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障碍研究(精选8篇)
1.人民币国际化障碍研究 篇一
近年来,建设银行江苏无锡分行积极实施人民币流通满意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人民币整洁度明显提高,社会公众对人民币流通的满意度显著上升。在制度管理、人员素质、硬件设备的保障下,该分行基本实现了人民币无障碍流通的目标,“存钱放心、取钱安心、兑换顺心”逐渐成为当地客户对无锡分行较满意的评价。
制度先行强基础
实施人民币流通满意工程以来,无锡分行从加大设备采购、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质量、加强成效评价等各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制定推进时间表,实现了管理无障碍。
优流程,提效率。该分行成立了“人民币满意工程”推进领导小组,制定了《建行无锡分行“人民币满意工程”实施方案》,2012年末,该分行实施了ATM机配款管理制度,确保全辖所有离行式、附行式ATM机为公众提供“放心钱”。今年9月底,分行成功打造全辖网点现金收付“两条线”管理体系,严防残损钞票、假币的流出。
常检查,严要求。该分行通过外聘部分人大代表、社区人员作为神秘人,对网点收支两条线、残损币兑换进行暗访。同时该行专门成立内部检查团队,现场检查营业网点是否规范宣传,柜员尾箱小面额原封券是否配备齐全,残损人民币挑剔是否合规,残损人民币缴存是否及时。为确保检查的实效性,该分行还利用后台监控录像,实时监控网点收支两条线等对外服务的执行情况。
勤练技能强内功
员工是面对客户最直接的窗口,为切实提升客户对人民币流通的满意度,无锡分行高度重视员工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实现了客户服务无障碍。
该分行对员工的反假资格提出了严格要求,积极对全辖柜员持证上岗情况进行了排查,多次组织员工参加市人行反假考试,确保柜面持证上岗率达100%。该分行定期举行点钞识假技能比赛,并且建立技能能手集训队,以点带面,推动全行柜面人员反假、识假能力的全面提升。2012年,该分行在人行无锡中心支行举行的技能比赛中获得了团体第二名、个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为全面提高柜面员工的履职能力,提升柜面服务,该行将员工的业务素质与薪酬待遇、交流机会、职务提升等挂钩,真正实现责、权、利的对等。同时,该行对残损人民币持有量较为集中的重点客户,实行定向服务,集中兑换。截至10月,今年无锡分行共投放小面额纸币近2.1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3%,回收残损币9.9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
配置设备强硬件
人员力量和服务技能是无锡分行开展人民币流通满意工程的“软实力”,然而,该分行同样重视设备力量等“硬实力”的强化,实现了设备、窗口和技术无障碍。
目前,无锡分行已购置能记录冠字号码的小型纸币清分机155台,金库、网点覆盖度达100%,目前正在申请清分流水线,以进一步提高现金清分能力。为方便进行零币兑换,该分行已购置并配备纸币兑换硬币机3台、硬币兑换纸币机1台。同时,该行积极推进A类点钞机的配备,目前已采购A类点钞机830台,柜台覆盖率达70%,2014年柜面将全面实现A类点钞机的使用。
该行积极增设残损人民币兑换窗口,保证每个网点不少于两个,并严格落实首兑负责制。同时,该行在全辖设立了20个“小面额货币兑换主办网点”,以满足客户大批量小面额货币的兑换要求。该行有效运用人民币冠字号码查询系统,今年上半年通过人民币冠字号码留存技术的运用,妥善解决了客户投诉在ATM取款发生假币事件3起,维护了银行声誉。
舆论造势强效应
该分行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广泛宣传人民币流通满意工程的实施情况,并通过一系列互动,实现了在人民币流通满意工程推进过程中与社会民众的沟通无障碍。
该分行组织媒体和市民代表参观了现金整点中心,制作“钱是哪里来的”专题电视节目,让市民近距离地了解现金进入银行后的整个处理过程,打破银行业务的神秘,增加了透明度。
该行积极开展反假宣传,在全市建立了30个反假宣传站,并跟随公交车随车宣传,将流动宣传与定点宣传相结合,积极向群众和学生宣传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和人民币流通满意工程。同时,该行利用网点电子显示
屏循环播放宣传标语,在营业场所悬挂宣传横幅,在业务柜台摆放宣传资料,安排专人接受咨询,努力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业机构现金收付服务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2.人民币国际化障碍研究 篇二
关键词:人民币,区域化,外汇,经济危机
1 人民币区域化概述
1.1 人民币区域化的概念
所谓人民币区域化, 是指人民币主要在中国两岸四地内部以及中国陆地相邻周边国家和地区逐渐实现自由兑换、交易、流通、储备等职能, 并由此逐渐形成一个自由使用人民币地带的过程。人民币区域化也是人民币的货币功能向国际货币提升的过程;通过区域化, 人民币可能成为世界国际性货币之一。一国主权货币超越传统的适用范围, 流入周边国家和地区充当交换、计价货币, 最终成为区域性储备货币的过程, 是以本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完善的经济金融制度、成熟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作为重要支撑基础。在一国综合优势具备的前提下, 与区域内各经济主体的政治合作和政策协调, 为该国主权货币区域性功能的良性发挥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础与保证。鉴于此, 人民币区域化不仅以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完善的现代经济金融制度为基础, 还要赢得区域内相关国家的制度协调与合作, 最终才能达到本国利益与区域利益趋于一致的最佳状态。
1.2 人民币区域化的标准
欧元是目前货币区域化的成功代表。以此为鉴, 最适度货币区原则应该是人民币区域化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第一, 区域经济的相似性指标。在人民币区域化中, 中国两岸四地内部以及中国陆地相邻周边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各经济体的开放度、贸易产品的多样化、金融市场开放和一体化程度、通货膨胀相似性、政策一体化等指标, 是人民币区域化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第二, 货币国际化指数。人民币要充当国际货币, 必须能够在国际贸易计价和结算中普遍使用, 必须能够在国际货币市场上进行借贷, 而且作为国际债券面值, 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发挥作用, 也能够充当国际储备。即可以用以上货币在国际经济中使用的程度作为衡量标准。
2 人民币区域化发展的障碍
2.1 人民币区域化发展的国内障碍
(1) 人民币区域化经济方面的障碍。人民币区域化的国内经济障碍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制度层面的矛盾, 即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度性所决定的经济结构主次性、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 (以下简称为私有资本企业) 在对外发展中的自身缺陷、集权开放型经济矛盾等问题, 造成了中国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人民币区域化抑制的内外部影响是趋于负的。改革开放后, 我国经济改革和法制建设不同步问题及随之凸显的社会职业道德败坏、经济信用失常现象, 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对内损害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对外危害他国利益和本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2) “假冒伪劣品”对经济信用的损害。在信用领域的“格雷欣法则”原本是个失信者得利、守信者失利的现象。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期, 因旧的信用制度被破坏, 新的信用制度又未建立而造成了一些失信者得利、守信者失利的“格雷欣法则”现象。假冒伪劣商品的跨国境流动, 不但摧毁了许多本土企业所创立的商业品牌, 抑制了国内整个相关出口产业的发展, 而且对中国商品的国际声誉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经济信用是经济伦理体系中最重要的支撑部分, 这一非正式制度对维持市场经济秩序、有效发挥其市场经济的效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应该以市场经济信用道德秩序为行为的准则, 规范人们的经济交往。但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中的中国, 职业道德和经济信用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使我们不得不深思市场经济秩序深层次的经济伦理。
