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信息专报

2024-09-01

舆情信息专报(精选7篇)

1.舆情信息专报 篇一

信 息 专 报

(第3期)中国人民银行宁都县支行 二00八年四月十四日

建议总行出台《金融机构报送信用信息

数据非现场监督管理办法》

人总行在1999年和2005年出台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管理办法(试行)》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为及时、全面反映借款人资信情况,加强金融监管,防范信贷风险起到到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金融机构改革和征信主体、征信范围、征信内容等各方面的改变,这两个办法在规范金融机构及时报送信用信息数据、提高数据质量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亟待出台《金融机构报送信用信息数据非现场监督管理办法》,以提高金融机构报送信用信息数据质量。

一、目前金融机构报送信用信息数据非现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现场监管缺乏完善的法律规定。

一是人民银行履行征信管理职能,迄今为止尚没有一部全国性的有关征信管理的法律法规,修改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也没有明确把监督管理征信业写入法律,使人民银行在履行征信管理职能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二是缺少非现场监督检查与处理办法。到目前为此,从上到下都还没有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对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方面的非现场监督检查与处理办法。未出台非现场监管办法,等于未赋予人民银行开展监督检查的职权,基层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报送信贷企业信用信息数据质量难以及时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二)企业征信数据真实性保证难。实际工作中,企业信息不准确、不完整的问题比较突出,解决企业信息失真问题成了当前基层征信监督管理工作的难点。除了受金融机构经办人员素质等各种客观条件限制的原因外,缺乏监督,造成数据差错也是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2007年9月19日,宁都县人民医院职工袁棣华向人行宁都县支行投诉宁都农行信用报告失真,提出要求县农行赔偿5000元信誉损失和在全国有影响的媒体上公开道歉,澄清事实案件,就是由于缺乏有效的非现场监管,造成袁棣华本人信用数据失真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监督检查到位率比较低。一是基层人员少,工作任务多,难以对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经常开展监督检查。二是缺少对贷款企业资信等级评估工作的监管。目前对贷款企业资信等级评估工作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法规也不完善。基层人行在法规不完善的情况,难以对金融机构开展企业资信评级工作实施全面公正的监管,由此造成征信市场难以健康规范发展。三是金融机构自身没能得到来自外部的监督,无法及时改正差错,提高数据质量。

二、建议总行出台《金融机构报送信用信息数据非现场监督管理办法》

(一)、明确非现场监管的方式。非现场监管以人民银行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城市行查询子系统、贷款卡管理子系统为主,商业银行各种报表检查核对为辅。

(二)、非现场监管的主要内容及计分规定。

1、有下列行为之一,每发现一次计3分:

(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数、应报贷款余额数、个人消费贷款数、无卡户和境外机构贷款数、实报贷款余额数等,数据存在差错的。

(2)金融机构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余额、未结清银行承兑汇票余额、银行保函余额、未结清银行保函余额、押汇余额、信用证垫款余额、未结清信用证余额等,与实际数不相符。

(3)存在无(效)卡放贷。(4)违反系统安全管理规定。

2、有下列行为之一,每发现一次计2分(1)金融机构数据漏报、错报;

(2)城市行查询子系统发现提供虚假材料,与事实核对不符的;

(3)呆帐核销数据,与事实不符的;(4)资产剥离数据,与事实不符的;

3、有下列行为之一,每发现一次计1分(1)金融机构数据迟报;

(2)借款人相关要素、数据录入不全,存在漏登情况;(3)借款人大事记未及时录入,包括借款人欠息、起诉、逃废债、信用等级等内容;

(4)贷款分类未及时调整;(5)每检索到一个错误数据记录数。

(三)、明确非现场监管方法

1、入库数、各种余额考评,主要是通过城市行查询子系统查询的数据与各金融机构上报的数据核对表进行对比,看是否正确。

2、数据迟报、无效卡放贷考评主要是通过城市行查询子系统、贷款卡管理子系统进行查询。

3、数据漏报、错报情况的考评主要是在余额不对的情况下,再与金融统计报表、会计报表进行核对,查出具体情况。

4、错误数据考评通过城市行查询子系统进行查询。

5、借款人相关要素、数据录入不全,存在漏登,贷款五级分类未及时调整、借款人大事记未及时录入、呆帐核销、资产剥离等内容的考评,主要是看各金融机构报送的信贷报表,看相关要素、不良贷款形态变化数。再利用贷款卡管理子系统进行web查询,看各个借款人的具体录入情况。

(四)、非现场监管的处理

对非现场监管所发现的结果,主要采取“三单”制度。即非现场监管核查单、非现场监管警告单、非现场监管处罚单。

1、每发现一次差错或违规行为,业务人员必须制作“非现场监管核查单”一式两份,一份人民银行留底,一份送交被查金融机构给予书面警告。

2、“非现场监管核查单”达三次以上,由业务人员制作“非现场监管警告单”一式两份,一份人民银行留底,一份送交被查金融机构给予书面警告。

3、“非现场监管警告单”达三次以上,由业务人员制作“非现场监管处罚单”一式两份,一份人民银行留底,一份送交被查金融机构,人行进行行政处罚立案。

(五)、非现场监管行政立案处理程序

1、符合进行行政处罚立案时,由当地人行银行征信管理部门填写“行政处罚立案审批表”,予以立案,并提交本行“行政处罚委员会”,讨论对被查金融机构进行处罚事项。

2、如“罚分”总分一次达5分以上给予警告,2次达5分以上,由当地人行征信管理部门填写“行政处罚立案审批表”,予以立案,并提交本行“行政处罚委员会”,讨论对被查金融机构进行处罚事项。

