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2024-09-17

3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共8篇)

1.3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篇一

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学策略初探

2006年9月福建省全面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以来,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年头,大部分的学校在地理“必修1”和地理“必修2”两个模块教学的基础上,开始进入地理“必修3”模块的教学。“必修3”的教材编写是在“必修1”和“必修2”基础之上展开的,是对地理环境区域的研究,也就是说“必修3”的教材内容更重在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应用研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本文作者在仔细研究地理“必修3”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地理“必修3”的教学策略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材的特点

高中地理“必修3”教材是在“必修1”自然地理原理和“必修2”人文地理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区域,以案例的形式体现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选择的道路,是对自然地理原理和人文地理原理的应用研究。在“必修1”和“必修2”模块中虽然也有很多的案例呈现,但在呈现案例的目的、方式和时机上,“必修3”有很大的区别:地理“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中有许多的案例,主要有例说型和例证型两种案例,在呈现的时机上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安排在地理原理教学之前,起情境导入的效果;也可以安排在地理原理讲述之后,起到印证地理原理的作用。因此在教材中体现为案例安排在地理原理之前或者之后,和地理原理同时出现在教材的章节中。其案例呈现的目的性很明确,主要是为了解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加深对自然和人文地理原理的理解。而“必修3”的案例呈现方式和目的却有明显的不同,“必修3”教材的各个章节是直接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的,是以案例为主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原理则是隐含在案例中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从中提炼出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因此其实质是要求学生在前两个模块学习的基础上,能把“必修1”和“必修2”所学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运用到一定区域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所以,地理“必修3”教材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学策略的探究

针对上述“必修3”教材的特点,对于地理“必修3”的教学,其核心应当是如何帮助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适时铺垫地理基本原理,寻求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地理问题的能力

由于地理“必修3”完全以案例的形式来探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地理的基本原理上隐含在案例中的,因此对于刚接触教材的教师和学生而言,它是一些案例的大汇编,内容显的有点杂乱,因此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学,虽然“必修3”是在“必修1”和“必修2”的基本地理原理的基础上编排的,但学生无法从这许多案例中把握住其中隐含的原理,因此在教学的开始,我认为教师应当适当的铺垫地理基本原理,让案例的呈现形式同“必修1”和“必修2”一致,起印证地理基本原理的作用。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只注重对案例的分析,会让学生陷入区域研究的误区,认为掌握区域的特征是“必修3”学习的重点,从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记忆各个区域的具体的特征中。因此,在“必修3”的第一节课的教学中,本人认为不要急于介入教材的教学,应当让学生先明确本教材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是研究地理环境与区域的发展的关系,要让学生先明确地理环境是什么?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对地理“必修1”和“必修2”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复习,对“必修3”的学习做必要的地理基本原理的铺垫,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地理课程标准对其学习提出的具体要求,这样学生在学习教材的时候就不会茫然,不会陷入只记忆区域特征的误区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2、用好教材中的地图,穷尽图中信息,培养读图分析并进行迁移的能力

地理“必修3”教材的核心是通过研究区域的地理环境寻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案例的研究中提炼地理的基本原理和研究区域发展的基本方法。案例的呈现体现了不同的区域环境特征,许多是以地图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如何从地图中穷尽地图的信息,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从地图中获得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例如在《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一节的教学中,对“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一图,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入手,从纬度位置判断其所处的热量带,从海陆位置判断其水分的状况,再从地形状况分析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从中得出西北地区总体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观察西北地区的轮廓特征,从而得出干旱程度的差别是从东到西是越来越干旱,得出区域的整体性特征和区域内部的差异性,指出地理事物分布的地带性特征并分析原因。然后再指导学生观察西北干旱地区的非地带性现象的存在。这样本部分的知识点的教学基本撇开了课文的繁杂描述,围绕一张地图,从图中获得了所需的信息,并且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为以后的区域地理地图的分析打下了基础,有利于读图能力的迁移。

