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名人事例

2024-08-03

作文名人事例(共12篇)

1.作文名人事例 篇一

秦惠王十四年(前3),秦惠王又派张仪向东游说齐国的齐湣王说:“天下强大的国家没有超过齐国的,大臣及其父兄兴旺发达、富足安乐。然而,替大王出谋划策主张合纵的人,都为了暂时的欢乐,不顾国家长远的利益。如今秦、楚两国嫁女娶妇,结成兄弟盟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国在渑池朝拜秦王,割让河间来奉事秦国。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国、魏国进攻齐国的南方,赵国的军队全部出动,渡过清河,直指博关、临菑,即墨就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国家一旦被进攻,即使是想要臣事秦国,也不可能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它。”

齐湣王说:“齐国偏僻落后,僻处东海边上,不曾听到过国家长远利益的道理。”就答应了张仪的建议。

2.作文名人事例 篇二

一、仔细观察生活,写清所见所闻。

习作是在认真观察、思考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的。动笔前,同学们一定要充分调动眼耳口鼻舌等多种感官,打开记忆闸门,好好回忆一下,哪些事物或哪件事情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哪个部分给你带来了深刻的感动或启示。习作时,大家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详细写下来,在细致入微地描述中,展现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事件的“因”,为下文写“果”做好铺垫。一位同学在《摘荷花的启示》中写道:

暑假里的一天,我去乡下表哥家玩。表哥要和我一起去采荷花,我们便兴高采烈地跑到了塘边。

荷花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半开,有的全开……我看中了不远处那朵跟小仙女似的亭亭玉立的荷花,便想把它摘下来。可我怎么也够不着,表哥便拉住我的右手,我伸出左手,努力够着。可表哥不堪重负,手拉不住了。“扑通——”我栽进荷塘,跟荷叶、荷花来了个“亲密接触”,不仅被荷梗上的刺划痛,还灌了几口水,我只得赶快回家换衣服。

唉!荷花没摘到,反倒差点丧命,以后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啊!

片段中,作者按照“去荷塘——赏荷花——采荷花——栽进荷塘”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很具体。因此,结尾的启示“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才有依据。

二、突出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言行。

细节就是那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情。细节虽小,却能准确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习作中,要在留心观察事情细节的基础上,巧妙运用“特写镜头”,将人物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真实再现出来,或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详细描述出来。变化越快的地方越要细致描述,人物行动的地方越要仔细描述,容易忽略的细节更要注意描述。如《爬竿的启示》是这样写的:

叶枫像一只猴子,敏捷地爬到了竿顶。我们都在一个班,他能爬上去,难道我不能爬上去?

终于轮到我了,我信心百倍地往上一跳,两手抓住往上拉,身子一缩,两腿就紧紧地夹住了竹竿。就这样,我一下一下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到半空中。唉,真可惜,我的力气用完了,爬不上去了!

这时,我看到陈旭也和我爬得一样高了,虽然他头上的汗一个劲儿地往下流,但他还在艰难地蠕动着身子,使劲儿往上爬。一下子,我也来了力量:别人都能坚持,难道我就不能坚持?我鼓励自己,不要灰心,一定要爬上去,坚持就是胜利……我累得浑身是汗,两手通红。近了,更近了……我顽强地用力一拉,腿一蹬,终于爬到了顶端!

是啊,只要坚持,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坚持就是胜利!

