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构教师管理制度

2024-08-17

教育机构教师管理制度(精选8篇)

1.教育机构教师管理制度 篇一

教师管理制度

一、备课

1、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原有基础,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学科教学计划。

2、教师必须超前一周备课,严禁不备课上课。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清晰的教学过程,要能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合理安排教学结构,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3、每节课都要有课后反思。

二、上课

1、语言要准确、规范、精炼、生动,富有启发性和吸引力,用普通话授课,课堂提问涉及面广。

2、板书要正确、工整、清楚、简洁,布局结构合理,体现讲课重点和过程。

3、教师应在上课前二分钟到教室侯课,并督促学生做好上课准备。

4、晚托班老师应提高学生写作业的效率,尽可能保证预复习时间和我们的特色课程。

5、课上学生若出现听不懂或太简单或根本不听讲的情况,教师应与教务老师及时沟通,教务老师也有义务及时询问学生的上课表现,同时要把回访的情况反映给老师。

6、对于一贯顽皮的孩子,教师应严格约束,要保证上课效果。

作业布置要难度适宜,份量适当,要针对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安排。

2.教育机构教师管理制度 篇二

关键词:管理,策略,优化,资源,模式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期,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作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石,而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靠教师,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师要在这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担负起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和更新。作为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继续教育中心,如何完成好这一划时代的光荣使命,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课题。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深深体会到,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在管理。我们认为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应从如下层面入手。

1 主动当好参谋,参与宏观管理

主动当好参谋、参与宏观管理是教师继续教育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宏观管理既有政策制度层面的,也有环境要素协调方面的。

1.1 争取政策保障

教师继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承担着实施具体培训的任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主体,如何积极地运用有关政策法规,争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宏观决策,这是关系到当地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是否能持续长效发展的前提。我们在中学教师第二周期培训结束后,紧接着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对全市在职专任教师的人数、学历状况、师训经费状况、第二周期培训效果状况等进行全面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拟制了相应的细则,包括政策依据、内容类别、组织管理、条件保障和考核奖惩等,为我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

1.2 优化资源环境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教研室有教学、研究资源,仪电站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资源,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工作职能,但如何协调一致,在教师继续教育这一工作上保证各种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并能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这就需要从管理层面去运作。我们利用各种会议、活动及时沟通联系,加强相互理解与合作,在工作中相互支持。我校尽量考虑到乡 (镇) 经费与工学矛盾等具体困难,满足其合理要求,如把学历班面授时间改在节假日以减少学员工学冲突,为脱产学员节省往返路费采取上10天课休4天假的大周制等。教研室在组织活动需要我们的场地和人员时,我们都会尽量满足。这样以来,整合了将教研室、仪电站及各乡 (镇) 中心校的师训工作力量,即乡镇中心校保证参培人员准时参加培训,教研室的所有人员随时接受进修学校教务处安排的课务和活动,仪电站为学校提供优质设备及网络设施技术支持。

2 加强自身建设,规范内部管理

加强自身建设,规范内部管理是教师继续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保证。

2.1 健全完善制度

继续教育中心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交全体教职工会议集体讨论通过,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管理方案即《教师进修学校规章制度汇编》,《方案》分为改革篇、职责篇、考核篇、规章篇四大部分。改革篇包含了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目标管理三个子项的内容;职责篇规定了学校党政工领导岗位和教师职员各岗位职责;考核篇根据各岗位职责制定切合实际的考核量化表,为形成性考查和终结性考核制定了具体操作细则;规章篇归纳了学校各项制度、规定、决定、办法,涵盖了各项办事程序、操作规程和开支标准。四个部分有机组合的内容成为我继续教育中心规范化管理的“宪法”。这样以来,教职工奋斗有目标、衡量有标准,学校管理秩序井然,日趋规范。

2.2 提高队伍素质

我中心除强调职工日常各自加强学习外,还规定了普通话学习、计算机学习和进修提高学习。并实施了专任教师必须学习,其他人员结合岗位要求学的制度。教职工业余时间大部分都主动用在学习上,用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上,用在撰写教育科研论文上。在教研课题和论文方面注重实效,我们设立了专项成果奖,且将学习提高和教育科研纳入目标考核,作为衡量个人业务能力的重要依据。在教师中形成了以做好教学工作为荣,多出教研成果为荣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2.3 注重社会效益

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除对教学常规有具体规定外,还规定每个教师每期必听取一定数量的课,衡量教学效果采用学员评分办法,学员评分是受聘任教、职称晋升、实施奖惩的依据之一。在继续教育实施过程中,注重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使学员进修学习后能有较大收获,能为教学实践服务。我校对学员进修学习期间的管理是严格的,一抓出勤,二抓作业,三抓讨论,四抓技能实践,五抓班级四项评比,六引入客座教师竞争,这样一来,彻底改变了过去进修培训走过场的观念。

3 探索培训模式,注重过程管理

探索培训模式,注重过程管理是教师继续教育具体运作的重要方法。

3.1“针对问题”的学科岗位培训

教师岗位培训是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的补给线,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证。新课程理念要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对教师实施二个层面的培训:一是“通识”培训,首先使教师了解并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目标,意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性与信心,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做好实施新课程的准备。二是“问题”培训。即深入课堂中的具体问题,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相结合,将其隐性理念转化为显性行为的培训。故此,我们把这次岗位培训定位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和疑难,探讨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条件和策略。为搞好岗位培训,我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培训质量和效果,作出了创新岗位培训方法和模式的决定,提出了“为了台上一分钟,不惜台下十年功”的口号。建立了“岗培学科课题组负责制”的培训模式,即学校招聘岗培学科课程负责人,岗培学科课题组负责人组建课题成员(含本校和客座教师),深入教学一线听课调研和问卷调查,按:了解岗培教师所需所急→确定培训内容制定培训方案→分工准备有关内容搜集相关资料→集体整合研究培训教案→报教务处审定实施的步骤进行。

