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有

2024-08-01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有(通用7篇)

1.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有 篇一

开发区城建“十二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㈠、解放思想,强化领导,全面推进全区城乡建设

在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的新时期,必须重新审视开发区的优劣势,重新明确城乡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建设定位,克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思想,牢固树立现代市场经济意识;秉承坚持强烈的机遇、竞争和发展意识;大力增强城乡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辩证观念,形成农业发展是基础、工业经济是核心、城乡建设是依托的三大重点工作格局。统一思想,坚定目标,加强城镇化领导协调机制和城乡建设目标考核机制,强化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把推进城乡建设进程作为加快开发区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突破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发展“瓶颈”问题和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根本出路,凝聚全区各方力量,形成全区上下狠抓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合力。

㈡、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着力城乡建设特色更美

把着力点放在“优、精、特”上,以战略的眼光、全新的形象将开发区定位在沈阳经济圈和沈铁工业走廊经济带上重要节点之中,采取大手笔,实施大动作,营造大环境,构筑大格局,及时编制城市景观工程规划、专业工程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提高城市建设品位。放开设计市场,确保规划设计成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权威性。严格规划“一书两证”审批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确保规划严格实施到位。

㈢、加大投入,完善设施,确保城乡功能良性运行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打造景点,围绕“洁、绿、亮、美”狠抓建设配套。通过五年建设,使城市特色出品位,交通道路上规模,园林绿化进档次,供水排水广覆盖,居住小区大开发,永葆全省生态开发区美誉。开辟多元化

筹措渠道,大力实施“经营城区”战略,大胆创新机制,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乡建设,真正把城乡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建设推向市场,管好有形资产,激活无形资产,以经营城区的方式建设和管理城乡,确保城乡建设向市场化的方向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㈣、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积极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城市公交、自来水、燃气、污水、垃圾、园林等行业的特许经营管理,加快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作业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提高环卫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市政工程经常性检查和维护,整体推进公共绿化和单位庭园绿化管养。加快城中村改造整治步伐,解决环境不优问题。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强化城市市容市貌管理。健全和完善城市综合管理网络,形成共抓共管城市的合力。以人为本抓教育,大力实施公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养成爱护城市一草一木的良好习惯。

㈤、严格程序,依法管理,强力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促进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严格执行工程法定建设程序,严格抓好项目招投标、规划设计、图纸审查、工程监理、质量监督、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规范建设主体行为,严格项目报建制、工程招标制、建设监理制、竣工审计制,彻底杜绝“三边”和“豆腐渣”工程,提高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重视城乡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继续开展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活动,加强对农(居)民建房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严肃查处违法建设、无证建设、无资质施工的行为。

㈥、提速建设,保障供给,稳健推行房地产业开发

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提高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住房建设和住房消费。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和建设力度,增加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体,以少量高档商品住房为补充,以廉租住房为保障的多层次住宅供

应体系。研究启动住房货币化改革,认真解决城乡干部和教师医生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使这一群体住有所居。着力整顿和规范小区物业管理,确保物业管理上水平。

㈦、重点倾斜,建管并举,更加注重全区城乡统筹

加大政策倾斜,加快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将工业园区做大做强,更好的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转移。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向农村拓展,逐步实现道路、给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城乡对结。大力开展建筑立面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改变环境不优现状。大力推广通用设计图纸,加强农房建设技术指导,提高建设整体水平。

㈧、多管齐下,多元融资,加大建设资金筹措力度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抓好建设项目的包装推介,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狠抓土地储备和投放工作,盘活土地存量,实行集约化管理,走以地生财、以商招商、招商兴区富区之路。科学进行市场运作,推行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制度,鼓励个人、集体和社会各方从事城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营和管理。认真做好国有土地出让工作,将出让土地收益用于城项建设的滚动开发。充分利用区内骨干企业实力,使之积极参与城乡建设。

㈨、市场引导,政策驱动,推进农村人口较快转移

大力支持和发展城区和分场建设,千方百计把基础设施建设引向市场,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先富的农民进区购房,参与分场建设,围绕优势工业项目、农业产业化基地、市场建设等群力开发或投资兴办二、三产业,为农民进城落户和发展提供生存条件。采取市场化方式,在城区周边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区,方便农民进城购房。进一步落实户籍管理、土地使用、社会保障制度,真正让进镇农民享受居民待遇,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

㈩、加强培训,完善规章,强化城乡建设管理力量

进一步加强职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树立“热爱开发区、建设开发区、奉献开发区”的高尚品质。进一步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培训制度,从而带动全行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多渠道进行人才的培养,努力营造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的氛围。加快城乡建设法制建设,完善新形势下各项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法规规章,坚持依法建设,依法管理。通过公开招录、重点培养、调入补剂等方式,壮大城乡建设管理力量,解决目前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充实县城和集镇监察管理力量,消除管理盲点。加强对村镇建设的领导,完善村镇建设管理机构,落实人员编制,保障管理经费,提高管理水平,为城乡建设提供有效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2.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有 篇二

