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2024-07-25

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8篇)

1.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一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为认真贯彻落实瑞教义[2011]57号文件《瑞安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和瑞教[2011]211号文件《瑞安市教育局关于开展瑞安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评选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桐溪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1、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着力打造以物质文化为外壳、制度文化为支柱、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

2、以主题活动为目标,培植学校教育的团队文化、学习文化、教研文化;

3、以班级文化、外部形象文化为切入点,建立学校文化显性外形;

4、以校本教研为途径,以课堂为主阵地,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以美化、绿化、净化、亮化为载体,实现校园环境园林化;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实现教育质量优质化。

三、基本内容

(一)精神文化:

围绕“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办学育人理念,坚持“让每一位教师身心愉悦地工作,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让学校成为师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的教育理念,强化“崇德、尚学、自强、创新”的校训教育,形成“新 实 活 乐”的良好校风。要求教师树立“爱岗、精业、严谨、求实”的教风,形成“诚实团结 勤奋 向上”学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走科研兴校之路,把桐溪学校办成小而精致、富有特色的学校。

1、负责人:大队辅导员、各班班主任

2、时间:贯穿于每学期的具体活动时间[课~件]

3、实施措施:

(1)以正确的班级舆论感染学生。营造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班级气氛,让班集体内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正气上升,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创造性、积极性都得到赞扬和呵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2)融洽的同学关系。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鼓励、互相关怀。

(3)出色的日常表现。学生在礼仪、卫生、纪律等日常管理各方面表现成绩优异。

(4)丰富的班级活动。开展建设班级品牌、富有创新性的班队活动。班级品牌,也就是班级特色,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一位集体成员都参与其中,反映其共同的愿望,呈现自己的风格。同时在树品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师生的人文底蕴,实现班级管理的育人功能。

(二)制度文化

1、负责人:书记

2、时间:2011年2月

3、实施措施:在学校现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重新予以修订和完善。要体现体制、规章、规范、模式及其操作,通过对学校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和约束,使制度为师生所认可和践行。学校在拟定各项规章制度后,经过教师讨论修订后汇编成册予以执行。近期主要工作:结合《桐溪小学教职工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和《桐溪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要求,修订好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师考评制度、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建立教师学习制度,丰富学校各种岗位职责。

(三)课程文化

1、负责人:教导主任

2、时间:长期

3、实施措施: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音、体、美、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教学及活动的开展,注重在学科中挖掘体现学校文化的内容;探索、形成体现学校文化的校本课程体系,内涵不断丰富,发挥良好的作用,重视环境文化开发,体现学校文化特征,突出环境育人功能。

(四)师生文化

1、教师文化:

(1)负责人:工会主席

(2)时间:2011年2月及长期

(3)实施措施:教师服装要整洁、大方、庄重、态度要和蔼可亲,经历充沛,举止适度;当学生向教师行礼问好时,教师要微笑致意,并同时说“你好”;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搭建教师全面成长的活动平台;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定期开展活动。

2、学生文化:

(1)负责人:少先队辅导员

(2)时间:2011年2月及长期

(3)实施措施:根据《桐溪小学一日常规》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成立小记者、文学社等学生社团;成立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刊等学生活动阵地;重大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正常化;形成学校具有特色的学生文化气息。

3、师生德育阵地。

(1)负责人: 少先队辅导员

(2)时间:长期

(3)实施措施:规范升国旗、升校旗程序,搭建师生形象展示平台,通过升国旗、升校旗展示师生形象,把我们优秀的教师展示给同学,把名学生展示出来。充分发挥升国旗、升校旗作为师生德育阵地的作用,激发爱国情怀,陶冶师生情操,强化师生的责任意识和荣誉感。

(五)物质文化:

1、外部环境:

(1)负责人:总务主任

(2)时间:2011年2月

(3)实施措施:

一是处室标志清晰美观。多媒体室、电脑室、仪器室、音乐室、图书室等,学校规模虽小,处室齐全,采用三棱柱铜标志,雅致、美观。

二是校园内教育牌、提示牌、提醒牌,醒目美观,处处体现着教育与文化内涵。校园大门金灿灿的铜字校牌,进入大门看到两块明显的教育牌,《小学生守则十条》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入小门台是校宣传栏,进入楼梯看到提醒牌教育牌。如:上下楼梯请勿拥挤,语言文明 礼貌待人,为灿烂明天而学 留一个无悔年华等。走廊文化让墙壁说话,教学楼一楼走廊张挂古诗词,二楼走廊张挂学生优秀字画作品,每年更换一次。三楼走廊张挂名人名言。在食堂张挂珍惜粮食 节约用水,讲究卫生等标语,在教师宿舍楼集中张挂安全教育专题牌,在花坛边树立“红花喜人 手下留情”温馨提醒牌。三是校园净化、绿化、美化突出。校园干净、整洁,师生卫生习惯好,绿化有整体规划与设计,树绿、花红、厕所不臭,在这两个学期教育局对学校开学初工作检查中我校校园环境得到检查组的高度评价。

2、班级阵地:

(1)负责人:少先队辅导员

(2)时间:2011年2月

(3)实施措施:提倡班级自主管理,特色自主打造,教室环境的布置实现“美化”:两侧墙壁张贴字画、人物、守则规范等;每个教室其中的一面墙设置雏鹰争章台,师生书画展示台,经典壁,开设学生规范自我窗口。教室其中的一个角安排成自然、科技、书法等文化角;后面专栏由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自己排版、策划,做到图文并茂,经常更换;前面黑板上方张贴班训、国旗等,让整个教室充满文化气息,让教室的每个角落、每个墙面都能说话,都能育人;黑板两侧张贴课程表、值日小组、一日常规等;扫除工具定点存放。

3、功能室文化:

(1)具体负责:教导主任

(2)时间:2011年2月

(3)实施措施:结合各功能室特点,布置好主题鲜明的大字、相关励志名言;规划好制度、名人图片;各负责人要各负其责,精心管理,充分发挥各功能室的作用。

2.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二

1. 规划

首先是网络架构。目前无线局域网有胖AP (FAT AP) 和瘦AP (FIT AP) 两种方案, 瘦AP架构由无线控制器实现对无线AP的管理和控制, 由无线AP实现对无线信号的加密解密。这种方式具有组网灵活、业务开展能力强等特点, 更适合大规模部署。胖AP在小规模部署的时候具有成本低、部署简单的优势。由于无线校园网AP总数一般都比较多, 所以在无线校园网中, 一般采用瘦AP架构。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网络现状与需求可以看出, FAT AP是适合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一种低成本、高性能的技术方案。

其次是无线 (WLAN) 覆盖方案规划。WLAN覆盖规划需要考虑建筑结构、用户密度等因素, 一般有软件模拟、现场实测、现场人工勘察几种方式。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 根据用户提供的平面图或者CAD图, 使用专业的WLAN网络规划软件, 模拟目标区域覆盖的效果。

