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青少年犯罪汇报

2024-11-02

预防青少年犯罪汇报(共8篇)

1.预防青少年犯罪汇报 篇一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汇报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领域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因素,加之青少年对其抵制能力偏弱,导致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犯罪中所占比例居高不下,因此,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降低青少年犯罪发生率是十分必要且紧迫的。辛集市共青团作为全市青少年教育的主要责任部门,围绕“维护和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这一中心目标,始终在探索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机制,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发生。

一、加强领导职能,规范工作系统工程

辛集市共青团牵头成立了辛集市预防青少年犯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辛集市人民法院、司法局、市妇联、教育局,在各乡镇基层单位的配合下,开展法律宣传、法律援助、安全教育以及特殊人群帮扶等工作。

二、创新工作机制,摸索青少年管理体系

通过总结青少年管理中的经验,借鉴其他县市的成功案例,我市现已形成一套“五式管理、四心沟通、三情关怀”的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

1、“五式管理”。逐步建立提高青少年环境免疫式、教育常态式、帮扶网格式、温暖亲情式、矫正系统式管理机制,加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和帮教工作。

建立网格式预防机制。完善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等有关

部门参加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协调机制,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法制教育道德教育,解决闲散未成年人的教育、就业、身心健康等问题,形成校内校外全覆盖,城镇农村无死角的教育宣传体系。学校教育要通过品德、理想信念和法制的教育引导在校青少年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辨别是非和正视逆境和挫折的能力;社会教育着重在于打击危害青少年成长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保证青少年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生存与成长空间。完善免疫式预防机制。针对在校青少年,充分发挥中小学校主阵地作用,加强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和法制宣传活动,人民法院少年庭和妇联组织学生代表旁听少年庭庭审,通过同龄人鲜活的实例,警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智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公安、司法、文化等部门的联动作用,加大对校园周边不良文化娱乐场所、黑网吧的整治力度,消除各种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诱因,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成长环境。深化常态式预防机制。组织开展司法局、公安局普法队伍进校园,通过讲座、法律展牌参观,并组织“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普及法律科普知识”的活动,发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警示小品,在欢声笑语中加强学生的安全和远离犯罪意识。通过发挥平安建设、法制宣传等志愿者队伍作用,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开展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心理咨询等服务,直接面向重点未成年人群体开展帮教服务,切实做好预防工作。

探索亲情式预防机制。坚持教育、感化、挽救工作方针,在依法打击未成年人犯罪的同时,从未成年人的管教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和谐关爱的亲情式帮教机制。在青少年教育体系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占主导地位,并且三者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家庭教育在于旨在和谐的家庭环境,在青少年成长初期就形成良好的品行和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推进留守未成年人关爱行动,将生活困难的留守未成年人纳入低收入家庭帮扶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开展帮扶。

健全矫正系统式预防体系。针对现阶段违反犯罪中出现的青少年,单独建立一条龙帮扶。并针对已犯罪青少年逐人建立“六位一体”帮扶体系小组,即:共青团帮扶人员、司法所矫正人员、法院少年庭指导人员、社会回归志愿者、派出所片警及其亲属,开展法律指导情感帮扶,帮助其认识错误,树立信心,重新融入社会。规范重点青少年管理,每月组织开展集中的法律知识学习、义务劳动,帮扶人员每周入户走访,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青少年从开始的叛逆抵触,到后来每周主动与帮扶人员联系,成为好朋友。

2012年9月,田家庄乡彭六佐村年仅19岁的赵某因盗窃被人民法院判处缓刑,由于赵某父母忙于打工,赵某荒废学业,早早走入社会,后因一时冲动犯错,自己也非常后悔,田家庄乡的司法矫正员高赏,主动与赵某取得联系,赠送赵某法律知识书籍,走访谈心,几个月下来,赵某将高赏当做了自己的大姐姐。2012年11月的一天,赵某主动联系高赏,说自己的好朋友王某跟别人打架,拿酒瓶砸了人以后跑来找自己,赵某知道王某已经触犯

了刑法,想带王某去派出所自首,认为自己是缓刑人员,不敢前往,高赏得知后,马上肯定了赵某的决定,并和赵某陪同王某一起到派出所自首,由于主动承认错误,道歉态度诚恳,再给予对方适当赔偿后,王某也被免于起诉,赵某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同帮教人员的细致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2、“四心沟通”。由于青少年正处理青春期,叛逆思想较重,与父辈沟通时常常出现冲突,我们鼓励家长、教师用“四心沟通”与青少年交流。“四心沟通”即:对于青少年要有“用心”去倾听,耐心了解他们的想法,用“细心”去判断,分析判断青少年哪些想法是值得鼓励,哪些想法是需要适度引导的。用“诚心”去交流,尊重青少年的意愿,而不能一味的将其视为孩子,将其所有的想法归为幼稚。用“公心”去化解,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中对自身情感发展和外界事务处臵,帮助其树立有责任、公正的人生观、价值观。