(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本身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上的矛盾主要是上级控制指标与下级需求指标之间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 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 一方面, 规划指标的编制实际上是由上级部门层层下文分解指标的形式完成的, 因此, 下一级的用地指标一般不会超过上级的控制指标的, 刚性较强;另一方面, 各地各部门也没有对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特点进行透彻的分析和总结, 就盲目上报预测的用地需求;这样上一级的控制指标与下一级的需求指标之间很难恰好吻合, 特别是在像兴隆县这样山地多平地少的地区, 这种差距会更大, 从而导致规划的现势性较差。

(二) 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跟着项目跑的现象严重, 随意性较大。

。在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 由于缺乏经验、技术和对兴隆县实际情况的透彻分析, 哪里有项目哪里就划定为规划区成了规划编制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忽视了生态环境建设、各业各地区土地利用规模上的协调, 随意性大, 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

2、实际用地情况与规划指标之间的差距性问题。

(1) 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情况;上轮规划确定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面积为1151.36公顷, 而1997年到2009实际补充耕地605.4公顷, 距目标还差545.96公顷, 没有完成规划目标。 (2) 建设用地超出了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从整体上看, 上轮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为609.67公顷, 而2009年建设用地总面积为7872.17公顷, 超出7262.5公顷;从局部看:1) 上轮规划确定兴隆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规模5644.32公顷, 2009年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为6528.96公顷, 超出控制规模884.64公顷;2) 上轮规划确定交通用地规模为1375.32公顷, 2009年, 交通用地为2497.25公顷, 超出控制规模1121.93公顷。均未实现规划的要求。

3、规划实施成效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在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成效的过程中, 往往只重数量, 缺乏质量上的评价;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和执法监察机制等。

二、构建兴隆县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体系的总体思路

在总结本县并借鉴其他地区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 从思想、政策、技术三个层面上构建兴隆县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一) 思想上;

兴隆县地处山区, 建设用地紧张, 再加上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人们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因此让人们从思想上真正的学习、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重要性并遵照执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我们可以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党政务信息、各种讲座、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材料、全民问答等形式提高公众对规划工作的了解及对规划法规的认识, 提高规划工作的影响力, 力求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全民意识。

(二) 政策上;

承德市兴隆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平地相对较少, 所以土地利用特别是适宜搞建设的土地匮乏, 这就直接导致了兴隆县在项目落地上的用地紧张, 特别是在兴隆县将划为北京经济圈的消息传出后, 准备落地兴隆县的项目增加, 建设用地更加紧张, 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如房价上涨、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 在学习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 兴隆县政府等相关部门应及时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或规定, 刚性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大环境, 对兴隆县项目落地实行分区管理, 统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 如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具体分出居住区、商业区、政府机构及相关机关所在地区、休闲旅游区等, 同时对会污染兴隆县环境的水泥厂实行限制落地, 对老年公寓、开发房地产等项目实行定区定量管理, 重点发展一些旅游开发项目和有利于兴隆县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制定并出台违反相关规定的部门或人员的具体的处罚办法, 以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政策上的权威性。

(三) 技术上;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应力求从技术上获得基础支撑, 自动监测兴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 及时登记变更信息, 发现违法违规的现象, 实现兴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 实现监测自动化, 以使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制止和处理。

三、兴隆县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体系的构建

(一) 法律保障

兴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保障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兴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在不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 应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土地规划的执行, 保证规划的法律效力。同时, 建立规划的跟踪机制, 实行局部检查与全面检查, 专项检查与经常性检查相结合, 并定期公布个乡镇规划的执行情况, 对在巡察中发现的违法违规现象及时处理, 并对其中较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及处理结果作为典型的案例, 进行宣传教育, 逐步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全民性。

(二) 行政保障

兴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行政保障是以法律保障为基础的, 主要是要依法行政, 有法必依。如建立领导责任制度, 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作为领导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严格执行“占一补一”的原则, 控制占用基本农田;严格审批建设用地、建立长效监察机制, 从源头上控制不合理用地, 从而为兴隆县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保障。

(三) 经济保障

兴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在经济上的保障主要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改变“需求定供给”的土地供给模式, 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运用税收、罚款等手段来调节社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和供应, 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四) 技术保障

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及时掌握规划实施动态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并制订有针对性的规划管理决策, 实现对规划实施的有效调控,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功能和作用。同时, 技术因素也将逐渐渗透到土地利用的更多方面, 并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五) 社会监督

在兴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社会监督主要包括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和建立规划管理公开制度, 其目的在于宣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 赋予土地使用者知晓, 参与决策和监督规划的权利, 促使政府部门公正执法, 减少或避免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摘要:《兴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年) 》在切实保护耕地、控制并统筹安排各业各类建设用地,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同时, 该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矛盾, 文章就这些问题和矛盾进行总结, 并借鉴其经验, 提出适合像兴隆县这种山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措施, 为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问题,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郑振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改革[J].中国土地科学, 2004, 1 (84) .

