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文化

2024-07-03

隋唐的文化(精选9篇)

1.隋唐的文化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

二、重点和难点:

1、李春和赵州桥、“光耀千古的诗坛”。

2、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是本课的又一个难点。

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四、板书设计: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唐都长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术发明过程

唐朝印制《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李白 (作品及特色)

杜甫 (作品及特色)

白居易(作品及特色)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交通发达,民族融合,中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教育制度先进,这些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唐文化。

二:预学导航

1、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探究过程,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并努力记住这些知识。

2、分组展示隋唐时期在建筑艺术、雕版印刷术和诗歌方面的成就。展示不够完整的其他同学补充。

3、合作探究

甲:“印章是雕版印刷的先驱。”乙:“石头书是雕版印刷的先驱。”甲乙二人谁说的对?为什么?

4、拓展延伸

你从唐朝几位诗人身上学到了什么?谈谈如何才能做到德才兼备,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

5、巩固训练

见《学习与探究》开放性作业。

①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是何时建造的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②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A、《天方夜谭》 B、《金刚经》

C、《大唐西域记》 D、《西游记》

③“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体现了药王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精神。

A、华佗 B、张仲景 C、孙思邈 D、李时珍

④唐朝中期,诗坛掀起改革浪潮,以 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提倡[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诗歌要反映社会生活,达到教育目的。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柳宗元

⑤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是

A、春秋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⑥下面的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赵州桥DD李春 B、“三吏”――李白

C、“诗圣”DD杜甫 D、《秦中吟》――白居易

⑦ 下列诗句能够反映封建社会剥削的有

⑴采菊东笠下,悠然见南山 ⑵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A、⑴⑶ B、⑵⑶ C、⑶⑷ D、⑵⑷

6、当堂反思:学到了…,疑惑有…

2.隋唐的文化 篇二

关键词:《隋唐演义》,“兄 (哥) ”的泛化,文化内涵

亲属称谓的泛化, 是指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关系人员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亲属称谓的泛化, 与我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古代宗法制度使中国人的心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家本位”思想, 再加上我国崇尚的礼让文化, 使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为密切双方关系, 缩短彼此间心理距离, 实现交际目的而广泛地运用泛化亲属称谓。

《隋唐演义》是一部长篇白话历史演义小说, 塑造了众多忠孝仁义的英雄形象, 英雄之间称兄道弟, 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重要的文化特征。“兄 (哥) ”, 在《隋唐演义》中泛化使用的较多, 本文拟对“兄 (哥) ”的泛化用法加以分析并阐释其体现的文化内涵。

《隋唐演义》中“兄 (哥) ”的泛化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对江湖上声望和地位较高者的敬称。如:

张公谨摇手大叫:“……此乃素常闻名秦叔宝兄长。” (第十二回, P99)

伯当又问:“兄在此曾会单二哥么?……” (第九回, P70)

第一例, 是张公谨对秦叔宝的称呼, 第二例, 是王伯当对单雄信的称呼。秦琼和单雄信是《隋唐演义》中的两位核心英雄, 江湖上的声望极高。

古代社会中讲究“序”, “长幼有序”、“传长不传幼”, 因此, “长兄”在家族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故“兄 (哥) ”这一称呼, 在社会交往中亦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表现对称呼对象的尊敬之意。

2. 对地位较低或年龄较小者的

敬称。如:

叔宝道:“二哥且慢着, 我还不去。” (第七回, P52)

雄信道:“动问仁兄, 济南有个慕名的朋友, 兄可相认否?” (第九回, P66)

“二哥”, 是秦叔宝对饭店老板的称呼。古代社会中, 饭店老板在社会中的地位极低, 秦琼与此人称兄道弟, 表现出他个人修养及对对方的尊重。“仁兄”, 是单雄信对秦叔宝的称呼。这时, 秦叔宝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卖马者, 而单雄信对一个素不相识的穷苦卖马者称呼“仁兄”, 体现出他的礼貌和修养, 表敬语素“仁”, 更表现出他对对方的尊重。

儒家文化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 “礼”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 不同于“礼貌”, 其本质是等级制度, 讲究长幼尊卑有序。不同辈分和社会等级的成员, 其地位尊卑有着差别, 决不可混淆。但过分地强调尊卑, 必定使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社会的和谐也将不复存在, 故“让”文化应运而生。《礼记·曲礼上》:“夫礼者, 自卑而尊人。”它要求在恭以待人的同时要谦以待己。《隋唐演义》中, “让”文化随处可见, 年长者对年幼者或地位较高者与地位相对低者亦称兄道弟。

3. 对素不相识之人的称呼。如:

这小子方才喜欢道:“你就是秦叔宝哥哥么?……” (第三十七回, P310)

叔宝举手问道:“列位老哥, 蔡太爷怎么这早晚不坐堂?” (第六回, P47)

“哥哥”, 是罗士信对素不相识的秦叔宝的称呼。“老哥”, 是秦叔宝对衙门中戏耍的少年的称呼。

古代社会中,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 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家与国“同构”, 因此形成了家庭通天下的传统文化。受到家天下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人们心中形成极强的家庭观念, 故在社会交际中, 和自己关系亲近的人便想纳入自己的家庭组织。《隋唐演义》中, 即使陌生人, 路途相遇, 彼此亦称兄道弟, 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亲近之意。这是家文化中“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思想的体现。

