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精选8篇)
1.数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篇一
运用电教手段,辅助数学教学
电化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
近几年来,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以电化教学为手段来辅助数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电教手段,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电化教学可以利用投影片、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一开始就出示一个学生作息时间的投影片,让学生说说每幅图是什么时间?他在做什么?学生一下子被三幅彩图吸引住了,个个认真观察抢着回答,从而很顺利地导入新课,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时间”是物质存着的一种客观形式,看不见、摸不着。根据这一特点,我又出示钟面的投影片,让学生数一数(数大格、小格),算一算,比一比……从活动中体验时、分的长短,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二、运用电教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传统教育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电化教学可克服这些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例如:我在教“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开始我问:把个分成份,有几种摆法?全体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摆,我又利用投影出示了几种不同的摆法,接着我问:哪一种分法得到的两份同样多?学生很容易从“同样多”过度理解为“平均分”的实际含义,突破了教学难点。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是在屏幕上出示红领巾、三角尺、钟、扇面等实物图,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东西,抽取本质,引出角的图形,然后问:角是怎样形成的?并让学生上台在投影仪上演示,使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这样教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更能通过学生的参与建立起科学的数学概念,促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
三、运用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电化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时间,增加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教学“两步应用题”时,例题学完之后,还有“想一想”:“改变例题中的某一条件后,该怎样解答?”如果按传统方法一一出题,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最后列式解答,一节课会很紧张,巩固练习也很难完成了。我就设计了一张复合投影片,在例的基础上改动第三条件,线段图也只改变表示红花的长度,让学生根据题意和线段图自己尝试解答,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灵活解题能力。在三题比较中,掌握了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课堂巩固练习中,我补充了下面这题(投影片出示):妈妈买来个苹果,个梨,买的桃比苹果和梨的总数多个。妈妈买来多少个桃?
()(个)–(个)
()(个×(个)
()(个(个)
先让学生选择正确算式,接着问:要选第()组算式,条件该怎样改?要选第()组算式,题里的条件该怎样改?这样利用电教媒体一题多练,即节省了时间,又丰富了教学内容。最后,我让每个学生从信封里拿出字条,自己选择不同的条件和问题拼出完整的应用题,自己解答出来,鼓励学生编出不同的应用题。学生在动手拼应用题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也改变了以往练习时一味做题的弊端,加大了练习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电化教学能以它独特的功能感化学生,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数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篇二
问题到了欧拉那里, 他把陆地和岛用一个点来表示, 而每一座桥用线表示, 从而得到一个网络图, 如图2.这也就是建立了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一个数学模型, 通过这个模型来研究原型问题.而这个数学模型的求解, 是个一笔画的问题, 欧拉证明了这个图形用一笔画成是不可能的, 因为任何一笔画图形, 或没有奇点, 或有两个奇点, 而这个图形中有4个奇点, 故不能一笔画成.
欧拉在解决七桥问题时, 根据陆地、桥和人走过的关系的特征, 巧妙地构造了一个网络图 (模型) , 把七桥问题化归为网络图的一笔画问题.这种方法就是模拟方法.
1模拟的数学意义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的某些本质属性, 去掉一些与问题本身无实质性联系的属性, 创造性地构造一个与之相似或近似的模型去研究和探索, 我们称这个模型为原数学问题的模拟.这种通过对原问题的模拟去间接研究原问题的性质和规律的方法称之为模拟方法.
一般来说, 用模拟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或探求问题求解途径要比类比方法所得的结果来得精确.当通过构造模型所得的模拟题, 其题设条件与原问题的题设条件实质上完全相同时, 模拟题的解决的结果就可以直接移植到原问题的解题上去;但当模拟题的题设条件与原问题的题设条件实质上 不完全相 同时, 它的论断就可能有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 用模拟去解决问题的结果与原问题只能是近似的.因此, 在运用模 拟法解决 问题的过 程中, 要不断完善通过构造模型所得的模拟题, 使之在实质上更逼近原问题, 解题的结果更为准确.
2数学解题的模拟方法与策略
解数学问题的模拟方法大致可分为数学关系相似模拟方法与物理原理相似 模拟方法.
2.1数学关系相似模拟方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原问题的题设条件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 构造一个与之相似的较为简单的模拟题.通过解这个模拟题去解决原问题.它具体又可分为:数式关系模拟与图形形式模拟.
2.1.1数式关系模拟
复杂的综合问题, 往往是由一些比较简单的数式关系巧妙地糅合而成的, 通过对各个简单的数式寻“母”, 再经过适当的模拟综合得问题解
例1关于x的方程 (x2-1) 2-|x2-1|+k=0, 给出下列4个命题:
①存在实数k, 使得方程恰有2个不同的实根;
②存在实数k, 使得方程恰有4个不同的实根;
③存在实数k, 使得方程恰有5个不同的实根;
④存在实数k, 使得方程恰有8个不同的实根.
