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风建设同行(8篇)
1.与学风建设同行 篇一
与学风建设同行
经过那个黑色的六月,我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向往来到了我的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从新生报到开始的那一天起,我的大学学习生活就已经徐徐展开了。
刚开学的那几个星期,我每天享受着我高中时代就期盼已久的慵懒的生活方式——每天睡睡懒觉,上上网,玩玩游戏之类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叮嘱我们不能放松学习,大学才是我们为自己积累技能和知识的黄金时间,要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一下规划,要考什么什么证,过什么什么级之类的。可我却把这些话都当作老师的套话,一点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因为我觉得经过高中时代的那段起早贪黑的艰苦时光,好不容易进入了象牙塔,要好好享受一下生活了,就这样一天天任时光流逝。
有一天,老师建议我们去图书馆看看,我就这样第一次走进了农大的图书馆,进门后,图书馆独有的安静氛围使我自觉的放轻了脚步。我就这样带着好奇的眼光四处参观,不知不觉来到了自主学习区,那里竟然座无虚席,我慢慢靠近他们,有认真做作业的,有专心看英语杂志的,有看课外书看的出神的„„
看见眼前的场景,我想起了高三时同学们自觉学习的身影,想起了那良好的学风,想起了学风建设的重要重要性,它对于我们的学习,特别是对大学这种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有着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学风可以正确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同学,同时能够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进步。在一个学风好的校园里,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沉下心来,将
学习放在自己心中的主要位置,主动地去学习,这就会形成一个以学习带动其他各方面发展,而各方面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学习的良性循环。学风不仅影响到当前的教学效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恒长远能否成才都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更是一所学校的学风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标识。
学风是一缕清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精神。它犹如宁静的蓝天,庄严而凝重;它仿佛飘逸的白云,清雅而透彻。学风是学生思想作风在学习上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良好的学风是原动力,促使我们刻苦学习积极进取;良好的学风更是凝聚力,有利于培养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良好的学风可以鼓舞斗志,培养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良好的学风可以磨练品质,培养诚信友爱的道德风尚,良好的学风是一个学校培养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根本所在。
倡导良好的学风,有益于校园文化的发扬。我们大学生是营造者,也是最大受益者。目前大部分同学都有着远大的抱负,但是,少数学风不正的问题仍然存在:在教学上,过分着眼于就业,使得大学生片面追求“证书”、赶场“套读”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同学纯粹是为了加学分而去听讲座,丧失了人文素质;在学习上,少数同学平时学习散漫,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同学思想上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集体观念淡薄;还有的同学贪图玩乐,追求享受。处事以自我为中心,沉缅于谈情说爱、网上聊天、玩游戏,只求活
得潇洒、快乐。这种缺乏勤奋精神,不讲诚信,奉行享乐和拜金主义的行为,可以说是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和白白浪费了自己的青春时光,严重影响了学风建设。
基于这些不良现象,加强学风建设势在必行。
为此,学校开展了“2011年学风建设年”校园文化活动月的活动,以“创建优良学风,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端正学风、优化素质、鼓励创新为重点,通过开展“勤奋学习,从我做起”主题日、“学风建设同行”征文活动、“争创优先锋 树良好学风”演讲比赛,以此推动校园学风建设。
为了积极响应学校,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让每一位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尤其是确立在大学期间以学习为中心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无所事事,虚度光阴;才不至于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老想“借鉴别人”的,考试不准备,光想作弊的现象发生。
2、多组织集体活动,比如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既可以锻炼身体,使同学们有足够体力学习,又能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3、要有团体精神,不管是在社会活动或学院活动及班级活动,要培养团体意识,自己的荣誉与班级、学院甚至是学校的荣誉密切相关。
4、加强个人学习,帮助成绩差的同学一块学习,发动成绩较好的同学带动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这是搞好学风建设的根本措施,要擅
于挤时间,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学习一定要肯于吃苦,勤于思考,学以致用,并树立起终身学习的信念。
5、加强个人管理,不仅是在学习上要加强个人学习,在生活上我们更要加强个人管理,只有管理好了个人,才有可能挤出时间去学习,同时也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6、多与喜欢上网的同学交谈,不断强调学业对一个大学生的重要性,同时发动其舍友或其他人进行劝导。
我相信,通过这次活动,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学风的重要性和学习的紧迫感,也会使他们学到不少的东西,让他们感觉到身后有一股莫名的力量推动着他们不断前进。我们要坚持积极学习的态度和精神,时刻不断加强我校的学风,使学风成为吹进同学们心中的一股暖风。
学风建设——我与你同行。
2.与学风建设同行 篇二
一、当前高校存在的学风问题
(一) 学习目标缺失。
学生从目标比较明确的高中进入大学后, 没有了高考的指挥棒, 部分同学因此不能积极地思考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很多同学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对未来的职业没有可行的计划, 不知道现在应该怎样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 很多同学仅仅为了考试而在考前突击复习, 平时基本功不够扎实, 在合理安排自由时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上存在明显的盲目性, 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二) 对专业缺乏了解。
有些学生上大学前, 对所选专业并不了解, 只是听从父母的安排、老师的推荐, 或仅仅为了日后好就业而随大流, 报考所谓的热门专业。 当进入大学后, 才发现所学专业并非自己的兴趣, 或不是自己的所长, 以致不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不能正确面对现实, 导致学习动机不强。
(三) 学习态度不端正。
大学新生在经过高考的紧张冲刺后, 身心都比较疲惫, 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 对大学充满幻想, 认为进入大学后就应该尽情放松, 大量时间用于上网、聚会、谈恋爱、看小说等。在丰富大学生活的同时, 也影响了学习, 很多同学因此而逃课。 一些同学因为缺席了一两次课, 再去上课时已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 坐在课堂上也是浪费时间, 干脆不上课, 由此落下的内容更多, 更听不懂。 对于较难课程, 就算自习也很难赶上, 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四) 自我管理薄弱。
一些学生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 面对充裕的时间和丰富的资源不能够有效利用, 严重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不能主动地规划好自己的目标和安排。 同时, 原先的纪律意识往往受到父母的监督和老师的要求而存在, 当这些都远离时, 纪律观念逐渐淡薄, 无故旷课, 上课迟到、早退等现象频频出现。 因为自我管理能力的薄弱和纪律意识的松懈, 一些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小说等消耗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之中, 给学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由于高校不强制实施早、晚自习制度, 不要求全班同学集中自习, 自习时间由学生自行安排, 对于自觉性强的同学来说, 会自行自习, 但对自觉性较弱的同学来说, 自习已成为很少为之的行为。 另外, 从众心理也影响整体学习氛围, 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 易受他人学习态度的影响, 如“别人都在学, 我也应该学一下了”, 或者“别人都没学, 我干别的也无妨呀”。 一些同学习惯在宿舍自习, 但玩电脑的同学较多, 相互影响, 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尽管大多数同学表示购买电脑的初衷是用来学习和工作的, 但实际上很多时间是沉浸在游戏和娱乐的“虚拟空间”中, 晚上毫无睡意, 一些同学因为晚上玩得太晚, 耽误了第二天上午的课程, 学习状态每况愈下。
二、改进学风状况的措施
(一)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为创建良好学风提供制度保证。
为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根据学生工作的新特点, 必须健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1.创新学习生活方式, 建立“主题”晚自习制度。
在低年级恢复晚自习制度,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晚自习由过去的“自由松散式”学习模式改为“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的“主题式”学习模式, 即每晚除去一小时的自主学习时间, 由学生会相关部门策划每天的晚自习主题, 例如邀请专业导师进行学术前沿交流、 专业知识竞赛、 英语听力专项训练、英语演讲比赛、优秀学生讲解疑难习题等主题, 使晚自习的形式变得灵活丰富,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2.成立学习部以学生干部促学风。
学生会成立学习部, 由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 负责检查学生上课及晚自习的出勤情况, 将晚自习纳入课外素质学分的管理中。 制定课外素质学分手册, 实行双签到制度, 即参加活动、晚自习的学生在活动记录册上登记, 学习部在学生的手册上登记。 每周统计一次, 每学期结算一次, 并及时通报班级和班主任, 班主任在班会中对经常不参加活动和晚自习的同学了解原因, 并给予合理的引导。
3.成立“年级委员会制度”, 实现学生横向管理。
随着高校扩招、学分制的实行、素质教育的深化, 班级概念被弱化。 在每个年级设置年级委员会, 每个年级设置年级长, 促进各年级的学风建设。
