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共8篇)
1.社会文化艺术专业 篇一
界首职高2011级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学生见习方案
根据我校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教学计划,2011级学生将于近期参加教育实践见习活动,为保证这次教育见习达到预期目的,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热爱幼儿教育的情感。本次实习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幼儿园一日教育教学流程,体验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进一步加深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生理、心理、认知规律,进一步强化专业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幼儿教育观。
二、组织机构
组长: 闫锋
副组长:穆达、张立、李永华
成员: 张军、高明安、陈自生、牛凤礼、杨军、王丽
三、实习内容
体验幼儿教育、保育生活,熟悉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培养热爱幼儿教育工作的感情,提高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和保育工作的能力。
四、时间安排
2014年6月9日至6月13日
五、具体措施
1、专业组组织召开教育实习动员会,明确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育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在班主任的领导下,组织学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新华幼儿园工作规程》。
2、各班召开专题会议,进一步加强实习期间纪律教育、安全教育和卫生习惯教育,并对相关工作作好具体安排。
3、每个实习基地由领队教师负责处理实习期间的日常事务,每天安排一名教师接、送学生,负责往返途中的安全,每天安排一名专业教师跟班到幼儿园对实习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安全管理,具体处理实习学生在幼儿园的各项事务。
4、各班建立若干实习小组,推选一名小组长,是幼儿园实习的管理联络员,主要负责本组同学按实习基地学校作息时间进园、离园,下午实习结束后清点本组学生返校情况并及时向班主任和领队汇报。
六、对实习学生的要求:
(1)遵守《新华幼儿园工作规程》、《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心爱护幼儿,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行为,严禁喝斥、责怪、吓唬幼儿。
(2)遵守本校及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按时作息,严格履行请假手续。实习生离园必须向指导老师请假并报告园领导,获准后方可离开。
(3)实习期间,服从幼儿园领导、班主任、指导教师及各小组长的统一安排,特别注意路途安全。
(4)虚心向指导教师学习,接受幼儿教育新理念,苦练专业基本功,妥善处理好与实习单位领导、老师的关系。
(5)注重教师形象,做到举止文明,衣着得体,工作主动勤奋,吃苦耐劳。
(6)实习结束,学校与实习单位一道对实习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劳动纪律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7)学生在实习期间,每天上午7:30以前到园签到,下午5:00结束幼儿园的工作以后
统一离园。
(8)认真做好看课、听课记载,晚自习以小组为单位,对白天的教学活动交流、反思,升华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实际工作能力。
2.社会文化艺术专业 篇二
一、强化社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 强化社会实践教学是提高艺术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任何一个职业都有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是职业内在的要求, 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 即在从事的职业中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的意识。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表现出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指向标。开展社会实践课程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为职业素养的养成提供了一个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 学生可以把课堂教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技能, 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素养。
第二, 强化社会实践教学是职业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的工作类别, 国家职业标准是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能力是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 是完成任务或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职业能力是基本能力加专业能力。课堂教学能够从专业知识出发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 这种基本技能是以后从事职业岗位的基础, 通过社会实践来了解本行业的职业岗位有哪些?每个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又是什么等等。因此学生职业岗位的认知学习就非常重要, 社会实践教学成为现代艺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第三, 强化社会实践教学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技能型人才把专业技能放在突出的位置, 重点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在专业设计过程中通过强化专业技能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若要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就必须提供足够多的设计机会, 这种设计机会很大一部分都是从社会大环境中提取来的。通过各种形式的课题设计, 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 可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学生通过积极准备和辛苦制作各种设计任务, 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 艺术技能也得到了展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仅依靠完成校内的实训任务是不够的。因此, 社会实践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真正实现培养艺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二、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措施
首先, 优化教师资源, 提高教师专业化。优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在强化学生能力本位的同时, 首先要做到为师的能力本位, 教师的能力和素养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程度。加强教师的职业能力,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要求, 也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对于项目导向的工作过程和相关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进修和培训的途径来加强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
其次, 开展仿真工作室。仿真工作室是教师教研和设计活动的主要场所, 是学生实践模拟的主基地。在仿真工作室中, 可以设置不同的工作岗位, 完成从接手设计任务到设计制作、实施的全部工作流程。学生通过仿真工作室的模拟和训练, 可以学会如何承接设计任务, 如何与客户沟通, 如何进行设计策划, 如何把自己的设计产品成功地呈现给客户。这就是仿真工作室的主要职能, 和校内的实训机房有很大的区别。