[2]、唐灵军.浅谈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问题和对策[J].国土资源导刊, 2006, (1)

[3]、河北省兴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

[4]、雷鹏, 南灵.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 2009, (3)

[5]、李德华.土地利用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1.1

3.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有 篇三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土地整治规划属于民生工程,主要的目的在于确保其他建设用地有效利用的前提下,增加耕地的而面积以及提高耕地的质量。[1]根据云南大理州云龙县土地整治规划项目的实施情况看,云龙县的土地整治规划启动比较晚,从2008年到现在一共涉及到13个项目。在这13个土地整治项目当中,云龙县的各个乡、镇、村主要以省级和县级投资为主,并且每年都有下达的资金,资金的数额在逐年增大,耕地的面积在逐年的积累下也在不断扩大。云龙县的土地整治规划实施项目的完成情况还比较好,到目前为止13个项目共7个完成验收,还有6个还在实施过程当中,可见云龙县的土地整治效果比较明显。

然而根据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云龙县的土地整治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的土地整治规划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阻力和问题,以下则是对云龙县土地整治的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分析。

一、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 土地整治规划实施工作协调难度大。由于土地整治规划项目是一项惠民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政府部门和单位较多,因此涉及到的书面文件以及整治的实际操作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1]例如土地整治资金的下达、资金应用的每个项目细节、土地使用的具体情况等等,每一个相关单位或部门都要分别承担自己的职责,当土地整治需要将个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时,出现信息不一致的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大,进而在进行实际的土地操作过程中实施的难度也会增大,协调工作比较难做。此外,土地整治规划项目的业主是国土局而项目实施在乡镇,均为属地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乡镇对项目的重视不足,项目推进力度不足,最终导致土地整治规划工作协调的难度加大。

2. 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意识不足。虽然土地整治在全国范围内都得到推行,但是新一轮的土地整治规划在云南云龙县实行比较晚,公众对土地整治规划项目的概念及相关的内容并不是很清楚,因此土地整治规划的意识也不足,参与度也就不高。在部分土地整治项目区域内,有些受益群众对土地整治的认知不足,甚至有干涉土地整治的行为。此外,部分相关土地整治的参与人员对土地整治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偏差,认为只要将下达的资金用于土地整治就行,而并没有严格按照土地整治规划的设计进行合理有序的整治。最后导致土地整治时存现资金的不合理利用,同时也使得项目验收困难,土地整治规划实施得不到保障。

3. 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激励不足。在我国的土地整治规划实施项目中,由于缺乏一定的奖励或激励机制,人们对土地政治的积极性也并不是很高,甚至有部分的人认为这件事与自己无关。从云龙县土地整治的主要做法中,可以看出土地整治不仅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可以改善农田生产的条件。但是,在具体的土地整治过程中,其激励机制并不是特别明显。在云龙县土地整治实施情况中,只有对土地整治实施项目的基本情况等有详细的安排,项目实施中对人们的奖励等并未提及,农民参与土地整治项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一部分也在于此。

二、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保障的措施

在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项目下,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在具体实施工作存在以定的困难,针对上述存在的困难,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保障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措施。

1. 严格执行土地整治的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面对各部门可能存在工作协调难度大的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可以成立组织土地整治规划的领导小组,并且小组成员中必须有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而小组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各单位及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做汇总,并依据汇总情况进行总结再安排下一步土地整治规划的任务及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各单位和政府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土地整治的规划。而由于土地整治涉及面广,在土地整治前期要加强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做到因地制宜分类规划设计,最大限度满足受益群众的需求,以实现项目零变更为目标,有效环节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压力,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此外,土地整治规划小组的领导责任也必须明确。当然,严格执行土地整治的规划内容,还需要相应的监督,而成立的小组也应当具备监督的职责。[2]

2. 加强人们对土地整治规划的意识。针对人们土地整治规划意识不足以及对土地整治规划理解存在误区的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可以加强对土地整治规划的宣传。首先可以采用任何形式对相关的政府及单位工作人员进行思想工作,实行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工作人员对土地整治规划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加大对普通群众对土地整治的认识,并让群众对土地整治的重要性有所了解。最后实现上下聯动,加大土地整治的宣传力度。此外,由于土地整治规划工作对人民群众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相关的政府部门及单位除了加强宣传之外,还可以广泛吸收人民群众的意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进而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3. 实施土地整治规划的奖励机制。在实施土地整治的过程中,为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并让人民群众知道土地整治带来的利益,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和补充耕地重点地区的支持,完善基本农田整治工程后续管护制度。[3]对于有耕地的农民进行财政支持或补贴,保障人民的利益。对于耕地质量高,进而带动农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农户等也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最终达到保护耕地、建设耕地的目的,实现耕地的有效利用。

结语:土地整治的规划实施对某一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推行土地整治规划可以在有效利用土地的基础上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保障土地整治有效实施就显得更为重要,并且相关的保障措施还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付博,李博,李琪,伍春娇. 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保障措施[J]. 国土资源,2016,03:46-47.