其中假命题的个数是 () .
(A) 0 (B) 1 (C) 2 (D) 3
分析原方程整理为, 则上述方程变为t2-t+k=0, 通过换元将这个命题分解为以下两个子问题:当t∈ [0, +∞]时, 函数k=-t2+t的值变化 情况;讨论方程t=|x2-1|解的情况.
当t∈ [0, + ∞]时, 函数k= -t2+t的图像如图3所示.由图像知:
当k=1/4时, t=1/2, 方程1/2=|x2-1|有4解;当k∈ (0, 1/4) , 如取k=2/9时, t=2/3或t=1/3, 此时t=|x2-1|解有8解;当k=0时, t=0或1, 此时方程t=|x2-1|解有5解;当k<0时, 如取k=-2时, t=2, 此时方程t=|x2-1|解有2解.
综上所述, 本题选取A.
分析由已知函数, 所要求证式具体为.注意到此不等式左右两边的显著差异是角不相同, 所以有必要把异角化同角:
2.1.2图形形式模拟
根据数式的结构特征, 构造模拟出与之相适应的几何图形, 并利用图形的特性和规律, 解决数式问题.
例3求sin220°+cos250°+sin20°cos50°的值.
分析此题 若用纯三角 知识去求 解是相当费力的, 但如果进行适当变换, 通过构造图形去模拟, 显得相当 简捷.如图4, 因为原式 =sin220°+sin240°-2sin20°sin40°cos120°, 所以可构 造直径为1的圆及△ABC, 其中A=20°, B=40°, C=120°, 由正弦定理知, BC=sin40°, AC=sin120°, AB=sin120°, 又由余弦定理知,
所以原式=3/4.
例4已知函数f (x) =tanx, x∈ (0, π/2) , 若x1, x2∈ (0, π/2) 且x1≠x2, 证明:
分析此题在 上面是模拟一个不等式加以解决的, 下面采用 模拟图形求解.如图5, 在单位圆中, 过A作切线AT, 在AT上取B, C, D, 使∠BOC = x1, ∠COA=x2, , 显然OD为∠BOC的平分线.取E为BC的中点, 不妨设x2>x1, 因为x1, x2∈ (0, π/2) , 则|OC|>|OB|, |AB|=tanx1, |AC|=tanx2, , 在△BOC中, 由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性质得:|BD|/|DC|=|OB|/|OC|, 故|BD|/|DC|<1, 即|BD|<|DC|, |BE|>|BD|, 从而|AE|>|AD|, 因为AE=1/2 (|AB|+|AC|) , 故, 即原不等式成立.
2.2物理原理相似模拟方法
这种模拟方法, 是根据原问题的题材与某种物理形态与物理过程中的原理相似性, 构造一个物质 (实体) 模型来进行模拟实验, 从模拟实验所得的结果来推断原问 题的结果, 或通过对模拟实验过程的物理分析来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它具体又可分为:物理形态模拟与物理过程模拟.
2.2.1物理形态模拟
力的平衡原理的数学模型是:“同一平面上的众合力为0, 即”与“力×力臂相等, 即f1×l1=f2×l2”.运用力的平衡原理可以解决、解释某些数学问题、数学现象.
问题1 (费马问题) 在锐角三角形ABC内是否存在一点P, 使其到3顶点的距离之和为最短?
分析考虑此点是否存在, 用纯数学方法不好得出结论, 但用力的平衡原理去思考, 此点一定存在, 且这一点到3顶点连线的夹角均为120° (即对每个边的视角均为120°) .因为作用在这一点的3个相等的力要平衡的话, 它们的合力为0, 3个力各指向这一点和三角形3顶点连线的方向, 且三者之间夹角为120°.有了这个答案, 我们用数 学方法证明之就不难了 (略) .
问题2某粮店 用一杆不 准确的天 平 (其两边臂不 等长) 称大米.某顾客要 购买20kg大米, 售货员先将10kg的砝码放入左盘, 置大米于右盘使之平衡后给顾客, 然后又将10kg砝码放入右盘, 置大米于左盘, 平衡后再给顾客.请问:是顾客吃 亏还是粮 店吃亏?
分析若顾客所得的大 米多于20kg, 则粮店吃亏.因此解此题的关键是求顾客称得大米的实际重量, 再与20kg进行比较, 从而达到求解的目的.由天平很自然地联想物理中的杠杆原理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由此可建立数学模型———不等式.