2.2 人民币区域化发展的国际障碍
(1) 美欧对中国发展的抵制及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两岸关系缺乏稳定性的影响。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没有削弱, 反而有所增强, 这对人民币区域化带来了极大的抑制效应。中国与东盟、东亚和亚洲的国际贸易长期保持逆差状态, 而中国与欧美主要国家尤其对美国有巨额的贸易顺差状态。对美贸易的长期黑字是中国累积巨额美元外汇储备的重要因素, 而中国对亚洲各国的逆差状态不仅有利于实现国际贸易平衡, 而且对人民币以计价和结算货币的形式参加国际贸易结算, 并输出周边国家是个有利的条件。但是, 美国为了保护本国在亚洲区域的经济利益和美元霸权地位, 根本不愿看到人民币区域化。主要体现在:美国对东亚货币合作的抵制和美国对其东盟贸易地位的保护, 中美关系中的其他消极因素 (中国威胁论、台湾问题、人权问题、民主问题等) 。其中两岸关系的不稳定性也对人民币区域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 东亚货币合作的进程缓慢和日本货币对华的制衡。主要体现在:第一, 东亚货币合作的曲折演进。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和历经两次金融危机等影响, 东亚各国和地区强烈地感受到以美元为中心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多种弊端对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的不利状况。日本加重了东亚经济发展中缺乏经济轴心国家的现状, 加重了东亚其他国家经济崛起的成本。尽管东亚各国区域内贸易已经在东亚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鉴于美元的中心货币角色, 东亚区域内贸易一般都用美元计价, 也造成了东亚国家巨额外汇储备的积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东亚区域内形成的巨额美元外汇储备面临因汇率波动而市场价值大幅缩水的风险, 使东亚货币合作进程的加快也显得更加自然和重要。亚洲各国的利益冲突和客观条件, 决定了东亚经济合作滞后性和货币的脆弱性, 尽管东亚货币合作进程曲折发展, 但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异常艰难。第二, 日本货币依然是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外汇形式, 日本货币也对人民币的区域化或国际化进行制衡。虽然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日本在东亚区域内的经济地位依然十分突出。人民币区域化难以破除日元制衡也是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困难之一。中国作为经济大国, 在实现亚洲货币一体化过程中调节自身政策的灵活性比其他国家较差, 导致其参与货币合作的成本较大。
2.3 跨境地下经济与周边黑市交易的障碍
随着走私等非法活动的持续蔓延, 在周边国家境内产生人民币黑市交易和地下金融机构, 从而又催生了毒品买卖、非法卖淫、倒卖假币等一系列黑色经济活动。地下经济是人民币在港澳地区流通和区域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民币成为一种国际货币, 它首先必须是一个“良币”, 良币应该是在本国较完善的金融体系环境下产生, 且其本身应具备汇率稳定性、普遍信誉度和广泛交易性等特征。
3 人民币区域化发展的可行性及其策略
3.1 人民币区域化的可行性
首先, 随着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发展的态势增强, 世界一极独大的局面将被打乱, 世界经济秩序和货币制度的重构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其次, 东亚货币的合作也具有其必然性。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在于新自由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下的技术与管理层面的问题, 但它深层次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人民币的区域化趋势必将对经济自由化与东亚金融危机预防体系的建立起到建设性作用。从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进程来看, 具有灵活性、渐进性和非制度性的特点。东亚货币合作的有利条件主要有东亚区域内贸易的相关性高、产业结构的相似及经济周期的趋同、宏观政策目标从长期看是一致的。东亚货币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东亚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货币合作的政治基础比较薄弱、东亚货币合作缺乏像德国那样的轴心国等。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的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 使得金融危机国际传播变得更为畅通, 这也使东亚世界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 带来了合作的良机。再次, 人民币的区域化, 有其理论和现实基础。从长期来看, 人民币 (经济实力对比、区域内贸易关系对比、币值稳定性对比、金融发展对比、货币国际化对比) 在东亚以及世界的国际货币地位超出日元, 将更具有比较优势。最后,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增强了世界对中国经济及货币的预期。2010年我国的GDP总额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 在其经济迅速增长的预期下, 人民币区域化的期望也比较高。
3.2 人民币区域化的策略
(1) 市场经济环境的建立。人民币的区域化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制度为前提, 以创建人民币独立的汇率形成机制为开端, 以实现资本账户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为中介。
(2) 渐进式经济改革要抓住有利时机。在亚洲两大经济体中国和日本对其货币影响力的竞争中, 人民币应争取成为亚洲核心货币, 发挥亚种货币的主导作用。但是, 人民币区域化只能循序渐进, 不能急于求成。
3.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篇三
关键词:人民币 国际化 资本市场 外汇市场
1 货币国际化的基本含义
货币国际化是一国货币向国际货币的地位迈进的过程,最权威的是IMF从功能和特性两个方面出发所做的定义,即“具有世界范围内的可接受性、购买力和金融便利性”。聂利军将货币国际化定义为:一国货币超出该国经济范畴,在世界经济中可自由兑换并且广泛流通,并较为经常的充当国际经济交易媒介,最终成为国际化货币的动态过程。目前最广为接受和理解的定义是,一种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储备等货币功能,最终成为被国际市场广泛使用和持有的国际货币的过程。
2 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基础
从货币作用的三个维度来考量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在于:
2.1 价值尺度。从价值尺度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在商品计价方面的作用范围主要体现在边境贸易上,在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外贸部门规模的跃升是中国本轮长周期的重要特征,制度变革加快了中国收获人口红利的进程,并缓解了资本边际产出下降的趋势。人民币在实际钉住美元的时期和2005年年中进入缓慢升值通道后,币值整体仍然保持了低估直至2012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在亚洲工厂的地位得以确认,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内庞大的人口红利被外部需求和内部投资激发出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快速提升,在全球商品出口中的占比更由2001年的4.3%迅速上升到2012年的11.4%,位居全球首位。
