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教学计划

2024-09-04

四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教学计划(共13篇)

1.四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教学计划 篇一

《分数的意义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46、47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在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分数的过程。2.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真正含义,能用分数表示整体的一部分。3.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好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设疑激趣

师:把一张饼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多少?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是多少?3是多少?

(与学生交流,学生集体回答)

师:这些问题,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过了,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关于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的意义

(一)二、引导探究 自主建构

1.自主探究(课件出示:课本46页情境图)

(1)把1捆小棒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是几根?(指名学生回答)

(2)把1捆小棒平均分成10份,2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是几根?3份呢?4份呢?5份呢?

(指名学生回答,后交流总结)

小结:当把整体平均分成10份时,取其中的几份,就可以用十分之几表示,因为每份是1根,所以取几份就是几根。2.深入探究

(1)把1捆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是几根?(指名学生回答)

(2)把1捆小棒平均分成5份,2份是这捆小棒的几分之几?是几根?3份呢?4份呢?(指名学生回答,后交流总结)

小结:当把整体平均分成5份时,取其中的几份,就可以用五分之几表示,因为每份是2根,所以取几份就是几个2根。3.通过全班交流,要达成以下共识:

(1)分数的分子表示取得份数,分母表示整体被平均分的总份数(2)每份所对应的物体的个数=这个整体中物体的总个数÷平均分成的份数。

4.如果一筐西红柿有12个,可以怎样分?每份是几分之几?是几个?

可以画图表示不同的分法。(1)独立完成。(2)小组内交流(3)全班展示交流

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12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的是2个……

把12西红柿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一筐西红柿的12112,是1个。2份是

212,是6个。

16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这筐西红柿的是4个……,是2个,2份是,622把12个西红柿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筐西红柿的,是4个,2份是3,31是8个……

3把12西红柿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筐西红柿的是9个…

14,是3个,3份是4,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总数相同,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同,得到的分数也不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1.练习(课件展示)

(1)下面分数表示的红色五角星对吗?(2)用分数表示下图的黄色笑脸。2.练一练。

课本47页第一题师生共同讨论。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第四题小组合作完成。

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

2.四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教学计划 篇二

一、资源整合策略: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图形的旋转》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后教学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及角度),还要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旋转的规律,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封闭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研读教材安排的第一部分内容“认识旋转三要素”时我们发现:这里教材只安排了两项内容———例题中转杆的旋转与练习中指针的旋转。收费站转杆的旋转运动巧妙地涵盖了旋转的三要素,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感,缺少童趣,同时,转杆旋转的方向只包括十字坐标四个象限里8种旋转情况中的2种,不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在深研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最终要转化到围成此图形的关键横线段或竖线段的旋转上来,而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在旋转中心的上边或下边,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到旋转中心的左边或右边。而能生动有趣地表征线段的旋转要素和旋转规律的现实模型是学生的手臂运动。为此,我们将书上“认识旋转三要素”的2个环节拓展、整合为以下5个环节:

1.课前做“手臂运动操”

离上课还有1分钟时,组织学生玩一玩手臂运动操,要求举手臂时做到横平竖直,同时说出手臂所指的方向。如举左侧手臂,边举边依次说出所指方向:左、上、左、下,举右侧手臂,同时说出所指方向: 右、上、右、下。有趣、简单的手臂运动操奇妙地蕴涵了旋转三要素和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为后面的逐步抽象和建模运用打下了伏笔。

2.观察旋转现象并引导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观察屏幕中多种物体的旋转运动, 巧妙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关于旋转,你想研究哪些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提问情境中带着疑问,顺畅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之旅。

3.研究转杆旋转的三要素

先让学生观看转杆打开与关闭的动态视频,再观察打开与关闭的静态对比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开放性的问题———“有什么发现”。观察中,学生最易发现的是———都旋转了90°。借助旋转的角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90°的角是转杆绕下端(左端) 的点旋转得到的,这个点是固定不动的,是旋转的中心。“还有什么发现呢?”在进一步的观察、交流和手势比划中,学生发现了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最后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关闭(打开)时,转杆绕什么点怎样旋转了多少度?”使学生对旋转三要素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想象中交流手臂运动游戏中的旋转规律

“还记得课前的手臂运动操吗?如果用这个箭头表示手臂朝下的动作,借助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朝哪里呢?”借助以上的启发以及想象之后的直观验证,学生轻松地发现了其中的旋转要素与规律: 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变为朝———左、上、右、下。如果是绕a点逆时针旋转90°,箭头会依次由朝下变为朝———右、上、左、下。此环节既巩固了旋转三要素,又及时地将学生旋转手臂的经验进行了理性提升,使学生自主提炼出带箭头的线段在十字坐标的四个象限中旋转后的位置变化规律,感悟到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过来,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起来,为后面将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横、竖线段的旋转做了“位置变化”方面的铺垫。

5.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看图填空”

在练习指针的旋转运动中,进一步巩固旋转三要素,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与运用意识。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上狠下功夫,通过将做手臂运动操、观察转杆运动中提问、想象中发现线段旋转的规律等活动引入课堂,竭力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化呆板为生动,使学生借助有趣、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在兴趣盎然的观察、操作、想象、发现及表述等活动中对“物体旋转的三要素”及“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有了生动、 丰满而深刻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活动的丰富性与层次性、思维活动的有序性与提升性,并为后面研究图形的旋转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二、模型建构策略: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 直观到表象再到抽象

弗赖登塔尔将数学化分为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横向数学化是“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纵向数学化是“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图形的旋转》中横向数学化的部分包括由手臂、转杆、指针的旋转让学生认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与角度,还包括由手臂的旋转到相对应的带箭头线段的旋转,由三角形纸片的旋转到相对应的最简单的封闭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转。然而, 仅有横向数学化是远远不够的。要画出由三条或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关键是要化整为零,将面的旋转转化为部分主要线段围绕定点的旋转,即由面到线再到定点,之后循序渐进, 再由定点到线再到面,从而引领学生有序经历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由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由想象到推理和建模的纵向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轻松自如、有序提升的探究中掌握图形旋转的策略与步骤,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

1.在想象与验证中研究三角形纸板的旋转

教师借助三角形硬纸片,组织学生进行“想象与验证”的游戏。具体过程如下:先通过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引出想象游戏———让学生拿出三角形纸板,将它与方格纸上的三角形完全重合,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顶点a,在头脑里想象将它绕a点旋转90°。之后提问:它的位置到了哪里?想出来了吗?想得对不对呢?于是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验证。验证之后,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可以将三角形纸板绕a点顺时针旋转90°,也可以绕a点逆时针旋转90°。以上的实物操作游戏通过先想象再操作验证和准确表述的活动过程,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整体感受力和空间想象力, 并促使学生的思维及时地由实物操作提升为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

