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

2024-09-04

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共10篇)

1.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 篇一

一堂好课的标准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

周晓宇

我们常常听说某节课很精彩,某节课很有“味”。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一节课上得精彩,上得有“味”呢?一节好课到底应该有怎样的一个标准?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其实不光是我,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曾今的私塾老先生、教育大家乃至现在新时期的老师甚至于教育界的资深人士们都深深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今天在这里,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对自己本专业的音乐课堂进行一个浅方位的谈论。

在当今新课程教学的背景前提下,我觉得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评价一堂课好与不好,站在不同的角度标准自然也就不一样,众说纷纭。而且我认为,对一堂课如果提出过高的、过多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中国教育不缺乏理论家,更不缺少理想主义者。在个别所谓专家的眼里,教师不是人而是“神”。因为,他们所提出的要求,只有“神”才能够做到,我想他们自己也做不到。对于一堂课,越是理想化的标准,越是缺乏可操作性的,越是不可行的。只有让老师一目了然、容易做到的标准,才是有效的的标准。只有在此稳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升华、去发散、去拔高。上好每一堂课与上每一堂好课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意思,我认为,前一种“上好每一堂课”才是教师的必备技能。对于上好每一堂课,我有着自己的一番认识,一节好课不能只是单纯的从上课铃打响开始算起,而是应该具有完整的一套流程。下面我就拿我的音乐教学来说一说我认为的好课的要求(而不是标准):

一、提高教师素质,用语言艺术、个人魅力感染学生

要使学生对课堂感兴趣,首先得让学生对老师感兴趣。老师上课的语言功底、个人魅力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果。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艺术化、达到用魅力去感染学生呢?

个人认为,第一、老师在讲课时,语言要表达准确、精练、合乎逻辑。第二、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用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传神的姿态、绘声绘色的描述来感染学生,情绪饱满,富有激情,至少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上课的无穷动力,自己也会情绪高涨,激发了上课的兴趣。这样一来,自然就了启发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让学生不知不觉的接受你的教学方式,开创“亲其师,信其道”的局面。

二、精心设计教案,做到胸有成竹

要使一堂课上得精彩成功,教师必须要花大量时间认真备课。现阶段我们的老师有的带多个班级的课,这样就会出现同样的授课内容,你会重复好几遍。很多老师都说,这样的课越到后面的班级授课效果就越好。为什么呢?因为在前面授课的时候课堂上出现什么问题在后面的班级都能避免了,所以效果好。试问一下,这样的话,你是在授课中有进步了,但是前面听课的班级不就是你的实验品了吗?你能不能在第一堂课就可以胸有成竹呢?授课内容是一样的,但是效果不同,原因当然是每个班级学情不同,也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不一样,上课的配合能力不一样。其实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尽量克服这种现象:半星期实验课,半星期的精品课。这时候就要求老师你充分的备好课,更要对你授课的班级有全面的了解。或者从其他课程的老师那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借鉴。这就要求我们做到:第一,认真备大纲,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重点、难点、教学目的,不游离于大纲之外,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第二,认真备教材,反复阅读教材,做到烂熟于胸;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引经据典地加以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长学生的见识。第三,认真备学情。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思维方式,采取相应的教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样一来,上课时,教师对教材熟悉,教态也就自然,胸有成竹,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课堂效率则会大大提高,事半功倍。

三、狠抓课堂纪律,为高效课堂打下良好基础

各位老师经常在参与各类评比课、观摩课或者观看优质课的录像时也发现,上课的班级因为教师事先有交代,学生的组织纪律好,思想上重视,因而教师授课进程都很顺利,学生也能积极配合。

可是,在平时真正的日常教学中,总有很多的教师感叹上课难。尤其像音乐、美术等常识学科的老师,一堂课已经打铃几分钟了,学生仍然在喝水说话,搞作业或干别的事。等到上课时,学生一般都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弱,注意力易分散。而音乐课本身就是比较”活” 的课程。如果不在一定要求下开展活跃的教学,课堂将是一盘散沙,毫无秩序,导致教学活动无法开展。甚至影响到学生对音乐课的认识,导致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而音乐课本内容老套,不合他们所谓的“潮流”,对课程内容没有兴趣。音乐作为常识学科,学生思想上也不重视,普遍认为音乐课就是放松课、可上可不上的课。教师授课过程中难免出现学生不配合,个性学生问题多多等。这时,对音乐课堂有效的组织就成了不能回避的话题。所以,我认为,严格的纪律要求是搞好组织教学的重要方面,也是首要方面。尤其是在所带班级的第一节课尤其重要,“严放松”容易,“松转严”难于上青天。这其实就好比放假,放一个大长假再让你上班,无精打采,没有动力;而如果上很长时间的班让你放两天假,得到一定的休息,工作会更有干劲。所以,如果一开始怕学生不喜欢自己,对他们比较放松,到以后再想抓严则非常困难,学生已经形成习惯,不会再去听你的教导。而如果我们一开始抓得非常严,到后面我们根据学情适当的放松下,学生反而会更加喜欢你,认为老师懂得他们的心理,让他们放松,学习起来也会更加有干劲。

