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

2024-10-22

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共7篇)

1.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 篇一

身势语的符号、认知、心理、文化机制

身势语是交际行为中的非言语成分,它反映不同民族文化的认知方式、心理模式、语言意识.身势语学习是外语教学中形成第二语言个性的必要因素.本文简述俄国、中国学者对身势语研究的成果及观点,尝试描述身势语的.符号机制、认知机制、文化心理机制,指出俄语教学中身势语学习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提出教学法建议.

作 者:赵秋野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80 刊 名:外语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年,卷(期): ”“(2) 分类号:H0 关键词:身势语   符号机制   认知机制   文化心理机制  

2.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 篇二

一、身势语的定义、特征

人类的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 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伯德惠斯特尔 (Birdswhistel) 曾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作了一个量的估计, 认为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中的30%左右。萨莫瓦则更为肯定地说:“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 在面对面交际中, 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 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1]美国有关研究还表明, 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 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 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多达93%。

非语言交际的方式主要与身体动作有关, 往往被称为身体语言 (body-language) , 而身体语言中最常见的就是利用动作传递信息的身势。身势语具有悠久的历史, 经过长期的发展, 它由通过头、手等表现出的比较粗略的全身运动, 逐渐发展到用手指、眼睛等表现出的细微动作来表达思想和感情。从广义上说, 身势语主要包括手势、姿势、面部表情、嗓子的音质、交流者之间的距离、谈话者选择衣着打扮的方法所传递的信息, 说话人判断接话时机的方法等。

身势语最早的研究者埃克曼 (Ekman) 和弗里森 (Friesen) 把用于交际的身体动作分为五类:符号势、图解势、调节势、心情展示势和适应势。其中人们运用最广的是符号势, 它是人类长年劳动与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2]。作为符号的身势语是“由人体姿态发出讯息的一种复杂的表情符号系统, 包括面部表情符号、身姿符号、体动符号和体距符号”[3]。手势、眼神和其他面部器官是身势语作为交际符号的主要表现形式。手势语丰富多彩, 千变万化, 最能体现丰富的主体形象。乐队指挥、舞蹈家、司机、交警等在各自群体中通常用通用的手势语进行交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可以表示多种细腻的感情。英语的an evil eye (狠毒的眼光) , make eyes at sb (送秋波) , cast sheep′s eyes at sb. (对某人做媚眼) ;汉语的“眉开眼笑”、“眉来眼去”、“眉飞色舞”都表明了眼睛在表达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其他面部器官的活动也是人类生活中传递感情的主要方式。

从心理学的研究角度看, 非语言符号在无声地表达着交谈者的心态与情感, 是人们内心世界真实情感的流露。心理学家Albert Mehrabian指出:“谈话中93%意义是通过非言语形式传递, 38%通过声音、55%通过脸部表情。”[4]许多研究者还认为, 身势语的表情、姿势、动作受人的潜意识支配, 人的潜意识是不能伪装的。与语言交际相比, 人们更关注交谈者间接的、隐蔽的信息, 也更相信身势语所表达的内容。这些间接的、隐蔽的信息往往在下意识的情况下发生, 更能表明人的真实情绪和态度。人们还可以用说话者的某种动作, 去证实同时发生的另一种动作的真实性和含义。例如, 当一个人说谎时, 发红的面部表情动作供述了他在说谎。人在害羞时会满脸通红、害怕时会脸色苍白、手脚发抖。人的心跳、呼吸速度、体温、瞳孔大小和身体战栗等比其他动作更难以控制。面部表情是人最自然、本能的表现方式。美国学者研究出人面部的10种情感表露:兴趣、喜悦、好奇、恐慌、愤怒、悲哀、厌恶、鄙视、困惑和决定。研究表明, 非语言信号传播的信息是词语表达的5倍[5]。所以, 当发现说话人的词语与非言语符号相矛盾时, 人们会更相信非语言符号所表达的信息。非语言符号比语言符号更能判断感情真假。

在文化学意义上, 身势语反映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特征, 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身势语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 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的共同习惯, 为某一社会群体内的成员所共有。由于相同的生活方式, 身势语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很多相似之处, 是相互交往的共同基础。不同的民族传递着相同信号的人体语言。例如, 绝大部分民族文化中摇头表示否定、点头表示肯定、微笑表示高兴、哭泣表示悲伤。由于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历史背景, 人们在交际中仪态举止和行为也极为不同。例如, 中国人竖起大拇指表示夸奖, 竖起小指表示轻蔑, 日本人竖起大拇指表示“老爷子”, 竖起小指则表示“情人”, 英国人竖起大拇指则表示要搭乘别人的车。有些身势语在一种文化中使用, 而另一种文化不使用。例如, 美国人在表达“我不知道”、“我无能为力”时独有的耸肩动作。

