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 道德建设

2024-07-19

申论 道德建设(通用8篇)

1.申论 道德建设 篇一

【背景链接】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大众的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存在“价值迷茫”现象,社会上暴露出一些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问题。但同时,与思想“多元化”、““价值迷茫”并存的是,基层也涌动一股构建价值体系的热潮,对真善美的强烈渴望,对核心价值和共同理想的热切呼唤。尤其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为兴国之魂,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回应了时代呼唤,社会各界普遍希望加快推进价值体系建设,构建中国发展进步之“魂”。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要求使价值观问题更加紧迫。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方某些势力担忧中国崛起后的价值观取代他们的价值观。同时,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增强了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民间也涌动一种渴望被世界尊重、接纳的民族情绪和爱国精神。据重庆高校2011年调查,当面对“透过汶川大地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亚丁湾护航、青藏铁路通车、载人航天的成功等重大事件,您的看法”的多选题时,分别有79.7%、79.1%的人选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渐上升”、“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从内部环境看,当前我国正经历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一些规范、秩序悄然变更,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伦理、秩序又未适时全面形成,出现了道德失范、信任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使社会成员感到了不安与焦虑,反过来形成了对信仰、价值观的强烈心理需求。

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发生后,网民在微博发起的“拒绝冷漠,温暖你我”行动,响应的微博达数十万条。在“老人摔倒扶不扶”争论中,北大教师提出“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口号,倡议北大校友勇于做好事,为善行“撑腰”。这种被称为“撑腰体”的文体风行网络,各种地方、各种职业的版本纷纷出现,网民评论“这说明社会大多数人并非冷漠无情的”。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周薇认为,公众对于某种社会冷漠行为的强烈批判与深刻反思,说明大家知道善恶美丑的边界,呼唤良知。

2.申论 道德建设 篇二

一、大众媒体影响社会道德的作用机制

大众媒体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宣传阵地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大众思想形成的主要获得渠道。媒体的重要功能就是能够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积极引导着大众集体化的思想, 规范着大众的个人行为, 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例如, 北仑广电中心开办的新闻评论类节目《今晚有话说》, 长期针对网络上的热点现象特别是一些道德失范问题进行点评, 坚持以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 以全面的观点进行点评剖析, 树立了媒体监管的形象, 唤起大众群体的精神感应和共鸣。社会道德需要大众自觉遵守, 在这种情况下大众媒体起到了一个正向的推动作用, 利用自身独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思想意识, 使大众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 大众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要不断弘扬、示范善举, 批评、抵制丑恶, 从而实现对社会大众思想道德规范化的引导, 一直以来北仑广电中心坚持通过策划主题报道、拍摄公益专题片、开设专题教育专栏、宣传典型人物事迹等形式不断加大道德宣教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每天呈现大量优秀的节目内容, 努力实现荧屏声屏和大众心理之间的互联互通。

二、北仑广电道德传播的实践

目前, 我们已进入多屏时代, 随着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异军突起, 社会大众已身处海量信息的包围之中, 拥有了大量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 大众媒体要根据自身的特征和受众的需求确定合理的传播和引导的方式。我们坚持做到有形和无形相结合, 将道德宣教润物细无声地贯穿于日常节目的宣传报道之中, 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感染和打动大众, 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同时, 思想道德的引导和规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求大众媒体的思想性和贴近性紧密结合起来,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不断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道德内容具体化、规范化, 更加积极地引导和感召社会大众。

对此, 北仑广电中心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实践。比如说连续多年打造的北仑电视春节联欢晚会, 先后以“家在北仑”、“北仑梦”、“爱在港城”等主题为大家献上有着浓郁本土特色的文化盛宴, 汇聚和传递了“爱”的正能量;每天播出系列公益专题片《我是北仑人》, 以自述短篇的形式, 向观众推介身边那些或有一技之长, 或爱岗敬业, 或不懈追求梦想的新老北仑人, 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对全区重大典型进行深入报道, 如“最美志愿者”朱治平、“全国最美基层干部”胡朝霞等, 每年开设“劳动者之歌”、“巾帼风采”等人物专栏进行连续报道, 充分挖掘人物的闪光点, 用生动的细节和画面打动了无数观众;连续举办广电惠民大型活动“记录金婚”, 广电志愿者们走进全区的农村和社区为金婚老人免费拍摄纪念合照, 以实际行动宣扬社会公益价值, 受到广泛好评等等。

三、媒体自身的道德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 大众媒体的道德水准,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几代人的社会风尚。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有些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越过了道德底线, 放弃了自己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 导致一些报道道德取向失范, 出现导向错误。对此, 大众媒体需要从自律意识和他律机制两个方面不断加强职业道德的规范和建设。

一是加强媒体管理者的把关能力。媒体传播道德取向的混乱很多情况是由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迷失了自身的价值信念。特别是对于媒体管理者来说, 要不断提升传播道德取向的把关能力, 坚定价值信念,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同时还要具备明辨是非的眼力, 掌控复杂局面的能力, 在发展的过程中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媒体责任与媒体利益的关系。

二是提高新闻工作者的道德素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 自觉抵制低俗之风, 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时代责任和历史责任。例如, 北仑广电中心不断深化“走、转、改”、新闻从业人员三项学习教育等专项活动, 使新闻工作人员正确理解并恪守职业道德。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加强道德自律, 努力做有敏锐新闻嗅觉、有健康审美品位、有较高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媒体人。