不难看出,作者叙述自己第一次爬竿经过时,心理刻画得非常细腻。如“他能爬上去,难道我不能爬上去?”“不要灰心,一定要爬上去,坚持就是胜利!”这都是作者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还有爬竿的动作,“我信心百倍地往上一跳,两手抓住往上拉,身子一缩,两腿就紧紧地夹住了竹竿”,都写得惟妙惟肖,将作者爬竿的经过展露无遗,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

三、紧扣感点,写出启示。

详细描写事情经过后,还要写出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果”。当然,这里的“果”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事情结果,而是事情的意义,文章的主题,即“小事情,大启示”。写启示,既可以结合人物语言、心理、动作来写,也可以联系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阐述。总之,只要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点写出独特感受或启发即可。请看看同学们写的启示吧。

古人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你差一点,我差一点,传到最后,面目全非。可见,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否则会闹出笑话来的。(选自《传话游戏的启示》)

从包饺子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都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能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否则永远也不会成功。(选自《包饺子的启示》)

同学们,你一定看出来了,这两则启示都是从平常的生活小事中,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点挖掘深意,表达出了最真切的感受。

3.名人高考作文素材事例 篇三

198月21日凌晨,意大利木匠佩鲁贾从卢浮宫的一个储藏间里蹑手蹑脚地溜出来,他在那里已经躲藏了整整一夜。佩鲁贾借助一件工作服的掩护,走到《蒙娜丽莎》前面,在确定无人后,他把这幅旷世杰作从墙上摘下,大摇大摆地走出了博物馆。

这只是事情的开始。

真正策划了《蒙娜丽莎》盗窃案的幕后黑手,是一个自称为巴尔菲埃诺的阿根廷骗子,他和法国的造假能手尚德隆导演了这一切。

尚德隆惟妙惟肖地伪造了几幅《蒙娜丽莎》,巴尔菲埃诺则全力寻找它们的客户。寻找到6个判断力较差、钱包较鼓的对象之后,巴尔菲埃诺就开始了第一步行动。

他先抛出问题:想不想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画作?想不想让别人都看不到这幅画,但只有你能看?想不想独自占有这幅画?

就这样,巴尔菲埃诺把这些问题分别问了6遍,并且在6个人那里得到了相同的答复。

随后,巴尔菲埃诺雇用了那个意大利木匠。盗窃本身很容易,1911年的卢浮宫,如临大敌要应付的是蓄意破坏艺术品的人,而不是防范小偷,所以,卢浮宫博物馆在白天开放的时候戒备森严,但在闭馆以后,就毫无防范了。

4.高考作文素材名人事例 篇四

有一天,陶行知先生到一位朋友家去,见朋友夫人正在打孩子,孩子正在地上委屈地哭着。

陶先生忙问怎么回事。朋友夫人指着一块被拆的乱七八糟的手表,气呼呼地说:“陶先生,这块表是才买的,竟被我儿子拆成这样。您说可气不可气?“

陶先生听了笑了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夫人有点愕然,“为什么呢?难道这样做不对吗?”

陶先生摇摇头,夫人又接着问:“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说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陶先生把孩子搀起来,搂在怀里,笑嘻嘻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坏呢?

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妈妈一眼,低声说:“我听见表了有滴答的声音,想拆开看看是什么在响……”

陶先生说:”你很好奇,这没有错,但你要跟大人说一声,不能自作主张,来,跟我一起到钟表店去好吗?”

孩子问:“去店里干什么?”

陶先生说:“去看师傅修表啊!看他怎么拆,又去怎么修,怎么装配,你不喜欢吗?”

孩子高兴得跳起来:“我去!我去!”

陶先生跟朋友夫人大了声招呼,就拿着那只坏表,带着孩子一起到了一家钟表店。

5.名人事例高考作文素材 篇五

把自己的病写进小说

幼年多病的巴金,其实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都是如此。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

6.品德课堂正反事例运用例谈 篇六

一、品德课堂 “反面事例”运用过多, 凸显道德实践困惑

教学《马路不是游戏场》时, 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突出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 常常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 给学生呈现出一幅幅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发生的惨剧。血淋淋的场面让学生连连惊呼, 胆小的女生以手遮面, 不愿直视。教师面对此情, 从未考虑年幼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反例的阴暗面, 心中暗自窃喜, 教学效果达到了。追问:面对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 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异口同声:要遵守交通规则, 马路不是游戏场。

教学《我掉了一颗牙》时, 为了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护牙常识, 教育者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于不顾, 出示了许多糟糕至极的、 人的“烂牙”“坏牙”图片, 以至于部分学生做呕吐状。

类似的教学案例还有很多, 更有甚者, 一节课无一个正面事例, 教学中大量堆砌反面事例, 学生学得很是沉重。教者还振振有词曰: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社会化发展, 此举是让学生直面社会现实进行问题解决学习。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教育者非反面事例解决不了道德问题的品德课堂教学现状。难道反面素材真的是品德教育的万能钥匙?由此带给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很多的困惑。

困惑一:直面“恶”, 一定能收获“善”吗?

