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英语诗歌教学与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2024-07-30

简述英语诗歌教学与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8篇)

1.简述英语诗歌教学与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一

大学英语教学中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及阅读过程中常见的不良习惯等都会影响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快速阅读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策略意识,指导和培训他们使用各种学习策略,帮助他们改善已有的知识结构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大意并获取有效信息,从而提高快速阅读能力.

作 者:盛雪梅 SHENG Xue-mei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6刊 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HUA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8(9)分类号:H319关键词:快速阅读 已有的知识结构 情感因素 学习策略

2.简述英语诗歌教学与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二

英语报刊阅读是一门既能提高学生语言技能, 又能拓展学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课程。英语报刊材料丰富多样, 具有时效性, 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锻炼学生提取、理解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时阅读英语报刊也需要思辨能力。报刊中的新闻材料或多或少渗透着政治或文化元素, 如何理解甄别新闻材料背后的观点立场并通过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断, 这跟学生的思辨能力高低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 思辨能力国内外研究概述

国外对思辨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早, 研究也相对成熟。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哲学联合会就组织专家对思辨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 发布了著名的《德尔斐报告》 (Delphi Project) , 构建了思辨能力的二维结构模型, 提出思辨能力由认知能力和情感特征两个维度构成。2001 年, Anderson和Krathwohl发展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loom思辨能力类级模型, 提出思辨能力由记忆, 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层能力构成, 其中创造能力是思辨的最高层级能力。2006年美国学者Paul和Elder又提出了思辨能力三元结构模型, 认为思辨能力由逻辑要素、智力标准和智力特征三个部分构成。 (任文2013) 以上是国外在思辨能力分项能力界定和量具构建方面最有影响力的研究。

国内对思辨能力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以黄源深 (1998, 2010) 、孙有中 (2011, 2015) 为代表的学者从高校英语改革的角度呼吁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强调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孙有中 (2011) 认为“思辨能力培养, 是整个高等教育的终极核心目标之一”, 并从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课程测试、教材编写和教师发展等方面对思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建议。二是对思辨能力分项能力界定和量具构建的研究, 如林崇德 (2006) 提出了三棱结构模型, 文秋芳 (2009) 建立了思辨能力层级模型。文秋芳 (2009) 并在此基础上又构建了外语类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三是结合具体课程, 探讨思辨能力的培养模式或途径, 如李莉文 (2011) , 孙有中等 (2011) , 杨丽霞 (2012) 分别探讨了写作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以上研究显示, 虽然思辨能力的培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在具体的培养模式和策略方面的研究空间还很大, 目前还是主要集中于写作教学领域。以英语报刊阅读为例, 结合形成性评估体系来培养思辨能力的研究目前几乎没有。

2 英语报刊阅读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2.1 形成性评估

形成性评估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对课程以及教学计划、活动和结果等相关方面的效果和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 (王华2010) 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比更注重教学过程的发展和变化, 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形成性评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诸多学者意识到形成性评估方式能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孙有中提出“只有将课程考试的重心转移到思辨能力的考查上来, 学生才会在日常的学习中真正重视思辨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并建议“在所有课程中引入形成性评估机制”。 (孙有中2011) 形成性评估的方法有很多, 如Weir & Roberts列举了包括观察、日记、访谈、文献和资料分析等13中评估方法;Richards则提出了类似的12种评估方法。 (王华2006) 本文主要采用课堂观察、学习档案、课程记录、学生访谈和问卷的方式来调控课堂, 并以这些方法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 突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活动设计

为了在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的同时达到思辨能力的培养, 笔者及其他两名老师一起进行了一些尝试, 改革了传统的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思路及方式, 结合形成性评估方式, 设计了以下几种教学活动:

1) 新闻展示:在这个环节,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新闻话题, 以PPT形式在课堂展示新闻内容要点以及进行评价, 并对整个过程进行录像保存, 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整个活动的设计如下:

首先筛选新闻话题。鼓励学生选择相对新颖有趣的、有意义的、热点的新闻材料, 能引发思考或者有争议性的新闻话题, 能让其他同学参与讨论的新闻材料, 并且要求学生针对同一个热点问题参考不同的报刊, 进行对比阅读。这个环节的设计能促进学生通过大量浏览英语新闻标题, 锻炼其理解和分析能力。

其次是新闻展示的准备:选定新闻的话题后, 学生接下来就要进行课堂新闻展示的准备工作。PPT展示的主要有以下部分构成:新闻内容要点、新闻所涉及的背景信息、生词解释以及对新闻内容的评价。

新闻展示后评价和讨论环节:首先是教师对新闻展示的打分, 给予及时回馈, 占50%;二是小组长对于小组成员在整个展示准备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的打分, 占30%。最后是其他小组同学给予的评价, 占此项活动成绩的20%,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给出分数并说明理由。如果其他小组对于新闻展示的各部分内容能够提出质疑或者补充更多信息, 教师会给予计分奖励。为了帮助学生的评价具有清晰的方向和目的, 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一系列问题:

展示者是否清晰、准确地传递了新闻的主要信息?新闻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新闻中的事件是否具有真实性?新闻中的出现的观点我是否同意?

展示者对于展示内容的安排是否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合理?

背景信息的展示是否清晰?是否具有相关性?

生词的讲解是否贴切?

展示者对新闻内容的评价是否深入、合理?

展示者的观点是否有数据、事例等的支撑? 我是否同意这种评价?

新闻展示活动结束后学生要提交纸质材料作为学习档案保存, 包括新闻原稿, 新闻内容提炼、生词讲解、背景信息、新闻内容评价、小组打分以及其他小组给予的评价, 用于考核参考。

这个活动对思辨能力的训练和发展非常重要, 涉及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乃至创造能力, 正好囊括了Anderson, Krathwohl和Bloom的认知能力6级模型中所涉及的所有思维能力锻炼。通过课堂观察发现, 学生在生词以及相关背景信息介绍环节问题不大, 说明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资料搜索和理解能力。但在对新闻内容进行总结、提炼, 尤其是对新闻内容进行评价的环节问题较突出, 学生思辨能力不足体现的较为明显, 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新闻内容展示时把一则新闻从头读到尾, 没有信息的消化和提炼, 分不清事实和观点;对新闻评价经常是只言片语, 或是复述媒体观点, 或是浅层的观点或空洞的口号, 没有理据支撑, 缺乏逻辑。这说明学生的确欠缺分析、判断、评价等高层思维能力, 但同时也说明这种教学活动恰恰能够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2) 新闻理解:包括课本新闻理解和时事新闻理解。对于课本新闻材料, 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让学生预习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 课前教师抽查学生预习状况。如果学生没有完成预习, 就会相应扣除一定分数。同时并为了弥补教材时效性不足的问题, 每堂课教师会提供尽量贴合教材章节主题的国内外时事新闻供学生阅读。为了节约课堂时间, 教师会提前将选好的新闻材料发到群共享, 并附上设计好的思考题, 在课堂进行讨论。例如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枪击事件发生后, 任课教师选择了来自CNN的报道供学生阅读, 并要求学生查询有关美国近些年发生的影响较大的枪击案件, 思考此案件引发的美国枪支管控问题。哪些人呼吁枪支管控?哪些人反对?枪支管控的阻力有哪些?你怎么看公民拥有枪支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全面的思辨看待问题, 教师还会选择来自不同新闻网站的有关同一事件的新闻材料发给学生, 让学生分析不同媒体的观点和立场, 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形成小组观点, 并且可以与班级其他小组进行当堂辩论, 。

3) 新闻自由分享:每节课最后五分钟时间供1-2学生自由发言, 分享自己阅读的新闻信息并提供自己的看法, 教师记录加分。此活动重在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个性, 分享不同的兴趣和视角。

