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问题论文

2024-09-29

环境保护问题论文(共8篇)

1.环境保护问题论文 篇一

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学专

院 姓 学

:业名

化::号

学应徐:

与用

化 特

工化

学学

1060308024023 序 号:50

摘要:土地作为人类一切活动的载体, 在整个生态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任何生态环境问题都与土地利用活动紧密相关,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压力。一般来说, 农业用地的生态功能明显强于非农建设用地, 在农用地中, 林地和园地在保护水土、调节气候方面的功能又强于耕地, 水域等在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特殊功能。将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开垦滩涂等土地开发方式虽然可以增加土地收益和耕地面积, 但同时也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延安是野生生物多样性的地区, 生态环境比较恶劣,远古时代及至唐朝,这里都是密树丛林,土地肥沃。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国家标准历史思考生态多样性

引言:延安市位于陕西省北边,北连榆林市,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市、吕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 169、77亿元,总人口为27071万人,从总体上看,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三级标准, 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87%。烟尘控制区面积达136、9平方公里, 四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全市饮用水源地除总氮外均符合饮用水源水质标准水库基本满足各自功能区的要求, 水质均达到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A类标准。近岸海域水质以一类、二类海水为主, 100% 的测点达到近岸海域功能区要求。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97、9平方公里, 市区道路交通噪声符合国家标准, 区域环境噪声年均值为551分贝, 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均与2004年基本持平。但是和几十年前相比,无论是环境卫生还是土地山林面积都减少了许多,生物多样性也减少,许多植物、动物都没有了。天气环境也变的反常,春天的黄沙,冬天的寒风,都使得环境恶劣。但是,近几年来,人们的意识越爱越强,绿化面积增加,环境有所改善。根据对延安市环境问题的调查,剖析其原因和相应的对策。

1.生态状况

生态保护要尊重自然规律。自然界各环境要素,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密不可分的相 互联系,按照特有规律运动。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些地方今天成了荒芜的不毛之地。”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正确认识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如沙漠、森林、草原、山地、河流都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1]。对人为破坏的生态环境,应加大治理力度,恢复本来的基本属性,如草原沙化就应加大治理力度,恢复本来的生态功能。应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原则进行生态建设与保护。不该种树的地方就不能种树。

据有关资料介绍,降雨量太小的地方就不宜种树,因为加大了蒸发量。海拔很高的地区也不宜种乔木。已经破坏了的自然环境,本身具有修复能力,不必人为去干扰,靠自然恢复,修养生息也是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这个原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态保护要坚持以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生态学的研究包括整个植物、动物及其物理环境的错综复杂的复合体。在资源开发,区域的经济活动,首先应考虑本地的生态特点,明确生态功能定位。统一考虑人为活动是否附合生态功能区要求。区域开发应统一规划、统一立法、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如松花江的污染涉及吉林、黑龙江两省,首先就应制定统一的、共同遵守的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制定防治规划,确定科学实际的排放标准,建立统一监督管理机制,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乌裕尔河流域、扎龙保护区的生态建设与保护也应统一规划,综合考虑生态、生产、生活用水才不至于顾此失彼,才能收到最佳效果。3生态保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是有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后代人的需求,体现代际公平,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基本方针和目的。在经济发展上应大力提倡生态经济,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不破坏态环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保护动物是无可非议的,但更重要的是重生态平衡,如果生物链的某一环节出现不平衡就应人为进行调节,使之趋向于平衡,如我省林区一度野猪过剩,对庄稼的破坏非常严重,就可以有计划,有组织的捕猎一些,不能片面的保护了动物的利益而过多伤害人的利益。日本对野生的鹿也曾有计划猎杀,使生态平衡不至于被破坏,这样才能体现科学的保护环境。

报告说,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物产,

2.环境保护问题论文 篇二

1、资源的稀缺性与级差性。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因此分配到每个国家的自然资源都是稀缺的。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管理稀缺的资源, 将其配置到最符合社会需要的各个部门中。除此之外, 资源有优劣之分, 即不同的资源会带来不同的收益, 从而会引起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种种问题。由于资源是有限的, 因而从整个社会来看, 资源的供给无弹性, 不随价格的变化而增减。

2、环境资源属于共有资源。

在考虑经济中的各种物品时, 常根据两个特点对其进行分类。一是排他性, 即可以阻止他人使用一种物品时该物品的特性。二是竞争性, 即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就减少其他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根据这两个特点, 将物品分为四类: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共有资源和自然垄断。环境资源属于共有资源, 就是有竞争性但没有排他性, 想要使用共有资源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但是环境资源有竞争性, 一个人使用环境资源影响了其他人对它的享用。因此, 环境资源的使用会产生一个问题, 即所谓的“公地悲剧”, 就是说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 环境资源的使用大于社会合意的水平。

3、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与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

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环境污染问题。而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负外部性问题, 即某个人或企业的活动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或者说个人或企业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负外部性问题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自身解决, 也就是说环境污染造成的社会成本无法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得以自行弥补和有效转移。这是因为市场主体通常只从自身的角度考虑所面临的各种成本与收益的选择, 而将经济过程中由于其负外部性所造成的人于其私人成本的那部分社会成本即环境成本转嫁给他人、社会及未来。同时, 环境保护具有正外部性, 属于一项公益事业, 经济主体出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需要, 不愿主动为其付费, 都想成为“免费搭车者”。因此, 市场在环境资源配置方面功能弱化必须政府的介入。鉴于环境污染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 因此就必须借助经济性的措施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性措施的实质在于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使破坏环境资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把其活动的整个社会机会成本考虑进去, 承担相应的经济代价, 使其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 选择有利于保护环境资源的方式, 同时也可以筹集一笔资金, 由政府加以支配用于环境保护的支出。