3、利用思维导图方式,进行章节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发散性和广阔性 思维导图就是要求学生把对问题分析的思维用图的形式表现出来,类似于计算机中对文件的管理是用目录树的形式管理的。思维导图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思维的方向和方法,对问题的研究可以较为深入和开拓。由于地理“必修3”是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的,每一节的案例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的中心。因此,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方法,让学生在明确章节研究主题的基础上,先撇开书本,设想本章节围绕本主题可能研究的 内容和方向,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描述出来,然后再回到教材,对比分析,这样学生更加容易从中掌握区域研究的方法,达到能力迁移的目的。例如在《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为例》,让学生从本节主题“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入手,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在作业纸上画出对于本主题可能阐述的方向的思维过程,以类似目录树的形式表达在作业纸中,然后教师通过调板的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合作,加以指导,最后通过阅读教材,与教材进行对比,来达成课程目标。这种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有利于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和广阔性的培养,“授人与渔”,遇到相类似的问题很容易进行方法上的迁移。课程标准更多的强调学生“ 经历了什么”、“ 体会了什么”、“ 感受了什么”。通过这种体验性目标,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精心设计活动,呈现新案例,培养学生活用地理基本原理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材只能是一个案例,一个信息的载体,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所以要求教师能对原创教材进行提升。教师可以自己去开发或拓展教材,整合教材的信息和资源,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对教材进行改编、选编、选用、活用。其目标都是为了达成课程标准,而要了解学生是否在课程的学习中达成了目标,就应当对其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对于“必修3”的评价,又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所不同,其评价的重点并不在于对课文案例的重现,而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学生评价时,需要引入新的案例来进行,地理必修教材中有许多的活动栏目,一些活动栏目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的案例的呈现。教师可以通过活动内容的精心组织,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运用已有的方法储备来解决新的问题。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呈现教材之外的自己精选的案例来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是每一位教师应当关注的重点。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否恰当最终取决于它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特点、教师扬长避短和教学效果的体现程度上,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策略时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而开展。素质教育是一种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以上笔者所谈只是一点浅显的看法,希望能起抛砖引玉之效,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希望笔者的一点看法能为我们的地理教育教学做一点卑微的贡献。

论文题目: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学策略初探

作 者: 张朝飞

作者简介:1996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大学本

科,中学一级教师,曾任仙游度尾中学年段长、教研组长,现任仙游一中年段长。2003年获莆田市“高考园丁奖”。

工作单位: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

邮政编码:351200

2.3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篇二

关键词:3+1,小组讨论,分组展示,师生点评,教学策略

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 而且还是学生接受学习策略培训、学习行为得到评估的最重要的场所。[1]

秉承着教书育人的使命, 我们英语教师一直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探索最适宜学生发展的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 昌乐二中, 江苏洋思中学, 河北衡水中学……都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为我校开创“3+1”英语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3+1”课堂模式诠释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 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为了实践新课程标准中学习方式,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推行了“3+1”课堂模式。该课堂模式的涵义是:课堂中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小组讨论、分组展示、师生点评;其中“1”指学习小组。

二、学习小组

由英语老师根据总成绩、英语成绩、平时表现等统一安排, 科学划分, 合理搭配, 让不同英语水平、智力水平、思维方式、情趣特长的6-8名学生为一组, 达到能力互补, 性别互补, 性格互补, 成员之间分为三、四个层次, 便于开展讨论。组与组之间学习成绩均衡, 便于各小组间公平竞争。

三、小组讨论

1.能够建立轻松的课堂气氛。赞可夫认为:“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 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环境, 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实, 学生在课堂上最爱小声说话, 那么小组合作学习无疑给他们提供了说话的机会, 让他们把自己在自学中获得的多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 和小组其它成员进行无拘无束地讨论交流, 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很自由、很轻松。也就解除了往日课堂上常有的那种压抑感, 使他们敢于问、乐于答, 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课堂是自己活动的天地, 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同时, 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 教师要巡视参与, 成为小组中的一员, 或倾听学生的见解, 或循循善诱, 耐心引导。师生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 在不断的讨论交流中, 学生渐渐消除了对老师的戒备心理, 渐渐“亲其师, 信其道”。课堂气氛自然变得十分轻松、活跃。

2.能够提高课堂质量。在小组讨论学习中, 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而且要为本小组的其它同伴的学习负责。因此每个同学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互助, 从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一来, 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 还促进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在会学、乐学的愉快气氛中, 提高了学习效率。

3.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 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小组合作中的学习活动的任务分担与成果共享, 相互交流与相互评价, 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 这就为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交际能力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四、小组展示

展示就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 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 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后, 在课堂上把所学知识通过书面形式和言语呈现出来。不仅要展示学生对问题、知识独到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 还要展示学生规范的解题过程, 展示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和疑难。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里, 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靠老师的讲授来传播的, 事实证明老师讲学生听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没有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究和讨论中, 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 难以达到课堂的高效。而“3+1”课堂模式就是搭建一个能展示学生探究成果的平台, 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 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性, 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五、师生点评

点评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 有效的点评能激励学生更认真地探究、学习。究竟谁是评价的主体?时下课堂上的点评多半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而学生之间的评价很少,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是最关键的一步, 学生参与课堂评价是学生认知层次的提高、自我意识的提高。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提供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如果学生只会使用“好、对、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 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 更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所以教师要把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语式“看法+原因”渗透给学生, 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把衡量的尺子, 讲清自己的看法, 呈现清晰的思维过程。在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时,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评价的方法和要领。通过这种客观的评议, 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真诚, 懂得了赞美与欣赏别人, 学会了宽容。

总而言之, 在进行课题评价工作时, 应纳入新的评价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目的, 遵循评价的整体性、多元性、主体性原则, 力求客观现实地反映学生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 充分发挥评价的学生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自信心的逐步树立与增强, 使课程改革成为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无负担、无压力、于无形中得到发展的教育。