《隋唐演义》中亲属称谓“兄 (哥) ”的泛化使用, 反映了宗法制度、礼让文化、家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在语言中的影响。通过对其研究, 可反映清朝初期泛化亲属称谓的一些特点, 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泛化亲属称谓的使用情况, 为泛化亲属称谓的断代研究和宏观研究提供素材。同时透过亲属称谓的使用, 可以透视出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 并了解当时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变化。

参考文献

[1]褚人获.隋唐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2]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3.隋唐的文化 篇三

关键词:教学 设计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本课内容来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节,第一单元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7、8课是繁荣与开放在文化方面的表现。隋唐时期是中国的繁盛时代,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为宋元时期我国古代科技的发达奠定了基础。隋唐文化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因此本课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整个单元中本课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对赵州桥和唐诗有所了解,教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多层次对此进行学习探究,同时引导生在课前去查找赵州桥、雕版印刷及三大诗人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进而在课堂上引导他们深入探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的赏析,分析诗歌创作与诗人所处时代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对祖国和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学习障碍:初一的学生比较倾向于感性认识,而历史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本课学习学生不易理解隋唐文化学习的深层含义。即隋唐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它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和适时的引导。

5.学习难度:本课内容学生大都接触过,相关资料课前容易收集到。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和创设问题可降低学习难度,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信学生能够对隋唐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总结前一阶段所学习的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导入到隋唐文化,并将隋唐文化比喻成一朵盛开的鲜花,配以相应PPT展示,提高学生兴趣。

2.出示本课教学目标:目的是为了使同学们对本课要学习的知识有大致了解,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

3.自主探究环节:本环节利用导学案,由学生自主完成。本课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高超的建筑水平”,主要向学生展示了赵州桥和唐都长安,在导学案中,我首先给学生出示了本部分要完成的小目标,然后将重点内容做成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能够轻松地独立完成。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直观地领略长安城,我还下载了一段电脑制作的唐都长安复原视频,配以音乐,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般地目睹其风采。第二部分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本部分内容较为难理解,涉及到科技方面的内容。本部分我还是先出示小目标,学生在自主阅读教材后,完成学案上相应内容,然后我在PPT中以一组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雕版印刷术工作的大致流程,让抽象的内容变具体,学生能够更轻松地掌握。第三部分为光耀千古的诗坛,向我们展示了盛世唐朝的诗人与诗歌作品。本部分学生较为熟悉,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及其代表作品也较为了解,因此,在简单出示教学目标后,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对本部分内容进行了综合性梳理。

4.合作探究环节:自主探究环节完成后,学生对本课的基础知识有了大致了解,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合作探究环节。本环节依然由学生自主完成,但形式由独立完成变为小组合作。本部分共设置了一个问题:通过对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的赏析,我们能够读出他们诗歌的不同特点。再联系三位诗人所处的不同生活环境,你能否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诗人的诗作特点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在进行了3分钟的小组讨论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本小组观点,最后由老师总结。

5.总结归纳环节:至此,教学的主体环节大致完成,學生对本课内容已经分部分地掌握完毕。一分钟之后,由学生代表对本课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我也能够借此大致了解学生对本课的掌握情况,再做进一步的安排。

6.自主测评环节:本环节,先由学生自己出题自测,然后我们会以游戏猜词的形式(即老师在PPT中出示一个重点词汇,一名学生背对屏幕,另一名学生在下面用本节课知识进行词语解释,背对屏幕的同学猜词),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及问题探究

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本课的设计遇到了下面一个问题,即在小组讨论诗人诗歌特点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时,学生大多无从下手。课下,我随即问了几名同学,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大多是从诗歌的文学性方面来理解。比如课上所引用的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学生们一般只会从本句诗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来欣赏,而并不会更深层次地去分析为什么作者会写出这样的诗句,即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这就产生了学生们不会分析诗人诗歌特点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问题。

三、拟解决方案

一方面,我们要与语文教师联合,加强学科之间的配合,在语文课上讲解诗歌的时候,尽量加入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们有从诗人所处时代来分析诗歌特色的意识;另外,更为主要的是,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如果学生们没有这个意识,那么我们就要想方设法的启发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与判断力来唤起自己的意识。如,用PPT或其他手段,来向学生铺垫诗人与诗歌创作所处的时代背景。还是用《春望》来举例。在课上,我们可以用一页PPT,来告诉学生们,这首诗是在“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学生们联系自己已知的历史知识,加上自己对这首诗本身的理解,就会很容易地理解诗歌创作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4.辉煌的隋唐文化的历史教学方案 篇四

(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

1、了解基本历史史实:唐代书法和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著名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艺术宝库莫高窟。盛大欢腾的乐舞。

2、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书法艺术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

3、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学习重点: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网

学习难点: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二)自主学习,认真准备

1、中国的书法艺术步入又一个高峰是在_________时期。此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是______和____,他们的字体被称为___体和___体。

2、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_________。

3、隋唐时期,画的生活气息越来越浓厚,对后世影响较大的画家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5、阎立本擅长________画,代表作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6、吴道子被称为“_________”,开后世_______画先河,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

7、隋唐时期开凿的_____________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它位于现在的_________

二、预习交流展示

三、小组合作、探究

四、课堂小结

我国的封建文化艺术在隋唐时期如此辉煌的原因?