3、“三情关怀”。安全感对于青少年性格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中都极度缺乏安全感,而安全感重要来自家庭、朋友和社会环境。“三清关怀”即:对青少年在成长中犯下的错误,通过“亲情”去感化,增强其家庭观念,家庭成员要及时发现青少年的不良嗜好,多与其交流沟通,使他们改变认识,远离诱惑和危险。用“友情”去沟通,与青少年建立朋友式平等的沟通方式,才会让他们愿意主动将自己的困惑与长辈沟通。带着“感情”解心结,教师、社会志愿者都要带着感情去帮助青少年解决困难,耐心说教,积极引导,真正的拉进了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

三、常抓不懈,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社会事务管理

加强青少年社会事务管理,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动为社区闲散青少年、服刑人员子女、问题青少年等群体提供帮助。加大对中小学生、贫困大学生等相对弱势青少年群体的保护力度。大力推动各乡镇100%建立预防组织,完善预防组织成员联席制度,强化考核机制,发挥预防办参与处理、协调、督办与青少年权益相关的事务中的积极作用。

2.预防青少年犯罪汇报 篇二

一、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 在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 各种社会问题也更加凸显。其中, 青少年犯罪上升较快, 已成为社会的严重问题。犯罪的数量呈持续扩大趋势, 青少年刑事犯罪的数量日益上升。青少年的犯罪类型也逐渐增多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同时进入新世纪已有十余年, 青少年犯罪社会变革成果日益明显, 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一) 犯罪形式的团伙化

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常见形式。这些青少年, 有些尚未成年, 心理承受能力弱, 个人能力尚不足以支持他们单独去实施大部分违法犯罪行为。而且, 他们有强烈的寻求理解和认同的心理需要, 在团伙里, 他们可以得到这种认同和理解。可以说, 犯罪的团伙化, 不仅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也有其心理原因。

(二) 犯罪年龄的低龄化

不满十四岁的青少年犯罪人数在逐年增多, 甚至有些少年从小学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而犯罪者大多是辍学的青少年。甚至于有些青少年认为在未成年以前犯罪, 免于承担刑事责任, 所以才肆无忌惮的实施各种罪行。

(三) 手段的暴力化

实施犯罪的手段残忍, 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主要表现在抢劫、强奸等恶性案件上。这些青少年也并不是说是事先预谋的, 大部分是在一些环境下, 受到了某种刺激他们的因素, 临时起意, 头脑发热而做出的。因此, 也就不太估计后果的严重性, 按其心理感觉走。往往会造成较严重的后果。

(四) 犯罪类型的多样化

目前, 青少年犯罪几乎涉及整个犯罪领域。[2]随着社会的发展, 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也越来越强。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是五花八门的, 而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就势必导致他们在心理上的早熟。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成人的区别已经不大。所以, 他们有足够的智力去实施以前无法达到的领域。另外,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他们的生理发育也大大加快。他们已具有一个成年人所拥有的能力。他们自然也不会满足于小打小闹, 倾向于寻求更强烈的刺激。去尝试新型犯罪, 便是他们最大的途经。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从本来的一张白纸, 到逐渐填上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受各个方面的影响。他们所生活的环境, 无论何时, 都在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可以说, 环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从司法实践来看, 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1、家庭结构有缺陷

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 基本上都是在家庭里得以建立的。可以说, 家庭, 塑造了他们的根本。然而, 如果家庭存在缺陷, 势必给孩子们造成强烈的影响。父母一方的缺失, 使他们无法得到大多数孩子们享受到的温暖, 必然会使他们产生社会不公的心里。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 也会造成他们心理的不完整。

2、家庭教养问题

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事方法。如果教养方式出现了问题, 会造成未成年人的偏激, 也会使他们养成另外一些不当的心理习惯。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具体表现一味的宠爱、溺爱;对待简单粗暴;对其行为放任自流;对其未来期望过高。

(二) 学校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除了家庭, 学校便是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度过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地方。在这里, 他们学到了一些在家庭无法学到的东西, 他们的为人处世、对事物的观点, 也将在这里养成。因此,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师、同学, 是他们学习的比照。周围好, 他们自然会学好;周围存在负面因素, 他们也一定会受到影响。

