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2024-10-03

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基本含义(12篇)

1.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篇一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教材分析:

“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是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等相关概念。

2、角色扮演法,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1、区域的含义和主要特征是重点;

2、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概念及影响因素为难点。教学方法

比较法、多媒体演示、逻辑推理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我们在必修一和必修二分别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接触过很多的地方,各个地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往往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些不同的地方称之为区域。那么什么是区域?区域有哪些类型?我们怎么来划分区域?区域又有哪些特征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主要来学习的内容。板书: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2、区域的类型

A.人为划定的区域,如国家、行政区等

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降水量区。

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汉族区和少数民族区等。

请同学们注意,区域往往是用一个指标或者多个指标来进行划分的!习题:

下列区域是按照单一指标来进行划分的是

①热量带

②干湿区

③我国三大自然区

④文化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下列关于区域类型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都是按单一指标来划分的

B.区域划分是在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 C.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客观上并不存在

D.由于人们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板书:

二、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界线是明确的,有的界限的模糊的。

2.区域内部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教师:1.区域与区域之间是有界线的,有的明确,例如:国界、省界等;有的界线模糊,例如地形区、气候区等。2.区域内——相似性、连续性: 区域间——差异性

请同学们完成P2活动

热带沙漠区:干燥、炎热;耐旱植物;骆驼

在沙漠中旅游需注意:防晒、防沙、防中暑、防迷路,注意昼夜温差等。

热带雨林区:高温多雨;河流径流量大;植被茂密,高大乔木为主,生物资源丰富。

热带草原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旱少雨;大型动物生存:狮子、长颈鹿、羚羊(季节性迁移)

高山地区:干燥,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较低,人烟稀少

请同学们完成P3-4活动。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旅游区有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特色。中心商务区有商业和服务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章的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部分内容,主要了解了区域的概念、分类以及如何来对区域进行划分。特别是我们重点学习了区域的基本特点。请同学们一定在课后通过联系我们生活当中的区域来加深对本节课的印象。

设计: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 1.概念

2.分类及划分

二、区域的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差异性 3.区域具有优势、特色、功能 4.区域与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2.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篇二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要求

(一) 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式教学法具体实施时, 首先要让教师定位好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 在备课时, 要精心设置课堂讨论问题, 并且为问题的提出提供精心的情境铺垫,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确保学生的思维朝着问题设置的方向发展, 防止学生思维跑偏的情况。高中生这一阶段, 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 如果角度把握不佳, 教学效率的提升也就无从说起, 因此, 好的引导是关键。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提出,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的评价, 不能全盘否定。

(二) 围绕某一中心问题

学生不管是在全班讨论还是小组讨论中, 讨论的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方向, 围绕某个问题展开讨论, 防止学生思维跑偏, 通过对某一问题的充分讨论, 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互相讨论与学习

学生之间应互相讨论、互相倾听、互相解释, 提供各自的观点, 使得知识更加完善, 提高内容的理解度。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 不仅培养了思维能力, 而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对学生素质能力的成长有积极意义。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

(一) 建立好讨论小组

在进行课堂讨论前, 需要建立好课堂讨论小组, 一般以4人为一个讨论小组, 教师在分组前要根据学生历史知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强弱情况进行分组, 确保每组学生的能力相同, 优势互补, 男女搭配。在教学时间中, 教师应告诫每组成员相互尊重, 不能因为小组中某个成员能力较弱而嘲笑, 要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 并鼓励他人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于小组中成员表达能力较弱的, 可以多给这类同学课堂发言的机会, 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探讨, 相互提升。比如, 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节中, 教师可以由全班学生自由选择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爱国将领、普通中国工农学生、爱国民主人士四个群体, 每4人为一小组, 讨论的问题为:面临当前的国家形式, 作为各类不同群体的你们, 将会采取什么行动?能否拟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接着, 让学生经过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如选择学生群体的就给出了上街游行、演说、报刊发文等实施计划。这样的教学设计, 不仅培养学生思维意识, 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 拟定好讨论题目

高中历史内容详尽, 知识点众多, 但是并不是每个知识点及每个历史事件都值得深入探讨的。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讨论的话题一定要仅仅围绕课程内容的重点, 选取有价值的内容, 使得讨论结果既源于课本, 又高于课本。问题的设置应尽可能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使学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如果难度太低, 讨论的价值就不能实现;而如果难度太高, 就会脱离教学实际, 另外, 在问题的设置上应有一定的开放性, 不应局限于某一具体答案, 可以是多种理解, 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度。比如, 在学习“唐、元两朝”时, 题目设计上就不能设计“唐朝与元朝有什么区别”这样的问题, 要针对某一点进行设计, 比如此类问题“唐朝和元朝在两个朝代在经济与文学上分别有哪些发展?”这样, 教学的重点就能突出。

(三) 把握好纠错时机

学生历史知识水平会局限其思维水平, 使得范围一旦扩大, 思维上很容易出现偏差与错误,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 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 对于学生的理解或者想法应进行正面的评价, 即便学生的内容与课程实际有较大偏离, 也不能横加指责, 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思维回归到课程实际中。实际教学中, 教师正确的纠错法是让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时间, 将自己所想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通过倾听, 在学生回答完成后, 针对学生思维误区进行纠错。例如, 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课程内容时, 对于问题“辛亥革命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活动, 这个观点对吗?”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正确的, 并且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 然而有的学生在阐述该观点时, 只是谈到了反封建方面的观点, 并没有指出反帝的概念。对此, 教师应在认真倾听学生的阐述后, 进行相应的评价, 首先肯定学生的认真思维精神, 然后对学生阐述的反封建观点进行点评, 给学生更深刻的理解, 接着在指出学生反帝观点上的缺失, 让学生对内容中提到的《辛丑条约》认真阅读, 学生就会形成“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这一观点, 因此, 辛亥革命不仅是反封建革命活动, 同样也是成功的反帝国主义革命行为, 这样既帮助学生补充思维上的不足, 又丰富了课堂讨论氛围,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语:总之, 在新课改背景下, 要积极改革现有教学手段, 将讨论式教学方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 不仅能够补充课堂内容的不足, 还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因此, 在具体实践时, 教师应组织好课堂讨论, 设置合理的讨论话题, 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摘要:高中历史一直以来都被学生认为是一门枯燥的学科, 大量的知识点记忆以及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使得很多高中生失去历史学习的兴趣。新课改背景下, 为了改革历史教学困境, 引进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能够提高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结合教学实际, 具体探讨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期为广大同仁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张金学, 张宝歌.构建探究讨论式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23) , 32-34.

[2]杜三喜.历史课堂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法的有效运用[J].学周刊, 2014 (28) , 74.

[3]唐永宏.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J].文学教育 (中) , 2010 (09) , 100-101.