答:1、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

2、唐朝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唐朝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3、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兼收并蓄,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五、当堂达标

(一)单选题

1、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www.zk5u.com

A、阎立本B、柳公权C、颜真卿D、吴道子

2.“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其中的“颜公”是指

A.王羲之B.柳公权C.颜真卿D.阎立本

3、画技高超,被后世称为“画圣”的唐朝画家是()

A、阎立本B、顾恺之C、怀素D、吴道子

4、开后世写意画先河的是()A、阎立本B、顾恺之C、颜真卿D、吴道子

5、被称为世界艺术宝库的是()

A、龙门石窟B、云冈石窟C、敦煌莫高窟D、麦积山石窟

6.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A.有大量的碑刻书法B.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C.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D.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7、“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苏轼

(1)苏轼诗中的“颜公”指的是谁?他的书法有何特点?

(2)与他齐名的书法家是谁?后人称他们的书法叫什么?

(3)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什么地位?

5.隋唐文化--历史教案 篇五

第一节 科学技术和教育

一、李春营建赵州桥:

1.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

2.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

3.赵州桥的建造特点。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

2.《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三、天文学家僧一行:

1.僧一行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

2.测量子午线。

四、孙思邈和《千金方》:

医药学发展的`表现:

1.医学校

2.《唐本草》

3.孙思邈的《千金方》。

五、唐代的教育:

①隋唐科举制度

②唐朝学校制度完备

③有整套学校体制

④专业教育开始确立

⑤私人办学增多。

第二节 宗教、哲学和史学

一、宗教的兴盛:

1. 宗教兴盛的原因

2. 宗教兴盛的概况。

二、唯物主义思想家柳宗元和刘禹锡:

1.柳宗元的哲学著作《天说》

2.刘禹锡的《天论》

三、史学的繁荣:

1.唐太宗专设国家史馆和官修史书

2.刘知几的《史通》和杜佑的《通典》。

第三节 唐诗、散文和传奇

一、唐诗:

1. 唐诗

2.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二、散文家韩愈和柳宗元:

1.韩愈的散文特点

2.柳宗元的散文特点。

3.唐代传奇。

第四节 艺术和体育

一、画家和书法家:

1. 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

2. 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

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1.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地位

6.隋唐的文化 篇六

隋唐时期是中国的繁盛时代,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隋唐的科技和诗歌成就,由于学生在小学曾学过赵州桥这篇课文以及唐诗等内容,所以这对建筑艺术和诗歌部分有所了解,这就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习时,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这样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以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在教学时,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学案进行学与练。具体来说,本课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学案上的问题找出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做到用眼观察、用脑思考,并且动手记录,使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学中来。

第二个环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检查彼此的学习情况。在此环节进行时,教师通过使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创设情境,以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尤其是学到唐朝著名的三大诗人及他们的诗歌作品时,因学生都比较熟悉,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唐诗背诵,更激发了另外学习兴趣.

第三个环节是课堂探究。本环节是在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之后,为了使其对历史的综合分析能力有所提高所设。它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方式完成。我认为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能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其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变得“活学、会学”。

7.论隋唐前中医"毒"的研究 篇七

关键词:隋唐前,中医,毒

先秦诸子百家论"毒", 基本上是以"毒"为药, 以药为"毒"[1]。如《周易·噬嗑卦》曰:"六三, 噬腊肉, 遇毒"[2]。孔颖达疏:"毒者, 苦恶之物"[3]。《墨子·尚同》曰:"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4]。《说文解字》解释"毒"为:"毒, 厚也;害人之, 往往而生, 从屮从毒"[5]。先秦各家从不同角度总结归纳了"毒"的本义。作为具有丰厚人文底蕴概念的"毒", 其内涵极其丰富, 为了深入探讨"毒"的概念及其发生机制、相关病证等, 本文在整理隋唐前大量历史文献基础上, 阐述早期中医"毒"的研究概况。

1 秦汉三国时期

1.1《五十二病方》

在我国最早的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共有2处记载了毒, 分别涉及到了治疗毒箭的中药处方和有毒药的采集与炮制。

1.2《五十二病方》

记载"毒乌豙 (喙) 者", "禺 (遇) 人毒者", "取麋 (蘼) 芜本若□荠一□□□□□□□□□敷宥 (痏) (七六) "。文中的"毒乌豙 (喙) 者"系指被毒箭射伤所致的中毒症, 此书朦胧地提出病因之"毒"。

1.3《内经》[6]

《内经》中对毒的论述, 主要集中在《素问》部分, 共出现于12篇章中的34处。大致所论之毒, 可以概括为病因之毒与药物之毒。文中提出了"寒毒"、"湿毒"、"热毒"、"清毒"、"燥毒"、"大风苛毒"等名词,

这些毒, 显然指病因, 为外邪所演化而来, 提示毒不是独立的一种致病因素, 而是邪气演变的产物[7]。

1.4《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今世治病, 毒药治其内, 针石治其外…"此言药物之毒, 从内涵来说, 并非单一, 显然既是药物之毒, 也含有干预或治疗的含义[7]。《内经》首次将毒赋予药物和治疗学含义, 对后世研究"毒"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景岳在其所著的《类经》[8]中提出"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称为毒药"。由此可见, 中医学典籍中"毒"的含义是"毒"即药, 药即"毒"。

考诸《黄帝内经》, "毒"的概念出现很大发展, 从单纯的有毒药物, 引申到病因、病机、治法、药物性能等多个方面[9]。

2 两晋南北朝时期

2.1 东晋·陈延之撰《小品方》[10]

《小品方》中提到毒的条文共有37条。认为热毒、寒毒、湿毒均可致病, 书中有多处涉及诸食物中毒、蛊毒、虫毒、瘴毒、肿毒、阴毒、阳毒、丹毒、妇人乳毒、药毒等有关条文。如"藜芦与细辛、人参相反, 而乌头丸用之。藜芦主杀蛊毒诸虫, 除咳逆肠澼下利, 若须此治者, 留藜芦去细辛、人参"。

