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方法

2024-09-12

中小学德育方法(共9篇)

1.中小学德育方法 篇一

蒙以养正

《易经》云:“蒙以养正,圣功也。”端蒙学,重家教,中国古代极为注重儿童的启蒙教育。启蒙教育始于胎教,在婴儿还未落地之前便开始对其的教育,中国古代提及胎教最早可追溯到西周,刘向《列女传》载:周文王之所以天生聪颖,才华出众,是由于其母太任重视胎教,妊娠期间眼睛不看邪恶之物,耳朵不听淫乱之声,口中不讲狂妄之言。

在《黄帝内经》、《千金要方》等医学著作中也有关于胎教的论述,如孕妇孕期的保健、养胎、护胎的知识,以及对孕妇身心健康保健的指导,建立了独特的“外象内感”“因感而变”中医理论,即孕妇的身心状态会直接影响胎儿的智力发育,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直至明清两代,胎教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已发展的较为完备,汪辉祖在《双节堂庸训》中提到优秀的孩子往往在于母亲的贤良。 汪辉祖认为胎教极为重要,母子一脉是有一定道理的,母亲没有不孝不悌的念头,也没有无道无义的异心,子女必然端端正正心无暴戾之气,母亲不以欺骗迷惑的话教导胎儿,也是有利于以后孩子的蒙养教育的顺利开展。

教妇初来,教子婴孩。小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天真无邪但亟需修建,越早着手培养,越早打下纯正的根基。清代学者王朗川在《言行汇纂》中写道:儿童少时,应采取有道的蒙养方式,衣冠要整整齐齐,言行举止端庄识大体,年纪虽小也要懂得廉耻二字的含义,这样的教导下的孩子自然端正大气。

夏峰先生指出古人便很重视启蒙教育,对子弟习性的养成很是谨慎,现如今只是盼望子弟成人,如若不对幼子进行品行教育,等到其养成习惯再想补救便为之晚矣。希望各位为人父者共同勉之,蒙养是家庭教育第一要事。明清家训明确提出男女均应接受蒙养的教育观,即蒙养不局限于男子,女子也应该从小便接受教育。

清圣祖在《庭训格言》中明确了蒙养的年龄阶段:“人之一生,多有习气而成,盖自孩提一至十余岁,此数年间,浑然天理,知识未判,一习学业,则有近朱近墨之分。”康熙帝指出一至十余岁是人一生中习气养成的关键期,在这期间知识尚未系统的开始学习,此后一旦开始学习,就会有变好变坏之分。

因材施教

孔子首提因材施教,不同学生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因其不同的性格秉性给予他们不同的答案。在教育子弟的.问题上,明清家训中延续了这一优秀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子弟时依据其自身的认知水平及能力,促进其发挥长处。

明初官员朱显宗在《奉先公家规》中指出:子孙后代资质不同,遂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向,出仕为官者,家族鼓励他们专心读书,在仕途上有所晋升;从事农商者,家族告诫他们耕种要勤劳,经商要到远方去;如果子孙非常贫穷无法自己生存,那么家族帮助他们立业,给他们田地耕种收取税收,或者给他们钱财去贸易,不论是才智之人,均不能够让子孙染得陋习玷污门楣。

清初名臣于成龙在《治家规范》中有言:子弟到了十二三岁,是有才能还是愚笨已成定局,贤能之人固然积极考取功名,愚笨之人应让其学习一门收益,不至于无事可做。清代邓淳也是同样的看法,他在《家范辑要》中讲到:资质笨拙的子弟,不要让他总是参加科举考试,应该早早练习其他营生,教育子弟的目的不一定是做好官,应该是做一个好人。

严慈相济

慈,爱也。严,威也。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庭的血缘关系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具有身后的感情,这种深厚的感情使任何教育动机和措施都带上浓厚的情感色彩。人类的本性对待子女便是怜爱,父母之爱是天底下最真挚的爱,可为子女毫无保留的付出一切,这种情感性可以加强父母的责任心和影响力,使子女对父母的教育具有依赖性。

