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尔德节座谈会上的发言

2024-09-10

在2012年尔德节座谈会上的发言(精选5篇)

1.在2012年尔德节座谈会上的发言 篇一

在天水地质找矿座谈会上的发言 中共甘肃省天水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锐

(2012年3月16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国土资源厅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天水地质找矿座谈会得以顺利召开并取得积极成效。今天的会上,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围绕加强天水地质找矿工作,讲了许多很有指导性、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我市摸清区域内矿产资源赋存情况、进一步加大地质找矿力度、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使我们深受启发,备受鼓舞。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天水地质找矿工作作一表态发言。

一、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

我市是国家划定的十大矿产资源富集区,已发现金、铁、锰、铜、铅、锌、银、钼等40多个矿种,其中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6处、小型矿床多处。天水聚集了6家不同专业的地质找矿勘查单位,这些勘查单位设备精良,技术先进,资金实力雄厚,找矿经验丰富,是我市做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发展区域矿业经济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和人才队伍。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我市积极开展地质找矿工作,主动加强与驻市地勘单位的沟通、联系,探明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矿产资源。然而,受多方面条件限制,我市矿产资源整体勘查开发程度依然较低,勘查深度浅,绝大部分仍停留在地表或者地下几十

1米深度范围以内,已探明的矿区大多停留在普查阶段,探明的资源储量大概不到预测资源量的三分之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工作较为滞后,对经济社会发展应有的拉动作用未能显现。我们将以这次座谈会议的召开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坚定多找矿、找好矿、找大矿的信心和决心,对与会领导和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归纳梳理,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一些政策措施,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搭建地质找矿平台,充分发挥天水区域内矿产资源赋存优势和地质勘查技术力量优势,全面加快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步伐,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二、认真组织,科学论证,扎实做好地质找矿计划编制完善工作我们将根据天水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趋势,充分吸收、采纳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建议,紧密结合我市矿产资源赋存分布状况,合理分区,科学规划,尽快完善《天水市三年地质找矿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地质找矿总体目标、技术路线、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确保实现“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年重塑区域内地质勘查开发格局”的工作目标。

三、积极筹措,拓宽渠道,努力抓好地质找矿投融资工作

我们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牢固树立项目意识、大局意识,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地勘基金,加大对重点成矿区(带)深部、外围风险性勘查和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力度。加快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地勘单位、矿山企业及其他社会出资人共同出资的地质找矿新机制,逐步完善地质找矿投资新体系,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同时,我们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地质找矿工作,促进商业性地质勘查快速发展。市、县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选择有良好成矿条件的区域,委托地勘单位开展地质勘查,对资源勘查项目做到储备一批、上市一批、转化一批,逐步形成矿业市场良性循环的新机制。积极主动对接驻市地勘单位,充分发挥其设备精良、技术先进、资金实力雄厚、找矿经验丰富的优势,共同促进天水地质找矿工作。

四、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为地质找矿行动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我们将把发展矿业经济摆上重要工作日程,认真研究解决地质找矿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支持地勘单位地质找矿工作。切实调整简化审批程序,全面清理涉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规范性文件,全力保障和促进地质找矿工作顺利开展。对两区金矿的勘查开发工作,我们将在坚持“安全第一、环保先行、属地监管”原则的基础上,依法、稳妥、有序地组织抓好开发实施工作,确保已探明的金矿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同时将组织和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统一步调,形成合力,为矿业权人搞好相关服务,为驻市地勘单位开展地质勘查开发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五、严格执法,注重监管,确保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健康有序我们将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按照集中治乱、突出治散、注重治本的原则,严格执法,加强监管,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进一步规范全市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大矿产资源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开采、超层越界开采矿产资源的违法违规行

为,严厉打击以采代探、乱采滥挖、非法转让、非法合作、越权配置矿产资源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非法转让矿业权行为的监管,禁止以承包、转包和租赁为名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依法严厉查处将开采、经营权转让他人坐收“承包费”、“租赁费”、“管理费”的行为。坚持实行矿业秩序目标管理责任制,采取持续高压“治乱”、“治散”态势,定期深入矿区进行全面排查,联合整治,严防各类违法违规现象反弹,下大力气整治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市场秩序,确保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工作健康运行取得实效。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加大地质找矿力度,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对推动天水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直相关部门和驻市地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坚定信心,积极探索,努力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断夯实经济发展基础,为把天水建设成为综合实力较强的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而不懈努力。

2.在2012年尔德节座谈会上的发言 篇二

中国建材联合会组织召开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座谈会, 其主旨一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 即明确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 尤其将“以产品‘走出去’为主转向以资本‘走出去’为主”作为转折点, 真正充分利用“两个市场”资源, 开拓新的发展市场空间, 改变现有的产业布局, 提升国际竞争实力。这是建材行业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2013]41号文, 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 实现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 更是中国建材行业践行“创新提升、超越引领”战略, 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 实现超越与引领世界建材工业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二是请政府有关部门为建材企业“走出去”把把脉、通通路, 同时通过建材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对话, 倾听与了解企业“走出去”的困难及对有关政策的诉求, 查找共性问题和突出瓶颈, 既为企业排忧解难又为企业出谋划策。三是以“走出去”初步获得成功的企业的经验介绍, 坚定大家“走出去”的信心, 从而加快我国建材行业国际化的步伐, 及早改变我国建材行业国内发展过剩, 在国外发展缓慢的状况, 从而改变产业布局, 改变国际化与市场占有率低的状况, 开辟我国建材工业发展的新途径。

