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民主政治

2024-10-14

实现民主政治(共8篇)

1.实现民主政治 篇一

拓宽民主管理渠道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校园民主政治建设年”体会

联合小学 姚振山

通过参加教育局和磷矿镇组织的“校园民主政治建设年”的多次学习活动,我思想上触动很大,我充分认识到在校园实行民主管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很有必要。

一、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关键在于提高认识

推进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首先要提高领导和教职工群众的思想认识,结合多年的实践,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统一了认识,形成了共识:

1、推进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学期初在学校召开的教代会上,我把其做为办校的指导方针写在校长工作报告上,并在各项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了这一方针。

2、推进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对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这样做有利于扩大教职工民主参与,加强学校的科学管理;有利于加强教职工群众民主监督,推进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密切学校党群、干群关系,调动干部和职工两个积极性;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我们体会到,从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巩固已有改革成果,继续深化学校的各项改革的需要来说,积极推进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势在必行。

3、推进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从学校当前面临的形势来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当前学校大力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矛盾、热点、难点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更有必要。

由于领导和教职工统一了思想认识,形成了共识,所以民主政治建设工作在我校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以教代会为主要形式的多渠道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学校管理和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几点体会

体会之一,在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领导班子是关键。一方面由于存在着“官本位”和“人治”思想,都想自己说了算,好象当官说了不算,这个官白当。另一方面由于学校都实行校长负责制,可以说校长的权力很大,所以领导班子民主作风建设问题非常重要。我们学校这几年

非常重视领导班子成员思想作风建设,重视培养班子成员的民主作风,学校的事情都经过班子成员集体研究讨论统一意见后再做决定。在领导方式上,我尊重系统领导职权范围内的行政指挥权力,从不越级指挥,真正实现了一级对一级的负责制。这样做,校长的权威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赢得了和衷共济的良好局面。民主政治带来了班子的团结,班子团结产生出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体会之二,在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群众是基础。“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学校是知识分子比较集中、文化层次比较高的地方,他们的思辩能力、参政欲望比较强,这使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多年来,我校充分相信广大教职工群众,真正把他们当成学校的主人,该由群众讨论决定的事情,就由他们来讨论决定;该让群众知道的事情,就向他们公开;该走民主程序的,决不个人说了算,让他们知校情、议校事、监校风。事实也说明,广大教职工群众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学校三者利益关系,能够管理好学校的各项事务。由于有了广大教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就保证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使得各项决策有了群众基础,执行起来畅通无阻。

体会之三,在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学校教代会制度是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渠道,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是以教代会为龙头。所以要全面落实教代会的各项职权,加强教代会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注重教职工代表的培训,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要使每位代表认识到,民主不是挑剔,监督不是整人。当前大力提倡校务公开,这是新形势下对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的基本制度,既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又有长期的实践经验,在新形势下需要更好地加以坚持、完善和发展。当前,又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充实新内容,以推进这一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继续积极参加“校园民主政治建设年”的学习,坚持教代会制度,努力提高学校各级领导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的自觉性,激发教职工主人责任感,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发展

2.实现民主政治 篇二

1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达到政治经济发展同步的目的,全面推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目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1. 1农民民主意识不强,政治参与不充分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村民的民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就总体而言,当前农村村民的民主意识仍然偏低。民主意识薄弱,参与政治事务的热情不高,法律知识缺乏,法治观念不强。大多数年轻农民进城务工,只操心自己的工资收入,无暇顾及农村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等事务。

1. 2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为民服务意识差

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力量,对当前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使农村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些村干部根据自己的喜好处理村务,不能很好地听取村民建议; 处理村民矛盾时,根据和自己关系的远近作为评判标准,不能实事求是。有的制度虽然写在纸上,但并没有真正落实。 有些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政策水平不高,不能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1. 3村民对村务信息了解甚少

由于受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基层干部掌权,对村务公开度不够,使村民对村务了解模糊,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村务信息的公开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有效促进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村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阻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

1. 4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民主需要法制作保障,当前制度不完备可影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委会组织法》作为一部法律只是从原则上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行规定,具体在实践中应该如何操作、执行,必须用细化、完善的相关制度来保障。如在民主选举制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贿选、暴力威胁、暗箱操作等现象,使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落实不到位[2]。

2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 1基层群众文化不高,政治交流不充分

在农村基层社会中,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的缺乏,没有切实有效的办学机制,导致有些村民想学习,机会却很少; 义务教育实施不好; 政策制度不完善,待遇得不到改善,使得大学生等技术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去,导致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2. 2村民参与协商地位不平等

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要想更好地协商交流,就必须保证每位参与者的地位平等。虽然给每个村民提供了平等机会,但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制约,在协商过程中基层群众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村干部自认为是领导在参与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协商地位不平等。

