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

2024-07-31

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共10篇)

1.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 篇一

一、化远为近,以心为诚,在课堂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或许是因为有时凭借学生自学,探究式教学进行的速度有些慢,教师便迫不及待地想把所有知识一股脑儿传授给学生。殊不知,这样做不仅拉远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同时也降低了教师讲授内容的质量。所以,教师应当在今后的探究式教学当中首先做到化远为近,以心为诚,对待学生有一颗真诚的心灵。具体做法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言表达机会,让学生与老师有充分沟通的机会,不要怕学生自学的慢,只要学生能学会自学,从自学中掌握知识,就比教师灌输教育来的强。所以说拉近课堂上与学生的距离,是探究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第一步。

二、化虚为实,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可操作性

一直以来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以教师的空谈来代替高中地理本身抽象的理性思考。换句话而言就是一碰到比较抽象难懂的内容教师就让学生死记硬背,用一些较虚的句子来搪塞过去。所以,教师应当重视并妥善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应当化虚为实,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在面对一些晦涩、抽象的内容之时教师完全可以尝试用一些临时表演之类的趣味性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更透彻高中地理解问题。例如,地球公转、自转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自我表演。通过这类可操作的游戏来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三、重视课堂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也逐渐渗入探究式教学的方方面面。现在课堂探究式教学越来越重视多媒体探究式教学。所以,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在课堂探究式教学中重视多媒体的使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播放一些幻灯片或者是一些优秀的自然高中地理类的纪录片,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高中地理课的探究式教学效率。最后也可让学生自己制作简单的课件来亲身感受高中地理的魅力,以及感受高中地理所带来的趣味性和神奇。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改带刚刚开始,一切都是崭新的,没有失败与成功之言,只要我们高中地理教师能够做到以上几点,我相信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可以有一个较大的改观与变化,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2.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 篇二

一、挖掘探究素材是地理探究式教学的前提

现行地理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但这些资源还不能完全转化成为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 要善于从课程资源中将探究素材挖掘出来。例如, 我在人教版地理教材《澳大利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一课的教学中, 就从教材中挖掘出如下探究素材:有“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图片、“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 以及教材73页“活动”中的1、2题。我将这几项教学材料巧妙组合、精心设计, 发挥出每一项材料的应有作用。教学中, 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了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的图片, 让学生观察这些动物的特征, 并配以相关文字介绍,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些动物的独特性和古老性;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相关资料, 使学生认识到, 澳大利亚的动植物不仅多样而且古老、独特, 澳大利亚确实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最后, 我用多媒体展示了“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 并提问。问题1:澳大利亚目前在地球上的位置是怎样的?让学生观察图, 知道澳大利亚处于南半球的亚热带、热带海洋上。问题2:澳大利亚所处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我通过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大约6500万年前澳大利亚所处大陆就与其他大陆分离。问题3:澳大利亚很早就与其他大陆分离, 又有广阔的海洋将其远隔于亚热带、热带海洋上, 这对澳大利亚生物的进化有什么影响?这几项探究素材互相配合,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探究素材链。像这样的探究素材有很多, 其不仅存在于教材提供的图片、活动材料中, 而且也存在于地理数据、图表中, 还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以及学生课外阅读材料中, 地理教师要有能力找出它们, 利用好它们, 从而为探究式教学做好铺垫。

二、创设好探究情境是地理探究式教学的关键

如何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究呢?笔者认为, 教师创设好探究情境至为重要。探究情境创设得好, 能够调动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学习的内在动力, 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为此, 地理教师要积极学习多种教学技能, 加强授课语言的训练, 把握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此外, 地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 把多种信息通过声音、图像等方式传递给学生, 而声音、图像的呈现, 再加之教师具有感染力的语言, 能够快速带学生进入情境当中, 但这种情境要成为探究情境, 教师还要设置好探究问题。还以澳大利亚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一课教学为例, 我就是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到了可爱的树袋熊、善跳的袋鼠、独特的鸭嘴兽, 学生看着图片中这些憨态可掬的动物, 立刻兴奋起来, 有的笑出声来, 有的开始议论了, 很快就进入教学情境, 然后我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说明一下这些动物的独特性, 并用凝练、有趣的语言作补充说明, 最后提出探究问题:为什么这个国家有这么多古老的动植物?为什么在地球演化的过程中, 这块大陆上的动植物没有灭绝呢?学生自然地陷入了沉思, 并积极进行了探究。