六、教学策略

1.编好、用好“导学案”是关键。“导学案”是实现“3+1”教学模式的载体, 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工具, 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 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作用。有了它, 上课的目的性更强, 学生也更明确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在课堂中应用得当对一堂课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在英语课堂中, 教师的中介作用是借助语言环境。通过创设语言环境, 寻找贴近学生生活或者熟悉的例子,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使他们不断构建新的知识, 从而达到知识的积累和语言的习得。例如, 在讲解语言点时, 可以先通过已经学习过的课文中的句子, 让学生根据这些熟悉的例句来猜测生词或词组的意思, 教师再加以适当的提示和补充。

3.教师进行适时适当的启发、点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启发和点拨是做到互动教学的合理运用的前提。教师要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各项活动,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来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监控者, 可以起到反馈性指导的作用, 教师应随时查看学生的进度和方向, 使之朝着共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 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变化。例如, 是否在记笔记, 有没有思考问题, 还可以停顿一下, 问学生有没有听懂了, 能不能接受等等。

4.引导学生自学。“3+1”课堂模式的英语教学是以学生自学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首先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 阅读材料, 然后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在高中英语课堂中, 大多数的高中生对教师仍存在着很强的依赖心理, 不懂得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设问一步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再解决问题, 最后总结经验。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 也会发现学英语的乐趣, 使他们积极愉快地去从事获取知识信息的这些活动。这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互动过程, 是英语教学互动模式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从生活常识、生活中的例子, 或者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基础上, 加以引导。

5.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3+1”课堂模式强调的是互动性。因此, 要坚持激励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做到少批评多表扬, 少下结论多帮助, 少抱怨多鼓励。鼓励学生发言, 并给予表扬, 增强其自信心, 使他们都能畅所欲言。课后还可以问学生意见, 问他们“上课内容会不会太多, 能不能听懂, 语速会不会太快”等等问题。通过沟通来了解学生的需要, 进而改进课堂教学。生生互动式的交流, 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而师生互动式的交流更能让学生获得快乐学英语的享受。

总之,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我们必须一切从教材实际出发, 从学生实际出发, 顺乎学情, 讲究实效, 灵活运用。努力践行“3+1”英语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 2006 (4)

[2]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外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2001

3.3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85-02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以科学的方法追求高效率,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必然。现在我们推行的“2/3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上教师授课时间约占2/3,其余1/3时间由学生自主消化、练习交流等),可以通过许多方面的改进取得教学的高效率。本文阐述的是通过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优化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一、课堂效率低的原因

效率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而课堂效率就是指在一节课的教学时间(40分钟)内学生达成三维目标的教学收益,用公式可以表示为:课堂效率=教学收益/教学投入。

其中,“教学收益”可细化为学生在40分钟的教学时间内获得的知识、情感、能力方面的发展,“教学投入”指在40分钟的教学时间内师生投入的精力、情感等。高效率的教学,就是要以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收益。仔细分析一些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可以发现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时间分配不合理,内容安排主次不分。由于教师未能很好地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编写的宗旨,确定主次教学内容,以至课堂上次要内容喧宾夺主,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无效投入过多,无用的信息过多,效率自然低下。

2??信息量不适度,形成“过撑”或“不饱”现象。信息量过少,教学结构松散,无效投入相对较多,浪费时间;信息量过大,教学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看似很紧凑,实际上学生走马观花,收获很少。

3??知识的接受率不高,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学生对某些课不感兴趣,虽然投入的精力、情感是少了,但是在知识、情感、能力上的收益更是大大减少。

以上存在的问题,个中具体原因很多,涉及的面也很广,综合起来主要在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知识体系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而挫伤学生积极性等。因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的。

二、教学目标的立足点要高远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的设立,决定教学效率的高低,应该走在教学的前面,2/3课堂教学模式也应如此。

上述公式中的“教学收益”,我们把它定义为“学生在40分钟的教学时间内获得的知识、情感、能力方面的发展”。相关的三维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关系应该是:围绕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学生经历了什么过程,运用了什么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三者应该紧密相连,任何一方游离于外,都是不能体现教育的价值的,是不科学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性问题,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做什么最有价值,直接关系课堂效率。换句话说就是,谈到效率首先要知道这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主要任务完成了,效率自然就上来了。任务是由目标决定的,而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单要考量一个量的问题,更要考量一个度的问题,即不仅要想到学生获得了哪些知识、情感、能力,还要考虑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方面将会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程度。所以,为了实现高效,教学目标的立足点要高远。

基于这个原因,教师备课的时候必须对这节课需达到的三维目标有十分清醒的认识,要根据目标确定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针对目标考虑学生可能存在哪些问题,用什么办法能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才能达到教学最佳效果等。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过程为对象,为教学实践提供策略和实施方案。教学目标的立足点高,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就充分;设定目标的目光放得长远,学生的发展前景就广阔。课堂教学效率是否高,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接受、掌握了多少;不在于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多大,而在于教学的知识是否精要、好懂、有用;不在于学习了多少内容,而在于能力训练是否务实、得法、有效。