2. 3农村基层工作信息不公开

协商民主要在公平、公开的条件下开展,而现实中村务公开并没有按照程序进行,大多数村务由村干部决定。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使得一些村领导认为自己可以做任何决定,也不愿意将村务公开,他们往往采用对村干部不利的事不公开,要群众出钱、 出力的事公开的原则,时刻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样就打消了群众参与政治的热情。

2. 4基层群众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受封建思想影响,基层群众的责任意识淡薄,比如说: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些观念禁锢了人民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责任意识,养成了无组织、无纪律的思想。由于处于农村基层的人们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对民主权利的理解程度还不够,导致基层民众缺乏足够的责任意识。

3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加强协商民主路径的选择

协商民主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广泛的实践,广大农民开始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管理自己的事情。 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加强协商民主的途径,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重大意义,可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更好地发展。

3. 1宣传农村教育,提高协商民主参与者的素质

正如列宁所说“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就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当前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要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做好: 解决好农村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确保农村享有必要的教育资源; 保障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在农村广泛开展夜大、电大等多种形式的办学机制,为基层群众补充科学文化知识; 继续鼓励大学生和各类技术人才到农村工作,协助村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做好农村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群体文化素质低的状况。

3. 2发展农村经济,为协商民主奠定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根源于经济,政治意识也必然根源于经济水平,社会成员的政治心态也必然受社会经济水平、经济方式和经济关系的影响[3]。要积极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推进农产品多种经营实现农民增收,更要重视科技创新在农业上的应用,切实保障提高农民经济水平。

3. 3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协商民主法制保障

3.实现民主政治 篇三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 教师 课堂教学 民主化

十九世纪时,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师中心论”,但这种教师中心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以教师为轴心,造成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从而使教学过程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其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学生中心论”的观点,但这种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教学过程由于过度民主,使教师的主导教育作用被严重削弱。这两种理论,都容易产生极端的情况,但也给了我们广大的教师以启发: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二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如此一来,这就需要教师由知识权威的象征实现一定的转变。如何转变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形成了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意识。这就是,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前的中学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顺应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注重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权,使教学活动由过去的教师单向传输向现在的师生双向互动、多向联动转变。这种做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能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参与到教学中的信息交换、情绪沟通、心灵交融过程,学生的民主意识在教学多边活动中充分渗透,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尚存在根深蒂固的“权威意识”,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在目前的中学政治课堂仍有相当的市场。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因学生回答问题不到位、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等进行的惩罚、变相惩罚甚至有损学生人格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政治教师,在有人来听课时的做法是一套,无人听课时则是另一套。课堂上学生很少举手提问,讨论、辩论、实验探究等方式少被应用。教师在课堂上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教学仍是按照自己的老一套做法,根本不考虑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适应现代“人”的教育培养要求。

中学政治课堂的民主化教学,可以极大地调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政治教师怎样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呢?

首先是要了解自己和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作为政治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控制、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加强各方面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教师还要注意了解和研究学生,按照学生的个性、智力类型、实现班级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结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方式不拘一格,又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民主交流,学生置于这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就能感受到老师信任与关怀、同学的友爱与互助,既能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又能陶冶学生情操,塑造自身的完美人格。

其次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会影响教师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行为。因此,教师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正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加以教育引导,是适应现代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根本要求。如果教师认为学生调皮难教,不是讨厌、训斥、甚至体罚,就是不闻不问、或者迁就、或者马虎了事,就会造成不良教育后果。而如果认为学生不能顺从听话,表现出专断作风,而不顾学生的真正感受,缺乏爱心、耐心、细心,是不能搞好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上帝,看成是自己的亲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对学生的个性要予以重视,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环境是宽松的、学习的气氛是和谐的、学习的过程是民主的,从而极大地增强学习内在动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信心自尊心,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需要得到老师的信任和称赞。而老师要想得到学生尊敬与爱戴,就必须爱护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融洽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思路开阔,思维会异常活跃,信息交换的频率加快,求知欲增强,创造性思维得以培养。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才会乐意听从老师的教导。

第三是要创设民主化的现代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民主化的模式构建,教师首先要创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通过加强学习,转变观念,锐意创新,勇于探索,使教学民主化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营造出民主、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和谐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实际水平,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所选方法要从学生能接受的角度出发,所选手段要从学生喜爱的角度出发,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创新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不能统得过死,管得过多,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选择,以实现自己个性、爱好及独立意识的发展。目前情况下,有几种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可供我们进行运用:一是“2+1”模式:即一堂课(45分钟),分成三份,教师导学活动不超过三分之二(即二份共30分钟),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不低于三分之一(15分钟);二是“1+1”的课堂评估模式,即平等兼顾教师和学生两者,使教与学两方面的时间各占50%;三是“0+1” 活动教学模式。即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办法开展教学。活动课的方案完全由学生设计,政治教师仅仅是参与者和引导者。如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活动目标、拟定计划,由于目标、计划是师生共同认可的,故学生在执行中,能按计划进行活动,小组之间和小组内部成员之间都能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效果往往出人意料地好。这些教学模式的开展,将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爱好的充分展现,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进而不断提高创新及创造的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