二、身势语在交际中的功能作用

象征性动作。指用身体的某一部分象征性地表达一种意思。例如, 手心向外, 伸直食指和中指成V字型, 象征“胜利”的手势。象征性动作有清晰明确的含义, 常用来代替言语行为。

情绪表露动作。指用面部表情和各种体态动作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例如, 人们获知好消息时喜笑颜开, 遇到困难时愁眉苦脸, 失去亲人时痛哭流涕。情绪表露往往是无意识地传达交际信息, 但也可以有意识地用于交际。情绪表露对言语行为起着重复、夸张、否定等作用, 也可能与语言行为无关。

说明性动作。指人们说话时同时做出的相关动作。这类动作直接与语言行为相配合, 用于说明、强调说话人表述的意思或反映某种即时的心理状态。例如, 表示强调某一句话, 描述一个思路、指点一个物件、描述一种空间关系、描述某事的节奏或速度、刻画所指现象、描述某一身体动作、说明某一词句的含义等。

调节性动作。指说话双方为了调节彼此之间的交际行为而作出的体态动作, 是一种非语言的反馈, 用在面对面交谈中维持或调节谈话。暗示讲话人继续讲, 再重复一次, 进一步解释, 说快一点, 讲得更生动一点等多种含义。

适应性动作。指人们在一定场景下做出的适应性动作, 是对客观情况做出习惯性和机械性的反应。例如, 人在紧张时手脚会抖动, 这种动作是不自觉的和下意识的, 但是在客观上行使交际功能, 传递动作者的某些信息, 如紧张、焦虑、不安等[4]。

三、身势语在交际中的理论原则

身势语在社会交往中充当媒介, 人们在交际时能以身势语表达言外之义, 传达与词语不同的信息。和语言交际一样, 身势语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语用原则, 才能使交际双方成功交际。著名的语用学家格赖斯 (1975) 提出了“合作原则”。包括: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6]。

(1) 量的准则。信息要适量:要提供丰富的非语言信息。 (1) 所提供的非语言信号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2) 所提供的非语言信号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2) 质的准则。内容要真实:保证所提供的非语言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 不要表露虚假的非语言信号; (2) 不要传递缺发足够证据的非语言信号。 (3) 关系准则。表意与话题内容有关:提供和交谈目的有关的非语言信息。 (4) 方式准则。信息要清晰、明快、有条理: (1) 避免传递晦涩的非语言信号; (2) 避免产生歧义的非语言信号; (3) 使用简练的非语言信号; (4) 使用的非语言信号要井井有条。

身势语遵循的“合作原则”在许多比赛场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 在乒乓球双打比赛时, 双方队员通过手势和眼神来传递信息。这种非语言信息交流的有效性源于“合作原则”的有效使用。首先, 双方队员传递的手势和眼神是丰富的。其次, 双方队员传递的手势和眼神是准确无误的。再次, 双方队员传递的手势和眼神是一定有关联的。最后, 双方队员传递的手势和眼神是表达清楚而简练的。

四、身势语的文化差异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身势语是人类社会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产物, 是传递信息的一种非语言手段, 同语言一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身势语是文化习得的结果, 其形成和效果是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的。身势语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既有共同性, 又有差异性。身势语的共性源于人类的生理特征。人生来就具备非语言交流的本能, 作为非语言交际方式的身势语是人类天生固有的。语言不通、地域不同、文化相异的人们可以通过身势语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有效交流。喜剧大师卓别林在无声电影中的精彩表演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欢迎。他的身势语得到了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的基本理解。科学家发现, 由脸上肌肉的松弛和收缩组成的脸部变化类型, 诸如生气、害怕、惊奇、难过、失望、快乐等, 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 只是表现的形态和程度不尽相同。

身势语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存在着更大的差异性。身势语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在一种文化中觉察到的行为表现或动作与另一种文化中觉察到的完全不同, 一种文化中高雅的举止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认为极为粗俗。不同文化内涵的身势语表达不同的概念和意义, 达到不同的交际效果, 甚至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和误解。

(1) 身势语在不同文化中的共性表现。由于相同的生存方式, 不同民族的同一身势语有相同的意义。例如, 在世界各种比赛场上篮球、排球等裁判员的手势都能被运动员所接受;在战场上, 士兵投降的姿势也为世界通用。各民族、各地区的一些身势语也大体上相同。例如, 主动与人握手, 暗示友善与欢迎;猛然拂袖而去, 暗示愤懑与不满;昂首挺胸, 阔步前进, 暗示自信与乐观;神色凄惶, 暗示卑微与怯懦。