2.在观察与交流中发现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规律

在操作与验证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交流: 旋转前后,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旋转前后的对应边呢?交流中学生发现:图形的位置变了,形状与大小没变;对应边的位置变了,长度没变。至此,横线段或竖线段旋转的两个重要因素———位置变化 (第一部分的第4环节)与长度不变的规律已经水落石出了,从而巧妙地分散了学习难点,使得将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线段的旋转的思路得以水到渠成。

3.在独学与互动中探究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 转方法与步骤

先启发学生进行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不借助纸板,你能根据头脑中想象的结果,画出这个三角形绕a点旋转90°后的图形吗?先想一想,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想好了就用水彩笔和尺子画一画,并标出旋转方向。在交流画法时,重点追问3个问题:在这个三角形中,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相交于中心点的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将长直角边怎样旋转,到了a点的哪边, 画几格,短直角边呢?为什么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各画了5格和3格?在以上独立探究与互动交流中,学生自然生成了图形旋转的解题模型:想图、找边、画边围图。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三个阶梯,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充分地观察、想象、验证、比较、作图、概括,从想象、验证三角形纸板的旋转,到对比、发现图形与对应边的旋转规律,到最后动手画出头脑中想象的旋转后的三角形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成功地摆脱了外在具象的束缚,使数学思维成功地上升到表象与抽象、想象与推理的理性层面,并在充分的探究与体验中真切地把握了画旋转图形的关键要领:先找与定点相连的几条横竖线段,借助想象画出主要线段旋转后的位置与长度,最后连成封闭图形。这样就巧妙地将看似与面有关的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几条横竖线段的旋转,而横、竖线段旋转90°后又总会竖或横到定点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中的某一方位,长度不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后面独自解决变式情境中各种图形的旋转打下了扎实的模型基础。

三、变式运用策略:由双基到四基,由运用到欣赏

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有的双基拓展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那么在建模基础上通过变式练习灵活运用模型时,我们的着眼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还应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和更深邃的数学世界,实现数学学习的外化与深化,使学生在丰富而多层面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强烈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欣赏到数学自身内在的思想魅力与发展规律。为此,在《图形的旋转》变式运用中,我们设计了以下4个层次的练习:

1.又快又好地画出旋转之后的长方形

教师启发:在这个长方形中,哪几条长或宽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

2.先交流作图思路再画出旋转后的小旗图

画图前启发:先想象一下小旗旋转后的位置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动手画。交流时启发:结合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旗面原来在旗杆的右面,逆时针旋转之后,旗面肯定在旗杆的哪面?旋转后横边到底竖在哪儿呢?为什么?(这条横边跟B点相距1格,旋转后与b仍然相距1格。)

3.动态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图形旋转的冰山一角,放眼生活,我们随时能看到更多旋转创造的美丽。(多媒体动态显示通过旋转得到美丽图案的动画。)这些精美的图案是通过什么创造的?(旋转)

4.动态展示图形中的旋转现象

旋转的美丽和神奇远不止这些。(出示平行四边形,明确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动态演示左边的三角形绕着对角线的中心点顺时针旋转180度,结果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进而指出———这一神奇的旋转现象到中学会做深入的研究。

在以上的练习中,第一个练习巩固作图三步骤———想图、找边、画边围图,让学生在模仿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画图经验;第二个练习是提升性的练习,极富挑战性,使学生在想象中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在理性思辩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模型运用能力,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第三个练习是让学生欣赏图形旋转在实践运用中创造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创造生活美的热情,实现由数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也为学生五年级时进一步学习图形的连续旋转打下伏笔。第四个练习是让学生在纵向数学化的世界里更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的视界,感受旋转在图形世界的发展与联系中所创造出的精彩与奇妙。

3.浅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 篇三

关键词:习作意识;生活化;体察思考;大胆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9-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是“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植物研究”、“话题讨论”、“一次体验活动”。从习作训练的内容来看,所要写的以“感受”为主。要让学生写出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没有感受有什么好写的,如何做到有感而发呢?无感受可写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使得学生对生活的体察能力、思考能力不够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习作教学当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来引导学生体察感悟,并把这份感悟能真切地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有当学生置身于生活中,在有了体察力、思考力后才能写出有感受的文字来。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就要利用好习作内容的训练点来让学生体察生活,思考生活。笔者发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内容在安排上欠妥当,从难易程度上来讲:“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这两个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因为一二三年级学生就有着春游和争章的经历。“一次体验活动”显然也容易让学生从生活尝试中获得思考与感悟。只要教师把体验任务布置下去,孩子认真地去尝试体验就能很轻松地完成了。所以“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安排在前期进行教学。最难的要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了,如果没有长期的对生活的关注度,敏感度是不会对生活中的事有所想法的,故可以把这两内容安排在后期进行教学。至于“生活中的新发现”、“植物研究”难度上要弱于“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但要有“新发现”和“研究”是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体察和思考的。可将这两内容放在中期来进行教学。从上述难易描述中,笔者感受到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内容是对教师习作教学的一次真正的考量。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根植于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的体察和思考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地展开习作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明确习作生活化的意识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总会关注的是写作的大主题、大方向是什么?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景等来着手引导学生该如何写作,而忽略了人、事、物等和作者的联系,故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就是太程式化了,要么是假话连篇,要么是干瘪苍白毫无感情的。学生对于所书写的文字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其实是无知和被动的。可以说习作中就是缺了那么点生活化的气息和情感。

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的生活,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需要对习作内容进行重组,要依据学生的生活感来指导,故一开始我就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的内容罗列出来并组织学生探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本学期的习作训练是贴近自己的生活,是需要通过亲身尝试和体验的,只有经过切身的体察才能在体察中有所思考,有所感受,才会有话想说。在交流探讨中我先让学生选择想写的习作内容,班中38位学生三分之二的选择是写“春游的建议”,问起原因大伙都说我们就爱玩,对于春游想要说的话太多了。看来“爱玩”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爱玩”的意识十分强烈,自然就愿意去把自己在玩乐中的那份感受写出来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有选择“一次体验活动”、“植物研究”、“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问其选择的原因,有的说我做过体验活动,有的说我有过对植物的观察,还有的说雏鹰争章我们就在争。显然学生的回答依然是建立在生活的体验上。至于为何没有人选择要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学生说我们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关注过生活中的事,可能平时也知道些生活中的事,如最近的重大新闻什么的,但我们的学生不会进一步地去了解相关的事件,也不会想去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当然不是人人都会有关注周围事件的敏感度、观察力、思考力的。对于我们的中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既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中需要写这一内容,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有对周围事件敏感度、体察力、思考力的生活化意识。