4.民主政治制度 篇四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原因:(1)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民不可能都去直接管理国家,只能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 去管理国家事务。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的机关(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 国家权力 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形式,它有力地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3、人民代表大会与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关系(国务院为什么向人民代表大会作报告)?(1)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2)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的权力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⑶并授予它们分别行使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政府、法院、检察院必须对同级的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受它监督。(4)它们分工不同,职责不同,但根本目标都是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

4、人大代表和人民的关系:(1)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2)人大代表对人民负责;⑶人大代表接受人民监督,人民有权罢免自己不满意的代表。(4)人大代表只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5、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我国形成了什么样的民族关系? 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6、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具有什么样的意义?(1)妥善地解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全,又保障了少数 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主权利,使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5.《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篇五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向纵深推进的同时,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开始由启动转入加快的进程。近年来,我街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将探索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落实到完成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各项任务中。以改革和创新精神,使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同步发展。

面临新世纪新形势,社区发展任重道远。而发挥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逐步完善基层社区群众自治,加快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步伐显得尤为迫切。原因有三:

1、“减负”——成为社区干部最强力的呼声。随着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社区的地位日益提高,功能增强,所承担的任务也加重了。街道成了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责任主体,虽然近年来,加大了社区建设步伐,基层社区自治能力得到加强,但实际运作中,社区居委会仍然扮演着政府的执行者的角色,工作摊派多,突击任务多,考核评比多等实际情况。现在许多职能部门都要求进社区,出发点是为社区居民解决问题、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实际操作却是增强社区居干的工作量,因此,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社区居委会工作格局。社区居委会干部整天忙于应付,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要求“减负”的呼声越来越强。

2、居民要求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日益增强。随着国家民主法制进程的推进,公民自身的维权意识明显增强,折射到社区,表现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不断增强,许多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不再视作履行义务,而是自身权利的实

现;不再是被动参与,而是主动性很强。如反映在街道的信访中,反映市容环境问题、社区安全问题及为社区管理出谋划策等内容的信息意见、建议呈上升趋势,其中有的建议和意见是很有价值的,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由于街道和社区所提供给居民参与社区政治民主建设的渠道还不多,参与的方式也还比较单调,因而构成了居民日益增强的自主参与愿望与社区提供“参政”渠道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

3、党对社区的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待加强。近年来,通过社区体制的不断改进,但从现有的党建载体来看,较多的是以志愿者为民服务、群众性的文体活动等服务性、活动型的形式和内容,而且较多的是党员的个体行为,是分散的、浅层面的影响,而深层次的参与和全方位的主动性的覆盖仍然不足。从今后社区发展的方向来看,仅靠社区党员(占居民人口4-5%)的个体行为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影响居民群众,从而实现对社区群众的渗透、力度还远远不够。

因此,改进现有的社区居委会工作,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需要从基层民主自治功能的拓展和扩大民主参与渠道来实现渐进式的推动。为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各社区建设的实际,开展了对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社区自治能力的探索和实践。

一、以基层需求为第一目标,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指针

1、调查研究倾听基层呼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三个文明一起抓,因此,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方式实现以户口管理为主向以居住地管理为主转变,以行政化管理为主向

居民自我管理为主转变,如何更好地发挥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如何在社区居民民主参与、自治管理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社区的运行方式遇到了新的挑战。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新问题,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解决根本问题出发,开展了加强社区工作,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专项课题的调研。

2、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切实感到:居民欢迎社区自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潜力很大。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街道作了专题研究和思考,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上,贯彻落实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达成四个方面的共识:一是要把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表现形式。加强社区工作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又是社区工作的重要领域,要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形式向全体社区居民宣传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二是要把深化社区活动的推进作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抓手。要整合各种资源,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凝聚各方力量,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要建立畅通的民情网络,扩大居民参与渠道,将居民群众的意见和需求体现在推动居民的“四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建设进程中;四是要提供居民自治的舞台,通过居民群众的自我管理和活动,将居民自治真正落实到日常的具体行为中。同时,又明确要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党的核心作用和社区自治的关系;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各界人士参与社区事务积极性的关系;完成上级任务和实事求是地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文化精神等需求与社区现阶段所能提供的服务不相适应等关系。

二、立足社区,将社区居委会的自治作用充分发挥,把提高社区居委会工作能力作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着力点

