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建议类信息范文(共8篇)
1.问题建议类信息范文 篇一
招商引资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招商引资是推动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号工程”。今年以来,全区上下从营造全员招商氛围、完善招商服务机制、加大招商推介力度、加快在谈项目落户等方面入手,正在全面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但据调研显示,当前我区招商引资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招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招商引资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招商人员不但要熟悉经济形势、产业导向、行业规划、优惠政策等,还要有谈判策略、技巧。但目前,“招商局”挂靠在商务局,招商人员临时组合,工作阶段性特征明显,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不够,难以发挥“大招商”效应。镇街招商人员兼职较多,据统计,目前全区各镇街、平台共有82名招商人员,其中兼职的有58人,占70%。兼职招商人员缺乏相应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招商理念,能力和精力有限,影响招商工作的执行力和服务力。
二是招商方法手段仍需创新。捕捉项目信息无处着手,如何找到客商,投资信息在哪里,是每个招商人员最困惑的问题之一。但目前传统招商方式多,现代招商方式少;会议招商多,专业招商少;土地招商多,产业招商少。现有的招商信息来源大多是领导、朋友介绍或客商找上门来的,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捕捉网络。意向项目信息也存在质量不高现象,真正可供区主要领导洽谈的项目不多。此外,由于各发展平台之间的相互竞争,一些项目信息对外封闭,不能实现全区共享,也使招商成本增加或造成项目信息流失。
三是招商目标定位尚需明确。部分镇街对自身产业发展缺乏明确定位,导致出现招商引资工作的盲目性,或者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引进与本地产业发展重点不相匹配的项目。目前,多数项目和落户企业以单体形式存在,未能形成以某一龙头企业或行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条。
建议:一要制订产业规划。各镇街、平台要科学制定5-10年的区域产业招商规划,明确区域发展定位,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模式,通过“以大引小、以小育大,从无到有”,形成产出规模大、市场份额大、创新能力强、区位品牌响的产业集群。如科技局正在对接的“智慧水资源”项目既符合我区产业需求,又具有一定集聚效应。二要整合招商资源。对“征而未用、占而不用、多征少用”的项目用地进行清理和回收,对全区现有企业的闲置厂房以及集聚退出企业土地开展全面摸底调查,整理出更多的优质资源吸引高端产业。三要创新招商方式。充分发挥专业招商队伍主力军作用,共享资源,互通信息,把我区招商总平台优势与各部门的信息优势结合起来,推进项目落地;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与各类商会、协会加强合作,拓宽信息渠道,做好以商招商。特别是要营造亲商、引商和留商的良好氛围,要树立“留商也是招商”的意识。四要配强招商队伍。对招商人员的考核要突破现有考核的束缚,积极开展专业招商人员在全员聘用制、年薪浮动制等方面的机制创新。加强招商人员的培训充电,确保具备良好的政策水平、过硬的专业知识、优秀的营销能力、强烈的形象意识和公关意识。
2.问题建议类信息范文 篇二
一、基层央行信息系统的现状
(一) 基层央行信息系统从无到有, 并覆盖全行各类业务。
基层央行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金融电子化建设, 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 金融电子化得到了较快发展, 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此期间, 基层央行推广应用了一系列信息管理系统软件, 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 与手工操作相比, 工作效率和质量得以提高。目前基层人民银行的信息系统主要有: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 (ABS) 、国家金库会计集中核算系统 (TBS) 、货币金银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等。按系统功能划分主要有核算管理系统、宏观分析系统、外汇管理系统。
(二) 基层央行信息系统实现了数据集中。
首先是从无到有完成了四级宽带网络建设, 总行、省中心支行、市中心支行、县支行, 实现了互通互联的高速网络环境, 基本完成了全国和省域两级数据中心的建设, 所有系统数据分别集中在总行和省会中支。伴随着数据存储方式的改变, 业务信息逐渐由基层向上级机构集中, 相关的业务凭证和资料也开始逐步由基层向上级行汇集。同时, 随着电子凭证技术、数字认证技术和海量存储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人民银行业务流程实现了全面信息化, 所有的业务凭证和资料实行集中储存, 业务处理逐渐集中。
二、基层央行信息系统审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 基层央行信息系统审计日趋复杂化。
信息化环境下, 无纸化数据和无纸化交易减少了数据的重复输入、重复处理, 使业务处理程序化。但是, 由于数据可靠性的降低、原有纸制审计证据的减少, 审计证据大多存储在数据库中, 因此, 如何掌握并运用新的审计技术和手段开展工作成为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中遇到的又一新问题。
(二) 网络应用和数据集中改变了信息化初期那种单一、独立的业务处理模式, 业务数据、业务处理集中在一起, 提高了内部审计与监督的难度和对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要求。
由于信息系统可以在不留任何痕迹的情况下用后面的处理结果直接覆盖前面的处理结果, 同时, 计算机按程序自动生成报表, 即使有篡改也不会留有痕迹, 加之计算机系统工作日志记录过于宽泛, 每次操作都有记录, 使得有价值的线索隐藏其中, 这都对基层央行内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 审计手段和技术相对落后。
目前, 各业务操作系统未设置审计数据接口, 内审部门信息审计仍沿用传统的手工审计方法和手段, 无法利用现代化技术适时掌握各种业务系统信息, 从系统处理过程中发现风险苗头, 以此来确定审计对象和目标。
(四) 审计线索更具隐蔽性。