但是如果学生对老师的这门课感兴趣,喜欢老师,学生就会跟着老师的思维去走,根本想不到会去不遵守课堂纪律,扰乱课堂秩序。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前认真做好学情分析准备,对整个课堂的进程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在教学中要及时注意调节和引导,在遇到特殊情况时能够灵活处理,不因一些特殊情况使教学受到干扰。(黄典楚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手段上个人认为很有一套方法,可以借鉴)。

说到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课堂的教学也十分重要,接下来,要说的就是课堂进行时了:

四、生动活泼的课程导入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场戏,课程导入便是戏的序幕,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导入就象歌剧中的序曲、乐曲中的前奏一样,能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特定的情景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比如在上《梨园金曲》时,因为是京剧内容,学生感兴趣的就更少,因此我就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人物——李玉刚来导入,让学生逐步去了解一些京剧方面的知识;再比如在《渴望春天》里,我又运用和学生一起背诵语文课上他们学过的散文《春》来进行课堂的导入等等。

当然,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记住,只有多样化,学生才不会感到“老生常谈”,始终会保持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来接受学习。

五、形式多样的教法

在各门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各班的学情出发,采用不同形式的教法,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切忌不可千篇一律,每个班都是同一种教法,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无聊,教师也会逐渐感到乏味。

我所带的是七、八两个年级。由于七、八年级学情的不同,教学的重点也就有所不同。八年级使用的依旧是老版教材,很多歌曲、教学内容已经年代久远,学生并不是十分喜欢。而且八年级的学生即将升入九年级,由于课程较多,学习压力较大,主课老师经常拖堂、考试、作业负担重等缘故,已经有些死气沉沉的感觉了,再加上年龄增长,进入青春期,心理变化大,容易害羞,不愿意展现自己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兴趣,也想了不少的办法。比如在上《难忘今宵》时,因为这是一首人人都耳熟能详的歌曲,因此我也为此设计了一个活动。即让每班音乐课代表、班长负责,挑选主持人、歌手,写主持词,唱这首歌,来模仿春节联欢晚会的结尾。这个活动让学生十分的感兴趣,因为春晚离他们本身就很近,通过这样的方式即让他们对于歌曲本身有了很深的印象,又让他们进一步对音乐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兴趣,真正做到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上《美丽的村庄》时,这是一首需要学唱的歌曲,歌词里有很多的“啦”。为此,我专门做了一个闯关类的小游戏,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去学唱这个“啦”,学生同时也挺感兴趣,再学习歌曲时也就没那么排斥了;再比如《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我就从历史、政治的角度来讲述长征的故事;多学科协同教学,将不同的学科知识与自身的音乐教学融合在一起,既展现了多样的教学方式,是音乐教学不再那么死板,又让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提升了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

而七年级使用了新版教材,无论在歌曲编配、内容选定、知识点的划分上确实很不错,比老版要好了很多很多。像《爱我中华》、《青春舞曲》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一首歌;《友谊地久天长》、《红河谷》是闻名世界的歌曲等等。因此,新版教材适当的歌曲,加上七年级学生向来活泼的劲头,让我的音乐课上起来就十分的顺手。另外,时不时的插入表演环节,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上台大胆进行自我展示,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六、良好的收尾

一部好的电影,即使到了尾声乃至影片结束,也同样让人回味无穷。有的老师把课上完后,还有几分钟就无所事事,或者认为结束前的几分钟无所谓,没什么可以说的„„本人认为,这是教学中一定要避免的。我觉得一节课的结尾跟导入一样重要,我们不要轻易放弃课尾的几分钟,而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时间,让学生展开想象,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又可让学生提出疑问,引起议论,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训练思维,拓宽思路,还可以鼓励学生表演展现自己。这样长期下来,学生们也会对音乐课也越来越感兴趣,对课堂产生留恋之情。