我们老师可以利用晨会的时间,班队的时间组织并探讨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使学生有关注周围事件的生活化意识。

二、在生活中体察思考,丰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时学生往往有感受却不会表达,表达能力弱,表达能力弱了也就缺乏语言的创造能力了。从中年级的学生习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体察力、思考力是有的,可体察、思考的角度比较单一,所以牵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

1.大视角体察思考

我们都知道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带来思考。但视角的狭隘会阻碍体察和思考。为了有效地教学好“生活中的新发现”和“植物研究”两堂习作课,我故意以自己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上课前我把一个红笔套夹在了头发上就这么走进了教室,当然好多学生都发现了,但能质疑我为什么要夹“红笔套”在头发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他们也就发现不了其中的原因。以此为例我告诉学生有了发现还要思考,要从大视角体察思考才能有所新发现。我先让学生去研究植物,因为从大视角来说,“植物研究”的体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而“生活中的新发现”范围太广了。但哪怕有针对性的植物研究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如从植物本身的形、色、味等去体察思考;从植物生长的时间节气上去体察思考;从植物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上去体察思考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观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才能有新发现。我除了提前布置任务给予学生充分观察和发现的时间外,还结合相关的课文学习来体察思考。我们都知道有时新发现是直接性的,直接性的好处是目标明确会主动地留心观察。但大多数的新发现都存在着间接性是偶然的,正如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那样,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新发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时,就鼓励学生可以学学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里所要传达的意思,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可以写真的事物被你发现了,某个人的性情发生了变化也可以写,还可以写写事物中有着科学的道理被你发现了,也可以写写透过发生的事件被你发现的道理等等,只要是你的发现,就可以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透过我这么一讲,学生体察的视角、思考的方向就开阔了。学生在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就会显得没那么难了。当然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2.规律性体察思考

规律无处不在,如何引导学生规律性体察思考呢?其实在引导学生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如在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中,班中大部分人都想谈一档热播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也必定有它的规律存在,因此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热播的原因,告诉学生带着规律性体察思考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热播的原因。基于学生已经有从大视角体察思考的意识方法后学生借助网络,向家长咨询等途径去展开研究和探寻。经过学生自己的体察和思考,他们找到了热播的许多原因。如:人气明星参与效应、节目拍摄场地的生活化、游戏节目的悬念和刺激性、笑料多解压了观赏者的生活压力等。看来这些热播的规律性原因被学生体察和思考出来了,那么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就有底了。另外在引导写“话题讨论”之关于“打不打野猪?武松是不是英雄?”中让学生体察思考出“话题讨论”要么发表赞同的看法,要么发表反对的看法。这也是规律。在从这一“规律”中去找出其他的连带关系,发现其他的规律。这有这样学生才会去体察思考的更深入,深入的体察思考才会发现规律,这样所写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简单,不够具体了。

三、大胆表达,热爱生活

《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记得2012年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的日本小学生作文在微博上被累计转发了3万余次,连姚晨、任志强等都忍不住转发挥泪推荐。那是因为日本小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打动了无数人。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情感。小学生爱幻想,有时想法往往会有一些不切实际,但学生愿把这些话说出来时,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喜好、阅历、习惯等去批评指责。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并批评指责他们的作文。因为,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都是出自真情的流露、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能展现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爱。