3.2“点面结合”的信息技术高级培训

新一轮的现代信息技术高级培训,全市应培人数达6145人。因为获得信息技术高级过级证是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必备条件,掌握高级信息技术内容也是有效开展校本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故此,要求这项培训工作适当超前,这样就形成了时间紧任务重的态势。为使这项工作如质、如量、有序地进行,我们采取了基地集中培训和基层设点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并坚持了“注重过程从严要求、保证质量统一组考”的原则。第一步,我中心对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培训者的培训,成绩优秀者,由我中心认定“现代信息技术高级培训辅导员”资格。第二步,根据乡(镇)计算机教学的设施设备情况,确定该乡(镇)可否设立现代信息技术高级过级考试培训点。第三步,每个设点乡(镇)在开班前报送培训计划,我中心对开班时间、参培人数、执教者(含备课资料)、管理员(含出勤表及措施)等进行审查,并由教师进修学校提供教材和课时计划。培训过程中我校派员随机巡查教师讲课及学员出勤情况。培训结束后,教师工作处要求统一组考,并严格考试纪律。第一次考试未合格者,需重新到教师进修学校参加培训。这样一来,既保证了信息技术高级培训的有序进行,又方便了学员、节省了经费,同时有效地保证了培训的质量。

3.3“理念创新”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对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增强教改意识,提高教师在课堂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及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为此,我中心积极准备引进一些有实效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增强继续教育培训效果。

保持与时俱进,实现前瞻管理是教师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策略。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要始终保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主体的地位,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努力提升自己的品位。要做到这一点,教育中心管理必须具有前瞻性。为此,我中心专题召开了学校未来发展的研究会议,在全面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统一了认识: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要有市场竞争意识,要创新办学体制和用人机制,要拓宽办学渠道,增强造血功能,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我校未来发展目标是:成为国家建立的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在学校的主动争取和市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下,今年,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教育界已经形成以下共识: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是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阵地,教育局支持继续教育中心创办全国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并将此纳入近年主要工作之中,共同努力,将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为主、适应时代发展的多元办学模式。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在完成下达的师训任务后,可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创办电大,采取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等方式扩大成人教育规模,服务社会,壮大自我。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要加强内部管理,坚持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理念,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主动争取生源。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要加大人事改革力度,建立教师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目前,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进一步得到扩充,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完善,有利于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得到优化,为教育的未来发展和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着力抓好教师继续教育中的管理工作,探讨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管理策略对保证教师继续教育健康发展,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和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白振荣.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理论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 2006.

[2]张冬梅.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傅树京.建立PDS: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共同改革的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 2003 (1) .

3.英国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浅析 篇三

关键词:教师管理制度 义务教育 英国

英国国家负责教育的部门为教育与技能部,分为中央政府教育、地方教育委员会、学校管理委员会和校长四个管理层次。英国中小学实行校董会决策的民主制与行政上校长负责制相结合的内部领导体制,教师的人事管理也由学校内部负责。

一.教师资格与聘用制度

1.教师资格。英国主要负责培养教师的机构是大学教育系、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院、艺术训练中心等。英国的教师资格采取资格教师证书制度,学生在取得教育学士学位或研究生教育证书后,才具有申请教师的资格,获取教师证书后,才能向学校应聘教师。另外英国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还包括英语和数学水平,这两门专业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到中小学任教。

2.教师聘任。获取了教师证书并在中小学实习一年后的教师成为了一名合格教师,这些教师在成功获取教师资格后上报给教育与技能部备案,以备录用。当一所中小学缺教师时,该所学校的董事会确定缺额数量发布招聘信息,并面试申请人员。校董事会通过申请人后,由地方教育当局任用。被聘用者是与地方教育当局签订合同而不是学校,教师的人事关系归属教育局,教育局可以对教师进行调动

二.教师培训制度

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及地方教育当局高度重视新录用教师的培训和其他中小学教师的在职进修。一般刚录用的教师入职第一年要进入“就职训练班”进行培训,第二到三年政府会为教师提供早期专业发展计划的资金,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职进修通常有长期和短期两种形式,短期从一天到十周不等,接受培训的教师一般是利用晚上或双休日休息时间,长期则是到进修机构进行深造,最长可达三年时间,结束时可获教育学士、教育硕士、高级教师证书等。英国中小学教师进修的机构主要有:大学教育系、开放大学、高等教育学院和教师中心等,其中教师中心为在职进修的主要机构,由地方教育当局筹款建立,根据教师需求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举办短期培训班,聘请专家及有经验的从教人员授课。

三.教师工资制度

英国中小学教师工资的标准是由伯纳姆初等和中等教育委员会确定,各地地方教育当局都根据这一标准支付。工资的多少主要由三方面因素决定:学历、职称和教龄。英国中小学教师分为七个等级,每所学校较高级别的教师受所占全部教师的比例和师生比的限制。学历、职称和教龄越高,工资越高。同时,英国教师还有各种奖励和津贴,例如在职进修津贴、短缺教师学科的教师补贴、贫困地区教师补贴。另外,教师请假可以享受三个月的带薪假和三个半月的半薪价,女教师的产假同样享受全薪。但是,从整体看,英国教师的工资水平较低,低于全国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这也是英国教师人数不足、教师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教师评估制度

英国很重视教师评估工作,2001年英国出台了新的教师评价体系——绩效管理评价制度,这种评价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地方教育局、学校董事会和各个学校,前两级主要负责教师评价的监督,学校负责具体执行,由校长担任评价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这是一种全员评价系统,所有的在职教师都接受评估,但是不包括刚刚入职一年内的教师,由于这些是新教师,评估方式跟老教师相同有失公平,所以新教师有专门针对新教师的评估方法和标准。在具体进行评估时,由4-5名教师组成一个评估小组,其中经验丰富、了解各方面教学工作的教师担任小组长,一般评估周期为一年。