在学分制度下, 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学习时间、学习进度、生活安排因此出现了自主性、分散性、流动性的特点, 班级概念逐渐淡化, 而以年级为教学对象的取向, 使得学生的年级概念、年级意识开始增强。 团委、学生会往往按照四个年级进行纵向设置, 学生自主管理出现了“空白”区域, 而年级委员会的成立, 弥补了不足。 年级委员会是年级辅导员指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的新型学生干部组织机构, 配合辅导员、学生会, 领导各班班委会开展工作。 年级委员会成员来自自身所在年级, 能够适时了解本年级的状态, 及时上报信息, 这是最为直接、高效的管理途径。 能够将与本年级相关的学工、教务信息及时传达到各个班级, 实现各年级学生横向自主管理, 成为年级学风建设的重要保障。
此外, 班主任加强对班级学风建设的指导, 充分发挥年级委员会、学生会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将“团学活动”的重心逐步转向“班级活动”和“年级活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班级竞技比赛等, 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 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和谐与温暖, 自觉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 努力营造严谨、勤奋、好学、上进的学习氛围和学习风气。
4.建立“代班长制度”, 实现学生纵向管理。
在新生班级建立“代班长”制度, 代班长由大二优秀学生担任, 指导新生班级班委会工作。 代班长对学院情况、院风学风、选课制度、培养目标等给新生班级进行正面引导, 传递正能量,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杜绝新生受部分老生的不良情绪影响, 扭转现存的不良风气。
(二)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为创建良好学风提供思想保证。
搞好思想教育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关键。 只有端正学生的思想, 提高专业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 才能创建良好的学风。
1.全院形成合力, 多管齐下督促学生学习。
形成由专业导师、任课教师、专职辅导员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管理模式, 通过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多渠道鼓励和督促学生, 将学风建设的内容贯穿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 通过座谈会、师生个别交谈、正反典型事例、网络沟通等多种方式, 以正面教育为主,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另一方面, 在教育教学环节中增加对学籍管理规定、相关专业培养方案等方面的介绍, 使学生明确本专业的目标和要求, 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是培养学习的自觉性阶段, 通过适应性教育和加强校纪校规、专业思想、学习方法等教育内容促使学生逐渐适应大学学习, 形成良好的学习开端;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 学风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上转移, 导师和学生的交流转向学术讲座、科研竞赛、社会实践等主题, 培养学习兴趣, 增强竞争意识;进入大学三年级后, 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作为学风建设的重点, 结合就业形势, 根据就业需要, 导师和同学们交流实用性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有计划、有方向地面对就业。
对班级专业导师制度的管理, 在传统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 采取以载体带动师生全面交流的全新模式, 形成以阶段性的动态引导为主线的学风建设体系。 所谓阶段性的动态引导即是指班级专业导师根据班级所在年级不同, 有针对性地提出交流、讨论主题, 与学生通过传统的座谈会、讲座, 以及QQ、微信、飞信、电子邮件等现代化媒体手段进行交流。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通过对各种生活、学习、专业知识、社会现象等主题的交流,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考、见解、行为反馈给专业导师, 导师通过思考, 将自己的见解传递给学生。 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才能够感受到个体的价值和尊重, 才能够以主动负责的态度积极求知、学习,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2.策划“专业性竞赛”,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以竞赛促学风”是近年来部分高校采取的一种学风建设方法。 根据专业的特点, 有选择地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性竞赛, 通过专业导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参加竞赛, 有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巩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 提高专业学习兴趣。 积极组织专业性竞赛, 有效避免了学风建设中“喊口号”的做法。专业竞赛活动, 学生不抵触,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竞赛的准备过程中, 学生与专业导师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 主动思考、积极交流, 同时在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协助, 全面带动学院的学风建设。
3.加强宣传教育, 严格考风考纪。
学生会和各班级通过院刊、网络、宣传栏、简报等形式, 加强学风建设的宣传工作。 把考风考纪教育作为抓好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 抓考风促学风, 抓学风促考风。 做好学生有关考试违纪处理规定的宣传工作, 使学生了解学校违纪处分的最新政策, 认识到违纪处分的严肃性, 提高抵制考试违纪、舞弊行为的自觉性, 努力杜绝学生考试作弊现象。
4.改善“学习环境”, 营造优质学习氛围。
学风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建设。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 学习环境包含了宿舍氛围、师资条件、学校设施等方面。 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可针对新生采用“1+N”学习模式, 由班主任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 每组6—8人, 由学习优秀的老生担任小组长, 在晚自习中带领同组同学一起学习, 一方面收到互帮互助的效果, 另一方面提高团结协作的精神。 同时, 宿舍文化评比、展示等活动的举办, 也是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风问题不仅是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更是学生职业生涯和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指向。 我们只有不断思考, 勇于尝试, 高校学风建设才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摘要:加强学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根据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 应从制度和思想建设入手, 加强学生会、年级委员会等组织及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明确晚自习等制度, 注重专业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各方的配合,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进而改善班风、学风。
关键词:学风建设,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3.论学风与教风建设 篇三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育管理 教风建设 学风建设
学风与教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良好的学风与教风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和体现学校品味和格调的重要标志。许多高校之所以成为名牌大学,不仅在于有良好的师资和设施,重要的还是有优良的校风、学风与教风。
一、学风与教风的关系
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优良学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步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到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教风,教风是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師与学生都是高校中学风建设的主体。从狭义上讲,学风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高校是直接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也是为学生打下专业基础、掌握操作技能、武装科学头脑以及学会做人的基地。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风气,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些诸如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和积极向上的说教都会变得苍白无力,达不到培养目的。同样,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风气,抓教风建设也只是学校教职工的一厢情愿,得不到被培养者——大学生们的响应,也达不到培养目的,最终会失去教风、学风建设的意义。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不仅与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有关,而且也与学生自身素质有密切的关系。抓学生的学风建设要讲究生源的层次,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也正是学风建设中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从学风上讲,学习、思考、探索、创新是学生学习的四个层次。首先是学习,学习自己不懂的知识,而学习的前提是“乐于”,只有“乐学”才能学有所成。其次是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学习的延伸,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是探索,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识记与理解上,还应该有对问题的探究意识,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最后是创新,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动力”。因而,敢于创新也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层次和最终归宿。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才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全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风是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态度与师德的表现。教师不仅要创造和传播知识,而且要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影响学生,从科学知识、思想情感、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的学习任务不仅是获取知识,而且还传承着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求真、求知的道德感和责任感,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正是有了后者才使得一所大学的学风得以形成并且一届一届地传下去。