(2) 身势语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性表现。受不同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影响, 各民族身势语言的意义和使用范围也不尽相同。美国人习惯用目光致意、打招呼, 以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礼貌。日本人在闲谈时看别人的脖子, 盯着对方的脸则是不礼貌的举动。英国人在交谈时很少互相对视;而瑞典人交谈时, 则喜欢你看着我, 我看着你。阿拉伯人同别人谈话喜欢凝眸而视, 视为起码的待人礼节。但地中海各国的人, 特别是希腊人认为呆滞的目光是不吉利的, 交谈时不能久久凝视别人。在阿拉伯、俄国、法国、东欧、地中海沿岸和有些拉丁美洲国家, 两个男性之间也会拥抱和亲吻对方的额头。甚至嗅对方身上散发出的气息, 嗅着彼此的面颊表示问候。而在东亚及英语国家, 男人之间一般只是握手表示欢迎, 很少拥抱或亲吻对方。

五、在外语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1. 身势语在外语教学情感目标中的运用

语言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 主要通过诸如感觉、知觉、思维、想象、注意、记忆等认知活动来完成。情感在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 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而情感的传递、感知、表达主要是靠身势语完成的。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 (Carl Rogers) 认为, 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统一过程, 谁重视“情感教学”这一正式课程, 谁就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 而这种内在驱动力会激励学生最终走向成功。积极的情感如自信、自尊、移情、动机等, 能够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 提高学习的效果。消极的情感如焦虑、紧张、腼腆、怀疑、沮丧等, 会阻碍学习潜能的发挥, 影响教学效果[7]。外语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 传递信息的过程, 课堂信息主要是通过身势语交流来传递的。身势语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是实现外语教学的情感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身势语对情感进行调节。注意学生的情感表现。对于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身势语表现出来的对于语言学习活动的消极情感反应, 教师要采用积极的身势语交流的方式以鼓励、表扬学生, 调动其外语学习的积极性。

2. 身势语在外语教学培养目标中的运用

不同民族文化的身势语有共同属性和差异性。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而非语言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对身势语及其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 特别是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身势语的差异, 正确理解和使用身势语的各种表现形式、消除文化冲突, 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由之路。为此,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 教师要能充分认识到非语言交际中身势语对学生交际能力的作用, 认识到学生掌握文化背景知识与对策能力的重要性, 同时加强外国习俗文化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要能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积极传授非语言交际中的身势语和文化背景知识, 使学生在真实、自然、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非语言交际的知识, 分析和对照身势语的文化差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介绍和讲解目的语文化的身势语的表现、含义、功能及其与母语文化的身势语的差异和冲突, 避免文化冲突在外语学习中的障碍, 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得体地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方法, 运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进行跨文化交际。同时,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中非语言行为的敏感程度, 掌握贯穿于语言交际始终的身势语传递的信息。

综上所述, 身势语在人类交际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际手段, 身势语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殊的符号, 心理机制, 所传递的信息受不同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作为一种重要的伴随语言手段, 身势语在交际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同语言交际一样遵守交际中的合作原则, 遵循一定的理论路径。身势语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外语教学中的情感目标和培养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Samovar, L, et 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Wadsworth, 1981:155.

[2]张治英.英汉身势语的语用特征及文化差异.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7) .

[3]陈宗明.符号世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142.

[4]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2-3.

[5]李凤琴.身势语的本体论探索与解读.外语教学, 2005 (5) .

[6]程同春.非语言交际与身势语.外语学刊, 2005 (2) .

3.浅析身势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别 篇三

【关键词】身势语 差别 重要性

Differences of Kinesic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stract: Kinesic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being used usually in people’s communication. Kinesics is more powerful than verbal language or writing language, to some extent. But kinesics in different cultures has different meanings. Each nation do has its own way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Kinesics; difference; importance

一、引言

身势语是非言语交际中一种极其重要的形式。对人类体态语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正式研究是从达尔文开始的,他在1872年出版的 《人类和动物感情的表现》一书中提出人类和动物的表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对体态语进行系统研究的要首推美国心理学家Birdwhistell,他作为身势语研究的代表,在1952年出版的《体语学导论》中提出身势学的理论。他指出人的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肌之动作、器官等都可以表达和交流信息、感情和态度,而且这些机制往往起到言语所起不到的作用。而Farst的《体态语》是反映体态语研究成果的另一代表之作,被人们称为非语言交际领域行为科学家所做研究的总结。自此以后,体态语成为一门新的边缘科学。