3、制作《行政处罚意见书》。当地人行行政处罚委员会应根据“行政处罚立案审批表”中载明的金融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并与本单位法律事务部门共同进行确认。经调查违法事实属实的,要求本单位征信管理部门制作《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告知书包括以下内容:拟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

4、发送《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当地人行法律事务部门对本单位征信管理部门提交的《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及相关证据材料再进行讨论,同意后报本行行长审阅。经本位行长同意后签字盖章,向非现场检查被查机构发出《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

5、被查金融机构陈述与申辩。收到《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的金融机构要求陈述和申辩的,应当在收到《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后5个工作日内将陈述和申辩的材料提交当地人民银行。

6、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根据被查金融机构的陈述及申辩材料,对符合非重大金融行政处罚报主管行长或副行长审查决定,对符合重大行政处罚的报本单位行政处罚委员会讨论决定。依法决定给予行政处罚的,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并送达被查金融机构。

7、执行行政处罚决定。人行征信管理部门应当及时督促被查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如被查单位逾期既未提起行政诉讼又未履行时,应立即向行领导报告,经行领导批准,由本单位法律事务部门办理《强制执行申请书》,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8、要求被查金融机构限期整改的行为,被查金融机构必须在15个工作日整改到位,否则按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9、结案。行政处罚执行完毕,人行征信管理部门填写《行政处罚结案报告表》一式两份,一份交本行法律事务部门,一份本部门留存归档。

(六)、非现场监管结果通报

1、向当地银监部门通报。如对被监管金融机构进行了行政处罚,应当及时将相关情况向当地银监部门进行通报。

2、向其上级主管部门及当地金融机构通报。如罚分超过“5分”或警告超过三次以及对被监管金融机构进行了行政处罚,应当及时将相关情况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或当地金融机构进行通报。

人行宁都县支行 邓南昌

发送对象:赣州中支 编辑:廖秋生 审核: 彭州华

2.舆情信息专报 篇二

关键词: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公共安全,文本分类,TFIDF

0 引 言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随着Internet网的普及,在每一起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媒体和网民通过各种渠道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汇集而成的网络舆情经常会左右突发事件的演变进程,对某些事件的演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开展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信息的研究,对于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信息分类有多种方式,可以按照公共安全的四类突发事件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2]对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进行分类。目前网络舆情的载体非常多,例如新闻及评论、论坛BBS、博客等[3],本文主要关注新闻网页的分类,其他形式的内容只是在采集方法上略有不同,本文介绍的分类方法也是适用的。

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分类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具有突出的意义:第一,分类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查询选项。比如按地理位置分类后,用户就可以查询感兴趣的地理位置的信息,按照事件类型分类后,用户可以分门别类地统计各类事件信息。第二,分类可以优化索引结构。任何查询都要先建立索引,分类使索引的层次更清晰,使查询的效率更高。第三,分类可以帮助实现事件同一化的判断。同一突发事件在网络上会有许多篇不同的新闻报道,按照时间、地理位置和事件类型对新闻进行分类后,分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地理位置、同一事件类型的新闻报道可以为同一突发事件的判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1 文本分类原理和方法

随着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最优化理论、神经网络等领域的发展,不断有新的算法应用到文本分类中,丰富和发展了信息提取成果。在文本分类的研究中,主要有两种途径:基于规则的分类方法与基于概率统计的分类方法。基于规则的方法归纳出训练样本中规律性的内容以形成规则,并根据此规则确定文本类别。基于概率统计的方法统计出文档中用词等方面的概率分布规律,其本质也是获取一种分类规则,但这种规则是一种不被人轻易理解的“隐式规则”[4]。下面将介绍其中的TFIDF分类方法。

TFIDF分类方法[5]的基本思想是将每个待分类的文档表示成一个向量d=(d1,d2,,dk),每一分量对应文档中的一个特征词。每个类别C用向量c=dCd即类别中所有文档向量的累加来表示,然后计算文档向量和每一个类别向量的夹角余弦值,根据余弦值大小将文档分到与它夹角最小的类别中,如图 1所示。

为了得到文档中的特征词,首先要用分词工具对文档进行分词,每一个分出的词都是向量的一个分量。文档中特征词wi的权重为di,di的计算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ΤF(wi,d),它表示特征词wi在文档d中出现的频率。特征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则权重值越大。另一个是DF(wi),它表示特征词wi出现至少一次的文档频率,即有多少文档含有特征词wi。含有特征词wi的文档数目越多,则特征词越普通,给它分配的权重也就越小。TFIDF一般按如下公式计算权重:

di=ΤF(wi,d)ΙDF(wi)(1)

其中IDF(wi)可以通过DF(wi)计算得到,计算公式如下:

ΙDF(wi)=log(|D|DF(wi))(2)

其中|D|为文档的总数。

得到类别向量c的方法与得到文档向量的方法基本相同。分类算法计算新文档与所有的类别之间的相似度,将新文档分到与之相似度最大(即最相似)的类别中:

ΗΤFΙDF(d)=argmax(similarity(d,c))=argmaxcCdcdc(3)

其中dc分别表示文档向量d和类别向量c的模[6]。

TFIDF方法的优点是简单和易于编程实现,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常引入其他的分类思想对它进行改进。本文研究中所编写的程序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2 程序设计和流程

根据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信息分类的需求,基于TFIDF分类方法,本文设计了如图 2所示的程序基本流程。

