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共8篇)
1.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篇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然而如今,外来文化已渗入中国的角角落落。例如:朝鲜半岛的文化应该是从中国传承过去并结合自己民族的特点发扬光大,到现在冠以自己的名字进军中国的文化市场,并在中国国内引起一阵又一阵的热潮,用中国的传统打败中国人。所以面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优良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关系是无法割舍的,它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是深远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对我们新一代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利用优良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优良传统文化之花呢?
一、培养小学生学习优良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1、在教学中让学生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首先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猜字谜主要有三种方法:组合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组合法是根据谜面的暗示,把字的笔画或部件作加减,凑成一个字。比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口”把“牛”的尾巴咬掉了,就成了“告”。象形法是把汉字的笔画比拟成事物,猜这种字谜需要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河边一蜻蜓,天上双雁飞”,猜两个字。蜻蜓是细细长长的,两个翅膀一个头,像个“千”字,加上河边上的三点水,是“汗”。双雁像“从”,天的上面是一横,合起来成了“丛”。意会法要求猜谜的人根据谜面的意思去联想。通过让学生认识猜字谜的方法,激发他们去了解汉字的兴趣。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回”字,老师可以通过编字谜“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加深学生的记忆。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对字谜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展现汉字的趣味性。
2、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汉字的谐音体会汉字的神奇和有趣。汉字谐音的表现形式很多,有古诗、歇后语、对联等,歇后语是比较常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工具书、网络等去搜集。但是要让学生明白搜集的是谐音歇后语,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而有些喻意性歇后语,如,“黄婆卖瓜——自卖自夸”不用搜集。搜集到的歇后语让同学猜,可以出示前一部分,猜后一部分。还可以用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展示,让全班同学共享资源,以及通过诵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充分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
3、通过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变化,感受汉字的有趣。一个个汉字就像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此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以及发展变化十分必要的。可以让学生阅读《甲骨文的发现》了解汉字起源于甲骨文。然后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如教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2》时,老师让学生自由看图,说说像什么?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重点指导“羊、鸟、兔”这几个字演变的大致过程。其实上面这些字叫象形字,这是汉字最初发展阶段,之后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通过这些让学生对汉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加深了对汉字的感情。
汉字是人类文学史上最悠久,充满生机,既形象美丽又蕴含智慧的文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因此,在汉字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渗透给学生,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热爱祖国文字,立志树立学好汉语的决心。除了汉字,古诗词也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文化精髓。
二、让小学生了解和感受优良传统文化精髓 感受诗歌的美。
1、要想让学生感知诗中形象、理解诗的内容,领悟诗中的情感,只有通过节奏、带感情的诵读。因此,在教学中,这就需要传授给学生读出诗歌美感的方法。首先教会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划分诗歌节奏,理清韵律。四言诗句一般读成“
二、二拍”,如《观沧海》中“以观/沧海”;五言诗每句“二、一、二”或“二、二、一”拍,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七言诗一般“
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千朵/万朵/压/枝低”,然后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在朗读时教师要求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每个节奏后要有轻短的拖音,有极短暂的停顿,还要注意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等,让学生反复诵读,有时还可以配上音乐,使他们初步从整体上感受到诗中的语言美、音乐美、节奏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学习诗歌的时候,老师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而且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悟到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写船已经扬帆而去,而李白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此番送别,情谊依依,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为了使诗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教师要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的情景,然后派代表上台表演。在学生角色对话的表演中,不仅把送别的场面生动再现出来,而且也领悟到诗的意境,让学生体会到友情的珍贵。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感受到古代诗人的聪明才智。
3、感受诗歌反映的节日文化之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传统文化氛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诗词反映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如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描写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情景。教学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燃烧鞭炮、喜欢屠苏酒和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让学生领会我国重阳节的传统习谷;登高、插茱萸。还有很多反映我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老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对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结合课文内容,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机会,适时给学生传授优良传统文化知识。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优良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古代诗文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弘扬这些优良的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优良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优良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2.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篇二
一、把握初中思想品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的相通点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科教育, 同时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成为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四有”新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忠孝仁义礼智信”, 结合现实来诠释, 归根到底也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 所以两者的价值观本质上是相通的。
二、结合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有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在我们学科教学中是有具体内容承载的。如单元主题《成长中的我》、《顺境和逆境》让学生学会自尊、自重、自爱、自信, 战胜挫折;《同在阳光下》让学生关爱弱势群体;《扬帆起航》教育学生爱校;《走进社区》让学生爱家爱社区;《在同一片土地上》让学生爱我们56个民族的大家庭;《自然的声音》教育学生爱自然保护自然;《公共利益》教育学生爱集体;《历史启示录》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伟大的民族精神, 它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财富论坛》、《又到两会时》、《国策经纬》让学生更爱自己的祖国, 忠于祖国。《学会学习》其实是培养学生的“智”;《跨越代沟》教育学生要“孝”,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人与人之间》教育学生人与人相处要讲“仁义信”, 讲文明礼貌, 宽容待人, 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诚实守信;《无序与有序》、《一念之差和一步之遥》体现了法律的重要性, 作为公民应该守礼, 现代最大的礼就是社会的规则, 包括心中的道德规则和法律规则……