做人母亲不用担心自己不够慈爱,而应该忧虑自己是否只知爱护而不知道教导,古人云,慈母多败儿,只爱不教,孩子容易犯下大错,甚至身陷艰险境地。娇生惯养的孩子容易傲慢狂妄、卑鄙不孝,残害族内,招惹祸患,实在是令人畏惧,不可骄纵。

为了遏制此现象的发生,又产生了另一极端,对待子女过分的严苛,古有严父出才子之说,现代虎妈狼爸更是层出不穷。

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那么,在对待子女的教养问题上该如何处理呢,儒家思想提倡宜慈与严相结合。明清家训中提及,对待子女应采取严慈相济的教育方法,子女表现优秀时应给予嘉奖;子女表现不良时应施加惩罚,奖惩结合可以激发子女的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的动力。

明成祖仁孝文皇后徐氏《内训》有言:“慈爱不至于姑息,严格不至于伤恩”,贵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同样讲求在教育子女时应采取严慈相济的教育方法,她认为父母可以爱子女,但不可以无视子女的过错,作为长辈应该对后辈严格要求,但也不宜采取过于极端的手段而伤害彼此的感情,直言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与严格要求应掌握一个平衡的尺度,否则过于严格会导致“离”,过于慈爱会导致“纵”,长此以往,便无法进行教育了。

言传身教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者自身品行端正作出表率,即使没有命令的要求,被教育者也就会不自觉的向其学习;反之,如果教育者自身品行不端,却要求被教育者做到其所做不到的境地,纵然三令五申,被教育者也会心有不甘,难以服从。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抵如此。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自身的知识、品德修养、兴趣爱好等,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教育常常是在不自觉、无意识中进行的,父母的行为举止,在举手投足间给孩子以榜样示范的作用,耳濡目染的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明代进士徐三重在《徐氏家训》中指出作为家长最是应该谨守礼法,“以一身整束一家”,凡事以身作则而后管束家族成员,那么“法行而情合矣”,于情于理皆大欢喜,鸿州先生点出运用言传身教教育方法于一个家族的重要性。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规》中开言明家规诸条需要长辈以身作范,子孙共勉之,夏峰先生讲“一家之中,老老幼幼,夫夫妇妇,各无惭德,便是羲皇世界”,由此可见,言传身教教育方法的运用对一个家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达到无忧无虑、恬静闲适的境界。

汪氏言辞恳切,告诫身为长辈之人断不可轻纵自己,要求子弟的同时一定要自己先做到,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礼仪是否合乎规范,如此做法,子弟自然听之信之,更有利于后代的成长。语言的沟通影响孩子的思维与情感,行为的示范更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鼓动力,言传身教是教育子弟及维续家族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检查自己的言行。

2.中小学德育方法 篇二

教育理论界曾讨论“德育的起点是什么”。有人认为道德认识是起点, 有人则强调道德行为习惯, 还有人觉得道德情感的培养是起点。

学校的德育应从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教育入手, 如诚实、守信、公平、互惠等。“应当把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结合起来, 即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现在很多的小学生, 行动往往滞后于认识。“为国争光、勤奋学习、见义勇为、尊老爱幼”, 说起来成串成套, 做起来几乎想不到。小学德育姓“小”, 对6~12岁的小学生来说, 德育要做到高标准, 低起点。先要求自我:珍惜和爱护自己的财物和权利、心灵;珍惜和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再向他人过渡:珍惜和爱护别人的财物、权利和心灵;珍惜并帮助别人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这目标符合其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要求要提得实实在在, 教育要体现持之以恒。

对“自我—他人教育”方法初步探讨如下:

一、身体力行——榜样育人

教育者要用自己的思想、观念、认识、行为去熏陶、感染、影响受教育者, 使之“亲其师, 信其道”。同样, 受教育者思想、行为以及他们对教育行为的反应, 也会影响教育者, 甚至改变教育者, 促进其人格的自我完善。教育学生爱护环境卫生, 教师首先应做到有纸屑要捡, 卫生打扫要勤动手;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教师的言谈举止应彬彬有礼, 教育教学行为更是教师形象的无声广告。这要求教师自身不光具备“德”“才”、健康的身心、亲和的形象, 还要有相当的德育素质。说话亲切有礼, 上课循循善诱, 活动热情大方, 劳动吃苦在前, 用精神去培育精神, 用精神去丰富精神。正如颜渊所言:“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

二、捕捉契机——小事感人

一、二年级学生用铅笔写作业, 于是每日课间、放学或教室清扫时, 常有拾金不昧者将捡到的长长短短、花花绿绿的铅笔放到讲台上, 也未见学生认领。弃之不忍, 于是十天半月将这些铅笔或分发或奖励给每位同学继续使用, 学生自己的文具不善保管, 对别人的物品更不珍惜, “爱护文具, 节约用笔”教育, 如过耳之风, 学生不为所动。

一日班会, 老师以“我们丢掉了什么”为题, 将一个年级收集了半个月的三百多支铅笔展出, 那些铅笔堆在桌上状如“小山”。“这么多笔, 你爸爸妈妈要花多少钱买?要砍掉多少棵树?”“如果全校同学都这样做, 如果本区、本市的小朋友都这样做?会丢掉多少铅笔?我们自己怎样做呢, ”这并不算夸张的事实, 让学生受到震动, 丢笔的少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 它是为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 如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 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 那么, 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灭。教育“不仅要我去告诉你, 更重要的是让其有发自内心的渴求”。

三、创设情境——活动育人

一般来说, 小学生品德形成从知开始, 以行结束, 行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一般都围绕某一主题熏陶孩子, 引导其约束自我的行为。“学一学, 帮一帮我们的小伙伴”“评一评, 夸一夸我们的每周之星”“我体会, 我精彩”的中队主题会, “我能行”健康冬、夏令营, “庆‘七·一’篝火晚会”, 集体生日晚会, “麦当劳大钟亭”世界杯足球赛, “手拉手”走进八卦洲乡村小学等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既愉悦了身心, 也深受教育。

我们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应该是让学生“知为先”, 再让其懂得“行为重”, 先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放大学生每一个闪光点, 不吝啬激励、评价的语言, 潜移默化地提高其日常行为方面的文明程度, 与人和睦相处、与社会有机相容, 且正确认识对待自己。

相信自己的学生, 以尊重、理解、信任的强大精神去感化学生、暗示学生、诱导学生、影响学生, “对于每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儿童, 我们都应该让他在公平的、精神的、生活的道路上站住脚” (苏霍姆林斯基语) 。给予他快乐的生活, 给他一种自尊感, 给他启碇的索, 鼓风的帆, 定向的舵。

3.小学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 篇三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应该接受德育教学,这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有益。小学生有着非常强的模仿能力,德育老师只需对学生给予适度引导,就能够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激发。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是非对错也不能够进行有效辨别,老师必须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通过各种方式与措施,强化德育教育工作。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一)教育方式非常单调

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德育教育课程与其他科目并未紧密联系,处于孤立状态,德育教育工作无法渗透、融入于课堂中。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大多采用品德评价法、自我教育法、说理疏导法等方式,在品德实践、陶冶情操方面不够重视[1]。部分老师没有意识到丰富教学形式的重要性,采用死板、单调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行为与品德知识无法密切联系。

(二)师资力量缺乏

师资力量缺乏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阻碍作用。在班级管理中,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学生不愿接受其他人的意见、不愿与他人交流等,导致德育教育工作很难开展。

