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政策教学方式改革体会

2024-09-14

形式与政策教学方式改革体会(共11篇)

1.形式与政策教学方式改革体会 篇一

《形式与政策心得体会》【培训心得体会】

《形式与政策心得体会》文章正文:

形式与政策心得体会: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当代大学生,面对跨世纪的宏图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所以学习当今世界的形式与政策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我正确认识了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的形势,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主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努力掌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

通过学习当今世界形势十大关系分析,使我了解形式与政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与“天下并不太平”的关系 2)美国单边主义凸显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关系 3)世界多样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关系 4)国家利益原则与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关系 5)全球化、地区集团化和边缘化的关系 6)人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7)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的关系 8)反对霸权主义与反对恐怖主义的关系

9)联合国维和核心地位与地区安全组织作用的关系 10)“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国威胁论”的关系

通过学习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使我了解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十五”,我们跨越的步伐有多大 2)新起点、新模式、新理念——解读“十一五”规划 3)“十一五”时期的国内外发展环境

4)2010年及今后一端时期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分析

要深刻理解我们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我们是跨世纪的大学生,是最富有朝气的一代,是新中国的接班人。我们的历史责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展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成就,把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学习当今世界的形式与政策的目的在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现当今世界形势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思路。我们当前特别要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关系。

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固然重要,这是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但是理论学习更为重要,是方向和指针。专业学习越忙越艰巨,越需要多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达到成功的彼岸!形式与政策心得体会

《形势与政策》课学习心得体会

2007-5-22 10:41 提问者:1986lige |浏览次数:26292次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2.形式与政策教学方式改革体会 篇二

为了探索体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按照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 打破体育教学传统模式的这种沉闷局面, 我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摸索, 设计改革了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我认为,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应为内容服务, 改革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目的是让学生在更加活泼开放的课堂气氛中, 得到更好的身心锻炼, 以增强体质。为此, 我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 深入了解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兴趣要求和每个人的个性及天资的差异, 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作了初步改革。其方法是:教师示范讲解某个动作时, 不强调学生机械地排列成整齐的队形, 只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周围自然站立, 并且边讲解、边示范。学生一边听讲, 一边自然练习。学生练习时, 由于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模仿能力不同, 最后的效果也不会相同, 所以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 自由结合, 互帮互学, 做得好的同学可自由运动, 随时指点暂时差一点的同学。这样, 由原来的机械组合, 变为按情趣自由结合, 成为小群体活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和传统教学形式、方法相比, 层次多、方向宽、变化大, 结构新颖, 效果显著。如在进行投掷铅球教学时, 教师先讲解动作要领, 当学生们初步掌握了徒手动作后, 就让他们在教师指定的区域内, 自由结合成几个小组, 进行自由练习, 学生有的掷、有的拾、有的审查动作要领, 人人情绪高, 个个兴高采烈, 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这样做, 学生解除了思想顾虑和不必要的约束, 他们互帮互学, 情绪高涨, 练习认真。教师来回巡视, 分别指导, 待学生基本上掌握技能后, 就吹哨集合, 分析典型错误动作出现的原因, 指出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 并让动作较正确的学生出来示范, 使原来掌握不好的同学及时纠正。结果全体学生都正确掌握了投掷要领。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体会到,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是:

(1) 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能较好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中, 同学之间互帮互学, 取长补短, 团结友爱, 并形成了自我检查、纠正动作的能力。例如, 在分腿腾越 (山羊) 教学中, 各小组注意互相保护的前提下, 他们在“助跑节奏”“起跑力度”“腾空高度”“推手快慢”“髋关节是否前送”“落地时是否轻松抬头”等动作上相互提示补充, 学生练习非常带劲, 大大促进了学习进度, 促进了动作要领的掌握。

(2) 能充分改善师生双边关系, 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由于这种组织形式, 教师不是高高在上, 而是巡回在学生之间, 与学生同活动, 共练习, 亲密无间, 形如家人, 师生情感交流充分, 也充分发挥出学生各自特长, 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动作技能。如在掷铅球教学中, 有的同学喜欢背向滑步掷, 而有的喜欢侧向滑步掷。教师根据他们各自情况, 耐心地分别指导, 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掷铅球的滑步动作要领。

