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会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

2024-10-06

从两会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7篇)

1.从两会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 篇一

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文章作者:宋刚峰 章国英

执政理念系指执政主体对其执政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取向,属执政活动的意识形态层面及其意识形态的核心观念,是产生执政纲领、主张、方略、政策以及工作思路的思想基础,是执政活动的理论指导和执政能力的思想基础。先进的执政理念是对执政活动特别是执政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是执政党建党思想和价值取向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集中体现。对执政党而言,没有明晰、确定的执政理念,其执政活动可能是盲目的、随意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也难以提高;没有先进的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执政理念,其执政活动可能会背离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偏离时代前进的方向,损害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在为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并接受长期执政考验而奋斗。因而,重视党的执政理念研究,继承发展体现执政规律和适应时代要求的先进执政理念,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们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成熟而鲜明、凝结着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和全党智慧、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特征及其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并被实践证明完全符合执政规律的执政理念。主要有:

(一)执政为民理念。这是党执政理念的核心,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最基本的价值观和共产党执政最基本的规律,是夯实和拓展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根本途径。

毛泽东反复强调从领导革命战争到建设社会主义,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党的宗旨和根本目的。邓小平提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赋予执政为民理念新的时代内涵。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人民群众的愿望、需要、利益以及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状况和人的价值,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最高目标,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二)致力于发展理念。经济建设和发展是工人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后首要的根本的任务。自新中国成立开始,我们党就致力于探索经济发展之路。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就号召全党: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做经济工作。邓小平的发展观集中体现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综合国力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加快经济增长,增强执政的物质基础。

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发展理念更加科学,更符合现阶段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集中体现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

(三)民主法制理念。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基本治国方略,二者相辅相成,是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规律之一。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提出的中共如何跳出“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问题时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邓小平的民主法治思想体现在把发展民主同健全法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民主的法制化。江泽民同志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系列主张,进一步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使民主法制理念得到进一步发展。民主观念、权利观念、依法行政观念、法律权威观念、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观念等,都得到了具体的丰富和展开,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满了生机。

(四)维护稳定理念。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构成复杂,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是党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医治战争的创伤,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曾严肃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江泽民同志精辟地论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实践中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五)发展先进文化理念。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要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规律之

一。在文化建设理念上,毛泽东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得到坚持和发展。十六大再次指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并系统提出了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原则。

(六)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和运用一切积极因素理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同盟者,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毛泽东一贯坚持和强调的基本观念。邓小平说:统一战线的对象,清楚得很,顾名思义,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十六大提出增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观念,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七)从严治党理念。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也是党执政的一条重要规律。毛泽东在执掌全国政权前夕就郑重提醒全党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提出“两个务必”的要求。邓小平对党的建设十分关注,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的著名论断,他对党内腐败问题高度警觉,尖锐指出: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江泽民同志对执政条件下的党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明确了指导思想,并全面部署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建设高度重视,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取得反腐倡廉的重大成效。

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始终统帅和主导着党执政活动的各个具体方面和各个历史时期,是党执政理念体系的灵魂和执政理念形成的核心价值取向;二是党的具体执政理念如上述归纳的七个方面理念的内涵,是党根据所处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而形成并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的。

因而,保持党执政理念的先进性,实现党的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是全党面对的经常性重大课题,解决这一课题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体现时代性。时代条件是政党执政理念产生的鲜活源泉。一种思想理论的核心观念往往是它的时代精神的凝结。而分析执政环境、执政基础和执政主体自身状况是分析时代性的最佳切入点。新时期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确立,正是深刻认识执政环境、执政基础以及执政主体自身状况的结果。在党的执政环境“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党赖以执政的社会基础复杂化,作为执政主体的中国共产党自身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条件下,党中央鲜明地提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郑重地提到全党面前。显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是整合新时期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应对党所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各种困难和风险、各种矛盾和课题的最有力的力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第二,把握规律性。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党的执政理念形成丰富所必须遵循的三大规律。只有正确反映和体现这三大规律的执政理念,才能指明执政活动正确的方向,巩固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实现执政目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对三大规律认识的重要成果。我们党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核心的一系列执政理念的形成和丰富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果的成功运用。

