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摘苹果

2024-07-27

北师大版一年级摘苹果(共6篇)

1.北师大版一年级摘苹果 篇一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结合新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切实抓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操作、直观,启发和引导等教具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学概念和规律性知识,把数学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措施

1、明确师生定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2、切实抓好每单元的知识点,突破难点,做到每单元过关。

3、做好每单元的检测工作,及时查缺补漏。

4、重视培优补差。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数

1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一)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到10各数。 能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能认、读10以内的数,会写0到10各数。 认、读、写10以内的数。 4

2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二)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4

3 第二单元:

比较(一) 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 认识符号“<”“>”“=”的含义。 运用符号“<”“>”“=”。 4

4 第二单元:

比较(二) 1、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2、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常用的比较的方法。 4

5 第三单元:

5以内的加减法 1、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3、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加减法的认识和含义。 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 4

6 第三单元:

10以内的加减法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 4

7 第三单元:

10以内的简单混合加减法。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简单混合加减法。 10以内的简单混合加减法。 简单四则运算的运算意义和顺序。 4

8 第三单元:

整理和复习

活动:大家来锻炼 1、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

2、提高学生对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速度。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数学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表的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体验探索的乐趣。 4

9 第四单元:分类

第五单元:前后 1、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2、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3、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

10 第五单元:

位置与顺序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掌握方位的相对位置。 4

11 第六单元:

认识物体 1、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名称并能识别。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名称并能识别。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名称并能识别。 4

12 第七单元:

捆小捧、搭积木 1、使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4

13 第七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通过情境,让学生学会“9+?”、“8+?”的进位加法。

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9+?”、“8+?”的进位加法。

先让学生借助实物掌握“9+?”、“8+?”的计算方法,再脱离实物进行口算。 4

14 第七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让学生探索并学会“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先让学生借助实物掌握“十几减8、9”的计算方法,再脱离实物进行口算。 4

15 第七单元:

整理和复习让学生在小组内整理加(减)法表,并找出规律进行小组交流。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4

16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统计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点,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2、使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3、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使学生会认读整时、半点,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使学生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

17 总复习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使学生会比较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

4、使学生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0以内的加减法 20以内的加减法 4

18 总复习

19 总复习

4

20 期末考试 4

2.北师大版一年级摘苹果 篇二

一、教材分析

相比于加法的学习,学生在减法的学习上遇到了更多困难,不仅因为计算更复杂,也因为减法的意义类型大多难以理解。关于减法的问题会涉及两种数量关系:一种是从总数中去掉部分,求得另一部分;另一种是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新北师大版教材中的“还剩下多少”(一年级上册)和“开会了”(一年级下册)分别是学习两种数量关系的起始课。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减号及减法计算并不陌生,甚至大部分学生都能计算,但是遇到相关需要解决的应用题时,大部分孩子往往会用错运算符号,说明他们对运算符号的意义还不理解。减法意义的成功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一年级孩子学习概念、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三、建模型,悟意义———初步体会“从总体中去掉部分”可用减法

以“已知全部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意义下的减法为例。这个意义的学习在新北师大版中被安排在一年级上册,是在学生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后,继续学习减法的意义。“还剩下多少”则作为学习这个意义的起始课,当求剩下的另一部分时可用减法计算。

理解其意义并不是背出口诀“全部减去其中一部分,就等于另一部分”就代表掌握了,而应该让孩子经历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在原型中感受思考的魅力,领悟数学的内涵。

在本课,我借用韦恩图———“集合的思想”让孩子理解“全部”。(如图,苹果为可移动的磁铁图片)

即表示树上原有7个苹果,其中掉了2个,还剩下几个?让孩子上黑板一边说故事,一边演示“一部分苹果从中掉下来,还剩下几个苹果?”的过程。从而让孩子进一步理解算式7-2=5的意义,其中被减数7代表全部,减数2代表一部分,差5代表剩下的5个苹果。

四、借追问,得迁移———初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用减法

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作为情境引出减法的另一种意义。情境为“11个人去开会,图中有7把椅子,椅子够坐吗?还缺几把呢?”学生通过一一对应的画图方法(如下图,1个三角形代表1个人,一个圆形代表一张椅子)来解题。

通过观察,发现椅子的数量比人的数量少多少就知道缺几把椅子了!但从具体图形抽象到数学算式(模型),学生就难以理解,部分学生根据以往经验或11、7、4的数量关系能列出算式11-7=4,却不知道其含义或为什么能这样列示。

在此环节我通过提问:“11、7、4分别是什么意思?减号是什么意思?”有的孩子会回答:“减号的意思就是用11减去7,得到4,就是缺了4把椅子。”我继续追问:“那你能指着图形给我们演示下是怎么减去的吗?”引导学生发现“7”不仅可以代表7把椅子,还可以代表有椅子坐的7个人,11人除去已经坐了椅子的7人,恰好还有4人没椅子坐,也就是缺了4把椅子。

五、哪个算式才对呢?