再次,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育人模式, 是人才培养层面上的概念, 被诸多院校列为重点建设项目,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已经看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各种设计材料特性的认知、应用、设计流程的完善、设计项目的制作、实施等诸多环节, 没有实训基地的配合是很难完成的。引导高职学生走出课堂, 步入社会, 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训基地化为实践, 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把从书本和他人那里得到的间接经验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 在加强个人认知能力的同时提高了个人的社会实践性, 没有实训基地, 这一切都很难完成, 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成为一句空话。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还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创造了条件。
三、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意义
首先, 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职业能力就是基本能力加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在理论学习中表现得不明显, 只有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才能突显出来。把课本或教师积累的知识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 而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却不好检验, 但通过学生制作的作品, 就能直接看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以此作为对该课程学习效果的一个综合考评。这样一幅在校内实训室就可以完成的作品能够体现出设计能力, 却不能正确地体现出学生的职业能力, 艺术作品的市场价值往往要通过市场环节来实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一些赛事活动, 通过校内仿真实训室来完成符合赛事要求的作品, 是体现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在设计比赛中获得优秀成绩的同学, 不仅锻炼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加深了对市场现状的认识, 为以后的学习增加了动力。
其次, 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步入社会。学校课堂的理论学习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 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进而形成基本的专业素质和艺术修养, 但职业素养的养成却要通过社会这个大环境来完成。职业素养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 包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制度, 在职业活动中付出的全部努力。一幅具有社会性质的参赛作品, 要想获得成功必然在其中付出作者全部的努力。完成一项具有社会性质的设计任务或设计项目能够从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提高, 社会实践项目的多次历练必然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因此, 加强社会实践教学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艺术技能课程的教学, 尽管也分为理论授课和实践授课, 这里的实践授课基本是校内的基本训练, 与社会设计项目的实战性不能相提并论。尽管课程教学也在尽可能地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但这种强化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与“招聘进来就上岗, 上岗就开展工作”的用人要求还是有段距离的。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项目化, 开展仿真工作室,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加强校企合作, 强化社会实践, 使学生在实践中与市场自然接轨,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 达到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同时, 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在强化职业能力的同时, 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 真正实现能力本位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摘要:艺术专业有其特殊性, 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实现专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当今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强调社会实践技能, 更加看重能力目标到达的程度。艺术与设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两个环节, 一个德才兼备的艺术设计人才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艺术修养, 还要必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设计技能。本文从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措施和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意义三个方面解决专业课程教学与人才市场需求接轨的问题, 使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需求保持一致性。
关键词:社会实践,课程教学,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社会文化艺术专业 篇三
关键词:社会认知;创作根基;高校;艺术专业
任何一种门类的艺术都无法脱离人和人的生活而存在。很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步入校园时才发现他们的头脑在创作时是空洞的,与现实的距离让他们的作品因缺乏真实而苍白。中小学时代,在家长的保护及校园的包围下,他们和社会接触很少,学校应试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也并不能帮他们深度认识人和社会,并与之建立真实健康的关系。所以弥补是必需的,对当前人和社会的研究应当成为所有艺术专业教学的基础,这样才会不偏离专业课训练的目的,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可能。
1 社会认知的被动接受导致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学习方法和创作思维难以走上正轨
即使是单纯模仿,要想技高一筹,也需要对原作有透彻的理解,更何况创新是建立在有所表达之上,闭门造车的结果只能是无话可说。在步入大学前的十几年时间里,学生们头脑中的社会认知和是非辨别能力大多停留在课本教育和父母观念的影响层面。而且升学考试、课外补习和功利性较强的特长班占据了他们大多数的时间。博物馆参观、主题夏令营、图书馆查阅、撰写论文、读书讨论等与历史和现实近距离接触并得到解析的课程与活动非常少,它们的价值虽被承认,但因与考大学和出人头地没有更直接的关系而被冷落,有些已经丧失了功能,或者干脆就是被取代。结果是应试能力增强,主动的观察、思维、辨析能力下降。这使得他们对社会表面现象掩盖下的真实景况几乎是陌生的。肤浅的认知和程式化的教导使得95%以上的大学生思维模式相同,从众心理重,发现好问题和提出好问题的人极少。而且往往要改变他们思维模式中模糊和错误的部分是非常艰难的。教学计划被全国统一的共同课和各艺术门类的专业课所充满,课堂上有限的教育实在难以撼动多年在中小学课堂和家庭环境中所造就的这一群体的认知观念。