第三,富于创造性。要以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姿态,以一种宽广的胸怀和眼界,面向时代和未来,面向中国和世界。这既是一个态度问题,也是一个观念问题。真理不能穷尽,对真理的认识也不能穷尽。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对规律的认识也是无止境的。只有以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姿态,才能不断地认识规律,把握规律,不断地丰富、完善执政理念体系,实现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要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既是一个勇气问题,也是一个立场问题。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勇气,就难以与时俱进。要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渐进中更新。执政理念的创新成果将直接作用于执政实践和社会变革,因而要充分考虑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使之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以保持社会在稳定中发展前进。

(作者单位: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安全厅)

2.从两会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 篇二

关键词:阶级理论,阶层,社会和谐,中国化,社会整合

马克思恩格斯把阶级分析方法作为核心贯穿于其所有理论, 但对于阶级或是阶级理论却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 直至列宁才对阶级给出了明确界定。列宁认为, “所谓阶级, 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 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同生产资料的关系 (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 不同, 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 就是这样一些集团, 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外一个集团的劳动”。 (1)

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观点分歧很大,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阶级的定义有明确论述, 然大部分则认为马克思没有对阶级给出明确的定义, 并试着从某一方面做出自己的理解。圣克鲁伊认为阶级是某种剥削关系的集体表达, 加姆菲尔德则认为阶级是某一地区的某些团体依据经济关系而确立的相互影响、控制、占有关系。汤普森与加菲尔德的观点基本一致, 认为阶级是依据经济关系确立的, 但同时又是政治、文化、传统、历史等多因素影响的结果。罗默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发, 将阶级定义为所有内部成员以某一相同方式与市场发生联系的群体。赖特在《阶级》这本著作中更是从阶级结构、阶级意识、阶级斗争及阶级构成四个属性对阶级进行界定。本文主要采用列宁对于阶级的定义以论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中国化的系列成果。

一、毛泽东时期:继承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 , 马克思、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出发, 把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学说作为其写作的理论基础与核心, 并把革命的力量指向无产阶级。毛泽东继承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的核心, 充分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来分析、解决中国当时的革命问题, 这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论十大关系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著作中以及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可见一斑。然由于中国的特殊的国情与革命实践, 毛泽东并非教条式地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进行复制, 而是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学说内核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将中国分为工、农、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阶级, 划分更加精细, 且把革命力量转向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最终, 在毛泽东思想正确指引下, 凭借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 我们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 虽阶级已经基本消失, 但阶级惯性在一定时期内仍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且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思想影响下, 毛泽东在执政后期对国内形势的错误估计以及受1957年反右斗争胜利的蒙蔽, 他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并发动了十年文革。虽然, 在毛泽东晚年在阶级斗争上犯了严重错误, 但他对亦实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中国化所做的巨大贡献。

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级理论

(一) 改革开放初期:阶级理论的改弦更张与转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启了时代发展的新篇章, 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党的阶级理论有了相当的发展和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重新界定当时中国的阶级状况, 并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作出系列规定, 把知识分子当作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服务者。其二, 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为根据, 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条件, 邓小平在1979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中提出了要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矛盾, 既不能否认也不能夸大。他指出:“我们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 不认为党内有一个资产阶级, 也不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在确已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条件之后还会产生一个资产阶级或其他剥削阶级。” (3) 其三,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邓小平看来, 所谓资产阶级自由化即是全盘西化, 改旗易帜成资本主义道路,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绝对不允许的。其四, 从经济发展角度, 初步论述了处理各阶层关系的原则, 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先富带后富,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阶级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临危受命把马克思主义阶级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推向了新的台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我国的阶层状况复杂化, 出现了民营企业家、个体户、私营业主、各类管理人员等社会阶层, 面临如此复杂形势, 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阶级理论的基础上, 对新的社会阶层予以政治上的定位, 推动了社会阶层新认识的突破, 实现了新时代阶级理论的创新。这在江泽民的“七一讲话”可见一斑, 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 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 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 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我国逐步进入了矛盾重重的社会转型时期。为解决新时期的各类矛盾,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当时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政策,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方针和理念, 以实现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 这就使党和国家更加注重民生, 落实民生工程建设, 通过提低调高扩中取非的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等, 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 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 从而增加人民对党和国家的信任感, 减少人民与党、人民与国家之间的误解与冲突。其次, 科学发展观主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主张统筹兼顾,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不同地区之间的矛盾, 社会的矛盾, 从而为开创现代化事业新局面创造了良好氛围。最后,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把社会和谐上升到国家执政理念高度, 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凸现出来。在该理念的号召下, 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实践活动以期为实现社会和谐而不断努力。

