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王生活散文

2024-08-30

孩子王生活散文(通用11篇)

1.孩子王生活散文 篇一

[摘要]

就拿母亲给婴儿取名字这件事来说,这名字一定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也许还需要由父母和社区举办的某种命名仪式来正式确认。

让我们从母亲和婴儿的相互问候方式说起。每天早上,从梦中醒来的婴儿会尝试用一些情绪性、口头性或是肢体性的方式把母亲唤醒。母亲被唤醒后,就会笑着、关切地走近他,或是开心的,或是紧张地喊婴儿的名字,这儿看看,那儿闻闻,检查婴儿是不是不舒服,再本能地帮他调整一下位置,像是把他抱起来等类似的行为。这些日常的举动其实是高度仪式化的,因为母亲似乎觉得她有这样的义务,并且做这些让她感到非常开心。这也能激起婴儿的某些回应,进而鼓舞她去继续这些行为。与此同时,这些行为也是非常个人化的(“典型”的例子就是母亲对待婴儿的方式是因人而异的),但是它们和一些传统原则一样,被人类学家看作陈规旧习。其实这些行为或多或少是自发产生的,也或多或少是责任所迫的。整个过程建立在生理需求的周期性之上,这种生理需求类似于生存的需要。同时,这也是人类世代交递过程中的一种情感必需(emotional necessity)。它有赖于儿童随年龄而增长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渴求。事实上,我相信,仪式化的阶段与皮亚杰的阶段论是一致的,除了在刚开始,观察者必须假定一个观察情境。在这一情境中,观察者不仅要记录婴儿与“环境”之间的感觉运动交流,还要记录关于母亲与婴儿的认知搜索的互动,以及两者与观察者本人之间的互动。

我们认为,这些有趣的日常举动就像是人类世代繁衍过程中的桥梁,它们虽然微小,但作用巨大。在之前描述的第一个仪式中,婴儿有一系列的生理需要(受本能驱使,包括弗洛伊德性欲理论中的口头、感觉以及触觉方面的需要),也需要母亲在抚育他时,带给他不同的体验。母亲在产后也有很大的需要,并且往往有些复杂。因为:不论她具有怎样的母性本能,无论她多么渴望成为一位母亲,她都需以一种特殊的方法,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母亲。因此,她有时会很焦虑(有时会很恐惧,常常会很迷信),想要逃避,有时会因为自己不得不接受母亲这个角色以及相应的义务而抑制自己的愤怒。除了某些积极感受之外,她也会产生某些消极感受,即是说,她坚决不能做什么,以防自己变得和其他她(在潜意识中或多或少)不喜欢的、鄙视的、讨厌的、害怕的那些渎神、邪恶、不讲卫生或是不道德的母亲太相似。幸运的是,她作为母亲的角色得到了认可,正如将她抚养长大的母亲一样。与此同时,她的母性形象也在孩子越发频繁的回应中越显仁慈。反过来,基于对无所不能和仁慈的母性的认识(如果有时会出乎意料地凶狠,则另当别论),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会建立起一种良好的自我形象(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自恋的感觉)。尽管母亲产后的状况会加剧这种相互作用,但很明显的是,任何真正的重要他人迟早也会取代婴儿的“生母”。

就拿母亲给婴儿取名字这件事来说,这名字一定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也许还需要由父母和社区举办的某种命名仪式来正式确认。然而,不论这个名字被赋予了怎样的意义,现在这个意义都影响着我们每天怎样去呼唤这个名字。这对重要他人而言有着特殊的含义,对婴儿也有特殊的意义。母亲也以一个特殊的名字称呼自己。我认为,这种相互给对方赋予一定意义的方式是人类仪式化中的普适因素的个体发生学起源,它基于识别的相互性,通过脸部及名字进行识别。

这就意味着人类天生就需要这种规律性的相互认可和肯定:我们知道,在任何情况下,一旦没有这种认可以及肯定,婴儿的身体发育以及人格形成就会受到损害,他会自动减少甚至放弃对于感知判定的各种探求。这种需要实际上是一种对更新鲜、更正式、更广泛的仪式化(最后发展到仪式)的需求。它通过反复的面对面的“识别”以及名对名的对应得以实现。这种需求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仪式化的范围很广,从象征强烈情感纽带的常规问候,到象征角色互惠的传统问候,再到爱与灵感的非凡邂逅,最后到领袖的“魅力”(这些“魅力”由精美的雕像和画像,或者只是横幅和电视上的亮相所证实)。所有的这些仪式化似乎都存在着一些矛盾:他们都是游戏性的,并且有一定形式;经多次重复变得为人所熟知,并且因此而刷新了识别的惊奇(the surprise of recognition)。尽管行为研究者们告诉我们,在动物界中,为了避免引发对抗性的本能模式,这些仪式化必须首先是一系列明确的信号,但是我们怀疑,对于人类来说,克服不确定性是仪式化的首要功能。因为,虽然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通常情况下,孩子也会对我们产生强烈的恨意和鄙意,在他们眼中,我们是那种会随便拒绝却谨慎接受他们的人(如果不是潜在的危险或恶魔的话)。由此可见,我们所爱的、所崇敬的通常也是危险的。敬畏却变成恐惧,慈爱却滋生怒火。因此,从日常生活到宗教仪式,仪式化成了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是周期性的经历一样,它必须在变化的时代中,找到更加新鲜且有意义的形式。

……

作品简介

《游戏与理智:经验仪式化的各个阶段》,(美)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Erikson)著,罗山 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03

在被深深的怀疑所笼罩的某一历史时期,爱利克·埃里克森对那些曾滋养了某些纪元,而在其他纪元缺失的共同愿景的本质和结构进行了探究。从孩子的游戏世界到成人的梦想生活,从艺术家的想象到科学家的推理,他对人类关于游戏和愿景的倾向进行了说明。最后,他对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愿景——美国梦的起源和结构进行了详细阐述。这种世界观既包括愿景,又包括反愿景,二者相互对抗,赋予了共同的现实以连贯的意义,并释放了个体和公共的力量。