二、西方国家构建环境保护税收制度的实践

西方国家环境保护税收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1)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这个时期环境税主要体现为补偿成本的收费 (Cost-CoveringCharges) 。其产生主要是基于污染者负担的原则, 要求排污者承担排污行为的成本, 因为规范排污行为需要付出代价。其种类主要包括用户费、特定用途收费等, 尚不属典型的环境税, 只能说是环境税的雏形; (2)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这个时期的环境税种类日益增多, 如排污税、产品税、能源税、碳税和硫税等纷纷出现。其功能则综合考虑了刺激和财政功能, 即各种排污税主要是用于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式。 (3)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至今, 这个时期是环境税迅速发展的时期, 现在西方国家不仅普遍建立了环境税制, 而且环境税在许多国家已成为环境政策中的主要手段。

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税收主要有三类: (1) 对企业排放污染物征收的税, 包括对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的课税。如英国、荷兰、挪威等征收二氧化碳税;美国、德国、日本征收二氧化硫税;德国征收水污染税; (2) 对高耗能高耗材行为征收的税。如德国、荷兰征收的润滑油税;美国、法国征收的旧轮胎税;挪威征收的饮料容器税等; (3) 对城市环境和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税。如美国、日本征收的噪音税和工业拥挤税、车辆拥挤税。

三、建立与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税收制度的构想

我国的资源环境国情不容乐观。首先, 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已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中国虽然地大物博, 但由于人口膨胀导致主要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很低, 这一状况人所共知, 而人口问题非短期能够解决, 这便决定了中国资源相对短缺的长期严峻性。资源节约开发和循环利用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但事实是, 这一至关重要的发展战略在过去沿袭传统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并没有得到强力贯穿, 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直到今天继续呈加速恶化状态:土地资源和森林面积急剧减少, 水资源浪费惊人, 矿产资源开采过度, 资源使用效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次, 环境恶化已经进入到一个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阶段。中国生态环境的先天条件并不好, 干旱半干旱地区占了国土面积的52%, 整体生态非常脆弱, 导致自然灾害不断, 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同时, 由于在产业上重点发展重工业、原材料工业, 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料污染、噪音污染、有毒化学物品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等迅速加剧, 全国流经城市的河流80%被污染, 2/3的城市被垃圾包围, 多数城市的环境处于中等污染水平, 以煤烟型为主的大气污染导致的酸雨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 中国经济转轨以来二十多年的大发展, 几乎可以说经历了发达国家曾经上百年发生的环境问题, 现在这些问题已集中爆发出来。

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性, 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 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 环境主题的有限理性, 环境信息的稀缺性和不对称性和规模报酬递增等因素, 使得市场在环境保护方面出现了“失灵”, 因而政府的介入就再所难免。深一步讲, 环境问题之所以发生, 关键是因为环境的价值没有体现在价格中, 所以市场无法发挥作用, 而政府正可以在这一领域“拾遗补缺”。而税收政策是政府调节的重要杠杆。

(一) 我国环境保护税收的现状及弊端

1、以收费为限制排污的主要形式, 环境税收主体税种缺位, 环保资金难以保证

目前, 我国治理污染主要通过征收排污费筹集资金, 这种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污染的日益严重, 排污收费制度日益暴露出其弊端:一是立法层次低, 征收不规范。排污收费与环保税不同, 不具备完全的强制性, 加之收费过程中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因此, 征收难度大, 任意拖欠现象严重。而且过低的排污收费标准也难以解决我国环保资金严重不足的现状。二是排污收费成本过高。排污收费的具体办法可根据污染物浓度征收或总量控制等, 有不同的标准可供选择, 但都需要对有关指标逐一测定, 加之作为收费主体的收费机关不统一, 收费人员、程序都没有税务机关专业化, 立法权过于分散等因素。

2、相关税种对环境保护程度不够, 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1) 消费税。从2006年4月1日起, 我国对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 最为引目的是扩大石油制品征税范围和对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征收5%的消费税, 这对进一步增强消费税调节功能、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更好的引导有关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重要意义。但其课税范围仍然太窄, 尤其没有把煤炭这一能源消费主体和主要大气污染源纳入征收范围。 (2) 城市维护建设税。目前城市维护建设税是以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的实缴税额为计税依据, 专门为了城市维护建设 (包括环境治理) 而征收的一种地方税, 税款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但此税种主要依赖于上述三税, 税基不稳定。若三税减免, 必然会减少该税收入, 从而影响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 (3) 车船使用税主要按辆或载重吨位征收, 而对车船由于性能、汽油、尾气排放量的不同对环境损害程度的差异等因素则未予考虑, 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与车船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没有关系。

3、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待完善

虽然我国现行税制中已经包含一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 但这些政策形式过于单一, 主要限于减税和免税, 没有充分利用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间接优惠方式;优惠适用范围狭窄, 对环保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优惠不足;优惠税种和项目偏少, 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得税和一些小税种上, 而且这些优惠政策过于零散, 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 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二) 完善环境保护的税收问题的构思

1、对现行税制中有关环境保护的税种进行调整

(1) 对增值税进行适当调整。一是对采用高新技术生产的环保产品或有利于环保的产品, 分别情况给予免税、减税或低税优惠;在全国范围率先在环保和节能等固定资产的购置上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二是对原有企业为治理污染而利用本身“三废”生产的产品或半成品, 直接作为本企业原料使用再生产其他产品的, 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 可按成本价享受扣税, 直接对外销售的, 给予增值税“先征后退”的照顾;三是扩大增值税的抵扣范围, 对高新技术企业购进用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等防治环境污染的国产环保设备, 列入固定资产范围的其设备总值所含进项税金可允许抵扣税, 减低企业成本, 提高其环境污染防治的积极性;四是取消对农膜、农药特别是剧毒农药免征增值税规定, 以免对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产生不良影响。