三、改革开放攻坚时期:以价值认同推进社会和谐

从“中国梦”到当下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期,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勇气解决改革攻坚时期种种难题, 力图从文化、制度层解决问题、攻克难关, 最大限度凝聚力量, 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次, “中国梦”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三个维度将国家与个人很好结合起来, 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 这就使阶级、阶层意识更加淡化, 使社会各阶层能真正突破地区差别、国别、信仰之别而真相同心尽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伟大目标。再次,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见》, 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聚为24字, 不断倡导、强调在新时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把它上升为主流价值导向和国家执政理念高度。因此,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试图寻求一种具有向心引导力的主流价值观, 以能够最大限度凝聚力量, 实现国家、社会、个人的有效整合, 排难攻坚, 推动社会和谐, 从而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 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 1994.

[4]江泽民文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 2006.

[5]张瑞敏.执政新理念—从阶层和谐走向社会和谐[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6]丁晓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 (12) .

[7]张君弟.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阶级理论中国化的实践创新[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月刊, 2010 (12) .

3.从安全生产问题看执政能力 篇三

党和政府执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好、保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安全生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大局的重要前提,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最根本的要求;安全生产事关国家和人民利益,事关社会安定和谐,事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正是贯彻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目标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地区、一个行业,重特大事故不断,今天这里死人,明天那里爆炸,老百姓没有基本的安全感,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就会受到质疑,执政形象就会受到影响。

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职工队伍的变化、历史遗留问题的凸现以及体制机制等深层次原因,一些决策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背离客观实际,违背科学,拼设备,拼体力,靠侥幸追求生产目标而忽视安全生产的现象十分严重,客观上使“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方针被扭曲,安全事故自然层出不穷,搞好安全生产难度很大,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面对复杂的安全生产形势,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抓安全生产工作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为民思想是否确立。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保一方平安,是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神圣职责,对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是块试金石。

安全生产问题,是个政治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能否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是否真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检验。有些领导干部不愿抓安全生产工作,大局观念不强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同志热衷于办“好事”,不愿抓安全生产这件难事,就是因为办“好事”容易显示政绩、赢得赞誉、树立形象,有时甚至还可以借办“好事”之名,为自己捞点实惠;而抓安全生产工作则往往费力不讨好,甚至会把责任揽在身上。不抓安全生产工作的人,把个人名利看得比人民的利益还重,计较自己的荣辱,漠视群众的安危;只考虑个人眼前的安逸,不谋求长远的发展,当然只会把安全生产工作当足球踢来踢去,导致安全生产问题成堆,矛盾重重,积重难返,举步维艰,制约所经济建设与发展。

安全生产问题。是个责任问题。各级从事安全生产的领导干部只有勇于并善于搞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安全生产问题,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与拥护。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是制约安全生产的“瓶颈”。这主要表现在,有的责任制写说在嘴上,层层强调,无人落实;有的责任制挂在墙上,没有具体分工落实,缺乏明确的责任;有的责任制写在纸上,责任状签后锁在柜子,形同虚设。抓安全生产工作,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得力措施。政府工作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负责制就是要承担责任。各地政府一把手是本地区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对本地区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确保一方平安。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要负起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其它分管负责人,也要对分管范围的安全工作负责。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要对本地区、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负总责,把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权力是一种责任,每个官员要对公众负责,对其职务负责。在现有的格局下,许多党政交叉任职政府情况很普遍,党委负责人同时又兼任政府的行政职务,有些常委、副书记没有政府的头衔却直接管理属于政府的某些行政工作,所以,在明确政府官员的生产安全责任分工同时,应该公布党委负责人(书记、副书记、常委)的责任分工。安全生产不能光是行政官员要受到“问责制”的追究,而负有领导、监督责任的党委官员却置身事外,或只受到相对轻微的处分。这是当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解决的问题。

4.从“三农”角度看两会 篇四

又到了两会的日子,今年两会上我觉得大家对“三农问题”的期许格外珍重。

中国经济在“十一五”期间历经考验,完满收官。当中国经济稳步前行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也发生着很多变化。回顾“十一五”计划中,保障房、新医改、教育公平、低碳经济、农民增收,这些带着“十一五”特征的名词,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来自春天的温暖。