一、深刻认识“走出去”战略的内涵与时代背景

“走出去”战略并不是一个新鲜名词, 邓小平同志在阐述对外开放思想时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与经验教训, 把对外开放提高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规律的高度, 明确指出了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长期国策, 并科学阐述了对外开放的内涵, 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步骤和发展格局。因此, “走出去”是贯彻邓小平同志的对外开放思想的具体实践。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均对“走出去”战略做出了明确的阐述, 如“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 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等多种论述。

如今, 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 中国经济必须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 主动地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进行产业延延伸与实施比较优势的资源配置, 增加与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改变在国际市场中的被动角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特别是中国的建筑材料工业绝大多数传统产品占世界总量50%以上的背景下, 如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 引导产能过剩的建材企业实施资本“走出去”, 到有市场需求的国家和地区去投资兴办实体, 探索并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资源配置, 以更领先的技术、更先进的管理, 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互动中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二、中国建材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的跨越阶段时机已经成熟

我国建材工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 随着技术装备的不断提升进步, 产品质量与功能的不断提升, 对外合作贸易得到较快发展, 在出口产品、技术装备和承包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中材国际在全球五六十个国家与地区承建了各种规模不同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中国建材旗下的中国建材国际工程公司也在多个国家承建了浮法玻璃生产线。

我国建材企业“走出去”总体已由以产品为主开始向资本阶段跨越。

早期是产品“走出去”, 即产品出口。由早期以国外贴牌生产、来料或委托加工贸易, 坐等客户上门为主的被动式加工产品出口, 发展到出口权完全放开, 企业主动寻找国外买家为主的产品出口, 再发展到企业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种展会, 直接订货或成为外商稳定的代理商。产品“走出去”初期阶段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居多。

中期阶段形成了网点式“走出去”。企业在海外设立销售公司或办事处, 既服务当地代理商和客户, 也寻求机会出口销售自身的产品。进入这一时期, 企业已经具备了拓展海外市场渠道的意识和具有了国际化的意识, 虽然仍属于产品“走出去”的范畴, 但已经萌发了企业真正“走出去”的思想基础和奠定了“走出去”的未来通道。

后期是成套技术装备和工程总承包“走出去”。我国建材工业经历了技术装备从引进吸收、到自主研发生产、再到成套技术装备整体走出国门的巨大改变和进步。当前, 我国不仅主要建材产品产能均已占到世界50%以上, 成为名副其实的建材大国, 而且水泥、玻璃、玻纤、陶瓷、石材加工以及墙材等产业的成套技术装备已经达到, 有的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中材集团、中建材集团、海螺集团、广东科达集团、双鸭山东方墙材集团等, 已能够为国外客户提供成套设备的一条龙服务和工程总承包。成套技术装备与工程总承包的“走出去”为我国建材企业资本“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 资本“走出去”时机已经成熟, 并将成为主旋律。即真正到国外投资经营企业。以水泥行业为例, 由于整条生产线建设带动了技术、装备和劳动力出口, 在世界上诸多国家都已经肯定了我国的技术水平, 只要我们迈开双脚, 国际市场就在眼前。如冀东集团联手中非发展基金在南非建设水泥生产线;同力水泥在莫桑比克建设水泥生产线;华新水泥控股子公司华新中亚投资 (武汉) 与塔吉克斯坦亚湾水泥有限公司合资建设水泥生产线;海螺水泥正在印度尼西亚独资建设日产32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和配套的水泥粉磨站, 中材集团收购了印度的一家水泥企业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玻璃、玻纤、墙材等领域也有一批项目进入了国际市场;巨石集团今年5月18日在埃及建成投产的年产8万吨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 就是其代表性的项目。总之, 从技术装备水平, 从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 从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国外市场需求, 国内产能过剩等多方面的正反条件, 说明了“走出去”时机已经成熟。

三、建材企业加快资本“走出去”的必然性与现实性

———“走出去”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战略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迅速发展, 国际间的市场更加开放, 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的进一步加大, 在国际市场和资源配置中能否取得主动与增加份额就要以国际化程度为支撑。只依赖于产品输出、原料输出的“走出去”既不持久又不经济, 必须改变, 由输出到“走出去”占有资源, 配置利用资源。

———“走出去”是我国建材行业实施“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我国建材行业在经历了“跟随”和“追赶”阶段后, 已进入了“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发展阶段。建材行业, 特别是一些主要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水泥、平板玻璃两个二代已着手研发, 瞄准超越。我国的工程技术力量在世界上最雄厚, 我国工程建设的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 在“走出去”条件已经具备的同时, 作为主要产品产量占全球50%以上的生产大国, 既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份额, 又肩负为世界建材工业发展作出贡献的责任。由此, “走出去”是我们当代建材人的历史责任。