制定高远的教学目标,要瞄准教育前沿,优化课时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从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在考虑怎样教之前要先知道教什么。筛选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新旧衔接,要能反映时代气息,要贴近学生生活。设计的自主性作业要有针对性、开放性和弹性,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有个性化特征。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精当

课堂教学是否高效,一个直观的考核因数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组成。教学内容精炼,可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2/3课堂教学,压缩了教师“讲”的时间,精选内容,精选练习,精选问题,甚至精选每一句教学语言,这些就成了一个优秀的教师要下足工夫的事情。

课堂内容是否成为一个整体,是评价教师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数。作为教师,要宏观看待教材,理性优化教材。机械、重复、零敲碎打、有形无实的教学,根源往往就是教师对教材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因而不能对教材进行合理优化。睿智的教师善于处理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能抓住教学的关键,适时地引导学生走进知识果园,攫取最有价值的知识果实。有这样的教师,才可以避免课堂教学看似热闹,实则空洞的不良现象,才能保障高远目标的实现。

教师站在时代的前沿才可以从容掌控课堂教学的知识量。在科学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课堂教学信息量少,教学内容少,显然是不合时代精神的;但信息量过多,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仅不科学,学生也会疲劳,久而久之,会让学生丧失学科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信息量,也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一个必须考量的因素。

衡量课堂教学内容量的多少,主要依据教学内容的意义、地位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教学方法的选用要优化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一个课改需要落实的教学理念。2/3课堂教学模式,突出的就是这个理念。

教育工作者都很敬佩、仰慕孔子。他能在音乐伴奏声中,轻轻松松地完成对学生的理想教育(见《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他主张“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实行启发式教学。孔子教育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其中只是充当领路人的角色。孔子的教学思想涉及封建礼教的方方面面,教学内容是一个庞大而严谨的体系。孔子本着培养学生“用世”的目标,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宣讲、生硬的灌输,也没有粗暴地对“问题学生”进行干涉,只是指点一下,为学生开启一个思想天地。如果不是孔子的教学具有艺术性,他怎么能把众多的学子吸引在身边?又怎么能把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传播列国?与其说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是教出来的,不如说是在孔子的巧妙点拨下使他们“悟”出来的。

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多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很多教师“一不留神”就回到灌输式、独白式或问答式授课,以致教师在课堂讲台上滔滔不绝地唱“独角戏”,学生却一脸惘然,甚至“心在白云上飘”,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尴尬的局面,而我们教师却还在抱怨学生“不可雕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被剥夺了兴趣的学生,能使课堂高质量地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吗?

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找到打开学生思维的金钥匙,营造氛围铺好基础;找到学生学习的切入点,为学生探究学习牵线搭桥。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证明他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作为教师要给予鼓励。一般情况下教师不要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让学生在反复的辩论与分析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当然,教无定法,但要有方法。所有方法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这是我们必须牢记、必须树立的一个教学理念。风起云涌的教学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有它们的科学价值,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是,我们不能简单模仿,而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其加以优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代表先进技术的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教学辅助作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多媒体利用声、光、色、形等能把事物由静变动,化抽象为形象,从而使其具体化、直观化,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主动发现、探索、思考、解决问题,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多媒体手段有这些优点,近年来有些课堂教学又走上了极端,不管教材特点,无视目标主次,竞相使用多媒体,使多媒体被滥用乱用了:以录像代替讲解,以录音代替范读,以屏显代替板书……使它超越了辅助教学的地位。过犹不及,过分夸大它的作用,让它替代教师应有的、个性的、创造性的工作,是不妥当的。

综上所述,设置立足点高远的教学目标,精选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能促进2/3课堂教学模式实现高效率。

4.3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篇四

王恒礼

论文摘要:以学期为单位,进行“阶梯式推进”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①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版

② 张汉珍 《政治课构建有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常州市青龙中学教学论文 2005年5月

5.3.1理解与宽容教学案. 篇五

课 型 : 新授课 时间:2011年7月20日 备课人:代文锋 审核人: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理解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做到理解他人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和行为方式

二、学习重点:

1、理解的重要性。

2、怎样才能做到理解他人

三、学习难点:

在理解中要掌握沟通的技巧。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

由探究园教材P56《小苏的苦恼》,同学讨论。小丁的话传到小苏耳朵里他该如何应对?小组讨论为小苏出个好点子。

老师总结:人们之间需要理解 板书 引出新课

二、自学指导

1、出示《断臂维纳斯》让同学们讨论对此图的看法

结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千差万别

思考:造成每个人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的看法和感受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老师总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从理解开始

2、想一想

设想一下,假如人们之间没有互相理解,会是怎样的情况? 同学之间没有理解就不能_________________。师生之间没有理解就不能_________________。亲子之间没有理解就不能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如果人们之间没有相互理解,差异就会变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社会就可能变成永无休止的战场。

三、问题导学

月底教材p58尊重,善意与沟通这一段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理解他人? 2,如何做到理解他人?

