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调查

2024-08-07

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调查(精选8篇)

1.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调查 篇一

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结果分析

一、研究的目的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而高职院校学生的独特性使一些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做好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希望能对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方法

1、施测对象的选取

共选取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188名,年龄为17-21周岁。其中男生为25人,女生为163人。

2、测验的工具

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作为测验工具,对大一学生进行综合的心理诊断。该测验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采用系统观察法、科学实验法以及因素分析法,经过二三十年的研究,确定出16种人格特质,并据此编制了测验量表,是评估16岁以上个体人格特征的最普遍使用的工具之一。16种人格因素是各自独立的,每一种因素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极小。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个性。它们的名称和符号如下:

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恃强性(E)、活泼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紧张性(Q4)

测验由187道题组成。每一人格因素由10-13个测验题组成的分量表来测量,共有16个分量表。16种因素的测验题采取按序轮流排列,即从第1题到第16题分别按序对应于16个人格因素。然后再转回来,从第17题到第32题再同样按序对应16个人格因素。这样既便于计分,也保持受试者作答时的兴趣。每一道测题有三个备选答案。

三、结果与分析

1、该测验在学生们的密切配合下取得了圆满的结果,测验结果如下图如示:

因子名称高分(%)低分(%)高分者特征低分者特征

乐群性1520外向,乐观缄默,孤独

聪慧性2312聪慧,富有才识迟钝,学识浅薄

稳定性3624情绪稳定情绪激动

恃强性1626好强固执谦逊,顺从

活泼性4220轻松兴奋严肃,审慎

有恒性2316有恒负责权宜敷衍

敢为性1923冒险敢为畏怯,退缩

敏感性3242敏感,感情用事理智,着重现实

怀疑性4521怀疑,刚愎信赖随和

幻想性1235幻想,狂放不羁现实,合乎成规

世故性2331精明能干,世故坦白,直率,天真

忧虑性1540忧虑抑郁,烦恼多端安详沉着,有自信心

实验性1632自由,批评激进保守,尊重传统

独立性2336自立自强,当机立断依赖,随群附众

自律性2016知己知彼,自律谨严矛盾冲突,不明大体

紧张性1636紧张困扰,激动挣扎心平气和,闲散宁静

(注:标准分在3分以内为低分,超过8分为高分)

2、结果透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高低分呈现出相对的人格特征,在被测对象中,在稳定性、活泼性、怀疑性维度上高分者比率较高,在聪慧性、自律性维度上低分者比率较高。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将标准分3分和8分作为高低分的临界点,学生每个维度的标准分数分布也应该成正态分布,但是在这五个因素维度上发生了异常表现,却又说明了不同的问题:在活泼性维度上,高分者占42%,将近总人数一半,说明了学生寻求娱乐的倾向和表达高于一般水平,并存在对社会上一些事物的好奇心;在怀疑性这个维度上,学生表现出得分较高的趋势,表明学生通常不愿信任他人所做的是真诚的,人际交往容易不顺畅,不易跟其他人合作共事,存在人际交往障碍;在聪慧性这个维度上,学生表现出得分较低的,这样的低分表现了学习能力较弱,表达能力及思考能力相对欠缺,知识的积累偏少;在自律性这个维度上,学生得分较低,这样的低分表现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能妥当地处理各种矛盾问题,不能够顾全大局,控制自己的欲望而违反规则,严谨性差。

四、讨论

综合上述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异常表现,我们发现,大一新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情绪、学习障碍、人际关系等三个方面,当然每一方面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在情绪方面,存在不稳定因素,表现为好奇、兴奋的情绪倾向

学生在稳定性和活泼性高分数,体现的是学生情绪方面的问题。学生由高中升入大学,摆脱了高考的束缚,远离了父母的管教,滋生了寻求娱乐、放松懈怠的情绪。教育形式变化和对新环境的好奇,使他们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新环境、新事物的诱惑又使他们产生兴奋情绪,只把大学当作一个可供享受的场所,这是高职新生情绪一时难以稳定的原因,他们中的大多数热衷于吃喝玩乐,在晚上或周末,他们常因无所事事而流连于各种娱乐场所虚耗时光。