三、重视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思想品德教学要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品德教学全过程, 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特别是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活动中。初中思想品德文化社会实践主要体现四个主题:一是“成长中的我”, 教育学生懂得“我”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空间中的, “我”的衣食住行都有文化的烙印;二是“我与他人”, 优秀传统文化和每个公民都有密切关系的公共利益, 我们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去了解它, 保护它, 传承它;三是“我与社会”, 我们要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学会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四是“我与国情”, 教育学生应该初步了解国家和家乡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及传统文化保护的现状。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 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七年级下册可以结合教材“社区考察”教学布置“端午节民俗社会调查”;八年级下册可以结合教材“中华民族大家庭”教学进行“岭南民族融合及相互影响”和“侨乡文化”教育;九年级可以结合“民族精神”教学进行“玉林人文文化”教育、结合“小康社会”“两会”教学进行“国情教育”……同时思想品德教师可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配合学校定期举办地方民俗文化节, 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设置“非遗”校本课程, 让学生选修一项地方工艺, 如舞狮、茶泡、木偶戏、刺绣等;可以在文化遗产日举行优秀传统文化“小小传承人”技艺比赛、对学生普及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知识;组织开展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诵读活动、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活动。
四、遵循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参与式、体验式的活动中体验、比较优秀传统文化, 感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今天, 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既要批判地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又要大胆地吸收和利用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并有效地抵制落后文化, 消除腐朽文化, 大力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继承优秀文化就要坚持以先进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学生,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学生, 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所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 善用各种资源, 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式开展活动。
3.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篇三
关键词:历史教学;传统美德;新课程
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髓,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日益凸显。网上叫卖出租孝心、见义勇为身亡获救者却漠然等现象在舆论宣传下引起社会的轩然大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人民族传统美德的缺失,警醒我们重视建设中国新文化,重塑中华民族精神。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对此,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在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谈谈几点看法。
一、立足课堂,结合课本素材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中学历史课本中有很多内容涉及能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素材,教師应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寓传统美德教育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教师就可以利用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让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认识,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克己复礼的谦恭自牧、自强不息的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等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再如,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教师可通过对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前辈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奋斗不息的革命事迹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延伸课堂,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深化传统美德教育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新课改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校本课程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可以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重建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
例如,通过“孔孟之道——孔子和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的研究,能使学生了解并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再如,研究“中西文化的交汇——儒家思想和人文主义思潮之比较”“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我身边——儒家思想的影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未来命运,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立孔子塑像缘何惹争议之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对社会和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增强“以史为鉴”的自觉性。
在校本课程开设中,内容是开放和弹性的,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师可通过专题讲座、研究性学习、撰写历史小论文、质疑辩论、编撰历史剧、参观历史遗迹或博物馆、纪念馆等多种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学生独立或组成小组学习研究。最终还能让学生接受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理念,塑造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库,加强历史教育中的传统德育渗透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现在网络生活逐渐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网络时代的生活必然有网络时代的教育。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开展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例如,我们可以开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线阅读专栏,通过“优秀传统美德事迹”“名人传记”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建立传统美德专题论坛,学生通过论坛可以与教师交流,通过网络来获得帮助与指导;开展以“宣传传统美德教育”为主题的电子作品竞赛活动,在收集材料、分析、制作的同时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理解和认识。让学校网络教育平台真正成为新的传统文化教育阵地,形成新一代的网络教育模式。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美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历史教学中注重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只有教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传统美育素材,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采取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将历史教学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重塑中华民族精神,努力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4.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篇四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现代文化的基石,当代青少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而且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乃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很多传统文化的案例都隐藏在晦涩难懂的古文当中,对于低年级孩子理解起来枯燥难懂,缺乏兴趣。新课程标准在传统文化方面要求“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语文学科作为学习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如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少年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浅析我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与反思。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实践与反思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也决定了语文是学习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漫长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对于低年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也可以起到规范学生基本言行、养成良好道德品格的作用。
