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学会掌握学习的技巧

2024-10-24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掌握学习的技巧(精选2篇)

1.如何教育孩子学会掌握学习的技巧 篇一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语文:

学习实际上就是提高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一个过程。那就是他们阅读量大、阅读范围广,而且一边读一边写,经常写读后感。

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一个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手段。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空洞干巴,而是洋洋洒洒,言之有物了。

写,在作文方面,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是作文还是讲究一点“法”的。应试作文与平时写的文章是有区别的。平时写的文章,我们是去“品味”,而应试作文往往是浏览的。所以写应试作文非注意一点应试技巧不可。比如文章开头,单刀直入,开宗明义,一开篇先让读者明白你在写什么,这点很重要。否则,看了半天了,读者还云里雾里,不知道你要说什么。这怎么可以呢?文章主体部分一定要围绕中心去写,一定要言之有物。到了结尾部分,对所要表达的主旨最后再强调一次,加深一下读者的印象。这样,一篇文章也就大功告成了。

最后,再提一个建议:充分地利用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读”,只要广泛地阅读就可以了。但是,读课文有读课文的好处。第一,课文是你的无声的老师。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对“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思考的正确与否呢?

如果无人请教,我们将无法确定。可是如果我们去读课文,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每篇课文都有阅读指导,课文之后还附有一些注释,它们可以给我们解疑答惑,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综上所述,我想只要坚持了读和写,一定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和素质。

英语:

一、严肃对待课本规定的内部实质意义,大略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单词。

二、课下完成作业后,挑选一套英语灌音带来听,它应当是让你在随心中就能轻松听下去的灌音带,它不会给你增加太大的压力,但却能让你把课本上学过的句子、单词、语法获得迅速而管用的温习和强化。就是迅速学习法中的“储存、记忆、拿获”三过程中的关键过程:拿获。

三、在完成了“学好课本”的目标以后,要有“先人一步、捷足先登”的思想,就是挑选一条适应于你自个儿的学英语的近路、譬如利用做完课业闭目养神的歇息时间训练听说,在没察觉中便会说众多地道的英语句子。一年后你忽然发觉你已远远走在其他同学前面了。

四、为了对付考试,你要常常多做几套试题。你会认识到,你会说的那一些句子能非常管用地帮你应对五花八门的考试题。

五、务必具备自觉实践的认识,捕获一切机缘多听多说,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正确,并坚持不懈,水准能力增长。

六、额外多看课外读物也不失是为一种好办法。

政治:

1、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整体把握,理清课本内容层次:

把繁杂、冗长的知识一层一层地进行梳理,犹如剥洋葱一样,将所学的知识梳理出层次,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层次。将其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先放后收”。

3、简要概括,把课本由厚变薄:

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整体把握课本的基础上,领会其精神实质。可先对一节或一段内容进行归纳,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字概括。随着学习归纳能力的提高,逐步发展为对一课,一章的概括。

4、抓住线索,清晰知识的发展脉络:

如果知识是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那根线。学生要去发现所学知识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所学知识的脉络。在自学中要注意“三大问题”,即先讲是什么,后讲为什么或重要性,最后讲怎么样。

5、划出关键词,突出知识核心结点:

线索是学习内容的“网”,关键词则是这张网中的“结点”。在知识学习中,要求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将知

识高度压缩在认知结构中,再应用时依据线索,快速检索出关键词,由此引出自己所学的知识。

6、写读书笔记,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

学生自学完一节或一课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体会,或者对课本进行评述,如果能长此以往,坚持下去那就真正达到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较大提高。生物:

对生物课的学习不能按照数理化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习方法上应该和地理有点类似。数理化一节课上讲解的知识点不多,对一个重点知识会反复的在课堂上做题训练。而生物一节课上的知识点很多,可以不夸张的说,老师说得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是一个考点。而且课时紧张,不能在课堂上巩固练习。所以课后的练习一定要认真做,有不懂的要马上问。

生物的题目从一开始就比较具有综合性,一个题目会涉及到许多知识点。这种知识点的联系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强调的或者是补充的,很多学生不听课,自己看书,结果书看了,题不会做。也有学生上课只听课本上有的内容,课本上没的以为是不重要的,就没听。这些都应该避免。

学习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

1.学习生物学知识要重在理解,勤于思考。

2.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真进行观察和实验。

3.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历史:

学习历史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绝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祝学习成功!