因此,这就告诉我们在备课时,教师就要潜心钻研教材,有的放矢地设计出符合既定教育教学目标、体现教材本身特点的课堂结尾。但它绝不是单纯地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系统,更应是知识的转化和升华,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的心时时牵挂着这门课,期待着下一节课。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科、学情的不同来设计一些课堂结尾的教学活动。

以上只是本人在音乐教学中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和想法,可能还有些欠缺和不足,各位老师可能因为学科、学情不同,也许不一定适用,但可以借用作为参考,加以修改,形成自己的特点,也希望各位老师对我的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2.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 篇二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叶澜教授认为,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一是有意义, 是一节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 是一节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 是一节丰实的课;四是常态性, 是一节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 是一节真实的课。有人认为一堂好课要处理好教学各个环节, 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 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 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 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也有人认为, 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有所创新, 就应该算是一节好课, 而不应该是面面俱到。还有人认为, 评课标准不能一概而论, 评价标准本身就是多元的:面对不同的学生, 应该有不同标准;面对不同的教师, 应该有不同标准;不同的专家、听课者, 因为对教育有不同的看法, 也会有不同的标准。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 真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那么, 一堂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笔者不想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个什么结论, 只想谈点自己的体会。

绘画, 有不画之画, 所谓“于无画处, 皆成妙境”, 这是绘画的最高境界。作诗, 有不写之写, 所谓“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这是作诗的最高境界。我想, 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 也应该有“不教之教”, 我看这样的课就算是好课。

所谓“不教之教”, 就是不直接教, 正如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主张老师要少讲, 老师的主导作用, 应该表现在启发和引导上。这一主张与新课程不谋而合。在对待教学关系上,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职责在于: (1)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 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2) 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4) 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5)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 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7)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教的本质在于引导,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开而不达, 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 学生迷路时, 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 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 当学生登山危惧时, 教师不是拖着走, 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 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例如, 有位老师在讲《回忆我的母亲》时,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母亲的爱心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 经学生一句句地咀嚼, 一点点地体会, 一步步地思考, 终于悟到:“从母亲竭尽心力地抚育儿女这些事情上, 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一片爱心。”学生在这样的示范和启迪下, 学习《我的老师》时, 就会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表现安妮·莎利文老师对残疾儿童的一颗爱心的?”学习《“两弹”元勋邓稼先》时, 就会想“课文通过哪些事例表现了邓稼先对祖国的一颗爱心?”久而久之, 学生课外阅读便也就有了门径。这说明,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课内生动示例, 教会方法, 要比老师一切都包办代替要好得多。这样, 不教, 却又达到了教的目的。这位老师不仅会“教”, 他更善于化“教”为“不教”。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 主要不在传授知识, 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 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自己去解决问题。”还说:“教很重要, 但尤以致力于导。”魏书生先生多年来一直在这方面默默地实践着。魏书生既当校长, 又兼两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课, 一年之中有半年时间在外讲学, 10余年来从不让别人代课和代理班主任, 而他的学生却照常按部就班上课, 学生成绩都十分优秀。他成功的秘诀除了民主管理外, 更主要的是在教学中强化了学法指导, 实施了“不教之教”,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10多年来, 魏书生老师没有批改过一篇学生作文, 没有给学生布置过作业, 没有出题考试过, 这些全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而学生的统考成绩却比全县平均成绩还高出10多分。可一直以来, 叶老所倡导的教风,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又履行了多少呢?我们囿于“上课就是讲课”的思维定势, 而习惯于课堂上乐讲不疲, 教师以能讲而得意, 学生以教师能讲而满意, 甚至观摩课也以教师能讲为标准。结果是讲风过盛, 效率很低。我看这样的课算不得是好课。

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 “教”虽然很重要, 但毕竟是外在的东西, “学”才是内在的。学生的责任是学,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要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归根结底要靠他们自己的努力, 学校和教师不能包办。因此, 我们要树立“以学为本”, “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主动构建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强调学习上的责任感,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以此来构筑学生的基础, 同时也将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起点。只有这样, 他们才可以离开老师, 才可以超过老师, 才可以成为人才。

3.一堂家常好课的标准 篇三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好课”的标准,人们有着个性化的理解,不同的学科或同一学科的不同阶段也有着不同的特点。但从课堂教学的宏观层面上看,依然存在着很多共性。在此,笔者把“一堂好课”定义为“一堂家常好课”,即既是公开课也是日常课。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一堂家常好课应该是真实的、有效的教学过程。