但是, 学校这个地方也是有区别的。有的学校可以一视同仁, 公平对待。可有的学校, 一切以升学为方向标, 对学习好的同学, 倍加教育;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则严加管教, 只注重纪律, 。由此, 在学校形成了两极分化。后一类学生, 渐行渐远, 最终踏上辍学的道路, 提前走进了社会。而他们的不良行为, 也逐渐发展成了违法犯罪。

(三) 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 社会是他们最终的去向, 而社会环境将对他们的人生起到最后的定性。然, 社会就是一个大染缸, 谁也不能保证会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社会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市场的混乱, 大量不良文化随处可见。正面宣传教育形式单调、无趣, 无法吸引大多数的未成年人。逐渐使得大量未成年人倾向于追求感官刺激, 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家庭防线

家庭, 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在这里, 他们将奠定一生的思想基点, 他们最初的作为人的观念, 便在这里养成。如果家庭除了问题, 将会在源头上改变青少年对于社会的认识, 使得他们违法犯罪的几率大大增加。良好的家庭教育, 是一个人得以成功地关键。

(二) 巩固学校防线

强化学校的道德与法制教育, 树立良好的校风。学校不能以成绩好坏来评定学生的好坏, 不得对学生区别对待。老师们要一视同仁,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是他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三) 加强社会防线

社会要给他们学习的机会, 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机会。国家应建立专门的机构, 提高青少年在社会中的生活能力。另外, 对于已经犯了错的青少年, 要积极引导, 加强思想教育, 切不可听之任之。

参考文献

[1]钟其壁, 试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

3.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篇三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指6岁到25岁的青少年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1。我国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了不同于往昔的新的特点:

犯罪低龄化趋势突出

这一特点十分明显地体现在了犯罪率持续上扬的“90后”“00后”人群中。

犯罪主体趋于复杂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外来人口的青少年犯罪增多;二是在校生犯罪率上升;三是“富二代”、“官二代”犯罪增多。

暴力犯罪数上升

目前的青少年罪犯开始频繁使用成年人的作案方法,暴力色彩突出,动辄有持刀砍人或互相残杀的惨剧发生,以致寻衅滋事和故意伤害案件的比例大幅上升。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自身因素

自身的心理因素是青少年犯罪形成的内在因素。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之间的矛盾及心理意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是青少年时期的主要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化解而被激化,极易形成违法犯罪的心理。这些特点主要包括:

1、认知方面

由于认知能力偏低、法制观念淡薄,青少年很容易在逆反心理的支配下走上犯罪道路。

2、动机方面

青少年往往容易受到各种欲望和不良心理的影响,产生犯罪动机。其二,基于嫉妒、报复心理而作案。

3、情感方面

青少年犯罪者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青少年也体现出了内心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差的特点。

青少年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直接學习的对象。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良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不健全的家庭环境。

1、不良家庭教育,主要是不正确教育方式方法。

主要表现在:(1)家长的溺爱;(2)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3)简单粗暴,即家长教育子女的手段、方法过于简单粗暴,非打即骂;(4)疏于管教。

2、不良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家庭环境如何,对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当家庭结构受到破坏的家庭或不道德家庭,容易引起孩子的紧张、痛苦,使孩子心理变态,产生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这些家庭主要有:破裂家庭、不道德家庭以及暴力家庭。

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在网络传媒方面,带有暴力色彩的网络游戏、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

其次,在“一切向钱看”的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多种腐朽的价值取向开始蔓延,青少年群体极易受到这些不良观念的侵蚀。

最后,社会竞争压力的无法有效的疏导,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学校教育因素

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导致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下降,为青少年滋生犯罪心理埋下了隐患。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很低,不健康的心理往往产生不健康的行为。

青少年罪犯的法律意识薄弱,与学校对法制教育的忽视显著相关。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不难看出,青少年犯罪成因是多方面的,必须通过多种手段进行预防:

青少年的责任与义务

在家庭里,应多与父母沟通,不赌气任性,适当表达自己的感情。只有父母和子女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形成防止青少年犯罪的第一层保护网。

在学校里,青少年应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不断充实自己,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应正确调整好心态,应学会通过正确的途径释放自己的不满情绪;对他人,应给予应有的尊重。

家长的责任与义务

第一,尽量保持家庭完整和睦的责任。不健全的家庭也易导致犯罪的产生,因此,家长的最基本的义务就是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对家庭负责,对子女负责,从表面上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可能。

第二,要履行积极教育、正确引导的义务。在教育过程中,避免与孩子激烈冲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与子女的关系处理上,不过分干涉,不放任,不溺爱,做到张弛有度,促进其健康发展;在生活中,要处处争做子女的表率。