第二步, 典型区域现场测试。对于比较典型同时又可能出问题的区域, 需要带设备进行实测, 根据测试结果, 调整覆盖方案。

第三步, 对于条件受限不能进行实测的区域, 由专业的WLAN规划团队现场勘测, 结合现场测试和规划软件结果, 制定最终的WLAN覆盖规划方案。

2. 部署

WLAN的部署需要根据目标区域的不同制定最佳的WLAN覆盖方案, 根据覆盖区域和用户要求不同, 可以采用室内直接覆盖、室内分布式覆盖、室外覆盖、室外覆盖室内等多种覆盖方案。

(1) 室内直接覆盖

适用于用户密度高、信号衰减小的区域, 如图书馆、合班教室、阶梯教室、礼堂等。这种情况下, AP可以采用壁挂式或者吸顶式安装。此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是用户数量而不是信号质量。通常, 每个AP支持用户数量的合理值在15个~20个, 根据用户总数和使用无线局域网的比例来合理规划每个区域部署AP的位置和数量。

(2) 室内分布式覆盖

适用于用户密度不高、信号衰减大的区域, 如办公楼、实训车间等。每个AP通过室内分布式系统带多个天线来达到扩大覆盖区域、提高信号质量的目的。此时AP一般部署于楼道天花板上或者弱电间中, 天线则部署于楼道内。在使用室内分布式覆盖的情况下, AP的数量主要在施工难度和信号质量之间取得平衡。

(3) 室外覆盖

适合于操场、篮球场、迎新大道等室外开阔区域。在这些区域中, 需要覆盖的区域范围广, 并且通常会有比较多的树木等影响无线信号。同时设备部署到室外, 必须考虑防水、防尘、防雷、防高温、防低温等因素, 因此对无线设备要求非常高, 一般必须使用专业室外型产品。在距离超过以太网作用范围的情况下, 要求AP必须支持光纤接口。室外覆盖方案首要考虑的是信号质量, 一般情况下, 普通100mw的室外型产品能够覆盖100米~200米, 大功率室外型AP可以覆盖超过300米。

(4) 室外覆盖室内

适合学生宿舍、家属楼等区域的补点方案。AP部署在目标区域的两侧, 在两侧安装室外型AP加定向天线的方式完成对目标区域的覆盖。在这种情况下, 每个AP能够覆盖的区域很广, 信号通过窗户进入房间, 因此窗口附近的信号质量高, 远离窗口的区域信号质量稍差。对于家属楼, 如果要求不高, 可以只覆盖书房所在的一面, 而对于学生宿舍楼, 必须采用双面覆盖。室外覆盖室内的方案只能解决信号覆盖问题, 如果使用无线网络的用户比例增加, 上网速度则会下降。这种情况下, 建议更换为室内覆盖方案。

3. 安全

无线局域网由于其物理介质的开放性, 会面临更多的安全性问题。WLAN安全解决方案, 涵盖从链路层到应用层, 能够发现和防护常见的无线攻击, 确保无线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在链路层, 需要考虑结合802.1x认证, 防范针对802.11报文的Flood、Null Data、Weak IV等常见攻击, 使二者都能满足无线校园网对数据传输安全性的要求。此外, 瘦AP架构能够很好地发现和防范非法AP, 确保用户不会因连接到非法AP上而导致泄密。

4. 业务和扩展性

简单的Internet接入已经不能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多种需求, 需要WLAN提供更多的业务, 发挥WLAN移动性的优势, 提供更多的服务。

首先, 无线校园网需要全面支持802.11e协议, 提供端到端的QoS保障, 为WLAN承载语音、视频等多媒体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 AP之间要求实现快速漫游, 确保漫游过程中对业务的影响降到最低。其次还需要考虑无线校园网对组播有良好的支持, 以便开展多媒体教学。

目前除支持Internet接入之外, 无线校园网可以开展的业务还包括: (1) 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电视: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开展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2) 基于位置的页面推送:用户在不同位置接入无线网络时能够提供不同的提示信息, 用于学校内部信息的及时传播; (3) VoWiFi:校内无线IP电话, 方便广大教职员工内部通信; (4) 即拍即传:校园网编辑人员随时把最新活动照片上传至学校网页, 师生随时把最新照片上传到个人博客; (5) 另外由于很多学校需要在最新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开展科研工作, 因此要求无线网络能够支持最新的技术, 包括无线Mesh、IPV6、802.11n等多种业务。

5. 管理

设备管理:目前很多已建成的无线校园网都是有线设备一套管理系统、无线设备一套管理系统。很多时候, 无线网络出现问题后必须由有线网管系统配合才能最终找到问题的原因, 给系统维护带来极大的工作量。因此, 无线校园网的管理系统必须能够实现对无线校园网建设所需的所有设备, 包括AC、FIT AP、FAT AP, PoE交换机、汇聚交换机、核心交换机在内的有线和无线设备的统一管理, 使无线校园网能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实现单独的管理和运营。

用户管理:对于无线校园网来说, 无线管理系统必须能够实现对用户IP、MAC地址、用户名、所在AP、安全策略等动态的管理, 能够在系统中实时查询到每个用户的相关信息并记录成日志, 以备审计, 实现对用户的良好管理。

6. 运营和优化

WLAN的运营, 既有WLAN自身的特点, 又需要和现有的有线网络尽可能保持一致, 因此需要全面统一考虑。

认证方面, 对于无线校园网来说, 由于用户的终端类型多种多样, 802.1x认证的终端兼容性问题很难解决, 所以在无线校园网中不推荐使用802.1x认证, 而推荐使用Web Portal方式认证。在和运营商联合建设的情况下, 可以使用PPPoE认证。

计费方面, 大多数学校的有线网络都是采用校园网包月、外网按流量计费的模式。此模式包括两个认证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用户接入无线网络时检查用户是否存在以及是否缴纳包月费用;第二个过程是用户访问外网时启动流量计费认证。由于用户需要输入两次同样的用户名密码, 很不方便, 因此无线校园网在计费策略和有线网络保持一致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实现一次认证, 简化用户认证流程。

网络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无线局域网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对于短期的干扰, 无线控制器自动信道调整和自动功率控制能够把干扰的影响降到最低;而对于长期的干扰, 必须根据用户长期使用效果进行人工调节或者调整。