1、以“百名社干进万家”为载体,发挥社区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凝聚民心。街道开展“百名社干进万家”活动,记好民情日记、社区干部走访每户家庭、了解情况,加强沟通。同时,各社区居委会针对不同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话说社区”、“百名组工下基层”、社区“求助门铃”——为孤寡老人安装24小时求助门铃等系列载体活动,社区干部服务居民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各项事务的积极性得到增强,百姓关心社区的事务多了,支持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多了,也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发挥一个核心,凝聚党心民心。为加强党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导和推动,实现党组织工作与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最佳组合,注重发挥“四大”作用,即政治上的导向作用,组织上的保证作用,工作上的协调作用,行动上的表率作用。提出了社区党委工作“六步法”,即站高一步,后退一步,深化一步,提高一步,拓展一步,超前一步,使得社区党委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抓大事,议大事,真正处理好党委核心作用的发挥与社区居委会行政事务自治的关系,不断提高社区党委驾驭社区事务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了三个文明的同步发展

1、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后,居民群众开始主动关心社区事,在党员的模范带动下,创先争优成为居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为社区作奉献”、“结对帮扶,爱心在社区”、“文

明进家庭”、“志愿者活动日”等等,极大地丰富繁荣了群众的精神文明活动。

2、党员和居民的基层民主政治意识得到加强,社区事务要求全体居民主动关心、参与,作为党员更应该率先垂范,带头参与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通过让党员主动参与社区的各项事务,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对社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在参与社区事务调协会、社区重大事项听证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及社区的换届选举等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6.实现民主政治 篇六

1.民主管理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文两个字:一是demos,意指人民或者公民;二是cracy,意指某种公共权威或统治。英文的民主(democracy)就是统治归于人民或人民主权的意思,意即由全体人民(而不是他们选出的代表)平等地、无差别地参与国家决策和进行国家管理,这是民主最原始、最基本的含义。[1]民主是与专制制度相对立的一种国家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列宁指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2]列宁所说的国家形式,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指国家的政体。立足于我国公办大学的民主管理的目标,对民主含义的理解必须置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现实背景之中,所以本研究所称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民主。

民主管理是由民主(democracy)这个政治学概念和管理(management)这个管理学概念复合而成的,重心在管理上,主要是管理学的概念,指大多数人的管理。[3]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的民主管理是一个偏向政治学的概念,是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的总和,是遵循大多数人的意愿,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机制,是大学内部权力分配和运行机制的外化表现形式。内涵上,民主管理是相对于独裁专断管理而言的一个概念,民主管理是指组织内部管理机构、师生员工和各行为个体,遵循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以科学开放的管理理念,协调内部各方参与、支持组织活动,达到优化管理目标的一种制度设计和管理活动的总称。民主管理是手段,更是一种理念,是以协商、沟通的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双重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民主管理符合人们的心理要求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管理过程、执行过程、监督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

2.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一词在国内尚无统一的译名,比如,审议民主(或审议式民主、审议性民主)、商议民主(或商议性民主、商议民主制)、协商民主、慎议民主、商谈民主、审慎的民主、慎辩熟虑的民主。本研究采用国内比较通行的对该词语的译法协商民主,主要是为了便于与其他民主有关的研究对照。

协商民主具有这些特征:(1)多元性。其基本前提就是承认政治主体的多元化,一个组织系统内部如果只存在一种权力,也就谈不上协商。(2)协商性。参与协商的主体主要通过互动式的对话、讨论、商谈、妥协、交易、沟通和审议等协商方式参与决策,相互妥协以达成理性共识。(3)公开性。公开性能使系统内的绝大多数人审视协商过程,对决策提出疑问,评论协商中存在的问题或疏忽,阻止秘密的、幕后的政治交易。(4)合法性。协商过程的合法性不仅出于多数的意愿,而且还基于集体的理性反思。协商的过程不是狭隘地追求个人利益,是寻求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成员共同愿望的决策。(5)共识性。由于知道决策的来龙去脉,使得成员更明确地支持特定政策的机构、政党和组织,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凝聚力,提高决策的权威性。[4]

协商民主在我国公办大学的组织结构中普遍存在,并且由于其先天具有的有利于民主管理的特征,在民主形式中呈现越来越大的份额。代议民主主要出现在教代会(具体表现为教代会代表的产生以及教代会会议制度和议事过程);直接民主则主要局限在大学的一些基层的小组织中,比如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的小型选举中,不可能出现在校级这样大规模系统的权力机制中。

3.共同治理

协商民主与共同治理:大学实现民主管理的重要路径按照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governance)所做的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民和机构同意的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5]治理与统治(government)不同,治理模式比统治模式更加柔性和灵活,更具有民主管理的特质。治理与管理(management)也不同,治理更强调权力运用的艺术,而不是仅仅执行指令和个人行为,是一种关系的调节和权力的制衡。

学界认同的大学共同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与非正式、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文化来协调大学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大学决策科学化,从而实现大学的目标的理念。[6]大学共同治理的特征有二:一是多元化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管理;二是沟通协商,整合现有治理结构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就是柔化决策过程,以人性化管理实现目标的共识。因此,可以说,共同治理与协商民主的本质是一致的。参与大学管理的大学各个权力主体在以分权和制衡的方式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中,需要一种相对柔和的方式,也就是协商沟通的方式,达成各个权力主体都能够接受的决策的方案。这种柔化的处理权力之间冲突的方式,极为适用于大学这样松散的组织系统。

