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房地产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状况的调研报告

2024-07-03

关于房地产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状况的调研报告(精选6篇)

1.关于房地产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一

祥和社区辖区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调研

信息

为掌握辖区房地产市场有关运行状况,我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走访新建楼盘住宅小区,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辖区房地产市场情况作了初步了解,现将我辖区房地产市场调研信息梳理如下:

一、今年以来辖区房地产市场运行的具体情况 我辖区目前新增楼盘为e.f,其中e项目有123有限公司开发,项目位于公园旁,坐拥河上游,依山傍水,占地面积约80万方,建筑面积200万㎡,容积率4.0,车位配比:1:1。e小区商品房5月均价为8521元/㎡,同比上涨了34.62%,环比增长了3.67%。g总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规划居住1167户,由4栋现代时尚高层建筑构成,垂直距离步行5分钟,距离景观大道步行150米。小区房价2017年5月为15442,2018年5月房价17524元,2018年4月房价为16956元。同比增长了69.38%,环比上涨8.17%。

二、我市房价上涨的原因调查分析

(一)土地供应不足

近几年k市土地市场,特别是两城区出让的土地几乎没有。再加上现在gh等项目都已进入销售尾声,供货量远不如以前,没有新土地的供应,之前供应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土地价格的上浮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房价的上涨。

(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对周边地、州、市人口流入的吸引力逐步增大,从市场供需关系来看,房地产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房价自然逐步上涨。

(四)城市高速发展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近几年来,fmj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交通路网上面,高速公路基本上实现地州各个城市贯通,大大的缩短了到省会城市的距离,高铁路网的全线贯通,覆盖了中国大多数大型城市如:广州、深圳、上海、杭州、北京、天津等地,dsaff现在已经成为整个西南地区交通枢纽。地铁5号线也会于今年年底全线开通,大大便利城区之间的交通,fadf经济正在飞速发展。飞速发展的城市吸引了更多人口的流入,因此刚性需求及由于城市化建设,棚户区、旧城区改造所带来的改善性需求比较大,带动整个asdas市房产市场如井喷式的发展,2017年以来处于连续上涨的态势。

三、政策调控后有关情况

2018年5月,dsad市政府出台了包括3年内不得转让新建商品住房,限制多次反复申请公积金贷款,严打“首付贷”“假按揭”等市场违规行为等房地产调控政策。

市政府办公厅印发《 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土地供应管理、完善住房供给结构、住房买卖规定、公积金贷款政策、房地产市场整治等方面作出安排。《通知》明确,在我市购买的新建商品住房,ds年内不得转让。

在做好土地供应管理方面,各区(市、县)和开发区要结合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适时调整住宅用地供应规模、结构和时序。合理确定新增住宅供地价格,避免出现区域性总价、土地或楼面单价新高等情况。建立房价与地价联动机制,严防地价过快上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制度,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及时足额缴纳土地出让价款,市各职能部门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开工、竣工,加快商品住房项目建设和上市节奏,尽快形成市场有效供应。

在完善住房供给结构方面,结合fgh的城市定位,构建符合fadf市实际的普通商品住房供应体系,引导好市场预期。中心城区要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弥补租赁市场短板,为困难群体解决住房问题增加渠道,缓解购房市场压力。

在严格限制投机炒房行为方面,在fadf市购买的新建商品住房,3年内不得转让,购买时间以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时间为准。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个人消费贷款管理,合理控制个人消费贷款的增量和增速,支持居民首套和改善型购房,严格执行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要求、首付资金真实性检查、偿债能力审查等要求,严厉打击“首付贷”“假按揭”等行为。通过政策调控,5月内辖区房产市场上涨趋势有所缓和。

四、后期房产市场走势预测分析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根据政策调控及市场供需分析,对投资性住房将会有所抑制,刚性需求逐步趋于饱和,后期房地产将逐步步入稳中缓和上涨的态势。

社区下一步工作: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引导辖区居民对房产理性看待,不盲目跟风。二是扎实做好公租房保障工作,对符合条件的保障家庭应保尽保。

2.关于房地产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二

2015年3月,自治区科技厅组织调研组赴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乌海市调研了环乌海湖高新区建设情况。调研组一行先后走访了鄂托克经济开发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阿拉善盟经济开发区、乌兰布和生态产业示范区以及千里山工业园区、乌达工业园区、海南工业园区。通过与企业工作人员访谈和与地方政府相关人员座谈,深入了解了建设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的有关情况,并形成调研报告。

一、建设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的基本情况

(一)资源情况

环乌海湖周边地区资源丰富。乌海市优质焦煤、煤系高岭土、石灰岩、铁矿石、石英砂、 白云岩等矿产资源富集,其中, 优质焦煤占内蒙古已探明储量的75%,是国家重要的焦煤基地 ; 石灰石远景储量在200吨以上, 煤系高岭土储量11亿吨以上。 蒙西、棋盘井地区也拥有丰富的煤炭、石灰石、硅石等资源,如棋盘井一带的石灰石地质储量100亿吨,煤炭储量29.6亿吨, 硅石地质储量10亿吨。阿拉善煤、盐、硝等矿产资源富集。

(二)产业情况

近年来,“环乌海湖”地区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建设了千里山、乌达、海南、乌斯太、 蒙西和棋盘井等“六大”工业园区,培育了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煤焦化工、盐化工、氯碱化工、电力、装备制造、特色冶金等产业,初步构建了一个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和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体系。其中,鄂托克经济开发区形成了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五大主导产业,循环延展了煤化工、硅化工、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四大循环产业链。蒙西高新技术园区形成了高新材料、特种冶金、新型化工、 煤电转化、现代物流五大产业。 乌斯太园区初步形成了盐化工、 煤化工、精细化工、特色冶金、 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乌海市形成了化工、装备制造、特色冶金等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在化工产业方面,乌海立足资源优势和低价煤电,已经形成煤焦化、煤化工、氯碱化工为主的重化工产业体系,并逐步向高科技、高效益的精加工方向发展。

