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再就业组织机构

2024-09-10

就业再就业组织机构(9篇)

1.就业再就业组织机构 篇一

江西将组织3万名未就业大学生参加就业见习

从起,江西省在3年中将组织3万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以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数据显示,20江西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加上往年仍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共有近40万名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江西人才市场供需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缺乏一技之长是大学毕业生求职难的原因之一。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刘滇鸣说,为促进大学毕业生求职,未来3年,江西将有针对性地确定一批条件合适并有积极性的企事业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大学毕业生参加为期3个月至6个月的见习。

此前,为帮助青年提高职业技能,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启动了职业见习计划。见习期间,政府为见习者购买特定的见习综合保险,对见习单位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用人单位为见习者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发放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见习工资。

刘滇鸣表示,今后在组织未就业的大学生参加就业见习期间,用人单位和地方政府将为其提供基本生活补助,补助标准将在以往开展青年职业见习计划的基础上予以适当提高。

2.就业再就业组织机构 篇二

关键词:测评机构,高校就业力排名,综述

2005年,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明确就业力概念:就业力即“可雇佣性”, 是指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早期的高校就业力排名工作主要由政府承担, 后来,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民间智库的兴起, 国内外的高校就业力排名多由政府委托第三方或第三方独立完成。专业化的测评机构取得了许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基本展现了国内外高校就业力的全貌。分析对比三大测评机构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呈现多元化的测评方法和体系, 为今后的就业力测评提供经验借鉴和创新空间。

1三大测评机构研究进展

1.1麦可思高校就业力排名[1]

从2007年开始, 麦可思每年都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展开全国调研, 每3年就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雇佣情况和能力要求展开全国调研。自2009年首度发布高校就业力排名以来, 迄今为止麦可思已建成我国最大最权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

麦可思的就业力排名指标是“就业能力指数”, 它加权综合了就业率、月收入和基本工作能力, 是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综合评价。麦可思把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分为35项, 学生要评估各项能力的重要性、 工作要求的水平和离校时掌握的水平, 经过加权计算得出35项能力的总体水平。另外, 需要特别解释的指标是“工作能力满意度”和“求职服务接受程度”。“工作能力满意度”是指毕业生能力对初级职业工作要求能力的满足程度, “求职服务接受程度”是指接受了多少求职服务及这些服务的质量。

1.2 ATA测评研究院高校通用就业力排名[2]

从2012年起, ATA测评研究院逐年推出中国高校通用就业力排名, 其数据采集运用EPI通用就业能力测评、托业考试和Saville个性和职场行为风格测评三项顶级测评工具。“通用就业力”是对就业者所具备的一般就业能力的考察, 排除了专业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差距, 使就业能力具有了可比性。ATA结合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和企业校园招聘的人才选拔标准, 将“通用就业力”细化为“基本工作能力”、“职场英语能力”和“个性心理特征”三个分立的能力特征, 在此基础上又将“个性心理特征”分为“思维”、“影响力”、“适应”和“执行”4个模块共计12个维度, 分别为“评估问题”、“探究问题”、“创新”、“建立关系”、 “沟通信息”、“领导他人”、“心理韧性”、“适应改变”、“给予支持”、“处理细节”、“组织任务”和“推动成功”。

1.3国外高校就业力排名研究进展[3]

全球名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大学排名工作均由法国巴黎Emerging Associates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和德国Trendence研究所合作完成, 调研对象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公司的招聘人员, 涵盖美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 包括BP、IBM、Goldenman Sachs、HSBC、GOOGLE等全球顶级公司。通过其录用员工的适应能力、领导潜质、团队工作能力、创新力、 绩效等因素让招聘人员挑选出心目中可以培养出最具有就业竞争力毕业生的大学, 之后机构按得分排出前150所最受雇主欢迎的大学。

2三大测评机构研究对比

2.1数据收集

在数据收集方式上, 每家机构都会开展大规模调查获取一手资料, 并且主要依托于这些数据。但是, 每家机构的调查对象侧重不同, 麦可思和ATA主要调查毕业生, 而Emerging Associates和Trendence却只调查雇主。这对于关注大学教育投入产出比的学生和家长, 对于寻找优秀人才的世界500强公司来说更有了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麦可思持续开展毕业生调查, 有多组半年数据和3年跟踪数据, 全面掌握毕业生的长期就业能力。这一做法考虑到了毕业生的岗位流动问题和实习期与转正后的区别。另外, 麦可思不只跟踪调查毕业生, 还调查用人单位的能力要求和用人情况, 双向测评, 较为全面。

ATA的一大特色是数据收集工具专业先进, 不通过问卷, 而是采用全球顶级测评工具直接获取毕业生的测试结果, 这比学生和校方的主观评价更具说服力。

2.2评价指标

麦可思“就业能力指数”综合加权了就业率、月收入和离校时的工作能力, 这一算法较为合理。就业率反映学校整体就业情况, 月收入反映学校就业水平, 离校时的工作能力则属于学生自评, 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学校对学生就业的满足状况。“工作满意度”的设置也较为合理, 这里的满意是相对满意, 即学生的专业水准和工作水准相匹配。有疑问的是“求职服务接受程度”, 此项指标与就业力高低呈正比还是反比有待考究, 需要进一步论证。