从2003年到2011年这7年时间当中,委员们提交了超过33957份有关“三农”问题的提案,这个比例是占整个提案的35%。可见群众的“三农”问题的关注度极高。如果说“十一五”期间,谁的幸福指数提升最快?我想很多农民朋友都会把手举得高高的。过去五年里,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人均年收入先后跨上4000元和5000元两道台阶,已经接近6000元。而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也顺利启动。千百年来,农民第一次过上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活。

就拿百姓住房的一个例子来说:地处我国西南的贵州省,有4000多万人口,这里山川秀丽、民族众多、资源富集。但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很多的农村百姓居住在偏远的山区、高寒地区,生活居住条件还比较艰苦。党中央、国务院,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对贵州人民的住房条件非常关心,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批示的,要把贵州农村危旧房的改造,列为全国农村危房改造的试点省,全面启动。如今贵州是全国第一个农村危房改造的试点省份,从2008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以来,到2010年底,贵州省已完成60.1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目前还有130多万户危房需要改造。

在往年的“两会”中,人们关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三农”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有民革中央提出《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解决好土地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强化耕地质量建设,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建议;也有民建中央提交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提案》、《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提案》;同时不乏民盟中央提交的《关于健全农村土地承包调整机制的提案》;与此同时九三学社也作了题为《18亿亩耕地既要保数量更要保质量》的发言。由此可见,耕地质量建设、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等问题已成为焦点中的焦点。此外,民主党派针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也纷纷建言献策,农工党中央聚焦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今年的两会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调研部部长蔡玲日前表示,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民建中央紧紧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民建联系经济界的特色,今年将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交38份提案。主要提案涉及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管理、完善金融体系建设、“三农”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5.从两会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 篇五

★推动物联网发展

提案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总裁 王建宙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准备了关于《发展物联网,推进信息化》的提案。

所谓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技术,加上互联网,将物与物连接起来,实现智能识别和管理。根据中国移动的规划,将借助TD-SCDMA技术尤其是无线城市的发展,加快推动物联网产业应用,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商业化、规模化。王建宙认为,由于我国掌握着TD-SCDMA核心技术,不仅能够确保我国物联网的战略安全,更将孵育一个巨大的民族产业,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将TD-SCDMA与物联网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应该加速推动物联网应用规模化产业化,并且要用TD-SCDMA发展推动物联网产业化。”

★规范和发展电子支付业

提案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贺强

全国政协委员贺强向全国政协会议提交了《规范和发展电子支付业》的提案,建议出台电子支付产业发展政策,加强电子支付信息安全环境建设。

在该提案中,贺强表示,“中国电子支付行业鱼龙混杂,发展很不规范,亟待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国家应该出台支持电子支付服务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包括给予高新技术企业待遇、设立电子支付发展专项基金、设立国家电子支付服务创新试点示范、在政府采购及公共事业缴费中优先使用电子支付服务、为创新型电子支付平台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等。这些工作可以由工信部、科技部、央行、银监会和地方政府等多个部门配合落实。”

★打造国家级“网交会”

提案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总经理 徐龙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总经理徐龙提交两会的一份《关于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交会”以拉动内需的建议》引起业界热议。

徐龙认为,传统线下的实体交易会受时间、场地、费用等多种因素限制,而网上交易会永远在线,不受时空限制,“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加入网上交易会,得到全球客户资源,又节约了资金和时间,用最经济的手段,寻找最合适的采购商。”在此背景下,徐龙建议打造一个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国家级“网交会”平台。通过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交会”,国内的优质供应商将和全球优质采购商建立起“永远在线”的低成本沟通和贸易渠道。“网交会”是实体交易会的必要补充,也是拉动内需的必要手段,更是中小企业“脱胎换骨”的重要契机。

★扶持网络就业

提案者: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副部长 蔡玲

民建中央在《民建中央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创业政策体系的提案》中指出,当前网络创业对于个人创业者来说具有门槛低、经管方式灵活、交易有安全保障、市场前景广阔等优势,同时还能有效拉动直接就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副部长蔡玲提出,目前我国的创业“瓶颈”和创业政策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在网络创业方面,政策的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希望通过加大网络就业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来大力促进创业和就业。