设天平的支 点为O, 左盘A的臂长为xA, 右盘B的臂长为xB, 两次称得的实际重量为GA, GB.则有.故顾客所得的大米实际质量超过20kg, 因此粮店吃亏.
物理学上的重心是指多个物体达到平衡时的支撑点.把它运用于数学问题之中, 去解决一些几何问题可以简化复杂的运算与推理.
问题3已知三角形ABC, AD, BE, CF分别是边BC, AC, AB的中线.求证:AD, BE, CF三线交于一点.
分析此题用纯几何方法或用坐标法、向量法证不太好证明.若用重心原理解答, 简洁明快, 令人耳目一新.
如图6, 在三角形ABC的3个顶点处 各放一个单 位质量的 物体, 分别用A (1) , B (1) , C (1) 表示, 根据杠杆 原理知, B, C二点的重 心在D点, 即BC的中点, 它的质量应为2, 可用D (2) 表示, 这样A (1) 和D (2) 的重心应在离A与D距离之比为2的位置, 设为G;同理可得B (1) 和E (2) 的重心也在G点;C (1) 和F (2) 的重心也在G点.由于重心的唯一性, 所以AD, BE, CF3线交于一点.
问题4已知四 面体ABCD, 设G1为△ACD的重心, G2为△BCD的重心, G3为△ABC的重心, G4为△ABD的重心, 如图7.求证:AG2, BG1, DG3, CG4四线交于一点G.
证明在四面体ABCD的4个顶点处各放一个单位质量的物体, 分别用A (1) , B (1) , C (1) , D (1) 表示.因为G2是三角形BCD的重心, 所以G2处的质量 为3, 即G2 (3) .根据杠杆原理知, G2 (3) 与A (1) 的重心应在离A与G2距离之比为3的位置, 设为G;则G为四面体ABCD的重心.由重心的唯一性同理可证得, G在BG1, DG3, CG4上.所以AG2, BG1, DG3, CG44线交于一点G.
2.2.2物理过程模拟
在自然界中, 光的传播具有直线性与可逆性等特征.当光线照射到一平面镜子上时, 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关于平面镜子的法线对称;当光线从椭圆镜的一个焦点发出, 射到椭圆镜面上, 经反射光 线必经过 另一个焦 点…….把物理学中这些光学性质运用于数学问题中, 可以提高解题质量, 避免繁杂的推理与运算.
问题5已知长方形的4个顶点A (0, 0) , B (2, 0) , C (2, 1) 和D (0, 1) , 一质点从AB的中点P0沿与AB夹角为θ的方向射到BC上的点P1后, 依次反射到CD, DA和AB上的点P2, P3和P4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设P4的坐标为 (x4, 0) .若1<x4<2, 则tanθ的取值范围是 () .
(A) (1/3, 1) (B) (1/3, 2/3 )
(C) (2/5, 1/2) (D) (2/5, 2/3)
分析本题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出由θ的变化而引起的入射点位置的变化, 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若通过列出x4与θ的关系式, 经过运算去解决, 不但时间花费大, 而且又得不到正确的解答.
画出本意图 (图8) , 取BC中点E, CD中点F, AD中点G.由物理学中的光学原理, 若从P0发出的光线射到E, 由入射角等于反 射角, 容易得到光线的路线为:P0→E→F→G→P0;若从P0发出的光线射到BE之间, 按题意要求可画出线路图, 得x4在 (0, 1) 之间;若从P0发出的光线射到EC之间, 用同样的思考方式, 得x4在 (1, 2) 之间.这样, 通过适当的计算得tanθ>1/2, 结合选择支可知C正确.
问题6如图9, 已知P为椭圆x2/a2+y2/b2=1 (a>b>0) 上不为椭圆顶点的任一点, F1, F2为椭圆的两 焦点, 过P作椭圆的一条切线l交椭圆长轴于T点, 则有|PF1|/|PF2|=|TF1|/|TF2|, 即PT为∠F1PF2的外角平分线.
分析该题可用有关数学知识和工具经运算解决.但用物理学方法进行, 就显得简捷明了.由光学原理, 光线从F2发出射到P点经切线PT反射后, 必经过另一焦点F2, 则有∠F2PA = ∠F1PT, 因为∠F2PA =∠TPB, 所以∠F1PT = ∠BPT, 即PT为∠F1PF2的外角平 分线, 所以|PF1|/|PF2|=|TF1|/|TF2|.
问题7已知三角形ABC为锐角三角形, 问:是否存在其一个内接三角形DEF, 且△DEF的周长最小.
分析此问题用纯数学方法很难猜测出这样的三角形是否存在, 但若用“光路最短原理”可知, 这样的三角形是存在的, 且正好是它的垂足三角形.
