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发展改进计划

2024-10-17

学校文化发展改进计划(共8篇)

1.学校文化发展改进计划 篇一

以文化经营学校

--谢家湾小学培训小结与学校改进行动初步计划 11月29日至12月13日,参加了“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我们小组在基地学校谢家湾小学培训,通过参观校园文化,参加行政会与政治学习、学校各种活动,与刘校长交流,各部门跟岗体验等方式,充分感受了刘校长的个人魅力与办学思想,领略了谢家湾小学的文化管理,收获与感悟非常多。

一、谢家湾小学印象

(一)校长刘希娅

(二)办学思想

1.学校办学理念:六年影响一生 孩子的笑脸是永恒的追求,老师的呵护是成长的摇篮,校园的温馨是隐形的课堂。

2.学校主题文化: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习惯的培养从这里关注,知识的积累从这里开始,人格的塑造从这里起步。

3.学校行为文化:天天快乐,健康飞翔 快乐的童年从这里流淌,矫健的羽翼在这里丰满,七彩的梦想在这里放飞。

(三)一校四部

(四)学生

草地上奔跑、朵朵剧社—剪纸、金秋校园、课间阅读、校园喷绘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校园明星、学生的照片和名人、老师、保安、工人等一起持在校园

(五)发展战略:以文化经营学校 1.课程文化——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一切有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一切有目的的影响都是教育。”

(1)必修校本课程:《军营生活》、《巴渝风》、《经典教材》、《中国故事》、《男孩女孩》

(2)选修课成为个性发展的平台:朵朵据社、课外活动

(3)隐形课堂:环境育人,生活浸润(4)整合资源,发展弹性课程 2.教师文化——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1)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3)研究是教师最大的乐趣;(3)示范引领,辐射带动;(4)对话课堂是教师展示的舞台; 三段五环三生三动课堂模式:

课堂结构三段:唤醒激活、建构生成、拓展共享 课堂流程五环:吸引、探究、解释、加工、评价 课堂态势三生三动:生态、生动、生长、互动、生活、生动 唤醒激活--吸引--生态、生动 建构生成--探究、解释--生长、互动 拓展共享--加工、评价--生活、生动(5)多元评价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3.学生文化——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1)自尊――让尊重成为校园生活的行为准则; “体会尊重,自我尊重,传递尊重”

(2)自觉――让自觉成为快乐学习的不竭动力; “培养良好习惯,优化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学习”(3)自信――让自信成为阳光快乐的核心素养 “了解自已,认识自已;完善自己,认可自已;相信自已,展示自已。”

(4)自强――让自强成为美好人生的不懈追求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脚踏实地地奋发图强;坚忍不拔地回应挫折。”

二、收获与体会

1.校长必须努力提升自身修养,与干部教师建立起信赖关系;

2.校长必须用先进的思想引领干部教师; 3.学校管理既要建机制,更要抓文化;

4.学校发展务必重视教师培训,加强队伍建设。

三、学校改进行动初步计划

(一)学校发展分析

1.学校优势:

我校地处重庆市与四川省边界,具有窗口优势;学校正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班子团结,充满活力,教师队伍纯朴;学校重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被评为永川区养成教育特色学校。

2.学校劣势:

学校现有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加的需求;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薄弱,教师整体素质需要培训提高;学校留守儿童多,行为习惯养成具有反复性。

(二)学校办学思想、发展定位与目标 1.学校办学思想

我校提出了“习惯护航人生”的办学理念,“我生活、我学习、我快乐”的主题文化、“习惯护航,快乐成长”的行为文化。

2.学校发展定位与目标

经过三至五年,形成“习惯护航人生”的校园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力争把学校办成永川区农村小学养成教育特色示范学校。

(三)学校发展改进措施

1.认真分析整理学校的校园文化,形成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2.利用学校文化资源,整合各级课程,形成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3.利用培训与教育科研提升教师素质,打造具有凝聚力的教师团队,形成文化育人的教师文化。

4.通过习惯养成教育,形成共同发展的学生文化。

(四)学校行动初步方案

1.校长思想引领,形成学校价值文化

校长必须走在政策的前沿,必须是教师的引路人!我校坚持“习惯护航人生”的办学理念,坚持“我生活、我学习、我快乐”的主题文化,坚持“习惯护航,快乐成长”的行为文化,以此引领全体干部教师。

2.重视习惯养成教育,提炼形成学生文化

首先,整理改编德育校本课程,形成体系。现在我校已有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方面的校本课程,如《让预习成为习惯》、《让美在笔尖流淌》、《良好答题的习惯的培训》等,还需要补充生活、行为、礼仪、待人接物方面的课程。

其次,继续将办学理念外现于校园文化。“教育即影响”,谢家湾小学让每面墙说话!每样物品说话!每个功能室、每班物品摆放,连餐巾纸盒等细小的地方也不放过,处处都体现办学追求。我们要从学校每一个细节都凸现“习惯护航人生”的办学理念。

第三,注重德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除利用好学校常规德育资源外,还要充分开发利用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区之间的资源,对学生的习惯教育进行强化。

3.以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为载体,形成教师文化 首先,注重干部教师队伍的培训。谢家湾小学中干在轮岗中给成长,干部多岗位锻炼,能让其站得更高,协作意识得以培养。

更加注重教师培训,提升业务素质。“培训是最大的福利。”谢家湾小学的教师真真切切地在培训中成长提高。校长必须想方设法,获取信息,创造机会,让干部教师进行个人规划,除大量读书学习、实践反思外,还要到全国各地去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开阔视野,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其次,注重教师教学习惯。要求全体教师上课严谨、为人亲切、欣赏别人,保持微笑,注重教学细节等。

第三,落实教育科研。我校已有区级课题三个,现在急需将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统一起来,融为一体,让教育科研为提高质量服务,成为教师享受教育乐趣的重要环节。

4.内外兼修,形成特色课程文化

首先,校园隐形课程的开发利用。学校大门、校训墙、围墙、教室、办公室、走廊文化等都是隐形课程,让学生从中受教育。

其次,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开展体育艺术科技“2+2”活动。在原基础上,根据师生兴趣爱好和个人意愿报名,进行长短课教学与选修。

总之,学校发展需要理念引领,文化熏陶。“以文化经营学校”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我们将继续用学校文化构建来引领学校的各项工作,引领学校不断走向卓越、走向辉煌!

2.学校文化发展改进计划 篇二

教师专业发展, 特别是教师入职后的继续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 各个学校都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 管理者在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内容、形式的同时, 还必须考虑其背后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 这是教师专业发展效益的根本保证。

本文认为, 教师个人以及学校教师群体谋求专业提升的行为在时间上能够延续不断, 是教师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第一重要义。然而, 时间上的“持续”还不是可持续概念的全部。借鉴自然和经济领域可发现, 对于发展, 在进程延续基础上, 更重要的是环境承受力以及发展对于改善现实状态的重要意义。根据世界自然保护同盟 (INCN)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 (WWF) 共同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 (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 等可持续发展文件相关阐述可见, 其特别强调环境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借鉴这一理念, 在学校中, 教师个人以及学校组织一方面具有资源和环境的属性, 需要适度承载教师发展的投入压力;另一方面两者也应同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受益者, 享受专业发展所带来的职业、办学品质的提升。由此看来, 教师发展是否“可持续”的判断依据至少应包括教师能否很好适应学校规定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能否体会到专业发展所带来的收效从而不断获得发展动力、教师发展的个人意愿与学校发展阶段目标是否匹配、教师个人的发展能否带来学校整体合力的提升等内容。鉴于此可认为,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指教师根据自身和学校的需求意愿与能力适应度, 将谋求专业素养提升作为贯穿于所有工作的常态, 以此实现个人与学校发展双赢的实践过程。