反面事例表现出的“恶”是人的自然属性的直接体现。不可否认, 在很多时候比正面事例所宣扬的“善”更能引起人的重视与反思。因此诸多教育者在选取道德教育事例时, 都秉着“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省也”的思想, 不惜挖掘社会现实生活中最丑恶的一面, 让学生通过感官刺激、情感震撼来抵达心灵深处, 进行究因与反思, 想借此更正原有的不合理的道德认知及道德行为, 提高教育效率。但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 恶与善是并存的, 如此作为, 也容易让学生形成道德冷漠, 造成“伪善行为”, 不利于学生的道德发展。

困惑二:放大反面事例的教育价值, 一定能形成“真品德”吗?

反面事例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进而控制和调节自己的道德情感, 提升道德智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所处的生活世界是复杂的, 有善也有恶, 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接触恶, 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势, 觉得这就是真实的社会, 丑恶而又不公, 因而产生消极情绪和模仿心理, 对整个社会感到失望, 理想与现实落差太大, 追求“善”的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社会会陷入发展的危机, 学生的道德素养更无从谈起, 哪来的“真品德”?

困惑三:正面事例真的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吗?

一般人的思维中喜欢将正面事例和道德说教联系在一起, 他们觉得正面事例就是一种灌输, 是教育者事先就选择好的结果, 是一种形式教育, 忽视了学生的真实体验与实践能力。理念是前人验证过的真理, 只需要继承就可以了, 不需要进行探究、体验, 剥夺了他们的主体性发展。于是, 真善美教育就成了“封闭的、单向的、无序的、受动的、缺乏内在活力的、奉送真理的赤裸裸的灌输。教者认为其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作用不大, 会阻碍学生的认知发展。正面事例作为社会主流道德观的引导, 真的引不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收效甚微吗?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试问古时《三字经》及现当代的一些脍炙人口、朗朗上口的童谣、儿歌, 绝大多数不都是从正面角度弘扬正能量的吗?试问谁又能否认其正面引领的价值呢?

二、 “淡化” 正面事例与“滥用”反面事例———品德课堂道德实践的一般透视

(一) “淡化”正面事例是基于“学生获得发展动力”做出的错误选择

正面事例所折射出来的道德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 其精神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但是一般人对此理解比较狭隘, 喜欢将其和政治说教、大而空的说理等联系起来, 认为其理想性的导向、较强的说理性, 容易造成知识的灌输、情感体验的缺失、实践能力的忽视……必然引起学生对正面事例的内隐性消极对抗, 在对抗的同时也抵制了正面事例传递出的真善美, 导致了学生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反面事例的警戒作用易引起学生的道德义愤, 利于学生的道德判断及行为选择能力培养, 是学生活动发展的动力。

(二) “滥用”反面事例是标榜“学生与生活共同体”厉行的“道德责任”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以提升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与意义为旨归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 必须首先着眼于学生的现时生活, 改善学生当下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为此, 我们坚持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构建“学生与生活共同体”。我们有责任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全面地认识所处的社会。反面事例是一种有助于教育者实现品德发展目的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被教育者开发、利用起来,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化问题意识, 提高理性判断能力。但是夸大、不真实、扭曲的弊端让反面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教育价值。