2、在学习方面,存在学习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自控能力低

高职新生在聪慧性与自律性两因素上的低分数,反映了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高中阶段的学习主要以被动学习为主,学习内容也仅限于高考应试的一些知识,而高职学习则以自主学习为主,并且学的内容也比较多,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往往一时难以适应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变化,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此外,高职学生主要来源于高中生、三校生,他们进入高职读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学习成绩好的,但由于家境或高考失利或其他原因进入高职院校;另一类是不愿意在学业上用功的,按成绩自然进入高职院校的。其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和本科生相比较薄弱,加之他们要承受比本科生更大的就业压力,自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

3、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心理困惑,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和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表1的结果中已表明,新生的怀疑性强,这会影响他们人际交往。高职新生在这方面产生的问题

较为严重,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汇集成一个社会的群体,各自生活习惯、性格、兴趣、地域等方面的不同,使高职院校这个大家庭里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使其心中远离父母的孤独感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则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语言表达能力很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并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的因性格上的不合群,在学生中不被理解而被排斥,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五、建议

1、抓好新生入学教育

对大一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新生刚入学时对学院的概况、专业学习、校规校纪、学生德智体能综合考评办法及学生有关管理规定的介绍,还包括针对每个阶段新生易出现的问题及时召开座谈会,或根据新生入学以来各个不同的阶段来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可以根据教育内容的需要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或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阅历的教师来做专题讲座;也可以让高年级的学生来现身说法,形式要尽可能的多样,可采取专题报告、座谈会、个别谈心以及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及时调整心态,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这个阶段至少要持续一个学期。

2、帮助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备触类旁通的自学能力。如开设讲座,介绍大学的学习方法,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制定学习计划,怎样读书,怎样利用图书馆,怎样使用工具书与查找文献资料及怎样写论文等。此外,还可以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与大一新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自觉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帮助新生克服学习障碍也非常的重要,如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早上晨读和晚上自修的学习习惯,在班里、宿舍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和你争我赶的竞争意识,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加强班集体建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一新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各方面的差异,语言上的障碍,同学间相互了解甚少,不轻易吐露真情,交流思想。在陌生的环境里,如果缺少温暖和真情,自然会产生一种孤独感。他们也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亲近,有良师益友帮助他们成长。因此,班集体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辅导员应当多深入教室和宿舍,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方面,要在管理工作中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客观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社会和周围环境。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又敢于正视自己的短处,辩证地看待成功和挫折、顺境和逆境,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让学生在业余文化生活中,加强人际交流,提高亲和力,增进同学间的互助互爱。如果适时地激发与引导这些情感,使之与集体荣誉等结合起来,就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会形成,新生的孤独感会自然而然地淡化甚至消失。

4、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学校应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选修课或专题讲座、报告等,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利用广播台、院报、橱窗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或宣传月,举办专题讲座等等。在校园大力营造利于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良好氛围,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网站,充分发挥校园网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有益于大学生健康的一些文体活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潘丽社会事业系)

2.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调查 篇二

关键词:高职护生,学习动机,心理健康状况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 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 并驱使其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1]。护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影响其在校的生活质量, 而且会影响学习效果。为了解高职护生的学习动机与心理健康状况, 现对我校436名高职护生进行调查和测试, 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我校2008级436名高职护生为调查对象, 均为女生, 年龄16~19岁, 既往无精神病史。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 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 。UPI为我国高校应

用最早、最为广泛的心理普查问卷之一。该问卷由60个项目构成, 其中4个项目是测伪题 (5、20、35、50) , 不计得分, 其余56个项目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及其与身体有关的症状, 得分越高表明心理问题越严重。56个项目测评结果分3类:一类被认为确有心理问题, 需要进行持续心理咨询, 即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 (1) UPI总分>25分; (2) 对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 (3) 测伪题中至少有2题做肯定选择者; (4) 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二类为没有严重心理问题, 但可作为咨询机构今后关注的对象, 即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 (1) UPI总分在20~25分之间; (2) 在第8、16、26题中有1题做肯定选择者; (3) 测伪题中有1题做肯定选择者。三类为没有任何心理问题。

