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成人高考历年试题

2024-07-09

江苏成人高考历年试题(8篇)

1.江苏成人高考历年试题 篇一

自从有了记忆,我就知道自家的后园里有一个地洞,洞很黑,很深……

每次经过,我都会伸手在洞里掏几下,但是总是掏不到底,似乎那个洞就是新星一在《喂-出来》中描写的那个无底洞,深不可测,充满了奇幻色彩。我从小就喜欢看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阅读时对小说中的世界加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所以每个故事都会被我理解的非常离奇。当然,这就免不了我有时候会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事物抽象化,把一根铅笔想象成魔棒,把席子想象飞毯……那时的我把它想象成了新星一笔下的那个无底洞。

一次,我丢了一块石头下去,我想听听那个洞有没有底。但是,很不辛,我的计划泡汤了,一只手拧住了我的耳朵,随之而来的是如雷贯耳般的骂声。是我母亲在骂。我的母亲平时不让我一个人去玩一些有危险的事。

“我没有玩火,没有玩水,没有打架!凭什么骂我!凭什么拧我耳朵!”不知道那时的我竟然会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来,可能还小吧。

母亲很平静,似乎没有对我的话发火。

“听着,妈给你讲个故事。”说着,母亲抱起我,她坐在院子的矮凳上,让我坐在她的腿上,便开始讲起了那段或许不为人知的故事。

“夏天晚上,我的爷爷总是喜欢一个人坐在这个院子里纳凉,有一天夜里很深了,我爷爷闭上眼睛小憩了会,忽然听见有人在叫‘喂,有人在吗?’他往声音传来的地方走去,那里黑乎乎的,什么都没有,就在这时,出现了一束光,慢慢的显现出人影来,对我的爷爷说,‘你想知道我从哪里来吗?请你写一张纸条,就放在我曾经出现过的这个地方,用一个瓶子塞紧了……’爷爷当时吓得晕了过去,第二天,被我的爸爸发现躺在院子里,而且,院子里出现了一个洞,就是那个……后来,爷爷便整天疯言疯语地说他见到鬼了,还把这个故事反反复复地说给我们听。之后,他觉得那个‘鬼’所说的话似乎在提示他什么,他便写了一张纸条,塞进了一个瓶子,然后把瓶子扔进了那个洞里,结果那天,我的爷爷就倒在了那个洞的旁边……”

说到这里,母亲的眼里闪烁着什么,但是,我的好奇心却倍加了。

“后来,我爸说一定是那个洞里又不干净得东西,于是,就想把那个洞填平。但是,填了几个小时,几天,还是没有填满。”之后,我爸不知道为什么就不填了,他说,我爷爷的死非常的正常。”

母亲说完这个故事后,我觉得简直可以编成一部小说了,和蒲松龄的有的一比的灵异小说!但是,那些都是真实的吗?我得心里还是一个问号。

之后,我对那个无底洞怀有畏惧。

不过,没有多久,我的好奇心又上来了,我实在想知道无底洞里有什么,在这个科学文明的时代竟然还有这等怪事!一天晚上,我随身带了手电,偷偷的潜入院子,母亲并不知情。

月光照耀下,我看清了地上那个黑乎乎的洞口。里面,不知道有什么。我拿出手电,趴在洞口,仔细的往里边瞧,结果,我看到了底了!是的,那果真是洞的底部!似乎还躺着一个瓶子。我的脑中闪过了妈妈的爷爷往里面放瓶子的画面。难道这个瓶子真的是他放的?可惜我的手太短了,够不到。

我潜进了柴火间,拿出了一把很长的钳子,伸进了洞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瓶子从“无底洞”中取出来了。我迫不及待的打开瓶子的,倒出了一团纸,我把纸展开,皱巴巴的纸上写了几行字:

“我很想知道,因为我有好奇心。请你快点告诉我,我怕我的生命快终结了,我有癌,喉癌,我快撑不住了!但是我的好奇心还在。”

“爸,我想我也有好奇心,我会一直留着这个洞,让我们的子孙也来探究,我想他们的好奇心也很强烈,他们的知识或许比你我要更多。”

我什么都想通了,原来如此。但是,“无底洞”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我很想知道,“明天再来吧!被母亲发现我就完了。”我把纸条塞到瓶内,把瓶子放回到洞中,就回去睡觉了。

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到了我来到了院子里,院子里一个人也没有,我喊了声:“喂,有人在吗?”没有多久,一个老头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微笑着对他说,“你想知道我从哪里来吗?请你写一张纸条,就放在我曾经出现过的这个地方,用一个瓶子塞紧了……”然后我便离去……

关于母亲说的关于他爷爷的那段历史,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毕竟历史的渊源很深,很深……把我的好奇心带到很远的地方去了……

2.江苏成人高考历年试题 篇二

一.江苏高考十年作文试题回顾

(一) 话题作文时期 (2004—2005) 。2004年是江苏第一年独立命题, 这一年的作文题沿袭了以往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 其后2005年也是如此。2004年命题, 江苏初显文化大省的气度, 命题者围绕山水做起了文章, 要求以“水的灵动, 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到了2005年, 鉴于上一年的话题过于诗意, 考生难以入手, 命题者往写实化方向走, 借用古人“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来谈写作, 要学生结合生活人生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

(二) 命题作文时期 (2006—2011) 。2006年, 江苏悄然回归命题作文, 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2007年, 温家宝总理的一首小诗《怀想天空》激发了命题者的灵感, 命题要考生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文章。2008年, 以“好奇心”为题, 2009年以“品味时尚”为题写文章, 2010年, 在新世纪第10年, 绿色、低碳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首选, 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2011年以“拒绝平庸”为题, 2012年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文章。

(三) 新材料作文时期 (2013年始) 在经历了“七年之痒”后, 2013年, 江苏命题者汲取全国众多试卷的影响, 将命题作文改变为新材料作文, 说几位朋友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 点燃了几支蜡烛, 进入洞穴后, 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 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 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要求以此写一篇文章。

二.江苏高考十年作文试题特点

(一) 关注社会生活, 体现时代特征

江苏卷作文题并不回避社会热点, 有时甚至紧跟社会生活的热点, 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 2011年江苏卷的“拒绝平庸”, 虽然遭到一些非议, 但可以说是一道关注社会热点的好题目, 它旨在激励学生面对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 要有不甘平庸, 追求卓越, 创造辉煌的向上精神。命题缘于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9月6日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时, 在讲话中勉励特区未来继续发扬“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精神的讲话精神。再结合现实, 社会上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大有人在, 青年人忽视对于内心的观照与自省, 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抬头, 凡此种种, 总会造成对现实生活的冲击。而新世纪已经10年, 社会对于创新的呼唤此起彼伏, 因而命题者提出“为人不可平庸, 平庸则无创造, 无发展, 无上进”, 要“拒绝平庸”。可以说, 2011年的江苏作文题是结合了当前的社会热点而提出来的, 满足了时代的要求。

同样, 2010年的“绿色生活”也照亮了社会热点。高考不可能与世隔绝, 有时高考作文题本身就可以引导、推动社会热点。2010年江苏卷作文题做到了这一点。“绿色生活”的提出, 其实呼应了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的事件。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发表了《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重要讲话, 并代表中国政府在会上给出了节能减排的承诺, 温总理提出的“低碳生活”成为2011年的热门话题, 江苏卷正是呼应了这个社会热点, 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二) 洋溢人文情怀, 提倡独抒性灵

江苏卷作文题强调了高中生自身的生活体验, 命题贴近学生实际。例如2008年的命题作文, 要求考生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亲切, 引导温和, 带领学生眼光回到童年, 回到现实, 又能引导学生思考人生, 感悟成长历程。

2012年命题作文“忧与爱”则引导学生回到内心, 书写性灵, 抒写在自己的生活中刻骨铭记的忧与爱的情感, 以一个高中生的眼光去审视这两者的关系, 去感受成长的痛与乐的过程, 来阐发自己的观点、认识, 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2012年作文题在提示语的设置上分别用三句名言暗写忧与爱的角度, 第一则是谈母亲对子女的担忧与爱, 第二则是对祖国、土地的忧与爱, 第三则则是伟人心目的博爱与忧患。忧与爱, 是人类伟大的情感, 是中国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 富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刘克庄的“暮年未敢忘忧爱, 喜听三边奏凯音”诗句对现代中学生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

一般说来, 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是以人为本, 关注生活, 以感悟为手段, 发掘情感体验, 提倡学生独抒性灵, 题目总能够走进考生的心灵, 关注考生的生活和情感, 与考生的心灵相呼应, 因此考生在考场会顺利的自我表达, 而不至于让考生措手不及, 胡编乱造, 担心作文离题。

(三) 突显文化内涵, 强调思辨张力

江苏是文化大省, 江苏卷一直沿承江苏丰厚的文化内涵。江苏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山水、历史, 区域文化是很有特色的。江苏的海盐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以及金陵文化在省内以及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

2004年, 命题者说, 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 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 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 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请以“水的灵动, 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江苏境内多山水名胜, 古老运河贯穿南北, 长江横穿东西, 域内山水兼江河湖海之美, 这一道作文题对于各地的学生来说都有话可说, 可以写山水的文化特性沉稳与灵动, 也可以就灵动与沉稳, 变化与永恒, 动与静, 由这些对应的词语可以引发许多哲学思考, 进而从不同角度写出洋溢着辩证思维而又各具特色的佳作来。这样, 在山与水的感悟中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

很多网友说:“江苏卷的作文题总给人云里雾里的感觉。”这其实是对江苏卷虚实元素关系命题的一个误解, 而此正是命题者考查学生思辨张力的用心所在。2006年的命题作文“人与路”考查点侧重于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路之间的关系辩证, 2007年的命题作文“怀想天空”侧重于探究人的精神空间, 2008年的作文题目侧重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 2009年的作文题目则是侧重于人与时代潮流的交融共生。