二、以协商民主和共同治理推进大学民主管理的表征

1.以协商民主对抗不同权力主体之间的冲突

在大学内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始终贯穿于大学运行机制过程中。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权力主体之间的利益没有出现明显分化,甚至学术权力都还处在萌芽的阶段,彼时政治权力高于一切,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很难分清彼此,呈现一元的权力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三种权力的主体开始明晰,其所代表的利益主体分别有着不同的诉求,之间必然出现冲突。冲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目标的冲突。不同的目标导致不同的价值追求和利益归属。二是方式的冲突。政治权力的运行方式总体看还是属于强制性的;行政权力的方式则以科层化为特征,逐级传递,任务分解;学术权力的方式则是松散式的,而在我国公办大学的现实环境里,强制式的政治权力与科层式的行政权力往往对学术权力施加这样那样的压力,造成几种权力主体的冲突与对抗。三是对资源占有、职权划分的冲突。任何一种权力,从本质上看,都希望自己在权力的博弈中占据优势,对所希求的利益占有绝对的话语权。但是由于大学内部的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必然会产生权力主体之间的冲突。

以上三种形式的冲突,如不加以协调,会造成权力主体之间的内耗,最终使权力机制不顺畅,阻碍学校事业的发展。协商民主的方式,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各权力主体进行协调。

其一,以协商的方式寻找三种权力目标的交集。在大学的权力机制中,可以通过两种协商方式进行协调:一种是制度层面。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党委书记和校长要定期相互谈心。领导班子成员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对职责分工交叉的工作,要注意协调配合。文件还规定:校长办公会议(校务会议)的重要议题,要在会前听取党委书记意见。意见不一致的议题暂缓上会,待进一步交换意见、取得共识后再提交会议讨论。文件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对协商民主在完善大学内部权力机制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充分肯定。二是在实践的层面。再好的制度,还是需要执行者加以细化、落实。就广东省来说,在很多公办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定期沟通的工作模式,经常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在工作之余也有一定的交流,努力增进相互的了解和信任;在召开有关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会议之前,坦诚地交换看法,提供有关的信息,求同存异,互相协商,把学校的整体利益放在最终的目标之上来权衡得失利弊,使得可能有利益冲突的事项在上会研究决策之前,不同权力主体就已经达成了共识。这种沟通的协商方式,也同样适用于党委书记与副书记之间、与党委部门负责人之间,校长与副校长之间,副校长与中层干部之间,学术委员会的委员之间。这种协商的方式可以说是非常有效率的,即实现了事实上的民主管理,因为协商本身就是一种民主。

其二,克服三种权力主体自身的局限性。政治权力是外界(政党和政府)强加于大学的一种权力,它具有宪法的合理性,却与大学的根本属性(学术属性)不相符合,因此,仅有政治权力是无法运营一所大学的,而其鲜明的政治属性也容易使师生员工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行政权力源于大学的科层组织,也是一切组织结构中合乎寻常逻辑的管理主体,甚至有的学者认为行政权力可以包括学术权力,所以大学的行政权力完全可以具有一些学术的气质,比如一些行政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也是教授,一般认为它是比较合乎大学的属性的一种权力,但是在当前我国大学日益凸显学术权力,从国家的层面对行政权力予以限制(比如设立职级制,管理人员不能双肩挑,以及去行政化的呼声日趋热烈)的形势下,我们可以认为行政权力正在逐渐与学术权力剥离,在此基础上,完全依靠行政权力进行大学的运营,显然难以保证大学的学术属性,也不可能保证学术事务决策的科学性。学术权力是最符合大学内在逻辑的一种权力,但由于大学所在的社会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以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公办大学日益规模化,学术权力受其承担者特性(学术机构的委员都是学者,潜心教学研究,不懂得管理,也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投身于管理工作)的影响,也无法承担起推动整所大学改革和发展的重任。尤其是,教授们在参与治校的过程中,往往带有主观性、情绪化,比较局限于一个学科或专业、领域,无法把握和顾全全局利益,最后反而会与民主的方向渐行渐远。鉴于三种权力主体的局限性,有必要对三种权力进行合理地整合,取长补短,共同协商,作出最优的决策,共同推进学校的事业发展。

