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历史心得(精选8篇)
1.新课标高中历史心得 篇一
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
进入高中之后,学生的学习任务加重、学习时间变长,许多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之后不能很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出现了众多的不适应。在英语学习上,高中的词汇量增加,文章变长,学生们感到英语学习更加难学。这时就需要教师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疏导,减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帮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做到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在学生升入高一之后,英语教师要通过入学测试、问卷调查、当面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利用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对初中学习过的词汇、语法、句型等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教师在开始的英语教学中就要帮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课上紧跟教师的思路并做好课堂笔记,课后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在课上,英语教师要尽量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由低到高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每天都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英语是一门语言,因此从高一开始教师就要注重学生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用英语进行交流,并为学生创设交流的环境。同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多阅读英文书籍、报纸和杂志,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并传授给学生英语阅读的小技巧,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爱上英语学习。
2.新课标高中历史心得 篇二
如何培养适合新时期发展的人才, 让学生走得更高更远, 是教师在课堂教育方面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于传统英语教学的一个极大挑战, 我们要培养出能说, 能写, 能听, 能读的全面人才, 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育上多下功夫。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可以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导向, 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 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贯彻这一理念,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要注重优化英语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展示和自我发展的平台, 让学生参与教学, 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把教学过程作为培养学生全面英语能力的最佳园地。
人们掌握语言主要是通过互动或交流。因此, 互动是英语课堂教学最根本, 最重要的形式, 课堂教学能否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互动机会, 是教师课堂艺术的关键。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 教师要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科学地挖掘学生接受知识深层次的潜力。
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培养学生能力, 挖掘学生潜力”的观念, 尊重学生, 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如果我们重视并善于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 那么就能充分发挥这一教学策略的有效作用, 就有利于我们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 教学互动有不同形式:师生互动行为是其中非常重要和常见的一种, 师生互动, 是指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 也是彼此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所引起变化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意味着师生双方间的相互承认, 意味着师生在互动机会上的均等, 权利和道德上平等。师生互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和老师协同动作完成某个教学环节, 从而使学生积极思考, 掌握知识。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和学的双向活动, 正是通过师生的双向合作, 以此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参与中完成接受知识的任务。有效的师生互动, 应该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知识互动。并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之间的平行互动, 学生之间的互动会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学生收放更加自如, 表达更加流畅。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动的情感基础。生理学研究表明, 当师生之间产生融洽、亲密的情感时, 这种积极的情感往往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 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提高学习活动的效果, 也叫做;亲其师, 则信其道。反之, 如果师生之间情感冷漠, 就会抑制大脑皮层活动的积极性, 使得教师机械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人的认识活动是情感产生的基础, 情感反过来也能调节人的认识活动。实践证明, 积极的情感常常能推动人的积极认知活动, 消极的情感则会阻碍人的认知活动。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 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变量有三个:认知、情感, 和教学质量。其中, 情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变量之一, 也是影响师生互动效果的因素之一。学生情感的发展不是自发的, 它需要关爱, 启发, 教育, 培养, 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环境, 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关系。著名教育家赞可夫也指出:“学生在课堂上应过着一种积极的、有血有肉的, 甚至可以是说是沸腾的生活。否则, 学生就会终日处于冷漠、惊恐的环境下, 常受到无端的指责与呵斥, 他们就不可能正常的发展。”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得益于教师具有亲和力和人格魅力。亲和力是教师在身教、言教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让学生感受到的亲切感和信赖感。教师有亲和力, 学生对教师的接纳程度就高, 教师的言行就会更好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情感生活;学生就能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积极响应, 主动思考, 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教师缺乏亲和力, 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对立、疏远等负面情绪及不合作态度, 阻碍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的亲和力, 应该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为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亲和力的高低, 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情绪, 从而影响到互动的质量。反过来说, 如果一名教师极具亲和力, 他在教学中的互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和幽默的情趣上。知识是水, 魅力是舟, 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 而智慧和幽默又是双桨。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 …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 任何道德箴言, 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具备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奠定了师生互动的情感基础。