三是充分发挥他律机制的监督作用。加强内部管理, 进一步明确职业道德规范,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 如北仑广电中心制订出台了《新闻采编人员廉洁从业“十个严禁”管理规定》, 将廉洁从业的要求更加明细化和具体化。同时要将媒体行业的职业道德和防腐倡廉工作, 纳入国家法律法规的体系, 用法律的强大武器来规范和监督大众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言行举止。

四是建立科学规范的传播效果评价体系。运用现代受众调查分析等手段, 建立科学规范的传播效果评价体系, 营造良好的媒介发展生态环境。受众的评价反馈在对大众媒体的职业道德规范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大众媒体除了接受上级的监督, 还应该自觉接受服务对象的监督和评价, 目前受众可有通过各种渠道要求媒体履行社会责任, 这是一种更为直接、更为广泛而有效的推动力量。

摘要:大众媒体是现代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工具, 它以独特的作用机制影响和构建社会道德, 这决定了大众媒体必须要将社会道德的规范和自身职业道德的建设紧密结合, 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水平,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道德取向, 切实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大众媒体,道德责任,道德传播,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张碧时.新闻媒体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引导功能研究[J].中国报业, 2012.

[2]吴昊.从法制和道德看新闻价值应有之义[J].新闻世界, 2015.

[3]吴春艳, 王立东.媒体职业道德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3.论公民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篇三

【关键词】 道德 核心 为人民服务 引导 教育 实践

一、道德的定义及其对社会的重要性

道德一词最早源于老子所著《道德经》之“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大概意思是讲世间万物随着自然形成后,要依靠品行培育承载,万物虽然不相同,依靠品行的力量也能让其有所改变,所以万物不仅依靠环境生成更要倍加约束珍惜。自然与社会环境是独一无二的,人的品行是很重要的,大家都不要破坏自然规律,人类可以用良好的品行改善自然社会环境,让后者健康成长,顺利发展。生万物而不贪有,抚育万物而不骄躁,教养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他认为学到礼就可以有道德了,这里的道德主要是指人们的一种德性和品质。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现代社会对于道德是这样定义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从目前所承认的人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社会需要协调,有两种渠道,一种是法律,带有强制力的;一种是道德,带有约束力的;法律由于其严肃性以及滞后性,不常用,而道德衍生于人与人最基本的交往中,并且约定成俗,最后行成社会道德体系,主要功用是能有效的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且损失最小的方式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道德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提升有较大作用,与法律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社会的秩序,法律的不足之处,道德可以弥补。

二、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当代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

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教育

人民日报指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使人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好的家风。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当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道德教育;要把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作为岗前和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帮助从业人员熟悉和了解与本职工作相关的道德规范,培养敬业精神;要把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促使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行业新风。

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以及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组织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要不断充实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教育内容,推广群众易于接受的各种教育方式。

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要突出加强社会教育,巩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的成果,促进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

四、道德实践活动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每个公民既是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也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人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要在各项创建活动中充分体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内容,明确具体标准,制定落实措施,力求取得实效。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是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榜样。要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取力量,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要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以及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使人们在集体聚会、合家团圆的同时,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提倡在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中升国旗、唱国歌,开展入队、入团、入党宣誓、成人仪式以及各种形式的重礼节、讲礼貌、告别不文明言行等活动,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源于基层、扎根群众,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要因势利导,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团体的骨干作用、先进典型和先进单位的带动作用、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使道德实践活动与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稳步向前发展。

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体育活动,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坚决批评各种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观念,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

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媒体,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满腔热情地宣传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反映新时期道德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要利用群众喜爱的名牌栏目,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要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有力地批评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要发动群众参与,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展开讨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励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

电影、电视剧、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摄影、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要积极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开拓进取精神和良好道德风貌,以其独特形式和艺术魅力,给人以鼓舞、启迪和美的享受。要在各种文艺评论、评介、评奖中,把是否合乎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一条重要标准;要加强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引导,提倡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要坚决制止出版、播映、演出格调低下的作品和节目,依法打击反动、淫秽及各种非法出版物,让健康的文化产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要切实加强对娱乐服务场所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卖淫嫖娼、赌博、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各种类型的商业性广告,要注意文化艺术品位,不得出现有损道德、有伤风化的内容;要大力提倡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广告,净化人们心灵,优化人文环境。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要精心组织、加强引导,吸引群众参与,以健康向上、团结拼搏的氛围,激发人们的团队精神和爱国热情。

综合以上材料,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社会道德建设机制的不断完善能够成为道德教育的助推器,而道德教育能够促进道德发展,是道德建设事业的前提保障。与道德教育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相比,道德建设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即宏观性、社会性、连续性、复杂性和实践性.在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和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中,道德建设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它与道德教育有机地联结在一起。.