二、阻碍教师持续发展的现象

按照上述观点重审中小学实践可发现, 虽然几乎所有学校都在积极采取各种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但确实还存在一些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问题, 其中有些问题已经被意识到, 有些问题还没有被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可简单归纳为“五个缺乏”:缺乏精力、缺乏意愿、缺乏积累、缺乏创造、缺乏目标。

1. 缺乏精力———任务纷繁复杂, 无暇关注发展

教师工作负担重已经成为学校的普遍现象。新浪网和《北京晨报》于2004年联手开展的“教师生存状态调查”显示, 在6958名被调查的教师中, 认为超负荷工作的占71%强[1]。北京教科院2009年的一项调查也显示, 教师每日授课、备课、批改作业三项基本工作的平均用时为6小时, 但除此以外, 还有大量的学生管理、业务学习与研究、临时事务处理等工作[2], 并且所有工作穿插进行, 头绪繁多。负担过重使得一个人忙忙碌碌, 疲于应付, 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深化和细化所获得的知识, 去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去建构属于自己心灵财富的知识[3]。此时即使学校开展了某些旨在促进教师发展的活动, 教师的实践目的也只是“完成”而不是“发展”, 缺乏寻求自我发展的精力, 发展无法持续。

2. 缺乏意愿———前进动力不足, 不求持续发展

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自己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就达到了岗位职责要求, 过多的学习和思考只会增加自己的付出但不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 因此对于专业发展采取逃避的态度, 能躲则躲, 不能躲则应付。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群体更容易出现此类问题, 很多人认为发展是年轻教师的专利, 成熟教师再努力谋求发展意义不大。此时, 发展意愿缺乏, 发展无法持续。

3. 缺乏积累———内容简单重复, 无法深化发展

在很多学校,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 如基本功大赛、听评课、教学反思、课题研究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 但是其所涉及的多为补救性的内容, 是教师应知应会而实际欠缺的, 或者是早已有较为明确结论而又形式化地再次专门探索的。这样的活动不能说没有意义, 但其意义仅局限于短期的有限价值, 若不及时固化先期成果, 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突破, 便会导致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无法实现整体的发展。另外一种情况是, 学校屡屡面临大量优秀教师外流的问题, 前期教师培养成果无法累积, 只能不断从头开始, 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发展速度迟缓。

4. 缺乏创造———重于模仿移植, 忽视挖潜发展

在教师发展的诸多途径中, 师徒制是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方式, 此外, 专家指导、示范课等具有引领作用的方式也深受教师欢迎。这些似乎成为前期教师发展的有益经验, 但通过对部分学校的调查可以发现, 教师在这些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自信, 盲目迷信学习对象, 在简单模仿和移植范例时否定自己或忽视自己, 努力使自己成为范例的翻版。这种心态不利于教师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谋求可持续发展。从学校整体角度来说, 一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形式或内容也存在简单模仿他校的现象, 或者移植借用其他领域 (特别是企业领域) 概念、经验, 一旦和学校实际、教育规律结合不好, 也容易阻碍发展的持续进行。

5. 缺乏目标———专题随机而定, 发展方向游离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重要载体的校本教研强调从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入手进行研究, 由于问题的表现是随机和散乱的, 很多学校就误以为教师的发展也是随机的, 似乎每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就发展了一步。因此, 学研主题繁多, 彼此联系很少, 这些主题服务于怎样的教师发展目标不清楚。殊不知, 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师的发展, 提高解决一类问题的能力才是教师的发展。不针对明确、具体、系统的教师发展目标的学研活动成果无法进行有效积累, 其短期效果必将在游离中耗散殆尽, 不可持续。

三、基于现实问题的学校管理改进

导致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多个方面, 但不可否认的是, 学校管理在其中的作用最为直接, 因为事实上, 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学校组织任务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追求, 学校必须通过相应的管理促成该任务的完成。

1. 制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管理问题

(1)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学校管理制度的作用在于规范学校成员行为, 通过明确和分解任务, 建立引导、控制、激励和保障等机制, 寻求更加高效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结构。教师持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缺乏精力、缺乏意愿、缺乏积累等问题, 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管理制度的模糊和缺位。现有学校制度中对于如何界定专业发展在教师工作职责中的地位、如何保障教师寻求专业发展的行为得到更有力的组织支持、如何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受益、如何固化和整合教师专业发展成果、如何兼顾教师个人与学校集体的发展需求等问题的回应不能满足教师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缺乏明确规范的情况下, 教师个人和群体的专业发展行为即使偏离了组织目标也不易被调控。

(2) 管理决策不够科学

如何设计和推进教师专业发展首先是学校的决策问题, 只有科学的决策才能带来高效的实践。所谓科学决策即是尊重客观规律, 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把握决策对象的变化规律和条件, 对未来管理实践作出预测、判断和抉择[4]。学校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决策主要体现在教师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上。就目前情况而言, 学校制定教师发展规划时存在信息依据少、分析不系统、实际决策主体单一的问题, 由此导致规划本身预见性、包容性、战略性不足, 相应实践也难免出现教师寻求专业发展过程中目标游离、精力有限、不易积累、机械模仿等问题。

(3) 学校效能观未能及时转型

按学者郑燕祥的观点,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世界教育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以政府主导、改善学校内部操作为重点, 追求学校内部效能;第二次以强调教育质量、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 追求学校外部效能;第三次以智能多元化、全球化、本土化、个别化为着眼点, 追求学校的未来效能[5]。目前, 中国中小学管理者对于学校外部效能的关注远远多于对自身未来效能的关注, 也即, 更多关注学校教育“如何满足外部需求”而不是“如何个性发展”。其带来的问题就是学校管理忙于应对来自多主体、体现不同取向、不断细化和升级的诸多办学要求, 由此导致学校和教师负担不断加重、疲于应付, 巨大的压力不仅消耗了教师大量的时间, 同时也磨灭了其对专业发展过程与成果的享受, 在此过程中, 学校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设计也难以形成。

2. 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学校管理改进措施

(1) 建立分层赋权制度

教师寻求持续专业发展的自觉性需要相应的保障和激励。相对于物质利益, 专业自主权的获得是教师发展的深层激励因素, 因为只有这一因素尊重了教师“专业人”的特殊属性, 指向教师在专业层面的自我实现, 使教师享受到专业发展的权利。在前期普遍实行教师分层发展举措的基础上, 学校应进一步细化研究制定每一发展层级教师享有的不同专业权利。随着层级的升高或发展类型的不同, 教师在资源保障条件的选择空间 (如工作场地、经费支持、时间支配) 、工作过程的自由程度 (如对教学设计的要求、对教学规范执行的严格程度, 甚至对个人改革尝试失败影响的包容程度) 、专业决策的参与程度 (如可参与哪类决策、在决策中的意见权重等) 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或机会。与此相配套, 应建立本校教师发展分级标准, 标准以教师阶段性实践及其成果为依据, 不与工作年限、职称等挂钩;实行动态分级, 几年一评, 保持对教师持续的激励作用。

(2) 建立知识积累制度

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着新的实践性知识, 如教研专题研讨结论、课题研究成果、个人教学感悟等等, 要倡导教师以研究的态度进行工作, 随时将个人经验或团队发现以语言、文字、图像等形式外化, 并标以主题词, 使之具备可共享性。学校应及时收集和保存这些知识, 建立本校知识资源库, 按照知识主题进行分类, 并根据主题词编制类似知识地图等的索引, 便于日后根据检索查找到知识记录, 及时对知识库进行更新。此举的目的在于及时将教师发展成果固化, 避免流失, 同时建构学校自身的专业发展成果体系, 发挥每名教师的知识贡献价值, 实现资源共享, 避免不必要的简单重复劳动。

