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精选5篇)
1.《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一
《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它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情景,特别是《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让孩子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
这首诗必须细读才能品出味道,我担心学生们抓不住重点,品不出味道。课堂上,见学生似乎摸不着头脑,我心里急了,几乎要把答案公布了。关键时刻,我忍住了,因为我看到后排的几个学生显得跃跃欲试。我赶紧提问,哎呀,真好,他们不仅回答正确,而且理解得比我想象得要到位,有趣味。接下来是《溪边》,当我询问:“为什么人影会碎了?”的时候,有个孩子居然会回答:“因为鱼儿上钩了,欢蹦乱跳的鱼儿打破了孩子的影子”我一听这话,心里高兴极了,我没想到他能这样机敏。这首诗里,并没有直接说到“鱼儿上钩”的语句,能这样回答,说明他思考了,理解了。
最后一首是《林中》。一开始,学生们还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让他们小组自由讨论发言后,再统一汇总上报。这样的程序以后,学生们的问题少了,原先很多的问题他们都已经解决且非常明了。剩余的问题,我依然让学生自主探讨解答,效果依然不错。在他们显得特别有阻碍的地方,我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有恍然大悟的愉悦感,师生均受益匪浅。
2.《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二
兴趣是美术学习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积极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强大、持续的学习动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阶段来思考, 我们不妨尝试将“课堂导入趣味化”, 这样可在课前短短的几分钟里触动学生最为敏感的神经, 把他们的思维集中到课堂。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大写家、大画家, 如, 羲之“池水尽墨”、智永“退笔成冢”、板桥“点墨成蝇”、启功先生“一笑置假”等等, 都是少年儿童所喜爱的, 这些故事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又是尚好的品德教育素材, 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倘若运用的恰如其分, 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教学过程游戏化
画家亨利曾说过这样的话, 形象地描述了儿童绘画和玩的关系:“绘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 这句话讲得很轻松, 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 但对新课程下的儿童水墨画教学有指导性作用。如, 我在讲授“水墨游戏”一课时, 将游戏活动的形式渗透到学习内容中, 让学生在水与墨、色与彩的尽情玩耍中感受水墨线条的浓、淡、干、湿和曲、直、粗、细的变化, 以及感受水墨线条的丰富性和动态之美。
“玩”是儿童的天性, 游戏活动是他们最佳的调味品, 在游戏中他们会无拘无束、挥洒自如, 从而可以激发出各自的潜能和创造力, 彰显个性。同时, 又能让他们体会到绘画的无尽乐趣。此时, 枯燥的美术知识已融于有趣的游戏当中了, 使笔、墨教学具有游戏般的活力与趣味。
三、启发引导多样化
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教师的鼓励与帮助会使学生倍受鼓舞。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肯定和赏识, 无疑会缩短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课堂会因为引导形式的改变而变得活跃。因此, 在生活中教师应经常提醒孩子们细心观察周围有趣的事, 引导他们将“身边的事”作为绘画的素材, 做生活的有心人, 记录下周围的生活。因为只有走进生活, 对生活深入观察和理解并加以提炼, 才能画出一幅幅至真、至美的生活画卷。
此外, 教师还可做一些具体明确的示范, 让其成为对学生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引导。
四、学习氛围和谐化
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环境中一种积极的、轻松愉快而和谐的氛围。“以境激情, 以境怡情”, 能激活学生思维, 为其主体性发挥创设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欣赏情境、学习情境、创作情境, 能提高学生的能动性, 激发创作灵感。众多的教学实践证明, 在和谐的创作环境中, 学生能对美术活动产生较强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兴趣, 保持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音乐和美术是一对姊妹艺术, 有较强的相通性。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配以适宜的音乐, 创设出具体和真实的环境氛围, 使学生的感知觉得到发展提升,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
课堂评价是整堂课不容忽视的一环, 通过课堂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分析、想象、创造态度的形成。而美术评价决不是“对就是对, 错就是错”的纯科学, 美术教育也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性, 具有很强的人文特质。非量化、非确定性评价适合发展性评价方式, 适合美术学科的特点, 它是一种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 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的教学评价。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可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评价方式, 这符合新课程评价的要求。课堂上教师以很好”、“非常好”、“不错”等赏识口吻来鼓励学生, 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六、儿童作品儿童化