埃里克森认为,由世界观所提供的时空定向是对个体心理的内在工作的一个恭维,适应了它的多种功能。在关键的一章中,作者通过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仪式化的各个阶段,将世界观的系统发生学起源和个体发生学起源联系起来。他强调了仪式化对于个体发展与关键机构的维持之令人信服的力量。此外,他还指出了人类互动向自我欺骗和共谋发展,仪式化向仪式主义发展,愿景向噩梦发展的倾向。为了阐明与(在科技时代变得更加普遍和更加深刻的)世界观合作或对抗的意识或无意识动机,埃里克森呼吁跨学科的合作。

2.孩子王生活散文 篇二

一、背景材料———唤醒生活场景

低年级的课文短小精悍, 简单易学, 当它呈现在孩子们面前时, 如何让孩子们产生一种想学的冲动, 是低年级教学的关键, 只有激发了学生“我要学”的愿望, 他们才能去读课文, 才会把课文当成自己的。我们要不断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寻找熟悉的内容, 才能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有的课文离学生生活很近, 可以聊天的形式导入, 在毫不拘束的氛围中, 师生共同回忆, 其乐融融, 为学好课文奠定了心理基础;有的课文离学生生活很远, 或者虽然很近却很模糊, 那就需要教师巧妙设置情景, 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 为孩子学习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背景越广阔, 对课文的见解就越独特, 那么孩子天生的“探索者、发现者”的愿望得到满足, 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烈。

二、表情阅读———还原生活画面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关注孩子多样化的特征和对文本的理解, 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氛围, 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有效地维持学生对教材本身的兴趣。而且在表情朗读中, 学生势必要有对课文的独特感受, 并通过眼神和表情形象地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这种朗读建立在“课文中走个来回”的基础上, 孩子有成功感, 而且形象地朗读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的良好情绪, 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起着极大的作用。

表情阅读的基础是熟读课文、多读课文, 课堂上要有大量的时间让孩子自读课文, 这也是让孩子独立地与教材进行对话和独立思考的载体, 教师则应采取多种形式, 合理安排好时间, 指导每个学生的个人阅读。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着力将所读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有所联想。当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时, 他们的情感都会被调动起来, 他们的表情就会丰富起来, 他们的阅读才会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产生触动。

低年级的表情阅读从外在表现着手, 让孩子的表情夸张。把教材表达的喜、怒、哀、乐形象地表现出来;能学会用眼神说话;学会用不同的声音处理不同的人物和思想。以外在的表现触动孩子情绪进入良好的状态, 从而带动思维的活跃, 让孩子越学越聪明, 并容易产生学习成功的愉悦感, 感受读书的快乐。

三、灵活运用———再现生活片段

当阅读与运用相结合, 孩子们的阅读课程就不仅是在课堂中, 阅读的内容也不仅是文本那么简单了, 阅读的形式也就更加多样了。教师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口语优势, 有效地运用于书面语的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口语交际”这一形式, 既创设了情境, 将所学的知识赋予到情境当中, 让孩子在特定的情境中正确运用语言, 又充分发挥口语优势, 规范语言, 掌握语言。口语交际的运用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有效地把书中的语言化为自身的语言, 巧妙地在欢乐、融洽的环境中学会了语言, 运用了语言, 在生活化的情境让孩子更好地掌握知识, 也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这样的感受让孩子切实喜欢上了语文, 喜欢上了阅读。

3.孩子王生活散文 篇三

首先,深入领会新课程的根本目标

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的具体目标有四个方面,即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些目标的实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旧的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和课程观的束缚,使我们面对这门新课程时感到有一定困难。因此必须改变过去习惯了的课程观念和教学方式,领会新课程的根本目标,才能上好这样的课程。教材中的各个目标,有的主要是让儿童通过体验性学习,以培养其信念与情感而主要不是认知;有的需要通过养成性学习,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有的主要是操作性学习,主要想激发儿童探索的热情,让儿童积累探索的经验,通过学习获得探索的方法。这些不同性质的学习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相对应。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是截然不同的。教师只有在领会各个目标后才能更好指导儿童活动,做好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来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

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当然,新课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上,我从这几个方面做起:①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民主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②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作为一名教师,严格贯彻依法治校原则,提高自己法制意识,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坚决做到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优待优生,歧视差生,不说伤害学生心灵的话语,不做厌恶学生的表情等。 ③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即一种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作为一名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④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课上是教师,课下是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游戏、谈心成为真正的合作伙伴。同时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人格魅力的人,来感染身边的每一位学生。

第三、教学活动设计贴近儿童生活

教学活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实践中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中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把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根据不同的目标,我选择设计活动时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贴近儿童的生活,做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帮助儿童开展活动。活动教案和活动指导也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指导,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支持他们的各种活动,同时也在进行着与儿童的合作——与儿童一起共同建构课程。

第四、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

根据儿童好新奇、专注时间短的特点,我们的活动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形式越活泼越多样越能体现活动课的特点和吸引力。我常采用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小游戏、讲故事、练习、参观访问、讲授等方法。根据不同主题活动灵活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探究、讨论等,感受生活、学习做人,给学生更多自己思考、自我感悟的空间。

第五、在教学活动正确评价每一个孩子

评价的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注重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评价时运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对自己有信心,安全、愉快、积极地去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有创意地去生活。

4.救救孩子吧散文 篇四

孩子是父母眼睛中的小太阳,也是每个家庭的全部意义,理应受到更多的关爱。但是我们却痛心地看到,现在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走到令人担忧地步,特别是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尤其严重。

小芳,就是一名“留守儿童”。她长得活泼可爱,今年十三岁。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她和七十多岁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年老体弱,耳朵也有点聋。奶奶也管不了小芳。小芳像一只快活的小鸟,她经常逃学,整天泡在网吧和录像厅里。当奶奶发现小芳有问题时,十三岁的小芳已经是足月待产的“孕妇”了。小芳的父母立即从城里赶回家,他们心痛欲绝。

在母亲的逼问下,小芳说她和本村一个叫小兵的男孩常在一起玩,小兵今年也十三岁,父母也都在外地打工。小芳说她和小兵一起上网吧,一起看录像,看完录像回家后他们就模仿着录像去做。其实,这两个幼小的心灵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爱?他们只认为这是一种游戏吧,觉得挺好玩。小兵的父母也赶回来了。面对两个“小畜牲”,四个大人束手无策。