(3) 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组织体系

支撑学校运行的组织体系由行政系统和业务系统两个子系统构成。业务系统包括专业管理与决策、专业研发与咨询、专业执行三大类部门。专业研发与咨询部门是直接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的部门, 因此, 要加强建设。既要重视增强某一团队内教师主动发展的内动力和原动力, 又要淡化小团体的边界, 促进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年级之间教师的协作与交流, 使教师根据专业兴趣和特长寻找发展同伴并展示发展成果。可采用自主化、网络化、开放化、虚拟化等策略, 鼓励多种教师专业发展联合体的出现, 这些联合体包括教研组、课题组、咨询顾问小组、兴趣学研组、特色工作室、名师咨询室、课程研发小组以及其他专项任务小组等。对于这些团体, 学校一是要本着鼓励支持的原则, 有需求就可建立;二是要以自觉自愿为基础, 用团队魅力而不是行政命令吸收成员;三是要注重对其成果的引导和宣传, 使得小组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学校的集体财富。为尊重教师专业决策权, 应吸收专业研发与咨询部门的部分代表组成专业委员会, 参与专业事务的决策, 增强决策的民主性。

(4) 制定校本特征突出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是指向未来的行动纲领。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可以明确较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的意图和部署, 并以此为蓝图将教师个人发展整合为集体发展成果。因此, 学校有必要结合本校教师队伍实际特点和学校发展需求制定专门的教师发展规划, 从教师发展需求 (学校需求、教师需求) 、发展基础 (教师队伍特点、学校资源条件) 、发展目标、发展内容、发展方式、发展策略等方面整体上设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推进规划, 形成全体教师对于未来发展的共识。与教师发展的方式设计相比, 教师发展方向与内容的设计更为重要。要通过综合分析判断出哪些专业素养对于在某一阶段提升本校教师队伍质量乃至办学质量是最为重要的, 哪些专业素养是本校教学特点或办学特色所特别需要的, 确定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几个主要方向或主题, 使教师可以参照组织需求选择自身发展重点目标与内容, 体现规划对教师行为的引导作用, 避免内容笼统带来的行动无着。对于规划目标实现标准的设计, 不应仅仅限于活动完成、数量增加等外部化指标, 还应通过实践改进程度等内在表现来反映。

(5) 分解教师所承受的过多期待

社会对于学校教育的绝大多数期待最终集中在教师身上, 变为增加教师工作任务的依据, 特别是在学校变革发展比较明显的阶段, 教师的任务更是新旧交加, 不断增长。对于过多的社会期待, 学校可借鉴彼得·德鲁克 (Peter Druker) “有组织地舍弃”的思想[6], 有意识地通过适当的管理手段控制教师负担不断增长的趋势。首先, 学校应对教师职业所承受的多种社会期待进行校本化解释, 界定这些期待在本校教师工作中体现的基本要求, 根据本校教师实际能力控制对教师要求的程度。比如, 对于“研究型教师”的期待, 有些学校可界定为:“能够主动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并能够及时分析产生原因, 寻找解决方法。”另一些学校则可界定为:“在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娴熟教学技能基础上, 还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乐于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 并能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前者要求虽然低于后者, 只要符合本校教师实际能力水平, 就不仅能够引导教师发展而且还能避免过大压力的激增。反之, 一味求高求全反而可能限制了教师发展的信心和精力。另外, 对教师工作任务的要求应结合学校发展阶段目标进行筛选和分类, 将教师工作的要求标准分为基础性和发展性两类, 基础性是必须达到的标准, 发展性是鼓励达到的标准, 对两类标准赋以不同的管理方式 (比如利益享受方式不同, 前者与工资职称等待遇挂钩, 后者与机会奖励挂钩) 。学校要严格限定并描述教师的“基础性”要求, 将发展的选择空间留给教师, 一方面减少强制性发展内容, 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文化氛围的创设激发教师自觉寻求发展的积极性。

当然, 促进和保障教师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还是需依赖整个社会教育观、教师观的转变, 以及校长的办学理念与改革魄力。

参考文献

[1]魏雪义.教师生存状态调查.http://61.177.60.228/jswy/xlzx/js-h_jsscztdc.htm.2004-9-7.

[2]张爱兰.从课改评价数据透视中小学工作压力.见.课程教材改革实验 (2008-2009) 论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9.

[3]肖川.负担过重何以会导致肤浅.中小学管理, 2002 (3) .

[4]张建安.试析影响高校科学决策的若干因素.江苏高教, 1999 (6) .

[5]郑燕祥.教育范式转变效能保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略论学校财务管理的改进发展措施 篇三

【关键词】学校 财务管理 措施

一、学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1.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学校中的财务管理体制都不够完善。在物质采购、资产管理、全面预算、经费审批等程序上都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财务状况没有公开透明,上交的报告敷衍了事,资金流向不明确,监督作用难发挥,使账户管理使用不够科学合理,效率无法提高。

2..财务管理理念陈旧落后

学校主要是依赖于国家拨款和预算外收入来购买固定资产的,对财政资金的收支是进行逐层推进的。自然而然,学校对财务管理的理念是计划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明显是不科学的,这样会使学校的财务管理进度落后与时代的潮流,财务管理工作不能有效的开展。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因为财务部门的人员较重视决算方面的问题,忽视了预算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了预算方面的问题很难具体化,定额标准不够合理,内部控制无法实施。

3.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落后

学校的财务会计人员一般是由老师担任,对会计专业知识方面可能有所欠缺,不够完整。一般学校的管理都是通过内部管理人员来实现的,当内部管理人员不重视那些基础工作时,就无法落实到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而会计人员的素质无法进行标准化,法律意识参差不齐,综合素质无法匹配,容易造成滥用职权和虚假现象的出现。

4.缺乏有力的内部财务控制机制

学校的内部管理中内部财务控制机制是强化学校内部建设的需要,权衡学校管理的关键,明确岗位职责的所在。而许多学校对内部财务控制机制并没有太多的重视,在内部管理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缺乏管理观念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得学校的管理模式完全滞后,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5.缺乏健全的资金审批制度

依据目前而言,许多学校缺乏健全的资金审批制度。在审批的过程中,经常会违背国家法律法规,使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有小部分学校为了增加学生报读数量,加大学校影响力,没有落实好资金的审批制度,胡乱开展学校活动建设,使资金造成浪费,加重了财政负担的压力。

二、学校财务管理的改进发展措施

1.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学校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时,需要按以下步骤实施。首先,要健全财务管理的法律知识,让财务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使学校财务工作的开展更加切实有力,为其提供法律依据,在根本上保障财务人员工作的实施,避免资金流向不明确和贪污腐败的现象发生,推进学校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学校要完善财务管理体制,把目标的实现作为岗位职责,使财务管理制度深入人心,促进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促进财务管理理念的推陈出新

因为学校的管理理念比较落后,所以,想要促进学校财务管理的改进发展措施,必须要对财务管理理念进行推陈出新。根据相关的教育改革情况,把落后的财务管理理念进行推陈出新,与实际的财政工作相结合。不仅要抓好财务的预算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要增强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增加他们的成本管理理念,培育他们的风险防范以及督促他们为学校尽心尽力,使工作成效得到大力提高,最大化扩大学校效益。

3.开展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培训

学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财务管理是否高效的关键因素。所以,学校要吸纳高素质专业的会计知识型人才进行财务工作,扩大学校的教育宣传力度,培训财务会计人员的法律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宣传敬业爱岗工作,倡导对事不对人的做事风格,保守职业道德秘密、进行公私分明的财务工作,杜绝一切违反犯罪行为,禁止有任何徇私舞弊或贪污受贿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落实岗位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提高其管理人员的操作技能,落实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实现学校财务工作的系统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管理。