4) 总结和反思:每个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当月的阅读和小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 以纸质材料进行归档保存。教师也对学生的各项计分进行总结, 通过各项分数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 从而对教学方法做出相应调整。期末时学生还要基于每月的学习总计以小组为单位会提交一份有关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和收获的反思, 作为平时考核的一部分。这个活动能促进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和并作出评价, 这也是对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锻炼。

2.3 效果考察

本文的研究对象涉及笔者在所教授的2011级英语专业的4 个班级共158 名学生, 时间为一学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通过以上的活动进行调控, 期间穿插多次师生面对面交流, 了解学生的想法及需求。在期末时教师随机抽取了四个班级中的8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并收回有效问卷80份。本问卷参照孙有中 (2011) 推荐的由美国学者P.A Facione和N.C. Facione设计的一份问卷, 主要从思辨能力角度来评估课程。本问卷在原有问卷基础做了些修改, 包含6选择题和一个问答题。其中选择题要求学生按照选项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程度选择, 每项最高分5分, 其中1分代强烈不同意, 5分是代表强烈同意。问卷内容及反馈如下:

问卷结果发现, 对以上每一项问题的反馈平均分都超过4分, 尤其对于第一个问题, 90%的学生选择了“强烈同意”。这说明这些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是比较认可的。在问卷调查后的随机访谈中, 学生认为此课程提升了他们对英语报刊阅读的兴趣, 并增加了阅读频率和数量。有些同学表示在新闻展示环节收获很大, 不仅锻炼了信息的搜集和整合能力, 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对新闻热点的评价和分析能力。他们表示以往只是偶尔读读新闻, 但很少会考虑自己对某则消息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在最后对本课程的建议方面, 61名同学给予了回馈, 建议主要集中于教材新闻略微陈旧且较长, 希望减少课本材料的阅读, 增加时事新闻。

3 结束语

本文的研究是对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的一次改革尝试, 发挥形成性评估的作用, 优化教学活动设计, 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和评估过程, 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当然, 作为初次尝试, 必然有不足之处。比如评估过程较为复杂, 其中标准的量化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摘要:思辨能力的培养是当前中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该文以英语报阅读课程为例, 探讨了形成性评估方式下的课堂活动设计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英语报刊选读,思辨能力,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李莉文.试析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关系[J].中国外语, 2010 (6) :68-73.

[2]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7) :1.

[3]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 2010 (1) :11-16.

[4]任文.再论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缺席”还是“在场”?兼论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外语专业教育过程--以英语演讲课为例[J].中国外语, 2013, 10 (1) :10-17.

[5]沈鞠明, 高永晨.思与行的互动: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 2015 (3) :14-21.

[6]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 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 2011 (3) :49-58.

[7]孙有中.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座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4) :603-608.

[8]孙有中.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 2015 (2) :1+23.

[9]王华, 富长洪.形成性评估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外语界, 2006 (4) :67-72.

[10]王华.外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估体系的建立[J].当代外语研究, 2010 (6) :48-53.

[11]文秋芳.论述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 2009 (10) :29-34.

3.简述英语诗歌教学与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学生 批判性思维 能力 培养

一、引言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头戏。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传统的阅读教学一贯把重点放在字、词、句以及句型的讲解和文章段意的理解上。而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部,2003)。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作为思维方式和一种能力,它不仅需要学生对文章字、词、句、句型以及文章段意的准确理解,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以此判断为目标,采用适当的评分标准,来确定事物的真正价值或优点的思考。这是对文章信息的深层次理解和剖析,在充分了解比较其各方面特征的基础上,作出的理性的判断结果。

二、运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进行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实践

1.实践策略

现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材新颖,内容丰富,话题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这为开展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但我们要突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不要把阅读教学的目的仅局限于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而应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利用预测、分析、质疑、总结、评判等批判性思维方法,达到对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并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能力。对此,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老师首先要深入教材,吃透教材,充分研究和准确理解教材中的论题或论点,在备课过程中发现核心问题,搜集大量证据,继而形成客观、公正的观点。只有储备了充足的知识,掌握了大量的材料,才能为批判性思维奠定基础。其次要营造民主、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互动的活动,需要教师和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教师有民主教学思想,营造民主、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言论自由”,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甚至是犯“合理的错误”,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另外要结合阅读材料创造情境。前面讲到:现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材新颖,内容丰富,话题广泛,涉及当前我们的社会生活方面。这些也是现在学生思维活动的兴趣点和热点。我们要利用多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形象地打造出文本处理和学生生活的结合体,把阅读材料和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一些社会现象和日常生活启示对接起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和认知矛盾,在奇中生疑,疑中生奇,产生联想和思想碰撞,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能力。最后要进行总结和评价。总结和评价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恰当的总结和评价能让学生深受鼓舞,产生成就感,进而增强学习动力和激情。在总结和评价中,教师要坚持公正、全面、开放的原则,以表扬和激励为主,对学生的不同声音,要进行适当分析和引导。同时,在评价方式和语言上,尽量做到丰富多彩,比如用表情、手势和眼神以及I think you deserve the highest praise / your presentation is wonderful等。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实践范例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的阅读课文Come and Eat Here为例。该篇文章主要通过讲述王鹏和雍慧开饭店的不同风格、经营的不同菜肴以及顾客的不同反应,反映了现代人对饮食的关注和对时尚的追求,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故事情节中轻松了解饮食与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并且能根据所学知识审视自己、审视食物,提高自己健康饮食方面的意识,领会膳食平衡对身体健康的作用。笔者在阅读教学前,先告知所学材料的主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初步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核心观点。接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并进行适当引导、点拨纠错。

下列是师生对话:

T: What's a balanced diet?

S:A balanced diet should contain some body-building food, energy-giving food and protective food.

T: You are right. Then, do you think Wang Peng's restaurant serves a 'balanced diet?

S: No,I don't think so.

T: Can you give some reasons?

S: Because the food he serves contains too much fat, which is not a balanced diet.

T: Well done. What will happen if a man often eats in his restaurant?

S: He may become fat and is easy to suffer some diseases.

T: Yon have a point here. Taking in too much fat is harmful to our health. What about Yong Hui's?

S: …

在上面的对话中,笔者结合阅读材料内容,步步设问,学生在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不仅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而且也对该文章的立意有到位的认识,在Healthy Eating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参考文献】

[1] 伍素芬. 英语阅读教学与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研究》,2003年03期.

[2] 崔贝贝. 运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考试周刊》,2011年第61期.