(2) 进一步改革消费税制度。一是适当提高含铅汽油的税率, 以抑制含铅汽油的消费使用, 推动汽车燃油无铅化的进程;二是在对不同排气量的小汽车采用差别税率的基础上, 应对排气量相同的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而实行区别对待, 并对使用无污染燃料的汽车免征消费税, 以促使消费者和制造商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选择;三是适当提高汽油、鞭炮等污染环境的产品的税率;四是在税收改革远期条件成熟时, 增设煤炭资源消费税税目, 根据煤炭污染品质确定税额, 采用低征收额、大征收面的方针征收煤炭消费税, 对清洁煤免税。

(3) 改革其他相关税种。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 将其由附加税改为独立税种, 使其拥有独立税种, 使其拥有独立税基;改革车船使用税, 根据车船污染程度不同确定差别税率, 分档征收, 适当提高征收标准, 并对生产、销售以及购买环保节能型车船给予税收优惠;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可以根据对环境是否友好进行一些改革。

2、制定多种税收优惠政策

(1) 在关税优惠政策中, 对出口的环境保护设施、材料可采用低税率;对国内目前不能生产的污染治理设备、环境检测和研究仪器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等进口产品, 减征进口关税, 降低木材及木制品、石油、天然气的进口税率。

(2) 顺应增值税分布转型的现实, 可将环保企业调整、产品更新、设备改造作为转型试点。对企业购置的消烟、除尘、污水、固体污染物处理等方面的环保设备的投资应允许抵扣其进项税金, 从而鼓励企业购置与使用先进环保设备。

(3) 完善营业税中的环保措施, 对“绿色”广告业务以及纳税人转让清洁工艺技术、污染防治技术、低耗低排放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等无形资产所取得的收入, 免征营业税, 以逐步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4) 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中, 增加对企业和个体经营者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改进环保设备、改革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所发生的投资给予税收抵免的规定。对环保设备生产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防治污染企业的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制度, 对环保类企业和一般企业的环保类研究与开发费用可以加倍扣除, 以促进该类企业技术设备的进步与技术创新。

(5) 尽可能取消或调整不利于环保的优惠政策。如取消对农膜、农药特别是剧毒农药的优惠待遇。

3、开征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税

(1) 确定合理的征税范围。目前, 应列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的首先是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 其次应把那些难以降解和再回收利用的材料制造、在使用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各种包装物品纳入征收范围。

(2) 确定准确的税基。在征税环境保护税时最好是依据污染物的排放量课税, 对实际排放量难以确定的可根据纳税人的设备生产能力及实际产量等相关指标估算排放量。

(3) 制定适中的税率。过高的税率会影响经济发展, 过低又起不到刺激企业减少排污的作用, 为保证政府课征环境税目标的实现, 政府对单位污染物征收的环境税的税额, 应使其略高于企业采取治污措施的边际成本。其次, 由于各地区环境差异很大, 为了体现税收政策的灵活性, 应实行差别税率, 具体税率的制定应根据气候条件、人口密度以及对环境清洁的需求程度确定。最后, 税率应当有弹性。随着防治污染技术与设备的不断更新和进步, 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 环境税税率也应随着调整至合理水平。

(4) 选择科学的征管办法。根据分税制的原则, 环境保护税应定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其分成比例为全国性环境治理和地区性环境治理投资比例, 各地应根据本地区的环境评价来确定相应的税率, 对于污染范围具有区域性特点的环境问题, 可根据中央规定制定具体征收办法。

(5) 加大对违法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者惩处一定要严厉, 使拒缴税款和挪用环保专项资金的风险远远大于其收益, 建议对上述违法行为统一适用《税收征管法》, 实现与《税收征管法》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王金南等.2020年中国能源与环境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经济参考报, 2005-11-5.

[2]赵时亮, 高海燕, 谭琳.论代际外部性与可持续发展[J].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4) .

[3]吴艳芳.“绿色税收”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税务研究, 2006, (10) .

3.我国环境保护立法问题浅析 篇三

关键词:结构性缺陷;执法力度;环境保护法;责任制度

一、环境的概念与现状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农村等。

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由于特殊的国情,近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某一环节的问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纵观中国二十多年环境治理的过程,其治理成果并不令人满意。

二、中国经济结构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问题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当代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特殊的发展模式,使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俊。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结构模式对环境有重要的影响。

(一)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致使环境法“以污染防治为中心”

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当前的能源消费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同时,中国保持着高速的能源消费增长率,2000-2008年,中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平均达到8.9%,远远高于同期世界不到2%的增长速度。1同时,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极低,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的产业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结构为主,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之中,发达国家往往将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转移到国内,给中国环境保护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

(二)城乡二元结构以“城市发展为中心”

城乡二元结构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所构建的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制度性体系,不论是公共资源还是公共权力的配置都以城市为中心,农村被边缘化,这样做所导致的最重要问题便是政府对城乡环境治理在立法政策和财政支持上存在诸多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环境法发展是以城市环境法的发展为主导的,农村的污染防治问题完全被边缘化了,使得农民的环境权益不断受到侵害。这种现象若得不到改善,农村环境会持续恶化,而环境问题的治理具有整体性,农村的环境恶化将会反过来制约城市的环境和发展,使环境问题更加恶化。

(三)权力结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地方政府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往往会扩大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放大地方对经济发展的实际性需求,并很难将绿色 GDP纳入政府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视野当中去。GDP意味着经济增长、就业率的提升和看似繁荣的建设场面。有些地方政府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力发展经济。这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也使得《环境保护法》在地方政府难以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