同时,很多毕业生反馈走出大学校门他们需要从头学起。在大学可以很好地完成专业技法的学习,但是进入社会后对实际工作的适应和创造需要往往让他们觉得措手不及,这往往要花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让他们走上正常轨道。此时他们就会感叹象牙塔里的“与世隔绝”是多么大的阻碍。如此下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发现者和艺术表达者将会面对更多的困难。天赋、社会认知、专业技能、文化素养——艺术人才所需具备几项主要条件中,天赋是先天的,后三项是可以借助教育达成的。从重要性、难易程度和获取时间来看,社会认知居首位。遗憾的是,即使是到了大学学习阶段,在中国的高校教学中社会认知的学习也往往是被忽略的。在国外,学生进入大学前已具备积极主动和相对成熟的逻辑思辨能力。培养艺术人才的院系(特别是影视艺术)依然在招生时偏重录取有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青年,他们更希望学生的生活经历使他们更快的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在四年或更快的时间培养出能施展才华诠释生活并推动社会发展的艺术人才,而不是用昂贵的学费去做一场虚荣的游戏。高校入学新生对社会的认知的有限被动接受,使得他们入学后自主学习能力不足,这样他们停留模仿阶段的时间就会较长,不能很快的借助高校配备精良的师资和学习环境进入应有的创作状态。回想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艺坛,开拓性的令人震撼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而他们的创作者恰恰是在政治动荡期间的时势下错失正规学校教育的一代人。城乡广阔天地中数年间非凡的历练造就了他们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认知,一旦他们有机会来到大学校园,表达的冲动催动了如饥似渴、有的放矢的技能学习,使之在学校期间就能从过往经历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创作出可圈可点的作品,也理所当然的造就了他们深厚的艺术创作根基。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人们从各种媒体每天摄入大量繁杂的信息,间接知识的积累早已超过历代前辈,但奇怪的是尽管自称人才者甚多,但他们作为成才标志的艺术作品却多被淹没在浩繁平庸的赝品中。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下,要想提升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成材率,必须重视学生正确的社会认知的培植。从人与生活的研究和跨专业横向联合入手弥补他们成长期间不足的养分。当他们具备相对成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时,大学教育将能真正发挥其教育导向的职能。
2 高校艺术专业课程应以人和社会为本实行深层次教学夯实人才培养根基
专业技能当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但创作理念和思维方式更是人才进阶的基本动力。社会由人组成,了解不同人的行为思想,了解生活的真实面目,了解社会构成和行进的规则,才能与时俱进的思考,才能具备创作的根基和动力。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只有确立健康成熟的内在支持,才能保证稳定上升的外在输出。
将人与社会研究作为高校艺术专业教学的基础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认真实施才能为学生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在大学第一学期的教学计划中通常会设置一些概论课和史论课,概论课包括专业课概论和通识课概论,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专业领域和相关领域有大体了解,以保证后续课程的授课质量。但以学生现有的社会经验和认知能力情况看,这些课程的学习如果单纯是课堂理论教学,那就只是知识的记忆和来自教师单面向解析的吸收,这也是理论课通常难以吸引艺术专业学生的原因。人与社会研究是让学生直接深入社会生活之中,与人建立关系,在较长时间(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接触中,通过观察、访谈、记录,掌握最直接的资料。学生定期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借助教师的經验学识解决疑惑,通过讨论与研究确定行进行方案。最终以研究报告、视听记录成果及艺术作品形式接受检验。在此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对自己来说是具有颠覆性的。它可能是明确的观念形成,可能兼有迷茫、喜怒等情绪的呈现。如果是真正投入学习过程,就一定会有提出问题的需求和表达的欲望。这些从直接经验中所萃取的所得正是他们未来学习专业知识和创作艺术作品的最好土壤,与单纯的课堂教学效果比较是事半功倍的。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还原于作品的难度,这门课程需要高水准的指导教师。社会经验丰富,能深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价值观正确,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了解学生学习习惯和心理特性并善于引导,是对这门课程授课教师的要求。这也是一门教学相长的课程,从这个角度来说形形色色人组成的社会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和老师,它会呈现精彩的问题,也会提供丰富的答案。教师也可从中受益,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与创作资料。可以说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既是教学关系,也是协作关系。另一方面,这门课的检验也是一个加强社会认知的机会。无论是对同一个人物多种视角的观察,还是对这个大千世界不同范围的研究,检验时的成果展示将带来结果共享,这时的学生对他人成果能量的吸收是有经验的和有目的性的吸收,将产生比理论教学更为有效的知识效应。
3 用发展的眼光建立以社会生活为资源的创作纽带培植前瞻性创作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创作不仅仅是技能的练习,在投入的时间里思维应该是时刻处于发酵状态的。在这期间,动机的发现、灵感的激活、思维的拓展、创造的更新,这些都需要视野的开阔与见识的深入。人与社会研究课程很有可能是大多数生活在校园围墙内的大学们与创作资源的首次深度接触。积累对众生百态的认知,获取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连结创作灵感与创作能量生发的纽带,建立正确的创作理念,达成向下根植民众社会生活,向上输送有效创新能力的效果,结出更具表现力、开拓性和启示性的作品果实。如果只强调艺术理论和技能的学习,脱离社会现实,或者一味追求所谓现代抽象的形式而不注重背后的内容,高校所培养的将是功利性的、停滞的、虚浮的劳动工具。当前,在招生数量过多、学生资质不高、报考目的多样、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不达标、就业市场狭窄等等很多原因影响下,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后转行的情况很多,如果说艺术工作者的生存是当下的问题,那么创作力不足则对艺术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而学校也是要负社会认知教育不足导致培养对象创作力薄弱这一责任的。世界上没有电影学校的时候,影响世界影坛的电影大师却频频出现。西班牙导演路易·布努埃爾的第一部电影即成为超现实主义这个新类型的代表作,这与他在咖啡馆与超现实主义诗人们的长期交往有关。美国、西班牙和法国都称他为自己国家的导演,是因为他不但在这些国家生活过,并将自己的见识与思考化为所在国家的银幕上的惊世之作。他的电影大多是一些复杂的人物展现和曲折的故事表述,不但想象力丰富,在表现现实人性的复杂和揭露社会问题方面尤其大胆独到。但布努埃尔并没有电影学院的学历,最初他只是一个对农业和生物感兴趣的异乡学生,但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的浓厚兴趣使得他的资源积累和对此的思考优于常人,这使得他的电影几乎一直在超越自己和这个社会。走出校门将自己置身于生活之中观察和理解,回到校园将课堂知识放在所积累的背景中研究,那么有新元素的艺术创作随时都可以开始。
艺术工作的职能是发现、表达与传播,它为人的生活提供养分,为工作提供能量,并能推动自我的发现与实现。没有生命力的艺术无法实现自身的目标。创新也是一种新的组合,这种重组被激活的可能在高校专业完备的师资和教学环境中更有希望得到实现。在实现社会深度认知的前提下挖掘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创新潜质,增强创新技能的开发力度,可以为艺术领域发现和培植更多合格的人才打下坚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陆花.电影人的成长[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4.社会文化艺术专业 篇四
——艺术设计专业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小时候,学步,是我成长的开始;而今,学步,是我由学生向职业者转变的开始。
——题记
经过大一一学年的学习,无论是心态还是专业技能我都成熟了很多,但与一名合格的职业者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我尚不得知,所以,在暑假进入企业实习,成为检验我一年学习成果的最好手段。
经舅舅帮助,很快我就联系到了实习单位——某某广告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在烟台、威海、北
京三地都有分支机构,它的广告作品曾屡获某某省广告节大奖,是在某某地区比较有影响力的一家
平面广告传媒企业。原本想自己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但与其总经理的一番谈话
之后——更贴切的说是在他对我面试之后——我才意识到这种想法是多么天真。虽然在理论上说,以我的所学已经可以参与金马广告公司的业务制作了,但是,在这位学艺术出身的总经理眼里,一
名大一的学生的能力是有上限的,一开始就参与公司的业务制作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并不是他的主
观猜想,他有他的现实依据,公司曾试用过几个大四设计类专业的实习生,但是他们三个月都无法
真正融入公司,更谈不上进入工作角色。而我,一个大一的学生能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大四的学生三个月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吗?后来的事实逐渐证明,经过我的一番努力,我做到了!