ATA迎合了新的职场要求和企业选拔人才的标准。比如许多企业与国际接轨, 所以需要职场英语测试;“个性心理特征”则描绘了就业者性格剖面图, 可标记就业者职业发展的潜力, 为实现人岗匹配提供量化标准。不过, 英语水平要求不宜泛化, 毕竟真正能将英语运用到商业活动中的还是英语专业学生, 对其他专业设置高标准意义不大。 所以, “职场英语能力”可以修正为“语言 (包括汉语、英语和小语种) 掌握水平”。ATA的研究抛开了就业率和收入因素, 单纯研究“能力”, 这是它最大的创新之处。

国外的测评机构进行的是雇主调查, 其指标完全是雇主单方面主观数据, 没有任何诸如就业率、薪资之类的客观数值和毕业生调查。这样的设置肯定完全迎合了雇主的口味, 可以为毕业生和企业提供实用的参考, 但容易导致片面和绝对。

2.3社会影响

就业力排名最初还是引起很大争议的, 特别是许多高校出现批判的声音。不过随着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不断完善, 以及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评价, 就业力评价的准确度越来越高, 为学生择校带来诸多便利, 也让承受压力的高校做出政策调整以获得更高的排名。 特别是全球高校就业力排名对我们启发很大, 这说明“国际化”对大学发展很重要, 应成为大学建设的重点方向。

总体来看, 各研究机构对高校就业力排名的标准不一, 指标体系各具特色, 但与以往只考察就业率和薪资水平的评价相比, 却是客观科学了许多。而且不难发现, 各机构通过不同的测量和统计方法得到的结果是趋同的, 即多数一流大学始终保持优势。如此, 不同机构测评结果的相似性恰恰验证了测评方法的科学性和各所高校就业力测评结果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消息摘自搜狐教育[OL].

[2]消息摘自凤凰网[OL].

3.就业再就业组织机构 篇三

总体上看我国缺乏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相适应的就业服务监管体制的总体思路。

我国对就业服务组织市场监管体制设计受到国际社会放松对市场主体管制潮流的影响,忽略了我国是一个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国家的国情,在劳动力绝对过剩的背景下,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意识与能力还比较弱的情况下,缺乏国家应该对民营职业介绍机构与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进行严格的监管,逐步建立起与工业化市场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国家垄断职业介绍事业,免费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并对例外提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各种主体进行严格监管的这样一种监督管理体制基本思路。具体而言在就业服务组织监管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一)在就业服务机构与就业服务行为准入制度上,缺乏原则禁止、例外许可的思路

在人才市场管理规定及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中虽然规定了对民营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主体及活动的许可审批制,但却没有明确规定哪些职业种类可以接受审批,哪些职业不可以接受审批,这样在人力资源市场关系中处于被动状态的劳动者自我保护能力弱的情况下,就会增加劳动者利用就业服务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事后处理相关就业服务风险的工作量,进而要求增加配备充足的专门监管队伍人员的编制数。但事实上,无论是原人事部门还是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都未能配备充足的专门的监管队伍编制数,从而使原先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秩序很难获得满意的评价。

在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向新兴的城市中的新兴产业转移,但是由于受新兴的城市中的新兴产业的扩张的速度与容量的限制,除了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摩擦性失业外,还是存在绝对过剩的劳动力,这一现象在日本表现得极为明显,日本是东方国家,在农业社会时代也具有与西方国家相比生育率高的特点,因此在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期在农村囤积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这样就出现了劳动老板问题,也就是各种职业中介机构与雇主联合起来欺骗求职者进行中间剥削与强迫劳动以及开展对公共卫生或公共道德有害业务,造成了很大的社会问题。为此,日本对可能造成各种社会问题的就业服务行为进行事前限制,这样就产生了就业服务机构及其服务行为的准入限制。

首先排除在劳动力资源市场上由于劳动力技能水平低处于绝对弱势状态的职业的劳动力的收费的职业介绍行为,对在这些职业领域工作的劳动者与从事经营活动的雇主国家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

而后在劳动力资源市场上由于劳动力技能水平高处于绝对优势状态的职业,劳动者个体能够较好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领域,由国家核定与确定其职业领域进行许可审核与更新,允许开展收费与免费的职业介绍业务。但是对其明确了准入条件:第一,对许可申请人审查资产状况及品德,第二咨询中央职业安定审议会的意见。①

在我国已颁布的《人才市场管理规定》与《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中虽然对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与职业中介机构规定了设立的条件,但是主要是与机构章程和管理制度,固定场所、办公设施、开办资金,专职工作人员,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相关的内容,缺乏对申请者品德的审查内容以及对就业服务活动相关问题进行咨询的机构存在的内容。这反映出我国现阶段的两个问题。第一对诚信问题的基础环节的忽略,第二对行政决策民主决策机制的忽略。

(二)对收费问题缺乏细节的管理

在早期的市场经济社会,由于劳动者对就业服务成本的信息缺乏了解,所以导致就业服务者与雇佣者或单独地或联合起来高收费与乱收费的问题时有发生,损害了本身就很贫穷的劳动者的利益,为此,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了建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用人者与求职者提供免费的服务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对于确因技术原因而存在的收费的包括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职业介绍所(私人就业服务机构)进行价格管理,其具体的管理方式是营利性的,依据主管当局审定的费用或者主管当局制定的价格表收取费用;非营利性的,不得收取高于价格表的酬金,该价格表或经主管当局审定,或该主管当局严格参照投入费用制定。再有对不收费的职业介绍所无偿提供服务进行确认。②在日本对这一价格表管理政策进行了可操作的设计,对营利性的职业介绍事业与非营利性的职业介绍事业的手续费具体包括受理费与介绍费进行不同种类的最高限额,③防止私人就业服务机构谋取暴利。由于进入成熟市场经济社会后,随着社会成员整体知识水平的提高,劳动者对就业服务成本的信息获得能力增强,所以在一些服务经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学者主张对收费的职业介绍机构价格放松管制,如日本有的学者主张对用户企业的招人中介服务费取消上限限制,发挥市场经济价格机制的定价作用。在其后的日本劳动力市场体制改革中,这一建议被吸纳。