传统的中国画技法与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有机地结合是儿童水墨画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新课程理念下, 如何使儿童水墨画作品既能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 又能吸收现代艺术的丰富营养;既能融合少年儿童的天真与质朴, 又能不乏时代气息, 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课题。
传统倾向的儿童水墨画作品大多是由于引导的单一性造成儿童水墨教学临摹意味过重, 生搬硬套, 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压抑了学生学习水墨画的积极性。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艺术的精彩与凝练, 传统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岁寒三友松竹梅”等都是很好的教学题材, 但我们没有必要考虑的过于沉重。我们不妨尝试着将更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的表现技法渗透到表现中, 让画面效果抓住儿童的表现欲, 这样课堂效果也许会更佳。
3.《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三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将导读前三句改成一行行诗一样的排列形式)。投影出示这三句,指名读,师生配乐读这三句。让学生谈谈读后感受。师:这短短一组排比句就像一首诗,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这节课我们一起读几首描写童年的诗。
二、学习《我想》
1.自读感知。师:初读诗歌,不仅要读正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可以从诗中的某个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丫”(这个字形像什么?怎么记住它?)“汲”(给这个字换个偏旁,比较“汲”和“吸”)。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在美好的春天里,作者有哪些愿望呢?你觉得“我”的想法美吗?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安在、带着、牵着、悠;接、伸进、汲取、长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像感悟。)
(3)感情朗读
师:从这首简短的小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神奇的幻想和美好的向往,感受到了儿童诗语言的美妙,怎样才能读出我们的感受呢?我们也要边读边想像,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作者美好的愿望,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赛读时老师读最后一节。师:读了这两句诗,我有一种疑惑,你们看这首诗的前几节都写想像,而且句式也基本一致,这两句却写回了现实,写法上也与前面不同,放在这里好像与整首诗显得不和谐,你们觉得呢?
3.领悟写法:默读诗歌,看看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生谈自己的发现,师引导小结:(1)每一小结的结构基本相同,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读起来琅琅上口。(结构一致)(2)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双音词,如“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句式相同)(3)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4.尝试创写: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师: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小溪、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写一节小诗,可以不严格遵照课文的写法,提倡创造哦!)
三、学习《童年水墨画》
1.自读提示:(1)边读边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借助文后注释或互相讨论解决。用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像:读《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自悟。
3.交流点拔:
(1)指名读并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学生提出疑问,讨论解决;指名说说:如果这首诗是一幅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根据学生讲的画面,抓住一些有特色的句子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语言里的画面: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水战‘浪里白条’”。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
(2)师:同学们用心去读书、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出情趣,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比较鉴赏,尝试创写
(一)这两首诗的比较
1.比较本课中的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小结。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组诗围绕一个主题写的一组内容不尽相同的小诗,组诗根据内容可以有独立的小标题。)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幻想,《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生活的真实情景。(儿童诗在内容上可以是想像也可以是真实的,非常广泛)
(二)扩展鉴赏:读下面两首小诗,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是一条比目鱼 作业本下/藏着一本书/我悄悄地看/轻轻地翻/老师走过来/我赶紧提起笔//我是一条比目鱼/一只眼睛看老师/一只眼睛看书。
长和短 星期一很长/星期天很短/上课很长/看动画片很短/家里吃饭很长/吃肯德基很短/奇怪/为什么时间也有长有短?
(三)尝试写诗:
读了这些诗,你有没有想写首诗的冲动呢?那就写一写吧。
学 案
教 案
学习提纲
1.以自己的认识说说什么是儿童诗?