把握恰当的契机是师生互动的成功保证。解决疑难问题时互动, 可以起到释疑、解难的作用;解决重点难点时互动, 可以让学生顺利的找到突破重点难点之法;在学习困难时互动, 可以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给学生提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学生对结论有争议时互动, 可以使学生明确事物的本质特征、相近概念的联系与区别;课堂气氛沉闷时互动, 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中给学生以主人翁的精神, 全面提高动作质量;学生需要启发时互动, 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更好地利用学生的愤悱状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目标与节奏, 及时有效地实施追问, 往往会使我们的英语课堂绽放异彩, 获得超预期的教学效果。这种课堂追问就是在把握恰当的互动契机, 它要求在学生解答了教师预设的问题后,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 再次激活学生思维, 启发学生质疑, 促进师生互动和深入探究,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 没有追问的课堂是没有活力的。课堂提问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 又是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而课堂追问是在提问基础上延伸和拓展的。它把学生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方法、所要形成的技能, 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 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况一环紧扣一环地追问。课堂追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激发其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有利于使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使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当然, 追问仅仅是寻找互动契机的一种方法;设置高质量的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 常常会创造师生互动的有力契机。古语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 是创造的基础, 因此教学离不开辩疑。…例如, 在Epidemic…through……history一课, 我给出了辩题:Who…can…solve…the…problem?…The…patient, the…doctor…, or…scientists?…在回答问题的同时, 启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生物, 化学等。并且, 告知学生, 全球每一项重大发现的公诸于世, 首先要用英语。一个问题的设置, 让学生知道知识是相关的, 学习知识要全面, 要做复合型人才。在学习Futurology一课时, 辩题是:How…do…you…look…into…the…future?What…should…you…be…equipped…to…be…faced…with…the…future?…学生尤其对辩论的形式很感兴趣, 他们在课下积极讨论准备, 课上各抒己见, 激烈地争辩;有说服力的观点, 使课堂气氛活跃, 同事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打算, 一个计划, 一个安排。树立了理想, 启发了志向。
创新灵活的形式是师生互动的交流平台。语言学习离不开交流, 灵活的互动形式能够促进语言的交流。风靡世界的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出版的《儿童的百种语言》一书中谈到教师角色时, 曾运用了一句形象的比喻“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 这句话明确地表达了师生关系间的深刻含义。它指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接球一样, 一方把球抛出去, 另一方把球接住, 然后把球抛给对方或他人——这种不断抛球接球的过程十分恰当地反映了师生之间合理互动的过程。语言的交流也像抛球接球一样需要默契的配合。
3.新课标高中历史板书创新策略初探 篇三
[关键词]高中历史 板书创新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92
板书是一堂课的眼睛,是整个教学内容的浓缩和结晶。板书在各地教学中使用的现状如何?有人专门调查了16所学校的一线教师,结果发现:在板书动机上,目的明确的为74%,随心所欲的为26%;在板书内容上,正确清楚的为68%,喧宾夺主的为32%;在板书形式上,服从内容的为79%,哗众取宠的为21%;在板书风格上,简明清新的为78%,烦琐杂糅的为22%;在板书态度上,求实创新的为70%,盲目搬用的为30%;在板书字体上,工整规范的为73%,马虎潦草的为27%。[1]从调查看出,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板书还不符合职业的要求。
按照教育控制论和信息论的观点,在历史教学系统中,板书既是教师控制课堂教学、把握教学平衡的一种手段,也是历史信息传输的一种有效载体。一个充满创意、设计科学的板书就是一个有效的多维信息载体,能对课堂效率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开展的今天,作为作用于视觉器官的板书,应该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力求做到简明生动、活泼美观、富有启发性。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笔者逐渐摸索出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板书创新策略。
一、目的性策略
目标导向功能是板书的第一大教学功能,要实现板书的这一功能,板书设计本身的目的性要明确。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对象、教学的进度、教学的难易程度)来确定板书的设计。只有目的性明确了,我们的板书才有可能适应教学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笔者是这样设计《辛亥革命》一课的板书的:
这个板书目的性很明确,就是让学生快速掌握辛亥革命的起因、成果,直观性强,方便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又如《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一课的板书,由于教材体系庞杂,为方便学生快速理清书法和绘画的渊源关系和它们各自的发展脉络,笔者设计了如下板书,得到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系统化策略
系统论创始者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不是各部分的简单叠加,它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系统论对于板书设计的启发是任何板书都需注意其整体性、完整性,强化板书各要素间的联系,而非将各种素材零乱地堆砌在一起。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满满一黑板,效果却不佳,而有的教师寥寥数笔,却使学生永生难忘,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板书系统性上的差异。例如在讲鸦片战争的影响时,考虑到各知识点间关系复杂,学生不容易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板书:
鸦片战争后我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而杂,如果一个个分开讲解既费时费力,学生也容易愈理愈乱。这个板书把看似凌乱的不平等条约有机地整合到一起,让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近代中国无论哪个不平等条约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它们的签订给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层面带来连锁性的冲击,它们的危害触及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我国的近代史由此揭开序幕。总之,此板书的系统性有效提高了该节课的教学效率。
三、艺术化策略
板书艺术化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及课堂教学生命观的体现,有利于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彩的板书中得以充分的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中学历史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这不仅是因为艺术化、审美化了的逻辑更有利于被学生接受和历史教学必须孕育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道德,而且是因为艺术比科学更注重交流的对象。”[2]历史教学板书的艺术化主要指提高板书的意境美。意境是指作品所反映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和谐统一、自然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它往往通过栩栩如生、形神兼备、景中寓情、情随景生的艺术画面来表现。比如在讲《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可以这样设计板书:
这个板书的两个半月形分别代表国共合作双方及其合作需求,中间是合作的情况及成就,两片分离又互相遥望的残月蕴含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镜未合,月难圆”的意境。总之,这个板书把形、意、景、情很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前面的那些板书也都融合了艺术化的思想。
四、互动性策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指出:“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人。历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3]板书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平台。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和使用板书时,必须考虑师生、生生间的互动问题。比如在讲《鸦片战争的影响》时,笔者展示给学生的是只有主体脉络的板书,然后请学生修改完善;笔者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辛亥革命》的板书中设计了让学生概括填空的内容;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这一课的板书中笔者更是放手让学生自编自画,再择优录用。有了这些过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就能调动起来,课堂也就春意盎然了。
五、巧用多媒体策略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必须依赖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集成性、交互性的特点。它不仅具有强大的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处理功能,还能同时提供即时学习信息和即时学习进度调整等技术支持。在板书教学中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静态的板书富有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板书既是反映教材内容的镜子,展示作品的屏幕;也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学生学习要点的高度浓缩。以上五种设计策略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要把“镜子”“导游图”等合而为一,就不能生搬硬套。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激励、唤醒、鼓舞。”衡量一个板书设计科学与否的主要标准,是看它能否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 注 释 ]
[1]欧小松.教师职业与板书修养[J].零陵学院学报,2003(3):142.