[2]王利权,魏利利. 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11,09:6-7.

[3]李晨,刘新峰,彭哲,司涛. 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2,26:13123-13125.

4.农业产业规划中的保障措施 篇四

(一)组织保障

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条件下,政府涉农管理要从直接转向间接,从微观转向宏观,从事后管理转向事前管理,切实强化规划管理,发挥规划的导向、协调和调控功能。为保障本《农业产业规划》的实施,全市建立《农业产业规划》实施组织体系。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承担《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负责全市组织《农业产业规划》实施和指导监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各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要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根据本《规划》的任务和要求,结合实际,拟定并落实具体措施和工作步骤,确保《农业产业规划》顺利实施。

(二)政策保障

为了保障完成本《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导向作用,根据《农业产业规划》实施进度和实际情况,适时适度调整完善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要继续实施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改投入贴息补助、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基地补助、实行用电用地优惠和信贷扶持优先政策,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要认真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继续实施对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扶持、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兴办农业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和扶持发展农民购销员队伍和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发挥农业专业合作对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鼓励投资兴办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鼓励开拓国内外市场,并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和政策优惠。

要完善产业发展导向政策,鼓励发展绿色、特色和名优农产品。积极支持有关单位和个人申报国内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质量、安全认证和原产地标记注册;积极鼓励农产品注册商标,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宁波市级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和名牌称号的,给予适当奖励;加大对农业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积极鼓励有关单位和个人参加国内外各种展示展销活动。

要加大对农业科技进步支持。注重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快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建立支持发展民办科研机构的政策;建立支持发展集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和反季节栽培等填补市场空缺的高附加值设施农业的政策,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新型业态的发展。

要稳定土地政策,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稳定土地经营承包政策,鼓励土地的有效流转和优化组合,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农业优势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

(三)资金保障

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农业领域。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渠道广泛的融资平台,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资本为依托、企业(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强对农业项目资金的管理,对宁波市财政补助农业项目,奉化市本级财政实行1:1配套。通过政府对涉农项目导向性资金投入,带动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参与农业产业开发,尤其是产业链式开发中的加工、流通领域。加强对优势农产品产业开发的金融信贷服务,按照“政府扶持、企业运作、风险共担”的原则,探索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建设贷款担保机制,拓宽投入渠道。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支持,大力引进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现代融资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投向农业产业。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网址:http:///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9号 华普花园 C-103室

电话:400-650-6990

010-64152895

传真:010-64152865

5.公司激励机制实施的保障措施 篇五

第一节 树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观念.....................................................1

一、确立“注重能力和绩效”的价值观.......................................1

二、转变“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思想..............................................1

三、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2 第二节 激励机制的实施措施.............................................................2

一、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3

二、多层次激励机制的实施.........................................................3

三、根据员工差异,实行差别激励..............................................4 第三节 完善配套制度和支持系统.....................................................4

一、建立公平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4

二、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人事制度..............................................5 结

论...........................................................................................6

绪论

企业的激励机制科学与否,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建立了激励机制之后,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来实施激励机制,从而发挥的最佳激励机制的效果,以求企业能吸引和留住人才,造就一支高效、稳定的员工队伍,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树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观念

树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是传统观念的转变是企业推行有效激励措施的重要保障,因为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都离不开公司领导的关注和员工的支持。激励措施的运行是一项非常复杂和政策性强的工作,它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涉及到员工的切身利益。为了顺畅、有效地实施激励方案,必须树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观念。树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观念需要对传统观念做如下转变。

一、确立“注重能力和绩效”的价值观

转变“平均主义”的分配观念,确立“注重能力和绩效”的价值观。我国外资企业(包括我公司)管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在企业管理过程和员工激励过程中“平均主义”现象还比较严重。过去的分配制度所导致的平均主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大力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同时,应倡导和实行把富裕的物质生活和高尚的精神追求结合起来,把员工个人的工作、能力对企业的实际贡献与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确立以“注重能力和绩效”的价值观,从而使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有机地结合,使所有员工都积极向上,使个体价值充分发挥,使企业充满不断竞争向上的氛围和活力。

二、转变“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思想

所谓经济人假设是指作为个体,无论处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质是一致的,即以追求个人利益,满足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动机,理性选择假设是指个人在选 定目标后对达成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根据成本和收益作出选择。据“经济人”的假设而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管理工作 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简单地说,就是重视完成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情感、需要、动机、人际交往等社会心理因素。从这种观点来看,管理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这种管理方式叫做任务管理。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后勤部拼命干活。