(三) 应然与实然的冲突是正反事例实践困难的病因

应然是理想的追求, 实然是现实的境况。设计教学实践活动时, 我们都会在心中勾勒出一幅理想的画面, 即学生会达到怎样的一种理想状态。教育者坚持现实生活是学生情感的催化剂, 一定能帮助学生达到预设的目标。对现实的过度理解与大众认识的偏离造成了“正面事例不敢用, 反面事例一大堆”的一边倒现象。

以上分析表明, “反面事例”运用过多并非使教师、学生最大利益化, 而是人的认识偏差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反面事例帮助学生认识了真实的世界, 但是过多的不切实际地使用却适得其反, 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是应该有所取舍的, 不应该是单纯的线性教育, 而应该是多维乃至全维的立体教育, 是正面事例倡导的“真善美”与反面事例倡导的“假丑恶”相统一的过程。我们要走出品德课堂“唯反面事例不用”的认识误区, 要在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和学生得到保护的前提下选择适合的活动方式, 让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都能彰显“正面教育”。

三、品德教学正反事例恰当运用的实践路径

(一) 定位:践行求真、向善理念

品德课程践行“向善”的理念, 品德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摒弃夸大的、不真实的、扭曲真善美的反面事例, 在品德教学中坚持一个原则:无论是正面事例还是反面事例, 都只是一种有限的教育手段, 均要追求“正面教育”。教学中要以正面教育为主, 反面教育为辅, 能用正面事例解决道德问题的绝不用反面事例, 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为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可以辅之以学生能根据情境作出恰当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反面事例。主要依据为:

1.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的重要途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 从学校抓起。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教材融入了相关内容,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要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2. 践行品德课程实效性的重要理念

品德教学生活道德一体化, 正面事例模拟社会生活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传递社会正向价值, 帮助学生习得道德知识, 完善道德行为。起到正面教育的反面事例能让学生认识社会的复杂性, 全面发展。

3.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虚假的反面事例是成人世界生产出的意识形态, 传染给学生容易让学生滋生不良心理,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积极的、正面的事例能引导学生乐观向上,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二) 定类:清晰教学思维

在品德教学中, 究竟哪些适合以正面事例为主、哪些适合用反面事例才能凸显活动价值?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 对品德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

1. 正面亮剑类

地理和环境教育、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一些主题活动宜采用正面事例为主的活动方式, 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自觉遵守规则意识等。如:《我不耍赖皮》 《我们为祖先而骄傲》等。

2. 正反熔融类

生命与安全教育的一些主题活动, 宜采用以正面事例为主, 反面事例辅助的案例教学法, 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如:《平安回家》等。

3. 反面警示类

(1) 坚决遏制的行为, 违反社会道德风尚的一些活动主题, 我们要采用反面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剖析, 认识到危害。如:《擦亮眼睛》《害人的邪教》等。

(2) 揭示我国苦难历史的一些主题活动, 宜采用反面事例, 让学生认识到侵略者的可恨, 探究落后及被欺负的原因。 如:《鸦片的背后》等。

(三) 定法:实施智慧引领

我们在品德教育实践中一定要把握一个度, 让正面事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1.正与反的智慧———比较分析, 在生活事实中明辨价值

这是目前品德课采用案例教学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生活事实肯定是两种对立矛盾的结合体, 列举两种主要矛盾, 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让他们对现存的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 避免了认知的单一化, 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理解和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逐步养成符合现实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例如, 教学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时, 教师就呈现了两个实例。一个是一个大商场因为诚信, 顾客盈门, 生意红火;另一个是一家酒厂卖了假酒导致失去客源, 最终关门。

两个实例, 一正一反, 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明白了诚信对于一个人、一个企业进而上升到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比较分析中, 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这为学生逐渐摆脱单面思维、正确地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奠定了基础。长期发展下去, 学生就掌握了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 面对道德问题会自觉地进行双向思考, 而不会局限在批判或主张方面, 类比推理能力得到发展。