当他们把小芳送到医院做检查时,小芳已临产,“胎儿横位”必须立即做剖腹产手术。看着这么幼小的一位高危“产妇”,我心中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感到一阵阵心痛,泪水簌簌落下。

“小芳现象”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小学生的网瘾+早恋”。这个问题的背景就是: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把子女托给老人抚养。老人一般溺爱子孙,管理上又力不从心。处于这样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失去约束,极易受到社会不良文化的诱惑。他们整日迷恋于网吧、录像厅,时时经受着暴力、色情的“熏陶”。处在身心发育关键时刻的青春期孩子,缺乏辨别稂莠的能力,从好奇到模仿,做下了不该做的事。当家长、学校发现时为之已晚。“小芳现象”的漫延,严重地危害了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严重地危害了祖国的未来!

先说“网瘾”。一般来说,家里即使有电脑,家长也不会允许孩子长时间吊在网上,问题主要出在“网吧”林立,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上网的地方。孩子一旦上瘾,老师、家长再想管,难度是非常大的。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甚至是创造机会钻进网吧。

“有关方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公安、工商、文化、教育等部门也组织对网吧的“突击检查”,但结果往往是“99%以上的业主是守法和基本守法的,没有容留青少年学生上网”。实际情况是一些黑的心老板只管赚钱,根本不考虑社会效益和家长的苦衷,容留孩子在网吧连续上网多日。老板不但不提醒,还为之提供食宿。而在网吧登记的都是成年人的身份证号码。有的地方把检查不良的网吧责任推到七老八十的退休教师身上,叫他们去劝阻学生进网吧。还要求这些退休的老人一个人包几个“留守儿童”的校外教育工作。这更近乎开玩笑了。

再说“早恋”。现在的孩子营养好,生长发育也特别早,再加上受电视、网络的影响,早恋已经成为校园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现在的孩子有的从小学就开始“传纸条”了,初中更多。有的学生认为,如果高中还没有谈“恋爱”,就有点“不正常”了。高中男女生租房同居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产生对异性的爱慕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发展到像小芳、小兵那样事实上的“早婚”、“早育”,就很不正常了。

对于“早恋”问题,学校和教师也是试图解决的。当以“影响学习”的道理对学生说教失败以后,当一些孩子不满足于精神上的恋情而去追求生理满足时,我们又以性教育来试图阻止这种危害性行为的蔓延。结果并不见有什么成效。

怎么才能解决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网瘾”和“早恋”问题。我以为以下几条是可以考虑的。

一是全社会都要真正重视并采取有力的行动,解决儿童的“网瘾”、“早恋”的问题。笔者认为,国家应当考虑成立一个由有关执法部门和学校、家长、医院共同组成一个“特别行动委员会”,加强对网吧的监督管理,一旦发现容留孩子上网,经查证属实,立即予以取缔,永远不许重开网吧。对已经染上“网瘾”和“早恋”的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甚至于医学治疗。对于一时不能随在父母身边读书的“留守儿童”,应当由社区、行政村等行政主体出面,委托相关部门或人员切实管理。不要再把责任加到手中无权、已经退出社会主流生活、事实上的弱势群体退休教师的身上。

二是家长在安排自己工作时,必须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考虑。孩子在十三、四岁时,天真末泯,幻想力特别丰富,正处于心理逆反期。父爱如禅,母爱如佛,作为父母更要多关心孩子身心健康。让他们多参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活动,让孩子明白刻苦向上的道理,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材。办“外来工子弟学校”是不错的主意。让孩子跟在父母身边,使孩子得到很好的监护,染上网瘾和早恋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减少。千万不要再把孩子丢给年迈的父母,自己一走了之。要知道,那是一种对孩子、对自己、对社会,也是对年迈的父母的不负责任!

三是加强对学生的正确“恋爱观”、“爱情观”、“恋爱-婚姻-家庭关系”、“爱情与法律”等“做人”的“学问”的教育。做怎样的人?伟大的平民教育家陶行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当然要教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努力地教和学。但是,学校更是育人的场所,教学生“求真”,培育学生成为“真人”,是更重要的。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不能只“教书”不“育人”。

难道关于“性”和“爱”就不能讲吗?当然不是。关于“性”和“爱”的教育,应当是“育人”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不能忘记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在对性逐渐成熟的男女青少年进行教育时,需要讲的已不是幼稚的生物利己主义的道理(如:“注意,别损害自己的健康!防止感染艾滋病!”),而是要提前输入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要呼吁他们仔细考虑自己感情的严肃性(“我爱”还是“我喜欢”),提高自己社会成熟的程度。

费尔巴哈说过:“爱就是成为一个人。”爱情作为人类精神的一种最深沉的冲动,她有别于其他生物类的浅层次生理冲动。其“深沉”正是由于人的道德、伦理、审美等诸多意识因素给于生理冲动的一种感受。所以,爱情才成为人类独享的一种情感,而人类以外的任何生物都不具备这种情感。爱不是随着人的生理成熟而自然可以具备的,作为一种崇高的情感形式,她是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才能形成,而且,她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男女之情,而是可以作为度量一个人是否成为真正意义的人的标尺。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有些学校已将“做人”奉为校训,可见,爱情教育名正言顺地纳入学校“学做真人”的教育范畴,已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理解和接受。

5.描写孩子的散文 篇五

冬天来了,屋子里的暖气开始供热了,屋子里正是温暖如春我正在姥姥家看电视,突然发现从我眼前飞过一个黄色的东西,这是什么东西呢?我仔细一瞧,“哇噻”原来是一只黄色的蝴蝶,我即惊奇,又很欢喜,冬天怎么会有蝴蝶呢?是不是 春阿姨马上要回到这里呢?我便跑了过去,我发现蝴蝶飞的很缓慢,用手一抓就能抓得到,蝴蝶长的非常漂亮,黄色得身子,翅膀上有着小黑点 ,我抓住了他,那几天,我过的很快乐,我写作业的时候,他在屋子里飞来飞去,时时刻刻地陪伴着我。但是,好景不长,蝴蝶死了,我很伤心,便将蝴蝶放在我的英语书里,作为标本。