3.网络舆情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篇三

摘要当前,网络舆情是社会现实中舆情的真实反映,它既可以通过正面的宣传引导广大网民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也可以通过负面的报道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本文主要对网络舆情的基本含义和特点的进行了理论的分析,从而为网络舆情的管理和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网络舆情含义特征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7月19日)”显示:截至 2011 年 6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4.85 亿,较 2010 年底增加了2770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 36.2%,较 2010 年底提高了1.9 个百分点。随着网络的普及率和网民数量的快速增多,互联网已经迅速地成为社会舆论的策源地,扮演着主要信息源的角色。广大民众对社会问题产生的看法和意见、情绪将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来释放。因此,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很有必要高度关注网络舆情,并把它作为政府谋划、部署和开展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

一、网络舆情的基本含义

舆情的定义有很多种,不同国家、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定义,但至今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权威性定义。王来华认为: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张克生认为:舆情可以就是社会客观情况与民众主观意愿,即社情民意。王建龙认为:社会舆情,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群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见和要求的综合表现,是社会发展状况的温度计和晴雨表。在此基础上,刘毅学者给舆情下了一个定义:“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己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笔者认同这个观点,认为其指出了舆情有别于舆论的一般特征。

网络舆情是伴随着网络这一全新的媒介而出现的,同舆情一样,它近年来也被频繁的使用,也没有公认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是干部群众对國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也有学者简单的界定为:“网络舆情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笔者认为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网民或媒体通过网络,对某些社会焦点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

二、网络舆情的特征

网络舆情是依靠网络的出现而产生的,网络的发展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网络舆情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舆情,它具有广泛性、突发性、片面性的特点。

(一)广泛性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它的广泛性和快捷性毋容置疑,这使得网络舆情也具有了广泛性的特点。网络舆情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参与的广泛性。传统的社会舆情受到身份、年龄、文化水平等的差异往往造成无法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状态。而网络舆情不受性别、年龄、学历的差异,任何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其他媒体和参与途径均无法与之相比。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的广泛性还表现在地域的广泛性。网络上的某一事件的宣传很快可以传播的全国各个地方,不同地区的网民可以结合自己所在地的实际情况来发表自己的言论,使得这一事件很快能在不同地区产生反响,即而引发更大范围的激烈讨论。

(二)突发性

网络舆情的形成、突发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某一些情绪化的意见,很快可以成为引发社会舆论的导火线。一方面当某一个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迅速地在网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网民个体意见从而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另一方面各种渠道的看法、意见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网上与网下经过相互影响,从而迅速形成强大的意见声势。

(三)片面性

网络舆情受到网络虚拟环境的影响,导致了其本身具有片面性的特点,许多事件的真实状况与网络所流传出的事件状况基本不符和,有时甚至是截然的相反;另一方面网民个体因其所受到的现实压力不同而导致其在网上的意见表达也具有片面性。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网上的意见表达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不满情绪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的认识等等,都通过利用网络来进行宣泄,以至于网络上经常出现一些庸俗、灰色的言论。同时,在很多时候网民间的情绪会相互感染,因此,网上舆情是个人与群体之间情绪的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有时它是真实意见的反映,有时也会与人们原有的意见产生一定的偏离

参考文献:

[1]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9.

[3]中宣部舆情信息局.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6.

[4]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媒体与传播.2010(3).

[5]郝文江,马晓明,武捷.网络舆情现状分析与引导机制研究.计算机安全.2011.2.

4.创新思维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篇四

创新是当今世界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它最早源于拉丁语,包含三层意思(1)更新;(2)创造新的东西;(3)改变。

思维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或者说是指向理性的各种认识活动。

显然,创新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即人脑对客观事物未知成分进行探索活动,是人脑发现和提出新问题,设计新方法,开创新途径,解决新问题的活动。

创新思维的方法

1、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相对于顺向思维而言的,他是从相反的角度思考产崐品开发,把市场最终目标和为产品研究的出发点,沿着为实现未来而思考现在,为崐到达终点而把握起点的思路。

2、心理思维。抓住人们的心理追求去开发创造新产品,往往可以收到妙不可言的市场效果。

3、跟踪思维。就是通过对社会消费迹象进行跟踪调查之后,进行综合、分析崐和思考,从中发现未来产品的开发创新。

4、替代思维。一种产品在消费实践中已证明是过时落后的,人们希望有新的崐更好的东西替代之。而一旦有了优于或完全不同于这种产品的另一种新产品问世,崐市场销路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好,经济效益也会出人意料地高。

5、物极思维。有一种现象:一只足球掸撞到墙上,因受反作用力的影响而猛崐然回头,顺着原方向,返回到一定的距离处,受反作用力越大,返回距离就越远。崐物理学家称此为“物极原理”。

6、发散思维。就是从某一研究和思考对象出发,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一点联想到多点,在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和相似联想的广阔领域分别涉猪,从而形成崐产品的扇形开发格局,产生由此及彼的多项创新成果。吴昊、徐杨举了这样一个例崐子。美国历经百年风化的自由神像翻新后,现场有200吨废料难以处理。一位叫崐斯塔克的人承包了这一苦差事,他对废料进行分类处理,七妙地把废铜皮铸成纪念崐币,把废铅、废铝做成纪念尺,把水泥碎块、配木装在玲珑透明的小盒子里作为有崐意义的纪念品供人选购。所有这一药,都与名扬天下的“自由女神”相联系。这样崐一来,就从那些一文不值、难以处理的垃圾中开发出了好几种十分俏销、身价百倍崐的纪念性新产品,斯塔克也由此大获其利。这种变废为宝的发散式创新技世,一时崐传为美谈,启迪着许多企业家的产品开发行为。

7、否定思维。“否定是创新之母。否定自己的过去,意味着创造更好的未来。产品创新也是这样。

8、多路思维。就是使头脑中多路创新思维聚焦于某一个中心点上,在产品开崐发中向某一个焦点发起创新攻势。

关于创新思维的名言

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学术创新。——周海中

好奇性和解放的思维是创新的源泉。哦,化学,你原来如此神奇!哦,化学,难怪你不能不火!啊,四海兄弟,我们携手努力!为人类的航船,奋力扬波! ——周其凤

不创新,就灭亡——亨利·福特

5.医学文化的基本含义及本质特征 篇五

维系人们社会关系的.基本元素是文化,推动人们医学社会实践的基本元素是医学文化.医学文化是指导人们进行医学社会实践的心理驱动力以及人们在医学社会实践中所创造、所形成的一切成果,包括承载各种医学信息的物质成分和精神成分.医学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本质特征可概括为人性至上、生命至重、健康至高、人格至尊、和谐至要.