2007年的“怀想天空”与2009年“品味时尚”中“天空”“时尚”既是“实”也是“虚”, 既明确具体而又包含模糊。另外一方面, 天空、时尚可以指向于具体的概念, 而“怀想”和“品味”则是抽象的, “怀想”指写出遥望星空时所产生的积极的联想或想象, 并由此进行思索, 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品味”主要指理解、认识、感受等, 这里很能展示考生对人生或社会的体认水平, “怀想”和“品味”充分体现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需要学生在“实”与“虚”的思辨中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2013年作文题“探险者与蝴蝶”极富思维含量, 有利于考察学生思辨张力。材料主要有探险者与蝴蝶两个关系, 大部分学生都认识到这其实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要建立一种和谐关系, 但是从思维的准确性、广阔性与深刻性角度看, 还有许多深层关系不为大部分学生提及, 如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 发展变化是常态的, 固态不是常态;人类要敬畏生命, 否则最终自己受害;人在探索过程中, 既要顺应自然也要适度改变自然以期提升整个自然的质量等等都是有思维深度的提法。

三.江苏高考作文试题备考策略

(一) 练好写作基本功

从高考阅卷点传来的对学生作文答题最直接的问题有两条:一是书写规范的问题, 学生字迹潦草, 无法辨认, 因而也就没法连贯地读通全文。学生字迹潦草, 这与学生平时规范性要求有关, 也与学生答题速度有关。除了字迹潦草外, 错别字较多也是阅卷头疼的问题, 较多的错别字直接影响阅卷老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感性评价。写字不规范尽管与立意、谋篇布局相比属于细微末节的问题, 但是很难想象一个错别字连篇、字迹难以辨认的学生作文会赢得阅卷老师在试卷上较多的停留时间。二是语句通顺的问题。前几年, 江苏卷阅卷组曾经提出“三基本”可以获得作文“切入分”的说法, 所谓“三基本”就是语句基本通顺、结构基本完整、情节基本完整。所以, 文通字顺是获得作文“切入分”的首要条件。2012年, 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博士生导师何永康教授针对存在的这一较为严重的问题, 在《新华日报》发表文章, 一针见血且十分中肯地指出:

文字表述, 是作者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的载体, 一切的一切都要落实到文字上。我们要求考生首先要把文字表述搞得通顺一些, 不能病句、错别字连篇, 不能颠三倒四, 不能书写得歪歪斜斜、潦草不堪。

可见, 练好写作基本功是一篇考场作文的前提, 这往往为大部分学生所忽视, 把大量时间花在写作技巧上, 结果根基不牢, 影响作文得分。

(二) 磨好审题立意功

江苏高考作文对审题是有要求的, 特别是新材料作文已成定局的今年, 考生要对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整体”把握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从多个角度切入的话, 要“不超过材料的范围”。因此, 在备考过程中, 对于审题立意的训练, 对于学生思维的锤炼是十分必要的。如江苏省栟茶中学模拟试题的作文题材料《老鹰与海龟》这样表述: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 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 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 这时过来一只老鹰要抓小海龟, 一位好心的游客把小海龟护送到大海, 可是,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这只小海龟是个“侦查兵”, 一旦遇到危险, 它便缩回去, 现在它已经安全到达大海, 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了毫无遮拦的海滩。等好心人走后, 原先那只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 马上来了一群老鹰。

这则材料最直接的寓意是游客“好心办了坏事”。然而, 它蕴含的信息是丰富的, 写作的视角是多维的。其写作的视角和立意的走向通过审视、揣摩, 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写作视角可以从游客的角度, 也可以从小海龟的角度, 还可以从老鹰的角度多向考虑, 由此带来立意走向, 可以正向肯定 (顺向思维) , 可以反向否定 (逆向思维) ;也可以多维审视 (辩证思维) 。

如是, 这则材料的写作立意可有近10种:

从好心游客角度:事与愿违, 好心可能办了坏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做事要善始善终。

从小海龟的角度:小海龟群犯经验主义错误;学会不盲从、要甄别。

从老鹰的角度:勇于坚持, 善于等待;善于把握时机。

当然, 还有从材料整体角度:辩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尊重自然规律;主观愿望与客观结果有可能不一致等。

至于选哪一个角度, 理论上没有正误之分, 但在具体的写作上却有高下之别, 这和考生个人所掌握材料的有效性以及语言运用水平有关。

从现实操作情况来看, 大部分学生只能想到一两个立意, 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还不够, 在行文的过程中, 对于观点的阐述、论证还嫌不够深入, 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也不足。所以, 对于一则材料, 审题立意尤为重要,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心生而言立, 言立而文明, 自然之道也。”意思是说, 有了心灵思维, 就有了语言;有了语言, 就有了文章辞采, 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 文章是作者心灵的烛照, 其思想优劣直接影响考分的高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采取“日日练功”办法, 即每天训练一则材料的审题立意, 学生审题立意功自然会有所提高。

(三) 做好说理表达功

首先, 要有质疑意识。随着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局面的形成, 高中学生必须要学会写议论文。而现在高中学生写议论文主要是“举例控”“掉书袋”“回到从前”, 大部分学生不会说理, 举完事例后甚至不作简要的说理分析, 想当然地认为已经证明了观点, 这其实是数学思维做语文题目。学生之所以不会说理, 是因为没有质疑意识。没有质疑意识就打不开思维格局。例如上文《老鹰与海龟》的事例, 一名学生就“小海龟犯经验主义错误”作如下质疑:

人为什么会犯经验主义错误?

是因为经验是经过论证的曾经正确的成功的做法;

既然是成功的做法为什么遭受群体毁灭?

是因为没有考察环境的变化, 没有发展地对待经验;

人为什么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经验?

是因为有懒惰的思想, 保守派的阻挠, 侥幸的心理等。

至此, 通过质疑, 层层深入的追问, 突显出思想的链条, 由“果”到“类”到“因”到“法”, 展现出思想的魅力。

其次, 要有品位意识。所谓议论品位, 就是议论过程中有独到见解, 辅之以一定的理论阐述, 让人感觉到“独特、深刻”。要做到这一点, 一是要抓住材料的要害, 摒弃第一思维, 揭示本质, 亮出新颖的观点;二是要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述, 有必要借助哲学思维方法, 如透过现象看本质, 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说理等。三是说理有一定的严密性, 考虑到事物的多面性, 说理时一般表述不过于绝对, 留有商榷的余地, 语言表达有一定分寸、尺度, 这当然是更高的要求了。

3.江苏英语高考试题特征探析 篇三

[关键词]英语高考 特征 探析

2015年高考战场的硝烟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余震”效应还在持续发酵。让又一届的备考人重复着烦恼。本文试图用六个例证来具体解读江苏英语试题特征,从而引领高三英语复习。

一、江苏高考英语题型

江苏高考试卷满分为120分,需要用时120分钟。试卷分客观性选择题和主观性简答题两大类型。客观选择题包括:听力理解,语言基础知识运用(语法知识、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三大项。主观简答题包括:任务型阅读填空题,书面表达(写作)两大项。题型结构的主体保持稳定,书面表达略有创新。

二、解码江苏英语试题特征

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角度,江苏高考英语试卷的宏观评价:基于语篇,突出语用,注重能力,联系实际,较好地兼顾了英语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语篇指意义完整、意图明确的句群、段落甚至篇章。重视语篇功能的研究将有利于在教学中培养学习者在词汇识记、口语、书面语、阅读等方面语篇生成的自觉性。

例证之一:听力理解

2014年,听力部分中有10段听力材料,前5段较短,后5段较长(共19分46秒)。话题覆盖面广,对话内容逻辑清楚,话语流畅,语速恰当,没有生僻词语,设问涉及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考察形式有有效信息捕捉、语音辨析、意图判断、结论推理等题型。

例证之二:基础知识

一(

)!Somebody has left the lab door open.

——Don't look at me.

A.Dear me

B Hi,there

C Thank goodness

D.Come on

根据句意可知说话者对于实验室的门还开着感到很惊讶。故选择A项。可惜,许多学生只知道dear表示“亲爱的”,缺乏英语语言生活感悟及文化底蕴。

例证之三: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重考查词汇尤其是实词在语篇中的运用。事实上,完形填空是最能考查学生语言语篇功能的方式。2015年是一篇人生励志类的小短文,以美国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的成功故事告诉读者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拥有自信,有了它,并不断付出努力,我们就可以实现梦想。人文思想是语言的重要属性。关注生活,关注思想,倡导正能量,对学生进行文化与价值引领,给他们启迪,这也是英语教育的使命。

例证之四:任务型阅读

2014年任务型阅读以社会学领域的“同龄人压力”(peer pressure)为主题,从概念定义、社会作用、影响类型等角度考察了考生在信息筛选、内容归纳、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但已不是考查在信息源处的低级检索能力,而是重点考查考生的概括提炼能力,要求更高,挑战极大。

例证之五:阅读理解

2015年阅读理解题型的设计风格与2014年基本相同,四篇文章篇幅仍然比较长,所选的四篇文章材料真实,题材多样,生活气息浓厚,可读性较强,大部分考生都能读懂。由于阅读量大,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基本功和快速阅读的能力,其中,第二篇文章较为抽象,与时间管理和经济学相关,要求考生具备较为广泛的背景知识和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第三篇文章包含生理学和医学的专业内容,难度较高,需要考生具备快速学习能力和应用已知信息去了解新信息的能力。第四篇文章延续了最后一篇文章的文学性质特点,语言难度有所下降,但涉及华裔文化、母女关系等内容,考生应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解能力。