4.四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教学计划 篇四

冀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 第四单元教案 条形统计图

课题:条形统计图 保定市新市区实验小学  张超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1~5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描述和分析简单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1个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在条形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 3.在调查活动中了解同学的爱好、兴趣,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前准备:调查表(每人1张)、大点的统计表(教师用)、学生自带水彩笔。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进行关于彩虹有几种颜色和自己最喜欢什么颜色的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过彩虹吗?谁知道彩虹有几种颜色,都是哪几种? 生:彩虹有七种颜色,分别是:红、橙、黄、绿、青、蓝、紫。 师:在这七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 生1:我最喜欢红色。 生2:我最喜欢绿色。 生3:我最喜欢紫色。 …… 二、调查活动 1.提出“班内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的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然后提出调查活动。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介绍,在彩虹的七种颜色中,喜欢什么颜色的同学都有,你认为我们班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最多?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意见。 师:大家意见不一致,怎么办? 学生能说出调查办法最好,如果说不出来,教师可提出来。 2.发放调查表,教师说明填表要求,学生自己填调查表。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次调查,用调查的结果来说明这个问题,好吗? 师:现在,老师给每人发一张调查表,上面有七种颜色的名称,你最喜欢那种颜色,就在那种颜色下打“√”。 发放调查表,学生填完后,收集起来。 3.统计调查结果。教师读,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师:现在老师读大家填的调查表,请每个同学用自己的方法记录。 师生共同完成数据统计。 4.交流统计的方法和结果,让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的统计方法,了解用“正”字记录最简单,得出调查的结果。 师:哪位同学把你的记录方法和统计的结果给大家汇报一下。 生:我是用“正“字记录的,统计结果是:喜欢红色的22人,喜欢…… 师:你是怎样算出喜欢各种颜色的人数的? 学生说根据“正“字个数计算的方法。 师:谁还有其他的记录方法或不同的统计结果? 让学生充分发言,如果出现错误的,指导学生找一找原因,使学生了解用“正”字记录简便,不易出错。 师:从调查结果看,我们得出了什么答案? 生:我们班喜欢红色的人最多。 师:还要不同意见吗?没有了。现在大家的意见都一样了,看来这个调查统计活动还是很重要的!它能让我们得到真实的数据,使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认识统计图 1.让学生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在课本51页的方格图上用相同的`颜色表示出来。同时教师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出来。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51页,书上有一组方格,请大家把我们刚才调查得到的数据用相同颜色的彩笔,在方格图中表示出来。你知道“相同颜色”是什么意思吗? 生:表示喜欢红色的人数时,就用红色彩笔去涂格子。 学生自己涂色,教师自己完成条形统计图。 2.交流学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师:哪位同学愿意让大家欣赏一下你的作品?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请学生介绍做法,学生可能会说:我是这样做的,喜欢红色的有×人,我就在“红”字上面的方格图中涂了×个方块…… 师:为什么涂×个方格?你是怎样涂的? 生:因为喜欢红色的有×人,一个方格表示1个人,所以涂了×个方格。 3.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展示自己制作的统计图。并提出:观察一下,老师的统计图和你们的统计图有什么一样,有什么不一样?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图,你们想看看吗? 教师展示出来,可贴在黑板上。 师:观察一下,老师做的图和你们的有什么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可能会说: ●老师涂的颜色和我们一样。 ●老师是一个格表示一个人。 ●老师的统计图是连在一起的。 ●老师的统计图左边还有1、2、3……的数。 ●老师的统计图上面括号里写着“人”。 …… 4.教师说明: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条形统计图。然后,让学生讨论:统计图左边的数有什么作用?括号中的(人)有什么作用?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老师告诉你们,这样的图叫做条形统计图。 板书:条形统计图 师:谁能说一说这个统计图中左边的数有什么作用?括号中的“人”有什么作用? 学生可能会说: ●左边的数字表示几个人。 ●一看左边的数就知道有几个格。 ●最喜欢红色的有×人,不用数格,直接对着数字“×”把下面的方格涂色就行。 ●括号中的“人”说明统计图表示的是喜欢各种颜色的人数。 …… 5.教师说明统计图很直观地表示了同学们喜欢各种颜色的人数,然后鼓励学生看着图提出问题。 师:这个统计图很直观地表示出了我们班喜欢各种颜色的人数。看看这个统计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有: ●我们班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少。 ●喜欢某种颜色的人数比喜欢某种颜色的人数多(或多几人)。 ……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读52页练一练中的内容,交流了解到的情况。再观察53页两个空白图,了解每个图要表示的内容。     师: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下面看同学们能不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请打开书52页,读一读“练一练”中的内容。 学生读书。 师: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情况? 学生说出文字和表格中的信息。 师:再看53页的两个表,谈一谈表上面的字,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生:上面的表是二(2)班男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统计图。就是把男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人数表示出来。 2.提出自己制作统计图的要求,鼓励学生试做。 师:都明白了题目的要求,就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有问题可以问老师,也可以同桌讨论。 学生制作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然后,提出书中53页的两个问题,进行全班讨论。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制作的统计图。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交流时,注意了解其他人完成的情况。 师: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 让学生充分提问题。 师:如果他们班要组织一次体育活动,你会给他们提出什么建议?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合理的提法给予积极的评价。如: 生:我建议他们组织跳远比赛,因为喜欢的人数比较多。 师:不错!考虑喜欢的人数较多,很有群众观念。 生:我建议他们男、女分开进行,男生踢球,女生跳绳。 师:考虑男女生的特点,分开组织,也有道理。     教学随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我们的调查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调查活动,经历对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的过程。 2.能把统计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并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想法。 3.通过调查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前准备:课外活动空白统计图、调查表、水彩笔。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一、调查活动Ⅰ 1.教师设法提出调查“最喜欢的课外活动”问题,并确定调查的活动项目。   师: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最喜欢的颜色”的调查,今天来进行一个“最喜欢的课外活动”的调查,好不好?现在,大家先说出几种平时你们常玩的课外活动项目。 学生发表意见,最后可确定为:唱歌、跳舞、体育锻炼、做游戏几项。 2.先讨论,确定调查的方式,然后进行实际调查。 师:好!现在大家商量一下调查统计的方法。 生1:每人填一张表调查,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 生2:按项目举手,数一下,又简单又快。 …… 决定用举手的方法。 师:好!一会儿我说活动项目,你们最喜欢哪个项目就举手,注意:只许举一次。 师生共同完成调查。 3.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空白的统计图,让学生把调查的数据在图上表示出来。 师:现在,老师发给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请你把我们班最喜欢课外活动的情况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学生自己制作统计图和同桌互相检查一下。 4.请同桌互相检查,再鼓励学生描述调查的结果,或提出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 师:把你完成的统计图和同桌相互检查一下。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师:看着统计图,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调查的结果或提出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评价。 师:下次我们就根据今天的调查结果安排课外活动,高兴吗?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意见或表情。 二、调查活动Ⅱ 1.教师谈话引起部分学生高兴地笑,接着讨论掉牙的现象,并引出蛀牙问题和调查活动。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特别高兴,满脸都是灿烂的笑容。我从同学们的笑脸上发现了一个“秘密”,有的同学们牙没有了。谁能告诉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1:换牙呢! 生2:我奶奶说小孩都要换牙。 生3:也有的是蛀牙掉了。 …… 蛀牙的情况学生说不出,教师可引导。 师:我还发现,有的小朋友到医院去补牙,这

5.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篇五

2013.2四年级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概况

本班有学生36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6人。班上的35人是上学期在班级中学习的,仅1名学生是这学期插入的,语文基础底子不是很好,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待养成。原先在班上读的大部分孩子语文成绩属于一般,语文行为习惯也很一般,只有个别优秀生表现比较好。这些学生对于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的理解上,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只是学习态度一直不见积极,缺乏积极的表现对于语文教学来讲是一处缺陷,对于有些任务的完成和语文能力的提高上,就缺乏激情与热爱甚至缺少拔尖的学生涌现。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1篇,其中精读课文25篇,略读课文6篇。本册要求认识161个字,会写294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田字格的形式排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它是阅读习作的基础。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识字方式上可以做进一步的调整。

对于书写练习,除课堂生字学习指导外,主要凭借本册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爱好。

(二)阅读教学

本册既要完成中年级阅读学习目标,又为高年级的阅读作准备,在教学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习的重要阶段,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给学生以充分的读书时间,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三)口语交际教学

本册安排5次口语交际。分别是:“让你我都快乐”“我想养只小动物”“评说电视节目”“我多想去看看”“生活小窍门”其中大部门都是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有话可说,能够彼此交际。这些话题中,有的以独白语训练为主,如,“我想养只小动物”,也有的以交际训练为主,如,“我多想去看看”,更多的是两者相结合的训练。

本册口语交际教学,要注重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特别要在学生口语表达中随机训练和规范,循序渐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四)习作教学

本册习作在“我的小笔头”中安排了6次,分别写童年趣事,我得动物朋友,你的成长故事,我在画中游,我会变,让冰心留在心中。

拓宽题材范围,给学生习作开辟选择的空间。

包括有写人、写事、写景物、写生活、写感想、写体会等。每个学生都有内容可写,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

五、教学措施

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册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

1.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对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有意义的阅读。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读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 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后进生转化措施

1、动之以情,消除戒备心理;

2、尊重信任,唤起自尊心;

3、晓之以理,增强后进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4、创设情境,锻炼后进生的意志;

5、持之以恒,反复教育,巩固后进生良好行为习惯。

优秀生转化措施

1、对于课内学习掌握比较好的学生,应安排一些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人都有优缺点”,促进同学之间的平等互尊。

2、对于在学习和心理上处于优越地位的学生,平时上课注意学法指导,开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己组织答案,组织自己立意的答案,引导他们掌握不同的知识规律,举一反三,还常常开展一些“智力游戏”和“脑筋急转弯”活动,培养学生寻找规律的良好习惯。