3.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三

关键词:校企合作 企业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 方案

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高职学院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对于一所高职院校来说,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形成和维系自身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基于校企合作的优秀高职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可构成高职学院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高职学院持续的活力和发展潜力。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以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制度文化和形象文化建设为载体。实现校企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以精神文化为着力点,以物质文化为切入点,以课程文化为突破点,以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落脚点。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原则和目标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握四个基本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职业定向教育有机结合、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与职校生的实际有机结合。其目标是通过二者的有机融合,形成有明显企业特征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从物质、精神、活动等层面来帮助学生形成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健康的职业心态、坚定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信仰,对社会负责的职业精神;指导学生建立合理的职业目标,掌握解决职业活动中心理困扰的方法和职业心理调适的具体思路;了解行业质量标准和先进的企业理念,对职业技术形成正确的态度倾向、价值判断和行为反映。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内容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内核和核心,和企业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高职学院在努力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理念,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学院精神的同时,更要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衔接,借鉴和吸纳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的企业精神文化。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必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企业核心价值观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首要面临的问题,它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在校期间,应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意识,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能接受积极的引导,校园文化就能与企业文化很好地衔接,学生毕业后的角色转换才能更为直接,更为迅速。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学院精神是企业精神的前奏,企业精神是高职学院精神的延伸。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物质文化

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實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如有的学校在校园醒目处悬挂的不是科学家而是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画像,教室里张贴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橱窗中展示学校创业成功的校友偶像,学生的校服就是企业员工的工作服;还有的学校以合作企业或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的名字,命名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时刻提醒学校要以加强与企业联系为办学方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信心倍增。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点——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社会对学生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高职教育课程文化,集中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及课程活动观,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展示其主要内涵及特点。在高职院校课程文化建设上,表现为坚持“三个零距离”的课程改革思路,使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反映出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脉搏。学校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基础上,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事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应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突出实训环节,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教学环境尽可能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在此过程中,始终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使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配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适时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以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

(四)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在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上,高职学院在学生品德教育上不能只是局限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教育,在学生管理模式上不能只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书斋式的“硬管理”,必须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同时,高职院校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对学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作风也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有的高职学院以企业名称命名系部,聘请企业领导兼任系主任,用企业名称命名班级,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要求学生的发型、衣着和举止,为毕业时实现“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学校实施与企业接轨的实习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实训车间统一穿企业工作服,佩戴工卡上岗,否则不准进入车间,甚至车间内必须按规定路线行走,不准超越警戒线,且不许擅离岗位和大声说话。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

总之,由于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特点,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文化,要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从而使培养的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4.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四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最高层面的建设,它引领着学校各项建设,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的品质。文化立校是现代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坚定选择。区教科体局大力倡导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为我校办学品位的全面提升、师生素质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更进一步落实广安市前锋区教科体局《关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校情实际,特制定本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为基础,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打造鲜明办学特色,努力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收熏陶和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总体目标

我校学校文化建设以“精心组织,逐步深入,打造精品,彰显特色”这个目标,以培养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学校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活动为载体,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目的,推动形成厚重的学校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化风尚,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把学校建设成为校园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内部管理民主高效、教学质量一流、文化底蕴丰富、有自己特色的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文化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各种文明成果均以文化来传递、延续。校园文化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建的,它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校园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将产生巨大的能量,成为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手段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劲动力。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并感染、熏陶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愉悦性等特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

四、主要内容

(一)理念文化建设

动员全体师生在认真总结本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精神,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深化科学教育思想,提炼明确学校定位和发展规划,提出最切合本校师生发展的育人目标和富有个性内涵的办学理念,形成系统、独特、能为全体师生广泛认同的、符合学校发展方向的学校理念文化体系,并据此提炼形成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文字简明、指导性强的校训,凝炼符合学校传统、办学特色、发展远景,并相对固定的校风、教风、学风。引导和鼓励班级围绕“三风一训”,形成优良的班风。

(二)形象文化建设

重视本校形象塑造规划,根据我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方向、育人特色等符合自身实际的理念文化,运用文化设计元素统一规划设计校徽、校歌等代表学校形象的标识,并从设计学原理出发,确定本校的标准字和标准色。标准字即学校对内对外宣传中所使用的以一种字体为主的专用美术字体;标准色即体现学校整体外部形象的以一种色彩为主的专用美术色彩,学校的楼宇、各种设施设备、以及学校校服等均应与学校确定的标准色相协调。采用校徽、标准字和标准色可以展示学校的整体风格和个性形象,从而使学校彰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大方典雅的环境氛围。从建设良好的教育品牌形象出发,将校刊、校广播台、校园网、宣传阅报栏以及校牌、各室的门牌等标识文化设置精美、位置恰当,使其具有宣传性、艺术性和教育性;完善学校视听觉形象标识的规范管理与使用,规范学校的导示系统如楼名、路名和雕塑铭文,让师生耳濡目染地感受文化的氛围;通过建立校史陈列室、荣誉室等设施,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活动场所和所有教学设施设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要在学校理念文化的指导下,按照学校形象文化的统一风格,通过对学校自然环境的建设,提升师生的审美情操和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向往追求,促进师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1、校园外景

(1)门口挂校牌,大门两侧设安全警示,校内醒目位置设“三风一训”、悬挂国旗,主要建筑物正面题写励志标语,走廊悬挂名人画像,设置体现办学目标的巨幅标语。校园道路平整,校舍场地整洁优雅,无卫生死角。

(2)文化长廊:设展示橱窗,张贴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设阅报栏,出黑板报,展师生作品,颂学子风采,扬知名校友。

(3)绿化场地:科学合理设计校园绿化,种植树木花草,使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花草树木贴标签,醒目处设温馨提示。

(4)运动场地:悬挂或书写巨幅标语,绘制简笔画。(5)校园广播站:每天定时播报,拓展广播栏目。

2、教师办公室和集体备课室

走廊挂教师作品,门口挂室牌。室内醒目位置贴室训,挂《教师职业规范》、《中小学教学常规》;适当位置放花盆。办公室摆放整洁有序,布置温馨雅致。

3、教室

走廊挂学生书画、名人名言,门口挂室牌。室内选择性张贴(或悬挂)国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眼保健操挂图、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值日生表、班级(学校)活动安排表、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名人名言、中国地图、世界地图等,合理设置图书角、卫生角、公告栏、黑板报或学习园地。室内陈列力求温馨大方,整洁和谐。

4、少年宫等专用教室

悬挂管理制度,题写与专用教室相符合的标语、字画、手工作品等,环境布置与所开展的活动相适宜,温馨、大方、得体。

5、学生寝室

走廊张贴书画、防疫、消防、安全用电类宣传画等安全警示用语,设置安全疏散标志。寝室门两面(里、外)张贴住宿学生个人信息(班级、姓名等),室内布置《寝室公约》、《文明寝室评比办法》。适当位置贴学生值日表、寝室管理分解表等。铺位贴学生信息(姓名、班级、家长联系电话等)标签。室内陈列务求整齐划一,被成方、鞋成线等、物品摆放同位同向;室内卫生务求干爽清洁。

6、学生食堂

布置饮食文化标语,如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等,悬挂饮食价格公示牌、食品卫生安全投诉电话等。

(四)行为文化

在正确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加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建设,并通过仪式、典礼和节日等常规性的活动,逐步建立和巩固学校师生良好的行为模式,使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于无形中内化为师生自觉地行动。