例证之六:书面表连

2014年江苏的书面表达题:首先,给出一篇涉及英语流行语进入《现代汉语词典》的两段文字(略去文本内容),然后要求考生用30个左右的词对前面的文字内容进行概括。接着要求考生以120词的篇幅再就所给文字发表自己对汉语中出现外来语的看法——赞成还是反对,同时陈述理由。该题不仅能很好地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试图让学生从更国际的视野去审视自己民族的语言及背后的文化,有一定深度。作文题目有“国际范”,若想得高分,还需要比较老练地道的表达,对学生具有较大的挑战。

三、对今后教学的启迪

复习中要重视词类变化的归纳总结,突出语法在语篇中的有意义表达,培养学生完整表达的习惯。此外,周周强化阅读技巧指导,通过阅读,迅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阅读信息面不能局限于校园,要关注社会、家庭、科技、历史文化,增加人生感悟的厚重感。让学生多接触文学作品及评论是相当有益的。

4.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篇四

随堂演练

(浙江瑞安中学高三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母 亲

莫 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不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人应该有骨气、有尊严地活。”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解析:“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是从嗅觉的角度来写,“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

答案: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2.第③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解析:首先从结构作用的角度来考虑,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然后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角度来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答案: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课案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特别的礼物

郁葱 译

早上,阿尔琼被收音机定时的7点新闻闹醒。他摸着旁边空空的枕头,才想起妻子出差了。

玛洛比此刻正在奥兰多,她早就起来了,但她怕打扰丈夫阿尔琼休息,一直等到7点才拨通家里的电话,因为今天是他的生日。结婚27年了,她从未忘记过。不能与丈夫一起庆贺他的53岁生日,她感到很遗憾。好在今天晚上她就可以回家了。

电话响了,阿尔琼拿起听筒。“祝你生日快乐!”电话另一端唱道道。“谢谢你,亲爱的。你还好吗?你什么时间回来?”所有的话都一下涌到阿尔琼的嘴边。

“我一切都好。我乘坐的航班晚上7点28分到菲尼克斯,八点半就可以到家了。记得给药店打电话给你送药,你的药明天就该吃完了。回家后,我与你一起到外面吃晚饭。”

“啊,太好了,”他说,“我一直想去昌德尔大街上新开的巴西餐馆品尝一下那里饭菜的味道呢。”

玛洛比最后还提醒他别忘了按时吃药,因为她仍然认为他什么都不能自理。

他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后就把药服了;他的心脏随时都可能出问题。医生说他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而且越早越好。他已经在全国心脏移植登记名录上等待了两年。他每天都随身带着呼机,因为很快就该轮到他得到新的心脏了。很久以前,在一个要好的朋友因肾脏衰竭而死亡后,他和玛洛比就签约死后将器官捐献出来。

就在他要出门时,女儿希卡来电话祝他生日快乐。她现正在旧金山的大学学医,她是他的骄傲。下午,医院的一名护士来电话,说他们得到一个好消息——有心脏了,今天晚上就可以做移植手术。终于等到心脏了,他异常兴奋。护士告诉他,心脏正在送来的路上,他必须到医院办理入住手续。他赶紧给妻子打电话,可她的手机关机。可能正在回家的路上。于是他给她留了一条短信:“玛洛比,你一定不会相信,我得到了最好的生日礼物。医院说他们为我找到了一个心脏,并马上要做移植手术。晚上吃饭的事只好取消了,我们以后再吃。医院见。”

然后,阿尔琼又给他最要好的朋友沙姆打了个电话,沙姆坚持放下工作陪阿尔琼去医院。阿尔琼住进医院之后,医院就为他开始做手术前的.准备工作。现在就等着心脏送到后就进手术室了。得知阿尔琼要做心脏移植手术的消息之后,其他好几个朋友也都急忙赶到医院。沙姆也已去机场接玛洛比了。女儿明天上午就到。晚上7点45分,护士来说,心脏已经到了,正在送往医院的路上。

手术很成功。真是奇迹,他的身体对新心脏没有任何排斥。阿尔琼慢慢开始从手术的麻醉中醒过来。他睁开眼,感到嘴很干。

护士走到他跟前,问他需要什么。“水和我的妻子。”他艰难地用嘶哑的声音说。护士给他拿来一些冰沙,并把沙姆叫来。他用质问的眼光看着沙姆:“玛洛比在哪里?”“她很快就到,你现在应该好好休息。医生说手术很成功。祝贺你!”沙姆说。

两个星期后,阿尔琼回到家里。他的心脏手术恢复得很好,但他却闷闷不乐。家里没有玛洛比,显得很空。玛洛比再也没有回来,实际上,她已经部分回来。就在玛洛比回家去机场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一辆快速行驶的小轿车迎面与她相撞,她被紧急送往医院,但已经无法抢救。她的大脑彻底受损。医院从她的驾驶执照上得知,她是器官捐献者。于是,他们把她的器官留了下来。阿尔琼正好是等待移植心脏名单的下一个——死者的血型等情况正好与他相匹配,所以。心脏便给阿尔琼送来。

得知这一切,阿尔琼悲痛欲绝。他坐在椅子上看着窗外,想起了30年前他们在加尔各答大学读书的时光。他们刚开始恋爱,就赶上他的生日。

她问他:“生日想要什么?”

“我想要你的心。”他回答。

他还记得玛洛比在听到这句话时,羞怯地低着头笑的样子。她是多么美丽,多么可爱!

想到这里,眼泪不由自主地从他眼里流了下来。

1.小说第四段,妻子玛洛比“记得给药店打电话给你送药,你的药明天就该吃完了”这句话是一个细节描写,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情节结构的能力。“记得给药店打电话给你送药,你的药明天就该吃完了”这句话是一个细节描写,同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情节。情节的作用一般要结合主旨和形象考虑,本文中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以及夫妻之间的真情可见一斑,结构上因为文段主要在文章开始,所以主要是铺垫。

答案:①从内容来看,这句话表现了玛洛比对丈夫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相濡以沫的爱;

②从结构来看,这句话为后文写阿尔琼有心脏病、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的情节作了铺垫。

2.小说情节设计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试各举两例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思考难度并不大,关键是考生要能条分缕析,分析恰切,比如题干要求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那么回答时要紧扣这一关键词,不能答非所问。还有就是概括一定要简洁、针对性强。

答案:意料之外:①玛洛比在赶回家为丈夫过生日的路上出了车祸,这是偶然发生的意外事故。②阿尔琼移植的心脏碰巧是妻子的而不是别人的,这也是意想不到的。

情理之中:①阿尔琼心脏有病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而且已经等了两年,这就为后文作了铺垫,使他作心脏移植手术的情节成为必然。②第七段最后一句“很久以前,在一个要好的朋友因肾脏衰竭而死亡后,他和玛洛比就签约死后将器官捐献出来”,也就为后文写玛洛比在出车祸后献出器官(心脏)的必然性埋下了伏笔。

3.读了这篇小说,有何感悟?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对主题的理解能力。小说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本文主要是塑造了一对相亲相爱27年的夫妻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细致关怀,“很久以前,在一个要好的朋友因肾脏衰竭而死亡后,他和玛洛比就签约死后将器官捐献出来”又可以看出二人不同寻常的博爱。所以本文主要是赞美这种真善美。

答案:①珍惜拥有,忠于爱情和家庭。②爱是奉献。③人对社会要有爱心和责任。(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4.选出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有一些细节描写,比如阿尔琼摸身边空空的枕头,玛洛比为不打扰丈夫休息而推迟打电话的时间等等,这些细节描写很好地表现了他们夫妻之间的爱。

B.小说标题“特别的礼物”的“特别”之处主要在于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的人在生日那一天得到了可以移植的心脏,而且是他妻子生前签约捐献给他的。

C.阿尔琼出院后回到家里,但“家里没有玛洛比,显得很空”。这个“空”字具有双关的意义,既是房间因没有妻子而显得空,又是阿尔琼因妻子去世而失落的心理。

D.小说结尾“想到这里,眼泪不由自主地从他眼里流了下来”,阿尔琼内心充满了愧疚、悔恨之情。

E.小说对玛洛比遭遇车祸的情节没有按时间顺序来写,而是用补写的方法来写,这样就在前面设置了悬念,以便为后文给读者造成强烈心理震撼而蓄势。

5.江苏历年英语高考作文题 篇五

2007年4月29日上午10点到11点,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在各地大中小学校同时举行。江苏省1100万学生积极参与了这项活动。

教育部倡导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请你根据以上提示,用英语准备一份发言稿,向同学们讲述一下阳光体育活动的有关情况,并就高三学生是否需要每天花一小时锻炼,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注意:

1、发言稿应包括以上所有信息,要有适当发挥。

2、词数120左右,发言稿的开头和结尾已经写好,不计入总词数。

3、参考词汇:阳光体育活动— a national student sports program 教育部-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08年

实现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要善于言表、更要学会倾听。请你根据下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写一篇题为“Being a Good Listener”的英文演讲稿。

为何倾听 表示尊重,增进理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谁来倾听 家长倾听孩子 理解孩子,消除代沟,……

老师倾听学生 了解学生,满足需求,……

同学相互倾听 增进友谊,互帮互学,……

怎样倾听(请考生联系自己拟定内容,列举两至三点。)

注意:

1.对所给要点,逐一陈述,适当发挥,不要简单翻译。

2.词数150左右。开头和结尾已经写好,不计入总词数。

3.演讲稿中不得提及考生所在学校及本人姓名。

Good afternoon, everyone!