三、环境法责任制度的缺陷

上文提到了影响我国环境问题的经济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宏观上探究造成我国环境严峻问题的根源。在《环境保护法》微观实施上的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方面也有众多不足。

(一)环境法责任制度过罚不当、执法不严

近30年来的环境保护执法实践表明,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在行政处罚制度设计方面普遍存在着“罚轻于过”、“执法不严”的现象。

首先,环境保护法所规定的罚款额度远远低于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排污企业有着“违法有利可图”的错误认识,花钱买污染权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解决“过罚不当”的问题,近年来对环境保护立法的修改呈现出明确和提高罚款倍数和数额的趋势,但将数额罚款改为倍数罚款的做法却屡遭失败。

其次,对于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罚款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只有让违法者改正其违法行为,才能有效地防止污染的蔓延和环境的恶化。然而在我国环境行政执法的实践中,责任限期治理或停产停业等处罚手段往往被束之高阁,执法不严现象随处可见。其主要原因在于此项处罚权限属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面对污染严重但对地方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企业往往出于保护主义而对其“视而不见”。

(二)环保法内容抽象,操作性不强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相关条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环境,且有对污染、破坏环境的单位或者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的权利。但这种规定过于抽象,不够具体,且可操作性不强。

另外,我国环境保护法对于环境被破坏后责任承担的方式规定的过于抽象,操作性也不强,比如赔偿损失的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便于计算,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认定间接损失。承担责任的方式还包括恢复原状,但是对于环境污染来讲,特别是河流,污染通常都是由很多人造成的,恢复原状的责任很难认定。

三、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建议

(一)环境立法适度体系化

《环境保护法》在中国经济总体结构的框架之内仍然以“单行法”为导向,其系统性较差,难以对环境问题做到切实有效地保障。笔者认为环境立法应当建立一部系统性强的环保法。这系统化的立法将对破解或促进破解结构性缺陷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充分论证,过罚相当,严格执法

有关部门应当充分论证,在处理环境污染问题时,要充分调查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听取专家意见,确立科学合理的罚款数额计算方式。同时,行政执法机关不能单纯的以罚款为保护环境的手段。应当加强管理,不能一味的追求GDP的高速发展。不能搞地方保护,对于破坏环境的企业要严格依法处罚,主管机关对于纵容包庇破坏环境的企业的行为,上级主管机关要严肃处理,完善行政问责机制,严格依法办事。

(三)完善公益诉讼。

首先,在立法层面,环境方面的公益诉讼应立足于以方便当事人维权为前提,公益组织要帮助弱势群体维护其合法权益。其次,应在《环境保护法》中详细规定公益诉讼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不断扩大公益诉讼的案件受理范围,明确行使环境公益诉讼主体所应当享有的权利。建立有利于律师参与和代理诉讼的收费标准制度,弥补环境法内容过于抽象,可操作性不强的弊端,从而保障诉权的行使。

四、总结

环境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朝夕而就,并且由于我国国情和经济结构成因的特殊性,《环境保护法》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如系统性不强、地方政府以经济为中心的地方保护以及公益诉讼的不够完善等。笔者认为《环境保护法》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定对我国的经济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使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城乡发展以及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更加合理。唯有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去探索一条适合我国的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道路,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才能更加完善和成熟,存在的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注释:

4.农村环境保护问题探究 篇四

2.1增强群众环保意识

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的第一步就是增强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国在增强群众环保意识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进一步的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环境宣传工作。此外,我国在增强群众环保意识的过程中应当在农村地区,从政策体系和农村城镇化以及农业环境保护等角度出发,对于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进行大力的阐述与宣传,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让更多的农村人口和农民具有更加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与此同时,我国在增强群众环保意识的过程中应当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并且以此为基础来引导农民采取环境有益的行为。例如我国可以通过加强对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宣传来进一步的引导消费市场的需求,最终可而已促使农民采取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的进一步贯彻与执行。

2.2完善环保政策体系

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还需要建立在完善环保政策体系的基础上。我国在完善环保政策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努力的加强农村环境政策的制度创新工作。例如我国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当前的环境政策和工业污染情况来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预防措施和控制手段。此外,我国在完善环保政策体系的.过程中还应当对于现行的环境政策体系进行进一步的革新,例如我国可以选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并且通过规划、立法、市场手段来进一步的促进下游地区与上游地区的环保联动,然后在此基础上将生态补偿与城乡之间的补偿上升到整个区域,最终能够促进我国环保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与全面。

2.3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

新形势下农村环境保护还能够起到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效果。我国在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深刻的了解到城市化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措施。此外,我国在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将城镇化视为以土地为核心的自然生态系统改良,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的减少农村环境超载现象的出现,并且对于加剧生态环境破坏的因素进行必要的处理。与此同时,我国在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合理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的发展非农产业。例如可以合理的引导农村人口向二、三的产业和空间转移,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切实的减少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最终起到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破坏的目标。

3结束语

农村环境保护是当今环境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将新形势下大的环境背景带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农村发展的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陆新元,熊跃辉,曹立平,张胜.对当前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14,02(90):23-25.