2.用“3”和“O”说一首儿童诗?
3.用“小手十桃树枝”、“脚丫十柳树根”、“眼睛十风筝”“我+春天的土地”学说儿童诗?
4.自读《我想》,这首儿童诗表达了( )思想感情。
5.用“马路边+阳光+《水浒传》”“垂柳+山溪+钓竿+渔童”、“小河+刚出水的‘鸭子’”学写儿童诗。
6.自读《童年的水墨画》,《街头》《溪边》《江上》各写出了儿童的( )特点。
7.选背《街头》《溪边》《江上》。
一、以儿童诗《湖》为例,告诉学生什么是儿童诗?什么是儿童诗的“意”和“境”。
1.大人或儿童写的适合儿童阅读的诗叫儿童诗。
2.儿童诗的“意境”中的“意”指诗中的感情、道理、想法;“境”指诗中的“画面”。
二、抓住“3”和“O”的形态特点,启发学生想象意境,学写数字儿童诗。
三、指导学生以“小手、桃树枝,眼睛、风筝,我、春天的土地”为依据,想象《我想》这首诗的意境,学写儿童诗。
四、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想》,与学生诗作比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启发学生以“马路、阳光、《水浒传》,垂柳、钓竿、渔童,小河、小孩”为凭借,想象《童年的水墨画》意境,学写儿童诗。
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童年的水墨画》,与学生诗作比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练习提纲
8.以《青蛙=蝌蚪》、《W=飞行的雁群》。《田园-收获=大地睡了》为题,学写一首儿童诗。
七、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附:《湖》
好大的一面镜子╱蝴蝶飞过来╱照一照╱看看衣服美不美╱看看身材好不好╱一只青蛙跳过来╱打破了镜子╱蝴蝶急得大叫╱我的衣服破了╱我的衣服破了
4.《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四
也许因为我的语文教龄不长,所以头脑中没有固定的模式,也就少了许多束缚,语文课上更能体现新的思想。
今天,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了《儿童诗两首》,一首是《我想》,这首诗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另一首诗是《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达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两首诗充满了童真童趣,其想象大胆,语言简炼,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进一步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
本节课,我没有过多的分析讲解,没有课件演示,我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让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愿望,最喜欢哪个画面,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让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有自己的补充和拓展。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一连串美妙的幻想中,沉浸在童年生活的快乐中。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受阅读的乐趣,我觉得这才是美妙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审美阅读,这才应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现在的语文课堂,有些教师可能过分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了,可能过于注重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的缘故,教学中常常不自觉地、按图索骥式地带着孩子机械阅读文本,并不恰当地以实物或某些媒体漂亮的画面,来直接代替孩子自己对课文的阅读感受、想象、体验和理解。殊不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标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特别是阅读那些文学性较高的叙事类、抒情类文章,应该十分重视和引导孩子展开个性化的审美阅读,通过反复诵读,启发他们在学文识字、感悟积累语言的同时,设身处地与作品里的人物进行对话,展开心与心的交流;启发他们寄情于作品中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忘乎所以……而不是“对号入座”式的解读作品,或机械地以所谓的“直观”的图画、景物等来影响、干扰或替代孩子们自由自在的“悦读”。
语文课堂就应是学生快乐的天地,就应是一门陶冶人的艺术,就应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就应让学生走进自信的大门。教师就必须重视朗读、重视指导朗读的方法、重视创设朗读的情境,真正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美丽风景。
交流共鸣创造──《儿童诗两首》教学谈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门小学 龚静文
诗人肖光说:“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诗的教育,是催生中华民族新一代美学智能行之有效的契机。”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最受学生欢迎的,除童话外非儿童诗莫属了。儿童诗语言稚嫩活泼,感情直率明朗,叙事生动形象,融童情、童心、童趣为一体,观儿童之所观,思儿童之所思,感儿童之所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创造能力的上乘之作。
