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

2024-07-04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共7篇)

1.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 篇一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2006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发改委的大力支持和全局干部职工的奋力拼搏下,县发展改革局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基层发改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县委打好“三大战役”战略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狠抓各项工作落实,较好地完成县“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十一五”工作简要回顾

(一)宏观综合卓有成效

1、加强对重大规划的引导。一是在立足县情、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麻阳苗族自治县“十一五”规划纲要》,为麻阳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全面、切实可行的操作“蓝本”;初步编制完成了《麻阳苗族自治县“十二五”规划纲要》,绘就了麻阳“十二五”发展的宏伟“蓝图”。二是在认真做好前一经济运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完成了2006—2010年共5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该系列计划都经县人大会审议通过及时下达,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三是针对全县库区和移民安臵区的发展实际,编制完成了《麻阳苗族自治县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四是编制完成了2008年、2009年、2010麻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规划和全县油茶产业发展五年规划。

2、加强经济形势分析。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县发展改革局在密切关注县内外经济走势、紧密跟踪国家宏观政策动态的前提下,坚持定期组织专入深入各乡镇、各相关

部门开展调研,了解经济运行情况和计划完成情况,在掌握全县经济运行状况的基础上,结合统计数据,准确作出对经济运行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强化对县内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经济运行情况,定期向县人大汇报计划执行情况。五年来,共撰写经济形势分析报告20余篇,为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提供了扎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3、加强对重点课题的调研。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县发展改革局重点建立和完善领导带头、各股室参加的联合调研制度,坚持定期、定向调研,为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寻找对策、探索道路。五年来,先后撰写完成了《关于我县企业贷款难的调查和思考》、《关于湘西开发现状与问题的思考》、《关于将麻阳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比照执行地区规划笼子的必要性》、《从苗乡变迁看湘西印象》、《关于做好省扶贫县以工代赈工作的思考》、《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麻阳迎来难得发展机遇》、《关于麻阳县近期猪肉价格上涨调查报告》、《让项目建设贯彻麻阳发展过程的始终》、《对我县招投标工作的几点思考》等20多篇质量高、分析透彻、可操作性强的调研成果,分别被国家、省、市、县报刊予以刊登转发,有力地促进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1、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十一五”期间,县发展改革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与省、市发改委及国家相关部门的衔接汇报,积极争取国债投资项目。同时多措并举,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引进外资和内联引资力度,不断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充分协调银信部门,争取更大、更多信贷资金投入,进一步调动

了全社会投资积极性,使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合理强度,每年均以30%的增速合理增长。尤其是今年,随着列入全市目标考核管理的葛根深加工及基地建设、城南停车场建设及商住楼开发、锦江新城建设等8个市下达给我县的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和全县29个重点项目全面启动,1—10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497亿元,其中,500万元以上的城镇投资11.7394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有望突破17亿元,增速达30%。

2、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开展。一是抓好项目库建设。“十一五”期间,县发展改革局坚持从县域发展实际出发,按照“开发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申报一批”的要求,超前谋划,狠项目库建设,共收集整理入库项目800多个(含已滚动开发未完全激活项目),入库项目基本做到了规划合理、资料完整、文本规范、操作性强、随用随取。二是搞好项目申报。为搞好每年项目申报,县发展改革局依托全县产业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国家投资重点,安排专人收集政策、研究政策、分析政策,找准上级投资政策与我县实际的结合点。精心从项目库中筛选了一批重点项目,做到了与上级计划的基本衔接,切实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经过努力,五年来共向上申报冰糖橙基地建设、县城垃圾处理场建设、乡村道路建设、水果批发市场建设、县人民医院综合服务大楼建设等一大批全县重点项目。三是全力争取项目资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发改委的关心支持下,全县发改口争取到位的无偿建设资金也逐年呈翻番增长之势:2006—2010年分别为3600万、4700万、6100万、8200万和11500亿元。

3、重大项目推进平稳有序。一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

目深入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党和国家改善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惠民政策,该项工作启动于2008年到2015年结束,共计8年时间,在我县预计总投资14097.9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637.8万元。2008年,省发改委和省财政厅等6部门以湘发改赈[2009]44号、湘发改赈[2009]1188号两个文件,批复下达我县2008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总资金1661.28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995万元,具体建设内容包含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后续产业、补植补造四个方面。项目安排在锦和、岩门、板栗树等19个乡镇实施,工程惠及84个行政村565个村民组8087户退耕户共30910人;2009年,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五部门以湘发改赈[2009]1188号、湘发改赈[2009]1438号两个文件,批复下达我县2009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总资金 1114.8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660万元,地方自筹454.8万元。批复建设内容包含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后续产业、补植补造四个方面。项目安排落实在高村、岩门、谷达坡、江口墟、黄双、板栗树等23个乡镇67个行政村实施;2010年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和省农业厅等5部门批复我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资金1300.17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805万元,批复建设内容包含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后续产业、补植补造四个方面。项目在吕家坪、兰里、和平溪等县内部分乡镇实施。二是“湘西开发”纵深推进。自2004年省委、省政府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决策以来,下达给我县第一轮湘西开发省规划项目为年产一万吨油化系列产品、锦江泉酒厂扩建和麻阳冰糖橙产业化项目共3个。第二轮为麻阳冰糖橙特色水果产业化一期工程、年产3万吨高γ—氨基丁酸发芽糙米生产线项目有共2个。截止目前,其中第一轮项目完

成投资11251万元;第二轮项目完成投资9325万元。三是以工代赈效果显著。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近年来,国家对以工代赈项目做出了新的规定,“省贫县原则上不安排以工代赈项目”。但是在我局的极力争取下,再加上和上级发改委关系处理较为融洽,省、市发改委对我县特别关照了每年几十万元以的以工代赈资金。2006—2010 年我局共争取到以工代赈资金4795.6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166万元,分别用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4076.17万元、农村公路建设301万元、农林建设22.7万元、农村人饮工程建设46.8万元、水利建设20万元和荒山荒地造林建设329万元。四是在建项目监管依法依规。在中央投资项目建设上,我局始终要求相关人员严格采取事前、事中和事后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央投资项目建设坚持一旬一上报,一月一分析,半年一总结制度,从项目筹划过程中的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初步设计、概预算和招投标到项目审批、项目建设等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做到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坚决执行县纪委关于《加强我县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监督管理的工作方案》,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国债资金监管,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和建设安全。2006—2010年,县招投标办共核准招标项目129个,其中公开招标76个,邀请招标53个,共计总投资92645.47万元。五是渝怀铁路复线建设步步为营。我们已将渝怀铁路复线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的相关资料整理汇总并移交给中铁重庆二院。中铁重庆二院经过多方论证,初步确定我县锦和客货运输站的设计规模为:货运近期设计规模为75万吨/年,远期设计规模为90

万吨/年;客运峰值为600人/车次,省发改委也多次表示将在该项目建设上给予我县最大支持。

(三)机关效能更上层楼

1、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近年来,我局坚持抓干部职工学习教育不放松,不断增强强服务基层、特别是服务企业、服务大局、服务发展的意识。

2、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规范审批行为,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积极主动加强与其它相关部门的沟通,在申报项目、安排资金、制定规划和政策时,充分听取、吸纳和体现各方意见,帮助、指导和统筹协调开展工作。

3、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制定出台《机关效能建设管理办法》、《公务接待费管理办法》、《厉行节约管理办法》和拟定《麻阳苗族自治县招投标监管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4、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完善用人机制,着力提高干部素质,落实各股室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与干部的思想交流和沟通,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5、廉政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入。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党组带头做表率,局领导、相关股室负责人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大力推进廉政建设。

二、“十二五”发改工作主要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四和五中

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倡导节能减排,加强预警分析,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在“十二五”时期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举措

1、全力以赴搞好经济监测预警分析。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变到抓宏观、抓综合、当参谋上来,高度重视和强化宏观综合核心职能,正确处理战略研究与具体事务、促进当前发展与谋划长远竞争力的关系。一是加强重大规划的引导。高度重视和发挥规划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涉及到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和重大项目必须首先纳入规划。二是加强经济形势分析。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坚持每个季度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经济运行情况,定期向县人大汇报计划执行情况。三是加强重大问题的研究。涉及到当前及长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包括重大思路的提出、重大生产力的布局、重大政策的制定等,坚持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深入研究。特别是要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把握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针对性、操作性、时效性较强的措施建议。四是加强宏观综合的资源配备。加强高素质宏观综合人员的引进、培养和整合,强化各股室的综合力量。加强与社会研究咨询机构及专家的联系互动,充分发挥外脑作用。建立稳定的重大课题研究经费来源,对开展重大课题研究给予经费保障。

2、自始至终突出项目建设主导地位。有项目才有资金,有项目才谈得上发展。“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紧紧抓住项