2.1 读入新闻文本并建立类样本

将所有要分类的新闻放到一个文件夹里,每一篇新闻是一个文本文件,文件的第一行是新闻的标题,从第二行开始是新闻的正文内容。

要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分类,就必须有分类的依据,也就是说,要有足够的信息来描述和定义每一个类别。我们把能描述和定义某个类别的信息的集合称为类别样本。类别样本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分类的准确度。我们直接从类别的角度出发,把很多可以代表某个类别的关键词和短语的集合作为该类别的类别样本。即对每一个类别,我们都给出一个文本文件,里面包含能代表这个类别的所有关键词或短语。

类别样本要写得尽可能涵盖这个类别的所有方面,并且对于一些对类别的描述贡献特别大的词语,可以在类别样本里重复写3~5次,因为程序会对出现频率高的词汇赋予较大的权值。另外,写类别样本时应该考虑到同一个词在实际使用时的不同形式,比如,按照地理位置(即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对新闻文本进行分类时,每个省市自治区的地理名词都要写成一个类别样本,而且,应包括下属的市县名称。以四川省的类别样本为例,里面包括北川县,但是在实际新闻中,在说到北川县时,可能会说“北川县”也可能会说“北川”。所以在类别样本里要同时包括“北川县”和“北川”这两个词。图 3是一个新闻文本和类别样本的示例。

程序会读取给定文件夹中的所有文件,文件夹中可以包含子文件夹,程序会自动进入子文件夹搜寻文件。由于文件I/O操作会耗费大量时间,所以程序尽可能一次读取最多的字节数,以减少时间消耗,读取文本后程序会自动分离出标题和正文以待后续处理。

2.2 文本分词并计算TF和DF

本文采用了Paoding Analysis(即庖丁解牛)分词软件包对读取的文本字符串进行分词。Paoding Analysis[7]是一个开源中文分词包,主要目标是为搜索引擎服务,用于检索内容。Paoding Analysis有非常强大的中文词库,里面基本包含了所有常用中文词汇,甚至一些非常偏僻的地名也被收录到了词库里。在本研究对地理位置分类的类别样本里有许多生僻的地名,比如内蒙古自治区中的“阿鲁科尔沁旗”、“新巴尔虎左旗”等等,这些词在Paoding Analysis的词库里都能找到,这样就保证了分词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某个词的TF值是该词在它所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由于新闻标题对新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出现在新闻标题中的词与正文中的词的地位显然不同,因此对新闻标题中出现的词应该有一个加倍系数InTitle(本文设为10),即特征词在标题中每出现一次,它的TF值会加InTitle;每在正文中出现一次,它的TF值会加1。设某个词在标题中出现了n次,在正文中出现了m次,则该词的TF值为InTitle×n+m。某个词的TF值越大该词的权值就会越大。

某个词的DF值是它出现至少一次的文档频率,即有多少文档含有这个特征词,它的DF值就是多少。要计算DF值,必须同时考虑所有文档,假设有n篇文档,每篇文档平均含有m个词汇。如果对于每篇文档的每个词,都依次考察其它文档是否含有该词,那么算法的复杂度为O(mn2)。考虑到当两篇文档含有相同的词时,这个词在两篇文档中的DF值应该同时被累加,我们对算法进行了优化,使算法执行的时间减少为原来的一半。算法的流程如图4所示。

程序会将所有新闻文本的分词和TF、DF计算结果展现给用户,结果以文件报表的形式给出,结果内容包括新闻的标题,新闻文件的路径,新闻所分得的所有词以及每个词的TF和DF值。同时也会将所有类别样本的分词和TF、DF计算结果展现给用户,结果也以文件报表的形式给出,结果内容包括类别的标题、类别样本路径、类别样本分得的所有词和每个词的TF、DF值。图 5是一个新闻文本和类别样本分析结果的示例。

2.3 计算相似度并输出分类结果

计算相似度即计算两向量夹角的余弦,利用余弦定理公式:

dcdc=d1c1+d2c2++dkckd12+d22++dk2c12+c22++ck2(4)

我们用Treemap这个数据结构表示向量,Treemap里封装的每一个key-value值可用来表示向量的一个分量。

程序在分类时会计算新闻和每个类别的相似度,如果某个新闻和所有类别的相似度都低于输入的相似度下限,则该新闻被认为是非突发事件新闻。通过实验发现相似度下限取0.007比较合适。

程序将以用户提供的类别样本为分类的依据,对采集的所有新闻进行分类,程序会自动读取类别样本并确定有哪些类。分类结果以程序窗口和文件报表两种形式给出,结果内容包含新闻的标题、新闻文件的路径、新闻对所有类别的相似度以及最后的分类结果。

3 应用示例

本文采集了1800篇新闻,主要来自中国新闻网,其中包括720篇汶川地震的相关报道,180篇手足口病新闻,还有藏独、缅甸暴风等许多热点事件的相关报道。程序对全部新闻按照事件类型进行分类。为验证程序分类的正确率,我们对这些新闻进行了手工分类,并存储在相应的子文件夹里,这些子文件夹包括自然灾害(152篇)、事故灾难(168篇)、公共卫生事件(147篇)、社会安全事件(126篇)、非突发事件(307篇)、汶川地震(720篇)、手足口病(180篇),我们认为汶川地震的720篇新闻报道属于自然灾害,手足口病的180篇报道属于公共卫生事件。验证的结果如表 1所示。

全部新闻共1800篇,有1504篇分类正确,总的正确率为83.56%。由表1可以看出,汶川地震和非突发事件的新闻的分类效果相对差一些。汶川地震的新闻共有720篇之多,其中有一部分不是在描述灾情本身,而是从许多不同的侧面描述灾后的救援、生产或捐款问题,有些甚至不是事件而是一些评论分析,这给分类带来了一定困难,所以只有75.69%的新闻被分到了自然灾害一类。对于非突发事件的新闻,它们本身并没有太显著的特征,而且新闻是否被分到非突发事件中与输入的相似度下限有直接关系。经过实验反复测试,我们发现相似度下限取0.007比较合适。