该提案中指出,加大网络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就是要通过将网络创业带来的就业纳入就业统计体系内,积极探索和创新网店营业执照制度,对网络创业平台和网络创业者给予税收优惠和适度宽松的管理政策,并为创业者提供咨询、培训方面的服务。此外,希望建立主要面向电子商务创业型企业的创业园,对入园的创业者给予租金、税收方面的优惠。

6.从两会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 篇六

从古到今,房子都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很多人都记得孟子的“居者有其屋”、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普惠理想,而现实却一直更接近白居易在《卜居》中的感慨——“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居,未如硕鼠解藏身。”2014年2月末,浙江省杭州市城北两个楼盘降价,加之此前“香港、常州楼盘降价”、“鄂尔多斯(7.63,-0.03,-0.39%)、温州楼市崩盘”、“银行停贷”等消息的曝出,让楼市遭遇恐慌。房子关系到每个人的财富,很多人对于当前楼市上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敏感不已,许多房地产企业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房地产问题从2014年两会开幕以来一直是代表委员、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土地市场、房价走向、房产税等一系列词汇高频率的出现在房地产调控讨论中,那么,房价是涨还是跌?如何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房价高在哪儿?房地产领域是权钱交换吗?小产权房怎么办?中国房地产问题症结在哪?如何看待目前银行收紧房地产贷款?楼市拐点将到来了吗?房地产市场会不会大规模崩溃?有没有可能出现压垮房价的最后一根稻草?2014房价走向究竟如何?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房地产业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房地产发展的全面描述——完善住房保障机制。以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目标,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级负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今年新开工700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0万套以上,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大城市保障房比例。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创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资机制和工具,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保障房建设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建设质量,保证公平分配,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0万套,让翘首以盼的住房困难群众早日迁入新居。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应,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在其他领域,房地产相关内容也多次被提及。推进税收制度改革,把“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行业,清费立税,推动消费税、资源税改革,做好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立法相关工作;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抓紧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慎重稳妥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加强城镇化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要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为指导,做好相关规划的统筹衔接。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历史

文化和自然景观,避免千城一面。加强小城镇和村庄规划管理。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登记制。通过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让我们的城镇各具特色、宜业宜居,更加充满活力。

不难发现,这是10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未强调“房地产调控”,但实际进行差异化调控。这是在增加供应、抑制投机、提高大城市保障房比例、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促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回眸房地产业11年

2003年至2013年,国务院先后出台10次房地产调控措施,期间全国房价涨幅达145%,全国主要城市的居住地价涨幅达到了332%,京沪穗深杭等5城市商品房价平均涨幅达220%,其中北京房价涨幅最高为259%,全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地王”,土地出让金曾经最高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76%。

过去的11年里,我国房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有需求旺盛、土地供应收紧、货币增发、高地价、调控政策缺乏长期规划、城市人口激增、房产保值增值能力被广大投资者认可等。房地产调控是必要的,以限购为主的调控目的是让中国楼市更加理性更加健康,但决不能把中国楼市未来发展的希望只寄托于调控,而更需要中央和地方做好长期房地产导向型规划、更加精准的微观调整以及越来越开放的市场机制。

2013年,房地产政策的核心是宏观稳、微观活,全国整体调控基调贯彻全年始终,不同区域政策导向出现分化。

2013下半年,新一届政府着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维持宏观政策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政府工作重心明确为全面深化改革;不动产登记、保障房建设等长效机制工作继续推进,而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更多交由地方政府决策。

由于不同区域市场走势分化,政策取向也各有不同,北京、上海等热点城市陆续出台措施平抑房价上涨预期,而鄂尔多斯、唐山、温州、芜湖、海南等市场持续低迷的城市,在不突破调控底线的前提下,适当微调当地调控政策以促进需求释放。

2014年房地产业解读

人大新闻发言人傅莹在面对中外媒体时表示,要加强对新税种的立法工作。我看到一些讨论,社会上比较关心的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这方面的立法工作都在研究当中,也会注意听取社会上的意见。而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正在研究资源税,推进环保税、房产税立法,正在研究消费税范围和税率做适当调整。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微博]则表示,房地产税立法,仍以持有税为核心,但涉及亿万家庭,慎之又慎,人大立法流程长,估计草案会向全社会征求意见,三年内难见法律,也不会全国开征;“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这一措辞如今继续重申,表明即便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暂时仍不会放开对于投机投资性需求的调控,也就是限购限贷至少今年不会全面退出。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楼市密码,住建部部长姜伟新答记者问时给出了四个字——“双向调控”。