[2]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J].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75.
[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0.
[ 参 考 文 献 ]
[1]王升主编.教学策略与教学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修订版)[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3]欧小松.教师职业与板书修养[J].零陵学院学报,2003(3).
[4]刘春慧,刘自匪编著.板书技能 演示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李敏编.讲解概念与板书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8 .
[6]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7]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篇四
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反思篇一
新课标实施以来,高中英语教师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但仍有不少教师没能把握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侧重点,训练方法较为单一,过度依赖应试型强化训练模式,没有足够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这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高考试题分析中清晰地反映出来了:概括文章主旨缺乏针对性,以偏概全;捕捉文章信息不分主次,缺乏综合,推测词义脱离语境,一知半解;推理判断看不出线索与事实的关系;理解结构找不到句与句、段与段的逻辑关系。
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通过阅读获取和吸收英语书面信息,从而实现书面交际的能力。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在英语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纲要求高中生能以每分钟50—70个字的速度,独立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的有关人物传记、故事、记叙文、科普小品等内容的材料,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达不到这一要求。根据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和调查,我发现学生阅读理解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词汇量有限。对词汇理解和掌握是影响阅读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其词汇量是成正比的,词汇储备不足,又会导致学生阅读障碍重重,丧失阅读兴趣。2.缺乏有效的阅读策略与技巧。有的学生不懂得阅读技巧,他们在阅读时往往从前读到后,用相同的速度和方式理解不同文体的文章,而不是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方式获得主要信息,这样往往是事倍而功半,吃亏不讨好;也有许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试图记住所有的内容,习惯于逐字逐句地看,试图记住每个句子的意思,时间与精力过于集中于一些非考点的细节,而不善于通过整体阅读去把握文章观念和理念。
3.课外知识面狭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单薄。有些同学阅读文章时,对文章提及的事实或现象缺乏感性认识,导致理解过程晦涩,有时甚至会产生理解错误。因此,拥有较广的课外知识面和一定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会有助于学生尽快地进入阅读理解的状态,迅速地把握文章的整体含义和思路。
4.语言基本功欠佳,对长难句把握不好。阅读文章中,有些句子结构复杂,从句较多,交叉了很多倒装,虚拟,省略等较复杂的语言现象,学生如果对语法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就会造成一种望而生畏的心理障碍。5.阅读动力与兴趣不足。阅读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而我们的学生由于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对阅读产生畏惧心理,使阅读成为消极的应付和被动阅读
另外,仍有一部分教师未充分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有几点不足:1.“仍局限于传统的语法翻译方法和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过多地对课文中的语言点、语法点进行讲解,没有准确地定位好所教课文中的语言知识目标,对所碰到的词语和语法现象不加选择或不分主次地罗列和讲解。过多重视语言形式,语言能力训练不足,费时较多。
2.训练学生归纳文章主旨和大意时,大部分教师只是告诉学生,通过寻找各段主题句、注意段首和段末内容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缺乏较详尽、明确的指导方法去启发学生如何寻找主题句和确定文章中心思想,以至学生在确定主题句时,机械地把主题句定为段首句,或段尾句或中间句,而对于隐含在字里行间的主题信息缺乏思考和分析,失去灵活领会大意的能力。另外,教师设置的阅读理解题多以考查细节内容或判断有关内容的正误为主,缺乏对学生推理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3.由于高中课文篇幅逐渐加长,教师设置篇章主旨和大意归纳题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缺乏对篇章的主旨和大意归纳训练,对篇章总体把握不够,多以试卷中的测试题取而代之,导致学生训练不足,缺乏把握篇章主旨和大意的能力。
4.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普遍发现,学生经常混淆归纳文章主旨和大意题与推断作者的观点、意图题,他们缺乏分辨这两种设问方式的能力,往往会张冠李戴。不少教师对此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训练过程中,设问缺乏层次性,未遵循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循序渐进原则,一步到位,缺乏梯度。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握不准问题的内涵与外延,在阅读时常常出现以偏概全的倾向。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把排除影响学生阅读效率的障碍因素作为当务之急,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效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指导学生使用正确恰当的阅读策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阅读理解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课堂教学从根本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英语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起步阶段,更要注重激发学生对英语广泛阅读的兴趣。课堂阅读课教学应改传统的以讲练语法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为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模式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尝试让学生阅读课前对单元相关主题进行大量的热身活动,如让学生收集一些相关主题的语言材料,用英语翻译简短的小文章,在阅读课前让学生朗读,这一举措让学生将课堂阅读与自己喜闻乐见的东西有效结合起来,培养阅读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对阅读材料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其次,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选择难度适中,贴近生活,题材多样,知识趣味结合较好的文章。阅读面的拓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经验技能的掌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高一的学生,我要求学生养成每日1-2篇阅读的习惯,阅读文章难度适中,体裁繁多,读后讲评以学生讨论为主,重视学生对文章整体理念的把握,并要求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评说,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了阅读的乐趣,自然乐于更多这样的尝试。二:扎实的语法基本功是高效阅读的基本储备。在阅读中会遇到大量的长难句,涉及到虚拟,倒装,主从复合句,省略,非谓语动词等语法功能分析,许多学生因缺乏语法的系统知识而失分,不能不说语法教学依然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对于高一的新生,系统的语法教学难以展开,我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举一反三,适度展开”方法,对于学生阅读中出现的涉及考题的语法现象,我一般不做说教,而是引导学生分析,判断,以理解为目的,并适当的援引例句让学生进行类比,尽量使学生在自然的语言情境中体会语法。