4.健全内部财务控制机制

通过健全学校的内部控制机制,从而促使学校内部之间、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加强对审批权限的控制,重视内部的审计,并要根据财务管理制度科学开支各种费用。同时,财务人员要时刻关注非货币的消息,也要关注货币的消息;其财务报告不单单要关注过去的信息资料,还要关注未来的信息资料,使学校财务信息更加透明化,通过学校的治理机制、预算管理、业务管理和职权控制等实现内部控制。而制定会计制度要合乎法律规定,实行会计制度管理要和学校要求相吻合,这样才可以使学校和财务管理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5.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和流程

上文中提到,我国许多学校中资金审批制度是不够完善的。而资金审批工作是财务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环节,所以,学校要大力提高财务审批的财务工作。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实际工作结合,建立完善的资金审批制度,严格遵守审批的操作流程,使部门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相应的职责范围,对需要审批的文案,必须经过负责人的检查方可签字实施。与此同时,在财务审查的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明确把关好相关审计工作原则,严格执行财务审批。从而,使学校财务审批工作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三.总结

为了推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学校是起了重中之重的作用,所以学校必须带头做好教育和内部工作。财务管理是学校的核心环节,需要确实落实好财务管理工作,让其成为学校的前沿力量,推动学校的改革创新,使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玉霞.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必须严把“四关”[J].工会论坛,2012,(8).

[2]陈安民.加强学校财务管理 促进学校健康发展[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9,(1).

4.学校工作改进计划书 篇四

8、区域推进“古诗文诵读特色”、争创市“无流生乡镇”和“双高两基乡镇”。

9、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落实新课标。要促进新课程理念从认识层面向操作行为层面转化。

10、提高教科研水平,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努力将学习化组织的建设研究向纵深推进,并确保阶段突破性成果。

三、具体措施:

(一)强化后勤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1、后勤服务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和前提基础。后勤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想教学所想,急教学所急,以主动服务、超前服务、优质服务为主导思想,明确职责、坚守岗位,高质量的完成各项工作。

2、严格按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任何个人不得擅自向学生增设收费项目。加强经费管理,严明纪律,继续开展校务公开、民主理财活动,学校重大决策由教代会通过,充分利用党、工、团的廉政监督作用。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如期如实完成各项报表。切实做好校产校具的管理工作,完善校产校具的管理制度,加强防范意识,确实做好安全工作。

3、优化育人环境,搞好校园绿化。

(二)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实行民主治校。

学校要成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定期召开会议,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体制。让工会组织参政议政,民主治校,要采用多种形式,定期开展工会活动,丰富教师的文娱生活。

(三)建立健全档案制度,规范档案管理

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教学、校产校具、文书、会计等各类档案制度,规范档案收集与管理,每学期整理一次,每学年装订一次。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

(四)扎实开展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德育实效

1、要充分发挥校党支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全面落实《中学德育纲要》。狠抓“保先”教育的第二阶段工作,推动教育教学活动上台阶。

2、建立健全德育工作制度,成立领导小组。学校建立以校、党支部、政教处、教务处、共青团、班主任、政治教师组成的德育工作组织,利用校会、班会、政治课等时间,加强《守则》、《规范》教育,以《守则》、《规范》为准绳,狠抓落实,常抓不懈;以《班级管理细则》规范每个班级;以班主任为主,学科教师配合多元化、多角度加强班级管理,抓好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以评选“文明班级”、“文明学生”为契机,从而努力营造“人人为班级争光”“人人争当文明学生”的良好氛围,促进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

3、创造条件,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升国旗制度,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及邀请乡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校外辅导员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的专题报告,从小培养学生树立“学好科学,报孝祖国”的远大理想和信念。在教学中结合各学科特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电影,及爱国主义教育电视节目,加强对学生爱校、爱乡、爱国教育,并根据我校的特点在重大节目、纪念日举行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集体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锻炼学生的说、写能力。

4、加强校园治安工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成立学生护校队,在教师的带领下负责学校治安工作,同时加强对师生的普法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全体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定期邀请乡镇领导及乡派出所领导来校作法制讲座,以具体的事件,生动的图片展等,加强对学生法制教育,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坚持开展创建安全学校活动,把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同周边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学校工作改进计划篇三

根据县教育局文件精神,乡教育辅导站工作要点,从我校实际出发,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为建设成为“师德高尚、常规扎实、质量上乘、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而努力奋斗。

二、基本情况

贵迷小学教学点:全校共有学生**人,其中女**人,开设有*—*年级。教职工*人,代课教师*人。

三、工作目标

1.强化办学理念,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质量强校。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即:培养学生做好身边的小事,做身边的好人,做适应时代要求用人的办学宗旨。

2.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围绕课堂教学,体现素质培养,完成德智双全,美劳兼顾的培养目标。

3.更新观念,树立新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4.质量目标:

(1)数学、语文及格率1年级为65%,2-6年级为60%。

(2)优秀率1年35%,2-6年级为30%。

(3)辍学率为零。

(4)学生思品合格率达100%。

四、具体工作:

(一)德育工作

1.教师要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率先垂范。

2.教师认真贯彻学习《新教师职业道德》,提高思想认识,强化道德观念。

3.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利用晨会或周会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逐渐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4.教育学生学会树立保护环境的意志,注重校园清洁卫生,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经常参加校园清扫活动。

5.以班主任为工作主线,抓好常规管理.

(二)教学常规工作

1.做到按国家要求开齐开足课程,执行国家规定的作息时间,不挪课、占课和随意调课,加强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落实培优辅差工作。做好各个教学科目的教学、研究、考试、考核,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任课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科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作业批改认真,讲评及时。

3.要注重经验积累,总结教学得失。

4.班主任学期内至少召开一次家长会,对每名学生至少家访一次。

(三)教学科研工作

1.注重课程改革,深刻理解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途径、方法、策略。

2.强化课堂教学效率意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抓好常规教学,认真学习新课标,严格执行备、教、批、辅、考制度,找准目标,挖掘潜力,发挥潜能,培养习惯,向40分钟要质量。

3.积极主动到中心小学或村级完小进行教学经验交流。

4.教师要积极参加优质课竞赛,不断总结教学成功与不足。

(四)校园设施及环境工作

合理利用资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添教学具及教学用品。主动与村委联系,使学校工作得到社会大力支持。

校园整理做到环境卫生天天做,绿化、美化年年做,力争创建舒适的教学环境。

(五)学校安全工作

1.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

2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不断增强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加强学校安全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时时事事讲安全。

3.建立定期检查制度,主要以校舍安全防火、防电为重点、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4.加强教育,努力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学校坚持把安全教育渗入课堂和活动,特别是每逢节假日都集中进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演练,不断提高了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事故应急处理能力。

(六)财经工作

1.做好经费收支预算,年度开支合理。

2.认真做好账目收支登记,票据真实,严格审核。支出票据要有领导签字,支出发票一般都为统一税票。

3.做好免费教科书的发放和登记。

附:具体月程安排:

三月:

1、开学准备工作

2、开学报名,发教科书

3、制订教学计划,课程安排。

4、新生入学教育。

四月:

作业学生检查。

五月:

1、期中检测。

2、总结半期的教学得失。

3、家长活动周。

4、“五一”假安排。

六月:

1、学生作业检查

2、迎“六一”优秀作业展。

3、教学研讨活动。

七月:

1、制订复习计划,期末复习。

2、期末质量检测。

3、总结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得失,并写好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5.学校文化发展改进计划 篇五

第5期学员作业

作业名称:学校管理改进计划实施效果专题报告

学员编号: 学校名称:

名:

联系电话:

学校管理改进计划实施效果专题报告

学校常规管理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加强学校常规管理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自去年9月开始,XX中心校借常规管理活动年为契机,努力创建常规管理达标学校,积极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之对学生的知、情、意、行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完成学校的育人目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现将我校做法作一个专题报告:

一、学校育人环境有较大改观

1、学校领导重视,常规管理到位。学校领导和老师充分认识常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投入一定的物力、人力、财力,加强了学校环境的整治,使校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善了育人环境,学校领导和老师全力以赴,不仅做好学校环境的改造工作,而且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做到管理有制度、工作有计划、有阶段性检查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师生精神文明教育效果显著。学校的校园是师生共同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场所,校园环境的优美与肮脏,秩序井然与混乱都直接影响到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大问题。因此,XX中心校依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力争达到宽松而活泼、明丽而清新、高洁而和谐的总体效果。在不同的场所设置不同的内容图案,以达到不同的育人效果;利用不同的建筑空间,设置校园文化、校门文化、走 廊文化、教室文化、绿地文化、楼梯文化、厕所文化等。“勤奋、拼搏、钻研、创新”的校训,“博学多思、活泼向上”的校风,“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努力争当四好少年”等宣传标语耀眼醒目,使人进入校园觉得学校办学理念先进,文化气息浓厚,时时激起教师工作热情和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做新时代好少年的决心。校园文化长廊内容丰富,设置有彩绘画、图案与内容相当丰富,主要是以“德智体”、“安全教育”为主题,另有“语文园地”、“数学乐园”、“英语攻关”等学习专栏,诗画搭配,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天天受到教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立志成才。教室内名人画像、名人名言,黑板上方激励性标语,《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室后面定期更新黑板报内容;楼梯、走廊旁“上下楼梯靠右行”、“切勿攀爬走廊护栏”、“关爱生命、注意安全”等温馨提示,发挥着育人的作用,使师生时时都在接受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达到了“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处景物都会传情”的效果。

3、加大校园环境整治力度,净化、美化、绿化校园。校园环境卫生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形象。XX中心校在开展常规管理活动中,严格贯彻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下大力气消除脏、乱、差现象,建立公共卫生制度,落实卫生工作责任制,经过努力,使校园整洁、美观。校园、草坪、通道、楼梯、教室、功能室、办公室等无垃圾、无果皮纸屑、地上无痰迹,墙上无印迹、墙壁、门窗无蛛蜘网、水沟通畅、室内空气流通、干净、物品摆放有序;厕所设置符合标准,定期消毒,保持清洁。此外,充分利用校园 空间植树、栽花、种草,布局合理,清新宜人,达到美丽的环境净化人,文明的环境造就人,健康的环境教育人的良好育人效果。

二、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方式急需转变,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进一步提高。对此,XX中心校高度重视教师的培养,先后委派青年骨干教师到XX、XX、XXX观摩学习,吸取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经验,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校本培训方面,通过专题讲座,读书交流、集体备课、课题研究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新时期教学理论,学习先进的教改经验,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同时通过压担子,上达标课、上公开课、示范课,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学校、区的骨干力量。

2、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教育无小事,事事在育人。要想改变学生的世界,必须先改变教师的形象,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因此,XX中心校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福绵区教师从教行为的十项规定》,要求教师做到敬业爱生,乐于奉献,关心爱护学生,耐心细致教育指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上进,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达到育人的效果,让社会稳定、让家长满意、让学生满意。

3、教学管理精细化,常规教学规范化。建立较为完备的教学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建立较为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在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效果管理等方面,更加精细化;在过程管理中,更注重计划制度,督促检查、量化评估等环节。在常规教学方面,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计划、师资培训计划、教师个人计划较为全面,项目齐全、内容详细,目标明确。备好课是上 好课的前提,广大教师备课十分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讲究科学性、实效性;课堂实践后有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反省不足。课堂教学逐步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消除了训斥、批评、挫伤学生的现象。做好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一些创新课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趋向,体现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重要。

校园是一片净土,这里只有书声,只有快乐。老师们和谐共事、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同学们勤奋学习,追求上进,整个校园呈现出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教育教学质量随之不断提升。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项活动都育人

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最乐意参加的;活动同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养成教育活动中。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学业多么优秀的学生,如果没有一颗精忠报国之心,是不会成为建设祖国有用之才的。因此,我校注重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听爱国主义故事,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唱爱国主义歌曲等多种形式,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如:国庆节,开展“祖国,我为您添光彩”演讲活动;元旦,举行“爱国主义歌曲大家唱”歌咏比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丽的河山,辉煌的成果,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增强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家的意识,从而立志为建设伟大祖国努力学习。

2、通过“国旗下的讲话”带动养成教育。XX中心校让学生参与每周的 升旗活动,通过国旗下的宣誓、国旗下讲话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学生进行 规范教育。根据重大节日、纪念日,校长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话,有英雄人物的故事,有纪律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保护环境教育„„,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启示,受到教育。

英雄人物的事迹是学生最喜欢的,同时又是对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走向成功之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烈火烧身、黄继光、小英雄雨来、汶川地震中舍身救学生的老师„„,促进学生养成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

纪律法制教育成效显著,国旗下的讲话,通过一些法制小故事、小案例,让学生明白遵纪守法,应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遵守学校纪律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使他们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加强“五爱”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在国旗下的讲话中,学校要求学生热爱祖国,必须从热爱家乡、爱学校、爱班级做起,关心爱护同学,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草树木、保持公共卫生整洁、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利用常规性活动巩固养成教育。XX中心校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注重抓好班队主题教育,通过学习《守则》、《规范》,《四好少年标准》等,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特别是学校少先队通过组织开展“爱心献老人”,“爱心寄灾区”、“大手拉小手”、“一帮一”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满快乐,感到幸福。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学好本领,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服务。

4、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XX中心校十分注重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2009年秋季期成功举办了学生运动会,篮球、乒乓球、拔河、短跑、接力赛等,赛场上展现了学生的风采,赛出风格,赛出了水平,提高了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积极性。2010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成功举办了学生文化艺术节,朗诵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手工作品比赛、歌咏比赛等,展现了XX中心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同时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6.学校文化发展改进计划 篇六

规划和实施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我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下,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全面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根据《大姚县教育局关于加强全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湾碧初级中学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根本的行动指南,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突出“以人为本、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强化“三风”建设,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总体目标

按照教育局提出的“五牢记”、“五带头”、“十突破”的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科学发展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

三、遵循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人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把体现学校教育人文本质和培养学校的人文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一)思想性原则:就是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校园文化阵地。

(二)实践性原则:校园文化重在建设,重在实践,要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全面成才、形式喜闻乐见、同学参与性强、身受广大同学喜爱和支持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层次性、具体性、全面性等特点,所以要统筹兼顾,全员参与,持之以恒。

(四)发展性原则: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所以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

(五)参与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注意发挥学校、班级、学生、家长及社区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活动,逐步形成规范、和谐的校风,科学务实的教风,兴趣浓厚的学风,进取向上的班风。

四、主要内容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组织精神和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学校的组织文化渗透在组织的一切活动之中,是组织的灵魂。它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组织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二是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三是组织的物质环境和物质条件中的文化氛围。具体而言,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的办学理想和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理想和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相应的管理制度、办学理念、学生培养目标、师资选择标准、课程体系、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校园氛围所体现的精神内涵。

如何建设学校文化,我校经过认真思考与讨论,决定从价值观念(精神层面、隐性文化)、物质文化(显性层面)同时架构我校的文化建设。

(一)学校深层文化建设

(1)、塑造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精神。根据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和办学特色,归纳提炼富有学校特色的校训和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目标等,逐步形成体现师生共同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的学校核心精神,发挥其对师生的导向、陶冶、约束、凝聚作用及对社会的宣传功能。

(2)、培育积极向上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对原有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再次提炼和挖掘,对走形式,做摆设,千篇一律,不切合实际,“假、大、空”,对学校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的要立即进行修订和完善。引领全体师生认真学习,领悟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提升师生精神风貌,以饱满昂扬的精、气、神,投入学习和工作。培养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积极进取的学习、工作态度,培育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风气。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要具有稳定性,拓展和丰富内涵和外延。