五.教师解聘制度

英国公立学校的教师是与地方教育当局签订的聘任合同,人事权归地方教育当局所有,所以学校不能随意解聘教师,若想解聘一名教师,须向地方教育当局申请,经批准后才能解聘。还有一种情况是由地方教育当局提出的解聘教师,经过校管理委员会全体成员同意后生效。英国教师解聘需经过严格的程序,以防止教师和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基本程序如下:学校发现教师存在的一些导致想要解聘他的不足时,及时给予提醒,并且向教师提供一些培训,帮助教师改正自身不足,并告知教师改正期限;在合理期限内,如果教师并没有明显改进,地方教育当局将下达正式的“解聘警告通知书”,警告教师如再没有明显改进将被辞退;在整个改善期限,如果教师仍没有改进,学校可以调换教师的工作,调动到非一线教职人员等,如果没有可调换的工作或教师不接受调动,地方教育当局下达正式的解聘通知,并经校管理委员会全体成员同意后正式生效。

4.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 篇四

为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市区有关教师继续教育的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学校将以培训者提高为先导,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面向全体教师进行继续教育,鼓励教师进行业务、学历进修,特拟定本制度。

第一条、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教师进行提高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及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接受继续教育是全体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条、教师继续教育以校本培训、业余时间自学、短训形式为主。第三条、培训对象:全体在职教师。

第四条、教师继续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新任教师培训

培训对象:0—1年教龄的中小学教师

培训内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相关教育政策法规,所担任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分析及班主任工作等,注意与职前培养内容相衔接。

(二)教师岗位培训

培训对象:1年以上教龄的全体教师

培训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突出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知识能力的新需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重点。

(三)骨干教师培训

培训对象: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在学校教学中起中坚作用的教师

培训内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学科前沿知识与综合知识、现代科技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结题与成果鉴定等。

(四)学历提高培训

培训对象:取得国家规定合格学历的全体教师

培训内容: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要求对教师进行学历教育。

(五)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培训对象:全校教师

培训内容:按照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纲》的要求,以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日常办公文件处理、网上查询资料、课件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展科研和处理信息等。第五条、教师继续教育,应按照不同类型完成相应的学时,新教师的培训应在试用期内安排,骨干教师培训和其它类别的培训所取得的学分可计入培训成绩。鼓励具有合格学历的教师参加教育教学专业对口的高一层次学历或第二学历进修。

第六条、本校教师学历进修费用由教师个人承担,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批准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教师(不含学历进修),其学费、差旅费由学校支付。

第七条、继续教育学习纪律:

(一)遵守学习时间,准时参加集中辅导、培训。有特殊情况者与学校领导请假,准假后再通知辅导员。

(二)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认真听、记,积极参加讨论,按要求完成培训笔记。

(三)积极主动自学,认真做好自学笔记,保证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努力提高学习效果。

(四)积极参加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研究、探索、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新世纪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

(五)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摆正工作学习关系,做到以自身素质的提高带动工作效率的提高。

(六)积极参加各项继续教育活动,做到准备充分,遵守纪律,争取使各科目在考试考核中达到良好以上标准。

第八条、教师在继续教育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学校将视不同情节,分别给予通报批评,不得参加当年的评优、晋级等,并责令承担培训费用,缓聘或解聘的处分:

(一)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

(二)擅自中断培训的;

(三)培训期间违反有关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

重庆市渝西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制度

1、全体教师要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2、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无特殊情况不迟到、不早退、不请假,学习时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3、学习时要认真听讲,记好笔记,并积极发言,课后及时写出学习心得体会,以便在工作中进行经验交流。

4、自学要按照学校统一安排进行,在完成规定自学内容以外允许自学其它内容。

5、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的人员,回校后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并填写好“外出参加学习记录”,以便领导能及时了解上级精神及教改信息,掌握全局、统一安排。

6、学校组织学习不参加或学习测试不合格者,将与考核挂钩,且不得晋级、评优。

重庆市渝西中学2007-2008学年教师继续教育总结

重庆市渝西中学教科室

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学期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能认真贯彻执行市教育局及市教师进修学校继续教育领导小组的有关文件精神,能按计划进行。一年来续教育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在教科室的统一布署下,有计划有条理的真抓实干,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力地育水平的提高。现把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更新理念,明确目标——突出教师继续教育重要地位

校将教师继续教育列为各校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把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充分认识到全面实施教师继续师知识结构,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没有高质量的高质量的教育,在我校上下形成共识。为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适应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为了落实市区师资培训规划,明确我校师资培训目标:力争在一至五年内,使教师师德师能师技水平得到整体提高;使骨干教师能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成人;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起带头作用的骨干力量;能成为胜任教学的把关教师和教学科研能手;使青年教师能脱颖而出,迅速成为教学工作计划中,都对教师继续教育提出了明确目标。做到了师资队伍建设既有长远奋斗目标,也有具体阶段目标,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强化管理,创新模式——推进教师继续教育有效进行

师继续教育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同时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强化管理,确保措施到位十分关键。加强对教师继,强化各项措施落实,勇于探索具有渝西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是实现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做到一是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校成立了师资培训领导小组,对继续教育工作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组织、协调、监督与指导,形成由校长任组长,吴俊红副校长为分管主任为主抓领导的管理模式,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时间、确保经费、确保待遇,将师资队伍建设当作我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抓不懈。

二是突出三个培训重点。

培训工作中,我们始终突出三个培训重点:一是突出对骨干教师的培训。今年我校落实了两名市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正在培训过级骨干教师的培训(已经结业)和数名校级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二是突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今年我校已经把07和08新分入我校送到教育学校进行了新教师的岗前培训。三是突出对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在区进修校的统一指挥下,在学校教科下,我校137名教师已经分批进行完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区领导的好评。认真组织了部分教年的教师教育技术的理论考试工作,由于宣传得力,工作细致,服务到位,使参考教师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建立新教师上岗培训和“师徒结对带教”制度

了落实对青年教师和新教师的培训,我校为每位新教师安排了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结成对子,为期一年,在教学实践中教育教学工作,迅速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同时还定期开展各种活动来确保这项制度的落实到位,比如本学期举办的青年教师“两、数学课堂教学“汇报课”、教师朗读比赛等活动,既是锻炼和展示青年教师技能的舞台,也是一次难得的互相学习机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培训形式

