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书心得体会

2024-08-09

语文读书心得体会(共11篇)

1.语文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

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21世纪的教师已不是就时间意义而言,更多的是就教师身上所体现的新世纪人的素质而言,教师应当首先改变心智模式,意识到教育者再也不可能居于对教育的垄断性地位,他本身需要终身学习,才能够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教育,也才能够实现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平等性合作地位。

终身学习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保证。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现在越来越提倡学习化社会。学习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学习尤为重要。要有竞争力、应变力,首先要有学习力。我认为教师的责任是使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学校”就是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和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同时存在的场所。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现实需要。当前,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国实施素质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概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学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我们会发现——尽管每种人生千差万别,但从逻辑上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发展模式,即:“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教师是永不停止学习的人,我愿意进行终身的学习,形成完整的人格,实现自我超越,影响我的学生。教师的专业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教师的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教师的专业实际上包含两个专业:一个是学科专业,一个是教育专业。教师的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既是学科知识的专家,又是学科教学和教育知识方面的专家。优秀的教师既需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懂得教什么和怎样教,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能,发展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总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教师的继续学习是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加强教师专业化学习是新课程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语文读书心得体会 篇二

一、明确读书意义

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文化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读书,读书使人进步,读书使人知识渊博。我们利用语文教学这个平台以书育人,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离不开课外阅读,更需要课内与课外的相互补充。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又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增长知识,增长才干。

二、读书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1.教师要以身作则,影响和带动学生读书。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老师应该深入学生中间,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和同学们一起读书、看报。用自己的勤于读书的习惯带动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让学生从读书中寻找读书的乐趣,体验读书的快乐。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大赛 , 以赛促读 , 如竞赛促读法、设疑诱导法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兴趣,使读书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并且带动身边的同学加入读写大赛中,以赛促读。运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自觉参与读书活动,如组织系列知识竞赛、作文大比赛、读书会等。在赛事之前,列出学生喜欢的书籍目录,给学生多留一些阅读的时间;结合书籍内容提出问题,吸引学生进行阅读。

3.充分利用阅读课的平台 ,广泛开展阅读指导活动 ,开展阅读比赛活动,在活动中强化阅读指导,让学生体会到通过阅读指导课提高语文素养。或是开展新书介绍活动等,如学校图书管理员经常根据学生特点介绍推荐有趣的有价值的图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阅读课的作用,与课外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要利用校园广播、走廊墙报、作文园地、宣传橱窗等阵地,进行学习交流、专题介绍、新书预告,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外读书活动。

三、教给读书的方法,培养自主读书的能力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这是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惯和自觉性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教给学生简单的读书方法是开启书籍的钥匙。 直接告诉学生读书的一些方法。例如,抓住文章的题目了解文章的大概; 读后让学生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读后的体会和感受;问一问自己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另外,学会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或在书的空白处加批注、写出见解和感受等。

四、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

1.有力地发挥图书室的作用

在学校图书室一万多册图书的基础上,及时增添图书。图书管理员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定期有针对性地介绍图书,为同学们选书作引导。

2.精心组织读书节活动

对于读书节活动要事先进行周密部署,学校制订总计划,各年段制订分计划,各年段分别读相关要求的书籍,如童话,勤学故事,孝敬故事,爱国故事等,确保读书活动有序开展。如三月雷锋月组织阅读有关雷锋事迹的图书。三八妇女节组织开展“孝心———感恩”系列爱心读书活动等。

3.搭建学生知识积累展示的平台

展示活动有讲故事比赛、读后感比赛、百科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向学生推荐好的报刊读物征订,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重视课外阅读工作,课外阅读要十分抓紧撰写读书笔记的培养,如摘录好词好句,写心得笔记,教师做好批阅,对优秀的文稿及时向学校广播站推荐, 或班级宣传栏黑板报推荐展示,使课外阅读活动开展得越来越好。