1、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广泛开展歌咏、乐器、舞蹈、绘画等艺术社团,球类、棋艺等体育社团,机器人等科普社团,读书会、文学社等文化社团,以及剪纸等乡土特色社团活动。

2、积极开展教师活动,组织青年读书会、教研沙龙、教师论坛、教学反思会,体育俱乐部、教工之家等,并积极开展各类活动。

3、统筹安排艺术节、体育节、科技周、健康周、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

4、围绕结合国旗下讲话、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爱”、主题班会、经典诵读等活动,有计划地开展德育主题教育,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班级、进课堂。

5、行为习惯养成。穿戴整洁大方,教师穿正装,学生穿校服,举止文明优雅,交谈亲切自然,见面问候礼让。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不化妆,学生到校不带手机。

6、师生必须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启动阶段(2015年11月)。

组织召开会议,学习文件,进行宣传动员,统一思想,明晰校园文化的内涵和主要任务,研讨本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充分调动校内校外资源,充分挖掘学校历史文化,做好校园文化的征集、讨论。

(二)方案论证阶段(2015年12月)。

制定本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并公布方案,让全校师生了解、督促方案实施的情况。

(三)组织实施阶段(2016年1月-2017年8月)。按照建设方案,深入扎实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特别要抓住寒暑假两个重点时间节点抢抓工期施工。

(四)考核验收阶段(2017年9-10月)。

接受前锋区教科体局的验收评定,力争评为 “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

六、组织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学校把贯彻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纳入学校主要议事日程,分工负责,相互协调,上下一心,齐抓共管。

2.加强领导,成立领导机构,落实各项制度

为确保校园的文化建设发展顺利实施,特别成立以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加强领导校园文化建设。

组 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XX及各班班主任

3.增加经费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学校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保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文化建设;同时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把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建设结合起来,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

4、培训队伍。学校德育处负责培训班主任;班主任负责培训骨干学生。

5、落实专人。后勤主任、教务主任、团委书记、班主任专门负责抓校园文化建设。

6、采取措施。安全卫生、师生行为、读书活动、文明用语等各方面量化,坚持一月一评比,一学期一汇总。

7、实施原则。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体现个性、促进发展。

XXXX初级中学校

5.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五

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组织制度、行为规范,能够体现全校师生价值取向的学风、教风、校风、精神风貌以及这所学校所具有的独特校容校貌所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学校要通过建设特色鲜明、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在校园内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化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辐射功能、感染功能、促进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素养和技能的全面提高。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味,构建全体师生共同享有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推进学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烟台开发区教育局党委《烟台开发区学校文化建设活动实施意见》的统一要求,制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长期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遵循义务教育规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学校推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促进科学发展的中长期工作目标,以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为基础,以建设优良校风、学风、教风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结合学校教育特点、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结合企业文化、结合时代特点,重视校园文化积累,加强校园文化管理,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文化校园、和谐校园和平安校园,全面建设具有时代性、职业性和地域性的特色职业教育校园文化,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育人为本的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以育人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陶冶、凝聚、约束的教育作用。

——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要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体现出时代精神,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教育成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继承和发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建立与经济社会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

三、工作目标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深化提高、永续发展”的总体思路,统筹安排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四个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全面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努力实现“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处场所都有内涵”的校园环境建设目标;全面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通过校魂、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潜移默化,增强全体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校园精致、专业精品、师资精湛、技能精良的精神文化;全面推进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建设,通过建立学校理念、行为、视觉识别系统,增强全体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全面推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学校规章制度的修改、编纂和汇编,进一步完善学校基本制度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强化行为规范和作风建设,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科学发展。通过完整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的实施,最终达到“校园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厚、师生身体健康、育人机制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教育目标。

四、建设内容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丰富育人内涵。

1、公开征集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发展目标与定位的规范用语。围绕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的落实,科学提出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责任。

2、公开征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规范用语,通过多种形式,建设务实向上、积极进取、敬业乐群、遵纪守法、崇尚实践的校风;建设热爱职教、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业务的教风;建设知荣明耻、乐观向上、热爱专

业、勤奋好学、技能高超的学风。

3、提炼完善海洋精神文化元素。开展学校校歌词曲、校徽、校旗的社会征集活动,突出校训、校歌、校徽、校旗的载体文化元素。努力挖掘具有超前性、创造性、开放性、服务性的校园精神,凝聚全校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4、公开征集学校主要建筑物、主干道路、中心广场的命名。通过命名活动形成统一的区位认同,体现校园的人文精神、文化品味、教学成果和地域特色,为校园形象识别系统的建立做好铺垫。

5、推进地域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展厅、进头脑。通过校本教材、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报、简报、板报、宣传栏等多种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发挥文化教育的传承和辐射功能。

6、重视学校文化传承。建立学校德育展室、学校校史荣誉室,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以及学校重大活动,对师生进行宣讲,增强师生对学校精神、学校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完善学校档案室,注意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文字、图片以及音像资料的采录、收集、保存和整理。

7、编印具有职教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突出学校先进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促进师生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认识和期望发展。编印毕业生纪念册,增强师生对学校办学成果、办学历史的认同感。

8、繁荣校园文化讲坛。以教师培训和学生社团活动为依托,以讲座和报告为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学校开设讲座,营造校园学术交流的浓郁氛围,提高师生的文化修养。

9、制作编印学校文化宣传册和宣传片。校园文化宣传册、宣传片是学校校园文化传播的一种最直观的载体形式,是校际交流、校企交流、社会宣传的最有说服力的媒介。学校文化宣传册和宣传片能够全面介绍学校概况、教师队伍建设及成果、专业设置、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招生就业等全方位的学校工作,对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以及重点工作的推进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规范育人行为。

2、坚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加强完善相应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

相结合,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并加大对执行过程和执行效果的监督检查力度,让制度落到实处,深入人心,并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行为规范。

3、注重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要充分发挥教职工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组织的作用,让师生参与制度的酝酿、起草、讨论、表决和修改,形成议政充分民主、行政雷厉风行的现代化校园管理文化特色。

4、加强校园规章制度的创新建设工作。对已经不适应学校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要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紧跟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不断推进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体系。

(四)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探索育人途径。

1、以推进行为规范建设为重点,完善校园规范体系建设,不断规范行政人员管理行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塑造全校师生的良好规范形象。

2、以岗位素质、行为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通过培训、会议、自学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校风建设,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突出效能建设,促进工作效能进一步提升。

3、倡导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良好风气。发扬勤俭办学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型校园宣传活动,形成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舆论氛围。通过制度建设和管理规范,建设节约型校园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和自觉行为。

4、形成“技能立校、技能立业”的校园舆论氛围。通过承办省市技能大赛,组织师生参加省市技能大赛,举办校园技能节、重奖技能大赛获奖师生等活动,大力营造全校师生学习技能、掌握技能、利用技能浓厚的校园氛围,打造品牌技能校园。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和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利用学校心理专业教学力量,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简单方便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促进全校师生的身心健康。