(三)不重视德育教育环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上有黄色信息、暴力信息流露,现阶段,很多小学生已经学会了上网,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非常不利,易导致学生思想意识发生偏差。

二、强化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丰富德育教育形式

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够单纯依靠某学科来实施,它必须渗透于各科的教学中。德育是小学生教育内容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很有必要,老师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实施德育教育,例如经验分享、角色扮演等方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体现,而且在课后也要充分体现,例如学校可以组织社会实践、社团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树立正确的意识。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宣传德育教育内容,指导小学生辨别善恶,教会他们如何与人相处。

(二)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学校要营造一个文明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文化环境通过班风、学风、校风表现出来,是无形力量,有利于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精神环境[2]。自然环境包括学生活动、生活、学习等各种场所,通过优化自然环境,可以使小学生保持好的心情,更愿意主动学习。

其次,家庭、社会、学校三者要相结合,小学生受到学校、社会与家庭的影响非常大,若老师、家长能够做好榜样,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这对于小学生成长有益[3]。

(三)老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在小学生成长阶段,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若小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则学生也会受到不良影响,为此,老师必须要重视自身的行为表现,起到表率与带头作用,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老师甚至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学生活动,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4]。

(四)组织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不能够单纯依靠说教,学校还需创新教学方式,多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益。小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都比较简单,他们也渴望丰富自己的生活,学校通过组织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身心放松,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加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将品德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养老院送温暖,并鼓励学生将活动内容记录下来,学生还可进入田间劳作,享受劳动的快乐,培养节约粮食的习惯。通过开展这类活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结束语:

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可以使学生个人素质增强,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够通过强制说教的方式进行,老师要注重创新教育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必须起到带头作用,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现状,然后探讨了小学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有利于人们对德育教育工作增强了解。

参考文献:

[1]秦文娟,李巍,张立冬.浅谈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69.

[2]杜伟珍.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应用小组工作方法的尝试性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4):56-57.

[3]阿吉然木·热合曼.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4(22):158.

4.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篇四

————万云

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

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主要方向,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对个人一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贯穿德育工作,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反思我们的德育教育方式,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

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在德育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让师生都参与进来,组织校外活动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学在无形中渗透。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可以“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 1

成良好的校风。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生活都特别复杂,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因此我们必须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指导学生为父母制作一张生日贺卡,为父母洗一件衣服,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四、通过少队活动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

使每一位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五、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六、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小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不给他们增添痛

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

5.中小学德育方法 篇五

当前形势下,国际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教育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加强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举措。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教师应该细读文本,立足教材特点,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地对小学生进行一个方面的品质教育,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实现德育的真正内涵 一、拼音拼读识记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汉语拼音教学中蕴含着文明礼仪教育的人文关怀。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而且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但是一年级学生情感却是不稳定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在教汉语拼音的过程中,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选择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如巧编故事,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是拼音教学渗透德育的常用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引起学生良好情感的产生,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德育渗透。

老师在学生识记过程中培养爱心,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培养文明礼仪的人 文精神。例如:我在教学ǖ与 j、q、x 拼读须去两点时,曾问学生:“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一个男孩响亮地回答:“j、q、x 小淘气,见到ǖ眼就挖去。”说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挖掉双眼”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从孩子嘴中很随意说出尤其让人心颤。我想:这可能是孩子从学前教育获取的知识。我忙说:“小鱼多可爱呀,挖掉双眼不就死了吗?”我笑着说:“相信每一个同学都非常喜爱小动物,都爱和它们交朋友的。”同学们使劲点点头。于是,顺势利导说:“小ǖ,是个有礼貌的孩子。”我又说了句顺口溜:“小ǖ有礼貌,见到 j、q、x,摘帽行个礼!”学生一边念顺口溜,一边模仿着动作,欢笑中记取了这个拼音规则。