参考资料:

《道德经》,作者:老子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发部门:中共党中央

4.申论 道德建设 篇四

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不断爬坡、与时俱进的过程,跟经济建设一样需要根据社会现实作出积极调整,应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改革发展攻坚期、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期的中国,利益分化、思想多元,社会现象不尽如人意,道德焦虑普遍存在。

解决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问题,完成法律、行政、经济的“基本建设”,最终构建起可信、可靠的现代社会良善秩序,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人的期盼。

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近日反驳了“国人道德滑坡说”。他表示,从主流看,国人道德风貌良好。“尽管有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现象,但这绝不是中国人的道德观”。

当下,许多人习惯用“道德滑坡”之类说法表达对自身际遇或社会现象的不满,以简单的“妥”或“不妥”来定义这种道德评判其实很难。但有一点能够肯定,那就是无论公众还是媒体,当他们传诵“最美妈妈”徒手去接坠楼孩子这样的义举、善举时,心中无不涌动着感佩与温暖。

当他们痛陈“老人倒地无人敢扶”时,言下之意都是“无人扶”十二万分的不应该。可以说,在“扶老”这类事儿上,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判断、道德判断相当一致,社会舆论纠结于“扶不扶”,更多的是因为这是一个典型的、能让许多人直抒道德焦虑的题材。公众对这样那样的道德失范现象高度敏感、焦虑,正反映了在“仓廪实、衣食足”之后,国人对“知礼节、知荣辱”,对社会道德水平提升的要求和祈盼。

中国人需要经济蓬勃发展,也需要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环境和心情。许多人言必称“道德滑坡”,说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重构主流道德观的任务重大而紧迫。遗憾的是,当不少人天天对现实做出负面道德评判的时候,却依然只是诉诸于传统的道德情感。

似乎一提到道德,就是传统美德,一提到失德,就是世风日下。但对传统美德一味怀旧,为“田园牧歌”大唱赞歌,并不能有效解决今天复杂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对身边的义举、善举视而不见,草草拉起道德大旗来质疑一切,甚至每每偏离主题,众声喧哗演变成了无休止的相互指责、攻击乃至谩骂,更不可能碰撞出一个与时代合拍的社会道德规范。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但道德并非一成不变,一定意义上说,思想道德建设就是一个不断爬坡、与时俱进的过程,跟经济建设一样需要根据社会现实作出积极调整,应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任何时代的道德都不那么完美,与过去相比,现在的道德建设可能更复杂、更困难。

必须正视,改革发展攻坚期、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期的中国,不同人群利益分化、对立、博弈,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这已是一种常态。

农耕时代或计划经济下那种基于共同生活经验或共同利益的道德正显得日渐单薄,口号化、形式化的东西,也很难再凝聚起“分裂的民意”、形成主流价值判断;必须正视,市场经济在不断加剧社会竞争,而保障良性竞争的法治堤坝还没有合龙,诚信体系更不完整,打道德和法律“擦边球”谋利甚至干脆冲破底线者常常没有受到足够的“报应”;必须正视,“陌生人社会”的到来正加大社会运行成本,互不信任也让人们的情绪变得负面,这种情绪与利益纠葛交织在一起,平添了许多对道德、对他人、对社会的抱怨。

今时今日,围绕国人道德所热议的种种问题,都不是靠振臂疾呼,或在道德上动个大手术就能够解决的。提高国民素质、引导道德选择,还有很多法律、行政、经济的“基本建设”要做。诚然,如王世明所言,“老人摔倒二话不说就该扶”。

老人摔倒众人扶起,好人受到感谢而非冤枉;搭便车回家的老人意外身亡,其子女拒绝赔偿——我相信,事情确实就应该这样发生,而且在生活中也真实发生着,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大家不愿看到的纠纷就不会出现。应当承认,创造一个让更多人愿于、乐于“二话不说”扶危济困的环境,要说、要做的还很多。

站得更高一点看,无论是出于道德传统,还是出于现实情感,很多事儿其实都属于二话不说就该做的范畴:为官一任该讲官德,清正为民;为人师表该讲师德,言传身教;白衣天使该讲医德,妙手仁心;大小老板该讲商德,诚信经营„„

但这种“德”不能全靠传统和个体良心去实现,道德成本不能由好人来承担,不能要求谁不考虑外在环境、不计较个人得失去践行某种道德标准。所以我们才要强调:德以劝善,法以诛恶,法律必须成为道德规范和社会文明的风向标,道德观念必须渗透到司法实践中。

扶危济困、助人为乐者应得到保障,不择手段、唯利是图者应受到严惩;所以我们才要强调:道德讨论不是要抹黑、围攻哪个人群,放大冲突和对立,而是要切实调整利益关系,提升每个人从善的动力和对他人从善的信心;所以我们才要强调:“私德”的培养很大程度有赖于“官德”、“公德”的建设,只有权力和金钱被套上笼头,“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得以扭转,社会心态才能理性平和,道德基石才能坚实稳固。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道德建设的爬坡永无止境,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对建设“新德”、“大德”,对惩恶扬善提出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

在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发布10周年之际,正视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焦虑,实实在在地解决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问题,构建可信、可靠的现代社会良善秩序,这是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惟有如此,中国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中国人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体面、有尊严。

一、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中华民族赖以振兴和腾飞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广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题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大力倡导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大力倡导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力倡导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精神,把伟大的民族精神转化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再接再厉、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从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是引导人们参与道德建设、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成功经验。要广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对广大公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通过治理城乡环境,革除社会陋习,搞好卫生防疫,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构筑群防群治的坚强防线,使环境更加整洁优美、生活更加健康文明。紧紧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广泛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加强诚信教育,强化信用意识,下决心遏制工程建设、商贸餐饮、医药卫生、电信通讯、旅游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打击制假售假、欺诈经营、虚假广告、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引导人们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紧紧围绕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众,广泛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千方百计帮助特困家庭、下岗职工、孤寡老人、残疾人、失学儿童等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紧紧围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在全国城乡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百城万店无假货和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各类创建活动,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一点一滴改起,不断增强道德建设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引导人们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个好建设者、在家庭做个好成员。