身势语就像语言一样,是在某种文化内部形成的自身的一整套清晰、明确、模式化的符号,它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在交际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若不能了解这些自成一体的视觉及触觉信号,这样一种有效的人际交流系统就要失败。身势语包含广泛,如目光语、面部表情、姿势、手势、触觉行为、气味行为等等。面部表情语言是通过眼神和面部动作来表达情感意义的,是人们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姿势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伴随语言而做出的相应的动作。本文将着重分析目光语、面部表情以及姿势这三种身势语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差别和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目光语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把眼睛比做人“心灵之窗”的说法,这正说明了眼睛犹如一面聚焦镜,凝聚着一个人的神韵和气质,相对与有声语言来说,眼睛或者说是目光往往是不会撒谎的。在人的各种感官可获得的信息总量中,靠眼睛获得的要占总量的2/3,因此,目光有时候甚至可以替代有声语言而直接起到交际的作用。

东晋顾恺之说:“传神写照,尽在阿睹之中。”刘鄂在他的小说《老残游记》中有一段关于艺人王小玉上台说唱的描写:“她将鼓棰子轻轻地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里的人都觉得她看见自己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 她的眼神的意思是:我已经注意到各位了。通过这一段对眼神的精彩描写,眼神的奇妙得以体现。艺人的眼神就像无声的问候和命令,比高叫一声“请大家安静”更起作用。

目光注视在不同文化交际中都有着重要功能。以向人致意或与人交谈时为例,北美的小孩就知道要正视对方。如果不看着对方,这通常被认为是羞怯或者是缺乏热情,或者甚至更糟,被理解为是懦弱。两个阿拉伯男人在一起交谈时会用非常热情的目光凝视对方,因为他们的文化认为双目是个人存在的钥匙。但如果从美国文化角度来看,这种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这种长时间的热情凝视往往是同性恋的亚文化群体使用的非言语代码的一部分。有教养的英国男子认为直接注视与之交往的人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而瑞典人在交谈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数多于英国人。法国人则特别欣赏一种鉴赏似的注视,这种眼光看人时传达了一种非言语信号: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从心底里欣赏你的美,所以法国男子在公共场合对女士的凝视是人们公认的一种文化准则。日本人与人交谈时的目光一般落在对方的颈部,而对方的脸部和双眼要映入自己眼帘的外缘,他们认为眼对眼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中国人则把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当成是不怀好意或一种明显的挑战。南美印第安人维图托部族和博罗罗部族的人讲话时习惯于用眼睛看着不同的方向。黑人、奇卡诺人、美洲土著人和波多黎各人的另一种常见的眼睛动作就是避免目光投触,以此作为承认和尊重主从关系的非言语表示。

目光语的内涵很多,也比较复杂。即使是在同一文化中,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目光语的使用方面都会有差别。因此在交际时要注意学习不同文化中目光语的含义,正确理解和解释彼此的目光语行为,掌握彼此的规则,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减少交际障碍。

三、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对于交际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在所有的体态语言交际活动中,面部表情的活动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传递感情而又能普遍被人们接受的一种交际方式。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贝恩认为:信息的总效果7%来自文字,38%来自音调,55%来自面部表情。由此可以看出面部表情在人际交流中的地位。一个人的面部表情会影响别人对他做出的反应。一个人让人喜欢或令人讨厌,往往不是因为他所说的内容,而是他说话的方式;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扬眉很有可能表示吃惊、恐惧;紧皱眉头表示紧张、焦虑或沉思;额头渗汗表示精神紧张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微笑和捧腹大笑可以表示友好、愉快、满足等情感。有时候人们常常借助脸部表情来强化信息,加强情感力度:如突出下鄂表示攻击性行为;用力缩紧下巴表示畏惧和驯服之意;嘴巴紧紧抿成一字形,表示意志坚强;注意倾听对方谈话时,嘴角会稍向后拉或向上提;下鄂向上抬,把鼻子挺出,是傲慢、自大、倔强的表现;伸出下鄂把鼻对人,是鄙视对方的意思。这些表现都有很强的情感强调意味。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面部表情的表达上存在着差别,不同民族的人在表达感情的方式和程度上也存在着差异。比如说,西方人情感外露,表情丰富,喜怒哀乐往往表现在脸上,让人一看便知;而东方人则与西方人相反,他们常常有意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如成语“面不改色”就一般用在能控制大局的人在危急关头镇定自如,不慌不乱的特质。因此这一区别就让西方人很难从东方人的面部表情猜测出他们的真实情感,而东方人则认为西方人对待事情的态度过于夸张,难以接受。比如说,微笑,通常传达的是友好、赞同、满意、高兴和愉悦的心情,这在东西方国家通常是一致的。但是东方人常常挂在脸上的微笑有的情况下会让西方人感到迷惑不解。比如日本人的微笑含义比微笑的表面意义要广泛得多,日本人的微笑是有意识的,目的在于促进交际双方关系的和睦。只有当他们觉得有必要时,特别是他们想和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时,他们才微笑。让西方人更为不解的是,东方人痛苦、伤心、失望、道歉时,竟然也用微笑来表达,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都已经够难过的了,作为礼貌,在面对他人时,不应该表现自己的伤心,而应该微笑待人。东方人还喜欢用微笑来代替“不”,也会微笑着向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述说自己的错误。