好课首先是真实的课。这里的“真实”有两个涵义:一是不作秀;二是有待完善。

一堂家常好课,必须是师生经历的“真实的教与学过程”,这是经历了课程改革初期阵痛后所作出的最理性的概括。

新课程下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变革了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课堂出现了生机与活力。但是,有些课只适合让人在特定的时间里去“观摩”,而不是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再现,缺乏推广价值。因为,一节公开课的设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设计流程一般是这样的:第一步,选课。选容易设计学生活动、容易引起学生兴奋点的课。第二步,构思,包括整个教学设计和安排。第三步,师生的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或进行表演,或进行讨论。第四步,教师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按照教师预定的教学需要修改学生的作品。第五步,教师先找班级试教,请同科组的老师听课,提建议,进行全面调整后再试教、再调整。第六步,公开课展示。

也就是说,一个教师在上公开课前,已经在不同的班级上过数遍了。最后,呈现出来的课可能就具备了如下特点: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提问恰当、课件精美、渗透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气氛活跃、实现了师生互动……。从讲课本身来说,似乎无可非议,但是细细想来,我们就会发现,课的每个环节更多的不是上给学生的,而是上给听课老师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呈现出来的课是非常态的。

这些虚假作秀的课,追求的是虚情假意的表演,危害的是“诚信”的道德风范和学生真情实感的学习过程,毒害的是孩子们的纯洁心灵和他们的健康成长;最为严重的,是使人们产生了对课程改革的怀疑甚至反感,破坏课改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追求学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划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识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

通过课例研讨、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教改成果是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一个途径,但应该追求平实,而不是作秀。一堂实实在在的课,应该是:不仅在公开观摩时可以上,而且在什么时候都可以上;不仅对着自己的学生可以上,而且换了其他学校的学生也可以上。

一堂家常好课,必定是有待完善的课,需要教师去反思、重建。

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但很多老师要上公开课,往往追求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目标预设本身就是错误的。真实的课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值得反思,需要重建。反思是一种思想与行动的对话。通过反思,我们看问题就会有新的视角与新的理解;通过反思,我们就能弥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通过反思,会减少我们行为中的盲目和冲动,增强我们行为中的目的性和正确性;通过反思,会使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态度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而使我们获得教育最本质的意义。由于自己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反思的缺失,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损失。比如,有的老师由于思维僵化,固守着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发出了“对着新标准,苦想教什么;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着新教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的感叹。拿着旧船票,登上新客船,唱着“涛声依旧”的歌。这样怎么能使教学工作“与时俱进”呢?所以,在教学上,教师要成为一个时时反思者,时时行动者。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教学工作。

好课同时还是优质、高效的教学过程。包含以下几点要求:

一堂家常好课,必定是目标完整而全面的。

新课改要求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落实这“三维”目标时必须注意三者的有机交融、渗透。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产生正确的情感、社会责任感以及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堂家常好课,必定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学生科学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学习方式的科学性,应体现“实事求是”的原则:该听讲接受就听讲接受,该观察模仿就观察模仿,该独立思考就独立思考,该探索发现就探索发现,该小组讨论就小组讨论,该动手实践就动手实践,该抄写就抄写,该背诵就背诵。教师应本着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负责的原则,从教学容量、教学时间、学生基础的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各种学习方式的可行性和产生的效应——基础知识的有效获取,认知结构的有效构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有效培育等。而不能一味讲授,模仿记忆,机械训练;或形式主义的探究,故弄玄的讨论,毫无价值的合作,等等。而学生该做什么,必定是教师课前认真分析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发展规律、学科知识规律等教学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体现。

一堂家常好课,必定是师生在教与学当中创造出来、不可复制的过程。

所谓“创造出来、不可复制的过程”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合作、对话、碰撞中,出现了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也就是说,虽然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已经设想了种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但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中,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如果按部就班地执行预定的教学设计步骤,那样的课堂必将死板、单调。在创造性的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师生的思想和心灵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教学目标在对话中生成,师生在交流中实现共同发展。

一堂家常好课,必定是学生各得其所的过程。

新课程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最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把学习变成一种活动,一种需要和乐趣。在实际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明白,学生没有“活”起来或“动”起来的课肯定不是好课,但是“活”起来“动”起来的课是不是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呢?