和总经理的谈话结束后,他带我到了公司的广告部,也许是这种过高的“礼遇”无形中提升了
我的身价,广告部那些看上去很陌生的面孔给我送来了真诚的微笑和热烈的掌声,我就这样在一种
轻松的气氛中开始了我的实习。
要融入一个公司,我想,最基本要做到三点:一是要在最短时间里了解并认同企业文化,二是
要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三是要与公司里的同事和睦相处。要在短时间了解并认同企业文化可不是
易事,但经过我对公司墙壁上各式广告语的仔细观察还是有所收获,某某广告用来做对外宣传的广
告语有两条,“印前设计,我们更专业”和“选择某某,你就选择了一个品牌”,前者指明了公司的业务性质和专长,后者在强调公司对金马品牌所蕴涵的信誉和价值的高度自信。一进广告部就能看
到那句每个员工都引以为傲的话,“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在广告部成员的身上也的确能感受到那
种与众不同的自信,而另一句话可能是他们富于创造性的工作的最好诠释,“广告的本质是创新,比
创新威力更大的就是颠覆。”一个成功的企业会让他的企业文化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里,而作为员工
如果能把企业文化装在心里也必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这些只是我刚进公司时对某某企业文化的肤浅的认识,但是,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才使我在意识上较快地贴近了这个群体。
某某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学步
虽然我并不是公司里的正式员工,但我必须像正式员工那样遵守公司里的规章制度,和正式员
工一样按时上下班就是我首先要做到的,这使我更进一步融入到公司的员工行列。和同事们搞好关
系是最不容易的事,直至实习的最后一天我也一直在做。总经理事务繁忙,要他指导我如何工作显
然不太实际,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如果我想真正学到东西,得到锻炼,我只能请教身边这些工作
经验丰富的同事们。一开始我能做的只是帮他们查资料,收发邮件,俨然是一个局外人,但我一直
没有放弃争取参与制作的机会,在没有属于我的固定机位的情况下,我就试着用笔和纸画小稿,然
后主动找艺术总监让他给我评价一下,就这样,我的创意开始被注意,接着是被采纳,在我进入公
司的第四天我终于得到了上机制作的机会,是给一家房地产公司做一张楼盘开盘邀请函,我的方案
最终被客户采用,这也揭开了我参与制作的序幕。
招贴、名片成了接下来很长时间里我要做的东西,在学校学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知识在这里
帮了的我大忙,也就在这时,我发现广告部不少制作人员并没有学过美术,他们的方案完成后,艺
术总监就召集大家坐在一起,讨论方案的优、缺点,方案是否可行等内容,几乎公司所有的广告作
品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样使大家在讨论中得到了共同的进步,而这就是他们没学过美术,却照
样能做好平面广告的原因。
就在我企盼着能做点别的东西的时候,我接到一个通知,总经理让我准备一下,在公司例会之
前,给广告部全体成员讲点设计知识。讲课?是不是在开玩笑啊!这是我的第一反应,但白纸黑字
写着,的确是真的。几经思量,我决定用我的所学的设计知识,结合我在做业务时遇到的问题,给
他们讲讲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标志设计,虽然讲课时有点紧张,但终究是没有出错,最令我震动的是,包括艺术总监在内的广告部的所有成员都在认真记着笔记,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公司的一个
传统,每个暑假都会请几个在校大学生给广告部的员工讲设计知识,作为一个广告公司,如果能有
这样的学习传统,必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我至今还没有忘记,他们在听到自己未曾听到的东西时
眼中闪过的光亮,我没有理由不在学校里多学点知识,因为知识就是创意诞生的基石,也是一个人
发展的保障。
在这次讲课之后,我在广告部的人气一路飙升,而这也给了我参与制作大型业务的机会,我和
所有的广告部成员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突击完成了一个企业形象宣传画册来参与竟标,在总经理
宣布我们公司的作品竟标成功之后,我和他们一起欢呼起来,这时我发现,我真的融进了这个集体,有了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在我实习的最后一个星期,我突然有了种融会贯通的体会——好像
一下子明白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标志、图案等看起来枯燥的课程的意义,同时也感觉到,突然
出现了很多我不明白的东西,我想这些也正是我回学校需要解决的问题。短暂的一个月很快成为了
记忆,在找总经理帮我填实习鉴定表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我俩彼此会心一笑的话,“这么快就到时
间了?”他很希望我现在已经毕业了,能留在他的公司里工作,看着鉴定表上给出的评价,心中有
种莫名的感觉,我终于得到了肯定,是对我一年学习成果的肯定,是对我选择艺术之路的肯定,更
是对我选择某某学院的肯定。
对我来说,这次社会实践的意义不是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不是认识了一群广告人,而是,我,一个大一的年轻人终于在社会中得到了一次真刀实枪的锻炼,对自己的不足有了更为清醒的认
识。在某某广告有限公司,除了我,还有另外几个大一的设计类学生也在实习,但直到我实习结束,他们还是没能加入到公司的制作队伍,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行之有效的手段来系统地表达自
己的想法——他们在大一根本没有接触过各种绘图软件,他们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想法用恰当的图形
语言来表达。而公司需要的是精通理论而且动手能力强的人,他们缺少了动手能力,就像少了进入
大门的钥匙,只能被拒之门外,而我虽然动手能力比他们强,但我的绘画功底和理论水平有相对不
足的地方,这些就是我今后必须提高的重点。
我在某某广告实习的成功除了技术因素,还有更为重要的,那就是在学校一年培养出来的守时
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这是我在公司里得到同事们认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一个月的实习我没有迟
到过一次,因为我在学校一学年都是全勤,守时早已成为我的习惯。做了一年的班长,我早已明白
无论个人能力多么强,都无法与团队相比,尤其是在广告制作上,合作才意味着成功,团队意识早
在我的心里牢牢地扎下了根。通过努力我较好地融入到了某某广告公司,在那里我同样也学到了很
多在学校里未曾接触过的东西,比如说苹果机的操作,平面广告的印刷等在公司里非常实用的知识
和技能,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我知道了一个合格的员工应具备的品质,对公司的热爱、对工作的热情、对客户的微笑,一个都不能少。
这个暑期的实习是我和就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虽然结果并不坏,但却让我有了更为强烈的紧
迫感,因为我切实感受到了那种无处不在的竞争,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还得用更多的知
识来武装自己,第一次“学步”,我迈出了正确而坚实的一步,总有一天我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大步
5.社会文化艺术专业 篇五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报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预见性。面向当今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是专业得以发展的动力。把握社会需求状况,一方面要进行需求调查,另一方面还要进行需求预测,这样才会有的放矢,依社会发展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好前期准备。提升环境品质的需求已是当代社会,更是未来社会追求的目标。目前,我国环境艺术方面建设的层面主要是在室内设计和装饰、装修等内容上,装饰艺术教育也侧重于此。但随着时代发展,装饰艺术设计的内容将大大扩展,涉及的范围也将更加广阔,展望未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设计人才是装饰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
2.系统性。装饰艺术设计是一项极其综合的系统性行为,包含着与之相关的若干子系统。它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系统性特点和要求,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体系。如何能培养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装饰艺术设计人才,是制定专业建设计划思考的重点。
3.特色性。这里所谈及的“特色”是指办学特色。就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而言,不同性质、基础的学校都有各自发展方向和目标。从行业发展和管理的角度看,高等职业的助学院校在学生拥有两年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建设以室内设计为依托,侧重于建筑内环境设计、展览展示设计和模型设计与制作的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构成开办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特办学特色。
4.创造性。创造是设计的灵魂。装饰艺术设计是创造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中不能只满足于设计方法和技艺的传授,在艺术和设计之中,创造是它的主要特征,也是生命活力之所在,调查报告《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报告》。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上,要充分强调创造性的特点,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为主线的设计教育思想。
5.适应性。在装饰艺术设计方面,它所涉及的范围应该远比现在广泛的多,对知识面、知识结构的要求将更高,它需要有相应的能力来适应并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社会的需求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面对未来的人才市场,要求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来自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广的专业知识面。抓住装饰艺术设计涉及面广,要求设计者适应性强这样的特点,高职院校及助学院校在制定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时要充分认识这一点,结合其专业的特点制定有效可行的教学计划。
结合装饰艺术专业的特点,提高职业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应根据社会市场的需要,以培养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为主。并以此为目标,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规律,师资结构、教材系列和与其相对应的实训基地。
