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

2024-09-02

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共11篇)

1.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 篇一

4.9.2.1—C1 YG—019: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生效日期:年 月 日 修订日期: 2012年5月12日

一、门诊管理

(一)门诊独立设区,有明显标识。

(二)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做到无交叉。

(三)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并限制活动范围,减少医源性传播机会。

(四)入口处有专人分诊、进行检诊、测体温和介绍就诊须知,发热病人带口罩,家属及陪同者在诊区处等候,如病情需要时,经医师同意可留一人陪同。

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空气消毒

(一)无传染病人时 1.开窗自然通风。

2.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3.动态紫外线循环风定时开启

(二)有传染病人时 1.开窗自然通风。

2.有人情况下,动态紫外线循环风持续运行。

三、地面及物体表面消毒

(一)地面要湿式拖扫,有疑似病人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或拖地,每日2次。

(二)桌、椅、窗台、柜、门(把手)、治疗车等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日2次。

四、其它物品的消毒

(一)每个诊室备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物品,每次用后消毒,体温计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听诊器、血压计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二)呼吸治疗装置使用一次性管道,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置,反复使用的接头等部件送供应室集中处置。

(三)病人吸氧用一次性湿化瓶、鼻导管等,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置。

(四)运送传染病人的平车使用后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

(五)工作人员使用后的隔离衣、刷手衣等,装入双层黄色胶袋扎紧袋口,密闭车交洗衣房集中处置。

(六)排风系统过滤网、空气净化器过滤网定期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清洗。

五、病人排泄物、分泌物的处理

(一)留观病人床旁设置加盖容器,装足量2000mg/L含氯消毒液,用做病人呕吐物、4.9.2.1—C1 分泌物的随时消毒,作用时间30-60分钟,倒入厕所。

(二)排泄物:

1.尿液:每1份尿液加2000mg/L含氯消毒液1份混匀,放置2小时,倒入厕所。2.粪便:每1份粪便加漂白粉5份搅匀,放置2小时,倒入厕所。

六、污物的处理

(一)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所有垃圾均为医疗废物。

(二)用后的防护服、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鞋套及其它废物装入黄色垃圾袋内,不可超过3/4满,扎紧袋口。

(三)交接时在污染口,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然后套第二层黄色垃圾袋,扎紧袋口。

(四)注明警示标识。

(五)垃圾置于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医疗废物处置符合有关规定。

七、终末消毒

留观室病人出院、转院后,留观室空气、物体表面、床单位等按照上述有关具体消毒方法进行终末消毒。

八、医护人员防护

(一)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的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上级规定的着装要求,并执行区域性防护流程,各区要明确标出防护服的穿戴步骤。

(二)与病人近距离操作时戴护目镜,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时,要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三)每接触一个病人后马上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包括收费、化验、药房工作人员)。

(四)严格洁、污路线,不得逆行,避免造成污染。

(五)下班要沐浴更衣后方能离开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病区。

2.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 篇二

【关键词】供应室;消毒隔离;防止;院内感染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45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医疗事业得到了持续健康的发展,各大医院纷纷建设起了消毒供应室,并加强了对其的管理力度,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可忽视院内感染的控制。对供应室进行消毒隔离是防止院内干扰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医院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供应室放着所有科室的医务用品,若护理人员没有对其进行彻底消毒灭菌,那么摆放在一起很容易出现较差感染,最终导致院内感染,影响到整个医院的空气,对于患者的痊愈极为不利。为了避免出现这一情况,我们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隐患进行全面分析,采取措施切断其感染途径,建立健全的预防院内感染的管理制度,从而确保患者的健康。

一院内感染的途径

在医院运行过程中,出现院内感染的途径大致分为以下几点:被污染过的物品与环境之间相互混合而导致院内感染、传染区与非传染区的器械相互浸泡而没有进行彻底消毒而引起的交叉感染、空气传播导致病原菌微生物蔓延、人的传播、缺乏健全的消毒制度等。

二供应室病菌感染的隐患分析

为了防止院内感染,首先我们必须要对供应室存在的隐患进行全面分析,这样才有利于相关工作人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确保院内不受到病菌的感染。通过分析,供应室病菌感染的隐患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方面的问题

(1)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护理人员认为供应室只要不让患者或非专业人员进入、或者供应室的管理人员不与患者接触,那么就可能避免病原菌的侵入,也不会存在医疗纠纷。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虽然供应室的管理人员没有接触到患者,但是他们的工作任务是对各种医务用品进行消毒,消毒过后的用品会直接用在患者身上,在整个过程中,如果工作人员没有处理得当,必然会导致院内感染,造成医疗纠纷。