全国政协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我们还有10年的稳定期,到城镇化还有10到15年,在这个期间房地产市场整体上不会出现问题。”他还表示,应该从现在开始对那些收入比不合理的城市采取办法降低收入比,平稳过渡,使得城镇化末期不会出现房地产泡沫。“中国是有机会又有能力拿时间换空间,避免房地产泡沫的。”中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分化严重,房价收入比超过10的城市大概有七八个,房价收入比超过8的城市近20个,前述城市的房地产风险较大,需要进行降温;“但是剩余600多个城市中的相当一部分房地产市场较为疲软,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空城,所以应该分类调控,不应该一刀切。”对于分类调控的说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林达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李晓林表示赞同:“北上广深地区房价平稳,新增人口特别多,所以房价短时内下不来。而与一线城市不同的是,二三线城市房价有降低的趋势,尤其是二手房价格。”全国政协委员、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市房地产行业协会副会长张泓铭表示,国内房价地区差异不同,需要分类对待,同时坚持宏观调控。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也表示要分类调控,告别一刀切。针对不同城市分类调控,房价涨幅大的一线和少数二线城市,调控仍从紧。对于供大于求、房价涨幅小的三四线和部分二线城市,维持现状。对于严重供大于求,房价止涨或下跌的,可以适度放松政策。

对于地产市场趋势的预测,业内人士的看法偏向乐观。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微博]说:“我想今年还是比较稳定的趋势。房价是稳定的,增量也是稳定的,我估计有7%到9%左右的增速,应该是这样一个幅度。”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微博]明确表示,受到人口结构、城镇化、消费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管是今年,还是短期之内的三五年,还是中期的十年左右,发展趋势都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房价不会下跌。泰禾集团(8.50, 0.05, 0.59%)董事长黄其森也认为,房地产地位不会动摇,调控政策可进一步微调;“中国房地产的黄金十年,才刚刚开始,特别百姓对改善的需求尤其强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稻葵[微博]表示,如果以20年为大周期的话,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正在转换,像过去20年的迅猛增长的时代恐怕已经过去,但也不会崩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认为,尽管2013年是房地产市场近十年来的第三个高增长年份,但这种增长速度是很难持续的,一定会伴随经济增速下台阶而放缓,但不会大跌。

对于与房地产市场息息相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小产权房的治理等话题,相关专家及业内人士也纷纷建言献策。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最大特点是以人为核心,“三个1亿人”目标将极大地改变我国城镇格局与城乡面貌;在保障房建设领域会运用市场化思维和手段。全国政协委员、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院长伍中信认为,建在耕地上的小产权房要坚决打击,不能假借土地流转之名搞房地产开发建设;建在原来宅基地上的小产权房可以考虑合法化,流转的土地要按照规划不能随意用于非农建设,不能占用耕地。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表示,从新型城镇化的角度来讲,现阶段仍然坚持调控,坚持做好保障性住房工作,其实是在为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做铺垫。链家地产

[微博]市场研究部认为,从2013年开始,农村土地流转改革试点已经开启,未来这是农村土地改革的重要方向,土地流转率的提高对房地产行业是一种长期利好。“中国现在主要问题是在房地产领域投资太多,占GDP的比重13%左右,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占到差不多1/4以上。这在世界其他国家即便不能说没有也是极为罕见的。因而,房地产投资的主要问题是个资源配置问题,而不一定是房地产泡沫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表示,“把大量资源用于房地产,就需要大建钢厂、水泥厂和平板玻璃企业,这是一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房地产行业就意味着投入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社会消费领域的资源严重短缺。我们应该把钱用在改善民生(这包括棚户区改造和建设社会住房)、改善教育、减少贫困差距、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而不是用在盖超出中国经济增长水平所能支撑的豪宅上。”