四、典题训练 帮一帮

请看大屏幕:《家庭故事》和我上课前搜集的一些资料:

1、奶奶生活的年代物质匮乏,靠的是:省吃俭用才走到了今天的,所以奶奶觉得把剩的菜倒掉可惜,浪费;

2、妈妈生活的年代经过了3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她们讲究的是:吃的营养、吃的健康。

3、专家们指出,经常吃剩菜的危害是很大的。青菜、菠菜等绿叶蔬菜,刀豆、豇豆、蚕豆等绿色豆类,反复回锅,叶绿素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可降解成分,易致癌。而螃蟹、鱼类、虾类等海鲜,隔夜后易产生蛋白质降解物,会损伤肝、肾功能。剩汤长时间盛在铝锅、不锈钢锅内,也易发生化学反应,应盛放在玻璃或陶瓷器皿中。

小组讨论:

1、小敏的妈妈和奶奶为什么不能和睦相处呢?(1双方都缺乏尊重对方,都以自我为中心,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谁也不让谁-----------------------(2双方都没有设身处地体谅他人的处境和感受--(3缺乏交流沟通,没有细心领会双方各自为什么要对方这样做,而是用吵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

2、小敏该怎么办?

--------。

3、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4、如何做好沟通呢?请同学们先记住三点:

五、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

六、当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

1.如果老师误会了自己,应该()A.不顾一切地跟老师辩解

B.宽容地认为老师也不是完人,也会有出错的时候 C.记恨老师

D.报复老师,不认真学习他教的这门学科

2、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人渴望的,建立这样的人际关系必须由 _______开始。()

A、理解 B、宽容 C、谅解 D、体谅

3、“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故事启示我们在与人交往过程要()A、斤斤计较 B、宽容大度 C、尊重他人 D、平等待人

4.教室里的座位间距很小、很拥挤。刘强把前后同学的座位各自向前、后挪动 了一点,坐在他前面的李华同学看在眼里,什么也没说,很艰难地坐了进去,刘强的脸红了,这时坐在他后面的赵新同学理直气壮地质问他。于是两人从争吵发展到大打出手„„如果是你,你怎样处理这一矛盾呢()

A.举手反击

B.先忍耐一下,当气氛缓解后,再作处理

C.先忍耐,事后找人跟他“算账” D.从此离他远远的,再也不理他 多项选择

5.生活中的人们需要相互理解。理解他人要求我们()A.超越狭隘的个人经验和好恶 B.预见到他人所有的想法 C.体察他人的处境、感受和想法 D.努力消除与他人的误解和隔阂

6.要做到理解,首先要有尊重。尊重表现为()A.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 B.尊重他人的个性和选择

C.承认人际交往中双方的平等地位 D.对他人的一切行为表示认可

7.下列行为中,能够展现一个人宽容品质的有()A.为对手的进步感到欣慰 B.由衷地钦佩对手的优点 C.帮助曾伤害过自己的人 D.宁肯吃亏也要搞好邻里关系

6.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与体会 3 篇六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在我们试验区实施多年了,这期间我们地理教师以务实的态度、紧跟课改的步伐,积极投身新课改,认真参与新课改的各级各类培训和研讨活动,努力领会新课改精神,学习新课程标准,重塑新课程理念,把握新课程教材,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在努力学习、积极尝试、勇于探索中不断提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将会不断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新革命。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另一方面,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和空间,把获取的地理知识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新教材内容体系的改变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简短,图、活动、案例增多,很多知识点到为止,内容非常突出时代信息,许多新内容教师没有接触过,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变相地加重了负担。设计的探索活动灵活新颖,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程多,一些活动需花费很长时间,一节课很难讲完,往往按设计把试验做了,但后面的内容难以进行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并且有些探索活动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开放性过大,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讲哪些、讲多少、讲多深、怎么讲,很难把握。

在这种形式下,作为一线教师在业务上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高,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备课时要加强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按单元进行课时备课,对每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统筹安排(讲多少、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搜集相关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丰富相关知识点,发动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和搜集相关材料。对于实验课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如“沙尘暴的成因和风沙灾害的防治”。这样既不耽误时间,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三、使用教材的转变

新课程地理教材只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资源平台,因为各地区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并且所有的教材都是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编写的,所以,教师应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更加重了这个特性。教材中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并且高中地理学习内容与其它学科学习内容不同步,从而严重妨碍了学生对有些自然地理过程的正确理解。如风的形成、黄赤交角、自然环境演变过程等等,对教师来说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梳理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些,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另一方面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和学科间的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针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要辩证地加强活动教学与其它教学形式的相互关系,使各种教学形式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不宜指手划脚,横加干涉,全盘否定,但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分对错。教师应在目标导向、动机激发、情景创设、方法指导、疑难解答、反馈指点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对其内容进行调整,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完成对知识的重新建构,甚至可以替换教科书中的案例,自选教学素材,自行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特别是身边的校本课程资源,使其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四、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知道怎么出题来评价学生,而且新课标地理教材的复习材料中体现了很多旧教材的知识体系,出现了讲新课标地理教材,用旧地理体系题来评价学生的情况。