三、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注意事项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何能够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 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前, 教师要准备好所需的各种资料, 为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做好铺垫。也就是说, 教师要通过图片、图表、文字等各种资料的呈现, 让学生观察到明确的现象, 并从中发现所要探究的问题,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进行深入探究;要给学生留好探究讨论的时间, 时间不可过短也不可过长, 要让学生充分讨论;要组织好学生分组有序地进行讨论。课堂讨论时, 一般以座位前后相邻的四个学生为一个讨论小组, 并要求每个讨论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时的声音要洪亮, 以让全班同学听清为宜;在小组代表陈述结束后,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 以让他们保持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热情;探究讨论结束后, 师生要共同总结探究成果及探究式教学中的经验、教训。

3.谈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 篇三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课堂教学,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或思考题,转换成一个个探究性的课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在进行“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大小”教学的课前布置学生绘制“校园平面图”,在教学伊始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绘制的“校园平面图”,通过学生观察、教师点拨,发现其中蕴涵的问题:一幅地图要有比例尺、方向和大小三要素。造成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迫使其注意、记忆、思维凝聚一起,达到“心求道而未能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概其貌”的最佳智力活动状态,欲探究其中奥妙。再如,在教学“地形图的判断”中“等高线”概念,利用多媒体投放世界地形录像片段。初中生好奇心强:高峻的珠穆朗玛峰、宽阔的海底盆地……,这些高高低低、千姿百态的地形对于这些在平原地区长大的孩子定会感到新奇。当学生由奇生趣时,教师适时点拨:“请你们想想怎样将这种地面的高低起伏在平面地图上表示出来呢?”此时学生不仅明确探究的对象,而且必以浓厚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探究。

二、预设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就我们所面临的学生而言,个体之间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他们的先天素质、自身所处的环境和经历等不同,所形成的心理性格、文化素养和思维模式也各具特点。反映在探究问题能力、达成速度等方面亦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预设学生探究过程,以便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能适时地加以引导。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精心设计好如何指引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方案,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的境界。例如。指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地形图的判断”有关“等高线”定义的过程方案设计中,当学生提出“怎样在平面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问题,想知而未得,欲试而不能之时,可作如下指引:

1、创设猜想情景。教师演示山体模型①按课本16页图1,28“等高线示意”用橡皮泥捏出一个山体模型(模型高7厘米)。②将模型置于桌面,假定山脚(即桌面)的海拔为100米,在模型的四周于模型的底部(山脚)和距离桌面2厘米、4厘米、6厘米的垂直高度处各均匀地取出6个点:A1、A2……A6(山脚海拔100米);B1、B2,…··B6(距离桌面2厘米,海拔110米);C1、C2…···C6(距离桌面4厘米,海拔120米);D1、D2-…·-D6(距离桌面6厘米,海拔130米)。并将四组相同海拔高度的点依次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2、观察、想象、绘画、猜想、交流。①请学生观察、想象如何将山体模型上的海拔分别为100米、110米、120米、130米的平滑曲线绘画到平面的地图上。②比比谁想得最快,看看谁画得最好,试试谁讲得最有道理。③待学生思考试画一定时间后,请学生发表意见并将所试域的图形画到黑板上。教师不是立即去判断对错,而是请学生对某同学的发言和所画的图形认真地讨论,通过交流、争议达成共识。

三、抓住思维教学关注学生探究过程

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呢?思维教学乃地理的本质。学生“问题一假设一验证一总结一提高”的探究过程,都是观察、类比、想象、联想、分析、猜想、归纳等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欲有成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必须抓住思维教学。笔者常采用如下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难题。