The topic of my speech today is “Being a Good Listener”...........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

09年

让考生谈谈鼠标的利弊

鼠标是计算机时代最佳的人机交互工具之一。它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计算操作。但是,过分的依赖鼠标的习惯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请你以鼠标为切入点,根据下表所提示的信息,用英语写一篇短文。鼠标的必要性

对多数人来说,操作计算机,上网冲浪…… 鼠标的便捷性

点击,移动,插入,拷贝,删除

编辑文本,搜索信息;收发邮件,选购商品;点播音乐,下载电影

如果过分依赖鼠标……(请考生结合自身感受,列举两到三点)

注意:

1. 对所给要点注意陈述,适当发挥,不要简单翻译。

2. 词数150左右。开头已经写好,不计入总词数。

3. 作文中不得提及考生所在学校和本人姓名。

The mouse is a most effective device used by people to communicate with computer.10年 假设你应邀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学习师生座谈会”,请你根据下表所提示的信息,用英语写一篇发言稿,简单介绍自己英语学习的情况,并对学校今后的英语教学提出建议。自己英语学习的情况

1.英语学习的目的 2.英语学习的方法

3.课外自学的途径

……….对学校英语教学的建议(请考生根据自己的经历与感想,提出两至三点建议)。

注意:

1.对所给要点逐一陈述,适当发挥,不要简单翻译

2.词数150左右。开头和结尾已经写好,不计人总词数。

3.文中不得提及考生所在学校和本人姓名。

Dear teacher and schoolmates,1t’s a great pleasure for me to be today and share my experience of learning English with you_____________.Thank you for listening.11年 下面这幅照片展现了女儿为回家妈妈拿包的情 景。请根据你对这幅照片的理解用英语写一篇短文。你的短文应包含以下内容:

1.描述照片内容,如情景、人物、动作,等等;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的感想; 3.举例说明你能为家长减负做些什么。注意:

1.可参照图中文字及下面文章开头所给提示,作 必要的发挥想象。

2.词数150左右。开头已经写好,不计入总词数。3.作文中不得提及考生所在学校和本人姓名。The burden of students has been a hot topic for

years, but the load of parents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especially from their own children.12年

生活中冲突时有发生。假设你班同学苏华和李江打篮球时发生争执,导致关系紧张。请你结合此事,并根据以下提示,用英语写一篇短文,向学校英文报“Happy Teens”专栏投稿。

注意:

1、对所有药店要逐一陈述,适当发挥,不要简单翻译。

2、词数150左右。开头已经写好,不计入总词数。

3、作文中不得提及有关考生个人身份的任何信息,如校名、人名等。

6.江苏成人高考历年试题 篇六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忧与爱》

茶与水的相遇,实在是一种前世今生的缘分。

我拂开茶叶盒的盖子,用指腹撮了一把茶叶撒进圆滚滚的茶壶,细长干硬的茶叶撞击白瓷的壶底,如碎玉落进深涧。滚烫的开水大口呼吸着涌进茶壶,仿佛迫不及待去拥抱一个早已注定的誓言。茶叶以近乎疯狂的姿态旋围、舞动,一瞬间充斥了茶壶中的天地。

爱茶,不仅仅是喝茶。新茶,老茶,看似神圣虔诚无比的茶道,关于茶的一切。

爱茶,大概源于茶的普适性。黝黑粗壮的汉子大碗喝茶,爽口解渴;相知多年的朋友聚在一起,共饮一壶,那些自不必说的情分或人生感怀,都沏进小小的杯里;与世无争的雅士,禅居深寺的老道,品茶,自得其味,一杯清茶,便氤氲了天地人。

我小心地挪开茶壶的盖子,茶叶已完全舒展,清绿的水面上浮着泡沫。一切归于寂静,我仿佛听到了一声细细的叹息。

谁在叹息?谁在手捧着温热的茶杯,满怀忧愁地叹息?

既爱,又怎能不忧?

不论是中国的茶道还是日本的茶道,都讲究四个字:和、静、清、寂。只是在穿越了千百年古道茶韵的今天,谁又能褪去铅华,闭门喧嚣,再为自己沏一盏茶。他们互相炫耀,自己茶叶的尊贵,茶具的精美。他们从冰箱里取出装在塑料瓶子里冒冷气的茶饮料。不由地担忧,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将如何保持其充满古意的纯粹?

想起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所写:“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希遇羲皇,亦可匹俦秘阮。”真的,“茶不求精”,只要“壶亦不燥”即可,品茶即是品人生,又怎能不令人担忧,虚夸和浮华污染了那一壶清茶,最终遮蔽了曾经向往真实的人生。爱茶,却也忧茶。那份清澈澄明的热爱永远不变,那种沉甸甸的忧愁也真实存在。忧与爱不论如何交错,最终无言,就都化进杯中,啜饮,细品茶中的苦与甜。

我端起桌上的茶杯,茶已凉了,有半卷的茶叶半沉半浮在中间,像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沉沉的空气中冻结,露着一半热爱,卷着一半忧愁。

《忧与爱》

人们说,社会是和谐的,所以“一个都不饶恕”的鲁迅是要撤退的;人们说,社会是有爱的,所以沉郁顿挫的杜甫是要被重新解构的。似乎那些亘古的忧虑是天地间大爱中的刺耳杂音。

可是我们时常见到的是,肤浅者用富丽堂皇的“爱”的金线织出灿烂却脆弱的锦绣华图,而先圣却凝着忧郁沉涩的目光将“爱”字写得那么巨大、那么沉重。不幸的是人们对于“爱”的追求过于狂热,以至希冀掩盖所有悖于爱的主旨的一切事物。就像“最近很忙”的杜甫,总是一副苦吟愁叹形象的他显然不合社会的主旋律。人们自然知道“诗圣”的心中确实有天下苍生的大爱,但仍对他极端的表态方式心存芥蒂。于是一番精彩的涂鸦,诗圣以一种更为“亲民”的形象重见天日。这种娱乐化的方式在传播上具备先天性的优势,但愈是传播得泛滥,越让人觉得理性的匮乏与交流的无望。正如赫塔·米勒所说:欣赏俏皮的、近乎天衣无缝的幽默,也意味着美化他的离题。杜甫失去了忧虑的本质,他的爱又将寄托在何处。

历史早已告诉我们,一团和气的清明局面下,弥漫的是虚假的爱,真正包藏的是不怀好意的祸心。没有那戳破假象的忧虑的诤言,爱的阵地迟早失守。自然地,我们会想到为人民鼓与呼的彭德怀,他的铁骨风范与理性本质似乎刺扰了大跃进的一派繁荣,但他那恼人的谏言却真正把新中国拉回了悬崖边。不和谐的忧虑中,是柔情似水。

然而胜负一明,时代渐远,战血为雨露洗得干干净净,人们便以为先前的世界是太平了。爱的表达方式再也不能是沉重的忧了。就像喜羊羊总是会战胜灰太狼一样必然,爱的诠释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爱。

人情固重难而轻易,喜新而厌旧,可以理解。但窃以为,“忧”时时刻刻都应当是一种不朽的时代精神。它自出生起便天然与爱捆绑在一起,借用数学的语言讲,忧是爱成立的必要条件。“君子疾末世而名不称焉”,可非但是末世,即使是开明的盛世,也要有那么几个疾人民之所疾,忧天下之可忧,敢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而他们是时代的瑰宝。

没有忧的爱,就像没有纬线只有经线的布,一扯便断了个两截。

忧与爱

兰波曾经说过:”生活在别处。”

我曾在木心《哥伦比亚倒影》的扉页上见到这句话,我的心倏地热血沸腾,是一种渴望远方的冲动。我不想被家中的忧与爱牵绊,我的梦在远方。

但是,在我十六岁的夏天一个闷热的午后,一张巨幅的照片摆在我的面前,我知道我自己的无知。那是一位头发胡子都花白的老人坐在一架管风琴后面,睿智而安详。在比我大四岁的时候,他已经是世界上巴赫音乐最好的诠释者和演奏家。如果他愿意,他将是世界上最好的管风琴演奏大师。但是,在比我大十一岁的时候,他已经取得了包括神学、律师在内的多项学位,如果他愿意,他将是当时欧洲最年轻的主教。但是,在比我大十四岁的那个清晨,他这样告诉自己:”我要去远方,只为了还债。”他悲悯非洲人民的命运,他踏上了非洲这片贫瘠的土地。

这里没有优雅的音乐,也没有辉煌的灯火,甚至没有一块洁白的桌布来进行最为简陋的圣餐会。但是他却在这里学医术,建医院,救治麻风病人,他面对的是疾病、白蚁和瘴疠之气。

但是,他义无反顾,他曾在《敬畏生命》一文中写道:”我在非洲行医,有一次看到几只河马并排而游,跟随我们的船后,在那一瞬间,我感到生命的可爱与珍贵。”也就在那时,他决定在远方播撒他的爱与希望,同时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非洲维系在一起。

在十六岁的夏天一个闷热的午后,一张巨幅照片摆在我面前,他就是非洲圣贤——史怀泽。我打开窗,远处有雷声隐隐作响,在这个午后,我感到人间的大爱与大忧。他,如同一股清泉滋润我的心。

在十七岁,一个不知季节的夜晚,天边传来喑哑黯淡的歌声。当我以为它将这样不紧不慢地行走下去的时候,突然歌声变成嘶吼、呐喊,还是嘶吼、呐喊,把天地叫喊得苍凉,这是来自遥远的牙买加的声音,Bob Markey——一代雷鬼乐大师,他悲悯全人类的命运,他就像兰波说的那样,不停地在远方奔走歌唱。他为矿场上、橡胶园里、农场上的人们歌唱,因为他在他们那里看到最为闪亮的眼睛。在他弥留之际,他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完成了我的工作,我将飞回故乡。”

在十七岁,一个不知季节的夜晚,我仿佛看到他渐渐闭上的双眼。我的心战栗起来。他为全人类的命运献出自己的歌喉、生命以及爱与忧。

正如茨威格所说的那样,这股身体中散发出来的不断向远方奔走的气质,是一首雄浑的史诗。远方,并不是去逃避爱与忧的束缚,而是把爱与忧播撒到全世界,这是一种给予而不是束缚,是一种全人类的大爱与大忧。

20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的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的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安然相对不惊飞

面对人类一往无前的探索,自然如同洞壁上栖息的美丽蝴蝶,向纵深之处隐匿而去。我们,或许早该意识到,是时候了,对环境应留下一段敬畏又适当的距离。

美国有一首流传已久的诗:”在田纳西放一只坛子,原野上的一切将绕此重新展开。”这,无疑是将人的影响置于了世界的中心。人,在所向披靡的征途中为自己加上了无上的尊冕。的确,天地有大美,壮阔无垠,可天地又是如此的脆弱,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其造成无法逆转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注定会成为人们想要承担却又无法承担的重任。对此,我们可以做的并不很多,只有在一开始便小心翼翼,不误闯入自然不容侵犯的领地。

对自然环境保有一定的距离,实在也是出于一种对人自身的保护。自然脆弱,人实则更为脆弱。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无往不胜的,而作为个体,又何其渺小。试想,当我们大呼”山登绝顶我为峰”时,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对于高山的畏惧与不安。而面对后退的蝴蝶以及更多逝去的美丽,我们追随的脚步里又还凝聚着多少无奈与担忧。我相信频发的灾难是自然备受重压后愤怒的呐喊。人会不会有一天像古龙所描述的盖世英雄,”登上了山顶,却发觉自己已一无所有。”那样的人类会不会感到万分的孤独与惶恐?