在手工操作年代, 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账簿记录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 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 都有不同的经手人签字, 审计线索十分清晰。但在计算机业务系统中, 由于数据存储介质的磁性化和数据处理过程的自动化, 特别是随着数据的集中, 基层央行尤其是县支行难以看到系统历史数据, 这就为审计人员评价数据完整性和可靠性增加了难度。此外, 系统集成化还使审计人员从报表、账簿结果追查到原始业务变得非常困难。因此, 审计人员发现错误的可能性就减少了, 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五) 缺少相应信息系统的有关资料。
现有的内审部门不清楚哪些部门有哪些管理和应用系统, 各部门在系统开发、升级、培训、推广使用时也没有及时与内审部门沟通。此外, 上级行下达对某个系统进行计算机技术审计时也很少进行培训或培训范围有限, 造成人民银行内审人员对信息系统审计业务不精通。
(六) 缺少信息系统审计的标准和准则。
对于以往手工业务流程的审计有诸多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加以参考。但是在对计算机业务系统进行审计时, 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线索等都发生了变化, 审计的技术和手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原来的一些标准和准则已无法适用, 而新的适用于信息技术审计方面的标准和准则尚未出台, 从而造成审计人员只能通过阅读有关操作手册和管理制度来了解计算机应用系统, 但这种了解系统的方法不够深入, 容易产生审计风险。
(七) 信息系统评审机制存在缺陷。
现行计算机业务系统的评审主要侧重于软件功能的构成要素及业务处理方法的合理性, 忽视了审计线索的保全性;侧重于计算机业务系统运行的结果与手工一致, 忽略了对软件开发过程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依赖于计算机专家小组及一线操作人员的意见, 忽视了软件的审计特征。特别是近年来, 人民银行系统开展工作业绩考核使不少基层行为了创新工作加分, 急于推广应用未经任何评审的新信息系统, 从而与审计人员的意见不同而产生冲突。这些都给审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风险。
三、对基层央行信息系统审计与监督的建议
(一) 提高全体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识。
近年来, 计算机在审计领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数据审计得到了有力的推进, 但大多数人对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甚至对其可行性持怀疑态度。为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有效, 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真实完整, 对于重大的审计项目, 只要被审计单位应用的是信息系统, 审计部门就必须对其进行审计, 检查系统内部控制, 防止假账真审。
(二) 更新内审工作理念。
人民银行的信息系统审计不应停留在查错纠弊阶段, 而应要求审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 针对存在的风险, 分析原因, 为有关部门加强管理提供咨询, 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应着眼于服务, 着眼于未来, 在系统仍然保持安全的时候, 就发现其潜在的风险和可能造成的损失。
(三) 建立独立客观的专家审计系统。
专家审计系统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智能化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将专家的知识、经验加以总结, 形成规则, 存入计算机建立知识库, 采用合适的控制策略, 按输入的原始数据进行推理、演绎, 作出判断, 提高了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效率, 保证了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独立。
(四) 建设信息技术审计平台。
整合现有的信息系统, 在所有的信息系统中嵌入一个统一的通用数据接口和执行审计功能的子程序, 利用专用的审计软件直接监督信息系统处理过程, 随时发现问题。对开发的审计软件在操作上要能使任何一个审计人员易于进入、易于退出该软件;容易与被审单位业务软件产生的数据库文件进行数据转换, 数据接口兼容性好;软件运行流畅;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作业审查的实际过程。
(五) 加强沟通和资料收集。
信息系统软件开发阶段和培训阶段, 内审部门就应派人员参与其中, 对业务软件系统评审机制进行改进。在业务软件通过评审验收前, 要求主管部门充分听取内审部门的意见, 由内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共同组织专家对业务软件系统进行论证, 基层审计人员只需参照论证的结论来审查、评价基层用户的业务软件系统。同时, 完善信息系统的相关资料以便更好地指导审计人员完成工作, 从而使内审部门能熟悉相关信息系统业务流程, 确保内审工作顺利开展。
(六) 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审计的标准和准则。
面对日益发展的计算机审计, 以前建立的审计准则有些已不符合要求, 需要针对新的形势制订相应的工作标准。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 大力加强对计算机审计的研究, 完善有关计算机审计的标准和准则, 建立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审计准则, 除了对凭证、账簿、报表等数据文件的实质性审查加以规定外, 更要对被审计系统的健全性、符合性、系统功能的有效性、各项初始化工作的准确性加以规定, 使审计人员依据相应的规定进行审计, 将审计业务风险降到最低。
(七) 加强内审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既掌握审计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知识的内审队伍。
3.问题建议类信息范文 篇三
关键词:农村 气象信息服务 问题 建议
随着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气象信息监测系统和天气预报预测分析系统逐步建成,气候观测基础工作正在加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快,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公共气象服务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切实提高气象服务能力是气象工作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笔者从事农村气象服务工作多年,现就我对农村气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谈谈个人的看法:
1、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1.1气象服务产品种类少