目建设这根主线不放手,让项目建设贯穿麻阳发展过程的始终。一是围绕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抓项目。针对县情实际,就是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病险水库治理、保障人畜安全饮水为切入点,进一步放大优势,打造品牌,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的路子。在做大做强水果、养殖、蔬菜三大特色产业的基础上,适度规模开发油茶产业。引进和扶持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推进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开发一体化;进一步叫响冰糖橙、脐橙、无籽西瓜、麻鸭和锦江白鹅等“麻阳”品牌,逐步实现种养规模化、产品优质化、生产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切实解决农产品增值难、增效难、增收难问题。二是围绕培育新型工业集群抓项目。重点做大冶金、化工、建材、食品等支柱产业。努力壮大水电业,实现锦江河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引导百事、东坡果品和苗家王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适度开发钒铅锌等矿产资源。一如既往鼓励奔鑫治炼、泰安硅业开足马力生产。持之以恒完善工业园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争取更多、更大、更强的企业入园。三是围绕建设长寿旅游名县抓项目。深度开发我县农村优秀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资源和绘画、编织等民间工艺。着力打造盘瓠文化、福寿文化、名人文化三大旅游品牌。提升改造中国盘瓠部落苗族文化长廊、漫水盘瓠民俗村和文明山森林公园。积极培育以滕代远、满朝荐故里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和名品,倡导红色旅游。全面推进石羊哨温泉及附近水域综合开发,挖掘我县长寿观光旅游新亮点,加速我县由旅游途径地向旅游目的地的转变进程,培育我县经济新的增长极。

3、矢志不渝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 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围绕就业、社保、文教卫等民生领域,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差距,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一是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继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推进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窒建设;着力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抢救性文物保护、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设施等国家规划内项目建设,切实改善基层文化设施条件。加快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动群众性体育事业发展。二是高度关注弱势群体。重视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流浪儿童等困难群体救助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机构建设,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进一步落实国家加强住房保障的有关政策,加大廉租房实物配租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新建廉租房建设,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三是协调做好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在就业促进、社会保障等领域建设一批民生工程,继续争取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加强创业培训和职能技术培训设施建设。

三、2011年发改工作主要思路

(一)工作思路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改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更加注重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注重宏观综

合,不断提升参谋服务水平;更加注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深入实施,让发展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体;更加注重“十二五”规划编制完成工作,引导县域经济健康平衡较快发展。

(二)工作举措

1、更加注重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一是搞好项目申报。依托全县产业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国家2011年投资重点,安排专人收集政策、研究政策、分析政策,找准上级投资政策与我县实际的结合点,精心筛选、编制一批重点项目,做到了与上级计划的基本衔接,切实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二是加强对国有投资项目的监管。加强对国有投资项目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保证国家专项资金安全是国家赋予各级发改委的职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经初步统计,我县在建项目中,国有资金投资项目约占1/3强。若对国有投资项目稽查不到位导致国有资金使用出问题,这必然会对我县以后的项目争取工作带来负面影响,造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尴尬局面。对此,我们将充分协调监察、审计、财政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开展项目建设事前、事中、事后稽查,规范项目审批、勘察设计、招标投标、设备采购、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行为,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

2、更加注重宏观综合,不断提升参谋服务水平。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好《麻阳苗族自治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完成《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麻阳苗族自治县“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搞好2011年我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和全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充分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尤其是在重大投资计划、项目招投标、项目监

管和稽查、国有投资项目资金使用等方面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

3、更加注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深入实施,让发展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体。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工作启动于2008年至2015年结束,共计8年时间,在我县预计总投资14097.9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637.8万元。该项工程惠及我县23个乡(镇)249个村23万人。每年国家安排专项资金为800—900万元。为抓好该项工程,我们将继续与相关乡镇及村组密切合作,把该项惠农工程办好办实,使党的阳光雨露滋润苗乡大地。

4、更加注重规划对县域经济的指导作用,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的起步之年,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是应对形势新变化,落实科学发展新要求的重要举措,对推进富民强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此我们将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十二五”时期县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新特点,突出统筹兼顾的要求,全面完成规划纲要草案编制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报县政府审定后,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麻阳苗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

2010年11月25日

2.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 篇二

一、“十一五”散装水泥取得的成就

1. 散装水泥总量大幅度提升, 技术装备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坚持“限制袋装, 鼓励散装”的散装水泥政策导向。“十一五”末累计发展散装水泥858.29万吨、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1017.11万立方米。比“十五”期间分别净增738.01万吨、905.44万立方米, 增长率分别为613.58%、810.82%。

全市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由“十五”末的43万吨, 提高到350万吨, 综合配套能力增幅644.19%。“十一五”末, 全市可投入使用散装水泥流动罐122个、专用汽车42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320辆、混凝土泵车66辆, 实现了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装、卸、计量自动化。

2. 节能减排社会综合效益显著

“十一五”期间, 连云港市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为858.29万吨, 完成预拌混凝土使用量为1017.11万立方米, 按照国家有关节能标准核算相当于节约优质木材283 235.70立方米, 节约标煤66 946.62吨、电6179.69万度, 减少粉尘排放422 278.68吨、二氧化硫排放1622.17万吨;二氧化碳排放520 982.03吨, 实现综合经济效益1.17亿元。

3.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规范化运行

“十一五”以来, 强化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 重点分析征收资金来源, 注重于相关企业的跟踪联系, 搭建服务平台, 及时提供专项资金管理咨询和征收法规宣传辅导, 积极推进专项资金的规范化运行。“十一五”末, 本市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完成计划148.82%。

一是加强重点征收资金来源分析。加强水泥生产、建筑、施工单位的动态跟踪监控管理, 掌握重点单位生产、建设、施工情况、县建设项目开工情况以及专项资金应征增减变化,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征管, 切实掌握组织征报主动权。

二是加强专项资金征收联动分析。在做好内部征收, 专项征收评估, 会计等部门联合对影响专项资金征收因素进行分析的同时, 加强行政中心、城乡建设局及征管办等相关部门的业务联系。进行数据比对, 做到以分析促管理, 加强建设项目开工情况与征收比对;发票比对, 及时掌握存在的异常,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是强化信息采集。注重于相关企业的跟踪联系, 加强专项资金精细化征管工作, 及时与行政中心、建设局、征管办等单位和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和落实。利用大集中数据管理平台对应征收单位的发票情况与应交纳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对有疑的重点关注, 强化征入源头控管。

四是强化服务理念在征管中的保障作用。搭建跟踪服务平台, 实行征收管理、服务“双线跟踪”, 为行政相对人 (单位) 及时提供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管理咨询和散装水泥征收法规宣传辅导。帮助行政相对人 (单位) 解决交纳时存在的问题, 充分落实提高服务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为做好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跟踪打下良好的基础。

⒋ 构建农村发散物流体系

“十一五”期间, 连云港市散办把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重点放在建立农村散装水泥配送网站上。为了尽快形成全市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络和散装水泥配送体系, 市散办从2007年开始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 在农村乡镇建筑施工和道路建设中积极宣传使用预拌混凝土, 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30多个农村散装水泥销售配送网点。既有力地支援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又让农民能够就近买到优质廉价的散装水泥。此举极大地提高农民使用散装水泥的热情,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散装水泥发展。预计至“十一五”期末, 全市农村散装水泥销售量可达到494万吨, 比“十五”末增长888.71%。

⒌ 创建省级发展散装水泥达标县

“十一五”期间, 赣榆、东海两县通过了江苏省农村发展散装水泥达标县和城区“禁现”验收工作, 灌云、灌南通过了县城区“禁现”验收工作。

“十一五”期间, 赣榆、东海、灌南、灌云县把发展农村散装水泥、推进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工作作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 始终坚持以政策法规为先导。“十一五”末四县有预拌混凝土企业13家, 年产能力达到880万立方米, 配套拥有混凝土搅拌车120辆、混凝土泵车26辆, 充分满足了县城区建筑工程的需要。县城区“禁现”向农村乡镇延伸和发展。

如今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事业的发展, 为东海、赣榆、灌云、灌南四县构建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 为全县实施清洁化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提供了有力保障。

⒍ 政策法规为发展提供了保障

2010年9月29日, 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散装水泥促进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并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将有力促进本市的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工作进入法制轨道, 并快速推进。

“十一五”以来, 在市委、市政府关怀下出台了《连云港市预拌砂浆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 而且形成了政府多部门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2007年以来, 市散办统一着装, 执证上岗, 亮证执法, 这标志着本市散装水泥行政执法工作向规范化、法制化又迈出了一大步。为全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规支持。

5年来, 市散办严格依照国家、省、市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对多家拒不整改的单位依法处罚近50 000元, 有效地推动了全市发展散装水泥工作。

⒎ 宣传工作成果丰硕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通过《中华建筑报散装水泥双周刊》和《散装水泥》杂志、省散装水泥信息网、《连云港日报》《连云港建设》、市电视台等媒体, 宣传全市发展散装水泥的方针政策及取得的成就, 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扬。据统计, “十一五”以来召开市级散装水泥工作会议5次, 专题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会议36次, 开展散装水泥专题宣传活动10次, 制作宣传图版和宣传广告380幅。5年来, 有关散装水泥稿件被全国有关网站、报纸、杂志等媒体所采用达580篇。为全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⒏ 淘汰落后产能, 促进节能减排, 强化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 连云港市散办管理与服务并重, 鼓励水泥生产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业是节能减排的主战场, 淘汰落后产能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结构调整中, 连云港市散办充当重要角色。按照国家淘汰落后水泥企业要求, 市散办通过引导有条件的落后生产企业转型等办法, 努力在全市范围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设备。灌云县水泥厂、赣榆县欢墩水泥厂、赣榆县班庄水泥厂等都是一批老企业, 均在“十一五”期末前实现了关停。赣榆县欢墩水泥厂就地改造投资1000多万元, 建成年产100万吨熟料粉磨站, 散装水泥出厂率达到70%以上, 灌云县水泥厂异地改造正在征地筹建中, 赣榆县班庄水泥厂异地改造投资5000多万元, 征地120亩, 形成水泥年产100万吨生产能力, 该厂2009年投入运行, 散装水泥出厂率达到70%以上。“十一五”期间本市对重点企业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上给予支持, 用于企业技改, 先后对水泥生产企业返还散装水泥专项资金50万元, 全部用于企业技改项目, 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年中, 连云港市的水泥行业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 个别水泥生产企业受到重创, 但中联、三菱、鲁碧、金大地、马陵山、东旺水泥企业的入驻为全市的水泥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加之班庄、繁富等水泥企业转型和异地改造使散装水泥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为连云港市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高品质水泥, 从而成为本市散装水泥生产、储存、销售主要基地。