走出去”吸收新的信息,使教师开阔眼界,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本学期,除依照上级有关规定选派教师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类骨干教师培训、还及时收集各种培训信息,根据发展的需要,分期分批选派一些教师参加其他各种中短期培训或交流研讨活动,使教师的整高。、加强校本教研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相结合

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计划,校长作为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本着务本求实的原则,“自修--反思--实践--研究”的培训模式做了和实践,突出了根据需求自我进修,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学习方式。加大了各教研组内部的整体研究活动为载体,集体探讨,共同研究。从研究教材、教法、说课、上课、课后反思等各个环节进行研究,达到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自修。自修是教师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形式。学校规定自学内容,自学进度。每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要达到30学时。并且写认真。、反思。反思是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结合平时的教学,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后果,在实践中形成“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

个体反思”就是教师“自省自察”,教师独自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随感篇幅数量足,有针对性,值得借鉴,能切合题鲜明的案例。并上升到理论进行案例分析。

群体反思”是指教师在合作群体的交流研讨中进行的反思。各教研组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集体讨论等活动进行群体反思,、实践。实践是教师在自修、反思的基础上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实际尝试。是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检验。

堂教学是教师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的主阵地。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公开教学。每学期都要搞评教评学活动,教师带着问题听课,找出得论依据,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评课,教师们通过评课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真负责的完成了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的上报工作。

于学校领导的强化管理到位和全体教师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下,本学期的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工作取得了好成绩。对教师的继料进行了分类整理、认真审核和精心细致上报,保证了本学年每个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分达到了合格,且多数教师的学分远远超过了求。、存在问题,亟待改进,确保培训工作持续开展。

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综观全局,仍然存有不足。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认识不够,忙于应付,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有些教研组因为工作繁忙,没有及时完成所有的培训内容。

对这些问题,我们决定在今后的工作中增强教师培训的责任感、紧迫感,使之认识到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努力营造一种厚氛围,同时,着力解决教师培训中遇到的具体困难,进一步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全体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知识传授型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重庆市渝西中学继续教育工作计划

[2007—2008学]

为进一步落实中小学继续教育规定,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我校的实际和区的有关规定,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客观定位、明确目标、分类指导、分层推进、讲求实效、立足校本”的原则。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素质的共同提高,从而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现代化教师队伍。

二、总体要求和任务

(一)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共同发展上。全校教师是主体,参加继续教育是每个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全校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教育教学专业水平。教师应当强化积极参与、一切为了学生、团队合作、勤于研究学习、善于反思、合理应用业余时间的态度。

(二)继续教育的任务:一是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解决学校、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选择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研究。二是学校自身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由学校自己来解决,由校长、教师共同来分析探讨,形成解决的方案,从而使学校逐步适应新课程,改变只等专家指导、靠上级部门、教研部门的现象。三是从本校和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教育智慧,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的资源,适时邀请专家参与,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与研究活动,提高教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教师职业道德和执法规范。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联系本校实际,在校内广泛开展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教师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坚持依法施教、依法办学。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业务水平,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求全体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典型,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开展师德建设活动;利用教师会,教研组活动开展“文明执教”案例分析与讨论,引导教师进一步树立现代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质量观、人生观等,大力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执教水平。

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发展前沿理论的学习,使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不断丰富与更新学科知识。

(二)大力开展教师职业技能和教科研方法培训。

教学能力和教育行为培训: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基本功和专业基本功的要求,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提高培训,开展课件制作比赛和网页制作培训,开展教育技术培训,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注意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实践、总结,对教育教学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共享,促使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明确性、示范性、参与性和效能性的特点。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用科学理论指导教育科研工作。

加强教学研究:学期初组织教研组、年级学科备课组制定教学、教研活动计划并加以落实。备课组每周定期开展一次教研活动,要求教师做到“四个有”和“五个一”,即有案例、有发言人、有评议、有记录。每周做一次教后记或教学反思;每学期上一节校级以上公开课、研讨课;每周提出一个教学上的问题,并有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各学科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校级公开课。在此基础上组织一次校内教学经验交流会(研讨会)。

(三)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为新课程的实施作准备

1、组织教师观看录像---《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卢志文、《做一个反思型教师》---李镇西。观看“新课程校本教研系列光盘”《新课程听课评课与优秀案例解说》(共12张)让全体教师进一步明确课改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树立新的课程教学观。要求教师认真做好培训笔记。

2、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大讨论,并写一份较有水平的心得体会。

3、举办本校课改经验交流会,由参加课改的教师介绍成功经验,组织教师探讨课改存在的问题。

4、选择适当的时间,组织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到课改先进学校学习、考察、取经。

5、全面开展教学反思活动,矫正不良教学行为。每位教师写反思文章一篇以上。

6、定期举办师生对话会,积极听取学生对课改的评价反馈意见,不断促进课改工作的发展。

(四)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1、要以我校正在开展的市级课题《中学理化生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研究》为契机,大力宣传和学习,提高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重要性的认识,促使教师树立教育科研意识并积极投入和参与。

2、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各教研组重点抓好一个课题,扎扎实实去做,不要急于出什么成果。教育科研是一项长期的,重在过程的积累,做好过程的记录,记录要详细、具体、真实,为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与区教研室科研部紧密合作,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加强过程管理。

3、在课题研究中,大胆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当然,任何外来的经验、做法都必须跟教师的教学个性,学生的实际,生搬硬套别人做法的教改都注定是要失败的。

4、对课题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对研究活动作相应的调整。

5、邀请有关专家来校作报告,拟邀请重师大林长春教授来校作专题报告;教科室将对青年教师进行一次教改科研方面的专题培训。

(五)结合第十届教研月活动和第四届“九龙杯”优质课大赛,积极开展校级教研活动。

1、公开课。由教科室和教导处统一安排,开展三种类型的公开课:新分(调)入的教师人人上“汇报课”、市区骨干及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还未参加“三课”达标考核教师上“三课”达标考核课,并组织相关老师听课。