其实,新教材的特点要求教师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体现课程标准的学习框架和步骤,不以现有的教科书为素材,选择能培养学生能力的素材来命题。在题目的设计上可以创新,加之高考的趋势是各省自主命题,有可能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联系更加紧密。所以,只要我们在命题时能把握“度”的问题,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在试卷中出现既让学生增长见识又培养能力的题目,是符合新课标的理念的。

7.3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篇七

本人在教学中尝试“3+2+1”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模式,开发学生自主观察及动脑、动嘴、动手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又有竞争的环境中学习,劳逸结合,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3+2+1”的模式大体可以理解为:教师的3种心态结合对学生2种能力的培养则组成了1节好的课堂。“3”即教师应具备的3种积极心态,主要是足够的亲和力、细心和耐心(重点是针对后进生而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可教师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 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学历,还应具备高素质、把握全局的能力和用宽广的胸襟来容纳学生的种种错误,针对错误没有一味地谩骂,取而代之的是温和的言语、细心地沟通和耐心地讲解。“2”即课堂必须包含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运用两大部分。语言的学习固然重要,可语言的运用与掌握更为重要,二者可谓是嘴唇与牙齿的关系,唇亡而齿寒矣!因此,课堂必须保证15:25的学与练模式,只有切实有效地实践15分钟的讲解加上25分钟的练习,那15+25>40的可能性便会成为现实。“1”即一个游戏为大背景的课堂。小学生有他们的致命“弱点”,那就是爱玩,爱对比。而教条式的课堂束缚了学生天性的发展,在我的课堂我会利用一个游戏提起学生学与比的兴趣,在不同的环节给予不同的评价,在竞争中得到发展。游戏可以自己发明,如,龟兔赛跑、飞得最快的小鸟、小兔吃萝卜等。

通过对课堂模式的改变,学生上课头抬起来了,爱举手了,就连几位懒惰的后进生也动了起来,回答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学生动嘴的机会多了,自然而然,读和说的能力就会有所提升。而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通过紧随其后的练习也能及时地掌握80%左右,大大减少了学生课后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在高效率、无负担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学习,促进了“良性学习—良性理解—良性运用”的这样一个循环的学习过程,师生都受益。而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尝试改进,在进步中取得成功。

8.《识字3》教学纪实与评析 篇八

师:李老师来自哈尔滨,你们呢,住在沈阳。可是不管我们住在哪个城市,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我们身边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你们看——(课件演示大自然风光。)

师:想说什么,就跟周围的人说点什么吧。(生自由交流观看风光的感受。)

师:刚才,你们都看见什么了?

生:我刚才看见蜜蜂在采花蜜。

师:那里花开得怎么样?

生:花开得非常漂亮。

师:还有谁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见瀑布了。

师:哦!壮观的瀑布。你呢?

生:我看见蝴蝶在给花传播蜜。

师:传播什么?那是传播花粉。还有谁看到了什么?

生:还有树。

师:哦,还有茂密的森林,是吗?

生:是。

师:刚才我们看到景物就是我们识字3的生字和课文所描述的。学会了这一课的生字,你们就可以到书中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了。让我们赶快去看一看这一课都有哪些生字吧!(课件出示无注音的本课生字。)

师:看一看这些生字中有你认识的吗?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呢?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生交流生活中的识字经历。)

师:谁来说一说这些生字中你认识哪个字,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我在数学书上看到过“千”这个字。

师:看来在数学课上,我们也可以学习语文啊!

生:“碧浪”洗衣粉的袋上就有“碧”这个字!

生:“雪碧”的碧也是这个“碧”!

师:他们俩从商品的包装上识字,真聪明!

生:昨天,李老师介绍自己的时候,在黑板上写过那个“李”字。

生:我们班还有姓“杨”的。

师:哦,看来注意周围人的姓名,也可以认识不少字呢!

生:我们班的奖状上有“秀”这个字。我们班是优秀班级!

师:多自豪啊!真是个细心的好孩子,奖状上的字也溜不出你的眼睛。

生:我认识了那个“雾”字,因为这个字底下是任务的“务”。

师:你猜这个字也念“务”,是吗?你还真猜对啦!

师:看来呀,你们在生活中都是细心的孩子,认识了这么多的字。可是在这些生字中,还有一些我们不认识,怎么办呢?我们就请拼音来帮帮忙。(课件出示生字的注音。)

师:请同学们看着拼音,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然后,拿起手中的生字卡片考一考,同桌互相帮助,把这些生字都认会,好吗?现在就开始吧!(生看拼音读生字,用生字卡片,以多种方式合作识字,检验生字的自学成果。)

师:好啦,我们先学到这儿。刚才拼音帮了我们的忙,现在我们要把它们送走了,我们得谢谢它们。那么,离开拼音,你还能认识这些字吗?(课件上去掉生字的注音。)

生:(充满信心地。)能!