(三)创新情况

乌海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均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环乌海湖城镇的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乌海市2014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达到8.4亿元,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4%,在全区排第一位,蒙西、棋盘井、乌斯太等园区, 建设了一批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目前,“环乌海湖地区”共建设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24家( 乌海市14家, 乌斯太园区4家,鄂托克旗6家), 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家(乌海市2家,乌斯太园区2家,鄂托克旗5家),自治区级特色产业化基地1家(乌海市),共建设新型研究开发机构7家(乌海市6家,乌斯太园区1家)。棋盘井园区被列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和低碳工业园区试点,蒙西园区被评为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乌斯太工业园区正在建设阿拉善盟精细化工高新技术孵化园。总体来看,环乌海湖地区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为建设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发展前景

整合“环乌海湖”地区的科技、产业资源,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符合当前各地区集成资源、抱团发展的趋势,也符合目前大力推动经济一体化、协同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对于乌海市、蒙西、 棋盘井、乌斯太地区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 不仅可以解决单个地区科技实力弱、经济体量小,难以独自申报国家级高新区的难题,而且有利于在环乌海湖地区形成更加完整的科技创新链条和产业发展链条,可以极大地提升环乌海湖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发挥环乌海湖地区的比较优势, 形成辐射周边、带动内蒙古西部地区发展的创新示范区和经济增长极。

(五)进展情况

2014年3月,自治区政府成立了环乌海湖高新区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3月26日,协调领导小组向科技部汇报了“环乌海湖”高新区工作进展情况, 得到了科技部的指导和支持。随后,乌海市组织开展了高新区总体规划、发展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撰等基础工作,形成了开发区建设有关成果资料的报告。

二、存在的问题

(一)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的推进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还没有建立一个跨行政区划边界的推进机制,导致不能有效整合资源,推动创新资源流动,按照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进行分工合作,也不能协调利益共享和分配。能否建立这一机制也决定了能否围绕各产业区的资源和产业条件,对科技创新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集成建设若干个能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 ;也决定了研发成果能否在周边地区的企业进行无障碍转移转化。最关键的是建立这一机制可以避免科技资源的重复投资,大幅度提高创新效率,整体提升环乌海湖城镇群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产业趋同化严重,传统产业比重大

环乌海湖地区资源禀赋相似,在产业选择上均着力于发展煤化工、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等重化工产业,产业同质化、同构化严重,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存在重复建设现象,有待于进一步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实现错位发展和污染治理的合作。同时, 环乌海湖 地区的支 柱产业单 一,主要的煤、盐化工产业链条较短,资源利用深度不够、 产品附加值较低,区域竞争优势不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三)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环乌海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具体表现在原始创新成果少、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缺乏、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不能有效解决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等方面, 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乌海湖地区还需要积极培育科技创新要素,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奠定基础。

(四)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

环乌海湖地区只有乌海大学一家高校,缺乏高水平的高校、研究院所等重要的创新资源,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相比于呼包鄂等地区,乌海市与周边城镇在人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对于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的建设形成了严重制约。

三、推进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 发展思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健全协调推动机制,培育和聚集创新要素,优化创新软硬环境,加快推进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建设,为环乌海湖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强化“领导小组”作用,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自治区政府成立了环乌海湖高新区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在推动环乌海湖高新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进一步提高领导小组地位,强化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制定统一的战略规划和制度政策,统筹协调各方面,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分工合作,推动环乌海湖地区技术、人才、资金、科技活动等的相互融合,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市场开拓,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 从科技厅来讲,要进一步提高宏观谋划、顶层设计能力,在科技项目经费、人才引进培养、创新平台、产业化载体建设等方面, 按照“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 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管理、科技体制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全面谋划和推动环乌海湖国家级高新区建设,跨行政区域统筹配置创新资源,进一步提高环乌海湖地区的创新能力。

(二)围绕主导产业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

围绕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等主导产业,根据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要求,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参与各方共同投资搭建区域性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负责与国内外知名的高校、院所合作,联合组建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机构,搭建“大众产业、万众创新”的众创空间,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创新创业。重点围绕煤化工、煤焦化工、氯碱化工、制造业信息化、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业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关,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要强化对环乌海湖六大工业园区的科技支持,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主体和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三)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强化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

通过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推动乌海市及周边城镇群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数字化环乌海湖城镇群”的建设,通过信息化增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能力。加快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互联网 +、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围绕环乌海湖城镇优势特色产业人才需求,结合“草原英才”工程和 “百人计划”的实施,通过建设 “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和集聚一批国内外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并积极培养本土科技人才及团队,为乌海市及周边城镇群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

3.关于房地产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三

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市工会组织建设情况,增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的针对性,进一步加强全市工会基层组织建设,根据市总党组要求,从2005年7月上旬开始至8月上旬结束,市总组织部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集中人员、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全市工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情况

我市当前共有各类单位8487家,建会3750家,占43.69%。其中党政机关439家,建会311家,占70.84%;事业单位1835家,建会1602家,占87.30%;国有企业318家,建会310家,占97.48%;集体企业109家,建会96家,占88.07%;改制企业795家,建会767家,占96.48%;个体私营企业4916家,建会1415家,占28.78%;外商投资企业75家,建会39家,占52%。已建工会组织中,建有女工组织2429家,占已建工会组织数的64.77%。

全市现有工会干部9632人,其中专职工会干部1645人,占总数的17.07%;兼职工会干部7987人,占总数的82.92%。在3750名工会主席中,专职工会主席616人,占总数的16.42%;兼职工会主席3134人,占总数的83.57%。在1429名工会女工主任中,专职女工主任588人,占总数的41.15%;兼职女工主任841人,占总数的58.85%。工会主席享受同级党政副职待遇的1012人,占主席总数的26.99%;女工主任享受同级工会副主席待遇的367人,占女工 主任总数的25.68%。