1、理顺思维之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常有因思维受阻或思维定势而导致探究活动不能进展下去的现象发生,这都是思路上的毛病,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并敏捷地捕捉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其排除障碍,理顺思路。对于顺向思维不易探究而逆向思考却不难探究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遗向思维进行探究,并从探究问题的反面反向提问学生。例如,在探究地球运动时,不是简单介绍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等内容,而是问学生这样一些问题:假如地球不是自西向东而是自东向西转会出现什么情况?假如地球比现在转得快一些会怎样呢?逆向提问,别开生面,学生很感兴趣,既能激起探究又易理解,同时改变了他们单一的思维习惯。当学生的探究思维产生思维定势时,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运用思维的求异性和发散性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较难的探究问题。可采取降低思维起点的方法,想方设法进行分解,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创设出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提问于学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究,直至问题的解决。

4.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 篇四

一、结合生活实际,贴近自然构建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情境

许多学生在进行高中地理学习时,往往会认为高中地理知识点过多,而且许多知识记忆性较强,离自己的生活实际较远,导致许多学生对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畏惧感,缺乏高中地理学习的兴趣。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缺乏趣味性,高中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较远,产生了知识与应用的脱节。所以大部分学生在进行高中地理学习时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点记忆不强,常常出现记不清、记不全的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的效率,不利于学生高中地理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可以将高中地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构建探究式教学情境,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的教学时,则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构建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情境,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除了地震给人们带来严重影响,还有哪些灾害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影响呢?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二、重视课堂互动,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课堂互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要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应用能力为核心。具体而言,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可以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采取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针对探究性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精神以及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取长补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人口合理容量”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探究性问题———“人口增长对资源有哪些影响?”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对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森林资源等资源的影响,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加强教师指导,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5.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探究报告 篇五

地理探究性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探究学习实质是问题解决的学习。探究始于问题,问题意识很重要,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有创新,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关键是问题从哪里来?方法有三:①教师提出问题。②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③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学生学习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情景中的问题既适合学生已有的水平能力,又需经一定的努力才能解决,从而形成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心向。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大胆地放开手脚,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的作用,让他们多有机会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合作性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读图分析能力、综合分析、归纳、推理等综合能力、想象能力、地理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利用给定的材料或创设的情景,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直觉思维,提出各种有益于问题解决的可能性,罗列出解决问题可能碰到的困难,通过对各种可能性运用抽象概括、创造想象、分析与判断、比较与鉴别、合作讨论、归纳整理等方法最后得出结论。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此可见,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多媒体打出图片:日本的樱花、富士山、日本等待出口的汽车、日本的新干线、日本的和服。文字资料:1998年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百分比图,日本人均GDP产值、外汇储备值、对外贸易值。学生在欣赏这些优美图片时已激发起想了解日本国家的兴趣,又有资料得到信息:日本资源贫乏,但其人均GDP产值、外汇储备值、对外贸易值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这样就更进一步激发起想探究这个国家在资源贫乏的条件下是如何挖掘有利条件使其成为经济强国的欲望,由此进入本节

课的学习。

二.运用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提出: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未来的社会里,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就地理教学而言,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想象能力;分析、归纳、推理等综合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利用地图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新课程既考虑了学生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实验制作技能以及有关地理读图技能。地图是地理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信息载体,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地图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学时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展现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从图中提取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日本》一节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教学时根据内容的需要从网络上搜集地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适时展现,将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设计成问题,指导学生观察、想象、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思考、判断、归纳出日本国土南北狭长、东西窄、海岸线曲折的轮廓特点;位于北温带、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四面环海的岛国位置特点;以山地、丘岭为主、多火山、地震的地形特征;季风气候海洋性突出的气候特征;矿产贫乏;需从国外大量进口的资源国情;工业集中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工业布局特点。