(2) 学习动机调查表。该表参考陈军等[2]设计的学习动机测量表, 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 设定了6个选项, 包括 (1) 就业动机:主要从就业角度考虑, 认为护理专业比其他专业就业率高一些; (2) 专业动机:认为护理专业比较适合女孩子学习, 自己的性格适合做一名护士; (3) 受父母之命:由父母安排; (4) 从众动机:看到别人填报护理专业, 自己也随之填报; (5) 随意动机:自己不知道, 随意而报; (6) 理想动机:了解一些护理工作的内容, 喜欢并愿意在护理工作岗位上做一番事业。护生选择1项与自己最相符的选项, 选 (1) 或 (3) 记入外在动机组, 选 (2) 或 (6) 记入内在动机组, 选 (4) 或 (5) 记入动机不强组。

1.2.2 调查方法

共发出调查问卷436份, 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12份, 有效回收率为94.5%。

2 结果

2.1 高职护生组与常模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见表1)

2.2 不同学习动机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见表2)

由表2可知, 高职护生的学习动机以外在学习动机为主者 (292人, 占70.87%) 最多, 其次为以内在学习动机为主者 (93人, 占22.57%) , 学习动机不强者较少 (27人, 占6.56%) 。

2.3 不同心理健康状况高职护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见表3)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

表1结果显示:高职护生二类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35.92%, 高于常模组, 有一类心理问题的高职护生达42人, 值得高度关注。表3结果显示:高职护生心理问题表现在情绪、人际关系及父母期望值过高等方面, 情绪对心理健康起较为关键的作用。

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动机, 内在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一种学习动机;外在学习动机是指除学习本身以外, 由外部诱因激发出来的动机。表2结果显示, 高职护生的学习动机以外在学习动机为主导。高校扩招和社会供求关系的结构性失衡导致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 很多家长和学生以将来就业作为学习目的的首选[3]。这种外在学习动机的内驱力较小, 维持时间不长, 当激发起某种动机的外在条件一旦消失, 被激发起来的学习行为就较难维持。当护生面临就业等压力时容易导致学习动机缺乏,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出现为学习而学习的现象。如未能及时调整心态, 护生可能会出现抑郁、情绪低落等不良心理状态, 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而出于对专业感兴趣, 想实现理想等内在学习动机的护生更容易对本专业产生较强的专业情感, 更能客观看待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更易确立专业责任感、使命感和时代感, 为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会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之, 并产生积极的效果。表2结果显示, 内在动机组高职护生的心理问题较其他2组少, 且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研究表明, 学习动机不强的护生, 其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且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4]。

3.2 建议

大量研究表明, 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升学习动机, 因此我们在对高职护生进行健康指导和帮助的过程中, 应注意培养和激发高职护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3.2.1 加强护理专业思想教育

研究表明, 学习动机的产生与个人倾向性有密切关系, 如果护生所选择的职业与职业理想一致, 就会产生积极的专业倾向, 表现出对所选专业积极的态度、爱好和兴趣, 从而形成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5]。因此, 学校应加强对护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使护生对护理事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如加强南丁格尔无私奉献精神的宣传, 让护生了解护士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还可以邀请护理界的前辈与护生接触, 使护生对护理专业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以此来培养护生的专业兴趣, 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

3.2.2 合理设置课程和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兴趣

护理作为一门技术性职业, 可通过让护生尽早接触临床, 延长实践时间, 提高其对职业的感性认识。采用倒置性的课程设置方式, 比如在护生入学后第二学期就可安排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临床课程, 而将基础医学课程在临床课程之后开设, 以此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

合理、清晰且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目标会使护生保持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 学习目标的难度应是递增的, 例如导尿的操作是非常繁琐的, 而且细节也多, 若开始练习时仅强调护生必须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来完成操作流程, 操作熟练后再结合节力原则、爱伤观念等调整操作细节, 则可以避免护生因反复失败而产生的挫折感。

3.2.3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 增强学习信心

护理课程与临床结合紧密, 在教学中多用临床案例可引起护生的注意与学习的欲望, 因此在教学中可大量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情境教学。从患者存在的问题着手, 鼓励护生自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努力解决问题[6], 增强学习信心, 进一步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强化理论认为, 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更有可能重复出现[7]。在学习活动中奖励比惩罚更能激发护生的学习动机, 当护生取得进步时要及时表扬, 使护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而没有获得表扬的护生则会为以后能有机会受到表扬而努力, 从而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

3.2.4 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

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有利于护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教师应以身作则, 加强与护生的感情交流, 增进与护生的友谊, 关心他们, 爱护他们,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李伯黍, 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陈军, 张小远, 刘欢欢, 等.不同就业价值观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个性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9) :87~89.