三:阅读策略与技巧的培养应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首先,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和猜词、掠读、略读等阅读理解的技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每次训练前,先向学生说明掠读和略读的特点,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意识地使用掠读和略读技能进行阅读。其次,鼓励学生利用上下文和构词法进行猜词。另外,课内外的阅读训练都应要求限时,让学生记录自己每次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正确率。并且,课堂教学要高屋建瓴,立足整体,教会学生把握中心句,主题句,对文章观点进行点评,对作者意图进行揣摩,对文章结构进行剖析。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落实英语素质教育的长远大计。一旦学生的养成了终生阅读的习惯,一切障碍将迎刃而解。首先,培养学生积累词汇的习惯。我对学生周期阅读有一个要求,即每周积累50个生单词,循序渐进,循环记忆,将词汇的雪球越滚越大。同时,培养学生写阅读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能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简洁、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要点。通常在指导学生利用阅读技能浏览全文后,写出要点,“以写促读”的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综合能力。每日一篇,潜移默化,自然习得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增长阅读经验和见识,也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并且要求学生克服逐字逐句阅读的坏习惯,要求阅读时有紧迫感,集中注意力,着重整体理解。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鼓励学生用“心”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精力集中,思维尽量跟上每一个单词,但不要脱离上下文孤立地去死记硬背.阅读时要一鼓作气,才能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理解.鼓励学生遇到生词时,根据上下文猜测,而不是急于查字典.有些词并不影响阅读理解,尽可能不去管它,停下来想,思路中断,反而会影响阅读速度.另外还可以知道学生通过短语去记单词,通过句子去记词汇,通过课文去记忆句型的方法,真正起到扩大词汇量。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要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使学生具备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概括的顺序要求阅读。
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搞好阅读教学。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有机结合的过程。它既强调教学材料本身的整体性,也强调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统一性;它既强调教学活动的整体性,也强调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有机统一。
总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诸如主旨和大意的归纳能力,不是凭教师的讲解便能获得的,而是要求学生不断探究分析,从阅读实践和积累中,从阅读技巧和习惯的养成中逐渐自我建构的。教师若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灵活地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把握好以上几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将课堂内外的训练结合起来,培养阅读兴趣,对学生加强阅读习惯,技巧,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指导,规范要求和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得以实现。教师不能指望在短期内甚至几节课里完成,它是一个长期自我探究和体验的过程。
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反思篇二
英语报刊选读课的作用是为学生打好阅读英语报刊的语言基础,使他们掌握英文报刊的文体知识、阅读英语报刊的必要常识以及与时事新闻知识等。我们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并不等于否定语言知识的重要性。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缺一不可,而对于英语报刊选读课来说,新闻英语文体的基础知识、英语报刊阅读的基本技能不可削弱,传授语言知识在报刊选读课堂教学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基于这根本思路,本学期在高中一年级开设了小范围的(20 人)英语报刊选读课,下面我就本学期报刊阅读的教学实践作一分析。
1.改进授课形式,变讲课为读报活动课
考虑到报刊选读课的特殊性,我尝试了以课内外读报的形式让学生获得报刊新闻文体知识。改变授课方式,并非仅仅换个形式,所谓换汤不换药。报刊课作为一种新的授课方式,比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更为灵活,我们可以及时捕捉报刊上的重大新闻和时事报道,充分利用英文报刊这一学习现代英语的最佳材料。
事实证明,报刊阅读课使教学内容变得富有弹性。此外,我借鉴任务型教学法,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预习和复习,以便他们更加自主地学习。课内主要指导学生英语报刊阅读方法,课外学生将在课堂上获得的语言知识充分运用。
2.丰富教学形式,更新教学内容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人手一册教科书,这种以课本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报刊课引入课堂变换了语言输入形式,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大增。而且我不拘泥于某一份报纸,根据多种报刊,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选择材料,课堂中的例子大多从我们手头最新的英美报刊中选用。例如,在讲到“英美报刊新闻标题的作用与特点”时,所用的实例多选自《学生双语时代》以及《21 世纪报》。
虽然教材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无论多新的教材都与现实有不同程度的脱节。但是报刊选读课上,我们使用的材料很有时代感。比如说《学生双语时代》,该报的文章新,很有时代特色,充分体现了语言的活力和时代感。尤其是在当今信息激增的时代,报刊英语反映着日新月异的语言变化和层出不穷的新生词语。例如,运用缩略语是报刊语言的一大特色,像 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执行官),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PNTR—Permanent Normal Trade Relations(永久正常贸易关系),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应用软件协定)等等,这些在近两年的报刊上几乎每日可见的新缩略语有的还未来得及收入字典,我们便在讲课中及时介绍英语报刊中出现频率高的新词,补充新鲜的外报外刊资料,使课程内容得到不断的更新。
3.主动、自主式学习能力的培养
报刊课以新的授课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此外,由于每一次课堂信息量大,内容高度浓缩,学生不可能立即全部掌握报纸中出现的知识,而需要在课后去消化、吸收。课时的限制使他们成为了时间的主人,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态度由消极被动趋于积极主动,在课前能进行预习和作一些必要的准备,并能自觉地进行课外英语报刊阅读实践,从而形成了课内吸收、课外消化的良性循环。
我们知道,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很多,诸如个性(personal traits)、性别(sex)、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s)、学习动机(motivation)、学习策略(1earning strategies)和兴趣(interest)等各种因素(刘润清 1999:8)。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特征、努力程度等互不相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主体既有共性的相似,也有个性的差异,而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很难针对个性差异真正做到区别要求、因材施教。报刊课的实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课外选择难易适合自己的程度、内容适合自己的兴趣的报刊阅读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学习的进度也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自我调节。兴趣和需要是学好英语不可缺少的因素,符合自己兴趣和需要的自主性学习活动的增多对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颇有裨益。因此,课外学习实现了学习过程个别化,增加了语言运用的实践机会,也是教师实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重要途径。
4.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习能力