作 者:昝加禄 作者单位:成都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83刊 名:中国医药导报英文刊名:CHINA MEDICAL HERALD年,卷(期):3(30)分类号:G0关键词:医学文化 内涵 本质特征

6.论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含义及培育 篇六

中央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变化的严峻态势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作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关乎农业农村发展方向性全局性的大事,要努力探索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路径。路径是方向也包含方略和方法,对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结合调研和思考,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关路径问题谈些看法。

【关键词】职业 农民 新型化产业

摘要...........................................................................................................................................................2 一 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及特点..............................................................................................................4 二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4 三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现状................................................................................................................5

(一)农村劳动力“低素质化”....................................................................................................5

(二)农村劳动力“老龄化”........................................................................................................5

(三)政府投入“低度化”............................................................................................................5

(四)农村劳动力观念“落后化”................................................................................................5

(五)农业生产“兼业化”............................................................................................................6

(六)法制建设“低全化”............................................................................................................6 四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途径与渠道........................................................................................................6

(一)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6

(二)构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7

(三)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制................................7 五 总结.....................................................................................................................................................7 参考文献...................................................................................................................................................8

一 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及特点

定义: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与传统农民、兼业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除了符合农民的一般条件,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 特点:①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而新型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一般具有较高的收入。②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而且后继有人。稳定性是农业特点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以区别于对农业的短期行为。③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二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

2014年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对农村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环节。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2004——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连增”。主要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农产品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要提高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还得依靠农民,特别是要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加快培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农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解决,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青黄不接,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许多农民不会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强。只有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发展才能。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大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过50%。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回乡务农。今后“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关键是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留住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低素质化”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农村劳动力通过学历教育、阳光工程、一人学一技、送教下乡等多种途径接受教育培训,其文化层次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总体文化程度仍然不高。调查显示,3073万湖南农村劳动力中,大专文化程度的占11.1%,中专文化程度的占6.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6.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5.6%。

(二)农村劳动力“老龄化”

调查显示,目前湖南农村务农农民老年人口越来越多。据统计,务农农民的年龄层次上,16-30岁及60岁以上的均占2.2%,31-40岁的占13.3%,41-50岁的占44.4%,51-60岁的占37.8%。

(三)政府投入“低度化”

据调查,湖南省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都是涉农学校或涉农单位的推广中心,近几年办学经费都来自各项目的支持,但项目经费不能用于培训基地条件建设,只能全部用于教学和实习实践。因此,各培训基地没有稳定的经费保障,特别是民办培训基地尤为突出。

(四)农村劳动力观念“落后化”

调查显示,目前有农户小孩学农或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4.4%,愿意让自己孩子从事农业生产当新型职业农民的仅占15.6%,84.4%的农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二、三产业,只有26.7%的农户愿意吸纳农业大学生到自己经营的产业中从业,64.4%的农户暂时不愿意,11.1%的农户从长远看愿意,2.2%的农户无论近或远都不需要。

(五)农业生产“兼业化”

由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也由于受到城镇化的冲击,目前从事农业的背景中,复转军人、打工返乡的各占6.7%,大学毕业创业的占2.2%,长期或终身务农的占71.1%,在职村干部占11.1%,从事农业的愿望在10年左右的占28.9%。

(六)法制建设“低全化”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真正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的专业法律和法规,因而没有从实质上规定教育培训的内容,教育培训管理主体,教育培训方式、手段和教育培训的资金筹措渠道。现行的法律都是从宏观层面提出一些零零碎碎的相关政策和条文,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途径与渠道

(一)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

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法规和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通过立法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明确农业职业教育的地位、目标、任务、资金投入,规定政府、行业、学校等的责任和义务,确定农业职业教育的标准,规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教育机构、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投入保障机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工作,主要投入责任应由政府公共财政承担。推行新型绿色证书制度,把农民获证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紧密结合,让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来经营宝贵的农业资源,让持证新型职业农民享受财政支持、税费减免、土地流转、社会保障、信贷发放、技术服务等优惠扶持政策。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责任机制,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务和持证农民数量纳入各级政府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提高各级政府的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

(二)构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最高目标。虽然当前我国有各类涉农中高等院校600多所,农科专业年招生人数达20万左右,但毕业后服务基层农业生产一线的学生比例很低,对原本不足的农业教育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要提高农业产业劳动力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要构建教育服务对象不受年龄限制、有真实教育需求就能够随时享受优质教育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远程教育与普通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远程教育通过先进的教学平台、优质的教育资源、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进一步完善学历教育与各类非学历培训成果的互认规则,建立“学分银行”,搭建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累积的平台,通过学分互认,使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共享,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积累、转换,受教育者在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享有修满规定学分申请获取相应毕业证书的权利。帮助农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制

在政府主导下,发挥远程教育教学平台、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统筹各类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以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高职院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涉农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办学机制,形成农科教大协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广播电视大学以加强县级电大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巩固伸向农村办学的基础,积极向乡镇延伸,办学管理服务重心逐步下移,搭建文化教育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平台,确保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功能的实现。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三化”进程中的新课题,必须高度重视、借鉴经验、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远程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探索,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

五 总结

总之,“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更直接、是更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之一。我们要把新型农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当成当前教育的一件大事,当成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件大事,兴起教育为农民培训服务的新高潮。

参考文献

[1] 张亮;张媛;赵邦宏;河北省农民培训的有效路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J];保定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2] 皮江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定位[J];高等农业教育;2013年08期

[3] 周广熊;张武鸣;叶小荣;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J];南方园艺;2013年05期

7.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篇七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

(一) 以人为本强调是人重于物

上世纪80年代开始,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 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以知识为主的经济时代, 经济的发展由传统的物质资本与自然资源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人力资源的竞争。在上述背景下, 人才被摆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 他们不再是物质资本与自然资源的附属品, 人才逐渐成为决定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 以人为本重视对人性的尊重与理解

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 只有顺应人性的管理才更加科学、才能够在保障管理效率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个方面, 人自然也不能例外, 因此, 管理者应积极引导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这是充分反映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有效手段。基于此, 在现代办公室管理中, 管理者应重视对人性的理解与尊重, 以便更好的保障管理质量。

(三) 以人为本的本质强调一切都是为了人

所谓的以人为本管理, 就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 在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与健康水平的同时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素质等, 并积极为人们创造出适合其发展的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综上所述, 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并不是单纯的、并不是从一方面来理解的, 我们应从多方面对以人为本管理思想进行理解。以人为本管理思想不仅仅可以运用于企业和员工之间, 还可运用于企业和客户之间, 以协调二者关系, 促进企业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重要价值

在现代办公室管理中, 充分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解决管理困难的有效手段, 其在现代办公室管理中具有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可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办公室工作人员对单位满足了其精神需求之外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作与生活压力均为办公室工作人员带来了较大的精神压力, 致使其出现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因此, 办公室工作人员需要办公室管理者更多、更为直接的刺激或认可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从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出发, 充分引入激励机制, 在充分鼓励、尊重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基础上给予其相应的参与管理权力, 使其增强工作的自豪感与归属感是增加其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措施。