2.运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推理等综合能力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按照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要求教学时不把学习内容的现成结论直接提供给学习者,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材料,主动地去发现分析、判断、探究与创新。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丰富的表象,然后把众多的表象经思维加工而想象成另一种新的形象。在学习了日本轮廓、地形、气候特征后,让学生分析归纳日本的河流水文特征和资源特征。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河流水文特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然后结合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推理、综合分析。学生调用已有的国土轮廓特征、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推理:由国土轮廓特征、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所决定由南北狭长、东西窄的轮廓特征,山地、丘岭为主的地形特征和海洋性季风气候多降水的特征,经分析、判断、推理得出日本多短河、水流湍急的河流水文特征,进一步分析可概括出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的特点。

3.运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通过对多媒体图片、图表、文字材料、影视资料的合理编排,向学生呈现各种地理事物,设计精巧的提问,可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调动储存的信息,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思考,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处于发现者、研究者的位置,随地理事项的展开,不断发现、思考获得理性认识。在学习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百分比图、日本GDP在世界的位次表、电子产品在世界地位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日本资源贫乏,却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学生搜集调运前面所学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思考:四面环海,太平洋沿岸多优良港口,海运发达,便于原料的运进和产品的输出;其次教师展示日本面积、人口资料得出地狭人稠,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发达,国内市场狭小的结论。学生合作讨论,探究出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延伸得出日本经济受国际市场的波动较大这一经济特点。

4.运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兴趣有利于思维发展,而思维始于发问。在学习日本工业分布特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日本工业分布图,学生观察地图得出:日本工业分布于环太平洋沿岸的特点。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国家,工业只分布于环太平洋沿岸,自然激起学生探究为什么的欲望,学生联想可能影响其分布的因素,经过分析、判断、比较,归纳出日本工业分布于太平洋沿岸的原因:日本太平洋沿岸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海运发达;日本国内资源贫乏,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量出口,布局在太平洋沿岸,便于原料的运进,产品的运出。

5.运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性学习,是指在自主教育的气氛中,学生通过主体意识,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的一种学习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养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地理课堂教学就要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日本季风气候带有海洋性这一特征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学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上海与东京气候资料表”,由资料中的气温、气温年较差;年降水量及降水量的季节分配,让学生判断:①中国和日本各属于什么气候类型?②中国和日本的季风气候有什么不同?③形成气候差异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教师观察学生的反

应,由气候资料结合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学生很快判断出中国和日本同属于季风气候;比较两国季风气候的不同时,显然从学生的表情观察遇到了困难,此时教师及时剖析问题,教会学生分析解题思路:两国气温年较差和降水季节分配不同,回忆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再分析气候资料,得出中国季风气候大陆性强,日本季风气候海洋性突出的特点。在探讨形成这种特点成因时,学生的表情一脸茫然,此时教师告诉学生从东亚地区冬季和夏季的大气环流,结合海陆分布状况去想,寻找问题的答案,经教师的指点,学生茅塞顿开,学生由冬季和夏季的高低气压系统,想到了盛行风,由盛行风的风向、特点,结合海陆分布,剖析出:从蒙古-西伯利亚发出的西北气流秉性寒冷干燥,受其影响中国上海冬季低温少雨,经日本海加湿后的西北气流使得东京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夏季从夏威夷高压发出的东南气流秉性温暖湿润,受其影响上海和东京形成高温多雨的特点。进一步探究可得出:日本海沿岸位于冬季西北风的迎风坡,冬季多雨;太平洋沿岸位于夏季东南风的迎风坡,夏季多雨的结论。