(2)护理人员不规范化的记录

一般来说,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在对各种医务用品进行消毒灭菌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每一个过程进行记录与检测,而由于有些护理人员并没有该方面的认识,思想观念不够先进,不对该工作引起高度重视,这就导致其在记录的过程中出现书写潦草等现象,甚至还对记录进行涂改,导致信息不够准确,这些必然会影响到医务用品消毒的准确性,不利于各科室对用品的使用。

2、下收下送不够规范化

在对供应室医务用品管理的过程中,不分车、不分人是下收下送过程中存在的最大安全隐患之一。因為在这一阶段,很多无菌用品与已被污染的用品都会放在一辆车内,此时就会导致用品出现交叉感染。另外,在下收下送过程中如果出现超载现象,导致车辆无法实现封闭运送,同样会导致用品被外界空气所污染,尤其是无菌用品,根本不利于其安全使用。

3、清洗、消毒不够彻底

一般来说,清洗与消毒是各科室医务用品安全使用的关键,尤其是一些需要手工清洗的用品。如果护理人员在使用过程中洗剂浓度不够、洗刷不够认真、漂洗不干净、润滑剂使用不当、清洗后的用品没有擦干等,都会导致用品灭菌的彻底性,最终导致院内出现感染,不利于其正常使用。

4、储存与发放不够合理

供应室中保存着医院各科室的医务用品,由于品种多、数量多,在储存中具有较大的难度,一旦储存不合理,必然会导致用品出现交叉感染。或者相关工作人员没有保证储存环境,那么必然会导致医务用品在储存过程中出现病原菌的侵袭,最终影响到用品的正常使用。另外,如果供应室在存放无菌物品的场所也存放着过期用品或者非无菌用品,那么必然会对其储存环境产生影响,导致物品出现交叉感染。

三强化供应室消毒隔离,避免院内感染的具体措施

1、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供应室是为患者提供间接服务的特殊场所,不管是对医务用品的收发、清洗、消毒、灭菌等工作中,都必须要认真对待,以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因此作为一名专业的医护人员,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另外,供应室工作人员还必须要接受医院安排的相关培训,要求供应室人员与时俱进,掌握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学会清洗各科室的医务用品,并对其认真保存,这样才能够实现保证医务用品的安全性,防止院内感染。

2、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强化院内感染管理

(1)要求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无菌观念的认识

在实际工作中,供应室工作人员必须要掌握每一种消毒方法,了解其灭菌的具体程度。另外,在对医务用品进行消毒灭菌的过程中,供应室人员还必须要戴口罩、帽子,更衣、换鞋,要求非专业人员不得进入无菌室。还需要对无菌室的空气进行消毒。

(2)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医院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并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并将责任制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身上。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对医务用品进行消毒,并将其进行分开保存,这样才能够提高供应室的管理水平,避免用品出现交叉感染。

3、加强供应室人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确保工作运行

(1)供应室每天手工刷洗器械,要防比被针、剪刀等锐利器械扎伤,所以要求其他科室将用后的针头等器械卸下,操作时必须戴口罩、手套,预防感染。

(2)人量的布类敷料,虽然经过洗涤,没有火菌仍有人量微生物未被消火,进行分类打包时造成微生物在空气中漂浮。在操作时,必须戴帽子及口罩,防比微生物的污染造成危害。

(3)接触理化因素较多,受到伤害机会多,部分物品需要用消毒剂处理达到去污、去热源的日的,操作时要戴手套、口罩,以免造成皮肤灼伤和过敏反应。

(4)火菌柜专人操作使用,严格执行操作程序,经常检查火菌柜的各种性能,发生问题时及时处理,防比意外发生。消毒员进行物品装、出锅时应防比烫伤。

(5)供应室工作民期接触污染物品,有害物质较多,是微生物感染的高发区,除工作中注意自身防护外,应加强营养及体育锻炼,保证健康良好的体魄,以便于更好工作。

四结束语

院内感染的有效控制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关注和重视。供应室已经被作为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科室,也是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部门。保证无菌物品的质量控制,是供应室工作的重点,也是护理工作的基础。消毒火菌已经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在控制感染中起卞导作用。因此,做好供应室的消毒与隔离工作,加强供应室的安全防范措施,能够为院内感染的控制起到积极的作用和保证。

参考文献

[1] 原丽萍,张海燕.加强供应室的环节管理、控制和预防院内感染[J]. 实用医技杂志. 2006(05)