全市现有职工41.13万人,其中工会会员33.18万人,入会率80.67%。办理会员证23.23万人,办证率70.01%。全市现有职工中,共有女职工15.14万人,入会女职工12.15万人,入会率80.25%;共有农民工14.55万人,入会农民工9.5万人,入会率65.29%。

全市职工中,签订劳动合同的有22.46万人,占职工总数的54.61%;集体合同覆盖职工20.17万人,占职工总数的49.04%。其中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有5.91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40.62%;集体合同覆盖农民工5.69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39.12%。

全市建会单位中,建立职代会制度的有1852家,占建会总数的49.39%;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的单位有1297家,占建会单位总数的34.59%;实行厂务公开的单位有2883家,占建会总数的76.88%。此外,全市拖欠职工工资的单位有117家。

在对员工办理保险方面,正式职工参加养老险的有14.59万人,占职工总数的35.47%;医疗险的有13.42万人,占职工总数的32.63%;工伤险的有5.17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2.57%;女工生育险的有3.58万人,占女职工总数的23.65%;其它险的4.87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1.84%。农民工参加养老险的有4349人,占农民工总数的2.98%;医疗险的有5344人,占农民工总数的3.67%;工伤险的有6705人,占农民工总数的4.61%;女工生育险的有1039人,占农民工总数的0.7%;其它险的1170人,占农民工总数0.8%。

二、近年来我市加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的领导和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经过全市各级工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03年我市被省里评为“新建企业组建工会先进单位”,也积累和探索了许多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党政重视支持,是做工会基层组建工作的根本保证。这也是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成效的基本经验。一是建立领导机构。目前,我市及各县(市、区)均成立有党政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又称新建企业工会工作领导小组)。禹州市还制订下发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建会任务分解书”,明确党政工各部门的具体职责任务。二是坚持党建工建互带互促。一些县(市)和市直单位把工会组建摆上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在部署党建工作时,同步部署、检查、考核、评比工会组建工作,做到了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如许昌县把非公企业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列入全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全县非公企业中积极开展工会组建活动。目前,在54家建立了党组织的非公企业中,有31家是先建工会后促进建立了党组织;有23家是先建立党组织后带动建立了工会组织。三是召开各种会议和制发文件,大力推动建会。据统计,近年来,我市及县(市、区)先后以工会或党委名义召开的涉及工会组建方面的会议45次,制发文件31件,有效地推动了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2、健全建会机制,是工会基层组建工作常抓不懈的制度保证。为了使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长期有人抓、有人做,近年来,我市各级工会组织不断建立健全各项工会组建工作机制,以机制促进建会。一是分片包干制度。不少县(市、区)总工会采取逐级签订责任状的方式,明确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二是目标管理制度。这是各县(市、区)总工会开展基层工会组建的普遍做法。一方面是层层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到部室、个人;另一方面是建立检查、通报、奖惩等各项制度,确保组建任务的完成。襄城县总工会实行了个人风险抵押金制度,视完成组建任务情况进行奖励、返还和扣罚

。三是领导调研制度。通过领导基层调研,协调解决工会组建工作中困难和问题。禹州、许昌县等县(市)委书记,坚持每年至少一次开展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的调研或现场办公,对建会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为了尽快落实建会要求,一些县(市、区)的人大、政协的领导同志也多次召开业主座谈会或集体谈话,督促建会。

3、创新建会方式,是工会基层组建工作的思路保证。各级工会在工会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按照“整体推进”的工作要求,开阔思路,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闯出了一条富有成效的工会组建工作新路子,初步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在建会思路上,由原来的“成熟一家,发展一家”和25人以上建会的“条件论”的要求,转变为按照“哪里有职工,哪里就必须建立工会组织”的组建原则,认真开展依法建会活动。二是在建会方式上,既坚持原来的主要依托单位组建工会,又从实际出发突破单位和用工形式的限制,通过建立联合基层工会、基层工会联合会、社区工会或本地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等方式,把难以单独建会单位的职工组织起来;通过组建楼宇工会、市场工会、施工项目工会等方式,把大量分散、流动的职工组织起来。三是在建会程序上,由原来的按部就班的单一模式,转变为“边组建、边充实、边完善、边规范”的灵活方式,如市总对新建企业工会组织明确提出了“先组建、后规范、再收费”的工作思路,一切服从于最大限度地把职工最大限度地组织到工会中来的需要。四是在发展职工入会和会籍管理上,由原来固定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动态式管理,建立简便、易于职工接受的流动会员管理制度,实行会员关系随劳动关系流动,劳动关系确定在哪里,会员的会籍关系就确定在哪里。上述措施都有效地促进了工会会员的发展。

三、当前工会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坚持最广泛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明确依法规范建会的思路,不断提高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这是张俊九同志在全总十四届二次执委会议上的讲话中,是对新建企业企业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低、还有很多职工尚未加入工会组织中来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工会内部的,也有工会外部的,有现实的,也有历史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一)个别党政领导和企业主思想认识模糊的问题。个别党政领导《工会法》意识淡漠,认为企业建不建工会对企业发展影响不大,甚至认为建立工会可能影响企业主对职工的管理,进而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有的还担心过分要求企业建立工会,不利于优化投资环境,进而影响招商引资的效果,这些认识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对建会工作支持不够。部分企业主也错误地认为,工会是劳资双方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建了工会只会增加自己的对立面,不利于自己对职工的管理;再者就是认为本企业“管理渠道畅通、职工福利能按时发放、民主管理健全”,没有必要建立工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认为成立工会要依法上缴工会经费,会给企业增添负担。这些顾虑表现在具体行动上就是不支持或阻挠职工组建工会。