2、说课,评课。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说一节课,评一节课,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优秀“三案”评比。学校将出台优秀“三案”评比细则,每学期末评比优秀“三案”若干名,组织教师参观学习。

四、加强校本教研的组织管理和考核

(一)组织领导:成立学校校本培训和教研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校本培训与教研工作的检查和考核。要定期不定期检查、指导教师的备课、上课、教学研究等情况。平时要重视材料的积累,及时把材料归档,以备检查.(二)培训学时:全体教师必须按规定完成每年的学时培训任务。

(三)经费保障:为确保教师培训的顺利实施,学校将保证教师培训及购书经费,确保校本培训顺利进行。

(四)加强考核工作:各职能部门加强对培训过程和督促,对教师中学习列入考核内容之一;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和研究问题,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确保培训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五、主要活动安排(根据当时实际随时调整)

1、组织教师读名著:《审美教育书简》、《新基础教育论》等。

2、专家讲座2次。本上下期各安排一次。

3、通识培训时间

“新课程校本教研系列光盘”《新课程听课评课与优秀案例解说》并做好记录。

4、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5、在本,各教研组开展专项教研活动,做到有中心发言人、有讨论、有记录。

6、开展新一轮“三案”达标考核活动。

7、开展教育教学案例的培训、写作、评比活动,召开教育教学案例经验交流会。评出一、二、三等奖。

5.教育机构教师管理制度 篇五

(试用版)

1.考勤制度:

(1)坐班制度:全职教师每周需坐班满3天,每周一公布上周考勤结果,教师每周未坐满三天班且未按休假制度休假的按事假制度处理,因事假造成空课一节扣除当月全勤奖。坐班期间用手机、电脑看视频或完游戏处罚20元,当场执行。(2)迟到与早退,坐班时间:8:30-11:30;13:00-16:00 A、上班、迟到与早退:罚20元;

B、会议、教研活动、集体学习迟到与早退:罚20元; C、上课迟到与早退10分钟以内自行补足时间不罚款。(3)学校每月设全勤奖100元(没有任何请假)。

(4)缺席全校集体活动(如联欢会,家长会)每次罚款100元,缺席全体劳动每次罚款50元,如活动发生在省亲假,婚嫁,丧假,产假,病假,学习期间免除罚款,其余一律视为缺勤。

2.纪律制度:

(1)手机静音:会议、教研、学习时电话未静音造成影响:罚20元。

(2)在其他教育机构参加教学活动,或者带领本校学员私下授课者,一经发现立即开除,并扣发一个月工资!

(3)恶意诋毁,挑拨离间,搬弄是非,造成同事之间矛盾,影响团结者一经发现立即开除,并扣发一个月工资!

(4)夫妻品行不端,破坏家庭、不孝敬父母,一经发现立即开除,并扣发一个月工资!(此规定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4.工作制度:

(1)员工能发现单位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弥补发生重大损失的,奖励100-500元;(2)领导交代的工作不能再限定期限内完成,或自己负责的本职工作不能马上拿出具体数据的罚款20元-100元;

(3)工作优秀奖励制度:每季度家长零投诉、零退费奖100元;(4)特殊贡献奖制度:

A、在国家级教育刊物发表文章奖500元; B、在省级教育刊物发表文章奖200元;

C、在市级教育刊物或教育辅导刊物发表文章奖 100元; D、为学校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奖200-500元;

6.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 篇六

为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园实际,特制定以下培训制度。

1.建立继续教育领导机构,做好继续教育组织、管理、总结、表彰等工作。

2.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由教导处组织实施,制定出继续教育长远规划,计划,各在职教师根据学校计划,订出切实可行的个人学习计划。

3.各项基本技能的辅导教师,认真备好每一次讲座,定期检测参训教师各项职业基本技能的学习情况。

4.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函授、自考或成人高考等。5.全体教师在园内(包括办公室、备课室)上课、开会、教研、打电话等等必须使用普通话,写规范字。

6、每周固定2小时(周五下午4:20—6:20)为专门开展职业基本技能培训活动时间,其余开展继续教育活动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7.凡应接受基本技能培训的教师,必须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每一次讲座并认真做好记录。

8.凡应接受基本技能培训的教师,应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学,并做好记录,写好心得体会。9.每位教师每期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经验文章1至2篇,交参赛论文1篇,优质教案1篇。

10.加强教学教研,上好教研课、观摩课,并做好听课、评课记录,以便正确折算继续教育学时。

11.凡应接受基本技能培训的教师,必须完成《四川省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相应学时,并按时到教导处进行继续教育学时登记。

12.奖惩措施:

(1)对各项基本技能在省、市、县检测考核验收中合格的教师,幼儿园将给予奖励。

(2)在规定时间内达到大专学历;教育教学论文发表、获奖;参加各类赛课、比赛获奖;幼儿园将给予奖励。

(3)各项基本技能在省、市、县检测、考核、验收不合格者,考核不能评为“优”;不能评为任何级别的先进,不能晋升职称。

(4)对无故不参加基本技能培训学习,缺少讲座记录,拖欠作业,未完成学时数,幼儿园将给予必要的处罚。

(5)参加基本技能考试连续两次补考不合格者,则视为不合格教师,幼儿园将让其停课培训五项基本技能,其停课培训期间,停发一切园发经费。停课一期仍不能过关者,幼儿园将采取组织措施,请示上级将其调离本园。

7.论教师教育机智的开发与管理 篇七

教育机智是教师面对突发教育情境时, 在灵机一动间展现出的一种急智, 主要表现为对教育情境的敏锐洞察、教育时机的准确把握、教育方式的适当选择、教育技巧的娴熟使用、教育过程的因势利导等。教育对象、教育情境和教学内容的千变万化, 使得教育过程充满了丰富性、复杂性、创造性和不确定性, 需要教师随时对突发性教育状况做出迅速而适当的处理。因此, 教育机智不仅展现着教师高超的教育艺术, 也反映出其深邃的教育思想。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经验的双重历练下收获的经验与才智, 是教师由新手走向专家的重要标志。现实中, 教育机智的产生往往来自于一瞬间的灵感和顿悟, 渗透于微妙、琐碎的片段中, 隐藏在教师个人的经验与诀窍里, 其中的心得与体会难以得到准确表达和有效分享, 想学无处可学, 想教无方法可教。这使得长期以来教育机智的获得主要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感悟和灵性, 一直被视作最难以学习和传授的教育经验之一, 甚至被视为能发挥“神乎其神”作用的技艺[1]。把教育机智看得太神秘, 就局限了对其培养方式的理性认知和选择。