改革开放后我国为了解决城镇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容许职业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收费服务,同时为了解决国有部门的在职失业问题,也容许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收费服务,这样,在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的我国价格管理法律法规中,对人才服务或职业中介服务的收费问题进行了规定,有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自由议价的三种价格机制。但是缺乏像日本那样全国统一的对收费对象、付费的方式、付费的时间的明确规定,这样就难以避免因收费问题而产生就业服务的纠纷,不能切实保护求职者的利益。

随着为了解决失业问题而设立公共就业免费服务项目的出现,我国也开始出现了国际劳工组织所倡导的免费公共就业服务的萌芽,随着我国批准签署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后而在《2004年宪法》中承认国家保障人权之后所颁布的《就业促进法》④中正式强调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劳动者进行免费的就业服务。在《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⑤中明确规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用人单位提供的服务严格控制服务收费,具体项目由省级劳动行政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规定;对经营性职业介绍中介机构进行的不成功的中介服务退还向劳动者收取的中介服务费,吸纳了国际社会对营利性收费职业介绍机构价格放松管制的思路。但是也存在全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用人单位提供的服务收费的具体项目价格不统一的问题。

4.幼儿英语教育机构就业市场调研 篇四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化,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语言,已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在此期间大脑中管理语言学习的“布罗卡区”异常灵敏,这一时期学习第二语言,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幼儿英语教育机构应运而生。然而,英语幼教师的就业前景如何?应招聘双方对职位有怎样的诉求?就业市场的未来发展将是怎样?这都是我们英语专业的学生希望了解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英语;教师;英语机构;就业

幼儿英语教育机构的就业市场应招聘双方数据对比及分析

一、幼儿英语教育机构的师资现状

1.学历方面:

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在群众及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这一类人群中,有71.92%的人认为本科学历是英语幼教师应具备的学历,15.06%的人群认为英语幼教师应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大众观点认为的硕士及以上高学历的需求量比例小于目前英语幼教机构的30.77%,更是远小于理想状态的53.82%。结合我们对几位英语幼教师的采访,我们发现,幼儿英语教育机构希望能多招聘一些高学历人才。相比较而言,这类人才在整体知识储备和个人素养上能有更好的表现,借用一位老师的原话:“幼儿时期的英语学习是基础,犹如大厦的地基,对这个时期的教学要求应更加严苛,更加规范化。数据显示,目前求职者,甚至整个社会对英语幼教机构的认识存在不足,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求职者不愿“屈尊”应聘英语幼教师,这就造成了应招聘双方的输入与需求不平衡。

2.能力方面:

在采访中,不止一位老师提到,对于英语幼教师这个职业,教师的知识储备固然重要,能力和个人素养更是招聘方看中的因素。幼儿是个特殊的群体,更需要耐心细致的教育教学。在英语幼教师重要能力调查中,责任心82.19%、耐心80.82%和亲和力67.12%都超过了教学能力43.15%。

3.机构规模方面:

目前我国英语幼教机构的规模分布基本按照大中小机构5:3:2的比例,未出现过度集中于某一规模的情况,可以看出英语幼教市场保持着良性发展的态势。应招聘双方的数据比例也基本一致,同时也要看到,更多的应聘者仍希望在知名英语幼教机构任职,54.79%和46.15%之间的竞争差值,应聘者是提高自身能力素质,提高竞争力,还是转变目标向中型英语幼教机构或私人幼教发展,这就取决于应聘者自己了。

4.性别方面: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数据对比,在随机调查中我们发现,人们普遍认为英语幼教师应当由女性来担任,其天然的母性光辉决定了她们更有耐心,更具亲和力。然而事实的确如此吗?我们向英语幼教机构从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英语幼教机构眼中理想的英语幼教师男女比例为3: 7。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参加英语幼教课程的幼儿家长的肯定。家长认为,应适当增加目前英语幼教师中男性的比例,男女教师搭配更利于幼儿的英语学习和课堂管理,甚至对于幼儿的性格成长也更有裨益。

二、幼儿英语教育机构的薪酬待遇及社会地位

1.薪酬待遇:

薪酬方面,超过半数的群众及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认为英语幼教师的薪资在4000-6000元/月左右,另认为2000-4000元/月的有26.71%,认为6000-8000元/月的有14.38%。目前英语幼教机构的薪资现状是,薪资差距较大。在发达城市和省会城市工资水平较高,起薪能在5000以上,像北京、上海地区工资可达到10000以上。但在二三线城市,受英语幼教行业重视程度和当地物价限制,一般是3000左右。

2.工作时间:

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应届毕业生和普通群众认为日工作时间在6-8时间的占43.15%,4-6小时的占39.73%,认为日工作时间8小时以上的仅占2.74%;而教育机构认为日工作时间应为4-6小时的占38.46%,6-8小时的占30.77%,8小时以上的占23.08%。从统计看,4―6小时日工作时间应招双方基本相同,但是6-8小时,尤其是8小时以上工作时间,双方分歧较大。

3.社会地位:

数据显示,66.44%的受访者认为英语幼教师相对社会地位低,薪资低,52.74%的受访者认为英语幼教师工作压力大。在采访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名一本大学毕业就职于外贸公司的女生,由于性格原因,加之喜欢小孩子,跳槽做英语幼教师。两者工资相差无几,这名女生也非常喜欢英语幼教师的工作,但是她的选择却受到了周围人,甚至父母亲人的反对,认为英语幼教师“层级低,没前途”。这个案例很典型,尤其在处于英语幼教市场发展初期二三线城市,人们对英语幼教师存在误解,其社会地位亟待提高。实际在国际上,语言幼教师是十分紧缺的职业,专业的语言幼教师需要经历层层培训。曾有新闻报道,在澳洲,语言幼教师的年薪高达20万,且供不应求。我国英语幼教机构就业市场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幼儿英语教育机构的就业市场前景分析

数据显示,无论是群众及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还是英语幼教机构,都对幼儿英语教育机构的就业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有53.42%的受访者认为市场存在需求缺口,有53.84%的英语幼教机构人员认为未来单位对应聘者人才需求量会增长。只有7.69%的英语幼教机构工作人员认为人才需求量可能会减少,需求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升级,人力需求减少。

据德勤发布的《教育培训行业报告》显示,未来几年,幼儿英语教育市场将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家长用于教育每年的投入高达140亿元。我们有理由相信,幼儿英语教育机构的就业市场将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小结

5.就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认定申请书 篇五

淮联高培字(2014)03号

淮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淮南市财政局:

根据淮人社秘字(2004)10号文件精神,我校愿意继续从事就业技能培训。我校系省教育厅1999(24)文批准设立的培训机构,已经认定为2013就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今年本校充实了师资与管理人员力量,就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已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力保做出突出成绩,特此恳请继续认定我校为我市就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谢谢!

淮南市联考高等教育培训学校

6.就业再就业组织机构 篇六

内容摘要

青年就业问题的日趋严重已经引起了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如何更好地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已经成为各级青年组织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本课题通过实地走访、个别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从普陀区青年的就业现状入手,分析了目前青年就业问题的两个结构性成因,并结合国外和国内一些地区在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方面的经验,针对普陀区实际,就团组织如何开展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共青团 青年就业 青年创业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随着中国加入WTO、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青年的就业与失业问题日趋严重。据2004年劳动保障部的《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显示,当前登记求职的青年占到登记求职者总数的70%。有人把它称为“20-30岁新失业现象”。2005年一季度全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显示,失业人员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到了18.1%,下岗职工只占5.8%。因此“2030”人员已经取代了“4050”人员成为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主要对象。

在上海经济快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上海青年就业的环境、条件、愿望和职业选择等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为青年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解决青年的就业困难与失业危机,不仅关系到青年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共青团作为凝聚青年、培养青年的组织,应当在这方面更有效地服务于当代青年,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普陀青年就业的总体状况

根据普陀区就业促进中心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05年7月,区内16-35周岁的无业人数(指已完成学校教育而未在街道登记就业的人员)达到了52315人,占区内总无业人数的56.4%。其中21-25周岁的无业人数在所有年龄段中最多,占到了总无业人数的24.2%。由此可见,我区青年就业问题已比较突出。

(二)普陀青年就业问题的结构性特点

青年就业与失业的危机,更多地表现为结构性矛盾,其中有两个突出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高中生就业难。数据显示,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青年无业人数为12525人,占青年总无业人数的24%左右;而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青年无业人数为24792人,占47.4%,后者几乎是前者的两倍。可见传统的“读书越多,学历越高,工作就越好找”的观念正在被打破,高中生、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等高学历青年的失业越来越应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是无技能青年就业难。根据2005年7月的有关统计数据,无技能青年的失业数几乎十倍于初级技工的失业数。我们在调查中也了解到,无技能青年的就业在当前看来相当困难,而且他们即使就业了也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短暂就业后再次进入失业大军的比例非常高。

(三)普陀青年就业问题分析

经济学家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总量过剩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而现在普陀青年的失业主要属于“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其最显著特点就是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

1、普陀青年存在严重的技能性结构失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完善,许多新的技术、新的岗位不断产生,而一些陈旧的技术正在不断被淘汰。而青年就在这种不断更新的技术中迷失了方向,形成了技能性结构失业。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育相对于市场有一个必然的滞后性,陈旧的技术教育导致了一部分青年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其次,青年对于自身技术水平的认识与社会需求不符,很多人错将类似于能够熟练上网、打字等基本技能看作一种专业技术,在市场竞争中高估了自身的能力;第三,青年不能自觉接受更新技能教育,很多失业青年更关注如何找工作,而不关注如何参加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所以,在青年中无技能和初级技工的比例较高,而在实际需求中中高级技工的缺口大,两者的错位使普陀青年的技能性结构失业问题严重,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我区无技能青年就业难的问题。此外,我们注意到,拥有中级技工证书的青年就业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他们虽然具有较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年纪轻,经历少,实践经验并不丰富,因此不太受一些用工单位的欢迎。

2,普陀青年存在着严重的观念性结构失业,突出表现为“有业不就”

一是家长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高级的写字楼,不要进入工厂吃苦,而且对服务业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从而影响了青年的就业观念。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青年认为餐饮业、宾馆服务业和大卖场收银员等行业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而且非常不体面,因此不愿意从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餐饮业和宾馆服务业虽然用工量大,但是由于外来务工者的用工成本低,较易管理,加上他们比上海人更吃苦耐劳,所以这类岗位已几乎全部被外来人员所占据,而大卖场收银的岗位也是岌岌可危。对于普陀区这样大卖场集中的城区,这就将给区域青年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同时,很多青年在找工作中也表现出了希望在办公室打字,做一个白领青年,而不愿意到工厂去锻炼自己的职业选择倾向。这就导致了目前在写字楼竞争中人才高度密集,淘汰率居高不下,而在工厂的招聘会上门面冷冷清清,找不到合适人才的现象。