其三,顺应大学互相交错的各项职能权属的特性。在我国公办大学,不同权力主体还存在融合和渗透的相互关系,很多事务很难分清楚到底是归属于行政权力还是学术权力,比如教师的评聘、职称的评定,既涉及对教师学术水平的判断,也有关于学校人事编制和名额分配的行政问题,归结为资源的配置问题倒是比较贴切,但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种特定的权力所管辖的范畴。又比如在大学部门划分中,有许多合署办公的部门,如学生处和学生工作部合署,分别受学校党委和分管副校长领导,其合署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工作对象一致(都是学生群体),更因为它们的职能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受党委领导的学生工作部主要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其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受副校长领导的学生处工作重点则在于对学生事务的管理。而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抓好学生事务管理,呈现典型的正相关关系。又比如,在大学的事业发展中,特别是由于目前很多大学规模急剧扩张,急需寻找新校区,建设新校舍,在新校区的征地、规划、立项、基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对外协调工作,以争取政府的政策、经费的支持。这些工作,往往无法由校长独立完成,因为校长对于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的把握比较到位,而有关这些面向地方党委、政府的协调工作,一般都由政治经验更丰富、把控全局意识和能力更强、协调能力更出色的党委书记承担。可见,正是因为大学的各种事务权属的不确定性,各种权力主体之间的协商就是必然的。

其四,以协商的方式完善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绝大多数成员价值的认同。协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通过协商完成的决策更具有合法性,还在于以协商达成决策,充分尊重了每一个权力主体所代表的大学内部的广大成员的意志,这使得绝大多数成员的归属感和参与感明显增强了,使得每一个成员都感觉某一项决策的背后,有着其个人的意志参与,是许许多多的个体意愿的综合的反映,最终使得这些决策执行和推进的力度明显增强了。

2.共同治理对抗各自为政

在一个权力体系中,不同权力主体的各司其职,其职权也有一定的边界。在我国公办大学的权力机制中,政治权力司决策,行政权力司执行,学术权力司监督,教代会等组织机构司监督和反馈。这就必然涉及一个问题,这些不同权力主体之间的边界是越清楚越好,还是相对模糊比较好?不同权力是各人自扫门前雪比较合适,还是协同作战,共同治理比较合适?本文认为,结合我国公办大学权力机制的现实问题,通过共同治理的方式,促进内部权力机制的整合,实现民主管理的目标,是理论必然,也是实践应然。

其次,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的特性,决定了参与大学治理的主体的多样化,这使得大学走向共同治理成为必然。高等教育多样化是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伴相生的概念,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产物和客观趋势,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途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的鼻祖、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最早提出高等教育多样性理念,在他看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就是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中期阶段,仅就大学内部治理而言,由于投资渠道的多元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以及大学不断追求办学效率与效益等自身发展完善的需求,都决定了参与大学治理的主体呈现着不断增加的态势。而这些不同的办学主体必然都已在或将在大学的权力版图中占有或大或小的一席之地。这种管理主体(或者说权力主体)的多样化的过程是渐进式的,从一元权力结构到二元权力结构,再到三元权力结构乃至多元权力结构,不仅有学术权力这一大学古老传统的力量的崛起,也有教代会这一代表广大普通教职工的群众组织的参与,甚至还有学生组织的参与,以及按照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一些社会力量的逐步参与。在我国公办大学的办学实践里,已经有不少喝头啖汤的大学建立起了董事会制度,吸引政府、社会、企业、学生家长等多种主体进入大学董事会,参与大学管理,共同谋划大学发展,决定重大事项。

7.网络传播与民主政治建设 篇七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工作时, 通过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人民网“强国论坛”工作平台, 以视频直播的方式同广大网民在线交流。短短几分钟, 中国各大新闻网站上百亿页面流量流向人民网, 广大社会公众通过网络“目击”总书记与网民在线对话, 这一事件在国际媒体和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2009年2月28日下午,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中国政府网访谈室, 与网友在线交流, 并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的联合专访。在两个小时的在线交流中, 温家宝总理就教育改革和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灾区重建、反腐倡廉、社会保障、缩小收入差距、两岸关系发展、中美关系以及个人工作生活情况等方面回答了网友提出的问题。“两会”拉开帷幕之际, 人民网于3月1日隆重推出2009年“两会”专题。《网友议政》、《博在两会》、《网眼看会》等栏目拉近了民众与“两会”的距离, 《我有问题问总理》、《网民议事厅》、《强国E两会》等栏目更是调动了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现如今, 网络已经成为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有效平台, 成为社会公众与政府构建和谐关系的重要渠道。网络传播参与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的表现形态,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网络传播激发了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意识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形式是: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 同时在基层实行群众自治等形式的直接民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创造、一大特色, 也是我国人民民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 社会公众一度直接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愿望并不强烈, 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意识也不明晰, 参政议政等公民的民主权利更多地停留在法律意义上。广大社会公众不自觉地对自身民主政治权利的忽视, 使社会公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力量被弱化、声音被边缘化。社会公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 这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最广泛的实践、最基础性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充分落实。由于社会公众直接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意识并没有真正地形成, 党和政府与社会公众、人民代表与社会公众、传播媒体与社会公众等多层次的交流与沟通机制也就没有真正有效地建立起来。