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调查现状分析
6.测控专业专业社会调查指导书 篇六
三亚学院理工分院
2014年 6月
《专业社会调查》指导书
一、调查目的:
学生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上社会, 专业社会调查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测控技术与仪器、汽车自动变速器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概况、前景以及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包括测控系统,自动变速器设计、传感器设计、设置、开发、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和能力。可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条件着重1—2个方面学习,如系统开发或维护、管理,增值服务等。)
二、调查要求:
1. 充分认识本次调查实践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调查实习单位分配的任务。
2. 调查了解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了解用人单位对测控技术与仪器及对汽车自动控制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要求。
3. 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人员及对汽车自动控制人员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
4.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人员及对汽车自动控制人员的管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
4. 征求用人单位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人员对汽车自动变速器方向设课的意见(包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
三、调查内容:
1、主要在电子技术,测量仪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汽车自动变速器以及其它公司,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技术部门调查了解测控技术在其行业的应用状况,体验该行业的工作过程,工作流程,技术和生产管理等。
2、调查该单位使用的测控仪器,电子硬件设备(如精密测量仪器,各类传感器,计算机系统、通信系统,测控系统,),软件系统(测控软件,通信软件,输出输入软件,管理服务软件及其它增值软件等)。
3、调查用人单位的专业队伍人员构成和知识结构,从而了解用人单位对电子技术各专业设课的需求(包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及相关的电类,车辆工程,计算机类课程)。
4、努力争取多参加实习单位的生产第一线工作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专业技能,了解用人单位对测控技术各专业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
四、调查方法与步骤:
1、调查方式:以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院组织专题报告、参观实习后组织信息交流和总结。
2、调查单位或场所:
(1)当地的测控仪器设备制造、销售公司;电子信息服务的中控集团,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移动通信等中国骨干通信公司,及其下属业务部门,客户服务网点;
(2)吉利集团汽车生产基地,湘潭吉利自动变速器生产基地,湘潭风电公司。
(3)大唐电信,中兴通信,华为公司,等大通信公司,及其在当地的业务部门,客户服务网点;
(4)三亚海上军事博物馆,北京科技馆,北京航空航天中心。
3、实习进度安排:
第一周:根据自己选定的实习内容,选择实习单位报到,听从实习单位相关人员的指令安排,熟悉工作环境,到指定的工作岗位就绪并开始初步进入工作状态。
第二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观察其它同事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认真学习领会工作的内容,多听公司内部人员的指导意见,端正态度,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
第三周:基本掌握自己所属的工作内容,并且能够领会其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第四周:进行本次的实习回顾和总结,撰写实习报告,回校报道。
利用夏季短学期中的两周自己联系实习调查单位,办理实习调查手续,个人
或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实习调查,每个调查笔记,实习日志,实习结束时个人完成调查报告,请调查单位填写实习调查鉴定。
4、调查方法:
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以及规定的实习内容选择实习调查单位,听取专题报告、参观、座谈,参加现场实习,学习和交流总结
五、组织与纪律:
1. 服从实习调查单位安排,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实习单位分配的任务。每天做好实习笔记。
2. 虚心向专家和师付学习,多了解情况,不懂多问。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
3. 在调查实习期间不无故缺席、迟到、早退。缺席两天,则当缺课1/3处理,没有学分,以后重修。
六、调查报告内容及要求:
(一)内容:
1、实习单位简况,特别是与测控相关的业务工作要详述。
2、实习单位的制造,调试,销售概况,工作流程等。
3、实习单位使用的硬件设备(如传感器,控制器,电子设备的设计,调试设备,服务器,客户机等计算机系统),软件系统(测控软件,电子设计软件,仿真软件,通信软件,传感网软件,服务软件及其它增值软件等)。
4、实习单位的专业队伍人员构成和知识结构,从而了解用人单位对电子工程专业设课的需求(包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及相关的电类,测控类课程)。
5、参加了哪些实习单位的技术工作实践和各种技术活动,了解到用人单位对电子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哪些具体要求。
6、本次实习调查的感想和体会。
七、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根据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和实习报告,由带领实习老师给予评定:优或良、中、及格和不及格。(考查)
及格以上得2学分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
《现代检测技术》,周杏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梁森机械工业出版社
《金属工艺学》王英杰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7
《电子工艺》刘任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8
《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孙仁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9
九、调查报告说明
根据测控专业(自动变速器方向)教学计划和“调查” 大纲的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实践,了解某一具体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或相关行业的概况、发展前景以及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这样安排认识实习也是为学生将来更好地走上社会作准备。
十、安全问题和注意事项
在参加分院组织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独自找单位实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安全;每个学生要遵守实习调查单位的安全规章;实习调查过程中不要去对人身的安全有危险的场所;不要戏闹,不要野浴,以免产生危险。
编制人:闻福三
审核人:刘庆云
7.社会文化艺术专业 篇七
一、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性要求
之所以探讨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创建, 是因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更需要将创新性思维应用于设计实践中, 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 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性更广、实践性更强、创新性要求也更强。
1. 实用性广泛
艺术设计专业体现了实用性强的特性, 它综合了很多相关专业, 同时作品也会在很多领域中得到体现。这就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对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高。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 首先要完成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掌握大量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 其次, 将理论知识投入大量的实践中, 形成自己的作品, 在作品当中发挥创新思维。最后, 应用实践出的作品, 将创作出的作品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
2. 实践性强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学习的任务主要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对设计理论知识的掌握, 这一部分是基础部分, 也是创意之花开放的土壤;另一方面是如何把这些理论在设计中进行实践。这部分是目的,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不是单纯的理论传授, 更要注重实践。所以,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足够重视艺术设计实践部分。在艺术设计课程的开展过程中, 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去投入到实际的设计中去, 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在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 才能获得更多新颖的想法, 才能够创新。实践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灵魂, 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没有实践一切理论都是空谈。