2.2 西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11]

《针灸甲乙经》中共有5处提到毒, 分别有病因之虫毒、毒药 (指药物) 、胜毒 (指攻伐) 、毒气 (指致病因素) 等。如"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微滑为虫毒蛕蝎腹热。涩甚为肠 (一作溃) ;微涩为内溃, 多下脓血"。此条文中的虫毒就是指病因。又如"西方水土刚强, 其民华食而脂肥, 故邪不能伤其形体, 其病生于内, 其治宜毒药"。此处的"毒药"就是泛指可以治疗疾病的药物。再如"胃厚色黑, 大骨肉肥者, 皆胜毒;其瘦而薄者, 皆不胜毒也", 此处"毒"乃"攻伐"之意。

2.3 汉代·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12]

《金匮要略》中涉及毒的条文有110条。书中首次提出了"阴阳毒"一词。提出阳毒、阴毒致病及其证治方药, 并根据证候的属性把毒邪分为阳毒和阴毒[13]。其实际内涵已突破"毒邪外受"范畴, 认识到毒邪也可导致内伤杂病或杂病中亦有毒邪的因素存在, 对后世颇有启发[14]。书中提及"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阳毒非必极热。阴毒非必极寒。邪在阳者为阳毒。邪在阴者为阴毒也", 条文中同时揭示了阴阳毒的预后, 对后世也颇有启发。

《伤寒论》中涉及毒的条文仅有1条。在《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提及中药半夏有毒。

2.4 晋·王叔和撰《脉经》[15]

《脉经》中涉及毒的条文共有8条。在《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中提到阳毒阴毒的症状、预后及治疗方药。如"阳毒为病, 身重腰背痛, 烦闷不安, 狂言, 或走, 或见鬼, 或吐血下痢, 其脉浮大数, 面赤斑斑如锦文, 喉咽痛, 唾脓血, 五日可治, 至七日不可治也。有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 吐、下后变成阳毒, 升麻汤主之。阴毒为病, 身重背强, 腹中绞痛, 咽喉不利, 毒气攻心, 心下坚强, 短气不得息, 呕逆, 唇青面黑, 四肢厥冷, 其脉沉细紧数, 身如被打, 五、六日可治, 至七日不可治也。或伤寒初病一、二日, 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 变成阴毒, 甘草汤主之"。

晋·王叔和在《伤寒例》中, 进一步阐述"寒毒藏于肌肤, 至春变为温病"的机理。

2.5 晋·葛洪撰《肘后备急方》[16]

《肘后备急方》中涉及毒的条文共有40条。首次提出"温毒"一词, 它是前人根据某些温病具有肿毒表现的临床特性而提出的病因概念。《肘后备急方》云:"厉气兼挟鬼毒相注, 名曰温病"。"治温毒发斑, 大疫难救, 黑膏生地黄半斤。切碎, 好豉一升, 猪脂二斤, 合煎五六沸, 令至三分减一, 绞去滓。末, 雄黄, 麝香如大豆者, 纳中搅和, 尽服之。毒从皮中出, 即愈"。

2.6 汉·华佗撰《中藏经》[17]

《中藏经》中涉及毒的条文共有8条。创造性地把毒与邪相提并论, 第一次提出"毒邪"的概念。如《中藏经o卷中o论五丁状候第四十》:"五丁者。皆由喜怒忧思。冲寒冒热。恣饮醇酒。多嗜甘肥。毒鱼鮓醬。色欲过度之所为也。蓄其毒邪。浸渍脏腑。久不摅散。始变为丁"。这里"丁"特指"疔疮", 是中医特有的外科病名, 华佗将面部的疮疡定名为丁, 记述了丁疮病机为毒邪蓄积, 浸渍脏腑, 其毒是由寒热之淫、过食肥甘醇酒、七情内伤、食有毒之物、房事过劳而致。而且还首次提出了金石毒的危害。

8.精湛瑰丽的隋唐五代绘画 篇八

人民美术出版社在纪念今年国庆三十五周年前夕,出版绘画编中的一册《隋唐五代绘画》。

这一册共收展子虔、阎立本、韩、韩斡、张萱、韦偃、陈闳、周、李真、孙位、荆浩、关仝、胡、顾闳中、周文矩、赵斡、董源、赵岩、黄筌等许多名家及佚名画家的作品近百件。卷首有金维诺、王靖宪撰写的概述文章,卷后有对每幅作品的评价和作家简介,并附有关的流传文献及插图。