2.2 支付手段。从支付手段的角度来看,在私人部门的贸易和金融交易中,周边经济体在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量不断增加。2013年今年1-11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达到4.0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56%,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量达到4045亿元,同比增长了83%。海外人民币存款的总量由2010年区区几百亿元,增长到了目前1.2万亿元。跨境人民币业务快速发展带动了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显著上升,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报告显示,人民币已跃居全球外汇市场交易最活跃的十大货币之列,交易地位从2010的全球第17位跃升到现在的第9位。日均的成交额增长2.5倍,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传统贸易融资工具信用证和托收的使用中,采用人民币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的比例已经由2012年1月份的1.89%上升到今年(2013年)10月份的8.66%,超过了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
2.3 价值储藏手段。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币国际化正在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预计未来15-20年人民币有望成为全球主要的结算、支付、交易和储备货币。人民币在贸易、投资、结算中的比重将显著提高。未来我国对外经贸和金融合作将更加多元化,特别是与周边国家贸易投资往来越来越频繁,人民币将越来越多作为结算货币使用,我们预计到2015年人民币在我国对外贸易、投资结算中的占比将达到15%左右,2025年有望超过30%。
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将不断的扩大。未来上海会逐步形成成熟的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结算机制,建成人民币跨境投融资的中心,人民币产品基准价格的形成中心,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和金融咨询的服务中心。从而有望发展成为重要的在岸的人民币市场,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地位将进一步突出,我国也将加强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合作,协调推进伦敦、新加坡、卢森堡等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
人民币国际地位将稳步提升。随着全球结算清算交易网络不断的完善,未来人民币可能成为全球的主要交易货币,人民币在跨境结算、融资、避险和保值等领域将被更加广泛的使用。另外,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25年,人民币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过程中的比重有望超过5%。
3 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
3.1 有利于实现汇率的平衡。中国出口在全球商品贸易中的份额已经非常高,过去的出口大国日本、德国甚至美国,在10%~12%这个区间都很难突破;中国的外贸会从追赶型增长阶段转入跟随型增长阶段。以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为断点,作为中国出口主要需求方的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明显下了一个台阶,并预计在未来5年中也难以恢复到危机之前,中国目前推行的区域贸易一体化、贸易伙伴结构调整、贸易便利化、贸易产业升级等策略都不是单纯的增量策略。人民币汇率的失衡程度已经明显减轻,随着资本边际产出率的下行和人口红利拐点的到来,中国要素在国际分工中的低成本优势也越来越不明显,这样以来有利于实现汇率的平衡。
3.2 我国需要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手段提高自身在货币竞争烈度日益提升的国际金融中的主动性。随着次贷危机以后全球流动性金字塔的崩溃,数量型货币宽松在利率政策已难调整和公共部门去杠杆的背景下,成为各发达经济体拉动经济复苏的主要着力点。无论是美联储的QEn、欧洲央行的LTRO,还是日本央行的超额量化宽松,这些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国家的央行虽然向通胀妥协的时期各有不同,但国际货币超发成为常态并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中心货币超发的外溢性使得中国和其它新兴受到长期的不利冲击,包括原材料成本上涨、国际资本冲击等。中国经济在进入“中等收入”初期的同时结束了其超高速增长的阶段;为了成功迈出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在未来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过程中引入技术和制度红利,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市场化的改革离不开价格体系改革,而汇率就是最重要的金融价格之一。强调内需与技术进步的新增长模式下,中国未来必然需要一套全新的对外利益交换模式,人民币国际化就是这个背景下最核心的战略布局。
4 对于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建议
4.1 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也有利于资本流动更加平衡,减少跨境资金套利的动机,促进在岸、离岸市场有效运行,确保人民币国际化的健康发展。我们建议,可以先放开长期的资本流动,后放开短期的资本流动,先放开直接投资,再放开间接投资,先放开流入,后放开流出,抓紧推出商业信贷、债券类、股票类证券交易的相关改革,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与此同时,我们仍然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加强反垄断的审查,完善反洗钱和反恐融资政策,清理并废除超国民待遇,建立黑名单制度,增加非居民存款的准备金要求等等,对短期资本流动征收“拖宾税”等等,采取这些措施有效控制系统性的风险,防止跨境资本流动,特别是投机性的资本流动对中国金融市场可能带来的冲击,维护市场的稳定。
4.2 推动大宗商品以人民币计价。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大宗商品的进口大国,但是,全球主要的大宗商品几乎都是以美元来计价和定价的,这不仅会带来汇率的风险,而且会增加中国企业在大宗商品市场上的交易成本。只有实现大宗商品以人民币计价,才能有可能进一步推动与它相关的贸易、投资、金融领域的人民币业务。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已经在上海自贸区成立,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未来可以考虑以此为基础,建立以人民币定价的大宗商品定价体系,为人民币的跨境使用进一步创造条件。
4.3 支持上海建设全球人民币中心。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中国金融业开放提供了一块试验田,要发挥上海自贸区的先行先试作用,促进人民币回流渠道多样化,提升金融市场开放度,扩大人民币在资本配置和金融市场中的使用,以此加快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支持上海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人民币中心。
4.4 促进在岸、离岸市场协同发展。继续拓展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发挥香港国际中心的作用,积极推动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逐步形成全球人民币市场体系,同时,加强境内外市场的衔接,积极探索在境内发展人民币业务,逐步缩小人民币离岸和在岸的价格差异。
4.5 发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引领作用。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责无旁贷,应该扮演人民币跨境流动的主渠道的角色,要更多地参与大型跨境投资项目,更快地提高金融创新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外汇交易水平,优化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布局,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道许.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战略思考[J].中国金融,2009(24):73-75.