3.社区医院感染管理消毒隔离制度 篇三

(一)医务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不留长甲、不戴手饰,操作时戴口罩;下班、就餐、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进入传染病区应穿隔离衣,换鞋戴口罩。

(二)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无菌物品放置专柜,标识清楚。

(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前后洗手、泡手。

(四)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凡侵人性诊断用物(器材、器械、敷料)均做到一人一份,一用一灭菌涟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吸5;器上的导管、牙垫等均需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未经严格消毒灭菌处理的物品不得使用到病人身上,每月对消毒灭菌质量进行监测。

(五)注射、治疗时铺无菌盘,抽出的药液不得超过2h,开启的无菌溶液须在2h内使用,各种溶酶不得超过24h,并注明开启时间。

(六)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无菌器械保存液每周更换1次,容器每周灭菌1次。必须同时备2个消毒器械盘(待消毒、已消毒)。置于容器中的灭菌物品(棉球、棉签、纱布)一经打开,保存时问不应超过24h。

(七)特殊区域如各科治疗室、换药室、门诊注射室、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儿科病房、婴儿室、ICIJ病房等,每日用消毒液擦拭物表与地面2次,每日空气消毒1次;重点部门每月一次物表及空气的细菌学监测,要有记录。

(八)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配餐间、病房、厕所使用的清洁工具(拖布、扫把、抹布等)标志明显,分别清洗,定点放置,定期

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九)病床湿扫(一床一巾),床头柜湿抹(一柜一巾),使用后消毒液浸泡,脸盆痰盂(除一次性)出院后终末处理备用,住院期间每周消毒一次。

(十)普通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床单位或病房按病种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十一)传染病房、消毒供应室、血液透析室、治疗室、婴儿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应根据消毒隔离原则及部颁标准建立相应的消毒隔离制度。

(十二)换下的脏被服放入污衣袋内,有脓血、体液的应置于防水袋内,不得在病房或走廊清点被服。

(十三)洗衣房布局符合要求,洁、污分开,各类衣物及传染性衣物应分开消毒处理后洗涤。运送车辆洁污分开,并有定期清洁消毒制度。

(十四)严格管理一次性医疗器具,每批购置应符合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规定,并进行质量验收,合格后方能使用。

(十五)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及废弃标本、感染性敷料、垃圾、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密闭回收。传染病人的体液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入下水道,实验室菌种、毒种必须灭菌,无害化处理。

(十六)YL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污染的病人,应严格隔离,用过的器械、被服、房间严格消毒处理,敷料焚烧。

(十七)做好医院污水管理工作,污水处理设施有经培训的专人负责,处理后的污水、污泥应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并定期检测。

(十八)化验报告单消毒后发出。

(十九)内窥镜室应设检查区和清洁区,检查前必须先做肝功能、HBV、HCV、HⅣ等检查,检查阳性者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二十)救护车辆及担架运送传染病人及尸体后,应用消毒液擦洗消毒。

4.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消毒隔离制度 篇四

一、诊疗区、洗涤消毒区、清洁区,清洗消毒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应分室进行,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二、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当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照手术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

三、病人进行内镜诊疗前应进行HbsAg、抗-HCV、梅毒螺旋体、抗-HIV等项筛查,并有记录。特殊感染者应专用或安排在每日的最后时段诊疗。

四、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及灭菌

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凡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达到高水平消毒。

2.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消毒、灭菌效果。

3.基本清洗消毒设备,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四槽或五槽)及必备的清洗工具,禁止使用非流动水。

4.内镜用后立即用湿纱布除去外表面污物,按要求送清洗消毒室进行水洗、酶洗、清洗、消毒并按要求计时、登记。5.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必须穿工作服、防渗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的内镜,使用前必须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去除残留消毒剂后,再用无菌纱布擦干。

六、内镜附件必须一用一消毒、灭菌。首选方法是压力蒸汽灭菌,也可用环氧乙烷、2%碱性戊二醛浸泡10小时灭菌,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应当按无菌的物品要求进行储存。

七、每日诊疗工作结束,用75%的乙醇对消毒后的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储存于专用洁净柜或镜房内。镜体应悬挂,弯角固定钮应置于自由位,储柜每周清洗消毒一次。

八、按要求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洁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洗消毒。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毒剂或者2000mg/L过氧乙酸擦拭。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必须彻底刷洗。

九、每日定时检测消毒剂的浓度并记录,保证消毒效果。做好清洗消毒等各项登记工作。

5.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 篇五

1.工作人员进入工作人员通道更换工作鞋后进入更衣室,更换干净整洁工作衣帽后进入工作区,洗手,戴口罩,按工作要求穿戴个人防护设备。非血透室工作人员不得入内,参观人员必须经科室负责人批准后按规定要求入室。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工作人员在操作中应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