又过了一些日子,我又在姥姥家发现了一只蝴蝶,我仔细一看,那只蝴蝶和死去的那只蝴蝶一模一样,大小也一样,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是那只蝴蝶又复活了吗。我又打开了英语书,只见那只蝴蝶完好无损地在那本书里。是那只蝴蝶的兄弟吗。我看着那只蝴蝶,蝴蝶正在快乐的飞翔。

6.奔驰吧孩子散文 篇六

暑假里,孩子去附近的西南交大学习游泳了,从下午的六点一直到晚上九点,整整要学习三个小时。

于是,我和妻子每天吃过晚饭得去交大校园接她。我们从校园的侧门进去,因为那里有一大片草地。盛夏时节,那些被修剪得整齐的小草长得郁郁葱葱的,它们静静地伏在地面上,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地毯,填满了小径两边的每一寸空地。踩着那些软绵绵的“绿毯”,我会感觉到一种无法言语的舒服与轻松。

草地上也开着无数不知名的小花,白色的像片片的雪花点缀在草丛中,淡紫的像孩子刚买的紫萝裙边,还有黄色的,像雏菊一样。

有时候,觉得累了,我们便会静静地坐在草地上,盘着腿,什么话也不说,什么事也不想,闭上眼睛,养养精神,感受从西边吹来的凉风,听草丛中虫子的幽鸣,我仿佛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草地的边沿便是一个很大的湖,不知道什么名字,这让我想起了交大旧校区的“镜湖”,所以,我和妻子便同时把那名字的音给移了过来,称这湖为“静湖”。微风中,那湖面荡起层层的涟漪,一漾一漾地向我们身边涌来,我感受到了一阵阵沁人心脾的凉意。这时,一群水鸟,“叽叽”地从水面掠过,打破了湖边的宁静。

沿湖的出水口向下走,穿过一条被树林笼着的小径,便是学校的图书馆,它正对着学校的北大门。从北大门到图书馆,是一条像广场一样宽阔的道路,道路上种了一片很大的银杏林。

妻子说:“时间尚早,不如去银杏林边的小径走走?”

我便跟随了她一前一后地在小径上走着。昨日蓉城刚下过一阵细雨,那绿荫深处的小径上湿润润的,空气中弥散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像新翻泥土的味道,又像青草的香味。还是妻子比我更有想象力,她说这是生命生长的味道。可不是么,夏日里,无论是这挺拔的树,还是这绿的草,以及那些开着的小花,它们都拼命地生长着,吸着甘甜的.雨露,沐浴着天地日月之光,一片生机勃发的姿态。

突然,妻子在前面叫了起来:“快看!好多青果啊!”我寻着她的声音望去,只见那一大片的银杏树上结满了一串串的青果。那些可爱的小果子,身子圆圆的,密密地挤在技头上,酷似一串串待摘的“青提”。它们在树叶的掩盖下,显得娇小喜人,偶尔有露在阳光下的小果子,已经有些泛黄来,像婴儿粉嘟嘟的笑脸。

妻子说:“春天从未见到银杏开花,夏日里却有这么多的果实,真是奇迹呢!”

我说:“校园里这些青色的树、常绿的草,只有经历过春夏秋冬四季的温暖与寒冷,才能把生命孕育得更加完美!”

这样讨论着,不知不觉便来到了孩子的训练场。

孩子正好散学,她说游泳课上得很累,调皮地要我背上她走一段路,我知道拗不过她,便随了她的意。孩子很是高兴,在我背上大喊:“奔跑吧!爸爸!”我和妻子都被她逗得笑了起来。

7.给孩子一双“生活的眼睛” 篇七

一、联系生活, 感受数学的乐趣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从生活中来, 只有让它回到生活中去, 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 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 如果能充分利用校园生活、社会环境、家庭活动等这些生活原型, 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的,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无论是家庭还是校园生活, 都是学生最熟悉的的地方,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如教学“位置”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概念, 我积极鼓励学生寻找校园内的实物和模型, 如教室的位置、同学的座位、早操的队列等;又如教学几何图形时, 校门、柱子、窗户、体育课用的各种器材等;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国庆”的演讲比赛、“六·一”的拔河比赛、课间的老鹰捉小鸡游戏, 等等。其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然后让学生把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带进课堂, 学生们就会感到数学的真实与生动, 也会充分地认识到数学不但有趣而且有用。

2.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充分利用节假日给学生提供宽松的社会活动的时间, 使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如学校组织六年级师生去厦门海底世界参观, 教师10人, 学生20人。门票价格:成人每位90元, 学生每位60元;团体票20人 (含20人) 以上每人65元。按照这种价格, 怎样购票最省钱?让学生设计一种他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学生合作探究, 最后选出一种都认为最省钱的方案。这样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就比较有吸引力, 在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也会感到十分轻松和愉快。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数学的存在。从而增加其对数学的亲切感, 使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它并不神秘, 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二、贴近生活, 感悟数学的魅力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揭示出的规律, 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和应用知识。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 最后又回归于生活, 这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是重塑数学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多多少少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 让学生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 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 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在教学“找规律”的导入中, 我指导学生做拍手游戏:让一名学生站在讲台的中间左手拍两下, 右手拍三下, 左手拍两下, 右手拍三下, 这样不断地拍下去。下面的学生也跟着做拍手游戏, 所拍打的节奏既整齐又动听。数学本来就有一种很美的东西, 也像拍手那样, 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我就因势利导, 引出“规律”两字的含义, 教学效果奇佳。

三、走进生活, 树立数学的意识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 总是有一些知识是客观教学所没法达到的, 这就需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直观的操作演示, 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进而达到目标能力。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相遇问题的应用题”这一难点时, 学生感到晦涩难懂, 我就让他们找来两个他们较为熟悉的赛车玩具, 让两位同学现场操纵, 并在讲台上进行演示, 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了。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 学生发现了问题, 也解决了问题。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走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 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 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四、应用于生活, 学以致用

如果可以让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学以致用, 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又能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 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一举三得, 何乐而不为呢?