本文同时对手足口病的180篇新闻和汶川地震的720篇新闻按照地理位置进行了分类。手足口病疫情遍及全国多个省份,可以很好地检验程序按地理位置分类的准确度。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省,也能够比较明显地看出程序按地理位置分类的效果。按地理位置分类的结果如表 2所示。

通过检查具体的新闻发现,除了一篇有关蒙古国的新闻分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之外,其它的179篇新闻都被分到了正确的行政区域,正确率高达到99.44%,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正确率,一是由于疫情的报道本身就比较强调地理位置,二是这些新闻大都在标题中就含有明显的地理位置信息,程序很容易把它们分到正确的类别。汶川地震新闻共720篇,有574篇分类正确,正确率为79.72%,相对较低,其原因也在于其中很大部分不是在描述灾情本身,而是介绍全国各地参与灾后的救援、生产或捐款事件,有些甚至不是事件而是一些评论分析,涉及到全国各地很多的地理位置信息,这给分类带来了一定困难。

4 结 论

目前计算机领域对于文本信息的分类主要是按照娱乐、科技、体育、教育等类别进行的[8],很少有针对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新闻进行分类的研究。本研究正是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通过应用TFIDF分类方法自行编写程序,实现了对有关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按照事件类型和地理位置进行分类,达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分类效果。

对网络新闻进行分类的依据是类样本,类样本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最后分类的效果。与一般的文本分类不同的地方在于,突发事件的几个类别之间差异度并不是特别明显,这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目前我们判断一个新闻不属于突发事件的方法是认为对所有类的相似度都小于规定的相似度下限,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寄希望能够找出突发事件几个类别的显著区别并且对不属于突发事件的判断提出更科学合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九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EB/OL].2007-08-30.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7-08/30/content_732593.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EB/OL].2005-08-01.http://www.stats.gov.cn/tjbz/xzqhdm/t20041022_402267778.htm.

[3]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4]黄旭,朱艳琴,罗喜召.实时文本分类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8,34(18):87-88.

[5]Thorsten Joachims.AProbabilistic Analysis of the Rocchio Algorithm withTFIDF for Text Categoriz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Fou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USA,1997.

[6]靳小波.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文本分类系统[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5.

[7]qieqie.wang.Paoding Analysis摘要[EB/OL].http://code.google.com/p/paoding/.

3.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23-02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舆情的获取只能通过社会明察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获取效率低下,样本少而且容易流于偏颇,耗费巨大。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往往以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看法,网络舆情可以采用网络自动抓取等技术手段方便获取,效率高而且信息保真(没有人为加工),覆盖面全。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现状

作为全社会关注较高的舆情集散地,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既具有网络舆情的共性,在其内容和形式上又有其自身的偏好及特点,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研究。

(一)网络舆情的共性

1.直接性

由于网络具有广泛性和匿名性的特点,提供网络舆情信息的主体往往会直接通过BBS、博客、微博、新闻点评等途径说出自己的心理话,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发表对焦点热点事件的个人立场,使舆情信息更加直接的反应到公共媒体。

2.突发性

网络是现代社会高速运行的风向标,网络舆情也因此比传统舆情更具突发性,社会热点问题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再加上一些情绪化的意见、倾向,就可以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偏差性

网络舆情的直接性和突发性增大了舆情信息发生偏差的可能性,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匿名设置使舆论传播者的身份被隐藏,这就使得个人情绪有可能掺杂在事实真相中被渗透出来,令网络舆情呈现出非理性特征;另一方面,网络本身的广泛性促使网络舆论的主体形形色色,由于受教育程度、个人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的人对于舆论热点事件的理解千差万别,在舆论传播的过程中势必会造成网络舆情的多变性,偏离了事件初始的舆论轨迹。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关注者和制造者,一定程度上主宰了这块阵地的舆论倾向和发展趋势,并在高校网络舆情信息这一领域烙上了大学生这个群体特有的印迹。

1.内容集中性

因大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相对集中,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内容也相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等话题;高校内部管理等问题。

2.传播迅速

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率较高的群体,人际关系对网络的依赖性强,甚至信息技术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传统方式的沟通。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群体发展迅速,QQ群、微博、BBS、高校贴吧、人人网等媒介,将全国各地大学生按地域、爱好等范畴集合起来,形成紧密的关系网,使得网络舆论在高校之间传播速度日益加快,达到瞬间千里的效果。

3.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

大学生是网络利用率极高的群体,也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因此,高校舆情往往关系社会各方面稳定和发展,尤其是高校舆情对于突发事件、敏感事件的反应往往会对事态的发展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4.非理性特点突出

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敢于表达、勇于质疑,但同时,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随着对社会的接触程度日益加深,自身又缺乏政治敏感度和社会经验,思想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内在或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进而使高校舆情信息展现出情绪化、非理性的特点。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现状

(一)高校对于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认知逐步明确

近几年,随着网络应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已成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一环,引起各级主管单位的重视。网络舆情的引导、监控、预警、处理和反馈作为舆情信息管理的联动系统也基本得到了普遍认可。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软硬件投入不充足

尽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在高校系统已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高校内普遍存在硬件设施不齐备、软件系统不完善等情况。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包括为整个业务提供支撑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平台,用于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处理和预警的数据库群以及专业应用软件系统等[1]。但由于购置硬件设备需要的资金量较大,软件系统又对管理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高校在应用现代化的软硬件设施来进行网络舆情管理方面普遍存在投入不充足的现象。