6.运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以探究式方式进行分析。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包括学生自主分析、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以寻求探究问题的结论。在学习日本的交通运输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日本的交通运输业”文字材料和“日本的铁路运输图”,要求学生说出日本交通运输的特点并分析原因。学生从图中观察出日本的铁路分布呈环形分布于沿海;从文字材料中提取国际货运以海运为主,客运以航空运输为主的特点。了解了交通运输的独特性,学生自然会产生为什么的疑问,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搜集、整理已经学过的日本地理环境特征知识,教师提供“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比较”表,学生经过分析与判断,比较与鉴别,合作讨论,最后归纳整理得出结论:日本的铁路呈环形分布于沿海原因是受地形的影响;国际货运以海运为主原因是日本海运业发达,进口原料、出口产品、海运价格低、运量大。客运以航空运输为主的原因是日本是岛国,与其他国家距离远,航空运输速度快。

6.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 篇六

高中地理实施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成才探微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实施的教学效果,所存在的问题分析。探究式地理教学课程目标设置,实施的策略。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通过对问题、材料、文本的学习和探讨,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寻找答案进行活动的一个过程。这完全符合高中地理学科的特征,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根本上提升智力,从总体上完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高中地理教学学生和教师的地位

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式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或者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活动探究等发现结论、解决所存在的问题,达到自我发现知识,自我掌握知识的目的。

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式教学具有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强化,强调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在实践教学中解决一些问题,并且还需要关心学生,给学生带来问题。例如,在学习美国是世界最大资源消耗的国家。可以让学生尽情讨论关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美国是否能做出什么贡献,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又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等等。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过多地参与,要仔细聆听学生的想法并及时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纠正,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二、探究式地理教学课程目标设置

课程目标的设置有利于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对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具体过程具有引导作用。它对于地理教学的目标设置,对于地理教学的行为起到一个引导和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想要完美地实施探究式地理教学,就必须构建一定的教学目标体系,从根本上全范围地帮助学生发挥出自己真实的能力,

(1)强化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认识和了解的最有效的方法,能让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分析地理现象,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角度去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收集和处理信息,探究问题和构建答案。

(3)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价值观。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教师在教学中渗入情感、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的动机,从根本上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地理审美情趣,树立正确地理价值观的最终目的。

三、探究式地理教学实施的策略

(1)将生活和地理教学相结合,重视课程资源开发。地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学生对生活的了解和探究的`意识又是如此的强烈,因此,将地理教学和生活融合在一起必然会成为最有效的地理教学模式。例如,在进行地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汶川、玉树地震等进行分析和研究,说明在地震之前所发生的细微变化,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地震知识。并且,将以前地震的图片利用多媒体融入到课堂当中,细致分析地震的原因,地震之前的征兆,地震所产生的地理现象,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理知识。

(2)创建问题情境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因此,教师在构建问题情境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强化学生学习意识着手,将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内容转化成探究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问题情境模式,提供多媒体素材,引导学生进入到相关的情景模式当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想象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地球上的大气一章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就大气运动现象问问学生如何才能产生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原理是什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大气水平运动有哪些,你能通过什么样自然现象说明形成大气运动的原理。

(3)重视实践教学,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同学生学习效果、学习反应、知识的掌握能力均是不同的,会在探究实践过程中遇到不同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发现学生探究实验停滞或者是受阻的现象,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更好地解决问题,从根本上强化学生对实践知识的掌握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关注地理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掌握和自主发现一些规律。

例如,在学习环境保护这节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环境污染进行合理分类,并且针对这些环境污染提出如何保护环境的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规范自己。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地理知识,同时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7.探究式学习与地理课堂教学 篇七

一、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 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有以下特点:

(一)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发挥, 更容易有兴趣、有责任感地探索和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 由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体验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二) 重视实践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参与的探究过程, 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已学过的知识, 提高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检验了所学知识的有效性。

(三) 重视探究学习的过程。

(四) 重视合作学习。探究的过程可以是一个人独立研究的过程, 但在更多情况下, 面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探究式学习需要集体的智慧、小组的分工合作, 在合作过程中, 学生可以交流观点, 同时增强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

(五) 鼓励与创新。在探究学习中, 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想象, 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 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 使学生敢想敢干, 富有创新精神。探究式学习所具有的这些特点, 正是我国新课改大力提倡的,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在新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 很多教师都发现探究式学习在课堂中的应用是一个难点。