8.请孩子参与生活 篇八

上大学也是要吃饭的,基本的生存能力一定要有。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孩子参与生活中的小事情,其实就是实践,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老师讲的内容在生活中试一试。所以,让孩子参与生活,值得一试。

参与买菜。买菜,不是单纯的问问菜多少钱一斤。而是,在买菜的过程中让孩子和陌生的卖菜人交流一下,说说话,锻炼孩子的胆量和语言组织能力;挑拣蔬菜水果,对比一下蔬菜水果好与不好;顺便算一算买一斤菜需要多少钱,找零多少,巩固一下下数学的心算能力。与实践相结合,一次买菜,锻炼一次,几次下来,孩子就会大胆地和人交流,还可以讨价还价。有的家长说,孩子胆小,不敢和大人说话,不敢和小朋友玩,不敢这不敢那,那就试试买菜吧,相信孩子会有进步的。

在菜市场买菜,可以顺便给爷爷奶奶买一些蛋糕之類的零食,可以让孩子给爷爷奶奶选一些,适合老人吃的软一些的食物。有一次,小民在吃棒棒糖,爷爷说,可以给我一点吗?小民摇摇头:不行,你没有牙齿,咬不动。我正想批评一下小民没有礼貌,没想到,孩子却说:让妈妈给爷爷买蛋糕,就咬动了。孩子的心像水晶一样透明,没有一点瑕疵,没有我们大人想的那么多,孩子喜欢观察,喜欢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这就是孩子的可爱之处。

参与洗衣服。有的家长说,我家孩子上高中了,袜子、内裤都没让孩子碰过,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就行了。

真的行了吗?爸爸妈妈老了呢?

那孩子长大了就会了,再说不是还有洗衣机吗?

是的,有洗衣机,那孩子也要会按按钮吧,那停电了呢?那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呢?

洗衣服其实不算累,大件孩子洗不了,袜子是可以试试的。小民妈妈洗衣服,给孩子准备一个小盆,放上两只袜子,一小块肥皂。3岁的小民,洗袜子很开心,把袜子当小船,当小鱼,边搓边出泡泡,“妈妈,快看,袜子小鱼吐泡泡了”多么有创意的说法。抹了一遍又一遍肥皂,“妈妈,快看,肥皂洗小了”是的,孩子喜欢观察,在生活中。

在孩子洗袜子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个搓板,搓板超级好玩,可以架在盆上当桥,可以把袜子放在上面搓一搓,用孩子的话说“给袜子洗白白”。袜子洗的白不白不要紧,主要是孩子玩得很开心。一双袜子,半个小时,满地水,湿湿的袖子,泡白的小手,孩子满意的笑……

用洗衣机洗衣服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参与放洗衣粉,放好之后看看水在洗衣机里是怎样转动的,洗衣机上的时间标志可以让孩子认一认,5表示5分钟,10表示10分钟,数字很快就记住了,这要比上课学的快。其实生活真的很有意思。

参与做饭。做饭?烫到孩子怎么办?是的,做饭有一定的危险性,妈妈做饭,孩子可以帮忙,拿三五个鸡蛋,看孩子怎么拿?一次性小手拿不了。小民是这样做的:先把一个鸡蛋放地上,然后第二个第三个,最后小民把地上的鸡蛋左手拿一个,第二个抱在怀里,第三个右手拿着给妈妈。当然,是妈妈好好的鼓励一下,吃饭的时候,小民说:“爸爸,我拿的鸡蛋,尝尝吧,可好吃了。”爸爸尝了尝,味道不错,孩子很开心,小民找到了生活的快乐。

妈妈做饭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看看什么是水开了冒泡了,讲一讲冒泡了不能碰,烫手的。妈妈可以拿着孩子的小手在锅附近感受一下热的温度,这要比告诉孩子10次不要碰热水来的真实且效果好。孩子想按按抽油烟机也是可以的,这个时候一定告诉孩子煤气的危险性,不能随便玩煤气灶和火。

还可以让孩子常尝尝调味品,醋、酱油、盐、糖、花椒、香油什么味道,让孩子自己说一说,一遍过后孩子就什么都记住了。在厨房里,还有一件好玩的事情就是比一比蔬菜水果的大小,孩子拿一拿、摸一摸、闻一闻也是不错的。

做好饭之后,可以让孩子帮忙拿碗筷,摆一摆,数数几口人,拿几套碗筷,数学里的对应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生活其实很好玩!

参与打扫卫生。打扫卫生,简单的拖地扫地,3岁以上的孩子拿拖把和扫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小民拿拖把,学者妈妈的样子左拖拖右拖拖,沙发底下拖一拖,一会儿就累得冒汗儿了。“妈妈,好累!”“妈妈每天拖地也是这样累呀!”“妈妈,我给你说个秘密。”趴在妈妈耳朵旁“妈妈辛苦了,妈妈我爱你……”孩子的话让妈妈感动不已,孩子懂事了,在生活中……

扫地也很有意思,小民和妈妈一人一个扫把,妈妈扫好了,小民看见地上脏了就拿着扫把,把妈妈扫好的垃圾推呀推,推到沙发底下,“妈妈,扫干净了,我棒吧!”妈妈及时鼓励,然后说,我们一起把沙发底下的垃圾扫出来吧,妈妈孩子一起合作,开心多快乐。

在家吃晚饭。孩子可以帮忙打扫,收拾一下桌子。小民学妈妈的样子,一只手拿垃圾桶放到桌子边附近,一只手用抹布把饭桌上的垃圾扫到垃圾桶里。扫干净桌子上的垃圾,把垃圾桶和抹布放回原来的位置,然后爬到桌子上大跳“我是妈妈小帮手”,帮妈妈干活真的很开心,生活真快乐……

参与逛街。妈妈试衣服,孩子在旁边审美,跟妈妈学的有耐性。妈妈去试衣间试衣服,一定带上孩子,保护好孩子很重。陪妈妈逛街,妈妈要告诉孩子,“宝贝,一定看好妈妈,要不然妈妈就被陌生人带走了。”这样,孩子就会紧紧抓住妈妈的手。