2.如何让孩子学会学习 篇二

兴趣 自学 质疑 评价当今时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培养兴趣,激发自学的动机

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灵感的源泉。学生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觉得老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小学生崇拜老师,最听老师的话,愿意模仿老师,想了解老师的学习经历。因此,我利用自己兼管图书室的便利,课后常常泡在图书室,浏览适合学生们阅读的书籍,把故事梗概绘声绘色地讲给孩子们听,引起他们的阅读共鸣,然后把适合阅读的书推荐给学生。如《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汤姆叔叔的小屋》《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学生们被深深吸引,内心充满了无限向往,纷纷带书到学校,津津有味地读。每天上课前,我用两三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使好书加以推广。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我还开展了读书成果展示会,教学生学会摘记法、列提纲、写体会等读书方法并让学生养成诵读积累的习惯。读书成了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事。每到午饭后,学生就缠着我到图书室借书看。读書成了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然,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还要注意因势利导。学生志趣不同,对阅读物的选择自然也不同。如有的学生喜爱童话,陶醉在童话的世界里乐哉乐哉;有的学生专注于历史故事,成语故事,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优哉游哉;还有的学生就爱看名著,被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感动的热泪盈眶……教师要善于引导,分别待之。学生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会驱散懒散,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

二、教给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

实践证明,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它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我教给学生预习方法的具体做法是:

1.提出要求。学生预习时要做到:读、画、查、思、写五点。“读”即熟读课文,是真正的预习,是搜索疑难、解答问题的前奏。学生必须明白:初读课文时,要求读得正确,不添字,不漏字;再读课文时,要求读得流利,自己觉得用什么语气读就用什么语气读。“画”就是画出生字、生词、重点句或不理解的字词句等。“查”即查字典、词典等相关资料。“思”即边读书边思考,或者带着导读中的问题、课后的问题读书。“写”就是写出自己的感悟或者心中的疑惑。

每一篇课文在布置预习时侧重点又不同。例如,我在布置预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时,我让学生注重了“查”这一点。我是这样布置作业的:(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修筑青藏铁路的艰难与意义。(2)查字典、词典理解不懂的字词。上课时,我围绕以上两个问题检查预习,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真可谓一举三得。

2.及时检查。对于学生的预习应及时检查,作出评价。预习检查的方法也要灵活掌握,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可以抽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同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给出恰当的评价,以评价促预习,以评价增效果,以评价导习惯。

3.督促引导。预习习惯的养成和预习方法的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较长时间的训练。小学生自制力差,反复性强,兴趣转移快,依靠他们自己的意志力是很难养成的。要避免学生预习时情绪的时高时低,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督促。习惯一旦养成,孩子将受益终身。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把微笑带进课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在对话中进行,对话中的师生是平等的,教师不要高高在上,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使学生树立起质疑问难的信心;要当好对话中的“引领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还要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和谐氛围中大胆质疑问难。

其次,教给质疑方法,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具体做法是:(1)从题目入手质疑。如《金色的脚印》一课,是谁的脚印?脚印为什么是金色的?(2)从重点句子入手质疑。如《穷人》一课中“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的心为什么跳得厉害?为什么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3)从重点词入手质疑。还是《穷人》一课中,“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为什么用“熬”这个字?(4)从标点符号入手质疑。如《老人与海鸥》一课,倒数第二自然段为什么省略号自成一段?(5)从表达方法入手质疑。如《祖父的菜园》一课,尽管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我看到学生们对课文内容很感兴趣,每个孩子都对文中的“我”在祖父的园子度过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和充满恶作剧的快乐童年充满无限的向往,我便把略读课文改为精读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提出:祖父的菜园是我童年的乐园,可为什么不以“童年的乐园”做题目呢?学生满以为课文理解好了,这一问题的提出,令他们一惊。再读课文,终于明白:“我”童年的快乐是与外祖父的慈爱分不开的呀!这正是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啊。

四、重视评价,培养学生自学的持久能力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老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功”的情绪体验。教师对学生评价所使用的个性色彩语言,应该是帮助学生对自己为什么能成功进行合理归因。比如,当学生准确回答出《白杨》一课结尾处为什么“父亲的嘴角又浮现出一丝微笑”后,我及时地进行了鼓励性评价:显然,这位同学联系了全文内容,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而且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茫茫大戈壁的艰苦环境,因此准确地理解了句子含义。这种学习方法真棒!我明显地感觉到,孩子的眼睛一亮,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表现格外积极主动。

上一篇:江南大学报考点研招考试报名及现场确认通知下一篇:小学迎中秋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