外语教学要培养成功的学习者,而不是让学生依附于教师。教育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学,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使其能够独立于教师从事学习。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的能力,并最终摆脱教师的帮助独立地学习和掌握语言。Sara Cotteral 的成功经验也告诉我们,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使学生对自己的语言学习承担一定的责任,并在语言学习中发挥主动 性与独立性(Cotteral 1995:220)。高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均趋成熟,高中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高中学生已具有相当高的思维水平和独立意识,这是他们自学的有利条件。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度,使他们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5.拓展、探究式学习能力
信息靠语言传播,语言是信息的载体,而现代社会信息量又非常之大,学生要获取信息,单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英语报刊是学习和掌握现代英语的有效手段,英美报刊选读课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促进学生涉猎课本以外的各种知识,拓宽了学习环境,拓展了学习范围。作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体之一的报刊知识覆盖面广,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报刊阅读,扩大了教材的外延(extens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培养了阅读英语报刊的良好习惯,提高了报刊阅读的理解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以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认为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一个有个性的主体,他们应该通过探索去发现、去建构知识,并注重各种能力的发挥,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李国祥、张新明 1998:162)。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是学校最活跃的因素,他们有着开放的头脑、好奇的态度和探索的欲望,课外学习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自学钻研精神以及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探索和意义建构途径获取知识,从而由知识的被动学习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发现者。可见,英美报刊选读课的尝试使学生对报刊学习保持了积极的心理状态,增强了自学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来。
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反思篇三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刻板守旧,缺乏活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感觉很苦很累,缺乏学习兴趣.而素质教育提倡“学生为本”,教师必须努力打造高效英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因此,从2011年9月开始学校对实验层班级的教师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大练兵。曾我也质疑过,因为高中学生怎能按照高效课堂的模式走,难于适应,感觉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似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趋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没有被真正激活。经过一年的摸索,我觉得高效课堂的确较适合好学的学生,在课前他们基本上能全部完成导学案,在课堂上更能积极思考参与,这样老师能在有效的时间里,不仅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还能引导他们学习更多更广的知识。但是高效课堂不是学生自学的课堂,它其实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一.课前准备很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老师必须要有效的指导,制定好教学目标,重难点,花更多时间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展示导学案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我引导得好,学生学习就很积极,主动,他们不仅训练了某一方面的技能,也学到了学习目标,掌握了重难点。但是如果我没有充分做好备课准备,或者引导不切合学生实际的话,课堂效果就不好,不能调动全班同学参与。
二.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教师课堂提问一定要有启发性,能使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内容上要和重难点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解决疑难,提到课堂效率。要在教学生长处设问,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形式上要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三.教师要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
在学生合作的讨论过程中,老师是观察者,引导者。例如:教师必须对每个小组的讨论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在适当的时候对进行顺利的小组提出表扬,而对偏离学习任务的小组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点拨;而在小组汇报时,老师则要扮演好组织者和评价者的角色, 适时地介入让学生明白合作的技能与方法。高效课堂的实施,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要积极进取,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取其精华,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
四.运用各种激励性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在互动课堂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仅有教师的口头评价显得苍白无力,所以,评价手段要多样化、富有创造性。例如:使用仿真百元大钞颁奖,小组积分奖励等。本人曾在课前发给每大组排头同学一块白板和一盒彩色磁石,每当该组有人回答对了问题,或表演精彩时,排头可从盒中取一块磁石贴在白板上。一节课下来白板上磁石最多的大组获胜。这种评价方式既节约了老师作评价打分的时间,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最有趣的是,由于白板上没画格子,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彩色磁石贴出了各种不同的美丽图案。当下课前六大组高举白板,向所有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展示成果时,白板上美丽的图案如松树,小船,太阳,鱼等总会让师生哈哈大笑。
5.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 篇五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Na2O和Na2O2性质的探究,掌握Na2O2的重要化学性质及用途。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初步学会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学会从同类化合物找出性质的差异性、相似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对比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与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运用对比教学,培养学生对比研究的思维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善于合作的科学品质,树立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Na2O2与H2O,Na2O2与CO2的反应及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同学们,俗话说“水火不相容”。水可以用来灭火,那水可不可以用来生火呢?今天,我给大家做一个小魔术,叫“滴水生火”,大家看好了
【实验演示】滴水生火
【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讨论】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引入】奥妙是什么?——过氧化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钠的重要化合物。首先学习钠的氧化物
【提问】(1)钠有哪些氧化物?