看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全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谈不上“主体”。看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应付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是浮光投影,浅尝即止,还是潜心钻研,情动意发?所以教师“唱主角”的课不是好课;只是少数优秀生展示才华,大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的课不是好课;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让优等生“吃得饱”,早日脱颖而出,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有发展。

4.我心中一堂好课的标准 篇四

从古至今,无数的教育者都希望把书本上的和自己的知识尽量多的传授给学生,因此都对上课这一教育的渠道和过程十分重视,都希望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尽量多的知识,都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成为一堂好课。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课堂气氛活泼生动又不失纪律性。初中仍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们的知识构成和行为习惯都在形成的时期,需要用严明的纪律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然而这时的学生还保持着活泼好动的性格,作为教师也不能压制孩子们的天性,所以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要课堂气氛既生动活泼又不失控混乱。

第二、学生学习的效果好、效率高。教师要灵活的运用教学方式,不能全部是图方便的“满堂灌”,也不能是一味求创新的自主学习,应该结合学生和课程的特点运用合适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

第三、有全面的备课和增色的课堂发挥。上课之前教师应该有一个全面的备课,把该讲到的知识和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准备好,给出学案和当堂检测,帮助学生学习。讲课时教师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给出一些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临时发挥的闪光点,会给课堂增色不少。

第四、以学生为主。在课堂教学中,不管教师采用的是哪样的方式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授过程应该具备趣味性,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快乐的掌握知识。

第五、一堂好课不一定是完美无缺的。世间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一堂好课中的缺点也是有价值的,它能让教师越发努力、精益求精,不断准备出更多、更优的好课。

5.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 篇五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者深思、探讨的问题。长期以来,课堂评价标准没有共识。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课堂评价体系的严密和评价指标的完备。评价一堂课,从教学目的、内容、方法、效果到课堂提问、板书、语言、娇态、多媒体运用等,无不面面俱到,求全责备,忽视了对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的评价,偏离了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目的。评价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它本身就是多元的。面对不同的学生或面对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标准;而不同的听课者,应为对教育持有不同的看法,也会产生不同的标准。评价标准作为一个工具,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要善于利用它,而不是让它成为束缚教师手脚、限制教师施展的铁链。

新课程呼唤教师的是: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教学的主人,对自己的课堂能够有一个自己的评价标准,使得我们在自评、他评中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得,并在教学及教研活动中迅速的成长起来。那么,怎样是一堂好课,评价的标准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好课应体现在“新”

“新”首先指教师教学理念要新,必须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构思要新;重构教学内容有创意、效果好;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选择运用等方面都有个人独到的创意,能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表现出个人教学风格及教学特色。“新”还可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鼓励独创性和多样性,注重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得出结论。总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集思广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全新的角色、全新的理念让课堂的教与学绽放新的亮点。只有课堂上充满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好课应体现在“活”

“活”指课堂教学是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质上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呼唤、个性的张显和主体性的弘扬。要达到这些,就要看教师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是否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思维是否活跃;是否创造了一种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师的指导下是否能自主的探索求知,与教师同学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是否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活”还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做到教学机智的灵活性,即教师在课堂中的应变能力。

三、好课应体现在“实”

“实”是指课堂教学是否实用或有效。我们要评价一堂好课,最终要看学生通过这节课究竟掌握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得到了那些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能力。这就涉及到教学的目标问题。教学目标包括预期的教学目标,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达成度;非预期目标的出现和发展的情况;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的程度。用构建主义的观点来看,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应该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构建才能获得。如果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只有新奇趣味,而没有掌握知识,作业无法独立、正确、高效的完成,那么这堂课将被评判为失败的课。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构建,而更要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及个性的发展。一堂好课不仅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某种技巧或形成某种能力,更要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这些就是实用、有效地好课。

6.磨一堂好课的反思 篇六

这次活动是品德学科教坛教学的展示活动,有两位老师上了展示课:东道主老师徐文老师上的《日新月异的交通》和实验小学郑肖军老师上的《少数民族之乡――云南》。徐文老师以杨贵妃的故事引入恰到好处,课程资源的利用也十分到位,特别是她用到了《天路》这首歌给课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她整堂课衔接自然、设计精妙,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特别是徐文老师沉稳的教学态度,给我留下了十分大气的感觉,也正是我所缺乏的,令人钦佩。郑肖军老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充分地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她循循善诱,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以多种活动形式给我们展现了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的基本情况及其特有的民风民情。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两堂看似简短的课凝结着两位老师背后艰苦的付出。这是每一堂好课所共有特点。主持活动的梅红老师在讲到徐文老师为这节课付出的努力时很激动,徐老师的认真与努力,拼搏与刻苦让她感动,叙及徐老师还有一个幼小的女儿,让我也有所思绪……成功看似遥不可及,但每一个脚步,每一点付出,每一次历练都在走向那条路。布满荆棘的道路或许真的很难走,它吓跑了一些人,却也磨砺一批人,然而这又是何等煎熬的过程。