(二)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可促进办公室管理决策的有效制定

在以人为本管理的过程中, 反馈体系的形成可以使管理者更为有效、全面与系统的了解企业的基层状态, 进而为企业的办公室管理里提供实际依据。在办公室管理中发扬民主精神, 鼓励办公室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可提高办公室决策的公平性、民主性与实用性。此外, 办公室管理者通过让工作人员参与决策的途径可发现工作人员中具有潜力的群体, 进而重点培养, 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以人为本管理思想有助于减少企业的人才流失

人才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是保障企业生存发展、经济效益的关键, 而人才流失则是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已经引起了各方的广泛重视。现代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已不仅仅追求经济收入, 而更加重视工作的发展空间和环境等。基于此, 企业应为办公室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减轻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在强调充分尊重员工、理解员工的基础上为其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与竞争的学习环境, 鼓励员工经常参与企业管理与相关知识培训, 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 进而使企业员工对工作产生满足感, 最大限度的避免跳槽等现象的出现。

(四) 以人为本管理思想有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

在现代企业中, 由于员工的工作意见不一致等而导致其出现矛盾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种工作矛盾极易使员工产生不良情绪, 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则可能会对企业内部的员工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进而降低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 使现代企业蒙受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在尊重、理解每位员工的同时, 重视与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 通过及时对实时情况的了解与掌握, 开导员工、解决问题, 进而保证员工的工作效率, 增强企业凝聚力。

综上所述,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其不仅是新时期对企业的全面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健康、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要:在新形势下, 办公室管理应积极贯彻并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以人为本为管理中心, 从多方面入手, 构建我国办公室管理的崭新模式。

关键词:办公室管理,以人为本,基本含义,价值分析

参考文献

[1]刘凤.“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探[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6) :67.

[2]彭建军.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J].广东科技, 2011 (6) :7.

[3]任丽.“以人为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1:215-216.

8.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篇八

关键词: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含义;考察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9-0060-02

一、研究目的

作为有专业知识背景和经历的体育学科教师,在体育课上通常以专业教练的身份试图把体育教学工作做到专业的水平,但是学生并非专业运动员,他们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人,在学习体育学科广度方面的知识,而不是在学习体育学科深度方面知识的专业运动员。教师的教学广度是推进专业深度的前提与手段[1]。所以学科的广度教学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首先对学科知识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只有找到其内在规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承上启下地教学。

例如,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水平一学生运动技能方面规定:“学习目标1:学习基本的身体活动方法和体育游戏。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做出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如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完成多种形式的走、跑、跳、投、抛、接、挥击、攀、爬、钻、滚动和支撑等动作。”[2]老师们在理解这段话时可能会有两种认识:“多种形式的动作”是指“走、跑、跳、投、抛、接、挥击、攀、爬、钻、滚动和支撑等”,这些动作形式本身就是多样性存在。或者,“多种形式的动作”分别是指:多种形式的走、多种形式的跑、多种形式的跳……理解成第一种认识的教师,常常会误将“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完成多种形式的走、跑、跳、投、抛、接、挥击、攀、爬、钻、滚动和支撑等动作”,理解成对应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理解成第二种认识的教师,就必须搞清楚在水平一学段上面“基本身体活动动作”都有哪些,它们向水平二方向发展的规律是怎样的,继续发展又是怎样的。课程目标仅从总体宏观的层面提出水平一“学生将能够做出基本身体活动动作”的要求及其学习行为结果的期望,虽然随后对“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又举例进行描述,但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具体明确地阐述其准确含义。笔者认为,正确理解和把握课标中“基本身体活动动作”的含义与其发生发展规律,对我们正确开展该阶段学生的身体教育和后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身体活动动作的含义及其存在形式

纵观课标全文,“基本身体活动动作”仅在水平一出现一次,笔者认为,这种设计非常符合人的动作发生发展规律。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类动作发展概论》指出,反射是动作发展的基石。McGraw(1943)认为,婴儿的动作发展经历了从纯粹的反射动作,到紊乱的步行动作,再到最终获得独立行走的自主动作能力[3]。

该研究表明,婴儿具有与生俱来的婴儿期反射,它是一种本能。反射在其出生前后逐步显现。婴儿在襁褓或摇篮中所做的看似无意识的蹬、抬、摆、挥、抓、翻、坐、爬、站等动作,实际上是在为其日后能完成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走起来”做着积极的身体准备。当他们能够做出划时代意义上的走的自主动作时,这些动作已经完全不是本能反射动作,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的基本身体活动动作之一,虽然它们还很初级,很不熟练。

之后,随着婴幼儿不断生长发育,生长的需要逐渐被后天教育引导,基本身体活动动作会逐渐地丰富和完善。“儿童会在其童年的早期至中期,大约3~8岁期间,形成多种基本动作技能的基础[4]。”所以,笔者认为,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应该在这个时期里观察和研究确定是比较恰当的。

该阶段儿童的走(或跑),是以最典型、最基础、最基本、粗线条的,主要以大肌肉群控制下的共性动作形式存在于日后的生活和运动项目之中,它们并不是某个具体动作或运动项目。最初由婴儿期反射发展而来的自主的基本身体活动动作,会随着后天生活和教育环境的影响,逐渐派生出许许多多更加复杂精细的动作和技术。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儿童的基本身体活动动作是其之后所有动作的发展源,是构建和形成复杂动作或运动的基础。

(二)基本身体活动动作的发展脉络

“基本动作技能可以分为位移技能、非位移技能和操作技能(也称为物体控制技能)等三种动作模式。位移技能,如跑步;非位移技能,如扭转;操作技能,如投掷等。基本动作技能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技能,如跑步、连续前滑跳步、单脚跳、连续垫跳步、双脚跳、投掷、接、踢、扭转、转身和弯腰等。……在动作技能发展中,如果儿童没有掌握正确的基本动作模式,那么他们完成由基本动作技能所构成的不同动作组合的能力将会大打折扣。[5]”虽然《人类动作发展概论》中没有用“基本身体活动动作”,而是用“基本动作技能”进行系统描述,但笔者认为它从自己的研究角度较好地揭示了人的动作发展模式,对我们深刻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里提出的“基本身体活动动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动作模式

下面以投掷为例,来谈谈投的动作模式教学。

我们想想,在平时,小学生们是怎么玩“投”的?怎么玩“掷”的?怎么玩撇、扔、挥击、甩、推的?他们才不会按照大人的思维习惯规范地做某一个投的动作,只要好玩就行。他们平时表现出的所有“投”的动作,都属于投这个基本动作的范畴。每一种投的动作、姿势、方法,就是一个投的动作模式,并没有对错之分,好坏之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他们按照“上一步或上两步”的方式去投呢?每一种投,都会有其目的和作用。假设让儿童用篮球分别投中挂在1米、3米和5米外的物体,他们是否会用同一种投掷方法?都用上一步投掷技术吗?都用异侧投掷臂技术吗?显然,他们不会,他们会很自然地根据任务的不同采用三种截然不同的投掷动作。同理,我们相信没有人会用投标枪的动作模式来完成投飞镖的任务,可是,为什么我们一教投掷,想到的就只有投沙包、垒球、实心球、“三铁”那几种固定姿势,几乎再没有其他的了呢?