3、对于在学习和心理上处于优越地位的学生,应戒骄戒躁,杜绝浮躁高傲气质的流露,可以创造困难环境,以此来磨炼耐挫意识和更加坚韧的毅力。

4、对于课内学习掌握比较好的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学习课外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也充分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5、对于在学习和心理上处于优越地位的学生,使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能力在活动胜败中的作用,提高他们重视自身能力培养的自觉性和迫切性。

6、对于在学习和心理上处于优越地位的学生,应不过分表扬和夸奖,应让他们明白自己也还有作得不够之处,使得他们能够率先得到比较全面的提高。

6.四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教学计划 篇六

小数的认识》-单元测试1

一、单选题(总分:40分本大题共8小题,共40分)

1.(本题5分)下面各数中,去掉“0”后,大小不变的数是()

A.680

B.6.80

C.6.08

2.(本题5分)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A.0.01

B.0.001

C.0.1

3.(本题5分)下面三句话中,正确的一句是()

A.把小数点后面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B.十个十分之一等于一个百分之一

C.求3个0.8是多少?可以列成0.8+0.8+0.8

4.(本题5分)下面各数中,把“0”去掉大小不变的是()

A.9033

B.9.03

C.90.33

D.9.330

5.(本题5分)0.06里面有几个0.01。()

A.6

B.60

C.10

D.600

6.(本题5分)在一次50米短跑比赛中,李明的成绩是9.1秒,张军的成绩是8.99秒,王宁的成绩是9.01秒,()跑得最快.

A.李明

B.张军

C.王宁

7.(本题5分)下面各数去掉0大小不变的是()

A.470

B.4.70

C.4.07

D.0.47

8.(本题5分)下面各数中去掉0后大小不变的是()

A.2690

B.2009

C.2.580

D.3.045

二、填空题(总分:2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9.(本题5分)10.8982保留两位小数是 ___,精确到千分位是 ___,省略个位后面的尾数是 ___,以0.1作单位是 ___ .

10.(本题5分)与5.2相等的三个小数是____、____、____.

11.(本题5分)一个两位小数的近似数约是5.0,这个数最大是(___),最小是(___)

12.(本题5分)在0.6的末尾添上三个零,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___(判断对错)

13.(本题5分)不改变4.0500和16的大小,把它们写成三位小数分别是____和____.

三、解答题(总分:3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14.(本题7分)小数0.6和0.60的大小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相同.()

15.(本题7分)一本童话故事8.85元,一本动脑筋9.78元,20元钱买这两本书够吗?

16.(本题7分)把小数点的后面去掉零或添上零,小数的大小不变.____

(判断对错)

17.(本题7分)6.070,20.05,0.060,300.54,7.00,75.0,33.30,0.004,90.10,8.08;

能化简的小数:____;

不能化简的小数:____.

18.(本题7分)花儿结出的果子是哪一个?连一连.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六

小数的认识》-单元测试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680中的“0”去掉后是68,大小变了;

B、6.80中的“0”去掉后大小不变,因为0在小数的末尾;

C、6.08中的“0”去掉后是6.8,大小变了.

故选:B.

2.【答案】:C;

【解析】: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据此解答.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十分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

故选:C

3.【答案】:C;

【解析】:解:A、把小数点后面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说法错误,如3.04;

B、十个十分之一等于一个一,所以本选项说法错误;

C、求3个0.8是多少?可以列成0.8+0.8+0.8,说法正确;

故选:C.

4.【答案】:D;

【解析】:解:在9033、9.03、90.33、9.330中,只有9.330中的0是在小数的末尾,所以去掉0大小不变;

故选:D.

5.【答案】:A;

【解析】:小数的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从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起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计数单位依次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0.06的计数单位是0.01,百分位数字是6,就表示有6个0.01。

故选:A

6.【答案】:B;

【解析】:因9.1>9.01>8.99,所以它们的成绩名次是:张军,王宁,李明,则张军跑的最快.

故选:B.

7.【答案】:B;

【解析】:解:在470、4.70、4.07、0.47中,只有4.70中的0是在小数的末尾,所以去掉0大小不变;

故选:B.

8.【答案】:C;

【解析】:解:在2690、2009、2.580、3.045中,其中2690、2009是整数,去掉0后,数的大小发生变化;

3.045中的0在小数的中间,去掉后小数的大小变了;

只有2.580中的0是在小数的末尾,所以去掉0大小不变;

故选:C.

9.【答案】:10.90;10.898;11;10.9;

【解析】:根据“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看精确到哪一位,就从它的下一位运用“四舍五入”取得近似值”进行解答即可.

10.8982,保留两位小数,看千分位,千分位上是8,等于5,所以用“五入”法,即10.8982≈10.90;

10.8982,精确到千分位,看万分位,万份位上是2,小于4,所以用“四舍”法,即10.8982≈10.898;

10.8982,省略个位后面的尾数,看十分位,十分位上是8,大于5,所以用“五入”法,即10.8982≈11;

10.8982,以0.1再单位,也就是保留一位小数,看百分位,百分位上是9,大于5,所以用“五入”法,即10.8982≈10.9;

故答案为:10.90;10.898;11;10.9.

10.【答案】:5.20;5.200;5.2000;

【解析】:解:与5.2相等的三个小数是5.20,5.200,5.2000.

故答案为:5.20,5.200,5.2000.

11.【答案】:5.04,4.95;

【解析】:一个两位小数的近似数约是5.0,这个数最大是5.04,最小是4.95。

故答案为:5.04,4.95.

12.【答案】:√;

【解析】: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据此判断.

0.6=0.6000.

故答案为:√.

13.【答案】:4.050;16.000;

【解析】:解:不改变4.0500和16的大小,把它们写成三位小数分别是4.050和16.000;

故答案为:4.050,16.000.

14.【答案】:解:由分析可知,小数0.6和0.60的大小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相同;

故答案为:√.;

【解析】: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可知,0.6=0.60,根据小数的意义可知:0.60的计数单位是0.01,0.6的计数单位是0.1,据此分析判断.

15.【答案】:根据题意可得:

8.85+9.78=18.63(元);

18.63<20.

答:20元钱够买这两本书.;

【解析】:根据题意,先求出一本童话故事与一本动脑筋的总钱数,即8.85+9.78,如果比20元少或相等就够,否则不够.

16.【答案】: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所以,把小数点的后面去掉零或添上零,小数的大小不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解析】: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解答即可.

17.【答案】:解:6.070=6.07;

0.060=0.06;

7.00=7;

90.10=90.1;

75.0=75;

33.30=33.3;

不能化简的小数有:

故答案为:6.070、0.060、7.00、90.10、75.0、33.30;20.05、300.54、0.004、8.08.;

【解析】: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据此解答.