4.简述英语诗歌教学与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四

摘 要:本文根据自主学习的原理和要求,主要论述了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与实践,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自主阅读,自主阅读能力、培养

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不仅加大了阅读量,设题方式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应更加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把以教师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完成教材所规定的阅读目标的同时,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从而实现自主性阅读。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立足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效果。

一、调动内在的学习动机、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学习动机是激发、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是制约积极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正确和远大的动机是积极学习的原动力和源泉,学生学习外语的行为是由需要引起的,在动机的激励下产生行动并指向一定的目标。如图:

需 要 -→ 动 机 -→ 行 动 -→ 目 标

内驱力 内驱力作用下 动机激励下 行动指向目标

确立动机 产生学习行为

就其本质来说,阅读是一种交际行为,是有目的地获取书面信息,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是读者根据自己的已有信息、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筛选、验证、加工和组合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认知行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个体活动,只有动机才能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自主阅读,从而调动进行阅读的内部动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因此, 调动内在的学习动机是提高自主阅读效率的重要保证。大量研究表明,从长期效应来看,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持久力。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但对于那些学习动力很不足的学生,应从利用外在的奖励入手。首先激发他们的外在的学习动机,当他们具有了起码的学习动力后,再转向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同时,学生的自我评价(self-evaluated)以及积极的阅读体验是阅读主体不断进行阅读活动,并获得更多阅读实践的心理基础,也是阅读主体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阅读行为的动力源。诚然,阅读活动如果只以读为主,仍不能称其为成功的阅读。所以,在阅读活动中,只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confidence),增强学生自我价值和能力的认识,才能实现最大限度的满足感(satisfaction),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interest),并进一步激活其内驱力,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

由于阅读的目的不同,对待阅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被动式阅读和主动式阅读。所谓被动式阅读指的是那种在阅读中不动脑筋,唯作者之命是从的阅读,他们不了解阅读课的教学目的。被动式读者往往让作者牵着鼻子走。由于被动式阅读只动眼,不动心,对作者的意图只可能有粗浅的了解,印象不会很深。正因为印象不深,有些地方看不明白还得回读。回读次数一多,速度就快不了。长此以往,既不利于提高理解能力,也不利于提高阅读速度,更不利于自主阅读的顺利进行。

主动式阅读恰恰相反。他们明确阅读课的教学目的。主动式读者注重阅读中的思维参与。从接触题目起就要联想,就要猜测。阅读过程就成了猜测、验证的过程。猜对了,验证速度自然很快;猜错了,及时按作者的意图调整思路,速度也比被动接受快。由于阅读中读者与作者处于一种“对话”状态,读者对作者的意图不但清楚,还可能加以评议。因此,印象要比被动阅读深刻得多,回读次数自然也少得多。同时由于主动阅读把被动接受变为验证,速度必然大大提高,有时甚至可以跳读。从这个角度讲,主动式阅读不但能提高阅读理解力,还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白阅读教学的目的,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为以后的“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教学观念、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培养。把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同时,教师要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完成角色的转变,教师在自主阅读中具有广泛的角色和多重责任:

1、设计者。教师应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安排阅读策略介绍、

阅读训练和开展阅读活动,保证阅读计划的实施。

2、启发者。教师要善于采用启发式教学来诱导学生。引导他们在阅

读过程中积极思考,获取信息,寻求结论,创造性地指导阅读。

3、监控者。在课堂阅读活动中,教师应控制阅读活动的节奏和时间,

保证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

4、评估者。对于学生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策略掌握情况,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反馈和评价,使学生既能体会成功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阅读行为。

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主阅读效率

许多研究表明,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必须具有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感。因此,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关于自主学习应包括以下含义:

1、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的、进行批评性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

立行为的能力。Little D(1991)

2、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其中包括确立学习目标、

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Holec (1985)

3、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的认识和接受,以及监控和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huttenen (1986)

4、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心理反应,对学习过程做出决策的权利。

如:选择学习材料权,决定学习内容权,选择学习方法权以及评价学习结果权等。

在上述含义中,态度和能力是核心,是决定自主学习的关键因素,阅读是对书面信息进行认知构建的心理语言过程;是获取语言信息的主要途径。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因此,阅读态度和阅读能力,是学生有效进行阅读,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保证。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就会不断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而这一过程不仅要求读者具有良好的阅读态度、主动的认知心理,同时也要求读者有较强的预测能力、认知能力和语篇分析判断等能力。

Dickinson (1993)为了进一步阐述自主学习的含义,他列举了自主学习者的基本特点:

能够理解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能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能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

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策略

能够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

因此,根据上述自主学习者的特点,自主阅读者应通过自主阅读实现下述目标,形成自我评价。

能够理解阅读目的和阅读方法

能够确立自己的阅读目标

能够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

能够监控自己的阅读策略

能够评价自己的阅读结果

因此,在高一起始阶段,制定出一个适合高一年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应采取的措施,有计划地向学生系统、全面地介绍有关阅读策略和阅读模式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阅读策略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并灵活运用阅读策略,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四、培养阅读技能、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目前,“教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各国教育的热门话题。从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紧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道理,寓学法于教法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

学习英语的学生要掌握所学语言,就必须在学习好英语的同时,掌握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即所谓的文化背景知识。阅读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不仅能使学生在校时通过阅读来获得上述知识,而且当他们离开学校以后,能够坦然地面对信息时代广泛而有效地进行阅读,培养终身阅读的能力。

培养和提高阅读技能就是要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并使他们能在不同的阅读活动中根据阅读对象及时调整自己的阅读方法以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1、培养猜词能力。Grellet 指出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根据上下文推

断词义的重要性。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推断词义的过程将这一技能示范给学生,使学生体会到不查字典就能理解生词意义的方法所带来的好处。其具体方法有:利用构词法(Word-formation)来辨认同义词(Synonym)、反义词(Antonym);利用关联词(Link-word)在文中的作用进行逻辑推断,把握其在语篇层次上所起的连接、指代、反证等作用,从而提高语篇分析能力。

2、阅读速度技能训练。速度技能训练主要有略读(Skimming)和

(Skanning)跳读,后者也叫寻读。1)略读的目的通过扫描迅速掌握主旨大意。其具体训练方法有:识别关键词(Key-word),提高对关键词的掌握去推断句子内容;确定段落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通过主题句了解篇章的主旨大意。另外,还可以通过阅读文章标题或第一段,形成对全篇内容的预测(Predicting/Anticipating)。在略读时不要忽视了作品的非正文内容:如前言、目录、插图、索引等。2)跳读主要用来搜索、确定信息,从而达到找出答案、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进行跳读时,读者对于希望获得的信息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即一个具体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读者应能在快速扫描中扑捉到所需的信息内容。

3、预测能力的训练。教师可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活动中训练学生的这

一主动思考的能力。可操作的方法有:通过读前活动(Pre-reading activity)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找出阅读定位;通过标题或关键词启发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也可以在读完一段后预测作品的其余内容,或在读完作品的大部分后续写结尾。

总之,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还得通过学生行之有效的课内外实践。一方面,不能完全离开老师解题技巧、方法的指导;另一方面,除了学生阅读兴趣与已掌握的阅读技巧,学生还应进行长期的阅读速度的自测和提速练习,因为,阅读速度关系到自主阅读的成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能,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动力和能力,激发自主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Little D.Learner Autonomy :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M〕. Dublin: Authentik ,1991.

〔2〕 Cook V.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rch Press ,.

〔3〕 Francoise Grellet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4〕 Reid Joy M.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M〕. Heinle &Heinle Publishers ,1995.

〔5〕 Dickinson ,L .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1987.

〔6〕 Dickinson ,L. “Aspects of Autonomous Learning.” ELT Journal 47.