(3) 这种组织形式, 能充分发挥小群体的骨干作用。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 充分发挥了“小先生”的作用, 同时也可节省组织教学时间, 有利于提高课堂练习密度,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 教学效果显著,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由于该组织形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能自觉地进行练习。在相互学习、相互指点的情况下, 有利于纠正错误动作,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 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这种改革, 绝不是“放羊式”的教学。因为这种形式是学生在指定区域内进行练习, 是在有效控制下的学习, 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它是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 因而它不是“放羊式”的。

3.形式与政策教学方式改革体会 篇三

在四年的警校生活中,形式与政策这一门科目伴随了我们四年,在这四年里我们学习了中美关系,讨论过中日关系,也探讨过朝鲜核问题,每一次讨论都让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获益良多,每一个学期的学期对我们的思想都是一种洗礼和升华。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这四年的学习带给我们的影响是终生的,我们在这一门科目中学会的思维方式将给我们的后半生带来极大的帮助。

4.形势与政策学习体会与改革建议 篇四

魏仁斌 软件4班 20122712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体会 使命 建议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刻全面地了解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使我体会到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荣耀感和责任感,认清了自己的使命,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我还想对这门课程提出一些我个人的意见和建议。

正文:

一、心得体会

本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上课内容生动鲜活,形式丰富多样,十分吸引人。课堂上,老师通过让我们观看新闻视频,学习实时热点政策,让我们很好地了解实时政治,引领我们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学习,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使我对古今中外的国内国际的形式与政策有了基本的了解,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更深刻地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世界,认识到了我们有过的辉煌成就,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认识到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认识到了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只有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才能保持正确的航向,才能使祖国越来越富强。老师通过让我们观看专家的讲座,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依据个人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根据自己的目标制定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不断拓展个人综合素质,提高个人能力。这些良师益友犹如海上的指明灯一样循循善诱,指引我们走向光明的前途。课堂上,老师还以分组答辩讨论的形式,让我们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式的立场和观点。课堂上,同学们表现活跃,各抒己见,或主观,或客观,或中立地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并且通过老师最终的分析与总结,使我们对国内外的时事看的更深刻,更透彻。总而言之,本学期的形式与政策课程对我来说受益匪浅。

二、历史使命

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意识到了当代中国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大学生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而我们当代大学生要着眼于自身的全面发展。首先,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潮流,迎接变革的挑战要我们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其次,我们还要有全球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要有地球公民意识,要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抛弃一些偏见。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悦纳别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批评。再者,我们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最后,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十八大提出许多创新理论与我党以后最近10年的奋斗目标的详细构想,同时十八大精神尚有许多待我们去学习和实践,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对十八大精神持续学习,落实贯彻十八大精神,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

三、改革建议

针对本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我想谈谈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改革改进的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单一的教学模式

形式与政策的教育能否为学生所接受,与教学方式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与时俱进,深化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实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而在目前形势与政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讲台下昏昏欲睡。

2.课程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往往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普遍缺失。只通过教材的讲授,学生无法产生较为直观的印象,仍然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感官上。如果形势与政策不能贯彻理论联系实践,就失去课程本身应有的吸引力。

3.学生对该课程重视不够

部分学生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课的学习,从而不重视形势与政策课,认为没必要或者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甚至有不少人认为要了解形势与政策,上上网,看看报纸就行了。没必要上形势与政策课。

(二)改革的建议

1.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心事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创造课堂授课+专题讲座+教学实践活动模式。

2.推行互动学习教学改革,注重激发学生个性和潜力

积极实施案例探讨式、课堂互动式、开放交流式等教学方法,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能力,更重在启发学生敏捷的思考力和积极的创造力。

3.开放实践教学模式

可以通过举行一些社会公益、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社会实际,深切感受社会动态和变化,显然比课堂教学来的更为直接有效。

参考文献: 书:

5.形式与政策 篇五

解答:

走生态文明之路,既是政府的大智慧,也考验着每个人的环保意识,需要每个普通人从点滴做起,用理念引领行动。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多出绿色,多出美丽。

一、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我们要从自身文明习惯做起:

1、不破坏自然中的植被。

2、保护动物。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不捕杀野生动物。

3、参加动植物协会组织的公益活动。

4、不浪费资源。节约用水用电、不浪费粮食、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做到合理消费。

5、不乱丢垃圾,垃圾分类处理,减少污染。

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除了养成良好文明习惯外,还要为祖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做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者。作为大学生,我们的思维活跃,思想前卫,易接受新的思想和事物。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个优势,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深刻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及与自身学习、工作、生活休戚与共的关系,并主动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2.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我们可以广泛开展绿色环保、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本领,不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锻炼能力,将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地融合和体现在实践中。