证明如图10, 若在BC边 (平面镜) 上放一光源, 经平面镜AC, AB反射, 若能回到D点, 根据光线反射定理, 可知入射 角等于反 射角, 此时三角形的高线为法线, 即∠1=∠2, ∠3=∠4, ∠5=∠6, 则D, E, F3点正好是三角形ABC三高线的垂足.按“光路最短原理”知, 光线按垂足三角形走, 非但跑得快, 也是走捷径, 故△DEF为周长最短的内接三角形 (光路三角形) .
问题8求证
分析该命题用纯三角公式不难可以证得.现采用物理学方法解决, 先设计一个物理问题:如图11, 在匀强电场E中, 一质量为m, 带电量为q的小球, 用一长为L的绝缘细线系住, 将细线拉 至水平无初速度释放, 当细线摆至与水平成α角时球静止.则小球在摆动过程中的最大速率是多少?
证明小球从开始运动到静止, 由动能定理.根据对称性可知, 小球最大速率的位置应在α角的平分线上,
问题9证明
分析德摩根定理是集合论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 特别是在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中,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但它的直观图示不太好懂, 若构思两个直流电路图, 则既直观又浅显易懂.
证明如图12所示, 用A既表示用电器A正常工作, 也表示随机事件A发生, 用B表示用电器B正常工作, 也表示随机事件B发生, 则A∩B表示串联电路通电, ) 表示串联电路断电, 它等价于A断电或B断电, 即发生.
3.数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篇三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手段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要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教育目标,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创新和探索,将数学的逻辑性与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紧密结合,进而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讲授式教学方法
讲授式教学方法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中的知识通过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进行传授,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讲授式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推理、解释、阐述等手段和途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保证教学知识科学性和逻辑性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强调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数学教学的进度,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数学理论知识,与此同时,讲授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反映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数学内容的讲解中,教师要借助圆规、直尺、三角板等教学工具,结合生活实际,通过适当的生活例子,使学生探索并掌握直线和圆之间的各种关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讨论式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课堂讨论前对讨论环节进行精心准备,设定主体明确的讨论题目,并对讨论过程中的各项细节进行有效的制定,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以近期的教学目标为基础,以班级或者课堂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将数学教材的知识点作为讨论的重点和核心,引导并启发学生对特定的数学问题发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讨论式教学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通过对特定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在众人面前充分展现自己,侧重于学生个性化和综合化的全面发展,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对学生讨论趋于一致的结果进行由浅入深的总结,讨论式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有效地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梯形的中位线”这一数学内容的讲解中,将梯形的中位线定义及性质设定成讨论的问题,以班级内部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三角形的中位线及性质入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总结,以此来推断出梯形中位线的定义,并结合具体的习题,让学生论述证明方法。
三、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在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数学资料,对数学的知识点和整体脉络进行系统化和网络化的梳理,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探究式模式的引导下,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学习方法,在数学课堂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努力寻找学生与数学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点,将数学学习的间接经验转换为学生学习的直接经验,并在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创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这一数学内容的讲解中,学生要搜集与三角形有关的数学资料,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作为参照对象,通过个人发言、小组讨论、集体问答的形式对论点进行有效的解释,并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课堂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开拓探究思路。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讲授式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和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课堂教学的教育意义寓于教学方法与手段之中,将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进行有效统一,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温满英.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J].职业,2012(5):45-46.
[2]王元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浅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1):97.
[3]马文忠.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现状调查和教法优化探索[J].教学与管理,1999(10):33-34.