6、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积极营造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结合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入党入团仪式,通过组

织学生社团、师生文体活动等,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不良文化,全力推进文明校园建设。

五、校园文化建设方法和步骤

1、先期准备阶段(2012年2月—2012年6月)

本阶段重点是认真学习、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理论,营造校园文化建设的舆论氛围,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一是编制《烟台开发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二是组织全校师生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知识,提高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三是聘请校园文化建设专业机构,指导学校寻找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凝结、提炼出学校的核心精神文化元素,形成校园文化建设框架,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

2、重点突破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

本阶段,学校将根据由专业机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规划及实施方案,按照“创建特色项目、形成学校特色、打造特色学校”的发展思路,有序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重点进行“一路、一墙、二场、三室”的校园文化项目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初步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3、完善提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2月)

本阶段学校将对照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加强学校教室环境建设,使之成为职业氛围浓厚、专业特色鲜明的学习场所。完善实习实训基地环境建设,通过展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纪律、规范、流程,展示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优秀成果,展示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加强学生的职业养成训练,增强学生立志成才的信心。同时对前期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回顾、总结,查漏补缺,逐项落实,全面完成活动实施方案中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逐步树立文化立校和文化治校的管理意识。努力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

4、常规发展阶段(2014年1月——)

本阶段,学校针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总结和回顾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再调整、再创造、再提高”的工作要求,按照“创特色、上档次、重效果”的工作目标,高标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并且保持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炼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具有指导和推广价值的经验,形成校园文化建设个案研究报告,树立区域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教育品牌学校。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1、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组长:毕建武

副组长:刘尊重、吴跃江、刘兴运

成员:柳尧京、宫生平、王国坚、邹士照、唐玉竹、张义勇、丁雪娜、赵松、陈桂凤、赵宏英、邹向

一、宋贤英、李怀芳、丁学林

2、领导小组下设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设在学校办公室,负责落实领导下组的各项决定,协调全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二)责任分工

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分别成立四个建设小组,分工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分步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小组:主要负责校园硬件建设和环境建设,具体包括校园建筑,道路、景观建设,校园文化墙、文化石、路标、指示牌、条形石凳设立等。

牵头领导:毕建武 牵头部门:总务处 参与部门:办公室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小组:主要负责征集、归纳、整理、提炼能够鲜明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的办学理念、校园精神、发展愿景,确保校园文化建设

工作内容丰富。

牵头领导:刘兴运 牵头部门:办公室

参与部门:教务处、学生处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小组:主要负责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牵头领导:刘兴运 牵头部门:办公室

参与部门:督导室、教务处、学生处、总务处

4、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小组:主要负责校园师生行为规范建设,校内各类社团包括兴趣小组的活动指导,以及学术交流、专题讲座、培训会议、文体艺术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的统筹工作。

牵头领导:吴跃江

牵头部门:教务处、学生处 参与部门:各处室、专业科

实验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时间:2012-03-27 08:48:21 来源: 作者:

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区教育局关于“烟台开发区学校文化建设活动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我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现制定“开发区实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校将以“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为核心,以优

化美化的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秉持“丰富内涵、以文化人、注重诠释、突出实做、加强外化”的20字方针,围绕“五个一”,即“一种好理念、一个好环境、一套好制度、一个好团队、一群好孩子”来深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1、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秉持“中西兼学、情智双修、德才并育”的教育理念,以办“省内闻名、市内著名、体现开发区现代教育特色、体现„中西兼学‟品牌特色的省级规范化窗口学校”为办学目标,认真实施“文化立校、合作强校、服务兴校”的发展战略。

2、加强校风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培养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和学习态度。

3、继续提炼完善学校精神文化元素。突出校训、校歌、校徽、校旗、校树、校花等文化元素,元素的提炼要有方向性、标志性、独创性和艺术性,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育人目标和整体风貌。

4、注重学校文化传承。逐步建立德育展室、学校荣誉室和校史展览室,利用全体师生会、国旗下讲话、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及学校重大活动等,增强师生对学校精神的认同

感和自豪感,让学校精神文化浸润师生心灵。

(二)物质文化建设方面

1、加强绿色园林校园建设。结合学校实际,最大限度地提高校园绿化率。同时,要因地制宜增设绿色长廊、休息椅等设施扩大学生活动空间。

2、加强校园文化长廊建设。继续加强课程理念的空间表达、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凝聚各学科集体智慧,结合学科特点,把艺术楼的音乐楼、美术楼和南楼科学教学区、英语活动区等分层进行艺术创意和空间建设,努力体现现代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体现教育教学功能和学科教师个性。

3、加强高品位文化理念标识建设。根据学校布局和空间适当设置文化理念标识,如校园雕塑等。合理配置学校内部空间,细化、深化教育功能,突出学校特色和文化底蕴。

4、设置主题教育专栏。充分发挥“物化语言”的作用,突出做好主题教育专栏的设置和完善工作。同时,要加强校报、校刊、橱窗、黑板报、图书室、阅览室、团队活动室以及校园网软硬件设施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建设。

(三)制度文化建设方面

1、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根据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学校常规管理制度、评价考核制度和德育工作制度,建立起与校风、学风、教风相一致的校规、班规、师生行为常规,使学校管理制度成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

有力保障。

2、建设开放性结构系统。进一步加强校外分权,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制度,通过继续加强与共建学校、家长委员会、管理咨询委员会等校外机构的协作,利用社会资源,监督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管理张力和整体调控能力,从而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3、加强非正式组织和相关制度建设。首先,继续加强非正式组织建设,如:“课程文化研究小组”、“教学评估组”、“班教导会议”等,鼓励教师和学生根据兴趣和研究方向成立研究或学习共同体,并为其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其次,要形成适当的机制,逐步完善校务委员会制度、听证会制度、公示制度、专业委员会制度、科研制度、述职制度等,以保障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4、加强团队建设。团队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支学习的、研究的、合作的、向上的热爱教育、乐于奉献的有创新精神的团队。重点加强“学科团队”、“级部团队”、“项目团队”等的管理和培养,尤其是要高度重视对各教研组团队中领军人物的培养,同时注重建立结构合理的教研团队,使其能够成为环境和谐、学术民主、团结公关的集体。

(四)行为文化建设方面

1、构建特色课程文化。以“指向目标、突出特色、去粗存精、强化基础、形成体系”为方针,促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研究,推进学校“七领域”课程的完善和实施。同时,抓好科学课程、心理健康课程、英语课程、音乐课程等特色建设工作。