3、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即:“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过去的管理制度忽视员工个人的需要,不重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造成当前日趋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应当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企业即人”在龙钢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作都将获得全体成员的一致认可;、“企业为人”龙钢不仅重视人才,更注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都能用其所长、“企业靠人”六合的每一份子紧密团结,团结一心,努力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凝聚成为企业的集体智慧,是人本管理的基本要求,把人看作是最宝贵的,以人作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把满足人们的需要作为企业发展的目的。

三、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转变“忽视人才”的观念,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智力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人才则是企业的第一资本、第一资源。我公司作为一个电气企业,是否重视人才,如何尊重人才、使用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关键在于管理人员对人才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就要有开明的人才观,要在企业大力宣传“知识价值论”、“人才价值论”的观念,营造一种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

第二节 激励机制的实施措施 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是孤立的,只有通过多种激励方式的综合运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应当与企业的一系列相关体制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

一、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

可以运用工作激励,尽量把员工放在他所适合的位置上,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从而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极性,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工作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可见工作激励在激发员上的积极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可以运用参与激励,通过参与,形成员工对企业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电气公司职工参与企业决策和企业管理的渠道许多,其中,职工通过“职代会”中的代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较为普遍。但“职代会”目前存在一种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的现象,因此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另外,还有荣誉激励、榜样激励、竞赛激励、关心激励、表扬激励、批评激励等诸多激励方式,具体应用时主要是采用适合本企业背景和特色的方式,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创建合理的企业文化,这样综合运用不同种类的激励方式,就一定可以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多层次激励机制的实施

激励机制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要随着时代、环境、市场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例如让有突出业绩的维护人员和营销人员的工资和奖金比他们的上司还高,这样就使他们能安心现有的工作,而不是煞费苦心往领导岗位上发展,他们也不再认为只有做官才能体现价值,因为做一名成功一样可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样他们就把所有的精力和才华都投入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中去,从而创造出最大的工作效益和业绩。只激励一条跑道一定会拥挤不堪,一定要激励多条跑道,这样才能使员工真正能安心在最适合他的岗位上工作。其次是要想办法了解员工需要的是什么,分清哪些是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哪些是主要的和次要的;哪些是现在可以满足的和是今后努力才能做到的,总之要是把激励的手段、方法与激励的目的相结合,从而达到激励手段和效果的一致性。而所采取的激励的手段 是灵活多样的,是根据不同的工作、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制度,而决不能是一种制度从一而终。

三、根据员工差异,实行差别激励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那么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报酬福利和工作环境,而且这些因素对于不同企业不同员工所产生影响也不同。因此,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按照不同因素的影响,并考虑到个体差异:例如女性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性则更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有差异,一般20-30岁之间的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的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员工则因为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既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工作条件等,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在制定具体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公司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第三节 完善配套制度和支持系统

新设计的电气公司的激励机制是可行的,这是因为:其一,新的激励机制体现了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体现了多劳多得的思想;其二,多种激励形式并存,满足了员工多方面的需求;第三,新的薪酬方案当中体现了创新和技能因素。当然,一个完整的激励机制除了激励内容和形式之外,还必须有相应的支持系统,这样才能保证激励措施在企业中很好的发挥激励作用。

一、建立公平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一个结构合理、管理良好的绩效考核制度,不但能留住优秀的员工,淘汰表现差的员工,更重要的是使员工竭尽全力,把自己的本领都使出来。第一,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工厂生产、技术副厂长、销售经理为副组长,以各部门经理为成员的责任目标绩效合同书的制定小组,在广泛征求各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把工厂的关键经营指标科学合理的分解到各二级单位,同样的,层层分解到员工个人。

第二,建立目标绩效考评小组,由各部门抽调人员成立考评办公室。每月8日前由考评办公室对各部门进行考核,同样各部门对下级的考核要同步完成,10日前完成对所有员工的绩效考核。考核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对考核结果有争议的,由上级主管进行裁决。

第三,每月15日前,根据考核结果发放效益工资,同时要把考核结果计入员工的个人业绩档案,并作为年终评比、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的主要依据。

二、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人事制度

建立管理人员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努力形成广纳贤才、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一是由单一的公司配置转向公司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来进行选拔和配备管理人才。首先要解放用人思想,更新用人观念,不拘一格选人才。其次要转变由单一的行政任命管理人员的做法,尝试公开选拔、内部竞聘、民主选举等多种配置形式。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把党管管理人员原则和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人权结合起来。这些形式有利于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强化对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

二是建立竞聘上岗、择优录用的渠道,真正解决管理人员能上不能下的问题。要逐步实行竞聘上岗的办法,转变“相马”似的用人方法,推行“赛马”式的做法。营造出一种公平竞争的氛围,真正实现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选任机制。把那些政治思想好、个人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拥护、潜质较好的人才聘任到合适的管理岗位上来。