在学习减法意义时,学生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在列算式时会遇到另一个问题,以“开会了”一课中的算式为例。

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列出算式7+(4)=11或11-4=7,7+(4)=11到底对不对呢?答案是4,应该这样列式:11-7=4,但孩子的思路却没错呀!孩子可能会说“7把椅子再添上4把就够11人坐了”。很多老师在这个问题上非常困惑,要解决这个困惑,就要从方程思想和算术思想来分析这些类型的题目。

从算术思想上看,孩子应该列出算式11-7=4才对,但若硬要孩子把错误的7+(4)=11或11-7=4更正为11-7=4,不但会影响孩子对减法意义的理解,还会影响今后高年级时学习方程的体验。因为从方程思想上看,可以设未知数为x,列方程为7+(x)=11;但若低年级时没有打好基础,不理解减法的意义,很多孩子就会出现11-7=x或写出类似让人哭笑不得的方程。

若遇到这类问题,可以这样解决:先让孩子说说他是怎么想的,若孩子能说出缺了4把椅子,那就在算式7+4=11或11-4=7中的答案4下面做记号,标记出4是题目所求的答案。另外也要让学生学会算式7+4=11、11-4=7与11-7=4的转换,因为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

摘要:减法意义的学习对于低段学生是个难题,他们经常在解决问题上出错。通过分析“减法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和学生学情,总结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设计数学活动、追问、知识迁移等方法让孩子体会减法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学生“如何列算式”的教学方法。

3.北师大版一、二年级新教材关注点 篇三

“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新教材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的综合练习课,板块内容上从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从一年级上开始,这是第一次出现“综合练习课” ,因此本课的授课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就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仔细分析新教材中这一单元:分为“买铅笔(减9)”“捉迷藏(减8)”“快乐小鸭(减7、减6)”“开会了(会列式解决实际问题,求缺多少,也是减6、7、8、9的综合)”“跳伞表演(巩固减6、减7,迁移至减2~5)”“美丽的田园(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一(单元练习)”“做个减法表(单元复习、主要是找规律)”八个章节,新教材断课清晰,练习同步配套,使得教师上课有章可循。

“重复的奥妙“是二年级下新教材的“数学好玩”板块内容,这是新教材新增的活动内容。板块内容上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数学好玩”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2002年8月世界数学家大会上给少年儿童的题词,寓意要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顾名思义其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玩耍。数学课上的“玩”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为什么玩”“玩什么”“怎样玩”等。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激发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材的处理上更加要强调对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的培养,其思想性也更强。

两节课虽属不同的板块内容,但从情境串设置、情境图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表达方式几方面来讲还是有许多的共同点,这也是教师们在理解、处理教材时需要关注的。

一、情境串的设置特点

北师大版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情境+问题串”。“情境+问题串”就是将情境和问题串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问题串”指的是基于“情境”,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实现学习目标。

一、二年级新教材“问题串”内容的编排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程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某一个问题的数学意义上的理解。比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新教材中,小朋友刚学习数的知识时,教材首先是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情境支撑数的理解,通过把实物转化成简化图、从简化图再抽象到数的过程,建立图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使数的基本概念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图1)。

图1 图2

“情境+问题串”的数学教材呈现方式,为广大基层的一线教师准确理解和驾驭教材、创造性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比如,“美丽的田园”开头就创设了一幅儿童喜闻乐见的图片,然后以一系列的问题铺展开:怎么数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比较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列式?等等(图2)。

而在“重复的奥秘”中则以“发现规律—表示规律—运用规律(生活中的规律)”为情境线索展开教学。

“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不仅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学习过程,而且体现了引导学生自然展开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问题,有利于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二、情境图的阅读理解

北师大版教材相对于老版教材而言,情境图的设计是富有童趣而又有深意的。但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本身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就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具体的读图、理解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言语和思考,希望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耐心仔细地进行引导。