5.环境保护是重要民生问题 篇五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作为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重大战略和民生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把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深刻揭示出环境保护的本质内涵和最终目标,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强调环境保护是重要民生问题,首先在于环境保护是惠及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

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民生”一词始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孙中山先生则将之上升为“主义”,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环境作为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对人的影响在总体上来说具有同一性和无差别性。地不分东西南北,人无论老幼贫富,环境是人民群众基本生存状态的底线,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生存状态。环境保护得好,全体公民受益;环境遭到破坏,整个社会遭殃。

保障民生离不开环境保护,改善民生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的状况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左右着社会的发展水平,并最终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立足于社会全面发展和文明不断进步的高度,仅仅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状态还远远不够,更要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即在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和能力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社会成员创造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前景,并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要实现上述目标,环境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才能在物质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的同时,充分享受到生活质量的改善,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从而跨入更高、更良好的生活境界。

强调环境保护是重要民生问题,是基于对当前环境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深刻认识。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20多年中集中出现。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特点的环境问题积聚和暴发出来,严峻的环境形势已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和幸福指数的提高。

环境污染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健康,是人民的最基本权利。民生问题随着不同社会阶段而呈现出不同的重点,人们对于民生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20多年前,还处于加快解决温饱问题、摆脱贫穷落后阶段的我国,环境问题并没有进入民生视野;而20多年后,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显现,以及对环境污染给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深刻认识,环境问题已与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一样,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2007年年底,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对800户家庭开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专项抽样调查显示,80%以上公众认同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39%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给本人和家人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或较大影响。近段时间连续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一次又一次地向社会发出了强烈的警告。湖南省浏阳市镉污染事件已出具的有效检测结果显示,2888人中尿镉超标509人。山东省临沂市一家化工厂趁汛期偷排化工废水污染南涑河流域,有毒废水威胁流域内50万群众的生产生活。陕西省凤翔县发生铅污染事件,数百名儿童检测出体内铅超标。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生命与健康造成的巨大伤害中,人们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就是民生问题。

环境污染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生存与发展,是民生的现实需要。环境污染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巨大制约,而良好的环境优化了人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几年前淮河岸边村民跪求治污的一幕至今仍令人记忆犹新。当国家调查组来到淮河流域了解污染情况时,一个70多岁的老渔民跪在了面前。污染团下泄,使他全家贷款养的两万多斤鱼遭到灭顶之灾,血本无归,倾家荡产。“今后咱们还能养鱼吗?真的不能了,政府得找个工作,给大伙一口饭啊。”蘸满了泪水的话语道出对于生存的焦虑。长期以来,一些地方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企图通过高污染、高耗能的增长方式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然而,残酷的现实带来了沉重的教训,环境污染不仅从根本上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使他们丧失了基本生产要素,也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其陷入污染与贫穷循环的怪圈。在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之间尖锐冲突产生的强烈痛楚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就是民生问题。

环境污染危害着社会稳定与人民幸福。社会稳定与生活幸福,是民生的根本目标。环境因素和环境质量是构成人民生活幸福和社会稳定的基本要素,环境污染是对稳定与幸福的巨大危害,良好的环境则是维护稳定和追求幸福的重要条件。在高消耗、重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虽然一些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严重的环境污染却使人们为健康和未来忧心忡忡。“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报告显示,公众对环保的关注越来越集中到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认为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到生活质量的改善和人的全面发展。2007年5月太湖蓝藻的暴发,更让人们深刻意识到,仅有经济的增长,并不能真正给人民群众带来长远的富裕和生活幸福。而环境问题也由此在2008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的调查中,成为公众聚焦的重大民生问题之一。频繁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和由此引发的群体性纠纷,影响了社会稳定,从而破坏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失去了环境保障,就丧失了生活和发展的稳定,而没有了稳定的生活和发展,幸福就沦为海市蜃楼。在环境污染与稳定幸福生活之间矛盾凸显的鲜明反差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就是民生问题。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满怀许多新期盼。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解决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通过积极主动的工作,把应对金融危机条件下的八项措施和全国环保工作会议确定的十项任务落实好、完成好,推动环保问题的解决,就是保障、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就是为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发挥一份力量,做出应有贡献。

强调环境保护是重要民生问题,还因为环境保护不仅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党的执政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环境问题直接关系着作为公民最根本权利的生存权,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直接威胁着公众健康乃至生命。这无疑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前景。当前,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环境污染已成为导致社会不公、诱发矛盾冲突的重要隐患,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削弱政府权威和公信力、抵消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成果。对于这一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保持清醒认识,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爱最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服务最广大人民,解决最广大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环境质量需要。

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不仅被历史和现实发展中的无数事实所证明,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只有从源头控制和解决环境问题,才能有效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解决民生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执政理念上,必须处理好治理污染与保障民生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将环境保护作为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紧迫需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力量先行解决人民群众反映迫切的饮用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及土壤污染等现实环境问题,将加强环境保护,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重要任务。要以污染减排为抓手,将确保饮水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务,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权益不受损害。

在发展思路上,必须处理好财富增长与改善民生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与经济的统筹协调。要致力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动发展绿色经济,积极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通过建立和巩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和生活体系,促进社会财富的有效积累,实现民生改善。

在服务社会上,必须处理好维护权益与发展民生的关系。要正确行使国家赋予各级地方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通过科学规划与决策,合理有效地配置环境资源,将环境作为人民群众共同拥有的财富,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依法享受环境资源及其带来的福利。要全力加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和执法,支持环保部门依法行政,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依靠最广大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体制与机制,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不断深入,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和发展带来的成果,在优美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抓不好环境保护,改善民生就无从谈起。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就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建立起既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又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社会制度和发展形态。

6.环境问题及其保护措施 篇六

化工11-2 张妙梨 指导老师:朱越平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茂名市存在着诸多的环境问题,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成了市民们困扰。那么,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又应该怎样去解决呢?