⒐吸引资金10亿元, 促散装水泥发展

“十一五”以来, 连云港市散办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政策,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针对本市资源环境瓶颈有待进一步突破、污染排放仍然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任务繁重的现状, 市散办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协调社会各界, 吸引社会资金10多亿元投入混凝土、预拌砂浆这一节能、环保的新行业中来。使全市的预拌混凝土企业由“十五”末年产能力不足10万立方米, 发展到现在的33家, 安置就业人员2000多人, 行业共拥有搅拌车320辆、泵车66台, 年产能力达2100万立方米, 预拌砂浆形成年产能力100万吨。

二、展望“十二五”加快散装水泥发展

⒈ 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供应量实现大幅度增长

计划到“十二五”末, 全市散装水泥供应量由2010年的240万吨提高到380万吨, 增幅达到58.33%;预拌混凝土供应量由2010年的350万立方米提高到500万立方米, 增幅达到42.86%;预拌砂浆供应量达到150万吨;水泥散装率由“十一五”末的68%提高到70%以上。

⒉ 强化节能减排及综合经济效益指标

计划到“十二五”末, 通过发展散装水泥、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争取节约标煤97 500吨, 减少水泥粉尘437 500吨, 利用固体废弃物120万吨, 产生社会综合经济效益1.87亿元。

⒊ 城区全面“禁现”并向县城区延伸

计划到“十二五”末, 市城区施工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使用袋装水泥。根据全市经济发展、建筑施工技术运用水平情况, 2011年6月1日, 在市城区实现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2012年, 相继实现县城区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 并将“禁现”工作向县城区和乡镇延伸。市、县城区“发散、禁现”率均在80%以上。计划在“十二五”期间, 全市34家预拌混凝土企业, 年生产量将达到500万立方米;预拌砂浆年生产量达到150万吨;同时, 为了加快预拌砂浆生产与应用步伐,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 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并逐步将此项工作延伸到乡镇禁止现场搅拌。

⒋ 加快实现农村水泥散装化发展

“十二五”期间, 本市继续加大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工作, 采取有力措施和惠农工程加以落实, 大力推广农民建房中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科学合理地选择一些条件相对成熟、范围相对较大的乡镇、村进行布点, 规划农村“发散”网络;提升农村建筑文明施工水平, 逐步实行农村重点乡镇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工作;对偏远和没有搅拌站的乡村地区, 以适应农村水泥消费结构和建筑需求的特点, 采取建立水泥预制构件厂、生产节能墙材以及混凝土多孔墙砖等混凝土的生产方式, 集中使用散装水泥。同时, 积极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和散装水泥设备生产企业, 积极加快开发研制适用于农村运输、储存和使用的散装水泥等方面技术装备。并充分利用当地供销社、农资销售点、便民超市等经营网点, 引导水泥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建设镇、乡级或村级散装水泥销售网点, 形成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络, 以此带动和辐射周边散装水泥发展, 从而有力地促进农村发展散装水泥。

⒌ 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散装水泥市场规范化运行

“十二五”期间, 本市根据国家有关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以及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等政策法规, 完善有利于本地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制定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产品质量、生产使用等相关技术标准, 努力提高行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实现规划发展目标。督促各县积极出台禁止在县城区现场搅拌砂浆的有关规定和政策。

⒍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十二五”期间, 本市将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方便需求、鼓励竞争、有利环保”的原则, 确定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三位一体”的布局结构, 实施鼓励发展的政策, 形成行业市场竞争有序、发展健康、注重环保的新机制。并强化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 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项目, 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审批, 确保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三位一体”。

⒎ 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散装水泥含金量的提升

“十二五”期间, 本市加大专项资金对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科学技术进步的投入。鼓励和引导有关科研机构、企业对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关键技术进行开发, 鼓励企业开展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加大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应用技术及配套装备的开发与推广力度, 重点开发适合本地区农村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科研项目。进一步提升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应用领域的科技含金量的水平。同时, 要鼓励支持水泥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 促进发挥水泥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 向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产业一体化方向发展延伸, 实行在行业内转产, 延伸产业链, 降低水泥砂石的原材料价格和市场风险, 实现两大产品的双赢。

⒏ 建立行业现代物流方式

“十二五”期间, 本市将健全和完善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物流体系。利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和吸引社会资本, 加大对物流项目的投入, 提高现代物流装备信息化水平, 探索行业物流发展模式, 建立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物流配送体系, 逐年扩大规模。提高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运输、储存、使用等环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⒐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3.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 篇三

[热点材料]

1、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

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表决通过了“十二五”规劃纲要。会议要求,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3、回顾“十一五”成就。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加快1.6个百分点,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9.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4、展望“十二五”未来。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知识链接]

1、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但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2、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

5、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国情,我们要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6、我们要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7、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过程。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要通过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

8、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社会公平需要正义的社会制度来保障。我们要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9、我们要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中,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0、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11、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中考预测]

1、请列举“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1)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

(2)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

(3)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

(4)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5)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奔月,“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位居世界第一等。

(6)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

(7)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

(8)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9)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等。

2、“十一五”期间我国取得辉煌成就说明了什么?

(1)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3)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4)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5)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3、请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1)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具体原因: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等。

4、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

(1)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2)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4)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5、“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1)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依然较多等。

(2)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

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等。

6、“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3)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4)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5)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6)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7)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7、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1)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2)我国目前面临资源、环境、人才、科技等发展瓶颈,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8、为使我国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请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4)坚持改革开放。

(5)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6)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7)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

9、作为中学生,你能为我国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做些什么?

(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2)勤动手、多思考,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积极行使建议权、监督权,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4)自觉做到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看到不当行为及时制止或举报。

(5)践行低碳理念,以自身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与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做斗争等。

[實战演练]

一、请你选择

▲单项选择(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

1、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2011年3月5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近3000名人大代表聚集北京,共商国是,共议大计,共谋发展。这表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社会主义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表决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纲要等。这说明()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了监督权

D.全国人大代表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

3、3月1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吴邦国委员长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吴邦国庄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截至2011年2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共有239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其中七个法律部门加上宪法,构成了现行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B.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实现了有法必依

C.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D.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4、“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而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因为连续五年痛失“话语权”,令中国钢铁业损失惨重,过去6年中国钢铁商和铁矿石消费者,因价格谈判下铁矿石定价太高,损失高达7000亿元。这就要求我们()

A.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坚持对外开放,重拾“话语权”,维护国家利益

C.可以积极敞开国门,完全依赖资源进口,同时又要维护自身安全

D.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多项选择(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

5、看下边“十一五”全国财政收入增长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五年来,我国“财富”蛋糕越做越大,但分配不合理

B.“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C.“十一五”期间,我国财政收入持续平稳较快增长

D.“十一五”期间,我国成为世界发达国家

6、“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进一步做大分好“财富”蛋糕,我们应该()

A.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C.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D.坚持平均分配,缩小收入差距

7、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2011年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之后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调整个税起征点()

A.有利于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B.有利于让全体人民同步、同时达到富裕水平

C.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D.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和谐、稳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8、“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全面持续有效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要求我们()

A.大力弘扬以爱好和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B.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C.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D.努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请你辨析

9,小猫:“十一五”建设成绩斐然,世界经济第一实现。

小兔:“十二五”发展任重道远,初级阶段已经走完。

三、请你进行观察与思考

10、材料一“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投入节能减排资金2000多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了70%;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其中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超过1亿吨、水泥产能超过2.6亿吨。

材料二回顾“十一五”,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压力,在政府部署下,节能减排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19.06%,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14.29%,基本完成或

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谢振华介绍,“十二五”规划期间,政府将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更多地采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的目标。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任务基本完成,这是因为我国实施了哪些基本国策和战略?

(2)为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你有哪些好建议?(至少三个)

11、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材料三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河南未来进行了展望: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城乡居民收入预期增速9%左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00亿斤,城际轨道交通延伸到18个省辖市,每个县市20分钟内就可上高速……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党和政府为什么如此重视“三农”问题?(至少两个方面)

(2)作为河南学子,你能为实现河南“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做些什么?(至少三个方面)

四、请你参加活动与探索

12、材料一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7月29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开启了中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材料二“十一五”期间,五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累计4.45万亿元,年均增长22.4%。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1)材料一、二共同说明了什么?

(2)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和发展?

(3)国家逐年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努力为我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作为青少年,应该如何努力成为合格的人才?