3.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患者进入透析室应换鞋。4.血透室每日早、中、晚开门、窗通风2---3次,保持空气新鲜。血透室内每日消毒机消毒空气3小时,每月对血透室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等培养一次,每季度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1次。5.新入血液透析患者要进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及艾滋病感染的相关检查。对于HBsAg、HBsAb及HBcAb均阴性的患者建议给予乙肝疫苗的接种。对于HBV抗原阳性患者应进一步行HBV-DNA及肝功能指标的检测;对于HCV抗体阳性的患者,应进一步行HCV-RNA及肝功能指标的检测。每6个月复查乙肝和丙肝病毒标志,每年复查梅毒和HIV感染指标。保留原始记录,登记患者检查结果。

6.乙肝和丙肝患者必须分机进行隔离透析,并配备专门的透析操作用品车。感染患者使用的设备和物品应有标识。护理人员相对固定。急诊患者应专机透析。

7.(1)护士按治疗需要在透析准备间准备治疗物品,并将所需物品放入治疗车,带入治疗单元的物品应为治疗必须且符合清洁或消毒要求。(2)治疗车不能在传染病区和非传染病区交叉使用。(3)不能将传染病区患者的物品带入非传染病区。(4)不能用同一注射器向不同的患者注射肝素或对深静脉置管进行肝素封管。

8.(1)严格执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关于一次性使用物品的相关制度。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可复用透析器才可重复使用。(2)透析器管路不得复用。(3)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感染患者不得复用透析器。(4)一次性物品用于一个患者后应按医疗废物处理要求处理。(5)透析管路预冲后必须4小时内使用,否则要重新预冲。

9.重复使用的消毒物品应标明消毒有效期限,超出期限的应当根据物品特性重新消毒或作为废品处理。

10.严格执行一次性使用物品(包括穿刺针、透析管路、透析器等)得规章制度。

11.透析废水应排入医疗污水系统。

12.废弃的一次性物品具体处理方法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年11月颁布的新版《消毒技术规范》。

13.(1)每次透析结束后如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对透析机外部进行初步的消毒,采用500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2)如果血液污染到透析机,应立即用1500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的一次性布擦拭去掉血迹后,再用500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机外部。(3)每日消毒结束时应对机器内部管路进行消毒。消毒方法按不同透析机厂家出厂说明进行消毒。(4)透析时如发生破膜、传感器渗漏,在透析结束时应机器立即消毒,消毒后的机器方可再次使用。14.湿化瓶、止血带、吸引器管道一人一用一消毒,各种注射时严格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

15.血透室一切清洁工作均应湿式打扫,为防止交叉感染,每次透析结束应更换床单,对透析单元内所有的物品表面及地面进行擦洗消毒。明显被污染的表面应使用含有至少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16.血透室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体检,对于乙肝阴性的工作人员建议注射乙肝疫苗。工作人员遇针刺伤后按程序进行处理并做好登记上报。

6.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 篇六

一、人员管理

1、配奶室为清洁区,非配奶人员不得进入配奶室。配奶 人员在工作之余及工作结束后,不得在配奶室逗留。

2、配奶人员进入配奶间前应做手卫生,并更换专用衣、裤、鞋、戴口罩、帽子。

3、配奶间工作人员必须严守工作制度,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配奶时应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配奶过程中疑有手污染时应及时清洗双手。

4、医务人员如患有腹泻、呼吸道综合征及传染病等感染性疾病时应离岗或调岗。

二、环境管理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与流通,每天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每天采用动态消毒机或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 1-2 次。

2、保持室内温度 24-26℃,相对湿度 55%-60%。

7.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 篇七

(一)各科门诊医生、护士上岗时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日常清洁、消毒、隔离制度。(二)医务人员每次诊疗操作前后应认真洗手,接触特殊感染病人要戴手套,脱手套后用快速手消毒液进行手消毒,再用清水冲洗。

(三)每次洗手按六步洗手法,时间不少于15秒。

(四)每个诊室备有流动水洗手设备或备有快速手消毒剂。洗手后用一次性擦手纸巾擦手或自然晾干,不得在隔离衣任何部位擦手。

(五)体温计用75%酒精或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血压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每日2次,袖带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保持清洁;听诊器胸件用后须75%酒精棉球擦拭。