五、拓展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结束, 而应该把教学问题引向实践,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带着问题走进课后拓展,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进行反馈、交流。这是拓宽学生学习知识面,提高能力的良好契机和极好途径。例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少年闰土的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体会少年闰土与“我”难分难舍之情之后,让他们猜想这样一个见识多广、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长大后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进行拓展练习。然后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这样通过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教学活动,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名著中典型人物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加丰满,更加生动,更富有感染力。又如,学习《再见了 ,亲人》一课时 ,引导学生课下阅读魏巍的抒情报告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景阳冈》、《三打白骨精》、《火烧赤壁》等课文时, 分别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中的部分片段。这样,因地制宜,开辟各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扩展阅读,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读一读原著等系列作品集,不但可以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给予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感受,还可以扩大视野,把阅读的视野向课外延伸,增加课外阅读积累。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打开课外阅读之门,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明确读书的意义,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教给读书方法,培养自主读书能力。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充实图书室;精心组织读书节活动;搭建学生知识积累展示的平台,拓展课外阅读的渠道,使学生不仅爱书,而且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摘要:要明确读书的意义,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自主读书的能力。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充实图书室;精心组织读书节活动;搭建学生知识积累展示的平台。拓展课外阅读面,提高语文素养,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3.语文教师与读书 篇三

【关键词】 读书 语文 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6-023-01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深入的推进,语文教师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有一位学者曾这样说:“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从民族发展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一、语文老师读书的好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对于教师来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尤其是现代社会,谁不学习,谁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语文教师要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当然这并不要求语文教师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能动地,灵活地读书。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艺术,这便是语文老师读书的好处:

(一)有“语文味”。有人质疑:鼠标一点,什么都有。夜读华章还有必要吗?我看,这有本质的区别:“鼠标一点”带来的,确实方便快捷,且形象生动,但它缺乏对人们语言文字的启迪;而读书则不同了,它用语言文字对人们的思维进行启迪,引发人们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感悟,使人得到了美的熏陶,极大地开拓人们的想像空间。电视里面让你看到的汹涌的大海狂潮,绝不会胜过你读王鲁彦《观潮》所领略到海潮的壮美;电影里面你看到的巍峨的泰山,绝没有你读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眼界;电视剧中的《红楼梦》,尤其是新版《红楼梦》,绝没有《红楼梦》原著的韵味……书籍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深厚的人文底蕴。

(二)当 “领头羊”。信息时代的学生,他们有多种渠道获得知识,因而他们的知识量大而庞杂。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老师的思想跟不上时代步伐,与学生的“代沟”就会愈拉愈大;如果我们的文学素养跟不上时代步伐,就无法再“为人师”。

(三)迎“新挑战”。课改后的新教材从各个角度都注入了新鲜血液,吸纳了一定量的现代科技文章,增加了大量有深刻内涵的著作,专门编写了为学生发展爱好和兴趣的选修教材……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面、诗意的情怀、活跃的思维和流畅的表达”。《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知识之于教师的重要性。

二、精心筛选,学以致用

语文教师应该读些什么书,怎样读书才能学以致用呢?我认为,语文教师读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专。韩愈说过:“术业有专攻。”每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应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色,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那么,哪些是语文老师的“专”业书籍呢?

1. 教材。学生读的书我们要先读,不但要读,还要读好读透。教读鲁迅等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语文教师要把他们的生平和作品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全方位的立体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研读鲁迅等人的作品;教读古典文学及古诗,语文教师要对所讲的古诗文倒背如流。

2. 教育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修正实践。教师应在专业阅读中涵养教育智慧,提升教育水平。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既是一个教育者,又是一个研究者。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科类知识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展开科学的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避免盲目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语文老师应该涉猎一些语文教育学、语文心理学、语文教材教法和著名教育家的书。

(二) 广。鲁迅说:“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杂采众家,多看‘闲书’。”所以要提高文学素养,要拓宽文化视野,只读圣贤之书还不够,只读专业书以应付职业的需要也不够。除经典名著、专业书籍外,语文老师还应该读新的、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该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 “厚积而薄发”。教师有极其宽阔的教学视野,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全在胸中,才能让学生目及四海,神通千里,能让学生心游万仞,精骛八极。只有这样,才是大气的、充满魅力的、真正的语文教师,而不是教书匠。