[3]黄发友.当前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剖析[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6) :92~96.

[4]薛志敏, 刘哲宁, 国效峰.个性、生活事件、应付方式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1) :156~157.

[5]林正范.大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

[6]黄静, 钱桂生, 郝彦林, 等.军医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学习动机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 2003, 11 (1) :31.

3.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调查 篇三

关键词 肿瘤患者 心理状况 应对方式 关联性研究

恶性肿瘤已成为目前危害广大居民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癌症患者普遍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并且有的癌症患者年纪较轻,他们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偏激、精神抑郁和精神病性[1]。在以往的治疗过程中,主要针对的是对原发疾病的治疗和控制,对伴随的心理活动不够重视。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科的发展和人文关怀,以及人们需求高质量的生活标准,人们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下面,就我科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8月~2010年8月收治癌症患者80例,男56例,女24例;年龄38~82岁,平均46.5岁,均已婚。文化程度:小学10例,初中60例,高中8例,大专2例,干部5例,工人26例,农民49例。均无精神病史。

调查方式:用填表的方式和一对一的沟通,从感觉、思想、意识、行为、文化程度、宗教信仰、认知程度、生活习惯、人际关系、性格、自控能力、需求等方面,进一步了解被观察者的全面情况。

结 果

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状况与常人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他们感情比较脆弱,自我控制能力差,思想压力较大。

討 论

近年来,疾病的构成变化明显变复杂,年龄趋于年轻化,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人们的心目中,恶性肿瘤就是不治之症,常与死亡联系在一起。随着医学的迅猛发展和对肿瘤研究进一步深入,许多临床技术也日趋成熟,临床经验也日渐丰富,临床护理范围也逐步扩宽,使肿瘤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其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其心理反应也逐渐由强烈变为自然。患者的心理状况也受到医护人员的特别关注。患者的主要反应:①生理反应:如胃肠功能紊乱、失眠等[2]。②心理反应:如恐惧、焦虑、抑郁、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足,以至严重的精神障碍。③行为反应:如否认、无助、烦躁、失望或绝望等。肿瘤患者作为一种危害生命的生活事件,使患者造成应激反应,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许多人一旦确诊此病,由于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医疗技术缺乏了解,往往造成病人和家属产生剧烈的心情震荡,出现否认、恐惧、无奈、接受、期盼、强烈的求生欲望,害怕身体健康度下降,生活质量下降,生存时间短,怕别人另眼相看,以及后期带来的经济负担,结果不好等压力。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将心理应激看做是以认知因素为核心的一种过程,将应激先关变量分为生活事件,认识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征和心身症状等[3]

应对方式评估:应对是人们通过意识和行为去做某些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活动过程,是处理问题或缓解压力带来的情绪反应过程,应对目的主要是来缓解自身压力。恶性肿瘤患者常希望自己参与各种治疗,达到疾病痊愈的结果。多数人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少数人存在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而是采用随波逐流的方式对待,回避治疗,寡言少语。

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此类病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后最初不接受事实,持怀疑的态度,从而导致否认、要强的负面情绪。应激事件也会对患者的心理变化产生影响。从调查结果看,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可以改善消极的心理状况,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则明显导致异常心理状况的高因子合成,这与王敬群等[4]。研究的结果一致,这一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心理干预计划,通过对恶性肿瘤患者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干预来加强其成熟应对的方式,从而改善其异常的心理健康状况,使其心理健康、心情舒畅、正确面对,树立敢于向疾病挑战的信心,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祁淑英.疼痛对癌症患者抑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8):1203.

2 黄丽,罗建.肿瘤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5.

3 叶小青,邹晓波,林志雄.肺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和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9):2554-2555.