3. 创新性要求高
艺术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所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教学的重点, 和其他专业实践不同, 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不仅仅停留在技术方面, 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 要将自己的个性化思维融入在实践当中去, 在设计的过程中, 可以说一百个人眼中, 要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每个设计作品都是一次创新的成果。在目前看来, 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开展了实践项目, 但多数忽略了实践中的创新意识培养。
二、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
创新能力可以看作是在解决问题时能找到新的、不寻常的方法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适与生俱来的, 而是长期训练获得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对资料灵活应用的能力等, 所以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 其中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如个人的性格、知识的积累、心理因素、对于创新的追求等。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的影响, 生活背景、群体影响等。这就要求我们对创造力的研究具有系统性。
三、建立以专业竞赛为驱动的艺术设计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大学生专业竞赛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有着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具有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优化人才培养。建立以专业竞赛作为驱动的艺术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让学生在专业竞赛中提高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
现阶段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两种模式, 一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主要的方法为:1.教师传授理论知识;2.分段练习;3.教师或学生自选题目进行课程总体应用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受到很多的限制, 比如教师的个人水平及对训练项目的理解, 虚拟命题的主观性及无对比性。显然, 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第二种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将虚拟命题转变为企业及社会需要的真实项目, 这也正是现在高校设计专业教育所提倡的“真实项目进课堂”。现在很多高校、尤其是地处相对落后地区的高校, 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受到产业背景、企业的支持与教师的综合素质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 这个口号往往流于形式。而专业竞赛的引入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 因为专业竞赛往往是与企业合作, 题目包含真实项目, 也有虚拟的公益性命题, 涉及的面广泛;从创新性与技术性等层面来看, 专业竞赛即具创新的空间, 又有现实性;同时, 成果评价也更加具有直观性及权威性。
1. 构建国际大赛平台
在互联网广为普及的今天, 国际大赛已经不再象以往那样遥不可及, 各种国际性设计竞赛的信息可以通过专业网站发布或网络传播轻而易举的获得, 即便是相对落后的地区也不必因为和大城市的地域差距而影响到信息的接收。由于设计专业的专业性质决定了设计的视野需要更加国际化、设计理念要与时俱进, 所以为学生构建参与国际竞赛的平台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 在参赛之前, 首先要对参加的赛事有所选择, 尽量挑选一些与课程训练相对接的项目;其次在设计竞赛前,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辅导, 分析项目的选题, 同时对学生的参赛心理进行辅导。
2. 构建国内竞赛平台
近些年来, 国内很多的赛事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比如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台湾时报主办的“金犊奖”、以及在国内形成惯例定期举办的“中国之星”设计艺术大奖和一些国内专业设计协会 (团体) 知名高校机构主办的设计竞赛, 这些竞赛针由权威部门承办、选题具有广泛性, 体现了市场化与学术化的特点。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竞技及交流的平台。
3. 构建校内竞赛平台
对于专业竞赛的组织与构建, 不能只着眼于高层次、高水平的赛事。因为既然是设计竞赛, 就免不了竞争与淘汰, 越是高层次的竞赛这种落选率也就越高。很多学生会因为参与专业竞赛屡战屡败的经历而感到沮丧、失落, 此时适当的组织院内、校内的专业竞赛就显得由为重要, 一方面这种校内竞赛更符合本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 项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另一方面, 这种竞赛可以适当的给学生鼓励, 会使他们对专业更加热爱, 学习兴趣会更浓厚、行动力会更强。校内的竞赛不但可以在专业技能上锻炼学生, 还可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事态度和价值观。
四、建立以社会实践为驱动的艺术设计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特点,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实施以社会实践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区域、全国输送合格的人才是当务之急。现阶段对于艺术设计学生就业过程中, 大多数企业要求具有社会实习经历这一现状, 针对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缺点, 建立以社会实践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在教学中突出实践。
1. 建立面向设计行业的课程体系
要想推动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建设, 首先要了解艺术设计行业对学生的需求, 结合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 根据设计行业的需要, 调整课程安排、培养目标, 注重课程基本理论的扎实性, 以及在理论的基础上的实践能力培养, 加强职业技能培养部分的加强。形成纵向有序衔接, 横向合理交叉的课程体系。
2. 根据市场需要及自身特点确立艺术设计学科的核心研究方向
对于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可以根据本地区及自身的特点确立符合自身艺术设计学科核心研究方向, 不必一味复制其他院校的教学体系及研究内容。比如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将自身的核心研究方向确立为为本地区输送优秀的设计人才上来, 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中可适当加入民族民间艺术设计的相应教学内容及项目。在课程的设置及内容比例上也可以根据该地区特色产业进行适当的倾斜配置。
3. 以产学研为特色的毕业实习模式
对于毕业实习, 现阶段很多院校采取的是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 脱离学校教师的辅导的分散实习, 这样的实习方式具有一定的弊端, 一方面是学生不一定都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实习单位, 有些勉强找到与本专业无关的单位进行实习, 有些甚至找不到实习单位。另一方面, 这种分散实习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和实习成果的评价, 实习效果不尽人意。所以改革短学期实践内容及体系, 增强毕业生实践的目的性、实践性、系统性, 重点在于开展以产学研为特色的毕业实习体系, 通过建立一系列的配套建设, 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同时结合教师的课题研究, 学生可以选择参加教师的横向科研项目、到企业、设计公司参与实际项目开发, 或者到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训基地实习。通过这种途径学生学会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在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同时完成实习与就业的衔接。
艺术设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永恒的主题, 立足于现实, 着眼于未来, 希望能通过对专业竞赛和社会实践双重驱动下的艺术设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寻找出一条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摘要:随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扩招, 一些问题随之出现, 如何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出发, 以发展的眼光, 探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改革, 艺术设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十分必要。专业竞赛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有着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具有的创新教育功能, 通过建立以专业竞赛为驱动的艺术设计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以社会实践为驱动的艺术设计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对当下艺术设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乃至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寻找出一条新的出路。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家阳.林家阳的设计视野——设计创新与教育[M].三联书店, 2002.10.