没有丰富而广博的阅读,必然导致教学视野的封闭和狭窄,必然只能从课文到课文、从练习到练习,必然只能举一而无法仿三,这样的教学,必定拘谨、死板、僵化,必定没有生气。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能获取课本中非常有限的那么一点知识,教师的语文课必定越来越封闭,教学空间越来越小。

(三)活。书读得多了,语文教师的知识层次深厚以后,可以多方位地换位思考,使自己的思考更具有多边性、科学性、前瞻性,看问题切中要点,入木三分。一个喜爱阅读的语文老师往往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有了这样的“内功”,他上起课来,往往能居高临下,左右逢源,语言有味,面目可亲,从而创设出真正有“语文味”的课堂。

三、结语

当今世界新知识排山倒海,知识经济初露端倪,高新技术突飞猛进,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站在人才培养讲台上的教师,明显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和紧迫感。语文教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修成文化素养高深的大成者,才能造就学识宽厚的大智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尽情遨游。语文教师们,让“读书创造成果”,成就自己,造就学生,实现双赢!

4.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四

教育好自我的子女,就要从培养好子女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开始,有人说,培养好习惯就像往银行里存钱,随时都能够取出来用。有了一个好习惯,就好像在银行里存了一笔钱,有了两个好习惯,就存了两笔钱好的习惯很多,就等于在银行里存了很多钱,一辈子都能够取之不尽。《世上最划算的教育》一书,“童年需要培养的38种好习惯”,每一种好习惯都从故事引入,让我们思考学到了什么让人能够从中学到知识,再运用到实践中。

例如:书中在培养孩子“遵守诺言的习惯”里,引用了《宋庆玲的故事》,故事里的小庆玲为了她之前答应教小珍叠花的事,而放弃了全家到一个很趣味的伯伯家做客,而不知怎样,她等了一个午时,小珍也没有来,爸爸遗憾地说“早明白就一齐出去,庆龄一个人在家多寂寞啊”。懂事的小庆龄却说,我们约好的,我本来就应当遵守自我的诺言,要不然我就是跟你们出去玩了,也不会高兴啊!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学到了什么呢?小庆龄是自我决定留下来的,这一点很重要。她必须也是想去那个伯伯家做客的,可是最终放弃了,是因为在她心目中留下了等小珍更重要。我们从故事里不难猜到,信诺言,不仅仅让守诺的庆龄欢乐、有尊严、也让小珍有了安全感和信赖。

一提起名师,大家总会油然而生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精妙的教学设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深厚的人文素养…在读了窦桂梅的著作《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后,我内心震撼了—在成为优秀教师的路上,一定要拥有一股自由的情感,一片思想的天空,进行专业探索。读了窦桂梅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最感动的是窦老师对待生活和教育事业的那颗心,用“执着”二字形容已经不够了,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一种“热爱”。看完这本书,我应该更深入地思考怎样做一名语文教师了。

第一件事:学生,教学的全部意义

一节低年级的课例,老师总叫前面的几个同学发言,而其他也想得到小红花的孩子一次次失望。下课后孩子向老师索要老师不给,还说:“你要在课堂举手发言才能给呢!”这真是够讽刺的。还有的老师动不动就在孩子脸上贴上一个小星星,动不动就拍手欢呼:“你真棒!”之类的“闹”课。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注意在表彰一些孩子的时候,要照顾到另外一些孩子的情感。要小心轻放每一个孩子的心。

在课上要学会倾听,目前一些研究课热闹大于宁静,言说多于倾听。有一些教师甚至听不出学生读错说错的内容,这怎能谈得上指导学生。所以,学生要学会倾听,为人师表的教师率先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

第二件事: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阅读《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时,我似乎看到了身为副校长的窦老师,在繁重芜杂的工作之余,充分利用点滴闲暇,坚持挤出时间来读书的身影。经典著作、《人民教育》、《读者》、《随笔》……都是她生活的伴侣。会前会后,旅行途中……她都会拿出书来,读书。