2、形成学校行为文化特色。以 “七大领域”课程为教育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和兴趣小组进行才艺培养,通过每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和日常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效果表达。让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学会一门艺术技能、擅长一项体育活动、留下一件值得回忆的作品、做一件最有意义的事,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收获感悟、体验成功。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和综合实践活动,结合主要包括校园广播、班级读书交流会、班级每日谈(实小大视野)、走进企业、国际交流、校园文化建设互动和其他综合实践活动等,使学生在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法步骤

1、先期准备阶段(2012年2月—2012年6月)

制定方案、宣传动员,借助学校扩建的动力,继续加强课程理念的空间表达、视觉识别系统建设。

2、重点突破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

本阶段,借鉴经验,全面布置,重点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补充完善课程理念的空间表达、视觉识别系统

建设。使得校园整体文化建设初具规模。

3、完善提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2月)

本阶段,精心规划,打造品牌,重点做好校园文化长廊的建设与宣传工作,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实小文化。

4、常规发展阶段(2014年1月——)

本阶段,反思总结,落实学校文化建设的“再调整、再创造、再提升”的工作要求,按照“创特色、上档次、重效果”的工作目标,高标准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工作。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为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活动的深入扎实开展,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相关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

(二)加大投入,确保实效

学校要不断加大投入,保证每年都有一定的经费用于学校文化建设。要把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其它建设结合起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以人为本,全员参与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全体教职工和每个学生都要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参与者,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常抓不懈,努

力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我校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四)形成常规,整体推进

6.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六

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党的十八大”为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综合素质为宗旨,构建文明、健康、平安、人文、和谐的校园文化体系,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的成长乐园,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员参加,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围绕“使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个目标去进行;努力建设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生机又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校园文化。

三、主要内容

(一)强化校园文化管理

1.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碧海办烧杠小学校长担任组长,刘豪任副组长,教研组、少先大队部等负责人及班主任为组员,研究、确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具体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2.加大投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常需要。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1.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

2.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师生走廊文化宣传、黑板报、图书

室、班级图书角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

3.悬挂名人字画、展示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教书育人理念。

4.城里学校校园广播站、及时传播校园新闻和优秀稿件。5.展出学生画作品,开辟第二课堂,创办校园广播等。6.综合本校实际、通过制定校训、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建设良好的校风。

7.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课外文化活动。

(三)开展校园文化体育

1.成立器乐、球类、田径等兴趣小组。2.重视学校的传统教育。

3.抓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及法制教育。

四、具体措施

1.优化校园内部环境。

校园环境规划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合理设计各景点,花草树木布局有致、疏密合理、边边角角也不放过;不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课前进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则播放轻松欢快的轻音乐,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

2.同一学校形象标识,做好学校形象宣传。

广泛征集意见,进一步完善、统一学校各种形象标识,规范使用校训、校歌,制作、美化各类指示牌。黑板报小组负责办好学校黑板报,以充分显示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文特色。

3.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学校的校训、校风将以多种方式在校园内呈现,主楼门内容显要,对内引领师生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烧杠小学的教育品质。班级教室的布置要兼顾共性与个性,各班师生可根据个子的特点创设不同风格与追求的黑板报,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风、学风、教风的建设来体现隐形文化,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场所。

4.努力构建数字校园。

学校拥有完善的管理人员,在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过程中,要运用宽带、局域网将校园内的各种信息数字化,以增进交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精心设计网页,经常更新网站内容,丰富信息流量,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5.打造“团结、勤奋、守纪、创新”的团队精神。

学校的团队精神最能反映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都。好的团队精神能使学校全体员工敬业爱岗、尽职尽责,能使全体学生爱学乐学、爱校护校。为此,我们要抓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继续开展师德建设活动。这个要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开展“爱岗敬业、悉心育人”是的活动。

(2)重点做好“校园名师”评选活动,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提升学校的教育发展水平。

(3)与时俱进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诚

信教育、养成好习惯教育、感恩教育,倡导“古诗词背诵”,对学生进行文化传统及爱国主义等各种教育。

(4)提高师生的团队精神。在师生中创造性地开展一些活动,重点突出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文化艺术节活动、教师乒乓球赛、校运会等),让师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温暖。

6.打造“严谨、奉献、敬业、爱生”的教师文化。(1)开发校本培训,构建教师文化。

采取“经验交流(班主任)、案例分析、教研课、汇报课、公开课、示范课、家长开放课”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书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促进教师养成自觉读书学习的习惯;

(2)开展校本研究,重建教研文化。

提供机会让老师走出去学习,利用专业引领这一形式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加强落实学校教研组的指导力度,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合作;要求教师做好教学反思(每位教师每月上交一份教学反思),让教室在自我反思中提升教学综合能力。编写符合学校的校本课程。

7.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悟生活。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体验每天有进步和成功的快乐。开展“校园艺术节”、“师生读书节”、“十佳少年”、“金星少年”等活动。

8.评选“书香班级”,营造书香校园。

读书启迪心智,读书滋养心灵,读书涵养人生。我们应努力守住心灵的净土,走进名家伟人的精神世界,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陶冶自己,提升自己,以读书丰富家庭生活、构建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校园。为此,学校要制定评选“书香班级”的活动方案,通过此活动营造班级读书的氛围,进而营造书香校园。

9.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平安校园”。

强化校园治安管理,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维护校园秩序。加强门卫管理,把好校园治安第一关。维护校园安全秩序,避免事故发生,使车辆停放整齐有序。加强检查制度,维护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落实安全责任制,课间交接班制度,确保师生活动安全。

10.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

这是一项代表职工心声的制度,学校工会要发挥其职能作用,把这项工作做好。每学期或每年将选举新一届校务委员成员,时刻倾听他们的建议,保证学校决策无误、行动无误。学校领导班子主要成员对群众反映出来的问题,条件成熟的要马上改,暂时不能改的也要向老师们解释清楚。

11.继续完善各种制度。

继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教职工考核制度、班级考核制度、教学工作制度、德育工作制度等等,使学校管理更具有人性化、合理化。

12.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

学校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教育教学法规,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设立校长信箱,鼓励师生、家长有问题意见积极反映,校长将及时给与回复。

最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长期共同的额努力,更需要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发挥各自的功能,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

烧杠小学

7.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七

一、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在我国高职教育依然属于发展不够成熟的教育类型,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多数高职院校都基本完成了规模扩大的外延建设, 而转向了内涵建设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不仅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内涵的灵魂。而真正具备高职教育特征的校园文化注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规模扩大时期, 多数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对高职教育的理解形成了相应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但是随着高职院校发展重点向内涵建设的位移, 高职院校已经建构的校园文化明显具有外在化、零散化的特征, 不符合内涵建设的发展要求。主要问题在于, 一是校园文化缺乏系统规划和组织指导, 顶层设计还不够明晰;二是基于行业文化建设的专业文化没有形成;三是物质文化和景观文化的布置上有些流于形式;四是企业文化倡导的多元发展、平等主体共生的理念不强;五是创新与创造文化缺失;六是人文价值文化的渗入力度还不够。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三四制”建设模式的构建