4 王敬群,刘光华,熊红星,等.空管员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6,14(2):188-189.

性早熟诊疗试行指南

日前,卫生部发布《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规范了该疾病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流程。参与《指南》制定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主任罗小平教授表示,性早熟是儿科内分泌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医学上有许多方法对该病进行干预,家长无需恐慌。

4.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调查 篇四

摘要:随着科技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生活各领域有了新的竞争和挑战。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节奏加快,加上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学生心理负荷日以沉重。为此,针对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并为此作了深入的分析。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前言

目前,我国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比较多的。就2000年在南京召开的大陆,香港,台湾地区21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讨论会上,有报告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了25%,近年来已达到30%左右。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看,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

由于人们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差与偏差,以为只有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才算是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因而忽略了大学生一些心理异常的早期表现。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就目前的现状看,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另据国家卫生部召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透漏的消息,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16%~25.4%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强迫症,精神衰弱等症状为主,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而且心里不健康的比例有上升的趋势。

1.高职院校学业问题

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开始功利化,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学习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学生。另外,有的学生专业选择不当,也会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以致于对自己的学业失去了兴趣和希望。

2.高职院校大学生情绪问题

高职院校大学生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抑郁,以个体心中持久的消极情绪为主,常伴有身体不适,睡眠不足等。同时还会感到心情压抑,沮丧,无精打采。以致于什么活动都不愿参加。情绪失衡。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且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内敛性,其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大。

3.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

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部分学生显得很不适应,社交不良,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久而久之,对一切活动都会采取回避态度。大学生都是在学校环境中成长,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而部分大学生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妨碍了良好得人际交往圈的形成。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嫉妒等,以致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此外,还有一些大学生常遇到的心理问题。例如;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生活适应问题等。尽管高校都在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但当面对学业,生活,感情方面的挫折,大学生显得无所适从,感到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甚至怀疑人生。面对就业制度的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担心受挫。

5.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调查 篇五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西安某卫生学校高职护理三年级2个班共182人,四年级2个班共196人为研究对象。四年级为在校学习的最后1年,即将面临实习。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3]对护生进行实习前心理状况调查。SCL-90量表由9项因子组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各项因子由不同数目的问题组成,每项按1级~5级评分,因子均分越高,该因子的症状程度越严重。问卷采用无记名调查方式,统一指导语和填写方法,由调查员统一发放、收回。①在临床实习前1个月,尚未公布实习分配方案时发放量表,对三年级和四年级护生分别应用SCL-90量表进行调查,三年级发放问卷202份,收回有效问卷182份,有效回收率为90.1%;四年级发放问卷206份,收回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为95.1%。②对干预后的四年级护生应用SCL-90量表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96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回收率为100%。

1.2.2 干预措施

在调查的同时,对四年级护生实施干预措施。①针对高职护生对实习医院的期望进行宣教。在分配实习医院的方案下发之前,早作准备,提前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医院和实习之间的关系。首先,医院的级别和规模与个人实习好坏无直接关系,即使分配在三级甲等医院实习,也不是肯定会学到所有的护理知识,提高自己的护理技术;相反,在二级医院实习,只要努力认真,肯学、肯做、肯钻研,也能全面提高自己,使自己技艺精湛,实现从护生到护士的成功转变。其次,实习医院只是为护生提供学习的平台,主要目的是促进护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因此只要实习医院有一定数量的床位和病人,护生就有充足的机会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艺,这才是其就业重要砝码,而实习医院是否是三级甲等医院并不是进入大医院工作的保证。另外,班主任辅导员要向学生公开分配的依据,如单纯按照考试成绩排名,或者考试成绩为参考并结合平时表现、量化得分等综合因素为依据,这样让护生在清楚分配依据之后对个人的情况进行自我判断,对将要实习的医院有切合实际的考虑,减轻因期望过高而引起的心理不适。②及时做好就业指导,转变高职护生就业观念。多数护生都希望毕业后都能留在大城市的大医院,或至少在大城市的一般医院工作,不愿意进入城市的社区医院或诊所就业。因此,应加强对护生进行就业指导,引导护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鼓励去基层、进社区、回家乡服务,还可以参加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等,多元化就业;教育护生认识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降低目标单位的期望值,准确定位;鼓励护生从各方面加强自身素质,适应就业需要[4],从而减轻实习就业心理反应。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减轻护生对实习环境和生活的恐惧。将要面对陌生的医院环境及未知的实习生活也是护生心理不适的原因之一[5,6],针对这些应对护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实习。向护生介绍医院环境与学校环境的不同以及如何面对这种改变;教育护生作为实习生角色的要求,让其对未来的角色转变做好心理准备;介绍与临床带教老师相处的方式,包括与临床带教老师融洽相处、向临床带教老师学习,提出建议,供护生参考。通过以上方式提高护生应激水平,增强其适应能力。④组织主题班会,缓解人际关系紧张。通过主题班会,鼓励护生把自己对实习存在的疑问和担心表达出来,让护生一起参与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可以帮助护生宣泄内心压抑,又可以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又可以促进护生相互帮助、团结友好,缓解人际关系,加强护生的应对能力。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年级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调查显示,四年级护生SCL-90各症状因子评分中以强迫症、躯体化、抑郁评分最高;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7项症状的因子评分均高于三年级护生(P<0.05);提示四年级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三年级护生。详见表1。