4.数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篇四
摘要: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引发了教育界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思维能力,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手段和策略,让学生通过多次的体验,感知“做数学”的过程,并体会数学的归纳、抽象过程,领会小学数学的基本思想和知识,更好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小学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意识和精神为着眼点,要着重对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把握数学知识点,更好地增强自己的数学素养和探究能力。下面笔者就来谈谈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一、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摆脱原有的机械式教学模式,要避免对学生的“题海战术”,不能过多地采用重复性的练习方式,实现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还要通过探究式的数学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和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后实现对数学问题的延伸,通过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探究实践,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能够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剖析数学问题的实质,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水平。
二、探究式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数学问题,转变“填鸭式”的数学传输方式,将学生的数学实践过程放大化,使学生处于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主体地位,要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尽最大的努力通过自己的思考完成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小学数学知识。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分数”的知识点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图片呈现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分数的构成及类型,了解不同分数的异同之处;还可以与现实场景相结合,让学生观察全班的人数,包括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并思考男生所占班级总人数的比例及女生所占班级总人数的比例。还可以寻找生活中的分数,增进学生对于分数的理解和认知。在这一过程中,都是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通过对分数的认识将问题进行解决。如此才能做到在学生思考过程中的自主独立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水平。
2.精心创设数学探究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探究情境,帮助指引学生进行主动性的探究。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应用题教学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的数学应用情境,创设问题,如:在小学数学的相遇问题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日常所见的建筑物、公路车辆等寻常事物,思考这些生活中的景象与数学知识的相联性,辨析公路上的车辆与自己的方向关系,如:有的车辆是与自己相同的方向、有的车辆是与自己相反的方向;车辆行驶的速度比自己快,在与自己同向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建筑物当离自己越来越近,逐渐与自己相遇、随后又越来越远的情况下,说明一种什么样的数学现象和问题?而在具体的应用题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运用画图法进行分析,将所有已知条件在图中罗列,自然能够发现问题的关键点,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将思维想象转化为真实可见的问题,降低了解题难度,也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重要表现。在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现象加以思考和回忆的过程中,可以与数学探究性问题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为深入地实现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究。
3.采用有效的数学探究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的探究性教学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预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要在提出数学问题之后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对于难度较大的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利用上网查阅资料、询问家长等方式,实现对难度较大的数学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进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查询、综合分析和筛选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采用小组合作的探究模式,将小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合作、交流和讨论,在动脑思考的前提下,实现对数学问题的举一反三的学习,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的理解,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在小学数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教学内容中,由于这是一个归属于概率范畴的数学知识点,教师可以设计“掷骰子”的数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在动手采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前提下,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还可以设计“掷硬币”的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合作,采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并统计全班同学所采集的数据,学生在经过自主实践的探究之后,感觉到频次越多时,数据越接近,当频次足够多时,硬币出现正反面的概率相同,由此可见,“掷硬币”这种方式是一种较为公平的规则。在这个教学活动设计之中,教师依循“猜测—试验—结果分析—验证”等流程,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突破用分数表示概率的理解难度,使探究性数学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接近,可以让学生在对数据进行主动采集、统计和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点。
还有在《平均数》一课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八组,比较这八组学生的平均身高,学生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最后在比较数据的过程中进行判断,得出数学结论,从而在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自主探究活动中,更好地学会了数学知识,同时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肖红英.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15(16).
5.高等数学教学手段改革研究论文 篇五
【关键词】高等数学;信息化;微课;多元化学习
1信息化条件下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1.1从教学内容上看
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高等数学与专业紧密结合的重要性,但由于受传统高等数学教学思想的影响,部分院校的教学内容还是以微积分为主,理论内容多于实践知识,各专业学生学习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大体相似。
1.2从教学方法上看
近几年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有很大改进,但仍有部分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讲授仍以传统的课堂授课为主,教师基本采用黑板或者PPT讲授内容,学生自主学习较少,师生交流较少。
1.3从课时量上看
目前部分院校高等数学的课时量一再缩减,由于高等数学的内容具有连贯性等特点,很多内容还未深入便已结束,还有部分内容甚至无法讲授。部分学生感到学习难度较大,反映不爱上高等数学课,认为这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制约了后续课程的学习。
2高等数学教学面临困境的原因
2.1部分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部分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往往保留高等数学的所有知识点[1]。但这些内容一般偏于理论,部分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脱节较为严重,各专业学生学习的高数学内容几乎千篇 一律,已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的差距,影响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2.2部分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不足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也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各种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层出不穷。部分院校完全使用“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得学生陷入了被动的局面[1],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学习主动性,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
2.3部分院校高等数学的课时量与后续应用需求存在矛盾
6.数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篇六
【摘要】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把数学教学中抽象的语言文字,静止的图象借助信息技术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境,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教学中如果不了解信息技术的使用规律,使用不当,违背了教学规律,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只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将信息技术用到恰到好处,才能成为优化数学教学的最佳助力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协调创新