[2]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7.
[3]王永生等.构建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实践的长效制[J].中国高等教育, 2010.6.
[4]董方旭.况晓慢.高校学科竞赛运行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 2010.14
8.社会文化艺术专业 篇八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岗位需求;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531-03
本文从当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多数院校的专业办学实践入手,进一步分析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以期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年来相关的教育文件及研究论文,并收集和参考了20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及专业建设方面的有关资料。
1.2调查法通过访谈法对20家社会用人单位(包括商业健身俱乐部、健身中心、体育产业开发公司、群众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和大型企业等部门)的领导或负责人进行调查,并对本专业毕业生、实习生200余人进行问卷或访谈调查,了解当前大众健身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岗位工作对本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1.3逻辑分析法对当前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现状并结合社会需求调查等情况进行推理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
2.1.1社会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随着体育市场的逐渐完善、人民群众体育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健身指导人员(尤其是私人教练、各热门健身项目的授课教练等)以及健身市场的开发与经营管理人员等都将带来极大的社会需求。据调查显示,目前的从业人员中多数人员由于缺少必要的专业学习或专业教育,理论知识相对缺乏,特别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实际需要开具健身运动处方并进行运动营养、保健等科学指导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此外,在市场开发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也相对较差。由于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或不足,势必影响了体育健身服务质量与市场的开发。
2.1.2职工体育的广泛开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新的领域据调查显示,不少知名企业不仅投资建造了体育场馆和组织各类员工体育活动,而且定期为员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充分认识到了员工拥有健康的身体不仅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条件,而且也是减少医疗费用的有效措施。此外,当代体育文化的重要魅力之一还体现在其精神文化,即弘扬人文精神,通过“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有助于培养一流的员工队伍,从而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调查显示,目前各相关企业尚缺乏开展职工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人才和科学健身指导人才。随着企业对体育文化的重视和职工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必将成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的新领域。
2.1.3社区体育的开发与发展呼唤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各类居民健身活动站(指导站)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参与活动的人员以老年人群为主,大批的退休职工(包括下岗人员)拥入社区也是一种必然趋势。此外,双休日、寒暑假等节假日期间各类人群对体育健身均有较强烈的需求。据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与发展中对于体育设施、体育场馆的投入逐渐加大,特别是随着大众体育消费观念的提高和对体育健身的强烈需求,社区建设中经营性的运动场馆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在商业体育俱乐部健身的人群占体育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调查显示,当前社区健身场馆的经营中专业管理人员及健身指导人员相对缺乏。随着国家对社区体育的高度重视和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开发与完善,必将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
2.2社会需求岗位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通过对社会需求岗位相关负责人的访谈调查以及本专业毕业生、实习生的岗位工作实践,我们认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应具备如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才能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的需要。
2.2.1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应较好地掌握各项健身技能及其专项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运动人体科学和人文社科等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能用较系统和扎实的业务知识为会员做高质量的健身指导;掌握一定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及大众体育的组织管理等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以适应健身俱乐部及大型综合健身场馆的会藉部、市场部等相关岗位工作需要,并适应社区体育、职工体育的深入开展对本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2.2.2具有较高的健身指导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较好地传授健身运动技能,并能运用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为会员提供健康诊断与科学健身指导(包括体质测量与评价、运动处方制定与实施、运动营养与保健等方面的指导)。为了适应健身教练岗位工作的要求,还应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如“国家级健身指导员”、“体适能教练”和由红十字会认定的“心肺复苏急救”(CPR)等职业资格证书。
2.2.3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岗敬业,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并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言谈举止,以及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扎实的业务功底做好健身服务工作和各项管理工作。
2.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思路
2.3.1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学科基础与基本要求在国家教育部本科专业规范中已明确规定了社会体育专业的主干学科是“体育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1]。作为由三大主干学科相交叉而形成的体育学专业,有着与众不同的学科基础和专业特色,不仅与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应用社会科学的联系极为密切,而且涉及了体育学二级学科诸多领域的知识,如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等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从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分析,应系统学习和了解体育社会科学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社区体育与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及推广等基本知识和方法,能够适应大众体育、全民健身和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从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分析,应系统学习和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技能,能够胜任体质监测、健康评估、制定健身运动处方与健身效果评价,并能提供体育保健和为特殊人群提供健身指导等。从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分析,应具备指导大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基本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掌握常用的体育健身方法与技能,熟悉常用健身器材的使用方法,并具备较高的指导水平。此外,随着体育休闲产业的兴起,了解并掌握体育休闲理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理论,以及户外运动相关的技能与指导能力等,都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2.3.2当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从多数院校课程设置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上围绕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的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并根据各地区特点和学校办学优势设置相关类别的课程[2]。总体而言,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合理,但也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1) 课程门类较多,但主导方向模糊,专业主干课和特色课不够突出。2) 课程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相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由于受学校教学场馆、设备等硬件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尚有较大的局限性,使学生对相关的岗位工作显得力不从心[3-4]。3) 知识覆盖面不够广,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相对缺乏。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使学生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并引导和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