本册收品情况有以下三种:一是流传在海外的,一是国内各馆包括台湾收藏在内,一是最近新发掘清理出来的。属于第一种情况的,除为人所熟悉的《古帝王图》(唐·阎立本作,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唐·梁令瓒作——传,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等作品外,还有为人少见的收存在英国、西德、美国等国博物馆的作品。如《宫中图》,便是值得注意的一卷画。关于这张画是唐画还是五代画,甚或宋画,过去有不同看法,对其定名和作者其说也不一致。有人把它作为唐代周作品来介绍,有人则把它作为五代周文矩的画来介绍,但此卷因为被分割成好几段,分别由美国纳尔逊美术馆、克里夫兰美术馆、弗格美术馆、大都会美术馆和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收藏,故研究者不知原画的全貌,便很难对它作深入确切的研究。现在这一长卷的照片经过多方努力,被连袂合璧,这样就使读者得以窥其全貌,并可根据流传的文献与其相对照,从而可知它是五代周文矩《宫中图》的宋人摹本。虽为摹本,但由于描摹者技艺高超精妙,很好地再现了周文矩的绘画风格。这幅长卷表现的既不是宫闱妇女的华贵娇宠,也不是表现一般宫词中所诉说的幽怨,而是通过对现实宫闱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宫嫔闲适优游的生活与不知世情的宁静心情,甚至表露了对富有文化情趣的宫闱生活某种程度的欣赏。这种速写式的不经意的描画,正是李煜后宫妇女生活的真实写照。尽管作为后主李煜翰林待诏的周文矩所画的人物仍停留在宫廷生活的圈子里,但由于他注重表现现实的人物和思想,就使他的作品更富情思,加之他在周样式的基础上再加变革,所以,他的艺术能自成一格,从而使与“吴家样”同样具有影响的“周家样”较前又发展了一步。此外,一些佚名画家的作品,如《力士像》、《水月观音》、《炽盛光佛五星图》、《敦煌白描佛画》等的选入,对我们研究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也具有宝贵的价值。一方面,是由于这一时期的绘画留传至今的已经很少,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佚名画家的作品同样有相当丰富的内容和高超的表现力。这些画中的形象虽然是观音菩萨、天王力士,但艺术家却赋予了他们以现实生活中美的理想,反映了宗教美术与生活之间曲折而密切的联系。而画面中那些供养人,则更多地显示了当时人民的精神与生活面貌。如现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馆中的《西方净土变》中的那个跪坐在方形垫上的少女,表情文静,气质端庄,形象优美,不仅具有那一时代同类形象的共通的理想气质,而且具有现实性格与具体的形态,可说是“备得人情”。她虽是传统的宗教题材中的一个不占主要地位的形象,但画家却做了刻意的描画:她跪坐在释迦牟尼的左下侧,椭圆形的面孔微向左侧,着紧身长袖淡蓝色短裳,朱色长裙,双手持一长枝花卉。用淡墨细笔勾出,情趣十分淡雅。这样的描画,适应了时代的欣赏要求。很容易感染一般的信士,达到宣扬宗教教义的目的。这些作品和那些名家画在卷轴上的作品,可以互相印证,互为补充,从而使我们得以看到那一时期绘画的全貌。

属于第二种情况的,如《游春图》(隋·展子虔作,故宫博物院藏)、《步辇图》卷(唐·阎立本作,故宫博物院藏)、《簪花仕女图》(唐·周作,宋摹本,辽宁省博物馆藏)、《高逸图》卷(唐·孙位作,上海博物馆藏)等,均属国内各馆所藏珍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隋代的绘画流传至今的极少,但从著录的画目来看,象展子虔《游春图》这一类的全景画相当多,著名画家也不少,如杨子华、郑法士、田增亮、董伯仁、杨契丹、江志等。这些画家分别来自南北各地。杨子华、田增亮、展子虔、杨契丹都是经历北齐、北周,最后在隋朝任官职的;董伯仁、郑法士、孙尚子则是师承南朝传统,入隋的大画家。这些宫廷画家擅长宗教画,也都从事其它题材的创作,而且都有个人专长。南北画家的聚集,也进一步促进了南北画风的相互影响,艺术经验的相互交流,使绘画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对此期绘画所取得的成就从本册收选的《游春图》一画也可获得具体印象。《游春图》以青绿勾填法描山川、人物,树木直接用粉点染。而山石、树木都未形成固定的强调对象特性的表现技法。但是朴拙而真实地描绘自然景色的努力,显示出山水画已由萌芽趋向成熟。重叠的山岗、平远的河水,确实获得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游乐在山川中的士人,也显现了“驰骋弋猎,各有奔飞之状”,或安闲欣乐之情。整个画面所呈现的春天气息,悦目而又有着内涵的景色,是追求着“画外有情”的意趣。我们结合着隋代石窟壁画上所描绘的一些山川树木的图像,可以了解到展子虔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不但比南北朝“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的作为背景的山水,面貌有了很大改变,而且比记载中所描述的顾恺之、戴逵、王微、宗炳等人的山水画也有了发展。