打破工人和管理人员的身份界线,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要建立健全管理人员考核制度,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聘任和解聘。同时通过试用期、任期制、辞职制度等形式,真正形成能上能下的机制。结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运用科学的激励手段可以极大的激发员工的潜能,在同样的设备和工作条件下,取得超乎寻常的成果。这对于现阶段我国的电气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当电气行业既面对国内竞争,又要面对国际同行的激烈竞争,而人才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瓶颈。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要想后来者居上,必须重视人才建设,要重视激励机制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涉及出适合企业需要的激励机制。

本文运用激励理论对我公司现有激励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原有激励机制进行了改造,并作了新的设计,通过本文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

(1)我公司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激励体系。这也直接造成了公司的优秀员工满意度下降,离职率较高。

(2)我公司激励机制在员工薪酬、福利、绩效考核以及培训等方面都还存在问题。

(3)我公司的激励机制改进方案主要包括:进行岗次设计、进行员工发展规划以及完善员工培训等。

6.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有 篇六

一、加强领导,发动群众,加快水利建设步伐

水利工程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号召“动员全社会力量把兴修水利作为安民兴邦的大事来抓紧抓好”。进一步加快水利建设的步伐,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而且也是一项政治工作。古往今来,“善治国者,必先治水”。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领导,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管理、严格执法。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加强协作,密切配合,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兴修水利,治理江河,造福人民。

二、搞好宣传发动。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对农田水利工作的认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项目的实施。

三、加强依法治水

法治水是水利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我县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根本保障。

1、完善水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加快水利法制建设,是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进水利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理顺体制,建立机制,关键要落实在法制上。《水法》颁布以来,我县在水法规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水法规和规章,但仍不能完全满足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难以实现良性运行机制,因此,应抓紧完善水行政80

管理法规政策体系和水利经济立法工作,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

2、增强法律意识,保持良好的水管理秩序

要坚决贯彻执行“全面节流、积极开源、加强保护、强化管理”的方针,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管理维护好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确保有限的水资源能够满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

3、加强水行政执法工作

要把水行政执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机制,运用水各种法律法规及管理条例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坚决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好水利正常运行秩序。

4、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水资源的配置

加强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全面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取水许可是国家授权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应贯彻于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保护和监督的全过程,从而达到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目的,使水资源在整体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

四、提倡科教兴水

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水战略。

1、狠抓水利教育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十二五”期间要下决心狠抓水利教育工作。

第一是要抓好水环境和水法规的社会教育工作,形成一个人人珍惜水资源、爱护水工程、支持水利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二是抓好水电系统的四支队伍建设。一是党政干部队伍,二是水行政执法队伍,三是业务技术队伍,四是经营管理队伍。要实现重庆水利的宏伟蓝图,必须培养一批杰出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理念,要在人才的任用、管理、培养上加大力度,建立激励竞争机制,营造吸引人才、重用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努力提高人才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增强水利行业的创造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发展能力。通过人才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培养一批复合型、实用型、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的机制,创造人尽其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成长环境。

2、加强水利科技

第一是要加强水利科研工作,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自身规律的科技体制,形成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机制,积极应用科研成果,大力推广使用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水利科技水平。要特别重视节水灌溉,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保护方面的科研和成果应用。第二是因地制宜,积极加强水利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3、加强水利前期工作

按照“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和基本建设程序,要尽快补充完善流82

域综合规划、区域综合规划及各项专业规划,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各类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建立和完善重点项目的储备、信息管理系统。要加大对水利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促进项目前期工作良性运行。鉴于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周期长,要求高、资金需求量大,建议由国家划拨一定比例的前期工作经费,同时在以电养电、水资 源费、水农水经费中提取费用专用于前期工作。

五、建立健全投资保障体制

要实现我县水利电力“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必须有巨额的水利投资来作支撑和保障。

1、我县的水利发展是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我县的水利发展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保安和水环境保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我县是一个集老、少、边、穷、淹于一体的国定贫困县,基础差,财政穷,任务多,负担重,加之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因此,应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建设有利契机,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对我县水利建设的投入。

2、认真执行“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水利投资政策,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按市场经济的模式积极探索水利资金筹集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大“四荒”拍卖力度,吸引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投资“四荒”的治理与开发。对现有“五小”水利工程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盘活资产。

3、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工程建设,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融资机构。首先要增加财政投入,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并对重点地区的重点项目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其次要对项目实施分类管

理,对工程影响巨大、效益显著、以社会效益为主的项目,以政府投入为主;对具有一定公益性质、以所在乡(镇)受益为主、并有一定经济效益回报的项目则以所有乡(镇)投入为主,市级补助为辅;对于所在镇、村受益为主、经济效益明显的项目,则以镇、村个人投资为主、乡(镇)级补助为辅。同时还要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技术支持与服务等、引导设施农业经营者自主投入。

4、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市级、县级已出台的各项水利规费征收政策,加大水行政制法力度,切实保证水资源费、水土流失防治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河道永久临时占用补偿费、河道采砂管理费等按时足额征收到位,建立县级水利资金专库投入水利建设。