二、当前低年级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大多以古文、古诗、谚语、歇后语等形式呈现,传统文化渗透能力较差,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识字量少,很多古诗词只停留在字音的熟读成诵上,不能真正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和精神,所以很多孩子虽然背起来朗朗上口,但不能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很多语文教师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让孩子重复机械地默写背诵,没有体现新课程标准中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实现道德品质教育的要求,反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低年级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要想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必须做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有效融合。
1、在识字、写字中渗透传统文化 识字、写字仍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更加高效地识字更加规范地写字,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有其音可读,有其形可辨,有其义可寻。而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汉字形义结合的构字特点,以及由画到字的演变规律,与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不谋而合。所以,我在识字教学中,借助汉字的演变规律以及字理知识,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具体化,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形、音、义的来龙去脉,提高了学生识字效率,同时也达到了道德教育的目的。
案例一:在教学“人”字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一位古人,接着出示“人”字:撇捺舒展暗示做人要堂堂正正,才能站得挺拔。再出示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把“人”的画面和“人”字的符号想象结合起来,进而引入“从”字是一个人跟在一个人的后面,还有“丛”字是一个人跟在一个人的后面走在草丛上,学生很容易就能想象出下面的一横就代表草丛,加深了“丛”字的印象,增加了识字乐趣。
案例二:在教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拍手歌》识字时,对于“雁”和“鹰”两个字的识记,我引入了《说文解字》:“隹,鸟之短尾之总名也。”根据形声字的造字特点又让学生拓展认识了很多与鸟有关的常用字:“雀、雄、雕”等,在学习新字的同时让学生对中国造字的传统文化又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增强了对中国汉字文化的热爱。
另外,在写字教学中,我会通过“横平竖直,左右谦让,相互包容”这样的写字口诀来引导学生要写工工整整的方块字,做人也要像写字一样堂堂正正,懂得谦让包容。这无形当中也渗透了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识字、写字的效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很容易因为说的太多而偏离主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适当控制并选取适合低年级学生识记特点的生字来融合传统文化。
2、诵读国学经典,渗透传统文化
为了培养我市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肥城市教育局组织人员编写了《国学经典诵读》系列丛书,里面收录了《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百家姓》《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每天晨读,我会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这些经典篇目,因为顺口押韵,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但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量和理解能力有限,对于里面的经典文化故事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和道理却不能体会,我觉得很可惜,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与经典古文有关的动画故事,学生爱看乐学,我借此契机引导学生模仿传统文化中良好的道德品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案例一:在组织学生熟读成诵《弟子规》后,我组织学生观看了《二十四孝》故事,引导每位学生都要像《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并让学生把自己在家孝敬父母的言行在课堂上以说话、写话的形式展示出来,自此后,很多学生家长都向我反映他们的孩子懂事乖巧多了,很多孩子也不再任性了。
案例二:当学生发生小矛盾、小摩擦时,我也会引导他们对照经典国学当中的古文来反思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我班开始有个品行较差的学生,经常乱拿别人的文具用,导致很多孩子向我告他的状。在找那个孩子谈心时,我就引导他用《弟子规》中:“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来约束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这个孩子的品行有了很大改观,也成了班里深受欢迎的好同学。
当然,为了调动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情,形式还要更加灵活多变,比如可以让学生“演一演”里面的故事。
3、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学习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文章时,我会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在一年级下册学习《端午粽》时,我先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的来历、传统习俗等。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包粽子、端午节知识竞答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渗透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文化。在过春节、元宵节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时,引导学生开展搜集对联、写对联、猜灯谜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过节的同时,感受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
4、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
课内的知识和内容毕竟有限,很多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古文、故事、诗句、名胜古迹、传统习俗等并没有全部收录到教材中,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我在教学时采取“一篇带一本”、“一首带一类”、“ 学一项拓展一项”的教学策略。
案例一“一篇带一本”:在学习了二年级下册《大禹治水》这篇神话传说后,我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古代神话故事》这本书,让学生了解到了更多优秀的古代神话传说,它们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展阅读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案例二“一首带一类”:在一年级下册学习了李白的《静夜思》这首古诗后,我引导学生课外收集“思乡”相关的古诗做成手抄报,画上自己想象的图画,展示给大家,让学生对这类的古诗句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并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积极观看《中国诗词大会》,让学生体会中华古诗词的博大精深,为中华传统文化而骄傲,爱上中华古诗词。
案例三“ 学一项拓展一项”:在学习了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当中的“日积月累”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关于天气的谚语后,又拓展学生搜集关于学习的谚语和古人励志的名言,在全班展示交流完以后,把比较经典的谚语和名言做成黑板报,让学生在班级教室中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
另外在学习了二年级下册《黄山奇石》、《望庐山瀑布》等有关中国古代名胜古迹的诗词或文章后,我引导家长借假期带孩子到名胜古迹去游玩,让学生身临其境,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课内外古文、故事体会古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与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四、结语
以上就是我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点滴尝试。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想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更好的融合,更需要自己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用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悟去影响学生,引领学生,努力将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幼小心灵中,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丁晓雪.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学园,2015,(4).