教风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态度上。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老师,就应该以满腔热忱的精神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是高尚的也是无条件的;教风体现在教师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所有学生的行为上,这也是教师个人应有的起码道德品质。只有具备良好品质的教师,才会有教育教学上的威信,才能指导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教风还体现在教育工作者本人的学风上,针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学风不良现象,更应该在教育工作者中提倡优良的学风,这种学风应该是富于道德感与责任心的。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是学生追求创新、发明、发现和发展的榜样。
教风对学生的学习风气影响非常大。无论从广义看还是从狭义上看,教风在学风建设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重视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教师。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言行随时都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尚的师德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青少年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身的。
二、学风、教风与管理的关系
高校讲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是社会发展对高校的现实要求 ,也是高校改革和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客观需要,这对当前高校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具现实意义。
严格的管理能够引导学风、教风从规范向习惯方向发展,从而营造一个优良学风和教风环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管理是学风、教风建设的前提,抓好制度建设,健全教学法规并严格执行是保证教学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督促师生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学风、教风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教学秩序、考试管理等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必须坚持严格管理,决不能放松要求。近年来学校为了严格管理,先后制定了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等规章制度、考试纪律的措施,这些都对稳定教学秩序,推动学风、教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优良的学风和教风也能促使管理的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促进管理过程更加细化,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也使管理工作变得更有意义。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体现在严格“管”上,更重要是体现在“理”上,不能以“管”代“理”。即在管理工作中应该强调“理”的成份,晓之以理,以理服人。也就是说要创造条件,建立机制,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投身到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中来,遵循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激励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和渴望学习。
在学生管理中,除了强调严格管理外,更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在学生中也要开展各类评选活动,比如开展创建良好学风班活动,各类第二课堂的竞赛活动,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度等。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利用学生的成长愿望和学校的教育手段,引导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学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严教风促学风,创新管理科学发展
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特别是在目前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更应该提高质量意识。这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的学风、教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会极大地促进学风和教风的建设,因为学校培养的高质量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值,教师则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满意的回报,所有这一切都是形成良好学风和教风的源泉和动力。
良好的学风、教风又是高质量教育的保证,是一种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对学生和教师产生强烈的激励、教育和感召作用,置身在这种氛围中,受到感染熏陶,会使其终身受益。身处这种环境之中,教师会有一种脚踏实地工作的动力,学生则会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风与学风是校风的具体体现,严谨的教风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而良好的教风与学风又可以形成良好的校风。从教风上讲,我们提倡的“严谨”主要从治学上来讲的,要求教师治学严谨,就是认认真真做学问,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而“严格”则是从治教方面要求的,教师教学要从严要求,所谓“严师出高徒”,让学生在严格要求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求实”是指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来不得半点浮躁与浮夸;而“求真”则要求教师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一切违反规律的教学行为都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不仅与该校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有关,而且与该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對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办学理念、招生就业、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和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质量意识、改革意识、国际意识进一步增强,素质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观念正在确立,作为与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合并调整的院校,更有规范统一、融合提高等方面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改革探索,在管理观念、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目标管理是一种动员全组织参与的,以制订、实现和检测目标为全过程的管理方式,作为一种现代科学管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企业管理,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目标实现的过程,引入目标管理理论,可以在明确教学管理方向、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我们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高质量的人才不仅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能力,也包括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优良的品质。这就是说要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求知欲,刻苦钻研的顽强毅力,踏实严谨,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勇于支持真理、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些都是人才质量的重要内容。实践也证明,一个人能否做出突出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的思想素质上。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需求的人才,进一步加强学风、教风建设更有其特殊意义。
综上述关系可以看出,学风、教风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众多方面,各方面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而且它们又与教学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教学改革与学风、教风建设结合起来,在工作中系统考虑,统筹规划,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自觉积极地投身到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去,才能真正使学风、教风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陆文. 教风建设的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2011(26).
[2]李永华. 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内容和机制探讨[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田国强. 关于改善学风、教风的建议[J]. 中国大学教学,2006(1).