(六)室内通风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温度允许时持续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七)桌面、窗台、门把手等物体表面每日用清水擦拭,地面要湿式清扫并保持清洁。被病原菌污染时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被肝炎病毒污染时用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

(八)下班后认真洗手,更换口罩。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急诊科与普通门诊、儿科门诊分开,自成体系,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室。(二)各诊室有流动水洗手设备和手消毒设施,医护人员每次诊疗前后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时间不少于15秒。

(三)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接触传染病人后要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手,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手套。

(四)建立预检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到指定隔离诊室诊治。做好必要的隔离与消毒。

(五)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加强日常清洁、消毒制度。保持各诊室空气新鲜,诊桌、诊椅、平车、轮椅、台面等物体表面每日清洁不少于2次,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消毒处理。(六)急诊抢救设备及治疗用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后按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处理并清洁干燥保存。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严禁重复使用。

(七)急诊留观病人发生医院感染时,应按要求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送医院感染办公室。

(八)急诊注射室、输液室、治疗室管理按有关规定执行。(九)医疗废物处置符合有关规定。

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一、病区要成立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本病区的医院感染监测措施和消毒隔离制度。

二、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认真填写《监控手册》做好本病区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要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

三、病房环境要整洁,空气新鲜、无异味,根据季节温度不同,定时开窗通风,净化空气。

四、病人的安置应实施标准预防原则,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五、病房地面要湿式清扫,被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地面要用500mg—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六、病室、治疗室、走廊、卫生间的拖把要分别使用,有专用标记,用后清洗悬挂晾干,干燥保存。

七、病床每天要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床头桌、床栏等物体表面每天擦拭,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有污染的物体表面随时用消毒液擦拭。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要及时对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八、病人衣裤、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被褥、枕芯、床垫要定期消毒清洗。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被服。特殊感染病人(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所用被服用后双层塑料袋包装,按医疗垃圾焚烧处理。

九、病人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后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内。呼吸机螺纹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阀等可拆除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湿化液应为无菌水,每日更换。

十、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血压计的袖带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保持清洁,并有记录。

十—、病人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十二、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要分别放置不同颜色的袋内,由专人收集、运送。具有传染性的垃圾要用双层黄色塑料袋严密封闭,袋外应有警示标识,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十三、严格探视陪住制度,特别是疾病流行时要加强病房管理。

十四、对传染病病人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注射室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一)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设有流动水洗手没施。

(二)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三)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四)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

(五)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安尔碘及酒精开瓶后注明开瓶日期及时间,注意密闭保存,一周内用完;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无菌物品(棉棒、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包装,须注明开启日期及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六)治疗车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病历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七)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

(八)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医疗废物处置符合有关规定。

(九)不能用同一注射器为不同的病人进行肝素封管。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一)手术室的建筑布局、功能划分和空气净化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GB5033—200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医院手术室管理规范》要求,布局合理,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区域标识明确,有实际屏障。设清洁通道和污染通道,消毒物品由清洁通道进入,污染物品经污染通道送出。分别设工作人员出入口与病人出入口。并设隔离手术间。

(二)手术室墙面、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排水管道通畅,便于清洗和消毒,排水口不暴露。

(三)加强手术室入、出口管理,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手术室规章制度,按规定通道出入。

(四)进入手术室工作人员要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出手术室必须更换外出衣、鞋。(五)手术室内环境及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卫生、无尘、无污染。

(六)接送病人所用平车应用交换车,平车上铺单(防水、防渗漏)要保持清洁,一人—换。接送隔离病人平车应专车专用,严格消毒。

(七)手术进行中限制人员活动,每台手术参观人员不能超过3人,严禁串手术间。污染手术及传染病人手术禁止参观。减少开启通向走廊的门,严防污染空气进入。(八)手术室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

(九)手刷要一人一用一灭菌。手术用具及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无菌物品管理规范,外来器械管理规范。

(十)麻醉病人所用一次性导管及面罩严禁重复使用。(十一)连台手术要重新刷手更换手术衣和手套。

(十二)特殊感染手术应由隔离标志,并于手术时挂于门口,术中需要物品时由室外人员传递,室内人员不得外出。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器械及物品首选一次性的,使用后进行双层密封包装焚烧处理,重复使用的应先浸泡消毒再清洗灭菌处理。手术间严格终末消毒。

(十三)灭菌器每锅有工艺监测、每包有化学监测、每周有生物监测记录。

(十四)消毒员应持《中华人民共和国锅炉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操作人员资格证》上岗。