5.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篇五
广东肇庆中学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我校向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2015年,我校依托“格物致知,崇善尚美”的校训,秉承“传统养德,经典育人”的理念,以传统文化特色建设为载体,以经典诵读为基础,以多元文化展现为内涵,以师生文化互动为主线,不断探索和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定期举办“人文国学节”、“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道德讲堂”、成人礼等不同形式的文化系列活动,大力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与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引领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养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推向深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树立了典范。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科渗透、课堂主导
传统文化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是素质教育和德育的重头戏,因此我校在各学科教学中,除了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倡议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在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例如今年是“一二·九”运动爆发80周年,为引导我校青年学子铭记历史,纪念“一二·九”运动,感悟“一二·九”精神,增添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共筑伟大中国梦,学校要求全体历史老师在历史课上认真地给学生讲述这一段历史,班主任召开班会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15年12月11日下午,初中部在图书楼一楼多功能电教室举行了纪念“一二·九”运动80周年主题团日活动,200余名团员参加了活动。主持人王家裕副书记以互动交流的方式与团员学生共同回顾“一二·九”峥嵘历史,共话“一二·九”精神内涵。校团委王家裕副书记强调,“一二·九”精神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每一位青年学子铭记与传承。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更需要广大青年学子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个人的高素质汇聚群体的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各种先进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称。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等。我校要求政治课、历史课和语文课在常规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元素,定期开展名著阅读与经典诵读大赛,并根据课程内容展示各种形式的资料,例如视频、音频、文章、漫画等,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哲学、中国的道德伦理、中国历史上的爱国诗句等,把班级活动与学生自我学习结合起来。理科课程也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艺术课可利用现代科技,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学生在网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看宣传片、学习传统器乐、学习舞蹈等。从学校开放日看,我校的各科教师都能积极主动,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来完成各自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任务。
二、名家讲座,激活思想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种国外文化越来越受到崇尚、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越变越弱的现象,但是这个问题的存在由来已久,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中国近百年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以致于我们在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或者说其他国家的一些糟粕的时候,没有了判别标准。而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就告诉了学生是非对错,善恶取舍。而名家的思想精华,无疑对成长中的学生起到极大的启迪和引领的作用。我校为此特别邀请各地名师、专家开讲,传播学术思想和优秀文化,激活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对塑造学生的品格性情也起到了良好的教化作用。
2015年1月17日上午,中国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先生莅临我校,为肇庆市中小学师生作了一场主题为“写作:从兴趣开始”的精彩讲座。熊育群先生的讲座,引领在场师生充分体会到文学诗词的美好、愉悦和轻松,生发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2015年3月28日,有“砚雕大师”之称的莫文辉先生莅临我校,为我校学生作了一场题为“端砚艺术”的讲座。莫大师从中国的文化和国粹开始,讲述了端砚文化、端砚名坑、端砚的识别和端砚的分类等内容,让学生大开眼界,为自己的家乡倍感自豪。
2015年4月18日上午,国家一级演员、肇庆戏剧家协会副主席、2004年起担任肇庆市粤剧团当家花旦的梁钰老师,为我校师生举办了一场形式新颖的粤剧讲座,将粤剧这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带进中学校园。梁钰老师从粤剧角色之美、唱词之美、唱腔之美、水袖之美、翎子之美、彩带之美、虚拟之美等各个方面,引领听众充分感受粤剧的无穷魅力。
2015年9月14日,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原台湾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刘炯朗教授莅临我校,作了一场主题为“搭桥的艺术”的精彩讲座。刘炯朗教授在讲座中将数学与文学的诗辞歌赋结合,指出数学的对称,与诗赋的对比实为异曲同工;又以数学茶壶原理解释诗词钩句、流水句等„„他将看似深奥的数学原理融入古今中外的诗文篇章,深入浅出,趣味盎然,令听众充分领略数学与文学的巧妙内在联结与迷人魅力。
三、家校联袂,创新特色
2015年1月29日下午,我校新疆班首届读书文化节在新疆部报告厅拉开帷幕。本次读书文化节的主题是“快乐阅读,传承经典”。开幕式上,梁为栋副校长主要从“为什么要阅读,读什么,怎么读”三方面进行讲述,号召学生要读书、更要读好书。唐文明副主任作了题为《读一流的书,做一等的人》的讲座,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肇中学子在文学等方面的造诣。
2015年3月23日下午,我校第一届文化艺术节名师讲坛在高中部开讲,艺术组周光耀老师作了题为“岭南画派”的主题讲座。周老师对岭南画派的三代代表人物的画作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岭南画派的创始人 “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自成一格的画风。当讲到岭南画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之一,曾在我校任教的校友黎雄才老师时,同学们顿时倍感自豪。
2015年4月13日下午,初中部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的讲座正式开讲,胡艳芬老师作了题为“与经典同行”的专题讲座,任英老师作了题为“说 ‘礼’”的讲座。两个讲座气氛热烈,同学们认真听讲,踊跃发言。
这些讲座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更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欲望。与此同时,我校的学生家长也积极参与其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15年4月11日上午,我校第一届文化艺术节家长讲坛在高中部图艺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坛邀请了我校学生家长、著名的国家级电影编剧、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肇庆市文联兼职副主席李粤庆女士作了题为“生活中的艺术”的专题讲座。李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给大家播放了建国以来第一部由肇庆本土作家李粤庆编剧、以肇庆元素为主题的主旋律电影作品《北燕南鸣》的片花,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除教师和学生家长外,意气风发的肇中学子也走上了讲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5年4月23日下午,高中部举办了第一届文化艺术节之学生论坛——《我是如何学习舞蹈、书法的》,主讲学生是高一(13)班黎岳镔、高二(15)班陈琳同学。黎岳镔同学以自身的学书
法经历与个人心得,向同学们绘声绘色地展示了学书之法、学书之径、学书之境。陈琳同学以自身学舞的经历,与同学们探索舞的品种,舞的起源,并生动形象地介绍跳舞的方法与技巧,现场展示的优雅舞蹈更是把论坛气氛推向了高潮。
四、营造氛围,打造平台
一直以来,我校十分注重用文化打造校园,以环境感染师生。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于校园的一砖一墙,一草一木,一亭一榭,让校园成为师生共享文化魅力的乐园。百年肇中校园美丽,人文底蕴深厚,学校一校两部,老校区位于两广端溪书院原址,秀丽典雅,书香氤氲;新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仙女湖畔,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自2001高中部搬入新校以来,学校不断完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文化广场、格致书院、聚雅亭,校训、“天圆”、“地方”、端溪书院志等石雕系列、“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励志文化石、“感恩”文化石、每届高三毕业生所植纪念树、孔子雕像等人文景观遍布校园。今年,值肇中建校110周年校庆之际,为进一步挖掘学校的精神品质与人文内涵,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征集纪念会徽和校园道路命名,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