当前对教育机智的训练一方面是太务虚, 过度依赖教师自身的灵感和素养, 提出一些比较空洞而难以切实把握的手段, 比如有学者提出要以一种“悟”的方式去获得教育机智[2]。另一方面, 则完全照搬传统的诸如教育反思、理论修习、撰写教学日志、成长史分析、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自我档案袋管理、课堂观摩、案例分析等常规教师成长策略。由于这些方法都不能完全吻合教育机智的特点和规律, 训练效果可想而知。笔者认为, 要想有效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智, 就必须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其隐性知识属性, 并基于隐性知识的特点与规律对教育机智进行开发和管理。

二、教师教育机智的隐性知识属性

为什么说教育机智本质上是一种隐性知识呢?这就涉及到隐性知识的概念问题。“隐性知识”是1958年英国哲学家波兰尼[3]在其《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的, 指从一定的实践和经验中领悟得来的, 难以用语言表述, 不能被学习、模仿和记忆的知识。隐性知识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实践性和缄默性等属性, 而教育机智则完全符合上述特点。

首先, 教育机智是在教师个人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提炼、积累与主动建构的, 紧密依附于教师本人并反映其观念、态度、动机、需求、价值观等, 具有高度的粘滞性。由于每位教师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从教经历, 以及性格特点、认知倾向、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 使其对教育活动的体验和领悟完全不同, 从而形成个体差异极大的教育机智, 显示出个体性、其次, 教师的教育机智与特定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 需要特定情境的激活和诱发, 也必须经由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来展现, 离开了具体情境, 教育机智就无从谈起、再次, 实践是教师建构教育机智的平台, 教育机智在实践中形成、显现并发展, 反映并指向实践, 因而具有实践性、最后, 教育机智常以一种无意识、零碎和随机的方式存在于教师的知识结构中, 很难用语言的方式来表达、交流和沟通, 有时甚至连其拥有者也无法意识到自己究竟拥有哪些教育机智, 更难以清晰分辨、捕捉和提取, 因此教育机智缺乏显性知识的客观性、明确性和公共性等特征, 是一种内隐的缄默性知识。

三、作为隐性知识的教育机智的传播规律

教育机智作为一种隐性知识, 其开发、积累、共享的关键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即将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转化为面向公众的专业性知识。其间, 需要遵循隐性知识挖掘、提取和管理的规律。

1. 教育机智产生的背景———复杂性

复杂意味着对简单的反思与超越, 复杂性理论为我们审视教育机智提供了全新视角[4]。在复杂性视野中, 教育机智是在一个多变、丰富、开放的系统中产生的, 它不仅仅是由一些关键性、核心要素所决定, 也受到很多偶发的、杂乱的、琐碎的条件和事件的影响。

对教育机智认识的神秘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简单性思维的影响, 即试图剥离出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琐碎细节, 用几个抽象和概括化后的基本要素去解释教育机智的来源, 比如认为教师只要拥有某些知识、能力、经验或个性方面的特征, 环境中只要具备某些特殊条件, 学生只要符合某些关键要点, 就可以生成教育机智。但这种解释往往并不奏效, 这是因为教育机智并非由某些基本要素所简单决定, 它的生成存在于更有机、更复杂的系统中, 即除了那些本质、核心、关键的因素, 还有一些非本质、次要、偶然的因素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必须从模糊、无序、多元和动态的理念中去把握教育机智, 重视次要因素和偶发事件的重要价值。

2. 教育机智外显化的过程———渐次性

作为隐性知识的教育机智, 其外显化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存在一个逐渐显露的渐进发展程序。卡米诺夫·史密斯在表征重塑理论中指出, 知识存在多重表征水平[5]。卡米诺夫认为, 知识的表征并非只处于非内即外的两极, 其间存在着至少四个水平的中间和过渡状态, 即内隐 (I) 、外显1 (E1) 、外显2 (E2) 、外显3 (E3) 。在I水平, 知识完全隐含于自动化行为中;在E1水平, 知识能被内隐地利用但尚未达到意识层面;在E2水平, 知识表征已通达意识层面, 但不能做言语报告;在E3水平上, 表征不仅能被意识, 也能做出言语报告。

表征重塑理论启示我们, 要将内隐的教育机智外显化, 其过程并非一次性就能通达, 而是一个渐次、分层的逐步清晰化过程。其间, 需要对隐含信息进行重新表征和梳理, 反复摸索、捕捉和重构, 使其逐渐上升到意识层面。

3. 教育机智的积累与升华———螺旋式上升

作为隐性知识的教育机智外显化之后, 并非完成了对教育机智的全部开发和利用。在隐性与显性知识之间存在相互转化和促进的过程。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 存在着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等四种转化和互动模式, 即SECI模型[6]。其中, 社会化是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通过观察、体验、模仿、练习等共享经验的活动实现;外在化是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通过反思、提炼、总结等途径实现;组合是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通过组织、梳理、系统化等方式实现;内在化是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通过将系统化的显性知识进行应用、迁移和创新等活动实现。这四种模式之间相互依存, 密切关联, 构成了一个知识转化与创新的螺旋式上升模型。

因此, 隐性教育机智的显性化, 只完成了SECI模型中“外在化”这一环节, 要使知识真正得到积累、开发、利用和升华, 还需要进一步完成这一整套循环互动模式中的其他三个重要环节, 即将外显的知识组合化后, 进一步迁移、创新、应用, 以形成新的内隐教育机智, 之后再通过社会交流得以传播, 提供新一轮的可供外在化的隐性知识经验。这样才算完成了教育机智螺旋式上升的积累与升华的完整过程。