其实,人完全可以与自然一同诗意地栖居,其关键在于不互相侵扰,不事征服。古人也寻幽探险,也流连于”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但他们的态度是如此的虔诚而小心。他们只是竹杖草鞋,手攀足踏,也适可而止。我以为,这样的探险,才是真正触摸了自然的心跳,却不将其惊扰的方式。如此,既将人的环境诗化,也使万物自然的环境留得一份清静。我们可以自在地欣赏环境所赠予的天光云影,花柳水月,却切不可去探求、征辟自然的禁地。古人所谓”天人合一”,我宁愿将其理解为是人在天地之间安详地栖息,而让心神畅游于世界。

很喜欢陆放翁一句词:”沙鸥相对不惊飞。”这固然是说人要少机心,但人若能对环境毫无机心,不事窥看,自然想必也可与人安然相对不惊飞了。

行礼,为了远方的美

不要走得太近,惊走了沉眠的美。

美丽的生物是自然的精灵,它们有灵慧,会选择自己的栖居之所。幽兰必绽于空谷,其香才悠远幽邃;最美的蝶必栖于幽暗的洞穴,其美才神秘而惊艳。生长于僻远之处,才有出尘的气质,也许深山千万年的岑寂让时空保持了一份古朴,给予它们明净与灵动。

然而很多人是不懂得美的,甚至出于爱美之心摧残了它。不必说蝴蝶被制成标本而枯萎,鸟鸣在笼中喑哑,就是一些心怀善念的人,也会在无意中酿成悲剧。林清玄的《放生鸟》里,鸟与龟被一捕再捕,一只龟的甲壳上刻满了放生者的名字。仿佛一个悖论,爱造成的伤害触目惊心。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反复伤害的轮回?只因走得太近,抓得太紧,不懂得保持一段距离。纯净的美总在远离尘世的僻远之地,譬如青藏高原上起伏的雪峰,与高远的天宇相厮磨。”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其实自然已在沉默中说得清清楚楚:有人之处就有喧嚣,有污浊,有说不清的变数,所以,好山好水都躲得远了,就像高傲的隐居者,不欢迎人们打扰。可人们终究没有读懂。即使读懂了,恐怕我们也不会停下脚步。我们抑不下对世界的好奇,也压不下征服荒野的欲望。即使如此,我们仍应懂得适度地保持距离,保持对美的尊重。

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我发现海棠花未眠。”那黎明的薄雾里摇曳的花枝,脉脉地昭示着,告诉我们,不要走近,否则梦就破了。

朱成玉说”见到美,请行个礼”,行礼即是尊重,留有尊重,或许我们还不至惊走全部的美。

在洞中探险的几人,看见山壁上的蝴蝶,于是放轻了脚步。当我们看见蝴蝶远去,定不能再追,应当熄灭蜡烛,默默退出,那退出的脚步和熄灭的蜡烛,是对美的行礼。

作为无数爱美之人的一员,我曾深深惊诧于美的脆弱,也曾因无心之失,怅恨于美的远去。我渐渐明白,追寻美的最佳姿势,不是窥视和攫取,而是敬礼。古人言”亲而不狎”,诚不欺我。

所以我小心翼翼,唯恐惊走潜藏的美。我希望,遥隔黎明的薄雾微微鞠躬,只为一处令人感动的美。

静静呵护一朵花开

安东尼在他的绘本中说:”我们讨厌一朵花时,把她摘下来,喜欢一朵花时,也把她摘下来。”这寥寥数语,竟引人在宁静遐思中悄然顿悟。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惊扰了那份我们眼中最为珍视的美?

不去打扰的欣赏才是真正出于心底的珍视,不为了嗅一朵花的香而去采撷整朵蓓蕾的芬芳,不为了欣赏蝴蝶美的姿态而去喧扰那一份静谧与安然,这才是真正欣赏者的姿态:安静,不出声,不触碰,伫足于局外,只愿用远远的目光爱抚,甚至只是在心底悄然遐想。

张晓风曾在散文中记载过:路过一位友人家,拜访闲聊之余却瞥见一株静默于房屋一隅的昙花,她默然倔强地抖开一身铁树般浓郁厚重的绿色。问起友人才知道这是一株漂洋过海而来的品种,倔强地遵守着出生地的时差,只肯在白天绽放,无论友人用尽何种方法,她始终不肯再绽开那璞玉般洁白通透的花蕾。张晓风在敬重这株倔强花朵的同时却又深深惋惜她的命运。无论是多少呵护与栽培,多少盛赞她绽放容颜端庄清丽的溢美之词,都无法滋润她那离开初生土壤的倔强根系,都无法使她再绽放最原始最本初的美丽。

让美丽回到她最初的环境中去,去肆意盛开属于她的光彩,别让你的欣赏,影响了她的绽放。

闲暇时读书,最爱川端康成那一句:”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那是怎样一种温柔而虔诚的心态啊。一位老人,借着微熹晨光,披衣而坐,默默于窗扉间凝神细窥睡眠中的花朵,毫不打扰,没有上前采撷,也未用一卷胶片记录花朵浅眠的模样。他愿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来呵护那一方自然的美的盛开,这更是一种尊重,无言,却浸透在凌晨清浅的天光里,提醒我们,自然界中一花一草,一虫一鸟,皆是倔强而美好的生灵,怀着尊重与珍视,去欣赏,去”迁就”她们,才能领略到最自然,最美的感动。

蝴蝶在黑暗中的栖息是静谧的,莫用蜡烛的光去打扰她们。花朵的绽放是自然的、宁静的,莫用照相机的闪光惊扰她们。我多想告诉每一个脚步匆匆的看花人,轻一点,慢一点,远远看着就好,别让你的影子,挡住了哪一片花瓣的阳光。

2014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活得像梵高的向日葵

梵高说:”生活对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但我要前行。”

耀眼的黄,浓郁的绿,夺目的蓝,梵高的向日葵以咄咄逼人的颜色,宣示着青春的热烈、张扬,豪情满怀。

认真无悔地书写青春才能让青春不朽,坦然地接受年华的老去是对青春最好的纪念。

青春如正午的太阳,喷射着不可抑制、沸腾灼人的激情。把握青春的律动,方能让青春大放光华。王勃风华正茂时,一挥而就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他的青春是才思火花的迸射;三毛趁年轻旅居撒哈拉,勇敢追求不寻常的快意人生,她的青春是个性的显扬;陈坤带领青年志愿者十天行走西藏,让公益活动”行走的力量”焕发青春的活力,他的青春是正能量的传递。王勃的文思,三毛的个性,陈坤的爱心,是他们对青春独一无二的注解。拥抱青春,迎接生活,青春正当时,不朽的青春由我们创造。

青春,永不告别,铭记青春在于拥有一颗绽放的心灵。奥黛丽·赫本的青春被许多人定格在《罗马假日》中的灿烂微笑。晚年,她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身患重病却依旧远赴索马里看望饥饿儿童。此刻,她娇颜不再,却真正演绎了”天使在人间”。赫本的青春不老,因为她良善的心从未消逝,她内在的美丽让她的青春永驻。

正如影星凯特·布兰切特所说:”我觉得皱纹是阅历的象征,我非常享受现在的自然老化。”青春的不朽,不在于抓住青春不放手,而是心态的年轻,在时间的沉淀中蓄积澄明如水的温情。”我老了,该回家了。”此语一出,感动非洲。曼德拉在总统任期刚满一届的时候,执意要将南非这个新生儿托付给年轻的一代。然而,在南非人心目中,他们最敬爱的前总统永远不会老去。大家在曼德拉的葬礼上吹起瓦瓦祖拉,歌唱青春。《时代》周刊选用曼德拉仰头憨笑的特写,作为他留给世界的永恒纪念。

活得像梵高的向日葵,在阳光中尽情炫耀,不要害怕萎谢。这种美丽,永远年轻。

心田半亩种青春

一首歌中唱道:“种桃、种李、种春风……”我有心田半亩,愿用它来种下青春。

韶华易逝,流逝如掌中沙的是年轻的光景;然而,青春却可以长驻,保持不朽的是一种昂然的生命力,绽放的乃是生命之春的盎然气象。

光阴流转中,多少人失却了直面人生秋冬萧索的勇气。张爱玲晚年高群索居,三毛断然选择结束生命,连李敖这般强韧的人也曾扬言:“若再也说不出话,将垂垂老矣的我扔到海岛上吧。”他们所畏惧的、急切逃避的,便是现实中的“青春不再”……不复浪漫,不再强悍。殊不知,岁月会侵蚀身体,但是只要心不老,时光永新,青春亦可长存。