在3~8岁儿童中逐渐出现和形成的“投”这种基本动作技能模式(笔者将它理解成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包含有很多种动作模式,如,投掷纸飞机、羽毛球、乒乓球、毽子、沙包、垒球、木棍、绳索、实心球、“三铁”、篮球、足球、保龄球和打水漂、打鸭子游戏……这些是很多完全不同的“投”的动作,我们为什么不教呢?投的动作模式非常非常多,可惜我们人为地只选择了其中的一两种主流的模式去教学,其他非主流的动作模式却视而不见了。也许我们把投掷(或跑、跳)理解得太狭隘了。这些“投”的动作模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对拓展学生今后的投掷能力有很高的实践价值,都应该让小学生广泛接触和习练的。“没有泛,就没有专。”小学的体育教学任务就是要“泛”,一定不能过早地“专”。没有大量的动作经验积累,将来就不会形成很专的运动技能。“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就是形成今后参与运动项目和身体练习的基础运动形式,也称动作模式。是故,教师在教3~8岁的学生投掷时,应该为学生建立和储备多种“正确的投的动作模式”的动作经验,为今后他们投掷能力的“专”打好基础。其实,掷远、掷准、掷高都是投掷的存在形式。投掷的动作模式,不是我们常见的那几种,其实有很多。没有泛,不可能做到专。

其他类别基本动作技能模式的教学也应该遵循以上的分析思路,“没有泛,就没有专”。

2.单个与组合动作

如果将位移、非位移和操作技能等三种基本动作技能分别用a、b、c表示,再将它们之中存在的基本动作模式分别用a1、a2、a3……b1、b2、b3……c1、c2、c3(如蹒跚走路、跌跌撞撞地跑等)……表示,那么,a1(或a2、a3……)与b、c类中某个基本动作模式有机组合的“动作组合”a1b1、a2c3(如走向玩具箱把玩具从一个盒子放进另一个盒子、边跑边回头等)……就可以作为发展儿童完成较高一级基本动作模式的备选内容。以此类推,aaa、bbb、aba、aab、abb、bab、bba、baa(如去拿玩具追打宠物猫、与大人玩藏猫猫等)……的序列性动作组合,就都可以作为发展“由基本动作技能所构成的不同动作组合的能力”的备选内容,循序渐进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动作技能。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以上的单个或组合动作与我们目前理解的单个、组合技术动作或运动项目中的动作完全是两码事。可以将它们理解为基本动作模式或人体基本活动动作,是形成复杂或精细动作的雏形,绝不是指向某个运动项目里的某个具体动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逻辑链条:⑴反射动作→⑵三大动作模式(即基本动作技能:位移、非位移和操作技能)→⑶(单个)基本动作模式→⑷两种基本动作技能构成的组合型基本动作模式→⑸两种以上的基本动作技能构成的组合序列型基本动作模式→⑹基本组合动作模式间再组合的序列型基本动作模式(如抱球跑往返接力、打鸭子、丢手绢等)→⑺较为规范的单个或组合型技术动作(如25米加速跑、垒球掷远等)→⑻某种运动项目(或游戏)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用→⑼培养一两项运动爱好和特长。这个逻辑链条与樊江波老师领衔的动作发展研究课题组对“课标”研究后总结提出的“单个(基本)动作→组合动作→技术动作→技能动作[6]”的教学逻辑顺序基本吻合。

三、结论与建议

1.基本身体活动动作是由反射发展而来的自主动作,存在于3~8岁儿童运动技能发展期。它并不是某个具体动作或运动项目,而是以共性动作形式存在于日后的生活和运动项目之中。它是其之后所有动作的发展源,是构建和形成复杂动作或运动的基础。

2.体育老师们,尤其是教幼儿园和小学低段的老师们能对基本身体活动动作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认识,充分理解和把握“课标”中提到的身体基本活动动作的含义,在对3~8岁年龄段儿童进行身体教育时,才能抛弃错误的项目教学观,丰富和拓展学生各种基本身体活动动作的“动作模式”为目的,为他们建立丰富多样的正确身体知,不断增加他们的动作经验和身体活动能力,搭建起宽厚扎实的塔基,才能为推进后续体育学科专业广度和深度的教学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

3.教师们具有了如此的认知,既能合理确定各水平段学生动作技能的教学范围,又能避免选用超过或低于学生学习能力范围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来要求本学段学生,使其教学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周彬.课堂密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4][5]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体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9.公务员伦理基本含义 篇九

(一)公务员伦理界说

(二)公务员伦理基本问题

二、公务员伦理核心理念

(一)公仆意识的历史考察

(二)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三)公仆意识的价值要素

三、公务员理论体系架构

(一)公务员伦理规范体系

(二)行政伦理机制体系

(三)公共行政伦理问题

四、公务员伦理法制建设 加强公务伦理建设

公务员伦理是社会主义伦理在国家行政实践生活中具体体现,是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履行行政管理职责活动中形成并应当遵守的原则和规范。

公务员伦理的核心理念是“公仆意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是马克思主义廉政学说的基本原理,也是加强公务员伦理法制建设的基点。重视公务员伦理法制建设,已经成为国际性的大趋势。

国家公务员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代表国家和政府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组织管理各项行政事务,肩负着“治国”的历史使命。加强伦理建设能规范行政行为,有利于建立勤政廉政机制,也有利于树立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本课程从公务员伦理基本含义、公务员核心理念和公务员伦理法制建设三大方面,详细阐释了加强公务员伦理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旨在帮助公务员认识加强伦理建设的重要性,从而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政行为,做好人民的公仆。

一、公务员职业道德概述

(一)公务员职业道德内涵

(二)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特点

二、公务员职业道德主要内容

(一)忠于祖国——立身之本

(二)服务人民——本质要求

(三)恪尽职守——基本素养

(四)公正廉洁——基本品质

三、公务员价值取向

公务员,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力量。公务员职业道德,是每一名公务员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政府和公务员队伍的公信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通过对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内容、特点的介绍,阐释公务员应具备的正确价值取向,对学员正确认识公务员职业道德,如何恪守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培训收益】

•了解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了解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特点