〔7〕 章兼中. 外语教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8〕 黄远振. 自主学习的定位、策略与实践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

5.简述英语诗歌教学与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五

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

(一)阅读中学生要善于发现作品的不同寻常之处„„„„„„„„„„„„„„„„„2

(二)善于挖掘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3

二、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一)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意识„„„„„„„„„„„„„„„4

(二)鼓励怀疑,敢于标新立异,引发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4

(三)引导发现,诱导想象,培养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5

三、创造意识的培养„„„„„„„„„„„„„„„„„„„„„„„„„6

(一)克服习惯心理和迷信心理 培养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6 1、积疑,勤问„„„„„„„„„„„„„„„„„„„„„„„„„„„„„„„„7 2、能疑,善问„„„„„„„„„„„„„„„„„„„„„„„„„„„„„„„„7 3、敢疑,穷问„„„„„„„„„„„„„„„„„„„„„„„„„„„„„„„„7

(二)克服惰性心理,培养捕捉机遇、灵感的意识„„„„„„„„„„„„„„„„„8

(三)克服依赖和盲从心理,培养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8

(四)克服封闭心理,培养开放合作意识„„„„„„„„„„„„„„„„„„„„„9

四、创造能力的培养„„„„„„„„„„„„„„-„„„„„„„10

(一)诱发学生的猜读兴趣,优化学生阅读的猜测力„„„„„„„„„„„„10

(二)设计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力„„„„„„„„„„„„„„„„„10

(三)利用空白效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10

1、利用故事情节中的空白点展开想象„„„„„„„„„„„„„„„„„„11

2、利用故事中主人公未来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展开想象„„„„„„„„„„„11

(四)开展主题之争,尊重学生的独创力„„„„„„„„„„„„„„„„„11(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12

(2)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激发创造热情„„„„„„„„„„„„„„„-„„„„„12(3)在自由驰骋的想象中,培养生学的创造能力„„„„„„„„„„„„-„„„„„„13(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13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

[摘 要: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创造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关于创造、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非智力因素几乎都是后天培养的,它们可以在创造、创新中起到发酵的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首先要培养事业心,树立创新的理想。我认为只有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发现,诱导想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关键词:阅读教学;创造;意识;能力;培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的对话关系的中心应该是以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因此新课程标准又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鉴于此,阅读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决不能取代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该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应该给学生个体的阅读营造一个良性的语言环境,提供某种条件,而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我觉得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更多的应该是扮演引路人的角色,要谨记不要喧宾夺主,只要恰到好处地起点拨作用即可。

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呢?对此,笔者就从事一线教学中的一些积累拿出来谈谈,觉得主要有下面两点:

(一)阅读中学生要善于发现作品的不同寻常之处

1、看似多余的偏偏写出。

人们仔细阅读一篇作品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些看来似乎是多余的东西。这些看似多余之处,却往往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多余之中有着某种更深刻的含义。

例如课文《春》中,有这么一段话: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学生在阅读中若是粗读这一段,就不会有什么疑问。但是认真的一想,就会发现这里却有不寻常的地方。《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这是一幅满贮诗意的风景画,既是风景画,为什么要写人们迎春的景象呢?

在发现了这一不寻常的现象之后,教师就可进一步提问题了,课本中写人活动和描绘生机勃勃的春天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样一想就会明白,这迎春图是集中笔墨写人勤春早的“春”,是为了歌颂充满无限的活力和希望的春天。

2、应写的略而不谈

有些作品中还会有这样的情形,若是把某些内容写出来,表达得会更完整、更连贯,可是却把它略去了。这也常常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他童年的经历,文章写了两部分内容:“冒险”和“脱险”。由“冒险”到“脱险”,没有安排专门的过渡,马上就写到父亲跟着杰利来到崖上,至于父亲怎样跟着杰利来到崖下则略去不写。课文为什么不交代父亲是怎样知道“我”陷入困境这一情节的呢?

经过思考分析,就会明白,这正是作者高明的地方。第一,写出父亲怎么跟着杰利来到崖上,不是一两句话可以做到的。若详细写来就会乏味了;不写,读者通过前后文也能明白。第二,不具体写出,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设想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品位的余地。

(二)善于挖掘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

矛盾既互相排斥又相互对立的。如果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章,就会发现有些文章的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现象之间确实存有某些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矛盾现象。这些矛盾现象,常常是有意的安排,体现着特殊的用意。因此,善于从文章中发现这样的矛盾现象,并就此进一步追根问底提出几个“为什么”,的确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阅读。

所谓创造性阅读,笔者认为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分析、收集和处理与文本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形成独特的感悟、体验、智能和情感,并能灵活运用的一种阅读习惯。这样的创造性阅读可以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前提。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呢?笔者就平时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积累和实践经验拿出来谈谈,觉得主要有下面三点:

(一)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意识

任何一种创造,都离不开一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如果毫无兴趣,学生就不可能集中精神,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更不可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兴趣越浓,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就越强,智能潜力的发展就越大,创造热情就越高涨。比如在讲《春雨》的阅读题时,我先板书题目然后就问:“看了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有的说春雨沙沙响;有的说春雨细如牛毛;有的说春雨飘飘洒洒„„我进一步问:“春雨有颜色吗?”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我不急于下结论,反倒故意激起悬念:“我们平时看到的雨是透明的,没有颜色,但如果老师说‘春雨的颜色美’这里头有什么奥妙呢?春雨又会有什么颜色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十分感兴趣,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在兴趣盎然中一下子打开了,开始兴致勃勃地学习起来了。待学完课文,学生都明白到春雨滋润着万物生长,使大地万紫千红,所以说春雨是有颜色的。而且还是五颜六色的。我再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想象:“春雨还有什么?”通过点拨引出学生的独特见解,如:“春雨不但有颜色,还有香味。因为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儿,树木舒展着嫩绿的枝叶,树哇,花啊,处处散发着诱人的清香。”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诱发了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萌发了创新思维的嫩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煅炼。

(二)鼓励怀疑,敢于标新立异,引发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

“事生于虑,成于作。”学生要敢于怀疑,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不盲从,不唯书,要唯实,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身创造的才能。在阅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文章时,我们看到伽利略正是因为不拘于权威的既定论断,大胆设疑,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登上比萨斜塔,用事实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定论。这是一种追求真理,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不盲从、敢疑、会疑的创造意识。

每学一篇课文,我都启发学生在阅读时进行质疑,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敢于对课本、老师、同学质疑的挑战者。如在阅读《飞夺泸定桥》的文段中,就曾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敌人不把铁索炸掉,而只抽掉木板呢?”在《凡卡》一课中,就有学生问:“九岁的凡卡是个孤儿,在黑暗的沙俄社会里,他怎么会认得那么多字,还能写出一封催人泪下的长信呢?”又如在《月光曲》一课时,又有学生问:“兄妹俩穷得连一张音乐会入场券也买不起,怎么会拥有昂贵的钢琴呢?”你看,学生多会思考啊!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做教师的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即使学生猜想错了,教师也只能加以引导,绝对不能讽刺、挖苦,否则会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热情对待学生的提问,使其解除心理顾虑和思想束缚,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其创造才智,培养其创造能力。

(三)引导发现,诱导想象,培养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

教师要坚决地跳出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圈子,要清楚地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把手中的“金钥匙”交给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发现规律,获得方法,指导他们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宝库。脱离“一问一答”式的被动教学模式。与其我们千方百计地设疑问难,还不如交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每一类知识一些能举一问三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上,教师可以就自己事先精心设计好的几个问题贯穿全文,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如问:“读了这篇阅读,你想知道什么?”或:“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多鼓励,多诱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指导他们展开讨论,引导他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通过他们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圆满地解决问题。并在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诱发出学生的创造意识。