(2)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颜色、状态以及化合价是怎样的?
(3)氧化钠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书写氧化钠与水、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种钠的氧化物,接下来继续学习钠的另一种氧化物——过氧化钠
【问题引导】过氧化钠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实验3-5:探究Na2O2和水反应
操作+现象
初步结论
把水滴入少量的Na2O2中,现象_____________;
有O2产生
带火星的火柴伸入试管内,现象:__________;
有O2产生
手触摸试管外壁,现象:_____________
反应放热
加1-2滴酚酞溶液,
现象:______________;
生成碱(NaOH)
【问题引导】请说明从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学生活动】书写Na2O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该反应的反应类型,并用双线桥进行分析。
【分析推理】通过对比氧化钠与水、过氧化钠与水,推测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问题引导】结合Na2O2的化学性质,Na2O2可能有那些用途呢?
【问题引导】展示食用纯碱、食用小苏打商品图片,提出探究问题
Na2CO3
NaHCO3
(1)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0.5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观察二者外观上的细小差别,记录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白色粉末
白色细小晶体
(2)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5滴水,振荡试管,观察现象。并用手摸一摸试管底部,有什么感觉?
加水结块成
晶体,放热
加水部分溶解,感受不到热量变化
(3)继续向两支试管内加4mL的水,用力振荡,有什么现象?
振荡长时间后可溶解
振荡长时间后仍有固体剩余
(4)向试管内滴入1~2滴酚酞溶液,各有什么现象?
溶液变红
(较深)
溶液变
微红色
初步结论
两者都易溶于水,其中Na2CO3更易溶于水;
碳酸钠溶液碱性比碳酸氢钠强。
【问题引导】请说明从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提出问题】通过小苏打的用途介绍,引出热稳定性的探究
实验装置图
Na2CO3
NaHCO3
澄清石灰水
不变浑浊
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
结论
受热不分解
具有热稳定性
受热易分解
热稳定性差
【问题引导】请说明从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提出问题】通过碳酸氢钠药片的适用症,推出碳酸氢钠可以和盐酸反应,
写出碳酸钠和碳酸钠反应的方程式。
【小结】
6.新课标高中生物实验常见方法归纳 篇六
1、根据颜色来确定某种物质或结构的存在:
⑴淀粉+I2(蓝色);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 ⑵脂肪+苏丹Ⅲ(橘黄)或+苏丹Ⅳ(红色); ⑶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⑷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⑸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⑹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使 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⑺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⑻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⑼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2、用荧光标记法来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同位素示踪法:①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来源;②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去向;
③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④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⑤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途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外。
4、确定某种元素为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的方法: 水培法(完全培养液与缺素完全培养液对照)
5、获得无籽果实的方法: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花蕾期已去雄的子房,如无籽蕃茄
6、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如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7、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⑴样方法,适用于植物。①取样的原则:随机取样。②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③计算方法: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另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可用样方法;土壤小动物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趋光性昆虫可用黑光灯诱捕法。注意: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⑶抽样检测法,适用于微生物(如酵母菌)
8、排除法。达尔文运用排除法研究植物表现向光性的原因。
9、人工异花传粉的方法:①去雄,套袋。②传粉,套袋
10、确定某种激素功能的方法:①饲喂法,②切除注射法,③阉割移植法
11、确定传入、传出神经的功能:
刺激+观察效应器的反应或测定神经上的电位变化。
12、确定某一显性个体基因型的方法:①测交; ②该显性个体自交。
13、确定某一性状为显性性状或隐性性状的方法:①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体的杂交。②自交,观察后代是否有性状分离。
14、确定某一个体是否具有抗性基因的方法:
确定小麦是否具有抗锈病基因,用锈病菌去侵染,一段时间后,观察有无锈斑现。
15、对比实验法: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例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中,需要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条件下细胞呼吸方式,这两个实验组的结果都是事先求知的,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氧气条件对细胞呼吸的影响。对比实验也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16、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
17、纸层析法: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
18、活体染色法:观察线粒体。
19、光合作用实验材料及方法
(1)绿色叶片碘液染色 → 观察有无淀粉形成
(2)黑藻(水生植物)→ 观察气泡(即氧气)的冒出速度
(3)沉水叶圆片上浮法 → 观察叶圆片上浮速度和数量(气体变化)
(4)黑-白瓶法 → 测气体变化(如氧气)
(5)半叶法 → 测定干重变化
(6)密闭容器内气体体积变化量 → 测光合作用与细胞呼速率。(7)同位素示踪→验证光合作用中O、C元素去向 20、光合-呼吸实验中、实验试剂及作用
(1)NaHCO3 → 提供二氧化碳(2)NaOH → 吸收二氧化碳(3)石蜡 → 密封(4)油层 → 密封 ⑸重铬酸钾 → 检验酒精 ⑹开水冷却 → 除去水中的气体
⑺碘液 → 检验淀粉
21、光合、呼吸速率的测定实验探究(1)净光合速率的测定(如图)①NaHCO3 溶液的作用:玻璃瓶中的 NaHCO3 溶液 保证了容器内 CO2 浓度的恒定,满足了绿色植物光 合作用的需求。②植物光合速率指标: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增大,毛细管内的水滴右移。单位时间内液滴右移的体积即是净光合速率。③条件:整个装置必须在光下,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
(2)呼吸速率的测定(如上图)① 上图同样可以用于呼吸速率的测定,但要把 NaHCO3 溶液换成 NaOH 溶液,吸收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 CO2。②植物呼吸作用的指标: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 CO2,CO2 被 NaOH 溶液吸收,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毛细管内的水滴左移。单位时间内液滴左移的体积即是呼吸速率。③条件:整个装置必须遮光处理,否则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干扰呼吸速率的测定。(3)物理误差的校正
由于装置的气压变化也可能会由温度、气压等物理因素所引起,为使测定结果更趋准确,应设置对照实验,以校正物理膨胀等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误差,如将种子煮熟,而其他各项处理应与实验组完全一致(包括NaOH溶液,所用种子数量,装置瓶及玻璃管的规格等)。
⑷不同生物用上述装置测呼吸的差别
①酵母菌或种子,有光无光均可,自变量: NaOH 与蒸馏水,以氢氧化钠与水作对照。若用含脂肪高的种子如油菜种子做测定实验,则液滴移动更明显(因其耗O2更大 ②动物:有光无光均可,再以氢氧化钠与水作对照,但不能区分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③乳酸菌:不适宜,`因不耗O2,也不产生CO2
22、⑴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 ①光合速率 O2释放量或CO2吸收量或淀粉产生量 ②呼吸速率 O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或淀粉减少量 ③原子途径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 ④细胞液浓度大小 质壁分离 ⑤细胞是否死亡 质壁分离 ⑥甲状腺激素作用 动物耗氧量,发育速度等
⑦生长激素作用 生长速度(体重变化,身高变化)⑧胰岛素作用 动物活动状态
⑵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①增加水中氧气 泵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 ②减少水中氧气 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 ③除去容器中CO2 NaOH溶液