3.做生态文明创新的推动者。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生态文明基本理念、主要内涵、建设方式等方面不断加以完善和创新,使生态文明成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更高层次的人类文明,使生态文明更符合经济建设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做生态文明发展的引领者。在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作为大学生不仅要做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更要成为生态文明发展的引领者。我们这个群体只有站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高度来推动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使自身不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带动更多的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在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实现和发展。

我们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前,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入到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已经作为高校德育的新内容。因此,我们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和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成果,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以,我们要站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兴旺的高度认识和审视这一群体参与和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承担着开拓创新,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历史已经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赋予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光荣地承担起这项任务。

三、具体行动。

1、敲响警钟,加强环保意识。

学校应大力支持,高度重视,做宣传教育活动。并增加相关关于环保的选修课程等手段来增加大学生的环保知识。结合与环保有关的国内国际节日积极展开宣传,通过广播站、电视台等数字媒体以及学校报社、杂志专刊等纸质媒体,双管齐下,宣传环保知识。举办有关环境保护的讲座,帮助大家了解中国环境现状,认清基本事实,为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首先在思想觉悟上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才能更好的“环保”。更重要的是,将环保的理念与知识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共建美好明亮的世界。

2、落实点滴,从小事开始,从你我开始。

我们首先要转换自己还比较传统的环保观念和意识。环保不仅仅是不污染环境,还包括“不浪费资源”,包括“资源的循环利用”,包括“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等。所以,我们要自觉的把环保习惯容入到现在和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从而去影响和带动更多身边的人来关注和参与环保 让环保成为大家共同的生活工作习惯。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提高自身环保意识,从点滴做起,将每一件与环保相关的事都落到实处。因为——环保就在我们身边。

3、积极参与环保志愿服务,做一名光荣的环保志愿者。环保志愿者也是我们大学生可以实现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和一种生活方式。环境保护不但需要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努力,也需要公共的广泛参与,更需要你、我、他的实际行动。建设生态文明是经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是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所以,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让我们携起手来,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6.形式与政策论文 篇六

摘要:世事纷繁,盘根错节,纵观经史,定大势者,必大国也。每一个大国都有其自己的利益核心,通常一国利益的实现总是以他国利益的某种损失为代价的,因此大国与大国之间的竞争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当今世界,正朝着多元化、多极化趋势发展,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得任何国家利益的获得都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与相互协作的基础上。而我国作为“一超多强”中的大国之一,以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使得我国长期以来与周边国家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在新的时期,伴随着大国间关系的变化,又对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新的要求。

关键词:大国关系 利益 外交 挑战

前言:随着时代发展,“大国关系”这一话题日益成为民众瞩目的焦点,由于国与国之间并非存在着绝对的共赢,其自身利益必定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的。也因此,大国与大国之间,关系的适度、适时的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面对日益复杂的亚太以及国际关系时,对于处理周边区域的安全问题上,也不能墨守成规。可以说,我国外交政策也正面临新的、巨大的挑战。正文:

一、大国关系的两面性

大国关系的两面性,也即是竞争与合作。每个大国都有自己的利益核心,而通常一个国家实现自己的利益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别国利益,但大国与大国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共赢的基础上,必须要求大国之间的相互妥协与合作,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罔顾国际通行规则和伦理而自行其是,全球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需要国际之间的相互合作,特别是肩负重大责任的大国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调。故说大国关系是具有两面性的。

二、当前大国关系呈现出的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基辛格将这种变化称作“数百年来未有的大变局”,俄罗斯外长拉夫罗认为“是地址板块式的变化”。世界迎来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和平发展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的大国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1)大国之间共同利益远大于互相之间分歧,合作成为大国关系的主轴。由相互对抗走向相互合作,由单方面的盈利走向双方互赢,是当今大国关系呈现的一种新的趋势。这个世界早已不是16世纪以前的世界,新的世界格局,每个大国都不能独立存在,由于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大国与大国之间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美国和欧洲经济陷入困境,中国外贸出口萎缩,迫使中国“调结构、转方式”,而中国经济增长又成了助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许多危及人类安全和生存的威胁成为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独木难支,需要国际社会合作解决。

(2)合作和斗争同时存在双边关系中。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大国与大国之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等。另一方面,伴随着大国合作关系的加强,也有互相之间存在的分歧和由引发的摩擦与斗争,而这些摩擦和斗争主要表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上。而这种斗争也有一定程度会演变为局部冲突和对抗,这也是因为当今世界还存在着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这也是冷战之后,大国之间的新的共处方式。