(三)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方式缺乏主动性,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些高校在舆情信息管理工作的人员配备不合理,思想高度和专业技术不能兼顾,造成高校舆情信息管理长期处于被动。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或者敏感问题往往采取回避、查封等做法,避免信息的传播。然而,对于思想活跃、交际广泛的高校学生来说,这种被动方式很有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作为舆情管理工作应有长效机制,通过主动建立阵地、正面引导等工作来完善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积极主动开辟阵地、占领阵地,引导网络舆论

1.积极主动的开辟阵地,为主流舆论的生存创造条件

被动应对网络舆论负面影响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中经常需要面对的尴尬局面,究其根本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主流舆论未能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在认识到网络阵地的重要性后,高校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设一个完善的、有吸引力的、适合青年学生的网络平台。

2.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培养网络舆论领袖,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面对如今互联网光速发展的现状,部分高校难有精力和能力开辟可以全权掌控的舆论主阵地,那么,占领已有的舆论阵地就成为当务之急。一是建立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以参与者身份融入到网络舆论中,通过发帖、回帖等手段引导话题导向、发表主流观点,以此换得平等身份下大学生的理解和共鸣,使得主流舆论在网络平台中有一定的话语权。二是要培养一批有权威、有感召力的网络舆论领袖,充当网络中的灵魂人物。舆论领袖可以由学生干部担任,也可以由那些个性鲜明但可以引导的、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偶像”来担任。但这部分人员需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以免发挥反向作用。

(二)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加强信息的公开程度,做好网下、网上的沟通和疏导工作

网络舆情信息只是现实问题的映射,因此,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工作需要“上下其手”,从问题的根源着手。一方面,注重日常生活中校方与学生的沟通,尤其是涉及学生自身利益的问题,高校要做出积极姿态,利用“校长接待日”等形式的面对面交流或座谈会,将问题在线下做好沟通,达成思想层面的统一,预防网络舆论导向的偏差。另一方面,网络沟通也应真实、及时的开展,针对国内外的热点、焦点问题,高校应第一时间发布国家立场,统一口径,不给别有用心的人留有机会。

(三)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采集、研判、上报体系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队伍,由专人负责网络信息监控。由高校网络技术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抽调专职干部负责按各自工作职责分别对校园网的使用以及微博、BBS、贴吧、QQ群等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全面掌握网络情况。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关注其发展变化,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信息采集和分析机制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采集要做到覆盖面全、信息搜索快、反映问题准,抓住网络舆情信息所反映出的问题实质,进而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研判。如果在可控范围内,要积极动作,作出适当疏导和引导;如果超出可控范围或有极端不良影响,也要及时。做出研判,准确划分事件类别和可能的影响范围。建立自下而上畅通的信息上报通道,早发现、早搜集、早上报,争取宝贵的处理问题时间。

(四)制定预警措施、快速响应机制和完备的应急预案,使突发事件处理有据可依,有效降低事件不良影响

网络舆情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2]。建立针对网络舆情的预警措施、快速响应机制和应急预案用于确保敏感信息出现后,第一时间做出响应,尽可能降低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

网络舆情领导小组根据网络监控工作人员提供的研判结果,根据事件具体情况,向相关舆情信息管理团队发布预警信息,通报事件等级和预警措施,确保相关人员知情并进行快速反应。

由于由网络舆情引发或形成的群体性事件发展迅速,增加了控制的难度,这就要求高校在网络舆情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好完备的防控突发事件的安全预案,并确保相关负责部门知晓、熟悉自身职责,必要时需做演习。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这充分体现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把网络舆情信息管理作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还需要高校领导层和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在提升自身网络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意识,完善舆情管理机制和制度,加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主流舆论引导的研究和探索,保持网络舆论阵地的发言权、控制力和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王国华,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

[2]彭知辉.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4.韩家林小学信息专报(演讲比赛) 篇四

2011年5月

韩家林小学举行“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演

讲比赛

5月18日,在我校少先大队的组织下,举行了以“爱护环境,保护地球”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比赛中,来自3—6年级各小选手紧紧围绕主题,以《只有一个地球》、《做地球妈妈的保护者》、《为绿色加油》等演讲题目,以亲身经历或身边的人物、典型事迹为例,抒发自己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响应地球日的号召,关注地球生命,弘扬绿色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模式,人人争当低碳生活小达人。选手们用心参赛,用真挚的情感,逼真的语言,恰当的肢体动作,把一个个故事说得感人至深;或以自信大方的台风,铿锵有力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把“低碳”这个质朴简单却又难以坚持容易忘记的道理阐述得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此次活动主题积极向上,培养了学生作为新时代主人对环境意识的养成。

5.舆情信息专报 篇五

2013年11月第8号总结教学工作得失,推动质量稳步上升

——后白塔小学召开期中教学质量分析会

为全面总结教学工作得失,扎实深化课程改革,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近日,后白塔小学组织召开了2013—2014学年期中教学质量分析会。

分析会上,各位老师分别就本学期期中检测成绩进行了认真、客观、全面、具体的分析。她们在肯定各年级在教学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客观地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今后的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

然后冯春华主任作了2013—2014学年期中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她用具体的数据分学科、分年级对学生学业成绩测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使老师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教学情况有了清晰的了解;在对教学成绩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指出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求老师们认识到成绩和不足,分析原因,拿出对策。并希望老师们做到“功夫在课前,着力在课内,弥补在课外”把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特色。

最后杨玉强校长作了总结发言,杨玉强校长对老师们的辛勤付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希望全体教师牢固确立质量意识,目标意识、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在发扬优点的基础上,扎实本年段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同时勉励全体教师以这次期中考试为动力,深刻反思,继续以高昂的斗志迎接新的挑战,一起不断前行,共