在逛商场的时候,告诉孩子什么是安全出口,什么是紧急按钮,发生危险时不能坐电梯,走楼梯靠右走,和妈妈走散了找谁帮忙。这些生活小常识是孩子必备的,家长也不要忘了告诉孩子妈妈的手机号码,以备不时之需。在商场发生火灾或地震该怎么办?应该告诉孩子一些简单的保护自己的方法。

孩子学会保护自己了,就会保护其他人,孩子就学会了如何帮助别人,帮助了别人自己就会获得快乐。

生活的点点滴滴,其实就是那么简单,简单的生活里有大学问,生活中的孩子怎样学着快乐,需要家长亲自地耐心地有创意地引导。

9.散文:没有恋爱的孩子 篇九

室友阿迪其貌不扬,满脸胡子,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得多,十多岁的他像二十来岁。

阿迪告诉我,他打工几年了,进了几个厂,遇到喜欢的女孩,由于自卑不敢表白,把爱埋在心底,长这么大了没谈过恋爱,不知道爱情什么滋味。我说:“爱要说,想爱别怕伤痛,喜欢哪个女孩大胆追。”阿迪说他长得不帅,没钱.没才华,就算追女孩追不到,不想自作多情,顺其自然,也许一辈子不结婚,孤独一生,这是宿命,语气伤感,脸上有淡淡的忧伤,眼眸流露出哀愁,我同情他,但爱莫能助,不知怎么安慰他。

阿迪每次打电话回家,母亲总是催促:儿,年纪不小了,该成家立业了,在外面遇到喜欢的姑娘找一个,眼光不要高,不要挑剔,漂亮不漂亮没关系,善良,通情达理就可以了,阿迪说他有女朋友了,电话那端母亲宽慰笑了。对母亲说谎,阿迪心酸,想哭的感觉。

空虚寂寞的时候,阿迪看书排遣。郁闷的时候 阿迪就唱首歌,一唱歌,心情舒畅,烦恼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阿迪最爱唱台湾歌手赵传的《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外表冷漠/内心狂热......迄今阿迪还没女朋友。

10.博客记录孩子生活点滴 篇十

在博客的“心情随笔”里,我随心写下一句话:紧紧围绕在儿子周围,节衣缩食,艰苦奋斗,为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而努力!

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让自己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看自己,这会有一种反思甚至是审视的意味。我培养你跟关注我自己成长一样,有点儿不求上进的意思,无法让自己拥有远大的志向,因为我觉得那样不仅身累、心累,而且会丧失许多不确定性,那样的生活多没意思啊!我只希望顺其自然,让你健康快乐地成长;只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具有普世的价值观的、合格的世界公民。

说到这里,我首先要说一下你的老师们——我给你写博客,就是你老师的影响啊。当我决定把你送到现在的学校时,我是冲着在这里我更有机会为你找适合你的好老师。是你的幸运,也是我的幸运,我找到了。

语文缪老师可是从大名鼎鼎的如师附小过来的,你得感谢今天这个教育环境,不是推进教育均衡,你可是遇不到缪老师的哦!为了你和你们这帮小家伙,缪老师可是付出了许多,这让作为同行的爸爸惭愧不已呢!不说别的,就看她在班级博客里写你掉牙的那事儿吧(抓拍照片的技术多高啊)——

“哇!”一声大哭打破了教室的宁静,骤然间,教室里轰动起来。

我循声找人,原来是小丁丁,他已站起来走到了过道中。

“他掉牙了!”好事者大叫一声。小家伙满眼噙着泪水,泪珠顺着面颊自然滑落,早没了往日的风采。

“你要感到高兴,掉乳牙就代表你长大了呀!”

他自顾自地一个劲儿抽泣。旁边的一群家伙可不耐烦了: “我也掉牙了!我掉了好几颗呢!”语气中带着满满的自豪。“胆小鬼,怕什么呀?掉牙很正常。”这话还真有点不太客气。

小丁依然僵在原地。我把他扶到座位上坐下。他忍不住开口了,虽然吐字有些含糊,但还能分辨:“我已经掉四颗牙了。这是第五颗。”说话时还没咽下的饭顺着口水要往下掉。这模样儿还真逗!

怎么办?可苦了这小家伙了,鸡大腿还没怎么吃!

喂他吧!

我小心地将勺子放进他嘴巴,奇怪!居然不哭了!那张着的嘴绝对比平时吃饭时要大得多(可惜没能捕捉到这个瞬间)。

“来,吃点肉!”他小心地绕过要掉的牙齿,细细地咀嚼着,似乎很享受。 呵呵,看来,小丁今天肯定是败在鸡大腿上的。看着诱人的大腿,过于心急,导致牙齿意外受伤。不然,还能作何解释?

儿子,人生遇到一个好老师难呐!像缪老师这样细心、周到,就算你们惹她很生气了,也不会伤害你们的老师,那可是“千年等一回”!

还有数学朱老师。他还是个小年轻呢,但却有当下年轻教师难得的理性与沉稳。爸爸也是教师,看多了刚走上讲台便打学生一百杀威棒的年轻人。你是个内心柔软的小家伙,没有别的孩子那么“野”,遇到朱老师,算是你的福气。

朱老师理性的外表下却有着不一般的智慧,他在你们班博客里写的“记忆中的小学生活”和“记忆中的初中生活”我可是读了好多遍。我把它转到我为你写的博客中了,等你再长大些再去读,一定会觉得很有意思。

下面该说说老爸我的丰功伟绩了。你那些有趣的言行,可是被我原原本本地记下来了。有时候,我还在其中思考有一些对你我成长有益的东西。

你比如说吧,你小子天天穿着运动鞋疯玩儿,脚难免有点异味,放学一上车,又喜欢脱了鞋盘坐在后座上。于是,出现了我为你写了下面一段:

儿子上车的第一件事就是脱鞋,在学校疯玩,脚难免有点异味。今天上车后,我忽然闻到一阵香水味,转过头一看,竟在往脚上喷香水。我一阵狂笑……他欲发来劲,竟然站了起来,将香水对准屁股一陈猛喷,还说屁股臭臭,也要喷点儿。

还记有一件事儿:

路上的一个问题:“假如人类的第一代祖先死了,人类会不会灭绝啊?”