(3)大国之间的各种组合方兴未艾。为了实现己身利益的最大化,大国之间合纵连横,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竞相上演着一幕幕眼花缭乱的牵制与反牵制、制衡与反制横的大戏。今天因某个问题达成共识就成了合作伙伴,明天因为别的问题有不同意见就成了战略对手。而应运而生的“中俄印三国外会长会晤机制”、“美日澳印四国战略对话机制”、“美日+1”、“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大国关系的各种排列组合,无一不是在新形势下大国外交纵横捭阖的新表现。

(4)世界格局均衡化成为大国关系演变的大趋势。虽然今天仍是美国一家独大,群雄并起。但是显而易见的是,美国失去这种地位也只是时间问题,最终也只会成为“平起平坐者当中最拔尖的一个”。随着中国的崛起,这种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三、当前大国关系下中国外交的新挑战

目前我国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在坚定信心同时,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积极推动严峻的挑战并使之转化成为更多的机遇。总的来说,面临的挑战可分三块:发展、安全、责任。

我国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前路上有美好的风景与机遇等着我们,因此如何实现稳重求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而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邻国众多,一直以来都要面对领土主权的争端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国家安全。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承办国际赛事、会议,不仅仅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风采与实力。也预示着我国将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世界也需要中国承担更大的责任。

维护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

中国要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国要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区域合作。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外交活动,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在国际和地区组织中做出建设性的努力。中国要全面加强经济外交和对外文化交流,积极维护中国公民在海外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

7.形式与政策,两会 篇七

会的学习认识和理解,不少于800字。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顺序,作业纸上。

改革·梦想·担当

本报记者 谢志娟

全国两会正在北京举行,“马不停蹄”穿行在开幕会、小组讨论会、新闻发布会等场合,一边用眼看用耳听,一边大脑快速运转,所见所闻所思,一组两会印象关键词渐渐清晰:改革、梦想、担当。

3月2日举行的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记者问到的第一个问题,关于改革。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会上,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部署2014年工作时,开门见山说到改革。

3月4日,政协小组讨论会上,委员们探讨最热烈的话题依然是改革。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在简洁朴实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用“强大动力”“首要任务”“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等浓重词汇说明全面深化改革的极端重要与非常迫切。铿锵有力的一席话不仅打动了场内的代表委员,更让场外的民众坚定了对中国改革的信心。

代表委员热议,全国人民聚焦,世界目光关注,全面深化改革已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课题。改革所为何?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每个人的梦想开花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两会上,处处可见代表委员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为民所想、为民所呼,立法、财税、商贸、“三农”、生态,每一份建议提案的背后都寄托着一份美好生活的梦想,一个个梦想汇聚在一起,就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所有工作都要充分体现人民意愿,全面接受人民监督。”“始终如一承担起责任和使命”„„

穿行在两会会场,这一句句敢于担当的庄严承诺,如刀凿斧刻般印在了心中。两会手记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去年底,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考察广东谈及深化改革时首次作出这一表述;几天前,他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了这句话。

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此次两会上,这一部署再现于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及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渭南市委书记徐新荣说:“这两次强调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已箭在弦上。”

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都在谈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改革”。

近35年来,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改革。依靠改革,我国经济实现了举世罕见的高速增长,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成就了惊艳全球的“中国奇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实现“中国梦”冲刺,我们依然没

有其他路径,唯有改革。

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拉开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帷幕。两会代表委员认为,这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化改革啃的第一块“硬骨头”。

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五局董事长鲁贵卿在谈及铁道部政企分开时认为,“这将打破垄断,促进铁路市场的公平竞争,体现了市场化改革的内在指向: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这是一份有“分”有“合”的机构改革方案。而本轮机构改革的意义,远不止于简单的分分合合、拆拆并并、增增减减,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而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词是“放权”。放权,势必触动一些长期形成的利益格局,需要政府部门以“割自己的肉、革自己的命”的态度面对阵痛,阻力是显而易见的,走弯路、受挫折也不是没有可能。“硬骨头”之硬、“险滩”之险,就体现在这里。

然而,任务紧迫,不改不行。综观大局,外有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的倒逼,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我国要想实现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尽快消除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弊端。在很多领域,已经到了不深化改革就难以前进的阶段。

“门难进,脸难看,盖个图章跑半年;话难听,事难办,批个项目腿跑断。”全国政协委员赖明引述的这句百姓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行政审批之弊。