二、识字写字指导中渗透审美情趣教育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置于阅读材料中的学习。汉字置于语境中构成了语言节奏,发生了语意变化,产生了文字的美感,传递着作者的情感,教师应当善于激发并且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以润物无声的教达成学生学习语文的逐渐感悟,以活泼生动的教学带给学生快乐的学习情绪,从而让学生产生爱上语文的情感。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师在组织识字、写字教学中应该依据中国传统的汉字的构词规律,运用美育教学的原则,有机渗透德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探求汉字构字的奇妙,引申汉字与日常做人处事之间的联系,将识字、写字教学与人格教育相机结合,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汉字学习中掌握汉字的文化,感受中国汉字的审美情趣,同时明白做人的道理。如在教学“种”这个字时,我故意把“种”字左边“木”的一点写成“捺”,请学生打开书仔细地观察一下书上的“种”字,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学生火眼晶晶,迅速发现书上的“种”字中“木”做部首时 “捺”变为了“点”,还说:“书上的字写得比较漂亮。”我顺势引导: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素有“互相谦让”的好传统。“木”做部首时末笔“捺”变为“点”,右边的“中”写得瘦一点,两个相互谦让,都让出一点地方给对方,彼此和谐相处,使整个字看起来挺拔有生气。可以说,字如此,做人更是这样,平时同学们之间交往时理应互相谦让,团结友爱。三、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语文学习必须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也一定是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融为一体的过程。只有通过课文的整体感悟和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才能不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才能真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例如,《开国大典》,它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很好的素材。在做课前教学设计时,我强调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咀嚼,力图透过充满魅力的语言,感悟作者行文中蕴含的无限激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感情。

课堂上老师着力提升学生边读边体会、边读边感受的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国家观念。

教学时,我紧紧扣住与开国大典有关的时间、地点、事件三大要素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简单的看是在进行说话练习,实质上是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个情感的基调:庄严、隆重、激动人心。这样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把握。接着,我在一个“读”上下工夫,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去感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当读到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时,我强调了课文对工人队伍和农民队伍的描写,抓住“直奔”和“赶”这两个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工人、农民生怕耽误了开国大典时间的焦急心情。在这个过程中,我清楚地看到了学生情感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随着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序渐进的,是伴随着一个又一个不断深入的语文活动来完成的。正因为是深入挖掘语言文字,循序渐进而产生的情感,所以才显出学生发自内心的深刻感悟。

四、唐诗宋词赏析中渗透品行情操教育

在我国,诗的历史源远流长,产量极其丰富,其中的许多诗至今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在《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推荐背诵的古诗“瞧,这里空气清新舒适,树木枝繁叶茂。”有的说:“瞧,这里的天空湛蓝深远的,空气清新甜润,小河清澈见底。”紧接着,再让孩子想象“如果这时你就站在清澈的小河边,你闻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会说:“我闻到了清新的空气和湿润的泥土气息。这是一个多么幽美的地啊!”在进行语言表达训练中,孩子已经理解了“枝繁叶茂”“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等词语,感受到了小村庄环境的美丽。我又引导学生感悟小村庄的变化。先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从“一年年”、“一代代”中,感受到这个变化需要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一代代的人们都作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用“——”划出来。学习重点句子“谁家想盖房,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我抓住“谁家”问孩子,“你家想干什么?”学生说出了“盖新房”“做家具”“砍柴火”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乱砍乱伐的事情。最后理解“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时,继续追问刚才回答“你家想干什么”时的学生们,“你家的新房子呢?”“你家的家具呢?”“你家的工具呢?”“你家的柴火呢?”“你家的木棚呢?”这样的追问,孩子们很形象地理解了“一切”。也理解了这“一切”都是环境所付出的代价。我适时地补充了有关文字和影像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去感受,在读、品、悟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懂得了小村庄人的随意砍伐造成了这场灾害,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五、美文诗篇朗读中渗透环保生命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类课文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利用文美的好材料,以“文美”、“意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学好语言文字的热情和能力。文美,就是让学生在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中,激发喜爱祖国语言文字,努力学习语文科的热情。例如教材中一课《桂林山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品读,使桂林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宛若浮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引领学生从文章的优美词句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壮丽山河的喜爱之情。生命教育的根本就是教育学生注重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挖掘生命潜力,使生命得到更好的发展,并让学生知道如何实现个人的和谐发展,与家庭、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