(二)立法不健全的问题。仔细查阅《工会法》,其中第十二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有会员25人以上的,可以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这“可以建立”是作为一种权益建立在职工自愿组织的前提下的,而对于企业建立工会的义务《工会法》没有明确规定。就我省来说,《河南省工会条例》第四条规定:“本省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都应当依法建立工会。”“新建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在开业一年内依法建立工会,开展活动。”“上级工会帮助和指导未建立工会的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组建工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予以支持,并提供必要条件。”这一规定中虽然三次出现“应当”二字,但这里的“应当”更像道德术语,企业主没有这方面的觉悟,“应当”就是一句空话,且没有什么惩戒性措施。还有一些外资企业,往往以“工人的权益能得到保障,他们没有组建工会的要求”作为拒建工会的理由,这句话倒是说到了点子上。这是因为,只要你提出组建工会,资方并不直接阻止,而是找个理由辞退了事。从一些资料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职工要求组建工会或工会主席替职工说话丢了工作的现象比比皆是。可见,即使建立了工会,工会主席也很容易蜕变为老板的随从,想要这样的“弱者”为职工权益挺身而出,是很难的。

(三)部分工会干部自身的问题。一是部分工会干部对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的艰巨性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能建的都建了,没有认真考虑和研究组建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不肯下大力气去做艰苦细致的工作,更缺乏对这项工作长期的、系统的规划和安排。二是部分工会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困难、强调客观多,积极想办法少,总是强调一些党政领导对组建工会支持力度不够、经营者对组建工作有抵触情况、职工对加入工会愿望迫切等客观因素,因而精神不振、信心不足,甚至消极等待,缺乏组建工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三是盲目自满。满足于过去取得的成绩,小进则满,看成绩多、看问题少,存在“差不多”的思想;有的单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会组建任务,不推不动,缺乏积极进取及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的精神状态。四是得不偿失的思想影响。有的工会干部认为在新建企业组建工会是投入大、产出少,费力不讨好,有时不仅收不上来经费,还无法发挥作用,建了也白建。在工会干部思想上存在的上述四种问题,是当前工会基层组织建设顺利开展的主要思想障碍,也是工会基层组织建设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要求的关键所在。

4.关于房地产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四

酒泉市南苑小学

潘国奎

一、调研目的:

通过调研,深入贯彻市、区两级教育部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切实做到学校工作服务于教育科学发展、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家长、服务于教职工,从加强和改进班级管理现状入手,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我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学习实践群众路线教育一步引向深入,为构建科学发展的学校管理作出努力。

二、调研的工具和对象:

采用问卷(学生、家长、教师)和座谈(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代表)

三、调查项目

1、加强和改进班级管理方法与内容;

2、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

3、学生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

4、班主任工作遇到的困难和困惑;

四、调查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分析

大多数的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影响班级管理存在问题,分析如下:

1、管理层。学校德育管理干部走进各个班级广度、深度不够。对班级间的不均衡发展把脉不准。对班级建设的指导力度不大。

2、从班主任角色认同看。第一,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第二,是校长实施管理工作的助手;第三,是联系各科任教师的纽带。第四,是协调沟通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纽带。班主任承担语数双科教学任务,全面履行班主任岗位职责,受到影响。

3、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内涵、方法及功能存在误区。

(1)班级管理中班风的形成、班级文化氛围的创设由于过程长、难度大、见效慢,往往造成被忽视,力度小。但是有良好的班风与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恰恰是建设一个优秀班集体的核心内容。

1(2)班级管理要按照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总结反馈四个基本环节开展工作。他们互相独立又相互依存,构成完整地班级管理过程。现实中,由于受到精力的冲击,对于某个环节的忽略,直接影响班级管理效果。

(3)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中,“管”多于“理”、“堵”多于“疏”、奉命行事多于以人为本、规章制度多于晓之以理、管理层面多于教育层面。此类班级表现在:在班主任的监控之中,能够健康发展。一旦脱离班主任的监控,问题就会接踵而出。班主任科目没问题,科任教师驾驭课堂存在困难。这与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强压多于疏导有直接关系。

(4)在班级管理中,有重结果轻过程的状况,造成班级发展不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轨迹进行。

(5)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方法单

一、缺乏思考,事倍功半的情况存在。

4、班主任精力分配影响班级管理。

开展班级管理三要素:要有人(班主任)、有时间(分科、班容量大、生源)、有方法(学习、指导)。目前,班主任研究班级、学生的精力投入不充分,具体表现为学生习惯养成不牢固。一方面体现在由于班主任身兼语文数学双科教学任务,疲于教学,对学生全面关注、关注全体学生不够。一种恶性循环正在形成。班主任作为语数教师,在提高学校竞争力的引领下,往往将教学成绩作为衡量自身工作水准的重要指标。在追逐成绩的过程中,精力受到影响和过多牵扯,从而忽视班级管理。但是好成绩来源于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学的统一。没有稳定的班级管理,课堂秩序做保障。何谈用心、安心。另一方面体现在班主任的日常事务过于繁杂,班容量过大,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投入精力有限。

5、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与科任教师、家长协同作战,全员育人意识及协调能力欠缺。

6、班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态度及意识需要班主任进一步引领。

(二)制定对策:

落实以人为本,引导班主任通过加强和改进班级管理,统筹兼顾,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从学校管理层面、班主任实施层面等方面提高班主任对班 2 级管理的重视度及实施的有效度。

1、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德育观念和很强德育能力的班主任队伍,全面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1)建构班主任德育能力体系向导,引领班主任加强学习。A学科德育能力 B了解学生能力 C把握德育内容能力 D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能力 E组织活动的能力

F语言表达能力 G 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 H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能力 I创设良好德育环境的能力 J个别谈话的能力K转化后进生的能力 L教科研能力。