奥地利作家托尔斯曾歌颂过:抚平心灵的皱纹,等同于青春永驻。

在时光的潜网中,没有谁能逃脱自然的规律;但在心灵的空间中,乘长风、万里溯流而上者并不鲜见。画家黄永玉古稀高龄,仍以“流浪者”的心态对待名利,以“冒险者”的姿态广泛尝试多种艺术领域,不断发掘新奇。同样,齐白石晚年仍不懈追求画艺的提升,多次改变画风,终达登峰造极的境界。诗人席慕容步入老年后,每每与青年人畅谈文字,那眼眸里闪烁的光芒仍告诉我们:那是一位满怀诗意的女子。

美人会迟暮,但眼神中的光彩不应湮灭。华年会消逝,但激扬活力的青春不应褪色。

当我们一次次阅读那些名诗、欣赏那些名画时,我们分明在触摸一颗颗跳动的心,那么有力,那么张扬,也许它们的创作者已经离去,但我们坚信会有另一批朝气蓬勃的来者接过其衣钵,成为人生的新歌者。

我想,这是深植于我们血脉中对美对青春的认同。这份敬与爱,犹如一根细而长的线,将我们一颗颗珍珠串连起来,熠熠生辉。

抛开童稚、拥抱青春的我们,不妨在心间种下青春吧,看着自己有刻度地成长,拥有一片浓荫,撑开无限春天。

青春不朽

莎士比亚说:“时间会刺破一切华美的外表,会将平行线刻上美人的额角,会吃掉一切稀世珍宝,什么都逃不过它横扫的镰刀。”

我内心涌起的哲思是: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人生天地之间,忽然而已,但,惟青春不朽。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诚哉斯言,世间万物都会像暮秋树梢上的果实,在空气中渐渐失去水分,失去香气,渐渐干瘪、颓涩。但青春却像沙漠中的胡杨,活着三百年不死,死了三百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朽!

岂不闻文学家钱钟书曾与其爱女争夺玩具,与之嬉戏?他虽已至知天命之年,却仍有如此童心,全无家长架势,为何如此?因其向往青春、确信成人世界远不如青春一隅来得自在快活吧!

如何才能达到钱先生之境界?

遥望濮水之滨的庄周,他可是世间第一等可爱的人物。我认为此老的青春是不朽的,因为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许多志士仁人都在对着诸侯们不甚其烦的耳朵喋喋不休地说着如何“治人、治世”时,庄子则不然,他呼吁人们寻找生命,回归心灵的家园。“吾将曳尾于涂中”,“吾宁游戏污渎之中”,“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正因如此,庄子得以身处红尘而俯视红尘,身为众生而傲视众生,就算垂垂老矣,他的心仍是年轻的。

生命是自然的伟大创造,人是生命的最高形式。天地本宽而庸人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劳者自冗。青春只有一次,我们不该把它用来追求富贵名禄,而该用来追求精神的超然。“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岂不快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岂不妙哉?

章诒和说:“人的生命不在其长度而在其质量,把每一天过好就行了。”是啊,我们该把每一天过好,活在当下,“用心中的火焰点燃属于自己的太阳”!

2015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请以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晚晴里智慧的灵蝶

在乌镇,一只灵蝶款款飞起,飘洋过海,又缓缓停留在历史的扉页上。

这扇动轻盈翅膀的,便是木心先生。他自甘平淡,随缘而适,淡然处世而又执着不屈,活出了自己的境界,凝成了智慧的诗篇。

他的一生,怎可用“传奇”二字草草概括?木心先生走出乌镇,踏上美利坚的土地,又决意返回,投入故乡的怀抱,自乐于慢速的生活,自得于“车、马、邮件都慢”的日子。

然而,狂风暴雨砸向先生。“文革”期间,他被捕入狱十八个月,惨遭三根手指的断截。先生的眼中该是写满了后悔吧?可是没有,他在狱中用本该写交待的纸洋洋洒洒留下了六十多万字的狱中笔记。每一字,都汇聚了先生的坚毅、隐忍与智慧。

灵蝶扇动着翅膀,他的眼睛依旧云淡风轻。先生,将自己炼成了一块璞玉;闪光中,其魂魄神游于文学与艺术的天地。

“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在《云雀叫了一整天》里,木心如是说。手里夹着一支烟卷,面对自己残缺的手掌,先生百感交集但又分外沉静,仿佛这一切风雨与自己无关。是灵蝶,即使被折断翼翅,也要努力地飞翔。

就这样,拿起一支笔,飞速沉游,木心在卷页上绘出属于自己的智慧的江山,将生活涂抹得色彩斑斓。在外部条件极其黑暗的那个年代,先生不曾因沿途巉岩而退去了步伐。

“我本该放手,可我未曾停止痴缠”。这一“痴”字,便是先生内心的精神境界吧。偏执地追逐,将一生的智慧和风骨写成了诗。

智慧是一种境界,先生用手绘的黑白琴键奏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乐章。笔耕不辍,宛如灵蝶,翩翩起舞,无拘无束,自得于人生之乐。

如今细想来,先生曾于《从前慢》中提及“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然而,在先生八十多岁的漫长时光里,却始终孑然一身,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了艺术与文学。超脱而又不受牵绊,做一只自由的灵蝶;潇洒而又不放纵,被文学与艺术的红线牵引着。先生内心,安于这一份充实和自我的感动。

素心花对素心人,先生之“素”,化为飞动的风景,袅袅间进入人的心底,成为永恒的传唱。

维也纳的智慧

维也纳是个很聪明的城市。

作为欧洲工业的心脏,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人涌入这个城市,带给这个城市来自世界各地的喧嚣。维也纳没有城墙没有法令,却拥抱着一切。石油输出组织的总部坐落于此,带来的是欧洲各国的大企业,流出的是每日数以亿计的财富。维也纳很聪明,二战后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它迅速恢复经济,并顺应时代,出台各种政策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无头苍蝇似的工业企业。在短短数十年间,它发展成了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大城市,维也纳真的很聪明。

维也纳本是个小小的欧洲城邦,但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期,玛利亚女王将所生的十六个女儿送出去和亲。维也纳很聪明,它以和亲的方式不断扩充着自己的领土,并以此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

当然,同在哈布斯堡统治时期,维也纳在扩充领土时还接受了莫扎特搅局般的音乐创新和如同雨后春笋般的维也纳学派。维也纳很聪明,它凭借着莫扎特的音乐和自由的学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音乐家和学者。最终,它以音乐和学术上的繁盛再一次征服了世界。维也纳真的很聪明。

维也纳的智慧在于它的政策、律令、音乐、学术……然而,这些智慧或许能成就它的一时之辉煌,却不足以支撑它于世界之巅而不倒。

幸而,维也纳抓住了让城市变为永恒的真正智慧。

当一次世界博览会向它招手时,维也纳客气地拒绝了。就如同一位隐者让世人一睹他的真容后又退回了深山。

有人说,维也纳就如同一个圆。它的工业,它的喧嚣都一直在圆的边缘,从未再往前踏进一步。而圆的中间,是飘扬着优美音乐的小酒馆,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维也纳大学,是三万四千张音乐会和剧院的每天座无虚席的位子„„无论维也纳的石油和金子碰撞发出多么大的声响,你依旧能听到城市中心圣蒂斯芬大教堂日暮时的钟声,依旧能看到弗洛伊德坐在沙发上向你微笑……

或许,正是因为维也纳抓住了其智慧的本质,才没有变得像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一样肮脏,才让它的维也纳森林永远生机勃勃。

智慧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也应该如同维也纳一样能够抓住智慧的本质,创造出永恒光明的未来

2016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字体不限,诗歌除外。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亮剑无声处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句话很令人回味。“不要在喧嚣处歌吟,否则,你的歌声也将成为那喧嚣的一部分。”

细细思索,此言余谓为信然。也许,在众人经过的大道上我们的声音纵使再高亢也无人知晓。我们惟有亮剑无声处,才能不合大流,唱出自己的旋律。

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历来为文人墨客推崇赞赏。然而细想,倘若没有那“前人之述备矣”的走出大流,而仅仅徘徊于“春和景明”“一碧万顷”之泛泛言谈,又怎会有《岳阳楼记》的成功。惟有在众人无声处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真心慨叹,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方有千年不衰的魅力。

且看鲁迅先生那激昂的文字,听听那不朽的声音。在万众沉默的恐怖气氛中,鲁迅先生第一个喊出了他的心声,亮出了他的思想之剑。“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他在民族的沉寂中亮出的声音,宛如警钟般唤醒了麻木不仁的世界。

亮剑的背后,往往是一颗不拘于时、独立于世的心。陈寅恪悼念王国维的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仍在今人的耳畔回响;“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声音未曾消逝。别人已说处,自然不必再附和;别人无声处,需要的是我们的亮剑精神!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真的做到亮剑无声处的又有几人?王开岭先生在《古典之殇》中曾无奈地感慨:“我们唱了一路,却发现无词无句。”喧嚣匆忙的社会中,我们歌咏的究竟是什么?能唱出自己的歌词与心声的,究竟能有几人?社会在发展,但我们不能失去了自己的声音。何不在众人袖手旁观之际打破冷漠的沉寂,用行动诠释自己内心的声音?何不在众人口口声声、模仿作秀的网络世界,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新时代中,亮剑无声处需要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是海子那份“众人都要将火熄灭,而我独将此火高高举起”的坚持,抑或是斯巴达克斯为心中的太阳城而挣断绳索的激情。惟有亮剑无声处,方能无愧于己,无愧于心。

人生易逝。惟有于众人无声处亮出自己的声音,方能不枉此生。

我言秋日胜春朝

无意中翻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几点水纹,几抹残云。一扁舟,一钓叟,除此之外,满卷皆虚空。

这叫留白,是中国水墨画中荡开的浓重一笔。全卷只有几处重点物像是细心勾勒的,其余只是略作铺陈,甚至不沾半点墨。全卷意蕴于是从二维纸面伸展成了无限。

留白是与前人的叫板。南宋马远与夏圭,人称马一角、夏半边,尤善留白。而宋前的山水画师,大多是事无巨细,皆一一列举下来。怕是远处草丛中几块石子、几块污秽的牛粪,前人也会一丝不苟的记录下来,装裱以登大雅之堂。布满画纸的山水,自也有它的美,碧水蓝天,枯藤怪石,强烈的视觉冲击,喂饱了千年来中国人的审美。仿照古人的《清明上河图》,一千多人物,雕梁画栋,飞桥屋檐,美、大气。但马远与夏圭,偏不爱这耗尽精力、体力的活儿。再者,前人已留下大量如此详尽的山水,再走这条路,恐怕历史上只会多两个无名的山水画师,却少了“马一角”“夏半边”!