6.浅议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篇六

宋金平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摆在首位,做到心里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章丘市教育系统开展的“学习年”活动,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以“学习年”活动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7.中小学德育方法 篇七

首先, 解决问题必须先找到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为什么缺失了父母的监护,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就会出现这一系列的问题?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家是孩子温暖的“巢”, 孩子正是从家中获得安全感、自豪感的。由于父母均长期在外, 和社会上、学校里、班级中的其他孩子相比, 留守儿童总在内心深处存在一种潜在的不安全感。他们与人有一点小摩擦就较真, 觉得别人看不起他, 欺负他, 故而跟人相处充满警惕甚至敌意。一旦遇到一些再小不过的矛盾, 他们都会感到这是对他们的一种“侵犯”。由此而来的不安全感致使他们慢慢产生“捍卫自己”的不良心理。于是打架、思想偏激等一系列问题随之出现。

从家庭的角度分析, 在一个家庭中, 父母对孩子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父母无意识间对孩子的影响等都是孩子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而留守儿童, 缺乏的正是父母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无意识的影响。这种缺失自然形成了家庭教育上的空位。也正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导致了孩子成为了无头的“苍蝇”, 是非意识的淡薄、荣辱观念的淡化等自然会影响孩子的所作所为, 行为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也就不难想象了。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 思想、心理等方面的脆弱与不成熟, 加上孩子们普遍比较差的自律意识, 以及贪玩、好动等特点, 还有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 造成了不能有效地辅导孩子功课的结果。学习成绩的下降, 也就导致了留守儿童进取心的下降、自尊心的变弱。这样, 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亲情关怀的这些远离父母的小学留守儿童, 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就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其次, 要对症下药, 有针对性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问题。对于留守儿童来说, 他们是典型的弱势群体,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 造成他们在学习与心理发展方面的诸多问题, 这就需要学校、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在亲情的缺失方面, 采取的德育方法或策略是要给留守儿童建设像家一样温暖的“巢”。例如, 与社会爱心人士合作为留守儿童找到“爱心妈妈”, 在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之家”“亲情热线”等, 以弥补留守儿童感情上的需求。

在家庭教育的缺失方面, 采取的德育方法或策略是像孩子的父母一样给孩子父母般的教育。例如, 学校可建立“代管家长”制度。学校可以把留守儿童按比例分配给各个授课教师, 由教师担任孩子们的“代管家长”。“代管家长”要像孩子的父母一样, 对所管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照顾, 要“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管心理”。孩子有了“代管家长”, 学习成绩自然可以提高, 人也就变得活泼了。再如, 可以实行“家庭寄宿”制。政府应吸引多方社会力量的介入, 支持在学校建立“家庭寄宿”制, 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像家庭一样的生活学习环境, 让管理员像家长一样, 宿舍像家庭一样, 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感受家庭的温暖, 以唤起其自信, 激发其学习热情, 增强其集体归属感, 增强他们的安全感。此外, 还可以给留守儿童制作成长记录袋, 定期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讲谈活动等, “替代”他们的父母, 像父母一样有针对性地教育与影响孩子。