———“走出去”是我国建材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的积极举措。我国主要的传统产业绝大多数已处于产能过剩。2012年底, 我国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3.7%和73.1%, 已经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近两年来, 随着产能新增, 产能利用率一年比一年低, 行业总体利润趋向下滑。但受过分乐观的市场预期以及一些地方政绩观等因素影响, 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 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而一些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求, 缺乏各种建筑材料, 缺乏发展建材工业的人才和技术。因而“走出去”既化解产能严重过剩, 减少国内的资源浪费, 又能解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工程技术资源短缺、产品紧缺的现状, 改变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中的发展分割的局面, 使我国建材工业发展布局更加合理。

———我国投资结构调整和建材工业面临和已经出现的“进出口”之间逆差, 决定了“走出去”的紧迫性。建材工业发展与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推动关联性很大, 2013年我国固定资产增速减缓到19.6%, 2014年以来,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一步持续放缓, 上半年为17.3%, 比上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尤其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仅增长12.7%, 这对于下半年及明后年经济增长将产生不利影响, 尤其是对于对固定资产投资关联度较大的建材工业来说, 影响将会更大一些。虽然中西部铁路、城市管网、棚户区改造、水利、重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程等有利于民生工程的继续开展, 以及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出台实施, 仍会对建材工业增长提供支撑, 但从根本上来说固定资产投资不会更多地投向产能过剩的行业, 这对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从根子上提出了必须迅速转到境外去发展。

另一方面, 建材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我国建材企业制造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正在减弱, 从税率来说, 出口退税率由原来的百分之十几下降到百分之几甚至是零, 优惠不再;从汇率上来说,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持续走强;从利率上来说, 目前制造业多为高负债企业, 且中国的银行利率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此外, 国内原材料资源愈发紧缺, 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物流成本不断上升。受金融危机影响,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国外针对中国建材产品出口的反倾销、反补贴“双反”浪潮愈演愈烈, 进一步挤压了中国制造产品的国际生存空间, “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建材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中国建材企业资本“走出去”有着客观的市场需求, 具有可操作性

海螺、重庆复合材料等领军企业“走出去”的实践证明, 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建材企业的资本“走出去”不仅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需要, 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一是因为全球经济动荡和调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对外投资机遇。当前, 世界经济的多极与多元化, 给很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 我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外交领域更加注重经贸合作, 提出更高层次的开放策略, 与许多国家达成一系列经贸合作协定。政府鼓励我国具备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必将出台与逐步完善一系列的“走出去”的鼓励政策, 这必然会为我国建材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 资本流动性明显放缓。欧洲和其他发达国家资金紧张, 很多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加大对其投资力度。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 海外投资成本也不同程度地降低, 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加快海外投资与并购的重大机遇。三是我国建材产业本身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我国建材企业经过几十年发展积累的技术装备、人才队伍、资金实力, 以及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打通了一些国外市场渠道, 为资本“走出去”已经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四是世界新兴经济体市场空间巨大。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 发达国家市场出现萎缩, 但东盟、非洲、南美、俄罗斯、中东等世界新兴经济体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当前, 这些新兴国家市场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期, 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对建材的用量大, 其建材产业发展还处于相对滞后阶段, 为我国建材企业资本“走出去”提供了时间与市场空间。

以水泥行业为例, 世界水泥产量 (不包括中国) 保持稳定甚至呈负增长态势, 但水泥市场用量增加迅速, 2010年非洲市场增长11.4%, 中东增长11.1%, 拉美增长8.3%, 2011、2012年拉丁美洲、中东、非洲和亚洲 (不包括中国) 地区的水泥消费增速亦维持在5%左右。印尼、沙特、孟加拉、泰国、巴西、尼日利亚等国表现尤为突出。以海螺水泥直接投资建厂的印尼市场为例, 印尼近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均超过6%, 预计2014年印尼经济将增长6.3%。近年来印尼稳定的经济增长, 特别是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逐渐升温的房地产投资将带动国内水泥销量不断增长。印尼2011年水泥销售量达到4800万吨, 而2012年水泥销量约5500万吨, 同比增长14.58%。目前印尼人均水泥消费量约为230公斤, 仍处在较低水平。当地水泥价格从2010年的110美元/吨上涨至2012年的130美元/吨。中东地区的水泥工业亦迅猛发展, 沙特、阿联酋、伊朗等国, 因其各项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之需, 水泥年消费量快速增长, 正在扩建或新建一批大型的现代化水泥厂。2013年沙特基建项目超过800亿美元, 较2011年增长36%, 2013年沙特水泥总需求量约5500吨, 缺口1000万吨, 毛利空间远高于国内。总之, “走出去”有客观市场需求。

五、必须正视和努力解决中国建材企业资本“走出去”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目前我国建材企业在海外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一方面是国内因素, 如有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于实践, 政府引导和扶持的政策法规相对滞后于企业“走出去”的需求;“走出去”门槛高, 审批手续多, 境外投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境外投资应急援助机制设立也存在着相对滞后的现象, 使“走出去”显得环节多、困难多、制约多等。另一方面是境外投资存在着多方面的风险, 既有非经营性风险又有经营性风险, 非经营性风险主要指一些国家政治动荡威胁经济的风险, 经营性风险则包括建设期间的合同协议执行存在的风险、经营过程中税收等商业风险和企业用工等管控缺乏法律保障的风险等, 使企业常处在各种风险浪口上。常常是各种风险并存, 如东道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关系发生变化对投资者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的损失;东道国法律、政策也会随着政局变化而发生变化, 对投资者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的损失等。