13、围绕对“十二五”的展望,某班同学进行了讨论,请你与他们一起探讨下列问题。

(1)从下图《我国GDP总量跨越式增长》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大亮点就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过去着重追求“国富”,而“十二五”规划更多地追求“民富”。民富国强,民富优先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民众生活的幸福感。请你就如何优先实现“民富”,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民众幸福指数出谋划策。(至少三个方面)

参考答案:

一、1.C;2.A;3.A;4.B;5.BC;6.ABC;7.ACD;8.BCD

二、9.①“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经济并非世界第一。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9.8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②“十二五”规划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而我国还存在诸如上学难、住房难、就业难、贫富差距拉大等民生问题,亟待解决,“十二五”的建设和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初级阶段还未走完。③因此,我们应该在“十一五”建设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清基本国情和我国的发展现状,为实现“十二五”发展蓝图而努力奋斗。

三、10、(1)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2)①国家要加大科研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②企业要增强节能环保意识,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技术。③公民要用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理念,倡导绿色消费,积极参与节能环保公益活动,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

11、(1)①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②是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③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2)略。

四、12、(1)我国坚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重视教育发展,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教育改革和创新。(2)①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②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③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④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也是大力实施科教興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3)①珍惜受教育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②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③养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加强培养创新能力,为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人才而不懈努力。

4.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 篇四

(一)十一五计划完成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共投入市政建设管理资金1.36亿元(2006年至2009年),市政建设管理工作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各项目标均按计划完成,并取得了重大成果。

1、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我们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按照“高标准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相对集中资源,建成了一批市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加强了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力度,不断完善公共设施,进一步优化了城市环境。如做好人民路扩建拆迁安置工程、市区主要道路黑底化工程、内街小巷硬底化和路灯安装工程、市区交通信号灯及标志标线、护栏工程等市政重点项目;加强对道路路面和水沟的维护保养工作,保障了城区道路、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转。

2、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提高。环卫处在积极做好日常卫生保洁工作的同时,较好地完成了市区约125万平方米和22座公厕1600平方米的保洁任务以及市区16000多住户上门收集垃圾工作,完成了市区日处理120吨、年处理4.4万吨垃圾的清运、填埋和除“四害”工作。在节假日、市两会召开、上级领导视察我市等期间,加班加点,清理卫生死角,清洗街道,确保市区环境清洁卫生。

3、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升。园林处坚持创新与发展,扎扎实实地做好市区绿化工作。除为城区绿化建设提供优质的花卉苗木外,还按技

术规范搞好城区绿化养护和公园广场的管理工作,在巩固城区绿化成果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连州市建成区绿化面积为412.9公顷,其中公共绿地78.2公顷、专用绿地52.6公顷、防护绿地234公顷、生产绿地30.2公顷、风景绿地17.9公顷,城市绿地率为37%,绿化覆盖面积为453.97公顷,绿化覆盖率为41%,人均公共绿地为10.23平方米,街道树9432株。

4、路灯建设和管理工作上新台阶。路灯处认真做好市区路灯的规划和维护工作:一是积极配合市政重点项目工程,精心建造了一批有特色的照明精品工程,如人民路、湟川北路等主街道的路灯改造工程、大云洲和河堤公园灯光照明工程等;二是为樟树脚、水上新村等内街小巷安装了路灯,结束了部分街巷多年来有路无灯的历史,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三是为了保证市区路灯的正常照明,做好路灯的巡查维护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亮灯率;四是搞好城市亮化美化工作,协调、管理和督促市区单位的亮化灯饰工程,为连州夜景增添光彩;五是大力支持乡镇的路灯照明工作,先后为丰阳、西江、龙坪等多个镇乡政府所在地的街道安装了路灯。至今,市区路灯共有2193杆7604盏,线路总长为144.45公里,市区亮灯率保持在95%以上。

5、城市管理日渐规范。城监大队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内部管理,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全体城监队员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认真履行对城市规划、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职责,严

格按照有关程序和要求审批各类行政审批事项。突出抓好以违法占道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市容整治,对春节、中秋商品展销档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大查处违法违章建筑力度,加强对夜宵大排档和户外广告的管理,及时发现和制止“六乱”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容秩序。几年来,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和要求审批各类行政审批事项一万多宗,纠正和制止各类“六乱”违章行为7万多宗。

6、其他各项工作有新的进展。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注重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管理水平;积极参加和配合市委市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如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参加市委市政府计划生育统一行动等,较好地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全面落实和执行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转变机关作风,突出以“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监督”的两公开一监督为主要内容开展工作,提高透明度;党务、办公室、财务、计生、工、青、妇工作得到全面加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档案管理工作、安全生产工作、后勤管理工作以及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得到同步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城市管理力度仍然欠缺。一是占道经营现象仍然突出,以路为市、以街为市的情况比较普遍,乱摆乱卖、乱停乱放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根治;二是城市市政设施遭受破坏情况严重,城区水沟盖板、路牌、路灯线路等市政设施被毁被盗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群众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市容市貌。

2、市政建设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导致市政工程、园林绿化队伍等专业化、知识化程度较低,制约了市政工作的快速发展。

3、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近年来,虽然市政府加大了投入的力度,但与城市建设和维护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距离,城市维护费还有相当大的缺口,严重制约了市政建设管理事业的发展。

4、“经营城市”理念还未真正体现。公用事业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重复建设,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仍然较为普遍。

二、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及政策建议

(一)发展战略

市政局“十二五”规划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以科学、民主、依法行政为基础,高起点、高质量地开展市政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市政亮点工程和民心工程,不断增强城市功能;积极探索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途径,强化行业管理的有效性和服务性,积极稳妥开展城市管理工作,促进市容市貌的根本性好转,创造卫生、文明、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

(二)主要任务

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高城市整体功能,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质量,抓好以卫生、文明、整洁、有序为核心的城建管理。

1、市政建设方面。一是完成城西月光岭垃圾填埋场建设工程,投入约3000万元,争取3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是投入500万元完成城南垃圾中转站建设工程,争取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投入1130万元完成烈士陵园梯级道景观工程(含土建、园林、路灯);四是投入2300万元完成市区沿江路、兴业中路、兴贤路、南门大道、建国北路、建国南路、南津路等主要街道黑底化工程;五是投入600万元完成内街小巷硬底化和路灯安装工程;六是投入90万元在城南、番禺路、北山路各新建公厕一间,包括征地、土建、绿化;七是每年投入40万元加强市政道路、水沟等市政设施的维修养护,确保城市的街道宽阔平坦无凹凸、排水畅顺。

2、环卫保洁方面。加大管理力度,深化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城边村纳入市区保洁范围,进一步加强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分类回收再利用的改进工作,基本实现保洁机械化、管理科学化、处理无害化,切实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3、园林绿化方面。继续完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争取2015年建成区的绿地率达37.5以上,绿地覆盖率达41.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0.5平方米以上;坚持“建管并举”措施,切实提高绿化管护水平;以人为本,创造优良人居环境。

4、路灯照明方面。不断完善路灯照明设施和亮化工程设施,不断改革创新,照明亮灯率保持在98.5%以上,亮化工程亮灯率保持在98%以上,路灯照明耗电率比现在下降20%,路灯管理有根本的改变。

5、城建监察方面。以城乡清洁工程和创建卫生城市为契机,以“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监察综合质量”为目标,重点做好占道经营、“六乱”和违章建筑的集中整治,在城建监察执法、长效管理机制、社会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管理等方面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政策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市政建设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象征,直接反映当地政府的对外形象,建议市政府更加重视市政建设,按计划、进度加大市政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市政设施,强化城市功能。

2、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搞好市政系统内外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的协调,调动全市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共同为城市建设管理发展出谋划策,做出应有的贡献。做好市政干部职工的组织发动工作,调动各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推动市政建设管理事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而积极努力。

3、提高市民城市素质。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加强对城市的管理,不但需要市政建设管理部门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而且更需要全体市民的支持和参与。要在全体市民和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的理念,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宣传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只有不断地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使市政建设和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5.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 篇五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乡党委、乡政府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一五”计划确定的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克服了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和特大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乡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一)农村实现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总值3260万元,同比增长11.2%;完成财政总收入32万元,占预算的107.3 %;粮食总产量达3700吨;烤烟生产每年均完成下达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1697元增加到现在的2812元,年均递增223元。乡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乡域特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五年来,XX乡不断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认真做好“产业化提升农业”这篇文章。完成集中连片种植牧草1721亩,草地套种核桃39840株;发展草地生态养羊74户,羊存栏3600余只;建设肉鹅养殖场6个,发展种草养鹅户84户,养殖规模达到6000余只;建成养鸡场9间,养殖鸡15000余羽。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

(三)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完成了、至XX、XX至XX等通村公路建设,XX至XX油路

建设和XX至XX水泥路硬化,完成了20个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极大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完成了XX、XX、XX至XX及XX人饮工程,完成全乡32.4公里的排洪沟和灌溉沟渠,建成小水池103口,完成XX山塘和XX山塘工程治理,启动XX和XX水库治理工程,解决了群众饮水难的问题;全面完成XX街上的路灯改造工程,供水、供电和广播、电视、通信网络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村容村貌不断改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四)认真落实惠民政策,民生问题不断改善。自危房改造工程启动实施以来,XX乡共实施498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其中已完成331户危房改造,发放农村危房改造资金332万元,尚有167户正在实施之中;全面启动农村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494.8万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和完善城乡临时救助制度,发放救济粮99930公斤,家电下乡补贴达到16.24万元,发放粮食直补资金34.68万元。