(2)加大培训与指导,不断提升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成立班主任工作研究会,依据班主任需求开展班级管理方面的培训、交流、研讨以及校级现场会、观摩会,使之成为班主任提升班级管理水平的重要基地。同时开展班主任技能技巧大赛、班级文化现场会、主题班队会观摩等关于班级管理的各项评比表彰,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热情,真正把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引入到日常的班级管理之中。

增加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相关培养内容。例如班主任急需接受心理适应性的培训和教育。同时班主任也必须学会心理调节,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因为正确判断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改变用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去解决心理问题的做法,提高班级工作的实效。

加大对青年班主任、骨干班主任的培养力度。

班主任成长设定四个层次的群体目标:入格—合格—优格—风格 青年班主任成长:入格—合格

入格:半年 标准:能依照班主任职责独立开展工作。合格:一年 标准:常规管理基本到位,能进行班集体建设。骨干班主任成长:优格—风格

优格:二年 标准:参与教科研,科学指导班级管理工作,形成工作经验。所带集体荣获校级先进。在全校有示范作用。

风格:三年 标准:直接参与课题研究,班级管理有特色有自己的风格,有实践论文。所带集体荣获区市级先进。在全区有示范作用。

(3)更广泛地开展德育科研,形成德育科研网络,并吸收全体班主任参与,以科 3 研为引擎带动班主任成长、改进班级管理。

(4)保证德育投入。一方面是精力和责任的投入,落实班主任是德育队伍中的骨干中坚力量,落实育人是班主任的首要职责意识,引导班主任正确认识工作现状,指导其有序合理统筹安排个人工作,拿出精力投入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另一方面保证经费的投入。

(5)运用激励机制,调动班主任工作热情。通过建立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做好班主任工作的的评价、评比、表彰工作。切实发挥校级十佳班主任、区优秀班主任、市级优秀班主任的榜样带动作用,全面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热情。

2、规范班级管理和少先队管理行为。制定《班队工作手册》、《班主任工作流程》以此作为优化班主任工作手段、条理班主任工作、实现班主任管理环节优化的方法之一。《班队手册》作为班主任工作的备忘录、工作轨迹记录,为总结班主任工作做好了准备,同时也成为了客观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依据。

3、以班级文化推动班级管理。结合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对班级文化提出明确的要求,以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推动班级管理。

素质要求:守规则 讲环保 爱艺术 学科学 会创新 健身心(措施——学科渗透、楼层文化熏陶、活动培育)

习惯重点:环境习惯 秩序习惯 礼貌习惯 课堂习惯(措施——大队部依托各值周检查进习惯月月末总结进行达标班/优秀班/标兵班三级三级颁章)

行为规范:纪律好班级 路队好班级 卫生好班级 升旗好班级 课间操好班级(措施——每周进行“五项常规争星擂台赛”评比展示表彰)

情感培植:爱学校 爱家乡 爱祖国 爱地球村(措施——学科渗透、校园建 构熏陶、活动培育)

礼仪熏陶:升旗仪式 大型集会 国旗下表彰等(措施——抓住每一次教育契机,定期推出评比)

4、构建网格状德育管理机制,促进班级管理进程。

德育干部(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德育干事)行分段管理、年级包干与分项管理相结合,形成了条块结合的网状管理模式。

德育管理倡导四个走进——

走进班主任,全面真实地关注班主任的工作状态、工作水平;

走进教研组,全面客观的评估德育的学科渗透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走进班级,全面掌握各班的管理状态,关注班级质量;

走进学生,到学生中去听、去想、区开展教育工作。

德育干部坚持六个重要时段——早晨到校、课间操下操、中午放学、下午到校、下午值日、下午放学的检查与管理,保证了解最真实的情况、表扬最突出的人、解决萌芽的问题。并及时向相关班级作出反馈。

5、利用多项资源,构建四维管理网络,共同推进班级管理与建设。

建构班级管理的第一个围度是以德育干部为主体的指导服务网络,第二个围度是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网络,第三个围度是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中心的自我管理网络,第四个围度任课教师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助管理网络。四个围度相互连接、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立体、多层面的班级管理网络。其中,引导班主任多与科任教师沟通、多与家长形成合力。

6、建立机制,引领班主任在反思中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改善管理现状。

学校出台日反馈周诊断月反思制度。德育干部每周五召开本周德育工作诊断会,分别总结各项工作(竖条)、年级工作(横条)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作重点,横纵结合加以解决,及保证问题的针对性、措施的实效性、保证贯彻落实的速度。并将诊断情况以“德育周报”形式面向所有班主任予以通报,利用每周校会或者课前十分钟校会形式面向学生予以通报。每月月末利用德育教研日时间,以反思提纲引领班主任进行每月班级管理反思。力争做到反馈及时、诊断有效、反思提升。以机制引领,不断促进班级管理的提高。

7、建立班级质量评价体系

在以往的德育管理中,我们往往注重管理人员对于班级的评价,致使班级管理质量评价出现盲点,容易形成学校评价很好而班级实际质量差的矛盾,为克服单一管理评价的弊病,使评价更加科学,引导教师把注意放在实实在在的班级建设上,而不是只跟着学校德育检查,我校研究制定了由任课教师评估的班级质量评价表,它与学校的班级管理考 5 核形成一个整体,作为全面、立体、更加科学地评价班级质量的标准。