二是青年对就业形势严峻性的体会不深,缺少社会责任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多家庭,特别是孩子在二十岁左右的家庭,由于父母双方可能还都是在岗职工,用两个人的工资养活三个人的生活还是力所能及的,因此造成了青年缺乏就业动力和压力。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21-25岁的男性上海失业青年的就业欲望并不强烈,表现出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的生活态度。在就业促进中心几乎每天都可以接待到“带”孩子找工作和“代”孩子咨询的父母,他们为了孩子的工作四处奔波,而当事人却在家里玩着电脑游戏,这让许多促进就业工作者无言以对。

三、相关的建议与对策

(一)国外在促进青年就业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和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青年失业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几乎所有国家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十分关注青年就业问题,从改善青年劳动力的供给、增加对青年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修补市场失灵三个方面制定并实施了综合治理对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年失业问题。

1、改革和完善职业教育,改善青年劳动力的供给

一些国家通过在学生毕业前进行职业生涯辅导和不断推广终身培训计划,来改善青年劳动力的供给质量。例如日本历来就非常重视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职业观念的教育和引导,他们推出的“实务 教育连接型实践训练系统”,为高中毕业后工作无着落的青年提供知识培训和实习锻炼,深受各国好评。此外青年在社会遭遇求职失败后体现出来的不安情绪也受到了重视。例如中国香港地区的“青年见习”就是针对这样的青年开设的。

2、创造就业岗位,增加社会对青年劳动力的需求

创造就业岗位较为积极主动的做法就是支持青年创业。许多国家向青年提供贷款,同时在技术、市场信息和服务等方面给与优惠,扶植青年自主创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日本的《青年自立 挑战计划》就提出了几个方面的支持措施:一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为青年提供创业信息、经验交流等服务;二是重点培养能够推动产业改造和勇于创业的人才,扩充创业培训学校;三是取消创业必需的资产额度的最低限制,导入简易而灵活的企业组织制度。

3、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修补市场失灵

青年在市场中就业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权益得不到保障。为了修补这样的市场失灵,一些国家和地区从完善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出发,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建立了相关的机制,来保障青年的就业质量。

(二)共青团中央和上海团市委在促进青年就业方面的指导精神

面对日趋严重的青年就业问题,共青团中央要求各级团组织要以竭诚服务青年就业需要为自己的工作目标之一,积极协助政府做好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要以增加就业岗位、促进青年就业为目标,以青年就业服务中心为基地,以创业为主题,以技能培训、中介服务、观念引导、就业援助为手段,切实抓好提高素质、鼓励创业、牵线搭桥、政策扶持、强化阵地等关键环节,初步构建起与国家就业工作相衔接、具有共青团特点、符合青年需求的青年就业工作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共青团和青年特色并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服务项目。

上海团市委结合上海青年的就业现状,从三个方面着手促进青年就业:一是进一步提升青年就业服务能级,二是进一步加大青年创业扶持力度,三是进一步健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

(三)团区委在促进本区青年就业创业方面的工作思考

1、引导青年转变就业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就业观

从我区青年的观念性结构失业问题中可以看出,就业观对于青年择业和就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学生在学校时与社会接触不多,他们的就业观就必定深受父母的影响。因此在青少年中树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就业观念应该是共青团“三观”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广泛开展劳动观和职业观的教育。可以在少先队的活动中组织他们参观工厂企业,为他们从小接触不同的职业创造机会;可以在初中团组织活动中组织团员进行技能学习,为将来选择职业和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在高中阶段的团员教育中邀请各行各业的杰出青年和岗位能手为学生们开设讲座,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意识真正深入青年的心。通过这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们在踏入社会之前建立良好的心态和对社会的正确认识。

对于已经在择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并对其造成一定影响的青年,我们要在工作中重点关注。首先可以组织社工对这些青年的数量和具体情况作一个了解,然后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青年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帮助,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重新树立信心,寻找匹配的工作岗位,从而实现他们新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做好对成功典型的宣传,使其他有着类似经历的青年能汲取榜样的力量。

据了解,现在上海就业促进中心正在功能上实现从职业介绍到职业指导的逐步转变,希望通过讲座和个别辅导等方式为失业人员,特别是失业青年进行职业生涯导航。我们可以与他们合作,让职业指导培训班开进学校,开进社区,让家长和团员青年一起参与活动,引导他们逐步转变就业观念。

2、完善青年职业培训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

从对普陀区青年失业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解决青年的技能性结构失业是非常重要的。诚然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一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那么如何完善青年的职业培训来弥补者两者之间的空白?进行什么样的培训?借助什么资源进行培训才能使培训的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呢?我们认为在这点上,共青团有着一定的优势。

据了解,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已经采用了知识培训和见习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其基本做法是以就业促进中心为媒介,为失业青年提供免费的课程培训和实习。这项工作开展几年来效果明显,但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对此项工作的宣传以社区、街道为主,力度不够,青年的知晓率低;其次,实习基地要通过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的审批,限制条件较高,因而参与的企业范围有限;还有一部分实习单位不以提高青年的技能水平为出发点,将实习青年当作免费劳动力,带教作用不明显。