(五)社会事业取得全面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XX乡精神文明创建扎实推进,在农村开展以创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户等主题活动,推动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义务教育经过巩固提高,“两基”及“普实”工作顺利通过了复查评估验收。严格落实人口计生工作责任制,人口主体指标执行稳中有降。2010年,全乡共出生人口94人,死亡34人,死亡率3.46‰,自然增长率6.1‰,人口出生率9.56‰,符合政策生育率按宽口径达95.7%。“村民自治”工作逐步完善,人口与计生工作逐步走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综合治理格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五年来在全县年终考核中均排名全列。农

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全乡门诊住院14745人次,累计补偿病人医疗费160.2万元,最高补偿额达40000元。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安全生产等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民族、宗教、人民武装、共青团、妇联、残疾人事业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六)基层党组织建设稳步推进。深入开展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等活动,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思想更纯洁,信念更坚定,目标更明确。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宗旨意识和党性观念,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建设,执政能力明显提高。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近年来,XX乡各村两委通过换届选举,使一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优秀分子充实到村两委干部队伍中来,使各村两委班子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大力推行村务、政务公开制度,增加办事的透明度。

二、“十二五”发展思路及举措

未来五年是XX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赶超进位的关键时期。全乡“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发展、团结、奋斗三面旗臶,围绕县委十届十三次全会的要求,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按照“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思路,紧紧抓住县委、县政府实施开发北部、带动中部、扶持南部的战略契机,以“粮食稳乡、工业强乡、产业富乡、教育兴乡、城建带乡”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

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乡国民生产总值达6000万元以上,五年年均增长13%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700吨左右,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5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突破5000元大关;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以实施“185”工程为抓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步伐逐年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和谐XX社会环境得到巩固,确保与全县同步实现“脱贫摘帽”。

(一)高度重视农村集镇对经济的凝聚和辐射作用,着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

坚持城镇化带动农村,力争在2013年前启动农贸市场建设,不断扩大城镇面积和人口容量,力争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乡小集镇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到4000人以上。加快完善小城功能建设,逐步完成XX河道治理、XX街道排污沟渠改造,为全乡人民营造一个舒适、祥和的生产生活环境,建成一个规范、整洁有序文明的XX。

(二)不断推进工业化建设进程,有效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以生产建材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龙头,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就地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工业化致富农民的进程。

(三)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提高农业产出效益。要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规模经营,提高产业化水平。一是依托科技,加大投入,主攻质量,稳住烤烟这棵支柱产业,使全乡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亩以上,产量在20万斤左右。二是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种草养畜产业示范效应。大面积推广种植优质牧草,发展种草养牛、养羊、养鹅产业,巩固和扶持现有的养殖大户,加快畜牧示范园建设。按照县扶贫产业连片开发的要求,重点突出两个“一”即一条主线,种草养羊示范带,一个基地,麻响村烂湖坝肉鹅养殖基地;深入对全乡“185工程”进行规划,全乡到2015年,“185工程”面积确保完成7500亩以上,其中:种草养羊产业带4000亩,养羊存栏达10000只以上,养鹅存栏达20000只以上,1万元田500亩,8千元田1000亩,5千元田2000亩。三是抓好退耕还林工作,做好规划布局,发展小果园,壮大庭院经济。四是继续大力开发现有的荒山荒坡资源,抓好精品水果的基地建设,带动全乡水果业的发展。

(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两基”攻坚成果,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向农业部门、劳动部门及相关单位申办针对青年农民的职业技术教学点,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青年农民的劳动技能,拓宽就业渠道。

2、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有效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确保各村级卫生室正常运转,在中心村设立较为完善的医疗服务网

点,在每个村配备初级卫生保健员,巩固扩大医疗卫生工作取得的成果,有效扼制人民群众因病返贫和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

3、不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巩固提高“村民自治”,努力提高综合妇检率、手术及时率,确保人口计划的完成。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认真落实好优先优惠政策和兑现好奖励扶助。全面推进合同化管理和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提高全乡计划生育工作的总体水平,逐步形成依法治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格局。

4、加快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步伐。一是加大对乡域境内公路的改造和维护,争取对XX至公路进行改造,完成至、XX至、至XX通组公路的硬化,力争在“十二五”期末85%的通组公路实现硬化,切实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二是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争取对XX桥、XX和XX桥三个水库进行治理,完善以上几个水库下游灌溉渠系的配套工程建设,充分发挥现有的水资源优势。三是启动建设XX乡农贸市场,规划建设居民住宅区,建成XX乡幼儿园、XX乡卫生院和XX邮政所,有效扩大XX小城镇规模,力争2015年小城镇居住人口达到4000人左右。启动XX河治理工程,完成街道排污沟的改造;四是完成纳傍村四方地组地质灾害户的搬迁。

(五)高度重民生,切实解决群众的急事难事。一是着力解决群众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认真实施“两免一补”等政策,加大对学校乱收费的清理和整治。二是着力解决群众生活难的问题,认真落实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切实抓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的实施,深入开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核查,积极向上争取更多指标,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力争做到年满60岁以上人员每月基本生活保障。三是着力解决好群众住房难的问题,精心组织,五年内实施500户以上危房改造任务。四是着力做好返乡农民工作的引导工作,认真对返乡民工进行调查摸底,做好跟踪服务,创造条件让他们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劳动力的转移。五是着力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进一步巩固乡计生服务站开展合医工作,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全面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十二五”期末确保参合率达98%以上,使更多参合群众得到最大受益。六是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秩序,强化法制宣传,着力打造“守法守信、向善向上”的优良人文环境。增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臵能力。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产,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进一步畅通和拓宽信访渠道,认真解决征地补偿、特殊群体待遇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六)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注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第一,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其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进一步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第二,全体共产党员要知荣明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办事,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第三,各级干部要忠实执行

党的群众路线,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克服形式产义,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清正廉洁,自觉反腐倡廉,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永葆共产党员的廉洁本色。第四,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八荣八耻”教育,“创先争优”和“三个建设年”活动,建立健全监督体系,认真查处违纪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第五,大力实施“能人带动”人才战略,注意培养能人入党,把是党员的能人选拔进支部,为能人提供施展才华和抱负的舞台,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第六,完善各级干部考核评议机制,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导向,激励各级干部干事业、出实绩,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一)“十二五”期间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两大主题,按照“做大工业、做特农业、做靓集镇、做实民生”的工作思路,紧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积极探索统

筹城乡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破发展瓶颈努力开创隘口发展新局面,实现隘口跨越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乡社会总产值达到7亿元,较“十一五”末翻一翻,实现财政收290万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达到4550元,年均增长8%,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通提高,教育、卫生、文体、交通和环境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农民素质大幅提升,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更加和谐。

(三)“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措施。

1、做强工业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打造隘口工业小区,全面完成小区内路网、水网、电网建设,努力打造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工业小区。

二是做大做强烟花产业,发挥传统产业优势,整合现有的三家花炮企业,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实现规模经营,全面提升企业规模的档次,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到“十二五”末达到产值达到2亿元。

三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机遇,通过努力,确保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企业3至5家,到“十二五”末,全乡规模企业达到8家,规模工业总产值达4亿元。

2、做特农业

一是做好养殖业,培育壮大一批高起点、大规模、辐射力强的畜牧业养殖大户,建设1至2个1000头以上养猪场,扩大现有的肉牛养殖企业规模在1000头以上。同时推广虾稻连作技术,扩大现有龙虾养殖基地在500亩以上。

二是做大特色农业,发挥山场优势,发展泡桐、桂花、油菜等经济林木栽植,建设万亩经济林基地,同时扩大现有花卉、苗木、药材、草莓等特色农产品种模规模,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

三是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走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路子。

3、做靓城镇

重点抓好农村清洁工程建设,营造良好乡城发展环境,搞好集镇“硬亮清”工程,推动文明创建工作,再上新水平,立足实际,科学规划,进一步扩大集镇规模,新建街道1.5公里。抓好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设施建设,搞好集镇防洪排水工程,完善街道绿化、集镇停车场、加油站、集贸市场、群众文化休闲广场建设,不断完善集镇功能,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向集镇汇集。到“十二五”末,集镇人口规模达到1.5万人。

4、做实民生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二郎河、长溪河、西源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力度。“村村通”工程向村组延伸,实施隘古公路水泥路工程。抓好独立桥涵的改造建设,实施对钓灌渠清河跨渠大桥、毕凉大桥、肉铺大桥的改造。

二是完善公共设施,进一步改善政府办公条件,建设乡政府综合办公楼,农技综合服务中心。加大文化设施投入力度,建设隘口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添臵必要的文体活动场地,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设隘口中卫生院住院部大楼,继续实施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改善中小学办公条件,实施隘口初中基础达标工程。

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继续抓好五保、低保、孤儿、残疾人、贫困大学生和大病救助工作。

6.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 篇六

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室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报送“十一五”和2010年工作总结、“十二五”和2011年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现将**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的相关内容报送如下。

一、“十一五”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将“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工业经济呈现总量扩张、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企业活力增强、工业经济增长势头强劲的良好发展态势。信息化推进加快,通信事业快速发展。