而创造的翅膀就是想象,爱恩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教材中往往有一些语言表达空白处,蕴含着大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素材,它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好好发掘利用它。如在阅读《黄山奇石》中,教师就可根据“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一句话,要求学生根据“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三块奇石的名字,想象出它们的形状、姿势,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凭借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生活体验去“补白”。又如在《狼和小羊》一课中,学生一般都会走进“山羊被狼吃了”的思维定势中。为了打破这种学生认为小羊一定会被狼吃掉的思维定势,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我紧紧围绕着“小羊会不会被狼吃掉”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当还是有很多学生认为小羊会被狼吃掉时,我便巧妙地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这是一只聪明的小羊,它会想出办法来解救自己的。这样,就把学生从“山羊被狼吃了”的思维定势中引导出来,进入了“羊会想办法解救自己”的新思维空间。学生的视野因此而开阔起来,有的说当狼向小羊扑过来时,小羊猛地一闪,让狼扑个空,掉进小溪里,羊弟弟得救了;有的说当狼扑过来时,小羊一闪,拔腿就跑,把狼引向猎人设计好的陷阱,狼掉进了陷阱里,小羊蹦蹦跳跳地唱着歌儿回家了„„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就要充分考虑提供更多求异思维的机会,引导学生善于多方面思考,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在教学有关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文段阅读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还有什么方法?哪个方法最好?”如在阅读《跳水》文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船长急中生智用枪指着孩子,迫使孩子跳水脱险的方法后,我问学生:“你还有其他方法使孩子脱险吗?哪个方法最好?”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发展性思维和创造意识。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多鼓励诱导学生进行想象,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我们教师要确定全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找准教育与创新的结合点,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挑战、勇于创造、富有个性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创造意识,训练创造思维,传授创造方法,提高创造能力是中学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其中创造意识的培养又是重点。正如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的实现,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可见培养创造意识,提高创新者心理素质多么重要,创造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没有创造意识的人难以产生创造思维、掌握创造方法和获得创造成果。

三、创造意识的培养

创造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关于创造、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非智力因素几乎都是后天培养的,它们可以在创造、创新中起到发酵的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首先要培养事业心,树立创新的理想,同时,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克服习惯心理和迷信心理 培养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

问题意识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不放过任何疑点,养成爱琢磨,爱钻研,勤学好问的习惯。巴尔扎克有句名言:“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发明创造始于问题。问题就是矛盾,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需要思考,学习才有主动性。思维是由矛盾引起的,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是学习不深入的表现;能提出问题是肯于动脑的结果。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人们熟视无睹,而有人却善于观察,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发现问题,有所创造。苹果落地,谁也不在意,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水开了锅盖被顶起,大家司空见惯,瓦特却因此发明了蒸汽机,商品大家每天都接触,只有马克思把它作问题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处处留心皆学问,凡事能问个为什么,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怀疑意识和问题意识有相通之处,但怀疑意识更强调对权威的挑战,对书本、对老师、对标准答案的不盲从。有些学生奉书本为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或者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怀疑。这些都是阻碍学生创造的壁障。

朱熹说得好,“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怀疑不仅是辨伪去妄的钥匙,也是创立新学说,启迪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可见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对学习和创新多么重要。

培养问题意识与怀疑意识,对学生来说,应做到三点:

1、积疑,勤问。积疑,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要养成收集、记录生活学习过程中随时冒出来的疑问的习惯,一般要准备一个专门记录疑难问题的笔记本,随时记录。每天要抽出几分钟时间整理疑难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思考,或请教同学、老师,并将思维结果记录在案。许多学生一个学期还提不出一两个问题,或者有了问题,等老师来了,他又忘了问题是什么,半天想不起来,这些都不利于学习和创新。

勤问就是要多问,首先是问自己,其次是问别人。要敢于不耻下问。许多学得好的学生都有勤问的习惯,他们注意经常给自己提问题,因此对事物理解就比较深刻,思想也比较活跃。许多人发现,在学习中,凡是哪个地方自己以为懂了,没有什么好想的,却正是自己理解不够深刻的部分;凡是发现问题多的,倒是自己理解较为深刻的地方。心理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性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也反映了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具有同样积极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双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疑,善问。能疑,是指要加强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掌握一定的创造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善问,是指问也要注意一些方法和技巧。问人之前,自己先要细想,尽量做到有准备的问问题,否则,即使别人解释得很详尽,你也可能仍感到若明若暗,所得肤浅;问人之后,要认真研究对方的答案。想一想别人解决问题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要充分重视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别人处理问题的途径;要善于从比较中学习。要把别人的想法和自己原来的想法进行一些比较,从而纠正自己的错误,发现问题的根由。

3、敢疑,穷问。敢疑,是要有坚持真理,挑战权威的勇气。不论是老师、书本、或是其它权威,只要自己有疑问,就要敢于怀疑,不要怕人笑话,不要怕挨骂。有了怀疑,再去求证,去向别人请教,也许会有所创造;即使证明自己错了,也会得到经验,获得进步。在求证的过程中,要敢于穷问,对自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请教别人时,也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穷问,是思维深刻的表现,也是创新突破的重要一环。在问的过程中,甚至还可以开展争论,争论可以激发灵感,促进思考深入。法国有一名言,“真理是从各种意见的冲突中得来的。”通过争论,发挥集体智慧,互相启发,相得益彰。

另外,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中要创造宽松的适应激发学生思考和提问的环境。保证学生的心理自由,从而大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思想上的矛盾,细心地寻找学生的“疑点”。发现“疑点”,也就等于找见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要改革课堂教学,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问堂”,变单纯的教师“问疑”式教学为诱导学生“质疑”,教师“答疑”为主的的他创新教学,建立起“学生先想,教师后导,学生通过预习发现疑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不要包得过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提问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假设,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看来好笑的问题要理解,宽容,鼓励那些以独特方式来理解事物的学生。

(二)克服惰性心理,培养捕捉机遇、灵感的意识

灵感,是指研究者在创造活动中所出现的豁然开朗、思路突然贯通的顿悟状态。其特点一是灵感引发的随机性,指灵感在何时、何地出现,受什么启迪或触媒而发生,都是不可预期的。二是显现的瞬间性,如不及时抓住,会转瞬即逝,三是灵感爆发的情感性。是指灵感爆发的瞬间,创造者出现的迷狂、惊喜、和情绪高涨等心态。机遇和灵感在创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常常是导致创新突破的导火索。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是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重要体现,机遇是指“导致科技突破的原定研究进程所未料到的偶然事件或机会。”(见《辞海》)》

它们都只亲近有准备的头脑,它是深思熟虑的必然结果,其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只有热烈而顽强地致力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灵感和机遇才会光顾。同样重要的,你还要时刻准备着,有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否则,哪怕灵感出现的次数再多,也会被视而不见,白白错过。要克服惰性心理,当灵感的火花闪现时,要及时追踪记录,当机遇来临时,要认真观察反复思考,否则,灵感和机遇就会稍纵即逝,永难找回。培养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断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设置不同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要教导学生做创新的有心人,当灵感光顾,机遇来临时,要及时捕捉,记录在案。要对新想法,新发现进行认真研究,从中受到启迪,有所创造。

(三)克服依赖和盲从心理,培养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

创造性最讲究独一无二,不喜雷同。因此培养创造意识,要注意独立意识的培养。对中学生来说,包括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获取知识,独立钻研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依赖别人,不盲从别人的意见,独树一帜。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总喜欢跟从大多数人跑,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一遇到问题总是依赖于别人,不去独立思考;有的人妄自菲薄,因而谨小慎微,唯唯喏喏。这些都是缺乏独立意识的表现。

同时,创造性是指对现实的超越,它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因此培养自主意识十分重要。自主意识包括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和自主发展意识。学生依靠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受外界的控制,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上,并且克服困难,百折不挠,这实际上就是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发展的主人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发展主要靠自己,别人只是辅助而不能替代。同时,要尊重学生,视学生为主人,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自主发展。