又如建材投资项目很多属资源类开发项目, 存在一定的资源综合利用风险和建设条件风险。包括项目资源储量、质量和采矿权属的风险;能源保障、交通运输、建设原材料供应等支撑条件的风险和建设过程中的用工风险等。

再如在新兴发展国家, 一般采用销售代理制, 企业生产的产品需运送给代理商, 通过代理商逐级代理, 最终到达用户手里, 销售链条长, 资金回收速度慢, 形成销售货款回收风险、财务风险。还有民族风俗习惯, 语言障碍, 对当地法律法规理解产生误差等。

六、建材联合会将为企业资本“走出去”创造条件并竭力做好服务

为了加快我国建材企业“走出去”, 我们将建议国家政府有关部门, 对化解过剩产能, 实施新一轮“走出去”形成政策扶持。强化“走出去”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扩大中央财政现有专项资金规模, 加大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络, 对企业境外投资提供低成本融资政策;建议建立完善非经营型风险国家保障体系和境外投资应急援助机制建设。对于经营性的风险, 仍然由企业自身来承担, 但对非经营性的风险, 政府应当给予保障, 从社会政治层面对企业合法权益在国际范围内予以保障, 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加大对目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企业的支持力度。我国部分建材企业正在逐步实现“工厂在海外、回报在国内, 资源用境外、回报在国内”的总部经济模式, 逐步将国内总部变成一个研发、销售、财务中心, 制造基地遍布全球各地的经营布局, 这对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来说, 也是新一轮发展模式。过去, 政府对“招商引资”有极大热情, 也有许多优惠政策和其他服务内容, 希望政府部门对“总部经济”理念有同等力度的支持;建议政府部门努力健全关于境外投资的政策、法规, 从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税收、外汇使用以及投资后的监管、跟踪、统计和分析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针对建材行业民营企业居多的特点, 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解决民企缺乏融资渠道, 缺乏海外市场的信息, 缺乏对海外法制及权利保护的了解, 缺乏通晓海外业务的人才等问题。希望有意愿“走出去”的建材企业, 要有明确的国际投资战略。一定要认真研究投资所在国的政治、经济、风俗等具体情况, 做好整体风险防控的预案。

作为中国建材联合会, 在建材企业“走出去”方面, 也要充分体现出“引领、协调、服务”的作用。要从多角度、多层次, 深入分析在世界贸易新格局下, 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明确提出联合会指导建材企业“走出去”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指导思想、投资导向和经营模式, 要引导企业拓宽视野, 树立长远的全球经营战略和提升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从具体工作层面来讲, 我们要在深入了解政府政策、企业诉求以及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政策与经济环境等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建材行业“走出去”一系列战略设想和工作措施, 同时在争取政府出台“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方面要做最大的努力, 在为企业牵线搭桥方面做最好的“红娘”。比如, 针对东盟市场, 联合会今年牵头携手我国相关建材企业, 与东盟各国相关同业组织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建材行业合作委员会, 旨在通过这一机制, 互通信息, 组织中国与东盟建材行业的对接与合作。

3.“三八”节座谈会上的发言 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女同胞:

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我很荣幸参加今天座谈会并能代表被表彰的先进在大会上发言,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是:作为xx的一名女职工我们是幸福的,在煤矿这片沃土上,与男同胞一样,为煤矿事业播撒着汗水,拥有同样的平台尽情施展着才华,我们还得到了比男同胞更多的关爱与支持,这一切极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我们深知,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煤矿公司的不断发展,源于xx的“二次创业”的方略。今天,我作为被表彰的代表,代表的不是我个人,而是代表xxx矿所有在自己岗位上,默默奉献着青春和汗水的女职工。在此,我代表姐妹们向关心我们女工工作和生活的领导致以诚挚的感谢,谢谢你们!

这几年我们xx煤炭管理分公司正处于大发展时期,给了我们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更应该抢抓机遇,只争朝夕,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政治、学习业务,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努力成长为勇于创新、敢挑重担的知识型、学习型的新时代女职工。

回顾过去,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断的进步才能代表未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与男同胞们共同努力,为东辰的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创造东辰更加辉煌的明天,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

4.在2012年尔德节座谈会上的发言 篇四

宿豫区老年大学太极班 王 冬

今天是3月20日,于我,这是个特殊的日子,在老年大学上课正好满11个月。在去年的区老体协年会上,杨化龙主任介绍我是陈式太极拳第13代传承人,我们的冯校长求贤如渴,盛情邀请我来这里教授太极拳。去年4月21日开始来此授课,一晃11个月过去了,我心里是满满的喜悦,也有满满的感恩。

作为资历最浅的教师,我来参加座谈是学习的。我给大家汇报的内容一共有三句话:第一句是:“万事开头难,用心就不难”;第二句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力而为求心安”;第三句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对外宣传很重要”。

我先来说第一句话“万事开头难,用心就不难”。

我曾做过中学老师,大家评价是个很认真的老师,所以后来做了中层领导。来到老年大学,我的认真的习惯也跟来了,下决心将自己在陈家沟所学的太极功法,特别是内在功法传授给这些老年朋友。但是,一开始我就遭遇到了不适应——老年朋友不要理论、也不要内功,只要练太极拳的招式;老年朋友也不能整节课的训练,因为身体素质跟不上;老年朋友不要你严肃认真,因为他们是来玩的、来消磨时间的。

唉,这个课到底该怎么上?