8、学校德育干部对班级建设的指导力度一方面要加大,一方面要及时有效、因班而宜。

下面红色字体为赠送的个人总结模板,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

xx年电气工程师个人年终总结模板 根据防止人身事故和电气误操作事故专项整治工作要求,我班针对现阶段安全生产工作的特点和重点,为进一步加强落实安全工作,特制定了防止人身事故和防电气误操作事故的(两防)实施细则。把预防人身、电网、设备事故作为重点安全工作来抓,检查贯彻落实南方电网安全生产“三大规定”情况,检查(两防)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防人身事故和防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处理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和阻止事故的发生,使安全管理工作关口前移,从而实现“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安全生产目标收到一定的效果。通过前段的检查和整改工作,现将我班到现时为止在此方面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在防止人身事故方面(重点防范高处坠落事故)在运行维护、施工作业过程中的防触电、防高空坠落事故。我班通过对每周的安全会议和工作负责人对现场高处作业管理的检查,使得安全防范思想、工作、监督到位;使安全工作责任、措施及整改落实,从而安全工作得到保证。

1、作业前的准备工作和控制措施工作。包括高空作业现场查勘,使工作人员对该任务的危险点(安全措施卡)有清晰、准确、全面的认识,采取相应的控制和安全措施,并正确派选合适胜任的工作负责人和工作班成员。7

2、在开工前,工作负责人向作业人员交待工作内容、安全注意事项及该作业的危险点。作业过程中明确监护人员,监护人实时监控高处作业人员动向,及时提醒和纠正作业中的不安全行为,使安全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和执行到位。

3、认真落实高处作业人员的安全保护措施。配备可靠的(按规定期限内检验合格的)安全工器具,如安全带(绳)、升降板、脚扣、竹(木)梯等,并能够正确使用此类工器具。

4、在高空作业的工作全过程中,强调工作人员自始至终确保自身安全行为: △定期对登高工具和安全工器具(安全带、安全绳、脚扣、升降板、竹木梯子等)进行试验,试验或外观检查不及格的立即报废,严禁留作备用。△必须系好安全带(绳),安全带(绳)必须栓在上方牢固的构件上,不得低挂高用,工作过程中要随时检查安全带(绳)是否栓牢。△上杆前先检查杆塔及拉线情况和登杆工具,确保该设施安全性和可靠性,使用脚扣时,安全带必须系圈在杆上;上下杆时,必须使用防堕落装置或有具体防止堕落的安全措施,以防失去保护。安全带必须栓在的构件上,不得随意解除。△高处作业在转移作业位置时,手扶的构件必须牢固,不得失去保护。需要沿着水平梁、斜柱、水平管或暂无防护栏杆、没可靠的扶持物帮助保持平衡时,必须使用水平安全绳。在无任何保护的情况下,绝对禁止沿单梁或管道上行走的行为。△高处作业人员的施工工具必须使用工具袋装备,禁止使用容易造成工具掉落的简易皮套;上下传递物件时,必须用绳索吊送,严禁抛掷。8 △严禁利用绳索或拉绳上下杆塔或顺杆下滑和在间隔大的构架转移作业位置时,不得沿单根构件上爬或下滑。

5、认真执行“两票”制度,防止误触电、感应电伤人的高空堕落事故。

5.关于房地产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五

吴 继 雨 等

2006年12月3日三农协会组织了赴湾里区招贤镇的调研,从当地农民生活现状,第三产业在当地发展的体现、农民对生活的渴求与对政府的看法等方面在当地农民中展开深入调查,调研分四个小组,我们小组上午和下午分别对王家村和陈家村进行了调研

王家村紧靠梅岭长春湖景区,按理说景区的开发王家村应该是最大的受益者,可实际情况却让人大吃一惊。据了解当地田地很少,人均仅7分地,而且近年还被风景区占去了一些,本以为第三产业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风景区对我们的生活没什么影响”,这是我们走访了好几户得出的一致答案。那当地居民靠什么维持生计呢?原来在王家村附近有好几家工厂,当地村民在农闲时大多在工厂打临时工,还有些长期工在外打工,打工的收入在当地居民中要占很大比重。为什么风景区附近的居民不利用风景区发展第三产业而出去打工呢?当地除了几家饭馆以外没什么其他的依托风景区的产业。从农民自身来说,是缺乏那种商业意识。但我觉得主要的原因还是得归咎于当地政府部门,当地有国家级风景区——长春湖风景区,可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另外山上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可以发展林业。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招揽游客、引导当地居民从事旅游服务业。可大多数居民反映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行同虚设,这就是当地政府部门的“缺位”了,没有行使公共服务职能。

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在全国开展已一年有余了,可当地还没开展,甚至连起码的宣传也没有,农民只知道中央出台了这项政策,他们也觉得这项政策能解决他们看病难的问题。在我们采访的百姓中有一位中年妇女脖子上长了个肿瘤,需要做手术,但高额的医药费是他们家难以承受的。当地流传着“有钱的就去治病,没钱的就等死”这一说法。

征用土地以及征用土地的补偿问题是农村的一个矛盾焦点。在陈家村,农民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土地就被当地政府部门征用了,事后给农民每亩地9000元的补偿,农民是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至于国家政策规定每亩到底补贴多少,谁也不知道,政府部门不做任何解释。政府征完地后也不管农民以后的生路据村民反映征用的田地大都为良田,但却被有关部门说成是荒地,之后得到的钱也不向外界公布。我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法律上的不完善和体制上的不健全是重要原因:其一,农村土地所有权虚置。虽然我国宪法和土地法律都明确规定,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农村的土地为农民集体所有。但实际上农民却没有行使权利的组织形式和程序。行使农村土地所有权,特别是行使出让土地权利的,往往是乡和村的干部。依赖土地为生和最珍惜土地的农民在出让土地问题上却没有发言权。其二,在我国,依照法律规定,国家是唯一的土地供应者。农村的土地要变为私有非农业用地,必须由国家将土地征用后再提供给土地使用者。农民不能以招标或者其他形式出让自己的土地所有权以及使用权,包括被大量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国家征用农村土地的补偿价格仅为被征用土地一年收入的6至10倍,最多只有3万元人民币。之所以把对农民的补偿规定得这么低,是出于国家利益优先的考虑,因为征用土地的本意是为国家公共利益而将农民的土地转为国家所有,农民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在征用农民土地多是用于建市场、办工厂,特别是开发房地产等商业用途。主管部门用几千、几万的价格征用农民土地后,又以几万、十几万的价格转让使用权,是农民最不满意的一种现象。征地“卖”地则成了政府部门最有利可图的事情。其三,对政府部门的官员没有一种有效的监督体制,为官者可以为所欲为鱼肉百姓,农民并不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甚至连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也不能享有。以上的缺陷至少造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第一,对于农民来说是很不公正的,实质上也是违法的。这种不公正的现象必然引起农民的不满,严重损害了干群关系,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引发很多纠纷,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其二,由于征地可牟取巨大的利润,使得有关部门产生了极