(3)、设计凸显学校特色的形象标识。创作具有激励性的校歌,制作含义深刻的校徽、校旗等,使之成为凝聚学校精神的具体标志,引导学生在唱校歌、戴校徽、用校旗中传承学校精神。

(4)、拓展文化传播载体的功能。办好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积极创办校报、校刊,建设绿色校园网络,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功能。坚持开展好社会主义荣辱观进校园、现代科技知识进校园、先进人物(事迹)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廉政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并让学生积极参与作品编辑、制作,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

(5)、全员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扎实开展“特色教育”,丰富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活动,开发师生潜能,培养师生特长,并让每一位师生在校期间都能学会一门艺术技能,获得一次登台表演的机会,留下一件值得回忆的作品,做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情。

(6)、发挥校内各组织带动作用。加强少先队、共青团和党小组建设,规范组织活动,发挥其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定期开展“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师德标兵”、“教学能手”等评比活动,激发师生争先创优热情。

(7)、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总结、提炼发自师生内心,有激励作用的语言,在师生经常集中和出入的地点进行张贴,美化环境,激励师生。

(二)创设校园文化氛围

(1)、营造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

①、设计和规划校园硬件环境建设,根据学校 2006至2011年总体规划,整体规划好学校的文化环境,让校园充满教育性、体现文化特质。

②、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按学校规划分批完成学校的净化、绿化,使校园环境达到花园式学校的要求;

③、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阅报栏、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

④、及时展出学生书画作品等,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⑤、建成学校完善的校园广播系统,利用学校广播及时播发校园新闻和优秀事迹。

⑥、在学校主要部位悬挂名人字画,展示学校的校训和教书育人理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

⑦、加强学校网站建设,通过网络加强师生文化教育,提高文化修养。

(2)、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特色文化生活:立足校情实际,以“傣族风格、书香校园”为主题,不断丰富完善特色教育活动的内涵,积极探索具有傣族风味的特色教育活动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全面提升学校特色教育活动的质量和品味。

①、认真开展好“民族文化进课堂、民族体育金学校”活动,营造和形成浓厚的民族文化教育氛围,彰显民族文化教育特色。

②、全体师生员工全员参与,认真组织开展好傣族日常问候语交流,傣族歌舞、民族体育等特色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师生开展才艺展演和文体娱乐活动,营造和形成师有特技、生有特长、校有特色的特色教育活动氛围,让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性情、增进互信、融洽关系,形成团结和睦、互助友爱的校园人际关系。

③、广泛开展以“以书香浸润生命”为主题的系列读书活动,成立由教务主任任组长,图书室、阅览室管理教师和语文教师为成员的读书活动工作小组,做好规划,用好各班图书角,通过系列读书活动,让阅读和思考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树立起“以书香浸润生命,让知识伴我立人”的理念。

④、要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意的课外文化活动,占领学生的业余生活阵地。各班要利用班团会,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小型的文化娱乐活动,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生会、团委要发挥职能,以广大学生爱好、兴趣为纽带,增设让全校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丰富第二课堂。

⑤、学校每年要举办一次以上全校性的大型文化艺术节教育活动,倡导学生参加,使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⑥、建设良好的校风。要结合本校实际,通过阐释学校教书育人的理念,弘扬校风,形成自己的特色,引导学生养成文明、守纪、勤学、上进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开展校园文化教育

(1)、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或优秀影视片;利用各种纪念日,组织开展读书宣传活动;每年组织新生开展入学教育,进行新团员宣誓;举办各种知识竞赛或演讲会等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直观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2)、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制定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学生行为评价和反馈体系,不断促进学生行为的养成;开展评选先进团支部、先进班集体、文明宿舍、文明学生等争先创优活动,用先进激励学生健康发展;注重法制教育,开设法律教育课,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开展学生值周活动,建立学生行为监督小组,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从而养成自觉遵法守纪的良好行为。

(3)、开展班级形象设计、宿舍美化等活动,浓厚学校文化氛围。

五、重点工作

(一)、从基础开始,挖掘学校特色,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⑴、重视学校的优良传统。

⑵、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⑶、挖掘傣族文化特色,以现有校园文化状态为基础,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规划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景。

(二)、把“重素质、扬个性、能创新、可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勤奋、求实、善思、乐学”的育人理念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意识、自觉行动,把办学育人的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培育成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特色。

(三)、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

每年开展一次活动,结合学生需要和学校实际设计主题活动,以傣族文化为特色,弘扬时代主旋律,发现和激励有文化艺术特长的学生。

(四)、开展好兴趣小组活动

(1)、成立傣族韵律操、武术、篮球、乒乓球、跳绳;阅读与演讲;书法与绘画;傣族日常用语交流、傣族歌舞兴趣小组。

(2)、定期在级部展板中展出学生书画作品。

(3)、开展英语兴趣小组洗活动,进行每周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特长。

(4)、尽快成立学生文学社,定期出版校报校刊,面向广大同学征稿,促进我校学生文学修养水平的提高。

(5)、成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功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6)、开展学生每周国旗下的讲话,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五)、发挥教学及活动设施的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图书室、体育场等教育教学设施和活动器材,发挥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最大功效。

(六)、建设平安校园。健全完善校园安全机制,加强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为学生创设安全有序的学习环境。

(七)、积极进行学校制度创新。结合新课程改革和“提质减负”要求以及开展“三生教育”、“民族教育”、“大姚教学范示标杆教学”、“德育导师制”、“特色教育”等工作的需要,不断完善和丰富相关的方案、办法和制度,使之更好地保障和推进学校各项工作。

六、强化管理

(一)、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或教导主任为副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组,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列入日常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制度,落实责任,形成学校领导亲自抓、全校师生齐抓共建的工作机制,坚持不懈、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面落实,努力把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实、抓好。

(二)、健全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和细化教职工劳动纪律、教育教学管理、食堂和后勤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以严明的纪律、严格的管理规范校园秩序,促进学校“精细化”管理,推进依法治校,增强师生的纪律意识、法制意识。

(三)、坚持“四全”即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程运行、全面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定期进行计划、部署、评估和总结,保证工作的落实。

(四)、学校积极争取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保证建设的正常进行。

(五)、在学校制定教学目标责任书时,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成绩列入各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范围,促进教师的全体参与。

大姚县湾碧初级中学 二0一0年九月一日

湾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特色兴校

办学特色: 以规范教育为基础、以生命教育为核心、以立人教育为目标,打造“傣族风格、书香校园”。

办学目标: 把湾碧中学打造成为——师生实现生命意义的地方,展示才华的舞台,追求幸福生活的家园。

7.学校文化发展改进计划 篇七

2007年8月,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 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原海南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海南大学。这是海南省委省政府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要战略性决策, 目的是通过整合两校优势, 建成有特色、高水平的“211工程”大学。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教育部、农业部的指导帮助下, 学校合并融合工作平稳、顺利, 达到了预期的阶段性目标, 取得了两校合并1+1>2的效果, 实现了学科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大步跨越, 并于2008年底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党的建设是创办高水平大学的根本保证, 对于一所新合并的大学来说, 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程。在深化合并融合和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大力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 结合学校合并实际, 围绕学校发展大局, 着力构建和完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为新海南大学深化合并融合和推进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在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党建工作的同时, 我们高度重视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着眼于适应并校后学校科学发展的要求, 构建切合本校实际的党组织运行机制