房价波动各方发声

就房价波动原因,两会出现各种声音。

“房价,既不能够大涨,也不能够大跌。大涨大跌都不是市场经济,我们还是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总的来说,要保持稳定,就是我们常说的‘稳中有降’。”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表态,“首先是加大保障房的力度,去年我们提供了7万套保障房,今年要有47万平方米的保障房,同时135万平方米的共有产权房,这些都是加大市场供给的力度。同时,以市场为主的,多样性需求的体系也要建立,通过我们提供必要的土地供应,加大土地供应的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欣意集团总裁于贵良分析道,房价高是因为房产资源占用的两极分化,实施全国联网登记,同时征收房产税,有利于二手市场房源的大量供给,而客观上有利于房价的下降。

“下降也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形式,是存在的。崩盘,说整个房地产市场崩盘,我觉得这句话有点言过其实,为之过早。”全国人大代表、中南房地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锦石认为。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态,房价与地价并不是“鸡生蛋、蛋生鸡”如何排列先后顺序的问题。从地价到楼价中间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因此未来走势不能直接判定。

对于房价偏高而言,“房价高在哪儿?房价的24%是税费,超过30%是土地出让,这些钱都被有关部门拿走了,要降房价,首先请不要‘雁过拔毛’,”全国政协常委、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这样发声。全国政协委员、住建部副部长齐骥认为:“一线城市要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限购政策不退出,同时双向调控,对库存量比较大的城市,要控制供地结构和供应结构。不同历史阶段要进行不同的房地产调控。目前,除了抑制投资性需求外,还要增加供给。”

对于当前房地产业的风险,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警告:“当前的楼市泡沫和地方债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对银行而言就是‘定时炸弹’。银行收紧房贷,既是进

行风险控制,也符合国家政策调节的方向。经济放缓、流动性偏紧、融资成本提升的背景下,房地产投资高增长恐难以为继。”

值得关注的城镇化,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微博]认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资源和人口大量由边缘向中心城市集中,需求和购买力也都从三四线向一二线汇集,随着三四线城市建设过程中“摊大饼”的弊端显现,楼市便越来越呈现明显的分化。

就房产税来说,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强调:“推进房产税改革,就必须立法先行。开征房产税必须要先建立全国不动产信息联网体系,这些举措都将对房地产市场影响深远。”

7.从两会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 篇七

全国两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聚集一堂,共商国是,规划未来。今年的两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因此备受世界瞩目,而“中国梦”这一议题也将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欧洲时报》在一篇社论中说,“中国梦”的承载既高远也实在,既厚重也轻盈,既深邃也朴实。她既是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整体目标,也是每一个人的具体愿望;她是实现之日的荣耀,也是走在路上的艰辛;任何梦想,都需身体力行,锲而不舍,攻坚克难。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核心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自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屡遭外来入侵,这个梦几经沉浮,未能实现。如今,经过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不懈努力,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触手可及。

当“梦”成为中国2012年的词汇,世界各国又是如何看待中国梦的呢?

在泰国《亚洲日报》副社长兼总主笔钱丰眼里,中国梦是一个科学的、脚踏实地的梦,不是好高骛远的乌托邦式的梦。“中国梦的构想体现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的治国理念,让人们感受到,伟大中国又将迎来一个新的腾飞的时代,这对世界来说也意味着发展的新机遇。”

肯尼亚经济事务研究所首席执行官齐瓦梅·奥维诺认为,中国梦的提出,有助于中国形成积极向上的国民心态,使中国无论在社会民生还是经济发展中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中国梦同时也被许多外国媒体看做是造福万民,尤其是底层民众的一次巨大的行动。德国《时代》周报网站3月1日的一篇报道就指出,中国目前正在实施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那就是使越来越多中国农民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由于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水平比城市居民低,因此缩小城乡差距的途径是城市化。城市化被中国亿万农民看做是美好梦想的一个孵化器。

中国与世界已成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中国人民努力实现复兴梦想的同时,世界也渴望感知中国梦。美国塞顿霍尔大学副教授汪铮认为,中国人在追求民族复兴之梦的同时,也应致力于帮助世界了解何为中国梦,让国际社会理解中国梦并致以美好的祝福。

韩国檀国大学政治外交系教授金珍镐明确指出,中国人民努力实现中国梦所体现出来的积极性应该为其他国家所乐见,“一个积极的中国必然给世界带来积极影响”。

上一篇:让我成长的事记叙文下一篇:安全生产学习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