2.3.3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以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和思考:
2.3.3.1面向市场,适应需求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因此,我们要把人才培养的视野投向社会、投向市场,在服务于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要以现阶段我国体育休闲与健身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课程并加以改革创新。
2.3.3.2按有关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设置课程,突出主干作为支撑社会体育专业的三大主干学科,都有体现其学科特点和要求的相关课程或课程群,专业主干课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的专业课程,能授予学生最核心、最基本和最精华的知识。因此,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按照教育部有关专业规范的要求,突出主干课程,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校自身优势与办学特色开设专业特色课程。
2.3.3.3横向拓宽、纵向加深专业领域,培养宽厚的专业素质在加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以使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纵向加深,并通过跨专业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和适应能力。有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学生的后劲才大,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岗位和职业不断变化的需要。
2.3.3.4与社会需求接轨,突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实践教学环节引入教学过程是适应形势发展、改革教学模式的必由之路[5]。除必须参加的专业实践、实习外,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都应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实践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3.4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总体构想
2.3.4.1课程设置的总体框架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社会需求岗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课程设置应由如下几部分构成。
1) 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人文素养和现代科学知识等基础素质为教育目标。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及人文社科类等课程。一般以公共必修课形式出现,其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多为限选课。
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主要包括构成体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类课程,如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以及体育教育科学类等课程。一般多以必修课形式出现。
2) 专业课:按照教育部有关专业规范设置专业主干课(或核心课),授予学生本专业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以必修课形式出现。主要包括:①专业理论类:大众体育与休闲健身的理论与实践课、指导大众科学健身的理论与实践课等;②专业技能类:围绕当前市场需求量较大、大众参与度较高的健身项目开设相关的课程,如健美操、健美运动、游泳与救护、网球、羽毛球、篮球和太极拳等,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的健身技能,另一方面也为其后的专项提高奠定基础;③专项提高课:紧密结合岗位需求和学生个人特点选择1-2个(或主、副项)技能项目加以提高,形成本人的专长。
3) 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 专业方向限选课:为使学生在专业的纵向上加深或横向拓宽而设置的专业性较强的选修课。可以设置为课程模块,也可根据各院校优势、特色与传统而设置专业方向。如体育休闲与健身指导、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旅游(或户外运动)、健身俱乐部私教、高尔夫运动与管理、社区体育或职工体育等方向。此外,还应随着市场变化开设新兴健身项目的选修课,如水中健身、瑜伽、壁球等课程。
任意选修课:其课程特点应突出地表现为跨学科、跨专业以及边缘交叉或综合课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领域和就业的适应面。
4) 实践课: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应使课堂教学与技能培养和专业实习紧密结合,在教学计划的每一门课中都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践课,并使相当比例的课程学习放在专业实验室和专业实践基地进行,如体质测量与评价、运动处方、器械健身、新兴健身项目介绍等课程。
此外,为了更好地与就业接轨,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为学生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必要的基础,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专业教育和学习的基础上,努力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必要的基础。
2.3.4.2课程设置与改革的特点1) 高度的适应性、统一性与多样性。课程体系符合教育部的有关专业规范,适应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并适应了社会发展与岗位工作的需求。既按有关规范设置了本专业共同的核心课程,又可发挥各院校的办学优势,开设特色专业方向与相应课程。以避免出现某些学校偏离专业规范而随意设置课程的现象。
2) 主干课程突出,专业特色鲜明。在专业课程筛选中,尤其注重增加休闲健身类、减少竞技体育项目的内容,以避免与体育学其他专业(如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的课程相雷同,突出专业特色。如体育休闲理论与实践课;指导大众科学健身的理论与实践课;当前大众参与度较高、社会需求较大的健身技能类课程。
3) 夯实基础,突出技能。将基础课提到应有的高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大基础性课程的覆盖面,改变高校体育专业以往课程设置中基础知识薄弱(如人文社科课程比重不足)的现状;并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如开设专项技能提高课),使其成为学生步入社会的敲门砖。
4)加大选修课比重,拓宽专业知识领域,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专业限选课仍是学生应掌握的内容,但面向不同的领域,不仅有利于发挥学校办学优势与特色,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任选课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有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深入。
5)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与人才市场接轨,与岗位需求衔接。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和岗位工作的结合,使课程设置与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6)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自身办学困难,增强办学活力。通过与健身俱乐部等单位联办教学实践基地等形式,解决高校自身场地、设备不足等困难,如新兴健身项目介绍等课程,可利用教学实践基地授课。实践证明,这一途径是完全可行的。
3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健身需求的不断增多,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但目前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有所脱节。只要以市场为导向,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合理设置课程并加以改革创新,定能在服务于社会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1998.
[2] 赵顺来,刘颖,徐大林等.适应社会,办好社会体育专业,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1):18-19.
[3] 冯晓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影响因素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3(2):72-73.
[4] 程杰,龚健.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5):38-41.
【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推荐阅读:
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未来08-03
政治社会公民文化10-16
文化比较与社会时间08-14
美国文化与社会论文07-29
酒文化的社会功能09-03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09-24
新媒体与社会文化10-31
英国社会文化知识点09-07
培育知识产权文化,促进社会创新发展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