网络传播的普及改变了这种现状, 为社会公众自觉地利用网络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搭建了平台。网络传播媒体积极创造条件, 为社会公众表达愿望、诉求提供了方便。党和政府更是积极引导、有效利用这一渠道传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 公开政务信息, 了解民情民意, 同时正确把握舆论方向, 不断加大监督力度。“两会”召开期间, 人民网上的流量数以亿计, 各种互动专区的留言上千万条, 《强国E两会》的提案上千件, 社会公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意识明显增强。“两会”召开后, 辽宁省在省纠风办主办的民心网 (www.mxwz.com) 上公开了全省100个县 (市) 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并选取了其中12项贴近民生和群众比较关注的工作规划进行了分类、比较和汇总, 为社会公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积极的思想资源, 社会公众可以在网上设置的“评价”和“我有话说”两个互动专区投票评价政府工作, 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如此大规模地借助于网络传播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在全国尚属首次。利用网络传播调动和激发社会公众民主政治意识, 对推进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然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并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网络传播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构成, 拓宽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渠道, 激发了社会公众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热情, 加强了党和政府与社会公众的联系, 满足了社会公众的民主政治需求。因此, 网络传播媒体同时更需自觉地认清和承担社会责任, 努力构建和创新形式多样的网络平台, 发挥媒介作用, 以满足党和政府、社会公众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需要。

网络传播创新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表现形式

社会公众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体意识的激发, 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网络传播媒体在调动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热情的同时, 丰富和创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表现形式, 为党和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 党和政府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者, 经常借助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阐发相应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这种自上而下的思想传播是必要的, 也是必需的。但是这种单向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社会公众主动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力量。此外, 受到编辑、版面、栏目时间、媒介特性等因素的限制, 传统新闻媒体所呈现的信息内容, 往往不能满足社会公众愈加丰富和多样的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求。现代网络传播则以其巨大的空间性、时间的迅捷性、形式的自由性和参与的广泛性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广阔有效的传播平台。

首先, 政府工作通过网络传播更加广泛深入地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各级政府在网上广泛征求民意、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等举措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开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局面。辽宁省100个县 (市) 区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网络媒体的披露, 使广大社会公众了解到经济发展指标、招商引资及重点项目、教育、社保、卫生医疗、生态环境、住房保障等各种政府工作信息内容, 通过社会公众的评价和建议了解民情、征求民意, 使决策更民主、工作有监督。山西省委也十分重视广大网民的意见, 重视网络传播信息的作用, 建立和完善了处理网上民意的工作机制, 接收、督办、转办、反馈, 一环扣一环, 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 使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及时得到回应。政府通过网络向广大社会公众了解民情民意、问计问策, 广大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向政府建言献策、表达思想和意志。党和政府与社会公众的积极互动形成了和谐的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政治文明图景。

其次, 党和政府以开放的胸怀积极引导广大社会公众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两会”期间, 网络传播媒体不断创新和构建形式多样的参政、议政的平台和渠道, “E两会”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的亮点。人民网特别为网民设置的“E两会会员证”, 只要通过注册成为会员, 便享有相关的“专属待遇”。“时政、民生、经济、科教”等栏目的“E会大厅”成了广大社会公众共商国是的重要空间, 关涉社会各方进步的声音在该区域得以表达和倾诉。与此同时, 为方便网民提交参政议政意见而设置的《民间智库》、《砖家亮点》、《拉拉队列》和《追踪调查》也受到网民热捧, 人气也分外火爆。网络传播媒体积极响应、深入配合, 社会公众热情高涨、广泛参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地向前发展。

网络传播创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表现形式。通过网络传播, 广大社会公众自觉地以主人翁的身份去思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把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当作自身的使命, 把国家大事纳入自己的视野, 思想更加深刻, 心态更加理性, 民主政治素质更加成熟, 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和参政议政的热情空前高涨。

网络传播强化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舆论氛围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 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可见, 党和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网络传播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网络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信息化时代, 网络背后有无数社会公众锐利的目光, 网络平台到处传播着广大社会公众的愿望和要求。“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在接受“中国之声”的访谈时表示:“我觉得网络媒体也好, 主流媒体也好, 每天都在监督审判机关、司法机关。我到办公室第一件事, 就是到网上赶快浏览今天所有的新闻当中有没有涉及法院的负面报道, 平常我也‘潜潜水’, 有时候也挨一些‘砖’, 但是我感觉到跟网民之间的交流沟通, 是一种能够加深理解,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很好的渠道。”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胡克惠列席台湾代表团分组讨论时也说, 今后还将借助网络和网民力量对不法事件进行长期监督。重视网络监督, 对网络民意予以积极回复, 越来越成为政府部门践行民主政治的一种重要选择;重视网络的力量, 随时在网络传播媒体上发表自己对党和政府的意见和建议, 越来越成为广大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从上情下达到下情上达、从服从执行到建言献策、从事不关己到积极监督, 社会舆论氛围的形成逐步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社会舆论不再简单地表现为党和政府的宣传与引领, 社会公众的愿望与诉求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与体现。网络传播成为政府权力领域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的有效的舆论空间, 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民生政治建设的舆论氛围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舆论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 消除个人意见差异, 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或态度, 正确的舆论导向与和谐的舆论氛围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传播媒体在2009年“两会”期间, 既有效地对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解读, 引领社会的舆论方向, 又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出发, 充分满足广大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的需要, 为社会公众充分表达民间声音营造发表言论的空间。和谐的社会舆论状态, 不仅没有因为广大社会公众在网络上的自由参与而削弱, 而是得到了有效的突出和积极的强化, 党和政府的执政形象在社会公众中得到树立, 社会公众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还指出, 新闻宣传工作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网络传播媒体会更好地找准自己的位置, 发挥自己的优势, 为广大社会公众参政议政, 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提供保障, 为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8.民主政治造就恭谦的政治家 篇八