7.浅谈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 篇七

上面的各家观点提示我们:在“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上, 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眼光去评价, 答案就会有所不同, 这也正是“好课”问题常说常新的原因。下面我针对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并结合学校制定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的教学四大要素, 来谈一谈我认为的一堂好课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教学态度——有德、有情

(一) 教员在教学中首先要有高尚的师德

1.爱岗敬业, 教学准备充分, 教学文件齐全、规范、质量高。2.关爱学员, 关心爱护学员学习的心情、态度和习惯, 严格要求学员, 对学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3.为人师表, 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教姿教态端正, 语言规范, 举止文明。

(二) 教员要用积极的情感促进教学

1.亲和力, 调整情绪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地踏上讲台。教员饱满的热情良好的亲和力能使学员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 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2.感染力, 充满情感、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思维活跃的气氛, 激发学员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3.恰当的鼓励, 教员真诚和恰如其分的褒奖, 能让学员受到激励和鼓舞, 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二、教学内容——有实、有度

1.充实性, 教学内容丰富, 信息量大。2.真实性, 不是表演而是常态化的讲课。真实也意味着缺憾, 一堂好课要通过不断弥补缺憾来不断完善课堂教学。3.实用性, 要理论联系实际, 突出学科专业实践和军事应用特色。4.难易度, 根据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应难易度适中, 重难点突出。5.深度和广度, 它以教员本身的学识和修养为基础, 同时着重考量学员的学习基础, 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上。

三、教学实施——有新、有活

1.理念新,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 风格个性鲜明, 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2.方法手段新,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新颖恰当的教学手段, 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3.思路新, 教学思路清晰, 阐述准确, 重点突出, 难点突破得当。4.思维活跃, 让学员的思维活跃起来, 就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互动性好, 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 教员的主导作用。5.掌控灵活, 教员要根据不同的学员、课堂的变化、学员提出的问题、灵活地应对, 及时地调整, 以无招胜有招, 乃是高招。比如:现在基础部倡导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充分体现了它的教学理念新, 教学方法灵活, 教学手段新颖, 能够让学员的思维活跃起来, 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教员的主导作用。

四、教学效果——有效、有思

1.有效果, 是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尺度, 好课就应是“让学员得到实惠”的课, 是能够促进学员发展的“有效教学”, 学员在这样的课堂上怡情广识, 受益匪浅。2.有效率,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不仅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员得益多少, 也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员受益面的大小。也就是在有限的单位时间里, 学员通过知识获取, 所能得到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学员人生价值观的形成。3.有思考, 学员要通过课堂中对问题的思考可以延伸到课外, 让学员自己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4.有反思, “好课”应该令人回味无穷, 促使教员、学员养成反思的习惯, 以求不断进步。

以上就是我总结出的一堂好课的十六字特征, 当然, 一堂好课的所具有的特征并不局限于上述几点。但是,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任何一堂课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都有自身的不足和遗憾, 教员的课堂教学艺术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的过程中得以提升的。所以, 面对新形式下教学改革的挑战, 我们应当从我做起, 从每一节课做起, 课课反思, 堂堂总结, 用心研究, 反复实践, 这样, 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加趋于完美。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各方面因素和条件的综合体现,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没有统一的标准, 教无定法, 但是一堂好课一定是能够达到启发思维、训练能力、积累知识的效果, 并在此基础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非常轻松和愉悦。下面我谈一谈一堂好课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课堂教学,好课,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1] (美) 罗伯特·B·科兹马, 劳伦斯·W·贝尔, 乔治·W·威廉斯.蔡振生, 译.大学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 (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8.中职学校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篇八

关键词: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130-02

中职学校实施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然而,中职学校的教育条件不同于基础教育,更赶不上高等教育。近年来,中职教育大幅扩招,导致学生素质急剧下降。在多种压力之下,要实现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中职教师而言无疑是一项非常艰苦的任务。要上好一堂课对中职教师而言确非易事,而要制定恰当的标准就更显不易。笔者认为,评价一堂中职课的标准要把握好十个关键词:合规、明确、清晰、亲近、直接、直观、激情、愉悦、拓展、高效。