比如一年级上“可爱的企鹅”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引出“减法”,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反映“减法”出不来,学生都是以加法来计算的。笔者仔细看过一些教师的教案,也听过一些教师的课。本质的问题其实还在于教师自己对于情境图的理解、把握不到位,从而造成自己的教学过程对学生产生误导。“可爱的企鹅”这节课的一开头就是“前面有3只,后面有5只,一共有几只”,教材的本意是简单复习回顾加法的意义及运算,而许多教师把它作为正课来上,用力过猛,无意间误导学生以为本节课的重点还是加法。

因此,要引导好学生读图,获取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面对一页纸量的情境图,从哪里开始阅读?从哪里汲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如何组织数学信息的顺序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表达数学信息呢?

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教材就作了很好的示范:

为引导学生从大量杂乱的信息中寻找数学信息,教材暗示学生在观察和数数的时候要有顺序;数数的时候可以一边数一边做记号;并把找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图3)。

在引导学生列式计算时,先有意识的从同一类事物中汲取信息对比,这样教师心中所预设的情境就“跃然纸上”了。如“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空中的小鸟比树上的多几只?”(图4)

图3 图4

当然,根据相关的数学信息可以提出很多数学问题,而什么样的问题是与本课相关的,教师可以先提一两个作示范,其他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二年级学生提出无关的问题扰乱课堂。同时,学生能否正确列式取决于学生对于加减法意义的理解;能否正确计算取决于前面几堂课以及平时的训练。

在“重复的奥秘”中对于情境图信息的提取,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上往下看或是从左往右看,分类观察。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表达方式的多样化运用

在“重复的奥秘”一课中,教材意图除了“引导学生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初步发展概括能力,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之外,还有一个浅显的意图,就是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比如,在重复出现的灯笼边可以写文字、画实物示意图、用简单图形代表,也可以写数字、字母表示。但在用简单符号比如数字、字母、记号表示时就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的程序上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急躁应对,也不要随便拔高,否定学生最原始、笨拙的表达(图5)。

图5

而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教师也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表达对比,加深学生对“10几减几”的巩固和运用;同时在“一个式子的多样化表达”方面,教师也有意识地把“多多少、少多少、相差多少”三个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明确“谁和谁比” 、式子中“谁在前,谁在后”。其实这三个问题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树上和空中的小鸟在比较数量的多少(图6)。

图6

总而言之,一、二年级数学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关注教材设计的一些重要关键点,比如怎么理清教学环节、题目层次;如何把握问题串的设计意图、步骤顺序;如何掌握教材中渗透的思想方法;等等。只有教师心中一切“掌握自如”了,教学中也就“运用自如”了,课堂也就不会“随波逐流”了!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324000)endprint

北师大版一、二年级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进行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的充分体现。

“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新教材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的综合练习课,板块内容上从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从一年级上开始,这是第一次出现“综合练习课” ,因此本课的授课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就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仔细分析新教材中这一单元:分为“买铅笔(减9)”“捉迷藏(减8)”“快乐小鸭(减7、减6)”“开会了(会列式解决实际问题,求缺多少,也是减6、7、8、9的综合)”“跳伞表演(巩固减6、减7,迁移至减2~5)”“美丽的田园(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一(单元练习)”“做个减法表(单元复习、主要是找规律)”八个章节,新教材断课清晰,练习同步配套,使得教师上课有章可循。

“重复的奥妙“是二年级下新教材的“数学好玩”板块内容,这是新教材新增的活动内容。板块内容上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数学好玩”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2002年8月世界数学家大会上给少年儿童的题词,寓意要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顾名思义其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玩耍。数学课上的“玩”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为什么玩”“玩什么”“怎样玩”等。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激发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材的处理上更加要强调对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的培养,其思想性也更强。

两节课虽属不同的板块内容,但从情境串设置、情境图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表达方式几方面来讲还是有许多的共同点,这也是教师们在理解、处理教材时需要关注的。

一、情境串的设置特点

北师大版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情境+问题串”。“情境+问题串”就是将情境和问题串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问题串”指的是基于“情境”,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实现学习目标。

一、二年级新教材“问题串”内容的编排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程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某一个问题的数学意义上的理解。比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新教材中,小朋友刚学习数的知识时,教材首先是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情境支撑数的理解,通过把实物转化成简化图、从简化图再抽象到数的过程,建立图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使数的基本概念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图1)。