师:那就请你自己试着把这些字读一读吧。

师:都认识了是吗?好的,现在就拿起你手中的生字卡片,读一张、摆一张,把它们整整齐齐地摆在桌面上。看谁摆得又快又齐。(生边读边摆生字卡。)

师:现在我们的桌面上都摆满了生字。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有几个好朋友,这些生字也一样啊!现在我们就来给这些生字找朋友!(课件出示“找朋友”画面。)

师:(出示课件。)大家看“蜂”和“蝶”就是一对好朋友。你知道它们是怎么成为朋友的吗?

生:因为蜜蜂和蝴蝶它们都爱吃花蜜。

师:我还真不知道蝴蝶爱吃花蜜!

师:还有谁知道它们是怎么成为朋友的?

生:因为它们都是昆虫。

师:哦,所以它们都是什么偏旁?

生:它们都是“虫”字旁。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你想说什么?

生:“蝶”和“蜂”都有翅膀。

师:哦,这正是昆虫的特征呀!好,它们都是昆虫,这两个字就都带了一个“虫”字旁,它们就是一对好朋友。那我也想给李老师的这个“李”字找个好朋友。(师举起“李”字的生字卡片。)看,我现在是“李”,我是上下两层楼,谁是我的好朋友?从生字卡片里找出来,举起来!(生找到后纷纷举起字卡。)

师:呀,我有这么多的朋友呀!(指一生手中的卡片。)你怎么是我的好朋友,告诉我!

生:“霜”,我是“霜”,我是上下结构的,也是上下两层楼,所以我是你的好朋友。

师:哦,握握手吧!找到一个好朋友,真高兴!来,站到我身边来。(指另一生。)

生:我是“秀”,我也是上下两层楼,我是你的好朋友。

师:噢,找到你了,来吧。还有吗?你是——

生:我是“雾”。

生:我是“碧”。

生:我是“紫”。

…………

师:都来吧,说过的就不用再说了。我还有新朋友吗?你是谁?

生:我是“千”。

师:哦,你是“千”。(向大家问。)她说她是我的好朋友,你们有不同意的吗?

生:有!“千”是独体字,不是上下结构的字。

师:好了,我的好朋友们,把卡片举起来,站成一排,让大家认识认识我们这一群好朋友!每个人带着大家把手中的字读一读,从你开始!

生:霜。(众生跟读。)

生:李。(众生跟读。)

生:秀。(众生跟读。)

生:雾。(众生跟读。)

生:紫。(众生跟读。)

生:碧。(众生跟读。)

生:霞。(众生跟读。)

师:我们把卡片举起来,大家猜一猜我们这群好朋友里哪几个人最要好?

生:“霜”和“雾”!(生把“霜”读成了“相”,教师引导同学们思考错误原因,并帮助他纠正。)

师:还有谁和他们两个最要好?

生:“霞”。

师:好,现在,我们把这3个最好的朋友留在前面。大家看一看,想一想为什么他们3个最要好呀!

生:他们都是“雨”字头。

师:哦,原来他们都顶着个“雨”字头呀!同学们还认识哪些带“雨”字头的字?你们也可以去请教后面的老师,看看还有哪些“雨”字头的字。哦,你自己知道,现在就说吧。

生:雪。

生:雷。

生:震。

生:需。

师:认识的字可真多!那大家看看,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字:霜、霞、雾、雪、雷……大部分是带“雨”字头的字,它们都是表示什么的?

生:天气!

师:啊,你说是天气的现象。表示天气现象的字,通常都带有“雨”字头。记住这个特点我们记住这些字来就方便多了。好,大家用掌声感谢这3位好朋友让我们发现了这个识字的秘密!

师:刚才给生字找了朋友,这些字我们记得就更牢了。现在,我们就来一次比赛,分小组开火车,看哪一列火车开得又快又稳!(生分小组比赛开火车,及时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读音及易混淆的多音字。)

师:开着生字火车跑了几圈,这些生字我们认得更熟了。现在,我们就可以到课文里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了。还记得上课前我们玩的给词语找朋友的游戏吗?在两个词语好朋友之间加上了一个“对”字,就成了一副副又好听又好玩的对子,课文就是由这一副副对子组成的。你们读起来,一定很有趣!赶快打开书读一读吧,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生有声有色地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副对子很特别?(课件出示几副可以组成四字词语的对子。)

师:特别在什么地方呢?它们会变!你们看,我把它们中间的“对”字去掉,这两个词语合起来,就变成了老师发给你们的小纸袋里的词语。快打开看一看吧!同桌一起读一张、摆一张。(生边大声读词语边摆词语卡片。)

师:这些词好听吗?喜欢它们吗?

生:好听!喜欢!