我在想啊,这是生活中的件件小事儿,但可以看到像你这样的儿童具有特别的逻辑,成人大抵是没有将香水喷到屁股上的,但在你们这些小家伙的逻辑中,此举是成立的;成人大抵也是不会提出第一代祖先是否灭绝的问题的,但在你的视界里,可能的确是个问题。课堂上,是否也有这样的推理结果被我们以成人的逻辑给否定了呢?是否有这样的问题被我们教师拒之千里呢?如果有,那就很可惜了。

镜头往回倒,有这么一段:

昨天接儿子放学。

车上。

“爸爸,缪老师是不是教完我们二年级就要回附小啊?”

“是啊。”(以前说过的嘛,怎么又问?)

“那你认识附小吗?”

“当然认识了。”(好歹你爸也是个老师,能不认识嘛。)

谁知道儿子听了以后竟然高兴起来,大声喊到“哦——我以后就可以到附小去看缪老师喽!”

——原来是盘算着想看缪老师啊!

你说吧,一个有点莫名其妙的问题背后隐藏着小孩子那么丰富的心思,孩子心里念着老师的好,才刚上二年级,就想着二年级结束后要去看看返回原来学校的老师了——如果在课堂上,这或许就是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吧。我把这理解为孩子天生的一种爱心,并没有刻意地在这棵爱心的幼苗上过多地施肥——语言教育或许是多余的,还是让这棵幼苗顺其自然地成长吧。其实,课堂之外,孩子的精神世界丰富得很,可惜的是,在课堂上我们往往把这些最重要的东西给忽略了,只剩下了以分数作为评价依据的所谓教学质量。如果我们理性地想想,你会发现,“教育GDP”真的把教育肢解得支离破碎。什么时候,教育才能出现夫子笔下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情形呢?

继续把博客往后翻,一则趣事映入眼帘:

带他到厨房,弄一小碗,直接兜了一碗让他吃。我随即走开了。

中途去看,他小子一个人站在凳子上秀武功呢。

离开……再过去。

一个人坐在凳子上,腿上有泥,还在用唾沫往腿上涂。

问他干嘛。

讪讪地笑着:“从凳子上摔了下来,这里破了一点点皮。”

又要笑,又要作气。幸亏是自己摔下来的,否则又要哭闹了。这不,非但没哭,还自己用唾沫给自己疗伤呢。

之所以把这段记下来,是因为这对我和我的同行们可能是一次反思的机会。以前多次类似的情形是任我们百般哄骗,你却尽情地放声大哭,而这次是一个鲜明的对比。你还别说,你这孩子有时真是“不识好”,有了点事儿,我们越骗你越闹,如果冷处理,你反而能自己给自己解决问题。

下面三段话就是跟我的同行们交流的了:

如果不存在推理泛化的逻辑错误的话,我们来看看我们曾经的“好老师”标准之一:讲得好的,让学生听起来不吃力的。如果学生说“我们的老师真差”,那一定是这个老师不能把学生讲懂,学生听起来费劲(如果学生说出了“我们的老师真差”的话,那这个学生一定是进入了应试的范式了,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如果我说这样的标准有问题的话,相信很多人会有异议。可如果看到很多学生离开老师之后,在自主、合作学习上几乎寸步难行的现实的话,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坚持自己原来的想法——学生在学习上的弱不禁风是不是我们惯起来的呢?学生在课上听得舒服,但往往到了需要自主学习时却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如同小孩子在过于呵护的环境中容易形成诸多惰性和差习惯一样。我们是否能考虑一下,放放手“散养”学生呢?彼时学生或许会收获更多吧。也许学生所思所得不是教师所需,但经历了自身的思考,一般却是最适合他的方法,谁说这不是到达理想彼岸的必由之路呢?别忘了,故事中爱因斯坦的小板凳虽然丑陋,但对那时的爱因斯坦而言,一定是他的最好水平。此时外加的努力可能只是拔苗助长,教育,该放手时还是放手吧!

写到这儿,一个曾经思考过多次的问题又出现在脑海里:一个教师从走上讲台到放下教鞭的几十年中,肯定既教出过出类拔萃的学生,也教出过默默无闻的学生,不同学生的不同成就是否证明着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如果是,这里存在着悖论,如果不是,那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由什么来证明?教师自己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自身教育理念影响的结果又是多少?相对于教学生而言,教子女应该是尽心尽力的,但谁能保证自己给孩子施加的影响都是积极的?……这样的问题太多了,答案却不那么一目了然,因此我觉得,教育其实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孩子的成长更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教师自己多不能给出完整合理的答案,这时,还是让孩子自由发展吧。

一边翻博客,一边想象着你当时的情形,一边独自一人傻笑着……翻啊翻,咦?竟然发现没有太多地记录你有关学习的内容——我为什么没有像更多的人那样全身心地关注你的成绩呢?

也许是性格原因,也许是理念的原因,我经常提醒自己:至少在三年级之前不会为你的考试分数而缩减你玩的时间与空间——我说不出严密的理由,但隐隐约约我觉得自己是对的。

坦率地说,我对小学生的成长没有太多的感性经验,多多少少只是一些自己儿时的零碎记忆,以及一些理性的思考——现在留在我记忆中的多是儿时的嬉笑玩闹,小学生活反而是被教师懲罚的情形居多,而我又不是一个调皮的学生啊;我也不认为像你这样的小家伙需要承担有些所谓的素质教育,当一个事物让孩子丧失了童趣时,我看不出这样的素质有什么意义。

关注儿童的成长其实就是在关注自己的成长,将看到的东西、想到的东西写下来,可以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更深刻。

儿子,希望你长成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时,爸爸能称得上是一个有点儿智慧的老师!

