“以学定教”! 设置本环节的目的便是:明确学生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弄清圆的各部分名称并通过练习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存在什么疑问,从而“依据学情”提炼出本节课需重点探究的问题。】
(三)探究圆的本质特点----一中同长
1.自主探究特点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自己学会了很多知识,圆还有很多知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请同学们借助导学单,利用手中的圆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看你对圆还有哪些认识和发现?(生自主探究并完成导学单) 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你对圆有哪些新的认识?
①.圆的半径有什么特点?
②.圆的直径有什么特点?
③.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2.小组合作交流
师:好!同学们,请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课件出示:半径有什么特点?直径有什么特点?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有收获了吗?请小组上讲台来与大家汇报汇报。
(小组汇报的过程中,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明确:半径和直径的条数以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师: (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圆)请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直径相等吗?要想使我们的这些发现更准确些,需要加个什么限制词语?(生:同圆或等圆中)
师:你看,通过我们共同努力验证了每个同学到筐的距离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地建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环节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导学单地引领下,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同时,教师适时地介入、点拔、引领,在汇报展示与交流中完成了对圆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四)画圆
1.史料介绍
师:圆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对圆有了精确的记载。(课件出示小资料并解释“一中”和“同长”)。
2.用圆规画圆
师:后来人们根据“一中同长”的特点发明了圆规,你知道怎么画圆吗?(自学57页)然后在纸上自己画一个圆。
(生画圆,教师巡视,选出画的不标准的圆分析成因,从而明确画圆的方法)
师:你们画的圆是一样大的吗?如果要求你们画的圆要是一样大的,怎么办?
生:要规定这个圆的半径。
师:你觉得圆的半径有什么作用?(确定圆的大小)
师:观察你们画的圆的位置一样吗?谁确定了圆的位置?(圆心)
师:请你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并标出圆的圆心、半径、直径。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画圆的,画圆包括哪些步骤?
3.用绳笔画圆
师:在我们生活中常常需要画圆,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还用圆规吗?(不用)你有什么好办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史料介绍,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一中同长”简洁而凝练的概括是对圆的”中国式定义”;画圆的方法于学生而言相对较难,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教者通过”先学---试画----对比分析---明确方法”的步骤以突破难点.接着,设置了”体育老师如何画圆”的问题,表面看是画圆方法的介绍,实质是圆的本质特点的应用,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三、自主反思,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师: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能见到,你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车轮问什么作成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或者椭圆等其它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动态的过程)
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为什么?
明确:因为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车轴不装在圆心上,圆上各点到车轴的距离就不相同了,所以会忽高忽低.
【设计意图:“圆是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什么使然?----一中同长也.本环节通过解释”车轮为什么作成圆形的?”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比较中思考,在思考中明白“圆因为其本质特点即一中同长”决定了它的美以及它的应用的广泛性。】
五、结束语
4.《认识钟表》教学实录和反思 篇四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 84 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时,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正确迅速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时间。
四、教学流程:
㈠导入(听声音)、考考同学们谁的反映最快?课件出示谜语“滴答滴答,滴答滴答„„„„ 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钟表?
3、钟表有什么作用?
生:能告诉我们什么时间(时间就是财富,更是力量,只有拥有时间的人才能拥有一切)这节课我们与钟表交朋友,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 点评: 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刘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许多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导入时利用猜声音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㈡自主探究,认识钟面
师:同学们观察对于你们是必不可少,就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事物之必不可少一样,那么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更是聪明的基础。
师:同学们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钏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
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生 1 : 12 个大格。
生 2 :数字 1 —— 12。
师:引导学生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的位置吗?
(正上方、正下方、正左边、正右边)记住 12、6、3、9 四个数字,就可画出它们的位置。
生 3 :时针(长)分针(短)
师:同学们观察非常仔细,你们太了不起了,那你们知道分针、时针是按什么顺序走的?
生:拨动手中学具同同桌交流,按 1、2 „„ 12 的顺序走的,(边拨边数,这是顺时针)。
[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地认识钟面的外部结构,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㈢认识整时,交流方法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努力,印证了一句话:观察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
师:出示课件,听,什么声音?原来是小明起床的闹铃响了,请看大屏幕,现在是什么时间?