5、坚持和完善劳动积累工制度

6、尽快制定和完善水利建设投资政策,逐步建立分级负责的投入机制。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法人负责,招标投标制,监理制”三项制度,贯彻“质量责任终身制”,规范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六、建立以水养水的机制,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

按照有关水法律规范,水利改革首先从水的价格改革着手,水价应按照价值规律合理调整,使得价格与价值相符,这样,水利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按照国务院水利产业政策,在建立合理水价体系的基础上,应着手推进水利产业化,企业化和社会化进程,使水利事业逐步建立起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运行机制。水利建设,要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市场调节和政府扶持相结合的水利发展机制,对供水、水力发电、水上旅游、水库养殖等经营性项目按价值规律纳入市场机制,实行以水养水。

七、解放思想,实现管理现代化

7.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有 篇七

1 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和取得的成效

1.1 林地资源现状

截至2009年底, 舟曲局土地面积129420.00hm2。其中:林地面积为107636.21hm2 (规划内林地面积75529.78hm2, 规划外林地面积32406.43hm2) , 占土地总面积83.17%;非林地面积为21783.79hm2, 占土地总面积16.83%。土地权属上, 国有面积107636.21hm2, 占83.17%。林业用地中:有林地81689.75hm2, 占林地面积的75.90%;灌木林地21195.48hm2, 占林地面积的19.69%;苗圃地25.64hm2, 占林地面积0.02%, 宜林地4725.34hm2, 占林地面积4.39%。森林覆盖率为79.5%。

1.2 林地保护利用措施及成效

1.2.1 做好确权颁证工作

在各级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下, 2006年完成了舟曲局5个林场的林权证的颁发工作, 使困扰林区多年的“无证经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为依法护林和林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1.2.2 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生物多样性有序恢复

随着管护力度的加大, 人为干扰活动的减少, 林区森林植被不断增加, 森林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水源涵养能力日益增强, 水土流失不断减少, 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多年未见的大熊猫、羚牛、梅花鹿、岩羊、斑尾榛鸡、绿尾虹雉、红腹锦鸡、蓝马鸡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相继再现林区, 且种群数量不断扩大。

1.2.3 保护机构日益健全

舟曲林业局高度重视林地保护工作, 全局各级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等法律法规, 全面加强林地保护工作, 建立健全了局、场管护网络。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和形式, 加大林地保护宣传力度, 营造了良好的林地保护利用社会氛围。

1.2.4 森林保护取得的成效

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等生态恢复措施, 完成公益林建设86913.3hm2, 林地面积由天保工程实施之初的66801.0hm2增加到2010年底的79833.9hm2, 净增13032.9hm2;灌木林地由20712.6hm2增加到20949.1hm2, 净增236.5hm2;活立木蓄积由792.55万m3增加到793.34万m3, 净增0.80万m3;森林覆盖率由52.0%提高到79.5%, 提高了27.5个百分点, 实现了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双增长。

2 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森林结构不尽合理

现有森林呈现天然林多、人工纯林多、成过熟林多和混交林少, 单层林多、复层林少, 中幼林多等现象。

2.2 林地保护难度较大

近年来, 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 招商引资, 在林区开发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多, 占用林地的数量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目前, 地方在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把部分林地划给了农户, 由于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 导致在林地内乱挖、乱采, 无证进行矿产资源开发, 林地破坏严重。同时缺乏科学有效的林地保护管理监测监控措施和手段, 加之林地保护执法力度不够, 非法使用林地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导致部分林地非法流失。

2.3 林地保护利用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

长期以来, 由于对林地保护利用的认识上存在差距, 一直没有开展过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 以致林地保护利用方面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 造成林地生产力不高和林业经营效益低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公共财政对林业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 公共财政对林业资金投入不足, 导致林业生产建设与林地保护难度大, 制约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3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总体目标

3.1 林地总量适度增加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结合舟曲林业局土地资源实际, 有计划的推进未利用地、牧草地和其他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 积极有效地增加林地资源。计划从2009年的107636.21hm2增加到2020年的110134.79hm2, 增加2498.58hm2;林地面积占全局土面积的比重提高到70.06%以上。

3.2 森林保有量稳步增长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将宜林地、无立木林地转化为林地, 增加森林面积。从2009年的81689.75hm2增加到2020年的84606.78hm2以上;森林覆盖率从2009年的79.5%增加到80%以上。

3.3 林地生产力明显提高

通过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分类经营等措施, 林地生产率由2009年的91.52m3/hm2提高到2020年的每hm2108.52m3, 森林蓄积量从2009年的7475879m3增加到9181528m3。

3.4 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征占林地

严格执行《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 各项建设工程严谨占用或少占用林地, 要最大限度挖掘已利用土地的资源潜力, 节约使用土地。据《舟曲县土地利用规划 (2010—2020) 》及近年来各类工程项目占用征收林地规模等分析, 2010—2020年, 舟曲局征占用林地总额应控制在55hm2以内。