2.疏与堵的智慧———发展认知, 在概念培育中形成共识

学生认知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更是学生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没有对事物的认识, 学生就不可能发展。小学生可塑性强, 小学阶段又是形成道德认知的重要阶段, 因此我们要针对品德课程的内容, 积极地发展学生的认知。据研究:9岁以后儿童的正确认知结果占主导地位, 并基本上摆脱了自我中心的影响。因此, 要通过正面事例来发展学生的认知。

例如, 教学 《绿色小卫士》一课时, 在交流汇报“拯救地球有办法”时, 学生就针对现在的雾霾天气提出了“停车三分钟熄火”“两公里之内的人步行上班”等观点。

孩子的观点虽然实施起来有难度, 但是在他们心中先培育起这样的概念和意识, 通过向家长等宣传、倡导, 逐步把它变成一种文明, 这种认知是很有必要的。再如:教学 《男生女生不一样》 一课时, 学生提出了早恋的现象, 教师没有模糊带过, 而是出示了一个孩子的心里话:我觉得自己喜欢上了XXX, 每天我会略带欣喜地不自觉地回头向他望去, 偷偷地注视他的一举一动……之后教师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男孩女孩青春期性心理的变化, 并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最原始的自然情感, 爱慕、吸引很正常, 不必感到紧张或自责。教师并没有举早恋危害的反例, 而是让学生知道“早恋”的概念。品德课程是培养人的课程, 在教育内容上要多选取一些正面的事例, 让学生形成相关的概念, 形成对事物的认识, 远比反面事例的警戒作用要高效。

3. 引与隐的智慧———激发情感, 让光明思维调节行为

正面事例能催生学生的光明思维。让学生始终沉浸在事例营造的积极的氛围中, 用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 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去感受思考, 去深化道德认知, 升华道德情感, 进而调节自己的内隐行为。

例如:教学 《我的这6年》一课时, 学生要通过对6年小学生活的回顾, 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 感悟成长的惊喜。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学生6年来所取得的成绩。

7.诚信作文素材名人事例 篇七

林格尔是一位诚实的科学家!公元1726年,德国出版了一部古生物专着《维尔茨堡化石石版图集》,轰动一时。但是,这部着作给作者贝林格尔带来的并不是名利和荣誉,而是伤心和破产的悲剧。

贝林格尔(1667-1740)是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教授,这位哲学和医学专家是一个“化石迷”,他不仅收购各种化石,还亲自到各地去采集,化石是生物进化史的忠实记录,研究化石在当时是非常时髦的学问。 可是,贝林格尔对化石的爱好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妒忌,他的两位同事——一个是图书馆馆长,一个是地理学教授就存心捉弄他。他们经过一番策划之后,便把雕刻有昆虫、青蛙、鸟类、怪兽等各种图形以及古代希伯来文字的假化石,雇人埋藏在城郊的采石场里并把消息透露给贝林格尔,引诱他去采集。

这位地质常识十分缺乏而又非常相信“化石是上帝创造出来的”的教授到了采石场,当他发现那些丰富多样的“化石”时,欣喜若狂。他先后采集了两千多块化石标本,并花费了数年的工夫,从中整理出两百多种化石石版,于1726年秋天出版了上面所说的那部轰动一时的着作。

后来,他在继续采集化石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一块“化石”上刻着自己的名字,他感到奇怪:“真不可思议,我还没有死呢,怎么会有化石?”他越想越觉得蹊跷,便立即重新检查了过去的研究成果,经过认真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后,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辛辛苦苦采集来的化石不是真的,多年的心血白费了,他非常伤心。

这位诚实的科学家在愤懑之余深感责任重大,为了不让假化石流传,他下决心要收回并烧毁那部轰动科坛的着作,贝林格尔为此耗费了数年的时间和精力且濒于破产,最后,他终于在穷困潦倒中默默地告别了人世。