4.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篇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中的最高端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大力推进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为此,我院各学科,研究生导师及全体研究生共同推进开展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希望以榜样的力量、生动的事例、优良的传统引导广大研究生努力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和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为一名研究生,也深有感悟。
一、学术规范与科研道德的重要意义
科研活动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从事科研活动的群体比其他社会群体更需要一个追求真理、严谨求实、诚信负责、真诚协作的文化氛围。老子在《道德经》 里面所讲的“道” 是“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德”为“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老子眼中的“道德” 二字其实言明了我们“为人”的准则和目标追求。对于科学精神,任鸿隽先生说过,“科学精神者何? 求真理是已。” 这也指出了我们“为学”的要求。良好的科学道德与端正的学风其实反映的是一名合格研究生或青年科研工作者的“为人”、“为学”之道。我国科技界具有共同遵循的科学道德和优良作风。比如,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和化学家侯德榜等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科学道德的“四大信条”;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一直提倡“三老四严”的作风。无论是“四大信条”还是“三老四严”,都是传统的道德诚信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
对于个人来说,科研道德是衡量一个研究者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直接反应研究者的科研态度与学术态度。研究生具备端正的学风,是成为合格科学工作者基础要求,同时,作为科研工作者又必须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也是科学成果产出的必备素质。良好的科学道德与端正的学风既是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体现形式与重要保障,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目标指向。对学术道德的轻视,将使研究者的科研工作步入歧途,无法产生优异的研究成果。对于国家来说,研究者的科研工作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只有重视学术道德规范,才能保证高素质的科研工作。研究生是国家的科研工作的继承人与接班人,只有从在校时期起便注重学术道德的培养与提高,才能保证个人研究道路的正确与国家科研工作的发展。
在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庆红同志代表党中央在讲话中强调 :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增强维护科学尊严的自律意识,做高尚道德情操的践行者。” 这不仅把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提高到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而且为新时期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更是宝贵财富,也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是大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大学办学水平的根本体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大学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永恒主题。只有踏踏实实地做研究,诚实严谨地搞学术,才能真正地研究出有用的成果,才能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反地,学术规范与科研道德问题对国家、高校和个人都有着非常严重的危害。对于国家而言,学术规范与科研道德问题会误导科学研究的方向,导致大量的科技资源低效使用甚至浪费,严重影响我国科研水平和科技竞争力,从而影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进步。对于高校而言,学术规范与科研道德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教师、研究生在教学、科研和论文撰写过程中,急功近利、浮躁浮夸、抄袭剽窃、伪造篡改、论文买卖、考试舞弊等,严重破坏了高校教书育人的学术风气,严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四大社会功能的发挥。对于科技工作者个人而言,科学事业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的,而抄袭、剽窃、弄虚作假都是对这种信任的严重践踏,科技工作者一旦背离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就必然受到社会公众的质疑和批判。
二、学术规范与科研道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硕士、博士研究生人数陡增,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层次和规模上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前,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领域中,研究生的学术规范与科研道德主流是好的。从总体上看,研究生群体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学习勤奋,能够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能够积极参与乃至独立从事科研工作。
近年来,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以及其他学术共同体在不同层次和领域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学术规范与科研道德。这一系列努力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问题也是突出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的调查显示,有近四成的科技工作者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缺乏了解,近半数没有系统学习过科研规范知识。超过五成的研究生认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是违背科研道德与诚信最严重的群体,相当数量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持宽容态度,科研诚信意识淡薄。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伴随着大量的科学研究和科技活动,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办学中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大学崇尚学术和探索真理的氛围受到一定冲击。一些研究生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目的不够端正、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甚至学术失范等问题。中国学术不端事件不断被曝光,我们不时会听到一些发生在身边的论文抄袭的丑闻,级别也从地方性院校升级到全国名校。清华大学的硕士孟昌波及其导师论文抄袭,川大副研究员涉嫌抄袭论文„„更有甚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某副教授直言: “本人硕士论文抄了,学士论文也抄了。为了避免再抄袭,五年里再没有写过论文,并在同事中郑重宣告放弃参评教授。” 可见,论文的抄袭现象已经形成了一种不良风气,教授们尽是如此,研究生们就更加普遍。很多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了在有限的学制期限内顺利地完成学位论文,有的修改数据,有的编造数据以达到自己实验设计的研究目标,很多科研实验以及撰写的文章、论文都缺乏自己的见解和新意。这些都违背了科学道德和正气的学风,没有诚信度,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术形象,阻碍了学术进步。
三、产生科研道德沦丧和学术不端的原因
发生以上种种科学道德滑坡和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有科研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和漏洞。究其本质不外乎三方面:其一,正如唐纳德·肯尼迪在《学术责任》一书中说:“我觉得我们在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时偏重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那些让他们成为成功的负责任的学术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很多人了解学术规范的途径较单一,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较模糊,缺乏学术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力,不清楚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其二,市场经济带来的金钱地位上升,使得市场上很多行为都为了取得国家的科研经费或奖励、荣誉而“急功近利”的走进科学的殿堂,这部分人缺乏基本的学术道德,甚至是有严重的思想品质问题。其三,个人行为自由,在学术研究领域中迷失方向,心气浮躁,不能专心并踏踏实实做研究,一旦需要向上交代时,便通过伪造或篡改数据,发表论文。这些都给推动科学道德、学风的建设带来巨大的冲击,给学术人思想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人以道德划线,只有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人才能不断提升情操、不断升华道德防线,所以,关键还是人的自我素质修养出了问题,内因才是最主要的。
四、扎实推进学术规范和科研道德建设
针对上述种种学术不端现象,我校及各院系组织广大学生和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力求将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做到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通过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学习,我深感遵守学术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深远意义。
坚守科学道德,倡导良好学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科技界、教育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处在当下的学子们在现实世界里追求真、善、美的科学。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教育,严格自律,逐渐养成科学态度,善于将创造的热情同科学的态度结合,从平凡的事物中寻找不平凡的问题,时刻自觉培养思维创新能力和提升自身修养。懂得凡事先做人再做事,然后带着兴趣付诸于每一次的实践中,并在长期的艰苦探索中寻求科学的真谛。
解决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问题,关键在于抓好教育、制度和监督三个环节。教育是基础,制度是关键,监督是保障,惩防结合、标本兼治。一是坚持教育引导。目前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和处罚主要是针对杜撰、篡改和剽窃,但大量低水平、不负责任的科研行为在这三种不端行为之外,对科研实践的危害更为长远、更具有腐蚀性。防止这些不负责任的科研行为,主要依靠引导和教育。当前应大力宣传科技界治学典范和明德楷模,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案例警示教育,从正反两方面引导科技工作者严格自律并加强科学道德修养;应当以研究生为重点,在高校更加广泛地开展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科学规范教育。加快建立起覆盖全国科技工作者以及青年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长效工作机制,积极倡导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学术环境。
二是加强制度规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相关管理部门颁布了多项相关的政策规定,并逐步建立了多层次的管理机构。如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科学技术部成立了科研诚信办公室,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建立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尤其是自2010年国务院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召开以来,各有关部门相继出台针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惩处措施,一个严肃惩处科研不端行为的高压态势已经初步形成。在学术共同体自我规范方面,近年来中国科协颁布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学会科学道德规范》、等文件,强化学会监督责任,发挥学术期刊在引导科技工作者严守学术规范中的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后,应该继续推进制度建设,完善科研经费分配制度,在不同研究领域,合理确定稳定性支持和竞争性投入的比例,为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开展自主创新提供良好条件;完善科研绩效评价制度,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不同特点,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过程的公开透明,增强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完善学术平等机制,从制度层面支持学术争鸣,保护不同意见,宽容探索失败,激励科技工作者敢于质疑,乐于创新。