[2]周骏,张中华,朱新蓉.汇率与资本市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4.人民币国际化论文开题报告 篇四
货币国际化之所以被各国全力追逐,是因为它能够降低国际交易成本并给国家带来可观的收益。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加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又迈向了新的台阶,尤其是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发展有效推进了人民币的区域化。特别是香港地区,因为具备地理优势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再加上我国政策的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快速。
人民币的国际化、离岸人民币数量的积累、离岸人民币汇率即期和远期市场的发展都给我国货币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我国资本项目还未开放,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人民币回流机制已经成为当前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同时,离岸人民币也增加了央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因为随着离岸市场上人民币和人民币产品的增加,会给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带来干扰。央行如何有效的调控在岸货币市场和离岸货币市场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成为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而本文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一国基准利率的发展。一方面,一国基准利率不仅是央行调控宏观经济的有效手段,也是各类金融产品定价的基准。另一方面,基准利率为离岸货币产品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价格,而稳定的货币是有利于其进一步流通的。
XX年,我国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运行,因其报价机制具备市场化的特征,被称为“中国的libor”,央行相关政策也积极推进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率成为市场基准利率。面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和h渐复杂的金融环境,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市场基准利率,是否有效充当央行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指标,能否促进离岸货币市场的发展是本文想要讨论的问题。
1.2本文取得的创新点
第一,本文运用nelson—seigel模型分析了美元libor曲线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影响因素,并引入了汇率这个影响因素,而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这个因素具有显著影响。
第二,也是通过该模型,分析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曲线的影响因素,通过该视角讨论这个问题的学者不多。第四,在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前,都进行了 adf检验,有效防止了 “伪回归”问题。第五,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进一步确定模型变量间的关系,比较严谨。第六,分析了香港人民币同业拆借市场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相关性,由于香港离岸人民币拆借出现较晚,所以,目前研究它的学者不多。
1.4本文的框架
第一章绪论,论述了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本文的论题,并叙述了当前的研究现状,此外还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本文的框架。
5.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及其影响条件 篇五
班级:国贸1204
姓名:李汉玉(留)
学号:5080612432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及其影响条件
一、人民币国家化的涵义与现状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涵义
货币的国际化是基于货币功能划分而产生的,是指货币的使用超出一国国界,在发行国境外,能够被本国或非本国居民使用和持有。国际化货币能为本国或他国居民或非居民提供价值储藏、交易媒介等功能。既可用于私人用途的货币替代、和金融交易,又能作为官方储
备、外汇干预的载体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具有国际货币的职能。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目前人民币在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的范围扩大,已逐渐作为一种交易货币和国际清算手段。特别是中国经济在亚洲地区的增强,人民币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然成为一种硬通货,并能够同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在一定意义讲,人民币已成为了一种区域性货币,有学者认为,1996年12月人民币实现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标志着人民币开始向国际化迈进。可以这样说,我国目前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尚处在一个初级探索阶段,具体地为三个方面:第一,人民币的货币国际化要在保持其币值稳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价值天度,支付手段,价值储备等基本货币功能,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被广泛应用。这就需要人民币无论在境内还是境外都要具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要加强人民币的国际作用,帮助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以及商品交易的结算比重,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平台,打造与人民币互算的协议,加强金融监管,实现人民币的可兑换性。第三,人民币的汇率改革,汇率机制要更加市场化、国际化,这也是人民币升值、走出国门的重要一步。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作为一种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大多数国家所认可,而且通过官方的数据、资料显示现阶段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使用已经成为这种地区间贸易往来最为主要的支付手段和有效的结算工具。因此,这种货币的区域化进程也使得人民币迈出了走向国际化的步伐。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使用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港澳地区的人民币兑换业务,二是人民币在边境贸易中的结算,三是全国联发行的人民币借记卡与信用卡在境外(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的使用,四是中央银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央行等货币当局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港澳地区的人民币结算业务是与内地与港澳地区密切往来而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资料统计,目前在香港有近20家银行开办了人民币兑换业务,而且在香港流通的人民币达700多万元,这就说明人民币的流通和使用已具有相当普遍性,伴随着中银香港、渣打银行、恒生银行等金融机构相继出台政策,以及港澳居民人民币个人存款、兑换、汇款业务的增多,使得人民币在上述地区的流量不断增加,特别是2008 年6 月26 日,台湾当局也进一步开放了兑换人民币业务,可见,人民币在港澳台地区的流量是非常大的。2011 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更大步伐。2011年 9 月,尼币抵押品换取离岸人民币资产;8月,台湾与中国内地签署两岸货币结算安排谅解备忘录;10 月,开启日元对人民币直接报价。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处于由周边化向区域化发展的阶段,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扩大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的流通范围、规模和程度。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还需要从亚洲区域的主导货币进一步拓展,发展为全球性的国际货币。
二、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利弊影响
(一)人民币国际化给我国带来的利益
(1)国际铸币税收入规模扩大。在现代货币制度下,铸币税并不是税收体系下的一个税种,而是指发行者凭借其发行货币的特权所获得的货币面值大于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即货币发行带来的收入。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可以获得丰厚的铸币税收入。同样,国际铸币税收入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之后的最大收益。发行国际货币便可以从其他国家征收铸币税,而且这种收益是无成本的。因此,如果人民币成为国际计价和支付货币,甚至成为储备货币后,我国将获得高额的铸币税税收。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国际铸币税收入将会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2)节省外汇储备,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贸易成本。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高度集中于美元资产,无论是美国国债价值下跌还是美元汇率大幅贬值,都会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使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的主要货币之一,其自身既是一种计价货币又是一种储备货币,减少外汇储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外汇储备过多而导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有助于内外均衡。与此同时,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外贸企业持有大量外币债权和债务,这些都会因外币汇价动荡而产生巨大的风险,汇价的波动会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后,可以减少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可以用本国货币进行对外贸易和投资,企业能够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能够降低贸易成本,推动和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