④除去叶片中原有淀粉 置于黑暗环境 ⑤除去叶片中叶绿素 酒精隔水加热
⑥除去光合作用对呼吸作用的干扰 给植株遮光 ⑦如何得到单色光 棱镜色散或彩色薄膜滤光
23.孟德尔的实验方法(成功原因):⑴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⑵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⑷假说—演绎法:先提出问题,然后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24.类比推理法。萨顿根据类比推理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25.确定基因位置的实验设计
⑴杂交法:若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某等位基因的位置,可采用“显性雄体×隐性雌体”作为最佳的杂交亲本组合。实际上,不管是通过某一性状辨别生物雌雄还是通过性别对子代雌雄个体性状的选择的探究题型,还是鉴定控制某—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常 染色体还是在性染色体上的探究题型,还是鉴定控制某一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还是非同源区段的探究题型,一律都选取“显性雄体×隐性雌体”作为最佳的杂交亲本组合,这就是伴性遗传的万能理论。
⑵调查法:在适当群体中,寻找某性状的个体进行调查,并统计该性状的性别比例。若雌雄数量基本相等,则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具有该性状的个体,雌雄数量有明显差别,则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具有该性状的个体,全是雄性,则相关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26.探究性实验题常见错误归纳
⑴不明白实验原理是什么――科学性错误
⑵不会控制变量、观察与测量实验变化 ――缺乏方法性知识。知识上要明实验设计要遵循的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可重复原则,对照原则等,实际操作时先弄清实验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有哪些,再确定实验组与对照组,那些要做不同处理,那些要做相同处理。⑶不明确实验材料和用具的作用――实验经验不足
⑷结果、结果分析、结论混淆――缺乏方法性知识,结果是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结论是对结果分析后得出的规律性的东西。
7.浅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七
一、对地理教学材料进行反思
分析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 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 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 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很难获得高分。因此, 学生切不可盲目追求进度, 要稳扎稳打, 注重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突出主干知识, 重视图表的判读、分析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到位, 以及地理学科语言的运用, 力求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 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 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去辨析和认识与人类生存或环境相关的具体问题。在复习教材时则要打破常规的章节, 以专题复习的形式进行知识的重组, 突出知识点的联系和迁移, 力求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的提升。
二、对地理教学设计思路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 经常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自己的预期设计有比较大的差异, 课后分析, 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过于理想化, 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理想的效果。所以, 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针对学生认识现状和接受能力以及当时的教学情景, 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积极改进, 从而优化教学,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提高课堂效益。
比如在地球运动中, 如何处理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影子的长度和方向时, 我不可能把学生带到教室外教学, 一是难以驾驭和控制, 二是学生受干扰因素更多, 更不利于我完成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把握和理解, 我是这样设计的, 让四个学生参加到我的设计材料中来, 一个同学作北回归线, 一位同学作南回归线, 一个同学作移动的太阳, 一个同学作地球上任一点的物体, 让同学们一起观察以下几种情况:1、当这个点在北回归线以北时,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移动时影子方向如何?比较在南北回归线时, 何时影子更长?2、当这个点在南回归线以南时,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移动时影子方向如何?比较在南北回归线时, 何时影子更长?3、这个点在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时, 太阳在南北回线移动时影子方向如何?比较在南北回归线时何时影子更长?4、当这个点在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时,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移动时影子方向如何?比较在南北回归线时何时影子更长?通过学生观察分析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出正确结论, 最后我请学生自己来归纳结论, 这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更好, 并且能够很好应用。
三、对图表教学进行反思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 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 从地理图表中正确获取信息, 处理信息, 解决问题, 是历届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一个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照片、统计图表、统计数据以及进行各种社会调查, 课外观察所得到的资料来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 进而阐明和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基于这点, 在教学中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通过课堂设疑提问,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发现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内外材料,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填图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等综合能力;通过地理课堂教具演示、多媒体演示及课题研究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及运用地理理论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地理课程中的课题研究内容以及学校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 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例如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第一章的课题研究《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要求学生通过连续观察、测量、记录、六次 (三周之内) 某一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 证实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虽然该课题难度不大, 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要很好的完成, 科学步骤必须完整, 要有观测、记录、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环环相扣, 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都非常有益, 甚至有能力较强的同学, 在做该课题的同时, 还会拓展研究内容, 研究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日出日落方位的影响, 加深对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的理解, 同时又提高了科研能力。
另外, 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地理教学应该与社会热点相结合起来, 从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因此, 教师应有意识地对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影响较大的事件以及长期以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倾注更多的关注, 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三农问题, 资源和能源问题, 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青藏铁路的建设, 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 要指导考生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以及正确的思维方法, 加以思考和辨析。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又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但不宜过多过早地追逐热点。