来茂名读书快一年了,总会听到或看到一些对环境问题的抱怨,有网名说“油九附近好像有一间生产油毛毡的工厂,污染很大,听说前不久记者暗访过,报纸披露了,可惜似乎没用。我们住附近的经常闻到怪味,地板两天不拖就很黑。现在季节变换很多人出现呼吸道疾病,老是不见好转,估计和这个有关。”经常听人家说:“在文冲口,茂港区,金塘镇,高州,信宜山区,你抬头看看天也有不同的收获。你到开发区的尽头那边吸口气,再到河西吸一口,就知道什么方面不一样了。”„„

茂名市是新兴的石油工业城,市区工业以石油化工、电力、建材等为主。主要分布是西北为茂名石油公司炼油厂和热电厂;北部为露天矿矿区;西部是以建材主业为主的公馆区;西南为文冲口工业区,地方化学工业大部分集中于此。全市工矿企业172个,其中大型企业3个,中型企业5个,小型企业164个。可想而知,由于茂名市工业以石油化工为主,“三废”排放量大,污染十分严重,对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人畜健康均有严重的影响。“三废”污染尤以废水所造成的水坏境污染影响范围甚广,造成危害极大。

在人们强烈反应与要求彻底治理环境污染下,省环保局局长李清也曾坦言,茂名石化工厂多、参差不齐,环境问题比较复杂, 而茂名,特别是茂南、化州一带,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地下炼油厂,一整治就关门,整治一过又重新开门运作,这种“游击战”也给环保部门的整治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同时,环保部门表示,会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联合其他部门进行管理、整治,开展专项整治,对违法的炼油厂坚决予以取缔。

由资料显示,茂名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下相应措施:

1.继续开展小油厂专项整治行动

茂名市通过积极开展市辖区小油厂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将继续逐年加大力度,保持高压态势,深入开展对全市范围内小油厂的专项整治,整治的重点区域为羊角镇山和片、自来水厂周边、城乡结合部、“三旧”改造示范区等,严厉打击全市非法小油厂的环境违法行为,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小油厂污染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取缔。进一步加大对小油厂企业的环境整治力度,对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查处,采取坚决措施,发现一家取缔一家,防止污染反弹,巩固整治行动成果。

环保部门要严格把好危险废物、油品行业排污许可证的年审关,加强对有合法手续油厂企业的监督管理,确保企业环保治理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对未能稳定达标排

污的企业责令整改并从重从严处罚;对不能按期完成整改或整改无效的依法吊销其排污许可证。工商部门对政府下达关停决定的小油厂,依法注销或吊销其营业执照,对无证照经营行为或超越经营范围的企业坚决查处取缔。供电部门对政府决定关停、取缔的企业采取断电措施,拆除电表,取消供电服务,对拒不执行停产整顿的企业一律予以强制断电。

2.开展轮胎蒸油厂专项整治行动

2009年如火如荼开展的市辖区小油厂专项整治行动,有力打击了非法小油厂的嚣张气焰,致使许多原本在茂南区和茂港区的轮胎蒸油厂纷纷向周边各县(市)及偏远山区转移,加上近年成品油价格上涨,为牟暴利催生了更多非法轮胎蒸油厂,这些从事轮胎炼制的小油厂设施简陋、无任何污染治理设施,蒸油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渣、废气严重污 染环境,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市将在继续开展市辖区小油厂专项整治基础上,加大力度对各县(市)的轮胎蒸油厂进行整治。各县(市)要切实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大辖区内排查整治力度,彻底清理取缔轮胎蒸油企业。

3.综合整治白沙河流域污染

省环保厅、监察厅将我市的白沙河流域污染整治列入2010年省挂牌督办十大环境问题。为按时完成整治任务,市政府准备对白沙河流域高州段实施限批,严禁在流域内新上制革等重污染行业和规模养殖业。高州市、茂南区正在开展划定禁养区工作,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产生。高州市、茂南区组织力量对沿岸违法企业进行清理。高州市已取缔石鼓镇尚村酸渣沥青加工厂和大黄岭李明土法炼油厂,责令石鼓纸厂等7家企业停产治理,责令高州市石鼓镇业成皮革制品厂等9家企业整改;茂南区对辖区流域内的茂名市茂南区永发皮厂等9家无牌无证皮革制品企业、3家小油厂、2家洗车场进行取缔清理。

下一阶段,将加大力度,继续强化开展白沙河流域的综合整治工作,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区域要求、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坚决关停取缔,确保白沙河污染整治任务的完成。

此外,要加强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监管,促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完善环境应急体系,保障饮用水源环境安全。抓好重点流域、饮用水源地和农村地区的饮用水源保护,加大对高州水库水源水质保护力度,保障高州水库、鉴江、袂花江等饮用水源的环境安全。

然而,环境保护仅仅依靠政府相关部门是远远不足够的。人们可以从很多个方面来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例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使用节能型灯具,回收废旧电池,尽量以步代车或骑自行车,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促进环境改善,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自觉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

7.储油库环境保护问题探讨 篇七

我国储油库建设数量的逐渐增加, 在为工业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时, 也带来了更多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为了更加全面有效的控制储油库的环境问题, 必须从污染物成分分析入手, 通过更为详细的了解不同污染物的构成和处理方式, 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储油库污染物处理措施, 储油库石油产品存储的安全性也要进一步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储油库污染物成分分析

1. 油污水成分分析

在储油库存储并处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过程中, 储罐内部会逐渐形成含石油烃类成分的废弃物, 为了降低储罐内部废弃物对石油产品质量的影响, 就必须以3至5年为周期对储罐进行清理, 这便会直接导致储油库中的油污水形成。此外, 原油的脱水处理, 储油库设备维修时产生的废水以及生活污水等, 也会造成储油库中油污水的进一步增加。就油污水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多类型的还原性有机物, 如亚硝酸盐, 亚铁盐等,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形成的化学需氧量 (COD) 以及悬浮颗粒等也是储油库油污水的主要成分, 其中油污水化学需氧量含量通常为100至200毫克每升, 而悬浮颗粒浓度则因污水来源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 大气及其他类型污染物成分