•明确公务员应具备的正确价值取向

10.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篇十

转融通业务是指证券金融公司将自有或者依法筹集的资金和证券出借给证券公司,以供其办理融资融券业务的经营活动。

从事转融通业务及相关活动,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证券金融公司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严格防范和控制风险,稳健开展转融通业务。

2.基本业务规则

(1)专用证券账户。

证券金融公司开展转融通业务,应当以自己的名义,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分别开立转融通专用证券账户、转融通担保证券账户和转融通证券交收账户。

(2)专用资金账户。

证券金融公司开展转融通业务,应当以自己的名义,在商业银行开立转融通专用资金账户,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分别开立转融通担保资金账户和转融通资金交收账户。

(3)了解客户及信用评估。

证券金融公司开展转融通业务,应当了解证券公司的基本情况、业务范围、财务状况、违约记录、风险控制能力等,并以书面和电子的方式予以记录和保存。

(4)转融通业务合同。

(5)转融通期限。

(6)证券公司担保账户。

证券金融公司与证券公司签订转融通业务合同后,应当根据证券公司的申请,以证券公司的名义,为其开立转融通担保证券明细账户和转融通担保资金明细账户。

(7)转融通保证金。

证券金融公司开展转融通业务,应当向证券公司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证金。证券可以充抵保证金,但货币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应收取保证金的15%。可充抵保证金证券的种类和折算率由证券金融公司确定并公布。

(8)转融通互保基金。

证券金融公司可以根据化解证券公司违约风险的需要,建立转融通互保基金。转融通互保基金的管理办法,由证券金融公司制定,经证监会批准后施。

从事转融通业务及相关活动,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证券金融公司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严格防范和控制风险,稳健开展转融通业务。

基本业务规则:针对本知识点提问?

(1)专用证券账户。

证券金融公司开展转融通业务,应当以自己的名义,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分别开立转融通专用证券账户、转融通担保证券账户和转融通证券交收账户。

(2)专用资金账户。

证券金融公司开展转融通业务,应当以自己的名义,在商业银行开立转融通专用资金账户,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分别开立转融通担保资金账户和转融通资金交收账户。

(3)了解客户及信用评估。

证券金融公司开展转融通业务,应当了解证券公司的基本情况、业务范围、财务状况、违约记录、风险控制能力等,并以书面和电子的方式予以记录和保存。

(4)转融通业务合同。

证券金融公司开展转融通业务,应当与证券公司签订转融通业务合同,约定转融通的资金数额、标的证券的种类和数量、期限、费率、保证金的比例、证券权益处理办法、违约责任等事项。

(5)转融通期限。

除证券暂停、终止交易等特殊情形外,证券金融公司向证券公司转融通的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转融通的期限,自资金或者证券实际交付之日起算。

(6)证券公司担保账户。

证券金融公司与证券公司签订转融通业务合同后,应当根据证券公司的申请,以证券公司的名义,为其开立转融通担保证券明细账户和转融通担保资金明细账户。

(7)转融通保证金。

证券金融公司开展转融通业务,应当向证券公司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证金。证券可以充抵保证金,但货币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应收取保证金的15%。可充抵保证金证券的种类和折算率由证券金融公司确定并公布。

(8)转融通互保基金。

证券金融公司可以根据化解证券公司违约风险的需要,建立转融通互保基金。转融通互保基金的管理办法,由证券金融公司制定,经证监会批准后施。

(9)转融通的暂停。

当市场交易活动出现异常,已经或者可能危及市场稳定,有必要暂停转融通业务时,证券金融公司可以按照业务规则和合同约定,暂停全部或者部分转融通业务并公告。

(10)涉及转融通业务证券及资金的划转。

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根据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持有人发出或者认可的指令,办理转融通业务涉及的证券和资金的划转。

(11)协助司法强制执行。

证券金融公司开展转融通业务,可以使用下列资金和证券:

(1)自有资金和证券。

(2)通过证券交易所的业务平台融入的资金和证券。

(3)通过证券金融公司的业务平台融入的资金。

(4)依法筹集的其他资金和证券。

权益处理:

(1)对证券发行人的权利。

对转融通担保证券账户内记录的证券,由证券金融公司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对证券发行人的权利。

(2)证券持有人的收益权利。

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受证券发行人委托以证券或者现金形式分派投资收益的,应当分别将分派的证券或者现金记录在转融通担保证券账户或者转融通担保资金账户内,并相应变更证券公司转融通担保证券明细账户或者转融通担保资金明细账户的数据。

(3)证券持有人的信息报告与披露义务。

证券金融公司通过转融通担保证券账户持有的证券不计入其自有证券,证券金融公司无须因该账户内证券数量的变动而履行信息报告、披露或者要约收购义务。监督管理:

(1)制定业务规则。

证券金融公司应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制定转融通业务规则,明确账户管理、授信管理、标的证券管理、保证金管理、费率管理、信息披露等事项,经证监会批准后实施。

(2)公布信息。

证券金融公司应当每个交易日公布以下转融通信息:

1)转融资余额。

2)转融券余额。

3)转融通成交数据。

4)转融通费率。

(3)建立合规管理与风险控制机制。

证券金融公司应当建立合规管理机制,保证公司的经营管理及工作人员的执业行为合法合规。

证券金融公司应当建立风险控制机制,有效识别、评估、控制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各类风险。

(4)资金用途。

证券金融公司的资金,除用于履行证监会规定的转融通职责和维持公司正常运转外,只能用于以下用途:

1)银行存款。

2)购买国债、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经证监会认可的高流动性金融产品。

3)购置自用不动产。

4)证监会认可的其他用途。

(5)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证券金融公司应当建立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机制,保障公司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6)报告制度。

证券金融公司应当自每一会计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向证监会报送报告。报告应当包含按照规定编制并经具有证券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

(7)信息共享与保密。

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金融公司应当建立融资融券信息共享机制。

连续竞价时,成交价格的确定原则为:(1)最高买入申报与最低卖出申报价位相同,以该价格为成交价;(2)买入申报价格高于即时揭示的最低卖出申报价格时,以即时揭示的最低卖出申报价格为成交价;(3)卖出申报价格低于即时揭示的最高买入申报价格时,以即时揭示的最高买入申报价格为成交价。

证券交易所决定接纳或者开除会员应当在决定后的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备案,决定接纳或者开除正式会员以外的其他会员应当在履行有关手续5个工作日之前报中国证监会备案。

11.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篇十一

She wished that he was as easy___32___ (please) as her mother, who was always delighted with perfume.