图1 图2

“情境+问题串”的数学教材呈现方式,为广大基层的一线教师准确理解和驾驭教材、创造性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比如,“美丽的田园”开头就创设了一幅儿童喜闻乐见的图片,然后以一系列的问题铺展开:怎么数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比较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列式?等等(图2)。

而在“重复的奥秘”中则以“发现规律—表示规律—运用规律(生活中的规律)”为情境线索展开教学。

“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不仅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学习过程,而且体现了引导学生自然展开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问题,有利于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二、情境图的阅读理解

北师大版教材相对于老版教材而言,情境图的设计是富有童趣而又有深意的。但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本身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就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具体的读图、理解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言语和思考,希望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耐心仔细地进行引导。

比如一年级上“可爱的企鹅”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引出“减法”,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反映“减法”出不来,学生都是以加法来计算的。笔者仔细看过一些教师的教案,也听过一些教师的课。本质的问题其实还在于教师自己对于情境图的理解、把握不到位,从而造成自己的教学过程对学生产生误导。“可爱的企鹅”这节课的一开头就是“前面有3只,后面有5只,一共有几只”,教材的本意是简单复习回顾加法的意义及运算,而许多教师把它作为正课来上,用力过猛,无意间误导学生以为本节课的重点还是加法。

因此,要引导好学生读图,获取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面对一页纸量的情境图,从哪里开始阅读?从哪里汲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如何组织数学信息的顺序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表达数学信息呢?

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教材就作了很好的示范:

为引导学生从大量杂乱的信息中寻找数学信息,教材暗示学生在观察和数数的时候要有顺序;数数的时候可以一边数一边做记号;并把找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图3)。

在引导学生列式计算时,先有意识的从同一类事物中汲取信息对比,这样教师心中所预设的情境就“跃然纸上”了。如“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空中的小鸟比树上的多几只?”(图4)

图3 图4

当然,根据相关的数学信息可以提出很多数学问题,而什么样的问题是与本课相关的,教师可以先提一两个作示范,其他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二年级学生提出无关的问题扰乱课堂。同时,学生能否正确列式取决于学生对于加减法意义的理解;能否正确计算取决于前面几堂课以及平时的训练。

在“重复的奥秘”中对于情境图信息的提取,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上往下看或是从左往右看,分类观察。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表达方式的多样化运用

在“重复的奥秘”一课中,教材意图除了“引导学生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初步发展概括能力,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之外,还有一个浅显的意图,就是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比如,在重复出现的灯笼边可以写文字、画实物示意图、用简单图形代表,也可以写数字、字母表示。但在用简单符号比如数字、字母、记号表示时就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的程序上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急躁应对,也不要随便拔高,否定学生最原始、笨拙的表达(图5)。

图5

而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教师也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表达对比,加深学生对“10几减几”的巩固和运用;同时在“一个式子的多样化表达”方面,教师也有意识地把“多多少、少多少、相差多少”三个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明确“谁和谁比” 、式子中“谁在前,谁在后”。其实这三个问题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树上和空中的小鸟在比较数量的多少(图6)。

图6

总而言之,一、二年级数学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关注教材设计的一些重要关键点,比如怎么理清教学环节、题目层次;如何把握问题串的设计意图、步骤顺序;如何掌握教材中渗透的思想方法;等等。只有教师心中一切“掌握自如”了,教学中也就“运用自如”了,课堂也就不会“随波逐流”了!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324000)endprint

北师大版一、二年级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进行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的充分体现。

“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新教材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的综合练习课,板块内容上从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从一年级上开始,这是第一次出现“综合练习课” ,因此本课的授课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就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仔细分析新教材中这一单元:分为“买铅笔(减9)”“捉迷藏(减8)”“快乐小鸭(减7、减6)”“开会了(会列式解决实际问题,求缺多少,也是减6、7、8、9的综合)”“跳伞表演(巩固减6、减7,迁移至减2~5)”“美丽的田园(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一(单元练习)”“做个减法表(单元复习、主要是找规律)”八个章节,新教材断课清晰,练习同步配套,使得教师上课有章可循。

“重复的奥妙“是二年级下新教材的“数学好玩”板块内容,这是新教材新增的活动内容。板块内容上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数学好玩”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2002年8月世界数学家大会上给少年儿童的题词,寓意要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顾名思义其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玩耍。数学课上的“玩”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为什么玩”“玩什么”“怎样玩”等。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激发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材的处理上更加要强调对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的培养,其思想性也更强。