这种心情与态度,就是政治家应该从感恩出发,从谦卑做起。

马英九在选举中取得大胜,按照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他应该是最牛的政治家,他的心情应该是终于君临天下,不可一世。然而,他在发表胜选感言时偏偏表示:他要从感恩出发,从谦卑做起。

他還正面承认他的对手党民进党对台湾民主的贡献,赞扬他的对手谢长廷拥有“政治人物应有的风范”,并表示执政后准备将民进党的部分政见纳入考量,而不是像王朝循环中新朝对前朝那样要全面、干净、彻底地消灭其残余势力,消除其残余影响。

国民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并且长期一党独大的老牌政党,是现代威权体制在中国的始作俑者。然而国民党党主席吴伯雄在胜选后的记者招待会上保证,国民党绝对不会再“一党独大”,并愿意接受台湾人最严格的监督。胜利之后是庆功的时候,吴先生却在第一时间表示,国民党会谦虚面对民众,要检讨自己,感恩于选民的嘱托与期待。传统上,取得政权意味独占江山,这是在分赃争夺战中取得莫大的胜利。而吴先生更把选举结果看成选民更换了嘱托,看成要挑起重担。理应,胜选者就是未来的领导者,然而吴先生表示,“我们向上苍祈祷,保佑台湾与民众,希望上苍领导我们,越过越好。”作为信奉天道自由主义的人,我格外欣赏吴先生的话。这也说明,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仍然可以找到超验价值的涓涓细流。

落选的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先生,不是像传统的政权争夺战中那样负隅顽抗、诋毁对手,而是坦然承认选举结果并恭喜获胜的马英九和萧万长,并号召民进党的支持者接受选举结果不要抗争。这种争夺双方互相称赞对方的情形,是中国的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在中国历史上,有的只是言词上往死里骂,在行动上往绝里杀。

为什么这对立的双方,当事的三位政治家都不约而同地表达出恭谦的态度,没有傲慢,没有怨恨?是什么把政治家们都改造成这样?答曰:是民主政治。从人类的文明上看,宪政民主的最大功劳就是完成了对政治家的驯化,把桀骜不逊、不可一世的政治强人改造成谦卑、感恩的政治家。不允许对手存在的政治,不是文明的政治;不愿夸奖对手的政治家不是体面的政治家。所以,他们都是文明、体面的政治家。民主政治下,政治家必须谦卑,因为对权力有约束;必须感恩,因为选票有力量。正像一位网友写到的,为了选民手中的这一张选票,“政治家们不得不走到民众中间,阐明政纲见解。为了这一张选票,政治家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接—个的质疑和问题,力求民众满意。为了这一张选票,政治家们不得不四处扫街拜票。昔日高高在上,威仪四方的官老爷们,原来跟街头的商贩们并无二致。只不过,他们兜售的是政治,如果民众不喜欢,他们就失去了市场,甚至得去喝西北风。”

所以,权力不受约束、选票没有价值的地方,就没有谦卑感恩的政治家,只有高高在上的霸主。

马英九等新型政治家在大中华的出现是台湾民主政治的逻辑产物。在民主政治下,做政治家是他们自愿的选择。既然选择了政治家作为自己的志业,就应该忍民众的辱,负公务的重。只能要求自己,而不能要求别人;只能限制自己,而不能限制老百姓。政治家对老百姓,最大的美德就是委曲求全。只有弯曲自己,才能成全万民。

在民主政治下,理想的政治家应该在政治上不与民争高低;在道德上不与民争是非;经济上不与民争货利。政治家越是感恩谦卑、忍辱负重,给无辜民众造成的伤害就越少。政治家和官员的腰杆是弯的,民众的腰杆才能直起来。

所以,在民主政治下,感恩的执政者有福了,因为他们顺应了道;谦卑的执政者有福了,因为他们光大了德!

上一篇:农业培训工作总结下一篇:身边的爱小学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