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社会的各类主体应各尽其责,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比如,针对网瘾少年,网络主管部门也应推出相应政策,以尽可能避免网瘾的养成。

其次,社会主体也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善我们的社会环境,比如新闻报社多多登载发扬见义勇为等内容的文章,宣传我们的传统美德,使我们的社会风气更加健康。

学校的责任与义务

其一,加强道德品质的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例如有些学生虽然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在犯罪前存在着严重的扭曲,其本质原因就是德育的缺失。因此,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重新审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将思想品德这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来讲授,从本源上抑制犯罪的发生。

其二,及早添加法律课程。我们如想全面建成法治社会,就得从青少年抓起,培养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意识。

其三,适时进行性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如果学校能通过相关课程的讲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异性,消除青少年之间的朦胧感,那么,强奸、猥亵等恶性犯罪的发生几率就很有可能降低。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品质的优劣,素质的良莠,关乎国家的兴旺。因此,就更需要我们的国家、社会和个人各司其责、各尽其职,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帮助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这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4.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情况汇报 篇四

一、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全面贯彻上级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文件精神,不断加强我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我校根据实际高度重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理顺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建立起学校校长亲自抓、副校长直接抓的长效机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狠抓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特别是“五类人群”的摸底、登记、教育工作,使各项任务落到了实处,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我校无一例违法犯罪案件发生,在社会上广受好评。

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实施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教育观念决定教育行为。近年来,我们把学校建设的工作重点确定为: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好人。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和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强化学校精细化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一直把师德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注重加强师德教育,每位教师都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其次,注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教师的良好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引导青少年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越人生的“伦理底线”。学校实行校务公开,民主监督,设立了校风教风举报电话。对学生及家长反映的问题

做到及时办理,及时反馈,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师德师风校风建设常抓不懈,促进了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

(三)加强德育教育,转变教育行为

学校强调“育人以育德为先,学业以人品为基”。学校把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的过程、交际能力等纳入评价范围,做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使学生不仅重视自己的文化学习,更加关注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为学生一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德育教育,除了保证上好思想品德课外,经常组织召开主题班会,利用宣传橱窗、墙报、学习园地等阵地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坚持开展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活动,表彰文明,鞭策后进,坚持一周一个重点,循序渐进地做好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力争做到以活动为载体,让美好的言行在学校每一个角落闪光,良好的品德渗透于每一个学生心灵深处。

(四)丰富校园活动,打造魅力校园

学校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为凸显班级特色,构建和谐、向上的班风,学校开展了班级文化阵地建设活动,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发挥,增强了学校的吸引力,学生辍学率近几年连续为零,学生的兴趣和精力都转移到了有益的活动中来,违规违纪现象明显减少。

(五)开展专题教育,强化学生养成

一是强化法制道德教育。学校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及行为管理教育,让学生在品德教育中逐步知法、守法,积极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使正气成为健康心理的支柱。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他们承受挫折、抵御诱惑的能力。

二是改进育人方法。学校注重在多表扬学生美德的同时,合理适度地惩戒学生。在处理学生违规违纪事件中,特别注意教育的方法,防止简单粗暴,防止学生的心灵受创。对于“问题学

生”更是耐心教育,深入了解他们实施不良行为的真正动机和原因,找准问题,对症下药,使他们认识并纠正错误。坚决杜绝体罚、歧视、排斥或给予开除等处分,以防把这些孩子推向社会,沦为罪犯。针对“后进生”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帮一”的方法,教师按人头包教,学生由学优生和学困生结成对子,把转化“后进生”工作分解到各科任教师,并列入教师的考核、奖惩中去。

三是丰富教育内容。学校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专设心理辅导教师,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发现与矫治,从而克服学生逞能、好胜、霸道、急躁心理,培养他们自制力。特别是适时教会学生一些自我调节的办法,帮助青少年走出青春期的困惑。

(六)注重家校联系,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

学校定期认真召开家长会,有目的、有重点地对家长进行教育。家长会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学校通过这座桥梁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动,以克服学校“重教轻育”、家庭教育“重育轻教”的倾向,形成教育合力,使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七)是关注“留守儿童”

学校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其子女有过被遗弃的感觉,他们有困难、有困惑不知向谁倾诉,使留守儿童的亲情支持薄弱,一部分留守儿童退缩、失去自信;另一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监护不力,常常有失控倾向,严重的会发展成为“问题少年”。为此,学校十分关注、关心留守儿童。除动员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回家看望孩子,加强与子女感情的交流外,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活动室。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学习活动,给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和感情交流,让他们快乐地生活,愉快地成长。

(八)是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学校积极配合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积极加强对学校周边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保证了校园周围200米内没有网吧,并把