肇中校园的每一条道路就是肇中的一个符号,一份承载肇中历史文化底蕴的书页。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道路名称,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情趣和修养,而且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美化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建设和谐校园。这次活动集中体现了我校的办学理念、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肇中精神,对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我校还致力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打造平台,为富有才华的教师和学生提供表现自我才华的机会,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平台,充分展现师生的才能。
2015年1月10日下午,初中部图书楼多功能电教室举行了由各年级学生广泛参与的汉字听写大赛,引导学生在角逐中体会和追求汉字之美。
2015年3-5月,我校隆重举行首届文化艺术节。初中部的“舌尖上的文化” 主题活动、朗诵及合唱汇演比赛;新疆部的名著小品改编大赛、首届读书文化节;高中部“我的足迹”摄影展、“走进历史”照片汇展、中华传统服饰图片展、语文科组的“奥斯卡经典电影欣赏”、地理科组组织的“天下任我行:南北风土人情鉴赏”小庙会、英语科组的“笔尖上的英符”英文书写大赛、手抄报大赛,数学科组的“发现数学中的美—魔方大赛”、3D绘画作品大赛、生物“创意作业——身边的中草药”、研究性学习成果展、“七星”文学社话剧比赛、各学科的体验活动等丰富多彩的项目,让全校师生感受到了文化与艺术的魅力。
2015年11月7日,我校举行 “端溪印记·肇中校友藏品展”。这是1985届初中校友为庆祝肇庆中学建校110周年暨85届初中毕业30周年举办的一场校园文化遗产展览。校友们将当年的旧照片、校徽、学生证、成绩表、抄歌本、检讨书交给母校,与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端砚、竹编等一起组成展览,供往届校友缅怀青春时光,供年轻学子了解校园历史。
2015年11月9日至11月11日期间,我校举办了迎校庆110周年“水墨年华”翰墨轩师生书画作品展,为我校师生奉献出一场书画艺术的饕餮盛宴。
2015年11月14日,我校高一级在体育馆举行了世界民族文化展示活动。同学们穿着各民族特有的民族盛装,精神饱满,情绪高昂。
2015年11月28日,我校2015年“世界民族”健康体育节闭幕式在高中部田径运动场隆重举行。刚柔相济的太极拳表演、充满异域风情的民族广播操、诠释出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之美的韵律操、高中部教职工代表表演的健美操,将古典与现代、活力与动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最后,同学们分别穿上世界各民族的服装,展示了20个民族的特色文化。
五、参与创文,立德树人
我校按照市委、市政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统一部署和市教育局的要求积极开展各项创建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整个创建活动过程中,我校积极营造氛围,在校园内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爱、新版《中学生守则》、传统节日、“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等内容的宣传栏,每个教室都张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版《中学生守则》,校园洋溢着浓郁的创文氛围,环境育人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入耳入心,各教室、各办公室、功能室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要求全体师生背熟牢记,采取随时抽查的方式,对全体师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检查。
学生工作处、团委利用升旗礼、国旗下演讲、校园广播、校讯通等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班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引导学生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贡献。
在创文过程中初中部重点按照肇庆市教育局《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的要求开展创文工作,不断优化和完善各个功能室。初中部艺术科组还创新形式,谱写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歌》,旋律优美,内容积极向上,受到师生好评和欢迎,歌曲视频被肇庆市文明网转载。
此外,我校每两个月一次,坚持开展“道德讲堂”,向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2015年1月14日下午,新疆部副主任杨慧老师为全体预科班学生作了一场题为《学文明礼仪,做文明公民》的精彩讲座。2015年5月27日下午,我校在新疆部举行题为“构建良好同学关系,创造和谐七彩生活”的道德讲堂。本次讲堂由雷晔老师主持,在老师的带领下,高声诵读名篇《泛爱众》。2015年9月16日下午,新疆班全体预科学生在报告厅聆听了一场以“以和为贵,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道德讲堂。本次道德讲堂由蒋霞老师主讲,师生共同吟诵经典语句,从文学经典中感悟为人做事的道理。2015年10月23日星期五下午,初中部开展了主题为“架起同学间友爱的彩虹桥”的道德讲堂活动,初三年级的全体团员参加了活动,主持人雷晔老师跟大家共同探讨和分享了同学之间和谐相处之道。
通过前一个阶段的努力,我校创文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受到了市教育局的肯定。场室规模大、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歌》被市教育局特别表扬。我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道德讲堂的教化作用相互融合,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广泛参与,收获硕果
在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和谐校园环境的过程中,我校全体师生积极参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除早晚读每天的经典诵读背记常规之外,我校还举办了了全国关工委主题教育征文、多样化的辩论会、讨论会、国旗下的演讲、歌咏会、自编自演节目、手抄报、漫画、宣传画、礼仪活动竞赛、成人礼、班级口号等主题活动,丰富多彩,不一而足。这些活动都是面向全体师生开放的,参与面广泛,深受师生欢迎,并收获了累累硕果。
2015年1月,“我要当作家”肇庆市首届中小学生美文大赛决赛(现场作文)在我校高中部圆满落幕我校参赛选手成绩喜人。全市初中组获奖总人数为39人,我校有19人获奖,其中赵翊延同学获一等奖。高中组我校吕梦婷、陈嘉颖荣获一等奖(一等奖共3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2人,优秀奖4人。我校以绝对的优势成为最大赢家。
2015年10月16—18日,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主办,共青团佛山市委员会、佛山市教育局协办的“2015年粤港澳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在佛山市第一中学隆重举行。参加本次大会的学校有香港中学、澳门培正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实验中学等28所学校。我校张恒霖同学以出色的表现荣获最佳阐述奖,我校荣获最佳组织奖。
2015年11月18日,我校举行 “世界民族”健康体育节之高一级太极拳比赛。这次比赛既锻炼了同学们的体魄,又丰富了同学们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更广泛地传播了太极拳文化。2015年12月6日,我校高一学生代表前往市百花园小学参加了由肇庆市教育局主办的肇庆市中小学校太极拳展演活动,进行“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表演,动作整齐划
一、刚柔并济,最终获得肇庆市中小学校太极拳展演一等奖。
在2015年教育部关工委“真善美伴我行”主题征文竞赛中,我校共有87名学生获奖,其中王哲韩同学获特等奖,一等奖26人,二等奖28人,三等奖32人。这个国家级别的读书征文活动我校学生已全员参加多年,在传播美德,启迪心灵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2015年“树华杯”广东省首届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比赛中,经历肇庆市初评、复评并送选广东省初评,我校学生在数千作品中突围而出。最终,翰墨轩书画社黎岳镔同学获得广东省中学组一等奖,温萍梅同学获得三等奖;周光耀老师获得教师组三等奖,同时也是肇庆市唯一收获奖项的教师。
在2015年广东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举办的“中国梦,我的梦——首届广东省青少年书画摄影作文大赛”活动中,我校王永俊、周光耀、杨刚石三位老师辅导的翰墨轩书画社成员在获得优异成绩,在参与的书法、国画、廉政漫画、摄影各个项目中共获得省一等奖18名、二等奖16名、三等奖14名、优秀奖10名。
2015年12月12-14日,由教育部(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主办、中国云教育研究院承办的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峰论坛暨评选颁奖盛典在青岛举行,我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佳创新学校”项目申报中经多轮评审,在与179家中学的角逐中脱颖而出,成功获评全国中学组十佳创新学校。
七、师资培训,交流提升