如何把握儿童诗的特点,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新水平的目的呢?结合近日对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儿童诗两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教学,笔者认为,创造生动的情境,引导孩子用心灵去感受诗中情感,在诗情与童心的融汇交流中产生共鸣,进而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篇章。
一、交流中生共鸣
本课的两首儿童诗一为《我想》,一为《童年的水墨画》,都是描述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示孩童纯真、细致的内心,与学生息息相通。因此,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是体会儿童诗情感美的有效手段,能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想》一诗行文跳跃,想象大胆奇丽,表达了一个孩童内心的美好愿望,极富韵律美,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是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做到初读了解诗的内容美,赛读感受诗的节奏美,默读想象诗的意境美,品读体会诗的语言美。在反复地诵读中,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到诗中表达的绿化环境、美化春天、探索奥秘、让世界更美的纯真愿望。品读时,孩子们找出了“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这些生动的用词,感受到了“悠啊,悠……”“长啊,长……”“望啊,望……”“飞啊,飞……”
这种强烈的韵律美,并在教师课件制作的“柳絮飘扬、孩童托腮展望”的情境中进入了想象的天地。“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这一问,使学生与诗中孩童一起展开想象:“我仿佛看见了草地上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儿,孩子们高兴地唱着春天的歌谣”;“我看见了一棵棵茂盛的树长起来了,绿荫如盖”; “蓝天飘着白云朵朵,令人神往”……孩子们的心灵体会加深了,童心与诗情迸出了火花。学生与诗人在交流,形成了共鸣,自然而然体会到了诗的情境美。
《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包括了三首小诗,分别以“街头”、“溪边”、“江上”为题,表现了儿童极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墨画般美丽。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在动听的乐声中,教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选择其中的一首细细品味,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书页轻轻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摸不掉的笑……”“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使学生想象出了孩童在街头沉浸在读书乐趣中、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真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二、共鸣中再创造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仅突出课文“工具性”的特点,还应突出“人文性”的特点。尤其是儿童诗的教学,要给学生更多的个体感悟、交流沟通、放飞想象的空间。
儿童诗的篇幅不长,语言精炼,留有许多空间可供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补充再现美的诗境,使诗的内容更加充实。《我想》最后一节写到:“我想飞到更远的地方去,不过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教学时就能够借此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孩子还想飞到哪些地方去?你能接下去写一写吗?”再比如《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教师启发学生回顾童年:“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精彩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你也来试着用美丽的语言描绘下自己童年生活中的生动场景吧。”
在悠扬动听的音乐声中,学生们闭眼想象、回忆,穿过时空隧道,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变成了流畅的、富于个性的语言。
《梦中》
梦中的我 是只美丽的鸟儿 在高空飞翔
低头看着 那汪洋大海里的鱼儿
梦中的我 是条美丽的鱼儿 在大海里畅游
抬头看着 那蔚蓝高空中的鸟儿
《童年》
童年是一幅五彩的画卷 画出了柔美的云朵 画出了火红的太阳
画啊,画──画出了童年的欢乐!
童年是一只小鸟 飞向天空探索科学的奥秘 飞向世界每个角落
飞啊,飞──飞在五彩的童年!
童年是一本记事本 记载着童年的欢乐 记载着童年的趣事
记啊,记──记下童年的灿烂!
让我们一起回忆童年吧!让童年伴我们永远吧!
《我想》
我想,我想 我想把一双小小的眼睛 安在火箭的观测舱里
放眼看世界 沉浸在神奇的太空里
我想,我想 我想把一双小小的手 接在书本上
展开求知的双翅 翱翔在浩瀚的书海
我想,我想 我想把自己的身体 埋在知识的大地里
用尽全力 绽放满足的微笑!
不仅如此,学生还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以自己的独特视角观察各种自然景象,留意各种人情世故,创作出自己的诗歌作品。比如:
《雨》
我看见了,一滴滴雨水从天上掉下来。
滴在屋檐上,滴在花瓣上!滴在草地上!
雨水滋润了大地,使万物都精神起来!
