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可以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共6篇)
1.表演可以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篇一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记忆
郑场镇底坝小学:王春宇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通过死记硬背,在脱离语文环境的情况下学习、理解生字词语。特别对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缺少直观性的认识,以致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对词语的理解,《新课标》在不同学段提出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不断变化、提升的要求,并形成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系统。如:第一学段对词语理解方面的要求是“综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对词语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的要求是“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下面我以第二学段为例,谈一谈在阅读教学中,谈谈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
第二学段:这一学段的学生,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对词语的理解已经有了逐步的认识,也简单的掌握了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针对这一学龄段学生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利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用替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利用表演的方法巧妙理解词语、运用分合法理解词语、通过想象理解词语”等方法指导学生更形象、更具体地理解词语,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词用词,体验学习的乐趣。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新课标明确指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意合”,这就决定了要正确理解词语、文句和篇章的内涵,必须联系上下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领悟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而我们大家都知道,每个词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关键是要仔细阅读全文,上上下下地看,前前后后地读,找出文中与词语意思有联系的内容,就能比较准确地意会出词语的意思。如《花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陆续”是什么意思?从上文看,各种花儿在不同时间里,先先后后,时断时续地开放,就可以清楚明白了,这样就能准确地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而理解“争奇斗艳”这个词,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喜欢的句子,通过朗读、交流、感悟,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
2、用替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
用替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意,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把不理解的词语换成自己理解的词语。如仍能讲得通,符合语言环境的特定意思,那么这个替换的词语就可以作为不理解的词语的解释。如理解“大致”这个词时,我先指导学生多读几遍这句话,让学生边读边想,把“大致”换成一个词,看是否能讲得通,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想到“大概、大约”等词,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这是在理解词语中较常用的方法,它让理解词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的记忆,从而更感性地理解这个词语。如“锋利的斧头”,理解“锋利”就可引导孩子们联系自己见过的刀、剑等来理解,“锋利”这个词语就会在孩子们的头脑中留下鲜明的印象。
4、利用表演的方法巧妙理解词语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表演的方法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词语,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乐于接受。如《巨人的花园》“‘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在引导学生理解“逃窜”含义时,我首先让学生集体当一回巨人,大声朗读“‘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接着请学生上台表演,学生们蜂拥跑上讲台,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如何表演好“窜”时的样子,提示学生“窜”到哪里去。台上的学生根据我的引导,再次表演。当他们听到我和台下的学生齐读巨人的话“好„„滚出去”“滚出去”话音落地,台上表演的学生有的朝前跑,有的朝后跑,有的朝左跑,有的朝后跑,有的抱着头跑,还有的索性钻到桌子底下,这样“逃窜”这个词,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就自然而然地理解。
5、运用分合法理解词语
一个词语,往往是由几个字或几个词构成的,只要先分开理解字义、词义,再结合起来就好理解了。如《巨人的花园》“小男孩没有拔腿就跑,却用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这点句话中“凝视”这个词,我引导学生理解“凝”是集中的意思,“视”是看的意思,“凝视”合起来就可以解释为“集中注意力看”。
6、通过想象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方法理解词语,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朗读这个词语时,我提醒学生,当你读到这个词语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展开想象的翅膀,生动地描述了由这些词语所联想到的情景。如理解《搭石》“协调有序”这个词,学生由“协调有序”联想到“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的景象。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文,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中自主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前,我深入研读教材,发现本课的词句理解是关键,尤其是课文的第三段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理解更能起到以词带句,深刻体会作者情感的作用。因此,在备课及教学中着力研究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首先在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结合语境,引导学生发现词语,并结合生活实际,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所描绘的画面,随之出示课件,展现其所描绘的画面,借助画面,对它进行形象化的理解,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采用重点突破法——先理解“暇”的意思,分析“暇”的形旁,把握字形,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如此赋予过程以情趣性,学生于语境中,于生活经验中,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训练了语言的迁移与运用能力。