学校党组织运行机制要与学校发展需要相适应, 与学校治校模式及管理体制相统一, 才能真正对学校办学及改革发展起到领导核心和政治保证作用。新海南大学合并组建后, 形成哲、经、法、文、理、农、工、管等八大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学科专业体系, 设立4大学部、20个学院、3个公共教学部, 拥有博士点11个、硕士点74个、本科专业65个, 全日制在校生3100多人, 全校教职工3000余人。随着正式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既迎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 也面临着合并融合和办学转型的严峻考验。较大的办学规模, 远距离跨校区的办学状况, 原两校不同的历史积淀, 形成了复杂的管理关系, 决定了新大学必须采取有别于原两校的治校模式:一是要强化民主决策的机制, 汇聚各方面智慧办好学校;二是要适当下移管理重心, 避免出现学校事事包办而管不深、管不透的情况;三是要更加重视基层单位的建设及其作用的发挥。与此相适应, 我们从三个层面建立健全学校各级党组织。

1. 建立校党委及其常委会, 推进学校民主决策

根据学校办学实际, 我们提出新大学建立校党委常委会制, 校党委设11位常委和其他委员, 常委和其他委员的比例约为1:2, 其他委员大部分为基层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这一提议得到了海南省委的支持和批准。校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 统一领导学校各项工作, 每学期召开全体会议, 听取常委会工作报告, 研究决定学校重大问题, 安排学校重要人事, 集中主要精力抓好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要工作, 把好政治方向, 维护校园稳定, 领导学校工会、团委及其他群众组织, 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教育方针政策在学校正确贯彻和落实。校党委全委会闭会期间, 常委会行使对学校工作的统一领导权和决策权, 对全委会负责。实践证明, 这样一种制度安排, 既很好地落实了民主集中制, 推进了学校党内民主建设, 促进了学校的民主科学决策, 又较好地实现了学校决策与基层工作的有机衔接, 有利于统一思想, 有利于基层单位和广大师生员工理解、拥护和贯彻执行校党委的决策, 使学校得以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广大师生员工, 平稳、顺利地落实合并融合和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 实现了新海南大学办学的良好开局。

2. 建立二级单位党委, 加强二级单位党的领导

新海南大学实行“学校、学部、学院、系 (专业) 四级建制, 以校院两级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校在人、财、物等方面对二级学院充分放权, 以促进二级学院加快提高自我管理与发展的能力。为适应学校这一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我们在二级单位党组织建设中实行分党委制, 党员人数超过80人的单位设立分党委, 全校共19个二级单位 (包括各本科学院) 设立了党委。对于二级单位党委, 一方面在设置基层党支部、教育与发展党员、推荐与任免干部等党建工作方面赋予其更大的权力和责任, 另一方面对其在单位管理、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二级学院实行党政协作、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 学院党委是学院的政治核心, 保证并监督学院工作, 与学院行政领导共同负责学院的改革与发展;院长是学院行政工作的主要责任人, 学院行政工作实行院长全面主持、副院长分工负责制。学院最高决策形式是党政联席会, 由学院正副院长和正副书记组成, 涉及学院重大决策、重要人事安排、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 必须提交党政联席会集体讨论决定;按会议议题分别由院长或书记主持, 涉及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事项由院长主持, 涉及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等事项由书记主持, 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充分发挥了二级单位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 确保了二级单位规范有序地行使办学自主权, 促进了单位事业健康发展。

3. 扩大基层党支部覆盖面, 强化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由于原“两校”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机制、师生思想感情与行为习惯差异较大, 在融合统一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同时, 学校从一所地方高校转变为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高校, 角色和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各方面改革与建设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在此情况下, 加强基层党支部的建设, 发挥基层党支部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显得格外重要。为此, 我们制定了《教职工党支部工作条例》《学生党支部工作条例》, 规范和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对于学生党支部, 低年级本科生按专业或年级设置党支部, 高年级本科生则实现党支部建在班上, 研究生党支部根据实际按班级、年级或学术团队组建, 确保学生党支部覆盖所有的专业、年级和班级, 此外还试点开展了党支部进学生宿舍的工作。对于教职工党支部, 除了按传统做法以系、专业、教研室、研究所、处室等为单位组建外, 还积极探索将党支部建到重点学科和教学、科研团队上, 从而实现了教职工党支部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和各基层单位的全面覆盖。与此同时, 我们通过持续深入地开展以“争先创优促和谐”为主题的基层党建活动, 有效发挥了全校208个基层党支部化解内部矛盾、凝聚师生人心、发动各方力量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着眼于提高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 大力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领导班子的建设, 对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推动学校改革发展事业至关重要。对于新合并高校来说, 领导班子的一举一动, 更是牵动着广大师生员工关注的目光, 影响着广大师生员工的办学信心和士气, 进而影响到学校整个合并融合和改革发展的进程。为此, 我们始终将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紧抓不懈, 确保领导班子正确驾驭和引领学校办学全局, 始终发挥出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克服困难、奋勇向前的火车头作用。

1.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核心在于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校党委与校行政的决策权限关系。校党委 (常委会) 是学校的领导核心, “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 就学校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校长是学校法定代表人, 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分别制定校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 具体明确地划分各自的议事范围并严格执行;二是规定凡属行政议题提交校党委全委会或常委会议决的, 一般应先经校长办公会讨论, 特殊情况需直接提交校党委 (常委会) 议决的, 须经校长和分管校领导沟通并征会议主持人同意;三是校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关于行政议题的决策, 除审议通过学校纲领性文件或涉及学校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文件外, 一般只提出框架性、原则性的指导意见, 具体方案仍交由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通过上述举措, 既保证了校党委 (常委会) 不陷入具体的日常事务之中, 能够集中精力抓学校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大事, 又使校长能够放开手脚抓好行政工作, 从而形成了党政协调统一的领导决策机制。

2. 积极促进领导班子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学校规定, 提交校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议决的议题, 分管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必须事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涉及学校全局性工作或广大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议题, 还要事先充分征求各有关方面的意见, 并由分管校领导 (必要时由主要校领导) 主持召开征求各相关方面意见的会议, 形成基本共识后方可提交会议议决。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问题, 我们还采取课题立项的方式, 委托给主要由一线专业教师组成的课题组进行事先研究, 以确保相关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例如学校的编制管理与津贴分配制度改革, 专业性、复杂性和难度都很大, 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和谐稳定, 校党委委托专门课题组, 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提出了“编制以师生比为依据、津贴按编制切块、实行二次分配”的改革实施方案, 既符合学校改革发展的大方向, 又兼顾了各方面的利益诉求, 获得了教职工代表大会的高票通过。另外, 我们积极修改、完善校务公开制度, 建立学校重要决策征询意见、重要校情通报、重要政策公布、重要事项公示等制度, 扩大和落实了师生员工对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的知情权、建议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 高度重视抓好领导班子的团结

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 是全校师生员工团结融合的风向标和催化剂。校党委常委会提出, “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班子的团结”, 并为此制定了领导班子成员谈心制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 且坚持不懈地实施, 促进班子成员经常性地坦诚交流与沟通。此外, 建立了每两周一次的全体校领导通气会制度。在通气会上, 校领导们自由发言, 通报各自分管工作的进展情况及下一步打算, 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请大家帮忙出建议, 并就提交校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的议题进行初步的协商酝酿, 较好地达到交流思想、统一认识、增进感情的目的, 从而在班子中促成了协调统一、团结共事的良好氛围。

4. 着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建设

新海南大学正处于转型、提升的关键时期, 如何在海南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基础薄弱的地方建成一所高水平大学, 学校领导班子还缺乏经验, 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 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才能从更高的高度和更广的视野驾驭办学全局, 把握正确方向, 谋划学校发展。为此, 我们大力加强理论学习, 建立健全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 促进理论学习经常化, 增强学习针对性与时效性。同时, 建立了学校领导班子专题务虚会制度。领导班子专题务虚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 参加人员除全体校领导外, 扩大到各二级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会议采取异地集中和半封闭的开会形式, 确保全体与会人员专心致志地进行交流与研讨。每位校领导都于会前对会议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在会上发表其研究成果或心得, 供与会人员评议和引发进一步的讨论, 真正达到了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两年来, 我们先后召开了“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架构”“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学校办学特色与重点学科方向”“学科专业整合与布局调整”等专题务虚会, 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新思想、新共识, 为学校出台十年发展规划、“211工程”三期建设行动计划、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意见等一系列改革发展纲领性文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5. 认真抓好领导班子作风建设