2.2 四年级护生干预前后心理状况比较

对四年级护生实施干预,与干预前的7项症状因子评分进行比较,干预后评分均低于干预前评分(P<0.05);提示四年级护生干预后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详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四年级护生SCL-90各症状因子评分中以强迫症状、躯体化、抑郁评分最高;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7项症状的因子评分均高于三年级护生(P<0.05);提示四年级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三年级护生,护生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本调查显示,实习前四年级护生的心理不适主要表现在躯体反应、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情绪及恐怖方面。分析原因可能是,经过4年在校理论学习,护生已经具备了临床实习的基本素质;另外,5年制高职护理的学习周期长、在校时间长、经济花费多、经济负担大;加之,就业压力增大等,都使护生渴望尽快进入实习,尽早就业。因此,护生对实习充满希望。临床实习是完全不同形式的学习,护生临床实习比较陌生。未来临床老师一对一的带教形式,使护生对能否与其老师和睦相处,能否得到老师的喜欢及无保留的教授等充满担心;实习之后护生的生活完全发生改变,必须按照医院的规定上下班,不能正常的休息,这使护生感到焦虑。多数护生认为在大医院、好医院实习才能学艺精并找到好工作,但是实习医院是由学校统一安排的,多数护生只能服从学校的安排,这使护生倍感压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护理人才也有多层次、护士执业要求等,使护生对实习后紧接而来的就业感到恐惧[7,8]。总之,护生实习前普遍存在焦虑、恐惧情绪,出现各种躯体反应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及强迫症状等,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本研究在调查的同时还对四年级护生实施了干预措施,探讨有效的心理干预对策。本研究显示,通过实施干预措施,四年级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敖琴英,刘文捷.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前心理状态调查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7,14(10):11-13.

[2]许红,王春桃,龙芳.护理专科生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8,23(9):68-70.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6-40.

[4]胡吉芬,刘岩.护生的就业思想教育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77-78.

[5]钟静冰.实习护生焦虑水平的研究及应对策略[J].全科护理,2009,7(7):1888-1889.

[6]张玉红,赵跃.实习护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全科护理,2009,7(8):1981.

[7]胡慧,左满花,柳琳琳.实习护生心理压力源的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9,24(9):81-82.

6.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调查 篇六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8年5—12月在艾滋病科实习的护生66名,均为女性,年龄17~23岁,平均年龄(20.0±1.3)岁;其中大专34名,中专32名。专人发放问卷,并按统一的指导语进行解释,当场填写并收回。共发放问卷66份,收回有效问卷66份,回收率%。

1.2测评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1],共90个评定项目,包括9个因子;

(2)应对方式问卷(CSQ)[1],共62个条目,归纳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6个理论应对方式。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FSS 12.0软件,进行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艾滋病科实习护生心理状况与中国青年常模组比较