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在农村农民均得不到第一手资料;农民很需要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天气的预报,但也不能及时得到;特别是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气象的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昌乐县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因此,切实增加气象服务种类,增加特色气象内容,具有极大的意义。
1.2气象服务信息的传输渠道不畅通
当前虽然气象信息传播渠道较多,如手机短信、电视、广播、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等,但因消费观念的影响,仍然只有少数农民从这些媒介获取气象信息,互联网在农村覆盖率很低,除电视外,基本没有其他气象信息获取渠道。在农忙季节,农民不可能定时看电视、了解天气。目前,县级的基层台站只是每日定时发布天气预报,即便是通过天气雷达等现代的气象先进设备,检测到雷雨、大风、冰雹等短时、突发性的强对流天气,也只能是上报给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经过层层传达,导致农民根本没有时间预防。此外,乡镇气象台配备的兼职信息员、协助员业务技术能力较差,不能进行及时、有效地预报。
1.3是气象信息产品缺少针对性
气象信息产品针对性问题包括时间、地域和品种的针对性,要使气象信息发挥作用,产品服务要有针对性是其前提,在品种上或时间上过于宽泛的信息产品都会使产品使用者无所适从。如面向农村服务的气象信息产品基本上是一般气象信息产品的翻版,缺少开发农业生产经营需要的针对性强的农用气象信息产品,产品千篇一律,削弱了气象信息产品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参考或指导作用。
1.4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
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懂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了,经济条件好的人又不断迁居到城市。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农村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作用的正常发挥。
2、农村气象服务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2.1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只有加强事前防范、主动避灾,才能防患于未然。为此,对涉及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迁建选址、民房建造等,通过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提前有效避开气象灾害风险区和隐患点。针对农村雷灾隐患较多、防雷技术服务普及不够的情况,结合中心镇村建设和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统筹推进农村学校等公共设施、乡镇企业以及成片建造的农民新村的防雷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建(构)筑物防雷安全性能。同时,从源头上加强农村防雷安全管理,组织编制农村住宅防雷装置设计安装指导图集,引导农民按防雷规范标准建房,落实防雷安全措施。
2.2完善農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
争取用较短的时间,实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到县、应急预案到村、预警信息入户,促进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网格化。加强对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农村人口密集区等重点部位的应急预案演练,以此检验和完善各气象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提高农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及各单位协同作战水平。
2.3加大农村气象知识宣传力度与科普教育培训
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加强气象知识的宣传力度;气象部门要深入基层,大力开展“送气象科技下乡”等活动,最直接的向广大农民讲解气象科普知识,让农民认识气象、了解气象、让气象更好地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
借助各类宣传阵地,采取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入实施气象科普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扩大气象知识在农村的普及面提高农民运用气象信息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开展“千镇万村”气象培训工作,促进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学好气象知识、用好气象信息。
2.4争取各级政府大力支持
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绝大多数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因此,取得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开展需要充分利用政府的行政资源,尤其是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应急服务、关键农事季节气象服务等,只有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才能高效、迅捷地开展。
3、结束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 在新时期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水平,通过对各种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预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气象工作必将在防灾减灾,维护公共安全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实现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最高气象服务境界。
参考文献:
[1]韩佳芮.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的若干问题分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4).
[2]陈利敏.合理利用气象经济促进农产品营销[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08).