中西方在另外一种表达感情的典型的面部表情—哭—上也存在着差异。西方人认为哭是一种真实感情的流露,伤心、痛苦、后悔的时候流泪是非常自然的表达方式,他们不会刻意去控制自己的眼泪。在东方人看来,哭,尤其是对于男性来说,是不应该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的行为。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说法。男孩子从小就被教育凡事要坚强、要勇敢,哭是件丢脸的事情。而日本人则认为,在公开的场合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感情特别是哭和流泪是弱者的表现,是会被人蔑视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行为会使在场的其他人尴尬。

四、姿势

姿势在不同文化中也代表不同行为。人们能够利用身体的姿势动作发出非语言性的声音,传递信息。比如,在课堂上,东方人与西方人的表现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美国教师上课时,特别好动,总爱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有的竟坐到课桌上去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这在我们看来有些不合体统,但美国教师的想法是在课堂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的氛围。再看中国教师,除了转身在黑板板书外,大部分时间是站在讲台的中心位置,较少走到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交流。所以英美人认为中国课堂太保守、太正规、太死板,甚至使人昏昏欲睡。西方人在中国大学做讲座时,经常受到学生热烈的鼓掌欢迎。但是,他们常常有这样的问题:既然学生喜欢自己的讲座,为什么却很少人提问呢?在自己的国家学生越喜欢老师的讲课,提的问越就越多。那他们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更重要的是听懂了吗?其实,中国学生正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演讲者的尊重。中国学生认为,老师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直接向老师提问便是不尊敬长者的表现。又如,在剧场看戏,东西差异也很大。中国观众在感到乏味时,有的开始窃窃私语,有的进进出出,买吃买喝。而此时,英美人却最能约束自己,他们即使感到乏味,也总是姿势端正、目不斜视,一声不响地坐着,尽量不影响其他观众。英美人进入剧场的态度如同进教堂,严肃认真,而在课堂上却又放松随便,而中国人的情况则截然相反。

因此,姿势的文化区别主要在于何种动作在何种情况下较为得体,而不在于具体动作的本身。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在不同场合、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尽量做到举手投足适当、得体。

五、身势语的重要性

Birdwhistell和Ray通过实验结果估计,交际中非语言信息约占65%。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看,只有11%的信息是通过听觉获得的,83%通过视觉获得。因此,心理学家指出:情感表达=7%的语言+39%的声音+55%的表情动作。这个公式说明,在交际中身势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任何一种语言来说,身势语都是必要的补充。语言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语言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宗教礼仪等等。每种语言都负有“文化使命”,粘连着一种文化色彩、文化传统和文化内涵。这些都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和民族的内心深处,别的社会和民族难以完全理解和掌握,也不可能完全照搬或照抄,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了文化约束力对身势语的影响以及文化差异所赋予身势语的不同含义。

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只有事先了解某些身势语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下所特有的含义,才能在交际的同时明白对方的身势语,同时也就能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意图,从而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沟通,使交际更成功,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顾嘉祖,陆升,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王军,中西体态语差异的文化透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3).

[5]杨真洪,非语言行为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J],西安外语学院学报,2003,(4).

作者简介:

4.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 篇四

1、表情的运用

这里所说的表情,主要指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世界语”,一个人的喜、忧、怒、悲、恐、惊全都可从面部表情上反映出来。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千百倍的语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如能针对出现的不同情况,运用好面部表情语言,就可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如:微笑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赞许。老师对待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就可以充分运用身势语:学生答对了,老师极以微笑鼓励,使学生不感到灰心丧气,进而激励自己更加努力。相反,如果脸部表情僵硬,就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微笑的运用确实重要。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学习英语这一门外语是较困难、枯燥、难以理解的。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使学生产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微笑正好有此效果。一些教育家曾提出:“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让学生感到学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包袱。

2、课堂“第二语言”--手势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准确适度地运用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身势语 篇五

【关键词】身势语;英语教学;英语教学中身势语的运用

0引言

当人们说话时,我们不仅仅只是用言语表达,我们的手、面部表情和身体也同样在传达着一些信息。据心理学家统计,60%到80%的交流是通过身势语完成的。在学校的教学中,老师所做的事情以及如何做的,对学生性格和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师的行为会在无意中被学生模仿,这样的模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也能够被促进。