数学是一门深奥而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同时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同时又是动态的。教师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同时知识反映的内涵是无限的。而体会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往往是数学课的重点和难点。要解决这些相互关联而又矛盾的问题,从信息加工理论分析,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理念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不仅被看做是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而且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建构数学内容体系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进而引发人们重新思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以及如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打好基础与追求创新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进一步促使人们思考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与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可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理念的整合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选取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打破数学知识间的条块分割局面,使传统代数、几何、三角分家的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打通知识融合的道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必须学的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然后按不同学段整合成学生的学习领域。而这些内容标准只给出具体目标,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统一的规定,使学生所学和教师所教富有弹性和力量。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越来越需要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学生动用各种知识、方法和手段来获取信息,特别是一些数据信息的处理,借用计算机来完成更加快捷方便,使得与我们不能分离的数显得更具应用价值。即使对一些烦琐的计算、方程的求解、递归、迭代,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使得日常生活中一些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快捷方便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疆界。利用计算机可以更方便地寻找数与形的规律,使得观察与验证得以进行,使得数与形的结合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建构的过程。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借助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改变原有教育方式已是大势所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数学的一大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就很难有效的展示和分析,而合理的使用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课程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从易到难的展示给学生,大大加强教学的层次性、直观性、趣味性,同时增加数学教学的形象性和多样化,把抽象问题直观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把单一的图象问题动态化,从而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为学生的学习节省大量的时间,使学生在传统教学下需要课外完成的作业在课堂上就可以解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从而增加知识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如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学生因为看不到二次函数的图象之间的变化过程,从而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在黑板上手工示范不但费时费力极不方便,而且误差较大,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觉,做出错误的判断;但如果借助于几何画板就快捷方便,许多抽象的知识就可以通过图象快速显现,将抽象的东西通过图形的变化形象化,增加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视觉和理解上得到和谐的信号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作用,让学生自己根据图象去对比、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需教师反复讲解,就能让学生理解得清晰透彻,从而顺利地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数学课堂上,许多演示内容,通过板书没法直接表现,但是通过信息技术上的各种绘图工具都可以形象的画出来,可以在同一屏幕上,文本、图像、动画、声音齐头并进,直观地展现一些在传统方法上难以展现的内容,使学生既看得见又听得着,给学生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引发强烈的有意注意,同时还可以动手操做,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更贴近实际,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而且容量大、效率高,用好它能够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教学《角的度量》时,指导学生量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时,虽然教师有示范用的大量角器,可在教学时,有些学生根本看不清量角器上的刻度,要是教师亲自给每个学生示范,课堂容量将大打折扣,如果把这一部分制成多媒体课件,利用课件来显示量角器的各个部分,并对各部分进行闪烁、变色,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利用量角器内外圈测量角的大小,利用角的平移来比较角的大小,通过这样非常直观的展示,化静态的知识为动态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最直接的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就是对教学观的反思与课堂结构变化的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之一是教师作用与角色、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权威和智慧的源泉,而成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伙伴、援助者和指导者、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仅是从听与做作业中获取知识,而是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讨论的启动者和调整者,问题解决的参与者、经历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与权利。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中应避免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上的好处师生人人皆知,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更多的应刻是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为一堂好的数学课,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只是其中一部分,它对这堂课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一个辅助作用,不能让教师围绕着使用信息技术走,而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
我们部分领导在上面信息技术的诸多好处地引导下,舍本逐末,认为一堂课好不好,首先要看用没有用信息技术,其次看课件用得多不多,课件制作得精美不精美。在这种评价标准地引导下,使得部分教师也产生了错误的观念,把好课和使用信息技术划上了等号。上课教师不管三七二十一,管它合适不合适,每一节课都使用信息技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制作一个精美的课件上。把在多媒体课件中能有完备的声、像、动画等网络资源作为上课突破的难点和重点,老师对每一个幻灯片都想尽了办法,不同的幻灯片一定要使用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出示,可以说每一张呈现的方式都不同,每一张都要给人不一样的感觉,都要在呈现的时候给人不一样的感官刺激,忽视了上课的实质意义,有点本末倒置。
还有部分老师认为多媒体课呈现速度快,容量必须要大,恨不能把所有相关的知识都呈现给学生,例题、习题恨不能穷尽天下所有,可以说是一道接着一道,为了大容量、快节奏,有的教师连让学生讨论的问题的结果都设计在了课件之中,证明、解答题的步骤就不用说了,有些还费劲地录了音。结果一节数学课,从头到尾都是课件展示,课件图文并茂,版面华丽,动画声音一应俱全,课堂表面呈现出一环套一环,内容紧凑,有时学生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个不同的观点,也马上会被老师引入设计的套,或者干脆略去不理,一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条不紊,热热闹闹。
表面上感觉老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强,学生求知欲强,师生关系融洽,实际上没必要的动画,没必要的声音虽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却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屏幕上出了一组思考题时,下面又放了一个又蹦又跳的动画小人;出了一组练习题,每次字幕出现时总伴随着一些奇特的声音等等。学生被精美的幻灯片的外表所吸引,发出赞美声音的同时,忘掉了自己的本职。还有课堂容量过大,到处都是重点,又到处都不是,老师做了电影放映员,学生做了观众,有些学生可能连一张幻灯片的内容都没有看清,老师为了能圆满完成所设计内容,已经切换到了下一张幻灯片,学生无所适从,就更不用说学生动手、动脑、各抒己见了,这样下去,到最后才发现学生连最起码的知识都没有掌握,直接影响上课效果。
7.数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篇七
那么,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达成最有效的教学呢?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手段, 谈几点体会。
一、调整教师角色, 促进学生发展
以前, 老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学生是聆听者, 是教师的配合者, 是教师教学思路的体现和实践者。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听。而在新的课程标准下,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㈠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的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 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句话实实在在的道出了教学的真谛。师生间只有建立了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达到统一, 教育才能发挥作用。因此, 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积极情感的共鸣, 形成情感交融的氛围, 真正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朋友。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 经常存在用这样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
(1) 同学们说得方法都不错, 老师把这几种方法再说一下, 大家看老师说的对不对, 好吗?