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更同意窦老师那种“挤一点儿,占一点儿,抢一点儿。”的读书方法。无论如何,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都要为儿童文学作品保留一个特殊的位置,和学生一道在阅读中呼吸。

第三件事: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

给我感受最深的是窦老师对教材解读的深刻认识。上好语文课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最最重要的工作,但教过多年书的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手里的教材那么多,当我们真的要选出几篇好好精讲的时候,却又不知何去何从,觉得无从下手;或是好不容易选好了文章,想好好讲一讲,设计教学时却又觉得没什么可教的;回望自己的课,读、说、议的环节一点也不少,可自己总觉得课堂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却又找不出原因在哪。

《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读书心得》看完窦老师的“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一章节,心中豁然开朗:我们缺乏的是对文本深刻的解读。而要深刻解读文本,更不是件容易的事,仅就《游园不值》一首只有21字的诗,窦老师写的备课体会就有几万字。她循着叶绍翁的足迹走进宋诗、南宋后期文学。跟着叶绍翁游园的同时,又要走进宋朝园林与宋时东吴民俗。再跟著作者的心境,了解宋诗的特点、江南诗派的追求、古典园林艺术与诗中红杏木屐的意蕴…这才是备课艰难的开始,怎样把教师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认识,怎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产生独具个性的阅读体验,这些才是更为艰难的跋涉过程。窦老师告诉我们:思考,领我们走向清醒。可如果我们手中没有直面教材的底气,我们怎么去思考,又怎么能思考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又怎么能带着对教材的独特理解进入心灵的觉醒呢?

手捧教科书,为自己,更为学生,我们必须怀着虔诚而又审慎的态度,从阅读出发,或钻进文字的里面,透视到文字的背后,主动索取文字里的巨大财富。拿到教材我们首先要将教材置于广袤的林子。在如何解读教材?这个问题上窦老师提出了教材解读四问。第一,文本究竟说了什么?第二,文本想说什么?第三,文本能够说什么?第四,文本应该说什么?阐述的非常清楚,让我受益匪浅。解读文本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座高山,我们必学积蓄力量攀登。

第四件事:公开课,生命试练的地方

《公开课,生命试炼的地方》一章,窦老师以具体的案例,记叙了自己是如何通过公开课提升自己、修炼自己的。她主动而且是强烈地要求上公开课,向众多的教师、领导、专家展示自己,既展示出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将自己的不足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肯定、叫好、喝彩是有的,可质疑、否定、批评同时也存在。甚至有时,被批评得“体无完肤”,感觉自己“不可救药”、“没出息”。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痛定思痛之后,窦老师能有选择地接受中肯的批评、意见,加以思考、改进,不断地进行“熔炼”。

每一位教师都有过这样的心理:害怕别人听课。怕的不是听课的人,而是怕自己,怕自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怕自己课堂设计不完善,怕自己不能驾驭课堂,不能驾驭学生,总之是怕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要知道专家、领导的指点不知比自己的单打独练要强多少倍。十年读书,不如听君一席话,会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

第五件事:朗读、语言与写作的素养

读完《朗读、语言与写作的素养》一章,更让我感叹、敬佩窦老师在教学上的努力、刻苦。每次公开课前后,她都会作有关的记录,作为练笔。课前备课时,她会在深入钻研教材后,写一些题外话,彰显自己把握文本精神的高度。备课时写一些题外话,记叙自己的教学思路。课后,再写题后话,整理出评课中有价值的观点,以及自己对教学的深刻反思,长年累月,这已成了她的习惯,如吃饭睡觉一样不可缺少。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落笔、动口时呈现出来的语言修养更有独具风采的说服力呢?伴随着朗读、语言、写作的词彩风流,语文教师就于有意无意间,引领熏陶着学生想着美丽健康的上方驰去。我决心努力提高自己朗读、语言与写作的素养。

苏霍姆林斯是这样说的:“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对于语文教学,我能认真研读教材,与同年级的语文老师交流教法,上完课后,我也会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今后要注意些什么问题,但就是没有及时动笔写出课后反思,结果一到要写年度论文、期末写教学总结、教学反思时,就得挠头扣脑,半天蹦不出一个字来,往往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的。