(四)克服封闭心理,培养开放合作意识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的知识再丰富也相对有限,要进行创新,光靠个人的力量有时极难完成任务,人们必须学会协作。合作意识在现代创造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学中,我们要开展一些活动,如分小组布置一些单靠个人很难完成,只有几个人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创造意识,还要加强理想前途教育,树立创新思想,培养创新兴趣,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创新的事业心和紧迫感;要加强意志锻炼,克服懒惰、习惯和思维定势等障碍,做到有胆、有识、有略、自信,好强,自主。这样,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学习,而且对培养未来创造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说得好,学校教育应该是呵护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摇篮,而绝不应该成为扼杀学生创造能力及其精神的场所。曾有这样一个教例令人反思:一个教师要学生谈谈自己最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想当解放军、科学家、医生、教师„„最后一个学生却语出惊人,他最想听花开的声音,结果教师对前几位同学大加表扬,而对最后一位同学则简单粗暴地否定。岂不知,我们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要经历过三度创造:一是作者撰写文章,二是教师编写教案,三是课堂上师生合作生成一堂课,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

当然,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仅有创新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创新之法,否则,就必然会重蹈知识传授之辙。下面我就自己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会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问题。

四、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诱发学生的猜读兴趣,优化学生阅读的猜测力

歌德小时候,母亲经常给他讲故事,但每当讲到最精彩或紧张的情节时,就会嘎然而止,他母亲就让他自己去猜测故事接下来将如何发展了,而不再告诉答案。第二天,她才续讲故事。

从歌德母亲育子的故事中我们应当受到启发,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猜读的兴趣,来优化学生的猜测力。高斯说过,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上的进展的。

教师首先可以根据题目让学生进行猜读,让学生看看题目,然后认真想一想,要是自己去写会写些什么,再去看看文章是怎样写的,最后加以比较,使学生的阅读猜测能力不断优化。其次,可以抓住课文中的某些情节进行猜读。如《赤壁之战》中有一封黄盖给曹操的假降信,内容非常简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当时当地的局势写一封假降信,并尽力使得曹操见信后要信以为真。再如学习《鲸》时,可让学生做一回有经验的渔民,根据鲸喷出水柱的粗细高矮猜猜鲸的种类和大小。在练习中,学生的阅读猜测力得到了煅练,创造能力也在萌芽。

(二)设计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力

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尽力避免重复机械性的读写练习,而要灵活运用语文材料改变语言方向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阅读时,教师可凭借题目中的“借”字,让学生发问。学生一定会提出“草船借箭”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诸多问题,教师可乘机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把以上的问题答案连起来说说。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试着变换记叙文六要素的顺序,用一两句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在丰富多变的语言环境中反复感受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伟大、灵活;另一方面,这些变式训练,也使学生能够灵活多变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力。

(三)利用空白效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我们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富有想象性的语文教材,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空框艺术”,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1、利用故事情节中的空白点展开想象

语文教材中有一篇题为《看月食》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要去告诉奶奶”,教师可借助课文中这一故事发展中叙述上的空白点,要求学生拓展思维,展开想象,“你怎么说,才能说服奶奶”,并师扮奶奶,生扮孙女开展对话训练,通过表演的形式,将学生想象到的情节表达出来。

2、利用故事中主人公未来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展开想象

许多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结果会怎样都没有明确的定论,例如:《穷人》中的桑娜一家,《凡卡》中的凡卡,《鲁班学艺》中鲁班,《幸福是什么》中的三个青年人„„有一次,我在教学《凡卡》阅读时,就曾引导学生想象凡卡以后的命运会怎样,并将想象到的写下来,然后阅读学生的续写之作,最后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想象竟是如此的丰富多彩,让人激动。其中,有一位同学展示了这样的一幅情景:只披着一件破皮袄的凡卡光着脚哆哆嗦嗦地往乡下跑,雪地上留下了渗着血渍的小脚印;跑着跑着,凡卡似乎回到了家乡,他看见了可爱的小狗——泥鳅,来到暖炕上,紧紧地抱住了朝思暮想的爷爷;第二天,人们发现凡卡竟抱住一棵小枞树冻死在冰天雪地里。虽然学生的笔触很稚嫩,但想象并不比童话大师安徒生逊色多少。

(四)开展主题之争,尊重学生的独创力

所谓主题,即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只将教学参考书中文章的中心思想硬塞给学生,因为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真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围绕文章的主题展开争辩,因为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一根弦,会发出自己的调子,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独创力。

在阅读完《跳水》一文后,我引导学生结合文章思考:读了文章,你知道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船长机智勇敢、冷静果断,有的说小猴子不要太任性,有的说玩笑不要开过头,有的说做事要三思而行,有的说风平浪静不尽是好事„„以上诸多答案都应该是正确的,只不过是在不同的人物上获得的不同体验罢了。

这使我想起了周一贯老先生的一段话:土地容纳了种子,才有了丰收;海洋容纳了江河,才有了浩瀚;天空容纳了彩霞,才有了绚丽;人生容纳了遗憾,才有了希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策略是众多的。只要我们以现代课堂教学的新理论,新观念作指导,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下面我就自己的体会来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几点做法: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新性思维的基本保证。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使其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比如:老师在课堂中故意装不懂,让学生当“小老师”,为自己解决疑问。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体态语言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赏识与鼓励。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表明自己能宽容学生的“错误”,从而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燃起创造欲望的火苗。

(2)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激发创造热情

素质教育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前提是学生尽可能的质疑问难。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意识的人所必须的一种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把“带着问题读课文”变成“发现问题读课文”。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放手让他们大胆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采取表扬、鼓励、保护等措施。对于提的价值问题,要给予肯定、表扬。对于提的问题比较浅显,甚至不该质疑的问题,也给予鼓励、适时加以引导,逐渐学生提问题。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教《可爱的草塘》一课,讲到狍子跑得那么快,用棒子能打到吗?难到鱼那么好捉,可以用瓢舀?野鸡飞到饭锅里更是不可思议,我认为这句话写得不真实”。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提得问题很有价值,然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7—14自然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可以使人人参与,各抒已见,集思广益,最大限度也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挖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朗读、讨论,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草塘鱼多,所以要用标舀,冬天狍子跟不快,用棒子可以打到,野鸡冬天冻得睁不开眼,很容易逮到,所以这句话写得真实”。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读鱼多和狍子、野鸡很好逮的句子,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了课文。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打开,那种思维的灵活性令人吃惊。刚才提问题的同学,接着站起来问:“既然野鸡好逮,为什么不直接写呢?还要写飞到饭锅里?书上不是写野鸡往雪地里扎吗?怎么会飞到饭锅炉里的?我还是认为这个地方写得不真实”。我惊异于他提出的问题如此精彩,不禁为他暗自叫好。于是我也故作不明白的问:“是呀,这样写不就不真实了吗?”这一问勾起了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欲望,于是通过我和学生再深入地读课文后,学生终于明的:这只是作者运用的一种夸张和写法,来说明野鸡多,而不是真的飞到饭锅里。学生通过读—思—疑一问层层深入理解课文,既颔略到了北大荒的物产丰富,了解了作者的写

作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通过课堂这一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阵地,让学生由不解到质疑再到自主地探索最终解疑,加之老师适时地鼓励、引导,使学生感到自悟自得的喜悦,学习热情高涨。

(3)在自由驰骋的想象中,培养生学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就要爱护并帮助他们大胆发挥想象。正如英国诗人雪莱说:“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学生丰富的想象,往往闪烁着个性、自由和独创的火花,因为他们的头脑中很少有清清规戒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本身提供的形象传递给学生,激起学生的想象力,我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训练的:

1、审美想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抓住课文中自然风光、生活情景和人物形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感觉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展开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如阅读《可爱的草塘》第五自然段,在学生理解了草塘的大和美后,引导学生欣赏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闭目想象,渐渐进入情境,展开了创造想象的翅膀„„沉浸在幽美愉悦之中。