最后,将词语还原于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不同味道,读出课文中蕴含的意味,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就词解词的不良做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这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关键词语的感悟、理解和运用,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充分说明了词语的重要性。对于中年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词语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的关键,我们不妨尝试以下几种词语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基本力:注重读词。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并且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个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就能使学生不但真正记住这个词语的意思,而且懂得这个词语的感情色彩,知道这个词应该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语言文字的距离,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感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学以致用”。
串联词语进行教学
通常我们从文章中找出的关键词语并不是孤立的,都与语言情境、故事情节、中心人物发生一定的联系。因此,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将词语机械而零散地进行教学,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有效记忆,而且不易是情境进行串联教学,就可以提高学生词语理解和记忆的效果,而且课堂结构严谨,节奏快捷。
让词语教学“有景”
尽管中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对于语言不易描述或是带有一定意境的词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让词语更为生动易解。如前面的教学片断中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都运用了此种方法,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便于学生准确生动地理解词语,完成教学。
2.表演可以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篇二
1 舞蹈表演能力的重要性
舞蹈表演能力对于学生的舞蹈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功的舞蹈演出要求舞者必须有着优秀的舞蹈表演能力。试想,在同一个舞蹈表演场合,一个是有着有效的舞蹈表演能力的舞者,而另一个却是只会舞蹈的整体动作,当这两者同时表演时,谁的舞蹈号召力更强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既然是舞蹈表演,当然需要高超的表演能力,如果只是一昧地在用枯燥的舞蹈动作来完成整个舞蹈,观众甚至能够明显感觉到舞者的身体僵硬,动作枯燥,这样的表演怎么可能成功呢?反之,充满表演力的舞蹈表演却能够充分带动观众的情绪,让观众深深体会到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这种舞蹈演出才能算是成功的。其实,换个角度想想,有着良好的舞蹈表演能力的舞者本身在跳舞的时候就是一种享受,也正是因为他将舞蹈认为是享受,他有着强烈的舞蹈表演意识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舞蹈表演能力,而相反,缺乏舞蹈表演能力的人却只会在舞蹈中找到厌倦的感觉,因为他只会复制老师的动作,每天练的也是同一个动作,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缺乏表演意识导致舞蹈表演时缺乏激情,慢慢地会越来越倦怠,表演能力的培养也就越来越遥远。
2 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战略
2.1 有针对性地进行元素训练
所谓的元素训练其实指的就是舞蹈动作姿态、表情、造型等,这些元素的训练对于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每一个元素都需要充分展现舞者的情感,综合所有元素,才能展现一个完美的舞蹈形态。舞蹈动作姿态要求的是舞者身体的各个部位高度协调,作为一名舞者,如果连身体都不协调,上台表演就只有被看笑话的份儿,专业舞者身体协调是必备素质,每一个身体部位都需要能够充分表达舞者的情感,就好像是每一个部位都在跟观众说话似的,能够让观众深深体会到每一个动作内涵的情感。表情元素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表演元素,正常人都知道,一个人的情感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在表情上,人们往往能够通过别人的表情判断别人的喜怒哀乐,而舞者则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表情,让观众通过舞者的表情体会到舞蹈的喜怒哀乐。最后造型元素也是相当重要的,舞者的造型必须与舞蹈题材高度契合,只有完美的搭配才能给观众展现出好的情感表达,人们能够通过舞者的造型看出舞蹈的主题,看出舞蹈的情感基调是喜是悲。总之,传神的动作姿态、表情和造型是培养表演能力的必要前提,也就是意味着舞者要想有好的表演能力,就需要先训练好动作姿态、表情和造型的搭配。
2.2 理解舞蹈的思想内容是提高表演能力的基础
学生要想提高表演能力,就需要清楚明白要表演的舞蹈所抒发的思想内容,也就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舞蹈前,就需要给学生讲清楚该舞蹈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它所处的背景环境,以及学生要表演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当学生有了表演目标才可能进一步地通过表演达到目的,反之如果学生在表演前完全不知道舞蹈的情感或人物性格特征,那么学生又到底要表演什么呢?理解舞蹈的思想内容其实就是让学生有一个表演方向,有一个表演目标,任何事情没有目标都只是无头苍蝇乱撞而已,有了目标才能前进,因此,理解舞蹈的思想内容是提高表演能力的基础。
2.3 运用情绪表现是提高表演的重要手段
缺乏情绪表达的表演都是不可能成功的,表演就是需要舞者用自己的情绪控制力来充分展现舞蹈的情感,而表演能力的提高自然也就是需要舞者高超的情绪表现力。在情绪表现时,舞者可以适当地夸张,并且同时需要注意感情的连贯性。在表演时,舞者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要注意时刻将自己的情绪溶于表演当中,在表演前就需要培养情绪,在表演过程中将感情始终贯穿于表演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起观众的共鸣。与此同时,在情绪表现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上文所说的表情元素,情绪表达的关键就在于表情的管理,舞者需要学会用自己的表情来表现自己的情绪,以此达到表演的目的。
3 结语
总而言之,舞蹈的表演能力的培养对于学习舞蹈的人来说非常重要,舞蹈表演能力的好坏会直接决定舞蹈演出的成败,因此,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对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作为老师,需要努力在教学中时刻灌输表演意识,充分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而作为学生,则需要认真学习,加强表演意识,努力提高表演能力。
参考文献
[1]宋文.浅谈如何培养幼师的舞蹈综合能力[J].大众文艺·教育理论,2010(10):218.