(3)优化世界货币结构,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二战之后,美元成为全球货币的霸主,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了很大比例,其中,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了60%以上,在发达国家外汇储备中占比更是超过70%。人民币国际化能够在币种上分散各国储备的风险,且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权利。各国储备中多了人民币这一选择,将大大有利于持有过财富的稳定,减少以往面对美元大幅贬值造成的财富缩水却束手无策的无奈。(4)促进金融创新,完善金融市场。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存在诸多问题,金融创新滞后于实体经济,创新不足问题突出。反观欧美发达国家,其金融市场不断推陈出新,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和结构性产品层出不穷,且其金融体制相对健全和完善。这些都与美元、欧元在
(二)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相关问题
(1)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大。目前,央行通过收放银根就可以相对有效地调控市场流动性以及与流动性关联的一系列资产和投资问题。而一旦人民币国际化以后,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由于来自国际的需求导致面临的货币需求函数更复杂,货币操作思路就将由中国境内从上到下的线性系统转变为遍布全球和央行联动的网状系统。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以及各种市场信号检测的滞后性,将使确定货币供应量成为一个技术难题。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这将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
(2)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减弱。过去20年中,国际金融交易的猛增使各国中央银行更难以应付,导致相关国家不得不放弃金融全球化的利益,通过实施资本项目的管制来控制资本流动。实行浮动汇率制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国家在利用世界储蓄资源时处于不利地位。一国实施浮动汇率制,虽能控制短期利率,但货币国际化使得汇率对利率的影响更为明显,利率的变化更为敏感的受到来自汇率变化的影响。货币国际化后如果本币的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出现偏离,或是即期汇率、利率与预期汇率、利率出现偏离,都将给国际投资者以套利的机会,刺激短期投机性资本的流动。
(3)国际投机资本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加重。人民币国际化之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必然更为密切,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影响。无论是97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当前仍未烟消云散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相对稳定的经济和金融正是得益于其相对封闭的经济和金融市场,以及对外汇的严格管制。一旦开放金融市场,外部“热钱”必然会大量流入。因此,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之后,很可能成为一种金融危机的传导工具,降低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
(4)出口企业面临考验。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飞速的发展得益于高额的出口。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将进一步增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以后,为维持同样的人民币价格,当前用美元表示的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将有所提高,这就削弱了其价格上的竞争力;而要使出口产品的美元价格不变,就势必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这就不可避免的对出口企业造成冲击。
三、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的影响条件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内影响条件
(1)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往往决定了该国货币的国际地位,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从根本上是其经济实力的一种反映.首先,一个总量较大的经济实体可以为本国货币提供较坚实币实现国际化之后,的经济基础,从而有实力抵御经济的外部冲击,不易受到经济波动和各种外部风险的影响“其次,一个国家经济规模越大,经济实力越强,其货币的竞争力也相对越强,带给交易者越足的信心”最后,一个经济实体的规模越大,在国际交易中的网络外部性越大,能减少的交易成本也越多,则给货币使用者带来的收益也越大。我国在经历了30 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都为我国货币走向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是保证人民币国际化道路成功的基础条件。近20 年来我国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要实现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我国的经济就需要继续保持一种合理的增长速度.(2)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分析。根据国际货币早期的研究者克鲁格曼(1980)的分析,我们知道交易成本是影响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重要因素,那些交易成本低、流动性更强的货币更容易被作为国际货币。由于我国实行人民币不能自由流动的管制措施,使得人民币
得到部分周边国家“准国际货币”待遇之后面临无法有效流通的困境,这需要我国从金融市场自由化的方面加以完善。而只有资本的自由流动才能创造人民币国际化所需要的广度和深度,因此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是决定我国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支撑性条件.(3)人民币币值稳定程度分析。币值稳定的一方面是货币对外价值的稳定即汇率稳定。由于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性过程,是伴随着国内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和对外经济交流不断扩大而进行的,人民币作为国内外商品贸易的交换媒介,体现出保值稳定的特质将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从 1994年我国实行外贸体制改革和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始终保持稳定升值的态势,使我国进出口贸易飞速增长,尤其是人民币兑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欧洲的等名义有效汇率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稳定的趋势。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对人民币的国际化非常重要。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外影响条件
(1)建立适应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各种国际间进出口贸易交换构成了国际经济体系,而货币交易是依附于国际贸易基础之上。不同国家货币的交换体系构成了国际金融秩序,而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势必将融入这一秩序之中,货币的融入其本质是国家经济与外界的融合,先有国家经济贸易的国际化而后自然需要货币的国际化。人民币能够走国际化道路也是建立在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强,与国际金融体系合作不断深入的基础上。人民币国际化的成功离不开与其相适应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2)人民币区域内需求分析。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另一个主要外部影响是区域内的货币需求。目前,对人民币的需求多数是我国地理周边的亚洲国家,而欧美等发达地区需求相对较少。因此,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前提是成为区域关键货币,在亚洲区域成为主要的交易媒介。中国的发展对本区域内各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较高水平区域内贸易也为人民币成为区域关键性货币也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要不断的提高人民币的区域内的需求。
(3)提高人民币的国际信用。在信用经济条件下,人民币信用转换为对中国的信任。在纸币的时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已经分离,判断各种货币优劣不再是看其含金量的多寡,而是信用水平的高低。国际货币之间的竞争就是“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所谓良币是指那些币值稳定、国际信用度高、兑换性良好、国家经济实力强且发展前景好的货币;劣币主要是指那些币值波动剧烈且有贬值趋势、国际信用度差的货币。一种国际货币在面临成为劣币的风险时,在国际间使用的范围就会逐渐受到良币的挤压。所以人民币的国际信用对人民币的国际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晓迪.浅析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0)[2] 张彦.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障碍与相关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02)[3] 徐冰涵.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艰难性及路径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04)[4] 王飞.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J].大众商务.2009(24)[5] 韩莹莹,潘兰芳.浅析人民币国际化战略[J].现代商业.2010(21)[6] 李星.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1(17)[7] 宿玉海,王支援,秦川.国际金融危机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几点思考[J].山东财政学
6.人民币国际化障碍研究 篇六
近期以来,我国境内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改革的呼声较强,尤其是认为利率市场化程度不足制约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作为一项顶层设计应尽快推进。甚至有人提出,暂缓跨境人民币结算进程,在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顶层设计改革到位后再重新启动。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利率市场化对货币国际化具有基础性影响作用,但两者没有先后逻辑顺序,而是呈交错推进特征。在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后,人民币国际化与利率市场化进入交错推进时期,利率市场化急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为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奠定基础。
利率市场化程度影响货币国际化进程的机理
(一)利率市场化程度对货币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一国货币国际化需要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以及完善发达的金融体系,而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关键和基础。没有利率市场化,一方面,将导致各金融市场之间资金价格的割裂,资金流动性降低,进而影响到货币在国际上的接受和认可;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不能按照成本、收益与风险匹配的原则对资金进行科学、灵活的定价,没有符合精细化定价机制要求的经营管理,约束了其跨境结算产品的研发设计以及作为推进货币国际化重要推动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货币国际化进程。