18.【答案】:解:2.09=2.090;

20.9=20.90;

0.29=0.290;

29.0=29;

2.90=2.9;

故答案为:

;

7.四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教学计划 篇七

1. 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 ,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2.使学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 ,体会估算的价值 ,形成估算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加深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亲爱的同学们,在家喜欢看动画片吗? 喜欢看哪些动画片? 《熊出没》喜欢看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在家喜欢看的动画片。

师:知道《熊出没》里经常出现的人物有哪些吗?

生:熊大、熊二、光头强……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熊出没》,熊大、熊二、光头强三位主要人物都登场了,看看谁最厉害。

课件出示情景图:

2.新 课探究

(1)观察、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他们在干什么?从图中我们知道些什么?

小组长带领组员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

师追问:我们怎么知道熊大、熊二、光头强他们三个谁厉害,谁摘得最多? 猜猜看。

学生认真思考并回答。

生1:光头强最厉害,因为它比熊二多摘了28个,熊大比熊二才多摘了23个。

生2:我要算出光头强和熊大分别摘了多少个才知道。

生3:……

师继续追问:那么想知道光头强和熊大各摘了多少个吗?

师出示问题:

1熊大摘了多少个?

45+23=____(个 )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试着估计结果的大小, 小组讨论交流后推荐组员发言。

师:每组估算的结果是多少?

可能出现的结果:

生1:比60要多。

生2:应该不到70。

生3:……

师:怎么估的? 说说你的方法。

生1:40+20=60,而45大于40、23大于20;所以比60要多。

生2:40+20=60,5+3=8;所以不到70。

生3:……

师:那谁能快速地说出它的正确结果是多少?

学生举手回答:45+23=68。

师1:请你说一下你的方法,好吗?

生1:40+20=60、5+3=8;60+8=68。

师:是这样做的同学请举手,不是这样做而听懂的同学也请举手。

师继续问:其他同学还有另外的方法吗?

还可能出现的结果:

生2:40+23=63;63+5=68。

生3:45+20=65;65+3=68。

生4:个位上5+3=8,十位上4+2=6,合起来是68。

……

可能有学生说成:5+3=8,4+2=6,等于68。

可适当追问:“4”和“2”各在什么位上,表示多少? 说4+2合适吗? 应该怎样说? 可让学生把正确的口算过程再说一说。

老师根据举手同学的多少判断每种方法懂的同学有多少,再确定怎么引导和讲解,如果懂的同学多只需稍作提示即可。

(2)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师生小结。

师: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为什么? 用你喜欢的方法自己说一说。

小结:同学们想到用不同的方法口算这道题,真了不起!同学们的方法叫“拆数法”,把两个加数拆成四部分,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最后把两次的结果合起来。或者是拿其中一个加数来拆成两部分,然后再相加。用这些方法(拆数)使口算变得又对又快。

(3)继续探究。

2光头强摘了多少个?

45+28=____(个 )

师:这一题会算吗? 用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算给同桌听。

师:除了你喜欢的方法,再找一种方法说给同桌听。

如出现45+30=75,75-2=73,这种算法教师给予适当说明。28非常接近30,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整十数30相加 ,再去掉多加的2就可以,这种方法叫凑整,所以在口算的时候,方法不止一种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择。

(4)初步感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

比较两道算式在计算过程中的不同处和相同处。

师:上面两道题口算的思路相同吗? 口算时,哪一道题感觉困难些? 主要难在哪里?

让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加以引导。

3.教学“试一试”

1口算

82+7= 66+9= 64+6=

32+50= 26+40= 14+50=

2口算

32+57= 26+19= 14+56=

23+36= 28+63= 25+62=

25+69= 26+42= 38+44=

3先说说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

54+14= 38+54= 69+25=

49+37= 26+29= 32+45=

4.课 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开动了脑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 怎样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是多少?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8.四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教学计划 篇八

五、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会进行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转化。

2、结合具体的实例,经历小数与分数的关系的过程。教学重点、难点:

1、进行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转化。

2、了解分数和小数的关系、进行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转化。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能不能把小数化成分数?

我们以前学过整数、分数,今天学习小数,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二、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一)根据米尺写数:

1.提出问题(1)。边提问、边讨论。

2.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分米,是()米;这样的3份是()分米,是()米。

2.教师指出:1分米 = 米,也可以写成0.1米.5分米 = 米,也可以写成0.3米。3.教师提问:你能将刚才填写的另外两个分数改写成小数吗? 4.教师小结:你发现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了吗?

(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5.教师提问:0.2米表示什么?0.8米呢?你再说两个一位小数,并说出他们的意义。6.认识两位小数: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 7.认识三位小数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多少

(二)看图写数: 1.观察图。

2.师生共同完成把十分之一和百分之一写成小数及读小数的过程。

(三)议一议: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交流展示 点拨释疑 分数与小数的的联系与区别

四、分层测试 激励提升

1、把“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份是(),也可以表示为()。其中的245份是(),也可以表示为()。

2、把下列小数写成分数。

9.四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教学计划 篇九

___南和县闫里乡段村学校闫密藏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学生35人,他们的年龄大多数在10岁左右,是一群活泼、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虽然村籍不同,但是他们却关系融洽,团结一致,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思想方面:这些同学天真伶俐,品德良好,乐于助人,能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多数学生有强烈的进取心。他们通过学习,受到了一定的教育:如奋发向上,关心他人,做事一丝不苟,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负责等。多数同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学习就落后,就没有本领。但个别同学认识不够,纯粹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这样的学生应该给予正面引导。

纪律方面:大部分同学能够遵守学校纪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按时到校上课,不迟到,不早退,遵守《教室规则》和《小学生守则》,同学之间不打架,不骂人,尊敬师长,文明守纪。

学习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大部分同学掌握了一定的独立学习的方法,数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计算、理解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水平,上课时,思维敏捷,迅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自觉的预习功课。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比较积极的回答问题,但思考问题较慢。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但缺乏稳定性,自立意识不强,懒于动脑;还有一部分学生,头脑思维较慢,反映不灵活,基础知识掌握特不好,虽然干劲比较大,但成绩总是提不高。

总体上,从上学期成绩分析看,成绩较理想但还需继续努力,本学期要因材施教,分别对待。对于自己认为聪明得很,平时懒读、懒写、懒做题,成绩也不会好到哪儿去的学生,可以引导多自学,自己悟出道理,小组展开讨论,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会更有效。对于基础很差、干劲更差,上课不遵守纪律,作业叮嘱再三都不能完成的同学,更要认真对待,发现他们思想、学习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与家长联系沟通,与优生结对子,力争使他们成为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要继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