第六件事:修炼你的激情、思想与风格。

拥有激情与思想,才会形成优秀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拥有了自我教学思想与风格就拥有了知识分子真正的尊严。所以我要向着优秀的方向,以激情与思想的自我修炼,锻造那讲台上风格的我、独特的我,让人生放射出熠熠的光彩。

一直以为优秀教师离自己还很遥远,所以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阅读窦桂梅老师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初读这本书,觉得优秀教师平时做的事和我们普通教师没什么两样,可越是深入书中,越是发觉自己离优秀教师更遥远了。一名优秀教师做的远比我这普通教师更勤,想的远比我这普通教师更深,付出的远比我这普通教师更多。

5.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五

读完整本书才发现除了书中那两个孩子外,好像其他人都是没有姓名的。

然后呢我觉得孩子们可能会永远记住牛顿的那三条定律吧。

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6.初中语文骨干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六

刘彭芝在她的书中这样说道“人生为一大事来,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话。我来到世上,所为的大事是什么?做教师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做一名好教师;当校长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当一名好校长。”刘彭芝的话是多么的实实在在。现在,我是一名教师,我的人生大事就是做一名好教师。做一名好教师,首先就要有爱。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要靠老师去开启。有这样一个故事:“智慧、成功和爱这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他们到家里做客,天使对那位母亲说:我们三位去一位,你看选择我们中的哪一位?”母亲想了想后,决定把爱请回家。当爱起身向屋里走去,奇怪的是另两位也跟了进去,母亲很惊讶地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答曰:我们两位是跟着爱的,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成功和智慧。”教师的智慧来源于对职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我们干了这个职业就要热爱这个职业。在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呈现的就是刘彭芝对学生、对同事和对学校真诚而热切的爱。正因为刘彭芝对教育这份事业心中有爱,才能有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使命感,才能视教育如生命。正因为心中有爱,刘彭芝善于发现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为他们搭建人生的舞台应该说,刘彭芝的所有成功也正源于她首先有爱。正如刘彭芝所说:“教育工作者的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

教师的智慧来源于思考。也正由于刘彭芝的不断思考,造就了人大附中的成功。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都是在思考中获得了解决。思考是成就的过程,思考是力量的源泉,思考是成功的法宝。我们要善于动笔:写教学日记、教育随笔、教育故事,写课题报告、专业论文等。动笔写就是思考,就是积累,就会有心得,就会有思想,就会出智慧。动笔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的财富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的思想、智慧也同样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教师的智慧来源于反思。反思就是对以前的事物回过头来,重新进行回顾、思考,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升华,以获取新的知识、理念和方法。

7.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潜心读书 篇七

1. 激发阅读兴趣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想让学生潜心读书, 应从提升兴趣入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只要把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 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 是构成阅读能力最为活跃的因素。要产生这种内驱力, 首先是需要, 其次是满足, 第三是入迷。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披情入文, 进入角色, 把学生领进作者创设的角色中, 以激动人心的情感魅力, 激起学生阅读的激情。如教师可首先提出有关问题, 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然后在师生共同活动中让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 使他们获得满足之后的快乐。在教学中, 可适当鼓励语文基础薄弱的同学回答较为容易的问题, 让他们在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与满足感。经过多次练习后, 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便提高了。当阅读兴趣成为一种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时, 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便会从内心产生学好语文的自我要求, 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并自觉地去提高语文能力。从而使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所主张的‘不需要教’的境界。

2. 教给阅读方法

一是在潜心读书中, 要适当重视领读和范读。不同年级的学生, 读的侧重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模仿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领读就显得很有必要。中高年级的学生要加强范读。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降低学生读的难度, 而且在领读和范读时, 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 声情并茂地读, 不仅声入学生之耳, 而且情入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更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教师领读和范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朗读, 学生就能渐渐增强语感, 逐步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 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二是在潜心读书时, 要侧重悟读。教师更要创设让学生“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 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 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进而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三是潜心读书要有目的和层次。读书, 要读一遍有一遍的目的, 读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训练要有层次, 即体现由生到熟, 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课时, 我设计了有层次的读。第一遍读文, 学生想一想课文写了战象的什么事, 引导学生学生概括出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然后自由读课文, 引导边读边感受战象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师生归纳出:战象怀旧、善良、忠诚、坚强。再次回到课文, 确定自己是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并划出有关语句。最后交流谈体会, 并把体会带进课文, 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样有层次地读,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的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真正地让学生在读中积累了语言, 积淀了文化, 提高了语文素养。