(二)利率市场化程度影响货币跨国流动的规模和方向。在开放的、金融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资金趋利本质使得利率的很小变化就能引起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提高境内利率水平,会导致境外资金流入增加,反之,会导致境内资金流出增加。利率仍受一定程度的管制,将影响该国货币在国际投资、贸易结算中的使用规模和资金流向。
(三)利率市场化会降低套利机会及预期,有利于货币国际化的稳健推动。在利率受到一定管制的情况下,必然存在自然的跨境套利机会和套利空间,加剧国际市场套利预期,使得投机性、套利性跨境资金流动增加,不利于货币国际化的健康发展。在没有资本控制和市场完善的条件下,套利使不同资本市场的利率趋于一致,减少套利机会,压缩套利空间,从而降低投机性跨境资金流动,促进交易性、避险性跨境流动需求的增长,有利于加快货币国际化进程。
美元、日元国际化历史表明,利率市场化与货币国际化没有先后逻辑顺序
美国从1970年开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到1986年完全废除了Q条例,实现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而美元国际化进程从1900年就开始推进,到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提出“怀特计划”,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1971年以后黄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作为货币的功能,美元从而成了最终的计价单位,使美元得以继续保持国际货币的领导地位。
日本于1975年开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1994年才实现全部利率的市场化,日元国际化从1984年起就与国内金融自由化同步推进,在亚洲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化。20世纪90年代,日元国际地位上升达到巅峰,呈现美元、日元和西德马克“三极通货体制”开始发展的趋势。
以上两个国家均采取了相互交错、循序渐进、协调推动的方式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货币国际化进程,没有可遵循的先后逻辑顺序,更不是顶层设计先行改革,即先实现利率市场化然后才启动货币国际化进程。
当前我国进入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交错推进时期,利率市场化改革急需破冰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起点,逐步放开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利率,推出了自主定价的协议存款,培育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放开了外币存贷款利率,并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上限、存款利率下限。截至目前除贷款利率下限、存款利率上限未放开,其他市场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改革,主要就是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由商业银行自主定价。
(二)跨境人民币业务快速发展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要求。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跨境人民币结算启动后,我国进入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交错推进时期,随着跨境人民币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流动规模的快速增长,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凸显。
一是自然套利空间引发套利性跨境人民币业务需求的增长。由于我国境内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使得境内外融资利率水平存在差异而产生套利空间,甚至存在无风险套利现象。虽然这类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需求,扩大了结算规模,但不利于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利于具有真实需求的交易性、避险性结算业务的发展。
二是贷款利率高企,约束了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有效推动。境外人民币贷款是人民币“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利于境外人民币直接投资的推动,也拉动经常项下人民币结算业务。因此,2011年10月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指导意见》,搭建了境外投资企业境内人民币融资渠道。但是境内银行发放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执行境内利率管理规定,由于我国境内贷款利率远高于境外人民币贷款利率,人民币离岸市场上人民币贷款利率又高于外币贷款利率水平,导致企业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需求较低。
三是利率敏感性较低,不利于商业银行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跨境人民币结算启动后,商业银行作为我国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结算主渠道,需要根据境内外各金融市场人民币供求情况来配置资金,研发产品,进而积极有效地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但是,尽管存款实行上限管理,但基于商业银行存款立行的经营方式以及银行间的竞争,存款基本执行上限水平,成为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成本的硬约束,同时,又由于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使其资金在国际市场上配置较为困难,最终使得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降低,拓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基础
(一)正确评估利率市场化改革对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影响。一般而言,利率市场化后短期内可导致存款利率的大幅上升,并倒逼贷款利率同步上升。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后,最终降低到符合市场需求的相对均衡水平。利率市场化的根本变化在于市场资金的定价基准、定价方式发生变化,在人民币资本项下未完全放开、人民币尚未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会导致大量热钱流入境内。从短期看,由于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的上升进一步加大套利空间,刺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需求,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来。因此,跨境人民币业务会有较大的增长,而且套利性、投机性需求上升;而从长期看,随着人民币境外存量的增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这一套利空间逐步缩小,利率水平的降低将促进跨境人民币项目贷款的发放,带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持续增长,同时商业银行灵活的定价方式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结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有利于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可持续性及均衡发展。
(二)注重利率市场化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配套政策改革的协调推进思路。在2012年金融工作会议中,除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人民币国际化是备受关注的议题外,人民币资本项目放开也纳入议程。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各项政策的综合协调推进。利率市场化只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基础性条件,也并非利率市场化后人民币国际化即可实现,还需要其他配套政策改革的推进,如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资本项目放开、离岸市场的建立等。同时,鉴于目前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与跨境人民币业务交错推进时期存在的制约因素,当前急需着手推动利率市场化深化改革。
(三)稳妥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稳定的经济环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我国面临经济增长放缓、进出口贸易增幅降低的复杂形势。同时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出台、商业银行内部成本管理及定价方式、经营模式等方面尚未做好准备,目前放开存贷款利率限制实行自主定价的时机还不够成熟。但鉴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迫切性,需要尽快研究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建议目前先行在存款保险制度安排、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转变等方面着手推进,具备较好的基础后,把握时机,逐步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
(四)继续大力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积极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尽管现行利率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民币跨境流动,但是不能因噎废食,暂缓人民币跨境结算,待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再行启动的做法并不可取,而是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畅通跨境人民币循环路径,扩大人民币在境内外投资、贸易中的使用,以人民币资金链接各境内外金融市场,通过金融市场间的融合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
7.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篇七
(一) 货币国际化的概念
国际货币的概念很宽泛, 不同的国际货币在职能上有较大的区别。综合各国学者的研究, 绝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其货币职能在国际市场上的发挥来定义国际货币的。从狭义的角度看, 货币国际化是指该种货币的某些或全部职能 (包括计价、支付、流通、储备等职能) 从一国的使用区域或原使用区域扩张到周边国家、国际区域乃至全球范围, 最后演变为国际区域货币乃至全球通用货币的动态过程。从广义的角度看, 货币国际化不仅包括各种货币职能的国际化, 还包括货币作为资本所实现的信贷、投资职能的国际化, 即货币作为资本获得利润的投资职能从一国适用区域或原使用区域扩张到周边国家乃至全球范围的动态过程。