创后白塔小学新的辉煌。

本次质量分析会,让各位老师受益匪浅,也更加明确了本学期的奋斗目标。相信,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后白塔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将迈向更高的台阶。

信息员:冯春华

6.舆情信息专报 篇六

一、坚持图书馆运作与管理的原则, 发挥数字资源的优势

提高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部的舆情信息工作质量首先要坚持图书馆运作与管理的原则, 发挥数字资源的优势。图书馆运作与管理的六大原则主要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政策, 优化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职能, 保证公共图书馆的正常运转;建立图书馆联盟, 全面实现数字资源共享;开发馆外服务平台;推动公共图书馆的舆情服务工作与时代和城市的发展相适应;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中间人的作用, 促进读者和馆藏资源之间的互动;运用大数据结构优化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机构。为了进一步实现数字资源共享, 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部应认真研究舆情信息工作理念, 关注社会热点, 宣传正面舆论信息。

此外, 要借助大数据结构来优化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机构, 当前大数据的结构主要有三种, 分别是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公共图书馆在开展舆情信息工作可以应用这三种结构, 公共图书馆在购买商业数据或者建立特色数据的时候应注意采用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类型包括HIML、邮件、报表和资源库等, 一般用于数据挖掘系统、教学资源库、WEB群和邮件系统等。非结构化数据的每一条数据记录都由可重复或者不可重复的字段构成, 包括视频、音频、图片和文档等形式。文件服务器、视频点播与监控和媒体资源管理都会使用这种结构。

二、做好读者的培训工作

云南省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馆内服务和馆外服务, 无论是哪方面的服务, 参考咨询部都要做好读者的培训工作, 指导他们灵活搜索信息资源, 引导读者关注舆情信息, 并针对舆情信息发表个人见解, 要注意坚持正面教育, 培养读者的舆情素养。

三、编辑图书馆信息报

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部应定期编辑方便读者阅读的图书馆信息报, 辅助读者全面了解馆藏信息和社会舆情以及热点新闻。参考咨询部可以组织读者参与图书馆信息报的编撰、校对与发放工作, 充分调动读者关注舆情信息的积极性, 增加读者的信息储备量, 引导读者在参与舆情信息工作的过程中积极接受正面教育,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舆情素养。

四、建立完备的舆情信息网

参考咨询部应建立完备的舆情信息网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 可以运用云存储、No SQL、HBASE等技术来存储海量舆情信息资源, 采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来看待舆情信息。参考咨询部可以为读者组建舆论平台, 鼓励读者在该平台发表对舆情信息的见解。参考咨询部的工作人员要及时更新舆情信息网, 建立完备的数据信息维护制度, 优化软件系统, 保证舆情信息的正常收集、审核与传输, 而且要注意加强网络管理, 建立科学的舆情信息网络规划, 避免信息重复, 防止舆情信息网受到网络病毒的入侵。另外, 工作人员要借助舆情信息网来监督读者的言论, 积极发言正面舆论, 引导读者体察民情, 关注国际民生。

五、尊重读者意见

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部在执行舆情信息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尊重读者的意见, 帮助读者解决阅读问题, 可以采用QQ、微博、邮件和电话的方式来鼓励读者提出意见, 并根据读者的建议来改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 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部可以编制完善的咨询单, 通过让读者定期填写咨询单的方式来了解读者的心声和问题, 并建立咨询档案, 为舆情信息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文献。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公共图书馆是经过规划管理, 收藏图书或其他形式的信息资料以方便读者阅读或者研究的场所。位于春城昆明的云南省图书馆建于1909年, 发展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浓厚, 馆内设有办公室、参考咨询部、中文借阅部、采编部、历史文献部、中文报刊部、科技服务部、外文部以及研究辅导部等服务机构。其中的参考咨询部可以为广大读者提供信息服务, 满足舆情信息工作的要求。参考咨询部须坚持图书馆运作与管理的原则, 对读者进行有效的培训, 编辑图书馆信息报, 建立完备的舆情信息网, 尊重读者的意见, 不断改善工作方法, 从而全面提高舆情信息工作效率,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刘洪辉.以实现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有感于《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颁布[J].图书馆论坛, 2015 (8) .

[2]周旖, 于沛.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立场与社会角色--对《公共图书馆宣言》1949年版、1972年版和1994年版的分析[J].图书馆论坛, 2014 (5) .

[3]何建新.浅谈如何实现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共享的策略[J].广东大学, 2011 (10) .

7.舆情信息专报 篇七

关键词:社交网络;高校舆情;演变规律;舆情引导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手机微博、微信在高校大学生群体内广为流行。新的社交网络提供的便捷服务使得用户更具自主性、互动性,用户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媒体受众,而是积极地参与到网络中,成为信息的制作者、发布者、传播者和分享者。使用社交网络的大学生人数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据调查目前超过80%的大学生拥有至少一个社交网络的账号,其中30%的学生每天至少花半小时用于该类网站,社交型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

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近期的很多高校突发事件,是由网络上的讨论聚集成焦点而引发的,它不仅形成迅速,而且对校园的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研究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密切关注各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动向,妥善引导舆情的发展,对于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交网络的新特点