根据学校工作实际, 我们以改进和加强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为突破口,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 进一步完善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教学单位制度, 丰富了领导班子成员与师生员工的直接联系渠道、沟通方式和交流平台, 建立了领导干部轮流担任班主任制度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我们还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工作, 规定领导干部除根据工作需要随时下基层调研外, 还要定期结合办学实际选定专题深入开展调研并提出调研报告。在实际工作中, 班子成员都积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 学校主要领导每学期调研次数超过了10次, 调研成果及时在领导班子通气会或务虚会上进行交流, 从而促进学校决策工作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三、着眼于汇聚学校发展合力, 努力将师生员工思想行动统一到学校科学发展上来

师生员工是学校改革发展的主体力量。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 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在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师生员工办学, 积极鼓励和发动广大师生员工的创业热情与工作积极性, 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共同办好新海南大学。

1. 以先进思想引导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了促进广大师生员工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 更好地跟上学校合并融合和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的新形势, 我们一方面积极组织广大师生员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使广大师生员工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 定期性、经常性地组织师生员工深入开展教育创新、科研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思想讨论活动, 使广大师生员工对“建设怎样的‘211’工程大学和如何建设”“培养怎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形成怎样的办学特色和如何形成”等核心办学问题逐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从而切实增强了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领导班子为落实合并融合、实施“211工程”建设、推进学校科学发展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认同感和拥护度。

2. 以宏伟目标凝聚人

我们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的集体智慧, 确定了学校的总体办学目标, 即:紧紧抓住服务海南这个根本, 围绕“热带”“海洋”“特区”培育学科特色, 力争主干学科对海南支柱产业形成强大支撑力, 特色学科达到全国一流, 强势学科进入国际前沿, 办学水平进入全国高校百强, 成为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满意的有特色、高水平的“211工程”大学。围绕这一办学目标, 我们大张旗鼓地组织开展了相关的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密集报道“211工程”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营造了“211工程”建设的浓厚氛围, 使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的目标日益深入人心, 从而普遍增强了广大师生员工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坚定了办好新海南大学的信心和决心。

3. 以崇高精神鼓舞人

一是树立和宣传身残志坚、十余年扶贫救困如一日的赵红亮同学和见义勇为、奋不顾身抢救两位溺水老人的潘东升同学两个先进典型,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一批中央和海南省媒体对赵红亮同学的感人事迹进行了全面报道, 并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反响;二是评选海南大学“十佳教师”, 在16000多名师生员工踊跃参与投票下, 评选出了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师德表现优秀的“十佳教师”, 进行了隆重表彰并将他们的先进事迹在校内外媒体上广为宣传,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过树立和宣传上述先进典型, 给予全校师生员工巨大的精神鼓舞和激励鞭策, 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 图书馆和教室抢座位自习的现象比比皆是;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在岗创业蔚然成风, 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到实验室搞科研的人数不断增加, 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持续好转, 形成了凝心聚力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的良好局面。

四、着眼于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党风廉政建设事关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从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高度, 第一次将反腐倡廉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 对反腐倡廉建设构成了新的挑战, 在这方面高校也不能独善其身。中央将高校列入现阶段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之一, 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新海南大学合并组建后, 面临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大范围物质资源整合的任务, 对反腐倡廉建设更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 我们始终将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的一个重点, 坚决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 严肃党纪, 狠抓党风, 着力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入。

1. 狠抓机关作风建设

机关作风建设对学校党风、校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了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校党委出台了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并专门成立了机关党委, 在纪检监察部门的指导和协助下, 全面加强机关党风廉政教育、监督与管理, 每年都对机关各部门及其负责人风纪表现、廉洁自律表现、为教学科研第一线服务态度等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作为机关干部年终考核、职务晋升、评优表彰的基本依据, 从而切实转变了机关作风, 并促进了全校党风、校风的建设。

2.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 积极开展党风党纪教育, 大力倡导广大党员干部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倡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思想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学风, 密切联系群众、民主包容、勇担重任的领导作风, 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实干兴校的工作作风, 清正廉明、洁身自好、健康积极的生活作风。特别是重视开展观看警示教育影片、举办专题辅导报告等丰富多样、行之有效的活动, 不断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 做到反腐倡廉警钟长鸣, 切实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意识和提高自我约束力。

3. 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完善校党委、校行政议事规则, 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 坚持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必须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干部述职述廉制度、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纪委同领导干部谈话制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与采购项目招投标制度、财务开支严格审批制度、重要资金项目运行过程审计监管制度、重要人事安排公示制度等, 从源头上筑牢反腐倡廉防线。

4. 积极推进校务公开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行政分管领导主抓、职能部门具体承办、师生员工广泛参与的校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扩大校务、院务公开的内容, 积极公开学校和学院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和实施方案、财务预决算情况、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大宗物资采购、干部人事变动、招生计划和收费项目以及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等事项, 紧紧依靠师生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5. 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

8.学校文化发展改进计划 篇八

自2012年起,在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技术支持和专家指导下,埃塞俄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尼日尔和塞内加尔一直在执行“非洲采购促发展计划”。粮农组织最近在一份详细阐述了该计划的报告中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从最贫困的家庭农民那里购买农产品可以有助于政府的农村扶贫工作。

“非洲采购促发展计划”自2012年2月开始在埃塞俄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尼日尔和塞内加尔实施。巴西和英国国际发展部为此项联合倡议提供了450万美元资金,旨在提升非洲小农的粮食和营养安全并促进创收。以粮食署“采购促发展”(P4P)举措和粮农组织在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基础,试点活动帮助农民团体更多地参与粮食的生产和销售,从而促进学校供餐计划和饮食的多样化,同时加强公共政策对话。

粮农组织指出,“非洲采购促发展计划”从当地生产者手中进行公共采购能够整合小规模家庭农民,引导学校等公共机构对其产品的需求,使当地市场的价值得到提升,从而促进粮食安全和多样化。该项目于2012年启动,目前已为12万8000多名学生提供了口粮,并使得5,500多个家庭农户受益。

The latest report of UNFAO shows that, in past 3 years, the "African Purchasing Promoting Development Plan" carried out in five African countries including Ethiopia which means to purchase food from farmers for the consumption of school and other public departments has reached favorable results. The practice proved that this project not on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griculture, but also improved people’s livelihood and nutrition.

Since 2012, under the technical support and experts’ guidance of FAO and WFP, Ethiopia, Malawi, Mozambique, Niger and Senegal have kept carrying out "African Purchasing Promoting Development Plan". FAO said in a detail report of this plan tha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purchase agricultural products from poorest farmers can help the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of the government.

"African Purchasing Promoting Development Plan" was implemented in February, 2012 in Ethiopia, Malawi, Mozambique, Niger and Senegal. Brazil and British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fered $4.5 million to improve the food and nutrient safety for African farmers and boost income. On the basis of the "P4P" plan of FAO and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food production, pilot activities help farmer groups take part in food production and sell, so that it improves the diversity of food service at school and enhances public policy dialogue.

FAO said that, "African Purchasing Promoting Development Plan" does public purchase from local producers which can integrate small farmer groups, guider public demand for food including school, raise the local market value and promote food security and diversity. This project started in 2012 and it has provided food for 128,000 students and brought benefits to 5500 families.

http://www.un.org/chinese/News/story.asp?NewsID=23585

上一篇:后勤部管理岗位职责下一篇:黎城黄崖洞的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