(2) 老师也听明白了, 你的意思是……
(3) 老师有个想法, 可以说说吗?
(4) 我有个建议, 不知可不可以说?
(5) 老师从同学们的交流中, 学到了几种方法。我说说, 同学们看老师说的对不对。
(6) 把这个机会让给别的同学好吗?
(7) 你愿意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想的吗?
(8) 先让这个同学发表一下他的见解, 同学们认为可以吗?
(9) 我也有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学们看行不行?
(10) 有的同学没有听明白, 谁愿意再说一遍?
(11) 你真聪明, 这个方法连老师都没有想到, 谢谢你, 教给我们这个好方法。
㈡教师由传授者、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参与者
以前, 教师是知识的讲授者, 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 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学生稍有背离老师的思路和想法, 老师就想方设法拉过来。根本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与引导者。
如《十几减9》这节课传统的设计方法是从知识结构本身来考虑的, 都非常重视复习辅垫环节的设计, 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强拉到“想加法算减法”这一方法上。忽视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思维特点。这样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笔者是这样上《十几减9》的, 先以15-9为突破口, 重点研究十几减9的基本思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借助手中的学具, 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 在汇报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 争相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用“破十法”, 有的学生用“连减法”, 有的学生“想加法算减法”。还有的学生用“15-10+1”。此时, 计算15-9的基本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展现, 而老师在此过程中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 他时而参与学生对15-9之计算方法的研究讨论;时而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时而对学生汇报时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时而为学生汇报的研究成果加以重点强调或升华;在出现多种计算方法后,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种方法, 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 并讨论交流喜欢的原因。在整堂课中, 老师的角色和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 随时发生改变, 但无论怎样改变, 教师与学生之间始终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 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 既有情感的体验, 又培养了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学习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创设有效情境, 激发创新思维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恰当创设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产生。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 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 通过精心设置支架, 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 引起反思, 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 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而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笔者采用动画、故事、游戏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 提供活动材料, 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活动之中, 自觉的去探索、去发现。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的情境, 强化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优化解题策略。例如:教学“观察物体”一课, 笔者结合我国“神州5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 用多媒体出示“神州5号”的图片, 并用激动的语言告诉孩子们:“我国首次航天载人实验成功了!”孩子们与老师一起高兴、激动, 感受科技的力量。老师接着问:“看到‘神州5号’, 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出了许多想法, 真是好极了。“神州5号, 你真棒!”“神州5号, 你成功了。我要好好学习, 也要像你一样。”“长大后, 我要坐上神州6号、7号、8号”, 随后, 多媒体又出示“神州5号”不同部位的图片, 让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以此导入新课。可见, 课堂教学是没有边界的, 数学课也可以像语文课一样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表达。科技发展的现实是振奋人心的, 更使课堂增添了一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祖国如此辽阔, 世界如此博大, 宇宙如此神秘, 各种新闻时事层出不穷, 教师要善于捕捉其中蕴涵的数学信息, 载入课堂, 使课堂成为生动的生活磁场。又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时, 笔者首先通过让学生玩扑克牌, 算二十四点的游戏,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扑克牌吗?有没有玩过用扑克牌算二十四点的游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这个算二十四点游戏, 看看哪组的同学算得最快。 (课件出示四张扑克牌J Q K A) , 从而引出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游戏是学生在生活中最为熟悉的, 最感兴趣的。这样的设计, 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关注, 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倡导合作交流, 强化参与意识
合作交流就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新方式, 是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促进性的生生互动学习活动, 它能达到学生之间的有效的沟通, 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在合作交流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体现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思考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并在情感和态度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时, 当学生提议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方法, 把三角形转化为其它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多组三角形, 在小组内通过拼一拼, 摆一摆, 看看把三角形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并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表。然后由代表上台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合作探索, 拼出了不同的图形, 得出不同的发现。如有的发现两个完成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有的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还有的学生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其中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还发现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动手合作操作, 学生手脑并用, 自主探索, 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这样的学习,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学得愉快, 知识掌握得更扎实、牢固。
四、反思教学实践, 重视有效评价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求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实践, 更新教学观念, 也需要师生融洽的合作, 当然, 教师仍然是“平等中的首席”。首先, 教师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差异性, 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比如, 课堂提问要分层次进行, 简单的问题、一般性的问题、较有难度的问题, 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 要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针对性要强, 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其次, 要重视评价的作用。这里的评价, 既有教师与学生的自我评价, 也有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师生通过自我评价, 反思自己的不足并纠正错误;通过相互评价, 发现并肯定对方的优势, 形成评价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 进行教学反思, 写教学故事是一种很好的评价形式。它不同于纯理论、思辩式的教学论文, 是教师对所经历过的教学活动的一种回忆、刻画、描述, 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文本记录发现课堂教学的脉络, 更快地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 而且通过教师之间的互评, 可以凸显被教师习惯化的环节, 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理性、深刻的反思, 形成客观的评价,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另外, 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课堂反馈, 从学生的思维、语言特点出发, 写出他们评价背后对课堂教学的期待, 以学生的所想、所思作为自己的所忧、所虑, 反思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 这样才能不断改进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8.现代化教育手段与小学数学教学 篇八