不正常的征地积极性。本来应该是保护和监督土地的执法机关反而成了征地的积极推动者。我想这也是“圈地运动”在中央三申五令之下依然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吧。其三,由于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存在很大的利润空间,在法律和体制上的不健全给有关部门提供“绝佳机会”,在对于征地所得资金的使用上,也存在不容忽视的腐败行为,当地居民反映有些干部以考察名义出去旅游一次就洛阳贫农感政府资金2—3万元。这些就是党培养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官吗?人民的权利何以得到保障啊?

住房问题。一进入陈家村我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真的让人吃惊啊,改革开放几十年了,当地竟然还有不少解放前的那种土房、木房,而且年久失修,这与大都市里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走了好几家都是几代人同住,还有两兄弟没分家的,人均住房面积很小。原先我们以为他们是由于贫穷建不起房,没想到是当地有关部门不给建房。农民要想建房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才可以。要是真能按程序审批倒也好,可问题是很少有批下来的。农民迫于无奈只得私自去建房,这时有关部门就来拆农民建的房,有的都快建好了也被拆了,和农民发生了冲突,甚至殴打群众,也许农民用“共产党养的土匪”来形容那些“执法”人员有些过分,但他们拆农民建的房拿不出任何根据,也不做任何解释。当地有几家建了新房子的,可是房主不愿意和我们交谈。我们从其他百姓的口中大致了解了他们建房的经历。白天吵架,晚上偷建,而且晚上建,泥工的工资是双倍的,这无疑就提高了建房的成本。这还不算,他们还要来拆,但村民锲而不舍,拆了再建。有的找人托关系,给有关部门塞钱,这样也不行就要被罚款,有户盖了三层楼房的盖一层罚款一万。“我们宁愿被罚款,也不愿去招认托关系,因为找人花钱是个无底洞”一村民无可奈何的说道,可见当地农民的无奈啊.当地村干部建房就易如反掌了。中央早就出台政策要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可当地有关部门却百般阻挠百姓建房,天理何在啊?

最后再来说说当地的干群关系吧。当地选举村干部表面上是民主,实质上有

很多黑幕。候选人拉选票,选民投他一票一般能得到50元或100元钱。很多时候投票选举只是个形式,因为投票是一回事,具体当选情况又是另一回事,投票结果不公开,直接宣布当选人,农民根本不知道谁是合法的当选人。村干部上任以后不做实事、贪污腐化,在这个地方捞完钱又去别的地方,不关心群众,不为群众谋利益。当地流传“好办的事爱办不办,不好办的事压根不办”这一说法。上级政府部门拨款在村里修水泥路,按要求是修10厘米厚,可实际只修3厘米厚,搞豆腐渣工程,剩下的资金就不知去向了,还有很多专项基金都没有落到实处。当地闹猪瘟,农业局却没有对农民进行任何指导,当地政府部门也没有按照规定给农民一些补贴。压制民众意见,农民的意见反映不上去,去有关部门提意见,官员只是口头应承,最终不了了之.陈家村邻村有去北京告状的,可是花了很多钱也没告成。农民的权利受到侵犯也没有地方告状,也告不了状。一位老大爷意味深长的对我们说:“中央的政策最好了,确实是为咱老百姓谋利益啊,可是了下面就不行了啊,这些基层干部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啊,中央不知道我们农民的真实情况啊。孩子们啊,你们现在要做父母的好孩子、老师的好学生,将来要做咱老百姓的好官啊,为咱老百姓做好事啊。”

从湾里回来,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样的事怎么会发生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呢?党和政府应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监督体系,切实保障农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确保中央的政策能得到贯彻落实。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必须依法行使自己的各项职能,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得民心者得天下”、农民是党的执政基础。

6.湖南省产业农民培训状况调查报告 篇六

关键词:产业农民,调查,培训,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提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不断培育一批又一批新型农民,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内在、持久的动力。科学文化素质是使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形态的生产力的直接桥梁[1],因此,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利益考虑,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是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和成败的大事。农业职业院校对产业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则是提高农民文化科学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

为了解湖南省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和需求,探求农业职业院校对接产业农民培训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对长沙等地的产业农民的培训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正在从事农业生产,有一定种植养殖基础和规模的农户。调查在长沙市、常德市、岳阳市、衡阳市、娄底市等5个市,10个县30个镇进行,每个镇调查了25户产业农民,总计750户。现将调查情况整理分析如下:

一、农民基本情况及培训情况

(一)产业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

调查的750名被调查者中,平均年龄43.6岁,平均受教育9.1年,最少为0年,最多为14年。调查结果表明,受调查对象的年龄越高,其文化程度则越低,其中,全面调查中受访者77.7%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少部分农民处于小学及以下的文化水平(表1)。

(二)农民对科学种田和惠农政策的了解比重大

通过对科学种田和惠农政策的调查,结果表明:在科学种田方面,80%农民都认识到选用良种生产的重要性;绝大部分农民对化肥的合理使用、农药的安全使用有较好的了解。

惠农政策方面,我们主要调查了减免农业税、种粮直补、农机补贴、良种补贴和农业综合开发补贴5项惠农政策。农民对于惠农政策中的减免农业税和种粮直补的政策十分清楚,说明这两项政策已深入人心,实施非常彻底;但大多数农民对农业综合开发补贴的政策的了解较少。