学校的保卫与派出所、乡政府、村委会统一起来,共同组成反应迅速、打击及时、保障有力的安全保卫体系,对引诱、教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侵害学校师生、危害校园治安的行为及时报告公安部门,给予严惩,增强了校园内部及周边的治安综合防范能力。

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制约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会因素。首先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社会上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他们不劳而获的思想给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二是社会上缺少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青少年思想教育阵地,学生的精力不能转化到体育锻炼等有益的活动中去;三是法制教育和法制宣传的力度不够大。

二是家庭因素。目前家庭教育尤其是农村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关注和引导太少,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尤其是低学历家庭和家长素质低的家庭教育方式实在令人担忧。

三是学校层面。目前学校的法制教育状况也不令人乐观,虽然学校有法制副校长,但没有融法律知识与犯罪案例等为一体的法制教育教材,即使有一本缺乏警示教育的空洞的法制读本,也因学校一味地强调文化课成绩,而被闲臵。

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设想

(一)加强社会防线,让社会为青少年保驾护航

一要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意识。全社会要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使广大少年儿童逐步养成知法、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并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提高防御能力。

二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净化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环境。全社会都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开展“树新风、扬正气”活动,对学校周边环境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彻底的清理、整治,严厉打击危害学校正常秩序和侵害青少年学生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学生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

三要开展“青春自护行动”等,预防在校学生旷课、逃学,游荡在社会上,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三不管”的闲散人员,染上不良习气。要对那些思想不稳定,有潜在违法犯罪意识的学生及有劣迹的学生时刻敲响警钟,将导致少年儿童违法犯罪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要强化家校联系,营造共教气氛。学校要定期举办家长培训,加强家校联系。学校要将法制教育作为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纳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做到计划、课时、师资、教材、阵地落实。通过 “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进校园”、创建“平安校园”活动等形式开展普法教育。

近年来,我校根据实际高度重视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使各项任务落到了实处,理顺了领导体制,完善了工作机制,建立起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长效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各项机制,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再上新台阶。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情况汇报

5.预防青少年犯罪汇报 篇五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近年来,我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在团区委统一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加大预防工作力度,努力减少、消除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和条件,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健全机构,完善机制,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为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我镇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列入了重要工作日程,进行了严密的安排部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确保工作落到位。一是成立了由镇政法副书记任组长,综治办、团委、教委、司法所、妇联、派出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二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法制预防网络。三是建立健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例会制度,形成了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加强法制教育,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和自护能力

1、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我镇以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交通安全条例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通过“两会”(班会、校会)、“两活动”(团队活动、课外活动)、“两进”(送法进校园、进村庄)等形式,面向在校学生、社区未成年人、素质,提高各村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重视度,努力形成层层抓落实、人人干实事的良好工作局面,确保每一项工作目标都能够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4、抓整治,进一步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为了进一步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我镇加大了对校园周边清理整治工作,不定期的开展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行动,消除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

6.预防青少年犯罪 篇六

一、总体工作思路和目标

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突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在从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地位,标本兼治,齐抓共管,举行一次手抄报展览、组织一次社会调查、开展一次征文、进行一次演讲比赛、听一次法制报告会、组织一次法制教育公益宣传、开好一次专题家长会、进行一次法制教育图片展、组织一次温馨家庭活动。

总体目标:围绕以上工作思路,建立起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长效机制,形成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强大合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网络,创新工作载体和工作机制,努力实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的全覆盖和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零”发案。

二、主要内容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要根据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在青少年法律素质的养成上下功夫,有针对性地抓好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普法教育、安全教育。

三、教育形式

(一)开展“三远离“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开展三远离活动,重点做到“五个一”,即介绍一些与“三远离”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办好一期“三远离”黑板报,开好一堂 “三远离”主题班会。

(二)开一次全校性的家长会。通过家长会,宣传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通过家访,真正了解学生,切实帮助学生,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通过家访激发学生家长培养孩子的信心和热情,赢得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达到家校共同育人的目的;通过家访让学生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

(三)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先进性作用,不断引导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发挥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开展志愿者行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参与竞争意识、管理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开展好主题团队会活动,积极倡导建设快乐的团队集体,引导青少年在团队组织中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充分利用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重要人物纪念日等重要时机,举办法制教育讲座、开展法制知识竞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增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意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保障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发挥典型引路作用。通过开展学生星级评比、十佳少年评选、文明标兵评选等评优活动,营造青

少年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加大对文明行为、文明现象、文明典型的宣传,扩大社会影响,注重典型的培养,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推动预防青少年犯罪活动的开展。