两节课虽属不同的板块内容,但从情境串设置、情境图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表达方式几方面来讲还是有许多的共同点,这也是教师们在理解、处理教材时需要关注的。

一、情境串的设置特点

北师大版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情境+问题串”。“情境+问题串”就是将情境和问题串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问题串”指的是基于“情境”,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实现学习目标。

一、二年级新教材“问题串”内容的编排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程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某一个问题的数学意义上的理解。比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新教材中,小朋友刚学习数的知识时,教材首先是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情境支撑数的理解,通过把实物转化成简化图、从简化图再抽象到数的过程,建立图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使数的基本概念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图1)。

图1 图2

“情境+问题串”的数学教材呈现方式,为广大基层的一线教师准确理解和驾驭教材、创造性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比如,“美丽的田园”开头就创设了一幅儿童喜闻乐见的图片,然后以一系列的问题铺展开:怎么数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比较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列式?等等(图2)。

而在“重复的奥秘”中则以“发现规律—表示规律—运用规律(生活中的规律)”为情境线索展开教学。

“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不仅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学习过程,而且体现了引导学生自然展开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问题,有利于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二、情境图的阅读理解

北师大版教材相对于老版教材而言,情境图的设计是富有童趣而又有深意的。但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本身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就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具体的读图、理解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言语和思考,希望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耐心仔细地进行引导。

比如一年级上“可爱的企鹅”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引出“减法”,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反映“减法”出不来,学生都是以加法来计算的。笔者仔细看过一些教师的教案,也听过一些教师的课。本质的问题其实还在于教师自己对于情境图的理解、把握不到位,从而造成自己的教学过程对学生产生误导。“可爱的企鹅”这节课的一开头就是“前面有3只,后面有5只,一共有几只”,教材的本意是简单复习回顾加法的意义及运算,而许多教师把它作为正课来上,用力过猛,无意间误导学生以为本节课的重点还是加法。

因此,要引导好学生读图,获取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面对一页纸量的情境图,从哪里开始阅读?从哪里汲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如何组织数学信息的顺序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表达数学信息呢?

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教材就作了很好的示范:

为引导学生从大量杂乱的信息中寻找数学信息,教材暗示学生在观察和数数的时候要有顺序;数数的时候可以一边数一边做记号;并把找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图3)。

在引导学生列式计算时,先有意识的从同一类事物中汲取信息对比,这样教师心中所预设的情境就“跃然纸上”了。如“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空中的小鸟比树上的多几只?”(图4)

图3 图4

当然,根据相关的数学信息可以提出很多数学问题,而什么样的问题是与本课相关的,教师可以先提一两个作示范,其他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二年级学生提出无关的问题扰乱课堂。同时,学生能否正确列式取决于学生对于加减法意义的理解;能否正确计算取决于前面几堂课以及平时的训练。

在“重复的奥秘”中对于情境图信息的提取,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上往下看或是从左往右看,分类观察。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表达方式的多样化运用

在“重复的奥秘”一课中,教材意图除了“引导学生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初步发展概括能力,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之外,还有一个浅显的意图,就是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比如,在重复出现的灯笼边可以写文字、画实物示意图、用简单图形代表,也可以写数字、字母表示。但在用简单符号比如数字、字母、记号表示时就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的程序上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急躁应对,也不要随便拔高,否定学生最原始、笨拙的表达(图5)。

图5

而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教师也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表达对比,加深学生对“10几减几”的巩固和运用;同时在“一个式子的多样化表达”方面,教师也有意识地把“多多少、少多少、相差多少”三个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明确“谁和谁比” 、式子中“谁在前,谁在后”。其实这三个问题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树上和空中的小鸟在比较数量的多少(图6)。

图6

总而言之,一、二年级数学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关注教材设计的一些重要关键点,比如怎么理清教学环节、题目层次;如何把握问题串的设计意图、步骤顺序;如何掌握教材中渗透的思想方法;等等。只有教师心中一切“掌握自如”了,教学中也就“运用自如”了,课堂也就不会“随波逐流”了!