在孩子自身的成长方面, 采取的德育方法或策略是及时发现孩子在成长中的不良行为, 培养他们的自律性, 克服他们身上存在的弱点, 促使他们在心理上成熟起来。具体说来, 一是能够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 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 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是进行细心的观察与及时的沟通, 以便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三是提高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 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 认真分析挫折原因, 不盲目采取情绪化行为, 提高自己的耐挫力, 让其心理不断地成熟起来;四是加强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以便正确地认识自我, 看到自己优秀的地方, 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 进行合理的自我调节, 完善自己的人格;五是改善他们对生活的自我体验, 以便激励适当的行为、抑制不适当的行为, 用道德的标准来调节自己, 增强法制、纪律观念, 学会用愉快的情感体验来驱赶不愉快的情绪, 学会自我排解、自我安慰。

总之, 对于人的一生而言, 儿童时期是各个成长阶段中至关重要的, 它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因此, 对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极为重要。为此, 学校、教师一定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 不仅要为他们建设像家一样温暖的“巢”, 而且还要肩负其父母一样的“家庭式教育”以及必不可少的“成长式教育”, 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8.浅析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方法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教学;德育教育

一、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1.以“趣”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2.以“思”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3.以“情”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 ,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怎么办?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警察”等应该都认识。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用“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

(2)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参考文献:

[1]乔芳,丁道勇.何种勇气——小学德育教科书中勇气概念的错位.《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10期

9.中小学德育方法 篇九

小学教学论文-对低年级小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人教版新课标 课标指出 :“低年级主要进行生活常识和日常行为准则的教育 ,也要进行一点浅显的政治常识教育。着重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 ,初步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劳动习惯 ,培养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这就是说 ,德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那种文明的、现代的、对社会有益的人。

一、明确教师职责 ,发挥身教重于言教的作用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甚至启蒙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学生的终生。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 ,就讲究以身作则 ,强调“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实践证明 ,以身作则是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的一条规律。教师能做到这一点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 ,“身教重于言教”应该成为人民教师的座右铭。

二、为低年级学生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

1、教育学生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要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采用识字教学和常规教学使学生认识国旗、国徽、版图、会唱国歌等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教育学生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和日常行为规范 ,使他们的一言一行符合文明国度的要求。通过班会、队会、大型集会以及故事会等形式教育学生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做懂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3、教育学生必须努力学习,热爱科学 ,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文化知识的人。从教育他们上课专心听讲 ,动脑思考 ,独立认真完成作业入手 ,扩展到教育他们要学科学、爱科学、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4、教育学生必须注意勤俭节约 ,热爱劳动。从教育他们知道衣食住行来之不易 ,必须十分珍惜入手 ,扩展到教育和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各种形式的劳动 ,进而使他们知道爱惜粮食和各种设备及公物 ,知道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三、坚持正面教育、启发诱导

坚持正面教育 ,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 ,从正面讲清道理 ,坚持以表扬为主 ,启发诱导 ,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 ,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 ,不给他们增添痛苦 ,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

四、全方位编织教育网络 ,提高德育整体效应

xiaoxue.xuekeedu.com

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进行的 ,学校、家庭、社会之间信息交流是经常的 ,并相互产生影响。

在校内 ,应该建立以“德育活动室”为主体的固定德育基地 ,以照片、图表、绘画、录像、录音、讲解等形式 ,形象地进行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五爱”为基本内容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教育内容要有系统性、连贯性 ,也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力求把抽象的教育内容 ,变成具体鲜明的材料。另外 ,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不能固定模式 ,一成不变 ,既可以根据对学生进行的重点教育选择内容 ,也可以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改换内容。还可以把一件完整的史实 ,某一重大的事件 ,英模人物的事迹等 ,通过分期分批、生动活泼的形式全部表述出来。

在校外 ,应该建立固定的活动基地。要和附近的机关、院校、厂矿企业事业单位、驻军部队、文明街区等先进单位挂钩 ,利用有历史意义、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博物馆、烈士陵园、伟人旧居、各种遗址 ,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校园文化基地 ,国情、市情、乡情教育基地等校外德育活动基地。教育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 ,学生喜闻乐见 ,愿意接受的 ,也可以走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之路。

上一篇: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下一篇:XX届高三学生家长会讲话稿:相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