我听见了,嘀嗒、嘀嗒的响声。
一声又一声……突然声音越来越响,密度越来越小。
似乎大自然奏出了美好的音乐,献给人们。
我摸到了一滴滴冰凉的雨水。
雨水使人感到万般凉爽,对于山区需要水的人们来说,
这就是生命之泉。
雨还在下着,嘀嗒、嘀嗒……
《老师,您好》
老师,您好,
您就像辛勤的园丁,培育花朵每一刻。
课堂教学讲学问,批改作业见真情。
老师,您好,
您就像明亮的蜡烛,燃烧自己的身体。
班级管理巧引导,关心学生育新人。
老师,啊,您辛苦了,我们忘不了您的恩情。
刻苦钻研学知识,学好本领为国家。
《是谁》
是谁 在寒冬腊月,为我塞上热水袋。
是谁 在酷暑炎日,为我摇扇子。
是谁 在校门口,等待我放学。
又是谁 在我学习遇到困难时,为我熬夜指导功课。
这一切的一切 让我感受人间亲情,都是我的母亲。
《清晨》
清晨,被温暖的阳光所拥抱。
清晨,被新生的绿色植物所包围。
清晨,被茂密的大树所感染。
这一切──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让人准备迎接新的一天,让人一天都有好心情。
清晨,是多么美好啊!
《要是……》
要是有根鱼杆,我会去河边钓小鱼、小虾。
要是有条小河,我会在河里游泳、嬉戏。
要是有一大片草,我会在草上面打滚、玩闹。
要是有一本书,我会坐下来慢慢地体会乐趣。
要是有一支笔,我会用这支笔,写出心里话。
《如果》
如果我是一名医生,如果我是一名教师,
我要用自己的双手 我要用自己的智慧
去救活在死亡线上 去教好每一个渴望
挣扎的每一个人。得到知识的孩童。
付出我的爱。付出我的心。
如果我是一棵小草,如果……
我要用自己的叶片 一切都有太多如果,
去美化大自然,用我们的双手
为大自然增加色彩 去创造一个勤劳、
增加欢乐。美丽、拥有着
付出我的一切。智慧的世界吧!
儿童诗的教学,将使学生更富情趣,对生活更加热爱,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有其独到之处。这将成为我们继续探索研究的又一个广阔的空间。我们期待着,有更多更美的儿童诗从学生的笔下流泻而出!
5.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五
在本课教材中,第一次提到了意境的概念――指艺术作品通过形象的描绘而表现出来的画境和情调。如何让学生理解意境?如何让学生的作品表现出意境?这些问题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个人学科素养提出了挑战,也成为我们研究儿童水墨画教学的重要课题。笔者对小学生《水墨画花》创作中如何表现出意境进行了相关教学探索和反思。
一、有效欣赏,促进感受
欣赏,是水墨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手段。通过有效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绘画兴趣,对学生创作中意境表现起着感悟和知觉的重要作用。
(一)直观形象的欣赏感受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传统水墨画自古以来写生的观察和自然体验被看做绘画中笔墨的依据,非常受重视。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物体直观形象特点,感受大自然的造化,对于学生把握和表现物象的特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中,笔者以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导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感悟荷花雅致、纯洁的品质――花中君子。学生对荷花表现要具有的意境有了初步朦胧的知觉和意识。
荷花,又名水芙蓉、莲花,生于沼泽、池塘中。荷花与一般花卉相比有其独特之美,花、叶、茎、蕾都有独特韵味,甚至残枝败叶都会给人独特的美感,别有韵味的雅致、清秀、乖巧都赋予荷花灵气。一幅幅美丽的荷花图片引发了许多学生情不自禁的赞叹,荷花的美已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创作欲望的波澜。图片欣赏为学生创作中意境表现埋下伏笔。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观察自然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物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对于学生创作中意境表现有着潜移默化的铺垫作用。
(二)大师作品的欣赏感受