生: 6 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出示 4 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拨),并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知道的?
师:出示 8 时,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同时谈谈这个时刻我们一般该干什么?然后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吗?
师小结:分针指 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板书: 7 时)
请同学观察老师手中表的时间是几时呢?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师:同学们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请看大屏幕:除了墙上表之外,桌子是什么表?它表示什么时间?(板书: 7 : 00)
[ 点评:认读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在生活中虽然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模糊。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验证,从而寻找规律,突破重点。]
师:学习这么长时间了,我们一起唱拍手歌。
小闹钟呀,小闹钟 个数字围一围,分针长来时针短,分针带着时针转
睁大眼睛仔细看,现在究竟是几时?(用胳臂显示 9 时)
动动脑筋想一想,现在究竟是几时?(用胳臂显示 3 时)
[ 点评: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符合小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
㈣巩固与拓展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用自己的慧眼,自己的心智去领会生活,走向成功。
1、小心别出错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观察小明一天的生活,要求:先看几时,并且想对他说什么?
第一幅图:早晨花花睡觉,太阳公公站到窗外。(7 时)
第二幅图:刷牙。(7 时)
第三幅图:上课。(8 时)第四幅图:体操运动(10时)第五幅图:午饭。(12 时)
第六幅图:放学看电视。(6 时)
第七幅图:睡觉。(9 时)2、连线(四块表)
3、为什么都是10时而小朋友做的事却不一样?(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钟表的认识,同学们要记住,时间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希望你们都能做时间的主人。
四、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1)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2)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3)
生:
[ 点评:注重了学科的整合,用词语形容钟表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既让学生了解了各行各业人辛勤工作的精神,积累了一些词,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
全体起立,向不仅向你传授知识同时还教会你们如何做人的 全体 老师道一声:您们辛苦了!谢谢 老师!
老师希望你们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记住一句话:时间是世界上价值最高的财富。
[ 总评 : 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努力体现这一精神。从新授到实践巩固活动整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件,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通过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拉近学生与
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地跳跃,个性得到尽情地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本节课教学内容虽然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时间这个概念对于学生却很抽象。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体现“做”数学的探索式学习方式,我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放手让学生应用生活经验初步认知钟面,然后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拨钟面的操作活动,去发现、探索整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位置关系的规律。
5.8和9认识教学反思 篇五
2.教师的关键是语言上指导,在我认为,教学上的语言可分为:指导性语言和启发性。在这次教学过程中,对于指导性语言,我把握的还可以。对于启发性语言,我还欠缺,在整个教学中未能把学生达到高涨。本来在教案中安排了一个小游戏,本想在这个游戏使学生达到高潮,可是在上课过程中的,漏掉了这个环节。这个以后需要更加注意。
3.数学教师的教态应富有激情,会哄小孩子,使每个人都活起来。语调应抑扬顿挫,这样才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把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成长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基础,教学是循序渐进的,应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5.在做课件时,对于主题图的设计没有考虑的太多,结果图太小,不够清楚,下次应更注意点。
6.在上课过程中,由于紧张,忘了画9个0,当时我并没有把把9写好了再画,在这点上我,也学习到了教学过程中应随机应变。
6.《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 篇六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已经见过这些立体图形,因此本节课就是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实物感知,动手操作等活动,通过适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的学习情景中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表象,认识特点,形成概念,再从表象的概念支持下寻找实物,运用实践,让孩子在分一分、说一说、做一做、摆一摆这样的实践中学数学,让孩子们既感到兴趣盎然,在生活中学数学,又让孩子们经历了数学的思维过程,这是比较好的一种数学教学方法。其次,良好的课堂常规、倾听习惯是良好的教学效率的保障,孩子都能在课堂中静下心来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学生发言时其他孩子能认真倾听,这一点很有进步。这堂课下来觉得自己思路清晰,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效果较好。
但是教学语言不够简洁,因此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模糊了孩子们的认知进程。原因主要是备课还不够充分,所以以后课前一定要充分备课,先看教材、教参和作业本,再弄好教案和课件等教具,然后再将教案定稿,再看课件默想教学预设,这样上课定会思路更清晰,语言更简洁,应变更灵活,当然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
7.《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七
关键词:周长本质,教学实施,思考
教学中常见这种现象:对于图形的“周长”,学生在学习和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认为很简单,认为一个物体的四周边的长度和就是周长,对于“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一概念没有深入解读。这造成学生今后学习“周长公式”时,会有计算上的错误,甚至当“面积”都学完之后,在做题或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有学生把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混淆。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进行深刻思考:“周长”的本质是什么?在教学中应当如何着手进行教学?