3.表演可以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学 理解句子 提高能力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落实,广大教师的语文课堂相对于传统的语文课堂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无论如何改进,提高学生的语言把握和运用能力,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如果抛开基础追求所谓的生成与创新,无异于本末倒置、缘木求鱼。围绕这个目的,阅读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朗读、说话、作文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而理解语言又是运用语言的基础,只有理解准确、透彻了,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恰如其分。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如何提高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下面谈自己几点教学体会。
一、注重理解句子方法的教学,提高理解能力
让学生掌握方法才是教学的真谛,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教师仍然按照传统的条分缕析的教学句子的方法,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那么学生只单纯地记住了几个句子,而且理解的也不会深刻,所以,我们应当教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解方法。另外,教会基本方法,理解句子意思要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学生首先应在文中找到这个句子读一读,把句子读通,这是最基本的方法。比较简单的句子通过读就能理解意思了。但是有些句子不是一读就能明白它的意思,我在教学中一般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第一,联系上下文读读、想想来理解。有些句子单独理解较难明白,如果联系上下文就易理解了。如四年级《杏儿熟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不知道奶奶是笑我傻,还是笑杏儿多。”这句话的意思究竟是说奶奶“笑我傻”,还是“笑杏儿多”呢?联系上下文读一读就知道了。原来,奶奶看到杏儿多很高兴,明知道杏儿多得数不清还逗我去数,这里奶奶既是笑我傻又是笑杏儿多,归根结底是笑杏儿多。因此,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读,直至读懂意思,这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方法。第二,通过演示动作来理解。有的句子中有一个或几个连续动作的,教师可边读句子边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如《瑞雪》中的最后一句话:“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奔跑着,追逐着,清脆的笑声传遍了山村。”通过让学生动起手来,把这句话演示出来,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而且让他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了大雪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第三,运用课文插图来理解。不少句子内容是课文插图上有的,那就充分利用图画去理解。如《捞铁牛》一课中怀丙和尚指挥捞铁牛的句子,学生通过读还不能明白到底是怎么个做法,但只要仔细地看看插图,再去读读句子,意思也就明白了。教师也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图片、幻灯、投影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中的重点、难点,化难为易。第四,引导理解关键词来理解。学生不理解句子的意思,经常是因为句子中有不理解的字、词。有时句子中并没有什么新词,而是因为句子中用了这个词的引申义或这个词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其特定的意思。这时,理解这个词语就成为正确理解句子的关键。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这句话,“焦急而又耐心”是关键词,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这相互矛盾的词,深入探究,充分体验老奶奶对周总理的爱戴之情。
二、立足教材,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句子理解能力
学习方法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也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方面。语文新教材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分别按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安排在具体的单元、课文中进行。对于教材中出現的学习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教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注意前后衔接,有的放矢地进行单项的强化训练。三、四年级主要是通过读句子说说、联系上下文说说、学习提问题、体会标点符号的作用、先回答问题再说说、学习比喻句、想想句子之间的关系、分析句子结构等方法来理解句子。如学习比喻句的方法,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比喻句,学生一般都能判断这一句是不是比喻句,也知道用了比喻句文章写得好。在四年级上学期的《荔枝》一课中第一次出现了要求学生学习比喻句。教师出示这一比喻句:“漫山遍野的荔枝林,一片浓绿中挂着无数红艳艳的果子,好似迸跳的火星儿,又像一颗颗红宝石。”首先,学生判断出这是一句比喻句。然后,要求说出“句中把无数红艳艳的果子比作什么?”最后,说说“通过打比方,说明了什么?”教师归纳,学习比喻句就按这三步来说——这是一句比喻句;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通过打比方,说明了什么。于是,教师让学生从这篇课文中,从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大量的比喻句,就按这三步进行大面积的强化训练,做到人人会说,人人会理解比喻句。在以后学到比喻句或课外阅读中读到比喻句时再鼓励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去说说,去理解。