储油库在对石油产品存储与中转时, 由于石油中的轻组分所占比例较大且极易挥发, 因此在装卸车进行灌装和运输的过程中, 通常会有大量的气体挥发到空气中。在石油挥发出的气体中, CH4, C2H6等轻组分极易与氧气结合, 在高温或遇明火后会引发爆炸, 而相对质量较大的丙烷和丁烷等, 被吸入人体后也会使人感到眩晕, 属于有毒气体。由于石油中的轻组分无法在自然界得到自然分解, 因此石油中的挥发性气体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是持久性的。在储油库机泵设备的运转中, 石油的跑冒和泄露也会直接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在陆地上污染物会导致土壤盐碱化, 破坏土壤组分, 在海洋中则会直接危害鱼和水鸟的生命安全, 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储油库建设所造成的环境变化

随着储油库工程建设的推进, 当前油库的建设已囊括了土木工程, 机电施工以及装修工程等多项施工内容, 在油库施工建设的同时, 不同的施工内容也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在油库建设中, 建筑工程的施工会直接带来噪声污染和粉尘污染, 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建筑垃圾也会影响储油库周边的生态环境, 但由于储油库工程建设与施工具有阶段性, 因此在完成了施工建设后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力也会逐渐降低。

在储油库的应用与实际运营中, 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原油或石油产品泄露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石油的泄露会在不同程度上污染土壤, 导致土壤组分的破坏, 而储油库的易发性火灾也会直接造成森林大火, 对油库周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随着储油库建设措施的逐步完善, 储油库逐渐建立起了废弃物检测机制, 国家相应检测标准的颁布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储油库废弃物的处理效率, 油污水和废气等均经过回收处理后再排放, 在保证了石油产品存储质量的同时, 也有力的控制了其对环境的影响力。

三、储油库环境保护措施探究

1. 油污水治理措施

储油库油污水的有效处理是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在一般情况下, 由于储油库的石油存储和中转都有对应的设备与施工流程, 因此油罐中的油污水通常不会对地下水资源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在储油库油污水的处理过程中, 要首先对不同类型的污水进行收集, 在完成了污水的针对性处理后进行排放。为了实现对油污水中不同成分的有效收集, 就要对排水系统进行分类, 通过建立起独立的生产废水排水系统和生活污水排水系统, 使不同成分的污水得到对应的净化处理。在生产废水排水系统中, 油污水的首要处理过程是流入调节隔油池, 通过隔油池处理使污水中的悬浮颗粒物与烃类有机物得到分离, 在这一预处理过程完成后, 为了进一步实现油水脱离, 还要采用不同的隔油手段对油水混合物进行浮选, 当油污水中污染物含量满足国家排放标准后进行排放。此外, 为了防止油污水中病菌对环境的影响, 还要在污水处理时加入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等手段, 从而有效的降低污水中的病菌含量。

2. 油库废气的检测处理

由于石油产品中的轻组分烃类易挥发, 这不仅会降低石油的有机物含量,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储油库周边的大气环境, 因此在储油库设备工作的过程中, 必须对气体进行严格的回收与处理。要实现储油库有害气体的组织性排放, 可以将原油存储在外浮顶罐, 石油产品储存在内浮顶罐, 通过调整不同类型有机物的储存方式降低非甲烷烃气体的排放量。为了进一步控制油气的排放量, 储油库在灌装的过程中要采用底部装油的方式, 并设立测压装置, 防止罐内压力不足造成烃类气体挥发, 同时避免储油罐内部空间压力过大。在油气的收集与检测过程中, 要设置气体成分检测装置, 从而对油罐中的油气进行实时的检测与监控, 为油气回收处理手段的采用提供依据。在完成了储油库的废气检测后, 还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其中的油气进行回收, 主要包括冷凝法, 吸附法等, 回收后的石油经检测满足产品要求后装入油库, 剩余的废气则要在检测满足国家废气排放标准后进行排放, 进而实现的油库废气的有效回收与处理。

3. 储油库事故防范

储油库安全事故的发生也是造成环境影响的重要原因, 为了更加全面的实现环境保护, 还要着重强调储油库的事故防范。储油库事故的有效防范, 其首要内容是溢油事故隐患的排除。在储油库设备的工作中, 必须强调管理的严格性与操作的安全性, 并通过不断完善预防措施提高储油库的事故防范能力。在石油产品的灌装储存中, 要在罐区的不同储罐周边设立检测点, 对储罐外部结构及内部石油产品进行定期的检测, 从而保证石油产品的安全存储, 为进一步实现事故的有效控制, 在全面做好检测工作的同时, 还要建立起火灾预警系统, 并在罐区安置灭火器, 从而在突发性火灾发生时最大限度的控制火势, 防止石油燃烧对环境造成危害。在石油的灌装的过程中, 为有效的防止罐体损坏及火灾对石油产品质量的影响, 主要采用倒灌的方式进行灌装, 这也使得石油产品的转移存储效率进一步提高, 从而降低了溢油事故发生对环境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控制储油库的环境影响力, 还要在油库建设的同时设立防火堤, 从而有效控制溢油事故和火灾的蔓延, 最大限度的避免储油库事故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4. 构建并完善环保管理机制