10.四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教学计划 篇十

本课主要活动是制作有关蜜蜂的演示文稿。蜜蜂是一种常见的动物,但对于蜜蜂的生活人们可能了解的还不是很多,题目“神秘的蜜蜂王国”就很吸引人,就有探索的兴趣。通过制作有关蜜蜂的幻灯片,向人们展示蜜蜂的生活、行为、与人类的关系等,揭开蜜蜂王国神秘的面纱。

1.设计演示文稿

教材中“设计”了本课活动的内容和制作的顺序,主要介绍了使用“摘要幻灯片”制作目录页。通过“设计”,学生就可以了解编者对于此活动的意图,做到心中有数。在制作过程中就会更有针对性,目的性。

2.制作幻灯片

本课幻灯片制作顺序与前一课相似,不同的是本课采用“摘要幻灯片”生成目录页,不用自己建立目录页。对于目录项比较多的幻灯片比较适用。本课整个幻灯片基本上采用倒叙的方法制作,先将目录的分项制作完成,再制作目录页。本课内容比较多,有文字和图片多种形式,一项内容可以在多张幻灯片中呈现。搜集整理信息资料就显得比较重要,学生要对信息进行加工,言简意赅,能说明问题即可。

3.放映幻灯片

放映幻灯片,既可以在整个演示文稿制作完成后反映,也可以在制作过程中放映。对于链接、动作设置等都要放映检查,以确保正确。放映更能显示出信息的表达效果,对效果不满意,还可以继续编辑。

4.关于交流

11.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十一

本学期聋校三年级有五名学生。刘_在来我校之前在普通学校读到了三年级,因此,本学期的学习对于他来说比较简单,不过需要在理解题意上加强指导。杨_通过两年的学习,能跟上教学进度,学习认真,但比较呆板不够灵活,理解能力需提高,特别是加强文字意义的理解。吴_写字做作业还是比较慢,贪玩,忘记快,认识的生字不多,增加了理解题意的难度,同时对于乘除法的意义没有弄懂,为以后的学习增添了困难。胡_因为身体原因时常请假,上学期就很难跟上教学进度,本学期的学习将会更加困难。周_一年级下学期才来我班,没有学习基础,因此在学习上很困难。

二、教学内容:

聋校第五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万以内加、减法笔算,千克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时、分、秒的认识,总复习。

这一册教材的重点是万以内加、减法笔算,乘法和表内除法以及一步计算的应用题。难点是有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比较熟练地笔算万以内的加减法,会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连加式题,初步学会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培养学生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熟记7、8、9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学会乘除法竖式的写法,会用竖式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学会解答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倍”的概念,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

4、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重量观念。

5、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明确教材重点,恰当的掌握教学要求。

理解掌握有关的概念和法则,通过有效组织的练习,逐步使学生的计算达到正确迅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

2、继续加强简单应用题的教学。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使学生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来确定算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3、加强直观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操作观察,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4、掌握算法,加强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通过教学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具体时间安排:

九月份:万以内加、减法笔算。

十月份:万以内加、减法笔算,千克的初步认识。

十一月份: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十二月份: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时、分、秒的认识。

期末总复习。

12.四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教学计划 篇十二

教学点评:

教学设计遵循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突出“三位一体”,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不是单独达到的,而是在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内容中协调发展的。所以根据本课的内容,除了学生对数数不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更注重了引导学生经历各种不同数数方法的过程,通过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和及时适当的激励评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应用。

2.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师设计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这样几个问题。

(1)注意了学生学习情境和活动的创设与安排。(包括课下数栏杆、数邮票、数珠子、数花生米、等)

(2)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让他在具体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大量的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学习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3)选择的采取一些学生喜爱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等形式设计去组织教学,使学生做、想、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真正的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4)大量的时间放给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师适时调空、组织、引导和参与学生活动,真正体现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3.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2 篇十三

科学教案

年3月

第5周课题5.天气与生活类型新授课时三课时教学目标探究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造成的影响。2.能够对图表记录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得出某些科学结论。3.能够用实例或调查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天气变化造成

影响。情感目标1.愿意把收集到的天气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图片与其他同学交流。2.能通过对天气与人类关系的分析,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明剧烈的天气变化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2.能举例说明酸雨是人类活动作用的结果。教学方法复习巩固√现代教学自主探究√记录汇报√创设情景√引导观察√分组合作√交流展示√启发引导√激发质疑√师生互动√表优励缺√教学过程引入一。谈话:“今天你穿什么衣服?一年四季你选择什么样的衣服?”1.生自由发言。

探究活动一.

活动:“天气对我们的影响”1.谈话:“你喜欢什么天气?在不同的天气中喜欢做什么?2.看课本插图思考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3.自由发言说说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4.举更多的事例说明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二.讨论活动1.谁最关心天气?说说自己的理由。2。组代表汇报。3。小游戏:“我说位置,你找物体。”拓展一.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我国一年四季天气的变化情况(第二课时)引入一.信息发布会1.请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探究活动一.

活动:“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1。请生小结天气变化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2。思考:人类活动是否也对天气带来影响?3。看课本上的插图理解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4.分析课本上的调查表,你能发现什么?二。交流活动1.分析调查表中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小结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教学过程拓展一.搜集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的实例。(第三课时)引入一.交流会1.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的实例。探究活动一.活动:“了解家乡的天气”1.说说家乡的天气。2。设计调查表调查家乡的天气变化对我们的影响。二。自主学习

.自学“科学在线”2。介绍自学成果。3.举更多实例说明。拓展一.调查我们生活的城市是否有酸雨板书设计5.天气与生活

影响

影响天气

人类生活

人类生活

天气调查酸雨

用PH试纸检测四年级下学期

科学教案

年4月

第6周课题6.固体、液体和气体类型新授课时三课时教学目标探究目标1.能正确地对周围常见的物体或物质进行分类。2.能利用感官估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3.能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特点。4.能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情感目标1.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2.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知识目标1.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2.能说出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教学方法复习巩固√现代教学√自主探究√记录汇报√创设情景√引导观察√分组合作√交流展示√启发引导√激发质疑√师生互动√表优励缺√教学过程引入一.师出示几种不同状态的物体请生辨认1.引导观察。(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活动一.