首先, 多种原因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学校教学硬件条件和师资水平差异很大, 使得探究式学习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而课堂时间有限,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不自觉地回到传统教学方式上。

其次,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特别是由于以前地理教学主要采用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很少有实践和探索的机会, 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地理知识及结论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因而使一些学生失去了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当然也谈不上培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探究式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 改变教育观念, 实现三维教育目标。

1. 让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知识就像长在树上的桃子, 教学活动的一切安排都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强调的是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努力, 这样学生就得到了锻炼, 获得了知识, 形成了能力。

2. 让学生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是说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3. 让学生陶冶品德。强调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得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 为使探究式学习在课堂中顺利进行, 教师要精心准备。

1. 课前预设教学环节。预设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规划、假设、预测和安排。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 在备课的时候, 除了充分把握教材之外, 还要预设一些问题, 涵盖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

2. 教师要备学生、备课堂。教师要充分论证、研究, 对教材进行分析整合, 做到条理清晰, 设计出适合中学地理教习, 有利于学生心智发展的探究活动, 写入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探究题目, 并将之细化, 做到有的放矢。

在探究题目的选择上, 我多关注和生活相关的热点问题。例如, 在学习《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地震》时, 我组织学生对地震相关知识开展探究式学习。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学生感触很深。因为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是学生关注的焦点, 所以探究式学习很容易展开。课前, 我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有关地震灾害的资料, 关注汶川地震的报道;课上利用多媒体教学, 使同学们找到的学习资源得到共享。并将准备的感兴趣问题在课堂上提出, 如地震后天气现象为什么反常, 堰塞湖的形成原因等, 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等。让学生在讨论中自主分析、归纳这些问题。在小组讨论后通过网络资源展示, 我再将知识由易到难进行梳理, 对同学们的分析判断作出必要的指导。课堂学习气氛活跃, 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学生养成了自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而且通过长期关注汶川地震, 学生增强了热爱祖国、关心他人的情感。

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 要由易到难、分层推进, 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 有所提高。

(三) 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 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课上我注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和分析问题。

四、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反思。

(一) 教与学的共同改变。

首先, 教师在课堂“要三变”。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参与;变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作为推动新课程改革的一员, 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改变教学方式, 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激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探究, 多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并改变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为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供空间。

其次, 探究式学习并不是单一的只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当用探究的方式教授知识, 学生也应当通过探究活动展开学习。教与学的方式要相互对应, 相辅相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指让学生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代替听教师讲的被动接受学习,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体验合作的乐趣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

(二) 充分用好新教材。

新教材中有很多专栏内容属于探究式学习性质, 教师可以组织使用。如湘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了探究课题, 促进学生探究学习。还有每节都设置“活动”专栏, 有些是通过给出图表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判断, 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该专栏内容开展探究活动获得新知识;还有些是观测、考察、实验, 像“地球的运动”中的自转方向、昼夜交替等,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演示, 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这些有实践性的探究活动, 像“区域地理学探究活动”, 教材精心设计了活动建议、活动步骤, 通过让学生设计旅游线路、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及展示成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培养了学生思维品质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总之,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 十分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 这一改变, 自然对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广大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和探索, 迎接新课程带来的挑战。

摘要:随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与接受式相对应的学习方式, 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文对探究式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 并对开展探究式学习的相关问题作了反思。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地理课堂教学,运用,反思

参考文献

[1]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8.高中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 篇八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

“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构建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既是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也是实现三维课标的最佳途径。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可以发展学生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和回答地理问题的地理技能、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想。

一、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面、辐射全课的作用。一堂课的开头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点。如讲天气系统时,给学生讲《三国演义》:火烧葫芦峪“的故事;講海水运动时,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巧妙出入的故事;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可以用三个悬念引入:美国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白天的比赛项目在我国收看时是晚上;妹妹的年龄比姐姐小,但也有比姐姐大的妹妹;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与南通的启东逐渐靠拢。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通过简短的导入,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连接起来,把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恶习扭转过来,真正养成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激趣引题使学生的自学探究增添乐趣和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学探究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的自信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高,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解疑点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而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采用“兵教兵”的合作方式,即让同桌或同班同学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交流相互探讨的结果,这种“兵教兵”的合作探究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式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教师主要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还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