在冯校长的帮助下,我开始研究老年教育,过去的11个月,我还真的摸索到一点门道,总结起来是:弄清一个特点,注重两个环节,掌握三个分寸。

首先,弄清老年大学的特点,不能把老年大学,真的当成大学,也不能把自己,真的看成教授。老年大学是为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学而创办的一种特殊的大学,凡是上大学的老年人都不受文化程度限制,没有任何入学门槛。他们来上学,为的是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而不是为了再就业,不是为拿文凭,更不是为了成名成家。为此,我们教师的一切工作要以老年学员“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才是正真的“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把尺子,是一面镜子,它是检验一堂课上的好不好的尺子,也是照见一个老师合格不合格的镜子。

弄清了老年大学的特点之后,我开始在两个环节下功夫,一是课堂教学环节,我注意放松下来,柔和说话,根据大家的要求,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准备一天教完的,分3天教,反正没人要进度。我还灵活把握教学内容,深透的暂时不讲,招式的多多辅导。突出重点和难点,快慢适合,深浅适度,豫老年大学实际的太极拳教材,预计两年完稿。至于出版发行,那就看机缘是否成熟,尽力而为,只求心安,决不让自己为难、受罪。

我要说的第三句话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对外宣传很重要”,这是给学校提个建议。

在我们这个集体,我经常受到感动和启发。记得春节前的最后一课,太极班邀请冯校长等领导合影,一排椅子排在中间,学员说,那是领导和老师的座位。拍照前,冯校长坚持不坐椅子,让70岁以上的学员坐下,他站在最后一排。这是什么?这是无声的语言,这是我们领导干部的“酒香”。

前天下雨,我们的一名教师开车在路口停下,一个一个学员问,要不要坐顺便车回去。这是什么?这也是无声的语言,这是我们教师队伍的“酒香”。

我极少参加宴请,长期吃素、不喝酒。但是,学期结束了,学员们说一定要有个“谢师宴”,我说,要感谢的是你们,你们成就了我的修持。班长说,你也要成就我们,成就我们的感恩心啊!这是什么?这是我们学员素养的“酒香”。

宿豫老年大学这个群体确实令人喜欢,领导宽厚谦逊、教师重德敬业,学员友善豁达,都给我的修炼生活带来很多启示。但是另一个层面,我也了解到,我们学校搬迁过来以后,学员人数是有所减少的,因为“酒香也怕巷子深”。

对外宣传确实很重要。我来了11个月了,虽然手里有课程表,但是我确实记不全——我们学校开了哪些专业,又有一些什么样的专家在授课——我都记不住,更何况社会上的人呢?我曾经在北开发区的企业帮过忙,招工一直是各家企业的头痛的事,很多企业在门口放个招工牌子,路过的人无需进厂,就可以知道相关信息,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呢?

河南的师兄弟知道我在这里授课,得知每个学员每学期只交30块,很是吃惊于这么便宜,他问参加学习的人该是排队报名吧?河南在这边的私人课教学,每人每小时至少也要交100块,招生的方法就是在马路边发教练的名片。给老师、教练印名片,把他们的头衔、成就写上去,让学员带给想学的人,这是不是个可行、有效的方法呐?

站的角度不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会有不同。我真心感恩学校,也就不怕浅陋,提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议,请大家批评指正。耽误大家时间了,谢谢大家。

5.在2012年尔德节座谈会上的发言 篇五

(修改稿,6500字

2018-1-12)

陈金升

今天说三个话题:

一、过四关;

二、怎样看待农场岁月;

三、对青年的寄语和希望。

近日,看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录),深有感触。尤其是其中的“过四关”,说的很实在。是那时的知青们普遍的感受。我们也经历了“过四关”。就从过“四关”说起。

一、过四关

青先农场是1966年3月建立的省属国营农场。职工主体是来自山海关、泊头、河间的城镇知识青年,共432人。我是1966年5月来到农场的,1984年调离,在农场工作了18年。1966年进场时,我16周岁,报名时体检显示:体重88斤,身高162厘米,腰围一尺九,身材瘦小枯干。

思想关。主要是环境的巨大反差使青年们一时难以适应。青年们都来自县城(区),虽然不及大城市的繁华,但是毕竟大不一样,荒凉空旷的盐碱荒滩,近乎于原始的地形地貌(照片),偏僻的地理位置,闭塞的交通(县城到小山有土公路,再往东是田间小路)。使大家难以接受。尤其是山海关的知青,反应更加强烈。山海关与海兴,一个在河北省的渤海湾北端,出关是辽宁省,一个在南端,过漳卫新河是山东省;山海关风景秀丽,是全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海兴东部几乎是全省最荒凉的海滩。听说他们下了车,一看环境,就拦住拉他们来的汽车,让把他们再拉回去。后来待的年数多了,环境也就无所谓了。