8.小学作文素材名人事例 篇八

毛泽东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阅读的印迹。有一段时间,毛泽东读《资治通鉴》入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这样持续了好长时间。毛泽东读书时那种全神贯注的神态,给孟锦云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象。有一天,毛泽东吃过午饭,他微笑着看着小孟,然后指着他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问道:“孟夫子,你知道这部书我读了多少遍?”不等小孟回答,毛泽东便又接着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

9.古今名人事例作文素材 篇九

成吉思汗的手腕上站着他最喜爱的鹰。那鹰是被训练用来打猎的,只要主人一声令下,它就飞向天空,环顾四周,寻找猎物。如果它碰到一只鹿或一只兔子,就会像箭一样冲下来。

成吉思汗和猎手们骑着马在林子里转了整整一上午,但他们没有打到原来想象的那么多猎物。

中午的时候,他们走散了。估计其他人都按原路走了,成吉思汗选择了一条近路,在两山之间的峡谷中穿行。那只宠鹰已不在他的手腕上,它在前面飞行,它认得回家的路。

当时天气很热,成吉思汗感到口渴得厉害,他多希望找到一汪清澈的泉水解解渴,可是炎热的天气已经把所有的山间小溪烤干了。

他终于看到有水从岩石边滴下,上面应该有一个泉眼。在潮湿的季节里,这里总有一条急流倾泻而下,可现在只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滴水。

他高兴极了,从猎袋里拿出一只小杯子,去接那慢慢滴下的水。

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接满了一杯水。他把杯子送到嘴边,准备一饮而尽。突然,“嗖”的一声,他的杯子被打掉了,水全洒在地上。

成吉思汗抬头一看,原来是他那只宠爱的鹰干的。

这只鹰一直在他的上空盘旋。

成吉思汗捡起杯子,又去接那水滴。这次他没有等多长时间,只接了半杯,就把杯子举到嘴边。这只鹰又俯冲下来,把他手中的杯子撞掉了。

这次他有点生气了。他又接了一次,那只鹰第三次撞翻了杯子。成吉思汗可是真的生气了。

“你怎么敢这样?”他大声喊道,“看我不抓到你,拧断你的脖子!”

他又接了一杯水,“喂,我说老鹰啊,这可是最后一次了。”

他还没说完,鹰就飞扑下来,扑掉了他手中的杯子。成吉思汗气急败坏,他摘下弯弓,仰天向老鹰射去。只见老鹰在空中一抖,惨叫一声落了下来,血流满地,死在主人的脚下。

“这就是你的下场。”成吉思汗说。

但当他寻找杯子时,发现杯子掉到两块岩石当中,够不着了。“无论如何,我要喝点泉水。”他自言自语地说。

说完,他开始沿陡峭的石壁爬上去,寻找水源。他爬得很费劲,爬得越高,口渴得就越厉害。

他终于爬到了岩石顶,那里确实有一池水,可是有一个什么东西躺在池子里,几乎占满了整个池子。原来是一条粗大的剧毒死蛇。

成吉思汗愣住了。他忘记了口渴,回头呆呆地看着躺在岩石下的那只可怜的、死去的鹰。

10.初中作文素材名人事例 篇十

康熙钓鳖

俗话说: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就是指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不当心,犯了别人的忌讳,或触及痛处,往往会造成隔阂与成见。康熙皇帝有一次碰到这种情况,所取的态度却别开生面。

康熙暮年,牙齿尽脱。有一天,他同皇后带了嫔妃们在御池钓鱼取乐。偶然举杆,钓起一只甲鱼,旋又脱钩掉下。一妃子说:“王八逃走了!”皇后在旁边无意地说:“看光景是没有门牙了,衔不住钩子。”那妃子斜视康熙笑而不止。康熙明白,皇后是说漏了嘴,可以原谅。至于那妃子的取笑,他感到很气愤,遂贬她不得在身边侍奉。

11.高考名人事例作文素材 篇十一

梅兰芳——将京剧艺术引向世界

从生命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华丽的出演,他的一生就像一场永远听不到尽头的京剧。幼年的苦练,青年的继承,壮年的弘扬,成就了这位将我国的京剧艺术引向世界的第一人。