一、周长概念的本质
“周长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领域,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对“周长的认识”这一具体的课程内容,在内容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目标要求,即“指出并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人教版教材给出了(一般图形)周长的明确定义就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首先,在这一概念中我们要认识几个关键词:封闭、一周、长度。所谓“封闭”,就是这个图形没有缺口,这是区别于没有封闭的图形而言。所以在教学准备中,我们要考虑准备一些封闭图形的同时,也要考虑准备一些不封闭的图形。而“一周”,明确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就是与学生生活中经常提到的“一圈”相似,要让学生建立起“首尾相连”的概念。第三个关键词“长度”,表明周长可以度量,而且是一段距离,有长短。
二、教学实施
基于周长的以上这几个特征,我觉得在设计时要逐一击破,让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1. 导入设计
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出示蚂蚁爬树叶的短片。我们要打破常规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图形,虽然好像与后面的学习联系了,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矛盾。学生的认知过程是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所以我 们选择从 爬树叶开始, 更能体现这一点,同时对周 长的认识有 准确的基点。
2. 分析探究
(1) 描周长。引导 学生思考: 小蚂蚁是怎 么爬的?是沿着叶 子的“边”爬了一圈。我们可以指出,小蚂蚁爬过的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描出它们的周长。这些图形中,有一般的图形,也有长方形和正方形。
(2)辨周长。第二步可以出示一些不封闭的图形,让小蚂蚁也爬一爬,让学生比较与前面蚂蚁爬过路线的不同之处。在比较过程中,学生发现不封闭的图形与封闭图形它们的边一个是首尾不相连,一个是首尾相连。引出我们把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的概念,封闭图形的一周叫做它的周长,不封闭图形是没有周长的。
(3)比周长。接下来,教师再出示一张小树叶图形,让另一只蚂蚁爬,两只蚂蚁出现对话,都认为自己爬得远。教师这时候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哪只蚂蚁爬得远?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思考。
(4)测周长。让学生汇报自己是如何测量出这不规则形状的周长的。最后发现,可以沿树叶摆一圈线,然后把线拉直了就可以量出两张树叶的周长长度。让学生明确:原来周长是有“长度”的,而且这个长度可长可短,这个长度是可以度量的。这样一来,本节课也有了思维活动,有了思维价值,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
3. 小结梳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这几个关键词语记录在黑板上,以便于学生在回顾整理时进行有效梳理,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周长的概念”。事实上,在这里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周长概念,也是帮助学生对概念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理解。
4. 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在练习中增加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出数学书的周长。量好后说说过程。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长边 +宽边 + 长边 + 宽边;2长边 + 长边 +宽边 + 宽边;3长边×2+ 宽边×2;4(长边 + 宽边)×2。我们暂不考虑谁的方法简便,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一来可以巩固对周长的认识,二来为下一步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后思考
8.政治课教学反思和对策的再认识 篇八
政治课教学新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兴趣反思2011年5月1日深夜,美国总统奥巴马向世界宣布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已被打死,立即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美国民众纷纷走向街头热烈庆祝,在庆祝的人群中绝大多数却是青少年(中小学生)。看到这种情形后,不免引起人们的深思,“911”事件发生时,现在庆祝的中小学生可能是刚出生或者是上小学的孩童呀,他们对“911”事件和“本?拉登”可以说是基本不了解,但是他们为什么能够表现出极大的兴奋和关心呢?直到最近读了[美]加里.D.鲍里奇著的《有效教学方法》,才解开了谜底。所以,我们要很好地反思我们的政治课教学。
一、政治课教学反思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设计及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整个教育的全过程,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身负新课程具体实施重任的教师,要适应这些根本性变化,首先应成为学习者与研究者。对动态的新课程主动参与,全身心的“体验”。不断对新课程进行“解读”、选择和创造,因为教育是一个需要创造和充满创造可能的职业。进行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只有反思我们的教学才会使我们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
二、政治课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1.反思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念
我们对新课改的精神理解不透彻,有一定的片面性。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再看一下我们的教学行为,发现不少教师包括我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缺少深入的理解。重现象轻本质,形式多内容少。所以导致了教学改革从认识上的片面走向行为上的极端,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浮躁的现象。如在有些公开课中,为迎合听课者的心理,烘托课堂气氛而设计的探究活动空洞无物,毫无价值,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滋长学生的轻浮情绪。