(一)工业经济超额实现“十一五”目标。2010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预计实现250亿元,比2005年累计增长172%,年均增长22%;增加值预计实现118亿元,比2005年累计增长140%,年均增长19%。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中工业经济年均增长15%,增加值达98亿元的预期目标超额实现。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效益提高。不断深化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精心组织,因企制宜,列入省级考核的138户新一轮改制企业,已全部完成。改制后的企业,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企业活力增强,效益提高。

(三)非烟工业迅猛发展,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非烟工业发展迅速,比重大幅提高,非烟产业增加值在全市规模工业中的比重从2005年的44%提高到2010年的80%,工业经济稳定性增强,“一烟独大”的状况大为改观。优势产业较快发展,“三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四)实施战略重组整合,优化配置资源。“十一五”期间,**卷烟厂先后与红河卷烟厂和红塔集团实施战略重组,卷烟利税由2004年重组前的12.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5亿元,相当于用5年时间再造了一个卷烟厂。加强煤炭、铅锌等战略资源的重组整合力度,集中配置到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发展基地,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企业由2005年的377对矿井整合为257对,铅锌资源主要集中到云冶和昊龙两大集团。战略重组整合为企业做强做大,高效利用资源,延伸产业链、提供了有效途径。

(五)信息化工作推进加快。电子政务全面推进,政务网络建设初具规模;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全面完成;电子政务办公全面施行,行政效率显著提高;覆盖市县的视频会议系统全面建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得到加强,政府信息全面公开;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试点启动;市级电子监察系统完成建设。政务信息查询系统稳定运行,畅通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认真开展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实施了安全等级定级和风险评估,确保了信息安全。

(六)通信事业快速发展。无线电管理体系全面构建,无线电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投入资金20多亿元,基本建成了以光缆传输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信息传输网络框架,通信网络综合能力实现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单一业务向多样化业务的转变,通信基础业务传输、语音、数据与互联网已覆盖全市所有县区、乡镇和部分行政村。移动通信快速发展,手机信号已覆盖市、县、乡、自然村及高等级公路和铁路沿线。

二、“十一五”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我市工业经济存在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企业规模小、龙头带动作用弱,精深加工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工业经济外向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

(二)工业投入严重不足。我市市、县两级政府用于重大工业项目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工业固定资产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的比重较低,工业发展后劲乏力。

(三)节能减排压力较大。我市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在国家实施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国家对高耗能产业政策日趋严格,行业准入门槛越来越高,下步我市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载能企业的审批核准将十分困难,节能减排压力也将增大。

(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仍严重制约工业发展。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贷款难等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短期内难有

根本改变;工业企业用地和储备严重不足,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对工业的集约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环评门槛提高,对我市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粗放的增长方式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

(五)信息化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程度不高;信息化建设整体投入不足;信息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信息网络安全隐患大。

三、2010年经济运行情况及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1-11月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今年以来我市工业产值增幅一直保持在20%以上,1-11月,全市全社会实现工业总产值234.4亿元,增长20.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83.1亿元,增长17.8%,其中轻工业在烟草及配套的带动下,实现产值56.1亿元,增长14%;重工业在煤炭及铅锌价格的回升下,实现产值127亿元,增长21%。规模以下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产值51.3亿元,增长35.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较好。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7.3亿元,增长17.8%,超进度22.8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169.9亿元,超进度0.2个百分点;利税53.7亿元,欠进度3.7个百分点;利润13亿元,欠进度25个百分点。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进展顺利。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1-11月,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6.4亿元,同比增长26.9%,其中不含电力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4亿元,增长46.4%,完成全年40.2亿元目标的108%。

――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1-9月,全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55%。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108.83万吨标煤,同比下降2.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04%。全市11个县、区产值能耗除彝良县上升18.29%外,其余均同比下降。

――主要行业运行正常,发展态势良好。1-11月,烟草加工业不断调整优化卷烟结构,生产卷烟51.04万箱,同比增长4.5%,实现产值45.5亿元,增长15%,单箱产值同比提高728元;煤炭价格高位运行,累计生产原煤1553万吨,增长26.2%,实现产值43.3亿元,增长27.3%;化工业因云天化停产,实现产值24.2亿元,增长4.7%,生产化肥26.4万吨,下降9.7%,电石39.3万吨,增长10.9%;电力行业实现产值30.6亿元,增长29.9%,累计发电48.1亿千瓦时,增长29.3%;生产水泥259万吨,增长0.5%;铅锌等有色金属价格高位震荡,铅锌采选业实现产值14.3亿元,增长5.4%,生产铅4732吨,增长100%,锌6.3万吨,增长69.2%。

(二)2010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是加强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和预警预测,努力缓解生产要素紧张局面。建立和完善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和预警预测机制,进一步调整完善重点企业监测制度,建立完善市级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制度,着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围绕省政府下达的工业经济增长目标,密切监测各县区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跟踪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积极争取用电指标,做好煤、电、运等重要工业生产要素的供需协调保障工作。

二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昊龙巧家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镇雄三和日产2000吨水泥、永孜堂天麻醒脑胶囊扩建项目、大关明磊2亿只环保快餐盒、长岒年产60万吨煤矿、昊龙集团10万吨硫化锌碚烧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镇雄华电、褐煤深加工、电解锌、白酒等重点工业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三是加大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等工作,实现工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围绕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签定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和淘汰落后产能目标责任书;初步建立了节能统计指标体系,强化了节能目标管理;强化能耗监督管理,突出重点行业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大力推进工业企业节能技改,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加强重点耗能单位的节能监察管理工作,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对标管理和节能改造工程;拟订了《**市节能降耗应急调控预案》;在节能宣传周,围绕主题,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努力开展节能灯推广工作。严格实施国家产业政策,对列入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的企业,坚决淘汰。今年我市鲁甸县江底水泥厂和盐津县福新电石厂被列入国家公布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两户企业已于今年9月29日前全部关闭。

四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改善工业发展环境。今年我委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共争取到省级资金扶持1105万元,其中,3个项目获企业技改专项资金310万元;申报非公企业贷款贴息项目到位资金295万元;争取到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拉动内需项目3个、资金500万元。

五是落实各项扶持措施,促进非公经济、乡镇企业加快发展。不断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服务扶持力度,改善发展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发展壮大了一批对全市工业经济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非公企业。1-9月,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89.6亿元,超进度1.9个百分点。1-11月,上缴税金13.2亿元,超进度0.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21.6万人,超进度9.7个百分点。紧紧围绕服务三农、壮大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全面推进乡镇企业“三项工程”。1-11月,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58.8亿元,同比增长34.7%,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4.9亿元,增长13.6%。

六是工业园区入园企业增加,标准厂房建设加快。两个省级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矿冶加工基地驰宏10万吨/年锌项目,褐煤化工基地省工投炭质还原剂项目,**众一精细化工项目的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已进入初步选址阶段。云天化煤代气技改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工业园区发展加快,1-9月,7个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103户,实现工业产值43.3亿元,增长50%;增加值17亿元,增长91%;上缴税金2.6亿元,增长66.6%;园区工业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6亿元;从业人员达1.57万人。各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进度加快,完成投资额4.2亿元,已建成厂房面积9.8万平方米。

七是集中力量,全力编制好“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实现工业经济腾飞的重要时期,编制好“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对有力地指导未来五年我市工业的长远发展与布局,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全市“十二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已经撰写完成,已请**大学经济学院的专家指导、把关,于10月底举行完听证会,已提交市政府审阅。开展的相关专业规划和课题研究初稿已完成,将在进一步讨论修改后印发。完成了建材工业“十二五”规划和昭 “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已上报市政府。

八是切实推进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全市916个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共发布信息117826条,以各种方式公开政府信息111866条。政务信息查询系统稳定运行,畅通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政务服务96128专线共接到来电46671个,转接到部门25256个;在线解答收到各类来件共1986件,限时办结1713件。做好政务专网网络设备日常检查及配置备份和DNS等服务器日常维护工作,有效保证全市电子政务外网、专网的正常运行。受理了科技局等市直部门接入政务专网的申请,及时分配VpDN帐号并指导其接入,确保网上信访系统在市级部门的正常使用。截至2010年11月底,全市建有公众移动通信基站 2325座,移动电话用户155.9万户,无线接入基站1148个,无线接入电话用户12.3万户。全市通信产业实现年收入10亿元以上。完成电信、联通公司2010年3G基站建设方案可行性论证,评审3G移动通信基站152个,落实相关推进措施,指导全市3G通信事业发展。

九是稳步推进无线电管理。加强台站监管,加强无线电监测检测,严格无线电台站设置的行政审批。加大查处无线电违法行为,编制无线电相关规划。加强对3G基站建设中的无线电管理业务指导。

十是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信息查询。加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网上监测,指导、协调、推进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扎实推进政务信息查询工作,切实抓好网络查询限时在线解答和96128专线电话建设。组织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及政务信息查询宣传培训工作,开展全市政务信息查询培训800多人次。

(三)2010年目标预测

初步预计,2010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有望实现250-260亿元,工业增加值1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可实现108亿元,可完成全年目标的127%;主营业务收入185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100%;利税总额61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100%;其中利润14.5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74%。预计非电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可完成46亿元。万元GDp能耗下降3.6%。

三、“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目标、思路

(一)“十二五”工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00亿元,比2010年增加450亿元,年均增长23%;工业增加值350亿元,比2010年增加232亿元,年均增长24%左右。