1身势语

人们谈及身势语,常常会想到站姿、坐姿、睡姿。事实上,人们可以做出上千种的姿势来表达不同的含义。身势语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会受到遗传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见一些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的情况,而是必须配有一定的身势语。近年来,教师身势语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身势语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方面可以使老师更清楚的表达自己,也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其理解力以及学习效率。

2身势语在教学中的运用

2.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神人们可以传递出很多信息。教师在教学中会不断地用眼睛和学生交流。一位优秀的老师会用恰当的眼神传达信息,也会从学生眼中正确地理解其含义。例如,某个学生开小差,或搞小动作,老师怒视他一眼,学生会自觉收敛。学生回答问题时,羞于答错,迟迟不回答,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会使学生信心倍增。上课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默契,大部分的时间应注视对方,这会使学生喜欢听你的谈话。

2.2身体动作是信息传达起来更加的生动。身体动作包括手势,腿部以及整个身体的动作,他们可以表达很多含义,在语言学习中作用尤为显著。英语课上,在说完“Class begins”,学生起立之后,不说“Sit down,please”,而是给学生一个“请坐”的手势,学生们也会立刻坐下。例如在外研版的Book 4 Module 3 Body Language and None-verbal Communication中,介绍了身势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生活中所承担的不同角色及所起的重要作用。在阅读理解完课文后,作者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个人扮演外国人,一个扮演中国学生对“外国人在乡里想找中国学生到城里帮买一个中国结”进行表演,适当加上体态、表情,做到热情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好的运用身体动作传达了相应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在活动后,作者利用角色扮演中做出的一些动作,对相对应的英语单词进行学习和复习,并在寓情于景中让学生掌握这些单词的用法。

2.3面部表情是人们表现喜怒哀乐的肢解方式,他在英语教学中也起到了传达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学时一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果表现得慈爱和乐观,深信学生,相应地,学生也会感受到温暖和积极向上的情绪,相反亦然。教师的面部情绪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情应随着授课内容和教学情景变化而变化,教师的喜怒哀乐应适时而现,感染学生使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课文。

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可以用丰富的表情来进行授课。例如在外研版的Book 1 Module 2 My New Teachers,当讲授几个老师,有的和蔼,有的严肃,有的幽默滑稽的时候,作者通过不同的面部表情对这几个含义进行表演,虽然有些夸张,但学生学习效果非常好,很快的记住几个描写人物的单词,并恰当的运用在自己的老师身上。

3总结

6.身势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六

关键词:身势语  语文教学  应用

一、身势语的功能概述

人们在进行日常交际时,除了使用语言之外,还借助于面部表情、姿势动作、说话人与听话人相对距离的变化等来传达自己的意图。在语用学中,“面相身势、声气息、伴随物”等非语言因素被定义为“附着符号束。”所谓“符号束”必定依附于人而存在,由于语言自身表达作用的限制,“附着符号束”的使用便显得尤为重要,有时甚至超越语言,具有更为深刻鲜明的表意作用。大致看来,身势语在日常交际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补充、辅助功能。身势语的运用使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形象,较之单纯地使用语言,身势语的配合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量。实际应用在文学作品中时,叙述对话时辅助以神态动作的描写,能更到位地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也使人物的刻画更加立体。具体可分为:适应性动作。即说话者针对客观情况“情不自禁”做出的反应。例如,表示无能为力时习惯性地耸肩摊手,表达寒冷的感受时会不由自主地抱紧两臂;调节性动作。一般用于强化说话人的意图或情绪,从而起到调节交际过程的作用。比较常见的调节动作通常是一些浅显的面部表情,或是点头、摇头等简单的动作,比如进行课堂教学时,如果学生面带困惑,则说明知识点未能理解,这就相当于告诉教师:放慢节奏,此处应该讲得更明白一些。2.替代、暗示功能。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使用身势语来替代话语,即使不借助语言,身势语也能准确地传递出使用者的意图。例如远远地一招手,不必开口,就可以表示问候;不便出声的环境里以手指轻点嘴唇,即可表示“请安静”的含义。至于暗示,最常见的例子便是“使眼色”,在存在特定情境的前提下,人们往往通过一个简单的“眼色”就能暗示出各种各样的含义。3.表达、掩饰功能。前者体现在所谓“相由心生”“表里如一”,具体事例比如“喜形于色”“怒不可遏”,即内心状态与行为动作一致,从而起到表达的作用;而后者则用于掩盖内心的真实感受,表面与内里形成反差,比如“强颜欢笑”“色厉内荏”等。

总而言之,身势语在我们的日常交际,甚至跨文化交流之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活动是人们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途径,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知识传递效率,增进所传递文化知识的精确程度,如何恰到好处地将身势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演化为当前一个需要广泛思考的问题。