(二)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中, 已大量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和支付货币。人民币已经具备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国内部分可兑换和某些国家地区的国际化同时并存的多层次的可兑换性。但从衡量货币国际化的标准来看, 人民币目前仍然不是一种国际化货币。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对外开放的加深, 客观上也要求人民币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化货币。事实上,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正在加速, 人民币正在逐步走向世界。对人民币承担国际货币职能现状概括如表1所示。
二、主要货币国际化的途径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 主要货币国际化的途径
1. 由国际货币制度的中心货币演变为国际货币, 即美元式路径
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是依托全球性货币汇率制度安排成为唯一的国际计价单位和与黄金具有相同地位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与黄金脱钩、失去制度基础后, 依赖先入为主的存量优势在世界信用货币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其后,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 美元巩固和发展了这种优势, 使其继续充当国际货币的“领头羊”。
2. 通过建立区域内货币, 继而发展为国际货币, 即欧元式路径
欧盟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政府强势政策推动以及区域内各国协调合作的结果, 是货币国际化路径的一种创新。欧元路径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欧洲货币体系, 包括创立欧洲货币单位, 建立汇率机制和欧洲货币基金;第二阶段: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 分阶段实施单一货币的构想。
3. 通过对外贸易和投资推动本币成为国际货币, 即日元式路径
日元国际化走过的是一条金融深化与发展的道路, 通过外汇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经常账户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利率与金融市场自由化使日元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普遍使用的货币。
(二) 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分析
1. 强大的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无论是从经济总规模、经济增长的速度还是国际贸易数量方面都已经具备了能够支撑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条件。
一是经济规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经济规模虽然同美国等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 但是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从GDP总量来看, 2010年, 我国的名义GDP为58, 783亿美元, 占全球名义GDP份额的10.55%, 分别为美国的40.1%, 日本的108%, 排名仅次于美国, 列全球第二。
二是经济增长速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我国经济每年都以平均9%以上的高速度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6月17日发布最新全球经济预测报告, 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为4.3%, 全球经济复苏很不平衡。其中, 美国经济增长率2.5%, 日本由于地震的原因经济增长率-0.7%, 而我国经济增长率为9.5%, 将再次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三是国际贸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 在1980~201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81.2亿美元增至29728亿美元, 增长了164.06倍;尤其是2003年以后, 我国对外贸易连续保持在25%~35%的增长速度。而且我国是贸易大国中唯一在该占比上保持持续增长的国家。
2. 日益完善的金融体系
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 必然要求中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具有足够规模和均衡的结构与之相匹配。从英、美、日等货币国际化程度较高国家的金融市场来看, 金融市场的成熟和开放为投资者提供了众多的投资渠道, 提高了货币的流动性, 对该国货币的国际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深化, 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我国在货币发行手段、供给保障机制及印制、储存、运输、损伤券销毁、防伪反假诸多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
3. 相对稳定的币值
从人民币的通货膨胀率的角度来看,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 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国的外汇储备在2006年2月超过日本, 至今位居世界第一。币值稳定是实现货币国际化的前提。图1反映了2001~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央行网站汇率报表相关资料整理而得, 各年度使用的是平均汇率。
4.有利的内外部环境
从2007年开始, 中国在官方层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2008年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马拉西亚和阿根廷等6国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 与8个国家签订了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的结算协议。在外部环境方面,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国际社会对现行货币体系丧失了信心, 危机后美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 为重振美国经济, 美国大量投放本币引起美元大幅贬值, 使国际社会对美元的前景更加担忧, 并开始积极寻找其他更具有保值、升值潜力的替代货币, 推动世界货币体系走向多元化。
三、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一) 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 要注重发挥人民币的正面效应, 积极解决与周边地区的贸易摩擦和冲突, 化解贸易壁垒, 树立人民币在周边国家中的良好形象。努力发展亚洲区域内双边关系, 通过官方交流, 签订更为广泛的双边贸易人民币结算协议。现阶段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兑换开放速度仍然很慢, 程度仍然很小, 而货币互换协议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中国对资本项目下货币兑换的某些限制, 当前应该继续深层次地推进。通过官方协商, 争取让接受国允许中国用人民币到其境内进行直接投资和融资, 也可以考虑允许周边国家用人民币购买中国的政府债券、商品和进行直接投资。创造条件促进人民币在中国与更多周边国家的大部分贸易中承担结算货币职能, 为最终实现人民币在外流通总量达到一定程度创造条件。
(二) 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资本账户开放过程是一个逐渐放松的资本管制, 允许居民和非居民持有跨境资产及从事跨境资产交易、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过程。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能提高资本效率, 并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资本账户开放也能使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风险, 而不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总之, 资本账户开放总体利大于弊。而且, 中国目前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已经成熟。虽然中国接受IMF第八条款人民币经常项目实现自由兑换, 但资本项目管制一直较为严格。一种货币如果不能自由兑换, 也将成为一种高风险货币, 这将会阻碍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自由兑换这一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三) 继续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符合我国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是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扩大内需及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 改革汇率形成机制, 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 改善贸易条件;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 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提高利用外资效果;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四) 加强离岸中心建设
离岸金融中心是人民币对外流通的一个支撑点, 没有离岸中心就没有人民币在海外的广泛流通。人民币在未来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资本账户的完全自由可兑换;二是成为在境外广泛流通、被用于国际结算、投资和储备的国际货币。离岸市场建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在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问题上, 我国大陆与香港的合作显得格外重要。与此同时, 中国与亚洲的金融合作也进入到更高的层次, 各方合作的目标和具体内容越来清晰。通过人民币的离岸市场业务带动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是人民币成为国际通货、融入全球最现实的选择。离岸中心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意义重大。离岸金融市场能够增加国际化货币境外流动性, 能够提供有效的国际化货币风险管理手段, 为境内金融市场提高广度、深度和弹性提供参照。
摘要:由于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经济不景气, 一直以来在国际市场傲视群雄的美元面临着贬值的风险, 而欧元由于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的拖累, 前景也不乐观。目前, 各国央行和金融机构正在努力寻求“更好的货币”。所谓更好的货币, 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即具有强大的经济实体作为支撑基础, 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支付本国的国际债务, 币值稳定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和预期, 未来的经济具有发展的潜力, 而人民币目前恰恰满足这些条件。文章根据货币国际化的一般理论规律, 结合各主要货币国际化的经验, 联系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探讨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资本开放,汇率改革,离岸市场建设
参考文献
[1]徐奇渊, 刘力臻.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汇率变化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2]郑桥佳.浅析人民币国际化[D].西南财经大学, 2009.