解析:在please, glad, happy, difficult, hard, easy等形容词后作状语,只能用动词不定式;尽管不定式与其逻辑主语(也是句子的主语)是动宾关系,即to please 和he 是逻辑上的动宾关系,按理应用不定式的被动式,但习惯上却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故正确答案是to please。

据高考评卷统计,该小题在这道大题中得分率最低,正确率只有1.2%。究其原因,一是考生不知在形容词后作状语要用不动式;二是考生不知在这种情况下要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因此,笔者就动词不定式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的句型作一归纳,以供考生参考。

一、主语+系动词+形容词+to do

在这一句型中,动词不定式作状语,它与句子的主语有动宾关系。其中的形容词表示主语的特征或性质,常见的词有interesting, easy, difficult, nice, good, expensive, cheap, heavy, light, important, impossible, pleasant, comfortable, safe, dangerous, cheap, fit等。例如:

The book is difficult (for me)to understand.这本书很难懂。

This kind of fish is niceto eat. 这种鱼很好吃。

Good novels are interestingto read.好的小说读起来有意思。

二、主语+及物动词+宾语+ to do

在这一句型当中,动词不定式作定语,与它所修饰的宾语存在逻辑上的动宾关系,句子的主语与动词不定式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例如:

I have a lot of workto do.我有很多工作要做。

She has a meetingto attend.她有一个会议要参加。

He has a large familyto support.他要养活一大家子人。

三、主语+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to do

在这一句型中,动词不定式作定语,与直接宾语存在逻辑上的动宾关系,句子的间接宾语与不定式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例如:

Ill give him (间接宾语)some books(直接宾语)to read.我要给他一些书看。

He set us(间接宾语) a good example(直接宾语)to follow.他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好榜样。

四、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补+to do

在这一句型中,句子的宾语正好是不定式的逻辑宾语,句子的主语可能是不定式的逻辑主语,也可能不是。例如:

We find this text difficultto understand.我们发现这篇课文很难懂。

I found the fellow hardto get along with.我发现这个家伙很难相处。

He made his lessons easyto understand.他的课让人容易理解。

五、疑问代词+to do

在这一结构中,动词不定式与疑问代词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动宾关系。例如:

I dont know what measures to take to solve this difficult problem.我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难题。

Our question is what to do next.我们的问题是下一步做什么。

六、there be+ 主语+for sb. to do

该句型中,动词不定式作定语修饰主语,如果sb.是动词的发出者,用主动式表示被动含义;如果sb.是动作的承受者,要用动词不定式的被动式。例如:

There are still many questions for us to discuss.(discuss的发出者是us)我们还有很多问题要讨论。

There are a lot of reasons for the book to be published. (the book是publish的承受者)这本书有很多理由要出版。

七、This/ That is +名词+to do

在这一结构中,名词作表语,动词不定式与名词之间有逻辑上的动宾关系,不定式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例如:

This is a hard question to answer.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That is a nice place to visit. 那是一个很好的参观地点。

This is a difficult sentence to understand. 这是个难以理解的句子。

八、be to blame /to let/to rent

该结构中,动词不定式作表语,虽然与句中的主语是逻辑上的动宾关系,仍要用主动式表示被动意义。例如:

Nobody was to blame for the accident. 对这个事故,谁也不能责怪。

The house is to rent. 这房子出租。

12.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篇十二

本节课采用“情境—问题—启发—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以情境为线索, 以问题为核心, 以启发为手段,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别是在符合科学性、安全性、实用性的要求基础上, 作者对浓硝酸的热分解实验, 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 既能使反应现象明显、效果显著、便于操作, 又能节约药品、防止污染、利于环保。同时, 作为学生的分组实验, 又可充分发挥实验教学效果, 使课堂教学活动互动性增强, 使学生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掌握浓、稀硝酸的氧化性, 能够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掌握硝酸的热不稳定性, 写出其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了解硝酸保存的注意事项;了解硝酸的用途。

2.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 学会评价和反思, 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硝酸的性质,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 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

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四、教学难点:

硝酸的强氧化性。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分析法。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投影:课件。

2.装置及药品:烧瓶、胶塞、胶头滴管、注射器、青霉素瓶、试管、试管架、烧杯、铜片、稀硝酸、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

七、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播放一段“装有浓硝酸的槽罐车侧翻泄漏及消防官兵抢险”的视频。 (画面略)

声音:一辆共装了29吨浓HNO 3的槽罐车发生侧翻, 不少浓硝酸流到了高速公路堤上, 出事的高速路段上被棕黄色的“烟雾”笼罩着, 记者赶到时, 消防队员正穿着防护服带着面具不停地用水枪对浓硝酸进行稀释。经过一段时间的稀释, 黄烟明显少了很多, 现场的地面上留下了被灼烧的痕迹, 路边许多树木和花草也因为浓硝酸的强脱水性变黄 (此处说法错误, 应为强氧化性而漂白, 作者注) 。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司机疲劳驾驶, 造成车辆失控撞上了防护栏。 (宁波电视台报导。)

通过上述案例, 提出四个问题, 并进行科学探究, 从而得出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一】从硝酸的泄漏及其处理方法, 你了解硝酸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交流与讨论】通过观察视频中出现的棕黄色“烟雾”及消防队员对浓硝酸进行稀释得出下列结论:硝酸易挥发、易溶于水。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实验桌上试剂瓶中的浓硝酸, 然后打开塞子闻一下气味, 并分析硝酸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采用看、闻、查资料的方法, 归纳硝酸的物理性质, 并提出人体不慎沾上浓硝酸后所采取的措施。

【教师活动】小结硝酸的物理性质并进行以下板书。

【板书】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1.纯HNO3是无色、易挥发, 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2.能与水任意比互溶;

3.纯HNO 3的沸点是83℃, 密度为1.5g/cm3, 常用浓硝酸质量分数为69%, 质量分数为98%以上的硝酸为“发烟硝酸”。

【提出问题二】为什么可看到棕黄色的“烟雾”?

【学生交流与讨论】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并结合氮的氧化物的性质进行猜想与假设, 同学们提出的猜想与假设有多种, 最终归纳出以下两种主要情况。

猜想1:硝酸不稳定, 易分解产生NO 2。

猜想2: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可与还原剂反应产生NO 2。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1】验证猜想:硝酸不稳定, 易分解产生NO2。

【教师活动】向学生指出:

(1) 实验室常用的浓HNO3 (69%) 有很强的挥发性, 如果直接加热浓硝酸, 还没有达到它的分解温度就挥发掉了, 只看到管口出现大量白雾而没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如果设计成如右图所示装置, 利用热玻璃粉的余温可快速达到硝酸的分解温度, 有效地防止硝酸的挥发。

(2) 实验完毕, 如何吸收烧瓶中的红棕色气体?

【学生活动】

(1) 如下图在烧瓶中放入少量玻璃粉, 用酒精灯对准玻璃粉部位加热3~5分钟, 再从胶头滴管中挤出几滴浓硝酸, 立刻观察到浓硝酸分解成红棕色的NO2气体充满了整个烧瓶。

(2) 实验完毕, 从弯胶头滴管中挤出几滴氢氧化钠溶液, 直至棕红色气体消失为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得出硝酸加热易分解的结论并完成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同时进行以下板书。

【板书】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硝酸的热不稳定性。

【抛砖引玉】

1.为什么久置的浓硝酸显黄色?