[3]韩佳芮.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的若干问题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
4.问题建议类信息范文 篇四
国家和集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的集中体现,从而使安全生产工作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安全生产工作在企业、事业单位中逐步得到重视,安全生产与经济工作的关系趋向融洽。
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的使命感催人奋进,安全事故的出现令人焦虑和不安。加强安全工作,有效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对安全事故的预防和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是摆在我们安全专业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此,对当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较普遍的问题进行剖析,认真思考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措施和建议
安全工作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本质安全,必须按照系统安全工程的要求去实现安全生产。
1、坚持安全工作的法制原则
《安全生产法》在2002年11月1日正式实施。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对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体制进行了积极的调整,成立了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由此可见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和对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关心。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及有效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安全生产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我国的法制原则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开展安全工作就必须认真坚持这项原则。《安全生产法》的是我们开展安全工作的指南,其对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法律责任等方面都做了完备细致的规定。
2、进一步加强安全措施费用的投入
企业如果安全措施费用投入不足,加之设备老化、安全设施不健全,常有生产事故发生,并导致生产作业人员伤害。经过认真反思和学习,不断加大了设备更新、安全设施维护、劳动者个体防护的资金投入,为生产中的关健安全设施配备安全保障系统。
3、加速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安全技术研究工作尚属起步阶段,从世界范围来看,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单位很多,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很大成果。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忽视了安全人才的培训,特别是高级安全人才的培养,安全研究工作还处于落后地位。在当前大力提倡安全工作、重视安全工作、发展安全工作的社会环境下,急需掌握安全知识、勇于献身安全事业的安全专业高级人才。来促进安全科技和研究工作的发展。只有大力培养安全人才,具有丰富的安全技术队伍和人才贮备,才会使我们的安全工作的被动局面得到改善。
5.问题建议类信息范文 篇五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分乡镇在党和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指导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地置宜,量力而行,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三个明显”的初步成效。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首先是争取投资1300多万元,村民投工近3万个,硬化灌溉水渠100条5.7万米,缓解了8000多亩水田的灌溉难。争取各级政府的资金扶持,修建集中安全供水设施3处,天河水窖等小型蓄、供水设施1580口,解决了近15000人的饮水难。百里荒村建110立方以上蓄水池8个,埋设引水管13000多来,全村2000多人全部饮用上了安全卫生水。其次是农网改造后,农村供电设施和供电质量得到提高,价格得到统一,基本保证了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第三是村级公路提等升级建设进一步加快,2005年启动村级公路硬化工程建设以来,15个村共完成公路硬化98公里,合并后的16个村主干公路实现了通水泥(油)路,解决了近18000人的行路难。
二是农村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促进了改房、改厕、改栏、改路“四改”活动的开展,部分农户和农民“住上整洁房、用上清洁灶、上上卫生厕、走上平坦路”。首先是住房条件不断改善,2006年至2008年6月,全镇大都在规划范围内,沿公路两侧共新建楼房151栋,面积20408平方米。部分新农村小村庄的雏形基本形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普溪河村的新建小康户型楼房每年近30栋,67%的农户住上了新楼房。其次是生活环境和条件逐步改变,巳有10村的2610个农户实施生态家园“一池三改”建设,通过建沼气池、改厨、改栏、改厕,普溪河村修建垃圾房。用沼气替代柴禾和其他能源,不仅为农户年节省煤、电等燃料费用近500元,每年还少砍少烧7000吨柴禾,有效保护了林地资源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取到了一举多得的社会效果。
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快。国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卫生的扶持力度,使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保障机制的实施,办学条件的改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12个村卫生室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新建或改造达到甲级卫生室标准,分乡卫生院投资120多万元,通过扩建和改造医疗、住院房屋设施,达到了一级甲等卫生院的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不断巩固,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6%。广播和电视的普及率分别达到56%和95%左右。
四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明显加强。通过党的十七大提出“扩大人民民主,保
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础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精神的贯彻落实。民主决策机制逐步健全。全镇16个村委会的村务决策建立和较好执行了议事恳谈会、“一事一议”制度;民主管理内容逐渐完善。按照村民自治的要求,各村把公益事业兴办、财产处置、土地发包等交村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力度不断加强。各村都设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栏,村级财务实行了一季一公开。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分析制约分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缓慢原因,主要存在“四难”。