关键词 小学数学;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班班通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9-0049-02
1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
教学观念发生重大改变 传统的教学,教师总是以俯瞰的姿态来看待学生,将自己作为课堂上的主角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方式不仅助长了学生的懒惰之风,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他们一些创新性的思想,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致并不高。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一情况。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发达的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为课堂增添色彩,更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培养创新思维并与时代接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不用再被一板一眼的传统教学所束缚,尽可能地学到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为提高综合素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同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举措,教师教授的课程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那些,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拓展,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丰富了自身。
教学模式发生重大改变 传统的教学只是局限在学校、教室、课堂当中,所教授的内容也只是课本上的东西。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打破了空间上的约束,如现在的“空中课堂”“视频教学”等,使学习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摆脱了时间、地域的限制,真正地实现了“随时随地学习”的梦想。在教授的内容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学习资源,实现学习资源共享,从而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习更加趣味化、自然化、人性化,更能推动教学技术自身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和完整性 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文字、图像、数据等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处理,就能更加清晰直观地展示出来。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了形声效果,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多方位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得学生能更加快速准确地接受所教授的知识。这样一来,可以精简许多教学的内容,可以省略许多繁琐的讲解,不仅提高了教师教学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方法发生重大变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教授学生知识这样一个单一的、二维的关系。而现代化教学手段出现后,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二维的关系转变为多样的、三维的关系,也就是教师、多媒体、学生三者之间形成一个立体的空间关系。虽然现在出现更为高端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但是教师也不能一味地追求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而完全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应该针对不同的需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如使用多媒体显示技术以及应用软件来进行辅助教学,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通过创设更为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探索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
2 如何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形象化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不生动、不立体的不足,不仅为教师教学大大降低了困难程度,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精心地设计多媒体课件,而非将课本上的内容复制到课件上,这样就失去了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意义。因此,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要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为目的,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一节时,运用具有鲜活色彩的教学课件,通过课件展示平行四边形切割拼凑的方法,再辅之以简明的讲解,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顺势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理解推导过程,搞清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時,也要设计学生讨论、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环节,注意培养学生沟通合作的能力。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会为一堂课增添许多色彩,善于运用多媒体课件能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班班通” “班班通”指学校每个班级里具备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一般泛指简易多媒体教室,包括黑板+投影仪/触摸一体机等设备。“班班通”的建立可以实现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混合教学,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更能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推动我国的信息化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使用“班班通”资源,可以方便教师教学,通过“班班通”为学生呈现更多的学习资料,如视频资料、音频资料等,这样动态的教学代替了以往的教师单一的语言描述,直观生动地展现了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也可以通过“班班通”向学生展示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学生就会争先效仿老师,上网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这对于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班班通”的应用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在练习课上充分利用“班班通”,选择自主学习模式,为学生准备三套不同难易程度的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习题进行练习。这样不仅全部都能达到最低标准,同时也鼓励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一举两得。“班班通”不仅以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为原本枯燥的小学数学课堂增加了画面美、音乐美,为数学教学注入生机,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加可贵的是“班班通”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3 结语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越来越普遍。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绝不能固步自封、止步不前,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使抽象的数学变得更加容易接受,使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到数学的存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会贤.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12(3):63.
[2]古翠云.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小学电教,2012(7):77.
【数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推荐阅读:
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总结08-25
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07-31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10-28
数学教学与教研工作07-10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排名09-12
数学教学与生活情趣10-09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08-08
数学教学与法制教育06-22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探究07-13
浅谈数学教学与美育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