浓硝酸分解后产生的NO2气体溶于溶液中。2.硝酸保存时应注意些什么?

硝酸应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并放在黑暗且温度低的地方。

【实验探究2】验证猜想2: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可与还原剂反应产生NO 2。

【教师活动】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实验桌上有下列实验仪器和药品:

(1) 仪器:30ml注射器两支;橡胶塞1个;带有胶塞的青霉素瓶1个;小烧杯1个。

(2) 药品:铜片;浓硝酸 (8moL/L) ;稀硝酸 (2moL/L) ;氢氧化钠溶液 (15%) 。

然后让学生根据需要选择所需的仪器和药品, 自己动手进行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 并注意尾气的处理。在实验过程中, 最好自己独立设计, 边做边改进;也可以与邻座同学相互讨论, 或请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浓硝酸与铜反应。

(1) 在去掉活塞的注射器针筒中加入一小块铜片, 然后将注射器活塞慢慢推进注射器内, 排净注射器内的空气, 再吸入2mL浓硝酸 (8moL/L) , 迅速将注射器针头插进胶塞中, 可看到铜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并逐渐加快, 溶液变成蓝色, 很快看到注射器活塞被后推, 并产生大量的红棕色气体 (见图1) 。

(2) 实验完毕后, 将作反应器的注射器吸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反复挤压和拉伸注射器, 直至红棕色气体消失为止。

【学生活动】

2.稀硝酸与铜反应。

(1) 在去掉活塞的注射器针筒中加入一小块铜片, 然后将注射器活塞慢慢推进注射器内, 排净注射器内的空气, 再吸入2mL稀硝酸 (2moL/L) , 迅速将注射器针头插进青霉素小瓶的胶塞中, 可看到铜片表面缓慢产生气泡, 一会儿注射器活塞被慢慢后推, 注射器内有无色气体产生且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同时青霉素小瓶中慢慢出现红棕色气体 (若现象不很明显, 可将注射器放在水浴中加热) (见图2) 。

(2) 实验完毕后, 将注射器的针头从青霉素小瓶中拨出, 接着吸入适量的氢氧化纳溶液, 然后将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注射器的针头再次插进青霉素小瓶内, 反复挤压和拉伸注射器, 直至青霉素小瓶内的红棕色消失为止。 (方程式略)

【教师活动】

(1)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 教师随时指导学生的实验, 纠正部分学生的不规范操作, 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同时要强调学生注意实验现象的观察。

(2) 学生实验完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规律, 并完成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同时进行以下板书。

【板书】

2.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可与还原剂反应。

(1) 硝酸与金属的反应

Cu+4HNO 3 (浓) =Cu (NO3) 2+2NO 2↑+2H 2O

3Cu+8HNO3 (稀) =3Cu (NO 3) 2+2NO↑+4H2 O

【提出问题三】浓硝酸在运输时为什么可贮存在铁制的槽罐车中?

【学生交流与讨论】可能有以下原因:

(1) 浓硝酸不与铁发生反应。

(2) 浓硝酸常温下不与铁发生反应。

(3) 浓硝酸常温下与铁发生反应, 但在铁的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薄膜, 这层氧化薄膜阻止了酸与内层金属的进一步反应。

【教师活动】

解释:金属铁有较强的还原性, 浓硝酸有强的氧化性, 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分析, 二者常温下必定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一般地, 浓硝酸与金属反应, 开始先在金属表面生成一层金属氧化薄膜, 但生成的大多数金属氧化薄膜均不够致密, 可继续与浓硝酸发生反应生成硝酸盐和水, 而铁和铝的金属氧化薄膜非常致密, 可阻止硝酸与内层金属的进一步反应。因此, 常温下可将浓硝酸贮存在槽罐车中运输。

结论:在常温下, 浓硝酸和某些金属如铁、铝等接触, 能够使金属表面生成一薄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 阻止内部金属继续跟硝酸起反应。化学上把这一现象叫“钝化”。

【板书】

小结:金属与硝酸的反应规律:

(1)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绝大部分金属 (除Au、Pt外) 反应, 但一般不产生氢气。硝酸浓度越高, 氧化性越强。

(2) 金属与浓硝酸反应一般生成NO2, 与稀硝酸反应一般生成NO。

(3) 常温下浓硝酸与铁、铝发生“钝化”现象。

【教师活动】讲述:硝酸的强氧化性还可以体现在能和某些非金属反应。例如, 加热条件下可以和碳反应。

【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浓硫酸和碳反应的实验, 指导学生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板书】

(2) 硝酸与非金属的反应

【提出问题四】为什么花草和树叶变成黄色?

【学生交流与讨论】可能有以下原因: (1) 浓硝酸具有脱水性 (视频中节目主持人也这样讲) 。 (2) 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而漂白

【老师活动】

(1) 理论解释:从学过的高中化学知识知道, 只有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而浓硝酸没有脱水性, 但却具有强氧化性。

(2) 演示实验:在一试管中放入一片树叶, 然后滴入几滴浓硝酸, 发现树叶先变黄后变白, 同时在试管中产生红棕色气体 (由于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说明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 而不是脱水反应) 。通过上述现象可证明树叶变黄是浓硝酸的强氧化性漂白形成而不是由脱水性形成的。并指出视频中节目主持人的说法是错误的。

【板书】

(3) 浓硝酸具有漂白性。

【拓展视野】

王水:浓HNO 3和浓HCl (体积比1:3) 的混和物, 能使一些不溶于硝酸的金属如Au、Pt等溶解。

【教师活动】

(1) 向学生讲述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故事。

(2) 【播放多媒体课件】硝酸的用途。画面略

【板书】

三、硝酸的用途

硝酸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也是化学实验室里必备的重要试剂。在工业上可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盐类等。

【课堂作业】

1.下列反应中, 硝酸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 ()

A.Cu+HNO3B.C+HNO3

C.CuO+HNO3D.FeO+HNO3

2.将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后, 再加入下列物质, 会有三价铁生成的是 ()

A.硫酸B.氯水C.硝酸锌D.氯化铜

3.硝酸在反应中动态变化:在浓硝酸中放入铜片, 回答下列问题:

(1) 开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现象为。

(2) 若铜有剩余, 则临近结束时的反应方程式为

(3) 待反应停止后, 再加入少量25%的硫酸, 现象为

原因是。

八、教学反思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学生的学是为了从“学会”到“会学”。本节课的教学安排,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满足高一学生探究及发现的需求, 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很好的融入到课堂中来。同时, 充分利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对实验现象的好奇心, 以自主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整个过程中, 老师只起引导作用,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上一篇:我家的小菜园作文下一篇:聆听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