三、加强综合运用,全面提高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篇四
传统的阅读教学法通常是:在学习新的课文之前, 先抽出一节课的时间集中教生词和短语并介绍其用法, 然后再用二至三节课的时间逐字逐句地分析、翻译课文句子, 淡化或不提课文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知识点的传授、复习、训练和掌握上, 而对学生的语篇能力、思维能力和阅读技巧训练则明显不足。
二、重阅读技巧的指导
1. 指导学生学会抓住文章及段落的主旨大意
任何一篇文章都绝不是将一些互不相干的句子杂乱无章的堆砌, 而是围绕着某一个中心思想进行展开的。如记叙文大多通过对一件事情的叙述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往往以人物为中心, 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 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展开故事;议论文通常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也可以围绕中心论点再提几个分论点。
2. 指导学生做好细节题
属表层信息的细节题, 以往一般可直接从文章原句中找到答案。但随着中考要求的提高, 更多时候并非出自文章中的原句, 而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后, 以另一种表达方式出现的重述。因此, 要告知学生, 细节题, 仍需进行简单的分析、归纳或计算等。
3. 指导学生学会做逻辑推理题
逻辑推理判断题包括推测作者的态度、观点、意图等, 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在多数情况下, 作者只是描述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 并不把文章的写作意图写出来。阅读者只有在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 透过字里行间, 通过语篇逻辑关系, 研究细节的暗示, 才能推敲出作者的态度、观点、意图等。
4. 指导学生学会处理阅读中的生词
阅读中遇到生词是难免的, 问题是如何处理好生词, 使之既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又不影响阅读的速度。如果阅读时每遇到一个新词就停下来查阅, 逐个弄清楚再往下读, 肯定会影响到阅读的连贯性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一般来说, 对阅读时遇到的生词可以采用以下应对措施:
⑴置之不理。对文章中出现的生字可以暂时不予理睬, 因为少量生词不会影响理解文章整体内容;⑵猜测词义。猜测词义的方法有很多, 最常用的方法是:
1) 根据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如disagreeable根据构词法知识可以把它拆分为dis, agree, able。由此可知disagreeable的意思应为“不同意的, 不合意的”。
2) 利用上下文意思猜测词义, 如Lucy told the group that she originally took a clerk job as an interim position while she was looking for something better.根据originally及While she was looking for something better.可判断interim应是“临时的”意思。
3) 根据前后对比关系猜测词义, 如The boy is not lazy, on the contrary, he is industrious.根据on the contrary, industrious应与lazy意思相反, 意为“勤劳的, 勤奋的”。
4) 根据因果关系猜测词义, 如The sound was so faint that it was impossible to be sure what it was and even where it came from.由“以至于不可能确定是什么或来自何方”这一结果推断faint意思应是“微弱的”。
三、进行限时阅读训练
每周抽出一至两节课对学生进行限时阅读训练, 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按照中考要求, 精心挑选难度适宜的三篇文章, 让学生在25分钟内完成。限定的时间一到, 教师即出示阅读答案。然后让学生各自核对答案, 并思考错误的原因所在。
四、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以增加阅读量
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要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因为只有将课堂的限时阅读与课外泛读相结合, 学生才能将课堂学过的阅读技巧实践运用, 才能不断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
五、结束语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般规律, 也是英语学习要遵循的规律。在课堂上, 教师要多采取讨论式教学方法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 真诚地鼓励、表扬学生发表不同观点, 激发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课外, 教师要补充大量的、难度适中的泛读材料, 要让学生将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大量的实践,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提高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改革, 贵在探索。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 我的这点认识都是肤浅的, 都有待于专家、同行的批评指正。
摘要: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指学生在掌握和运用语言的基础上顺利地、成功地阅读英文资料和文献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强弱首先取决于阅读者掌握和运用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的能力, 其次取决于他的认知能力, 包括记忆、判断和推理能力。因此, 要提高阅读能力, 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训练其判断和推理能力、培养其正确的阅读习惯, 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
5.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篇五