三是强化监督约束。在强化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科研活动、科研管理主要环节监督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互动机制。由于多数科研不端行为往往涉及较为专业的领域方向,非专业人员很难察觉;而且越是高精尖的高技术领域,科学研究过程越是细微、复杂、深奥,只有同一专业领域内的同行研究人员才可能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因此,科研共同体在发现和防治科研不端行为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加强监督检查,完善识别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技术手段,增强对不端行为的威慑力。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学术研究,其中的大部分人在未来也将进入高校或各种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因此,提高学术道德水平,培养严谨的优良学风显得格外重要。有些不良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影响了学术声誉,损害了学术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及时制止,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必须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在学术道德和学风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5.与学风建设同行 篇五
摘要: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各方面对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职业学校、研究性本科大学在人才培养任务上有所不同,因此其学风建设也存在着区别。想要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风建设进行加强,就要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重新进行审视,深入研究其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从各个角度对学风建设机制进行分析,从而找出适合的学风建设策略。基于此,本文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加强进行了相关的探索。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风建设;加强;实践
我国在召开十八大的时候明确表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高校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自身定位、做出自身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就在这种背景之下出现。当前,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界定、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推动应用型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风建设机制进行创新,是相关工作人员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界定
应用型本科教育同高职教育不同,其是与研究型本科教育层次相同而类型不同的高等教育方式,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传统研究型本科院校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教育模式、教育目标以及服务对象等方面[1]。具体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以社会各行业的实际需求为依据,以培养出能够胜任社会一线岗位、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保证设备正常使用的高级技术人才为目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还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但其中也会掺杂部分研究生教育与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区别研究型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地方在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以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为目的,其注重在学习和专业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型本科院校则更为主张深入研究专业理论知识,其培养的人才主要具有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属学术性人才;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则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技能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有着以下两方面的优势:首先,其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所需,当前社会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要求逐渐增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创造了更多机会;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其专业优势等逐渐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这就使得社会中各企业与其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在极大程度上改善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环境。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2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意义
2.1可以解决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学风问题
目前看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风还是较为端正的,大多数学生都比较热爱学习,其创新能力和相关技术知识掌握水平也与日俱增。但是,部分学生进入应用型院校之后会出现一定的心理落差,再加上某些外部原因,其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学习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在对自己所学专业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上学只是想混文凭;学习态度差,目无纪律,在学习时经常存在旷课等情况;学习不够踏实,眼高手低,遇到困难首先就会想到退缩。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学风建设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2.2学风建设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基础
学风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展示自身的一项重要手段,社会各界都可以通过学风来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评价与判断[2]。应用型本科院校想要在社会上取得一定的地位,就必须要有所成就,作为院校来说,其人才培养是否能够与社会所需相接轨,是其成就高低的重要依据;而想要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就必须要重视学风建设,其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
2.3学风建设是学生成为技术型人才的基本诉求
学校的学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其综合成长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十分美好的梦想,但部分学生没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缺乏奋进精神[3]。因此,要针对这种情况来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风进行建设,将学生的理想与学校的学风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将学生的梦想转化为其学习的内动力,激发其学习的欲望。
2.4学风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工作的基本任务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风建设主要是为了对学生的学风问题进行解决,这也是院校进行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关系到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由此看来,学生学习动机问题解决的意义与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将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从而做好自身的学风建设工作。
3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策略
3.1坚持开放式办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所谓开放式办学,就是指学校与外界的个社会生态系统进行有机结合,将自身的教学活动延伸至社会,将办学理想与社会实际相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最终实现自身的办学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融合程度,增大开放式办学的力度[4]。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强与相关行业进行联合,增加学生的实训时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学生较高的专业素养,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实际工作中的辛苦与工作所得的成就,建立起吃苦耐劳的学风;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请专业人士到校进行演讲,并增加其与学生的互动时间,从而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发展情况有一个深入而正确的认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为其未来的就业、创业打好基础。
3.2在促进学风建设的基础上,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动机
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在极大程度上受到周围同学与教师的影响,因此,建立良好学风的一环重要内容就是建立良好的班风。首先,教师要带头,带领以班干部为首的全班同学,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在此过程中纠正部分同学的不良学习行为,先优先建立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其次,以班风建设良好的班级为单位,来营造全校互助向上的良好学风。在此过程之中,院校要注意重点要始终放在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上,通过良好学风的建立,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营造出全校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
3.3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风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是学风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风问题最为直观的体现就是学生的课堂纪律以及到课率,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学风气。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知识文化层次,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有目的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逐步让学生对自身产生切合实际的期望,从而在课堂上慢慢建立起良好的学风;同时,教师也要对问题学生投入足够的精力与关怀,通过自身的引导使其慢慢地走上正途,纠正其不良学习风气,加强正确学风的建设;此外,教师中的辅导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接触最为频繁,因此,辅导员要在与学生接触的同时,对其不良学风进行纠正,为学校的学风建设做出贡献。总而言之,只有让教师尽可能全面地发挥出其在学风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才能实现培养创新技术型高级人才的办学目的。
4结束语
总地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与重要保障,应该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体过程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加强对于学风建设的重视,多管齐下,坚持不懈,以自身独有的特点与内涵带动大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努力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技术知识掌握能力,保证大学生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技术型高级人才。
作者:王本强 单位:湖南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严云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二级学院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03):136-138+162.
[2]李江.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监控体系的构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7):20-21.