二、身势语在教学中的应用

南朝范晔在《后汉书·第五伦传》中提到“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 意思是说师者通过言语来讲解知识,以行为示范来教导他人。可见自古以来,身势语就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地位。恰当、准确地使用身势语教学,可以迅速将学生引入到特定的学习氛围之中,尤其在一些侧重互动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可谓信息传递过程的重中之重,若不能增强互动,便无法收获反馈,无法衡量教学实际效果。由此可知,对身势语的妥善运用已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的必然之举。

(一)目光、表情的运用

在精神高度集中的课堂上,学生总是会下意识地留心教师的举动,出于师生之间的固有心理,学生会将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或是眼神进行放大与剖析,因此教师对目光、表情的管理控制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而言,教师在课堂过程中使用的语言行为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知识本身(比如课文、案例)的描述,二是贯穿衔接在具体知识之间的分析、拓展以及对课堂环境的控制。在进行对前者的描述时,教师要尤其注重表情对课本内容的还原。以讲解课文为例,教师的表情、眼神应当与文章内容基本一致,文章基调明朗则教师表情愉悦,文章感情沉重则教师表情哀伤。此时,适当的夸张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比如扬眉、大笑、怒目圆睁等;但又不能过于夸张,比如声泪俱下、捧腹大笑等,此类行为会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文本身转移到教师的个人身上,容易造成本末倒置、弄巧成拙的后果。再看后一种情况,每逢对课文、案例讲解的间隙,教师往往需要做出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行为,或是对课堂气氛做出一些调节,此时教师的重点应当由“传递”落实到“沟通”的层面。具体来说,即教师应以目光或表情传达给学生信息,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课堂环节。比如当教师准备提问时,以专注的目光扫视过全部学生,当目光发生接触时,教师收到反馈,即可请相应的学生回答问题;再比如有时课堂过程中学生秩序略有紊乱,教师即可暂停讲解,表情严肃,如此能使学生自发地安静下来,恢复课堂秩序。

在此笔者特别强调目光的运用问题,在实际课堂中,教师的眼神或目光不应一成不变,眼神往往能传递出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如果学生做出的行为正确、符合时宜,教师平静、赞许的目光就会给予其鼓励;反之,若学生的行为不当,则教师目光严厉,从而能起到暗示学生改正的作用。合理地运用目光,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自发地专注于课堂。实践证明,适当的目光接触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学生的思考活性。然而,教师并不宜长时间地关注特定的某一个学生,使其感到紧张,更不宜自始至终盯着一个无关的方向,使学生感觉受到忽视,造成不自觉的走神。均匀合理地分配目光,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信息交流,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正误,对巩固课堂秩序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动作、手势的运用

教师的动作、手势同样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课堂活性。相较于表情,肢体动作具备更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简单来说,就像将领下令进攻时以手势作为信号一样,当教师需要学生将某件事付诸行动时,简单地一挥手远比任何饱含深意的表情都来得直观有效。

与前面提到的类似,动作与手势的运用同样分为两种情况。在讲解知识本身时,语言讲解可能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手势、动作的魅力在于它的直观与形象,比如课文《齐晋鞌之战》中讲道:“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许多学生初读课文时不能理解“再拜稽首”的含义,这时教师就可以简单地做出两个“拜”的动作,使学生明白所谓“再拜”即为“拜两次”的意思。如此通过动作进行辅助讲解,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避免了语言讲解可能造成的误解,可谓颇见效率。又比如当教师需要着重强调某一个知识点时,可以有节奏地敲击讲台或黑板,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某些情况下,语文课堂上同样需要展示数据,比如统计一些考点、词汇、题型出现的频率等,又比如一些古诗文中表示虚指的数字,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等,此时,手势的运用更显得尤其关键,教师需要借助手势及动作呈现出这些数字表示的程度大小。如讲解“三千”并非确数,而是对瀑布壮观景象的夸张写法时,可以双手由高到低划两条竖线,营造出“山高水重”的观感。同时,也要求教师的动作、手势与教学内容协调一致,避免反应过度或是不着边际等现象。

除此之外,手势与动作在课堂上还起到其他辅助性作用。例如当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时,可以先自己做出“举手”的动作,借以替代语言的指令;再比如示意学生起立或就坐时,可以掌心向上或向下挥动手臂;又比如,若有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或是明显精神不集中,教师则可以在不打破课堂秩序的前提下靠近其身旁,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上对手势动作的运用虽必不可少,却也不宜过多,那些表现过度、杂乱无章、甚至没有实际意义的动作非但不能有助于课堂,还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总而言之,教师的动作贯穿课堂的始终,这就要求教师更加注重自身的行为规范。