四、从隐性知识的角度开发和管理教育机智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的教育机智往往来源于各种灵感、顿悟和豁然开朗的跳跃式认知, 又隐藏于各类零散、琐碎的细小经验之中, 难以捉摸, 更难以表述。如果能将这些隐藏于教师内部经验的巧妙智慧加以捕捉, 并将其表象化、显性化和系统化, 最终实现教育机智的开发、管理与分享, 则能够以教育机智为契机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1. 学习体现教育机智的案例———从单一案例到群集案例

教育机智往往以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展现。在传统的知识传播中, 对案例及其分析的呈现往往采用个别、独立的典型案例。这种孤立案例的呈现往往只能静态地反映出问题的一个侧面和局部, 而且, 单一案例呈现也不利于教师对案例本身的进一步分析和挖掘, 更难以引发对相关隐性知识的捕捉和提炼。因此, 笔者建议呈现相互补充的多个案例, 以群集案例的方式对教育机智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化展现, 促进教师对其中的隐性知识内涵进行挖掘。此外, 还应注重对案例背景和后续相关教育的介绍, 也可以依据问题类别、学生类别或学校类别等将案例做成系列或交叉案例。这种群集案例的展示, 尤其是对同一类问题的多维度展示, 有助于从中对比、摸索和揭示出很多单一案例不能表现的隐性知识, 逐步打通到达清晰意识层面的显性知识道路。

2. 把握教育机智出现的时机———注重琐碎性偶然事件

复杂性理论启示我们, 偶发性事件的产生往往存在其必然性。之所以认为是意外状况, 是由于仅仅从显性知识推理, 它不符合推论结果。在意外琐事中常常隐藏了很多能够促进教师成长的机遇和智慧, 如果注重偶然、突发、意外的小事, 并对这些小事件进行分析和反思, 挖掘其中的隐性教育机智, 能够使意外事件变为促进教师成长的契机和动因。比如, 一位新教师平时不善于和学生谈心, 在一次偶然中, 竟意外地与学生聊得很深入、很愉悦。如果教师只把它当成一件意外小事, 这件事也就过去了。但是, 如果能够进一步关注这种与自己平时行为结果相悖的事件, 对其进行反思和总结, 也许就能揭示其中的差异与奥秘, 发现解决疑难问题的关键要素, 并积累为有效的教育机智。所以, 注重一些小事, 尤其是与日常行为、想法、理念相悖的偶发性小事, 并将其与教师的自主发展关联起来, 是挖掘隐含教育机智的重要途径。

3. 体验教育机智的第一现场———提高观摩分析技巧

俗话说, 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 这里的热闹是一种显性的外部表现, 而门道则是隐性的内部智慧。这句话用在教师的教学观摩活动中, 指的是对于显现出教育机智的教学第一现场, 教师不能只看热闹, 更要看门道。教育机智的使用效果不仅取决于课堂上展现的表面技巧, 相关的教学情境、对象、资源、条件,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都会直接制约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当我们去复演他人的教育机智时, 要对教学情境和对象进行差异化分析, 对教育措施做出更灵活的把握和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处理。在观摩和借鉴优秀教师的教育机智类经验时, 不但要观察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板书、提问、教具、语言组织等外显内容, 更要关注教师围绕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背景、任务目标、环境条件所做的一系列设计和应对措施, 这些隐性知识通常表现为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层次的起承转合、教学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调动与引导、对时间的分配、对节奏的控制、对师生关系的把握、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等。将这些优秀技巧与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对比分析, 是提高和控制自身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样, 同样是观摩一节课, 收获会加倍, 也能够切实学习到其中的“门道”。

4. 利用边缘参与和辅助意识———促进内隐教育机智的逐渐显现

边缘参与是和实际参与相对应的一个名词, 指的是在切实参与一个项目之外的偶发性参与。比如, 召开教研活动或学生班会, 不是成员的教师可能会因为偶然听到或者接触到其中的某些环节而获得经验。辅助意识则是与集中意识对应的。波兰尼指出, 集中意识是充分的有意识, 而辅助意识则存在于从阈下意识到充分意识的各种意识层次上, 隐性知识是在从辅助意识转向集中意识的动态过程中产生的[7]。比如, 教师讲授一个概念或原理的实际内容, 属于集中意识下阐述的显性知识;但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分析、组织和选择的知识, 则属于辅助意识下体现的隐性知识。这种展现教师真正素养, 蕴含教学经验的教育机智在集中意识下往往难以有效捕捉, 需要利用辅助意识的参与将其逐渐通达意识层面并做出表述。因此, 边缘参与和辅助意识的运用增加了教师对教育机智的内隐学习机会, 可以将其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成为促进隐性经验积累的有效方式。

5. 从隐性到显性的循环与融合———对教育机智的进一步升华

在隐性与显性知识之间存在相互转化、促进和融合的循环关系。当隐性的教育机智被外化为显性知识后, 可以进一步对其做出理性分析, 加以梳理、组织和理论化, 构建系统化的显性智慧经验。这些经验将促进教育机智的整体提升, 并通过教师的创新和个性化教育活动再次反馈到实际教育中, 形成新一轮隐性知识经验的基础, 完成对教育机智的进一步升华。这就意味教师在通过反思、观摩、记述、分析等活动将教育机智外显化之后, 并不代表着对教育机智开发的结束。还需要以此为新的起点, 将显性的智慧分类、组织, 指导教育行动, 并在其中进一步开拓创新、融入个性, 生成蕴含新的隐性知识的教育机智。这样, 就构成了“隐性-显性-新的隐性-新的显性”的螺旋式上升的教育机智循环过程。知识不再是静态的单一方向的转换, 而是形成动态的循环往复过程, 通过教育机智的认知、学习、体验、运用和创新, 有效积累智慧经验。

总之, 展现教师高超技艺的教育机智, 本质上是一种隐性知识。如果依照隐性知识的规律去认知、开发和应用, 可以把这种看似具有神秘性的“机智”转换为普通教师也能够学习和掌握的切实的教育技能。

参考文献

[1]赵春平, 温金梅.浅谈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5) .