唐代是中国画全面成熟的时期,人物、山水、花鸟已都展现了绚丽多姿的风格与成就。我们从《步辇图》这幅作品上,可以看到,人物画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融合秦汉的纯朴豪放,魏晋的含蓄隽永,所呈现的面貌是多么的动人心魄。它是记载一千三百年前汉藏两族团结友好重大历史事件的图卷,描绘了贞观十五年(公元六四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这幅虽是宋代摹本,仍然保存了唐代风貌,呈现了阎立本在塑造形象上的杰出才能。画面非常细微地表现了李世民和禄东赞的气质与风貌。《簪花仕女图》是为广大群众十分喜爱的作品,它是唐中期驰誉丹青的人物画家周的代表作,取材当时贵族仕女游乐的典型生活。画中人物丰颊厚体,打扮都丽入时。画中没有背景,仕女、白鹤、子几乎都作等距离安排,时代特征显著。周是“周家样”的代表人物,他的风格特征被称为“初效张萱画,后则小异,颇极风姿”。“衣裳劲简,彩色柔丽”。我们看此画,结合本册选入的他的另一幅传世作品《挥扇仕女图》,当能体味前人对他的评价是多么的确切中肯。除了这些过去为群众较为熟悉的作品外,另外一部分佚名画家的作品,如《牧马图》(唐,新疆自治区博物馆藏)、《菩萨像》(唐,旅顺博物馆藏)等,虽均属珍品,因过去介绍文章很少,读者多难见到,故亦收入此册。《牧马图》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188号),其墓主麴仙妃是一个“晨摇彩笔”,“晚弄缂梭”的画家和织绣能手。这幅画很可能就是出自她的手笔。画中的骏马体态丰满雄健,神情驯顺。马夫牵着它缓步行进在草地密林之中。天际白云缭绕,燕雀翱翔,一派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作为衬景的环境,尽管勾画得那样简练,但都具有边塞风光的典型情调,很好地烘托出作为画面主体形象的人和马,因此它和中原的名手之作相比,有其不同之处。唐时,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以马为题材的,不但数量多,而且作风均极精细。如画马圣手韩,以“内厩之马为师”,用尖毫细笔勾画出马匹的肥硕体态,造型之完整、准确,毫厘不爽,连马的毛皮的光泽润滑,气度的矜傲高贵,都表现了出来,真可谓“穷殊其相”了。但因所画毕竟是宫中御马,丰满中总觉少骏健之势。麴仙妃所画之马,亦用细腻的写实手法进行刻画,审美观亦立于“丰满”之上,却于膘壮中传达出了一种骏逸的“野味”来,颇具特色。这个例子,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绘画之所以能在隋唐五代呈现出那么绚丽多姿的面貌,是中原和西域各兄弟民族、专业画家和民间工匠共同努力创造的结果。

属于第三种情况的,有在浙江省龙泉县金沙塔中发现的《西方净土变》(唐,浙江省博物馆藏)、在苏州瑞光寺塔中发现的《四天王像内木函画》(五代,苏州博物馆藏)、在西安近郊古墓中发现的《陀罗尼经咒绢画》(唐,陕西博物馆藏)等,这些作品的发现和发表,将在很大程度上填补由于此期绘画存世不多而在美术史上留下的空白。

《四天王像》是绘在珍珠舍利宝幢内木函上的四个护法天神,即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西方广目天王毗留博义、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他们个个被描绘得雄伟健壮,锐气逼人;脚下所踩的八部众鬼,面目虽狰狞丑恶,但肢体粗壮,显得很有力量,从而更加衬托出天王的威武。在艺术上,这也是难得多见的珍品。这四幅画的笔法颇似吴道子,以柳叶描勾绘,线条苍劲雄健,墨线留有空白水路,具有浓淡明暗的光质感和节奏感。尤其是那飘舞的衣带,飞动的虬须和升腾着的火焰,使画面人物几欲“脱板而出”,直如活生生地立在我们面前一样。敷彩上更具吴道子风——重彩轻施,如朱砂石绿,用渲晕的方法敷出,画面颜色既鲜丽,又和谐,突出了以线造型的手法。构图谨严而富装饰性,形象的身躯动态,适合于箱形所制约的尺寸。这四天王像的发现,为研究在盛唐时期所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吴家样”的绘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

《陀罗尼经咒绢画》亦是近期所发现的一件唐代艺术珍宝。画幅中心,是一个三眼八臂菩萨,它的右下角,是一个合掌跪拜礼佛的供养人。四周每面各有十三行墨书古梵文经咒。经咒四边稍远些的部位,是莲台上互相对称,插满盛开的花枝,腰系轻柔丝带的“宝瓶”及四面饰有火焰纹样的“法轮”、“法螺”、“室幢”等类法器。绢面原经金水浸过,故至今仍呈金色。菩萨修眉丰颐,端庄而妙曼;头稍右倾,静中寓动,微妙的表情和动态,给人以十分愉快和宁静的印象。画家的匠心独具,还在于把八只手臂处理得既协调自然又很有变化,和整个形象的静势也不冲突。在表现方法上,以细线勾勒为主,仅在形体转折处略加晕染,以造成凹凸起伏的效果。这幅具典型盛唐时期绘画风格的作品,如同其它入选画幅一样,给本册增添了很大光彩。

对于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一页的隋唐五代绘画,历史不乏论述,这卷《隋唐五代绘画》以它系统地、完整地反映这一时期绘画全貌的评述和介绍,定会赢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

9.隋唐的文化 篇九

第七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 教学设计示例一

——发达的科学技术

江苏省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 钱厚林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李春营建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和《金刚经》,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唐本草》,孙思邈和《千金方》。

2.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注意吸收文化成果,共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值得我们自豪,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2)隋唐文化中的每一项科技成果无一不是经过发明者无数次试验、钻研、认真学习前人成果取得的,我们要学习他们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分析李春、僧一行、孙思邈的事迹,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结合《隋唐时期我国科技成就一览表》的设计和填写,培养学生列表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李春、孙思邈的成就,雕版印刷术。

难点:唐朝时期的医学。

教具:多媒体投影。

教法:启发式谈话法,朗读或学生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投影:唐太宗语:“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师生共同归纳隋唐时期出现的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清明政治。

多媒体投影:大运河,唐对外交通路线图。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如下结论:隋唐时交通发达,国内各族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对外交通发达,交往频繁。

多媒体投影:①文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②教材插图:唐朝手工业分布图和繁华大都会

师一共同归纳得出如下结论: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经济繁荣。

多媒体投影:教材插图:①渭水之盟;②敦煌壁画中西域各族人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如下结论: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联系更加密切。

多媒体投影:①玄奘西游;②波斯银币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如下结论:隋唐时期,中外交往频繁,促进了相互间经济文化交流。

多媒体投影:唐太宗语:“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

师生共同归纳说明:隋唐时期我国教育制度、选用人材制度比较先进。

综合得出如下结论: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交通发达,民族融合,中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教育制度先进,这些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解隋唐科技方面的杰出成就。

此外,上述投影得出的结论,是我国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文化发展的共同因素,是一个基本规律,希望我们正确认识,把握这一基本规律。

【讲授新课】

一、兴盛的建筑业

多媒体投影:教材彩色插图赵州桥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联系小学语文课本上学过的一篇课文,指出图中桥的名称、设计者,什么时候建造的?