(三)位置、距离的掌握

前文已经提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有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行为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同时,也有助于塑造教师的亲切形象,使学生感到教师并非遥不可及,高高在上,从而激发其主动沟通的欲望,此为拉近距离的优点。然而,距离的“过近”显然也不恰当,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宜太过频繁地移动,尤其不能长时间流连在教室偏后的位置,这会导致位置靠前的学生形成视觉盲区,丧失对教师乃至教学内容的关注;再者,一些文化差异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比如在多数英语国家,人们十分注重私人空间的重要性,过近的距离会使他们感到不适并产生抗拒。因此,对相对位置和距离的把握也要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教师不应做出贸然靠近的行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方法愈加重要的今天,语文课堂的教学越来越无法满足于一味地照本宣科,身势语的运用逐渐被摆到了一个显著的位置。恰当地将身势语加以运用,有益于吸引学生的关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增进师生互动,进一步丰富课堂内容。善加运用身势语,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程同春.非语言交际与身势语[J].外语学刊,2005,(2).

[2]陈晓兰,陈效宏.教师表情在教学中的运用[J].社会科学家,2005.

[3]崔宏.身势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辽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

[4]刘长猛.谈教师的表情艺术[J].黑河教育,2011,(10).

[5]张梦娴.肢体语言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14,(32).

[6]张婧.身势语与跨文化交际[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6).

[7]李凤琴.身势语的本体论探索与解读[J].外语教学,2005,(3).

[8]江沈英.身势语的特性及语用功能[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3).

[9]宝日乐.谈课堂教学中教师表情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1994,(2).

[10]金英.俄汉身势语的语用功能和文化差异[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4).

[11]祁文婷,蔡兰珍.身势语符号的隐喻色彩[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7.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 篇七

[关键词]身势语 小学英语教学 应用

身势语的运用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还能加强小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活跃英语课堂气氛,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该选用得体的身势语,自始至终合理地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势语言和身体姿态进行教学,最终,学生的英语能力势必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一、小学英语课堂中身势语的作用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用语言来表达之外,还可以通过各种表情、动作、行为表情等无声语言对学生加以教学暗示,有时甚至可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年龄小、好玩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是他们的一大特点。当教师组织小学生进行英语教育活动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运用英语满怀期待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时,小学生们却是双眼茫然,不知其意。本人认为,巧妙地运用身势语,充分发挥身势语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是成功实现小学英语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歌曲Ten Little Fingers时,教师可以不断变化手指数量,让学生的小手跟着教师的手指数量进行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兴趣很容易转移,如果教学过程、形式呆板,小学生极易失去学习兴趣,这就决定了小学生的认知兴趣主要集中在动态而非静态语言上。英语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点,在教学中尽量运用身势语去激发学生想学英语的欲望。比如,在学习单词“Fat,Thin”时,可以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形象夸张、生动有趣的表情,表演“小胖猪,瘦皮猴”的动作,使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高涨,感觉到学英语不枯燥,而是有趣的,从而喜欢学英语。

(三)帮助小学生理解英语

在我们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往往是学习几个单词或几个简单的句子,习惯在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母语的注解,这往往对小学生的思维产生一种不良影响。如果能在教学中运用形象生动的身势语来辅助教学,将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相互补充,小学生很快就会明白英语的含义。比如在学习问句“How are you?”时,学生借助“握手”“拥抱”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就很清楚所学句子的含义了。

二、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肢体语言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比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更具有发展空间。现在一种比较流行的儿童英语教学法——TPR教学法,即全身反应教学法,这种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

(一)运用肢体语言教词汇

词汇的教学在英语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运用肢体语言教词汇可以达到“快、好、牢”的效果。如在教clap,jump,fly,run等词汇时,教师可以边说边做这些动作,学生听了很快就能明白这些词的意思,再让学生跟着教师说并做动作,学生就很快掌握了这些单词;再如,教animals,可以用手势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这种教学方式生动有趣,很受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欢迎,可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乐学不疲。

(二)运用肢体语言教音标

小学英语提倡淡化音标教学,但这并不等于说要放弃学习音标,而是应该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教音标,运用肢体语言教音标可以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在教音标时可用比较夸张的口形,个别音标还可配以手势,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大笑,但在笑的过程中他们就记住了这些音标的发音。在国外,很多教师都是采用这种方式来教音标的。运用肢体语言,让学生在“身体动作”中学习,在“口腔运用”中学习,在“做事情”中学习,使学生在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脚、动脑等活动中,提高整体认知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各项智能特征,以达到学好英语的目的。当然,肢体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也不是越多越好,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和力度,力求做到自然、准确、得体,把它同有声语言有机结合起来,让课堂教学艺术化,使自己既是课堂上的英语教师,又成为讲台上的“表演艺术家”。

三、使用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注意点

上一篇:高中读书节活动主持词开场白下一篇:幼儿教师教学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