4.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册最后一个单元,以“快乐”为主题。编选了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安排了识字、写字、抄写音节、词语积累、搭配及听故事、讲故事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练习。《大家都快乐》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有趣,结构简单,重复句式较多,十分易于学生朗读和识字。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快乐的含义:独处一人是一种快乐,与他人相处也是一种快乐,学会为别人付出更是一种快乐;游戏快乐,学习也快乐。

二、教学目标:

1、拼音:能抄写音节,拼读音节。

2、词语句:会读写文中的词语,会选词语说句子。

3、阅读:熟读《大家都快乐》这篇课文,回答文后问题。

三、教学要求:

1、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读15个生字,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独自一人是一种快乐,与他人相处也是一种快乐。

3、教学后渗透团队意识及游戏规则的教育。

四、教学重点:认读15个生字、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字。

五、教学难点:熟读课文,懂得独自一人是一种快乐,与他人相处也是一种快乐。懂得游戏快乐,学习也快乐。

六、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想、说,导入新课。

(一)、课间、活动课时候,同学们都玩了什么?几个人玩的?怎么玩的?同学们觉得这个课间过得怎么样?(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二)、怎样才快乐?怎样大家都快乐呢?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再想一想,课题怎样读听起来更好听?再读课题。(在课前就突出“快乐”这一主题来。让学生这节课都带着这种心情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明确目标。

1、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生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记号记出来。

2、同桌互相轻声读看谁读的会,读得好。

3、数一数这篇课文有几段话,(四段)

(1)、学生会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谁来试一试?(在学生读文中,教师随机出示生字)

(2)、谁来把这四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4、测读本课的生字字卡,把全班会的放一边,不太会的贴在黑板上。

三、自主识字,集体反馈。

(一)自学生字:可以自己学,可以和伙伴一起学。

1、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试着看拼音拼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生字;

3、学生摆字卡,检查。教师巡视。

(二)汇报:

1、请“小老师”把记字的什么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引导小结:⑴拼音:diu丢qiāo悄ɡuǎnɡ广xiànɡ象

⑵说说记字的办法。(可以什么字组合、猜谜语等方法)记住字:静、众、掰、丢。

2、请组长领着同学再领着读一读这些字。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读字,小组长出示卡片,其余学生读。

3、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检查认读情况。

4、学生开火车读词语,看谁读得快又准。

静悄悄、独自、悄悄话、三人成众、赛拔河、踢毽子、听广播、下象棋、打乒乓、折纸船、掰手腕、丢手绢。

四、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1、自己练习读。

2、同桌互相读,如果同桌读的好的你就在对方的书上画一个苹果或红花奖励。(学生都喜欢受鼓励,以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作业布置

1、继续熟读课文,认记生字,练习书写生字。

2、想一想:一个人玩什么?两个人呢?三个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词卡片。

2、看动作猜字:掰、踢、丢、折。

3、齐读课文。

二、指导有感情读课文

1、说说你觉得怎样最快乐?

2、汇报交流。

⑴一个人,挺快乐;你做哪些游戏是很快乐?你一个人在家时干什么?怎样才能读出你快乐的心情?练习读;指名读;集体评议。

⑵两个人玩什么?怎么玩?玩得怎样?(真快乐);

⑶三个人玩什么?怎么玩?玩得怎样?(很快乐);

⑷许多人玩什么?怎么玩?玩得怎样?(更快乐)。

为什么大家一起玩时最快乐呢?

谁来读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表达出来。齐读第四段。

3、练习表演读:一人读第一段,由他邀请同伴一起读第二段,由此顺延,最后全班一起读第四段。

三、练习书写:

还、广、些、话、众、跳、丢等字。

重点指导:众——品字形结构些——描一描再写。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又多认识了一些生字,收获真多,同学们觉得怎样啊?(高兴、过得真快乐等)。对了,自己一人是一种快乐,与他人相处也是一种快乐,游戏快乐、学习也快乐。你想天天快乐,可以每天做一会儿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要有了好心情,怎么都快乐!(希望同学们天天过得快快乐乐。)

五、课外延伸:

想想说说你有什么新玩法。(与同学一起说,一起玩。)

六、板书设计:

大家都快乐

一个人,挺快乐——折纸船踢毽子听广播

两个人,真快乐——下象棋打乒乓讲故事

三个人,很快乐——跳皮筋掰手腕过家家学唱歌

许多人,更快乐——丢手绢赛拔河„„

《大家都快乐》教学反思

《大家都快乐》这首诗歌讲的是自己对快乐的感受。通过读文感受到独自一个人有快乐,与别人相处很快乐,大家在一起玩更快乐。还强调了集体的快乐,渗透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六七岁的孩子一般都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体验到高兴、开心、有趣等经历。为了讲好这课,我事先了解清楚学生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感到快乐。此外,授课时我始终保持着愉悦的情绪。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在学习活动中加深了体验。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进入本课的学习,很容易就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生活体验的回忆,早读 20分钟,重点以读对、读通、读懂的步骤感知“游戏快乐,学习快乐”的含义,在生活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进入到识字环节,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以学生为活动主体,选择记忆生字的办法,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方式进行反馈。最后进行小组交流,交流:你觉得哪种玩法最快乐?学生畅所欲言„„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按学习目标自主,有序地学习,使学生乐学、好学,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5.轻重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上) 篇五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2.体会物体的轻重与物体的体积没有必然的联系。3.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4.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并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 教具准备

简易天平、托盘、卡片、水果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做“乐乐星”(出示卡片),它笑得可真开心。小朋友们,请你来学一学它是怎样笑的,好吗?(学生自由尝试)今天,老师就希望小朋友们带着这样的笑容和我一起上一节开开心心的数学课,好吗? 活动一:掂球游戏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师:请小朋友把轻的举高一些,把重的放低一些。(其他的学生轮流实验)

师: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 活动三: 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出示质量差不多的苹果和橘子各一个),谁来试一试?(一)、师拿给学生,比一比,什么重,什么轻?还有谁想试试?

生1:苹果重,橘子轻。

生2:橘子重,苹果轻。

生3:它们差不多重,我比不出来。

生4:它们一样重。

„„

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

生:用秤称过再比。

„„

(二)称一称。

(1)师:刚才大家想了很多好办法来比较苹果和橘子谁轻谁重。因为它们差不多重,用手很难掂出来,所以得请一些工具来帮忙。用秤可以称,老师这里还有一架天平,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比较轻重的工具。

师:(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两边托盘里没放东西或两边放的东西一样重时,天平的两边是一样高的,平平的。现在我们来看看苹果和橘子究竟谁轻谁重。(师操作,把苹果和橘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说明理由(因为看见天平的两端不平衡了,放苹果的这一边低,说明苹果比较重,放橘子的那一边高,说明橘子比较轻)。

师:我们还可以看指针,它偏向哪一边,就可以说那一边是比较重的东西,另一边是比较轻的东西。(2)师:现在老师要称一下石榴、苹果、橘子,结果怎么样呢?

生:石榴比苹果重。

师:再拿苹果和橘子比?(苹果又比橘子重。)

师:猜一猜,这三个水果,谁最重,谁最轻?(小组讨论:为什么?)

请学生汇报,说明理由。(3)师出示两包糖果。

(师准备两包包装袋不透明的糖果,大包的轻一些,小包的重一些。)

①猜一猜:谁轻谁重?(生都指着大包的说重。)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一包糖袋子大,装的东西一定多,所以它重。

②师:请你来用天平称一称。

③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想对大家说什么?

生1:大的东西不一定重,小的东西不一定轻,要称一称才知道.生2:比的时候,不能只看大小。

„„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练一练

(1)第21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

师:你为什么在香蕉后面画圆,橘子后面画勾?(生说明理由。)

轻的画√,重的画○。

(2)第21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轻的画√,重的画○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谁轻谁重的?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同样重,所以一个西瓜就比其中的 一个菠萝重。2.比一比,在你的家里,你的爸爸、妈妈和你,谁最重,谁最轻。

五、课后总结

1.小朋友们,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学得愉快吗?老师也很高兴,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进步?

6.北师大版一年级摘苹果 篇六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一课时“前后”。在小学阶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空间观念的数学知识。这个单元选取的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体验。教学时主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体验,结合对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已有的简单生活经验,认识前后。因此,在教学中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习素材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对实际情境的观察中,认识物体“前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间的“前后”关系。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精神,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认识“前后”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前后”。教学难点:理解“前后”的相对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我本着“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与直观教学原则,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介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场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感知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而,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三、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及一年级孩子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教学时主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体验,结合对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已有的简单生活经验,认识前后。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个自主的空间中观察、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流程

学习一个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做体验,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因而我在本节课中力求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具体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是这样导入的:

1、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结果是——

2、对!小兔子骄傲自满,结果输给了小乌龟。今天,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又召开了,它们正在参加比赛。现在我们就到赛场去看一看。

(多媒体演示森林运动会场景:森林运动会就要开始了,运动员入场。)师:参加赛跑的都有哪些小动物呢?