(三)产业农民学习技术的途径较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产业农民学习的农技来源主要是农技站和农业企业(95.1%),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业企业,尤其是乡镇农技推广部门是农户获取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渠道。目前,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大多只推广肥料与农药等农资产品,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多是被动的,即农民有要求才推广,因此,乡镇农技推广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次,报纸书刊(44.7%)和电视(58.4%)在农技推广中也起着较大的作用;广播在农村仍然起到了一定的推广作用;来源于邻里之间的交流还占有一定比例,农民间的相互影响不容忽视;专业协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有待加强,不少专业协会只是充当销售农产品的角色。

(四)产业农民的培训是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的短期培训

在一般调查中,90%的产业农民都是选择了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其中共有391人在上一年中接受过培训,占到调查总人数的52.1%。其中接受培训4天之内(包括4天)的占接受培训人数的72%;接受培训7天以内的占接受培训人数的78.9%。受访者中接受培训时间最长的为60天。

二、产业农民培训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产业农民对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相关培训需求强烈

农民对于培训内容的需求,我们分别从种植业和养殖技术两方面做了培训需求调查,结果表明,果树栽培、粮食种植、养猪、养鸡等传统的农业种养生产技术培训需求强烈,其需求比例分别为68.4%、74.9%、75.2%、64.8%,说明传统农业在农业生产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而苗木花卉生产种植(48%)、特种养殖(42.8%)等生产技术的培训,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开始受到农民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因此,在确定培训的内容时,要结合农民自身产业发展需求,贴近农民实际生产需要,因时、因地、因事制宜。

(二)产业农民喜欢培训专家进村现场面对面形式的短期培训

调查中,在培训时间的选择上,选择1天的占20%,2~3天的占36%,4~7天的占30.4%,8~15天的占5.0%,16~30天占4.7%,30天以上的占3.9%。主要集中在1个星期内,超过一个星期所占比例非常小。

在培训方式上,绝大部分农民喜欢现场实习和面对面授课,分别占到55.3%和51.9%,但仅有极少部分的农民喜欢电视广播或VCD学习(6.7%)。

培训费用上,农民可以接受的培训费用多为50~100元,占51.2%,100~200元的占16%,200~500元的占10.8%,超过1000元则没有人愿意参加培训。

至于培训地点,73.2%的农民喜欢在村组培训;14.5%的农民愿意在乡镇培训;选择在县城和外地培训的人数较少,分别只有8.8%和3.3%。

因农村小农生产方式以及小而散的生产经营模式,制约了农民不愿意外出学习培训[2],大部分农民盼望培训单位能进村培训、面对面授课和现场实践指导。农民喜欢短、平、快的短期培训方式,讲求培训的实效性,培训内容能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三)影响产业农民参与培训的因素较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仍是待加强

在调查影响农民培训的主要因素方面,50.8%的农民认为是当地培训学校少,32.7%的农民认为是因为没时间,14.8%的农民认为是没钱,33.1%的农民认为是没合适内容,选择其它的占8.0%。一半以上农民选择培训学校少,说明对农民教育培训重视不够,培训投入不足。

当前产业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培训的时间、地点、校舍等方面的不方便,14.5%的农民认为主要问题是费用高;26.8%的农民认为主要问题是没人管;20.4%的农民认为培训内容不切实际。

从调查中反映出当前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不方便”、“没人管”、“内容不切实际”的问题,说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在农村各项工作中仍处于最薄弱的环节, 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加强组织引导和管理, 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应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实际和农民的需求。

三、结论与建议

针对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健全产业农民培训体系

当前, 产业农民培训存在着“多头管理、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的局面, 各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应联合农业职业院校, 组织一批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建立统一的培训服务体系, 做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人管, 有师资、常年抓, 真正切实做好农民教育培训。

(二) 针对产业农民开展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的短期培训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是现阶段产业农民需求最迫切的培训。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深入发展, 农民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望越来越迫切, 以农村实用技术为主的短期培训以其时效性、实用性强的特点, 最大限度地迎合了农民求实、求知、求富的需求[3]。

(三) 根据农民需要来组织培训内容和方式

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决定了培训的效果和人数。培训学校或单位应组织专家教授切实了解产业农民的培训需求, 将农业产业技术中最实用、最有效、最容易被农民朋友接受的技术传授给农民朋友。在培训方式上, 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采取农民朋友易于接受的培训方式, 重视操作技能的培训,教会农民怎样做,而不是教会农民为什么这样做。积极创新培训方式:除了比较常见的课堂讲授方法以外,还可以采取巡回辅导讲座、结对帮扶学习、讨论交流心得、参观启发引导、典型示范带动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增强培训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推广培训教师进农村,在田间地头上课,和农民朋友面对面交流,进行现场指导,通过手把手的教,让群众掌握一技之能。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了解农民的学习动机,对不同对象的学习动机作全面分析,培训学院要主动联系农村培训服务体系,将教育培训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做到从培训内容和方式上贴近农民、适合农民、方便农民。

(四)发挥农业职业院校优势,建立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农业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为“三农”服务,其特色鲜明、师资雄厚、资源丰富。政府应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各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紧密结合高校资源与实际生产,将农业职业院校打造为教育培训体系的主力军,充分发挥其师资优势、设备设施优势、技术优势、场地优势、培训经验优势,增加教育培训供给,减少农民教育培训费用,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参与率。

参考文献

[1]李正风, 刘小玲, 王凌晶.关于提高我国全民科学素质的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 2005 (4) :52-57.

[2]杨爱英.农民教育培训的思考和对策[J].石河子科技, 2007 (2) :11-12.

上一篇:入党思想转变下一篇:教师团队拓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