学生回答:是隋朝时期一个叫李春的工匠设计并主持建造的,原名叫安济桥,现在叫“赵州桥”。

教师:对。(边说边板书,其中隋朝、李春、赵州桥用不同颜色或不同字体加以突出)

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世界之最)

根据投影画面,教师作如下介绍。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位于今天河北赵县的洨河上,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全长52.82米,宽9.6米,桥上有3股道,中间走车马,两侧行人。桥的净跨度长达37.37米,是当时中外跨度最大的石拱桥。桥的跨度虽大,但拱高只有7.23米。桥面坡度平缓,有利于交通和运输。

根据赵州桥桥身结构,教师设问:赵州桥的建筑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如下补充:赵州桥共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拱两端上方各有两个小拱,可以减轻桥身重量和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小拱排水,增加了排水量,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这种“敞肩式”的桥梁设计符合力学原理。结构科学,坚固耐用,防洪省料。

2.桥跨度大,弧形平,既可以增大排水功能,又使桥面坡度平缓,便于车马往来,还可以节省工料。

3.整个桥型,大小拱相配,轮廊清晰,线条柔和,在雄伟中显出秀逸、轻盈、匀称。历代诗人写了许多诗篇赞美赵州桥。

多媒体投影:(诗画合一)

“架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宋代一诗人)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雾”(明·祝万祉)

他们用雨后初晴的长虹,初出云层的新月来形容赵州桥的美观。

4.(多媒体投影,介绍赵州桥栏板,也可以使用课本插图,并作如下介绍。)赵州桥的两侧栏杆、栏板和柱子也装饰得十分华美。石栏板上雕刻的蛟龙,有的互相缠绕,有的回盘相望,有的张目怒视,有的做成二龙戏珠,有的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变幻多端,“若飞若动”。它是隋代石刻的精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赵州桥对我国各地桥梁的建造影响很大。在中外桥梁史上,赵州桥占有突出地位,赵州桥建成700多年后,欧洲才出现类似的石拱桥,如14世纪法国的赛雷桥,但在一百八十年前早已毁坏。赵州桥至今已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历经强烈地震,任凭风吹雨打,仍屹立于洨河上。

悠悠千载,赵州桥便利了人们往来行走。但它的设计者在古代却没有受到重视,史书上少有李春等人的记载。直到造桥之后100多年,唐朝开元十三年(725)中书令张嘉贞在《安济桥铭》中才有如下简略的语言。

多媒投影:“赵州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也。”

关于李春的生平,历史上也没有记载。我们也无法考查其生平。但是,李春对我国桥梁工程的巨大贡献将永载史册。

赵州桥,这座具有高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准的工程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为你自豪。(用红色标出世界之最)

多媒体投影:唐都长安城平面图以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2.长安城和含元殿

教师提问:唐朝长安城建筑布局如何?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教师作一简要说明。

唐都长安是在隋都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它东西约九千七百多米,南北长约八千六百多米,是今天西安旧城面积的十倍。长安城规模庞大,“长安百万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长安城市、坊分开,东西对称,城内街道、住宅规划得有如棋盘,全城街道整齐宽直,树木成行,两边有排水设施;这些都是我国城市建筑史上的新创造。

它不仅在当时给日本、新罗等国都市营造以巨大影响,而且对以后我国的城市建设也有深远的影响,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我国城市建筑的独特风格和优良传统。

多媒体投影:1.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2.九天阎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王维)

教师简要介绍唐大明宫含元殿:

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的龙首原上,居高临下,唐太宗时开始修建。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皇帝每年元旦、冬至举行大朝会,以及阅兵、献俘等主要仪式,都是在此殿举行,其性质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面积也基本相当。

王维的诗句既生动地描绘了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也形象地刻画了这座宫殿具有凌空之感的建筑特点。

雄伟的含元殿建筑群,充分显示了一千三百年前我国建筑工匠和设计师们的杰出的创造才能。

小结(学生集体朗读):“隋唐时期的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

教师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学生回答: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教师设计如下活动:

1.由学生扮演唐代人物,在市井间吆喝,出售刊刻的《长恨歌》、《卖炭翁》诗集,或以诗集换取茶酒。

2.投影:“剑南、南川及淮南道皆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已满天下,有乘敬授之道”——唐节度使冯宿秦文

对投影内容教师稍作解释。提问:上述活动,同学们发现了我国出现了哪一重大发明?由此进行板书。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2.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印刷术发明前,人们用手抄书,这既费时耗力,又易出错。到隋唐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

教师布置学生看书,并让一学生朗读课本30页下列文字:

“雕版印刷是把要印的书稿反刻在一块块木板上,让字面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墨,覆上纸,轻轻一刷,字迹就印在纸上成为正字了。”

教师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此项实践的同时,进一步指出:这种印刷术是人们从印章和拓石中受到启发而发明的。

印刷术是复制文字和图画的方法,我国很早就有了好几种复制文字和图画的方法,如印章和拓石,这就是印刷术的先驱。

印刷术的发明,不是偶然的,它来源于生活的体验,来自于具体的实践,离不开人们的观察、思考、创新。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我们的行动,做科技创新的有心人,去总结、探索、创造、革新,成为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人物。

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多媒体投影:《金刚经》

教师作如下介绍:唐朝雕版印刷的.原本,多已失散。现在所看到的《金刚经》,长约488厘米。卷首为佛像画,后为经文。画着释迦牟尼对弟子们说法的神话故事,四周环绕的天神也在静听,大家神色肃穆。画面精美,线条流畅,字体整齐,浑朴厚重,着墨均匀,刀法纯熟,是优美的版画艺术。

请大家看最后一行字,你有怎样的发现呢?