(五)抓好帮教工作。各班要认真抓好对有劣迹的学生开展帮教活动。一是通过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树立改过的决心和勇气。二是通过有情帮助,多方面做工作,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家庭,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主动沟通,使他们融入到学校的大环境当中来,用爱心去教育和挽救学生。

(六)发挥家长学校作用,给青少年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节,家长(监护人)的教育管理能力与水平的高低,至关重要。因此,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情况,与家长共同引导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要通过家长会、讲座、家访等形式,传授正确的教育儿童青少年的有效方式方法,提高教育儿童青少年的实效。

(七)实施育人反思,提高育人水平。通过开展撰写教学反思,举办教学反思交流会、优秀教学反思评选等活动,让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引领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养成自己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习惯,培养教师综合的教育智慧和能力;提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空间,让

教师成为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特别要在教学反思中体现德育教育内容,尤其是法制教育,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形成组织保障机制。为加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其他校委会班子成员为成员的预防青少年犯罪活动领导小组。同时,成立由副校长任组长,分管德育工作的教师任副组长,少先大队辅导员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小组。

2、加强学校德育队伍建设,形成队伍培训机制。特别是加强法制副校长、班主任、团队干部等骨干人员的培训,提高学校德育队伍整体素质。同时加强所有任课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对学校德育教育的意识,并率先垂范。

3、加强管理,强化措施,形成教育考核评估机制。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管理综合考核,加大考核权重,作为评优树先的重要指标。对预防措施不力,出现重大违法犯罪案件的班主任采取一票否决,取消年度内一切先进的评选资格。情节严重的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责任。

4、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工作联动机制。学校与家庭之间、学校与社会各界都要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要联系自身职能,定好位、站好队、尽好责,加强指导与调度,认真研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教育规律,将工作做实,到位、到边、到

沿,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网络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新局面。

5、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形成教育宣传机制。通过校广播站、橱窗、黑板报、手抄报等校内宣传阵地科学制订宣传计划,细化分解宣传任务,强化宣传工作考核,不断提高宣传水平,切实发挥好教育宣传的正面导向作用。

海萨小学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索朗顿珠

副组长:拉巴次仁

成员:次仁达瓦米玛次仁登增西热

海萨小学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小组

组长:拉巴次仁

副组长:次仁达瓦米玛次仁登增西热

7.试析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 篇七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内涵及其特点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内涵, 在法学界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解释。本人认为要理解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内涵, 一方面, 我们应该明确“青少年”年龄段的划分。而目前, 对于“青年”“少年”年龄段的界定却存在一定的分歧。如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诠释 (“青年”:15~30岁;“少年”:10~16岁) 和在心理学上 (“少年”:10~15岁;“青年”:16~25岁) 的年龄的分段就存在差异。但是大家有一个共识:青少年是生理和心理上逐渐定型的阶段, 是从“趋于成熟”到“成熟”年龄段人的群体。另一方面, 我们必须明确“青少年犯罪”概念。我国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已满14周岁未满25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 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广义是指“已满16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犯罪行为或者违法行为、不良行为”。综上所述, 青少年网络犯罪就是指青少年以计算机为工具危害网络中的信息系统及信息内容安全的犯罪行为以及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的其他各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从构成犯罪的四个要素进一步分析, 犯罪主体是青少年;犯罪主观方面既有可能是故意的也有可能是过失;犯罪客体是侵犯网络信息系统、信息内容安全的行为;犯罪客观方面是以计算机为工具或者利用网络技术。同时, 青少年网络犯罪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犯罪现象, 特别是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所实施的高科技领域的犯罪, 除具有和其他社会犯罪一样的基本特征之外, 它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犯罪年龄低龄化, 上网操作能力娴熟;二是犯罪动机简单, 手段凶残、暴力;三是犯罪具有超时空性和隐蔽性;四是犯罪形式团体化、社会破坏性大等。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分析