赖明委员提供了两组数字:在全面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2年后的今天,投资一个项目仍要过53个处、室、中心、站,经100个审批环节,盖108个章,全程需799个工作日。老百姓办个“准生证”,还需经过10多个单位盖章、签字40多个,耗时两个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历经6次较大调整,但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仍广泛存在,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不仅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助长投资消费失衡、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还给权力寻租留下了空间。多位代表委员将机构改革比作十八大之后深化改革的“揭幕战”,他们期待下一步改革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取得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周国辉认为,应以“把权力关进笼子”的精神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这个笼子应该是制度的笼子、民主的笼子、公开的笼子。像金鱼缸里的鱼一样看得见,而不是暗箱。

全国人大代表冯月菊说,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当前民营经济在“不平等待遇”中负重前行,特别是一些民营实体经济信心不足,不敢投、不愿投情绪明显,建议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把一般竞争行业发展空间尽量留给民间投资主体。

全国政协委员林毅夫指出,收入分配领域双轨制的改革还不到位。谁拿到矿权就一下子成为亿万富翁,资源税费跟国际水平比太低了,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收入分配改革要做到釜底抽薪,在初次分配设计中兼顾公平和效率。改革动作越大,难度也越大。在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去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

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只看到困难的一面,还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当前我国所处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仅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也为深化改革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期”。国际金融危机倒逼的压力可以转化为改革的动力,30多年来积累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将是改革的有力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全国上下已达成改革共识。

曾多年从事体制改革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李江分析,二三十年前,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时,“姓社”“姓资”的争论很激烈,阻力很大。当时连“改革”这个词本身都还很新鲜,人们想改变现状,对改革方向却很迷茫。而现在,几乎无人反对改革。甚至一些既得利益可能被改革触动的人,也明白不改革是走不下去的。

代表委员的一致判断是,深化改革代表了13亿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会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支持。在如此充分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没有理由缺少改革自信。如果我们畏首畏尾,犹疑不决,将贻误战机,留下历史的遗憾。中央的改革决心已经彰显。无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还是“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都体现了鲜明的改革指向。各级领导干部都需要以锐意进取、勇为人先,敢作为、有担当的精神状态,把改革推向深入。

8.形式与政策 篇八

“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为2006~2010年,于2006年3月14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个阶段。

“十一五”时期是一个“矛盾凸显时期”,我国面临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峻矛盾,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性根源日益凸显,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尖锐,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等。

“十一五”时期也一个“黄金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内,政府采取的重大措施,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加快推进体制改革,调整完善经济和社会政策,加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2010年是中国“十一五”发展规划收官之年期间,随着全国人民和各级组织的奋斗与努力,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增长;就业岗位大幅度增加,失业率控制受到有效控制;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水平显著提升,服务业占国民经济和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国民受教育年限进一步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满足需求;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型空间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和区域差距缩小;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改变,居民收入继续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缓解,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行政管理、财税、金融和城乡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开放型经济继续发展,“走出去”战略迈出重大步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国防建设取得新成就。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宫之年,面对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我们有理由自豪,展望“十二五规划”,我们依旧满怀信心与力量。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是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更是中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到新高度后的五年,因而,世人给予更多的目光和关注,不仅在情理之中,更是势所必然。

“十二五”即将开启征程,中国在“十二五”是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作为重回国际舞台中央之初面临着新的国内外环境、条件和问题,对具体客观形势的认识也发生了适时变化。尤其并成长为负责任大国的中国,在办好自己事情、搞好自身发展、解决好内部矛盾问题的同时,能够在国际竞争中掌握先机和主动权,并对世界未来发展有更大贡献是我国必须要面对的战略问题。

为此,我国应该做到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9.形式与政策 篇九

大学四年转眼即逝,如今已是大三的我们已经将要结束我们的大学生活。大学毕业之后我们有什么打算成为我们目前不得不关心的问题。有的人打算考研继续学习,有的人打算直接工作步入社会,可是不论打算如何,之前的准备确实十分重要的。这次的形势与政策中,朱老师的讲座让我再次的认识到这个问题。虽然我早有打算,四年毕业之后直接工作,但是如何成功的就业却从未仔细的考虑。听了本次的讲座更是让我感觉到了,大学生就业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硬仗。战前准备的是否充分将决定了战场中的生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各地大学不短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博士生、硕士生也不稀奇,“海归”成了“海龟”和“海待”,而学历不高的大专生、中专生更是成了职场中蓝领的一列。以前本科生是技术人员的优势也已经不复存在,本科教育也几乎成为了扫盲教学。本科学历所代表的内容也已经慢慢的从技术转成非文盲。面对日益艰难的就业环境,对大学生尤其是一般大学的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与就业相关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能在大学几年的学习中,准备好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力,能让自己有一个成功的职业起点,并能成功就业应该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必备的能力。查阅相关资料,就我个人看法总结出一下几条大学生要想成功就业应必备的几点能力。