教师念“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警造普施”,并作进一步的解释。即这部《金刚经》是一个叫王玠的人在成通九年即公元868年为他父母祈福消灾而刻印的佛教经书。这样,这部《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雕版印刷术的贡献

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熟练工匠,一天可印两千张”,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此后,逐步传到国外,唐朝时期,朝鲜和日本来我国的留学生学到许多工艺技术,包括印刷技术。十二世纪,我国的雕版技术传到埃及,并西传到欧洲。雕版印刷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伟大贡献。

教师进一步提问:本节课我们所讲的印刷术,与北宋毕昇发明的印刷术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本节课为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为活字印刷术。

教师进行比较后进一步提问: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雕版印刷是活字印刷的基础。

教师提问:我们今天印刷已进入到什么时代?

学生回答:电脑排版、机器印刷。

教师进一步解答如下:今天,世界印刷业已告别传统的印刷手段,告别了过去铅与火时代,进入光电一体化阶段。世界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我们在为我们祖先感到自豪的同时,也要面对现实,发奋努力,勤奋学习,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教师提问:隋唐以前我们的祖先在天文学方面有哪些突出贡献?

师生简要回忆隋唐以前我国天文学方面的伟大成就。教师指出,隋唐时期,我国天文历法成就继续走在世界前列。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著名天文学家。

三、天文历法

僧一行测量子午线(世界第一次)(板书)

多媒体投影:1.僧一行 2.地球经纬线知识

僧一行,原名张遂,从小刻苦学习,青年时代已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以学识渊博闻名长安。唐玄宗时候,一行主持修订新历法,对天文现象进行了认真的观测和研究,724—725年组织了全国13点的天文测量工作。从天文学家南宫说测量的数据中,得出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合现代131.3公里)的结论。这个数据就是地球子午线一度的弧长,这与现在计算北纬34°5地方子午线一度弧长110.6公里,仅差20.7公里,子午线就是经线。唐代测出的子午线的长度,还有一些误差,但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是第一次。

测量子午线的长度,对测知地球的大小有很大关系,这次测量有十分宝贵的科学价值。

唐朝的医学成就也很大。

四、唐朝的医学成就

1.贞观时,办分科医学校(早西方2)

唐太宗时,我国已出现了专业学校教育,当时政府办了分科较细的中央医学校,直属中央太医署,早西方200年。中央医学校内印有明确的分科如医、针、按摩和咒禁四种。各科规定了不同的年限,考试制度极为严格,学习期满并通过毕业考试的学生待遇与国子监所辖学生相同,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进步。

唐政府还组织人力编写医药书籍《唐本草》。

2.《唐本草》(世界之最)

唐高宗时期,由宫廷主持编写的一部药物学著作,它总结了1000多年来的药物学知识,图文并茂。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订的药典,早西方800多年。

多媒体投影:1.孙思邈(突出药胡芦)2.语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孙思邈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指导学生看教材小字内容得此结论)。用毕生精力研究医学,虚心学习前人经验,搜集民间药方,亲临深山老林采集药物,经过不断修改补充,写成《千金方》,即取“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之意。

《千金方》记载了五千多个药方,淘汰了古代医书中一些不合理药方,吸取了民间同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是我国医学史的重大革新。孙思邈被人们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治病很有办法。如用海带、海藻或羊、鹿的甲状腺作药物,治疗山里的穷人的大脖子病。用猪肝、牛肝医治夜盲病。用杏仁、吴茱萸、易椒和牛奶、白蜜冶脚气,孙思邈虽然无法从理论上解决这些问题,但从现代医学上来看,却解决了补碘治甲状腺肿大,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B1治疗夜盲症、脚气等问题。

阶段性小结 中国古代医学成就表

人物

朝代

著作、成就

历史地位

扁鹊

春秋战国之际

望、闻、问、切四诊法

形成中医传统诊断法

汉朝

《神农本草经》

我国最早的较为完善的药物学著作

华佗

东汉末年

“麻沸散”、五禽戏

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张仲景

东汉末年

《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

唐太宗时期

创办医学校1

早于西方200年

唐高宗进

政府编制药典《唐本草》

早于西方800多年

孙思邈

唐朝

《千金方》

在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巩固小结

1.多媒体投影进行知识小结

(1)隋 李春 赵州桥 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石拱桥 早于西方700年

(2)隋唐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3)868年《金刚经》现存世界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印品

(4)唐 僧一行 世界上最早测量子午线

(5)唐贞观年间 政府办分科医学校 早于西方200年

(6)唐高宗时 政府编订药典《唐本草》早于欧洲800多年

(7)唐孙思邈 编《千金方》被尊称为药王

2.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共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科技成果,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值得我们自豪。

作业

1.课本作业(略)

2.课后作业

(1)自行设计一幅《隋唐时期科技成就表》。

上一篇:初中英语的课后反思下一篇:佛教对辛亥革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