有的人被流放到贫瘠的土地,他的灵魂却愈加丰盈;有的人被禁锢在闭塞的山村,他的`歌喉却可以飞跃千山万水。他没有出生在京剧世家,也无天赋可作径,他的生命中本无乐符,可他却用勤勉继承了中华戏曲文化的精髓,唱响了京剧的大美。

他倾其一生在弘扬京剧的土壤上耕耘,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曾赴日,赴美,赴苏,将京剧艺术引向了世界。创作如歌,弘扬作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余秋雨

静坐寒窗苦守,动辄行者无疆。他是长江边的艄公,溯流而上行一段苦旅;他上高山下的愚叟,舞起双臂铲除文化的劣根;他是高明的外科医生,剜除传统中的千年病灶。九万六千平方公里,满满的是他探求文化根源的脚印。游历欧洲十国,不变的是他永无止境的文化反思。千万里溯源之路,十余载文化苦旅。秦汉烽烟、魏晋霜雪,在他的笔下再生;唐诗平仄,宋词韵律,在他的手里跳动。

静看历史千层浪,最是智慧余秋雨。

“不临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他一直在行走,走遍中国,又走向海外。为深刻理解中华文化,他追根溯源;为全面剖析传统思想,他游历世界。他结束了中华文化盲目自信的历史,他为国人打开了真正的开放之门。

王国维——用生命树起民族文化的大旗

厦之将倾,方显英雄本色;国难当头,彰显赤子真魂。

他曾是指点江山,吞吐日月的国学大师,也曾是挥戈漠北、千骑逐虏的英武将才,却终于投水颐园,含恨而去。他以渊博的知识推开国学文化之门;他以文人的坚守传递文化传承之火;他以不屈的脊梁支撑文化将倾之厦。他把生命中的力量化为一缕星光,想要点亮文化的黑夜,他把古籍中的精华化为一只舟楫,想要横渡国难的海洋。

他就是王国维,国学大师,文之大者,人之至伟。

12.初中作文名人事例素材 篇十二

纪晓岚那时已45岁。他一生得意,饱读诗书,20岁考解元得状元,30岁中进士。他居官多年,走南闯北,不想这次却要越过天山,到达乌鲁木齐。在他的想象中这边疆之地,一定是非常荒凉可怕。但展现在眼前的竟是一幅江南景色,弯弯曲曲的山野之中,到处淙淙流水,鸟语花香,这里住着九户人家,九家弯之名由此而得。看见当地官员在屋内为他安排的文房四宝以及几箱子书摆在书架上,他感到非常高兴,提笔写下“阅微草堂”四个刚劲的草体字,让随从贴在门额上。

原来,纪晓岚的大女儿嫁给了两淮盐运使卢雅雨之子为妻。这卢雅雨是纪晓岚多年的老朋友,是位风流人物。由于他礼贤爱才和慷慨为人的作风,使得家中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宾客盈门,有时就难免盈不补亏。于是有人向乾隆告密,说雅雨亏空公帑,建议查抄他家,看看有没有贪污官家的银两。既是朋友又是亲家,纪晓岚岂能坐视不救,考虑再三,他想了个办法:将一包茶叶和食盐,装在信封里封好,连夜派一个心腹送到卢府。雅雨是聪明之人,接信后揣测琢磨,明白了信的含意:“盐案亏空查封!”惊愕之余,雅雨把家资作了安顿,结果奉旨查抄的官员一无所获,两手空空。然而,这件事还是被人告了密,乾隆皇帝勃然大怒,按朝廷规矩,犯漏言之罪的人是要杀头的。乾隆爱惜纪晓岚的才华,决定让他充军边关。就这样纪晓岚来到乌鲁木齐,他在这里居住了两年多,为新疆各族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好评。乾隆三十六年,纪晓岚回到北京担任四库全书的总编纂。

上一篇:西游记读后感日记300字下一篇:篮球协会会长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