关键词:英语,词汇,阅读理解能力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语言就是用来交流的, 通过教学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英语能力。这里的“读”也就是中学英语大纲明确要求的“侧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因此, 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最主要的部分, 也是教学的难点, 属于精讲内容。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充分利用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并由此带动学生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从词汇的积累、精讲、精读课文、掌握阅读技巧等三个方面入手, 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一、积累丰富的词汇, 为阅读理解奠定良好的基础
丰富的词汇量对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丰富的词汇量是学生能够顺利阅读的保证, 如果一篇课文中都是生词, 那么学生就无法理解这篇文章。某种程度上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由词汇量的多少来决定。所以新课程标准中对英语词汇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高中阶段要掌握的词汇大约是3000个左右。对于学习一种语言来说, 词汇量当然越大越好。词汇量的增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而是要日积月累。对学生来说, 有一些单词需要找巧门去记忆, 如informate-information, pronunciatepronunciation, foreign-foreigner等;还要把单词放到课文中去记忆, 每篇课文都有一个主旨, 都像个故事一样便于学生记忆, 学生在记故事的同时也就记住了这些单词;也要通过课外阅读一些英文名篇或者是看英文电影片扩大词汇量。
二、精讲、精读课文, 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常会把一些常用的短语、句型、习惯用法等教给学生。在英语中有一些习惯用法是约定俗成的, 对此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但是一些短语、句型等却是难点内容, 有好多意义相近相似的短语需要学生辨析, 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有时需补充一些课外知识, 这些都需要学生去理解记忆。例如, few, a few, little, a little虽然都表示“少”, 但few, a few是可数的, little, a little是不可数的;a few, a little含肯定意味, few, little含否定意味。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的语境, 将词句精讲融入词语替换、套句型用、句型变换等练习中。这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其次, 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是课堂教学,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精讲课文中的语言知识点, 要先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熟悉故事情节。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问题,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 发现文章或段落的重点句子或是中心思想, 培养学生寻找特殊信息和关键语句的能力。此外, 还要尽量把疑难点、易混知识点、新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尤其要将学生引入到课文情节中, 运用启发、讨论等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尝试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学习的方法, 即由各组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找出文章重点和难点, 每组最少提出6个问题并给出答案, 然后各组组长将本组的问题和答案汇报给全班学生。其他组的学生若对答案有异议, 可以反驳并说出自己的答案。待一切问题讨论完毕后, 教师做总结点评, 指出学生理解不准确的地方及漏掉的重难点。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而且使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这样,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深了, 对一些重点的单词、句型和短语记忆得也更准了, 如此日积月累, 无形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提高了。
三、掌握阅读技巧, 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首先, 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让学生采用略读法, 这是一种快速阅读的方法, 通常又称为浏览。通过略读, 学生能够抓住文章要点, 主要目的是获得足够的信息, 以便准确地回答有关文章主旨和大意的问题。利用略读法做阅读时, 要特别注意文章首尾两段, 因为文章的第一段往往点明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或作者意图, 文章的最后一段则常常总结归纳或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略读, 学生能够明确阅读任务, 抓住阅读材料的要点, 进行逻辑推理、判断, 进而为进一步阅读理解回答问题打好基础。
其次, 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词义。学生应该有意识地积累英语单词, 没有一定量的英语单词作基础和保障, 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都无从谈起。但是有时候阅读理解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认识的单词, 这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词不离句”的原则, 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生词, 猜测生词词义。也可以先撇开生词, 遇到生词先跳过去, 再往下看时可能能弄懂那个词的含义。因为任何单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存着于一定的语境中, 所以可以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 可能会突破难点。