一是农民收入增长难。分乡镇是一个农业大镇,长期以种粮为主的传统观念束缚了部分中老人的思想,引导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很难转过弯来,累调累败。全镇除天坑村的桑蚕基本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外,再没有哪个村有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种粮食的比较效益低,在正常年景下每亩粮食纯收入仅在400元左右,加之全镇人平不足1亩耕地,近7000农民外出或就近打工赚钱。没有其他增收渠道,没有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难。基础设施建设难的关键是投入不足。过去靠农民筹资筹劳建起来的低标准的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可能面面俱到,安排资金进行维修,“空壳”的村级组织拿不出钱,村民“一事一议”又议不上来钱,年久失修,利用率低或废弃。据调查,全镇有324公里公路不能正常晴雨通车;有155口堰塘需要除险加固维修;有106公里土灌溉渠需要硬化;有近2万人不同程度存在饮水难或不安全卫生。
三是思想认识统一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统一上主要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一方面是等待观望的多,引导扶持的少。部分干部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只要国家的各项政策都落实到位,新农村也就建成了,地方政府有的有配套扶持政策而未落实配套扶持资金;另一方面是畏难情绪的多,量力而行的少。村级组织或群众把无经济来源,产生的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行动迟缓,归咎于各级领导支持不够、投入不够;第三方面是各级办点的多,以点代面的少。区以上各级政府层层办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倾斜到了这些村,其他村望“点”兴叹,攀比不了,自甘落后。
四是规划建设实施难。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要有社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总体规划。由于过去没有这方面的规划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滞后,导致农民盖房,公益事业发展无规可循或有规不循,随意性大,往往是只见新房不见新村。村民未批先建,乱塔乱建,垃圾乱堆乱倒的乱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公路交通和人居卫生环境。
三、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对本镇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主要应做到“四个加强”。
一是加强粮食生产和优势产业扶持。“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求,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在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管,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的同时,制定扶持优势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遏制国家粮食补帖政策提高一次,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上涨一次,挫伤一次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势头。扭转农业结构调整重形式,轻结果,只热抓扶一阵子,抓一个甩一个,劳民伤财的局面,把为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一抓到底,扶一个成一个。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的西部山区农村的投入力度,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顶目资金扶持,加快农村公路硬化畅通工程、中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后续增容改造工程、培养新型农民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广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渠道,建议通过“一事一议”,把按面积补给农户的粮食直补资金,用来维修建设共同受益关系明确的堰塘、灌溉渠等基础设施,使其较好发挥效益,从中受益。尽早制定切实可行的税费改革期间锁定的村级债权债务化解办法,避免时间过长,该履行债权的不履行,过去已履行义务的大多数村民要求索回己交的税费,影响社会稳定。同时也可以缓解村级组织化解债务,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
三是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规划先行是按科学的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保证。村庄规划要与农村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与村庄建设的矛盾;要与当地产业基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处理好节约用地与村民个人需求的矛盾;要与改善人居坏境有机结合,处理好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的问题。规划编制通过确定后,要坚持建设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全村一盘棋。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纳入治理范围,避免环境污染,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影响村民身体健康,避免大量的污染物通过小溪、河流向大江大河涌去,污染下游居民饮用水质。
6.问题建议类信息范文 篇六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妇女权益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作者:张虹玉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11期
【摘要】在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大多数农业人口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实现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维护妇女土地权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妇女土地权益被侵害案件仍屡屡发生。本文基于四川省的实证调研,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提炼归纳了不同类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权益;农村妇女;问题分析;建议
一、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妇女权益保护问题分析
调查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农村妇女,出现不同的土地权益保护方面的问题:
(一)出嫁妇女
出嫁女因结婚可能同时丧失娘家和婆家的土地承包权。按照传统习惯,出嫁女结婚后都将户籍从娘家迁移到婆家村,导致在娘家的土地权益丧失,或被村委会收回和剥夺,或自己的土地权益被父兄占有。有些女性甚至“脚下无地”长达十几年之久,她们丧失了土地承包权的同时也丧失了与土地权益有关的土地入股分红、征用土地补偿、宅基地分配等权益。
(二)离婚妇女