我市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陈定坤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足力量和德慧,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使青少年及大众形成“完美人格”,必须正确认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陈常委强调,在全市中小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教师。我校一向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建设,2015年,先后派出几批老师到广州、东莞、北京、四川、厦门、青岛等地参加学习和培训。
田光荣老师等4人参加了于2015年12月10日—12日在福建厦门举行的为期三天的“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田老师在培训总结中写道:“此行以经典教育特色学校的现身说法,展示各具特色的经典教育模式,提供可循的经典教育范本。期待我们共同审视、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选择和将来的发展方向。”
2015年9月入职的战晓雪老师等6人于2015年12月12日—14日参加了在山东青岛举行的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峰论坛暨评选颁奖盛典。战老师在培训总结中写道:“尽管学习是辛苦的,但收获是丰富而喜悦的,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带着这些收获,带着美好记忆,带着几分思考,走向属于自己的一方教育沃土,不断学习、进步。”
我校同样重视校本培训,围绕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样教师建设的实际,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为基础,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双向与多向互动沟通;专题研讨,专家引领等培训方式对各科组尤其是语文科组教师进行培训,让全体学员深入理解我国优
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2015年4月2日,由学校工会和语文科组组织的首届文化艺术节初中部“教职工朗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诗词比赛”于在初中部多功能室电教室举行。教职工踊跃报名参赛,最后,有来自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生物、后勤等科组、部门的29位教职工参加了比赛。比赛中,参赛选手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赢得了阵阵的欢呼声和热烈的掌声。经过激烈的角逐,吴永华、黄茹、吕会敏、蔡冰、万美娥五位老师获特等奖。初中部二百多个学生观看了此次比赛。教职工诗词朗诵比赛在师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必将进一步推动全体师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为后续开展推广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外出学习交流和有针对性的样本培训与教师的个人自学相结合,培养出一大批年富力强,富有才华的优秀教师,成为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小组中的核心力量。他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体力行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深受学生欢迎,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5年10月10日,肇庆市教育局直属机关系统“最美教师家庭”故事演讲比赛在肇庆市工贸学校举行,我校的邓礼惠、路其昌和杨慧老师均进入此次演讲比赛的决赛。在决赛中,各位选手围绕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等内容,积极展现各自风采,讲述教师家庭精彩感人的故事。最后,我校邓礼惠老师荣获一等奖,杨慧和路其昌老师荣获二等奖。他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小组中的骨干教师。
八、面向未来,任重道远
由于校长室的重视,教学处、学生处、团委及各年级的积极配合,近几年来我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本,我校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走向深入,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全过程,深受师生欢迎,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化下,我们全体师生继承和发扬了肇中人的优良传统,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地工作和学习,我们的学生知书达礼,文明守纪,勤奋向上,开拓进取,充满阳光与朝气。诗书礼乐易,经典名篇佳句,孰读成诵;仁义忠孝信,中华传统美德,铭记于心。肇中学子牢记并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中学生守则,自觉保持校园卫生,处处讲文明,时时懂感恩,以实际行动展现肇中学子的担当和风采,为城市文明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后,我校还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与我市“创文”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积极拓展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定期召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和方式,如各种传统节日、法定假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诞辰和逝世纪念日等,加以开拓和创新,争取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取得新的突破,收获新的成果。
6.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篇六
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个人认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方法。
1、利用数学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2、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们在讲授初三几何《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引言课时,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
讲正负数的时候引入个人或单位的收入和支出,温度的升降,河水的起落,股票的涨跌;讲数据的统计可结合学生的零花钱、校服型号、年龄;讲方程、不等式更是可以以生活中的买卖问题、行程问题为实际模型,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里磨练并提高数学思维。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河流的宽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并让他们对生活事例建立函数模型。让学生秉弃数学是空中楼阁的思想,学习实实在在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
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利用数学之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追求完美的思想。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
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同时,圆也隐含完满、团结的力量,圆的终点也是起点,让我们深深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道理,它激励学生们不懈的奋发向上,追求完美的自我。
当然,每个几何图形都有它的教育意义。三角形让我们学会沉稳,四边形让我们学会灵活应变,矩形帮我们塑造个性,圆帮我们打磨棱角,一次函数为我们指明方向,二次函数带我们冲击人生的高峰,三角函数指导我们穿越人生的起起落落„„
再比如黄金分割,让我们以一种完美的比例去欣赏世界、创造世界,迸发了模特行业,巴农门神庙,还帮我们制造出新型的农药、医疗药品、化学制剂,也让学生们在熏陶中以一种全新的心情投入到追求完美之中。
4、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我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另外,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5、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6、利用课题学习,让学生正确应对生活。
初中数学中有许多的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调查吸烟的危害》等让学生们在研究或调查过程中受到磨练或浅尝挫折,通过他们的小组分工、协作、合作,会让他们在探究中自学到许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为他们将来踏入社会生活的社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会培养他们遇败不馁,在逆境中成长的思想。
7.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篇七
一、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文化传承及创新的需求