从近些年我国网络犯罪案件的立案与侦破情况来看, 青少年网络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 利用互联网进行制造与传播计算机病毒等对他人的计算机网络进行入侵。 (2) 因网络引发侵财类案件。主要有:因迷恋网络游戏而无钱消费, 干起了偷盗抢劫的行当;利用技术手段或以欺骗的方法, 窃取其他玩家的宝物、装备及货币。 (3) 网络诱骗女性, 实施性犯罪, 从事网络色情犯罪。特别是14岁至16岁阶段的被告人性犯罪比率逐渐上升。 (4) 网络诱发暴力犯罪。青少年用网络中的游戏规则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导致了一些暴力恶性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 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大幅度增长, 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复杂原因加以探讨, 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分析:其一, 青少年自身的原因。青少年时期正是生理上不断发育, 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阶段。生理机能趋于健全, 生活、学习之余仍还有大量剩余的精力、体力, 为他们实施网络犯罪提供了物质基础。除了生理因素之外, 还与他们的心理因素有关。求知欲、表现欲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促成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另外, 青少年对法律规范的了解非常不够, 法律意识不仅处于形成之中, 而且还比较单薄, 因此, 他们对自身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难以有正确的认识和控制。其二, 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因素, 主要表现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有些家庭里家人不和睦, 青少年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 因而在网络中去寻求快乐和幸福。即使有些家庭父母对孩子很关爱, 但是自己不懂也不愿意学习网络知识, 也就无法引导和教育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 使青少年使用网络缺失家庭的监督。同时, 目前仍然有不少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遵循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片面追求升学率, 严重挫伤“差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他们一旦接触网络便会沉溺其中。此外, 人们在通过网络了解大千世界的同时, 互联网上的许多有害信息, 事实上已经成为人们精神世界一个严重的“污染源”。相关网络管理明显滞后, 网吧管理不规范、不健全, 立法体制不完善等都是造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原因。

三、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对策性建议

1. 加强对青少年自身的教育

(1) 丰富课外文化生活, 加强课外指导和教育。在家里应该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氛围, 父母经常和子女像朋友般进行交流, 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在学校, 老师应多和学生交谈, 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上的困惑。特别是对于那些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 可以建议学生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请心理老师对他们给予“心理按摩”, 帮助青少年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此外, 在正规教育之外还要充分利用特殊教育, 充分发挥它们在青少年群体中应有的作用。譬如, 可以利用双休日、法定节假日时间, 组织一些对青少年具有吸引力、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研讨及趣味探索等活动, 以及让青少年宫、文化宫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单位发挥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2) 加强网络的道德建设, 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网络道德是基于网络的特性对传统道德的延续和发展, 基于无害原则、发展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等确定网络行为的道德底线, 其内容涉及对黑客、网络隐私和网络自由等问题的规范和评价, 基于网络行为的动机、手段和结果形成社会对于网络行为的正确反应, 培养网络个体的道德信念, 从而确立网络道德规范, 促进青少年正常社会化, 这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加强法制教育工作, 强化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是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原因。更何况, 网络法制观念的普及工作相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 显得十分滞后, 因此, 应将计算机网络法制教育纳入国家的全民普法工作中去。加强青少年网络法制教育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各种教育阵地, 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性、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法制教育。让广大青少年充分意识到, 在利用互联网时要遵守法律和法规, 否则, 必将受到法律的严厉打击。这样有利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增强对青少年的网络违法犯罪教育。

2. 营造良好的社会网络氛围

(1) 加强有关网络法制体系方面的建设。我们知道, 无论是对有形的现实社会还是对无形的网络社会的规范, 使之有序化和正常化进行, 法律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是, 有关我国互联网的法制建设从总体上而言, 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 特别是关于青少年网络保护方面的法律相当缺乏, 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形势的需要。而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的建立, 又是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保障。为了使我国的青少年网络犯罪得到有效的预防、控制和惩治, 必须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因此, 根据现实情况, 本人认为要对已经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 例如可以在现行的《刑法》《刑事诉讼法》中适当增加一些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新的法律内容, 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不仅要增加网上权益保护的内容, 而且要增加规范网络行为的条款, 并将其年龄范围扩大适用至青少年。除此之外,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 世界各国的年轻人加强交流, 甚至网上交易, 我们还要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 共同探讨、制定和完善有关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管理法规。

(2) 增强网络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机构的执法力度。网络执法队伍的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网络执法机构的执法效果, 因此, 本人认为我们必须加快提高网络执法警察素质, 迅速培养一批熟悉电脑技术和具有过硬的侦探能力的“网络警察”精英, 以便于发现和侦破计算机犯罪, 加大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打击和预防力度。同时, 打击网络犯罪的涉及面非常广,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成立和完善专门处理网络犯罪的管理部门,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和完善其他执法部门与网络犯罪作斗争的组织机构和制度, 以便加大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此外, 鉴于目前大部分青少年上网的场所主要是网吧, 而网吧又是青少年网络犯罪发生最多的地方, 因此, 有关执法部门首先要对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有关电信运营商严格要求, 违反者严惩不贷。其次要在营运网吧装上网络安全监控软件, 有效防止青少年在网吧使用有害的网络信息。最后要加强对网吧政策的正确引导, 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绿色网吧”, 为青少年上网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 对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是一项综合性工程, 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们应该从社会层面、法律视野和心理学角度等方面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的网络犯罪, 使网络与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取得“双赢”的效果。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青少年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和受益者, 同时互联网也成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源头。因此, 互联网具有“双刃剑”的性质。本文试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及特点、原因和预防机制作些粗浅分析, 以期使我国网络法制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预防

参考文献

[1]陈新林.青少年网络犯罪原因及预防探析[DB/OL].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805/15/301676.shtml, 2008-05-15.