[3]叶美艳.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6.学风建设与日常行为规范 篇六
点击数: 39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接收回传
学风是一个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是学校校风的重要体现。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学习纪律、学习方法等方面。同时,学风建设又是学校的一个全局性工作,它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工作密切相关,是学校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校的学风建设还处于低水平的层次,良好的学习风气尚未真正形成,特别是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不够;学生早自修迟到人数多、上课听讲不认真、课堂纪律差、部分学生无故旷课现象严重;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不思进取、自我要求低、学习意识淡薄、厌学情绪严重;学生学习没有压力,学习气氛不浓,学习劲头不足,个别学生学习精力投入不足,缺乏群体意识,追求生活享受,吃喝玩乐,游戏人生,缺乏一个学生应有的勤奋上进、刻苦拼搏的精神风貌。
学风建设是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学风建设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优良的学风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这学期我们学校要把学风建设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头等大事来抓,我们要通过学风建设来找到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突破口。根据我校学生学习实际,学校决定大力开展学风整顿,全力加强学校学风建设。
1、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各年级段要组织班主任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及对照检查工作。要求各班利用每周班队课时间作出安排。通过学习,请各班找出自己班在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研究,找出解决办法予以解决。
2、学生上课实行考勤制度。校政教处发统一的考勤表,由各班班长负责,认真填写考勤表并请任课教师核实后签字,校每月就考勤情况进行通报并严格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课堂纪律校教务处要随时进行抽查,并就课堂纪律情况及时与有关部门通报,确保在较短时间内基本消除上课纪律差、无故迟到、旷课等现象。
4、住宿生晚自习实行考勤制度。要求住宿生必须在指定班教室上晚自习,由值日行政和值日教师负责检查,校教务处进行抽查并通报。对于不按规定上夜自修或扰乱晚自修纪律的一律予以停宿处理。
5、严格考风考纪,强化考场秩序。教务处负责考试期间的纪律检查,从本学期起,所有违反考风考纪者一律从严从快处理,我们要加大对违纪现象的处罚力度,绝不姑息。任何教师及学生都不须为作弊者求情。同时,我们要加强师德教育,彻底杜绝个别教师在命题、考试、评卷、评分等过程中出现有违师德、有失原则的行为发生。学校鼓励和支持广大师生对考风考纪的监督与举报。
有什么样的校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对学风有很大的影响,广大教师要用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影响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去带动学生;用勤奋工作,乐于奉献的行动感染学生;用关心他人,团结合作的行为示范学生;用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技巧吸引学生。
7.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学风建设 篇七
高校学风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学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好的管理才能衍生出好的学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通过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促进优良学风的建设是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较多的困难, 在遇到困难的同时我们也慢慢摸索出了一套行而有效的管理方法。
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1.1 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当前形势下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危机。近年来迅速崛起的网络经济使现行的高校管理工作面临挑战, 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权威地位正在被打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受到各种信息, 作出个人自主的价值判断。但是由于没有正确的及时的引导, 他们的价值观往往会出现偏差, 如过多地注重自身利益的取向, 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 给学生工作带来了隐患。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一日好过一日, 电脑等电子产品对于普通家庭已经普及, 目前大学生基本上都拥有网络工具, 这就存在一个管理隐患, 学生除了使用网络工具学习之外还有部分控制能力差的学生经常使用电脑打游戏, 做与学习及提高自身素质无关的事情, 给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1.2 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升学率不断提高。
近年来高校合并的现象不断出现, 不同性质的学校合并甚至出现多校区现象, 这样在短时间内各校因合并前的管理模式不同而发生同校管理不一致现象, 这样给整体的学生管理带来难题。同时, 随着各高校的规模不断的扩大, 学生的升学率不断的提高, 这样学生的总体素质与以前相比有所下降, 学生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1.3 校园周边环境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校园周边环境复杂化, 网吧, KTV, 棋牌室等各种娱乐场所在高校周围不断涌现, 社会无业人员在校园周围散居, 治安力度不够, 给学生管理带来压力, 这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原因, 更是影响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 学校应该在整治校外环境方面下大的力度, 使校园环境得到净化, 让大家有一个舒心的学习环境。
1.4 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社会构成的主流, 整个社会经济水平也不断提高, 学生自主性提高。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在整个社会中所占比例不断的提高, 随着政策的不断改良,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子女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日趋的皇帝化, 公主化, 溺爱变为家庭教育的主流, 有些家长为了学生能够读好的学校会不惜一切代价的满足他们的需求, 不管是合理的要求还是不合理的要求, 只要他们能够进入一流学校家长基本上都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样就助长了他们的物质欲, 新一代学生的道德观念, 感恩心理正在慢慢的消退, 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2 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以及我们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达到以管促建的目标
2.1 建立建全适应新形势下的各项规章制度, 通过规范化的学生管理工作带动学风建设。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 建立建全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 在不影响大家正常工作学习的前提下设立网络监管系统, 对一些煽动性的言论及不法信息进行过滤, 让校园网络文化更显纯净, 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工具组织大家进行学习, 比如可以组织大家进行ppt制作比赛, 组织大家进行网上营销等, 其目的都是激起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让同学们将网络做为现代化的学习工具而并非是游戏机, 满足私欲的媒介, 尽可能的让网络给大家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实惠, 不断的发掘网络的学习功能, 引领大家朝着更高的层面迈进, 做到无处不学, 学必有进,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2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活动, 着重抓好新生的学风建设。
大学校园中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思想, 根据他们心理的不同应该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分组教育, 不能够一概而论。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最主要的是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 这第一堂课如果上好了, 那么至少学生的整个大学教育成功了一半。大一新生刚进入学校对什么都是懵懵懂懂, 一切都在摸索中, 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所以对大一新生的人生观, 价值观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耐心的对待他们对他们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准确的作出判断并进行解答, 指导同学们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劳逸结合, 能够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 争取美好的未来。大二大三的同学基本上已经熟悉学校的环境及管理制度,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基本已经明确, 这时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激励, 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甚至会导致心理抑郁, 精神恍惚, 这个阶段的学生管理可以说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点, 如果稍微不细心学生管理方面将会出现大问题, 所以就要求学生管理人员必须要高度警惕, 分派学生干部到学生中了解信息并及时汇报, 尽量做到让任何隐患都被扼杀在萌芽中, 给大家营造一个和谐安静的学习环境。大四学生即将要离开校园, 这时候他们之中大部分人都有一种恐慌情绪, 这种恐慌来自于社会就业压力, 自身压力等多个方面, 对于他们的教育我们应该采取“信心”教育, 让他们要正确的看待就业难的问题, 在校的最后时段要求他们利用剩余的时间将自己再度武装要有内在的潜力, 这样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 同时才有实力与对手竞争。大学里不同年级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 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事半功倍。