古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乐观与通达,也是个性与创新。自古太多的悲秋怀古,似乎一到秋天,日历一撕下,人的心境也会转凉,尽管那炎热与夏天并无二致。“前人之述备矣!”秋,承载了太多的悲伤情怀,有“天凉好个秋”,也有“物换星移几度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只有这一声啼鸣,唤起了后世对秋的审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成排的雁、鹤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荣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词。

这便是“唱反调”“叫板”之美。有些话,别人也说过,我便不必再附庸风雅;只有别人无话可说时,才是我的主场,我的黄金时代。

国学大师陈寅恪不正是这样的人吗?面对一个妓女,他不似别人一样心怀芥蒂,以别样目光看她,而是在目盲情况下口述了百万字巨著《柳如是别传》。这是个性与创新,也是对人性的敬重。

同样,韩干,那个画马的宫廷画师,亲身入马厩,与马儿共同生活,不听从老师的劝诫,才成就了《照夜白》。韩干的马,大多腰体肥圆,怒目圆睁,没了以往画师的瘦马,病不啦唧的。鲁迅先生的话犹在身边萦绕,“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了,只有于杂草丛生处辟蹊径,才能避免在他人的康庄大道上流于平庸,才能成为为人记住的开路人,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个体,才能成为马远、夏圭、陈寅恪和韩干……

只愿在不断流淌的长河中,尽管洪流碾过,巨山平偃而下,我却依旧能听到“我言秋日胜春朝”抑或更响亮、更不同于他的啼鸣。

2017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绿皮火车的成长道路

我,是一辆绿皮火车。

我是上个世纪的产物,我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眼前时,他们的眼里充满着喜悦的光芒。就连妇女们怀中的婴儿也睁大了眼睛,伸着小手想触摸我那锃亮的皮肤。

我在每日的奔波中不断成长。我的嗓音由起初的清脆变成雄浑,连我吐出的烟雾也变得浓厚,我为人们送去便捷,为亲人们送去团聚,为朋友们送去欢声笑语……

我依旧在成长,冷风的抚摸使我原来锃亮的皮肤裂开了道道缝隙,阳光的热烈又使我的皮肤块块脱落,我腹上的编号早已看不清楚。脱落的皮肤下生出片片锈斑,时代的进步又让我的快车兄弟们不断涌现……

我,是一个资深怀乡的病患者,我过山腰,过河流,过田野,过桥梁,我一路往西,一路向北,向母亲汩眼婆娑的年关前走,向父亲风湿病的膝盖前走,我在成长的路上探求着自己的价值。

我像你一样,外边寒酸;像你一样,风里来,雨里去。我在自己的轨道上喘着粗气,随时准备接受快车兄弟们鄙视的眼光。我对红灯毕恭毕敬,对绿灯心存感激,我在直道上志得意满,又在弯道上甩动自己笨重破旧的身躯,痛苦摇摆,喘着粗气。

我会

因自己慢慢落后于时代的脚步而感到沮丧,会因快车兄弟们鄙视的目光而感到神伤,我却依旧走在成长的道路上,这些困惑着我的事都可以在我奔跑时随清风远扬,随水流激荡。我明白,困惑又有何用?不如清醒地做好自己。为人们贡献自己!

我在成长的路上与大地亲吻,与花草言谈,与山峰拥抱,与浓雾私语,与树木对望。我们充满欢笑,我以鸣笛示意,他们以怀抱回应。

我会在年夜送农民工兄弟回到故乡;我会在风雨中送走外出打工的孩子,并迎来他们父母希冀又担心的目光;我在大雪纷飞的夜里到达了终点站,却不会让自己停止奔波,我依旧在自己的奔波中成长。

你知道我的种种不好,我慢,身价低廉,随时准备给快车们让出轨道,但你却同样知道,我一定会到达你的那一站。

我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奔波,不断前行,不断追求,永无止境,永无终点。我,是一辆永驶成长之路的绿皮火车。

我 ——一辆老车的自述

我是一辆老车,如此伟大而又那么渺小。

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自己的淡定与从容;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伟大、渺小供自己选择,是名流千古还是淹没于世界的一粒尘埃。所以我们不宜妄自菲薄,也不应自夸自大。我就是我,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我可能便利众生,名声广益,为世人所敬仰,可是时间终会带走我;我也可能普普通通,热爱生活,有一颗爱人之心,我虽渺小,可人们也会记住我。

人不是一诞生下来注定就是伟大抑或渺小的。我应当有一颗笃定的心,即便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走下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注定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我不自夸。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我不自贬。败,仍滴水穿石,汇流人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傲岸,有“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倔强。纵然外面的世界雨雪霏霏,我的内心也定然杨柳依依。

最渺小的我,有大大的梦。我虽是一粒小小的尘埃也要发出金子般的光芒,总会驶向更为辽阔迢远的天地。

明代徐阶,抱有“为国为民,力挽狂澜”的伟大信仰,才扳倒贪官严嵩,开创清平之世;林清玄抱有“没有谁能保证我的一生”的2伟大理念,才以笔为剑,经年磨炼,终成一代大家;尼采抱有“带着热爱往孤独里去吧”的伟大追求,才沉于内心达于哲学。一辆老车虽没有历代圣哲的境界和品质,但我有一颗伟大之心,终成伟大之人,即便生如蝼蚁,仍可美如天神。

徐阶、林清玄、尼采本应是渺小之人。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伟大信念。所以他们终成一代大家。名垂千古。溶溶月,淡淡风,犹如那花香,风飘万里却总有散去的那一刻。可是,他们的名字却始终名留青史。

我这辆老车不求像宝马奔驰那般大气磅礴,只愿有驰骋天下的豪情壮志。生如蝼蚁的我,一辆略显破旧的老车,亦当如此。

木车上的人生

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幻想着车辆能如闪电一般穿越障碍,瞬间直达,我们常为交通的堵塞感到焦躁不安,却从未想过在遥远的几千年前,曾有这样一位思想者,就乘坐在一辆简陋而缓慢的木车上,为了自己的理想往返奔走在苍茫的大地上,不知疲倦,终其一生。

他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鲍鹏山在《风流去》中曾对孔子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在一条浩浩汤汤的河边,孔子师徒又找不到渡口了,子路上前向河边的农夫问路,却只是得到“天下皆乱,举世皆然,何不避世归隐,躬耕陇亩”的劝诫。

难道孔子不明白这些吗?几十年来,他历尽艰辛,学而不厌,“十年磨一剑”,却连“霜刃未曾试”,心中的满腔豪情与伟大抱负无人言说,也无人理解,如何能没有感慨,如何能没有惆怅?但是他却握紧手中的缰绳,坚守着“君子固穷”的决心,立下了“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的泣血誓言。君子,安能作穷途之哭,那只是无能者的怯懦表现。他不羡慕避世田园、闲云野鹤的自由隐士,也不向往车来车往、灯红酒绿的俗世生活,他只是孤独地驾着那辆破旧的木车,周游于列国之中,往来于天地之间,渺小又伟岸。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但是这样一位似乎不可理喻的执着者依然在木车上颠沛着,流离着,这在越来越懂得进退有据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正是这样的倔强,让世界感到了畏惧。我们从那辘辘的木轮声中,听懂了“政治”的真正含义。那是对人生、对土地、对宇宙的求索,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想,诉说他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他将自己满腔的热情注入《春秋》之中。他显示了穷却依然兼济天下的政治胸怀,用燃烧的激情驱逐了整个冬天的寒冷,破除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又化作明灯,照亮了亘古的长夜。

木车虽小,却阻不断万丈激情。无数个孔子般固执的思想者正手持缰绳,驾着颠簸的木车,向我们缓缓驶来,载着满腹思想,驶进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驶向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于车来车往中,独独见他们正向我们招手,那是欲将自己的绝世思想一吐为快的渴望,亦是愿将我们引向光明未来的义不容辞。

7.江苏成人高考历年试题 篇七

一、江苏数学高考试题分析

1. 江苏数学高考试题结构。

江苏省数学考卷分为Ⅰ文理合卷) 、Ⅱ卷 (理科卷) 。Ⅰ卷包括填空题 (1~14题) 和解答题 (15~20题) , Ⅱ卷解答题 (21~23) 。分值分布情况:Ⅰ卷总分160分:填空题每题5分, 共70分, 解答题15~17题每题14分, 18~20题每题16分, 共90分;Ⅱ卷总分40分, 21题为选做题 (四选二) , 23、23必做题。