(十五)手术结束后对手术间台面、地面要进行彻底湿式清洁,每周大扫除一次,每月做空气培养、物体表面、手培养和灭菌物品抽样培养。

(十六)加强空气净化系统管理,每日手术结束后对排风口外表面清洁擦拭,每周对排风口过滤网清洁一次,初效过滤网每半月清洁一次,高效过滤网每年更换一次并有详细记录。尘粒计数每年监测一次并及时检测内环境细菌污染情况。

(十七)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处置符合有关规定。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一)布局合理,严格区分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区域划分清楚,区域间有实际屏障,人、物分流,由污到洁,强制通过,不得逆行。天花板、墙壁、地面等应光滑、耐清洗,避免异物脱落。

(二)工作人员上岗要衣帽整洁,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必须戴口罩、戴帽子、换鞋,并严格洗手。

(三)无菌物品存放区每月进行空气培养、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监测,灭菌物品每月进行抽样灭菌效果的监测。

(四)器械物品清洗、包装、灭菌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灭菌物品有明显标志和灭菌日期,专室专柜存放,在有效期内发放使用。包布干净无破损。

(五)下收下送车辆,洁污分开,有明显标识,每次使用后清洁消毒,分区存放。(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拆除外包装后,方可移入无菌物品存放间。

(七)消毒员应持《中华人民共和国锅炉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操作人员资格证》上岗。(八)压力蒸汽灭菌必须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周进行生物监测。每日进行一次BD测试,均应登记备案。各种测试包体积符合标准。

(九)医疗废物处置符合有关规定。

(十)执行卫生部消毒供应室三项强制性标准。

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在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基础上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产房周围环境必须清洁、无污染源,应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相邻近,相对独立,便于管理。

l、布局合理,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有实际屏障,限制区内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半限制区内设置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非限制区内设置更衣室、产妇接收区、污物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

2、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3、应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实施消毒隔离。产前进行HBV、HCV、HIV有关检查,设隔离待产床和隔离产床,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隔离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盘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做好标识,密闭运送,按医疗垃圾处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4、严格无菌操作,水龙头采用非手触式,手刷一人一用一灭菌,—次性手刷严禁重复使用。

5、各类物品分别放置,无过期灭菌物品、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消毒剂。

6、每月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监测。

7、医疗废物处理符合有关规定。

二、母婴室内每张产妇床位的使用面积不应少于5.5--6.5m2,每名婴儿应有一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应少于0.5—l m2。

1、母婴一方有感染性疾病时,患病母婴均应及时与其他正常母婴隔离。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

2、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头。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双消毒。

3、婴儿用眼药水、扑粉、油膏、沐浴液、浴巾、治疗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4、患有皮肤化脓及其它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接触。

5、严格探视制度,探视者应着清洁服装,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

8.梅毒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 篇八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即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其通过性行为可以在人群中相互传播,并可以由母亲传染给胎儿,危及下一代。少数患者可经医源性途径、接吻、握手、哺乳或接触污染衣物、用具而感染。

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梅毒,我科特制定《宁夏人民医院梅毒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现下发各院区、科室,请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一、梅毒病毒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

(一)病房消毒隔离措施

1、梅毒病人有条件情况下单间隔离,设隔离标识。

2、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接触感染患者周围环境前后应进行手卫生。

3、认真做好床边隔离,医务人员在对梅毒病毒感染患者治疗及护理时操作放至最后集中进行。

4、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必须佩戴手套、口罩。必要时需佩戴双层手套、医用外科口罩、防护眼镜及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5、患者产生的所有垃圾均视为医疗废物,病室设置医疗废物桶,套双层医疗废物包装袋,收集前应在医疗废物收集标签上注明感染性疾病名称,交由医疗废物专职人员收集。

6、加强患者或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地面采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

7、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及器具,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用后置于防渗漏的容器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CSSD单独回收处理。与患者直接接触重复使用的医疗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治疗盘、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8、病人的送检标本放在固定的容器里,容器外不得污染,并有特殊标记,送检容器在使用后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或高压消毒处理。

9、患者用后被服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后,交由专人收集清洗。

10、患者前往其他科室做检查、治疗、手术时,患者所在科室医护人员应及时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消毒隔离及个人防护工作。

11、患者出转院后,病室做终末消毒。

(二)手术室消毒隔离措施

1、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2、梅毒患者应在感染手术间内手术,隔离手术间门外悬挂隔离标识,房门关闭。

3、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需穿防渗隔离衣,佩戴帽子、外科口罩及外科手套,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可能发生污染物喷溅时佩戴眼罩或防护面罩,手术器械传递放置器械盘,避免锐器损伤。术后及时正确脱去防护用品,并进行手卫生。