2.3 通过对考试成绩及技能证的考取进行分析及后期计划。
考试成绩在学校生活中是判断学生
学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对学生期末成绩进行分析是衡量学生本期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也是对教师教书水平的一个侧面反映, 学校通过对学生期末成绩的分析可以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漏洞对他们实施不同的帮教方式, 进一步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技能证的考取在现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是非常必要的, 这样不但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还能够给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筹码, 使学生毕业时能够在就业大军中展露锋芒, 所以在大学中学生的培养已经不再局限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 应该拓宽培养方向实现“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的九字方针。
2.4 通过开展争创“实力+活力”班级的活动, 带动优良校风和学风的建设。
上课自习休息这种一成不变的学习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使学生都学习没有激情。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给学生一点动力, 通过开展各种集体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通过开展争创“实力+活力”班级活动来凝聚学生的班级团结意识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产生的效果相对于死抓硬抓学风建设事半功倍。
大学生活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多组织学生开展团队学习活动, 这样不但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够不知不觉中凝聚学生的团队意识, 给学生管理减轻负担, 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给学校的学风建设作出贡献。
2.5 通过对学生的个人问题进行摸底, 并通过有效的方式来解决学生的个人问题促进学风建设。
要做好学生管理必须要有耐心, 对所带学生的情况必须了解透彻包括家庭情况, 个人在学校里的表现情况, 社会关系等。只有对学生做到全面了解, 这样在管理中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进而提高管理效率。如果一个管理者对自己所管理的对象一无所知或了解的不透彻, 这样将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解决问题, 甚至会因此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而繁琐的工作, 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同时也应该具备一颗“爱心”爱学生, 爱事业, 爱学校, 只有具备了三爱才能够真正的将精力投入到学生管理事业上来, 用一颗爱心来感化学生, 不管外界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再大也能够将他们感化过来, 让他们在大学中用实际行动来完成自己的学业, 同时也能够指导他们走上新的台阶, 为祖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寿国, 浅议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趋势[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1, 20 (2) :66-69.
[2]王强, 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促进学风建设[J].2005.18 (1) 8:0-82.
[3]张永明, 李松.强化教育, 严格管理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关键[J].高等农业教育., 1998, (3) .72-75.
8.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篇八
关键词:学风建设;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态度、作风和方法的综合表现。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当今高校学风状况,了解大学生的困惑和期待,探索加强和改善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于2008年下半年对广东金融学院学生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回收学生有效问卷865份,占该院学生人数的6.2%。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主要使用 SPSS 和Eviews 软件,文中统计结论大部分已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或0.10的统计检验。我们认为,本文所揭示的现象具有普遍性,所得观点和结论不失广泛性。
一、学风建设基本数据分布
(一)受访者基本情况
为便于分析,我们对受访者的相关情况作了调查,主要结果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广东金融学院情况较特殊,在学历层次中我们特别分列了“专升本”。此外,我们还对学生生源地、年级等作了登记。
(二)对学风建设状况的评价
从总体上看,多数学生对广东金融学院有关学风方面的状况是持肯定态度的(见表2中的问题1-4),学生对班级、党员同学、学生干部以及自己学习态度的评价,约半数人认为尚可,约30%的人认为较好。
针对校、系加大力度开展学风建设的问题,学生的支持率为68.7%,反对的占5.2%,26.1%的学生则表示无所谓。数据分析还发现,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党员与非党员对此问题所持态度无明显差别。
调查显示,19.9%的学生认为身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认真努力;有70.4%的学生认为身边同学能完成基本学习任务,但缺乏动力;另有9.7%的学生认为身边同学学习不努力,甚至不学习,成绩较差。
(三)对学习成绩及学习态度的评价
调查数据显示,无考试不及格科目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2.1%,有1门不及格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4.3%,有2门不及格的占学生总数的7.3%,累计3门以上不及格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3%。在不及格学生中:本科比例略比专科高;学生干部比例远低于一般同学。
按学业平均分划分,47.2%的学生学习成绩良好(平均分在70-80之间),处于良好以上的学生比例超过80%。从有关分组看(见表3),各组学生的成绩等级比例差异不是太大,具体情况是:①本、专科学生学业成绩差别不大,但专升本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好。②学生干部较非学生干部成绩好,其中班级干部更优。③党员学生明显比非党员学生成绩好。④女学生成绩略优于男学生。⑤城乡同学成绩分布状况非常相似。
从课堂表现和到课情况看,专业必修课最好,选修课最差(见表4)。学生对缺课的看法为:5.3%的人觉得不喜欢上的课就不去,4.4%的人去上课是为了应付考勤,75%的学生对于旷课现象挺“理解”的,而认为不应该旷课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16.2%。作业方面:56%的学生能独立认真完成作业,敷衍完成作业者占学生总数的35%,而抄袭、甚至不做作业的学生达近一成。
自习情况,21%的学生表示几乎不自习,有一成学生通常每天自习时间在3小时以上,69%的学生自习时间在1到2小时之间。此外,11%的学生有长期课前预习的习惯。
考风是学风的重要反映。近年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并有加重趋势。为此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调查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注重平时学习与考核,降低期末考试权重,加强监考力度,是改善考风和学风的重要措施。
(四)对教风的评价
我们看到,有些教师的课学生会非常踊跃地去听,而有些教师的课则需要采取点名等强制手段维持到课率。可见,教风是校风的重要构成要素,对学风产生深刻的影响。表6是学生对教风的一个基本评价。
总的来看,多数学生对广东金融学院的教师的敬业精神、授课水平、学术水平是认可的。但在激发学习动机、传授新知识、新观念方面学生寄予更高的希望。
二、学风建设因素分析
(一)基本数据分布
1. 直接因素
为了解影响学风建设的因素,我们设计了几道多选题(括弧内的数字为应答人数占比)。影响学风的因素主要是:学生自身问题(32.2%),校园文化氛围(25.5%),学校管理(18.6%),教师的教风(14.7%),社会诱惑及其他因素(9%)。从学生方面看,不良学风主要表现为:厌学(23.4%),学习气氛不浓(17.5%),迷恋上网(13.9%),缺课现象严重(13.3%)。从教师方面看,影响学风建设的因素为:与学生交流与沟通(25.6%),人格魅力(24.5%),知识水平(20.1%),敬业精神(15.8%),教学经验(12.9%)。看来,与“教书”功能相比,教师的“育人”功能在学风建设中占有更为重要的位置。
2. 相关因素
目标与计划无疑是影响学生大学生活各个方面,甚至决定着学生价值取向、行为取向的重要因素,他们当然也影响着学风。表7是相关调查数据的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到,为了今后的发展,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大学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但有系统计划者并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扰因素主要是(括弧内数字为应答人数占比):所学内容枯燥陈旧(52.6%),缺少实践锻炼机会(47.3%),学习效率不高(42.2%),学习动力不足(39.9%),学习目的不明确(26.9%),担心学非所用(25.8%),不喜欢所学专业(17.7%)。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各种严峻形势和复杂情况,对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表8是本次调查的结果。由本表可见,在困扰学生的各种因素中,按严重程度排列,依次是就业压力、学业压力、心理因素、经济压力、情感因素、健康因素。
(二)关联分析