(二)“十二五”工业发展定位:按照省政府**专题办公会提出的把**努力建成四基地一屏障一走廊,即中国西部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新型载能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中国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以及**通往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和中国内地的大走廊要求,努力打造三个工业产值上百亿的产业,即能源产业、载能产业、生物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和支柱产业集群。

(三)十二五”工业发展思路: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工业园区为平台,城镇化为载体,科技创新为动力,紧抓“围绕一条主线,增加一个总量,打造两个平台,突出三个重点,培育五大产业”,即紧紧围绕工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增加工业经济总量,努力打造促进工业集中发展的园区平台,办事高效、环境优良的服务平台,突出抓好工业招商引资、工业投资、技术改造三个重点,着力培育烟草、能源、化工、矿冶建材、农特产品加工五大重点产业;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打造产业集群,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发展的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强化节能减排,促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支撑和技术进步,全面推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2011年工业经济发展思路目标及工作重点

(一)2011年工作思路。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重点产业、大企业和重点园区的培育与建设,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按照国家、省信息化发展方针、战略和总体部署,遵循统筹规划、资源共享、面向市场、立足创新、深化应用、注重效益和安全可靠的原则,以建设“数字**”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以公共基础性平台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快全市信息化发展步伐。

(二)2011年工业经济目标

预计2011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可实现288亿元,工业增加值135亿元。

(三)2011年工作重点

一是强化经济运行预警预测机制,协调保障生产要素。建立和完善工业经济运行综合分析和预警预测机制,加强对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的运行监测,跟踪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做好煤、电、油、运等重要工业生产要素的供需协调保障工作。随着镇雄火电厂的开工,做好电煤生产的组织供应工作。

二是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提高对外开放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强环境招商、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和“央企入滇”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市资源、能源和人力资源优势,不断寻求新的合作项目,吸引国内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市投资建厂。积极做好企业项目的组织和推介工作,争取国家和省的资金支持。

三是加快推进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量。大力推动工业项目建设步伐,做好**工投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万吨炭质还原剂,**旺立达矿业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高密度增温还原剂、**市滇云酒业有限公司年产4000吨优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旺立达炭质还原剂深圳中基恒润LED节能光源投集团、**众一集团褐煤化工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协调服务工作;加快华新水泥技改、得云水泥、大关昆钢水泥、彝良毛坪水泥、寿星水泥的建设步伐,力争尽快开工,形成新的经济增量。

四是坚持“抓大不放小”原则,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创造环境,加大对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搭建社会服务企业的平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工业流动资金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贴息的力度。不断探索新思路,建立新型银企关系,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五是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发展低碳经济和工业循环经济。贯彻落实各项法规政策,切实抓好企业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坚持存量调整优化和增量严格准入相结合,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工作,突出抓好冶炼、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节能。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培育和企业改造。

六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按照“精心培植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做大做强一批,淘汰退出一批”的思路,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以打造名牌产品,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为着力点,重点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支柱企业及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加大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工作力度,努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加**产品的研发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品,不断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科技含量;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收购、兼并和重组,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管理水平高的企业集团;对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污染严重、设备闲置的落后产能列入淘汰计划的企业,要坚决淘汰。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提高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培育壮大一批产业联盟;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七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围绕工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工业园区作为未来工业产业发展的最主要载体。加强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工业招商引资,不断增加入园企业,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产业聚集、产出率高、用地集约、节能环保、持续发展、辐射带动力强的工业聚集区。

八是加快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飞来产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参与竞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依托综合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承接精深加工产业,依托产业优势,积极承接关联配套产业,依托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两头在外”产业,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飞来产业”。

九是着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对信息化的需求为导向,以构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基础保障,以建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试验区为载体,以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为抓手,着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十是加大电子政务建设,深化电子政务办公信息平台应用。进一步加大电子政务办公信息平台的推进力度,促进有条件的部门全面实现内部办公自动化;做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维护,做好全市视频会议系统技术保障和会议服务工作,加大推广应用力度;配合政务服务中心和监察局,建成覆盖全市的行政审批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做好部门绩效考核系统和公务人员考核系统的技术支撑工作,确保两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加大电子政务培训工作,加强电子政务技术队伍建设,完成好各项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任务。

十一是加强无线电管理和监测。进一步规范无线电行政许可和监督检查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做好台站行政执法检查、抽查工作,查处违规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站等违法行为,加强对县区执法工作的指导;加大无线电干扰查处力度;建立监测数据库,做好监测月报工作。

7.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 篇七

一、回顾“十一五” 成绩斐然

1.煤炭工业经济较快增长, 为全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十一五”时期, 全区煤炭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 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提高。“十一五”期末, 全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14亿元, 是“十五”期末的7倍, 年均增长26%, 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15.3%提高到27.1%。

2.煤炭产量逐年增加, 成为国家煤炭生产供应重要基地。

“十一五”时期, 全区煤炭工业呈现持续、有序和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 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成为国家重要的煤炭生产供应基地。“十一五” 期末, 全区拥有煤矿551处, 原煤生产能力7.5亿吨;全区基本建成东胜、霍白平2个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 形成4个年产5000万吨级、10个千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14户企业进入全国煤炭百强行列。“十一五”期间, 全区生产原煤25亿吨, 是“十五”期间的3.1倍, 年均增长 25.2%, 占全国原煤产量的比重由“十五”末期的12%提高到24%;全区累计外销煤炭13.8亿吨, 占全国跨省区煤炭交易量的30%。

3.资源整合与淘汰落后并举, 煤炭工业产能结构显著优化。

“十一五”时期, 全区煤炭生产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 一批大中型高产高效矿井先后建成投产, 一批生产技术落后、安全保障差的小煤矿限期退出市场, 煤炭生产结构显著优化。全区120万吨及以上煤矿产能占总产能的70%, 比“十五”末期提高了30个百分点;全区共整合关闭小煤矿 899个, 淘汰落后产能5012万吨, 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退出市场。鄂尔多斯市等重点产煤盟市还实施了二次产业升级, 有效提高了煤炭开采机械化水平。“十一五”末期, 全区煤炭生产机械化装备水平由“十五”末期的45%提高到90%。

4. 加快推进煤炭转化, 煤化工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十一五”时期, 自治区依托煤炭资源优势, 建设了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煤炭转化示范工程项目, 对延伸煤炭产业链条, 调整工业经济结构, 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 全区已形成煤制烯烃生产能力106万吨, 煤制油生产能力142万吨, 煤制乙二醇生产能力20万吨, 煤制二甲醚生产能力20万吨。伊泰集团16万吨煤间接液化项目, 是国内第一套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合成油工业装置, 整套生产线达到了满负荷稳定运行状态;神华集团108万吨煤直接液化项目生产线开始生产;神华包头和大唐多伦煤制烯烃项目进入试车阶段;中天合创鄂尔多斯煤制二甲醚项目开工建设;大唐克旗煤制甲烷气工程项目进入收尾阶段。

5.安全管理得到加强, 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持续稳定好转。

“十一五”时期, 自治区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 认真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 扎实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 全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步好转, 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十一五”期间, 全区原煤百万吨死亡率由2006年的0.17控制在2010年的0.062。

6.矿区灾害综合治理, 煤田灭火、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

“十一五”时期, 自治区制定全区火区治理工作规划, 成立专门组织机构, 明确职责, 制定目标, 按照“集中连片、业主治理”的原则, 采取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市场运作的方式, 实行分类管理, 确保了灭火工作有序推进。自治区财政集中9亿元专项资金, 各级政府按比例匹配33.5 亿元, 全区230个煤田煤矿火区治理项目全面启动。2010年煤田火区熄灭达到50%。

7.推动资源综合利用, 煤炭节约清洁生产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时期, 自治区大力发展煤炭清洁生产和再利用,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 全区原煤就地转化率43%, 入选率由2005年的20%提高到30%。2010年, 全区煤矸石发电装机容量300万千瓦, 瓦斯发电装机容量2.3万千瓦。“十一五”期间, 全区综合利用煤矸石2.5亿吨, 抽采瓦斯14749万立方米, 利用量620万立方米。

8.资源勘查力度加大, 煤炭资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 自治区坚持"政府调控、市场调节、有偿使用"的原则, 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和勘探投入, 煤炭资源保障程度大幅提高, 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底, 全区煤炭资源总量7601.4亿吨, 占全国煤炭保有资源储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21%提高到26.5%。

9.发挥口岸地缘优势, 全区煤炭进口数量大幅增加。

“十一五”时期, 自治区发挥地缘优势, 创造条件, 支持有实力的煤炭企业参与蒙古国煤炭资源开发, 阿拉善盟策克口岸、巴彦淖尔市甘其毛都口岸成为我国从蒙古国进口优质焦煤的重点地区;包头市满都拉口岸也在积极开展进口煤炭准备工作, 将为满足我区乃至华北地区焦煤需求做出新的贡献。“十一五”期间, 全区进口煤炭3298万吨, 是“十五”期间的20倍, 占全国进口煤炭总量的8%。

10.铁路建设速度加快, 煤炭销售运输条件日趋好转。

“十一五”期间, 自治区加大铁路投资建设力度, 对大部分既有铁路干线进行扩能改造, 新建铁路项目全面铺开, 煤炭运输网络逐步形成, 煤炭外运能力有所增加。已建成滨州铁路海满复线、临河至策克、包头至西安、赤峰至大板至白音华、伊敏至伊尔施等重点铁路项目;开工建设了锡林浩特至二连浩特、赤峰至锦州等重点铁路项目。“十一五”期间, 全区铁路新增运营里程3100公里, 总里程达到10789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3万公里, 总里程达到15.7万公里。期间, 全区煤炭铁路运量19.1亿吨, 占全区煤炭总运量的81.6%。