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 对新时代的中学生而言, 他们增长见识、认识社会的途径主要靠学校的教育, 而这种教育处处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五千多年来的文明传承, 就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形成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和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翻开高中历史新教材, 我们不难看出,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 既有常识层面, 也有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层面, 更有国魂与民族魂层面, 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就蕴含其中, 它是在中国特殊的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文化积累, 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中, 而这个文化形式, 包括其思维的方式、知识的构成、价值观的形成、道德伦理、行为方式等。经过历史的变迁, 这种文化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人们思想行为的巨大力量, 并对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早在先秦时期, 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像一股清泉从混沌的世界中涌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汉唐盛世, 中国文化已走向成熟。这种兼容并蓄、对外开放的文化精神, 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诸如强调家国情怀、推崇仁义、提倡人际和谐等观念均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 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人生的定位、精神的归属方面, 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依然是我们重要的精神财富。仁爱、敬诚、信义、廉耻等价值观在当下和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中, 仍将继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伦理经过时代的变迁与我们自觉地批判继承, 与现代化新的伦理价值整合起来, 有助于新时期, 新形势下的和谐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中国新时期的未来的主人, 中学生肩负着继承历史遗产, 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 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时, 还要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培养中学生理想人格的需要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对于引导新形势下的中学生准确地、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 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信念和理想, 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当代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海量信息, 他们的思维活跃, 个性较强, 注重个人理想和自我价值的追求。但有些学生不关心政治, 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不强, 缺乏合作和奉献精神。这种缺陷与近代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有关。从五四运动到后来的一些政治运动,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 传统文化屡遭批判, 在那个年代, 传统文化甚至都没有得到肯定和传承, 其主流意识得到否定。所以, 面临现在不少中学生的道德感下降, 信仰迷失的现状, 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让他们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 可以长知识、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促发展, 从而培养理想人格。
二、在历史教学中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取的。因此,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系统梳理、归纳和总结关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注意挖掘其精神内涵, 并以此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1.关于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发扬
要把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发挥出来, 激发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 对于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意义非凡。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宁可投江而死, 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 其爱国之情令人敬佩。而这种理想和胸怀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讲, 都是无比珍贵的文化传承。我们也要以这种伟大精神来教育学生,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培养他们为伟大民族奋斗的理想, 帮助他们树立坚强的意志,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2.关于家庭的伦理道德风尚的倡导
从古到今, 中国人都十分重视礼义道德。《三字经》就很注重家庭观念。九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血统的承续关系, 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家庭中, 每个成员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长幼尊卑地位, 以及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家庭成员之间要礼貌相待, 和睦相处, 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 社会也必然安定了。所以健康的“家庭”观念对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3.弘扬传统理想人格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 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比如:学生在学习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内容时, 除了需要掌握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发展脉络及其阶段特征、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等知识外, 还要挖掘其精神内涵、现实意义及时代价值。儒家思想讲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可以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 又能外化为人们奋发进取的行为。同时, 儒家思想中的以民为本、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思想对当今时代有着重大意义;儒家的和合思想和义利观契合当今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价值展示出来, 力求用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用历史意识和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评价, 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多元开放的心态, 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让学生从中体验和感悟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对人的成长和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全面深刻影响, 从而掌握知识, 升华思想, 培养理想人格。
三、多渠道扎实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1.多种教学方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鉴于历史学科的特点, 史论互证法、问题探究法以及情景教学法有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开展。
(1) 史论互证法。历史教学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在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 应有说服力强的历史事实加以证明, 才可能让阅历不深的中学生乐于接受, 进而转化为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且完善人格的行为。从而实现传统文化时代价值, 真正发挥历史教学的史鉴功能。
(2) 问题探究法。通过问题导引, 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体验学习乐趣, 陶冶情操。比如:在学习儒家文化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弟子规》, 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反观自省, 找出自身优点和不足, 并谈谈切身感受, 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3) 情景教学法。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内容时, 不妨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艺术表演的视频展示给学生, 通过一幅徐徐展开的巨大画卷展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这一长卷上, 中国文化从历史深处流泻而出:造纸术的发明被融汇于中华文化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艺术表现之中。无论是活字印刷的表演, 还是孔子三千弟子的吟诵;无论是木偶京剧的喜悦之声, 还是丝绸之路的艰辛之旅;无论是“清明上河图”的恢宏大气, 还是“春江花月夜”的轻盈动人……这些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以此种方式展现给世人, 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让国人骄傲。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 能够直观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文明和深厚底蕴, 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诵读经典, 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 陶冶师生情操