那你们知道它们要朝哪个方向跑吗?(生:朝前跑)

师:我们通常把面对的方向称为前方,背对的方向称为后方。那你们的前面是哪儿呢?用手指一指,后面呢? 师板书课题——前后(意图:这样由学生熟悉的故事引入,以出乎意料的结果激活了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揭示了课题,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教学起点。)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也是一个想象力极其丰富的世界,充满好奇,充满对未来的希望。在这一环节中,我力求创设一个贴近儿童生活的、极富亲和力的运动场景,以便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激起儿童创造的欲望。我循序渐进地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1、百米赛跑,认识前后

(1)、认识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a、运动会就要开了,我们赶紧去看看,首先进行的是一百米短跑比赛。看,都有哪些运动员参加比赛?

b、比赛开始了,它们飞快地向前跑去。瞧!① 在最前面; 在最后面。② 松鼠在小兔的 面;蜗牛在乌龟的 面。③ 乌龟的前面有,它的后面有。④ 松鼠的前面有 只小动物,后面有 只小动物。⑤ 从前往后数,乌龟是第 个;从后往前数,小鹿是第 个。(预设 学生能够轻松的完成填空,也为下一环节“比一比”奠定了基础)同学们有的会说第几,有的会说前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适时板书:——在——的前面,——在——的后面。在这里,我注重引导学生说完整规范的语言,及时提出质疑:比如说,同样是小兔,为什么有人说在前面,有人说后面?让学生讨论,从而认识“比较对象不同,前后的位置关系也不同”,初次渗透前后的相对性。(2)认识多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a、比赛继续进行,它们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吗?你觉得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b、它们每个人心里都憋足了劲,拼命往前跑。看!此时,场上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c、这时,小兔心里可急坏了,它着急地想问问大家:“我的前面有谁?后面有谁?”谁来告诉它?

d、你们能不能告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它的前面有谁,有几个?后面有谁,有几个?(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的前面有——,——的后面有——。这里我重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把前后的小动物说完整,从而让学生感知多个物体的位置关系。)(意图:这样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亲自观察、比较、大胆想象、合作交流。思维在情境活动中引发,在想象活动中激活,在交流活动中建构,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充分认识了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突出了教学重点。)

2、赛车道上,学会提问

(1)、刚才我们观看了精彩的短跑比赛,下面将要进行的是卡丁车比赛。看!比赛刚刚开始,起点上已经不见了车影。它们已经到这儿了,裁判员给我们提了几个问题,你们会吗?(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意图:我觉得问题是认知的起点,又是认知的升华。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知识的能力,并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车号所代表的车并不一定与它的顺序相一致。)

(三)、体验相对,确定前后 数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所以我特意设计了这一环节,具体是这样引导的:

(1)、看一看,想一想。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前后的知识,请大家仔细观察你的周围都有什么,谁能用前后来说一说?请大家向后转,再仔细看看周围都有什么?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摆一摆,说一说。

(意图:这样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理解了方向不同,前后位置也不同,再次体会到前后的相对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实践证明,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经历个人独立思考的过程,能使学生在深刻理解“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四)、拓展迁移,内化升华

为了让学生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我紧接前面的情境,设计了生动有趣的练习。

1、同学们表现太好了,今天儿童乐园开业,老师领你们看看去。(课件出示意57页2 题)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2、精彩的的体育比赛结束了,小动物呀想请大家到美丽的动物园去做客,你们愿意吗? 好,让我们先来看看去动物园的路线。出示站牌

(1)、师:这是一个站牌,请你仔细观察,站牌上都有什么呢?(生:火车站、公园、太平路„„)

你说的这些是站名,还有吗?(有用红色写的公园),那谁知道“公园”为什么用红色写吗?(表示汽车到的这一站,本站站名)

(2)、下面呀我们就从公园出发,那公园的前一站是哪一站?后一站呢?(3)、你知道到动物园还有几站?

3、猜淘气在哪里。

4、数学故事(出示57页数学故事图)

师:里边呀有一些小朋友正在看图讲故事,我们也去参加好不好?大家知道,小白兔和小乌龟曾经进行过赛跑,由于小白兔睡了一觉,结果让小乌龟得了个第一。今天呀,小白兔和小乌龟又遇到了一起,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同学们就看图讲故事,听清要求,讲故事时要用到“前后”这对好朋友。谁愿意讲给大家听?

上一篇:浅谈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的现状及对策下一篇:公共事业管理就业问题及提升自身个人能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