蚊子关。习总书记过的是跳蚤关,农场这儿跳蚤很少。但蚊子厉害,还有臭虫。

蚊子:傍晚是蚊子活动的高潮时段,走在路上碰脸,我曾经测量过秋后的蚊子“嘴”,长达8毫米,能叮透三层布:裤子屁股上有补丁,再加内裤,是三层,蹲在地上,是绷紧的,蚊子能“叮”透,屁股起大包。1966年夏天雨水大,几乎天天光脚下地干活。蚊子叮了,刺痒难耐,脚挠破了,下水中“水毒”溃烂。那年我的左右脚各有两个烂了的洞,直到10月才好。二连全连120多人,没有一个人的皮肤是囫囵的。最严重的是山海关女知青王福珍,浑身起泡溃烂,以至于无法上药包扎,只得抹紫药水,像是一个“花人”。为了逃避蚊子的攻击,天黑时分如果在外边待着,要穿上长衣服和高筒水靴。睡觉自然离不了蚊帐,蚊帐的四边要压在褥子下,否则蚊子能爬进去。

蚊子的猖獗,举两个例子。

1、我在大车队当饲养员。晚上给牲口添完草后,照例应当把煤油灯关灭。这天忘了灭灯,半夜里让蚊子吵醒了,睁眼一看,蚊子把桅灯四周“烀”满了。

2、1968年中秋节晚上,泊头知青闫振云喝酒“大”了,睡在蚊帐里,胳膊靠在了蚊帐边上,蚊子叮满了,却浑然不觉,第二天,整条胳膊外侧全部肿起来,“胖”了半厘米,好几天才下去。

对于如何对付蚊子,大家渐渐地有了一套办法,年数多了,不以为然。大约1982年以后,蚊子奇迹般的消失了。

臭虫。1971、1972年,臭虫肆虐。床板缝里,房顶上的板子缝里都是臭虫。这东西只要在身边爬,就会“吁”得皮肤奇痒,难以入睡。大家想了不少办法,比如,用开水烫床板,晒床板,撒六六粉,但收效很小。后来,有人出了“高招”,用“1605”剧毒农药熏蒸。早饭后下地干活,中午不回来,留几个人在宿舍里喷“1605”,紧闭门窗,熏蒸一天,连续弄了两次,才把臭虫基本消灭。熏完了看,地面上死臭虫“匀”了。

饮食关。最艰难的时段是1967到1970年的四年。先是吃红高粱面窝头,涩舌头;后来吃大麦面、山芋面、红高粱面“三合一”的窝头,更是难以下咽。直到1970年秋后,农场自己种的玉米收获,吃上了“棒子面”。以后各年,生活条件逐渐改善,比如食用油,原来买人每月供应三两,后来是半斤。1979年大面积种向日葵以后,改为每人每月一斤葵花籽油。比习主席他们好的是:第一没有饿肚子,第二,不管好赖,有菜吃,尽管菜的种类少,甚至有一段时间只有咸萝卜,但毕竟有菜。棒子“谷米”、西瓜皮都当菜吃过。

记忆犹新的是羊肉包子。羊肉包子有什么新鲜的?但是1971年秋冬之际的羊肉包子却忘不了。那一年,一连刚从蔡庄搬到“三角地”新址。10月下旬,各连队集中到一起“大会战”,挖条田沟。二连女的住新盖的家属房,男的住新盖的马棚。副场长杨玉春是总指挥。杨是当年春天调来任职的。第一次见这帮学生这么能干,大受感动,又有一番感慨。就嘱咐伙房一定要把伙食搞好,所以隔三差五地蒸包子吃。而且要“一个肉丸的”。这年冬天的会战,吃得真不错。

劳动关。强度之大,超过周边的农村。经过一两年的锻炼,青年们高强度的劳动基本适应,比当地老乡不在以下。以至于一些老农感叹:这帮学生太能干了!

一、农活。很累的活计是开苗、耪地、割麦子。农场的地头分别是500、800、1000米,最长的是刘家草场(水库湿地)1500米。在刘家草场开苗,每人一垅(行),半天到不了头。有一件趣事:开苗开了肩膀子,耪地耪了后脊梁。都出在老场部东边的“窑地”以北。怎么回事?这儿是红土地,耕层坚硬,扒锄子扒不动,大锄耪不动。就得使大劲,扒锄子举得高高的,大锄抡得高高的。开苗时,一伙人斜摆雁翅,依次前行,后边的人在前边人的侧后方,前边人的肩膀子暴露在后边人的正前方。有一次,李慧莲跟前边人挨得近了,高举的扒锄正好砍在前边人的胳膊上,幸好是“捎”了一下,胳膊“划”了一道红印,没流血。耪地耪在后背上,也是这种情况。大锄举得太高,腰弯得很低,看不清前边的人,砍在了后背上,也是这把锄刃不快,后背上出了一道白印儿,但是也很疼。

割麦子。割麦子的累,不必多说,大家或者亲身经历,或者听说过。但农场割麦子比农村累,因为面积大,麦收时间长。其累自不待言。

农场建场伊始就是半机械化。耕、耙、播都是机械;打场、轧场也是半机械作业。大家一定以为,有了机器,人会轻松。不是的,人要跟上机器的节奏。举例,1972年,农场有了割晒机,割晒机是傍跨式,在东方红拖拉机右侧挎着,有效工作幅宽3.6米,拖拉机进地,需要人工割出通道(打道)。为保证机器作业不中断,打道的人需要“快手”。有两年,我和高金英、王秀萍三人打道,这个活累死人了。到了地头,腰像折了一样,把腰放在地埝上,仰面朝天,休息一会儿,爬起来接着干。不然机器在后面跟着,耽误事。割晒机割麦子,人工运输。跟着割晒机装车的也不轻松。割晒机两班倒,一个班6个多小时,中午12点交接。上了班不停地干,一气多半天。白居易的《观刈麦》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真实的写照。