3. 培养阅读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一切教育都要归结于养成良好的习惯。”要让阅读成为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 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 终身受用不尽。

1.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 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 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试想,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 通过预习, 认真查阅工具书, 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不是最典型的主动求知吗?学生在课外阅读中, 借助工具书理解了疑难问题, 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 不就是找到了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吗?

2.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学生在阅读时总会伴随积极的思维活动, 读思结合, 不但会解决课文中的许多问题, 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他的聪明智慧。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课, 瀑布怎么会有葬礼?为什么给瀑布举行葬礼?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然后就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到文中解决问题。在不断的“生疑一解疑一生疑一解疑”的循序往复中, 学生参与阅读教学过程的迫切之心得以激发, 使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8.语文教学怎样指导学生读书 篇八

方法引路,教学生学会读书

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课外阅读,课内、课外要相互配合,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外书籍题材丰富,文章内容深浅不一。学生阅读时要重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的现象。教师要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感知地读书。提问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搭石》一课时,教师应提出什么是搭石?什么情况下人们需要搭石?进而引导学生具体体会家乡人们怎样走搭石,感知走搭石中表现出的勤劳美、谦让美、尊老美……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为具体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指导学生边读边思,发挥想象,开拓思维,理解文意。要使学生深刻领会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字里行间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边读边思。如读《可爱的草塘》中“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这句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三个“呈”字把同一种绿在自己眼中感受出草塘的大和美的?

接着引导学生想象: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草塘画面,跟随作者的视线由近及远,一层又一层,追逐那涌向天边的浪花,直到它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这样,学生就能与文中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体会文章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感情朗读这一环节,指导学生朗读,使其深人体会文章的含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了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在学习“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这句时,教师指导学生分层次体验,悟出其中的感情色彩,再试着让学生带着感情读句子,层层升华,逐渐升温,体会出父爱的伟大、父亲了不起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高潮。这样,教师只需稍作点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便能心领神会。

抓住重点词句段,教给学生方法,指导其读书。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指导他们品词、品句地读书,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得到欣赏,认识事物上得到启迪,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在理解语言文字中理解课文内容。如《慈母情深》中的一句:“我的鼻子一酸……”抓住“鼻子一酸”这个词,让学生理解。“酸”一词,平平常常,但含义深刻,感情色彩强烈。由“鼻子一酸”引出母亲凑钱、挣钱、塞钱等句子,抓住“凑”“挣”“塞”“又一次”等词的理解,就能知道为什么我的鼻子会酸,知道母亲为家庭的付出及母爱的伟大!这时,教师再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就会读得字字千钧、铿锵有力。

开展活动,让学生爱读书

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死读书本,他们会感到乏味、疲劳,教师应设计开展一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说说、读读。教师应坚持利用早读课。先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的感受,或说一个新闻,或讲一件趣事,或背一首古诗,或明一个道理,学生势必兴趣盎然,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的佳境。然后让学生坚持早读,读自己喜欢的书。这样即说又读,学生才能读好书。

比一比。为了检验学生课外阅读、培养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教师可以利用节日或班队会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颂会、手抄报比赛、作文比赛等读书主题交流活动;也可进行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汇报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9.《小学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九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学语文教师》就是我的挚友。我和它的相识其实很平淡无奇,当我还是学生时,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准备,其中有一项就是到校图书室借阅书刊,摘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这些,我都通过《小学语文教师》获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近它。