[2]闫艳.倾听“智慧”的声音.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8) .

[3]Michael Polanyi.Personal Knowledg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4]姜勇, 何敏.复杂性理论视野中的教师发展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6 (10) .

[5]A·卡米诺夫·史密斯著.超越模块性———认知科学的发展观.缪小春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野中郁次郎, 竹内弘高著.创造知识的企业.李萌, 高飞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8.教育机构教师管理制度 篇八

【关键词】教师轮岗制度 教师流动 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99-01

所谓教师轮岗制,其全称应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岗制度。它指由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在以实现区域内校际师资的均衡配置为目标而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山区)学校、中心学校和周边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有序流动的一种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

当前教师轮岗制的实践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推进它的顺利实施。

一、“教师轮岗制度”实施中学校的困境

1.轮岗制度的实施并未使学校教育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行教师轮岗制,对促进当地整体教育资源的均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但教育资源的均衡,不仅体现在教师资源上,更体现在教育质量、教学硬件上。[1]一些农村现在还有危房校舍。可想而知,这种学习环境和县城敞亮的校舍环境是难以相比拟的。

其次,参加轮岗的不一定是优秀教师。而更真实的理由是,由于目前各学校仍然比拼分数,基于学校声誉,学校不会轻易让名师轮岗出去,取而代之的是选派一些非顶尖的普通教师参与轮岗,这样的流动单纯地完成了表面上的轮岗程序要求,既不科学、又不理智,可能还需承担更大的风险,更不用说提升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了。

2.轮岗教师的衣食住行成为贫困学校的负担

一旦有轮岗教师的到来,最让其担忧的就是教师的吃住问题。众所周知,农村的生活环境不比市区,而对于义务帮助自己学校的教师,生怕哪个细节没有打点好,怠慢了人家。饮食方面,校长怕城市教师饮食的不习惯,总在征求教师的意愿,把自己能力所及的最高规格的饭菜送予这些远方贵客。轮岗教师的到来,的确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带来了学生们期待已久的优质教育。但同时对于并不富裕的镇小学的人力、物力都具有一定的影响,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二、“教师轮岗制度”实施中教师自身的困境

1.轮岗教师家、校两地,生活极为不便

目前,城镇学校中的骨干教师,多属于中年一代,即上有年逾花甲的父母等待照料,下有嗷嗷待哺的婴孩。对于她们来说,两地跑便成了最明显的问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教师的轮岗多数是到基层,也就是农村任教,属于下行流动。这本身就使得教师在心灵深处隐藏着潜在的抵触情绪。因此强行将教师调任到离家很远同时交通不便的农村,不仅不能促成轮岗教师到农村安心执教,而且对教师本人也会造成巨大的家庭心理负担。

随着教师轮岗制度的执行,教师生活质量需求与校方提供能力成为制度博弈的一个重要节点。[2]一方面,轮岗教师的到来,的确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与之相关的轮岗教师的生活待遇、教师归属感等问题理应得到补偿;另一方面,对于并不富裕的学校而言,要完全制造良好的轮岗教育教学环境显然又是不现实的,矛盾的最终结果便是导致轮岗老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降。

2.轮岗教师是教师评比制度下的被动参与者

真正走进农村教育现场执教的城镇教师,很多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着长期规划。如今,大部分地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基层工作经历起着举足轻重的一笔。这对教师轮岗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但这些教师盲目的走进农村教育现场,缺乏应有的准备。在如今这种轮岗制度还不完善的时期,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和学校并未给予即将走进乡村学校的教师一整套既定的规划与目标,只有简明扼要的扶助宗旨,这就大大削减了此计划的实效性。对于城镇教师身处乡村学校盼望早日回城的艰难守望,体现了这种轮岗制度评价机制的缺乏。单单用日期来限定教师的去留问题,颇显牵强,不尽如人意。

三、有效实施教师轮岗制度的对策建议

1.完善轮岗教师制度的评价体系

在城镇学校开始选拔轮岗教师的时候,就应该综合考虑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适应能力、家庭背景等条件。[3]最好以那些年龄稍大,经验较为丰富并且家庭事务并不累赘的教师为首选。另外,轮岗教师的选拔应需几次考核,教师要准备进人农村学校的课堂教案、教学方法、授课的进度和准备实现的教学目标,通过城镇学校的一系列审核后,还应集体的进行农村教育的思维逻辑的学习,也就是身以乡村文化环境和经济水平来思考课堂的实施,从而能有充分的准备走进乡村小学。其次,通过学生、老师和校长对轮岗教师进行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

2.增加投入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

“轮岗教师制度”的实施,其宗旨就是要帮扶农村的学校教育,从而促使义务教育努力走向均衡、和谐的发展道路。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一个因素所能完成的。我国教育经费一直不足,并且其中大部分的资金都流向了大城市的重点学校,留给农村学校的经费就严重短缺,造成农村与城市的学校之间产生巨大的差距。要改善农村的教育现状,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大教育投人,使农村的教育硬件设施水平有所提高,缩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

3.优化教师轮岗制度配套政策

政府作为教师轮岗制的领导主体,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服务理念,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引导教师树立爱教育、爱学生的职业情操。一方面,加大老师轮岗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教师对轮岗制度的认知水平,让每一个教师都能理解教师轮岗制度的现实意义,明确自己在教师轮岗中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积极解答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尽最大能力为教师解决轮岗带来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轮岗制度学习与培训。通过学习教师轮岗制度的相关文件和政策,全面掌握轮岗年限、轮岗待遇和轮岗实施举措等基本内容,使教师形成定期轮岗的意识,提高轮岗积极性,化解消极抵触情绪。

参考文献:

[1]陈正华,范海燕.教师轮岗制的问题与政策建议[J].教学与管理,2009(12).

[2]汪丞,方彤.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区域内师资均衡发展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5,(4).

上一篇:人生的选择小学教师演讲稿下一篇:会长讲话