1、掌握专业技能

求职中,很多企业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大学来说主要就是专业能力,而非学历。一般来说,学历意味着更雄厚的理论基础和技能。然而,对于那些学历或学校一般的学生,如果能在大学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参加与提升技能相关的社会实践,并参加专业相关的培训,他们的实际技能并不一定比学历高的人要差。作为企业,他们更注重的实际技能而非一些理论基础和技能。因为实践和理论的差异是不能弥补的,而实践才是创造社会价值最直接的来源。作为企业的考虑,他们认为丰富的实际技能对他们的利益更大。很多的企业在用人方面是很实际的,在综合考虑学历和技能的情况下,对一些操作性强的工作,他们宁肯出低一点的薪水要一些不是高学历的学生。所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把自己的专业技能的提升作为重点来考虑,不断强化自己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的含金量。

2、社会实践经验

很多公司在招聘都有一条“要有几年的工作应验”,这是现在社会的就业准则,很多公司都希望能招到能马上胜任工作的人。而现在的应试教育注重的理论比重要远远大于实践比重。较高的理论和极低的实践能力完全脱节,只是很多大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甚至将理论置于实践之上,这多很多公司而言多是一个难以接受的事实。因此,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能把理论技能应用到实践中,一定要参加社会实践。从而弥补自身在实践方面的不足。然而,目前虽然对大学生提出了社会实践的硬性要求,但是据艺生咨询统计,许多大学生业参加了社会实践,但他们很多人没有自己的目标,只是为了完成社会实践的任务而

参加实践。这显然是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故而建议大学生要围绕自己的就业目标来参与目标行业或职业的实践,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这样就能以学生的身份提早踏入社会实践,在毕业之后就有了更为积极有效措施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3、综合素质的提升

虽然学习和专业知识很重要,但社会中需要的是复合人才,职业中更是非常看重情商和逆境商。如果能力太单一,那么职业发展也会很受限制。所以,大学生还需要掌握其他综合能力。如掌握一些工具类的技能,如计算机、外语等。提高自己在人际交往、沟通协作方面的能力。对于目前的大学生,有很多都是从独生子女家庭出来,他们的就业心态、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比较薄弱,这也导致目前社会中对大学生就业存在“眼高手底,急躁,缺乏团队合作”等不好的评价。大学生应该通过几年的学习,让自己能真正独立和成熟起来,能通过在学校中参与处理各种关系,参加各种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人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让自己具备自信、谦让、果断、责任心等美德,以良好的形象进入职场。

3、准确的职业定位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期,在择业方面不能盲目,也需要有一个适合的正确职业定位。职业定位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等综合分析考虑,结合职业定位有目的的准备求职资料来就业。一般就业中牵涉到与职业要求的契合度,包括技术专长、经历、专业资质、综合素质等。这些,都需要在确定自己职业定位的前提下,在大学时期就开始准备。大学生在为自己进行职业定位时,不能抱着完美主义的想法,一开始的要求不能过高,最好是围绕自己的专业(如果你觉得自己不适合本专业,那应该通过培训和继续学习来准备),也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或者不要从事自己不适合不擅长的工作,那是没有发展空间的。一定要结果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职业定位。

10.形式与政策论文 篇十

题目: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年级专业: 学号: 姓名: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改革的效果,从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过中国农民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中国农业经过曲折的变革与发展,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重建了农户经济,终于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继而向小康社会迈进,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正朝着现代化方向前进。可以预料,随着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时代的到来,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1.改变农村农业的经营承包方式

现在,中国的农村仍然是小块分割制度,既浪费资源又不好管理,效益不是很高。虽然养活了几亿的农村人口,可并不能使他们致富,处于一种中间状态,反而束缚了劳动力。若改为大块承包方式,不仅好管理,提高效率,而且使一部分人彻底从农业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其他行业发展。但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大块经营技术,这就需要人才的投入和国家的支持。不过,现在许多国家已有了先例,比如美国、俄罗斯,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