文以载道,古今大师创作了许多水墨画精品,这些精品成为我们研究和学习水墨画创作的珍品。大师们用自己的心血之作在向我们诠释什么才是意境。因此,欣赏和分析大师的经典作品是我们指导学生创作的重要措施。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大师作品中意境的感悟和理解,笔者在欣赏过程中再配以雅致的古筝曲,并结合作品朗诵意境相近的描写荷花的古诗词。诗画相融,影音相配,令学生如醉如痴。接着,教师提出“意境”的概念,并组织学生对大师作品中蕴含的意境进行联想、交流就水到渠成了。
“迁想妙得”,要让学生真正感悟到作品中的意境,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进行联想和比较,因为意境不在“意象之中”,而在“意象之外”,在于与作品的“共鸣”、与大师的心灵相通。
二、技法指导,创作引领
谢赫的六法强调“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用笔用墨是中国水墨画的根本。对学生进行用笔、用墨的技法指导是引领学生进行创作的基础。意境的体现,要以笔墨的运用为载体。
(一) 有效示范,抓好技法指导
水墨画教学中教师示范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的示范决定了学生的创意。水墨画荷花中开放的荷花、荷叶的表现是难点,教师必须进行重点示范。可先由教师进行示范,学生分步骤跟学;也可先由学生自主练习,发现问题后再由教师分部示范,再跟学。在示范过程中,教师必须讲清笔法和墨法,但点到即止,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究空间。
在学生基本掌握花、叶、茎的绘画技法后,构图就成为示范的又一个重点。构图,中国画称为章法。“计白当黑,虚实相生”,能够营造出意境的构图,应该有藏有露,使人有想象的余地。在水墨画构图中,常常以简取胜,努力使画面调动欣赏者无限情思达到“笔简意繁”、“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因此,教师在构图上必须进行示范指导,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置陈布势”,从而引领学生对画面意境的营造。“经营位置”成为能否使作品表现出意境的重要因素。
(二) 技能迁移,探究深入
任何形式的美术教学都要以“学生”为本,那就意味着我们要以学生的认知、技能、心理需要、兴趣爱好等为基本要素来实施教学。
教师示范后,为了防止学生进行机械模仿,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技能迁移,变程式化的训练过程为自主体验、创造的过程。在《映日荷花别样红》一课中,笔者在示范后以板书形式给学生提出了三个技能要点,组织学生进行技能迁移:浓淡干湿、虚实结合;侧锋用笔、水墨淋漓;错落有致、留有空白。学生根据这三个技能要点,结合自己的想法尝试自主表现,笔下的荷花就精彩纷呈了。学生技能迁移后的第二次练习比第一次跟学时的作业有了很大进步。
三、诗情画意,营造意境
中国画在处理主客观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始终以人为主导,借自然形象来表现人格思想。水墨画往往借境来显意,故有“意在笔先”之说,富有文学意味,强调“诗画一律”、“诗画同源”。于是借诗来造境成为我们水墨画创作中营造意境的一个重要手段。
学生通过欣赏感受、作品分析、技法学习和技能迁移已经具备了进行有意识创作的条件,但学生还不清楚如何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和荷花表现融合在一起。这时,几句经典诗词就可以在学生情感和绘画表现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描写荷花的经典诗词和精美的荷花图片一起呈现,供学生朗读、选择、感悟。
学生的作品同样可以“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学生笔下的荷花终于有了独特的美感,找到了我们苦苦追求的意境。意境无标准而有深浅,学生营造的意境自然无法和大师作品相比,但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用水墨的形式把荷花美的一面勇敢地表现了出来,这就是种境界。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部编版《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06-26
儿童水墨画教学反思08-09
水墨画教学案例09-03
《童年》教学反思08-21
水墨画动物的说课稿07-14
01水墨游戏教学设计09-22
童年读水浒传教学反思06-28
大班水墨画熊猫07-22
大班艺术水墨画09-09
水墨画艺术风格分析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