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艾滋病科实习护生各个因子分明显高于中国青年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艾滋病科实习护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见表2。表2显示,解决问题合理化、求助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自责、幻想、退避与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说明护生采用消极应对不利于心理健康的保持。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艾滋病科实习护生比一般人群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SCL-90各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均P<0.01),实习护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中国青年常模,也低于王丽芹等[2]的报道。分析原因为:护生进入艾滋病科实习,在应对陌生的病室环境和人际关系等的同时还要面临职业暴露的风险,其自身健康受到威胁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3]。而现行艾滋病依然肆虐,在艾滋病防治事业中,医学生任重而道远;他们是未来的医务人员,因此教育者和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对其进行专业的艾滋病预防教育,使其艾滋病专业知识达到一定水平,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职业感,培养正确的行为观,能为我国艾滋病防治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和接班人。

本研究表明,面对艾滋病病区特殊的实习环境,护生同时采取积极、消极的应对方式,其原因为随着涉及医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医学生越来越感到学习和就业的压力[4],同时应对艾滋病、人际关系、环境改变等压力,容易使其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从而影响其应对方式的选择。表2显示护生采取合理化、救助等积极应对方式与SCL-90心理状况呈正相关,而消极讨论通过方式与SCL-90心理状况呈负相关,说明消极的应对不利于心理健康的保持,而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其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的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平衡心理、保护心理健康的作用。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实习护生在科室以“外来人”自居,缺乏归属感,在面对护理工作及人际关系时不能应对自如,这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提示教育者和管理者除了保证严密的防护措施和做好进入艾滋病病房前各项消毒隔离制度、职业暴露的防护培训之外,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引导护生正确认识应激状态下出现的消极情绪,适时地进行宣泄和调整,与在艾滋病科实习过的护生一起交流心得和经验,减轻心理负担;参加集体行动,利用社会支持系统,还可以向亲人、朋友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需要,以增强护生的应对能力,护理部、学校、一方面,带教人员应以积极的态度为护生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给予多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另一方面,开设心理咨询室,通过本院开设的“红丝带之家”为护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让其能互倾衷肠,自然流露,从而以开放、积极的应对方式,平衡心理,保持心理健康状态,使其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5.

[2]王丽芹,王坤.结核科实习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4):2548-2549.

[3]张传坤,阎成美.护生临床实习压力的相关研究.护理学报,2007,14(9):13-14.

7.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调查 篇七

1.1 对象

以本校即将实习的中专助产护生200人作为调查对象, 年龄为16~19岁, 均为女生。

1.2 方法

采用学生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进行测试, 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 填表前统一讲解指导, 由护生当场独立填写, 不记名, 当时收回。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00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将量表的各项因子进行量化处理, 采用NOSA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00名中专助产护生 (护生组) SCL-90各因子分与常模组比较, 护生组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得分高于常模组, 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1) 。

测试结果显示, 护生组总分最高分为376分, 最低分为92分。护生组与常模组比较, 其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明显高于常模组, 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2) 。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中专助产护生实习前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原因是: (1) 临床实习前的助产护生正处于人生中对外界刺激最敏感、心理变化最复杂的青春期, 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2) “90后”独生子女占多数, 其个人意愿高、适应能力差, 受到不良刺激极易出现心理障碍; (3) 受其年龄、文化知识结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想成熟程度的制约, 其容易出现主观和客观的反差, 造成自我意识的相互矛盾; (4) 缺乏临床见习经验, 其强迫、焦虑、恐惧感等油然而生; (5) 进入临床实习后将面临毕业与就业, 而近年由于高校扩招, 中专学生尤其是助产护士就业前景不乐观, 这增加了其心理压力, 易使其产生心理问题。

中专助产护生实习前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值得学校重视, 教学中注重护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实的需要。建议: (1) 开展心理讲座, 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2) 开展心理咨询, 尤其是对有心理困扰者, 生活上要多关心, 情感上要多沟通, 使之有效克服成长中的各种心理矛盾; (3) 实习前对护生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使其以娴熟的操作技能增强自信, 用情景模拟教学纠正其心理缺陷; (4) 丰富实习前的校内生活, 开展一些有益于实习的文娱活动, 以减轻护生的压力; (5) 实习前增加见习, 缩短实习适应时间, 缓解不适心理; (6) 适当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调整自身价值系统, 改变对挫折的认知, 缓解内心矛盾, 减轻负性情绪, 使之成为健康的护理人才。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实习前助产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为提高实习护生心理素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 以班级为单位,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即将实习的200名中专助产护生进行测评。结果中专助产护生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因子分高于常模,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只有将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及临床教学中, 增加临床见习时间, 做好实习前的培训等, 才能不断提高中专助产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助产护生,心理健康,调查

参考文献

[1]王极盛, 李焰, 赫尔实.中学生SCL-90信度、效度检验与常模建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3 (1) :8.