社交网络,即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简称SNS),即社交网络服务,其理论依据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伦于1967年创立的“六度空间理论”,也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隔人数不会超过六个”。当今流行的新浪微博、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络服务的理论基础都是“六度空间理论”。社交网络起源于校园,有名的社交网站Facebook就诞生在高校。据统计,使用社交网络者年龄在35岁以下用户较多,其中大学生占绝大多数。现今流行的社交网络,多数是在原有网络服务基础上加上SNS功能,如腾讯,原本QQ使用广泛,朋友圈、微信随即在大学生群体中就有了相当广泛的普及率。近年来,社交网站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人际活动的重要场所,无论是现实人际关系的延伸还是新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交网站成为了他们获取信息、交流情感、娱乐消遣的重要媒介平台。

社交网络是在传统网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传统网络的一般特点,又具有其独特性:(1)真实性。与传统网站相比,社交网站一般要求实名制,利用真实身份与他人互动交流,好友通过熟人圈建立,好友的好友,熟人的熟人建立连带关系,是现实世界的延伸。人人网官方去年底公布有2.2亿用户,平均每个用户有大约190个好友,并且80%用户在人人网留下了真实资料,社交网站的核心资源是人际关系网。国内主要SNS网站用户填写的真实头像率、真实居住地率高达91.3%与94.2%,加之SNS网站的实名注册,可见SNS的社交关系是具有真实性的。(2)舆论空间的开放性。相比于校园中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存在着“把关人”,网络舆论空间没有围墙,没有“守门人”,网络舆论参与主体可以不分男女老幼,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自由出入,而且还表现在探讨主题的多样性、随机性与多变性等。信息会伴随着人际关系进行传播,研究人际关系实际上也在某个层面上研究信息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扩散过程。(3)即时互动性。信息传递及时且高度共享,网络舆论空间参与主体间的互动交流,不仅极大拓展了彼此的交往空间,而且有效推动了共同关注的事务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甚至能够促进有关决策的制定和改变。(4)形式多样化。用户可通过发布状态、日志、照片、视频等,将现实中的话题在网络上进行迁移并促成话题的快速传播,SNS为舆情的形成与发酵提供了一个更自由的环境,大学生更加青睐选择;相对于微博,SNS在同样具有碎片化的表述优势的同时,媒介展现更加多元丰富;相对于博客,其社交性更强、更新速率更快。

二、高校舆情信息在社交网络上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析

1.高校舆情信息在社交网络上的形成过程

舆情形成过程一般包括:时间的发生,刺激性信息传播,个人情绪态度和意见形成,网上互动讨论,公众舆情的形成和表达等过程。

SNS网站的存在基础是其用户之间互相交叉联系的各种关系,从一个用户出发,顺着这些关系节点深度爬行会获得海量的人际关系网。在对高校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情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六度空间”实际上低估了社交网络中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之近。我们对人人网内上海交通大学用户的好友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其中任何两个独立用户之间平均所间隔的人数为1.82,也就是1.8度。在社交网站上面发布的一条消息,可能会通过作者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不断扩散开来。舆论事件一旦形成社会热点,便会冲击各大社会网络,各类热门社交网站均可成为校园各类舆情内容的来源。

社会舆论热点通过社交网站走进了虚拟的大学校园网络,作为思维活跃、易于情绪化和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他们无疑是接受和传播网络舆情的主力军。由于社交网络的特性,舆情信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由点到点,再由点及面,速度成级数增长,辐射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网络热议和扩散的过程,更是客观事实与网民认知胶着的传播过程。在社会舆情进入校园网络之初,校园网民群体会对信息有筛选的过程。一般来说,涉及校园的话题诸如高校政策、就业实习等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话题,或者国家、民族和政治相关的内容较容易吸引大学生的眼球。经过滤,保留下来的信息则会引发学生新一轮的讨论,由此推动社会热点向校园热点转化。一旦成为校园舆论热点,还可能体现出很强的延展性,带动相关话题的讨论。

社交网络人际关系强大复杂,影响面极大。加上学生在网上与网民进行交流,网下与现实社会中的朋友进行交流。网上的意见与网下的意见以及现实存在的客观事实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新的情绪态度和意见。另外,社交网络的“即时互动”更增加了舆情信息的复杂性。

网络舆情最终形成为某种群体性的公众态度和公众意见,此时网络舆情不代表某个学生,而是一群学生或者是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态度。经过反复讨论,学生意见暂时统一为一个相对一致的公众意见,也有可能被部分“意见领袖”带领下或推动下集聚成网络舆情。

2.高校舆情信息在社交网络上的演变规律

高校网络舆情一旦形成,就会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事件发展和时间推移,网民关注的焦点会随之变化,可能从这个问题的讨论转向事件相关的其他问题的讨论。挖掘讨论主题有利于分析事件发展态势,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具有重要作用。

社交网络下,网络舆情常常是由舆情中心以扇形向周围辐射,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大面积的舆情环境。虽然学生群体是相对单纯的舆情群体,但学生的背后是与社会有着各种联系的各式家庭,而且大学生本身便是以后网络世界的主导者,是网络舆情事件的发起人也是推动者,以其为主体的舆情的形成及传播与其他的舆情群体相比较波及面更广,辐射力更强。所以高校网络舆情对社会网络舆情的影响不能忽视。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学生的意见和态度会因事情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特别是针对于一些因管理的疏忽而导致的一些行为,学生的态度会因学校对于这些事情的处理过程而不断发生变化。当然,有些时候大部分学生的参与可能并不一定与这个事情有直接关系,而是处于一种观望和起哄的状态,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学生可能就不会再关注这个问题而转向其他问题,还有的学生可能随着自己其他相关利益的变化而放弃继续关注这个舆情主题。由此可见,舆情的变化规律也同样是复杂多样的。