二,农田建设“大会战”。农田基本建设改变了农场原始的地形地貌,使盐碱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大规模的农田建设始于1968年秋季。开挖“支渠、斗渠、农渠”三级渠道,同时完成田间公路和用渠(即用于灌溉的水渠,但因为农场的灌溉用水始终没能完全解决,用渠基本没发挥作用)。在近10年的施工中,知青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难以想象的磨炼,用当时的话说是晒黑了皮肤,磨硬了肩膀,练红了思想。主要时段是1970年秋到1973年春 “三角地”大会战。完成了三队、五队、一队、二队的大三角区域的骨干工程(图片)。全部完成是1977年。共计完成斗渠13条和配套的用渠、田间公路、各队之间的道路以及难以计数的农渠(小沟),一个新型农场框架基本形成。1983年土壤普查时,我做了一个大概的统计,土方总量大约60万方,如果从农场铺一条高半米,宽四米的土公路,可以经过天津到达北京。农田建设对改造盐碱地起了重要作用,部分土地夏玉米亩产可达四百斤(照片)。高粱亩产可达500斤。

农田基本建设施工的劳动强度之大远远超过周边农村生产大队,可与当时全省的“根治海河”工程相“媲美”。双手磨出血泡是常事。一段时间后,手上的老茧比硬币厚,抬筐也会使肩膀上磨起疙硬瘩。

每年10月下旬,几个连队的人集中到一起施工,到次年3月回本队驻地开始一年的农活。秋季开始时先是挖小沟,一般宽3米左右,深一米左右。地面封冻以后,挖大沟,一般宽12米左右,深2米左右。冬天施工,几乎每个人都裂手。

挖小沟:小沟是农田建设五级渠道(干、支、斗、农、毛)中的“农”。挖小沟一般于土地封冻前进行。单人作业,分段定额。男子一天土方量10——12方,女子8——10方,视土质软硬,施工难易而定。那时的人们不会偷奸耍滑。1971年冬,进行过一次擂台赛,组织了专门的“打擂队伍”,集中在一起干活,自报工作量,结果创造了男60余方,女40余方的惊人纪录。(女子纪录创造者为泊头知青刘学文,男子纪录创造者泊头知青肖国忠)。当天,不参加打擂的也是自报工段,大多创造了挖土方的记录,本人在那一天也挖了40方土。

挖大沟:大沟是五级渠道中的“斗”。春季施工的工效远远大于冬季,长天老日,一天干活不少于8、9个小时。三人一组,两副抬筐,轮番使用,一人装筐,二人抬筐,装筐的装满,抬筐的抬走,装筐的再装一筐再抬走。如此,三个人谁也无一刻空闲,一组一天约完成四十方的任务。冬季施工工效低下。土地封冻后,冻层可达30—40厘米(个别年份,背阴面的冻土厚度可达半米),需用洋镐打冻土层,虎口被震裂是很常见的。冻层很厚且面积较大时,先打开一个洞,然后往下挖,冻土层打透后淘出一个洞,伸入木撬杠(细檩条之类),利用杠杆撬冻层,有时会把撬杠压断。数九寒天,仅穿一件秋衣,干活一身汗,休息一身冰,冻手、冻脚是家常便饭。手冻了,手背皴裂发黑,洗不出来,像鸡爪子。脚冻了,搞不好会溃烂成疮。

洋镐

大筐抬土,怎样抬?抬筐的两人面对面,从沟底“横”着往上走,迈腿时,靠着筐的腿一起走(一人的左腿和另一人的右腿同时迈),并稍有晃动,形成惯性。“悠”着往上走。倒土时,二人同时弯腰,拉动后手的筐绳,扣在地下。

当时用的大筐是红荆条编的。高约30厘米,筐底直径约40厘米,筐口直径约60厘米。栓筐的绳子直径近2厘米,抬筐的扁担更像是杠子,宽约10厘米,厚约5、6厘米。没有扁担特有的弹性。一只筐装挖起来的泥条(一锨一个,宽十几厘米,厚约7、8厘米,长约50厘米,)三条就满平口,女工一般只能抬三条,男工能抬四条,五条、六条就竖尖了,男工抬着也费劲。有时较起劲来,有抬两筐的,甚至压折了扁担。现在这种筐已经见不到了。

抬筐

挖沟用的铁锨,锨头是直板,有弧度,宽约15厘米,长约25厘米,齐头。在地上戳出来的印迹犹如半个小括号“)”,称为筒子锨。铁锨上方的是木头横拐,锨把长度依使用人的身高而定。下图的铁锨与当年使用的铁锨相似,只是锨把上端的横拐不同。

铁锨

挖沟时,表土挖走,达到一定深度时,土块不再发散,一锨下去,土条长达半米左右。使用方法是一手握锨把,一手顶横拐,双臂用力戳入土中,弯腰用肚子往下顶,一下就是几十厘米。时间长了,很多人的肚皮磨出了茧子。下图是根治海河的一幅图片,图中铁锨挖出的泥(土)条,与农场挖大沟的场景毫无二致。