2、虚拟想象。依据课文中对某些不可能出现的发展结果提出的假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计划落空了,结果又会怎样呢?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3、求异想象。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课文中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更为广阔而深刻的想象。如教学《称象》一课时,在学习完称象部分之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也在场,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一个学生说:“如果我在场,我会就地取材;河边是泥土,就把泥土挑上船代替石头:如果河边是沙子,就用沙子代替石头。有人说:“可以用河水代替石头”。还有的说:“可以用人代替石头”„„这样学生在展开求异思维的同时,进行了更具创造性的思维训练。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而形成的。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创造能力。

1、练笔实践。如果学生仅有浅显创新印象,只能是昙花一现,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消极地对待创新,创造意识也人随之消减。因此,加强练笔活动,让学生的创新跃然纸上,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功感。比如:前面提到的运用几种想象形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只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创造的结果如何很好地体现呢?除了让学生口头表达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落实在写上,以巩固这独有的“灵感”。

2、表演课本剧。在阅读《苦柚》一课时,为把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我让他们把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创造性的编排故事情节。学生演得逼真生动,酷似真正的小演员。上演了一出对灵魂进行洗礼的好剧,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使学生快乐学习中,增强了创造意识。

3、创造性复述。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练习让学生创造性复述。比如: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我让学生复述,可以以原文为依据展开想象,添加一些情节,可以说一说人物的心理活动等,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阵地,通过以上几点做法使我体会到要培养学生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具有创新思想。无论是培植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土壤,还是开辟学生心灵自由的天地,都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否则,没有主动地创新,犹如无果的花,只能看,缺乏实用。因此,只有积极探索新课标语文教育,不断改进自身实施阅读教学的方法,努力向创造型、科研型教师转型,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注释:

[1]《春》,朱自清,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2001年3月第1版。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苏教版,七年第一册,2005年4月第8版。[3]《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朱凤琴,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2001年6月第2版。[4]《飞夺泸定桥》,浙江版,选自《七年语文阅读与训练》,2002年4月内蒙古出版社。[5]《凡卡》,苏教版,契柯夫,初中语文第二册,2001年3月第1版。

[6]《月光曲》,路德维希·范·贝多芬,选自《初中阅读金典》,海南出版社,2004年3月。[7]《黄山奇石》,李朝纲,选自《初中阅读金典》,海南出版社,2004年3月。[8]《狼和小羊》,吕建国,选自《阅读杂粹》,汕头大学出版,1999年5月。[9]《跳水》,列夫·托尔斯泰,选自《阅读杂粹》,汕头大学出版,1999年5月。[10]《赤壁之战》,罗贯中,选自《一课一练》,新疆儿童出版社,1998年6月。[11]《草船借箭》,罗贯中,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2001年3月第2版 [12]《看月食》,吴淑萍,选自《语文阅读训练》,汕头大学出版,1997年5月。[13]《穷人》,列夫 托尔斯泰,选自《语文阅读训练》,汕头大学出版,1997年5月。[14]《幸福是什么》,埃林-彼林,选自《阅读杂粹》,汕头大学出版,1996年7月。[15]《可爱的草塘》,刘国霖,选自《一课一练》,新疆儿童出版社,1998年6月。[16]《苦柚》,叶向阳,选自《初中阅读金典》,海南出版社,2000年7月。

[17]《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人教版,八年语文第三册,2004年5月第3版。

参考文献:

[1]、《语文门外谈》 钱理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第1版

[2]、《中学新课程资源库——语文卷》 部《基础课程》编辑部组织编写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2月第1版

6.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六

阅读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也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特别是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呈现非明确状态,因而其学习兴趣显示出一定的波动性,这就需要教育者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使其学习动机趋于明确和稳定。培养阅读能力应首先从培养阅读兴趣做起,要把握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此外,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享有“提出问题”的权力和机会,老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给予鼓励与肯定。这样,学生就可以享受到阅读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其阅读的信心。

二、采取多种手段提高阅读能力

⒈生词的处理。

对生词较多、难度较大的文章,先集中学习单词、词组,使学生对单词有初步的感知,从而为阅读扫清障碍。对生词较少的文章,则在导入过程中利用动作、图片、简笔画等呈现“对阅读理解形成重大障碍的生词”,不必呈现所有的生词,有些词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猜出。

⒉听录音等手段的.运用。

在听录音进行阅读训练时,教师可先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听,这样可促使学生整体把握内容,而不是一味地掌握某些单词、词组或句子。需要注意的是,设计的问题应稍简单些,可用判断对错的题型,降低难度。除此之外,还可以把对话改成短文形式填空,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

⒊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力保障。限时阅读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可以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阅读,这样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要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情况下,放过难点;还要特别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及每段的首句和尾句。

7.简述英语诗歌教学与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七

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阅读是人们从书本语言中获取信息的活动。据统计, 人们50%的信息是通过阅读获得。阅读是英语教学重点和难点, 也是英语考试的重要内容, 它在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语言技能五级目标要求: (1) 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 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 能找出文章的主题, 理解故事的情节, 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 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 (5)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 能利用词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 阅读量达15万词以上。因此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 提高阅读能力, 是十分重要的。

二、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

优化阅读课堂设计是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能力的有效途径。英语阅读策略主要有:预测策略、猜测策略、推断策略、略读策略、寻读策略、设问策略、推论策略、找读策略等。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以新标准英语九年级上册Module 1 Unit 2 I was on the edge of the Grand Canyon为例, 谈谈在阅读课中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能力的几点方法。

(一) 激发阅读欲望。

这是阅读前的准备活动:激活相关背景知识, 增加新的背景知识, 复习相关词汇, 引出新的话题, 激发兴趣, 为后面的阅读作准备。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充分的课前构思和设计。可以借助多媒体, 根据文章特点, 采取灵活多变的导入方式。如:用图文并茂方式介绍文章相关背景知识, 简述文章大意, 精心设计问题, 设置悬念, 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 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复习相关词汇, 对问题涉及内容大胆预测。以新标准九年级上册Module 1 Unit 2 I was on the edge of the Grand Canyon 为例。我在上这节阅读课时, 先用多媒体 (PowerPoint) 展示世界七大自然奇观图片, 让学生看, 说出它们各是什么地方, 再配上相关文字, 简单介绍, 让学生检查他们的猜测。 (Mount Qomolangma-珠穆朗玛峰;the Great Barrier Reef-大堡礁;the Great Canyon-大峡谷;Victoria Falls—维多利亚瀑布;the Harbour of Rio de Janeiro-里约热内卢港;Paricutin Volcano-帕里库庭火山;the Northern Lights-北极光) 让学生预测本节课会谈到的内容。这些地方地理课上都讲到过, 但学生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图片。通过谈论不同领域的自然或人文景观, 丰富学生知识, 开阔学生视野, 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实现跨学科发展, 还为后半部分看图片完成练习及写作提供词汇方面的准备和帮助。这节课导入利用学生对图片的视觉感受, 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二) 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利用学习策略进行阅读。

1.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后, 趁热打铁, 提出本课相关问题:What wonder does the writer mention in the passage? Read the passage and find out the answer quickly. 学生很快找到答案:the Great Canyon.接着问:Is it a natural wonder or man-made wonder? Where is it? Where can you find the answers How do you know? 学生基本上都能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在第几段第几行, 而且能通过科罗拉多河推出大峡谷在美国。通过这些问题训练学生利用标题、段落首尾句快速寻找他们需要的信息, 培养学生运用快速阅读 (scanning) 和寻读 (skimming) 、推断阅读等阅读策略进行阅读的能力, 让学生在很短时间内捕捉到需要的信息。