4、采用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及器具。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术后置于防渗漏的容器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CSSD单独回收处理。

5、术中所产生的医疗废液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h倒入下水道。污染布类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min,封闭包装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送洗。手术结束后,手术间空气消毒2h,物体表面及地面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6、所有术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均应放置于双层医疗废物包装袋内,医疗废物收集标签上注明感染性疾病名称,交由医疗废物专职人员收集。

7、手术结束后,手术间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三)医技科室消毒隔离措施

1、为患者做相关检查或检验时,应佩戴口罩、手套,检查或检验结束后脱去手套并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

2、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必要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3、检查或检验时尽量使用一次性器械或物品,对患者接触过重复使用的器械及物品使用后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4、检测后标本应先经压力蒸汽灭菌器处理后交由医疗废物专职人员收集。

二、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1、皮肤: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眼、口等粘膜: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2、锐器伤: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按压。伤口冲洗后,应当用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3、医务人员发生梅毒职业暴露后,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

三、职业暴露登记流程

医务人员发生梅毒职业暴露后报告科室负责人确定暴露源,书写职业暴露过程报医院感染管理科与预防保健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提供职业防护指导意见并填表备案,登记的内容包括: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预防保健科根据暴露者情况开具相应检查单并做好随访与咨询工作。预防性用药:参考预防注射长效青霉素,定期进行随访。

四、职业暴露处理与报告流程图

《流程》详见附件二

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〇一五年三月五日

9.消毒供应室消毒隔离制度 篇九

一、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必须按各区的着装要求落实,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及手卫生工作。

二、严格区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物品存放区,三区之间的物流由污到洁;人流由洁到污,设备、物品及工作人员相对固定做到,做到洁污分明,不交叉污染。

三、专人或专车回收使用过的污染物品及器具,在回程过程中注意不要污染周围环境,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口罩、穿防护围裙,在固定专用的房间里拆包、分类。

四、清洁去污一律戴手套、口罩、眼罩、穿防护围裙,手套应使用橡胶手套,如果手部有伤口应有效包扎并带双层手套,做好职业防护。

五、工作人员按规定执行各类器械的清洗、消毒、上油保养,干燥过程及步骤,以确保证达到去污、洁净的效果。

六、进入包装室的物品,每件器械应采用目测或光源放大镜检测,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处关节,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功能完好、无损毁。

七、包装材料选择灭菌气体能完全穿透的,对细菌有隔离性的,一用一清洗。无菌包必须使用双层包装,包布大小适宜,能将器械物品紧密完整的包裹于内。每一消毒物品必须粘贴灭菌指示带,无菌包内放化学指示卡。

八、严格执行灭菌器装载及卸载操作规程,确保灭菌质量,认真做好灭菌泄漏、B-D、工艺、化学、生物等检测工作,所有灭菌过程监测均合格,记录并存档。

九、灭菌物品检查包装完整、干燥、化学指示胶带变色均匀,标签项目清晰完整,存放于无菌物品存放间内,无菌物品的贮存、周转,取、用应采取先进先出的原则。

十、无菌物品贮存架或柜必须离地面20厘米,离墙5厘米,离天花板50厘米。存放间应保持正压,每天湿式清洁二次。贮放架、运送车必须保持清洁干燥,并定期清洁消毒处理,限制人员进出。

十一、认真落实科室无菌物品送检培养,工作区空气质量、环境、物品表面及手卫生检测工作,保证各项工作质量。

10.学校消毒隔离制度 篇十

一、学校制定有消毒隔离长效管理制度。二、一旦发现传染病及时隔离传染病病人。因病隔离,必须是该传染病隔离期满为止,或凭医生的治愈证明方可返校复课。校医务室检查核实后方准其上课。

三、学校卫生老师为消毒隔离责任人,负责督导校内落实消毒措施、检查消毒工作质量及效果评估。

四、落实专(兼)职消毒工作操作人员,专(兼)职消毒人员需经过专项业务培训,掌握消毒工作基本技能,并能严格按消毒灭菌要求认真操作。

五、预防性消毒 每天对卫生室及教室(公用教室)内的空气实施紫外线灯照射消毒30分钟以上,紫外线灯每周用95%酒精擦拭一次;每周一次对卫生室及教室(公用教室)内的空气、环境物体表面实施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

六、传染病消毒发现传染病,应及时对患病学生(教师)所活动过的室内、场所进行疫源地消毒,并以公用教室和活动场所为重点在全校实施终末消毒。

七、洗手间内配备洗手液或肥皂。

八、消毒灭菌保障措施:

1.备有必需消毒灭菌器材 如喷雾器、紫外线消毒灯。

2.备有常用必需的消毒药(剂),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并定期检查消毒药(剂)有效期限。

3.准确选择消毒对象、消毒剂、消毒方法,准确配制消毒药(剂)浓度及所需消毒液用量。

4.有详细完整的消毒记录。

学校消毒及隔离制度

11.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 篇十一

1、从事血液透析工作人员应严格贯彻执行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规范。

2、透析治疗治疗室和透析准备室应当保持空气清新,每日进行有效的空气消毒,空气培养细菌应<500cfu/m3。

3、为防止交叉感染,透析患者使用的床单、被套、枕套等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更换,每次透析结束,对透析单元内所有物品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地面进行清洁,地面有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污染时使用消毒液擦拭。

4.物品表面细菌数<10cfu/cm²。明显被污染的表面应使用含有至少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

5.血液净化中心应分为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辅助区域包括工作人员更衣室、办公室等。工作区域包括透析治疗区、治疗室、水处理间、候诊室、接诊区、储存室、污物处理区;开展透析器复用的,应当设置复用间。

6.医务人员上班时间要衣帽整齐,下班就餐、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7.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前后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洗。无菌操作前,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8.血液净化中心、治疗室、复用透析器存放室应安装空气消毒机并定时通风换气,每日2次常规消毒,当日透析结束后进行空气消毒、擦洗地面,床头桌用浸泡消毒液的抹布每日湿擦,抹布要专用并定期消毒。如果没有明显的污染区域可应用低浓度消毒剂;如果血液污染到透析机,应立即用1500 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的一次性布擦拭去掉血迹后,再用500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机器外部。

9.透析患者及家属进入血液净化中心内应换鞋或穿鞋套,普通透析患者与经血源感染的透析患者应分区进行透析治疗,每次透析结束应换下被服,沾有污物随时更换,放于指定处,不随地乱丢。限制家属在透析治疗室随意进出血液净化中心。

10.有易感染手术透析患者,安置单独病房,专人看管。

11.透析前透析患者应查肝炎全项及艾滋病毒,无阳性者透析,若肝炎阳性,HIV阴性,继续透析的危重透析患者给予做CRRT,HIV阳性者通知传染病院转院。新入血液透析患者开始3个月为预防感染窗口期,在隔离间透析,3个月后复查乙型肝炎全项、艾滋病、梅毒抗体,阴性者转入大血透间继续透析,HBsAg阳性透析患者改行腹膜透析或转他院治疗。艾滋病、梅毒抗体阳性透析患者转传染病院,并行院感上报。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必须分区分机进行隔离透析,并配备专门的透析操作用品车。护理人员相对固定。

12.对长期透析的透析患者应该至少每6个月检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一次;保留原始记录并登记。

13.对于血液透析患者存在不能解释肝转氨酶异常升高时应进行HBV-DNA和HCV-RNA定量检查。

14.如有透析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出现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阳性应立即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15.对于怀疑可能感染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的透析患者,如病毒检测阴性,其后13个月应重复检测病毒标志物。

16.严格医疗物品管理,每天检查无菌物品是否过期,无菌棉球和纱布缸每天更换。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并有明显标志。17.透析管路预冲后必须4小时内使用,否则要重新预冲。18.严格血液净化中心医疗废物的管理。(1)废弃的消耗品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

(2)使用过的体外循环装置需有效的密封在不漏水的废物袋或防漏容器中,并送到指定的医疗废物处理地点毁形,并有登记。

(3)透析过程中一次性器械应该在1名透析患者使用之后处理掉。非一次性器械应该在透析患者使用后消毒。

(4)废弃的针头应放在锐器盒内,注意不宜过满。

(5)透析时所有的医疗废水(包括排出的透析液)应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19.严格血液净化中心的复用管理使用有可复用标记的透析器进行复用。重复使用透析器应严格判断透析器的类别做到专人专用。最好采用全自动透析器复用机进行透析器的冲洗及消毒处理,并按照复用规范进行管理。避免透析管路的复用。

20.血液净化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年组织体检,重点监测经血源感染的各项指标。必要时注射预防疫苗。

21.告知透析患者血液透析可能带来血源性传染性疾病,要求透析患者遵守血液净化中心有关传染病控制的相关规定,如消毒隔离、定期监测等,并签署透析复用知情同意书。

22.建立透析患者档案,在排班表、病历及相关文件对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透析患者做明确标识。

上一篇:客服部年度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集团公司xx年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