上面我们单个观察了一些重要问题的数据分布状况,获得了许多学风建设信息。但要想深入探究学风建设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大小,需进一步对相关变量进行关联分析。
1. 学习成绩关联分析。学风表现的一个综合性最强的指标当属学习成绩。我们根据问卷调查数据,以学习成绩为因变量,相关指标为自变量,运用SPSS提供的最优尺度回归分析,得到一些结论(因限于篇幅此处未列数据结果):
(1)压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在表8所列各种压力因素中,就业压力影响最为明显,且为正影响,即就业压力越大学习成绩越好。经济压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次之,也为正影响;心理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回归结果显示,心理压力较大者,学习成绩会更好;情感因素、学业压力对学习成绩有微弱的负影响。
(2)学习计划、学习动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活有无学习计划对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无任何学习计划者学习成绩明显较差,有计划者成绩明显要好,而计划是否完整、系统,对成绩影响差异不大;有无学习动力对学习成绩也有显著影响:没有学习动力者成绩明显较差,而只要有一定的学习动力,无论其来自哪个方面,学习成绩都明显更好。统计分析还表明,计划因素比动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更为重要。
(3)学习努力程度、对待作业的态度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很显然,学习努力者成绩会更好,这一点在数据分析中得到了证实。而统计分析展示,对待作业的态度如何,平时是否认真去完成作业,对学习成绩也有较大影响。
2. 综合因素分析。影响学风建设的因素是多样的,我们分别从学习环境、学习主体、教学主体、学习纪律、学习积极性五个方面设计选题加以探究。
表9的信息很丰富,但它反映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加强教师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明确方向、找到动力,是改善学风建设的关键。
从学习纪律方面看,学生缺课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72.5%的学生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62.2%的学生则认为听课不如自学。
制约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分别是:教学内容枯燥陈旧(占52.6%);缺乏实践实验机会(占47.3%);学习效率不高(占42.2%);学习动力不足(占40%);学习目的不明确(占26.9%);担心学非所用(占25.8%);不喜欢所学专业(占17.7%)。
总之,尽管影响学风建设的因素众多,但可以大体归结为以下几点:①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缺乏目标,缺少动力。②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③教师的育人功能欠缺,课堂吸引力不大。④教学管理模式陈旧,重考试成绩,轻平时作业与课程实践。⑤社会环境给学生的压力太大,教育培养机制落后于社会发展,制约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与思考
学风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应该将学风建设置于社会发展大环境中来抓。只有立足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遵循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抓学风建设才会取得成效。
1. 引导学生规划好大学生活,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这是我们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的普遍要求(见表10)。当前相当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现象,其实只是一种综合表象,其深层原因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生价值取向的问题。高校应加强国情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把个人的成才和前途同祖国的富强统一起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大学生活计划,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从根本上扭转学风不良的局面。教师不仅要“授业”,更要“传道”,并把“育人”放在首要位置,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2. 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优良学风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学改革。高校应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要科学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前景、发展空间、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内在关系设置专业内容、创建专业课程,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增加新兴的科技成果,废除陈旧的课程。高校要重视实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要革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必须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点,教师应当从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角度组织实施教学,给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等,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和掌握现代科技手段,广泛吸取信息,以尽早适应社会需求。
3. 端正教风,促进学风建设。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由于受种种因素影响,高校教风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导致学生的评价不高。高校要从实际出发,作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深化教师继续教育改革,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管理,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高校还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注重师德建设,大力倡导严谨治学、严谨治教的作风,弘扬优良的办学传统,形成有利于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的氛围。
4. 改革考试制度。传统的考试制度不利于学风的建设,必须进行改革。首先,要改变考核结构。要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权重。过分强调期末成绩往往造成学生平时不学,期末突击,老师考前划重点等问题,无法真实反映学与不学、学好与学坏的事实,导致学风下滑,学生掌握知识不牢固。其次,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性。闭卷与开卷考试并存;笔试与口试、答辩并用;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能力考试相结合。再次,改革考试内容。教师命题应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出发,适当出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考题,甚至是教材以外的内容,以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避免平时不努力、考前再突击的现象,减少考试作弊。
5. 优化学生管理队伍结构。通常认为,学生管理队伍就是分管学生工作的总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其实,专任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有着其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大多比较年青,容易与青年学生沟通,但受制于他们的经历,在引导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成才方面尚缺乏经验和说服力。调查显示,专任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对学生提供的帮助和产生的影响都超过书记、辅导员(见表11)。因此,高校应建立起有效机制,激励专任教师参加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
表11还显示,学生对班主任作用的评价不够高。目前高校中一些班主任形同虚设,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班主任与辅导员职责界限不清,分工不明,许多事情都由辅导员“代理”。二是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不健全,班主任干与不干一个样。鉴于此,一些高校院系的系部动议不设班主任。事实上,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班风好的班级,班主任工作积极、到位。在学生面临各方较大压力、困惑较多的今天,班主任对学生的帮助是多方面的、不可或缺的,也是更有份量的。如何从制度、方法上激励和发挥班主任的积极性和作用,乃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6.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调查显示,相当高比例的学生认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改善学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观点。高校应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依托文娱体育活动、人文知识讲座等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也要依托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实践、锐意进取。近年高校学术讲座很多,但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对学术报告评价不高,一些讲座是被动去听的。这里既有环境氛围和学生个人的原因,讲座的内容和质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据调查,近五成学生最希望听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成功企业或个人案例、专业或学科知识、社会环境和人文知识等方面的讲座。可见,内容恰当和高质量的讲座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风状况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