四、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
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作用, 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课标指出, “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 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 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 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 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移动》多媒体课件, 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 使大洋板块向下府冲, 大陆边缘褶皱隆起, 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参考文献
[1]《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作者:金加彬
[2]《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作者:佚名
[3]《高中地理教学反思——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来源:赵艳
[4]《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来源:互联网
[5]《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作者:佚名
8.谈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 篇八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课改 教学改革
引言
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为高中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数学教师应及时接受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并改革传流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实现新的教学目标。对于这次的课程改革来说,不管是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还是在课程的内容以及教材的编排上面都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数学教材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的工具,它体现了数学科学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研究方法,体现了教学大纲中的知识、能力、思想、思想教育等方的要求。下文所要介绍的就是笔者的一些关于新课改大背景下的关于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理性的、创新型的思考。
一、揭示知识间联系
数学的发展不仅有内在的动力,也有外在的动力。在教学中,要注重数学的不同分支和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高中数学课程是通过模块和专题的形式所呈现出来的。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沟通各个部分内容间的联系,通过类比、联想、知识迁移以及应用等方式,使学生体会知识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当中应当特别注意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同函数之间的联系等等。此外,还要注意数学与其他学科及现实世界的联系。
二、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间的联系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教学当中应当引入丰富的实例,从而来引导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来解决实际当中的问题,从而来体会出学习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且在相关的内容教学当中,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然后通过一些借鉴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归结为数学模型,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也可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鼓励学生注意数学应用的实例,开阔他们的视野。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可以说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运动,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定规的教法可供人们长期袭用,然而这也给了教师对教学方法不断探讨不断创新的一个机会。当今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已多样化,教师已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
(1)理论联系实际。其中包括了学生们从熟悉生产以及生活实际来抽象出数学的概念,通过数学工具的运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能够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数学所应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
(2)根据实际,因材施教。实际上,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着一个丰富多彩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要知道教育的一个最终目的并不是要去消除每一个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化,而是要将每一个学生之间的个性 差异等能够完善的表现出来,对于教师来说是应当去主动承认学生的差异性的,要使得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够开得灿烂。
(3)倡导学生课堂讨论,促进智力发展。课堂中通过学生“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教法,能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开阔他们的思路,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发观,以激励生的上进心。如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拉斯学派有一种观点,即“万物皆数”,一切量都可以用整数或整数的比表示。而后,当这一学派中的希帕索斯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不能用整数或整数的比表示,即不是有理数时,毕达哥拉斯学派感到惊恐不安,由此,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而人们却从此认识了无理数的存在,能够让学生感到很大的鼓舞。
(5)从课堂中走出来。能表现出人的力量和作用的创造性劳动总是引人入胜的,每个人都有创造的自然意向,组织学生参加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劳动将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开展课外研究也是一种好方法。并且,要让学生学习还必须教会学生去进行提问。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却要问个为什么,结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壶水滚沸,谁不经常见到?瓦特却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气机。太阳“东升西落”,司空见惯,而哥白尼却勇敢的驳倒统治人类数千年,无人怀疑的“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洗衣洗菜掷物时水自然上涨,阿基米德却从中得到了实用的定理。应分调动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就会使数学知识魅力发挥更强更大的作用。
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是教师课堂管理的新课题。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要做的不是告诉他们放心,而是引导他们如何去找到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唤起他内在精神动力,鼓励他们不断向上攀登,从而促进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发展。好奇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情景,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真实的学习氛围,提供畅所欲言的互动空间,这样学生创造灵感的火花才会自由绽放。总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教材在改变,教育观念在改变,教师角色在改变,不变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宗旨。
结语:
上述几点教学策略,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根据新《新课标》的理念提出来的,供广大同行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点滴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张建民,新理念新策略——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初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新课标高中历史心得】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新课学习方法介绍08-09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的几点看法10-03
历史新课标考试10-21
高中历史课堂06-17
高中历史水平08-15
高中历史时间轴10-03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10-28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10-07
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