[2]黄教珍, 张停云.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与教育对策[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3]郭开元.论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和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09 (9) :115.

[4]陈兴实, 付东阳.计算机、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犯罪的对策[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8.

8.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不容忽视 篇八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预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220-01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体智发育不安全,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容易收到伤害,而且青少年的认识和辨别能力差,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理。在对青少年进行学校教育时,更应多加关注青少年在这个过度时期的身心特点,进行正确适宜的引导。

1 学校教育中存在是问题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大多停留在对理论和原理的描述和梳理方面,而对具体的操作方面说的很少。教师的教学也大多只停留在说教上,没有让学生有所体验和实践,这使得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的实际操作性不强。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学业负担比较重,他们对学习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向于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现在的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对于德行的关注很少,这样会使很多学生成绩很优秀但是品行较差。例如很多学生对社会规范的漠视,做了坏事后没有自责和内疚感,道德约束力极差,最后有可能走向极端的地步。

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人们将家庭称之为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的不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教育不能采用传统的打压控制的手段,这样管理方式不利于和孩子进行很好的沟通交流,更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面对网络越来越普及,很多家长对网络的了解全面,只知道网络上有很多不好的信息因而对网络产生恐惧心理,不愿让孩子涉猎网络,但由于这个年龄段孩子本身的逆反心理,这样会导致孩子对这些不让触及的事物增加好奇心,使这些青少年更加难以管理和约束。

要想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就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各个方面的教育工作,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明辨是非,分清好坏,同时要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预防青少年犯罪,文化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是重要措施,法制和家庭教育是重要防线,生理和心理教育是关键环节。

2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2.1 道德教育对青少年的重大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空间不断扩大,利益集团更加多元化,人们的道德行为也失去了规范的约束力。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约束,就会产生扭曲的道德人格。在青少年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进行教育,避免在教育中一味的灌输及强制惩罚现象,压抑了青少年的道德自主性。同时,要强调实施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全的道德人格,要剔除道德评价中的功利性因素,纯洁道德教育。要注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重要影响,父母起到榜样的作用。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目标。

2.2 法制教育对青少年的约束

青少年的很多违法行为都源于其法制观念淡薄,对法律认识不清楚。法制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现在法制教育在很多学校并未开设,教育程度也不够,使得一些青少年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或者对掌握的一些法律知识理解不深,处于蒙昧的状态。因此,学校在教育中应设置法制教育的课程,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制观念,使青少年能够懂法、守法,从而自觉运用法律来约束和保护自己,充分认识违反法律的严重后果,自觉的遵守法律。要想防止青少年犯罪,只有同时加强对其他社会成员的法制教育,切实提高所有人群知法、守法水平,才能真正为青少年健康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3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作用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应当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不断努力完善自我,以人格力量来教育和感染子女,为子女树立榜样,努力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独立生活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要主动学习和向孩子推荐一些健康向上的、高雅的文艺作品,与孩子有统一的思想阵地,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要尽可能采用青少年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遇到问题要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用事实和有利的证明说明观点,说服他们及时改正错误,绝对不能听之任之。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绝对不能因为自身的原因而忽视对子女的教育,若家庭破损,家长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孩子对价关心,注意孩子的细微变化,同时需要朋友和社会给予关心和照顾。

2.4 对青少年生理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青少年一代,大多数心理比较脆弱,他们承受挫折和困难的心理能力不强,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很多是由于心理偏差造成的,比如不良的动机、消极的情绪、对周围人和事的不满等,若再有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就会促成青少年犯罪。青少年在现代的快节奏社会中,精神压力日益加剧,社会纷繁复杂,青少年心理发展本身有着整体结构的不稳定性,使得青少年往往很被动,显得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的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解决他们在学习、交友、和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恰当的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从而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在教育时应当坚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则,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方法和内容上有所不同,坚持教育应当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3 结语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关乎国家命运前途的伟大事业,不仅要通过教育使青少年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使青少年不断完善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更需要社会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支持和努力。只有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青少年才能更加茁壮的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黄教珍,张停云.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与教育对策[M].法律出版社,2008:6-14.

[2]夏伯平,李梦莎,周美祥,等.上海市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11(8):16-18.

上一篇:《盐城》阅读练习及答案下一篇:美术教师科研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