二、展望“十二五”再创辉煌

“十二五”期间, 内蒙古煤炭工业将坚持“集约发展、集中开发、安全生产、优化配置和科技领先”的原则, 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 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煤炭工业发展水平, 提高煤炭产业综合竞争力;将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重要支撑, 以加快转变煤炭工业发展方式为主攻方向, 加快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为工作重点, 培育和形成一批以完整产业链为核心的大型煤炭产业集团;将加强科学规划、集中开发工作, 加大大型现代化矿井建设进程, 加快形成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强力推进本质安全型煤矿建设。努力构建和发展“安全生产有保障、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综合竞争力强”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一) 主要目标

初步形成大型地方煤炭企业集团群, 煤炭产能有序增加, 综合利用显著提高, 科技进步持续提升, 煤炭产业发展壮大, 生态环境得到治理, 安全生产持续好转。

——生产能力。“十二五”末期, 全区原煤生产能力12亿吨。其中, 西部地区6.4亿吨, 东部地区5.6亿吨。

——经济运行。“十二五”期间, 全区规模以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利润年均增长20 %左右。

——建设规模。“十二五”期间, 全区煤矿建设总投资1750亿元, 产能3.5亿吨, 结转“十一五”建设产能2.8亿吨, 新增产能4.5亿吨。

——装备水平。“十二五”末期, 全区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 95%, 资源回收率达到65%。

——安全水平。“十二五”末期, 全区煤矿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04左右。

(二) 重点任务

1、加快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按照自治区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要求, 本着“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自主自愿”的原则, 以资源、资金等资产为纽带, 以产业链上下游结合为主线, 重点支持地方煤炭企业为主体, 以股份制为主要方式, 积极稳妥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

积极引导培育自治区煤炭产业骨干群体。在鄂尔多斯市发展大型动力煤产运销集团和综合产业集团, 在阿拉善盟发展大型无烟煤和焦煤生产企业集团, 在乌海、鄂尔多斯棋盘井地区发展大型煤焦化、煤电冶集团, 在锡林郭勒盟发展集褐煤生产、提质、化工生产于一体的煤炭产业集团, 在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发展煤电、煤化工集团。

2013年底, 全区地方煤炭企业压减到80-100户。“十二五”期末, 全区形成4个亿吨级煤炭集团, 8个五千万吨级煤炭企业, 18个千万吨级以上煤炭企业, 40户左右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煤炭企业, 30户左右进入全国百强煤炭企业行列。

2、强化建设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按照“西部适度建设、东部重点建设”的要求, 保护性开发阿拉善、乌海、鄂尔多斯棋盘井地区无烟煤、焦煤;适度开发鄂尔多斯地区不黏结煤;重点开发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地区褐煤。

建设东胜、准格尔、锡林郭勒中部、呼伦贝尔4个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推进上海庙、呼吉尔特、霍白、平庄、五间房、高头窑6个五千万吨级的生产基地建设;全区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形成产能8亿吨, 占全区总产能近70%。

3、巩固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健全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管理体系, 制定《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达标管理办法》, 促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常态化;强化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 增强培训效果;大力推进煤矿井下监测监控、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人员定位、紧急避险等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2013年底前完成煤矿安全“六大避险系统”建设完善工作;加快推进“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 加大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力度。

“十二五”末期, 全区所有煤矿动态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其中, 达到国家标准100 个, 自治区重点煤炭企业所属矿井全部达到自治区二级标准以上。全区煤层气 (煤矿瓦斯) 井下抽采 1.5 亿立方米, 煤层气发电装机容量超过 94.7 万千瓦。

4、大力发展煤炭转化利用产业

到2015年, 全区火力发电装机规模达到9600万千瓦、煤制油产能1000万吨、煤制烯烃200万吨、煤制天然气150亿立方米、煤制乙二醇200万吨、煤制合成氨500万吨、煤制甲醇2000万吨、二甲醚600万吨、焦炭3000万吨、兰炭2000万吨、褐煤提质10000万吨。

按照“清洁、增效、循环”的思路, 大力发展煤炭综合利用产业, 实现煤炭工业的低碳发展。促进煤-电-冶、煤-焦-化、煤化工等产业发展, 构建电力、冶金、新型化工产业紧密结合的产业集团。加快煤制油、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示范工程产业化, 积极扩大示范规模, 推进二代新型煤化工项目的储备和建设工作。推广先进技术和设备, 发展煤炭洗选、提质加工业。西部地区生产和在建的大型煤矿, 要配套建设洗 (选) 煤厂;东部地区大中型褐煤生产煤矿要配套建设提质加工项目, 提高煤炭的清洁利用水平。“十二五”期末, 原煤入洗能力达到5亿吨, 洗精煤能力达到2亿吨, 褐煤提质加工能力达到1亿吨, 全区原煤入洗比例达到40%以上。

“十二五”末期, 全区原煤区内转化力争达到5.4亿吨, 占总能力的45%。

5、建立煤矿灾害治理长效机制

建立和完善火区治理长效机制, 严防新生火区和次生灾害的发生。按照有利于开发利用资源,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有利于火区规范、有序和快速治理的原则, 对全区煤田 (煤矿) 火区灾害进行综合评估, 因地制宜, 分类分级治理, 确保按期完成。坚持集中连片综合治理为主, 兼顾其他治理方式, 对具备成片整合条件的, 通过政府组织引导, 整合成“一个矿权, 一个法人, 一个开采系统”;有条件进行露天开采的煤矿, 要与灭火工程统筹安排, 同步实施。火区治理要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有效衔接, 达到熄灭标准后, 纳入地质环境综合治理范围, 真正把灭火工作作为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础工作。

切实加强对火区治理工作的领导, 落实火区治理责任, 坚决打击以灭火为名, 盗采、滥采煤炭资源的行为;坚决禁止以采代灭、以采为主的变相采煤和追逐利益的行为;坚决禁止以灭火养灭火的做法;全力加快推进煤田 (煤矿) 火区治理。

2012年前, 全区现有火区全部熄灭, 新发现火区及时治理。“十二五”期末, 全区大型煤矿的土地复垦利用率达到50%以上, 初步实现煤矿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建立矿区开发与土地利用及土地复垦利用规划的统一。

6、加强矿区环境保护

坚持煤炭资源从勘探到开发实施全程监控。对可能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禁止开采, 经评估可开采的, 加强开发过程的监管。按照“谁开发、谁保护, 谁受益、谁补偿, 谁破坏、谁修复, 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明确企业的主体责任。加大因采掘活动引起的地形、地貌改变并产生的生态恢复工作。

要适度提高我区煤炭行业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准入门槛;加强矿区环境治理政策与财政、环保、土地、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综合运用经济、技术手段, 加快矿区环境治理工作。矿区环境治理按照技术经济合理的原则, 兼顾自然条件与土地类型, 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实现治理后地形地貌与当地自然环境和景观相协调。

“十二五”期末, 全区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60%, 矿井水复用率达到85%以上;干旱缺水地区的矿井水复用率达到100%, 达标排放率达到100%。

7、提升煤炭行业科技发展水平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广安全高效开采成套技术和装备, 在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具备条件的矿区, 全部实现机械化综合开采。总结、提升、推广煤矿固体物直接回填开采技术。支持区内研制煤矿综采等采煤设备, 发展自治区煤炭机械制造业。鼓励煤炭企业联合区内外煤炭科研院所, 建立自治区煤炭行业技术创新联盟, 集合企业、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实践等优势, 开展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煤炭资源高效开发等基础研究, 重点推动煤炭高效开采、煤矿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煤与煤层气开发、煤矿灾害预测与防治、煤矿安全避险和应急救援、煤矿职业危害防治、煤炭加工与转化、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科技研发工作。

“十二五”期末, 全区煤炭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 煤炭资源回收率达到65%。自治区重点煤炭企业80%以上建立起自治区级企业研发机构。

8、优化调整煤炭经营企业、布局

根据煤炭生产布局、交通干线建设、市场需求等情况, 本着“用地集约、经营集中、便于监管”的原则, 大力调整和优化煤炭经营企业布局结构, 促进煤炭生产、运输、需求的有效衔接。煤炭批发企业向煤炭集散地集中, 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通辽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等地区, 试点建设大型煤炭物流园区, 形成区域煤炭交易中心。煤炭加工企业主要布局在煤炭生产、进口基地。零售企业布局在非产煤地、偏远农牧区。

“十二五”期末, 全区培育和形成30户在全国或区域煤炭销售市场有影响力的煤炭经营企业, 建成10个大型煤炭物流园区。

“十二五”目标任重而道远。我区将通过严格煤炭行业准入标准、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加快建立煤炭工业科技支撑体系、加快煤炭外运通道建设、强化煤炭行业管理职能等措施和手段, 保证“十二五”目标的实现。同时, 我们还将通过争取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 为煤炭行业的发展争取有利的政策支持, 发挥煤炭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在行业统计、技术服务、信息咨询、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为“十二五”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

上一篇:青少年活动中心发言稿下一篇:他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