三、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使道德宣传教育经常化、大众化。广泛传播道德知识、普及基本道德规范,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一切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坚持正确导向,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要把道德建设贯穿到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渗透到课堂教学、学校管理、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科学规划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要把道德宣传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开设专题、专栏,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家点评、群众讨论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营造道德建设的浓厚舆论氛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讴歌人民群众积极向上、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崇高思想品德为己任,努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道德和新时期良好道德风貌的文艺作品,给人以鼓舞和启迪。文化、广电部门要做好优秀文艺作品的展映、展演、展播、展示工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体育场所等基层文化阵地,要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图片展览、文体表演以及健康民俗活动,进行生动活泼的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城市街道社区、乡村集市、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客运码头、机场等公共场所,要在显著位置设立宣传基本道德规范的公益广告,让人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四、完善各行各业的职业行为准则,使道德建设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行为准则,是把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自觉行动的有效途径。各地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对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标准和已有的市民公约、社区公约、乡规民约,干部、职工、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进行必要的修订完善。要重视修订完善各种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和娱乐服务场所的行为准则。既要体现道德建设的要求,又要同有关法律法规相统一。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使各项行为准则易记、易懂、易行,易于监督。要把修订完善行为准则的过程,作为道德宣传教育的过程,作为干部群众参与道德建设的过程。各类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和示范单位,都要带头做好具体行为准则的修订和完善工作,并引导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自觉遵守,努力践行。

五、建立和完善激励监督机制,引导人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把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起来。要形成激励机制,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各类创建活动,都要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评选标准;新闻、出版、文艺、体育、教育、科技等各类评奖,都要把是否合乎社会主义道德作为重要标准。要形成监督机制,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要加强舆论监督,揭露、批评有悖社会主义道德的言行和丑恶现象。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都要在黄金时段开设道德栏目,对道德热点问题进行评议。社区、农村、企事业等基层单位要依靠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评议活动。公安、卫生、税务、工商、质检、城管、环保等行政部门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依法对各种不良行为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处罚。通过发挥激励和监督机制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讲道德光荣、不讲道德耻辱,讲道德受人尊敬、不讲道德受到批评的良好社会风气。

六、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把公民道德建设列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要增加必要的投入,为道德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各级文明委和党委宣传部要认真做好指导、协调和组织工作,及时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公民道德建设的合力。

9月20日,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在京举行,让我们向道德模范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党的十七大以来,公民道德建设牢牢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为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培育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从教育入手。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十分注重道德的教化和养成,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曾提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我们党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中,对道德教育都没有放松,社会的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这也成为我们不断赢得胜利、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法宝。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主流价值观和基本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讲利益不讲道义、重能力不重品行的现象有所滋长。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社会道德为代价,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题,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当中,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从娃娃抓起,用典型引路,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抓细节抓具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推动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更好地助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保障。德以劝善,法以诛恶。道德是软约束、是人们内心的法,法是硬约束、是最基本的道德,二者功能互补、相辅相成。要使道德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法律是道德规范和社会文明的风向标,必须把道德观念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把道德规范体现到法律法规的制定之中,并通过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扶正祛邪、惩恶扬善,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如果扶危济困、助人为乐者的合法权益时刻得到保障,好人难做、冷漠围观现象就会减少;如果不择手段、非法牟利者的行为受到严惩,“毒奶粉”、“地沟油”便会失去生存空间。惟其如此,人们从善的信心才能得到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坚实稳固。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国家者,积人而成。遵守社会主义道德既是觉悟、也是义务,道德大厦的建设需要每个社会成员添砖加瓦。当下,有的人对不道德现象有痛恶之言,也有行善助人之心,但常常瞻前顾后、逡巡不前;有的人不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只想作壁上观、独享其成;有的人则置社会道德于不顾,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害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凡此种种,应当坚决摒弃。为官一任必须讲官德,只有清正为民,才能赢得信任、造福一方;为人师表必须讲师德,只有言传身教,才能受人尊敬、琢玉成器;经商办企业必须讲商德,只有诚信经营,才能赢得市场、长远发展。全社会都要讲公德,只有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实践,才能积小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在“道德滑坡”现象引起中国社会普遍焦虑、成为舆论关注焦点的时刻,让我们再从一件小的新闻事件来发微:

安徽合肥沿河村村民刘士圣开着电动三轮车载了同村老人李家珍一程,途中发生意外翻车,76岁的李家珍过世。为表达心中愧疚,刘士圣4次要赔偿老人家属,但都被婉拒。老人的儿媳妇称,家人都不同意要刘士圣的钱,她本是做好事,要了钱的话良心过意不去。

两家村民的互谅互让,获得了许多人的高度赞美,认为这体现了美德。然而,换个角度来看,难道老人的家人收下车主家赔偿的钱,甚至还依照法律要求更多,就不是美德了吗?事实上,按照法律规定,搭顺风车出了交通事故,车主也是应该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所以如果老人的家人收下车主赔偿的钱,这也是遵守法律,依法维权,这仍然是美德。

所以,从这件小事上,其实可以看出两种道德选择:一种是如两家村民现在所做的,放弃法律程序而互谅互让,这体现的是中国传统乡村美德;一种则是依照法律途径界定彼此的权利义务,双方都遵守法律规定,这体现的是民主法治时代的美德。换言之,不能说只有老人的家人放弃赔偿才是美德,而依法主张赔偿就不是美德。