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语文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同时《小学语文教师》推出的“大语文教育文摘”,从大语文的角度,精选报刊精华,为我们及时地提供了各方面的教育信息,也打开了我们的教育视野。此外,“园丁故事”、“封面人物”,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还让我们认识和了解到像于永正、李吉林、支玉恒、徐根容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

据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已走过20多个风风雨雨,滋润了无数语文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语文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她的园丁故事动人,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语文教改的冲锋号。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语文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语文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语文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语文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10.语文老师读书心得 篇十

绘本是什么呢?绘本就是图画书,英文名称是Picturebook。狭义的解释:“绘本是用一组图画来叙述故事,依靠翻页推进剧情,即使不识字的人,也能看图画而猜解出其大意的书。”广义的解释:“绘本就是有图画的书。”

寒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台湾资深儿童作家“花婆婆”方素珍的《绘本读写课堂》。这本书有效地把绘本教学课程化,让学生一面听老师讲述幽默温馨的绘本故事,一面欣赏优美的图话,又能在优质的绘本故事中,潜移默化增进语文表达能力,真可谓是一举数得。读后让我受益匪浅。《绘本读写课堂》重点呈现的是在课堂中,实践与检验读写创意的活动。这些活动本着“快乐、兴趣、多元、能力”的核心理念来设计,把阅读的快乐交给孩子们,让他们多阅读、多讨论、多表达,不但启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并且培养了他们优雅和高贵的情操,使孩子们都能成为读写高手。方老师在书中以“阅读提要”为起点,解析绘本图像中所蕴含的意义与秘密;以“阅读活动”为媒介,通过各种写作活动的实际操作,鼓励孩子们“像作家一样的去想象”“像作家一样的去写作”。

捧着这本书,我如获至宝。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也都明白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有时枯燥无味的文字吸引不了孩子们,致使许多孩子的阅读坚持不下去,最终阅读习惯无法养成。而“花婆婆”这本书为我们导航引路,将绘本教学引进语文课堂,让我受益颇丰。

一、和孩子走在一起

在《绘本读写课堂》一书中,方老师推荐的每一本绘本,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如“和你在一起”这个主题中推荐的绘本《我和小溜溜坐一起》,针对的是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面对陌生的同学时如何主动打招呼、主动交朋友的问题。“星星笑了”主题中的绘本推荐《你想要一颗星星吗》。在绘本中,给了孩子们一个天马行空想象的机会,让思想在旅行的同时也让学生不知不觉有了“给予”的意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不需要刻意的言语强调,孩子们在会心的微笑中明白了送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体会到了快乐。

二、教孩子打破固定思维

我们说,儿童的天性是活泼的、富有创造力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的确是这样。我们把普通的文字进行符合儿童思维的变换,变成图像,就成了一口永不枯竭的甘泉之井,孩子们不断从这里受到启发,产生新的学习需求,同时获得审美的享受。但有时孩子们总会受到固定思维的限制。所以要打破常规,“花婆婆”正是通过自己的“创意”来引导孩子,挖掘孩子。

在绘本课堂中,每个主题的绘本阅读后,方老师都会安排一个别出心裁的小活动来让孩子打破固定思维。方老师十分了解儿童心理,总在看似平常的问答中,给小读者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如在绘本《家》中,有这样的句子“白云是谁的家?”一般孩子都会回答“小雨点的”,但是方老师给出的答案却是“气球的”。这种“出人意料”的问答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在这篇绘本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图片让学生回答“天空是谁的家?”在孩子们五彩缤纷的回答中,思维也在被激活,被扩散。

在绘本的阅读世界里,我们可以感觉到学生自由地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事物,感知世界。因此方老师推荐让学生更多地“自由阅读”。即使绘本《家》他们已经会背了,在“自由阅读”时,他们还是会喜欢一遍一遍地去读它。每一次读,他们在画面的细节上都会有新的发现。这何尝不是对孩子思维的又一次转换?