11.帮孩子养成终生受用的生活习惯 篇十一

一、帮孩子养成好的饮食习惯

民以食为天, 吃什么、怎样吃已经不是个人小事儿, 而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现在尽管生活条件好了, 但由于营养知识的缺乏, 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情况却很严重。“小胖墩”“豆芽菜”在每个班级都有。有的家长爱孩子, 舍得给孩子花钱, 一天给孩子几元甚至十几元钱, 但孩子怎么花的, 都吃些什么, 就不再过问了。尤其是早餐, 总让孩子到小摊儿吃。孩子总是吃些油炸、辛辣食品。家长是否想过:孩子上午四节课, 学习近四个小时, 身体需要大量的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孩子所吃的早餐能满足吗?往往孩子间操后饥肠辘辘, 又到小卖部买干脆面、虾条、可乐、麻辣片……这些色素超标的膨胀食品对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危害极大。可乐是洋垃圾食品, 对孩子的危害很大。有人做过实验:把一颗牙齿在可乐里泡一个礼拜, 可乐竟把牙齿给融化了。还有烧烤, 一个烤鸡腿的毒素要赶上两包香烟。有的家长早餐经常给孩子吃方便面。方便面也是垃圾食品, 除了热量外, 营养有限, 还含有防腐剂, 长期食用对孩子健康极为不利。

建议家长多学一些营养知识, 掌握基本的营养常识, 一方面孩子早起给孩子在家做好营养早餐, 另一方面多给孩子讲些营养知识, 指导孩子健康饮食。

二、帮孩子养成正确的花钱习惯

现在孩子都少, 基本一家一个, 做父母都疼自己的孩子, 但不能一味地没限度地给“钱”。一是给孩子零用钱要适度。对于学前班和低年级的孩子, 家长给的零花钱要合理, 要一事一议一给;中高年级孩子不懂得节制、乱花钱, 在数量上要限制, 不能过分。二是要让孩子有理财的观念。家长可考虑每个星期或每两个星期给孩子一次零花钱。金额及间隔时间依具体情况调整。或采用包干制, 节约了孩子自己攒起来, 攒多了可以买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对于年纪较小的小孩, 可由父母代为保管其零用钱, 孩子想要买东西时, 可向父母提出申请, 收支记账, 超支不补, 结余表扬。

三、帮孩子养成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对小学生来说, 放学后, 和小朋友们一起回到家, 说说笑笑, 基本消除了疲劳, 此时处在遗忘的最低阶段, 是做作业的最佳时间。所以, 家长要让孩子养成先做作业再玩的习惯, 要避免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的不良习惯, 避免孩子一边和小朋友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一边写作业的不良习惯。孩子做作业时, 电视再好, 家长也不要看, 一定要关掉, 不要大声说话, 最好看一本书, 给孩子做出榜样。

现在, 一些中青年人颈椎病、近视眼的很多, 追溯他们的身体发育过程, 大都在少年时期没有正确坐姿和正确看书习惯造成的。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重要阶段, 脊柱、视力正在逐步发育成熟。农村大炕多, 写作业不能趴在炕上写, 那样容易让孩子“探肩”;不能站在高厨子前踮着脚写, 那样容易“端肩”。家长要让孩子在合适的桌前写, 要是桌高, 垫垫凳;凳高, 垫垫桌。家长还要告诉孩子, 记住“三个一”, 即“胸离桌一拳, 眼离字一尺, 指离笔尖一寸”。

四、帮孩子养成长期的讲安全习惯

对于每个家庭来说, 车子、票子、房子都是“零”, 孩子才是“1”, 孩子健康、快乐, 家庭才欢乐。所以, 我们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分数, 更要关心孩子的安全。孩子上学走时, 给个温馨提示:“靠右走, 注意过车!”“道上别打闹”等;联系出租车时, 要看一看司机证件是否齐全, 车况是否良好, 千万别“将就”;学前班和低年级孩子家长要接送。学校不主张小学生骑自行车上学, 因为孩子基本都不满12周, 交通管理条例“禁止年满12周岁以下的儿童在公路上骑自行车”。冬天, 河沿岸家长要教育孩子远离河边滑冰, 因为节气变化无常, 冰面看似冻严, 还有的地方暗藏危机。孩子午饭后上学路上, 无人监管, 很容易去河边玩, 所以家长要温馨提示:“别到河边去, 直接到学校!”孩子放学后, 尤其是双休日, 常常几个小伙伴漫山遍野地玩。这个时候, 家长更要温馨提示, 教育孩子不攀山岩, 不上老树登高, 不拿火柴燎荒, 不到墙根、土坎下嬉戏、逗留。

五、帮孩子养成终生的的与人相处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影子。孩子将来是要走向社会的, 不会与他人相处就寸步难行, 即使生活再富裕, 也不会快乐。所以, 家长从小培养孩子养成与小朋友们正确相处的习惯。一是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 和睦邻里、善待邻里、敬重邻里。家长与邻里关系好, 孩子才能与周边小朋友玩在一起。二是家庭成员温馨、温存、温暖, 孩子才会善待小朋友。如果一家人, 尤其是夫妻经常拌嘴, 吵闹不止, 脏话常挂嘴边, 那孩子也会出口成“脏”。三是孩子和玩伴打了架, 家长要多说自己孩子的“不是”, 不要护短。小孩子间哭哭、打打、闹闹是常事, 是在练习与伙伴如何交际。孩子自己的“矛盾”自己解决, 大人别干预, 即使干预, 也要正面干预, 促其相互谅解、相互谦让, 相互赔礼道歉。家长千万别一味地为自家孩子争理。四是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与小朋友们相处技巧, 比如礼貌语, 谢谢、再见、对不起、别客气、没关系等。又如, 有好吃的、好玩的和小伙伴们一起吃、一起玩, 不捉弄、不嘲笑小朋友, 不炫耀等。

日常的行为习惯影响人的一生, 好习惯靠从小培养。家长千万不要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 就万事大吉了。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 家长要帮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摘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的素质决定孩子的素质。在孩子的成长中, 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正确的花钱习惯、认真做作业的习惯、长期的讲安全习惯、终生的与人相处习惯。这样, 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 才能走得快速、走得长远。

上一篇:2011年杨浦区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岗位信息下一篇:高血压等慢性病防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