对于农村妇女,离婚就意味着丧失了依赖土地生存的身份,基本生存与生活都将面临严重的威胁,因此离婚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面临严峻的问题。
(三)丧偶妇女
在中国农村,丧偶妇女特别是年轻丧偶妇女,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屡受侵害。丧偶妇女由于再婚或者其他原因离开原居住地,她们承包的土地就可能被强行收回,承包合同就可能被单方终止,她们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就被非法剥夺。
二、原因分析
(一)传统观念落后,造成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现状在局部市县不容乐观
虽然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男尊女卑”、“男娶女嫁”、“从夫居”等传统思想观念仍然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即使法律允许妇女结婚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但在大多数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中仍然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往往不会将土地资源交给“外人”。
(二)法制意识淡薄,村规民约取代国家法律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干部群众以“村民自治”为由,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等方式制定村规民约。制定村规民约本身完全符合村民自治原则,然而,由于妇女在家庭中地位低,话语权少,加之村规民约的制定绝大部分都是以家庭代表表决为原则,这在表决的过程中,便违背了女性的意志,结果更是侵害了女性土地权益。这样的村规民约违反了宪法和有关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然而却在国内大为盛行,从根本而言乃是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
(三)维权手段乏力,妇女争取合法权益的道路艰难
土地权益受侵害的妇女维权方式一般是信访和诉讼。信访渠道有三种,一是找村干部协调,而村干部因为担心得罪村民丢失选票,往往对不合法的村规民约不予以纠正;二是找镇政府或街道裁决,政府则认为要尊重村规民约,如果强制执行,则会造成干群关系对立,影响工作顺利开展;三是找妇联,而妇联又因缺乏相应的执法权限,在处理此类问题上,心有余而力不足,解决起来难度很大,收效甚微。信访不成,最终只有走上诉讼之路。因此,维权途径虽然多样,但维权手段乏力,妇女争取合法权益的道路异常艰难。
三、对策建议
目前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将带来社会隐患。在现有的社会保障程度以及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之下,维护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特别需要法律、政策的制度性保护,需要各级政府及部门的积极介入和有力的司法救助与监督。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畅通救济渠道,从行政、调解、仲裁、诉讼等方面维护妇女的土地权益
在解决妇女土地权益问题上,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把行政力量解决和司法力量介入相结合,畅通多种救济渠道。要重视通过行政力量解决问题,党委、政府及农业等有关部门应把解决妇女土地权益问题作为重要工作。对侵害妇女合法权益引发的各种矛盾要高度重视,明确态度,及时解决。要从调解、仲裁、诉讼等多方面维护妇女的土地权益。
(二)完善村规民约的管理监督机制,尽最大可能确保村规民约与法律的一致性
国家法律有规定,村规民约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对村规民约的管理监督机制、立法或行政机关对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村规民约、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决议要进行整改,对以村规民约有规定为由,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现象要坚决予以纠正,尽最大可能确保村规民约与法律的一致性非常重要。
(三)尽快出台《四川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切实规范村规民约的制定与执行尽快出台《四川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对村规民约的制定和执行进行规范,对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及村民大会的职责进行明晰。同时,村规民约应依法实行备案制,乡镇政府要对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以及由它所产生的村规民约进行审查和监督,对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的内容不允许提交村民大会表决,发现有侵犯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内容的,有权责令纠正,确保村民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自治权,从源头上解
决村规民约的违法问题。
四、结语总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是一个涵盖面广,情况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诸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突出,就业渠道单一的反应。现在随着国家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变成现实,并日益发挥着改变农村生活和就业形成的巨大作用。可以相信,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必将在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7.问题建议类信息范文 篇七
关键词: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运行
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 (以下简称联网核查系统) 于2007年6月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运行。联网核查系统运行近三年半的时间, 对从源头遏制贪污受贿、偷逃骗税、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 减少因账户假名或匿名造成的经济纠纷, 遏制金融欺诈, 保护社会公众的资金安全, 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联网核查系统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 联网核查系统数据质量有待提高
联网核查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是由公安部公民身份信息的备份系统而来, 由于数据更新不及时以及数据在导入导出系统时发生差错等原因, 导致出现联网核查结果不一致的情况, 主要包括:身份证号码不存在、姓名与身份证号码相符但照片不存在、姓名与身份证号码相符但照片错误、号码存在但与姓名不匹配等。在不一致的情况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联网核查系统中反馈的照片性别不符或是家庭成员间照片弄串了, 这些不一致的情况, 直接能看出来是联网核查系统数据错误造成的, 但是由于核查结果不一致, 直接影响了客户在银行机构办理业务。
(二) 联网核查速度较慢
为落实账户实名制, 方便各金融机构识别客户身份, 联网核查系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目前, 部分银行是通过非接口方式登录联网核查系统, 即通过连接到人民银行的相关业务系统后再连接到联网核查系统, 此种连接方式工作链较长, 增加了人民银行相关服务器的运行压力, 易出现运行速度慢、系统间断运行等异常情况, 增加了查询时间, 影响了核查速度。