2.探索基因农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生物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DNA重组技术、克隆技术、新的尖端生物加工法的应用与发展,给人类带来无限憧憬。生物技术突破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与物种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基因的界间转移,极大地拓宽了生物界种质优势的利用。人们不仅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现有的农作物品种,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新的动植物品种。近10多年来,我国在转基因抗虫、抗病毒和品质改良农作物与林木方面,对转基因棉花、大豆、马铃薯、烟草、玉米、花生、菠菜、甜椒、小麦等进行田间试验。其中,抗叶病毒的转基因烟草已大面积生产应用,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已进入大面积应用示范阶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农业必然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不过,这是把双刃剑,处理不好,小则带来食品安全,既转基因作物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大则带来物种和生态危机,所以,这方面的发展与研究一定要十分小心。3.推广生态农业

我国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先进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体系。它以发展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水、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正确地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明确指出:“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农业模式,也正在逐步试验推广,目前试验已从生态农业 户、村、乡发展到生态农业县。”因此,中国生态农业和国际可持续农业是一致的。我国各地生态农业建设经验已经证明,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为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4.开发观光旅游农业

观光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是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兴起的,它首先诞生于我国沿海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和著名景区的周边地带。其类型有:(1)观光农园;(2)休闲农场;(3)市民农园。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发展观光农业,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学化、技术化,发展绿色产品和特色作物的生产,能够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 效益。5.建立网上农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农业各个方面的信息进入电脑网络。气候、土壤、水 与物种等环境资源信息,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农产品生产、流通、价格信息,科技、教育、政策法规等信息,通过计算机联网,成为人类共享资源。中国农业信息网站已于1998年开通,主要栏目有:科技教育信息网、畜牧兽医信息网、菜篮子信息网、花卉信息网、包装信息 网、果业信息网、农业产品资讯、供求热线、气象信息、农业信息等。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发现,互联网用途广泛、使用方便,而且充满乐趣。如河南、山东的农民种植的苹果、花生 等农副产品,不但通过网络打开销路,产品还飘洋过海卖给了外国人。信息网络化使农业生 产经营突破地域限制而走向国际化、全球化成为可能。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将朝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市场化、知识化、生态化、可持续化相互融合与协调发展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构建多种类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尤其是重视发展各种形式的高科技农业即知识型农业,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有效地形成农业与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互动机制的运作方式,推进农业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的转变,从根本上消除粗放经营方式所带来的资源浪费、效率低、环境污染等严重的消极后果,逐步实现我国农业由非持续型农业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走出一条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但另一方面,中国最庞大的农民队伍的去向问题要同时解决,既让一部分农民从农业解放出来进入工业或其他副产业,这就要发展几乎空白的农村非农产业。不可能将这个庞大的人口塞给城市,这样城市会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而发展农村又非一日之谈,可以说如果农村经济解决了,中国又会进入另一个经济时代,而发展农村经济一直是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愿望,所以,这个道路任重而道远,更不能盲目的大范围的搞高科技农业。一定要做好试点,准许小部分农民先发展,并同时带动农村的工业和副产业的发展,解决多出的劳动生产力的去向。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对大学生的启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作为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深入了解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准确把握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一是面对极端天气事件和严峻的自然灾害,今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保供给、稳物价、管理好通胀预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影响“三农”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下半年自然灾害和病虫害仍呈多发重发态势,防灾减灾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压力较大。三是下半年农业农村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扎实推进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全力实现粮食第八个丰收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深化农村改革,多渠道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11.形式与政策论文 篇十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问题

2014年3月1日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是让我们很痛心的惨剧。从老师的讲课中了解到,在八名的青年犯罪人中竟然有一名是16的少女,到底是什么使她和他们会走上这条道路呢?在这次的昆明事件中,我们是否可以强烈感受到如今的社会价值观正在受着猛烈的冲击呢?是否更加了解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其实在2013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曾提出明确的做法。

首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该《意见》出台的社会背景。

一、社会价值观的迷失

2014年的东莞扫黄事件是近期内发生的一件比较轰动的事情。仿佛在一夜之间,这座城市就成名了。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件事呢?黄色服务业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且日益泛滥。在这些服务业主脑的背后存在的是社会价值观的迷失。其实在现在生活中,“小姐们”、传销人员大多都是被身边亲近的人、亲密的朋友给拉下和洗脑的。社会价值观的迷失让他们连亲情和友情都可以被抛在一边,不顾一切地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那些被骗下水的人的价值观也是值得商榷的,有的因为拜金主义,有的则是想一步登天,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我们要不得的。