[2]肖海雁.雁北师院2000级新生心理健康的差异初探[J].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2002, 23 (3) :247.

8.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调查 篇八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抽取我校护理专业实行学分制的2010级1~3班为实验组, 分别为63人、69人、68人 (共200人) ;2010级4~6班为对照组, 分别为71人、64人、69人 (共204人) 。对4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2 调查工具

采用由L.R.Derogatis[3]编制的心理健康综合问卷 (SCL-90) 进行调查。该问卷共90道问题, 其内容涉及感觉、思维、情绪、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9个维度, 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

1.3 调查方法

调查以班级为单位, 团体测验;班主任为调查员, 利用晚自习时间按规范程序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要求学生按实际想法和情况填写;按1~5分的评分标准, 得分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调查分两个阶段: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为第一阶段, 2011年2~6月为第二阶段。调查分3次进行:第一次为2010年9月, 调查一周;第二次为2011年2月, 调查一周;第三次为2011年6月, 调查一周。每次发放问卷404份, 回收有效问卷404份, 有效回收率100%。

1.4 统计分析方法

调查结束时, 对所有问卷进行统一检查, 将3次调查所得数据输入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算出 (x±s) 及t值检验, 对3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SCL-90包括9个因子, 每个因子反映出个体某方面的症状情况, 参照吴均林[4]主编的《医学心理学教程》标准, 总分超过160分, 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3, 或任一因子分≥2分, 可视为筛查阳性, 可能存在心理问题。

2.1 第一次调查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指标在9个因子上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表明在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与全国常模比较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6个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常模 (P<0.001) , 表明学分制下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2.2 第二次调查结果 (见表1)

表1表明,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而对照组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3个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实验组 (P<0.001) 。表明:通过干预, 中职护生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得到明显改善, 干预措施有效。

2.3 第三次调查结果 (见表2)

表2表明,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躯体化、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而对照组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6个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实验组 (P<0.001~0.01) 。表明:通过干预措施, 中职护生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心理问题有明显改善, 干预措施有效。

3 讨论

3.1 学分制下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调查表明, 学分制下学生存在的焦虑、抑郁、敌对、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等心理问题。

3.2 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学分制下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校要创造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生素质的提高要通过实践、训练才能完成, 所以中职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 应以活动、实践为主, 避免出现理论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课程要根据学生兴趣、实际需要, 有计划地安排和设计实训课内容。

开设健康教育课及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媒介, 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及知识需求, 让学生多角度、多场合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 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改变不良行为, 使其具有健康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创建社团或协会, 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锻炼意志;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如元旦、国庆、五一文艺汇演等活动,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2) 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咨询室。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 使学生心理疾病得到及时治疗, 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如困扰学生的早恋问题, 学生不敢对父母倾诉, 心理咨询就成为解决其心理困惑的最佳途径。因此, 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咨询室, 做到有组织、有场所、有设施、有经费、有专职心理咨询师, 随时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

(3)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外活动。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密切, 最了解学生, 所以通过班会最适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能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而且能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团委活动, 不仅能使团委活动形式多样化, 而且能增强团委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 学校与家庭相配合。学校和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主要受学校和家庭环境影响。因此, 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建立家长学校, 定期邀请部分家长参与学生管理, 这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大作用。

4 小结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干预, 我校护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有所提高, 但仍有部分护生存在心理问题。学校应完善心理咨询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 使护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 以此推进中职学校学分制的实施和推广, 为护生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松.护理学基础[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邹恂.现代护理新概念与相关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

[3]汪向东.心理卫生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 1999.

[4]吴均林.医学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学条例发言稿下一篇:商场开业庆典筹备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