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经过长时间积淀、广范围实施、细微处着手才能有效建构。当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宏观层次的校园文化已经建立, 但是从内涵建设的视角来看, 这些文化存在流域表面、流于形式的问题。究其原因, 一是对内涵建设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认知有偏差, 将高职校园文化更多限定在学生工作或学生活动范围, 仅仅强调学生行为的表层文化, 从而导致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整体制度文化与学生行为文化似乎不协调;二是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不够, 在实际工作中倡导“缺什么文化就补什么文化”, 忽视了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内生机制的研究构建, 导致文化杂乱, 主线条不明, 特色不显;三是过度强调高职教育技能本位的同时忽视了人文价值文化的构建, 失去了“以就业为导向”校园文化良性发展的引领机制;四是文化建设工作的协同性不够, 专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使其不能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大格局中;五是由于地域性限制等多重因素导致文化建设过于单一, 无法形成文化发展的多元土壤。六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导致创新、创造、创业意识不强。调查表明, 高职学生在校外创业的比率远低于民办高校。

高职教育在深化内涵的历史时期, 其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彰显其特色内涵, 体现出中国特色、类型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和个性特色。而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色内涵是由“以就业为导向”规定的。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深刻关注人才培养专业文化建设的细节, 构建隐性文化, 以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为此, 我们提出了“三四制”建设模式。此模式集内核、机制、教育并重, 将宏观指导、系统规划与精细实施相结合, 贯彻四个基本内核, 即职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创业文化的内涵;落实四个建设机制, 即价值引领、多元集纳、逐层深入、协同共推的机制;注重四个教育重点, 即职业发展教育、廉洁从业教育、价值教育、创新教育四个重点。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三四制”建设模式的实施

1、贯彻四个基本内核

基于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向度, 凝练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基本内涵, 即职业性、行业性、企业性和创业性。职业性内涵彰显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类型特色;行业性内涵彰显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专业特色;企业性内涵彰显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市场化特色;创业性内涵彰显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特色。四个基本内核是逐层深入的关系, 是内涵建设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着力点。

2、落实四个建设机制

为确保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系统的推进实施, 须落实四个机制, 即价值引领、多元集纳、逐层深入、协同共推。所谓价值引领, 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传承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延续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观, 将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深入到特色文化的构建之中。要充分抓住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的关键时期, 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党团组织、学生工作组织的指导作用以及学生社团的渗透作用,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所谓多元集纳, 就是将一切符合历史进步潮流的大学文化、人类文化渗入到文化建设中, 实现差异性、多元性、平等性发展。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受到地域性限制, 文化发展极为单一, 尤其是高职学生都来自同一个省份, 这不利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因此要积极吸取理性自由的大学文化、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以及中国优秀历史文化, 推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共生。所谓逐层深入, 就是要坚守从抽象到具体逐层设计、实施的理念, 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外在物质文化等层次逐渐细化。所谓协同共推, 就是部门要明确职责, 打造文化建设的大格局, 避免重复建设和形式主义, 围绕深化内涵着实推进文化建设工作。

3、注重四个教育重点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须抓住“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 建设隐性文化, 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文化教育要围绕职业发展教育、廉洁从业教育、价值教育、创新教育四个重点来展开。所谓职业发展教育, 就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环境、政策、生涯规划、素质以及创业的教育,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所谓廉洁从业教育, 就是针对学生职业类型, 为学生今后从业提前做好“防腐疫苗”, 使其成为符合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公民。所谓价值教育, 就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人生价值、自我价值的教育, 使学生不仅要实现对知识和技能外在化的接受与学习, 更要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生以及自我的内在化的关注, 从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谓创新教育, 就是对学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 专业知识技能之间的相互关联, 交叉专业的研究学习, 培育学生成为具备创新、创造、创业素质的现代公民。

摘要:把握“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从内核、制度、教育三个层面提出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三四制”建设模式。

8.大学校园文化与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八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教育;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139—03

近几年来,创新、创新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高等院校热衷研讨的话题。关于创新、创新教育的界定,学术界已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讨论。应当承认,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完成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创新、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国人认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创新、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实践中贯彻这一新颖的教育理念。对此,学术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创新教育应当侧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践增加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有人从能力的角度,论述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还有人认为,推进创新教育应首先改革考试方法。大多数人主张改革课程设置,同时主张改变传统的课堂传授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而达到创新教育之目的。这些议论和观点对于人们认识、解读创新、创新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就目前所接触到的各种观点、论说而言,与推进创新教育的理论、实践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首先,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讲,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一定要强调知识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创新,进而达到提升综合素质之目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达到使受教育者知识创新、知识结构创新的目的,如果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创新教育势必成为空谈。故此,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应放置在教学、授课等方面。因为在高等院校知识的传达、传授毕竟主要依赖课题教学。只有教育、教学内容实现了创新,创新教育方能落到实处。目前,高等院校存在着一种倾向,即许多院校强调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甚至盲目增加课外、校外实践活动,以为这样的举措便是创新教育的中心点。笔者绝不反对高校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但实践活动、社会活动永远也不能取代正规的课堂教学,两者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选择。我们应当澄清的事实是,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即使有滞后于时代发展之处,但所有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都必须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是任何名目、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替代的。无论是应用学科,还是基础学科,推进创新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使受教育者在知识层面实现创新,并使之知识结构创新。一个被人们忽视的事实是,某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往往遭遇挫折,其根本原因并非完全归咎于拘泥于书本、课堂知识,个别大学生不适应社会、难以胜任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社会实践匮乏仅仅是其中一个原因,书本知识、课堂知识没有学好、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相对薄弱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缘由。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知识创新、知识結构创新,而实现创新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并非社会实践一途,只能说社会实践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社会实践能力与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不是对立的,只能是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制约。时下,某些过分强调社会实践的观点,常常人为抬高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而贬低课堂学习及其能力的重要性。需要认真对待的是,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仅仅是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手段永远服务于目的,不可以替代目的。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是,如何通过新的手段,让大学生接受更多的新的知识,或曰用新的知识武装自己。我们认为,当下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加大社会实践内容,还是课程设置改革,创新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必须服务于素质教育,并围绕素质教育展开创新教育,唯有如此创新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成效。