二、社会诚信的崩塌

在《外来媳妇本地郎》这个电视剧中曾看到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康伯与通叔是认识几十年的好朋友,有一次通叔借了康伯2000块,可是时间久了之后通叔也就把这件事忘记了。康伯以为他不想还了,于是多次想向他提及这件事,但都没开口。然后他就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向通叔借2000块,接着像通叔一样“忘了”这件事。后来才得知通叔是真的忘了这件事,并不是故意不还钱的。

再来还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比如危害极深的三鹿奶粉事件、毒馒头事件、地沟油事件等等都是社会诚信崩塌的现实表现。

三、倒扶门事件

先是彭宇案的发生,在2009年8月8日的晚上,贵州省都匀市民彭女士驾车路过夜市摊,因堵车而停车时扶起了一位摔倒在路边的老太,结果老太刚缓过气来,一下子冲上去抱住彭女士轿车的后视镜,坚称是彭女士撞的她。幸而,最终通过媒体的帮助,寻找到了证明彭女士无辜的目击证人。

在中国2000多年来的文化中,尊老爱幼一直是我们的所做的。可是突如其来的转折让我们都霎时愣住了。从什么时候开始,连爱老都变成了是会惹麻烦的事?

四、家庭亲情撕裂

从老师讲课的PPT中可以看到在现今的社会中,老人无人赡养、夫妻反目成仇、婴儿惨遭遗弃发生在社会的每个角落。

五、如今的世界文化思想相互影响,互相激荡,当代的青少年缺少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能让自己坚持做自己的信仰。因此,外来的文化,如给韩剧的进入中国文化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小结: 难道以上真的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吗?我们真的应该让技术或者金钱了凌驾在我们的价值观之上吗?不管不顾我们国家几千年建立起来的社会道德底线吗?真的是时候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我们社会的道德内容,回顾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了。

再来,我们可以看一下该《意见》的主要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应追求的理想价值属性。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价值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公民在道德行为上的基本规范和基本准则。

24字的核心价值观分3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提出“三个倡导”,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这是党的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突出亮点和点睛之笔,集中表达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认识,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立了精神内核,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应该如何践行该《意见》。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过要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的,学校是我们传播正确价值观的主要渠道。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除此以外,我们也要充分发挥社会事件的养成作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再次,脱离具体的社会价值规则的价值观教育,是“有骨无肉”、空泛的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必须以对“价值哲学”的世界观定位为前提,培养人做“有理想的人”,促进人性朝向一个理想的状态发展。作为现在的年青人,我们应该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四有新人”,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出自己的一分力。

再来,我们看一下我们因该如何实践该《意见》。

第一:树立崇德问善的价值导向。我们要做一个有理想的大学生,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志向是可以让我们自觉培养和践行为这个志向和理想而奋斗的价值观。

第二:构建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的反腐和法治向人民展现了公平,扫黄和打黑向人民展示了政府的决心和有所为。我们应该要支持政府,并且与政府同心协力建设和谐社会。

第三:发挥重点人群的积极作用。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做到知行合一,带领我们一起发挥政府与人民的最大合作力量。

第四: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失信惩戒制度、诚信制度等都是我们应该要加强建设的工作机制。而且,我们应该要建立健全的权力监制制度。在现在这个社会,权力腐败是社会不和谐的主要造成因素,所以我们要坚决打击权力腐败。

除此以外,我们青少年的个人素质培养也是我们践行该《意见》的重要基础。在现今的教育制度下,我们十五年来的读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死读书、读死书”,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那我们是否需要作出一些改变呢?比如多阅读、多反省、多运动、节制上网。

接着,我们来看一下该《意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社会意识趋于多元化。当前中国各种社会意识并存,有的相互对立甚至激烈冲突。从总体上看,社会意识多元并存,有积极的一面,促进了社会思想的丰富和活跃,这是值得肯定之处。但是,也有消极性的后果,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明显淡化,甚至可以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与此同时,相对主义盛行,部分社会民众是非不分,善恶不辩。展开来说,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一是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对大自然等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比如近日弥漫的雾霾,伤害之大有目共睹,不必多言。二是我们自身也承受了不少伤害。当前,道德失范的状况极其严重,人心深处的“雾霾”更值得忧虑和深思。在这一背景下,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我们该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

上一篇:怎一个烦字了得作文下一篇:18应届毕业生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