从这个角度,再来反思南京“彭宇案”发生之后,国内出现很多类似事件,从而引起的社会对道德滑坡的普遍担忧。我们不难发现,在许多舆论中其实存在一个明显的误读,那就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究竟需要哪一种道德这个问题,实际上没有搞清楚。在许多人看来,老人跌倒而有人扶起,这就是美德;反之,如果因此产生纠纷被告上法庭,那就是“道德沦丧”。实际上,在这类事件中,双方对权利义务产生纠纷而诉诸法律,人们应该关注的是法庭的审判是否公正、法律程序是否严格,只要这方面没有问题,那么这就仍然符合民主法治时代的道德规范。诚然,道德问题是当前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寡廉鲜耻、道德沦丧的现象值得高度警惕和重视。但是,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当中,可谓真正的“五千年未有之变局”,自然,社会道德规范也需要转型。在社会转型、道德观转型的时代,一些传统道德观念在许多人心目中日渐淡薄,社会上时或出现所谓“道德真空”、“道德滑坡”的现象,其实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过程。对此,人们应当重视,但没有必要过分焦虑、恐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明确,面对当前这种状况,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加快构建新的道德体系,而不是对传统道德的一味怀旧和片面回归。也就是说,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当下和将来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道德?眼下提倡的道德是不是真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符合民主法治的要求?生活中人们究竟要选择遵从哪一种道德标准?

应该在弄清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再来加快新的社会道德建设,这样才能完成社会道德转型,使整个社会展现出新的气象。而不是简单地扯起道德的大旗来质疑一切,当然,也不是盲目地为“田园牧歌”唱“赞歌”。如果说,两家村民的互谅互让是体现了传统美德,那么,他们完全没有考虑到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又焉知不是暴露了当前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法治建设的滞后呢?毕竟,单纯的互谅互让并不足以处理现实生活中更多复杂的关系,而民主法治才是构建现代社会良善秩序的根本途径,基于民主法治理念的新道德体系才是社会需要的抉择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为官一任讲官德,清正为民;为人师表讲师德,言传身教;白衣天使讲医德,妙手仁心;大小老板讲商德,诚信经营„„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但是,随着“彭宇案”、“小悦悦”等事件被披露,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寡廉鲜耻、道德沦丧的现象引起了人们高度的警惕和重视,造成了社会对道德滑坡的普遍担忧。(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更显得尤为重

要。)

在社会转型、道德观转型的时代,一些传统道德观念在许多人心目中日渐淡薄,社会上时或出现所谓“道德真空”、“道德滑坡”的现象,其实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过程。任何时代的道德都不那么完美,与过去相比,现在的道德建设可能更复杂、更困难。对此,人们应当重视,但没有必要过分焦虑、恐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明确,面对当前这种状况,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加快构建新的道德体系,而不是对传统道德的一味怀旧和片面回归。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

第一,提高认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广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题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倡导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大力倡导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精神,把伟大的民族精神转化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再接再厉、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紧抓行动,积极开展道德实践。对广大公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通过治理城乡环境,革除社会陋习,搞好卫生防疫,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构筑群防群治的坚强防线,使环境更加整洁优美、生活更加健康文明。在全国城乡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百城万店无假货和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各类创建活动,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一点一滴改起,不断增强道德建设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引导人们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个好建设者、在家庭做个好成员。

第三,开拓渠道,广泛传播道德知识。要把道德建设贯穿到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渗透到课堂教学、学校管理、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科学规划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要把道德宣传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开设专题、专栏,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家点评、群众讨论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营造道德建设的浓厚舆论氛围。文化、广电部门要做好优秀文艺作品的展映、展演、展播、展示工作。城市街道社区、乡村集市、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客运码头、机场等公共场所,要在显著位置设立宣传基本道德规范的公益广告,让人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第四,完善准则,有效规范日常生活。各地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对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标准和已有的市民公约、社区公约、乡规民约,干部、职工、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进行必要的修订完善。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使各项行为准则易记、易懂、易行,易于监督。要把修订完善行为准则的过程,作为道德宣传教育的过程,作为干部群众参与道德建设的过程。各类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和示范单位,都要带头做好具体行为准则的修订和完善工作,并引导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自觉遵守,努力践行。

第五,激励监督,引导养成良好习惯。要形成激励机制,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新闻、出版、文艺、体育、教育、科技等各类评奖,都要把是否合乎社会主义道德作为重要标准。要形成监督机制,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要加强舆论监督,揭露、批评有悖社会主义道德的言行和丑恶现象。通过发挥激励和监督机制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讲道德光荣、不讲道德耻辱,讲道德受人尊敬、不讲道德受到批评的良好社会风气。

第六,加强领导,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把公民道德建设列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要增加必要的投入,为道德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各级文明委和党委宣传部要认真做好指导、协调和组织工作,及时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公民道德建设的合力。

5.申论 道德建设 篇五

去年9月中下旬以来,31省份均已正式出台高考新政,在各地加分项目大瘦身同时,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竟出台道德加分项目,甚至加到20分,令人感觉到不可思议。(《法制晚报》)(新闻链接)既然在其他项目上加分都扼制不住肆无忌惮的造假行为,那么,在道德项目上加分也扼制不住肆无忌惮的造假行为。实际上,相比较而言,体育、奥赛等项目毕竟还存在“硬杠杆”,而品德项目则基本上是红口白牙“说是就是,不是也是”,那几乎是天底下最容易造假的东西了。