1.合规。要上好一堂中职课,须提前做好规定的准备工作,如认真备课,备课时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意外预案,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做好电子课件。上课时还应做到一下三点:一是要“五带”,带教材、带教案、带教具、带教学日志、带感情;二是上课时衣着整洁,仪表大方;三是精力充沛,上课守时,给学生以良好的形象。

2.明确。一堂好课要做到“三明确”:一是明确本次课的教学课题,也就是要将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提炼、升华为一句短语或几个关键词,要概括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二是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中职课堂教学目标体现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教师在课前、课中都要认真落实;三是要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把握好重点,突破难点。

3.清晰。一堂好课的教师应该做到:一是教学过程清晰。对于理论课而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应有条不紊;对于实训课而言,教学组织、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等教学环节应当忙而有序;二是教学指令干脆利落。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言语要温和,决不能含糊其辞;讲授知识时语言要干净,决不能废话连篇,哪怕是多加一个语气词“呃、啊、嗯哈、哗啦”等,学生都会十分敏感和反感;三是教学时间控制到位。教师要通过安排好教学内容、组织好教学环节、把握好重难点、控制好语速等手段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做到不拖堂和不提前下课。

4.亲近。中职教师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亲近他们,与他们成为朋友,学生才会乐意上课,集中精力听课。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因为不喜欢教师而不愿意听课,也不愿意上课,为此要做到三个“贴近”:一是贴近学生实际,要因材施教。中职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差别很大,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然后决定教他们什么,分层教学法可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二是贴近企业实际,要因时施教。现在是信息技术时代,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等日新月异,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要贴近企业实际,甚至要打提前量,学生就业后才能做到学以致用;三是贴近学校实际,要因地施教。各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千差万别,总的说来与社会的要求和中职的培养目标相距甚远,教师要立足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创造性地选择好教学课题、安排好教学内容、确定好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5.直接。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受教育对象的现实决定了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应该多讲“是什么、怎么样”,少讲甚至不讲“为什么”。主要做到两点:一是要直奔主题。讲课时要开门见山,不能信马由缰,也不拐弯抹角;二是要直击要害。一定要分清每次课的重点和非重点,不要在非重点上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吃透重点教学内容。

6.直观。中职学生的抽象思维一般比较差,要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法实施教学,主要做到四点:一是要运用实物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将要介绍的实物如电子类专业的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机械类专业的机械零件等带进教室,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二是运用模型教学。有些实物暂时没有或携带不便,教师可运用学校现有的模型或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模型进行教学;三是运用图片教学。教师可从网上下载或自拍照片进行教学;四是运用情景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场景,请学生当“主角”和“配角”,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表演,然后由教师当“评委”进行点评,使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学到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如《英语》、《法律基础》、《现代礼仪》、《职业指导》等课程就可以实施情景教学法。

7.激情。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出色的演讲者,能用其充满激情的演讲打造激情课堂,主要做到三点:一是用语言和动作激发激情。教师应该用抑扬顿挫的口头语言和惟妙惟肖的肢体语言激发学生听课的情绪,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二是用讨论和沟通调动激情。教师除了讲授之外,应该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在讨论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三是用鼓励和表扬点燃激情。学生在回答老师的提问后,教师应该更多的给予表扬或鼓励,让学生不灰心、不气馁,帮助其燃起希望,树立信心,以便他们做得更好。

8.愉悦。一堂好课的课堂气氛应该十分活跃,教师和学生不仅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而且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能响起笑声、掌声和欢呼声。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授课,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发出会心的一笑,在讲到高潮时能激发学生不自觉地鼓掌甚至欢呼;二是能给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教师不仅要感到有一种责任感,更要感到有一种成就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真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9.拓展。众所周知,中职教育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的教学大纲、专业教材等教学文件和资料不甚规范,有的短缺,有的过时。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市场调研能力、课程的驾驭能力,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完成好课程的教学任务,要做到两点:一是依托教材而不拘泥教材。教师要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和企业的实际整合现有的教材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二是依托课堂而不拘泥课堂。课堂是中职学生学知识、练技能的主阵地,但教师应该做好课堂教学的延伸工作。比如,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上网查阅资料、开展一些讨论,等等,这些都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方法。

10.高效。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位中职教师的目标和梦想。客观地讲,根据中职学生的现状,课堂教学效果不能期望过高,但也决不能自暴自弃,笔者认为一堂好课起码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一是30%的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二是30%的学生能理解和掌握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三是30%的学生能基本理解和掌握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四是10%的学生要通过课后辅导理解和掌握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达到以上目标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高效课堂。