其次,创新教育是一项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同前文所述,创新教育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如何实现知识创新,可谓涉及高等教育、高等院校诸多方面的工作。在高等院校,知识创新本身一定会联系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大纲、实验活动、社会实践、师资队伍、学风、教育学的理念、校园文化的类型等等。可以说,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实施与推进。除此以外,通过创新教育传达、传授知识创新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认为,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必须围绕知识创新展开。或者说,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只有建立知识创新的基础之上,才是名副其实的创新教育。知识创新既是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不竭之源,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各个高等院校在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过程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定是如何实现知识创新,并将知识创新贯穿于教学的所有环节。不妨仍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例略加说明。主张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创新教育的人们人为,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创新教育。其实,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旨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并不仅仅局限于实践能力,只可以说,实践能力仅仅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部分,而非全部。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实践及其活动从来都不是知识创新的同义词,社会实践的最大功用是检验大学生课堂、书本知识是否“可用”或“能不能用”,进而修正、校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当然,社会实践既然可以检验大学生的知识及其应用程度,同样也会提醒教育者,在推进创新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关注学以致用,使大学生认识到书本知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不是对立的;另一方面,新知识的传授不仅会改变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也会改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然会提升其综合能力。因此,即使我们接受通过社会实践达到创新教育目的观点,也能够证实知识创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

知识创新之于创新教育的作用、关系毋庸进一步展开议论,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实施的难度之大是我们不容回避的。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创新对于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学设置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要求每一堂课全部内容都是新知识的传达和灌输是不可能的事情。事实上,高等院校的知识创新包含着不同的层次,而最为重要的是,高等院校的教育与教学应贯彻一种对新知识、新科学、新文化的追求意识——一种新型的价值取向、一种思想和理念,这种追求远比某些具体的、客观的知识更为重要。需要各级教育者做到的是将这种意识演化为“养成教育”,最终使大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并以这种意识指导自己的各种实践活动,唯有如此,知识创新才能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能力及其培养一直是各级学校重视的问题,高等院校尤其如此。结合创新教育,各种能力的培养必须突出大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形成追求新知识的思想意识。当然,知识创新及其目标的实现,不能依赖受教育者,教育者——各级大学教师的创新素质与知识结构(比如,课堂教学中知识创新、知识原创的比重等),以及教材编写或选择、教学大纲的拟定等,也直接制约着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创新目标的实现。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教师的重要作用,我们既赞同有学者提出的“创新教风”的主张[1],也寄希望大学教师以“一桶”新知识的“水”,装满每个学生的“一杯水”。

再次,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创新。文化创新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两者相互交叉,相互促进;二是创新教育在宏观上属于文化创新的一部分。从文化创新角度审视,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属于文化创新的一部分,即通过创新教育,不仅使受教育者时下知识创新、知识更新,更应接受一种新的文化和文化理念,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知识结构。文化创新之于创新教育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通过大学校园文化得以体现。笔者认为,从文化学角度研讨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也为新世纪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学术界关于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讨论比较多,校园文化常常被冠以和谐、文明、人文、以人为本、丰富多彩等称谓。但实际上,最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应是一种学习型校园文化——因为学习型校园文化从不同层面印证了21实际的人类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的观点,张扬了创新教育是“21世纪大学教育的使命”[2]的时代精神。笔者认为,创新教育最终要服务创新教学,即教学如果达不到创新的水平,创新教育也将失去价值意义。在倡导创新教育的同时,还应通过创新型校园文化及其建构,营造一种创新型学习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创新学习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也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讨,但涉及大学创新型校园文化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讨论不多。我们人为,在创新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中,大学校园文化的作用无可替代。应当说明的是,大学校园文化首先应定位于学习型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其他所有内容都应服务于大学生的学习及其学习需求。对于大学校园文化,讨论者有自己不同的见解,高等院校的师生也有自己的解说。有人认为,大学校园文化主要应突出“文体娱乐活动”,或不间断地、“推陈出新”地搞一些“活动”等等。这些认识并无差错,但必须强调的是,不同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最终是为促进大学生学习、提升综合素质服务的,学习毕竟是大学生的“主业”。

不同的高等院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从宏观层面上看,除了学习型校园文化之外,“以人为本”可以称得上另一个共性特征。但我们应当强调,以人为本与学习型校园文化是“一块硬币的两面”。学习型校园文化强调的是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而以人为本在高等院校突出的是学生本位思想。换言之,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围大绕学生为本的、并促进学习的一种特定的文化。人们在讨论创新教育时,认为创新环境对创新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营造有利于推进创新教育的环境,大学校园文化肩负着无可替代的责任和义务。以学生为本的大学学习型校园文化,首先应强调校园文化的各种活动既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也通过生动活泼的各种活动,提升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创新教育的推进。“积极推动学生社团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学生在课余之外开展的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1] 据此,可以认为,围绕创新教育营造的校园文化应在多方面体现出创新型的校园文化。

创新型校园文化的建构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创新教育的实施,在许多时候发挥着课堂教育、书本知识传授所起不到的作用。涉及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许多人把目光集中在了社会实践层面,仿佛今天的大学生的能力只有依靠社会实践才能提升。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除了社会实践能力之外,更主要还应依靠学校教育,依靠校园文化的熏陶。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取决于课堂和课程教育,以及必不可少的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则需要校园文化能够创造一种创新学习的氛围。今天的大学校园文化的确丰富多彩,也在不同程度上营造了学习的氛围。但结合创新教育,大学校园文化应突出创新型特征,并借以强化大学生创新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我们同意有学者提出的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创新教育的必要條件的观点[3]。诚然,校园环境并非仅仅指大学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也不能完全取代校园环境,但校园文化常常是一所高等院校学风、文风、作风、教风等方面的写照,往往代表着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故此,校园文化实际上是校园环境的主体构成部分,只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才能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在此,我们必须强调校园文化对整体校园环境的决定、支撑作用。同时,校园文化具有“可塑性”特征,可以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转化一种“内化文化”。[4]而实现具有“内化文化”特质的新型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必须是一种创新型校园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对于优良校园环境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

如前所述,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了文化的创新。我们认为,推进创新教育,一方面应在方法、手段上追求创新,另一方面,则需要价值观和教与学理念的创新,并通过多层面的创新,促进创新型校园文化的生成。所谓价值观创新不仅表现为是非观念的判断,更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文化观念的创新。因为创新教育本身既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还是一种适应时代潮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故此,通过创新型校园文化的建构,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价值观念,而且也迎合创新教育的需求。大学创新教育需要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方法手段,也需要创新型校园文化。在推进创新教育过程中,文化创新以及由此生成的创新型校园文化与创新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结合创新教育的具体实践活动,我们不难发现,创新教育必须在一个创新文化的环境中、氛围中实施,离开了这种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创新教育必将难以推进。同时,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接受创新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在创新教育、校园文化突出“学生本位”这一点上两者已经达成了统一,并决定了两者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研究如何推进创新教育,应当关注如何在高等院校建构创新型校园文化,通过创新型校园文化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从而真正发挥大学校园文化促进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祥修.创新教育观下的创新思维培养[J].继续教育,2009,(7):27-29.

[2]陈梦然.创新教育:21世纪大学教育的使命[J].教育学术月刊,2009,(4):34-36.

[3]李娟.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建设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12.

[4]徐建.校园文化的文化学观照[J].中国成人教育,2008,(5):7-8.

上一篇:宽容的哲理性作文下一篇:中国银行邳州支行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