2. 江苏数学高考试题题型分析。

江苏数学高考试题知识点多, 覆盖面广, 遵循由易到难、逐层深入的特点, 针对近几年的试题进行分析, 一般前12道填空题较为容易, 只需经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 总体来说是考察基本知识的扎实程度。例如2008年江苏卷高考试题中有一题目是这样的: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个二次函数, 与x、y轴相交, 有3个交点, 设C为经过交点的圆, 求圆的方程及实数的取值范围并证明圆与某定点的关系。这个试题同时考查了圆的性质、函数与方程等几个知识点, 都是基础知识相互结合、数形结合而成, 巧妙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 在数学试题中, 还要注意看懂数学语言, 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方法。数学语言不光是指文字, 还包括图形、符号、数字, 如在做几何题目时, 要注意灵活添加各种辅助线, 这样会使陌生的题目变成平时常见的题型, 套用公式, 有助于题目的顺利解答。

二、江苏数学高考试题命题特点

1. 强调“三基”, 突出主干。

注重“三基”的考查一直是近几年来江苏省命题的主旋律, 高中数学中的主干知识 (代数、几何、统计、概率) 相当于人体内的骨架, 高考试题中主干知识的分值占80%。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题目本身所要考查的知识点都会是主干知识, 要注意看清题目本质。

2. 知识交叉, 考查数学思想。

在解题过程中, 多种知识点相互渗透, 交叉进行, 每个学生对于题目的切入点不同, 所运用的数学思想也会存在差异。如2008年江苏卷第14题中, 设f (x) =ax³-3x+1 (xεR) , 对于任意xε[-1, 1], 都有f (x) ≥0, 求实数a。此题可用导数求解, 也可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将问题进行转化来求实数a。“条条大路通罗马”, 命题的本意就是考查学生的数学思想, 从而区分学生的数学能力。

3. 学以致用, 适度改革。

江苏省近几年命题一直像“学数学用数学”方向靠拢, 通常以时下社会关注热点为命题背景, 在题目设置时注重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 引导学生从数学思想方面进行思考。如08年江苏卷第17题是从某地的三家工厂进行铺设排污管道的问题说起, 需要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方程变换的思想, 同时注意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方法来进行解答, 这就在考查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江苏数学科目备考对策

1. 掌握考试方向, 明确考查内容。

《考试说明》作为高考中命题的根本依据会直接告诉广大考生重点考查哪方面的内容, 高考复习中考生应该注意反复研读, 掌握考试方向, 注意“轻重缓急”,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自己的优势及薄弱点, 根据考试说明及时调整方向, 强化主体知识复习, 形成适用于自己的复习体系。

2.“高屋建瓴”需要夯实基础。

根据对近几年江苏省数学试题的命题模式进行分析, 江苏省数学试题难易程度还会坚持原来的“442”原则, 所以回归教材、打好基础是首要目的。复习过程中也应进行“查漏补缺”, 做到主干知识能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要多做综合题目的训练, 综合题目看起来繁琐, 其实都是各个知识点的有机结合, 将题目分条缕析化整为零, 既能强化基础知识的运用, 又能有助于数学素养的提升。

3. 培养数学思想, 注重能力应用。

对于数学思想的考查已成为命题的关键, 复习过程中应该重点了解数学思想是什么、在试题中的应用及应用特点等方面。数学考试中, 通常以能力作为考查的最终目的, 因此, 在复习时, 要注意题目中知识点的交叉整合运用, 积累解题经验, 以便可以运用更为简单的方法来解决繁琐问题。

8.江苏成人高考历年试题 篇八

阅读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阅读理解题型在试卷中所占比重较大,做好这类题目是取得高分的关键。阅读理解文章题材多样,但选项的类型相对固定,且有规律可循。建议备战2007高考的考生要学会分析题目和选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阅读。

本套试卷阅读理解题目的文章体裁涵盖了记叙、说明和议论三大类,其中以说明文居多(B、C、E三篇文章均是)。

文章涉及的题型主要有细节题、主旨题和信息题三大类:

1、细节题 根据以上统计,细节题占一半,这说明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部分重点考查学生在阅读中对关键点把握的准确性,如B篇阅读的第61题:

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细节题,有明显的细节题标志“according to”,定位到原文——“At some point, the television viewers are asked to telephone the program to vote or to apply to take part in the show. It is the cost of these telephone calls that pays for the shows.” 找到这一信息,很容易选出答案C。需要强调的是,细节题的组题原则是一切都在原文中。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关键词定位原文信息。题干的关键词在原文中往往会有同义词与之对应。比如,第61题题干中的关键词为“pay for the cost of the show”, 正好与原文中的“pay for the show”相对应。因此,解答细节题时,切忌想当然做题,一定要回到原文中去找答案。

61. Who would pay for the cost of the reality TV shows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TV producers who make reality TV shows

B. TV actors who take part in reality TV shows

C. TV viewers who telephone reality TV shows

D. TV companies which broadcast reality TV shows

2、主旨题 与文章主题直接挂钩的题目。出现在题干中的主要判断标志有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the main purpose、the main idea等,如A篇的第58题:

这道主旨题比较难,原因是第一段的第一句话“The Marches were a happy family”具有相当大的迷惑性。文章的主题通常依据文章的首尾两段来确定。这里, 单纯根据文章的第一段,答案A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不能忽略末段的作用。其实,文章最终的落脚点为:“And so the little women had grown up and lived happily with their children, enjoying the harvest of love and goodness that they had devoted all their lives to.”据此纵观全文,文中并未交代The March Parents的状况。所以最佳答案应该为C选项。此外,除了首末段定位外,主旨题的解题技巧还有主题词定位法和排除法。主旨题中错误选项的特征包括:将文章某一细节作为主旨;随意扩大或缩小主旨;将文章根本未涉及的内容作为主旨等。

58.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A. The March Family B. The March Parents

C. The March Girls D. The March Relatives

3、 信息题 这是阅读题型中较难的一种。它侧重考查考生对文章所给信息的归纳、推理能力。其判断标志通常为 it can be concluded/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it can be considered/supposed that等。但有些信息题的题干较为隐晦,不容易识别,如D篇的第70题:

此处信息定位处的句子较长:Big “C” creativity refers to genius level thinking that results in artistic masterpieces and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 Small “c” creativity refers to everyday level thinking that can be used in any situation. 要做到的是把握住信息关键词:genius level → artistic masterpieces and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 everyday level → used in any situation.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C和D均为错误选项,原文定位到“use language in a new way is creative.” 然后根据关键词确定B为正确选项,因为我们“familiar”的东西基本都是与日常相关的。

70. When you use a familiar word in a new way, you are ________.

A. creative in the sense of big "C" creativity.

B. creative in the sense of small "c" creativity.

C. not creative in the sense of big "C" creativity.

D. not creative in the sense of small "c" creativity.

写作

1、对话填空

对话填空是高考所有题型中最为简单的一项。题目设置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建议在此项上有所不足的同学平时多读一下听力材料的原文,这对于提高日常交际能力非常有利。

2、书面表达

写作部分的书面表达向来被看作高考改革的风向标。但从2006年江苏卷的题目来看,虽然内容新颖,谈论的话题有关2008奥运会的志愿者,但考查的方式与2005年相似,属于“描述+评述”型文章。需要先描述题目所列的要点,然后给出个人观点。

2005年与2006年高考试题的书面表达部分比较: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2005年与2006年试题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惟一出现变化的部分就是突出英语表达的个性化,以此来深层次检验考生的表述能力,这基本上是高考写作部分最高的要求。但个性化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切记:高考是非常严格的“标准化”考试。我们必须把握住考试的整体性质,才能在此基础上发挥个性。而把握“标准”的最佳途径就是研究高考范文,看范文是如何进行观点表述的。譬如,这套试卷中写作题目的最后一部分:

If I have the honour to be chosen as a volunte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出的范文为:

I will work hard and creatively, and never be lazy. I will follow the law and discipline, and never break them. I will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make friends with the athletes and visitors, and help make the 2008 Olympic Games a great success.

范文用了三个复合句就将个人观点表达得清楚、完整。句法简单,但形式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因此,平时训练这部分时,尽量用“三句话”清晰地表述出自己的观点。不一定要用单一的句子结构,但尽可能保持形式上的一致,并且要条理清晰。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在内容上个性化,在形式上标准化的要求。

由于高考出题者一直非常青睐“要点描写+观点评述”这种测试方式,这里我们再讲一下具体的应对策略。观点评述部分和上面所讲内容基本一致,重点放在要点描述部分。“要点描述”简单来讲就是:允许考生发挥的、简单的“汉译英”翻译。首先要将要点表达成意,然后将所言之意放到适当的句子中,最后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形成段落。我们先看一下范文是怎样表达的:

Firstly, they should be polite and friendly to the athletes and visito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nd avoid improper behaviour. Secondly, they should stick to their posts, offering good services, satisfying any reasonable needs and being ready to help those in difficulty, and never fail to do their duty. Thirdly, they should introduce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to visitors so that they may know China better.

从上文看,2006年与2005年的范文均是以firstly, secondly, thirdly/finally这些时间顺序词展开段落的。从句法来看,范文综合了分词结构、从句结构等复杂句型。在内容上,涵盖了所有需要表述的要点。但2006年的试题相对于2005年,增加了新的考试要求:不要简单的翻译。通过对比范文与题干,我们不难发现,范文均对每个要点的第一部分进行了发挥,譬如:对什么样的人礼貌友好(who),怎样坚守岗位(how)以及为什么介绍中国的历史和文化(why)。通过这个总结我们就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应对策略:运用when、 where、why、who、 which 以及how对要点进行扩写。所以目前常见的高考作文可以看作是“汉译英的扩写”模式。

除了很好地掌握以上写作技巧和写作模式外,考生要加大自己对常用句型和高级词汇的积累。毕竟作文考查的还是考生的语言功底。对一些经典的句型考生应做到烂熟于胸。对于一些能增加文章亮点的高级词汇,像范文中的“reasonable”, 也应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对高考的书面表达部分应对自如。

小结

上一篇:医院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下一篇:上海电信营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