三、明理深化实践探究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给学生明白清楚的交代。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如学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可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是明亮的原因;深秋到第二年的早春,霜冻出现在晴朗夜里的原因。通过实践探究,既巩固和扩大了知识,又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实践探究的形式多样,可模拟实践,或联系实践,或课外实践活动,如地理兴趣小组,地理板报等,这十分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总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利时机。

总之,学生通过探究式教学活动获得新知和提升能力更加明显。与传统教学活动方式相比,探究式教学更具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关系更趋和谐。

9.新课程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究 篇九

【摘要】新课改地理教学中,提倡有效教学,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对有效教学的理解、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方式的选择、学习效果的测评四个方面就如何实现地理有效教学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有效教学;程目标;教学方式;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以遵从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关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对新课程地理有效教学的理解

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为实现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和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依据课程标准使用教材,结合师生实际情况,运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恰当的教学方式,对学习过程和结果及时进行评价。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就在于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教学设施的实际,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最佳的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基本标准,同时又有体现个体差异的不同发展。要实现中学地理有效教学就必须从“课”的基本要求出发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实施,充分了解和把握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设施,师生状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评价标准和方式等教学要素的意义、作用、性质和实施条件,并在教学实际中有效地加以综合,使得课改真正取得实效。

二、依据课程标准,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要想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并在教学实际中认真贯彻课程标准,但许多课堂教学实例反映出教师不是以课程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是随意而为。如选择教学方式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为探究而探究、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以一节课有多少时间用于讨论和多少时间用于演示课件作为衡量一节课优差的主要标准等,使得学科教学没有依据,没有标准,也就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足,影响着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实施,主要问题如下:

对课程目标三要素的内涵与联系不够清晰。

(1)对于“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一般理解为学生通过学习一门课程应逐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所谓“双基”。问题是这一目标与其他两个目标是什么关系,是首先考虑“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达成及相关内容的安排,再考虑“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达成;还是首先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再考虑“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最后才考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安排;是将三个目标的达成分割开来,互不联系,还是紧密结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有机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过程与方法,逐步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有效教学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很多学者认为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必需条件。这说明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解决问题也好,创新也好,都要以知识作为基础。没有知识的思考,盲目提倡只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就可以了,只能是空想。

(2)对于“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许多教师误以为是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而没有理解为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方法。其实从这一目标的具体要求看,仍然是认知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等的总和,并隐含着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了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这一目标,没有必要回避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说法。

(3)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虽然与德育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能视为等同于原大纲所提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偏重心理方面的含义,而德育虽然也是心理变化的过程,但其内涵远比心理活动宽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际养成结果必须通过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的实际表现加以检验,而对于道德认知和一定的道德行为则是可以通过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的。

三、结合教学实际,实现地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过分依赖“师讲生听”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或简单地依赖某一种教学方式,是不可能全面达成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各种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必须通过实践活动亲身感受、体验和领悟。大力实施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中学地理有多种教学方式,如启发式的讲授式、探究式、体验式、讨论式、研究性学习等。这些方式的又都可以与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与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有机的结合。

课程改革和有效教学都不是要以某种新的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根据各种教学方式的适应性,恰当的选择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形式化,重现象不重本质,有形式而无实质,有外在活动却没有内在体验;二是绝对化,以为新课程的实施只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三种方式,不分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每一学科、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要合作、探究,完全自主。应当明确指出,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只有灵活运用才可能取得教学实效。

四、重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也是证明教学是否真正有效的标准。在课程改革试验中,中学地理课程必须注重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与过程,注重评价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效果和进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注重评价学生对地理观念、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理解能力,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因此在使用书面测试、口头表达、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方法外,还要通过对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观察、诊断等方法进行评价。