9.一堂好课有9个标准 篇九

一堂好课有9个标准,可简化为27个字:明目标、自主学、合作探、精点拨、整建构、找规律、巧组织、高效率、人人清。即:学习目标是否适度明确并告诉学生;教学内容是教师灌输还是先让学生独立自学和操作;学生不会的问题是否通过相互讨论和帮助来解决;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并退到最后一步;教师是引领学生整体建构还是一开始就陷入细节之中;教师是否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恰当,活而不乱;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并高效率;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掌握。

10.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 篇十

摘 要:新课程中,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理念新,教学内容实,教师调控好,提出问题深,主动参与多,自主能力强应该成为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

关键词:教学理念;好课;标准

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评价一节课,或者说新课程下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其标准是什么呢?目前,许多专家对此众说纷纭,标准不一。作为一名从事教学一线工作二十余年的教师,我认为,要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理念新

理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能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不复制别人的思路,不复印名师的思维,努力把课讲出新意,设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自觉贯穿新课程所倡导的知识观、人才观和教学观的理念,并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引起同行们产生学习仿效的欲望。我想,这应该成为衡量一节好课的首要标准。

二、教学内容实

“实”,即真实、充实、实效。教学过程要真实,教学内容要充实,教学结果求实效。整个教学中,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用足球场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教学要“到位”。例如,前不久,江苏洋思中学蒋小红老师的语文课、殷杰老师的数学课,让所有听课领导以及教师感受最深的一个字就是“实”。他们在整节课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问题、引导自学、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点拨等各个环节,都进行得实实在在,即使课件的使用,也简洁精要,恰到好处,毫无作假作秀之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的知识,还获得了能力方面的提高。相反,在课改的大旗下,我们的许多课,乃至示范课、观摩课,为了追求新颖别致而使用了大量的课件,一节课45分钟,学生几乎是在紧张地观看幻灯片、风景画中度过的。究其实质,学生学到了什么,茫茫然不知所措。这样的课,表面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轻松愉快,但却华而不实,学生既没有学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的能力也没有明显提高。因此,我觉得,这样的课可谓假课,不真实的课。而真实的课也许有很多不完善乃至缺陷,但它却体现了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哪怕起点再低,只要有利于学生成长,使学生在这节课中有真正收获的课,也不失为一节好课。

三、教师调控好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教学组织与协调能力,直接影响并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教师应该如何调控;当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反应时,教师应该用什么策略去应对。特别是新课改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加,程度加深,教学过程的预设更难,然而,也正是在“预设与生成”之间,来考查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因此,能较好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监控,根据课堂上不同的情况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调节课堂教学节奏,教学容量适当,教学结构清楚,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这些便成为衡量一节好课的又一标准。

四、提出问题深,学生善质疑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未来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课堂上,教师是否善于保护学生的质疑欲望,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敢问、善问,不回避问题,同时教师还能够趁热打铁,提出具有启发性、层次性、探究性等高质量的思考题,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适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想象,用教学的思维方式去发现蕴藏其中的问题,系统地分析并灵活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而不是单纯地提出一些没有价值、缺乏思考的问题,如,“对不对”“好不好”等,一味地要求学生作答。正如李政道教授所言: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而不是做“学答”。所以,提出的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学生敢于大胆地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是衡量一节好课的第四个标准。

五、主动参与多,课堂气氛活

课堂教学中,谁是主体,谁是学习的主人,不容置疑,学生是主体。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放在如何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而应是配合学生学习,研究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在课堂实施主体性教学时,教师要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允许他们抢答,鼓励他们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甚至多动脚,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据调查,新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为整节课的50%以上,学生参与程度比较高的课应有60%以上的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习热情高涨,气氛活跃,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是评价一节好课的第五个标准。

六、自主能力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好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不搞“填平补齐”,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要尽可能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潜在优势,不追求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在课堂教学中,区别指导,分层教学,因人施教,而不是按统一模式去塑造学生,使学生实现有差异的发展,是评价一节好课的第六个标准。

以上几点,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评课实践,总结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远远不止这些,作者会与各位同仁一道,继续探索,反复实践,不断总结出既符合课改要求,又切合教学实际的评课标准。

(作者单位 陕西省蒲城县教学研究室)

上一篇:XX村2017年远程教育工作计划下一篇:第九课 雨中.教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