2.接着让学生快速找到描写大峡谷规模的段落及有关大峡谷的长、宽、高或深的具体数字, 完成第五部分的表格。

完成后同桌互对答案, 找出错误的原因, 培养合作学习能力。这个活动中学生运用了快速阅读和细节阅读等策略, 并强化了对deep, high, wide 和long这四个描述景观的常用词的理解和运用, 为后半部分的写作奠定了基础。完成表格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wonderful, huge, greatest所在的句子, 通过对比阅读、找读策略, 让学生思考这些词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和态度, 为后面归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奠定基础。

3.让学生理解活动3的问题, 利用从上到下的阅读模式进行阅读, 完成第三部分 (Choose the best answer) 。本活动是对文章理解程度的一个检测, 题目涉及判断、归纳、细节理解等。核对答案时要求学生分析选择某个答案的理由, 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4.通过上下文关系猜测词义。文中出现几个含look的词组:look over, look down, look across, look to, 让学生找出并画线, 猜测它们的意义, 再归纳扩展:look at, look up, look after, look like, 进行对比理解, 加深印象。

5.总结归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及态度。设问:Does the writer think the Grand Canyon is the greatest wonder anywhere in the natural world? How about you?这一活动主要训练学生对语篇的理解, 让学生归纳文章中心,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让学生想象自己身临某个世界奇观。写几个句子描写第一次看见时, 自己的感受。适当提示一些常用语, 如:saw, size, happened, felt...句子:It’s about...metres / kilometres long / wide / high / tall / deep.完成后让学生念出他们的句子。最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有关中国长城的资料供学生阅读。找出相关信息, 如:How old / wide / long / high is it? How do you feel if you see it? 然后给关键词, 让学生复述课文。

7.课后作业: (1) 以A Trip to The Great Wall为题写一篇作文。 (2) 查找国内外自然或人工景观相关资料, 并按照所在地域和种类分类。这一活动属于语言输出, 利用设问策略,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让学生运用和巩固新学到的知识, 扩大学生知识面,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增强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由于阅读策略使用得当, 所以学生阅读容量大、收获多,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反馈、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 一) 厌烦情绪。

阅读能力与学生的兴趣、志向和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有的学生在阅读时缺乏自信和耐心, 一看到长长的文章, 还有些自己不懂的单词, 就产生厌烦情绪。这需要教师改善学生的语言学习心理环境, 利用表扬激励, 创设条件使学生产生语言学习的成功体验,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使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

(二) 不良的阅读习惯。

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速度慢的缺点, 主要由不良阅读习惯所致。如:阅读中默念、一字一句翻译、“一步三回头”、有声阅读、手指着读、遇生词必查、过多注重语言细节及语法分析等, 阻碍了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与把握, 严重降低了阅读速度, 影响了阅读效果。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 如:通过文中的图片、标题猜测文章大概意思;通过标题、段落首尾句推出文章中心;通过上下文内容猜出生词的意思;通过略读带着问题找答案, 通过语篇理解推断作者意图等。

(三) 不恰当的推理判断。

1.依据经验常识判断。

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材料来选择和答题, 所读文章是做题的出发点和依据, 而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常常根据生活的经验常识答题, 结果造成错误, 教师要及时引导。

2.“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式的以偏概全判断。

以偏概全是指由事物局部情况推出关于事物整体情况的结论。这种思维定式常常使学生仅仅根据文章的某几句话就推出关于文章的全部结论, 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错误选择阅读理解的答案, 直接影响阅读理解的准确率。教师应指导学生精读文章, 根据标题、段落首尾句推断文章的中心, 不要犯以偏概全的毛病。

(四) 不牢固的知识基础。

阅读理解题不仅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语法基础、文化常识和词汇量及词义辨析能力。在阅读理解题目中, 有些选项相近却不相同, 学生常常因为不能区分这些选项的差别而失分, 还有些是因不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英语思维方式而理解错误。可见牢固的知识基础也是做好阅读理解不可缺少的要素。加强词汇积累, 掌握句子结构及各种文章体裁的结构, 正确运用阅读策略, 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四、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一) 增加词汇量。

一个人阅读水平的高低,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词汇量的大小。根据英语词汇研究专家的说法, 一个英语学习者的词汇量至少要达到4000, 阅读一般的文章才没有太大问题。因此, 能准确迅速地识别单词和理解词义是阅读技能提高的重要条件。

(二)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阅读材料题材丰富多样, 若学生缺少必要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 阅读起来就会举步维艰, 妨碍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 英语学习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技能, 还要学习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例如, 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风土人情、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有助于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提高阅读能力。

(三) 大量增加阅读的量与面。

阅读材料要尽量题材丰富、体裁多样, 还要增加阅读的量, 可多阅读报刊 (21世纪英文报等) 。广泛和大量的阅读不仅能巩固旧知识、吸收新知识、增加词汇量, 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语感,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总之,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精心设计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 关键在于坚持。英语有一句话说得好:“One cannot succeed without perseverance.” 只要学生目标明确, 坚持不懈, 并成功地运用阅读策略, 英文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8.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篇八

一、在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体系已经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在其中最应该积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作一些批注,画一些符号,做一些记号,使他们逐渐改掉完全依赖教师的惰性,锻炼自己的创造力。比如在阅读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记叙文时,要求学生关注who,what,when,where,why等词语。大胆运用who,what,when,where,why提出问题,然后由其他同学来回答。当堂评出问与答最好的学生,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肯定。这样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积极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会空前高涨,并且也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同时学生在阅读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

二、精心设计阅读的课堂教学

英语阅读教学重在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挖掘阅读内涵,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和训练,精心设计阅读课的课堂教学。

1. 导读(Pre-reading)。

“导”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 不要忽视这个环节,这是引入正文的最好机会,也是让学生能投入到后面学习中去的关键环节,我在上课时就十分注重这一环节,主要包括:①课文前卡通图片的介绍和猜测;②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社会、历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资料;③摘要介绍部分有碍课文理解的生词。凡是学生可能猜得出的生词一定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去猜测;猜的能力的培养比动手查字典的“勤”更有意义;④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预测文章内容;也可根据已有的事实,对文章的结局、后来的前景、隐含的事实进行发掘;⑤最后教师最好提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以统一思想,判断是非,使学生醒悟阅读的奥妙。

2. 速读(Fast-reading)。

主要是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跳读(skimming)和查读(Scanning)的方式,以获取有关信息,了解文章大意。然后让学生回答有关问题,让学生做正误判断练习,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跳读是对一篇文章或一个章节,可以通过只读每一段落的第一句或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来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查读则是利用材料的信息结构来迅速查找某一具体事实或特定信息的技能。篇章是有其特写结构的,例如,字典,百科全书一般按字母顺序;电视节目表,体育赛事一般按时间顺序;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故事、传记则有五个带W词的要点:何事(What)、何因(Why)、何地(Where)、何时(When)、怎样(How)。在很多情况下,利用篇章结构,根据阅读目的,查读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3. 细读(Intensive-reading)。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去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对文中尚未教过的生词和习惯用语,可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和利用以学过的知识去猜测去推断。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是学生常感头痛的事,这时一般不应停下来查字典。我们必须让学生懂得:认识一篇文章的所有单词并不等于能理解这篇文章;而透彻理解一篇文章并不一定要认识文章的所有单词。英语单词是可以分析的,所以可以用构词法来猜测、确定词义。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生词所处的句子或段落从上下文来推断该词的含义。例如:You can buy such things as toilet soap toothbrushes and toothpaste。句中的“toothbrush and toothpaste”是合成词,分别由tooth(牙齿)+brush(刷子),tooth(牙齿)+ paste(糊膏)构成;由此可猜出“toothbrush”为“牙刷”,“toothpaste”为“牙膏”之意。

上一篇:描写家乡秋天的初中作文下一篇:小学毕业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