在课程改革中,存在对学生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关系理解偏颇、把握不准等问题。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非智力因素进行较全面地评价。其功能在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反思。但其也有评价标准较难统一、评价过程和程序难以规范,评价结果难以证明公平与公正,难以为社会所接受等局限。

在课程改革实验的教育教学评价中应当重视终结性评价的改革,包括平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测方式和题目的编制,还有毕业和升学考试制度、方式、试题编制的改革。否则会遏制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随着我国教育形式的不断变化,如何采用新的教育理念评价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是一线教师迫切的要求,也是当前的教学实际中期待解决的问题,以便为今后的有效教学提供可行的评价方案,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生动、主动、活泼的发展,使新课改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昕、任奕奕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吴岱峰,基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案例分析与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9)

10.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 篇十

王振坤(安徽省黟县中学 245500)

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和形成正确地理观念的主要渠道。“学习高中地理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因而地理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为此,实施有效教学已成为我们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与发展。一句话“有效教学”不是指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下面谈谈如何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以飨同行。

一、案例性教学法,转变教学方法

使用范例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所学知识的难度,保持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范例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虽然只学习一个例题,却学会了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教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而当教师走到学生之中参加讨论时,学生仍感到有一种无形的界限,从而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理论课要讲深透;另一方面,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其责任有三,一是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二是课堂上教师要领导案例讨论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在这里,正像一些有经验的案例教师讲的那样,教师既不能无所事事,任课堂讨论自流,也不能严格控制讨论过程,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因而,这种讨论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三是教师要负责案例更新。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的实际,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如果案例不作更新,多年不变,那么,学生也只能处理几年前的事情和得到几年前的知识。因为,案例更新是保持课堂活力的血液。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此作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辩论。在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能够承受的错误中学习,即从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知识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二、引入合作学习,增强学习主动性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基于以往的经验,合作学习的小组规模4至5人最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群体规模较小时,社会惰化现象会削弱,能够取得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因为在人数多的小组,成员间要进行交流,所花的时间和精力相应地会成倍增加,而学习任务和目标往往具有时间限制,所以,结果往往是小组成员间交流不够;同时,人数过多时,学生也要花更大的精力进行小组内的人际协调和适应。

最有效和直接的方法是:让小组和个人都对小组总体的分数负有责任。具体就是把小组成员的个人作业或考试的分数作为小组总分的组成部分,并将个体成员的进步作为评价小组表现的一个标准。这样每个小组成员为了让小组获得好的成绩,都必须进行个人的努力,否则就会拖小组的后腿。同时,学得快或好的学生也会从小组和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去积极帮助学得慢或不好的学生,而学得慢或不好的学生也自然更开放地接受帮助,积极地寻求组员的帮助,这加大了组员间的相互依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让组员各自承担总体任务的一部分,并对这部分工作负责,这样就使个人贡献在组中真正不可替代。

最后,可以将能力和个性上能够互补的人放在一个小组,并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团队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以及这一角色在合作完成任务时所表现出的独特功能,并帮助他们在小组中将各个成员的特有能力有机地组合起来,展示他们这种互补所产生的效果。这样,每个人都会看到自己对小组的独特作用,从而更积极地用自己的特长来对小组作贡献。

三、引入探究式教学,活化地理学习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1、交流自学成果。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讨论中,教师要做到:(1)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 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2)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3)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四、总结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范例教学的策略和引入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但是,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①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地理素养与灵活的教学设计能力,需要教师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和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修正已设计的课程,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②由于学生本身拥有的地理知识、智力水平差别大,学生之间的参与程度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加上地理素质教育是一个潜在的发展过程,较难立竿见影,与当今基本上还是围绕考试而教学的现实存在一定的落差,对教学产生压力。③受教学目标指向和课堂时间约束,对问题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可能不够。

上一篇:教师师德师风体会心得下一篇:高考物理考试题全国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