挖大沟,抬大筐,肩上戴垫肩,下图的青年佩戴的垫肩与农场职工用的一样,不过后来人们嫌麻烦,大多不戴。

当年的劳动场景不可再现,劳动工具也已无处寻觅。上面的几张照片是从互联网上下载的,以作参照。

值得一说的是1970年冬至1971年春大会战的住处:当年开挖三角地一、二斗的沟渠时,没有住处,三连驻地处,当时还未建房。住的是水泥管(堵上一头);二连职工住窝铺,把宣惠河堤切去半边,南边用秫秸夹成墙,另三面为土堤,搭上顶子住人;四连职工住在宣惠河通宋王庄的水泥桥洞下,把引桥桥墩间掏空住人。潮湿、阴冷加之冰天雪地,许多人关节痛及至发展为关节炎。

二连的窝铺曾发生过一次窝铺塌顶事件,这与窝铺的建造方式有关,窝铺内宽约6米,南面的中部埋一根立柱,上搭一房梁,梁的北头即放在河堤上(挖一个土槽,放入房梁),两侧再放檀条,上面铺秫秸抹泥。1970年11月初,绵绵细雨下了一天,入夜后仍末停。二连七班的窝铺(住的全部为山海关女知青)大梁北端的河堤渗水浸透变软,约在夜间11点钟,轰的一声大梁塌了下来。随即,就有人冲出窝铺大喊救人,忙碌了近一个小时,才安顿下来。幸亏南端立柱未倒,窝铺内成了大三角形,没伤着人。更万幸的是住在大梁下面的李惠莲外出小便,未砸在里面。此事可算是有惊无险。这个窝铺中住的还记得的人有付伯谦、冯桂兰。

二、怎样看待农场岁月

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就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参加劳动。1968年12月,全国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始。有数据公布,全国下乡知青1700多万人。到农村、农场、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劳动、落户。青先农场是在知青下乡的号召下动员并成立的。

相比于习总书记那样去往农村“插队落户”的,相比于去黑龙江、新疆、内蒙古建设兵团的大城市知青,我们是幸运的。与插队的相比,我们有工资,有钱花;有伙房,有人给做饭。与建设兵团的相比,我们这儿的环境、交通条件要好于“两江一蒙”。

为建设青先农场,知青们包括后来入场的复员军人、职工及其家属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劳动,在盐碱荒滩上建成了河北省沿海原始生态条件最差的农场。农场给了我们什么?是巨大的精神财富,回顾农场岁月,我无怨无悔,我们的青春年华没有虚度。

在农场,知青们接受了老干部、老工人以及当地农民淳朴感情的熏陶和教育,学会了怎样做人;在农场,知青们从稚嫩走向成熟,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在农场,知青们领受了大自然造就的种种考验,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我们奉献的是青春,得到的是坚韧不拔的毅力。回城以后,知青们分别到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但是,他们都能兢兢业业地工作,吃得苦,耐得劳,其根源就在于农场的锻炼。

农场没有知青们任何的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亲属,但是大家仍然把到农场来称为探亲,因为大家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农场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这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

三、寄语和希望

一、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历史最长,也是最成功的一个政党。他把一个积贫积弱,饱受西方列强欺辱和战争蹂躏的旧中国建成了一个初步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历史证明,中国的事情只有共产党才能办得好。青年们一定要坚信这一点。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十九大召开前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总书记青年时代的精神,实实在在是青年们学习的楷模,大家一定要认真领会书中的事例,想想我们应当怎么做。说我们的农场,青先农场经过两代人,半个世纪的奋斗,已经是今非昔比,面貌大变。当年,农场的建立该周边农村带来了新鲜空气,第一次种玉米、种棉花、种西瓜、种苹果等等。还有用大型农业机械耕作(机务队每年冬季给周边的村冬耕)。同时,城镇知青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现在,随着新区的建成,农场又走在了周边农村的前面,相信农场将来还会走在前面。大家一定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坚定信心,踏着前人的脚步,继续建设我们的农场。

二、要好好学习。学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学自己岗位上需要的专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这儿我用自己的经历来诠释学习的重要性。我是在农场通过自学成为技术干部的。我原来的学历是小学六年,那时叫“高小”。在农场,我从1973年担任技术员,“面壁十年”,学完了农业中专的课程,大学的部分课程。1983年获得技术员职称,之后,先后晋升为助理农艺师,农艺师(破格)。如果不改行从政的话,1995年,可以成为副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回顾以往,是学习成就了现在的我。所以,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才是人生的立足之本。

三、不要怕吃苦。人活一生,经历哪些事情,难以预料。任何人的生命之旅都不会一帆风顺。都要经历一些艰难困苦。所以,工作、生活中决不能怕吃苦。现在,农场的条件比从前好多了,但是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也会有新的困难,有了困难就得克服,克服困难的过程,人难免吃一些苦头。这是必然经历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吃苦是一种财富,甚至可以受用终生。

离开农场30多年,变化之大,是我们预料不到的。如今,农场的经营主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职工的住房达到了中等城市的水平,交通不再闭塞,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党的十九大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发展蓝图,希望青年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撸起袖子加油干,创造农更加美好的明天。

附照片:

上一篇:公司新员工入职一分钟自我介绍下一篇:中秋节给家人的暖心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