3.5 林地保护利用结构保持稳定

舟曲林区林地全部为国家重点公益林林地, 由于林区所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又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点实施区, 故不做调整。

4 林地保护与利用措施

为保障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顺利实施, 必须结合全局区域实际, 制定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的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进一步规范规划修订、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监管责任、保障经费支持、强化技术支撑和加强队伍建设, 保障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不折不扣的顺利实施。

4.1 规范规划修订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后, 报上级管理部门批准。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 必须精心组织实施。应严格按规划要求控制林地总量, 确保林地减少面积控制在允许范围。今后在编制和修订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规划、集镇和村庄建设规划时, 应与本规划搞好衔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要纳入全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并严格执行。要强化对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 根据规划严格审查项目用地规模和范围, 搞好公益林地占补平衡工作, 并按规定开展使用林地可行性评价工作。严禁擅自修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确需对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的, 必须在对规划修改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等进行评估、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 由局级以上组织, 广泛征求发改委、财政、国土、环保、城建、农业、交通、水利等部门的意见, 进行修订后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并颁布实施。

4.2 健全管理制度

1) 创新管理制度统筹开展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落实国有林地保护责任, 充分发挥国有林地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形成有利于林地保护利用管理的坚实基础;

2) 加强林地林权管理加强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申请审查, 凡不符合林地利用规划的, 林业局不得出具申请审查同意意见。对依法确权的林地, 要确保经营界限清晰, 做到图、文、表一致。未经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不得对经营范围进行调整。林地承包经营不得改变规划林地用途;

3) 建立林地保护利用目标管理责任制林业局主要负责人对本经营范围内的林地保护负总责, 各林场的主要行政负责人对本区域内的林地保护负责。建立并落实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 将森林保有量、占用征收林地定额作为考核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 分解落实到各林场, 由林业局和林场签订目标考核责任状, 实行指标管理, 责任到人;

4) 建立林地保护利用协作管理机制规划实施单位要在地方政府领导下, 与地方林业、国土、农业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 加强沟通, 密切配合, 形成林地保护利用管理工作的合力。

4.3 加强基础建设和队伍建设

4.3.1 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

积极争取国家和甘肃省对林地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 防止毁林和森林退化;对退化林地修复、规划的宜林地造林的, 按照其恢复难度, 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积极争取国家、省相关资金, 保证林地确权、定界、调查、监测、档案管理以及林地执法、管护、用地审核等资金投入。

4.3.2 实施动态管理

加强和完善现有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体系, 定期组织开展林地调查和动态监测, 并建立林地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 统一管理林地数据。加强林地档案管理, 运用遥感等技术手段, 在国家、省级宏观指导或控制下, 做好年度林地变更调查, 及时更新林地档案和利用数据库, 全面掌握本局林地变化状况。

4.3.3 健全规划实施评估机制

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 适时开展对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监测、评估和考核, 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是否需要调整规划内容, 或对规划进行修订的建议。

4.3.4 强化林地保护管理队伍建设

林业局内设专人负责林地保护利用管理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装备水平。加强林政执法队伍建设, 充实执法人员, 强化业务培训和廉政建设,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4.4 林地分级管理

根据舟曲局生态脆弱性、生态区位重要性及林地生产力等指标, 将林地划定为I级、Ⅱ级和Ⅲ级三个保护等级。

1) Ⅰ级保护管理措施Ⅰ级保护林地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内予以特殊保护和严格控制生产活动的区域, 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特有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本局Ⅰ级保护林地属于甘肃省插岗梁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为48690.87hm2, 占林地总面积的45.24%。

保护管理措施为实行全面封禁保护, 禁止生产性经营活动, 禁止改变林地用途。对占用Ⅰ级保护范围内的林地, 不得同意申请。

2) Ⅱ级保护管理措施Ⅱ级保护林地是我国重要生态调节功能区内予以保护和限制经营利用的区域, 以生态修复、生态治理、构建生态屏障为主要目的。本局Ⅱ级保护林地面积43686.26hm2, 占林地总面积的39.67%。

本为实施局部封禁管护, 鼓励和引导抚育性管理, 改善林分质量和森林健康状况, 禁止商业性采伐。允许开展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改善生态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抚育经营活动, 严格保护原生植被, 严禁采用全面整地等作业方式。对宜林地、疏林地, 科学采取人工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封山育林等措施。除必需的工程建设用地外, 不得以任何方式改变林地用途, 禁止建设工程占用森林。在国家级公益林所在区域设立标牌, 标明地点、四至范围、面积等内容。禁止在国家级公益林地开垦、采石、采沙、取土, 严格控制勘查、开采矿藏和工程建设占用征用国家级公益林地。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 开发林下种植养殖业, 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等。

上一篇:浅谈英语如何进行优化教学下一篇:高考作文人物论据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