[3]邓方姝.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思考[J].企业东方文化, 2010 (03) .
[4]周鹏.人民币国际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 (09) .
[5]央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我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基本成熟[J].中国金融, 2012 (05) .
[6]韩文秀.人民币迈向国际货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8.人民币国际化进展及路径研究 篇八
摘要: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超过预期,在跨境贸易与投资的人民币结算、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及双边本币货币协议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针对当前面临的机遇,本文认为,政府应从五个方面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逐步提升人民币的区域地位与全球地位。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离岸人民币市场;实施路径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新进展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取得显著进展
2009年7月以来,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大幅增长,在全球结算货币中排名第八。央行数据显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已经从2010年的5063.4亿元,迅猛上升到2014年的6.55万亿元。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最新发布的数据,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七大结算货币和第五大支付货币。
(二)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银行推出的“离岸人民币指数(ORI)”,离岸人民币市场已经取得迅猛的发展。离岸人民币存款已超过2万亿元,占离岸市场各种货币总量的1.34%;香港推出了点心债,新加坡推出狮城债,台湾地区推出宝岛债,伦敦、卢森堡市场也推出人民币计价债券,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已在香港市场挂牌上市。其中,香港占据全球人民币离岸交易份额最大。2015年5月,香港人民币存款(月度)规模达到9724亿元人民币。
(三)人民币双边互换机制不断深化
截至2015年5月,我国央行已经与3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超过3.1万亿元,其中包括韩国、香港、英国、澳大利亚和欧元区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包括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等主要发展中国家。此外,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柬埔寨、韩国、中国台湾,非洲的尼日利亚,拉丁美洲的玻利维亚,欧洲的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将人民币作为官方的储备货币。
总体而言,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进程较快,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方面取得的进展已超过预期,但在交易媒介和价值储藏工具两项职能方面还较弱。人民币要成为国际结算和支付中的主要货币,必将是一条极为漫长且充满反复的道路。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
(一)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具备了一些基本条件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条件。一是经济规模、贸易规模的全球占比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二是大量经常项目顺差、巨额外汇储备、低通货膨胀和汇率渐进升值增强了人民币信誉,受到了国际市场的青睐;三是香港离岸市场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金融改革的缺陷。
(二)多选择的国际货币使用正成为常态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元资产所占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国际外汇储备开始从美元的单极化向多极化。现阶段,除了美元、欧元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的货币外,若干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也开始被越来越多地在国际交易中使用。
(三)国际货币体系正处于新变动
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暴露出许多不稳定的症状,比如频繁爆发的危机、持续的经常账户失衡和汇率失调、扭曲的国际资本流动等。因此,国际社会要求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并且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讨论密切相关。目前实现可能性较高的有两种:设立超主权储备货币与替代账户和储备货币多极化(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足鼎立)。李世刚[3](2014)指出前者将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后者更为现实,也是更合理的国际化货币体系演变方向。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实施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推动国内利率市场化及汇率改革
目前,由于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离岸与在岸市场之间的套利活动盛行。因此,政府目前应尽快推进汇率与利率的市场化。在利率方面,应抓紧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人民币的跨境流动提供市场化的资金价格依据;在汇率改革方面,应保持汇率在大体合理均衡基础上的基本稳定,逐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
(二)资本项下“先流动,后兑换”的制度安排
目前,国内资本账户还不能完全开放,不能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要充分发挥上海自贸区的试点作用,利用自贸区特别账户扩大人民币在资本配置和金融市场中的使用。曹远征[4](2014)指出,所谓“先流动、后兑换”,是指资本项目先对人民币项下开放,但同时控制本币和外币在资本项下不兑换,从而实现对外币的短期资本进行管制。
(三)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扩大海外资金池
第一,扩大人民币对外投资。未来人民币国际化要发挥好对外投资的推动作用,鼓励中国企业在境外直接投资中使用人民币计价与结算,形成“贸易与投资的双轮驱动”①。第二,推动要素市场和跨境交易中的人民币计价结算。第三,打造区域最终消费市场,使之成为区域性主导货币。
(四)促进在岸、离岸人民币市场协同发展
首先,发展离岸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输出渠道。在“沪港通”的基础上还应积极推动伦敦、新加波、台湾、纽约、芝加哥、法拉克福等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逐步形成全球人民币市场体系。其次,必须建立强大的在岸金融市场,强离岸市场弱在岸市场的格局对国内金融体系稳定和国内金融部门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②。再次,深化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实现人民币双向流动,提高境外人民币的吸引力。
(五)加强双边货币互换,提高人民币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
在目前的国际体系下,通过货币互换安排的方式输出人民币是较好选择③。要争取尽快同美联储、日本央行和英格兰银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建立与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的双边本币互换,逐步扩大互换资金,重点推动互换协议下人民币的实际使用。(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4)[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中国人民银行编写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2014Q4.
[3]李世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J].经济研究参考,2014(9):24-34.
[4]曹远征.利率市场化改革与上海自贸区成立的关系及其意义[J].国际金融,2014(2):6.
[5]牛锡明. 人民币国际化要“双轮驱动”[N].经济日报,2014.
[6]成思危.人民币国际化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7]聂召,李明.人民币国际化:进展、现状与实施路径[J].国际经济研究,2014(11):95.
注解:
①牛锡明.人民币国际化要“双轮驱动”[N].经济日报,2014.
②成思危.人民币国际化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人民币国际化障碍研究】推荐阅读:
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理性选择09-11
天津市人民政府研究室07-03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第24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经济08-23
认识人民币案例09-22
人民币收付自查10-26
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1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1995)09-29
人民币汇率问题研剖析06-17
冀教版认识人民币教案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