结合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团组织力所能及的方面参与政府事务,完善现有的职业培训体系。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团在学校的组织,尤其通过初中、中专以及高中的团组织加大对现在政府补贴培训项目的宣传,与就业促进中心一起开展好免费培训的宣传工作。其次我们在很多区内一定规模的企业中建立了团组织,有一部分企业的领导人还是我们青年联合会的委员,我们可以发挥这些优势,为失业青年到这些企业见习牵线搭桥,巩固知识培训的成果。此外,在我们的“城市先锋志愿者”队伍中,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吸纳一些失业青年,在进行志愿服务之前,对他们就服务项目开展一定的培训,这样既能为他们提供免费培训的机会,又能提高我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同时在他们志愿服务期间,他们也会有幸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企业和用人单位,为他们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建立培训机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要在符合青年需要的前提下,以培训服务行业职业技能为主。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是很强的,因此要注重服务行业职业技能的培训。其次,与企业联合开展职业见习活动要加强与就业促进中心的合作与联系,理顺与劳动部门的关系,保证我们的职业见习工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保障青年利益,切实为青年能力的提高服务。

3、发挥青年组织优势,参与政府在青年就业创业方面的决策

调查显示,目前青年的就业创业质量并不乐观。就业方面,一些企业无视用工的相关法规,不与青年签订正式的合同,不按时交纳四金,导致了青年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很多青年的工作处于很不稳定的状态。在创业方面,青年在创业初期往往缺乏资金、技术和对政策及社会的正确认识,因此而遭受挫折,成功率不高。这样的情况也就造成了青年就业问题的反复性。作为服务青年、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的组织,共青团有责任和义务发挥好组织优势,从参与政府在青年就业创业方面的决策入手,为青年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在服务青年就业方面,我们首先要经常性地开展青年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摸清青年失业人员的底数和基本情况,为我们的服务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依据;其次,我们可以对就业促进中心以及劳动部门在解决青年就业方面开展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对他们工作中的盲点从我们团的角度出发加以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开展补充性的服务项目;我们可以在目前青少年维权热线的基础上增设青年就业权益板块,专门接受青年在就业过程中,在中介组织或者用工单位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投诉,及时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切实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

7.就业再就业组织机构 篇七

一、就业能力的概念

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就业能力是劳动个体获取并保持持续的工作状态,并在日常工作中取得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变化的工作能力。

在国内外学者在就业能力的研究中,就业能力是由多种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和个人人格心理特征所构成的复杂结构。就业能力是参与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维持社会工作并且适应社会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更是个体身体素质、思想品德和文化水平的综合体现。

二、高校学生组织对就业能力的影响

学生会,团委、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作为学校和全体学生双方代表,依靠全校学生独立开展工作的群众性组织,在平衡双方利益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学生组织和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存在着极大地关联性。

1、加入学生组织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强

学生们在处理学生组织的日常事务中锻炼了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更好地学会了处理较为复杂的社会日常事务。不少企业在招聘中,更加青睐参加过学生组织工作的学生。因此,与没有加入学生组织的大学生相比,其就业竞争力更强。

2、高职位的学生干部就业能力更强

在学生组织的组织结构中,位于较高的职位由综合素质较强、能力高的学生干部来担当,同时高职位的学生干部能够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沟通谈判,通过组织管理社团事务,组织领导团队实施挑战性的大大小小的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做大量工作如策划、协调、组织和管理分工等方面的工作,以完成既定目标。因此高职位的学生干部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在处理难度不同的事务中,大大增强组织管理能力,自己的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3、学生干部对加入学生组织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干部加入学生组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提高求职的竞争力。部分大学生希望进入学生组织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便于找到更好的工作。第二,个人优势。有一些大学生拥有的优点和长处可以在所在的组织部门得到有效的发挥,有利于个人加入学生组织并且个人能力在部门里面取得长足发展。3第三,盲目从众跟风。一些学生不是很想加入学生组织,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是看到周围的同学加入,不甘落后。

三、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做好职业规划,有目的在学生组织中锻炼

职业规划是个人对自我性格特点、个人能力和优势劣势进行剖析,在主观和客观环境有了全面整体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从而确定目标职业,确立职业发展目标,进而制定相对应的工作学习计划,采取有效积极的行动去实现一系列职业目标的过程。大学生面对加入学生组织这个问题,首先要有清晰的职业规划蓝图。因此在对待加入学生组织这个抉择的理性做法:一是大学生把加入学生组织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规划好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大学的四年求学生涯中有条不紊的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计划。二是把自身的兴趣爱好与优势跟大学四年的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在学生组织的工作中发展自己的爱好和优势,并不断提升就业能力。三是以掌握工作技能和拓展素质作为出发点,在学生组织的工作中多方面锻炼自己,扩展自身就业能力。

2、注意结合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

理论知识是指专业或行业所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所需要的理论与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经济知识和社会知识等。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工作中,除了注重努力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利用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各种平台锻炼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就业能力得到锻炼。目前大学高校的学生组织作为自我服务和管理的组织平台,为广大的大学生提供了很多锻炼就业能力的机会,在里面能够得到比较全面的就业能力锻炼。

3、完善大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我国当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生存能力,最大地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学生组织可以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落实在高校知识教育和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作为大学生职业综合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补充。如,通过学生组织的工作任务的开展,在校园内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组织多种组织实践活动,拓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空间,给大学生全面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等,还提高广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全面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就业市场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对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9(32).

[2]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08).

[3]俞文钊.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人民教育出版杜,1996.