活动:“给物体分类”1.观察课本插图。2。对图中的物体和教师出示的物体分类。3.举出更多固体、液体和气体。二.活动:“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1.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分工、认真观测、及时记录)2。说说注意事项。3。分组研究几种固体的主要性质。4。记录固体主要性质。(完成课本上的表格)5.分组汇报,交流。(说说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如何测量)拓展一.准备黄豆、小米、沙等材料(第二课时)引入一.看看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探究活动一.活动:“混合、分离固体”1.混合黄豆、小米、沙等固体,再想办法将他们分离。2。讨论:所有的固体都有形状和体积吗?3.交流:将分离物体的方法和理由与同学交流。二.活动:“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1.分组按研究固体的方法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2。各组互相交流、汇报。教学过程拓展一.小结液体的主要性质(第三课时)引入一.课前讨论会1.谈论:不同液体的性质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探究活动一.活动:“混合不同液体”1.猜想混合不同液体后会出现的现象。2。试着混合不同的液体,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二。活动:“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1.准备典型的固体、气体和液体。2。通过式样比较它们的不同。3。考虑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拓展一.试着用几种方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设计

6.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

气体

液体四年级下学期

科学教案

XX年4月

第7周课题7.冰、水和水蒸气课型新授课时三课时教学目标探究目标1.能使用工具测量感观不易察觉到的物体某一特性的变化。2.能通过试验探究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3.能用二维图表形象的进行试验记录。情感目标1.愿意与其他同学谈论水的状态与温度的关系。知识目标1.能说出水的冰点与沸点的含义。教学方法复习巩固√现代教学√自主探究√记录汇报√创设情景√引导观察√分组合作√交流展示√启发引导√激发质疑√师生互动√表优励缺√教学过程引入一.猜谜游戏1.师出谜面:“透明无色,有时摸的着,有时抓不住,离开了它我们活不了”

探究活动一.

活动:“化冰实验”1.谈话:“你玩过秋千吗。”2。观察课本上的图,说说男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问题:“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4。根据小鼠标的提示完成“我的观点”二。活动:“动还是静?”1.回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2。实验1:让冰自然融化,每隔两分钟观测一次。3。实验2:加热冰,记录冰化成水及沸腾时的温度变化。4.两小组合作,分别完成其中一个实验,做好记录。5.完成课本上的实验记录表。拓展一.将实验记录绘制成曲线图(第二课时)引入一.活动:“小小交流会”1.

将实验记录与大家分享。2。互相评价探究活动一.

活动:“统计分析”1.根据实验记录表分析冰的温度,溶成水时的温度;水沸腾时的温度,所需的时间,继续加热后水的质量是否改变?一.

交流活动。

1.交流实验中的成功和失败。2.小结水的变化及所需条件。教学过程拓展四.搜集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情况。(第三课时)引入一.“科学汇报会”

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探究活动一.讨论会1.甲杯和乙杯中的冰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2。在什么条件下液态的水能沸腾?3。小结水的三态变化定义。二.自学“物质的三态临界点”1.自学科学在线。2。交流自学成果。拓展一.举例说明物质三态变化的生活应用板书设计

7.冰、水和水蒸气

水的三态变化

水蒸气四年级下学期

科学教案

年4月

第8周课题8.水到哪里去了类型新授课时三课时教学目标探究目标1.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2.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3.能通过试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情感目标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教学方法复习巩固√现代教学√自主探究√记录汇报√创设情景√引导观察√分组合作√交流展示√启发引导√激发质疑√师生互动√表优励缺√教学过程引入一.(创设情景)教师出示一张半湿的纸,请生尽快将它弄干1.生分组比赛,看哪组最快,方法最多。探究活动一.

活动:“水到哪里了?”1.谈话:“说说纸里的水到哪去了?”2。看课本插图说说这些水到哪里去了?二.活动:“写字游戏”1.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一个字。2。生观察这个湿字。3。说说你的发现。4。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拓展一.找找生活中水不见的现象(第二课时)引入一.游戏:“水不见了”1.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或手背上。2。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探究活动一.交流活动1.说说我们找到的生活中水不见了的例子。2。比一比哪组的小车组装的得又快又好。二。活动:“理解蒸发”1.看课本理解蒸发的定义。2.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蒸发。教学过程拓展一.找找自然界中的蒸发现象(第三课时)引入一.把自己找到的例子与同学交流1.生各抒己见。探究活动一.活动:“研究蒸发的快慢”1.猜想:水分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2。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分组讨论,提示: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示)3。动手进行对比实验。(提示:控制好变化的条件,认真记录)4。得出结论。(可以用什么办法再次证明我们的结论)5。完整地介绍我们小组的研究经过。6。互相评价,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见解。二.交流:“在什么情况下,水分蒸发得快一些,说说理由”1.小组交流,共同总结影响按蒸发快慢的因素。2.说说我们是怎们证明的。拓展搜集有关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板书设计8.水到哪里去了蒸发:水

水蒸气

猜想?:水分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四年级下学期

科学教案

XX年4月

第9周课题9.雨的形成类型新授课时三课时教学目标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3.能设计模拟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情感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2.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实验,并验证猜想。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作凝结。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教学方法复习巩固√现代教学√自主探究√记录汇报√创设情景√引导观察√分组合作√交流展示√启发引导√激发质疑√师生互动√表优励缺√教学过程引入一。(创设情境)感受自然界的雨1.请生观看课间展示下雨的情景,激发质疑。2。请生说说下雨的感受。3.猜想雨的形成。

探究活动一.

活动:“找一找小水珠从哪里来”1.从课本图上找一找哪里出现了小水珠。2。猜想这些小水珠从哪里来?3。互相交流我们的猜想。4.参照课本提示进行实验。5.分析对比实验,思考为什么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6.由对比实验联想到小水珠形成的条件。二。讨论活动1.分组讨论: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2。谁的解释更有道理,为什么?拓展一.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找找身边小水珠出现的例子(第二课时)引入一.课前交流会1.请生将找到的生活例子与大家分享。2.自由举例。探究活动一.

活动:“雨的形成”1.分组设计研究计划。2.分组按计划开展探究活动。3.记录实验方法和现象及结论。4.试图用多种方法检验我们的结论。5.分组汇报、交流,互相评价。教学过程(第三课时)引入一.师出示地方干旱的图片1.引导:怎么帮帮农民伯伯救救稻田?探究活动一.活动:“认识人工降雨”1.自学“科学在线”的内容。2。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人工降雨。3。看课本理解什么是可逆变化。4。举更多例子说明什么是可逆变化。二.活动:“写一篇科学童话”1.命题作文:小水滴旅行记。2.提示:需要用到一些科学术语。3.说说自己的构思。4.自主完成作文。拓展一.为自己的作文加上漂亮的插图板书设计9.雨的形成水蒸气

小水珠

(凝结)雨的形成:1。猜想2.设计实验

3.实验验证

上一篇:秋天真美初中作文下一篇:洒满阳光的记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