且道德加分项目本身形成为悖论。在我们的道德观念中,希望每一个人在力所能及时帮助他人,并不自以为恩赐,不索取、更不能强行索取报酬,不能让你自己在这一时的急公好义沦落为他人一生一世都还不尽的负债。所谓道德加分项目则正相反,要求你自己将所谓好人好人事说出来,且必须添油加醋地说出来,否则就不能加分、不能加更多的分。循此逻辑,就是制度认为:如果做好事不留名、不夸张,不肆意地将自已在某一时刻的急公好义变成他人一生一世的负债,则此事不值得称道、其人为傻子。

结果是什么?往好的方面说,可能就是今天阿乙扮蒙面歹徒殴打阿丙,阿甲路过,大喊一声:“歹徒不要猖狂,俺阿甲来也,咚咚锵,咚咚咚咚锵……”然后,阿甲立功,评为道德模范,而明天、后天,阿乙、阿丙也分别评为道德模范,于是就都可以加分。往坏的方面说,则关系到了,钱到了,戏都不用演,直接就是道德模范、可以加分了。

6.申论 道德建设 篇六

社会道德危机近些年来一直是我们社会的一大热点,一个小小的案例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对于道德的重新审视,思考我们社会对于道德的建设和道德的认知。虽然公共道德危机在国考中已经出现,但是对于社会道德出现的危机的讨论不绝于耳,我们应该予以重视,特别是作为和民生联系密切的道德,往往会作为申论考察的主题所在,所以加强对于社会道德危机的思考,以便我们对于这次申论考试有个充分的准备。

背景材料:

1、南京彭宇案,是2006年末发生于中国江苏南京市的一起引起极大争议的民事诉讼案,其他地区也有类似事件发生。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

彭宇表示无辜。他说,当天早晨3辆公交车同时靠站,老太要去赶第3辆车,而自己从第2辆车的后门下来。“一下车,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赶忙去扶她了,不一会儿,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动过来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说谢谢,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彭宇继续说,接下来,事情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

法院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对受害人的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此,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

2、天津许云鹤案。2011年8月16日,据网友爆料,天津车主许云鹤因搀扶违章爬马路护栏摔倒的王老太,被法院判赔108606元。这起被标识为“彭宇第二”的事件,将起自彭宇案而未能收场的关于社会道德滑坡危机的大讨论引向高潮

2012年1月19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宣判许云鹤与王秀芝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二审判决驳回许云鹤的上诉请求,维持原审判决。上诉人许云鹤及其代理人和被上诉人王秀芝的代理人到庭。

对于这一判决结果,许云鹤正在准备相关材料,将向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申诉。他认为鉴定书是“有倾向性的”。许云鹤还表示将悬赏11万元寻找当时的目击证人,还原事实真相。

3、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2011年10月29日,没有追悼会和告别仪式,小悦悦遗体在广州市殡仪馆火化,骨灰将被带回山东老家。

2012年9月5日,肇事司机胡军被判犯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该事件发生后引起了日本众多知名媒体的关注朝日电视台曾在一时政节目中,用了2分钟的时间,还制作了不少图板,来解释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涉及到的中国社会的道德问题,令人深思。

美国电视台对此事也作了报道,美国Channel1电视台特地做了关于“小悦悦”事件的专题片,以相当大的比重抨击了见死不救事件在中国的发生,也报道了一些中国网民祈祷的留言。观后很多外国人都表示十分可怕。

深度解读: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的血液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血脉里流淌了五千年。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的今天,却遇到了“道德的困扰”,道德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整个社会都在思考: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看待我们的道德状况,如何构筑和坚守我们的道德家园?

面对以“小悦悦事件”为代表的败德现象,“道德滑坡”的观点颇有市场,甚至有人认为“中华民族到了道德危机的地步”。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危言耸听”,我们道德的主流还是积极进步的。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道德状况呢?

事实最有说服力。大量的事实昭示着社会道德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

无论是以任长霞、沈浩、杨善洲为代表的优秀领导干部,还是以“当代雷锋”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为代表的“平民英雄”,这些时代楷模、先进典型层出不穷、灿若星云。他们以关爱他人、感人至深的善行义举,以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责任担当,向我们诠释着道德良知,彰显着人间大爱,展示着文明风尚。

也不可否认,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许多败德现象。

一些无良企业被频频曝光。黑心棉、毒奶粉、毒胶囊„„商业欺诈现象屡禁不止,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丧失起码的道德底线。

一些见危不扶、见死不救的事件时常见诸报端。老人跌倒路边无人相助,救人之前先提出高额费用,公交车上面对歹徒行凶乘客袖手旁观„„令人倍感世态炎凉人情淡漠。

可见,我们正经历道德的进步,也承受着道德的阵痛;我们身边处处演绎着浓情大爱的“最美”事迹,也不时出现令人寒心的失德行为。正如有人所说,中国的道德状况是一幅“感动与疼痛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主流进步与问题突出并存”的复杂图景。因而,要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道德的“全貌”,对存在的问题不能视而不见、粉饰太平,也不能从一些失德败德现象简单推定出“道德滑坡”的结论。

加强道德建设的对策:

1、改进道德建设。

注重实践养成。应紧密联系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把道德建设融入日常工作学习中。

抓住重点人群。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准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标杆。应大力推动领导干部修身立德,完善“官德”考评,使之为全社会作出表率。

治理突出问题。应该从最突出、影响最恶劣、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集中力量,抓出成效。

善用榜样带动。应该继续精心选树典型,特别是动员群众发现身边的感动、评选身边的好人,引导人们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2、完善制度保障。

提升社会道德风气,既要靠良知、靠教育,也要靠制度来“保驾护航”。通过完善法制、强化监督、惩治败德等一系列制度手段发出强烈信号,让善者无后忧、让恶者不敢恶。

应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宣示任何失德行为都将产生不利后果,尤其是触及制度“红线”的严重行为,必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加强道德立法,推动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对言行越过底线的人给予规约和制裁。

应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对模范道德行为给予奖励保护,为好人化解道德风险,使其权益得到法律保护。

3、建立诚信体系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加强诚信法制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当前,要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保障,加快建立我国现代社会诚信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而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7.新农村建设中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篇七

一、当代农村道德建设的现状问题

农民的小康生活以及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 直接关系到全国和谐社会的实现速度。近几年来, 政府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主体性也明显增强, 其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方面, 积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不断得以强化;另一方面, 消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有所复生。少数农村公民思想混乱、道德水准滑坡, 由此引发的各种农村矛盾日益增多。不和谐的因素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集体主义观念淡化, 崇尚私利

改革开放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集体主义道德观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许多农民在个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置国家集体利益于不顾, 甚至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以维护其自身利益。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个体的独立性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要求。经济主体通过种种契约关系构成社会经济整体, 正是这种社会物质现实的变化导致了社会中主体意识的兴起。这种意识的兴起, 必然导致对私利的崇尚。而且,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资本主义世界中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也逐渐传播开来。这种思潮的传播虽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但使集体观念不断弱化, 对社会的整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经济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经济中的行为规则不断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单纯追求自身利益成为社会风气, 也使得传统的儒家观念、封建伦理、道德信仰所组成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二) 法制意识单薄

我国有着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这其中人治是封建统治的基本方式, 到现在还对人民的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农村基层干部中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只注意行政上级命令, 而忽视了基层的法制建设。部分干部的这种思想也体现在了工作中, 导致现在农村工作中征地、行政许可发放、准生制度等工作都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其次是干部的这种缺乏法制的思想也影响到了群众, 使农民群众缺乏法制观念。有些农村干部不懂法, 不知法, 没有意识到法治的重要性, 忽视法制教育;又由于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 文盲半文盲占相当比例, 而法律方面的知识素质就更低, 法盲占的比例就更大, 这样当广大农民群众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 一般不相信法律, 而是通过家族、宗族等势力解决或者直接自行解决, 必然影响社会和谐。

(三) 封建宗族观念犹存

宗族对中国的影响很大, 特别是农村地区, 新中国建国以前, 宗族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 宗族权力也一直是国家权力的补充和延伸。建国以后, 经过几次政治运动尤其是农村集体化运动, 用人民公社这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重新组织了广大农民。农村宗族被摧毁, 宗族活动在广大农村也基本消失。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农村逐步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这种背景下, 一些农民把以前寄予行政领导的信任转移到同宗同姓的人身上, 期望这些人来保护自己。在一些地区宗族组织死灰复燃, 宗族活动重新活跃起来。这些农村宗族活动给我们农村的基层工作带来了一些麻烦, 也给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文化建设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当代宗族的重新活跃使一些带有封建文化印记的落后思想意识得以复活和蔓延, 助长了封建迷信活动, 并导致落后行为方式的变态扩张, 同时也对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二、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当前, 农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相适应。

(一) 在总体目标上, 不能以单纯的经济发展和GDP的增长为目标, 而要以社会的整体发展作为目标

这就必然要求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有长足进步。只有树立这样的正确目标, 才能使农村基层政府的工作重心放到社会的全面发展上, 才能使农村基层干部真正地重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 才能逐步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逐步使村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形成崇尚文明与科学, 家庭和睦、互助合作、民风淳朴、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风气, 科教文卫体事业全面蓬勃发展, 逐步建立和谐、健康、全面的新农村。

(二) 在工作方法上, 要坚持灵活多变的工作方法, 并逐步形成长效机制

要避免形式主义与短期行为。要把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到实处, 就必须采用正确的、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面对复杂的工作形式, 有效的工作方法必然是灵活多样的。而且需要逐步形成长效机制, 这样才能使农村的思想道德长期不断提高, 而不是短暂的形式主义。坚持这样正确的工作方法必然会使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有长足进步。

(三) 在工作内容上, 要注意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与农村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

首先, 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宣传教育是主要手段。教育要从基础教育开始, 完善义务教育制度, 使农村儿童有较好的文化素质。成人教育也至关重要, 现在农村的文盲与半文盲率还很高, 必须通过教育使村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为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基础。另外, 宣传工作也需要不断加强, 通过各种基础宣传媒介宣传先进道德事迹和各种道德规范。其次, 通过教育与宣传等各种方式, 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 还需要不断推进基层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基层政府在组织道德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一要注意道德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使活动可以与农村的现实情况相结合, 让农民群众接受实践活动, 并且乐于参与其中,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道德实践活动产生积极的效应。二要注意基层道德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没有可操作性的活动只能停留在纸面和文件上, 所以必须注意活动设计的可操作性, 使农村道德实践活动成为农民切实可行的日常活动。

总之, 我们应该意识到, 由于我们国家的特殊国情, 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因此, 我们应该把这项工作作为长期任务来对待, 坚持不懈地努力提高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新农村的建设中, 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性在于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中国农民道德开始由封闭、迷信走向了开放、科学, 宗教色彩逐步淡化, 婚姻家庭道德观转向了现代化。对新一轮亚文化影响下所出现的思想道德水平的下降问题, 我们必须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斌, 张兆刚, 霍功编著.中国三农问题报告[R].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

[2]雷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3]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4]叶敬忠, 王伊欢.对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01年, 第10期.