[4]杨晓南.北京市某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5]张丽媛.探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J].学理论,2011.

8.就业再就业组织机构 篇八

关键词: 大学 就业教育 组织 实施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逐年严峻,就业问题成为学生、家长的担忧所在,关乎国计民生,被高校列为“一把手工程”。纵观高校就业工作全程,就业教育的组织、实施及其效果成为影响学生求职就业成败的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观念有待改变。面对激烈的竞争,部分学生胆怯、害怕、不能积极主动地寻求就业,而是选择了被动的“等、靠、要”, 害怕与企业打交道,害怕被人拒绝,不敢主动外出寻找就业机会。很多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上或寄希望于学校给推荐就业工作上;许多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仍然把留在大城市、考公务员等作为首选,或要求工作环境好、薪酬高;跳槽现象严重,少部分学生不顾自身实际条件及个人成长需要一个过程等因素,盲目跳槽,造成企业与学生个人都受到伤害。

2职业素质能力有待加强。 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专业知识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不适应岗位的主要因素。

3学习能力有待加强。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没有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大部分学校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也是缺乏有效的手段。

[HTH]二、就业教育的必要性

有教育人士认为:大学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通识教育,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是一种就业教育,即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具有某方面专长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就好业。所以在开展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针对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教育显得更为紧迫与必要。

1更好的开展就业教育是改善当前高校就业教育现状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教育工作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表现在:一是就业教育面向对象多为毕业班的学生,缺乏向低年级学生(“预就业”群体)的有效辐射;二是缺乏覆盖大学全程的就业教育模式,就业教育仅存在于“点”上,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政策解说、信息发布、技巧指导等方面,缺乏连贯性、系统性,缺乏就业教育内容和过程“从点到面”的有效统筹。三是指导毕业生就业认知与招聘单位的选人标准、岗位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2更好的开展就业教育是积极应对高校就业困难的客观要求。目前高校就业工作形势严峻。企业用工荒,毕业生就业难,使得就业工作陷入尴尬的局面。必须要求学校推进就业教育工作,改变就业思想,积极外出,主动寻找就业机会。

[HTH]三、就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针对当前就业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就业教育应积极落实“全员参与,全程教育,全方位落实”的“三全”方针。就业教育既要有独立的体系,又要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同步实施。

在全员参与上,既要把“一把手”工程落到实处,切实做到一把手领导负责制,同时也要由班主任、辅导員、职业指导师、专业任课教师等组成的就业教育队伍。

全程教育是指应当从大一入学的专业教育开始就结合就业来进行对学生的就业意识培养。既要把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前景相结合,同时也要结合就业的需要,更多地教育学生要有职业意识、职业素养,拟定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四年大学生活的专业学习目标。

进入大二阶段,随着专业课程的不断增加,及专业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对行业认知越来越清晰,此时,强化学生对所读专业的认同,强化学生的就业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学生过了大一的新鲜感后,对大学生的生活会产生一定的厌倦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另一方面,随着基础课的减少,专业课的增加,学生在学习上会处于一种迷惑,特别是有些专业基础课相对比较枯燥、难懂,使学生在受到挫折的同时,失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此时如果能适当引进一些本专业的毕业生来校作专业学习与就业相关方面讲座,以毕业生自己的体验与学生进行学习上的沟通,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此阶段中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对专业认知的重要阶段,在校友学习经验交流会的基础上,也还要继续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如生产主管、总工程师等)来讲解专业最新技术与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要求,引进企业资深人力资源经理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与素养提出学习的要求。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意识不断得到提升。

大三阶段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时期,此阶段应开展简历制作及模拟面试等就业教育项目,通过这些教育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企业、行业需要什么,让他们有更多的动力去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就业信息的了解,让学生提前作好就业方面的准备,为接下来的毕业实习和真正工作打好基础。通过简历的制作,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简历制作的方法,重要的是让学生去了解简历中需要填写什么内容,从而一方面促进学生参与更多集体管理工作,增强团队意识;另一方面积极促进学生的社交活动,增加社会阅历;还可以促进学生在专业技能考证方面的积极性,通过考证,既可以增强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拿到的证书也是今后就业中一块有力的敲门砖。

大四阶段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政策教育,尽量避免学生由于对政策的不熟悉,而在就业中走弯路。要将各地的就业政策经过整理后向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介绍,积极组织好各类应届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的组织、宣传工作,做好就业推荐服务工作。详细记录学生的就业过程,毕业之后定期回访就业工作单位及学生本人,努力做到就业工作有落实、有反馈、有提高。

全方位落实是指既要在具体工作上进行落实,责任到人,也要有政策及经费上的支持。要建立一支思想稳定、工作能力突出的就业辅导员队伍,也要有职业指导师及专业指导教师等人员的激励与考核机制。

总之,从短期看,充分的、全过程的就业教育对于学生成功求职就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长远看,也将对学生一生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较高的就业率和较好的就业质量不仅会带来高校生源的扩大,还能从政府、社会争取到更多有利于学校持续发展的办学资源。因此,加强全程就业教育,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不可推卸的重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郭鹏,沈超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及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 95

[2]赵增福高校就业教育简论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 2 :21

[3]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

[4]邱飞大学生就业实习困境及其对策现代教育管理,2009(6 112

9.就业再就业组织机构 篇九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百村千户”

就业援助行动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市各有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关于印发江苏省农村公共就业服务四项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苏人社发„2010‟262号),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经研究决定在全市组织开展“百村千户”就业援助行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决城乡困难家庭就业为目的,通过市、乡(镇)、村三级联动,开展“走百村(社区)、进千户”调查走访和上门服务活动,为全市困难家庭集中提