另外, 在进行银行账户、票据、汇兑、大额存取现、贷款、理财等业务时, 除了商业银行正常的业务操作手续外, 柜台员工还需要手工输入客户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进行联网核查操作, 操作时间延长, 再加上系统反应速度较慢, 一笔核查业务大概需要1分钟左右的时间, 很多客户对此表示不理解, 还有一些客户, 认为是银行故意进行刁难, 人为造成了“排队现象”。
(三) 疑义信息反馈程序复杂, 反馈速度较慢
当客户在商业银行前台办理相关业务, 联网核查失败时, 《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关于切实做好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有关工作的通知》 (银发[2007]345号) 对疑义信息反馈核实机制进行了规定, 对于身份证号码不存在、身份证件号码存在但与姓名不匹配或反馈照片不相符的, 可以通过其他有效证件佐证、由客户向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申请核实或由银行机构向公安部信息中心申请核实等方式对居民身份证的真实性进一步核实。
通过居民户口簿、护照、机动车驾驶证等其他有效证件佐证的, 大部分客户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信息在联网核查系统里有误, 上述证件并不随身携带, 很难继续办理业务, 容易激起矛盾。通过客户向户籍所在公安机关申请核实的, 很多公安机关核实身份信息正确后, 并不按照文件要求给予回执并盖章, 客户认为是银行和公安机关相互“搓球”;另外, 每办理一次业务, 就需要到公安机关核实一次, 非常繁琐;有些外地客户, 还需要回到原外省市的户籍所在地进行核实, 成本较高, 手续麻烦, 着急办理业务的, 不能当日完成, 容易造成矛盾。通过银行机构向公安部信息中心申请核实的, 需要两周或是更长的时间才能得到反馈结果。
2009年下半年, 人民银行向社会公众公布了联网核查系统客户投诉电话来受理社会公众的疑义信息。省级人民银行定期汇总后按月向人民银行总行进行上报, 由人民银行总行与公安部沟通, 最后由公安部相关部门对错误信息进行更正。可是通过一年多的反馈实践来看, 此种方式的反馈速度也很慢。辽宁辖内就出现过客户的错误信息一年多仍未更正过来的情况, 严重影响了客户正常业务的办理。
(四) 特定客户信息没有涵盖到联网核查系统中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的证件信息, 港澳居民的往来内地通行证, 台湾居民的来往大陆通行证信息, 外国公民的护照信息, 以及一些特定职业的公安人员身份证信息并没有录入到联网核查系统中, 这些人员在商业银行办理业务时, 联网核查系统不能发挥其作用, 不利于账户实名制的落实。
二、改进联网核查工作的建议
(一) 加大宣传, 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
联网核查系统为银行机构在办理银行账户以及以银行账户为基础的其他业务时有效识别客户身份提供了权威、便捷的技术手段, 对银行机构规避法律风险和经营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对犯罪分子利用他人证件或者是假证件非法开户从事犯罪活动起到了巨大的威慑作用。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机构应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和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联网核查系统意义和作用, 提高社会公众对其认知度。同时, 银行机构要通过网点柜台向办理业务的每一名客户认真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减少银行与客户的摩擦与纠纷。
(二) 严格落实制度, 规范联网核查业务操作
各银行机构应高度重视联网核查工作, 严格按照人民银行有关要求, 配备必要的联网核查终端设备, 根据业务需要尽量采用接口方式接入联网核查系统, 建立和完善本行的联网核查操作规程和考核制度, 加强业务人员培训, 规范业务操作, 不断提高联网核查效率和速度, 方便客户办理业务。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配备第二代身份证件的鉴别仪器, 作为联网核查系统的辅助手段, 严格落实账户实名制, 方便客户办理银行业务。
(三) 加强与公安部门合作, 提高联网核查系统的数据质量
人民银行应进一步与公安部有关部门协商, 提高联网核查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质量, 保证联网核查系统中“姓名”、“号码”、“照片”等基本信息与公安部门生产系统中数据完全一致, 尽可能减少因系统不完善给银行和客户带来的损失。通过协商为客户到户籍所在地的公安部门核实公民身份信息提供方便, 确保联网核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 协商有关部门, 将所有实名证件纳入联网核查系统管理
8.问题建议类信息范文 篇八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规范建议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的意义
(一)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规范披露是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会对其股价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上市公司和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这就影响到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上市公司掌握公司的全部经营信息,为了减轻市场对负面消息的反应程度,往往会对真实的会计信息进行粉饰,这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资本市场的秩序。因此规范和完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才能促进资本市场有序的发展。
(二)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投资者的监督可以对管理层的败德行为形成制约。发挥这一制约机制的作用,必须要做到投资者可以充分了解和掌握管理层履行责任的情况,而会计信息的披露就承担了此项功能。
(三)上市公司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资本市场是一个融资的场所,为了从资本市场筹得生产经营急需资金,非常有必要对外呈现良好的经营状况。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恰好承担了此项功能。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一方面有助于经营状况较好的公司消除由于信息阻隔而造成的负外部效应,确立相对筹资优势;另一方面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在公司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情况下,可以使上市公司股东了解掌握公司的业绩和其他重大信息,还可以督促上市公司管理层尽心尽责,从而不断改善和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利益。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不真实。一些经营情况不佳的企业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采用虚增收入、低估费用支出,以及低估损失、高估收益的手段,使得报表业绩高于真实情况;再者,采用不恰当的会计估计和复杂的关联交易,从而达到粉饰业绩的目的。