随着环境问题受到社会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 储油库的绿化设计与环境监测日渐成为了工程建设的重点。在储油库的环保管理工作中, 必须针对储油库废气和油污水成分监测设立相关部门, 通过配备对应的检测设备, 提高废弃物含量的检测效率, 这不仅能够为石油产品存储方式的优化提供有效依据, 也可以为污染物的针对性处理提供数据参考。为了进一步完善储油库的环保管理机制, 还要在石油产品的存储和中转过程中设立环保管理机构, 通过对油库安全和环境维护进行全面严格的监督, 促进储油库全体员工环保意识的建立。此外, 储油库还要建立起环保投资机制, 管理层通过设立定额的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标准, 为储油库的环保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与保障, 这对于储油库的环保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为储油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总结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储油库建设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在储油库建设的过程中, 不仅要更多的应用现代化生产工艺, 使石油产品得到更为全面的保护与处理, 更要在储油库高效率生产管理的同时, 将环保措施充分的融入到工程建设与工作生产中, 进而为储油库的石油产品管理及工程建设提供切实的指导, 推动我国的储油库向着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方向迈进。

摘要:在我国工业化建设进程迅速推进的背景下, 石油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促进, 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储油库建设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 但由于储油库中储存的物质对环境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加之介质极易燃烧并引发爆炸, 这都使得储油库周围环境受到直接威胁。本文以储油库环境保护问题为出发点, 对储油库中废水及其他污染物成分进行了综合分析, 并在分析储油库引发环境变化的基础上, 提出了储油库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为当代储油库的安全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储油库建设,环境变化,环境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刘东明, 张浩.化工工业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浅析[J].石油田地面工程, 2009, 28 (11) :24.

[2]李无敌.冀东油田的污水资源化处理措施探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0 (14) :20-35.

8.对当前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环境问题;环保对策

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关注,这不仅关系着我国粮食、蔬菜等作物的生产,更关系着我国农村居民甚至城市居民的健康水平。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促进农村环境保护的发展做出思考。

2 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环境污染源头问题。农村环境污染源头问题作为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的首要问题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农村环境污染源头问题包括总量问题与结构问题两个方面。就农村环境污染源头的总量问题而言,农村环境污染源头多,东部发达的农村地区更为严重。就农村环境污染源头的结构问题而言,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都为农村环境污染的源头,结构复杂的污染来源不仅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不同类别的污染物还会导致次生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威胁更大。

2.2 农村环境污染后果严重。农村地区不仅是农村人口赖以生存的地方,同时也是我国粮食、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作物生产、储存以及运输的必要场所。因此,农村污染加剧直接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间接影响我国农作物的产量与安全程度,最终影响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健康水平与生活水平。也就是说,农村环境污染的后果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和多元的,即农村环境污染后果严重。

2.3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困难。除了农村环境污染源头和农村环境污染后果严重两个问题,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困难同样不可忽视。具体而言,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涉及污染供给方、污染受损方和污染治理方。第一,由于农村环境监督体系不完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污染供给方为了收益最大化就会突破法律的界限,造成更大程度的污染。第二,农民作为污染受损方与污染供给方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即使遭受污染往往也难以维权。第三,由于農村环境污染的复杂形势以及农村环保人员不足,污染治理方作为环保监管部门难以发挥实效。

3 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3.1 树立多方环保意识,严控农村环境污染源头。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的首要工作为树立多方环保意识,严控农村环境污染源头。首先,由于农村环境污染涉及污染供给方、污染受损方和污染治理方,因此树立环保意识不能仅针对某一方,而需要多方并重。同时,多方环保意识的树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针对不同的农村环境污染主体需要设计不同的方案。例如,针对农民环保意识的树立需要加强媒体宣传,以环境保护知识学习讨论会为主,以环保知识大赛、优秀环保案例学习观摩活动为辅助,切实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其次,在做好多方环保意识树立工作的基础上,农村环保工作还需要严控农村环境污染源头。由于农村环境污染源头问题包括总量问题与结构问题,因此应以提高环保意识作为解决污染源头问题的突破口。并且辅之以环保法律法规、环保政策以及环保监管体系,从源头上克服农村环境污染的监管难题。

3.2 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减轻农村环境污染后果。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二步为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减轻农村环境污染后果。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因此加大环境保护投入不能完全运用行政命令,而应该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并以此来引导农民的环境保护行为。加大环境保护投入还需要加强配套资金管理制度建设,公开环保资金的使用与监管过程,提高配套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实效。第二,加大环境保护投入的目标为减轻农村环境污染的后果。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以保护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为驱动力量,以维持农村生态平衡为基本原则,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宏观方向。也就是说,减轻农村环境污染的后果不仅需要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还需要树立大局观念与长远规划目标,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方方面面。

3.3 健全环保监管机制,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健全环保监管机制和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最后一环。首先,健全环保监管机制的重点为环保理论创新、环保实践创新与环保制度创新。环保理论创新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撑,环保实践创新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提供经验证据,环保制度创新则为其提供制度保障。最为关键的是,环保监管机制的建立健全不能片面注重某一方面的创新,而需要将以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效用最大化。其次,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根据环境政策和农村污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和控制手段,双管齐下实现环保部门污染治理效果最大化。此外,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还需要与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最大程度的发挥外部环境(尤其是工业环境)的支持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调整最优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例如,在城市化中期,可以引导农村人口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不仅能够促进城市化進程,而且能够减轻农村生态压力。

结语: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这不仅对农村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对全体农村工作的考验,事关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幸福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树立多方环保意识、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和健全环保监管机制能够从农村环境污染源头、后果以及治理等方面解决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但是相关政策、制度的实施更为关键。

参考文献

[1]陆新元,熊跃辉,曹立平,张胜.对当前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14(02).

[2]苏杨.警惕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J].聚焦新农村建设,2006(05).

[3]刘荣志,孙好勤,邢可霞.实施乡村整洁工程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新农村[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

[4]薛全福.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8(10).

上一篇:知识培训具体活动方案下一篇:桥上小学少先队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