教师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 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读物, 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 感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精神内涵, 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3.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 共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除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外, 还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回归家庭, 以家庭生活为载体, 引导他们回归生活理解历史。
8.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篇八
【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教育;渗透教学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历史课程由于其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利用历史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著名的美国历史学家大卫·赫克特·费舍尔教授曾说过“历史的一切都是祖先遗留下的宝藏,无论是枭雄的辉煌伟举,还是小人的卑污阴暗,都能够在思想道德方面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而这种启迪对我们的影响,可能是一生。”由此可见,我们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渗透德育教育,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具有较高德育水平的学生。
本文笔者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经验,阐述了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希望能够得到成效。
一、结合教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爱国者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些英雄的事迹,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素材。因此,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多种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情怀的渗透教学。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历史人物英雄的英雄事迹开展爱国主义宣讲会、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爱国影片。用这样多样化的形式,来感受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有抗击倭寇、誓死为国的戚继光;有收复台湾不畏艰险的郑成功;有虎门销烟,执法严谨的林则徐;有血洒疆场,视死如归的关天培;有凛然大义,以身殉国的丁汝昌;有一身正气,变法捐躯的谭嗣同。他们豪壮的爱国情怀,不屈的民族气节,都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
中国的古代史是一部辉煌灿烂的历史。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我国有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长城、古代丝绸之路这些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在古代那样艰难的环境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双手与智慧,创造了多少个伟大的历史奇迹呀,同学们学习了这些辉煌灿烂的历史,一定能让他们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在学习了中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史以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了我国的形式,在近代史上的中国地位落后,任人宰割,然而发展到了现代史上的中国,地位日趋提高,国人扬眉吐气。从这里,我让学生明白到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以此激励同学们发愤图强,振兴中华,国强则民强,国富则民富。
二、巧用历史事迹,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急躁的社会,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急于求成。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达到科学的高峰。”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有坚强的品质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同学做事情缺乏毅力,往往半途而废,这样不但不能取得成果反而会大大挫伤同学们的自信心。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相关的历史事迹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通过历史事迹,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
当学习到发明之王——爱迪生的时候,我特意要求同学们,自己查阅关于爱迪生在发明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最后他又是怎样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通过自己查阅相关的史料,同学们知道了,其实在爱迪生风光无限的背后,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由此,他们明白了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应该有不轻言放弃的决心。
三、通过课堂问题设置,渗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参与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分析,以便更好的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
例如,笔者在谈论陈胜和吴广起义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查阅资料自己回答:陈胜和吴广起义为什么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呢?他们的起义如果发生在唐盛时期会成功吗?同学们查阅资料知道了,这是因为陈胜和吴广起义是在乱世,民心所向,是人民群中的心声所以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因此我们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不能违背民心,人民群众才是最强大的力量。
四、结论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当前工作在一线的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探索、实践,将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高德育水平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段国华.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继续教育的发展之路[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8(3)
[2]刘淑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网络财富2010(16)
[3]赵凯.培养合格的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成功(教育版)2010(4)
[4]曹常玲.论教师宽容品质的意义[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
[5]张峰振.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与美育的方法[J]-考试(中考教师)2010(6)版)2007,29(4)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荐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反思10-27
浅析艺术教育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作用07-18
浅析中华传统美德对10-12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创造教育07-05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08-15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08-26
多媒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利与弊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