再次, 很多学生都会采用判断推理法解决阅读理解题。但是在答题的时候, 学生有时会发现所给的四个选项有不止一个选项可以作为答案项。这时就应该意识到准确判断的问题了, 要再看一看其他选项中还有没有更合适的答案, 要根据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 有比较地选择, 去伪存真, 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 选出最佳答案。
6.职教对口生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篇六
首先, 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复杂的双向智力活动。如果学生对阅读材料不感兴趣就很难达到阅读效果。现在的对口高考阅读体裁多样, 文章较长。我们可以从高一起先挑选一些有趣的阅读材料, 如:捧腹的笑话, 时尚的小品, 引人入胜的神话, 寓教于乐的寓言。这些材料一开始不宜过长, 难易要适当, 要循序渐进而不可操之过急。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 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逐渐树立阅读的信心。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还可在阅读中注意使用多媒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遇到一些有关国外的一些历史、地理、文化、制度等方面的信息。如果学生对这些不胜了解就导致阅读障碍。如有篇阅读理解介绍的是摩纳哥公国, 问题之一就是Who is the head of Monaco?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公国, 所以这题基本都做错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介绍一下摩纳哥这个国家, 让学生对这个国家有个感性认识。学生也会对阅读更感兴趣。
其次, 对学生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进行有效指导。学生刚开始阅读时, 往往速度慢, 理解能力较差, 尤其是对口学生本来基础就不太好。缺乏有效地阅读技巧和方法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阅读过程中恰当使用一些技巧和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与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主要的阅读技巧有:一猜测:一是从标题猜测文章的大致内容以及可能涉及到的词汇, 以及文章的大致内容, 为后面问题的思考确定大致的方向。二是学会猜词意。例如有篇阅读理解有一题为The word“servant”means_________.我们可以从这个词本身联系到serve (服务) 这个词猜测出仆人之意, 还可以从后面的短语did housework for her.猜测出词义。二, 略读:快速浏览全文, 领会文章大意, 发现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掌握篇章结构进而掌握全文的中心思想。尤其注意收尾两段和每段首尾两句。当然如果文中有副标题也应注意, 他们会提供暗示, 帮助读者理解。三, 查读或者倒读: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再进行查读, 以回答个别细节问题。还可以先读问题, 带着问题来查读。这种方法因为目的明确, 所以最节约时间, 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应优先使用该方法。四, 学会长句、难句的分析, 按意群来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动词的时态和语态、词组、句型、非谓语动词等局部进行过细的讲解, 而应注重对句子结构、语篇之间的逻辑关系、语篇内容所需要的语言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学生在阅读中看不懂句子或对语篇理解错误, 除了因为生词外, 就是弄不清句子结构, 理不清句子与句子的联系和层次, 以及对特定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内涵理解不正确。在高考阅读理解材料中, 学生一旦遇到这种长而复杂的句子就一头雾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复杂的句子, 先找出句子的主体结构, 即主、谓两大部分, 再由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来剖析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而理清各个层次, 化难为易;抓住分句、意群的引导词或起始词, 化整为零, 各个击破。
再次, 抓好学生词汇巩固。众所周知, 词汇是构成句子的“砖块”。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抓好“词汇”这个前提。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听写、拼写来检查词汇的掌握程度。还要尽量去扩充词汇量。可以通过近义词、反义词来扩充, 也可通过构词法如词根, 前缀, 后缀来扩充词汇量。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词要学会通过查字典来掌握它们。这些都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应在平时的训练中注意训练。
另外, 阅读教学要注意质量和数量相结合, 量的堆积最终会导致质的提高, 所以教师要创设阅读情境, 可在班上设立读书角, 每周设立一节阅读课, 鼓励学生多阅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一个渐进而复杂的过程, 切勿操之过急。只要我们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 就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2]严登楼:《21世纪中学英语教学的新目标》。
【表演可以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推荐阅读:
年会可以表演什么节目10-09
怎么可以提高宝宝的大脑智商07-06
学习播音主持影视表演对孩子有什么好处?11-16
小学生表演课教案07-04
大学生可以注册公司吗06-24
海狮表演的作文10-03
动画表演的人体元素06-22
表演杂技的小丑教案06-26
游戏表演的指导策略07-09
可以激励学习的口号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