师:你们不知道,这些词不仅好听,而且每个词语后面还藏着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景画吧!(在悠扬的乐曲中出示5幅风景画。)

师:你们选一选,每一幅图画配你们手中的哪个词语最合适,和你的同桌商量一下。(同桌之间看图画选词语。)

师:现在,我们就一幅一幅地细细欣赏这几幅风景画。你们觉得看到的画面和你手中的哪个词语最相配,就把那个词语高高地举起来。(生跃跃欲试。)

师:(出示第一幅画面,学生举起写有“山清水秀”的词语卡片。)这个小村庄真是——

生:山清水秀。

师:读得美一些。

生:山清水秀。

师:(出示第二幅画面,学生举起写有“蓝天碧野”的词语卡片。)这里可以说是——

生:蓝天碧野!

师:(出示第三幅画面,学生举起写有“鸟语花香”的词语卡片。)这里的清晨——

生:鸟语花香!

师:(出示第四幅画面,学生举起写有“万紫千红”的词语卡片。)这个大花坛真是——

生:万紫千红!

师:(出示第五幅画面,学生举起写有“鸟语花香”的词语卡片。)春天的早晨,在鸟语花香中散散步,真是一种享受!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鸟语花香的美好。(生陶醉地读——鸟语花香……)

师:怎么样?这一课的生字带着我们欣赏了大自然美丽的风光,你们肯定更喜欢它们了。可是,它们却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看!它们都藏在这首儿歌里了。你们还能认出它们来吗?(课件出示带有本课生字的儿歌。)

生:(自信地说。)能!

师:自己试着把这首儿歌读下来。(生练读儿歌。)

师:好了,看来这一课的生字你们确实会认了。这一课还有几个字要求我们会写。现在就打开书,看一看这几个字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哪一个你写得最拿手。然后,你就把这个字描一个,写一个。(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开始写字。)

师:你为什么选这个字写?

生:每天老师让我们抄作业时都写“语文作业有——”所以我写了“语”字。

师:哦,常用啊!你为什么写这个字?

生:因为我妈妈的名字里有这个“香”字。

师:哦,那你觉得妈妈名字中的这个字你写得漂亮吗?

生:漂亮!

师:哪一笔最漂亮?你来看看,她哪一笔写得最漂亮。

生:捺最漂亮!有顿笔,写出笔锋了!

师:刚才,你们都写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字。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一课的6个字。有一个偏旁好几次出现在这些字里,它对于写好这几个字非常关键,你们发现它了吗?

生:是“禾”字旁!

师:这里的哪几个字有禾字旁?

生:有“香”、“和”、“秀”。

师:观察一下,“禾”字旁在这几个字中一样吗?

生:不一样,在上面的“禾”字旁大。

师:一撇一捺很舒展是吧?像一把大伞把下面的笔画遮起来,这个字才显得很大气,很好看。“和”中的“禾”字旁有什么不同呢?

生:它的捺变成了点,很瘦。

师:你知道为什么它要变瘦吗?

生:要不然,右边就写不下了。

师:是啊!为了给右边让地方,它的捺就变成了点。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来写这两个字。同学们注意“禾”字旁在这两个字中的区别。(师板书,生跟着书空。)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练习写好这两个字。(生进行书写练习。)

师:这一课的学习,处处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我们应该保护好她,让她越来越美丽。所以,在这节课的最后,我邀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书中的这句话——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大家都爱她!

(师生配乐朗读书中前言中的句子,结束教学。)

评析:

这节识字课有两个突出的优点:

首先是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努力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李老师从识字课开始,很多内容都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再来读一遍就一定会读好的。”当然,这种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重点地去引导,引导学生去观察,在比较中识字。比如说,李老师在教“和”、“秀”、“香”这几个字时,让学生比较两个禾木旁的字,一个是上下结构的,一个是左右结构的,它们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观察中、在比较中认识了字的构字规律、构字特点。而且,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通过词配画,看图配词就理解了课文内容,词语的意思,并不是我们的老师在讲什么是鸟语花香,什么叫山清水秀……这种做法都是很巧妙的,是我们识字教学值得提倡的。另外,在识字这一块,李老师还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比如说,借助拼音小组互学,借助拼音把自己不会认的字再拼一拼,然后转换了学习的方式,这样就比老师一个字接一个字的教节约了许多时间。另外通过开火车、找朋友,都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到造字的规律,而且认识到了事物。我们的李老师做得很巧妙。通过找朋友,老师把“霜”、“雾”、“霞”都归到一起,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悟出了识字的规律,要比老师告诉学生这些带雨字头的字是表示气象的高明得多。而且李老师在教学中做到了举一反三,她又说:“带雨字头的字还有哪些?”我们看到学生说出了许多带雨字头的字,这就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了联系。

其次,李晓密老师的识字课重视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从识字这一块就可以看出。老师引导学生说“生活中你都认识了哪些字,这些字都是怎么认识的?”那么孩子说出了很多很多。有的孩子说是从看电视中认识的,有的孩子说和李晓密老师见面时老师写过的……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重视了从生活中挖掘语文教学的资源。这套课本中好多教材的安排,处处体现我们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

上一篇:林业局长林业会议讲话下一篇:同学的小学作文:热心肠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