供有效的就业援助服务,到年底,全市困难家庭的援助对象每户至少1人实现就业或转移就业,并逐步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服务高效、运行规范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二、援助对象及其认定

我市低保家庭、贫困家庭和零就业、零转移家庭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现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力为此次行动的援助对象。

符合援助条件的人员持户口簿、本人身份证向所在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所或者村(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提出申请,属于低保家庭的同时提供民政部门出具的低保证明,贫困家庭的提供扶贫部门出具的证明,城镇零就业、农村零转移家庭的提供社区或村级组织出具的证明。

村(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对申报人员进行初审,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所对申报材料进行复核,符合条件的,同时在乡镇和行政村(社区)公示一周;公示无异议的,报送市人社局就业管理机构审核认定。

三、主要援助内容

1、岗位援助。广泛深入搜集用工信息,开发各类适合援助对象的就业岗位,通过送岗上门、定向培训、专项招聘、托底安置等办法,帮助援助对象实现就业。

2、培训援助。以企业需求为依据,组织缺乏就业技能的援助对象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并全部实行包技能培

训、包鉴定发证、包食宿交通、包实习单位、包推荐就业的“五包服务”。对具有创业意向和一定创业能力的援助对象,推荐投资少、见效快的创业项目,并组织参加创业培训,培训后给予创业全过程跟踪指导服务。

3、政策援助。落实各项促进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对援助对象免费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服务;商贸服务型企业吸纳援助对象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对安置进入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大龄援助对象,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成功介绍援助对象进入重点骨干企业就业的乡镇、村(社区),给予一定奖励;对具有一定创业条件的援助对象,优先推荐进入创业孵化基地、帮助办理小额担保贷款和落实各项税费减免政策。

四、工作步骤和措施

1、前期准备阶段(6月)。市政府建立由分管市长为组长,市创业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共同参加的市“百村千户”就业援助行动领导小组,各乡镇同时建立相应机构,负责“百村千户”就业援助行动的实施。在组织落实的基础上,层层召开动员会议,部署援助行动,落实目标责任,并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开展宣传工作。同时市人社部门组织相关业务培训。

2、调查认定阶段(7月)。依托乡镇、行政村(社区)

对辖区内困难家庭进行全面调查,建立健全规范统一档案、台帐和数据库,切实做到情况明、数字准、不漏户、不错人。在调查过程中指导帮助援助对象进行申请认定,根据援助对象的特定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援助方案,做到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实行分类指导、分类帮扶和跟踪服务;同时引导援助对象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心理状态,提高市场就业能力,积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3、集中援助阶段(8-10月)。针对援助对象特点,分别提供岗位援助、培训援助、政策援助。市、乡镇就业服务机构设立专门窗口,对援助对象开展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推荐培训、政策咨询等全方位服务。定期举办专场招聘活动,实现就业岗位与援助对象对接,双向选择。对因各种原因经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措施仍未实现就业的,调整援助方案,落实专人,强化责任,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提供即时服务,千方百计促进援助对象尽快就业。将保安、保绿、保洁、物业管理、公共管理等公益性服务岗位作为对援助对象托底安置的主要岗位,实现送人上岗、送岗到人。

4、总结验收阶段(11月)。各乡镇对“百村千户”就业援助行动进行总结,上报有关数据资料;市领导小组组织全面检查验收,对未实现工作目标的乡镇,市政府将在综合考核时视情扣分,对成绩突出的授予就业援助先进单位称号。

五、相关工作要求

1、强化目标责任。组织开展“百村千户”就业援助行动,是今年全市就业创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从保民生、保稳定、保就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落实责任,推进实施。各乡镇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承担主要责任。市创业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充分发挥本部门的作用,全力推进援助行动的实施。市人社部门要做好就业援助行动的综合协调、业务指导和具体实施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为就业援助行动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提供资金保障。民政部门和扶贫部门要认真做好援助对象的认定工作,建立生活保障与就业促进的联动机制。建设部门和各乡镇、社区要大力开发物业管理、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公益性岗位,安置大龄援助对象就业。工商部门要积极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吸纳援助对象就业,并为自主创业的援助对象提供及时快捷的相关服务。税务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各项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确保各项税收扶持政策落实到位。残联要积极做好残疾人的就业安置、政策落实、职业介绍等服务,促进城乡困难家庭残疾人积极就业。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清理、整合各类后勤服务性岗位,优先吸纳援助对象就业。工会组织要进一步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积极为援助对象提供就业援助。妇联组织要利用组织网络优势,大力促进女性援助对象就业再就业。各新闻媒体

要广泛深入宣传百村千户”就业援助行动,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2、加强检查监督。市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百村千户”就业援助行动的情况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在全市通报情况,宣传典型,推广经验,对行动迟缓、力度不大的乡镇和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各乡镇要设立和公布就业援助专用电话,畅通就业困难对象的求助渠道,并接受社会监督。

3、建立长效机制。各级部门要以“百村千户”就业援助行动为契机,进一步增强人本服务理念,完善服务体系,强化各项措施,切实把为民所办实事做好做实。各乡镇要进一步加强村级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公共就业服务四项制度,建立完善辖区内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各项基础台账资料,动态管理,切实做到就业困难对象“出现一户,认定一户,帮扶一户,就业一户”,形成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二○一一年六月 日

主题词:就业 援助 通知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兴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6月 日印发

上一篇:社区志愿服务事迹下一篇:运动会家长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