8.略论信息道德及其建设 篇八

关键词:信息;信息道德;信息伦理

收稿日期:2009-11-06

作者简介:李彩霞(1969-),女,山西保德人,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图书馆员。

一、信息道德及其存在的问题

所谓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1]信息道德问题古来有之,它并不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但是,当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特别是随着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以及信息资源的不断扩张,信息道德问题日益明显和加剧,并成为阻碍信息社会健康发展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类型:

其一,信息道德缺乏

信息活动是人类不断走向进步和文明的前提和保证。正是因为人类进行不断的信息创造、交流、积累和利用,才有了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是因为信息活动本身就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伦理价值。然而在当前的社会信息活动中,出现了信息超载、信息污染、信息贫富不均以及信息的无国界传播等问题。这些问题由于越来越对社会信息交流的健康有序发展带来危害和冲击,所以也引起了全社会对信息道德问题的广泛关注。虽然信息污染等问题并不仅仅是信息道德问题,但是,当我们面对信息污染、信息分化、信息制假等问题时,也必须从信息道德的角度进行思考。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协会明确指出了以下几种网络不道德行为:

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入网络及其相连的系统;

商业性或欺骗性地利用大学计算机资源;

盗窃资料、设备或智力成果;

未经许可而查看他人文件;

在公共用户场合做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为;

伪造电子邮件信息。[2]

其二,信息伦理困惑

当现代信息技术给人类的信息交流和传播带来革命性的进步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伦理的困惑。例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信息滥用、信息侵权和信息犯罪:信息技术的巨大投入也会产生更大的人财物的浪费。在数字化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形成了新的交往和互动模式,其中也必然蕴涵着更加复杂的道德关系问题。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交往工具,但也使人类的交往关系处在极不确定的状态,乃至使千百年来已经确立起来的规范人们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观念可能处于危险境地。

二、信息道德的社会功能

当我们对信息道德的社会作用和意义进行全方位审视时,必须对信息道德的社会功能给予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准信息道德建设的努力方向,才能使全社会对信息道德建设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归纳起来,信息道德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认识功能。人们通过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道德判断,全面把握自己所处的信息环境,科学认识信息道德的特征和规律,正确了解自己在信息活动中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有效地选择自己的信息行为。

第二,调节功能。面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复杂的信息关系和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通过信息道德的调节,可以规范个人和团体的信息行为,使人们在信息活动中的关系变得和谐与友好。

第三,教育功能。通过社会舆论和道德评价培养人们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提高人们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水平,从而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念。

三、如何加强信息道德建设

第一,必须加强道德环境建设。既要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要考虑到人们的思考特点和觉悟水平,提出的道德要求要能为大众群体所接受,对全体社会成员形成号召力、鼓动力和约束力。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作为工作重点,特别是要把提高青少年和科技人员的信息道德修养作为主要目标。

第二,信息道德建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形成综合建设效应。信息道德建设要坚持运用教育、舆论、经济、科技、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形成多管齐下的综合建设效应。要强化教育的基础功能,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要发挥舆论的环境功能,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要发挥经济的杠杆功能,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要发展技术的制约功能,预防和制止高科技犯罪:要突出行政的约束功能,确保信息道德的组织效率;要加强法律的强制功能,为信息管理规范保驾护航。

为确保信息道德建设的有效开展,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其一,要加强信息伦理学研究。信息伦理学是关于信息活动中道德现象和道德规则的科学。通过研究发现和总结信息道德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信息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和科学根据。

其二,加强信息道德的规范建设。规范是行为控制的前提和准则。所以信息道德控制必须以制定规范为先。道德规范源于人们的道德生活和社会实践,又高于人们的道德生活和社会实践。道德规范必须确立判断善和恶、正当和不正当、正义和非正义、荣和辱、诚实和虚伪、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道德准则。

其三,加强全民的信息道德建设。在规范建立之后,要逐步将这些规范深入人心,内化为人们的观念、行为和习惯。为此,必须开展和加强信息道德教育,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范,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开展系统的道德教育,使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提高正确的信息道德认识,培养理性的信息道德情感,确立科学的信息道德信念,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习惯。

其四,加强社会信息道德评价。道德的力量主要来自自我约束和社会评价。只有社会道德评价才能发挥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杠杆作用。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依据一定的信息道德标准来判定人们的信息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原则和规范,从而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形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弃恶扬善,以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信息关系。特别是通过广泛的社会舆论,使好的道德行为得到褒扬,使不道德的行为受到贬斥和嘲讽,从而使人们的信息行为趋向道德化,使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党跃武等.信息管理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杨绍兰.信息伦理学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4,(4).

[3]孙小礼、冯国瑞.信息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严耕等.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上一篇:英语六级口语真题答案下一篇: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