另外,在绘本教学之余,方老师还主张我们让学生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合理的想象。如在绘本《家》的阅读之后,“白云和叶子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让孩子展开想象,假设出三种情况。再把设想的情节编写成一则微童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深认识到“阅读”这个词不仅仅是我们表面看到的“看书”,它远比这生动。

三、帮孩子走入写作

记得这样一段话:“语文教育实践,首要的不是语言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而应贴近学生的言语生命的律动,帮助他们认识自我的言语潜能,唤醒他们的.言语表现欲和对言语表现的热爱,让他们驾驭语言,体验言语创作的乐趣……”我们都有过学生“写作难”的深切体验,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应该让孩子写自己能写的,写自己爱写的。

如绘本《咚咚咚》中,方老师提到一句“我是长颈鹿,门太矮了,我进不去。”我们就可以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拓展对比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描写生活中的发现。他们文思泉涌,创作出了“冷热”“朝夕”“多少”“黑白”等各种充满活力的相对内容。

又如在绘本《爸爸的好儿子》阅读后,方老师提倡我们亲子写作。这样既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又融洽了亲子关系。这种融洽是心能体会到的。我们从来不知道孩子的小脑瓜里在想些什么,但是通过“写”,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内心世界。绘本阅读和写话丰富了孩子们的思维和想象,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味。

总之方老师的这本书,让孩子们在阅读一本本绘本、写作一篇篇有创意的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绘本赏析的方法和技巧,累积各种体裁作文的写作方法,从而汇聚成一股蓄势待发的学习动能。

11.浅谈语文课的“读书” 篇十一

1.读能够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获得语感,进而形成语言能力。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口而诵,心而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己有。

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作文也不会内容空洞,语言干瘪,病句成串,错字连篇。

所以说,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地加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语文课少了读书,学生语感又从何而来呢?

2.读就是让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对话,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富有张力的,它往往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学生通过自己个性化的阅读,能在头脑中勾画出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果课堂上老师没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就启发、点拨、讨论,那不是让学生做“无米之炊么”?由此,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与作者心灵沟通,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3.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汉语那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谐悦耳的韵律感。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魅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同时,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

如:《安塞腰鼓》那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急猛的节奏,学生不反复朗读,能体会到语言的那种音乐美?若只让学生看几幅画面或几段视颜,他们能体会那种对生命力量的歌颂?又如《春》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运用了不少的叠词,朗读它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贯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乐美。像这样的美文,不让学生朗读,教师再多的分析、讲解,点拨,学生再激烈的讨论恐怕都是苍白的。

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及小品文。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好似高山流水的特点。

如:《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等尺幅千里的山水小品文,学生若没有陶醉其中反复的美读,又怎能体会语言的音韵美扣情景交融的意境?还有更多的古诗词,教师在教学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词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4.读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绘声绘色,描形状貌的形象性及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的理解。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文学作品,很值得学生品味。文学作品虽然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类型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却是一般艺术样式所无法比拟的。在文学作品中,绘声绘色的、具体生动的、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绘声绘色。从而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

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高潮部分:描写鲁达如何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情节,施耐庵独具慧眼,敏锐地把握好写作的角度,从味觉、视觉、听觉捕捉主体和喻体“质”的相似点,第一拳,打得郑屠脑袋好同油酱铺;第二拳,打得郑屠脑袋开了彩帛铺;第三拳更精彩,形似做了全堂水陆道场,如此语段,让学生读来有味、有色、有声、有形、有神、有情,照射出鲁智深嫉恶如仇、勇猛刚强的光彩形象。若此时只用一段截取的视频代替学生的朗读品味,课堂可能会热闹,但学生的收获呢?

初中教材中,也不乏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优秀作品,更值得我们引导学生朗读品味。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把诗意藏在富于概括性和内涵丰富的形象中,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以少胜多,给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广阔大地。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一“攀”、一“倾”、一“缩”努力挣扎攀上月台的背影,不知给了读者多少丰富的想象,让多少人潸然泪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教学诗歌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才能让学生将文章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更好地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

综上所述,我始终认为,读,默读,朗读,诵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不细读、熟读、用心读,就不能感知语言文字,不能理解吸收营养。语文课堂还是应该书声朗朗。

(作者单位:四川夹江县三洞中学)

上一篇:服务器管理制度下一篇:rfid与物联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