2.反思政治课教学方式、内容、方法等
教学方式不仅是完成课堂教学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因此,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成为此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些课堂上有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有些教师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不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虽然“声色并茂”,整个课堂热热闹闹——确切地说是乱哄哄,但犹如一场高科技产品展示会,学生能够学到什么东西,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就不是教师考虑的问题了,这种只注重形式而不关注教学内容的形式主义,严重破坏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不仅是对新课程改革的践踏,更是对教师神圣职责的亵渎。同时,传统的德育认为教育为中心,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采取灌输式、注入式的德育方法,没有真正把学生视为有理想、有感情、有需求、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予以充分地尊重他们,从而否定了学生的能动性,进而有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3.反思政治课设置、教材的使用及政治教师在学校尊重和重视的程度
德育教学长期以来片面强调理想,习惯于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却相对忽视了作为基本义务的道德层面的具体要求要求。有些学校思想政治课开设的节数不足,一周开一节,有些五年制的高职校第五年就没有开设政治课,其实高职的第五年恰是学生思想最为关键的一年,这很值得关注。课堂上只是空洞理论说教和传播,缺少真实的实践案例的引领。有些学校根本不重视政治课开设,如苏南有所中专校就没有专职的政治教师和固定的政治课教材,政治课教师由一些干部兼任,教材是他们自编校本教材,这便严重影响了这个时期青年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三、今后政治课教学的思考和对策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课堂教学和学习氛围、营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所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转变整个大教育观念的关键。故而要求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能停滞不前,始终要保持与时俱进的一种状态。当然这就特别要求我们政治教师要树立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政治教师的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要不断地调整和更新自己教育教学的理念。
2.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能以昂扬的精神面貌、旁征博引的谈吐、轻松愉快的笑容、适度得体的动作把学生的心固定在课堂上。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政治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进修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与提高。平时注重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研究,不断探究当代学生成长新特点和学生认知的新规律,及时总结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特点和规律,找到适合目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
3.充分运用各类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幽默性,切记板起面孔的训斥和说教。教师的语言也要不断更新,尽快熟知当今社会的流行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中如能恰当运用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其次,教师要注意教学案例的新颖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选教学案例一定要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兴趣愿意和你一起学习解读案例,并从中接受正确思想观点的影响和教育。如前面提到的“911事件和本?拉登”,美国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教育时,他们往往采取方法的是先让学生观看“911事件”录像,让学生先看到整个事件的恐怖场面,从而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然后,教师适时讲出造成这一严重后果的罪魁祸首就是“本?拉登”,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就播下了“本?拉登”是恶人,美国必须将“本?拉登”予以铲除的种子。所以,当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本?拉登”被击毙后,美国的青少年是异常地兴奋,欢呼雀跃,就十分正常了。说明美国学校的思想教育是十分注重其有效性的。
最后,教师要注意政治理论在表述过程中的形象性,即将一些枯燥乏味的抽象的政治理论用生活中比较鲜活的语言予以表达,让学生易于理解、容易记忆、乐于接受。
4.政治教育要从空洞说教转向切合实际行动
【《认识和申请博客》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07-30
数学三年级《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8-07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和“<”》及教学反思09-21
认识整点教学反思07-17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08-05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08-14
认识垂线教学反思11-19
认识小乐器教学反思07-25
《认识小数》的教学反思08-07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