(二)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根据证监会有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规定,在发生一些重大事件,且可能对股票价格产生重大影响时,必须立即编制重大事件公告,并及时通过指定途径向社会披露,从而保证了投资者的知情权,也维护了投资者的正当利益。但是,有一些上市公司不按照规定的要求,未能在法定时间正式向社会披露会计信息。这样就会造成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的行为,从而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完全。许多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中,过量披露有利于公司的会计信息,不完全披露公司的负面会计信息。表现在:(1)不完全披露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信息披露不够充分;(2)偿债能力的揭示不够完全;(3)在大量应收账款的情况,不对应收账款的构成进行分析等等;(4)不完全披露资金投放去向和利润构成的信息;(5)借保护商业秘密为由,会计信息披露不够完全,或者蓄意隐瞒对企业不利的财力信息尤其是涉嫌违规行为的披露。
(四)会计信息披露随意性较大。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随意性较大。诸如报喜不报忧;部分公司信息披露缺乏严肃性,随意调整利润分配;中期报告过于简略,无法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部分公司财务报告中不提供上年同期相关的重要数据;与公司相关的市场竞争、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营销策略、宏观产业政策揭示得不完全,或根本就不披露。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成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因素。(1)上市公司利益的推动。为了创造和维护在证券市场的良好形象,有些上市公司甚至于利用会计造假、操纵利润等各种违规违法的手段,虚增利润,瞒报业绩。(2)公司股东产权约束弱化。由于一些上市公司的现代产权制度还不够健全,以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其中由于国有股产权主体的缺位,难以强化国有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产权约束和控制。(3)公司内部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缺乏。有些上市公司由于应有的内部审计及管理控制缺乏,而且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和会计管理体制不顺,造成会计监督无力、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很弱,导致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下降,甚至陷入财务困境而难以自拔。
(二)上市公司外部监管因素。(1)会计准则不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落后于实务,一些新业务的会计处理缺乏规范。(2)注册会计审计制度还不完善。虽然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司公告书和年度报告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但由于一些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比较淡薄,执业素质偏低,造成整体审计质量偏低,使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够规范。(3)相关政府部门监管不力。我国证监会应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证券监管机构体系还尚未理顺,因此证监会不仅在监管的规范、范围上,而且监管、处罚力度上都还不健全,还有待改进和完善。
四、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范对策建议
(一)建立规范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1)完善的产权制度是股东等市场主体根据真实财务报告进行交易活动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应完善公司内部监控机制,以加强监控者对公司管理层行为的了解,提高其信息收集、评价能力以及增加其监控手段。(2)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要求,积极推行规范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3)按照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设置内部组织机构,形成严格、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弊端。
(二)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督体系。(1)相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完善现有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进行规范。立法部门要制定出具体的会计法规实施细则,必须要明确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判断标准和惩处方法。(2)加大证券监管力度,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工作。证监会一定要严肃处理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不及时、不真实、信息不充分等违法问题,规定让上市公司对发布虚假会计信息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应该予以相应的经济补偿。(3)要加强审计职业队伍建设,加大证监部门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力度。会计师事务所应以独立审计准则为指导,建立起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机制,强化审计人员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加强审计业务素质的培养。
(三)加大会计信息披露违规处罚制度。(1)加大处罚违规会计信息披露的力度。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并发布了数十项相关的法规和制度,这些法规和制度对违规信息披露的处罚力度偏轻。因此要提高查处效率,处罚力度要加大,做到违法必究。(2)建立和健全证券民事赔偿制度。改变目前重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轻民事责任的处罚制度。建立和健全投资者民事赔偿机制,减少对投资者的司法救济的障碍。(3)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特别是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和中介机构建立信用记录。总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首先要明确应该对上市公司及其它市场主体进行综合规范与治理的重要性;其次要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规范和完善,既要采取行政手段和道德教育,还要实施法律约束和经济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保证我国证券市场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海燕,谢柳芳.新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探析.财会研究.2010
【问题建议类信息范文】推荐阅读:
中石化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10-03
问题建议10-16
公司存在问题及建议09-18
车间存在问题改进建议10-17
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建议07-31
瓦斯治理存在问题及整改建议08-29
环保与养殖两全问题思考建议09-02
唐山晚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06-22
同学们上网问题的建议书07-27
反洗钱工作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