如复旦大学投毒案,2013年4月15日一条名为“复旦大学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入院”的报道受到媒体及网友的广泛关注,当天此话题就引发众多媒体和网络上热烈讨论,相关微博超过4000条,而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此事的微博成为15日、16日热度极高的热点微博,其中16日相关微博超过14.7万条。4月16日起就在网络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舆情热点。在延续了一周左右的较高区间的舆论关注热潮之后,事件相关舆情热度逐步回落。案件发生后,有人马上联想到上世纪90年代发生在清华大学的铊中毒案,又掀起了另一波舆论高潮。可见舆情的变化规律是复杂多变的。

3.网络同辈群体规律

社交网站上聚集了数量或多或少的爱好一致的同学,他们就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讨论、表达各自的看法与意愿,在和同辈人的互动中尝试扮演社会角色,获得他人的点评,以满足交往、安全、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这就是网络同辈群体。

与传统社会化同辈群体相比,网络同辈群体爱好一致,地域不限,群体中的关系基本平等,是在自愿基础上形成的;同辈群体中有信息和情感的交流,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情融洽;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提供了一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根据网络同辈群体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将高校大学生划分为一个网络同辈群体进行研究。

4.高校网络舆情结束过程的规律

网络舆情,就像它的发生一样,也会有它的结束。网络舆情在结束的过程中一般会表现出以下一些规律:(1)网络舆情会随着事件的结束而结束。当事件得到学校主管部门的妥善处理后或者公众的视角从事件转向了主管部门,此时学生的舆情对象转移到针对主管部门管理行为的舆情。(2)舆情的方向和程度发生了变化,出现不利于学校稳定的舆情后,如果学校的处置行为得当,学生的舆情就可能由反对变为接受或认同。(3)新热点的出现导致舆情的结束,或者事件热度的降低,进而舆情自然走向结束。(4)舆情结束时,在人的记忆中会产生累积效应,前一时期舆情会影响到以后的事件。比如,学生因某一事件对学校的态度和意见而形成的舆情会因学校具体的妥善处理而消失,但是对学校在管理方面的一些态度意见会在他们的思想中留下影响,以后学校再发生什么样的事件,也会使他们立即联想到前一时期的事情,并可能渗透到这一时期的意见和态度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科学地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地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方法,使之朝着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基于社交网络的演变规律进行高校舆情引导

1.建立“链式”管理体系,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交网络观。

整合资源,健全管理机构,是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基础。高校可考虑整合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团委、保卫部、网络中心、后勤管理处等部门的舆情工作功能,建立学校官方统一的非正式舆情管理机构。

各院系建立舆情工作网络,确定专门人员承担网络舆情工作职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同学关系。通过介入社交网络,对学校日常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分析和定期报送,深入学生,实时了解学生网络舆论热点。高校中的每位辅导员和班主任都应该能够熟练使用腾讯软件,并且应当和学生互相建立朋友关系,这样既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网络沟通,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由心理咨询教师、有威望的教师和优秀学生干部构成专兼职舆情引导队伍,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和接受能力,讲求引导艺术,研究宣传的方式、方法,做到合情合理,把引导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学校也可以组建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开设心理咨询室。要特别关注学生在网络交往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通过鼓励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交往,帮助他们客观评价自己,加深对人际交往的认识,纠正在交往过程中的行为偏差,指导大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人际交往方式方法。

团结大学生意见领袖及大学生同辈群体中的领军人。大学生意见领袖本身就代表学生的意见,他们在舆论表达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重点关注和培养一批大学生意见领袖,尝试由他们组建信息员队伍、网评员队伍等,可使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事半功倍。

在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学校的管理者结合传统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双重渠道,第一时间把事件的原因、结果以及处理方式通报给学生,扩大正能量的舆论传播力。

2.大力加强社交网络平台监督管理

为有效地引导高校网络舆情,高校应根据网络技术的特点,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和责任体系,加强投入保障,联合各部门,将各种优势力量集中起来,积极探索舆论网站建设管理的新方法、新手段,不断开拓网络舆论工作新局面。

加强网站的审查,全面掌握了各种网站的性质,运用智能型自动控制、过滤软件系统过滤屏幕上出现的敏感文字和不良网站,这种强制性的控制方法能够极为有效地杜绝不合法或不健康的言论。

加强网络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网络监控技术体系。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网络电子数据勘察取证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积极作用,形成严密、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控、IP地址定位、网络报警等多种功能,全面加强校园互联网上各种不稳定因素的搜索、监控和处理。

采取上网人员实名登记、在校学生虚拟身份管理、重点论坛管理等一系列制度,防范有害舆情的传播。对采集到的舆情信息按主题自动分类汇聚,识别负面报道和不良言论、热点和敏感话题,分析舆情信息的倾向性,跟踪舆情信息,分析舆情信息发展趋势,对各类主题、各种倾向性言论形成自动摘要,对负面报道和不良言论、热点和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自动报警,生成统计报告等。

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增强社交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运用科学方法预测和分析信息,准确预测,确定危机预测结果,提前介入,提前处理敏感信息、有害信息,及时化解舆情危机,加强监督和疏导工作。

四、总结

总之,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交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与交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平台。我们只有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社交网络的特征和功能,分析高校舆情信息在社交网络平台的特征和演变规律,才能充分发挥社交网络的积极作用,进而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和载体。

参考文献:

[1]刘天韵,孟庆红.浅谈社交网络下的教育教学活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5(15):137-138.

[2]齐勇.高校网络舆情的变动规律[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8):165-166.

[3]姚敏.浅谈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应对[J].现代阅读,2011(4):5-6.

[4]姜开达,孙强.高校大学生社交网络服务使用分析[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sns_12216/20130226/

t20130226_907741.shtml.

上一篇:成语训练10题下一篇:gre考试高分难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